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问题

2024-07-03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问题(精选8篇)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问题 第1篇

盈利质量, 又被称作为收益质量, 指的是衡量企业总体盈利空间、盈利能力与盈利持续性的综合指标。盈利质量通过以会计收益的形式, 结合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指标与经济价值指标, 形成具备良好可信度与可靠程度的衡量标准, 来反映出企业在的一定经营时期内的总体盈利状况。从影响企业盈利质量的发展因素来看, 企业的资金结构、盈利机制与盈利模式的制定以及中间业务的完善性等多方面, 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左右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

二、当前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上市公司盈利模式单一

虽然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在今天已经取得了比较充裕的发展, 并基本形成了以利差收入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收入总额以及以批发业务为主要部分的利差收入, 这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走向了成熟并初具规模。但随着机制惯性的尾大不掉, 在长期的活动与工作中形成的资金渠道的相对狭小。长此以往便使得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单一性, 同时也就加剧了上市公司对证券市场多元化的认识不足, 理论认识上的严重滞后固然使得上市公司在利息比重与利润获得方面上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制约自身盈利能力的提高。

(二) 上市公司盈利机制缺乏创新思维

我国上市公司在致力于发展盈利质量的过程中, 由于对盈利机制的建立缺乏良好的创新思维, 使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市公司盈利空间的扩大与盈利能力的提升。从当前上市公司盈利机制缺乏创新性的表现来看,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 上市公司与发达国家的盈利机制创新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盈利机制的建立是稳占市场先机的立场上, 在盈利方面具有着很大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而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在盈利体制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致命短板。中国上市公司盈利体制内严重缺乏动态性的创新意识, 仅仅满足于两种盈利来源更是直接导致国内上市公司在盈利方面的萎靡不振。另一方面, 上市公司的盈利机制创新意识趋于边缘化, 这在很大程度也限制了上市公司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盈利质量。尽管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具有着盈利性与服务性的统一目标, 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很多上市公司管理者对公司效用的认知能力大大降低, 将枯燥固定的上市公司盈利机制单纯视为打算盘以糊口的简单工作, 进而丧失了盈利进取的斗志, 无法从发展战略上给予上市公司雄厚的发展动力。

(三) 上市公司中间业务不完善

从中间业务的角度来说, 如果没有很好的把握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规律, 则不利于企业在更为规范、科学的模式上实现盈利质量提升。针对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发展现状来看, 由于上市公司中间业务的不完善, 无法为盈利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则非常不利于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可以说, 中间业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恰恰成了一块“尾大不掉”的“软肋”。近几年的上市公司满足于盈利数额的成就与经济总值的进步彪悍尊, 对传统的盈利方针开始形成了非良性的依赖作用, 而不是想办法予以中间业务实现进一步完善, 从而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这就使得最具挖掘价值的中间业务在上市公司中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断层”。据统计, 目前全世界的中间业务共超过了三千种, 而在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数量却不到三百种, 而且技术含量大多难以拿得出手。可见, 中间业务的不完善、发展缺失无法为上市公司达到良好的盈利目标贡献力量, 不利于良好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四) 上市公司资金结构不合理

上市公司资金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上市公司资金周转速度较慢。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标志着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周转时间越短, 表明周转速度越快;周转时间越长, 表明周转速度越慢。然而, 上市公司现实的发展瓶颈在于资金模式发展的不成熟, 在体系和制度的建立方面没有站在整体和综合角度进行思考和制定, 对相关的贷款利率、涉及领域、市场管制等很多方面的控制力度不够严格。从而使得上市公司资本周转的速率优势无法发挥出来, 盈利过程中也就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其二, 上市公司资产覆盖率过高, 不利于稳定提高盈利质量。资金结构不合理的另一个表现因素便在于资产覆盖率的过高。资产实现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相对平衡, 不仅仅体现在国家财政的运用上, 上市公司作为重要经济主体, 更加需要保持自身的资金发展平衡, 才能够有效提高盈利空间。然而上市公司自身资产结构的失当, 造成了上市公司资金财务上的“血稠”现象, 无法开拓更为广阔的盈利空间, 不利于有效提高上市公司自身的盈利质量。

三、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有效发展的对策

(一) 有效优化盈利模式经营结构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一方面是由于历史遗留因素, 一方面是上市公司自身的特殊性因素。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盈利方式主要是通过单一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从中赚取利益差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单一的传统的盈利模式在市场经济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 势必会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 以往可以赚取的高利差很难继续维持。基于此, 为了有效上市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 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方式必然要发生转变, 转变单一渠道式的盈利方式。停止过度追求风险利益以及规模的盲目扩大, 将眼光放远放高, 坚持均衡和谐发展, 善于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来降低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本, 精简机构, 精简人员, 实现优化的结构布局以及合理资源的有机组合。通过将上市公司盈利的方式从资本高消耗性业务转变为资本低消耗业务之中, 积极降低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本, 提高对低消耗资本业务的重视度, 撇弃大规模高资本的经营理念, 在科学提升盈利质量的基础上, 带领上市公司走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之路。

(二) 推动上市公司盈利机制创新改革

上市公司一直以传统货币盈利机制作为基础理论, 上市公司作为处于社会再生产、再分配领域的经济组织形式, 其主要的经营对象是资产以及负债。为了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需要革新盈利传统理论, 构建现代上市公司的盈利理论观, 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市场契约。新型市场契约理论的显著特点是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市场性, 将上市公司作为存在于市场中的竞争组织, 同其他领域一致, 只有这样, 上市公司才能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获得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也能从自身角度上提高盈利质量。

(三)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截止到2015年, 我国上市公司的中间业务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但是与国外上市公司相比, 还是相距甚远。上市公司的中间业务已经开始由货币资本市场向其他新兴市场延伸, 但是从总体来看, 中间业务水平能力还是处于初级水平, 停留在传统的汇兑、结算、代收代付以及相关上市公司卡的业务之上。那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从而提升盈利质量, 需要引导上市公司大力开展中间业务, 打破现有的业务结构。上市公司应该改变观念, 将以传统业务为中心的经营方式转变为以中心也业务为主导地位, 并逐步放宽金融管制的条件, 阶段性的实施中间业务, 建立良好的竞争市场, 推进九大类中间业务在上市公司中的进步与发展。其中, 我国上市公司规定的九大中间业务类型分别为上市公司卡、支付结算、代理类、承诺类、交易类、咨询顾问类以及其他业务。

(四) 适度调整资金结构

上市公司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是融资, 目前上市公司的资金结构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并且往来资金相对减少, 有证证券与投资或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二大资金。影响资金结构调整的主要关键在于金融分业体制这一政策基础, 虽然近几年来上市公司的综合业务能力都普遍增强, 但是其内部的混乱管理也使得上市公司发展方向自主的转回到传统模式之中。为了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需要科学调整资金结构, 通过采取积极引导储蓄资金流动的方式, 及时关注相对固定资金的波动情况, 来为上市公司提供有效的资金盈利保障。由于储蓄资金是保证上市公司其他资金正常运作的基础, 通过不断完善贷款约束机制, 建立贷款的有效激励制度, 为上市公司营造良好的盈利资金调整环境, 并扩大上市公司的贷款需求, 是提高盈利空间十分有效的路径选择。

四、结论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问题 第2篇

【关键词】创业板公司;中小企业;盈利能力;财务问题

一、前言

证监会在2009年3月制定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从5月1日开始生效,表明了创业板将在5月1日开展运行。由于创业板市场正常运行,能够在制度层次合理调配资源,健全现在的资本市场,为经济水平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可以推动社会闲散资金大量流向中小企业,能够给中小企业拓展融资途径,从这个前提之下促使科技水平不管提高,大力推动成长型中小企业能够实现规模效应。另外由于创业板市场营造产生,在创业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但是盈利能力为创业板上市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为创业板上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突出展示,为检验创业板上市企业运行水平的关键标准,同时为投资者掌握投资去向,衡量上市企业盈利水平的关键基础;债权人同样借助盈利状况研究来合理衡量创业板上市公司债务偿付水平,管理信贷风险。因此无论投资者、债权人亦或公司管理者均非常关注创业板上市企业盈利水平研究。

