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主动的学习

2024-09-19

让学生快乐主动的学习(精选10篇)

让学生快乐主动的学习 第1篇

一、主动阅读, 深化理解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升学生学习的悟性。 现在一些学生不是读书少, 就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 阅读流于形式, 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为防止一些学生“偷懒”, 每学一篇课文之前, 我总是让学生提前预习:一是利用早读时间大声朗读课文。 二是利用晚上时间抄写课文精彩片段。 三是利用课前导读、提示自学课文。通过“读书三部曲”, 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带着兴趣把知识学扎实, 我注重将“读”和 “练”贯穿课堂始终,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段落或句子, 或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 找出关键性的词语, 或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看法或疑问。 例如, 教学《翠鸟》一课时, 学生通过预习, 了解并掌握了课文大致脉络, 我再相应点出描写翠鸟的关键词, 如 “头上”“背上”“腹部”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通过 “橄榄色”“浅绿色”“赤褐色”等体会翠鸟颜色的鲜艳、样子的可爱, 使人如临其境。 这样的“读练”既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避免了使语文课变成答题课。

二、主动多看, 注重观察

看是阅读的延伸, 也是观察的主要手段。 学习中, 学生只有多看多观察, 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心得, 与教师的授课相得益彰。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 让学生主动看, 学会看, 看出名堂。 我在教学生学生字时, 先不讲, 先让学生看生字, 看它的间架结构, 推断它的读音, 找出它的形近字, 再想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课文时, 先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说说图意, 再图文对照看课文, 再找课文的主要内容, 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这样, 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富饶”等, 《燕子专列》中的“专列”等, 利用关键词理解课文。 对于课文中一些特殊生字, 在让学生读的过程中, 指导识字方法。 《燕子》一文中的“凑成”的“凑”, 《寓言两则》中的“窟窿”等字, 我引导学生从分析字形入手, 读音识字。 教学《画杨桃》一文时, 针对“杨桃”两个生字, 运用电子白板, 让学生首先认识作为水果的杨桃, 学生有了感性认识, 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字。

三、主动思考, 善于发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是读和看的深化, 只有通过思考, 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被动学习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学生机械地听、记、写, 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 认识肤浅, 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在教学实践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想, 从中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写作方法。 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 我板书课题后就问:“同学们, 看了这个题目, 你们想知道什么? ”七颗钻石是怎么来的? 小姑娘为什么会有七颗钻石?这七颗钻石又给大地带来了什么? 假如你是本文作者, 你又会怎样编写这个童话故事呢? 大家思维活跃, 想得合情合理, 最后把七颗钻石解释成七颗爱心, 真正起到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作用。 主动想, 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锻炼质疑的能力, 拓宽想象的空间, 同时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主动说讲, 长于表达

非常时代呼唤非常人才, 非常人才需要非常口才。 口才在现代社会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但有助于语文教学, 更是为学生将来的谋事立业奠基。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多说多讲, 大胆发表意见和建议。 如在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时, 《我的发现》中列举了12个AABC式的词语 (栩栩如生、翩翩起舞、恋恋不舍、历历在目、面面俱到、头头是道、源源不断、彬彬有礼、息息相关、蒸蒸日上、津津有味、滔滔不绝) , 词太多了容易混, 记不住, 我就提议, 怎样更容易记呢? 通过讨论, 大家觉得记住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比较省事, 如“栩”、“翩”、“恋”、“历”、“面”、“头”、“源”、“彬”、“息”、“蒸”、“津”、“滔”。 但是这12个字没有规律, 还是不好记, 学生经过了一番讨论, 终于把这12个AABC式的词语, 用“三字经”的方式总结出来了。 “息头恋 (洗头脸) ”、“栩彬翩 (栩彬偏) ”、“蒸津源 (整金元) ”、“历滔面 (立涛面) ”。 现场做实验, 很多学生不到一分钟就把这些词语全部记住了。 有了这一次成功的实验, 学生们非常高兴, 还想再说, 还想再创造。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四》 上有一组关于读书治学的四字词语, 学生开始新的尝试, 强化了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尝试, 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表达能力。

