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区范文

2024-07-25

老龄化社区范文(精选10篇)

老龄化社区 第1篇

一、社区老年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为适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需要, 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开展社区服务事业, 主要针对社区中的各类弱势群体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其中, 为满足老年人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社区老年服务是社区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年的发展历程使社区老年服务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区老年服务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发展迅速。

首先, 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特殊需求, 各地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为老服务。在传统的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如由街道选派养护员到老人家中提供生活、卫生、保健服务的居家养老;为空巢独居老人配管家, 提供全方面服务的暖巢行动以及朝至夕归, 提供日间护理照顾的社区托老所, 等等。为全面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而提供的专业咨询和情感援助, 具体包括:文化娱乐, 由社区老年学校开设绘画、书法、保健等科目, 老年人可以在这里实现知识的更新与充实,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权益保护与法律咨询, 由社区出面帮助老年人解决家庭生活、经济、再就业等方面的纠纷, 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再就业服务, 开发老年人的社会角色, 拓展社会参与, 如吸收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或帮助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健康老人发挥余热等。

其次, 为了营造良好的社区活动空间, 2001年6月“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正式启动 (简称“星光计划”) , 由国家民政部直接推动。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城市社区的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的建设, 如托老所、老年活动室等各种老年服务机构以及对社区进行方便老年人的无障碍建设。截至2004年6月, “星光计划”圆满结束, 全国城乡共新建和改建社区“星光老年之家”32490个, 投入13485亿元。全国5902个街道建成老年福利设施的有4534个, 占全部街道的72.86%。

社区老年服务日益丰富和完善, 逐渐成为系统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但是社区老年服务在我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现实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首先, 政府几乎包揽了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事务, 承担了直接从事社区服务的职能。政府在社区老年服务的发展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背负了极高的风险和成本, 客观上抑制了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同时, 社区老年服务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行政色彩浓厚, 其发展程度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在政府重视地区投入大, 社区老年服务发展得比较好, 相反则比较落后。其次, 在服务内容和供给量上还存在缺口。相对于老人们的实际需求而言, 服务还有差距, 突出体现在医疗保健和康复护理上。再次, 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 1998年全国110万个社区服务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0%, 专业管理人员仅为6%, 实践中直接从事各种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家庭主妇等。人员的素质不高影响了服务质量, 服务的功能也未能充分发挥。

二、实现社区老年服务的新发展

(一) 理顺政府和社区的关系, 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

首先, 发展社区老年服务离不开政府的推动, 但政府的作用仅限于倡导、扶持和监督, 即关注老年问题, 倡导和发起为老服务;提供足够的财政投入以及对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其次, 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之下, 社区要发挥主体作用。一方面, 群众参与是社区服务发展的内在动力, 要形成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局面, 开展社区范围内的自助与互助服务。不依赖政府, 不等待外援, 即使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也可以结合本社区的现有资源和居民需要, 开展不同层次的自我服务项目。另一方面, 社区老年服务要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方法。社会工作是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开展的助人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工作的融合有利于社区服务朝着专业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目前, 国内部分城市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如上海市民政局在社区服务机构中设置了专门的社会工作者岗位, 浦东新区也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做法。在社区老年服务中, 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专业服务, 具体如倡导、中介、咨询等服务。倡导就是社会工作者通过评估老年人的社会需求, 针对目前为老服务存在的缺陷, 倡导和设计各种必需和急需的服务项目, 指导和帮助社区建立服务组织和服务机制。中介服务是建立信息平台, 实现养老服务与养老需求的有机整合。使老年人能够及时详细地了解关于服务项目的各种信息, 合理地选择自己希望得到的帮助和服务。咨询服务涉及面比较广, 如医疗咨询就是要告知目前的医疗状况, 协助老年人寻求治疗方案、住院方案。健康咨询是协助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 做好各种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工作, 为老人提供直接服务。另外还有法律咨询以及情感咨询, 等等。

(二) 充实医疗卫生服务

在各种老年问题中, 老年健康问题最为重要。由于肌体的衰老, 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的比率上升, 2000年城市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为67.3%。199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老年人在60岁以后的寿命中有60%—80%的时间是在带有各种慢性病的状态下度过的。慢性病的难愈性造成老年人对医疗资源的持续消耗和对医疗护理服务的依赖, 但是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低限制了其获得充分足够的医疗服务。据统计, 城市中有15.7%的老年人要由自己负担医疗费用。许多老人由于经济困难该住院而未住院或是病未愈就出院, 1998年这样的老人占到了60.09%。规模日渐庞大的老年人医疗和康复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医院来承担。积极开拓社区老年服务的医疗保健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可有以下形式:

1. 以医助养。

由社区服务机构出面与社区附近的医疗机构签署协议, 医院定期选派医生和护理人员到社区为老人提供健康咨询、检查诊疗、康复护理等服务, 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 预防慢性病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

2. 开设家庭病床。

由卫生部门和政府部门合作培训合格的家庭护理员, 照顾因病卧床不起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为病危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3. 开展社区护理互助。

许多医护工作不一定要通过住院或由医院的医护人员来执行。一些物理治疗、康复治疗完全可以充分发挥社区的人力资源优势, 由社区培训的护理员来承担。如由社区选派家庭护理员或由具有医护专业知识的年轻老人来照顾老人等。

(三) 做好人员培训, 提高服务质量

作为一项新兴的事业, 社区老年服务急需大量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充实。老年人的需求渗透在社会的各行各业, 对从业人员的专业领域也应涉及方方面面, 如医疗、保健、建筑、法律、咨询、娱乐、饮食、养老机构、社会工作, 等等。目前, 我国大多数老年服务的管理和服务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或专业的技术培训, 专业工作人员缺乏。事实上, 目前活跃在社区老年服务中的大部分人员是一些凭着经验而工作的人, 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教育或有关老年知识的培训, 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老年服务的服务质量, 而且制约了其未来的发展。为了提高社区老年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适应社区老年服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区老年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有计划地组织培训, 这是一个快捷且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引导, 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形成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管理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邹农俭.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7) .

[3]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加强社区老龄工作 第2篇

我们XX社区地处奉化的中心,社区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720名,已超过在册人口的15%。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社区工作一贯所遵从的,我们始终将为老年人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重点。社区以抓组织建设为抓手、以服务老年人为社区老龄工作的着力点、以开展老年活动为延伸,社区老龄工作稳步推进。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通过开展调研,摸清了社区老龄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通过社区老龄工作现场会和社区老龄工作“3587”工程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社区老龄工作的规范化指导;通过印制发放《社区老龄工作记录册》,使各社区在规范化建设中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通过统一制作“3587”规范化社区上墙资料,规范社区老龄工作建设情况;通过印发3万份社区老龄工作知识问卷调查表并分发到户,使社区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家喻户晓。

各社区也普遍成立了老年工作领导小组,均由社区主要负责人全面领导老龄工作,申报的12个社区均健全了老龄工作的三个组织和五个网络。许多社区都有不止一支志愿者队伍,如骆驼街道的中街社区就建立了“党员帮困助老队”、“助老结对队”、“青少年助老队”三支助老志愿者队伍。

