公益性资产范文

2024-07-07

公益性资产范文(精选5篇)

公益性资产 第1篇

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 号———生物资产》准则中,第一次提到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确实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涵义和成本,指出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对于公益性生物资产价值的计量没有给出详细的规定。准则认为,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笔者认为这一规定值得商榷。资产成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资产的历史价值。那么,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究竟该如何计量?

二、公益性生物资产涵义、特征及确认

(一)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涵义

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按照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同,生物资产可以划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目的与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有着本质的不同,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目的主要是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但是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目的主要是防护保护生态自然环境,不会给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收益,但具有隐性收益,企业能够从其他相关方面获得隐性经济收益,例如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能够防风固沙保护水土,水源涵养林能够美化环境,因此,公益性生物资产价值的计量,不能仅仅只考虑资产本身的价值,还要考虑与其相关的隐性价值。

(二)公益生物资产的特征

一是公益性生物资产具有流动和非流动资产的性质。公益性生物资产生产经营过程依托于土地,离开土地无法生存,具有非流动资产的性质,同时,其自身价值不断增值,具有流动资产性质。二是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存在具有永续性。这一特征是由林木资产性质决定的,在我国,林木资产受到国家森林法的保护,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个林业单位的采伐数量,来保证林木经营的永续性。三是公益性生物资产预期价值具有综合性。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林木本身价值,还体现以林木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因此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具有综合性特点。

(三)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确认

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辨认某项交易或事项是否符合会计要素的标准,如何核算以及最终在会计报表中如何反映的过程。会计确认按照确认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初始确认和再确认。某项资产的确认不仅要符合资产的涵义,而且要满足资产的确认条件: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与该资产有关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公益性生物资产确认要考虑下面几点:一是公益性生物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林木资源。拥有是指拥有该资产的产权,控制是指控制着与该资产相关的风险和报酬。企业未拥有或者控制的生物资产不能确认为公益性生物资产。二是公益性生物资产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收益,但是通过对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带来隐性潜在的利益,也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三是公益性生物资产相关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成本不同于一般资产的成本。林木类公益性生物资产成本只能估算,对天然林木的成本更难以估算。新准则规定天然林木类生物资产要按照名义金额确认。估算成本或者名义金额确定成本都显示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四是林木类公益性生物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只有由已经完成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产才能确认为公益性生物资产。

三、资产价值计量方法的比较

资产价值计量是对资产价值进行测算的一种活动,计量方法因资产的不同有着不同计量方法,按照分析原理和技术路线不同,这些方法可以归纳为市场法、成本法与收益法。

(一)市场法

市场法是利用市场中类似的资产的交易价格,经过对比分析以测算资产价值的方法。市场法的核心是要找到可靠的对比参照物,计量资产和对比资产要高度的相似。应用市场法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有一个接近完全竞争有效的资产市场;二是比照资产和被评估资产相互对比的指标数据能够搜集到。市场法是最简单有效的资产评估方法,能真实有效反映资产市场价值,其相互对比的指标数据能够直接从市场取得,评估值能够真实地反映资产的现实价格,评价结果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市场法的使用需要竞争有效活跃的市场作为前提。公益性生物资产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存在一个充分活跃有效的资产交易市场,并且可供参照的生物资产很难选取,因此,不适合采用市场法来计量公益性生物资产价值。

(二)成本法

成本法是估计出被评估资产重置成本,估算出被评估资产的贬值,用重置成本减去各种贬值后的价值即是被评估资产的成本。采用成本法评估资产,一是要测算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二是要根据被评估资产使用寿命测算被评估资产的各种贬值,最后测算出被评估资产的价值。这一方法充分考虑了资产的有形和无形损耗,评估结果相对合理,被广泛应用,但是成本法测算工作量比较大,而且要以历史相关数据为依据。

公益性生物资产依附于土地存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重置,测算重置成本较为困难。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年限一般都比较长,因土地的稀缺性、林木资产生长的缓慢性和增值性,不会存在贬值情况。因此,也不适合采用成本法来计量公益性生物资产价值。

(三)收益法

收益法是将被评估资产的预期收益按照预期折现率折现来测算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收益法是目前较为成熟、使用较广的评估方法。收益法认为,资产未来的收益决定其价值,未来收益越高,资产的价值越大。收益性的应用前提:一是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量化;二是折现率确定;三是资产未来收益的年限确定。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未来收益体现在经济收益、生态收益和社会收益三方面,可以用未来的现金流量来测算,满足第一个前提。折现率可以选择预期收益率或者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平均利润率,满足第二个前提。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永续性决定了不满足收益法的第三个前提。因此,不能直接使用收益法来计量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

四、公益性生物资产价值计量方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是对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未来收益的现金流量及其风险进行预期,然后选择合适的折现率,将未来收益现金流量折合成现值的方法,是未来年限假设无限大的收益法的改进形式。其计算公式可以写为,其中P为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NCFt为第t年收益的现金净流量,K为预期收益的折现率,t→∞表示未来使用年限趋向于正无穷大。未来现金流量法既考虑了公益性生物资产未来收益的综合性,又考虑到使用年限的永续性,还通过设置合理的折现率规避了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能比较科学的计量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

五、结语

公益性生物资产是当下会计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涵义和本质,指出其目标具有公益性。然后结合资产的特点,论述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特征。其次明确了其确认的条件。再次,对比分析了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价值计量方法的具体应用程序和优缺点。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对收益法进行改进,提出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来计量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以期能够科学准确的测算其价值。

参考文献

[1]储姗姗.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2012(12)

[2]卢登琴.对生物资产准则的进一步完善[J].财会月刊,2013(1)