二、提升创业板公司盈利能力的对此建议

本文针对如何提升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1)努力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投资收益能力。一是通过技术创新,使其本行业中能够占据领先地位,从而通过这种技术优势增大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的盈利;二是可以通过价值链管理,优化增加企业价值的环节,减少甚至消除不创造价值的环节,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三是可以提高企业的现金收益能力,使其持有充足的现金流,防止资金链断裂,以抵御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四是加大营销、售后服务等的投入,健全销售网扩,增大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通过扩大销售增加企业的盈利。

(2)提升公司营运能力,强化总资产周转率。创业板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资产结构分析,发现和揭示与企业经营性质、经营时期不相适应的结构比例,并及时加以调整,形成合理的资产结构,使资产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并迅速处理有问题的资产提高各项资产的利用程度从而提高销售收入或处理多余资产,这样就可以提高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减少资产的浪费,进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3)进一步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资本结构。在财务控制方面而言,创业板上市公司要能够结合自身具体现状,系统分析,从借助资产负债率编订企业借入资本的过程中,一定系统了解估计的利润还有产生的风险,科学合理的进行判断,保证决策质量;同时从创业板上市公司方面而言,要不断提高公司中资金控制水平,减少各种开支,延伸融资途径,给企业筹集丰富的现金流,有效保障企业盈利水平。

(4)加强对于成本费用的控制。创业板公司通常为高新技术产业,在技术、质量方面标准均非常苛刻,所以仅仅关注成本无法推动企业稳定发展。合理提高营销、质检、科技变革水平,给消费者提供优秀的产品,能够推动创业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所以,经过分析能够发现管理与研发费用因子与成长性(营业收入增长率)成反比例关系。

(5)降低相关股权集中度。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无法推动创业板上市公司正常开展融资活动,同时此类股权结构能够造成另外投资者正当权益遭到破坏,因此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而言,要在第一大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方面开展合理的约束。同时,创业板上市公司因为面临非常明显的风险,造成估计水平超过了主板,财务增值效应非常突出。从明显套现利益的推动中,创业板上市归责营造出赔偿体系,若控股股东还有第一大控股股东因为工作标准性较低造成企业和其他股东正当权益遭到明显的破坏,那么要承担赔偿义务,同时能够借助股票开展追加赔偿。

三、结论

盈利能力是衡量创业板上市公司运用其拥有的资本和资产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是创业板上市利用资产创造收益的能力,反映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于慧琴.创业板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0(4)

[2]郭学谦.我国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的财务思考[J].商业会计.2009(02)

[3]董辅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问题改革[J].投资与证券.2002(1)

[4]宋琛.美国与香港创业板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创业板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9(01)

[5]谢咏生.创业板投资者整体情况及交易行为特征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9(11)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 第3篇

一、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资产状况

盈利质量高低与企业资产状况好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优质的资产状况有利于提高企业盈利质量,较高的盈利质量也会促使企业资产优质化。企业经济利益主要来源于优质资产的运营,而劣质资产则会增加企业的费用或损失,影响企业盈利质量。例如,大量应收账款成为坏账时将增加企业的费用,或是大金额的待摊项目等类似的盈利项目影响到其对应的资产质量时,最终会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盈利质量。

(二)利润的构成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所反映的会计利润除了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外,还包括非正常经营的补贴收入。其中主营业务利润收入是企业利润持续、稳定的来源,代表了上市公司自我“造血”功能的能力。而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和补贴收入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往往是不稳定的、非持续性的。因此,主营业务利润在公司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越大,就越能说明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越强,盈利质量也就较高。

(三)现金流量

净利润可以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但由于权责发生制的关系,导致该指标容易被人为操作、随意调节。而现金流量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易于核查,不易随便调节,真实性强,将它与利润联系起来,能更有效的衡量上市公司的实际盈利质量。如果利润的产生伴随的现金流入量越大,说明盈利的现金保障性越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也就越高,相反公司的账面则可能存在虚假问题。

(四)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很大程度上受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公司管理者直接对公司财务报表的盈利质量负责,如果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则可能导致经营者为自身利益滥用会计政策或虚构经营业务,从而操纵盈利水平,降低盈利质量。相反,完善的治理结构可以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约束,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的一致性,从而抑制经营者“一股独大”的行为,有效保证盈利质量。

二、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评价指标

(一)现金保障性指标

现金保障性指标主要包括营业利润现金比率、盈利现金比率、现金营运指数、现金毛利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资产现金回收率等,它们均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其他指标的比值。一般情况下,这些指标的比值越大,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就越高。

(二)持续性指标

盈利质量持续性指标可以从盈利构成的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这些指标的系数越大,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就越高。而其他指标,如净利润增长率、每股现金流量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等,这些指标若大于0,表明上市公司本期的盈利能力较强,盈利质量也就越高。

(三)结构性指标

盈利的结构性指标是利用核心盈余比例来判断的,它是核心盈余与利润总额的比例。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报表中的会计盈余是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其他业务利润以及非经常项目组成,其中前三者是构成核心盈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经常性项目由于稳定性、持续性较差,不在核心盈余之列。一般情况下,该比例越趋近于1,说明上市公司的利润可靠性和稳定性越大,盈利质量也就较高。

(四)安全性指标

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直接影响到盈利的安全性,风险越大则盈利越不稳定,从而降低盈利质量。上市公司的风险衡量指标主要包括β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以及资产负债率等,这些系数的值越大,说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越大,其盈利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强。

(五)成长性指标

盈利质量成长性指标主要包括销售增长率、销售增长系数、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以及销售增长与资产增长比率等。其中销售增长率越高,表明企业盈利空间较大,盈利质量也较好;销售增长系数若几年小于1,则表明企业盈利质量正在下降;而销售增长与资产增长比率大于1,则说明企业正健康可持续发展,此时盈利质量也就越高。

三、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缺乏足够的现金流保障

上市公司利润的实现只有伴随着足够的现金流入时,才能保证公司的盈利质量。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账面上虽然有高额的利润体现,但现金流量表上现金流入的比率往往较小,尚未实现的现金收入比例大,公司缺乏足够的现金流保障。例如,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率越大,表明该公司的盈利质量越高,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该比值仍有待提高。再者,高额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出现坏账而又事先计提不足,账面虚假的繁荣,影响实际盈利水平,进而影响企业盈利质量。

(二)忽视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价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除了受财务指标影响外,也受非财务指标的影响。虽然财务指标涵盖了影响盈利质量的大部分因素,但却不包括如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等对盈利质量有重要影响而又难以量化的非财务指标因素。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中往往是从财务角度披露相关信息,缺乏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而其中有些非财务信息可能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长远发展。

(三)上市公司盈利质量不足

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不足主要由以下几方面造成:一是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部分商品出现阶段性和结构性的饱和,某些上市公司已从成长期步入成熟期,使得产业竞争加剧,最终使那些缺乏竞争力和管理优势的上市公司陷入困境,盈利质量也随着降低;二是信息不对称,盈余管理现象严重。企业财务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具有完备的信息,是信息的垄断者,而外部人员信息的获取渠道却相对有限,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市公司可能为了公司的利益、股价或是形象,而操纵公司账面利润,进行盈余管理;三是目前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仍没有统一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我国目前的盈利评价指标大多局限在盈利能力上,对于盈利质量的评价往往包含于企业的绩效考核内容中,没有独立出来,且盈利质量评价指标不够全面,无法反应上市公司的真实盈利质量。对于盈利质量的评估只从较少的维度进行评判,没有综合考虑盈利质量的各影响因素。总体上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缺少一套完整的、全面的对其盈利质量进行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标准。

四、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措施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反应的盈利情况往往是一种政策导向的盈利,无法真实反应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为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促进我国资产市场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上市公司自身的对策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提高应从自身做起,其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突出主营业务,走专业化道路,将主营业务放在经营的重中之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盈利能力,提高盈利质量;二是重视现金流量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它是企业未来存续期间现金流量的折现累加值,因此切实做好现金流量的规划和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三是采取稳健的会计政策,相对于激进的会计政策趋向夸大资产和收益,稳健会计政策更能真实反应上市公司实际业绩,使账面盈利更贴近真实经营成果;四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市公司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使各机构、各部门权责分明、协调运作,有效防止经营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和盈利操纵,提高公司盈利质量。