三、硬件投入、强化服务 服务老年人一直是社区老龄工作的着力点,社区健全的网络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目前,社区还积极探索特色服务成立XX社区互助社,开展了“三大系列,六项服务“夕阳系列:依托社区的“夕阳驿站”开展乐老、助老活动。我们XX社区的老龄人口已超过15%,社区内老人的安居乐业是社区工作之重,如何组织好发挥好这些居民积极性,社区于十月份推出了XX社区“夕阳驿站”自开设以来,吸引了很多老年居民前来娱乐、学习。另外社区已建立二处居民聊天角,让大家走出小家溶入大家,互慰寂寞,互解心结。为民服务系列:依托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XX社区有登记在册的志愿者181人,分8个志愿者队伍,他们长年活动在社区的大街小巷,社区也为这些志愿者建立了“爱心银行”帐号,把每个志愿者的活动情况记录在册。另外社区开通心语热线:88501912,为社区居民解惑。社区聘请心理学学士为心语热线的老师,为居民解惑、为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互助系列:社区依托爱心就业站这个平台,开展促进就业活动,社区的爱心就业站建立已有一段时间,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爱心就业站的作用,社区广开门路寻找业务来源,不但向厂家挖掘能源,还向失业人员挖掘能源。社区依托去年开始在社区有需求的居民中发放的“帮帮我”互助卡,开展“帮帮我”活动,社区计划扩大此卡的发放范围,结合今年全面调换和发放老年证的机会,想在每张老年证上印上社区的联系电话,社区做到有难必解。今后社区将根据居民的需要,继续扩大服务项目。„„各种服务为老年人构筑了一张完善的养老、医疗、照料、教育、维权网络。社区还根据老年人的特长、爱好和兴趣,组建了老年合唱团、舞蹈队、腰鼓队、门球队、健美操、柔力球、民乐队等各类文体队伍60余支,经常性开展活动。社区还依托老年电大、市民学校等教育阵地,组织老年人开展政治理论、健康教育等学习,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去年开始,各社区普遍加大了硬件方面的投入。为了使老年人的活动场地有个质的改善,去年,总浦桥、后大街、西门社区相继建成了社区文化宫,活动场地均达到1000M以上,今年又有城东、顺隆社区的文化宫建成。总浦桥社区还专程派人到上海等地实地参观考察,建成了老年日托所,解决了社区老人的日间托养问题。

活动,即:设置爱心呼叫,方便老人求援;设置爱心康复室,保养老人身体;成立爱心扶助会,扶持弱势老人;设立党员爱心岗,爱心奉献老人;建立爱心帮扶组,落实助老结对;建立爱心敬老院,照应孤寡老人;设立爱心托管所,解人后顾之忧;依托爱心服务站,开展助老服务。除此之外,各社区还积极探索特色服务,如总浦桥社区根据不同老人的养老需求,推出了“常青藤”系列养老工程,通过“分散养老”、“居家养老”、“日间集中养老”等形式构筑居家养老网络;后大街社区依托社区服务站开展“社区服务一卡通”,老人凭一张“社区服务卡”只要打打电话就可以在家中享受社区服务站提供的各项服务;西门社区志愿者队伍为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推出“送太阳”活动,定时推他们到户外晒太阳;还成立了“阳光驿站”,为老年人提供维权和法律服务;白龙社区成立了社区救助站,及时为生活困难老人办理各种救助、补助„„各种服务为老年人构筑了一张完善的养老、医疗、照料、教育、维权网络。

老龄化社区 第3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区老年教育 积极老龄化 时间银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46-03

社区老年教育一直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人教育的重要范畴。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在《人口学词典》中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就称为“老龄社会”。根据现有的数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人口突破2亿的国家,60周岁以上的人口达到2.12亿,占人口总数的15.5%。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也将长期处于老龄人口快速增长的阶段,即使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36.5%,也就是每10个人有三个以上是老年人,这是一个庞大惊人的数字。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以社区老年教育为内涵的社区养老,被认为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它的核心内涵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的服务体系,通过社区老年教育等服务,丰富和拓展老年人晚年生活,最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意义

社区老年教育是国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所谓老年教育,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为 60岁以上的老人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知识的增进,情意与态度的改变,以达成自我的实现;另一方面是指为一般社会大众提供老化方面的知识,使其改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老化、对待老化。老年教育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其一,老年教育是老人应有的权利。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人到老年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终止和权利被剥夺,因为未知领域是无限的,一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也因为随着身体机能、思想行为的变化而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老年教育应当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获取知识的权利。其二,老年教育是老人应有的福利,福利是国家对老年人应尽的义务的体现,对老人负责,教育有高度才有老年人认识的高度,老年人能影响千千万万个家庭成员,这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其三,老年教育是老人的自我完善。老年人通过教育正确地认识人生新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实现生理的自我完善、心理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自我完善。其四,老年教育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人在各阶段的教育需求是变化的,人与人的教育需求也是不同的,满足老年人的教育需求是社区老年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区老年教育的问题

(一)全社会对老年教育的迫切形势认识不足。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形势对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但限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人们对参与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所具有的意义和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学者做过城市居民参与的社区教育活动调查显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参与人数占不到社区老人可参与人数的30%。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已达到比较大的基数,老年人教育方面的需求是庞大的,但没有引起家庭的足够重视。老人一旦退休,传统观念认为他们只是物质上被动需要赡养和扶助的对象,虽然精神上受到“尊重”,但实则是一种消极养老。因为社会接触范围缩小,子女不在家,有变成“空巢老人”的可能。身体健康的稍可负担起照顾孙辈的任务,为上班的子女承担饮食照顾,实际与外部发展更新的速度不匹配,而且他们为日常家庭琐事困扰,自然会产生很多健康精神方面的问题,会成为“空心老人”。近年来,老年人犯罪率有所上升,这里有很大因素。身体不健康的老人,自然成为家人重点照顾的对象,缺乏行动自由和缺少与同龄人的活动接触,加上长期病痛和精神折磨,让他们消极应对,既让自身感到痛苦无奈,也让家人觉得无所适从。

(二)老年教育形式方法和内容不完善。从教育的形式方法上看,近年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有老年短期培训班、文娱科技活动以及开放大学课程等,其动员程度不高,力度不够,参加人数有限。社区老年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形式上缺少多样化,不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没有采用现代技术。从教育的课程内容来看,社区老年人教育的课程内容较为陈旧,不够丰富,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琴、棋、书、画”、文体活动等自身导向式的常规课程,虽然能勉强满足,但相比日益更新的知识及其表现方式,缺少新颖的引导内容,显然落后。

(三)老人参与教育活动的障碍还比较多。社区老年教育的参与度要得到有效的提高,必须正确面对老人参加这些活动时所碰到的障碍。一般来说这些障碍主要有意向障碍、情景障碍、机构障碍。意向障碍通过社区宣传、人们意识和观念的不断提高会有所改善。情景障碍指的是家庭或其他非健康方面原因造成其无法参加活动,如需要承担家庭照看孙辈任务的老人、因变故返贫的家庭等,需要社区和社会其他各方面共同努力来消除。机构障碍指的是课程所安排的地点和内容造成参与者的流失的情况,这些需要在提高教育内容水平上下工夫。

(四)老年教育的服务资源区域不平衡。如前所述,与老龄化人口庞大的基数相比,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及其教育服务的设施、设备和服务体系缺口非常大。尽管在城市地区有条件的社区有所改善,但数量有限,在城乡接合部或城市中条件差的很多社区都还有很大缺口,而贫困乡村一级的农村社区情况更糟。但和硬件问题相比,社区老年教育服务体系的软件建设是影响老年教育发展最主要因素。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所致,老年教育服务人员少、专业素质低、缺乏耐心等敬业精神。

三、人口老龄化下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建议

人口老龄化下的社区老年教育发展,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各配套制度体系的建设,如社区教育组织机构的建设、社区教育人员保障体系建设、社区教育政府管理评估监督体系建设、社区教育志愿者制度建设等,这些都是人口老龄化下社区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社区老年教育应积极倡导“积极老龄化”的视野。生活的现代化必先是思想意识的现代化,社区老年教育首先应倡导“积极老龄化”的视野观。在欧美地区,老人再就业和参加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已成为常态,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就提出“积极老龄化”的养老观念。所谓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获得最佳的健康及参与保障的机会的过程,这适用于个体和人群,非常符合新形势下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