[3]徐汉峰.公益性生物资产的计量与确认[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孟全省.生物资产会计的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02(7)

[5]刘霞.国内外有关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J].北方经济,2006(16)

公益性资产 第2篇

【关键词】 检察机关;国有资产流失;公益诉讼

中图分类号: D915

1 公益诉讼与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界定 

公益诉讼是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具体来讲,公益诉讼制度,是指国家、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以原告的诉讼主体资格,对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民事或者行政诉讼,通过法院依法审理,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回复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制度。公益诉讼是为了公共利益而提起,公益诉讼的结果对社会公共利益有重要影响,并且公益诉讼的当事人都没有对公共利益进行处分的权利。尽管在法律上我国没有明确公益诉讼,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各地对公益诉讼进行了一些试探,主要集中在国有资产流失、环境污染等领域,对于维护社会公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国有资产流失通常是指国有资产的出资者、管理者、经营者,因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当前,国有资产流失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同时发生的现象,如何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应当在这中间有所作为。

2 检察机关提起国有资产流失公益诉讼的原因 

2.1 国有资产流失缺乏有效的遏制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轨,侵害国有资产的行为越演越烈,且隐性的流失越来越多,这种隐形的流失不同于一般的贪污、盗窃,大多是在企业改制、资产重组,以及投资、转让、财产处分等重大民事活动中造成的。由于绝大多数国有资产的流失都具有合法的民事流转形式,因而对于这类资产流失不能采用简单的强制性的行政方式加以解决。所以通过启动公益诉讼程序对违法侵害人和不作为行政机关加以限制和惩处,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2.2 检察机关的能动作用

目前法律并没有赋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诉讼的职能,但是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有严重侵害我国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发生时,检察机关理所当然地应当履行法定职责,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以适当的方式主动介入,对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3 检察机关提起国有资产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 

3.1 启动公益诉讼的前提 

在启动公益诉讼前,必须经过有关行政部门的处理,因为这有利于及时制止和处罚侵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检察机关接到投诉或自行发现有侵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行为的,应首先向有关行政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要求其立即对该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只有在有关行政职能部门不行使其职权或怠于行使职权的,检察机关才可以代表国家以原告的身份起诉至法院,要求司法救济。

3.2 启动公益诉讼的途径 

检察机关启动国有资产流失公益诉讼一般应当依据公民或社会组织的请求而发动,在例外情况下也可以依法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但对于这种例外应当严格限制。对于是否启动诉讼检察委员会应当进行审查,在通过其他途径不能切实保护国有资产的情况下方可以进行。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对于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流失,因其不直接涉及政府行政行为而仅仅是企业自主的经营管理行为,应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对于非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流失,因它是政府的行政行为所导致的,应该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

4 检察机关的在诉讼中的权利 

4.1 调查取证权

鉴于国有资产管理的复杂性,检察机关应当有权查阅案卷、取得证明文件副本、命令相关人员提交证据材料等,以便于诉讼的进行。 

4.2 起诉权

检察机关享有起诉权,是进行国有资产流失公益诉讼的前提条件,也便于检察机关行使职权。 

4.3 抗诉权

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人民法院的裁决不服的,作为原告的检察机关可以通过上一级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和保障国有资产的不被流失。 

4.4 裁判执行的监督权

检察机关有权监督法院判决、裁定的执行,以确保判决、裁定的及时、有效、公正执行。 

5 举证责任的分配

检察机关提起国有资产流失公益诉讼应当适用一般的举证责任分担规则,即“谁主张,谁举证”。由于检察机关具有公诉职能,享有侦查权,收集证据处于有利地位,由其负举证责任合理,而且检察院提起的该项民事公诉对被告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其他民事诉讼,这客观上要求检察院提起国有资产流失公益诉讼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证明被告有侵害国有资产的违法行为,否则会损害被告的合法民事权益,不利于維护正常的民事、经济秩序。 

 参考文献:

张骏:《国有资产流失公益诉讼程序设计探讨》,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9期. 

陈桂明:《检察机关应当介入公益诉讼案件》,载《人民检察》2005、7(上). 

公益性资产 第3篇

一、公益性林木资产的概念及特殊性

(一) 公益性林木资产的概念

公益性林木资产属于生物资产中的林木资产。所谓林木资产是指生长在林地上的活立木。根据生物资产本身的特性和用途, 并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有关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林木资产相应划分为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性林木资产。公益性林木资产, 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林木资产, 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 它的特点是其提供的主要是生态效益, 而不是经济效益, 有不同于消耗性林木资产和生产性林木资产的特点。消耗性林木资产是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木材的林木资产, 例如已经成熟待售和正处于生长中的用材林, 它的特点在于被收获后作为林产品, 其价值也将一次性转移到木材成本中;生产性林木资产, 是指为产出林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林木资产, 如经济林等, 它的特点在于生产性林木资产承载着可以收获的林产品, 它们本身不作为林产品 (除非转变其经营目的) , 其价值将逐步转移到林产品中。

(二) 公益性林木资产的特殊性

1.公益性林木资产具有双重资产的特性。

公益性林木资产在其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离不开土地, 具有不动产的性质, 而其价值不断地增值又具有流动资产的性质。

2.公益性林木资产经营的永续性。

公益性林木资产经营的永续性是由林木资产经营的性质决定的, 也是林业企业和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在我国, 林木资产经营的永续性受法律保护, 即使是消耗性林木资产, 也要由法定的程序制定各林业企业单位的采伐限额, 以保证其经营的永续性。