如何让学生快乐而主动地学习语文 第2篇

一、教师要增强亲和力,关爱学生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将热爱学生作为教学成功的秘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与热情。而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学生的热爱,可以打破师生之间的种种界限与隔膜,使教师赢得学生的喜爱、尊重与认可,这样更能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学生眼中教师没有了往日的威严,但这并不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对教师会产生更多积极的情感,自然也会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会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把自己单纯地塑造成学者型教师,还要用微笑与热爱来塑造一个爱生之师的形象。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加强自己的专业修养,还要将浓浓的爱意传达给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可以看到教师的微笑,感受教师发自内心对自己的关爱。尤其是现在留守儿童增多,他们缺少关爱,更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师爱。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要体现在学习与生活中。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的现实基础,对学生的成绩全面把握,帮助学生指其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与优势,增强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与生活,让学生消除各种不良心理,使得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与心理。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来。为此教师要勤与家长沟通,通过打电话、发邮件等多种方式,从家长那里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把学生在校的表现通报给家长,从而与家长达成共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与学校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生活与学习在充满爱的环境之中,更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学校,学生同样可以感受到教师母亲般的爱,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学的亲切性,使学生从内心愿意接受学习,乐于学习。

二、用幽默故事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事物中,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小学生刚刚开始系统地学习,而汉字又有着复杂的结构,采用传统的领读与抄写的方式,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往往容易将音、形、义弄混淆。将故事与识字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使抽象枯燥的识字教学更具趣味性与形象性,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识字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将汉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起传统教学来要好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我并不是孤立地进行汉字的学习,而是收集趣味故事,让汉字动起来、活起来,寓汉字的学习于趣味故事中,学生在听故事的愉悦状态下进行来展开主动学习,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氛围更活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学习汉字时,我利用简笔画、动态视频等展现汉字,并为学生讲述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学生很快就为故事所吸引,认真地倾听,他们的目光紧紧地盯在图片与画面上,他们的思绪已经随着教师所讲述的故事飞扬,这样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来认真地学习,将汉字的音形义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掌握这些汉字。如在学习日月时,我先画出简笔画,让学生看到太阳公公圆圆的脸庞与可爱的微笑,月亮姐姐羞答答的表情,把字转换成图片,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讲解太阳与月亮的故事。通过创编的故事,将太阳与月亮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故事的愉悦氛围中对这些汉字的音形义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地来学习这些汉字。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到汉字故事的创编中来。这个环节学生参与热情更高,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一起来创编故事,学生所讲出来的故事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也非常受其他小朋友的喜欢。实践证明将故事引入语文教学中,更能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更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得积极主动,拥有更多的收获。

三、采用电子白板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新鲜有趣的事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而黑板与粉笔很显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吸引力不足,学生学习热情低下。电子白板集中了黑板与多媒体的优势,具有特殊的效果,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这对小学生来说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电子白板上所呈现的教学内容表现出极大的期待,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会大幅度提升。电子白板的运用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得教学的发展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更能激起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同时,教师可以从传统教学繁重的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固化中摆脱出来,教师可以站在学生面前,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与互动,这大大增加了师生之间交流的频度。这样的教学更具亲切性与动态性,更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和教师一样的学习体,从而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与积极的参与行为,使得学生在课上勇于发言,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处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交流之中。更为重要的是电子白板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批注、讲解、勾画,使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学习的平台。如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我们可以将课文提前输入PC,将电子白板与PC相连,利用投影仪将课文呈现于屏幕时,然后再进行阅读与讲解,遇到生字、优美的词语、段落时可以做标记等,这样更能增强教学的整体性,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从资料库中调用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料,来辅助学生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热情,让学生富有兴趣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真正地爱上学习。

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探索 第3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格拉底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触发思维灵感、增强主观能动性.创设问题情境并不难,作为教师,人人都会,张口就来,但关键是问题情境的质量.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

1.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带有引导性,就像摘葡萄,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

比如,学习《正弦定理》(见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正弦定理及其证明过程.我创设了引导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讨论.题目是这样的:

探索 (1) :在Rt△ABC中,设C=90°,那么边角之间有哪些关系?

