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新闻范文

2024-06-08

情景新闻范文(精选6篇)

情景新闻 第1篇

一、《新闻采访》情景模拟教学的作用和实施的条件

《新闻采访》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 要把新闻采访当作一种技能来训练, 把采访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精讲多练上, 多选案例, 多做情景模拟教学上来,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游泳”, 才能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一致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的复合人才。

(一) 《新闻采访》情景模拟教学的主要作用

《新闻采访》情景模拟教学主要是指通过课堂让学生对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作采访过程的情景模拟再现, 让学生在具体的模拟采访情景中实施自己的采访方案, 并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采访过程中自己在采访理论运用方面的不足, 从而在实践中提高采访技巧。这种双向交流的情景模拟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新闻采访》情景模拟教学的主要作用有:

一是通过接近现实新闻采访过程的情景模拟,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平时所学到的新闻采访内容进行系统运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 尽管我们没有到现场进行采访, 要在课堂中将新闻采访过程再现, 让学生发挥想象, 尽量设身处地地想象当事人的心境, 面对镜头的反应, 采访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等,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锻炼。

二是能够让学生在角色 (被访对象和记者) 演练中体会到记者的地位、作用、采访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等等。

三是能让学生从新闻采访情景模拟的练习中了解自己新闻采访能力, 并领悟到新闻采访的规律, 比如访前的充分准备, 列出被访对象已知和未知的问题;采访提问由易到难, 最难堪的问题放在最后;面对不同对象用不同的提问方式等等。

(二) 情景模拟教学实施的条件

情景模拟教学是有条件的, 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可以模拟, 比如关于中菲黄岩岛对峙、叙利亚冲突等一些国际新闻, 也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必要去模拟, 所以要上好一堂新闻采访的情景模拟课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新闻事件要具体。即所需要创设场景的新闻事件要具体而不是一个空洞的问题或低层次新闻, 它既可以是硬新闻也可以是软新闻。比如, 办公室、车站、饭店、某国旅游地或国内某地发生的一件具体新闻事件或事实。这样的事件很多, 如湖南一教师昏迷路边送医后被弃垃圾堆四天、中学生偷换全校升旗仪式讲稿当众讨伐教育遭批、朝鲜发射光明号3号卫星等。具体的新闻也要有所选择, 如朝鲜问题、薄熙来问题等, 这些事件一是学生不熟悉, 二是把握不了, 所以要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接近的、影响极大, 反映社会问题的, 并容易把握人物角色的具体新闻事件作案例。

2.新闻事件要新。这里的新指的一是时间新, 二是内容新, 尤其是独家新闻, 让学生看到这样的新闻就有新奇感并愿意模仿。如某市一个小学教师因为学生没有带清洁具到学校打扫卫生, 便罚学生裸体站在全班同学面前, 这样的新闻案例, 既有接近性, 也有新奇性, 符合情景模拟教学的条件。

3.新闻事件要有针对性。这是进行《新闻采访》情景模拟教学首当其冲的标准。它表现为:一是所选新闻材料的内容要有现实针对性。针对现实生活中所反映的受众最关心的问题, 如:食品安全问题、教育问题、大学生被就业问题等等;二是新闻材料训练的采访理论和技巧要有针对性。既所模拟的新闻采访情景要么针对新闻采访教学的重、难点, 要么针对某个抽象的理论, 要么针对某个采访的技巧等。比如, 在采访中, 很多人不会从受众的角度去提问, 而是自己想提什么就提什么, 或采访范围的确定不当, 提问方式的运用不好等, 所以, 每一个案例的选择均要有针对性, 是针对学生的哪一个问题训练。

4.方案设计要有可操作性。在设计情景模拟教学方案时, 一个明确的要求就是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 那方案也只是一纸空文。因此, 在方案策划的策略中, 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分析新闻事件反映出的问题的原因。只有找对了问题的原因, 才能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采访措施, 提出的采访措施才能真正能达到展示事件的真相和实质。在分析原因时, 可以分析其内外因, 也可以对问题进行责任归咎, 找准问题归口。问题出在哪儿, 我们就从哪儿着手采访。因此, 可操作性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归责要明确。再其次就是针对不同的被访对象设置不同的采访内容。

总之, 情景模拟教学中新闻的选择必须是学生能够领悟和表演的, 情景模拟教学中需要的道具是学校能够提供的。比如, 某教师因学生未带扫帚而罚学生裸体示众的新闻, 在做情景模拟教学时所要用到的道具是学校可以提供的摄像机、课桌、黑板擦等。

二、《新闻采访》情景模拟教学结构设计和组织实施

课程内容及结构设计对于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没有好的内容和好的结构安排要上好《新闻采访》课犹如无水之源, 为此必须在此方面下大功夫。