(二)完善与盈利质量相关的政策法规

首先,完善上市公司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完善、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可对上市公司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估,有利于保证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例如,配股条件采用多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代替原先仅有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业绩考核时体现现金流量要求,减少政策风险和投资风险,防止经营者操纵盈利;其次,加强上市公司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保障投资者权益以及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例如,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制度建设,不断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和信息披露相关规则,对于违纪违规的管理人员要及时按法定程序撤换,或追究其刑事责任,提高监管有效性和权威性。

(三)规范证券市场参与者行为

首先,加强证券市场的行业自律,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证券市场自律管理可以帮助克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高额监管成本和监督低效率的问题,同时能够促进上市公司提高公司治理和运营水平,增强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规范经营的自觉性;其次,加强对市场中介机构的约束力度,尤其是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加强对中介机构执业行为的监管,完善执业标准体系,督促其勤勉尽职,提高执业质量,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追究相关责任,强化社会监督;再次,加强投资者投资理性意识,投资者应合理使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盈利质量时要结合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以及现金流量表进行综合评价,准确判断目标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进行理性投资,减少投资风险。

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第4篇

关键词:盈利质量,可靠性,获现性,成长性

1对盈利质量的理解

盈利质量与现金流入密切相关,主要看盈利是否同时伴随着现金的流入,盈利质量定义为 “在谨慎、一致的财务基础上,一家持续经营公司在某一时期创造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1]。换句话说,收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方面,从信息角度看,收益主要是指会计报表上揭示的收益信息,是由企业提供并用来满足使用者需要的。因此,可以将其看作一种信息产品,并且这种产品会随着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看,收益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报表使用者利用收益信息的主要目的也是评价企业的收益状况,预测企业获得收益的前景。既然收益是指经济利益的增加,那么就有收益多少之分,相应地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强弱之别,因此也存在质量问题。所以,收益质量也应该包含收益在经济层面上的含义,此时收益质量是反映企业收益水平和收益能力的尺度。

2分析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核心要素

根据盈利质量的基本内涵,可总结出衡量盈利质量的三大核心要素,即盈利的可靠性,获现性和成长性。

( 1) 上市公司盈利的可靠性。所谓成长性,指在一个阶段中,企业盈利变动有逐年加强的趋势,表现为公司盈利逐年增长,或者现金流入增加,有助于企业资本扩张和发展,因此成长性高的企业盈利质量也会得到保障。

( 2) 上市公司盈利的获现性。盈利的获现性,是指盈利的变现能力,这是预测未来现金净流量的基础。一般认为,盈利的变现能力越强,其未来不确定性越低,盈利质量也就越高。确认会计盈利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会计盈利是某一会计时期的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并不代表一定有先进的净流入; 只有会计盈利有相应的现金净流入时才表明盈利的真正实现,上市公司才能在盈利的基础上偿付利息、支付股利或安排资金用于其未来发展[2]。

( 3) 上市公司盈利的成长性。从盈利的发展趋势可以判断出企业盈利的成长性,企业盈利水平稳定发展,其成长性相对较好,盈利质量水平也比较高,其发展潜力也比较好。高品质的盈利具有较高的盈利增长潜力,同时高盈利的增长潜力不是暂时的、偶然的,而是会稳定持续一段时期。企业的营业利润是利润总额的主要来源,营业利润的增长为企业不断地注入发展动力,营业利润增长率是反映企业成长性的主要指标,当主营利润增长率大于零时,企业的成长性较好,盈利质量较高,当主营利润增长率小于零时,企业的成长性就较差,盈利质量较低。

3分析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衡量指标

目前用来评价上市公司盈利的指标主要有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 这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进行评价,比较全面,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例如不能反映盈利的现金流入问题。毫无疑问,盈利如果没有现金流入,不仅无法进行分配,而且还会影响到资产的质量,误导投资者进行决策。为此,本文拟通过对有关盈利指标体系的设计分析, 进一步揭示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问題,提出一个合理评价盈利质量的指标体系,以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水平[3]。

( 1) 销售现金毛利率。销售现金毛利率是销售现金毛利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现金的比值。它是一个考察经营现金流量质量的指标。有的企业虽然销售收入较高,但销售并没有产生现金流,而是沉淀为应收账款,使收益质量下降,而销售现金毛利率既反映了企业的收益质量,也反映了企业商品的竞争能力。该比率越高则说明企业获利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 2) 销售净现率。该指标可反映公司每一元的营业收入可以获得的现金流量,借以考察当期营业收入的收现程度。指标越高,说明公司营业收入的现金流量越多,盈利质量越好; 如果指标小于1且连续下降,说明营业收入缺乏必要的现金保证,营业收入中可能含有大量的应收账款或者坏账损失,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4]。

( 3) 净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是指企业本期净利润额与上期净利润额的比率。净利润是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了所得税后公司的利润留成,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收入。净利润增长率反映了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扩张速度,是综合衡量企业资产营运与管理业绩,以及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净利润的多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额,其二就是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乘以企业所得税税率。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条件的企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如高科技企业所得税率为15% 。净利润增长率代表企业当期净利润比上期净利润的增长幅度,指标值越大代表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 4) 净利润现金比率。该指标可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当期净利润的差异程度,从而考察公司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确认的净利润经营现金实现程度。在一般情况下,比率越大,企业盈利质量越高。如果净利润高,而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很低,说明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流入,企业净收益质量很差,即使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破产。在分析时,还应结合企业的折旧政策,分析其对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影响。

( 5) 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报酬率,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股东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是指经营利润额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值,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净资产收益率越低, 说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获利能力越弱。该指标体现了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5]。一般来说,负债增加会导致净资产收益率的上升。企业资产包括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股东的投资,即所有者权益 ( 它是股东投入的股本,企业公积金和留存收益等的总和) ,另一部分是企业借入和暂时占用的资金。企业适当地运用财务杠杆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借入的资金过多会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但一般可以提高盈利,借入的资金过少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股东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财务指标。

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评价 第5篇

一、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

(一) 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所占比重较小

自2004年我国设立中小企业板块以来, 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数量虽然在小幅增加, 但总数并不多, 占整个中小企业板块的比重较小。截至2012年12月31日, 我国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共有23家, 占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的3.28%。

(二) 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逐步扩大

虽然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在整个中小企业板块中的比重较小, 其资产规模却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2011年与2012年农业类上市公司总资产同比分别增长33.68%和27.34%, 略高于整个板块的平均增长水平。

(三) 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背农“现象严重

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这一特殊群体, 肩负着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任, 享受政府的诸多政策优惠措施, 业绩质量和市场表现却不尽人意, “背农”投资现象严重, 财务质量堪忧。一方面, 中小板块农业上市公司将从资本市场上募集的一部分资金向效益较高的非农产业转移,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 提高经营业绩;另一方面, 除非这些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能够将非农产业拓展所获得的超额收益更多地流回农业, 促进其主业的发展, 否则就与政府扶持中小板块农业企业上市的初衷相悖。造成这一问题的动机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公司自身的发展需要;二是配合股价二级市场炒作所精心构建的题材。由于农业上市公司股本偏小、流通市值较低, 所以农业类上市公司容易发生资产重组、主业转型。

二、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评价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截至2012年12月31日, 我国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一共有23家。为保证评价的客观、公允, 本文按以下原则对以上公司进行了筛选: (1) 剔除了刚上市的公司, 因为刚上市的公司, 表现可能不太稳定, 会对评价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2) 剔除一些数据无法全面获得的公司。最后, 本文共选取15家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作为评价对象。所选取的15家中小板块农业类上市公司的2010、2011、2012年的年报数据均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

(二) 指标的选取与评价标准

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必须有现金流的有效支持。上市公司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获取利润, 从现金流量角度来看就是要获取高于其投入现金的那部分现金流, 即增量货币。而现金流量表, 是反映上市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当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入能基本满足现金流出需要时, 上市公司才有可能正常经营、健康发展、远离破产威胁;当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入能充分满足现金流出需要时, 上市公司才有可能扩大自身规模、壮大自身实力。本文结合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从主营业务盈利质量、资产的盈利质量、净利润盈利质量和每股盈利质量四个方面, 分别选取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盈利现金比率、销售现金比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四个指标对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见表1) 。