社区老年教育必须引导人们将“人口红利”观念转变为“老年人口红利”观念。我国传统养老观认为,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在退休后将不再从事生产,成为“被供养者”,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各种精神及物质等方面福利,社会将消耗很大部分的有效资源,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活力和空间,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老年人口红利”观指的是通过社区养老模式及其教育活动,发挥老年人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文化传承等各方面的优势,通过再续就业等,带动年轻一代的成长,维护社会公益良俗的稳定秩序。所以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应给老年人提供一个优越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实践“积极老龄化”。

(二)引进国外“志愿者时间银行”先进管理经验。目前社区教育模式主要缺乏比较好的人力资源和服务保障手段,解决这个问题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例如“时间银行”的概念就是在发达国家应用比较成功的案例。它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志愿者,在志愿参加服务后,可以享受得到需要的时候同等的其他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和累积小时数。借鉴银行的概念,把自己所贡献的积累时数先存起来,以后有需要时再支取。这种方式需要顶层设计,民政需配套一些相关的管理、运行以及时间兑换制度,有很大的灵活性,并且可以弥补民政管理人员不足、知识水平不高的问题。“志愿者时间银行”的概念不局限于老年人,可以把一些优秀的年轻志愿者吸引进来,通过一定的资格审定和分类管理来服务于社区老年教育,实现充分利用系统内和社会两种有效资源。至于管理方面,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进行数据智能跟踪管理,是可以有效实现的。

(三)引导老年人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丰富晚年生活。社区老年教育活动还可以引导老年人积极在公益慈善活动方面进行努力,实现“老有所乐”。公益慈善活动是一项为社会奉献的无私活动,传递正能量,奉献爱心,是老年人心理精神安慰满足的一种需求,实际上老年人是非常愿意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社区教育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点举办这样的活动,进行这方面的正确引导,把老年人潜在的人生经历和宝贵的经验经过一定的方式向社会表达,不一定是物质方面的公益慈善,例如可以组织有技能的老电工举办无偿知识讲座、家用电器维修、定期的文艺汇演等。当然传统的财务捐赠在一定的条件下自愿地进行,最好秉持就近互帮互助原则,让爱心与和谐互相传递。

(四)建立并完善以老年教育为主的多功能社区中心。未来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鼓励市场资本逐步介入的政策制度才是根本解决老龄人口教育需求的治本之策。社区老年教育必须发展完善网络,政府的刀刃资金投入急需的部分,如场地、必要硬件等,鼓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城镇社区可以探索市场化的路子,引进一些专业的民营单位,政府可向他们购买社区服务。政府还可鼓励非营利性的一些组织对接,为社区老年教育提供劳务服务、专业化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等方面支持。在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方向和规划上,必须把社区中心定位为集活动中心、教育、健康支持、老年服务等多功能一体的中心,老人就近开展教育活动,做到省时省力省成本。

(五)建立科学完善的社区老年教育体系结构。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体系结构的完善保障,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点。第一,运用先进的大数据现代互联网云技术,建立层次精简、管理面宽、结构扁平的管理体系。在这个管理体系下,统一的社区教育职能部门可逐步建立各区域教育云,对社区教育的管理数据、课程数据、人员数据进行各种应用管理,并且各区域之间可以互联,建成一个互联一个,优势资源之间可以共享,防止每年的财政投入不做重复的建设。第二,建立完善灵活的考核评价监督体系。以往的考核注重在行政层面绩效考核,各种量化指标应付了事,其实老年教育是一项耐心和细致的长期投入,品牌与口碑是关键,不能以某一短期的指标来量化,如何评价工作成效,还需要社区基层不断探索。第三,建立科学规范的社区教育服务人员培训体系。日常培训把职业道德培训、老人护理培训、社区教育课程培训等囊括在内,具体的管理人员学会了这些,就可以尽可能为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日常服务,消除老年人参与教育活动的各种障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服务队伍的培训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区教育的能否正常开展,所以培训的专业化必须提上的重要日程。第四,建立内容丰富、直观有效、展现形式多样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改善课程及其表现方式是吸引老人参加活动的有效提高方法,例如开设一些政治、经济、科学方面的有深度的内容,引起大家共鸣讨论。再如可开设新颖的防诈骗课程,提高老年人的防范能力等。这些深度的课程可请老人中有这方面知识的专家进行讲授课,提高老人们的综合知识,提高思想精神活跃度。此外,老人课程体系涵盖的内容广泛,质量的提升也需要时间的积累,课程的开发需要多专业辅助,政府不妨采用公开竞争的方式,邀请社会专业人员进行开发,政府购买服务,试点试用,改善提高后推广。课程体系的构建切忌闭门造车,在当前条件下,只有通过政府引导,家庭和社会参与,共谋共建的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六)加强老年服务教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老龄人口服务人才的缺口是十分庞大的,我国应做好服务老年人员产业化下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可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第一,鼓励高校开设这方面的专业。现阶段主要是医学类院校开设有相应的健康护理专业,但这仅仅是需求的一部分,实际上师范文科类院校都可以开设这类专业,因为就业市场没法完全提供这类人才所需的系统学习和教育。第二,加强对在岗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管理人员的再培养,发现精英人才。一些社区的在岗服务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必须想办法让他们补充学习老年生理学、心理学、老年教育学等,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质,也让他们认识老龄人口教育服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些在岗人员中也不乏精英,只要在强化培训中鼓励他们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必然能发现高水平的人才。另外在培训的同时,也要把不称职和不适合做这方面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调整,建立退出机制。第三,发现、扶持和储备一批民营的老年教育专业服务队伍,政府加强引导监督管理,只有走市场化,才能根本解决老年教育的服务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从世界范围来看,仅仅靠政府层面的人才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老人需求产业化的今天,实际主力是民营机构,它们更贴近市场去了解老人教育方面的各种需求,这些机构的人员必然有很多专业精英,政府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鼓励他们发展并做好市场秩序维护和监督,这些老年教育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必然可以为我国老年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R].2014

[2]高娟.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3]李文坚.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以无锡市广瑞一村社区为例[J].成人教育,2014(2)

[4]吕如敏.城市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活动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

[5]张如敏.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群体的教育参与障碍研究——以宁波社区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2013(5)

[6]段寅雪.近十年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4)

[7]李河均.发展社区老年教育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实践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8]郭新红.老龄化社会高校图书馆为老年群体服务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

[9]鲍忠良.社区教育视野下的老年教育问题与策略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9)

老龄化社区 第4篇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城市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 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的生活状态好与不好, 将直接影响中国“和谐社会”的进程。

住区户外公共场所对居民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人数往往是室内交往场所人数的几倍, 老年人尤为明显。因为室外活动场所通常是免费的, 室内活动场所往往需要收费, 而且户外活动、交流的面更广, 能满足老年人更多的需求。本文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以及社会交往需求出发, 论述了在老年化背景下的组团住区中创建积极的外部空间的一些设计方法。

2、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素

2.1 健身运动空间

锻炼是许多老年人使用户外空间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 老人们所开展的扭秧歌、健身操、戏曲、遛鸟、球类、毽类、武术等活动。

通常参与锻炼活动的老人喜好热闹, 具有表演欲望, 都以集体活动形式出现, 需要的空间尺度较大, 要求有足够的面积, 并且空间应较开敞, 留有相应的观众场地。生动热闹的开放空间可以增加老人们的交往机会。