(一) 情景模拟教学结构设计

情景模拟教学怎样进行, 教师心中必须要有清晰的教学结构设计, 这样才能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 分工明确责任清晰, 最后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新闻采访的情景模拟教学中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板块:

这个结构分三个部分, 一部分是学生完成, 一部分是教师完成, 一部分是老师学生共同完成。老师完成的部分主要是总体设计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及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设计, 如在上完采访提问方式后, 设计一个情景模拟教学内容, 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考查学生对提问的方式及采访范围设定的巩固。学生则是根据教师指令做课前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设计采访方案和提问提纲等。师生共同完成的部分是最后的课堂实施, 它是老师与学生各自完成教学任务质量好坏的检验, 也是情景模拟教学的重头戏。

(二) 具体教学案例的组织实施

以下以一次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情景模拟的具体教学为例:

1.准备阶段

教师的先行任务是设计, 根据教学情况需要用什么的材料进行情景的再现, 想清楚这个事件用什么样的情景再现方式进行再现, 材料选择完毕后, 在课堂上开始实施这一教学方案。

(1) 公布模拟课题、进行分组。把全班分成四个组, 每组15人, 两个组完成一个相同的选题, 以便在同学之中形成竞争局面, 发挥学生的最大潜力。分组完成后让学生自己分配或挑选角色, 准备情景模拟。

(2) 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了解被采访对象以及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背景资料、报道以及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情况等让其充分了解素材并从素材中发现问题并设计问题。在此过程中, 要求学生:

(1) 细致观察整个社会生活, 对本校以及其他学校大学生就业状况作调查, 了解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访问了解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解决问题的措施。对问题进行归口:个人、机构、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各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2) 通过各种渠道如网络、报纸、机关、用工企业等获取资料, 了解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解决大学生就业所做的努力以及政府的一些政策措施。

(3) 小组讨论现实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并设计方案, 要求至少设计30个问题。

(4) 课堂再现每组23分钟。15分钟讨论交流, 15分钟教师总结, 总共两节时间。

2.情景模拟实施阶段

课堂实施情景模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整个的课堂教学实施分两个阶段来完成, 重点在后一阶段———交流总结。

(1) 小品表演和模拟采访。这个阶段的教学, 主要是学生把准备好的采访进行真实的再现。在学生再现采访的过程中, 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学生不出现原则性的错误, 不打断情景模拟教学进程。在分段教学中, 教师要有力地控制整个教学课堂, 起组织引导作用, 把握好情景模拟式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2) 交流和反馈。

首先让被采访对象从提问方式、内容、交流、倾听等方面对这次采访过程进行评价。因为, 作为被采访的当事人, 问题提得好与不好他比观众更有最切肤的感觉, 来自他的评论是比较直接或最好的评价。以大学生就业问题为例, 20分钟的采访结束后, 被采访对象对学生的评价是:“一是提问过后无交流, 也就是, 心中没有问题单, 只想着提完问题后, 下一个问题是什么, 不管我在说什么和想说多久。二是提的问题表述不清楚。”这些评价说到了问题的要害。

其次学生评审团对采访过程的评价。学生对情景再现的组进行了如下评论:“访谈韩山师范学院前任院学生会主席, 现任团委会老师, 经过六位评审的严格探讨, 得出了以下评价:

优点: (1) 开场时, 主持人先给观众做了一个关于所邀请的嘉宾的简介, 思路清晰。

(2) 事前准备充分, 对访谈节目有清晰的了解, 基本了解嘉宾的资料, 采访指向性强, 主要是希望嘉宾根据自己的大学生活向观众传授经验。

(3) 提问的问题比较贴近观众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 提问过程中的问题循序渐进, 比如“怎样进学生会—如何争取当上学生会主席—如何处理与学生会的师弟师妹的关系—在学生会所锻炼出来的经验对就业的影响—就业形势”等等。

缺点: (1) 在问题设计方面上, 主题不突出。

(2) 在控场方面, 主控权主要掌握在嘉宾手上, 时间把握不好。

(3) 肢体语言不多, 面部表情有点僵硬。

(4) 采访时采用一问一答制, 使整个访谈过程中较为单调, 没有从嘉宾的访谈中提炼出精华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问题不具体不够干净利落, 提问方式不恰当, 提问方式不适合采取开放式, 应该选择闭合式的提问类型。

(5) 临场应变能力不好, 比如嘉宾中途有事离场, 整个访谈过程陷入僵硬静止状态, 两位主持人互动性不强。”评审团对采访过程的评价应该说还是抓到了要点, 说到点子上了, 这说明平时的经常性的情景模拟采访实践让学生学到了很多新闻采访的知识点。