3.公益性林木资产具有综合效益。

公益性林木资产正如森林资源的概念所描述的: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 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集群和林地, 可以不断地向人类提供物质产品, 非物质产品和环境服务, 公益性林木资产在经营期间发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动物保护、防止噪音、调节气候、减少污染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淘汰采伐时, 它具有经济效益。

二、公益性林木资产的计量和确认

在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中, 会计确认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何时将具体的经济业务记录为何种要素, 从而达到向企业外部的利益集团提供符合要求的信息这一根本目标。自然界生物资源类型和品种多样, 数量巨大, 但是能够作为生物资产核算的必须是具备一定条件, 也即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生物资源。生物资产的确认应当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 初始确认主要是生物资源在何时以资产的形式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并予以报告。依据资产确认理论, 结合生物资产的具体特点, 将某一项生物资源确认为生物资产, 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可定义性、可计量性以及相关性与可靠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制订基本上沿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思想, 但仍有不同, 保持了中国特色。国际会计准则对于生物资产的确认特别规定, 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意味着生物资产或农产品的确认时间可能要早于根据其他准则确认的资产, 如对于新生的动物或新收获的农产品, 不管其成本是否能可靠计量, 只要它们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 就应立即确认。

对于生物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还规定, 除了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情况外, 在初始确认和各个资产负债表日, 生物资产均应按其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对于从企业生物资产上收获的农产品, 则规定应按其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如果生物资产在初始确认时的市场价格或价值无法确定, 并且对于公允价值的其他估计明显不可靠, 则生物资产应该按照其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后的价值计量。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一旦能够可靠计量, 企业应该按照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

我国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各类生物资产尚缺乏成熟的市场, 公允价值很难取得, 如果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生物资产, 可靠性较差。因此《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定以历史成本模式对生物资产进行计量。

国际准则将生物资产划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二大类。我国生物资产准则充分考虑我国公益性生物资产数量较多, 以及国营农场、林业企业的实际情况, 将生物资产划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增加公益性生物资产分类, 引进“服务潜能”的概念, 是我国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突破和发展。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定, 生物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予以确认:①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而拥有或者控制该生物资产;②与该生物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很可能流入企业;③该生物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公益性林木资产在具体确认时,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加以考虑:①明确公益性林木资产的所有权归属, 是由企业所拥有或者能够被企业控制。在自然界, 有许多的公益性林木资产并没有明确的所有权归属, 因而企业未拥有所有权或无法控制的公益性林木资产不应当确认为资产;②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公益性林木资产, 虽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但是具有服务潜能, 因此应当确认为资产。资产最基本的性质或特征是资产将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是, 公益性林木资产是较为特殊的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界定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确认标准。该准则认为, 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资产, 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但具有服务潜能, 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 也应当确认为生物资产。因此, 该准则中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确认标准与消耗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有所不同, 引入了“服务潜能”的概念。③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形成应当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 而不是未来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生物资产。只有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资产, 不能依据谈判中的交易或计划中的经济业务来确认公益性生物资产;④公益性林木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目前, 公益性林木资产的计量比较特殊, 对林木资产的数量只能估算, 天然林的成本也无从考证。新准则规定天然起源的林木类生物资产要按名义金额确认。如果该资产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并且该类资产符合可计量性特征, 可以确认为公益性林木资产。

目前对于不参与交易的公益性林木资产来说只需要确定其成本即可, 对于此类资产的服务潜能可以在报表的披露中加以体现, 所以完全可以沿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

三、 公益性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对象

公益性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对象是经营主体在经营公益性林木资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运动。因此, 对公益性林木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其实就是对其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变动进行计量。公益性林木资产的资金运动过程如图1所示:

[TS (][HT5”H]

从公益性林木资产的资金运动过程图中可以看出, 公益性林木资产的资金投入主要发生在幼林培育阶段、管护经营阶段。一是造林培育阶段, 对自行营造的公益性林木资产来说, 核算的内容包括林木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森林保护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二是郁闭成林的公益性林木资产的经营管护费用。从图中可以看出, 公益性林木资产的资金运动是不完整的, 基本上只有投入, 而且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有产出, 但只有少量的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公益性林木资产发挥的生态效益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目前难以依靠市场的等价交换原则实现资金的回流, 弥补投入的成本。目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保障机制。在政府投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仅靠现有的几个专项资金, 无法从根本上满足生态林业日常建设、管护的资金投入需求。只有通过税收杠杆才能彻底解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 为生态林业日常建设管护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用于生态林业日常建设管护的税收, 首先, 对享用森林净化空气的不确定社会公众按其收入征收固定比例。其次, 对利用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获得直接或间接经济收益的经营单位和个人, 从其经营所得中征收固定比例。对危害生态林业效益发挥或增加生态林业管护成本的经营活动主体, 在其销售收入中征收固定比例 。以上两部分构成森林生态效益税, 主要专项用于生态林业日常建设管护支出, 并可以弥补重点工程建设中财政资金的缺口。其实, 公益性林木资产发挥的生态效益实际也是一种“产品”, 只不过现在无法准确计算它的价值, 无法进入市场进行商品交换。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森林生态环境服务市场, 解决以生态、环境效益为主森林经营中的资金积累问题, 如建立碳贸易市场和生物多样性交易市场等, 这些尝试为生态林业利用市场实现资金循环提供了先例。只有解决由市场失灵导致的生态林业生产过程中成本弥补的缺损, 才能形成完整的公益性林木资产的资金链。