探索 (2) :在Rt△ABC中,我们得到对于任意三角形,这个结论成立吗?

问题提出来了,为了能使讨论有序进行,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验证结论对于锐角三角形是否成立;另一组验证结论对于钝角三角形是否成立.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可能很快得到答案,他们需要通过画三角形,测量边长及角度,再进行计算,才可能得出初步结论.这个问题情境就是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葡萄(即答案).对学生来说,问题有咀嚼性、能激起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

学生提问,说明学生有了积极性,这对深入探讨有利无弊.即使学生的提问超出了我们的教学预设,有时是片面的乃至错误的,我们也都要善于抓住这样的契机,睿智艺术地处理.处理得当很可能使教学生成新的精彩.这已经被许多教学实例所证实.

二、反思自己教学,改进教学方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林崇德认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无独有偶,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相似的一段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大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运用,小到学生的回答,每一个教学细节的安排,只要与教学有关,都在反思范围之内.通过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随着时间的延长,也就提高了教学水平.比如,课堂总结是每个教师都会去做的事情.但是,到底由谁去总结?曾经在一段时间内都是由我来总结,总觉得学生总结既浪费时间又不可能一步到位.有一次讲《函数与方程》,我总结了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判别式的符号,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总结了如何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等新授内容后,有个学生提意见说:“老师,您说的我们总有点模糊,让我们自己梳理吧.”学生的话让我很震撼,因为我自己觉得总结得很全面很清晰.我在反思笔记中这样记述:“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这样的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学生的话是对的,教师讲得再多,学生没有做,理解上就会有困难.学生自己理顺知识点,如有不懂,可以讨论引导.”打那以后,课堂小结的权利我都还给了学生.

三、尊重学生人格,鼓励积极参与

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第4篇

关键词: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正文:

学生的主动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学生学习行为中能形成一种自觉动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探究、发现,以获得新知识。它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是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

董进宇博士是国内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学生潜能开发与学习问题的著名教育家,他指出:家长和教师通常都犯的错误是,他们不了解学习是脑力劳動,脑力劳动所特有的规律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的状态,要想让孩子学习达到理想的状态,家长必须把他激发到他自己想去学习,而不是逼迫或催促他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只有培养出他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出他的学习能力。只有具备了学习能力,才能学到知识和技能。这个时候,就像高尔基说的一句话:“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学习最终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行为来完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学生使矛盾转化的内因,教师是外因。毛泽东在他的著名的“矛盾论”中说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里强调的是内因的主导作用,相对学生这个内因而言,教是外因的作用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处于懵懂期的学生,他们往往不明了学习的真正目的,尚未解决为什么、为谁而学的问题,有些家长的不当教育,如:好好学习为爸爸妈妈争光,他会觉得学习是给父母学的。即使不是这样,有的家长当学生学习成绩下滑时就暴跳如雷,甚至棍棒相加,也使学生误以为是为父母而学的。教师承担着授业传道解惑的职责,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要让学生明了为什么而学,至于一些假大空的说教,懵懂的孩童,怎会理解?