再次, 请一线工作的专家点评。本次邀请了云南曲靖市广电局高级编辑、资深电视新闻记者李昆老师到场指导并作点评。李老师在充分肯定这种教学方式和学生模拟过程中的优点外, 并指出这次采访第一个不足就是中心不突出, 就采访对象来说, 我们应该紧扣学生的就业问题来说, 比如, 就业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对现实就业的状况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应该怎样应对, 就谈就业问题, 而不要面面俱到。第二是问题不具体。李老师用自己在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告诉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遇到一些突发的情况应该怎样做等, 并建议以后多采访不同类型的人物, 在实践中提高采访技巧。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一针见血的点评, 比专讲理论更能让学生记住新闻采访的一些技巧。

最后, 教师讲评总结。采访过程的情景再现结束后, 教师的总结很重要, 这是整个课程的精华所在, 通过总结让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如大学生就业问题采访“韩山师范学院前任院学生会主席”的情景模拟教学, 教师要总结被采访对象和同学的意见, 以及自己对采访过程中所看到的问题。对他们展示的内容、提问的技巧、新闻采访问题的分布等进行评价。此次情景模拟教学教师作了如下总结:一是主题不突出。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采访前的功课做得不充分, 受众研究得不够, 对自己要进行的采访没有形成焦点。二是提问的技巧问题。有些提问不具体不精练也不精彩, 如, “师兄为学生会付出了很多, 大四那年又要忙学生会的工作, 又要忙着找工作, 是否会有所冲突呢?”有些问题太笼统以至于采访对象反问:“你指的是什么?”三是采访节奏控制不好。采访节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记者自己提问和交流时语言表达节奏;采访段落的节奏;整个采访的节奏速度等, 这些节奏基本上没有体现出来。四是采访交流的场没有形成。交流场的形成, 一个是靠提问来活跃气氛, 让被采访对象放松与你交流。其次是记者的形体语言形成交流场, 比如眼神、面部表情、形体位置的运用等。之后从学生存在的问题中引出教学中的知识点, 如在设计问题时从小处入手, 从容易办到的地方入手, 同期声的运用要简洁、有力、提问层次要清楚, 问题有深度和高度, 采访形体语言的运用要自然等。

整个交流过程有被访对象、学生、专家、任课教师等作立体的全方位的评介, 使学生在平时学到的采访技巧再次得到巩固。

总之, 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实践环节的教学抓得好, 落到实处, 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强, 专业基础就打得牢, 毕业后工作上手也快, 用人单位自然满意。为此, 必须采用学生参与性强的情景模拟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实践的教学丰满羽翼, 为将来的新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新闻采访》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 仅靠理论无法让学生毕业后就能立即适应工作需要, 成为称职的新闻工作者, 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方式把现实新闻采访的工作过程及需要掌握的技能在课堂中进行情景再现训练, 让学生尽早掌握采访的理论与技巧。在新闻采访的活动中记者应该掌握的基本识与技巧, 本文作者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管理沟通情景模拟新闻发布会 第2篇

----以鑫苑置业诚信危机丑闻为例

2013年4月28日,鑫苑(中国)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苑置业”)曝出诚信危机丑闻。消息显示,鑫苑置业曝出诚信危机主要源于其4月16日发布的年报中的一项披露信息。该信息显示,鑫苑置业将以现值3611万美元的价格租赁一架湾流G450公务机,租期8年,用于推进拿地谈判,节省管理层的差旅时间。有鑫苑置业重仓持有者指控鑫苑置业管理层贪,3611万美元换算人民币约2.3亿元,该指控者表示,湾流是私人飞机奢侈品牌,售价约2.3亿元,加上关税和引进费用近3亿,另外,每年还有空域申请、机组管理、燃油等昂贵的运行费用。这是公司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态度是“利益侵占”。消息显示,该人士表示已经在与美国的律师沟通,或准备对鑫苑的管理层提起诉讼。

2011年以来,在美上市中国概念股深陷业绩造假漩涡,集体遭到做空机构猎杀。由于房地产行业相对透明,购地成本及开发成本均能合理估计,在售项目的价格及销售情况也比较容易核实,鑫苑置业并未遭受做空机构对其财务真实性的公开质疑。但这一次鑫苑置业切切实实遭遇诚信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将陷入诉讼困扰,近年来提高现金分红、回购注销股票积累起来的正面形象,将因管理层撇不清揩油上市公司的嫌疑而蒙羞,由此带来的股价低迷也会制约公司的融资能力,并进而拖累公司业务发展。

基于此,模拟鑫苑置业对于这一丑闻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人员主要有鑫苑置业的CEO张勇,鑫苑置业各阶层员工代表,鑫苑置业以孟先生为代表的小股东群体,新浪乐居记者、房地产信息网、地产中国网等其他各大媒体的记者。主持人由鑫苑置业宣传部副部长周XX担任。