四、公益性林木资产相关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界限划分。

自行营造的公益性林木资产的成本, 按其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等直接支出确定。郁闭之前的林木资产处于培植阶段, 这些没有成林的资产还处于自然再生产的初级阶段, 尚不能为人类有效利用, 需要发生较多的相关支出, 这些支出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林木成本;郁闭之后的林木资产基本上可以比较稳定地成活, 一般只需要发生较少的管护费用, 这些费用应当计入当期费用。

但是, 在实务工作中将郁闭作为公益性林木资产成本确定中的一个重要界限, 在实务操作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郁闭”是判断公益性生物资产相关支出 (包括借款费用) 资本化或费用化的时点, 但如何分别不同地区 (如南方、北方等) 、不同公益林林种 (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等) 研究确定比较细致的“郁闭”标准尺度 (或幅度) , 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不仅不同的树种, 或者不同的生产经营方式, 有不同的郁闭时间。而且不同的立地条件, 相同的树种郁闭的时间也不同。另一方面, 如果仅以郁闭度作为唯一的标准作为公益性林木资产的计量标志, 存在人为割断制造成本法下归集林木资产成本的完整性的嫌疑。建议在考虑郁闭度作为资本化的时点时, 应结合林业企业的营林生产技术规程和营林生产作业实际来确定。

根据国有林区更新造林、森林抚育的技术规程和企业生产实际, 我们建议将自行营造的公益性林木资产从造林开始至幼林抚育结束作为资本化时间, 对期间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森林管护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等相关支出全部予以资本化。公益性林木资产的幼林抚育生产作业经企业营林部门验收合格, 营林部门向资源部门交林, 手续健全, 可以作为财务部门的入账依据, 便于操作, 真正实现财务部门与营林部门核算的衔接。这样界定更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公益性林木资产至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成本, 不受单纯是否郁闭因素的影响, 不会使林木资产的成本核算产生差异。

将公益性林木资产郁闭后的成本费用列为当期费用, 直接计入管理费用也是值得商榷的。新准则将费用化的林木资产管护费用归并入“管理费用”科目核算, 但在“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科目核算内容介绍时, 并未指明;而且, 林木资产管护费用实质上属于生产费用, 而不是财务会计一般意义的“管理费用”。同时, 根据现行规定, 公益性林木资产的管护费用是财政专项资金列决, 如果进入管理费用, 则影响企业的损益, 是值得考虑目的。所以, 需要明确其性质, 同时明确公益性林木资产管护费用合理的结转方法。

五、 公益性林木资产主要业务的会计核算

鉴于目前公益性林木资产的日常管护资金, 主要依靠国家的林业事业费和各种专项用途的基金。因此, 公益性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基本采取预算制的会计核算体系。公益性林木资产的营造和管护活动, 是生产经营, 而不是事业费支出, 应采用生产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只有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 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确保公益性林木资产的保值增值。

1.资金来源的会计核算。

设置“专项应付款”会计科目, 核算企业收到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林业事业费和各种专项用途的基金, 以及地方财政的配套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2.公益性林木资产培育成本的归集。

设置“营林成本”会计科目, 核算公益性林木资产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森林保护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成本发生时, 借记“营林成本”科目, 贷记“资金”、“银行存款”等科目。

3.郁闭成林后公益性林木资产有关业务核算。

1) 公益性林木资产成本的确认。郁闭成林后, 需要把郁闭前所归集的生产成本进行结转, 核算出公益性林木资产的历史成本, 为此, 需设置“公益性林木资产”科目, 核算郁闭成林的公益性林木资产的实际成本。林业企业应根据管理的需要, 按照林种等设置明细账, 进行明细核算。同时, 设置“林木资本金”会计科目, 核算国家投入的林木资本金。自行营造的公益性林木资产郁闭成林时, 借记“公益性林木资产”科目, 贷记“营林成本”科目, 同时, 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贷记“林木资本金”科目。2) 管护费用核算。为维护公益性林木资产, 需要对其进行管护, 应设置“营林费用”会计科目。发生管护费用时, 借记“营林费用”科目, 贷记“资金”、“银行存款”等科目。年末, 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贷记“营林费用”科目。

六、 公益性林木资产的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披露, 只规定了企业应当在附注披露与生物资产有关的信息, 并未涉及公益性林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报。公益性林木资产是一种既具有存货的性质, 又不同于一般流动资产;生长周期很长, 既类似固定资产, 又不同于一般固定资产的特殊资产。公益性林木资产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一种重要资产, 应将其以“公益性林木资产”项目单列于固定资产项目之后。

为了反映公益性林木资产价值的增减变动情况, 企业还应编制《公益性林木资产增减变动表》, 反映公益性林木资产的构成情况, 披露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公益性林木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①编制《公益性林木资产资金收支表》, 反映公益性林木资产各项资金的来源及运用情况。②编制《营林成本表》, 披露公益性林木资产郁闭前的成本支出情况。③编制《营林费用表》, 揭示公益性林木资产管护费用的支出情况。④企业在报表附注中应披露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来源及构成情况。

参考文献

[1].柏连玉.制定森林生态效益会计核算办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2 (4)

[2].陈晓倩.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资金运行机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3].田明华, 陈建成.中国森林资源管理变革趋向:市场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4].陈念东.公益性林木资产会计核算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 (7)

公益性资产 第4篇

一、公益营销概述

公益营销 (Social Cause Marketing) 定义最早是由瓦拉达约简和农门 (V aradara janand Menon) 提出:公益营销是形成和实施这样一种营销活动的过程, 该营销活动的特征是企业为某一特定事件提供一定的捐赠, 同时消费者也参与这种能为企业产生收入的活动。乔·马尔科尼 (Joe·Marconi) 在《公益营销》中指出:公益营销是一种使公司, 非盈利机构或者其他类似组织实现推销互惠互利的形象、产品、服务或者信息目的的行动。公益营销的内涵在于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同时达到双赢的最优效果。但必须明确的是, 公益营销绝不等于一个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包括在公益营销的环节中, 是一个“载体”;公益营销也不是一个个简单公益活动的单纯相加, 它必须产生1+1〉2的效果, 是一种持续的整体行为。