2.1.1 多功能的广场空间

适合各类综合性活动, 如跳舞、打拳、表演等的场地多以多功能广场为宜, 能为老人创造一个户外活动中心。老年人的活动内容不断丰富, 类型逐渐增多, 广场的大小、设施数量应给予足够的考虑, 提高场地的适应性, 满足不同场合、不同目的的使用。 (图4.14)

2.1.2 尺度适宜的广场空间

没有植物、设施的大型开放空间对老人来说没有亲切感, 容易造成老人迅速通过或只是呆在广场边缘, 而不愿投入活动。注意广场的尺度, 避免大而无用的硬地广场, 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 将大尺度的空间划分为若干小空间, 使各个空间具有宜人的尺度。 (图4.15)

2.1.3 无障碍的绿色广场空间

应在广场适当栽植树木、配备休息场所和设施, 如亭、廊、花架、坐凳等, 为老人活动后休息提供方便。注意空间的无障碍性, 广场的铺地必须平坦防滑, 使老人可以在此进行球类、拳术等健身活动。 (图4.16)

2.1.4 体育设施齐备的广场空间

小区中还适宜布置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场地 (如门球场) 和体育器械。 (图4.17)

2.2 坐息空间

老人在户外不止是运动而已, 他们更多的是在户外休息、聊天、娱乐、晒太阳、观赏等, 同时良好的坐息空间也是许多活动进行的前提, 因此为老人提供良好的坐息空间非常重要。

2.2.1 坐息空间的位置

坐息空间的位置通常选择在大树下、公共建筑的廊檐下、建筑物的出入口附近、小区内交通流线的交集处等, 应有良好的通风, 充足的阳光, 但不宜在风口。如能利用平台、水面、坡面、植物、地形之高差等形成变化, 将可强化坐息空间的趣味及地点感。温带冬季需要阳光, 休息座椅附近应种植落叶树, 冬季保证无风而日丽, 适于老人在此避寒 (图4.18) 。

2.2.2 坐息空间的座椅材料和尺度

座椅最好采用木材制作, 冬暖夏凉, 但木制座椅在室外使用耐久性差, 易损坏, 因此实际操作中多采用混凝土等硬质材料制作。座椅的尺寸应充分考虑老人的特点, 适宜的高度在30~45cm之间, 过低老人起坐不便, 过高又不舒适。座椅的宽度应保证在40~60cm之间。同时, 座椅应与桌子有较好的匹配, 满足老人打牌、下棋等活动的需要。座位之间的方位和角度要考虑老年人的聚集性及其交谈活动的方便性。还应考虑在座椅旁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保证与坐轮椅者参与交谈的情景。 (图4.19)

2.3 步行空间

老年人一天的大部分室外活动是通过步行来完成, 老年人步行有时是出于必要性的目的, 有时只是为了消遣和散步。步行环境的好坏与老人生活息息相关。

居住区内车行道路系统与人行道路系统宜分开布置, 保证老年人可以通过人行道路安全地到达各种活动场所。见图4.20

散步是深受老年人喜爱的一种锻炼方式, 在步行道设计时应以老人行走舒适方便、安全为原则。道路路面应平坦, 以硬质铺地为宜, 不宜设置卵石铺装路面。坡度应平缓, 为了给富有挑战性的老人创造锻炼身体的机会, 可以在不同的路段设置一定的坡度。力求避免漫长而笔直的步行道路, 蜿蜒而富于变化的步行道可使老人的行走变得更有乐趣, 而且弯曲的道路同笔直的道路比较, 在减少风力干扰方面也有好处。老年人步行时, 常常走走停停, 步行空间可以结合休憩空间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在步行道旁边设置座椅, 以供老人随时休息 (图4.20) 。

2.4 交往空间

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独, 需要更多的交往空间, 杨·盖尔在他的交往与空间中曾指出, “活动”是吸引和促进交往的积极因素, 在居住区规划中应处理好老人的户外活动空间, 使空间的形式能激起老年人活动的兴趣并给人以舒适的心理感受。老人的活动多为静态活动, 空间的形式应适于驻足停留和小坐, 才能为老人的交往提供必要条件。根据行为学的研究, 能够留住人的交往空间 (图4.21) 所示。

在较大的公共空间中, 人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中逗留, 这种空间使人们既有对公共空间的参与感, 又有处于一定私密空间中的安全感, 既可以停留、与朋友交谈, 消遣于共同兴趣之中, 又不会处于众目睽睽之下, 并能看到人群中的各种活动, 而且如果愿意的话随时可以参与到活动中去。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舒适感。

室外交往空间还应避免强烈日晒、强风、不良景观以及恶劣天气等可能造成的影响, 要避免被全部遮挡在阴影区内, 还要善于利用环境的细部处理创造宜人的环境小气候 (图4.22) , 使环境自然而然的成为老人生活的焦点。

3、外部空间的设计原则

3.1 良好的空间界面

住区空间界面需要尽可能多地满足人们特别是老年人最基本的室外行为和活动需要, 否则就会影响人的心理、生理、健康的需求, 从而失去界面本身的功能意义。

强调住区空间界面的可识别性和场所感。主体的建筑形象、街道空间中的小品设施等特有形态, 都是利用其特定的付好来传达一定的信息使人们认知。良好的住区空间往往同度对其界面的精心组织, 对传统特色的保护, 来塑造出街道独特的个性。这样街道界面就有了超出实用功能和可识别性之外的意蕴和内涵, 为住区居民所认同。

住区空间界面的塑造还需要遵循美学的形式、规律和原则。例如, 界面划分形成的街道整体空间咨询、产生的韵律和节奏、界面的协调和统一等。

3.2 宜人的环境尺度

注重人的尺度和人的需要, 要着力营造亲切宜人的适宜人居住的环境。其空间应具有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 着意塑造街道两侧的凹凸角空间, 形成“弹性空间”或者打造“边缘效应”, 可以缓和人流与车流冲突, 丰富街道空间层次。要善于运用“小中见大”的手法, 传统园林中就有在半亩地上也可以设计并建成丰富的景观的范例。把握好环境艺术作品的尺度。繁简得体, 奢俭有度, 不事铺张。例如, 不能把住区的园林景观当成公园或植物园来建造等。

3.3 安全的细部设计

适合老年人使用的设施, 如无障碍设施、休息场所、户外照明设施等等。这是保证老年人安全、健康、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质量所必不可少的。

3.4 营造完善的社会网络

由于历史的积淀, 一些旧城区的住区空间结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住区内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都是延续几十年的老邻居, 社会关系紧密, 人与人之间结成了丰富而完善的社会网络。在特定的地域空间内人们长期安居乐业, 使得住区空间具有某种内在力量, 即“场所精神”, 也有助于促进住区邻里交往、增进住区归属感。

4、结语

老年人居住问题牵涉社会的方方面面, 纷繁复杂, 况且我国特有的国情, 更是为解决老年人养老居住问题带来巨大的困难。然而由于笔者学识浅薄、时间有限, 只能对其中的若干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 以期对今后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启发、有所裨益。至此愿将本文作为他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垫脚石, 为改善我国老年居住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丹麦) 杨·盖尔著, 何可人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Diane, 《Site P1anning and Design for the elderIy》, PeterNoever company, 1993

[3]汤莉, 邱灿红.《老龄化对居住区公共场所和设施的要求》.南方建筑, 1999, (3) , 24

社区老龄工作计划 第5篇

二、进一步做好社区独居老人关爱工作,针对各种不同需求的独居老人提供各类相关的服务,巩固所有老人一对一的结对关爱活动。大力宣传“安康通”呼叫装置,为有这方面需求的老人做好服务工作。