主持人:各位记者、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对鑫苑的关心,在百忙之中来到本次鑫苑置业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在不久前,鑫苑置业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要购买一架公务飞机,这一决定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对于这一事件我公司召开本次新闻发布会,来向大家解释一下此决定,下面将由本公司的CEO张勇先生进行回答。请各位来宾和记者朋友们提问。

股东代表孟先生:这架飞机的购买日后将基本用于公司高层私人使用,相关费用记在公司账上,相当于我们广大股东给他们租飞机还养飞机,这样子糟蹋股东的钱,你能不能给个合理解释?

张勇:对此,我们首先要向孟先生,以及孟先生所代表的诸位股东,致以诚挚的歉意(站起鞠躬),很抱歉我们之前没有考虑妥当,将公司资金用于不甚恰当的用途,目前,该决定已经撤回,我们在此表示,这类事件是最后一次发生,也将是最后一次。

新浪乐居记者:张先生,你好!我是新浪乐居的记者。我想请问你两个问题:第一,在此之前贵公司的崔董事曾说过“管理层做事有自己的考量,一定是以公司利益为重”。我想请问这个考量到底指的是什么?第二,湾流公务机在中国地产富豪圈中并不少见,公开资料显示很多地产老板都拥有湾流飞机,但大多为私人拥有,并未以公司的名义购买,这次贵公司以公司名义购买飞机是不是占了股东的便宜呢?请回答者两个问题。

张勇:自从我们鑫苑置业2008年在美国上市之后,呈逐渐上升趋势,我们的项目数正在不断增加,在这个发展的关键阶段,每一个决策都要经过决策层领导的深思熟虑,所以购买这架飞机的初衷就是为了推进拿地判断,节省管理层的差旅时间,确实是以公司利益为重。对于这位记者提的第二个问题,我们要郑重的向各位说,绝对不存在公司侵占股东合理权益的现象。

地产中国网记者:张先生,您好!我是地产中国网的记者。虽然您说鑫苑的项目数和资产规模正在扩大阶段,但是根据各种资料分析,贵公司仍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诸多在美上市中国概念股集中爆发了一系列的财务欺诈案件,请问从这次买私人飞机的时间来看,是否贵公司也存在财务欺诈行为呢?如果您说没有,那有没有什么数据支持呢?

张勇:之前的几大财务欺诈案件我公司深以为戒,在当下稳步发展的过程中,绝对不会犯这种重大而又低级的错误,这与整个公司的发展战略明显相悖,除此之外,这几年的公司发展的相关数据都是如实的上报,相关数据报表可以从相关单位拿到。我想要强调的是,这次失误的决定,是单纯的决策错误,各位没有必要多加不必要的揣测。

房地产信息网记者:您好,我来自房地产信息网。我想问既然鑫苑置业早早在美国上市,那应该熟知英美法系,管理层不能违反信托责任,现在以公司名义购买飞机已经是管理层浪费行为,这种情况是故意为之?还是内部法务部门不作为?甚至是对英美法系不明确呢?烦请作答。

张勇:我公司既然能够在2008年上市,成为国内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第一家房地产公司,就说明我们具备进入世界市场的资格,无论是从公司的实力还是内部配备上。信托责任我们铭记于心,但是此次,鑫苑置业买飞机的行为是否足以严重到违反信托责任,我们相信答案是否定的。

……

情景新闻 第3篇

“情景再现”在我国的电视上出现, 要追溯到1995年, 最初是在纪实类的电视专题中出现, 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等栏目均存在着或曾经不同程度地运用过“真实再现”的做法。纪实类节目由于体裁的特殊性, 使用“情景再现”很多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 “真实再现”之所以能在纪实类电视节目中找到生存的土壤,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纪实类节目资料的匮乏。

近十年来, 民生新闻开始在我国的各级电视台, 特别是省级媒体和地方媒体中逐渐兴起, 民生新闻以它的贴近性, 生动性, 迅速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和喜爱。可是, 相应而来的, 有不少做民生新闻的栏目、记者, 为了弥补一些未及时到达现场, 缺少真实镜头的情况下, 借用纪实类节目的做法, 开始在新闻节目中采用“真实再现”“现场模拟”等手段, 人为导演、再造现场, 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那么情景再现真的可以和新闻节目完美融合吗?它违背了哪些新闻规律?它的频繁出现究竟会有哪些不良的后果呢?