公益营销活动被许多企业纳入发展规划中, 具有如下优点:

1、公益营销能够极大可能的提升品牌知名度。大

多数公益营销遵循以下步骤:针对某一事件或与该企业相关的项目策划公益活动, 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 实施该项目, 并开展公关活动及相配套的媒介宣传。在此过程中, 媒体的作用无法忽视。每人每天的信息接收量83.3%以上来源于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网络广告等媒介, 利用媒介受众面广, 传播量大, 边际成本低等特点, 便捷快速、重复将品牌信息传播出去, 即可轻松达到街知巷闻的效果。

2、公益营销能够提升品牌美誉度,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丰富品牌文化内涵。

企业在制定并实施公益营销战略的同时, 会在内部激发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潜移默化的影响员工, 参与公益其中, 得到社会赞扬, 让员工产生自豪感, 提高员工士气及归属感。最终在社会上塑造健康向上且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品牌形象。

总之, 公益营销在提升品牌知名度, 提升企业形象, 扩大品牌文化内涵等品牌资产的重要元素中起着助推器作用。

二、品牌资产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品牌资产 (Brand equity) 常被定义为:品牌给产品带来的超越其功能效用的附加值或附加利益, 这种附加值或附加利益表现为品牌给企业和顾客提供超越产品和服务本身利益之外的价值。若某种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超越或服务以外的附加利益越多, 则该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越大, 而品牌资产的价值就越高。依据定义, 品牌资产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概念, 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品牌, 品牌资产也就无从谈起。基于品牌资产的界定倾向于消费者角度阐释, 本文引入著名品牌战略管理专家大卫·艾克尔 (David A·Aaker) 的品牌资产“五星”概念模型:品牌知名度 (nameawareness) 、品质感知力量 (perceivedquality) 、品牌联想 (brandassociatio) 、品牌忠诚度 (brandloyalty) 及其他品牌专有资产 (other roprietary brand assecs) , 以前四者为品牌资产的核心特征要素。

(1) 品牌知名度是比较关键的品牌资产, 但是仅凭知名度的提升却无法增加销量, 对新品而言更是如此。品牌知名度是指潜在购买者认识到或记起某一品牌是某类产品的能力, 分别有品牌识别、品牌回想及在未提供帮助时能想到的第一个品牌名称达到了铭记在心的程度三个层次。如果企业在同类产品中能够达到品牌知名度的最后也是最高的层次, 就意味着企业拥有该类产品的主导品牌, 具有强大竞争力。 (2) 品质感知力量的内涵就是质量, 是产品的基础, 消费者如何评价其产品的品质都通过品质感知度表现出来。企业必须把产品的实际质量水平转化成消费者可接受的品质认知度, 才能发挥产品高质量的潜在价值与能量。 (3) 品牌联想是消费者看到任一品牌时, 从记忆中产生的对该品牌的任何想法, 包括感觉、评价、经验等。企业可以通过讲品牌故事, 借助品牌代言人, 建立品牌感动等方式最大化诱发消费者产生正面积极的品牌联想, 进而形成持久印象, 巩固市场优势。 (4) 品牌忠诚度是消费者在作出购买决策时表现出对某一固定品牌的偏向反应, 依靠于消费者的亲身使用经历。企业必须重点培养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忠诚, 能够降低营销成本, 增加利润, 面对竞争有较大的灵活性, 能吸引新的购买者。品牌资产的四个核心要素按重要性大小程度依次排列为: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品质感知力量→品牌联想。

三、公益营销在品牌资产中的运用

1、公益营销是建立品牌知名度的利刃。

品牌知名度在品牌资产积累的初期有其重要内涵。建立品牌知名度的方法通常有:让独特的产品利益琅琅上口, 巧用名人善打名人牌, 事件策划效应等。品牌的知名度越高, 消费者对其越熟悉, 而熟悉的品牌总令人感受到安全可靠, 进而产生好感, 加速消费者对品牌从未知到熟悉再到依赖的进程。KFC刚入驻中国市场时由于政治、文化等因素, 拓展速度十分滞缓, 知名度无从谈起。但他们选择以中国少年基金会发起的“希望工程”为契机, 领头响应, 制定并实施与“希望工程”相配合的系列公益营销推广活动, 陆续捐建几所“希望小学”, 在KFC总公司捐赠了10万美元用于“希望事业”后, 北京分公司追加捐赠50万人民币资助“希望工程”, 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内外50多家媒体进行大篇幅报道, 随后又邀请几十名受资助的乡村孩子来京参观旅游。霎时间KFC名声鹊起, 知名度在短时间内迅速普及。KFC的公益活动博得社会各界的参与、好评, 得到媒体、政府、公众的高度赞许, 使得KFC在青岛、西安、上海等地的分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 品牌的知名度亦建立和稳固起来。如今的KFC在中国已是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

2、公益营销是品质认知度的延伸。

品质认知度, 也叫品质感知力量, 是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的整体品质或优越性作出的感知。它能够减少消费者选择其品牌的不确定性, 坚定选择该产品的信心。提高品牌认知度的途径主要有:依靠促销直接刺激消费者, 利用品牌产品的历史文化和发源地做文章, 创造新的品牌认知标准, 善用策略联盟借力打力。全球杰出品牌第27位的英国化妆品美体小铺 (The body shop) 以不做广告, 提倡并策划组织环境保护, 拒绝战争等长期性公益营销活动, 树立该品牌的美誉度, 进而影响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品质认知度。