三、认真做好老年人来访、来信工作,热情接待,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困难。

四、深入开展敬老活动,对小区困难老人及时送温暖,经常走访,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发现困难及时解决。在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夏季高温等重大节日前夕对无业老人、高龄老人、离休干部等做好走访慰问工作,在“三八”妇女节,组织文体骨干排练节目,为社区中的老人们表演。

五、加强老年人权益维护力度,利用小区科普画廊、小黑板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对社区老人在赡养、家庭、财产等纠纷问题及时处理和调解,并在社区开设法律维权讲座,增强老人们自我维权意识。

六、发挥社区内三个“睦邻点”的特色功能,继续作好“空中老年大学”的工作。

七、充分发挥离休老干部作用,使他们的余热能得到发挥。

八、定期开展志愿者送温暖活动,扩大为老服务志愿者读物,为特殊困难居民送医、免费测量血压、健康咨询、理发等。

九、继续做好党员领导干部与贫困老人的结对帮困工作。

十、利用小区文体设施及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各项活动,增加适合老年人的文艺团队。

历年来,我们社区的老龄工作始终作为社区工作的重点之一。社区老龄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我们社区的老龄工作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努力创新为老服务机制,着力解决新形势下老龄工作的新问题,共同为构建和谐的社区而努力奋斗。

老龄化社区 第6篇

我国老龄化特点是未富先老, 老龄化速度极快, 社会家庭养老负担沉重, 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幅提升, 由于计划生育带来的“四二一”型家庭人口结构, 家庭养老负担将极大加大。

地区发展不平衡,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老龄化差别大。

2 我国养老现状

2.1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 但由于一些省个人账户的基金己用于支付现有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个人账户己变成了空账, 现行制度实质上是现收现付模式。

养老金积累少, 养老金缺口较大。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 到2013年, 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

2.2 社会保障金投资回报率低

现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过于分散, 缺乏宏观协调平衡机制, 因而使社会保险基金难以集中管理和统一运作;我国缺乏高水平的保险基金管理人才和运营技术的落后, 随着社会保障基金积累的增加, 在基金运营方面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和手段, 基金保值、增值问题将越发突出。

2.3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由上表可看出,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社区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 但与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相比, 很难满足社区所有老年人的活动需求。

3 社区养老:国外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践

3.1 英国社区照顾模式

英国的社区照顾包含:“社区内照顾”提供照顾的主体是老年的家属、邻居、志愿者等, “由社区照顾”提供照顾的主体是社区内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政府通过建设开放性的院舍为无子女照顾、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提供照顾服务。

3.2 日本居家养老模式

日本居家养老模式主要强调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的场所在家中, 社区主要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满足老年人日常护理、家政服务等需求。为行动能力较差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养老需求, 有超过10000个诸如志愿者服务协会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到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中, 形成了良好的尊老敬老的社会舆论效应。

4 社区养老在我国的发展

4.1 合肥市居家养老模式“2460”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为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合肥市在主城区引入市场化机制, 推动“2460”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即“24小时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服务”。合肥市预计到“十二五”末, 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 全面建设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城区将新建和改造一批托老所、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 在城市增加养老设施网点, 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建设市级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 逐步在全市推广应用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养老服务等多个子系统在内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应用系统, 提高服务效率。

4.2 大连沙河口区依托社会组织建立全方位居家养老服务

沙河口区各街道建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独居、孤寡、空巢老人等可免费享受健康娱乐、日间照料、代购代买、配餐送餐、家政保洁等12项服务。2006年, 大连沙区被民政部首批命名为“全国养老示范区”, 全区每年用于涉老方面的资金补贴近500万元。今年, 大连沙区政府工作报告专题提出:探索推行居家养老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 为老人提供衣食住行、医疗保障、心理慰藉等个性化、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据统计, 沙区现有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136980人, 占全区户籍人口20.8%, 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针对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和生活不便等问题, 沙区在全国首创居家养老模式后, 今年又积极利用社会组织和智慧平台, 开展更加符合区情、更加适应辖区老人多种需求的养老服务。目前, 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融衣食住行医等多项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居家养老服务, 已经在沙区的9个街道推行。中山公园街道引入信息化应用系统, 通过为老年人提供“一键通”呼叫终端, 全天候提供紧急支援、信息查询、远程医疗、社区服务、家政上门等服务。沙区还为辖区老人就近提供休闲娱乐等托管服务, 使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过渡。

4.3 经验与启示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社区养老模式来应对。基于我国国情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 政府要重视社区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推进其发展。英国养老服务由政府主导, 这也使英国的社区照顾模式具有高福利的特点, 政府在社区照顾模式中承担了主要的开销, 这使英国的老年人在支付较低成本的情况下享受到了社区服务。但因我国的“未富先老”和庞大的人口基数, 要政府承担主要开销显然不可行, 因此, 政府要在其中扮演指导者和监督者角色, 积极引入私人资本的加入。

第二, 重视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化, 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迅速, 这就需要更多人投入到养老产业之中。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有利于缓解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不足的问题, 如日本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就有相当一部社区养老工作由志愿者承担。

第三, 根据我国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因地制宜, 提供多样化服务。如在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 老年人多有宗教信仰, 开展工作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问题。而在上海等发达地区, 老年人相应思想较为开放, 对新事物接受度较高, 当地养老机构也应当提供较为多样化创新型服务。

5 存在问题

5.1 法律体系仍需完善

我国《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均规定了赡养老人是一种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 但实际上老年人在社会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 当他们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能及时诉诸法律, 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虐待老年人事件可见一斑。

5.2 养老产业质量有待提升

2012年老年消费规模达1.3万亿元, 预测2020年将达到3万亿元。据预测, 2014年至2050年间, 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 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养老平台的构成还很单一, 以政府包办的具有福利性质的养老院为主, 少量存在着一些收费很高的仅供少数人享有的私立疗养院, 而其他应该与之配套发展的产业, 类似于老年旅游业、老年教育业、老年生活用品业、老年医疗保健业、养老信息业、保险业等还处于欠发达、不成熟的状态。

5.3 社会参与不足, 第三方组织作用有限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缺少整合, 能够承担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机构和团体发展不快。关于老年人群的管理和照护, 目前我国负责城市老人工作的有老龄委、老干部局、退管会及民政、人事、组织和街道社区居委会等, 相应的社区老人主要有单位退休职工、离退休老干部、没有单位的老人以及三无老人及需要救助的老人。在社区养老服务推进方面, 这几家单位并没有结合起来。街道社区居委会承担社区养老的主要职责, 而经费运转困难, 相应的退管会和老干部局却存在经费盈余而服务缺乏的矛盾。

5.4 对老年人定位不准, 没有充分利用银发资源

联合国大会于1991年12月16日通过《联合国老年人原则》, 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独立;二、参与;三、照顾;四、自我充实;五、尊严。而在我国,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退休后就是脱离社会, 退出劳动, 对“银发人才”的再开发尚存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不少地方把“银发人才”资源再开发看做是负担, 只重视在职人才。

6 建议

6.1 完善老年法律保障体系

要完善老年法律保障体系, 整合老年维权工作资源, 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整体推进老年维权工作的合力, 推动形成纵向到底的老年维权网络体系。各级政府要安排适当的资金用于老年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组织建设, 鼓励社会各界志愿捐款用于老年法律援助。各级司法部门要履行法律服务职能, 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积极做好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的建立工作, 在城镇社区设立老年人法律援助站和咨询电话, 有条件的地区设立老年法庭, 将法律援助服务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延伸, 逐步形成援助网络。

6.2 构建养老产业链, 提高服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增加服务项目,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加强政府引导, 扩大社区养老规模、完善养老服务政策, 积极发展机构养老, 建立多元化体制, 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 提高养老服务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等措施, 能够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模式、推进产业完善发展。

6.3 引入第三方非盈利组织

政府加强对社区非营利组织的政策资金支持, 为非营利组织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如对非营利组织做好引导、宣传工作, 使得非营利组织在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中开展活动, 争取更多的资金运转, 充分挖掘志愿组织这一巨大资源。

6.4 发展老年人再教育, 改变其传统养老观念

发展社区老年大学等为有学习和再就业倾向的老人提供学习机会, 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加强对“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尊严”观念的宣传, 引导老年人发掘自我价值, 改善老年人退休后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孙熠, 等.国外主要养老模式介绍.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 (3) .