一、“再现”影响了真实

新闻作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基本要求就是具有真实性和新近性。这当中真实性是前提, 是生命。也就是说, 凡所报道的新闻理应真实, 不真实的信息便不能成为新闻, 更不能报道。电视新闻不仅需要包括以上要求, 而且镜头表现手法也必须真实。

不管是重演还是扮演, 这两种都是事后补拍方法, 受众在观看这些“再现”镜头之后难以辨别此片是新闻还是电视剧。新闻之道在于求真, 离开了真实, 新闻便无价值可言, 真实不仅包括报道内容必须真实, 揭示事物本质必须真实, 表现的手法必须真实, 而且视听结合的形象传播也必须真实。

二、“真实再现”的泛滥放慢了国内电视业的节奏, 造成竞争力下降

当今世界电视业竞争最激烈的部分是新闻节目, 而新闻节目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它的时效性。观众打开电视希望看到的是最新发生了什么事, 希望听到的是最贴近时事的话题。小到一个编导, 一个栏目, 如果不是想方设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抢到最新的最有冲击力的镜头, 而是津津乐道于如何事后“复原补拍”, 则这个编导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编导, 这个栏目就不会有活力和竞争力, 最终在瞬息万变的电视屏幕上消失。

三、抹杀了观众的想象能力, 降低了观众的欣赏品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而电视屏幕上的林黛玉却令所有的人大失所望, 电视剧一经播出立即招致观众激烈批评。原因何在?不是演员长相不美, 也不是导演能力有限, 而是“真实再现”本身残酷地剥夺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同样的道理出现在纪实类节目的“真实再现”中, 如何拍摄才能原汁原味地呈现事件原貌?会不会挂一漏万?“真实再现”出来的东西到底是丰富了观众的想象还是限制了观众的想象?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商榷。

“真实再现”向何处去, “真实再现”出现了, 利弊得失也已经初见端倪, 并将在未来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展现。鉴于收视率等多方面的考虑, 毫无疑问, 这种节目制作手段和节目形态不会被迅速的取消, 但随着电视实践的发展和成熟, 这种形态和方式不会无节制地发展下去, 而是表现出一种更加理性和谨慎的态势。表现在:

1.“真实再现”画面的处理将更加统一和规范化

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已经将在“真实再现”部分的画面打上“真实再现”、“现场模拟”或者“情景再现”等类似字眼的字幕作为必需的技术规范严加要求, 全行业技术标准的调研和规范已经启动。不久的将来, 虽然“真实再现”的画面不会消失, 但目前真假难辨以假乱真的状态终会宣告结束。

2.“真实再现”的使用将更加谨慎

在进行“真实再现”的实践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电视工作者对“真实再现”的使用提出了“适度”的原则, 其中包括不能出现对话、基本上不用真人摆拍、以局部代整体, “真实再现”使用的谨慎不仅仅体现在“再现”部分的谨慎, 随着观众文化水平和欣赏品位的提高, “再现”以外部分的制作也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包括对历史资料的考证、事物内在逻辑的挖掘、旁白或解说的表达都会比现在严谨得多。

3. 更多达到“真实再现”效果的表达方法将被挖掘出来

放弃了“真实再现”这种手法之后, 记者其实也是可以发挥电视新闻的特点, 运用其他手法, 弥补对未及时记录的新闻事件的再现的, 其中, 很重要的一种手段, 就是运用“空镜头”。和“情景再现”相比, 空镜头虽然记录的不是新闻事件发生是的状态, 不过它所反映的正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客观事实中的物质世界, 效果反而要比导演的“情景再现”更能使观众信服, 给人以更深刻、更真实的感觉。

校园防诈骗情景剧大赛新闻稿 第4篇

为深入开展校园防诈宣传,提高新生同学们的防诈骗意识和能力,2022年9月16日,我校邀请江宁高新区派出所社区中队长李琳警官在江宁校区体育场开展“擦亮‘火眼金睛’,远离电信诈骗”防诈骗主题宣讲。学工处、保卫处分管负责人、新生辅导员及2022级全体新生共同参加活动。

讲座中,李警官从什么是网络电信诈骗、网络电信诈骗的现状和特点以及网络电信诈骗的常见类型三个方面,全方位教育学生如何避免被诈骗。李警官结合实际案例,系统归纳犯罪分子常用的诈骗方式和手段,细致分析受害者上当受骗的原因,并仔细讲解各种防范对策及被骗后的补救措施,教育同学们在生活中做到不轻信、不转账、不上当,遇到类似诈骗要及时报警,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李警官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国家反诈中心APP和反诈微信小程序,并说明其防诈骗功能的原理和实现方式,帮助大家进一步“擦亮双眼”,切实提升防诈骗能力。

此次活动是“安全护航行动”系列活动之一,现场气氛活跃、互动频繁,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今后,我校还将持续开展反诈骗宣传教育,多渠道守护师生财产安全