3、公益营销有利于促品牌联想, 树企业形象。品

牌联想就是指记忆中与品牌相连的每一件事, 包括顾客的想象、产品归属、企业形象、品牌性格、符号等, 是影响消费者的内在机制并形成品牌偏好的一个动因。大卫·艾克尔曾提出赞助可以带来五种类型的品牌联想, 其中第四类联想———赞助社会公益活动, 可以向公众表明该品牌除了制造产品外, 还有其他的信念和价值观。在我国申奥期间, 养生堂农夫山泉推出:“买一瓶农夫山泉, 就为北京申奥捐出一分钱”的公益营销活动, 只要让消费者接触到与农夫山泉有关信息, 就立刻联想到北京申奥;提到北京申奥也让大众情不自禁的想起农夫山泉这个品牌。该营销创意巧妙的在北京申奥和农夫山泉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中产生联想。这样双向信息传递的互动思考活动, 为该品牌提供了另一层次的联想理由———为支持公益事业 (北京申奥) 尽一份力;消费者展开联想, 并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对该品牌的长期购买———演变成对该品牌的好感和忠诚。农夫山泉在为企业树立积极、热心有责任感的形象外衣下进行公益营销活动, 卖产品, 赢市场, 美誉度和企业形象骤然提升。

4、公益营销有利于强化品牌忠诚。

品牌忠诚是消费者对品牌感情的度量。在品牌资产的“五星”模型中, 品牌忠诚的作用最为关键, 是相对于其他竞争品牌具有无法复制的企业优势。大卫·艾克尔将品牌忠诚度划分为五个层次:无品牌忠诚度、习惯购买者、满意购买者、情感购买者、忠贞购买者。企业进行公益营销, 更侧重于维系情感购买者, 抢踞忠贞购买者。

品牌忠诚主要由认知忠诚、情感忠诚和行为忠诚构成。情感忠诚是企业公益营销行为立足的突破点, 企业通过建立起与消费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相吻合的品牌情感定位来维系品牌忠诚。品牌的情感定位是在了解和分析目标消费者需求心理的基础上, 赋予品牌以人性化的内涵, 融入与产品相和谐的真实情感和个性, 通过营销传播手段将这一产品形象传达给受众, 从而在目标消费者的心目中持久的建立起属于品牌自身独有的理想的人际或心理角色位置。情感定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个性化体验, 更容易为消费者所记忆。品牌情感定位, 能够维系品牌忠诚, 为品牌延伸提供广阔的空间, 是连接品牌联想与品牌忠诚的桥梁。情感的包容力比起产品属性的包容力要大得多, 丰富的情感内涵, 能促使消费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为形成品牌忠诚寻找更多的支撑点。雀巢 (Nest) 的品牌定位公益营销就是一个成功典范。雀巢与乐友公司在北京合作成立具有公益性质的雀巢乐友母婴营养体验室, 设有宝宝休息区、妈妈喂养区、科普宣教区、营养体验加油站等六个主题专区。各专区所提供的相关咨询和培训可供妈妈们亲手学习和制作幼儿辅食, 交流分享养育经验和乐趣, 这与“Nestle"的含义:“舒适, 安顿下来”和“依偎”遥相呼应。雀巢 (Nest) 与Nestle名字同一词根, 而雀巢的图形自然会使人们联想到慈爱的母亲哺育婴儿的情景, 突出了产品对消费者的象征意义。让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 既参与到雀巢公司策划的公益活动中来, 为弱势群体奉献爱心, 又通过帮助母婴的公益营销活动, 使消费者对雀巢产品产生情感共鸣, 维系品牌忠诚。因此, 从品牌忠诚促营销的观点来看, 销售并不是营销的最终目标, 它只是与消费者建立长久有益的品牌关系的开始, 也是建立品牌忠诚, 把品牌购买者转换为品牌忠贞者的机会。

四、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公益营销的比较分析

1、国内企业公益营销意识缺乏, 使得国内的公益营销活动发展滞缓。

据中华慈善总会资料显示, 在过去七年筹集的12亿善款中, 海外捐款占50%, 港台捐款占10%以上, 内地捐款只有30%;中国注册登记的工商企业超过1000万家, 但有捐赠记录的不足1%;在腾讯网评选的“最具责任感的企业”前12名, 中国企业有6家, 但除了中粮集团和联想集团在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方面有一个统一主题趋势外, 其余4家并未开展过实质性的公益活动。许多企业受传统意识的束缚, 做好事不留名或者担心所举办的公益活动被指责为“炒作”、“作秀”, 耽心勇担社会责任却不能增进企业的效益, 最终成为“无名英雄”, 难以达到双赢。

而公益营销活动在国外被列为跨国公司的常规行为, 并且许多公司还在内部设立有“公益事业部”, 专门管理运作公益项目。一些大企业每一年都将固定比例的销售收入投进公益事业项目中, 鼓励公司员工全部参与到公益项目中。

2、国内企业公益营销活动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企业是没有方向到处捐款捐物, 提供赞助。蒙牛从“非典”时期捐奶, “神舟五号”的航天员专用奶, “蒙牛优酸乳超级女声”到响应“每天一斤奶, 强壮中国人”, 似乎哪里有新闻、有事件, 哪里就有蒙牛。让大家感受到更多的是蒙牛是多变的, 蒙牛公益营销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 “博爱”到变幻莫测。