1. 销售现金比率。

销售现金比率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每一元销售收入中实际收到的现金。农业类上市公司盈利主要是通过销售产品来实现的, 而盈利质量则要通过产品销售过程中收到的现金来体现。若该比率等于1, 表明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收现能力良好, 基本上不存在应收账款;若该比率大于1, 表明不但收回了本期销货款和劳务费, 且收回了前期应收账款, 上市公司经营情况良好, 盈利质量较高;若该比率小于1, 则表明公司不能收回当期销售款和劳务费, 这有可能是由于公司的经营特点决定的 (如赊销比例较大) , 也可能由于公司应收账款管理不善造成的。

2. 盈利现金比率。

该指标能够很好地将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结合起来, 同时弥补了损益表的局限性, 直接反映公司盈利的质量。在一般情况下, 该指标反映了公司每一元净利润中实际收到了多少现金。所以,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会计收益和真实收益的匹配程度, 其值越大说明公司的盈利质量越高;反之, 盈利质量越差。通常, 该指标若大于1, 公司的盈利质量好, 损益表中的全部利润均实现, 可转化为相应的现金资产。若值介于0.7和1之间, 则盈利质量比较高。若值介于0.3和0.7之间, 盈利质量一般。若值介于0和0.3之间, 则其盈利质量差。若值小于0, 则表明公司可能面临“虚盈实亏”的状况。

3.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该指标能反映公司每股最大分派股利的能力和现金盈利能力。指标值越大, 表明公司的资本支出和支付股利的能力越强, 公司的盈利质量越高。当公司的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经常性地大于每股净收益时, 表明在经营中可以产生充足的资金来源, 这是公司现金流量的最佳状态。相反, 公司将可能会面临现金支出紧张的局面。

4.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该指标反映了公司每单位资产创造现金能力的强弱,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获取现金的能力。通常, 资产现金回收率越大, 说明公司获现能力越强。反之, 获现能力越弱。该指标从侧面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质量。该指标越大, 表明公司资产利用效果越佳, 资产创造的现金流入越多, 获取现金的能力越强, 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反之, 则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经营者有待提高管理水平, 公司的经济效益及盈利质量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 评价过程及结果

1. 主营业务盈利质量评价 (见表2) 。

表2评价结果显示, 我国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销售现金比率偏低, 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盈利质量欠理想。2011年的经营现金净流量比2010年有了大幅度增长, 增长了70.4%, 而在2012年略有下降, 降幅为14.9%。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则是呈现持续的增长, 2011年和2012年同比分别增长了43.95%和19.7%;从单个样本公司来看, 2010-2012年间, 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销售现金比率均小于10%, 这表明我国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质量欠佳。这也许与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特点有关, 赊账比例较大, 应收账款比较多, 坏账风险偏高等。

2. 净利润的现金实现程度评价 (见表3) 。

表3统计结果显示, 我国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净利润现金实现程度逐年提高, 该行业盈利质量良好。从净利润现金实现程度指标来看, 2010-2012年间该指标分别为53.91%、92.82%、151.88%, 这表明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的实现程度越来越高;但从净利润本身来看, 2011年同比增加了96.31%, 2012年同比减少了47.97%, 这表明我国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收益情况欠稳定。

3. 每股盈利质量评价 (见表4) 。

表4的统计结果显示, 我国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在每股盈利质量上的表现是比较稳定的。在2010-2012年间, 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总体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2011年同比增加了0.32, 所有单个样本公司的指标值均为正, 但有4家低于行业3年平均值。2012年稍有下滑, 有一家公司指标值为负, 且有6家公司低于行业3年平均值。这表明我国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资本支出和支付股利的能力越强, 盈利质量较高。从股本的角度来看, 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股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2011年与2012年同比分别增加了62.3%和22.4%。这表明我国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4. 资产的盈利质量评价 (见表5) 。

表5统计结果显示, 2010-2012年间, 我国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资产现金回收率都比较低。这表明我国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每一元资产所能获得的经营现金流量比例较低, 资产盈利质量偏低, 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 公司日常经营获取现金收益的能力较弱。从总资产的角度来看, 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与2012年同比分别增长了33.68%和27.34%。这表明我国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张。如何提高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资产的运用效率, 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评价结论、局限性及建议

(一) 评价结论

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整体的盈利质量欠理想: (1) 从销售现金比率来看, 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盈利质量较低, 销售收到的现金远低于营业收入, 应收账款较多, 坏账风险较大。 (2) 从净利润现金比率来看, 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现金实现程度较高, 开展经营活动的资金较为充裕。 (3) 从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来看, 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每股盈利质量比较稳定, 变化的幅度较小。 (4) 从资产现金回收率来看, 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资产利用率普遍偏低, 单个资产创造现金的能力较弱, 资产的获现能力较差, 盈利质量不高。

(二) 评价的局限性

在数据的选取上, 本文仅选择了2010-2012年三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因此对整体的评价不够完整, 增加数据年限能使研究结论更加具有代表性。在指标的选取上, 本文仅运用4个单项指标对盈利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 且没有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设定权重, 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设计权重是后续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而各指标权重的引入与全方面的考虑会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

(三) 提高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建议

1.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加速资金回笼。

从评价的结果看, 大部分公司销售收入没有必要的现金保障, 虽然公司处于盈利状态, 也有可能保证不了有足够的现金来偿付债务本息, 盈利质量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有的农业上市公司为扩大市场, 降低对用户的信用标准或延长客户的付款期限, 对客户的信用状况不太重视, 市场占有率可能提高了, 而坏账损失也可能大大增加。公司的会计利润可能会很大, 而现金却不足以抵补生产和偿还债务所需的现金流出, 以致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或发生债务危机。一旦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 不能维持正常的支出, 就会陷入财务危机。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应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建立系统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设计合理的现金折扣制度和商业促销手段, 重视对旧账、老账的催讨工作以加速资金的回收。

单位:万元

2. 注重资产的质量, 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利润的真实性与资产质量状况密切相关, 虚假的利润往往伴随着虚假的资产或者虚增资产, 从而影响盈利质量的真实性。评价结果表明, 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整体的资产现金回收率低, 运营效果欠佳。因此经营者为了提高盈利质量要加强资产管理, 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如可根据公司的历史经验数据及对市场情况的预测等设定合理的安全库存, 以安全库存作为控制和管理库存数量的目标, 通过提高公司存货周转率, 减少流动资金占用;注重本公司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在适当的时机注意资产的有序更新, 加强研发经费的投入等。

3. 突出主营业绩, 增加核心竞争力。

主营业务是形成农业类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统计结果表明, 大部分利润的增长并没有伴随现金流量的增长, 虽然公司处于盈利状态, 也有可能保证不了有足够的现金来偿付债务本息。因此, 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要提高盈利质量, 应不断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的比重, 减少非经常损益, 才能使公司持续发展并不断增加自身价值。

摘要:本文以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为评价对象, 基于现金流量表的视角, 运用销售现金比率、盈利现金比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资产现金回收率4项指标, 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盈利质量、净利润的现金实现程度、每股盈利质量和资产的盈利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评价, 并提出了提升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若干建议, 以期对促进我国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盈利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 .幸素园.基于利润结构的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J].开发研究, 2010, (3) :105-107.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问题 第6篇

一、基于盈利质量概念的指标设计理念

在对盈利质量进行探讨时, 作者参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并从中发现了几个相关的概念, 即盈利质量、收益质量、利润质量和盈余质量等, 这四个概念实质上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同一事物。因此, 本文未对其进行严格的区分, 并且本文统一使用盈利质量来进行表述和分析。“盈利质量”一词的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财务分析专家奥特洛弗 (O'Glove) 出版了颇具影响力的投资咨询报告《盈利质量》 (Quality of Earnings) , 从这个时候开始盈利质量在证券业就日益受到重视。

对盈利质量的定义, 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 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观点: (1) 强调盈利的现金保障性, 即能够带来现金流量的盈利才是高质量的盈利; (2) 强调盈利的真实可靠性, 即盈利质量的好坏在于它是否真实地反映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 (3) 从盈利是否伴有现金流入和盈利是否有持续能力, 经常性业务带来的盈利较偶发性交易和事项带来的盈利具有持续性并对盈利有较强的预测价值。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是企业真实的持续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和发展能力的内在揭示,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结合财务数据对公司盈利指标作进一步修正和检验, 对当期企业盈利的持续稳定性、获现性、现金保障性与成长性的一种评价结果。这样的定义包括盈利的真实性、成长性、获现性、持续性和获利性等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盈利质量的本质, 综合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潜能。本文拟从盈利质量的持续稳定性、成长性、现金保障性和获利性四个角度出发设计盈利质量的评价指标。