情景新闻 第5篇

一、情景再现的新闻叙事优势

(一) 情景再现弥合新闻“叙事断点”

在实践中, 现场资料的缺失是在所难免的, 而最常用的补救方法是由当事人或旁观者回忆并口述事发情况。尽管这种办法有助于还原事发现场, 但由于语言表述本身的不足, 加上画面内容的丰富性不够, 往往导致新闻的传播质量不高, 新闻的表现力不足。尤其是, 缺失那些起着关键性或决定性作用的画面, 会极大地影响观众的收看、理解和接受。情景再现正好弥合了这种叙事断点, 使新闻更加完整、更加连贯。

例如,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周刊》2012年6月30日报道的《危险的单车》, 开头就出现了五个“死飞”单车的爱好者表演“死飞”驰骋在道路上的情景, 并特写飞奔的汽车车轮和快速转动的单车车轮, 以此来映衬“死飞”的速度之快, 骑行之危险。几个画面勾勒出事件的主题, 为后面的叙事做了铺垫, 配合旁白, 整个新闻脉络清晰、连贯流畅。情景再现的应用极大地发挥了电视多媒介传播的优势, 叙事画面和叙事话语相互融合, 构成一个完整的新闻结构, 保证了新闻的总体真实。

(二) 情景再现丰富新闻叙事语言

电视新闻的叙事语言主要有画面和话语两个方面。画面的运用填补话语叙事的不足, 满足了当下观众对“视觉新闻”的需求。画面的呈现一方面来自于对镜头的使用, 比如快慢镜头、空镜头、远近镜头、特写镜头等;另一方面来自于对叙事手法的使用, 比如动画、悬念、蒙太奇等。情景再现运用各种表现方式对事件的情境、场景、表情、动作等因素加以组合、重构, 克服了在现新闻在叙事语言、叙事角度等方面的单一性, 使新闻更加鲜活和富有感染力。

从本质上说, 情景再现就是向观众传递各种具象的符号以调动观众的感官, 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 江苏城市频道《法制档案》2012年7月5日报道的《湄公河上的枪声》, 再现湄公河上时而乌云密布、河水湍急, 时而晴空万里、飞云疾走的场景, 以此来反映枪杀的突然与案件的复杂性。配合音效和旁白, 引起观众的好奇和求知的心理。这也是涉法类新闻节目常用的表现手法。

(三) 情景再现强化新闻传播规律

在电视媒介众多的叙事因素中最能够迅速吸引观众感官的是画面, 最能够延长受众观看的是故事。在纪实类节目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 丰富的画面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显得尤其重要。因此, 新闻界难免也响应“受众本位”的原则掀起了“新闻故事化”的浪潮。随着这股浪潮不断推进, 情景再现的应用也成为必然。情景再现用画面展现故事件的进展, 用镜头窥探事件的细节, 洞察新闻背后的故事, 串联起完整的新闻事件, 极大地增强新闻的形象性和情感性, 也拓宽观众的想象空间。

对整个新闻栏目来说, 情景再现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形式, 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在某种程度上也节约了新闻成本, 但也可能助长新闻记者的惰性, 导致以策划新闻代替现场采写, 从而丧失新闻的真实性。这也是许多学者拒绝情景再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情景再现:关于电视新闻真实性的讨论

(一) 情景再现诠释新闻内涵, 反映内在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和最本质的要求, 违背这一要求, 新闻不再是新闻。但是, 随着媒体的市场化经营, 新闻失实、虚假新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常见的形式主要有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偷梁换柱、隐瞒事实等, 即新闻六要素的全部或部分失实。与新闻失实相对应, 新闻真实是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每一具体要素都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判断新闻真实与失实的标准——事件的原型。从这个层面上看, 情景再现并没有违背新闻的真实性。情景再现中的人物扮演往往是根据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口述而进行的重现, 氛围、情景的渲染也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是为了烘托事实的生动而进行的搬演。简言之, 扮演和搬演都可以找到事件的原型。

从新闻的内涵上看, 新闻真实是一种有限度的真实。新闻真实包括外在真实和内在真实。前者指新闻要客观地反映感官对事物的外在形态的感知。纷繁复杂的现象往往能够直接被感知, 但事物间的联系通常无法直接被反映出来。所以, 新闻很难也不可能对各种现象进行原生态的、表象化的呈现。此外, 新闻也必须体现道义感和责任感。新闻研究者方延明认为“真实不是孤立的, 真实是主客观的统一”, “新闻事实是主观对客体的描述, 是客观事实通过记者主观意识后的结晶体。”[1]新闻真实的最高境界是透过表象挖掘事物之间更深层的联系, 体现内在真实。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也支持这种观点, 他将“现实”分为三种: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 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 即“主观现实”[2]。情景再现属于“象征性现实”。它通过画面的摄制与选取, 情节的设置与安排, 细节的反映与突出, 将客观存在的事件和散乱的资料整合成一个结构完整的新闻。诚然, 新闻的编码本身就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的过程, 任何媒介传播的信息不可能是对事物“镜子式”的反映, 而是融入传播者主观意识的“象征性”呈现。因此, 从真实性的内涵来看, 新闻只要做到总体真实即可。