相比而言, 跨国企业的公益营销活动一直以来都比较“专一”, 主要锁定在儿童、教育和文化体育事业三个领域。选择公益项目时, 都遵循与企业文化和企业所认同的价值观相一致的原则, 避开与企业价值文化观相冲突或者引发争议的项目。如可口可乐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秉承着诚挚、爱心、改善生活素质、回馈社会的理念, 从进入中国市场开始, 就一直在支持“希望工程”、捐赠“希望书库”、扶助儿童重返校园、帮助乡村大学生完成学业方面兢兢业业, 坚持不懈。

3、国内企业公益营销活动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

例如, 中国建设银行很早就成立了“建行爱心基金”、“建行红十字青少年发展基金”项目, 可是在建行网页上只能查到有关立项事宜的报告, 公众对具体的基金操作流程、资助标准、基金历史等一无所知。

跨国公司的公益营销不仅有完善的的战略计划体系, 并且还将公益营销项目与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紧密联系起来。如柯达 (Kodak) 公司曾投资两百多万元, 改进张家界三大景区的路线名称标牌、景点与推荐摄影牌、珍贵物种介绍牌、环保公益牌等, 这些设施全部取材于自然原料, 与原始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体现柯达的环保意识, 并获得在主要景点设立一块柯达摄影景点石的许可, 刺激游客的摄影消费。可见, 柯达在确定公益项目后, 并没坐观任其发展, 而是积极跟进, 在公关、广告、促销上相得益彰, 展示其重视环保、温暖家庭的企业内涵。

4、国内企业公益营销大多采取捐钱捐物的形式, 而跨国公司更注重公益活动所体现的精神文化内涵。

欧莱雅 (LOREAL) 公司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合作举办的“真情互动欧莱雅校园义卖助学活动”, 都有不可或缺的环节———让学生“做一天欧莱雅人”的义卖活动, 使学生不仅得到欧莱雅的专业培训, 还直接参与组织运作义卖的具体事项。通过这种形式的公益营销, 让参与者实际体验品牌文化, 丰富品牌内涵, 了解公益营销不仅仅在于捐赠资助。

五、我国企业实施公益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1、实施公益营销必须讲究诚信、信用原则。高品

质的产品是信任的基石。在采用公益活动这一营销手段时, 企业应诚心诚意的担当起社会责任, 切实落实公益活动, 不欺世盗名, 沽名钓誉;实施成功, 企业要以服务社会的姿态主动及时回应消费者的热情参与, 回报社会, 否则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公益营销要有针对性, 定位要准确。

公益活动最好与企业主营业务领域相关联, 公益的主题不能太空泛, 更换太频繁, 更不能一哄而上, 必须注意与品牌形象、品牌用途、目标市场相呼应。

3、公益营销应成为品牌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公益

项目确定后, 企业必须系统的进行持续强化, 才能保持公益营销的效果。品牌形象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使公益活动顺畅展开, 从确立项目起, 企业必须预先将整个过程包括与协会组织协商沟通、赞助的整体流程、媒体宣传组合等, 都要系统的制定下来, 纳入品牌战略规划中, 保持长期稳定的而运作, 以获得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政府的认同与好感。

4、公益营销的内容应紧贴时代主题, 创造新颖的开展形式。

切忌不要盲目的捐钱捐物, 应与营销对象进行互动, 突出品牌的独特理念和体验, 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传播体系。

5、注意将个人捐赠与企业公益区别开。

企业家通过一个捐赠行为参与公益活动, 是个体的公益行为, 并不是企业的公益营销。企业的公益活动必须注重与其经营目标和主导产品相结合, 鼓励全员参与, 激发和调动一切积极性, 才能影响深远, 提高效率, 产生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光斗:品牌竞争力[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尼克·雷登 (美) :品牌运营与企业利润[M], 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 2007;

[3]稻香:品牌延伸法则[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5;

[4]余明阳、朱纪达、肖俊崧:品牌传播学[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5]刘曙光、郑琛:企业社会责任·公益营销[J], 营销管理, 2006.10;

[6]王丽丽:浅议消除公益营销误区的途径[J], 商场现代化, 2007.9;

公益性资产 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安全,收益

事业单位是由相关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或者由国家机关举办的,从事科技、文化、教育和卫生等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首先需要对资产进行确认,事业单位规定的资产应当是凡是有助于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有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为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都应当认定为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管理,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内容。事业单位在我国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确保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有效且高效是值得分析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现状

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当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资产的充分有效使用,防止事业单位的资产流失,保证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运行,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认为事业单位的资产都是国家的资产,不够就向上申报,并没有加强自身资产管理的意识,一些事业单位的人员也是仅仅重视资产的购置,单位内部缺乏市场管理的理念和健全的制度,很少专门研究资产运用和管理等,不重视管理的意义。部分管理人员的素质也不高,缺乏必要的责任心,专业知识不强,资产漏记错记的现象经常发生,一些单位的资产管理由非会计专业人员进行兼任,不利于资产的管理和保值增值。同时,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标准也不统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体制和流动机制,预算没有细化,部分采购的资产严重超标,不考虑日后的使用效率和国家的规定,甚至部分单位为追求高档的产品提前更新产品,造成资产的严重浪费,资产闲置和短缺的现象并存。

2、问责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外部监督不到位

很多的事业单位并没有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经常出现一人同时兼任管钱和管物的职务,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岗位设置不合理,这样不利于内部的控制制度执行。实际工作中,很多制度成为了空文,相关的责任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导致违规现象无法得到真正的制止。事业单位内部的问责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容易导致相关部门之间无法得到有效制约,无法做到有效的监督,一些员工认为不按章行事也没事,内部控制无法得到落实。审计和检查部门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资金运用进行监督,但是因为其外部监督力量不足,监督机制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导致员工责任意识不强。