[2]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6 (4) .

[3]林乐飞.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4]靳欣.家庭结构显著变迁, 养老方式面临转型.科技智囊, 2014 (8) .

老龄化社区 第7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大新街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 , 其中男性241人 ,女性232人 ;男性平均年龄( 69.64±8.27) 岁 ,女性平均年龄(70.67±8.65)岁,男女性别比为1∶0.96。

1.2方法

1.2.1基线信息收集通过面对面发放自制的调查问卷和标准化量表 ( SF- 36和SHMSV1.0) , 包括基本信息、身体测量数据、疾病既往史、家族史等资料[2]。 调查问卷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完成, 项目负责人对调查组进行培训后, 由调查组对老年人开展一对一面对面调查, 调查完成后由项目质控组复核问卷完整性和逻辑错误, 无误后收集, 进行资料录入和分析。

1.2.2健康风险评估通过定性研究,小组集中访谈、 半结构深度访谈、 机构调查和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目标人群的的健康状况和健康危险因素, 录入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

1.2.3分组标准

1.2.3.1健康组、亚健康组和疾病组根据标准化量表 ( SF- 36和SHMSV1.0) 分为健康组、 亚健康组和疾病组,并进行男女分组统计。 健康组为无自觉不适症状或检查结果无异常及无任何慢性病者。 亚健康判断标准: 1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工作; 2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 3尽管有非重大器质性疾病诊断, 但无需用药维持, 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疾病组:以4大慢性病( 高血压病、糖尿病、肿瘤、脑卒中) 为统计数据。

1.2.3.2健康危险因素包括9个方面: 1超重与肥胖:体质指数( BMI) = 24.0~27.9( 超重) ,BMI≥28.0( 肥胖) 。 2中心性肥胖: WHO以腰围男性≥102 cm,女性≥88 cm或腰围 / 臀围男性>1.0, 女性>0.9时为中心性肥胖[3]。 3高血压: 这里是指临界高血压而非高血压患者, BP:140~149 mm Hg /90~94 mm Hg( 非同日3次以上)[4]4高血糖:这里是指糖尿病前期而非糖尿病患者,指餐后血糖在7.8~11.1 mmol/L之间( 即糖耐量减低) ,或空腹血糖在6.1~7.0 mmol/L之间( 即空腹血糖受损) 的状态[5]。 5血脂异常包括 : 总胆固醇 (TC)≥5.18 mmol/L;甘油三酯(TG)≥1.70 mmol/L ;或两者均升高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1.04 mmol/L[6]。 6缺乏运动:是指运动量<7 500步 /d[7]。 7高盐饮食:中国高血压联盟提出每日盐摄入量超过6 g[8]。 8吸烟:吸烟是指累计吸烟达100支,并且调查时还在吸烟者[9]。 9酗酒:根据超出一定的日饮酒量( 如每天3标准杯) 或每次饮酒量( 如1次5标准杯,每周至少1次) 加以确定。

1.2.3.3慢性病状况主要包括4种慢性病 ( 按照临床诊断标准) :1高血压病:收缩压≥140 mm Hg和( 或) 舒张压≥90 mm Hg,非同日3次以上[10]。 2糖尿病 : a) 糖尿病症状 + 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b) 空腹血浆葡萄糖( FPG) ≥7.0 mmol/l;c) 口服葡萄糖耐量( OGTT) ,2 h血浆葡萄糖≥11.1 mmol/L;d) 糖化血红蛋白≥6.5%[11]。 3肿瘤 : 这里是指 经确诊的 恶性肿瘤。 4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作为统计数据[12]。

1.2.4干预措施

1.2.4.1开办家庭医生工作室, 践行健康知己管理充分利用居委会平台,在社区成立家庭医生工作室,并开通家庭医生24 h热线电话。 由家庭医生负责辖区内居民的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健康教育、出院后追踪随访、中医养生保健、健康咨询、康复指导、临终患者关怀等服务,使家庭医生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知己。

1.2.4.2成立病友俱乐部、健康家园和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成立同病种病友俱乐部、健康家园和健康自我管理小组进行健康知己管理和健康自我管理相结合模式的探索。 由家庭医生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处方,开展每周1次读书会活动,便于病友之间沟通和交流心得。 场所提供相关健康信息资料供病友查阅。 积极倡导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如四控一动、戒烟限酒、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 意外伤害防治等知识。 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老年人进行心理测评、咨询和疏导,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心理问题及时干预。 并组织和发动楼组长积极参与健康志愿者队伍,协助家庭医生开展健康宣教活动,使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1.2.4.3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2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 使慢性病做到早发现、 早诊断和早治疗, 从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危害。

1.2.5统计学分析采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通过采用SPSS19统计软件作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统计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

1.2.6质量控制项目组的家庭医生及其团队人员均经过健康教育、医疗、预防等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培训及考核。 数据库来源为社区慢性病管理软件和居委会人口数据资料, 调查资料均经过调查人员双人录入后完成一致性检验,同时质控组抽取10%进行电话复核。

2结果

2.1目标人群年龄结构及身体基本情况老年人年龄跨度60~69岁最多,占57.71%。 见表1。 老年男性在身高、体重、腰围、BMI这4方面与老年女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BMI—体质指数。

2.2目标人群中疾病人群 、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分布本次3类人群调 查共发放 标准量表 ( SF-36和SHMSV1.0)473份,15 min之内完成量表填写, 回收471份 , 无效应答1份 , 回收率99.58%, 有效率99.79%。 在疾病人群与亚健康人群中老年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在健康人群中以老年女性更具优势 ( P<0.05) 。 见表3。

注:完成标准量表的调查人数为 470 人。

2.3目标人群健康危险因素在健康危险因素中在吸烟方面老年男性与老年女性有显著差异( P<0.05) ,其余危险因素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4。

2.4目标人群4种慢病危险性评价在4种慢病患病率方面老年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5。

2.5目标人群干预效果评价通过采取上述综合干预措施2年后, 分别于2012年6月和2014年6月对目标人群作干预效果前后对比评估。 目标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从干预前14.30%提高到干预后的64.29%,健康行为形成率从干预前25.00%提高到干预后的66.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6。 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和干预后,4种慢病的管理率、 控制率及死亡率干预效果明显,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1或P<0.05) 。 见表7。

注:此表中高血压为临界高血压,高血糖为糖尿病前期。

注:男性人数为 241 人;女性人数为 232 人。

注:健康知识知晓率题数 = 问卷题数 14 题×总份数 473;健康行为 = 问卷题数 12 题×总份数 473。

注: 管理率 = 社区管理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数 / 同期社区掌×100%; 高血压控制率 = 通过治疗血 140/90 mm Hg 以下的高血压病患者数 / 同期诊断为高血压病×100%;糖尿病控制率 = 通过治疗后空腹血糖<7.0mmol/L或<10.0 mmol/L 的糖尿病人数 / 同期糖尿病人总数×100%;病 = 因某病死亡人数 / 同期患某病的人数×100%。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 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 导致医疗费用的急剧增加,造成个人、家庭和社会负担的日益加重。 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体重增加导致的超重与肥胖是高血压、冠心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一个首要独立因素。 慢性病的发生主要与吸烟、 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有关。 以往重视医疗服务而忽视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13]。