课堂上,一切呆板的教学形式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厌倦心理一旦产生,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的排斥教师以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因此,高明的教师都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生动有趣的语言、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快当中轻松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学法指导,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探究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做到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课堂上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这样,学生怎会不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其实,我们的学生中主动学习的学生当为数不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学习,这也是我们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我教过的班级而言,具备主动学习能力的学生总不会超过20%。现实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学生坐在那里无动于衷。因此,教师应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上,变多数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一项繁杂的工作。

事实上,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的成因,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试教育的惯力使得我们“被动”的逼迫学生学习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机器考试的工具,学生会觉得是为老师而学习,为了让学生考得好成绩,教师又会不择手段的逼迫学生学习,学生便产生消极对立的情绪,天长日久,师生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教者处于主动进攻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应付地位,教与学便成为旷日持久的运动战。从这个角度讲,教师算是将功补过,还历史的旧账吧。对这部分学生,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首先要做到尊重、理解、宽容他们。这是人本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尊重理解学生,学生才能尊重信任教师,才能对教师无话不说,甚至把埋藏在自己心底的秘密向教师倾诉,这样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教学工作也得心应手,学生才会有愉悦学习的情感。所以说,尊重、理解、信任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当学生学业不尽如人意时,教师如果不是斥责甚至厌弃,而是给予悉心呵护和鼓励,激起希望的涟漪,他便会为这一希望发奋努力,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反之,势必使学生产生自暴自弃,一路滑下去的结局。

而对一些个缺乏恒心的学生来说,教师又必须及时提醒敦促,甚至是耳提面命。有的学生是三分钟的热血,“朝闻道,夕则改矣”,他们往往是被动学习的习惯由来已久,主动学习的热情刚被教师激发起来之后,一旦遇到挫折,便又失去了学习的勇气。此时就需要教师的提醒和督促,灌输新的勇气。

上学年,我任初四毕业班的数学课,开学第一节数学课我便向学生兜售“主动学习”的真经,我认为,初四学生相对初三以下的学生,懂事知理,且具备一定的自制能力,如果都能主动快乐的学习,必将取得巨大的效果。我声情并茂的演讲,打动了学生,只见他们个个两眼放光,跃跃欲试。在以后的数学课上,我便刻意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氛围及方法,一个多月后,产生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多数学生进入了自主学生的快乐车道。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七八名同学陆续故态复发,且不说作业不能及时完成,但说课堂上,他们的耳朵眼睛很明显的与课堂节奏相脱节。我便分别找他们谈心,与他们面对时我注重自己的讲话的音高语气等,使自己显得和蔼可亲,结果他们都放开了顾虑,向我敞开了心怀,他们向我倾诉了共同的原因:初三之前,基础太差,很难适应初四快节奏的学习。我跟他们讲,当然带有激将法:“你们想不想学,想不想考高中,如果想的话,老师跟你们一起拼上去。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老师,有你在,我们什么都可以做到。在征得了他们本人及所有家长同意后,我便利用每个周六周天把他们组织起来,为他们补课(当然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我一边给他们补课,一边有意给他们播撒主动学习的种子,可以说,给他们这“业余”上课的效果超过了我所有的数学课,一个学期下来,这七八名同学高质量的补上了初三之前欠缺的课程,当补完了最后一节初三的课程时,他们把我包围起来,抬起我来在屋子里转了四五圈。那样子,比考上高中还高兴。他们问我:老师你说我们能考上高中吗?我回答他们,你们尝到了学习的乐趣,现在已是学习的主人了,考上高中与否,你们还会在意么,即使你们考不上高中,以你们的学习能力,自学也可以考上一个好大学。

主动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便“不须扬鞭自奋蹄。”进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主动学习,当使学生终身受益。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学习 第5篇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旧知识的不断更替,迫切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终身地学习,不会学习的人将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要学会学习,首先要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那么只有通过自己亲身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巧设疑问引发认识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巧妙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初一数学中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笔者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若干房若干,分配住房犯了难,每间房子住4人,还有8人没房住;每间房子住8人,还有1间住不满,问:学生多少房多少?”学生们都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可以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结果试一下,不行!学生都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于是就很顺利地导入一元一次不等式,这样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也格外地认真,注意力也很集中.

三、适当的鼓励与表扬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催化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每个闪光点,当学生取得进步、取得一定成绩时,要抓住时机,对于学生的成功及时地给予肯定的表扬,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的愉快情绪就会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主动地去学习、探究.