3、管理上存在多头管理,资产管理规范性不够,收益性不高

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一直没有解决好由谁管理、如何管理及按照什么原则管理等问题,有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是财政部门,有的则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的单位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和财政部门的管理权限没有理清,各自管理权限没有理顺,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脱节。事业单位在资产的运用过程中,资产更新不能及时入账,报废和处置资产调账不及时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事业单位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较为明显。部分资产也没有及时入账,存在账外资产的问题。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信息无法共享,影响资金管理的效果。事业单位的资产收益性不高也是常见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协调任务

以上的问题总结而言,其实就是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存在安全性和收益性不强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达到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应当是安全性和收益性相协调。

1、事业单位资产安全性和收益性所要达到的目标

首先,事业单位要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国家需要明确让事业单位建立起完整的账目,以便于切实反映出国有资产的存量,健全手续明确责任,保证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化,并保证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事业单位内部也需要建立起定期报告的机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其次,事业单位要尽快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按照物尽其用的原则,增强资产的内部流动,实现配置的优化,充分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对一些闲置的资产进行积极调剂。再次,事业单位内部要做到资产的有偿使用,监督其保值和增值,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有偿使用,征收相应的使用费和占有费,将部分资产收益集中起来,进行后续的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投资等。同时,事业单位自身开办的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也需要进行监管,保证事业单位的保值增值,规范这些经营单位的行为等。

2、事业单位保证资产管理安全性和收益性管理体制的建立

为了达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要求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事业单位需要做到国有资产管理应当满足配置科学、运营高效、处置优化的要求。首先,事业单位要按照公共预算的规定合理确定其资产的配置,按照行政办公资源配置的标准,依据其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量及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预算编制,该预算一经批准后就需要严格执行。其次,在资产的实际运营中,要明确出资人的责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价值最大化,建立起国有资产考核体系,通过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资产的高效运营。最后,在处置的时候,国有资产需要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处置,对一些闲置的资产和待处置的资产进行调剂时,需要通过提升资产的利用率,防止资产处置的随意性,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规范国有资产处置的运作程序。

三、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协调体系

1、加快建立分级授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做好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现有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一般是通过财政部门和事务管理部门进行双重的管理,容易造成责任不清、效率低下的问题,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由政府授权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履行相应的出资人职责,统一管理事业单位的资产。同时,政府要建立独立的资产管理机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配置资源,对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强化资产产权人的职责,制定资产的管理规章制度,施行资产的产权登记工作,负责资产的处置工作等。事业单位要建立起专项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专项资产的阳光化管理,通过管理审计和跟踪监督,降低资产管理的随意性,做到资产管理流程化、科学化、规范化,防止资产的流失。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需要选择符合地方特点且满足实际要求的事业单位专项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对资产的预算编制、领导审批、购置、入库、调拨、配发、处置等全过程进行管理。

2、 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 处置和调剂管理, 提升内部使用的市场化操作

部分事业单位对资产的使用没有成本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其使用成本进行核算。事业单位也需要像市场主体一样,对资产的使用提取必要的折旧,通过折旧制度扭转事业单位资产无偿使用的误判,让使用者也明白其资产的使用是有成本的,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对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积极性,解决资产利益部门化的问题,让资产的使用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事业单位应当通过折旧制度揭示其办公等成本,让其财务管理可以更加合理,加强对这一支出的管理,从而加强对资产的购置进行管理,全面强化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的管理。

事业单位的资产较多,其处置也是保障资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资产处置管理可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增强资产使用的有效性。加强资产的处置管理根本在于要强化责任追究的机制,避免资产随意处置的冲动,提升资产使用的时限,对于一些大型的精密仪器报废需要由使用单位报资产主管部门组织相应的技术部门和人员进行评估认定后,通过市场化的公开拍卖等确定处置的价格;对于一些达到时限、失去使用价值的一般固定资产应当由主管部门根据法定使用年限进行处理。对造成固定资产浪费、损失和损坏的事项,事业单位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缴因责任人造成的损失。

闲置资产的调剂也是提升资产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调剂机制的建立需要打破之前资产不流动的现状,避免资产的部门利益化问题,对一些预算中提到的新购、新建资产应当首先考虑现有的资产是否可以进行调剂,必要时可以将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拿出来交易,鼓励事业单位之间的闲置资产进行调剂。

3、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的资本运营,提升其投融资收益

事业单位要实现资产的收益,还需要最大限度根据资产的形态采取不同的运营模式和运营对策,对不同的资产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提升收益。例如,部分事业单位有店铺、写字楼、办公楼、土地资产等,可以根据这些资产的性质和类别选择资产重组、参股、合资等方式,引进社会的资本,共同开发运营,盘活长期闲置的资产。事业单位可以将一些非公益单位转换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通过争取政府资金的支持,充分利用相关的政策,减少经营的压力,利用政府的信用,发挥政府的信用融资,积极利用当地的资源,整合相关的资源和社会力量,吸引多元化的资金,保证事业单位有侧重的发挥自身作用。事业单位将一些非公益性单位过渡为自主经营的经营实体,可以有效地减轻财政的压力,调动单位创收的动力,对于一些单位仍然在组建无所不包的后勤保障体系的行为,可以予以尽快剥离,将这些经营单位进行社会化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负担。

上一篇:地区水利建设下一篇:生产经营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