(二) 情景再现创新叙述艺术, 拒绝视觉谎言

从传播的角度看, 电视的表现手段丰富多样, 包括现场采访、画面、同期声、解说词、音乐、后期等。传播者在精心选择、排列、重组这些手法时, 不仅在传递新闻事实, 而且也在进行着价值判断, 有时后者比前者更重要。胡智峰等人在《“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秘》一书中直言到:“‘情景再现’也许是一种更接近‘真实’的创作手法。”[3]孙凤毅在《情景再现在新闻专题节目中的应用》中认为“‘情景再现’不是视觉谎言, 它是一种叙述的艺术。”[4]。肖潇在《“情景重现”在现实新闻节目中的运用》中表示“情景重现是应运而生适合电视的表现方式”[5]。可见, 这些学者普遍认同这样一种观点:情景再现是一种不会违背新闻真实性的艺术手法。在任何新闻中, 机位的选择、记者的采访、画面的切换、演播室的串联等因素所构建的新闻叙事系统, 必然夹带着叙事主体的主观意识和经验意象。情景再现只不过是作为丰富、完善此系统的因素之一。

从接受的角度看, 情景再现是一种满足观众期待、符合观众的接受习惯的叙事艺术。首先, “格式塔心理学”表明, 受众对事物的完整性、连续性存在着基本诉求, 情景再现呈现完整的新闻事件和新闻画面, 符合观众的审美。其次, 受众往往对事物具有求新、求奇的心理, 情景再现使用丰富的表现方式, 悬念、蒙太奇、镜头等符号的使用, 能够极大地调动观众的心理欲望和视觉需求。再者, 受众对新闻的解码过程也会影响他们对新闻真实感的判断。教育水平、认知能力、经验意识等因素对营造新闻真实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景再现构建了新闻的完整性, 一方面满足那些判断能力较低的受众对新闻的理解, 另一方面受众也能根据一些象征性处理和结合自身认知来把握新闻的真实性。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 受众对情景再现表现出普遍接受的态度。

不过, 理论界也存在着一些反对的声音。刘存宽在《“搬演”亦不是灵丹妙药——兼与孙凤毅〈搬演:不是洪水猛兽〉一文商榷》一文中主张“现场镜头、反对人为搬演”[6], 石月平在《电视新闻应拒绝情景再现——与肖潇先生商榷》一文中提出了“对情景再现说‘不’!”的坚决论断[7]。这些学者坚持“纪实主义”的新闻理念, 抵抗情景再现, 认为情景再现存在以下的缺陷: (1) 情景再现主观因素较多, 抵触了新闻的真实性。情景再现中情节的把握、节奏的快慢、悬念的设置、叙事角度等因素都浸染着传播者的主观意识, 严重者会导致观众分不清哪些是新闻、哪些是搬演。 (2) 情景再现是事后重构, 丧失了新闻的及时性。学者认为新闻必须是现场的报道, 而情景再现是一种事后表达和重构, 这与“第一时间”的新闻理念格格不入。 (3) 情景再现追求收视率, 导致新闻过度故事化, 缺失人文关怀。

从总体上看, 支持者侧重从电视新闻的叙事艺术这一角度给予肯定, 反对者则将着眼点放在新闻的真实性本质上。笔者认为, 在新闻的采编过程中, 第一时间现场记者的缺失或新闻拍摄本身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导致无法呈现完整、及时的新闻, 情景再现的应用势在必然。它是符合电视新闻发展规律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 而采编技术的进步也为该技法的应用提供了帮助。新闻的真实本身是有限度的真实, 情景再现保证了新闻的总体真实, 并没有违背真实性原则, 对其合理应用能达到提升新闻表现力和满足受众期待的双重目的。

三、电视新闻使用情景再现的原则

(一) 情景再现的有限使用

有限使用是指电视新闻使用情景再现的量和范围。就量而言, 必须控制情景再现的呈现时间, 一般而言, 长度不宜超过纪实部分;就使用范围而言, 情景再现适用的新闻类型和新闻文体带有局限性。