朱角镇大新街社区老龄化现象突出, 老年人群中超重与肥胖者以男性居多,吸烟、酗酒、高血糖的健康危险因素更以男性问题突出为其特点。 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健康干预与管理将是今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通过采取健康知己管理和健康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使社区老年人群学会日常保健方法, 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 从而减少慢性病的危险因素,降低疾病风险。

本研究对大新街社区老年人群采取上述健康管理模式2年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该人群在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方面干预后有显著提高; 该人群在4种慢病管理率、 控制率及死亡率方面干预前后差异明显。

由于仅是对小范围人群开展干预, 且该健康管理模式实践时间尚短, 随着时间的延长远期效果将会更加明显,故尚需进一步加以实践、研究和推广。

老龄化社区 第8篇

我国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口1.19亿, 占总人口比例的13.26%。年增长老年人口数596万人, 年增长速度3.28%;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高达2.16亿。但是目前的养老环境无论从居住条件, 还是养老服务水平, 都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老年社区设计依据从根本上说, 就是老年人的居住生活特征。只有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 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宜老年人居住的住宅。

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通常国际上将65岁以上的老人定为需要社会提供服务, 并获得关照的界线。根据老人的健康行为的特征, 可将老人分为四个年龄段:60岁-64岁为健康活跃期;65岁-74岁为自理自立期;75岁-84岁为行动缓慢期;85岁以后为照顾关怀期。

1.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进入65岁以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在日益衰退, 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 视力退化, 甚至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才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身高萎缩, 四肢行动迟缓, 动作的准确度和判断能力都趋弱;嗅觉和触觉上反应比较迟钝, 使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上升;机械记忆力大幅度减退, 学习能力弱化, 对新环境和新事物的接受适应能力差。这些特征都对服务型老年社区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更细致的要求。

1.2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随着身体的衰老, 老年人心理也在发生变化。他们更加注重保健, 更需要方便、舒适、无障碍的生活环境;老年人对安全的需要较其他人群更为迫切, 尤为集中在医、住和行这样三个方面;在归属与爱方面, 他们渴望与他人交流, 害怕孤寂, 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得到社会群体的接纳和重视。在老年社区的设计中要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智特点, 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2 老年社区的分类

依据老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健康行为特征, 可以把老年人分为自理老人———日常生活行为完全自理, 不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

介助老人———日常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等设施帮助的老年人;

介护老人———日常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

失能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

失智老人———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症的老人。

老年社区就是在一个较大规模范围内, 创造包括居家养老的, 老年公寓和养老院在内的养老设施, 也包括供社会老人共用的老年康复医疗中心、便利中心、教育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公配中心和家政服务中心的公共设施, 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针对不同类型老人的需求可以把老年社区分为:活力成人社区、持续照料型退休社区、自理居住型社区、介助式居住型社区、失智照料区域、医疗护理型机构、日间护理中心。

3 服务型老年社区的规划设计

3.1 规划阶段

在规划阶段要从整体上考虑社区的选址、硬件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在区位选择上既要顾及老年人出行不便的特点, 也要尊重老年人喜欢安静、注重养生保健的心理, 选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的区域, 场地周边活动安全, 不宜与成年人活跃出入娱乐区相邻近;区域周边的生活气息浓郁, 避免让老人产生与社会相隔绝, 被社会所遗弃的消极心理。

服务型老年社区应当配备的基础设施要考虑老年人的居住习惯, 能够满足他们日常的生活需要。主要有居室、会谈室、静养室 (患轻度疾病的老人的隔离室) 、医务室、集会室、食堂、厨房、洗脸间、浴室、厕所、洗衣房、晾晒场、办公、值班、仓库等。

老年人日常活动半径为450米, 以此标准设置配套的服务设施。小区内专为老年服务的公用建筑, 例如以下:护理室:护理与日常监护活动基地;康复理疗室;医务室:包含日常健康管理、咨询、诊察、配药的设施。

3.2 建筑设计要点

3.2.1 室内居住空间的设计要点

在涉及老年人活动、生活的建筑空间内都要进行无障碍设计, 充分的无障碍不仅可以保证老年人生活的便捷性, 也提高了老年人活动的安全性。

老年人的居室要求稍宽敞一些, 以便于行走和活动, 在每个房间的入口处设置亮度充分的照明设备, 并且选取易操作的开关;开关门的形式应简化, 选择易于操作的门把手;室内要求通风、干燥、透光;内部设施要便于老年人使用和行动。比如卫生间要安装使用方便的坐便器并设置扶手;在浴室内设置洗浴座椅及扶手;要充分考虑使用厨房的安全性和方便性, 在厨房内合理配置洗碗池、操作台, 安装为防止火灾等的自动告警装置;在卧室中为防备万一情况发生, 应在床边设置紧急呼叫设备;室内地面进行防滑处理, 消除每个房间之间的地面高度差, 方便老年人出入。

3.2.2 社区公共空间能够保证老年人出行的便捷和安全

在有台阶地方应设置坡度平缓的台阶和斜面, 在坡道起点及终点, 应留有深度不小于1.50m的轮椅缓冲地带。坡道侧面凌空时, 在栏杆下端宜设高度不小于50mm的安全档台。楼梯和斜坡应设置连续式扶手, 扶手应安装牢固, 同时还应注意扶手的手感和耐久性。踏步踢面高不宜大于120mm, 踏面宽不应小于380mm。地面铺设应平坦, 不应出现积水现象, 使用浸水也防滑的地面材料。设置排水沟时, 应配水沟盖, 水沟盖不应妨碍轮椅乘坐人的通行。出入口及斜坡上方宜设置房檐。

3.2.3 社区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要点

第一, 外部环境应该创造多层次交往空间。交流是老年人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 是传递感情的重要途径。通过围合或半围合空间的设计, 配以符合老年人体征的座椅设施, 可采用亭、廊、花架等形式, 为满足老年人社交需要提供良好的空间氛围。

第二, 外部空间环境应满足老年人的行为需求。老年人的余暇时间比较丰富, 为合理消费余暇时间就必须提供必要的空间环境。例如为了满足老年人从事兴趣爱好活动的需要, 就要在社区中有可以进行此类活动的场所;要满足老人体育锻炼的需要就要在住宅附近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为了满足老年人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 就要在居住区附近有文化娱乐活动的设施。

4 总结语

服务型老年社区的规划设计应该以老年人为核心, 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物质、精神生活为前提, 并通过设施服务补偿老年人各种能力的下降, 体现对其特殊的关怀。

摘要:本文以老龄化社会为背景, 简述了服务型老年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分析老年人的主要特征及需求, 重点从社区的规划、建筑设计方面探索适合我国老年人居住心理和行为习惯的现代化、服务型老年社区。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服务型老年社区,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段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居住区规划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2010.

[2]陈实.老年人社区居住环境空间需求研究[D].湖南大学, 2010.

[3]王庆.老年社区设计探讨:东方太阳城老年社区设计[J].建筑学报, 2005 (04) .