四、做学生的好朋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对老师有信任感、亲近感、友好感,那么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情感过渡到你所教的学科上.所以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有时一些在别人看来的小事,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在细微之处关心学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学生喜欢教师了,他自然会对数学有兴趣.

五、做好数学实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认为数学很抽象,但数学有时会很具体,数学既是思维科学又是实验科学.中学数学中的公式、定理、性质大多是通过对其蕴含的数量关系或几何的演绎来揭示其本质属性而得出的,这种高度形式化、严密的逻辑推理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一些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比较困难.若能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通过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的思维方法及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谓数学实验是利用有关工具(如纸、拼图和使用一些测量工具以及计算机软件如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进行折纸、作图等实验,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数学的某一性质或通过实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数学实验包括引入型实验、猜想型实验、探究型实验、验证型实验和拓展型实验等.初中几何很多定理性质都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发现,如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可以引导学生对折三角形纸片(边与边对齐),然后在折痕上任取一点向两边作垂线,用直尺测量垂线段的长度来发现;还有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变化,从特殊情况推出一般情形;高中解析几何中曲线的有关性质可以通过几何画板来发现并推导一般情况,当然,上述问题还需要严密的证明.数学实验过程是发现的过程、调整认知结构的过程,也是动手实践的过程.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时,不能直接将现成的结论呈现出来,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创设问题情景,充分利用实验手段,让学生经历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

总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动机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未来世界的发展,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 需要的是会学习、探索的人才.本文就五个方面: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二、巧设疑问引发认识冲突,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三、适当的鼓励与表扬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催化剂;四、做学生的好朋友,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五、做好数学实验, 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作了尝试.

让学生快乐主动的学习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快乐课堂,主动学习

经过教育事业长期的改革和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也提出很大挑战。某些语文老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习惯用同一种方式进行语文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感到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非常枯燥, 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为了有效解决这类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 构建快乐语文课堂, 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一、遵循让学生快乐学习的原则

当前的教育改革更注重的是教育形式及教育内容等方面的改革,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 应该合理协调学生、教师和语文课本的关系, 实现三方共赢。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 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是课堂的主体, 因此, 新课标的诞生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达到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最终目的。另外, 新课标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由于年龄缘故, 小学生有着爱玩和爱动的天性,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性, 寓教于乐, 把课堂教学中抽象、难以理解的部分转化为具体的影像或图片, 从而不但吸引学生, 更可以加深其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当前改革进程的加快, 某些教师对于改革道路的探索显得非常着急和浮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遵循相关规则和步骤, 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采取了新的模式。这种方式从表面上看符合当前改革的相关内容, 但实际上, 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不仅对教师是一种挑战, 学生接受起来也非常困难。因此这种教育的新方式在实际落实过程之中其实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 例如,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涉及文字学习的重要内容, 这些文字在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时候看起来很容易学习, 但是由于字音字形等原因在接受过程之中非常不容易, 因此使得语文学习比较困难, 学生也就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因此, 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才能使得学生更乐意学习语文知识, 最终更好地学习语文。

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快乐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 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学会用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 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水平和素质。仅仅让学生按照课本之中的内容进行学习, 无法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 因此, 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活跃课堂气氛, 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内容, 多让学生在课堂上锻炼自己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能力, 让他们将自己平时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学习中, 在更好地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使得教师和学生相处得更融洽。

语文学习方法多种多样, 为了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和能力, 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使用更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为了充分开发学生的语文思想和思维, 应该用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比如我们在讲解诗歌时, 可以针对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提出一些问题, 深入了解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同时,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学习水平,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更加深入的问题, 对这些诗歌进行赏析, 等等。这些形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 让学生在思考时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影响下, 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把当前的语文学习课堂转变成为适合学生学习和娱乐的场所, 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之中共同进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真正落实相关改革原则和规定,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实现语文学习和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查贺琴.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08) .

[2]陈若君.有效指导课堂笔记[J].新课程 (教研) , 2011 (01) .