二、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 盈利的持续稳定性指标

盈利的持续稳定性是影响盈利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设计盈利的持续稳定性指标时需要关注不同盈利在公司盈利总额中的比重。反映盈利质量持续稳定性的指标主要包括: (1) 营业利润率 (X1) 。它反映了企业在不考虑非营业成本的情况下, 管理者通过经营获取利润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 (2) 主营业务贡献率 (X2) 。公司利润中只有主营业务利润才是公司最稳定、最可预期的利润来源, 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该指标越大, 说明公司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 盈利具有持续稳定性, 盈利质量较高。其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贡献率=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

(二) 盈利的成长性指标

盈利质量成长性的高低对企业扩大资本规模和再生产以及不断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具有很大的影响。企业的成长必须依赖与主营业务的增长才能使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反映盈利质量成长性的指标主要包括: (1)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X3) 。其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 /上年主营业务收入。 (2) 净利润增长率 (X4) 。该指标体现企业净利润的历史增减情况, 净利润的增长为正数, 则说明企业本期净利润增加, 净利润增长率越大, 则说明企业盈利增长的越多;反之亦反。其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增长率= (本期净利润-上年净利润) /上年净利润。

(三) 盈利的现金保障性指标

反映盈利质量现金保障性的指标主要包括: (1) 盈利现金保障倍数 (X5)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盈利的保障程度, 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盈利质量。盈利现金保障倍数越高, 说明盈利质量越好。其计算公式为:盈利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2) 销售现金比率 (X6) 。该指标是在剔除了应收账款对企业带来的风险的前提下, 从现金流入的角度反映销售收入的实际情况, 该指标值若大于l, 则说明当期收入全部收到现金, 且还收回以前的应收账款, 实际现金流入的能力强, 盈利质量较好;该指标值若小于1, 说明当期有部分收入没有收现, 盈利质量较弱。其计算公式为:销售现金比率=销售商品收到现金/主营业务收入。 (3) 资产现金回收率 (X7) 。该指标可以用来反映公司的资产所产生现金的能力, 通过评价公司全部资产运营效果的好坏和质量的高低, 从而有效的补充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盈利率。该指标越高, 说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好, 公司盈利质量越高。其计算公式为: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总资产。

(四) 盈利的获利性指标

获利性是指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 企业经营活动的好坏, 最终都会通过获利指标直接在财务报表上体现出来。反映盈利质量获利性的指标主要包括: (1) 净资产盈利率 (X8) 。该指标是评价企业股东权益盈利水平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 反映企业资产运营综合效率。该指标值越高, 说明企业自有资本获取盈利的能力越强, 企业盈利质量也就越高。其计算公式为:净资产盈利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2) 销售净利率 (X9) 。该指标反映的是销售收入的盈利水平, 从销售净利润的指标来分析销售净利率的升降变动, 有助于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改进经营管理, 提高盈利水平。 (3) 每股收益 (X10) 。该指标是分析每股价值的一个基础性指标, 是测定股票投资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即可以衡量普通股的投资价值, 又可以评价股本获利能力。每股收益值越高, 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盈利质量就越高。其计算公式为:每股收益= (净利润-优先股股利) /期末发行在外普通股平均股数。

三、实证分析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截止2011年陕西省共有37家上市公司先后上市, 除去*ST类和ST类共6家上市公司, 最终选取陕西省31家上市公司2010年的年报数据作为本文实证研究的样本,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证监会网、巨潮资讯网、和新浪财经网。

(二) 因子得分函数

根据因子分析法, 得出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三) 实证结果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 高低盈利质量公司的对比分析。以陕西省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排名前十 (见表1) 和排名后十 (见表2) 的上市公司为例, 将其对比分析如下。从表1分析可以发现, 排名1、2、3、7、8、10的公司总得分高, 主要归因于达刚路机在公因子F1上的得分最高, 尤其是其销售净利率X9为95.2%, 显示了这些企业具有良好的盈利性;排名第4的公司主要归因于公因子F4上的得分最高, 主要是主营业务增长率为X3为93.6%和净利润增长率X4为94.0%, 显示了该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排名第5、6、9的公司主要归因于公因子F2上的得分最高, 尤其是资产现金回收率X7为96.4%, 显示了该企业具有良好的现金保障性。从表2中可以看出, 排在后十名的公司中四个公因子上的得分其中有三个均为负值, 说明这些企业盈利质量差, 排在倒数第1的彩虹股份在主因子F3上的得分最低, 说明该公司的主营业务不突出, 对公司贡献较小, 公司因该突出主业, 扎实主业;排在倒数第2的宝钛股份、倒数第6的西部材料、倒数第9的宝德股份和倒数第10的中国西电, 在主因子F2上的得分最低, 说明该公司的现金保障性差;排在倒数第3的标准股份、倒数第4的西飞国际、倒数第5的航天动力、倒数第7的宝光股份和倒数第8的西安饮食这些公司在F1上的得分最低, 说明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差。通过综合得分表以及上述高、低盈利质量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陕西省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差距很明显, 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呈现“金字塔”的分布格局。

其二, 上市公司行业间的盈利质量差异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来看, 陕西省上市公司排名前十名的公司有以广播电影电视业和采掘服务业等行业为代表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均较高, 如广电网络和通源石油的排在前十名的位置;而以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为代表的行业如格力地产、标准股份、航天动力、宝钛股份和西部材料等的盈利质量情况则较差, 排在后十名的位置, 行业差距表现明显。可见, 陕西省上市公司不同行业间的盈利质量差异较大。

其三, 同一行业间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差异分析。从制造业分析得分情况可以看出, 达刚路机、烽火电子、陕鼓动力、中航电测、启源装备和坚瑞消防分别以1.0293、0.8922、0.5325、0.2866、0.2781和0.1542的得分排名第1、第4、第6、第7、第8和第10, 而彩虹股份、宝德股份、标准股份、西飞国际、航天动力、西部材料和宝光股份分别以-1.2915、-0.7423、-0.5303、-0.5013、-0.4920、-0.4828和-0.4780的得分排名第31、第30、第29、第28、第27、第26、第25。可见, 制造业这个行业的差别很大, 盈利质量差异非常明显。从社会服务业分析得分情况可以看出, 格力地产以0.1533的得分排名第11, 而西安饮食和西安旅游以-0.4045和-0.2586的得分排名第24和第19, 差异仍然很明显。说明, 社会服务业这个行业的差别也很大, 盈利质量差异也非常明显。因此,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陕西省同一行业间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差距也很明显。

四、结论

本文运用实证方法对陕西省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进行了相关研究, 得到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 高质量的盈利应具有盈利的持续稳定性、成长性、现金保障性和获利性的特点。第二,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 影响陕西省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高、低的最主要原因是盈利获利性和现金保障性的高低, 成长性和持续性的影响略弱于获利性和现金保障性的影响。第三, 在对陕西省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进行实证分析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找出影响盈利质量的主因子, 并根据主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出盈利质量总体得分函数, 由此计算陕西省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综合得分及其排名情况。第四, 陕西省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提高应该从多个方面出发。要提高陕西省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既要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突出主业, 注重资产管理, 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又要继续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规范, 同时还要加大社会各层的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问题 第7篇

一、盈利质量的评价要素

(一)盈利质量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企业盈利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即利润表所反映的利润是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的,内容真实、资料可靠;采用适当、严谨的会计政策,数字准确;不存在任何利润操纵现象,报告和披露不加任何掩饰。盈利只有是真实的,才是有质量的。

(二)盈利质量的现金保障性

现金保障性是指企业收益转化为现金的能力。收益转化为现金的能力越强,盈利质量越好;反之越差。由于企业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进行会计处理的,营业收入中有一部分并没有收到现金而是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如果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无法收回,则会影响企业的资金运转、导致企业的资产虚增,企业的盈利质量低;另外其大范围的存在,可能形成三角债,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的盈利质量。因此,现金保障程度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盈利的含金量,避免了以权责发生制进行计量给企业带来的虚盈实亏的现象。

(三)盈利质量的持续稳定性

盈利的持续稳定性是指企业现在的盈利在多大程度上会持续下去,反映了企业综合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盈利的持续稳定性越好,盈利质量越好。判断一个企业的盈利的持续稳定性,要观察利润构成情况。主营业务收益所占比例高,最终表现为企业盈利水平的持续稳定性。另外盈利的持续稳定性又受到现金保障性、稳健性原则等因素的影响。