老龄化社区 第9篇

2004年至2014年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由开始的793.9万人增长到965.53万人, 增长率达20.36%。由此可见老龄人口总数持续上涨, 且增长速度逐步加快, 养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随之发展起来的社区居家养老也成为新时代养老的热门选择。南京作为老龄化增长迅的省会城市十分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辅助、机构养老为候补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南京市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共有93家, 其中建邺区最多, 已有13家, 溧水区最少, 只有2家。

2 存在问题

2.1 参与度不高

中国式传统的养老观念、社区宣传的不足、以及部分限制条件 (如年龄限制等) , 使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参与度不高。调研中发现, 目前还有许多老人、社会人士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这一养老模式的认识并不全面, 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误认为类似于养老院的养老机构。加之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使得大众认为, 赡养老人应该是为人子女的责任与义务, 一家人就应该住在一起。这些不全面的认识, 使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老人参与度不足。

2.2 收费偏高

由于南京市相关部门目前没有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应向老人收取的费用发布具体的划分规定, 因此各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收费标准也就存在了一定的差别, 总体呈现出收费偏高且逐年增高的趋势。一般社区里的老人退休工资处于中下水平, 多数在2500元左右, 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没有收入来源, 养老服务站每月的收费已经接近老人退休工资的一半, 这样的收费对于大部分老人来说已经超出了承受范围。

2.3 各项设施不够健全

社区从事社区诊疗工作的人员缺少老人专业护理工作经验, 专业度不够, 且理疗设备配备数量种类不齐全, 因而使得服务站的专业服务水平停滞在较低水平。在助医方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一般会给老人提供测血压、测血糖等基本检查, 但是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理疗室里的理疗仪器, 健身设备并没有人使用, 虽然配备了理疗设备但是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指导, 这使得理疗室成了摆设。除此之外服务站活动面积小, 功能室分配不健全 (如没有建立专门的用餐室只能在活动室用餐) , 硬件设施 (如室外健身器材, 多媒体室电脑等) 建设数量、质量未达到标准。

2.4 安全管理不规范

适用性不强, 没有专设的消防安全设施是多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存在的主要的安全问题。目前南京市绝大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多是由政府提供场地将民房改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适用性不强, 没有专设的消防设施和安全通道, 对于一些设在楼上的服务站来说, 也仅有老旧昏暗的楼道, 没有安全通道就算有的服务站会临时改建走道, 但是改建后的规格还是未达到规定标准。由于南京的地理位置因素, 个别老小区的地势高低不一, 斜坡较多, 斜坡外侧也没有安置扶手,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 完善建议

3.1 政府资金扶持

政府应该丰富资金来源, 多方面筹集资金, 对于资金量需求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可以考虑实际情况给予额外的扶持。将视野放宽, 利用社会资源, 积极与社会上的公益组织, 单位合作, 给老人提供一些例如无偿捐赠, 慰问演出、健康讲座等活动。可以尝试向银行申请贷款, 获得银行的支援。

3.2 扩大志愿者队伍

社区可以从内部发展一支自己的志愿者队伍, 鼓励社区里40、50、60年龄段的居民参加志愿者队伍, 以他们现在做志愿者服务的时间换取他们将来享受养老服务的时间。一方面, 在老人之间建立互助关系, 身体健康的老人可以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并以此获取养老时间;另一方面, 和本市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 高校可将志愿者服务列入学生综合测评, 服务站依据每人每次工作的情况给志愿者打分, 高校也可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的评分情况给予学生相应的奖励。既解决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志愿者短缺的问题, 又给高校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平台。

3.3 严格规定构建标准

缺少硬性规定、约束框架使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实行面临着极大的隐患, 要想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必须要通过构建标准来约束。限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占地面积, 以此划分不同的等级, 例如一甲、二甲、三甲。并对各级别服务站的基础设施数量、规格, 以及工作人员数制定出相应的规定, 可根据市场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3.4 提升专业护理人员素质

适当提高专业护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吸引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专业护理人员以持证上岗的方式参与工作, 对于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可以优先录取。政府或者服务站内部对录取人员要进行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 并且每年定期要进行再教育。定期考核 (例如健康饮食、急救、康复训练、日常保健相关知识) , 设立奖惩措施以调动专业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让理疗室、医务室的理疗仪器发挥作用, 避免“虚置化”现象的发生。

3.5 加强多方面监督

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进行不定期监督, 可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部分老年人进行走访, 或是委派第三方发放评估表给老人及其家属, 以不记名的方式填写, 第三方及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分析, 并反映给相关部门, 了解服务站的服务质量, 及时获取真实信息, 确保维护老人的权利和利益。各项评估结果透明公开, 并设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以此来调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 结语

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既方便了老人的生活, 也为老人子女缓解了部分压力, 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既然社会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如此重要, 那家庭、政府和社会就应该相互配合, 积极协作, 争取把这一新型的养老模式发展得更好。因地制宜, 听取各界意见, 杜绝“虚置化”现象的发生, 这样才能使南京养老服务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徐晓雯, 张新宽.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探析[D].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3 (1) .

[2]刘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虚置化现象研究——以武汉市为例[M].理论观察, 2015.

[3]何可凝.常州市天宁区居民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2, 30 (1) 89-92.

人口老龄化与社区护理的发展 第10篇

1 发展社区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1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2]。人一进入老年阶段,由于器官的衰老,免疫功能下降,患病率增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老年人年住院率为7.62%,比其他年龄组平均年住院率4.36%高得多[3],因此急需来自社区方便、快捷的医疗护理服务。

1.2 传统的家庭结构变化

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至少要照顾四位老人,加上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子女既要努力工作,又要照顾患病的老人,很难做到两全齐美,必须依靠社区医疗机构的大力支持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1.3 医疗费用的增长

U.E.Reinhardt (2003) 指出,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是年轻人的3~5倍,中国大部分老人生活上要依靠子女提供,医疗费也是由子女支付。由于受家庭收入水平的限制,老人患病后不敢去医院,希望有一个社区医疗机构能使老年人既能享受医疗护理服务又不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1.4 疾病谱的变化

老年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需要终身用药维持,许多康复期的慢性病患者希望从医院回到社区,接受专业化、持续性的医疗护理,导致社区护理服务需求急剧增加。

1.5 健康需求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照顾,因此需要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医疗保健知识,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社区护理是最能满足这种需求的服务。

2 发展社区护理的前提条件

2.1 政府的重视,领导的支持

社区护理积极健康发展要依靠我国政府、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卫生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制定出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及具有地区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

2.2 大力培养社区护理人员

在新的医学模式中,护理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不断扩大,未来大部分的社区卫生保健任务是由护士来承担的。目前大中专毕业的护士难以满足社区护理工作的需要[4],因此不仅要对在职护士进行社区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而且在各大医学院校、护校应尽快增设社区护理专业课程,为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保证。

3 社区护理实施策略

3.1 深入宣传,增强意识

大力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及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及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让人们认识到社区医疗护理是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就医、治疗及康复途径。只有当人们对社区护理机构的性质和功能有了充分认识和了解,才可能对其产生信任,乐于接受和主动寻求服务。

3.2 建立社区人群健康档案

建立健康档案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是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随访及问卷等形式,及时了解、掌握社区人口动态、居民健康状况,对社区内重点人群 (老年、妇女、儿童) 、弱势人群 (孤寡、残疾、低保) 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做到心中有数,给予重点的康复指导及护理服务。

3.3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讲座

社区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的卫生意识淡薄,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害及其严重的并发症缺乏足够认识,不是积极预防,而是单纯采取疾病后治疗手段,极易形成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沉重负担[5]。社区医护人员应每月举行一次健康教育讲座,帮助老人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生存质量。

4 小结

开展社区护理已成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护理不仅能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社区护理、家庭护理正成为护理服务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巩玉秀.我国护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 1998, 18 (5) :26.

[2]张正华, 肖蓬.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医疗保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7, 13 (12) :706.

[3]刘建芬, 潘孟昭.护理如何为老年保健服务[J].实用护理杂志, 1998, 14 (10) :513.

[4]李翠淑.社区护理的需求与社区保健服务[J].现代康复, 2000, 4 (1) :149-150.

上一篇: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下一篇:高职机电一体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