[3]张兵.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导入“六法”[J].文理导航 (上旬) , 2010 (04) .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7篇

一、尊重主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才能发生质的变化。数学教学中, 学生是内因, 占主体地位, 教学的一切都必须通过学生主体才能发挥作用。所以,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学生“动态”的思维中去。学生自己能学懂的由学生自学, 需要教师点拨的教师适当、适时地点拨。充分信任学生, 尽量让班级学生相互讨论, 使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积极思考, 勤于探索的状态中。长此以往, 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传统的数学教学推崇师道尊严, “规矩”“服从”是好学生的定义域, 结果, 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被剥夺, 创造性思维被抑制。然而,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的是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具有个性特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 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尊重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异想天开”, 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功在主导

教学中, 教师是导演, 切忌越俎代庖。古人云: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是吃透教材、大纲, 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所以, 教师教学应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导, 是要变死学为活学,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教师备课应着力考虑自己怎么“导”, 学生应该怎么学。授课方式应是“扶”“引”“放”, 而不是“填”“压”“灌”。课堂上, 要善于设疑, 耐心期待;提问要问在重点、难点、疑点上, 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例如:讲授“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 教者设计问题如下: (1) 要同学剪“双喜”, 然后对折; (2) 学生说说生活中像“双喜”一样对称的图形; (3) 画出并剪下如下图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 然后对折; (4) 想一想、说一说, 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讲授步步引导, 学生充分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精心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 学得愉快轻松。

三、激发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 知识的准备是兴趣产生的基础, 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欲望。学生一旦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思维活跃, 自觉性增强, 效率提高。因此, 数学教师应该挖掘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因素, 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设疑、创造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例如:教者上“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 然后量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报给老师, 让老师猜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当老师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后, 学生十分惊讶, 心存“谜团”, 于是, 教师因势利导, 将学生带入学知识, 解“谜团”的教学活动中。

四、交给“钥匙”

授之鱼, 不如授渔。“授鱼”是急功近利, “授渔”则让人终身受益。曾几何时, 数学教学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老师在升学指挥棒下, 加班加点, 搜索枯肠;学生则苦不堪言:作业泰山压顶, 试卷铺天盖地。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讨厌数学, 所学知识死板,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学生、教师、甚至家长、社会都怨声载道。这种局面的出现, 是由于应试教育使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结果。重视学法指导, 系统地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预习、听课、质疑、复习等, 是解决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只有教规律、教方法, 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 进而“会学”、“善学”。

五、培养能力

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 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怎么学习, 而且要学生善于学习。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 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 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运算能力, 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者讲分式方程undefined的解法时, 首先让学生掌握一般解法, 然后作了如下解题技巧的训练:

第一, 让学生观察分析方程结构特征, 找出方程左边两个方式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 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提示:同学们能否把分式undefined变形为undefined的倒数形式。如果能, 我们就可以利用undefined的题型解法, 即undefined, 这样解, 既简便快捷, 又准确无误。引导学生对题型特征再进行观察, 分析,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 学生对分式undefined拆分后, 可将undefined变形为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恰好与分式undefined形成互为倒数的形式。于是, 原方程变形整理成undefined, 解undefined和undefined, 问题就简单化了。本题讲授, 教者着重关注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谈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 第8篇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取、智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景。设置问题情境时, 要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悬念, 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活其思维, 把他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 就必须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问题必须难易适度。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不需思考就能得到答案, 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善于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问题过于深奥, 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上不能解决, 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利。对某些综合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可将其分解成一系列小的问题情境, 为学生铺路搭桥, 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大的问题情境之中。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 并仔细听老师要求, 然后再做。如果有4块月饼, 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 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出有一块月饼, 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 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难住了, 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 问他表示什么意思, 回答说, 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 一种新的数 (分数) 的学习, 成了学生自身急于探求的欲望。

2. 为学生体验成功创造条件

首先, 对学生要给予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 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 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进行分层教学, 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精心设计练习, 分层布置作业。再次, 展示成功, 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数学教程标准》也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 让每个学生不仅享受成功的情境, 而且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二、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师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作为教师, 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和方法, 帮助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 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等充分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地学习。