二、盈利质量的影响因素

盈利质量除了受传统的收入、费用等的影响,其影响因素还包括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公司结构与治理机制、公司经营、行业环境、现金流量状况、资产状况、人为操纵与盈余管理等。下面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与运用、公司结构与治理机制、行业环境、公司经营进行重点分析。

(一)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与运用

按照稳健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应预计可能发生的收入和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例如在物价上涨时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进行计价,期末计提充足的坏账准备等。然而经营者和企业出于绩效报酬、维持股价等自身利益考虑,往往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来反映经济业务,这样就很有可能导致账面记录与经济实质之间发生偏离,从而降低了盈利的真实性。同时,从上文可以了解到稳健性原则会影响盈利的持续性。另外,会计政策使用的正当性及持续性等都会对盈利产生影响。因此,管理层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与运用是影响盈利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公司结构与治理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代理关系。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信息不对称及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经营者可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采取短期财务行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质量。好的公司结构与治理机制能够协调股东和管理层的关系,抑制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机;反之则会刺激管理层盈余管理的行为。

另外,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监督机制也会影响公司的盈利质量。良好的监督机制可以防止和减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审计(尤其是内部审计)的真实性,从而提高盈利质量;反之,则会降低盈利质量。最后,公司的经营效率及盈利质量还受股权集中程度的影响。股权若过于集中,控股股东就有机会采取各种方式来攫取控股权私有收益从而间接影响了盈利质量。

(三)行业环境

企业盈利质量与所处的行业环境息息相关,其好坏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质量的高低。若行业处于成长期或者成熟期,市场竞争处于良性状态,企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享受税收优惠,同时资金来源充裕,这些对企业的经营都是有好处的,从而对企业盈利质量产生良性影响。

(四)公司经营

公司经营会从多方面影响企业的盈利质量,笔者主要介绍两个方面——公司整体风险和关联方交易。公司整体风险由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构成,经营风险用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而财务风险则通过财务杠杆系数来反映。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销售水平变化引起的盈利波动幅度越大,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越大,企业盈利质量也就越低;财务杠杆系数越大意味着财务风险越高,企业筹资难度加大,这使得企业可能未及时筹集到资金而错过有利的投资机会进而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另外它表明企业还债的资金成本很高,会加大企业的财务负担、造成盈利波动,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质量。Gordon和Henry(2003)通过大量数据说明,关联方交易确实与盈余管理有关。由于我国在关联方交易方面的法律监管与惩罚机制尚未成熟,且关联方之间进行交易的成本(信息、监督、管理等方面)很低,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以达到避税、获得配股资格、发行新股、扭亏摘帽等目的,从而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三、盈利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于格力电器的分析

(一)格力电器公司简介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电器)成立于1991年,是世界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有控股专业化空调企业,其业务遍及世界100多个地区和国家,空调产销量连续10年领跑全球,用户超过3亿。2012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总收入1001.10亿元,成为中国首个超过千亿的家电上市公司;201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200.43亿元,净利润108.71亿元,纳税超过102.70亿元,是中国首家净利润、纳税双双超过百亿的家电企业,连续12年上榜美国《财富》杂志“中国上市公司100强”。

(二)格力电器盈利现状分析

根据盈利质量的特征,笔者将从相应的5个角度构建盈利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图1)来对格力电器的盈利现状进行分析。

1. 真实性定性分析

对于真实性目前并没有合适的指标予以测定,只能通过定性分析相关的财务行为来予以判断。若企业采用了不严谨的会计政策或会计方法,非规范或者频繁地变更会计政策或者会计估计,递延或提前确认费用或收入,增加诸如资产重组、股权转让等一次性收入来源、发生众多非规范的关联方交易、虚拟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等占比高、应收账款异常增长或者长期挂账、被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报告或者出具时间过晚、频繁地变更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等,则有理由认为企业盈利的真实性存在问题,盈利质量发生了下降。图2列示了我国去年以来上市公司的造假事件,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很大挑战。

尽管造假现象屡见不鲜,然而仔细审阅格力电器2009~2014年由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按时出具的审计报告,期间并未经常更换注册会计师,且都是标准无保留意见,说明格力电器的财务报表编制基础是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同时从格力电器历年的财务报告中并未发现其他可疑现象,所以本文以下的分析是在格力电器盈利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上进行的。

2. 获利性指标分析

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都是衡量传统盈利能力的指标,下面我们对其中几个指标给予简要介绍。

(1)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该指标表示每1元的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后,大概有多少钱可以用于支付企业经营过程中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企业的盈利。

(2)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率,即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

(3)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100%

该比率主要反映企业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一般来说,该指标越高,说明该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企业对其资产的运营效率就越高。

(4)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平均普通股股数×100%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的每股收益越高,说明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强。

通过表1和图2,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格力电器的销售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在前三年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在最近三年里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且两者最近六年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销售净利率和资产报酬率近6年都在稳步提升并且在2014年达到了10%以上;同时摊薄每股收益6年来分别为1.56、1.53、1.88、2.48、3.64、4.74,除2010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都保持较大金额的增长,6年增长到原来的3倍左右,表明格力电器每股的盈利能力逐步提高。综上说明格力电器有较好的获利能力。

3. 现金保障性指标分析

反映现金保障程度的指标有销售收入现金比、盈利现金比、总资产现金回收率等,其公式如下:

(1)销售现金比率=销售产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每1元销售收入收回的现金,越大说明企业收款能力越强。若此指标大于1,则表示本期销货款全部收回且以前挂账的应收账款也得以收回,盈利质量好;越小则表明企业采取的信用赊销政策越积极或者存在盈余管理,甚至表明企业资金短缺,从而盈利质量越低。格力电器2009~2014年的销售现金比率分别为99.04%、59.46%、63.44%、70.56%、59.19%、62.09%。从中我们可以发现2009年格力电器的销售现金比率为99.04%,即每获得1元销售收入就有0.99元的现金流入,说明其当期销售款基本能收回。然而,近六年来其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都远小于1,这表明格力电器应收款项长期挂账或者出现大量的坏账损失,其销售收款能力较差,大大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质量。

(2)营业利润现金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营业利润×100%

该指标表示每1元的营业利润中实际收到的现金,越高则当期营业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越高,盈利质量越好。格力电器2009~2014年的盈利现金比指标分别为3.18、0.22、0.74、2.29、1.06、1.18。可以发现2009年的比值3.18,即获得1元利润就有3.18现金流入,表明格力电器的现金流量非常充裕;但是,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比值骤降、非常低,现金十分短缺;而在2012年数值猛升到2.29;2013年比值又下降了1倍多,但仍保持在1以上;2014年在上年的基础上略有上升。从近6年的趋势来看,其营业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波动很大,财务风险较大,从而使得盈利质量时好时坏。

(3)总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了公司资产生产现金的能力,此比率越高,表明公司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资产生产现金的能力越强,企业的盈利质量也越好。同营业利润现金比的情况一致,尽管最近两年有好转趋势,但格力电器的总资产现金回收率总的来看很不稳定,即总资产创造的现金时多时少,所以盈利的现金保障程度存在问题。

4. 持续稳定性指标分析

其衡量指标包括主营业务利润比重、营业利润比重、非经营性损益在净利润中所占的比重等,下面主要介绍主营业务利润比重。

(1)主营业务利润比重=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100%,其中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该指标反映了主营业务的鲜明程度,当该比重远小于1时,表明企业盈利的主要来源是非主营业务项目,盈利具有较大的偶然性,说明企业的盈利质量不佳;当该比重趋于1时,则企业盈利主要来源于公司主营业务,说明盈利持续性强;当该比重大于1时,说明公司其他经营活动及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非经常性项目发生亏损,需要靠主营业务利润弥补。2009~2014年格力电器该比值分别为2.99、2.47、2.3、2.91、2.89和2.89,说明了格力电器其他经营活动的盈利不佳,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好,表明公司的盈利持续性较好。

(2)营业利润比重=营业利润÷净利润×100%

(3)非经营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比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100%

从表3可以发现盈利持续稳定性的后两个指标数值也非常好,营业利润比重自2010年以来稳步上升并且在最近三年都维持在90%以上。而非经常性损益在净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尽管变动较大且在2010年达到56.63%,但是最近5年占比有缩小趋势,2014年更是达到了负值。所以综合三个指标来看,格力电器盈利的持续稳定性比较好。

5. 盈利成长性指标分析

反映盈利成长性的指标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等,其计算公式如下:

(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100%

(2)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利润总额增长额÷上年主营业务利润总额×100%

(3)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100%

通常情况下,这些指标越好,企业的盈利具有较好的成长性,盈利质量越好;反之,盈利质量越差。

从表4和图3可以发现格力电器的营业利润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波动较大,但是最近三年他们都保持在30%以上,同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从2009年的1.01%上升到2010年的42.33%,尽管近几年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15%以上。所以综上所得,格力电器的盈利成长性比较好。

四、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格力电器作为空调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其盈利现状对整个市场而言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其反映的问题也是整个上市公司的共性问题。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盈利的真实性和现金保障性。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1. 监管与披露法律法规存在缺陷

目前,对盈利预测信息披露起着指导作用的法律法规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首先,这些法规虽然要求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强制披露,但是对披露中出现的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规定还不够完善。其次,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体系比较零散、不健全,其中一些规则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一些规则的调整企业又难以掌握。恶意的上市公司则会利用这些法律法规的缺失,进行虚假的盈利预测,从而降低了盈利质量。

2. 发行股票、配股、特别处理及摘牌政策不完善

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应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需要获得配股资格,其最近3个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要在10%以上(每年不低于6%)。同时规定若上市公司在最近两年连续亏损应被特别处理;在最近3年连续亏损,且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弥补亏损,应终止上市(摘牌)。发行股票、配股、特别处理及摘牌衡量指标的单一且缺乏灵活性,使得上市公司为了发行股票、获得配股资格或避免被特别处理及摘牌进行盈利操纵,从而降低了盈利质量。

(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现代企业制度造成的信息上的不对称、契约上的不完善和责任上的不对等,为披露不真实的盈利信息创造了条件,从而降低了盈利的真实性。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 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过度集中——第一大股东占据绝对控股地位,大股东往往派自己的代表或者直接担任总经理,一人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现象很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决策实际上是为大股东服务,大股东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影响企业盈利质量的活动。

2. 监事会成员和独立董事参与程度低

在我国,监事会是受董事会管辖并对经理层实施监督的机构。通过对管理层的监督,使其尽职尽责履行义务,避免其滥用权力。然而目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监事会成员和独立董事参与程度低、独立董事成员少的问题,监事会成员和独立董事碍于各种原因诸如薪酬低、权力小等不积极参与监督,导致管理层随意高估企业的盈利状况,从而影响了盈利质量。

3. 管理层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考核与激励方式单一,多数是依据年度财务数据,不能有效地把管理层与企业的目标联系起来,缺少长期激励。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管理层会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美化业绩,以获得更多的报酬,从而降低了盈利的真实性。

(三)公司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低下

营运资金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等,对他的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及盈利状况。在市场上流行这样一句话“现金为王”,说明了现金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缺乏合理的现金预算和盲目地扩张、投资,现在很多上市公司的现金十分紧张甚至缺乏,影响其日常经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上市公司都采取了宽松的信用赊销政策以扩大销售收入,但是企业应收账款增加了,发生坏账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企业很多资金被其他企业占有,容易错过有利的投资机会,影响商业运作,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盈利。没有对存货进行科学管理,大批量的采购,占用大量资金;同时存货管理混乱,易发生毁损、盗窃的问题;另外,缺少市场调研与科学预测,盲目进行产品生产导致产品积压占用资金,从而影响盈利质量。

五、提高盈利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上市公司考核和评价体系

1. 加强中介机构监督

上市公司在对外公布财务报表前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对财务报表负有审计责任。加强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有利于改善盈利质量,具体措施包括增加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和难度;注册会计师在发表审计意见时,应对较差的盈余质量做出评价等。

2. 完善上市公司考核与评价体系

改进上市公司的发行制度、配股政策、特别处理政策和退市制度,使得这一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对上市公司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查和评估。例如连续3年亏损可改为连续3年平均亏损、采用多个盈余指标作为配股条件、将现金流量信息融入盈利考核指标中等,尽量防止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

(二)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

1. 改善股权结构

针对上市公司股权过度集中这一状况,可以通过向社会增发新股、定向配售、股票回购等方式,使上市公司形成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主要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此外,还应该建立相关制度和规则如股东诉讼制度等来保证股东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以防大股东只享受权利谋取私利而不履行义务,进一步加强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

2. 完善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相关制度

首先要改进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成员的任免机制,避免管理层干预,这是保证两者独立性的前提。其次,明确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权力、职责与义务,加强独立董事和监事执行监督职能的保障措施;第三,将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成员薪酬与工作业绩挂钩,给予其工作动力;最后,加大对不作为行为和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强其责任意识,施加一定的压力,提高其工作的主动性。

3. 优化管理层激励机制

为避免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应将管理层的绩效收益与公司价值联系起来,如实施长期股票期权计划等;同时完善业绩考核指标,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考核标准和程序,比如需经过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的批准。另外,应加强对管理层报酬的披露,提高透明度。

(三)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

1. 加强现金管理

建立现金预算,在现金流出方面,要注重节约,掌握时间点合理避税,同时大宗资金流出需经过层层授权;在现金流入方面,要加速资金回笼,大宗现金流入需专人负责;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首先,要时刻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本身的经营状况,合理、科学地制定应收账款的信用赊销策略,收账方法以及收账程序。其次,对挂账时间较长或者金额较大的应收账款应由专人负责催收和管理。最后,遵从谨慎性原则,不断提高坏账预测水平,以此减少坏账引发的损失和应收账款所占用的资金,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3. 加强存货的管理

根据市场需求对销售量进行合理预测,建立销售预算,从而合理把握存货采购量和库存量,减少采购成本和储存成本。将存货储备与采购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使企业存货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存货积压、占用大量资金。只有加快了企业的存货周转,企业的资金才可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小林.基于现金流的基础建设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以中国交建(601800)为例[J].财经论坛,2015,(1):83-85.

[2]韩进,万红波.国内盈余质量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及启示[J].财会研究,2014,(8):53-55.

[3]韩建丽,白建勇.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J].财会通讯,2014,(5):53-55.

[4]吴建忠,段颖,潘妙丽,徐洋.总体业绩增幅较大盈利质量稳步提升——沪市上市公司2013年年报整体分析报告[N].中国证券报,2014-5-14(A16).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问题 第8篇

一、盈利预测披露制度的两个阶段

在我国,盈利预测披露制度经历了从强制性披露到自愿披露的过程。1996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及《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7号——股票上市公告书》,规定公司上市时必须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中披露税后利润总额、每股盈利、市盈率等盈利预测信息,表明我国盈利预测信息属于强制性披露。

由于预测性信息的固有特性,盈利预测信息披露存在预测误差过大、准确性较低等问题。这不仅降低了财务预测信息的质量,抑制了投资者对财务预测信息的需求,而且也降低了上市公司主动披露财务预测信息的愿望。基于此,我国对盈利预测的披露制度进行了改革。2001年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第1号——招股说明书》,规定:“如果发行人认为提供盈利预测报告将有助于投资者对发行人及投资于发行人的股票作出正确判断,且发行人确信有能力对最近的未来期间的盈利情况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测,发行人可以披露盈利预测报告。”自此以后,我国的盈利预测信息由强制性披露转为自愿性披露。

二、研究设计

(一)盈利预测偏差

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如果这个指标精确度不够,肯定会对投资者产生误导。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通常是在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前提下计算出来的,在市场环境没有大的波动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实际利润应该与盈利预测相符。否则就失去了意义,甚至给股市的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盈利预测偏差是指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s,以下简称IPO)当年实际盈利数与预测盈利数的差额占预测盈利数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当按公式(1)计算的盈利预测偏差小于零时,称为盈利预测负偏差;反之,则称为盈利预测正偏差。为了能计算出年度内所有IPO公司的盈利预测误差率情况的总体平均水平,防止正负误差间的相互抵消,对公式(1)两边取绝对值,称为绝对盈利预测误差率。