1. 让学生学会听

让学生明确听讲时要边听边记, 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 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教师可以尝试如下:教师念口算题, 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 让学生学会看

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学生通过自己看, 自己就能掌握的知识, 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 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 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 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推理, 从而获取知识。

3. 让学生学会想

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脑筋去想的时间, 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 还要靠“促”, 促使他们动脑子,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动脑去想。

4. 让学生学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 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 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 想得出, 想得好, 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会想、会听、会看, 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让学生的学习扬起主动的风帆 第9篇

语文自学能力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一切知识,因此,在教授一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则更为重要,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引导学生自己读懂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智力水平。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地听老师讲,一跃而变为课堂的主人,要通过自己动脑、人人动手、人人动口读懂文章。

一、讲读课上,教师讲读、示范,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低年级阅读的中心任务是掌握字、词、句。如文《蜗牛的奖杯》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先让学生自读,弄清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事。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组织研讨:蜗牛得了奖杯以后是怎样做的?心里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通过“得意洋洋”启发学生想象蜗牛在获得奖杯以后的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的神态;“成天”“唯恐”“生怕”等词语形象地刻画了蜗牛的心态。这样推敲,学生不但理解了词义,而且掌握了揣摩词语的方法。

二、讲读课上,还可以试探性地进行“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读书方法

在进行课文教学中,通过“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再通过“放”让学生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如课文《狐狸和乌鸦》的教学,我采用摘句法,抓住能表现寓意的关键句来挖掘寓意的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难在如何引导他们认识狐狸对乌鸦所讲的话好听顺耳,但却都不是真心实意,甚至最后一次还说出奉承话。“奉承”该怎么突破?首先,示范性地讲清最后一次狐狸说的话(奉承话有两句)中的第一句内容。让学生说说乌鸦黑乎乎、麻雀羽毛上有花纹的特点,麻雀与乌鸦外表相比的结果是乌鸦丑,麻雀美;认识狐狸的话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合;理解狐狸这么说的目的就是让乌鸦惊喜到得意志形,张开嘴巴笑后失掉嘴里的肉;明白这类的话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讨好人家,这叫做奉承。然后请学生按照学习第一句奉承话的方法自己去分析理解第二句奉承话,弄懂了“明明乌鸦嗓子不好,声音‘哇哇’叫难听极了,狐狸却硬要说乌鸦嗓子真好,叫声像歌声一样动听,大家都爱听”的原因,是要吃到乌鸦叼着的肉,就得让它再次得意忘形,张嘴高唱。使嘴里的肉迅速落地。狐狸真是个狡猾的坏东西。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使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教《谁的本领大》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的本领大?谁和谁比本领的?怎样比本领的?比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如教古诗《春晓》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题目中的“晓”和诗句“春眠不觉晓”中的“晓”,使学生对两个“晓”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晓”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月亮湾》《雨后》《蚕姑娘》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母亲的恩情》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五、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沉香救母》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神情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重点词语抓特点,最后归纳出:沉香是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对《木兰从军》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围绕“木兰为何替父从军”这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養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蚕姑娘》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二段,让学生了解蚕的第一次变化,接着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蚕的第二次变化,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四、五段,弄明白蚕生长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

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立足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 第10篇

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的各种学习态度, 极少数学生是自己主动地学生, 多数学生是被动的, 甚至是厌恶学习的, 作业也要在教师或家长的逼迫下才拖拖拉拉完成。我们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也一直教育学生要热爱学习,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其实学生是有学习欲望的, 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是他们的本能。只是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下, 这种本能被压抑了, 那么要如何唤醒学生的这种本能, 让他们有学习的欲望, 并主动学习呢?我想这也关乎我们课堂的有效性, 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笔者就结合数学课堂, 谈谈个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几点看法。

一、想方设法, 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索, 并表现出心驰神往, 而且印象深刻。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获得知识。反之, 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一点兴趣也没有, 那就会感到额外的精神负担, 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还是很聪明的, 但是数学成绩却很差。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课堂上往往表现为不认真听讲, 心思不在课堂上。因此, 我在教学中也努力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情境的设计上,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利用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 化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适时地表扬、鼓励, 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这些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并不枯燥乏味, 而是生动、有趣、富有魅力的, 从而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初步认识“倍”时, 就要利用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 化抽象为具体, 因为“倍”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 对倍的认识几乎是从零开始, 教学时, 结合具体的情景, 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用花片摆一摆, 圈一圈, 填一填, 自主探究“倍”的意义, 使学生对“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并通过操作把原来很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再在学生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由具体形象的认识过渡到抽象概括的认识, 这样我们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也愉快。

二、自主探索, 体验成功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表面的关心, 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 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 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舞会, 而且在跳舞时会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成功体验, 我们要让学生具有成就感, 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教学时, 我们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 体验成功。例如, 在教学“隔位退位减”时, 让学生思考:个位不够减, 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 怎么办?学生说:从百位退1。但百位退1后, 个位、十位上分别要怎么算, 学生不是很清楚和明白, 因此要求学生通过拨计数器来自主探索和经历这一计算过程, 从而理解竖式计算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操作, 成功获得计算的方法, 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这样一种情绪下, 学生会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另外, 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符合自己实际的成功体验, 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可以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 而难一点的问题可以让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 当学生回答对问题后,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 特别是对成绩不好的学生, 要放大他的优点, 使他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三、把握时机, 适时引导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这是至今仍十分具有指导意义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 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反过来说, 我们要在学生努力想弄明白却凭自己的力量还弄不明白的时候, 才去开导他, 在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时候, 才去启发他。这样, 能抓住学生的思维, 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数学教学中, 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在分析问题中提出疑惑或困难, 然后教师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从而通过努力解决问题, 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学生才会学会学习, 珍惜所获得的知识, 也只有这样适时的引导, 才能突显主动, 才不会出现“引导引发被动, 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情况。例如, 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 让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一些材料, 自主探索测量名片、树叶、硬币周长的方法, 在教师地适当引导下学习数学,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让学生想办法测量一个圆的周长时, 学生提出可以用尺子沿着它的周围慢慢地一边转动尺子一边量。这显然不是教师要的答案, 但却是学生很容易想到的一种方法。这时教师不应给予否定, 而是应将学生所发现的“尺子的动”与“圆片的动”联系起来, 尺子一点一点地转动很麻烦, 那就换一下, 让圆来动, 同样是尺子和圆, “滚”的方法就慢慢显现了。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不准确, 偏离你所预设的答案时, 作为教师, 应适时地引导, 巧妙地为学生架起桥梁, 让学生的回答由“偏”转为“正”, 这样才会在保护学生学习信心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参与其中, 引发主动

要让学生主动学习, 最重要的是要让每名学生都参与进来, 只有参与其中才会引发主动。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 而不是仅仅坐在课堂里当知识的接受者, 学习的被动者。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倡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备课、上课的思维角度也应由“我要教给学生什么”转为“学生需要什么”。其实, 以上的三点, 不管是“激发兴趣”还是“自主探索”或是“适时引导”从某一方面来说都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 变以往的被动为主动。那从情感上来说, 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关注, 努力让每名学生都意识到他在课堂上的重要性, 他存在于课堂的价值, 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 让他们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忽视掉对学困生的关注, 造成教学中的不平等, 这部分学生也往往会脱离课堂, 更别谈什么主动学习。教师应对每名学生都有信心, 在课堂师生互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为每名学生都提供同样的机会, 同时对教育结果提供不同的评价标准, 能够察觉出学生的进步和变化, 特别是学困生哪怕是细微的进步与变化, 使他们感觉到教师的关心与期待, 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上一篇:防雷接地保护设计下一篇: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