(二)样本选取

1998年~2003年沪市IPO上市的公司共390家,根据上述选取原则,剔除金宇集团、民生银行等异常样本,分别获得符合条件的样本数1998年45家、1999年41家,2000年78家,2001年52家、2002年18家和2003年2家,合计236家。全部样本来源于中国经济网(www.ce.cn)上所公布各年新股上市名单、新股发行价格、发行规模,其他所有项目和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www.sse.com.cn)、北京证券网站(www.bjzq.com.cn)和南京证券网站(www.njzq.com.cn)

(三)样本划分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尤其是盈利预测动因分析,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拟从盈利预测误差、公司规模、股权流动性、行业性质等方面展开研究盈利预测的价值相关性。因此,本文将这些因素作为划分子样本的依据。

(1)因变量:盈利预测误差率(FE)。盈利预测的准确性是衡量管理层可信度的关键指标,历来为分析师和投资者所关注。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若公司曾公开披露过本年度盈利预测,且实际利润实现数较盈利预测数低以上或较利润预测数高以上,应详细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因此,本文根据盈利预测误差率的定义,对于某个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预测的盈利值P和年报中的盈利值A代入误差率公式,得到盈利预测误差率FE。基于比较的需要,对盈利预测误差率取绝对值即绝对盈利预测误差率,可用AFE表示。

(2)自变量。具体包括:

其一,股权流动性。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股权结构中存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因此,本文以流通股占总股数的比例作为衡量股权流动性的指标,将总样本均分为流动性强和流动性弱两个子样本。

其二,是否经“四大”审计。信号理论和代理理论认为,由于大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审计质量,因而经过其审计的上市公司信息质量较高。本文将会计师事务所划分为“四大”和“非四大”两类,并分别取值“1”和“0”。

其三,新股发行价格,即IPO公司新发行股票的市场价格。

其四,新股发行规模,即IPO公司上市发行的股票数量。

其五,主营业务收入预测误差率。对主营业务收入的预测越准确,对盈利的预测误差应该越小。按盈利预测误差率同理,将某个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预测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上市一年后年报中公布的主营业务收入实际数代入公式(2),得到主营业务收入预测误差率。

其六,主营业务成本预测误差率。对主营业务成本的预测偏高,会使得盈预测数偏小;反之亦然。按盈利预测误差率同理,将某个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预测的主营业务成本和上市一年后年报中公布的主营业务成本实际数代入公式(2),得到主营业务成本预测误差率。为了深入研究在强制性和自愿性盈利预测信息披露两种不同的制度下,新股发行价格、公众持股比例、新股发行规模、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误差及会计师事务所这些方面各自对盈利预测误差的确切影响程度是否有变化,本文建立横截面模型,将收集取得的1998年~2003年的样本真实数据分为两组,1998年~2000年是强制性披露制度下的实际数据,2001年~2003年是转为自愿性披露制度后的实际数据,将前者的各样本数据和后者的各样本数据分为两组,分别输入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模型构建

本文建立的盈利预测误差影响因素横截面模型如下:

其中:β0为常数项;βi(i=1,2,…,6)为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系数;X1为新股发行价格;X2为公众持股比例;X3为新股发行规模;X4为新股发行规模;X5为主营业务收入预测误差;X6为主营业务成本预测误差;ε为残差项。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描述性分析

通过对1998年~2003年6年样本公司的盈利预测误差总体情况的统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制度的变迁导致进行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IPO公司在数量比重上锐减。表1统计了每年公布盈利预测信息的IPO公司数与当年IPO公司的总数,从而可以得到各年进行预测的IPO公司数量比例,图1是根据这一比例对总体变化趋势的反映。可以看出IPO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对当年的盈利情况进行预测的在数量比例上是明显下滑的。在强制性披露制度下,1998年~2000年IPO公司基本上都对盈利预测信息进行了披露,未进行披露的仅7家,分别为1999年1家和2000年6家。由于本统计进一步剔除了未对IPO当年的盈利进行预测的样本和未编制盈利预测利润表的样本,包括1998年分析的公司中有6家未在1997年(IPO当年)进行盈利预测、1999年分析的公司中有2家未在1998年(IPO当年)进行盈利预测,以及1999年有3家只预测其利润不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因而使其当年预测数量比例稍有下降。从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自2001年起放宽了披露要求后,IPO公司对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数量急剧下降,从2001年的70.27%锐减至2002年的26.09%,2003年更是达到3.08%的低点,自愿披露制度下IPO公司似乎更倾向于不披露,IPO公司对披露制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二)相关性分析

本文将两组样本数据分别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计算,得出的各因素间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列于表2和表3中。在相关性系数表中,当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时,可以拒绝默认的两变量之间相关系数为零的原假设,即相关关系是存在的。当显著性水平大于0.05时,说明该相关只是随机误差造成的,没有实质性意义,即相关不存在。

从两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表来看,在不同披露制度下各影响因素间会相互产生影响,但影响的对象和程度又不尽相同。在1998年~2000年强制性披露制度下,新股发行价格、公众持股比例、新股发行规模和会计师事务所、主营业务收入预测误差和主营业务成本预测误差成正相关关系,公众持股比例和会计师事务所成负相关关系,且在0.01水平上显著。在自愿性披露制度下,新股发行价格和公众持股比例间的相关性减弱,这和新股发行的定价方式改变有关,由承销商和发行公司协商确定新股定价,而不再需要考虑市盈率的高低,所以降低了对公众流通股的关注程度。公众持股比例和会计师事务所间的负相关关系增强,而新股发行规模与会计师事务所间的相关关系由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减弱为在0.05水平上一般相关,说明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盈利预测的审核时,更为看重的是面对公众其自身信誉的好坏,并不因为公众流通股的比例大小和新股发行的规模大小而影响审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注:“*”表示其相关性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其相关性在1%的水平上显著。

(三)因子分析

对两组样本数据进行KMO样本测度和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如表4、表5所示。本文中两组KMO值都符合这一标准,对两组数据巴特利球体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巴特利球体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经过检验证明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从而继续下列的分析,否则不能继续。

萃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萃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变量共同度是因子分析的初始结果,是指原始变量可以被公共因子解释的方差百分比,其大小可以反映原始观测变量与公共因子关系的密切程度。相较两组变量共同度计算结果而言,初步说明不同制度下各影响因素对盈利预测误差的解释程度是不同的。例如表6中X2对应的共同度0.504是6个影响因素中共同度最低的变量,即初步表明在强制性披露制度下公众持股比例因素被萃取出来对盈利预测误差进行解释的能力最弱,而在自愿性披露制度下,由于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披露,所以在表7中此因素的共同度上升为0.662。在自愿性披露制度下,X1即新股发行价格对盈利预测误差的影响程度最小,仅为0.29。两组分析结果的共同之处在于其中X5和X6,即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的预测误差都对最终盈利预测误差的影响比较明显,这也体现了主营业务在公司利润总额中的重要程度,主营业务预测地准确,盈利预测的可靠性就高。

四、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广大投资者和上市公司都一致认为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布盈利预测信息非常必要,但是自盈利预测信息披露制度由强制性披露改为自愿性披露后,制度不再强制要求公司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导致了预测盈利信息的供应渐趋萎缩,这使盈利预测信息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若要充分发挥盈利预测对市场的积极作用,应该加大对盈利预测自愿披露的监管力度。

第二,在制度变化前后,对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影响最大的因素都是对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的预测准确性,主营业务是维持公司正常运营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但我国IPO公司在强制性披露制度下的主营业务盈利预测误差明显比当年的盈利预测误差大的多,可以推测IPO公司很可能为了避免证监会对其预测不准的惩罚,调整了非主营业务利润数据来降低最后利润的误差,进行利润操纵的嫌疑较大。自愿披露制度下,这种情况稍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仍不尽如人意,所以对我国的上市公司而言,扎扎实实的做好主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完成利润预测目标。

第三,制度变化引起对盈利预测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由比较单一变的更为多元。公众持股比例等在强制性披露制度下影响力极小的因素在自愿披露制度下占有了一定分量,这说明IPO公司在编制盈利预测时不能再仅考虑自身筹资的需要,甚至虚增利润以吸引投资,还要注重对各方面利益的兼顾。IPO公司上市不仅是个体的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1]徐经长、戴德明、毛新述、姚淑瑜:《预测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来自深圳、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第12期。

[2]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数据》,《经济研究》1998年第7期。

[3]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实证证据》,《会计研究》2003年第5期。

上一篇:自主创新产品下一篇:检测结果报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