1. 情景再现适用于新闻专题

情景再现具有所需节目时间长、新闻具有延缓性、以深度报道为主等特性, 这决定了该种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新闻类型。比如消息以短小精练、时效性强为主要价值;评论以语言为主要载体, 侧重于对事件的评析而不是画面的呈现, 偶尔出现的画面通常是现场画面。所以, 情景再现比较不适合这两种新闻类型。新闻专题是一种以独家的视角进行深度报道的新闻形式, 节目时间较长, 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相对低, 因此, 可以适当使用情景再现。不过, 在新闻专题中使用情景再现也有所限制, “摆拍”必须以所缺失的事件背景或历史性材料为主, 起辅助结构、充当叙事节点的作用。如2012年6月30日《新闻周刊》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报道的《失控的卧铺汽车》, 画面中以三维技术重现京珠高速河南信阳段上的某客车如何发生化学品爆燃导致41人死亡的经过。这一情景段落勾起观众对2011年“7·22客车燃烧事件”的回忆, 同时也为2012年6月30日对该事件的后续报道提供了背景材料。

2. 情景再现适用于软新闻

新闻文体有硬新闻和软新闻之分。前者指关系国计民生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题材较为严肃, 往往具有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硬新闻要求新闻报道要迅速、准确。后者指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 形式通俗, 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 多属延缓性新闻。从这个层面上看, 情景再现较适用于软新闻。软性新闻固有的趣味化、平民化等特点与情景再现具有的故事化、情节化等特性在衔接上较为接近。如齐鲁电视台的《拉呱》、山东卫视《说事拉理》、江苏卫视的《南京零距离》等都是以平民视角关心百姓生活, 整体格调或活泼轻松、或富有情感。“情景再现”较易搭乘这类节目, 观众也较易接受。

(二) 情景再现的有度使用

有度使用是指电视新闻要把握情景再现的使用程度, 即“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用到什么程度”。首先, 就“在什么情况不宜使用”而言, 情景再现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的, 次要、边缘的事项新闻价值低、对整体事件影响小, 没有必要刻意植入情景再现去渲染和详述。这点一些地方电视台要注意规避。另外, 静态的新闻事实具有抽象化、概念化、非事件性的特点, 不宜使用情景再现, 文字的记述更能将事情说清楚。其次, 就“用到什么程度”而言, 情景再现的使用要符合以下两个要求:第一, 情景再现不能改变新闻的性质, 模糊新闻和故事片的界限。很多电视台在使用情景再现时, 为了追求收视率, 将新闻过度戏剧化和娱乐化。观众将新闻当作故事片来看, 或者将故事片当作新闻来看。新闻真假难辨, 违背了新闻的本质。第二, 情景再现的使用, 必须遵循人道主义原则, 不能重演悲剧而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必须避免血腥、灾难画面的重现, 以最大的限度保护当事人的心理, 如可以使用电视三维技术、漫画等形式进行再现。

(三) 情景再现的标识使用

情景再现遵循标识原则能够克服新闻真假难辨的问题, 让观众易于区分新闻事实和再现内容。一方面, 可以直接打上“情景再现”、“现场模拟”、“根据当事人口述再现”等字幕。另一方面, 也可以采用象征性的处理方式, 刻意显露摆拍的痕迹。如对场景进行虚化处理, 对色彩进行灰暗处理, 运用侧影、背影等局部特写等。2012年6月16日《新闻周刊》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报道的《严可清:为了公道》中, 新闻的开头采用灰色画面再现当事人及其13名船员遭受韩国海警殴打的场景。当期《彭伟平:孕妇的力量》中以急速行走的脚步和背影的特写再现当事人听到河中传来救命声的着急紧张心情。

总之, 情景再现是一把双刃剑。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把握该种叙事技法, 遵循有限、有度、标识原则, 发挥情景再现弥合“叙事断点”、构建新闻整体性、提升新闻可视性的积极作用。

摘要:情景再现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技法, 起弥合“叙事断点”, 丰富叙事语言的重要作用。然而, 如果使用不当, 则会陷入违背新闻真实和人文主义原则的泥潭。本文在分析情景再现特性的基础上, 理清“新闻真实”与“再现真实”的关系, 进而提出合理使用情景再现的对策。

关键词:电视新闻,情景再现,真实

参考文献

[1]方延明.新闻实务方法论[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51.

[2]彭正媛.对李普曼《公众舆论》的新思考[J].新闻世界, 2011 (4) :93.

[3]胡智峰、江逐浪“.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秘[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210.

[4]孙凤毅.情景再现在新闻专题节目中的应用[J].现代视听, 2010 (12) :50.

[5]肖潇“.情景重现”在现实新闻节目中的运用[J].山东视听, 2002 (2) :16.

[6]刘存宽“.搬演”亦不是灵丹妙药——兼与孙凤毅《搬演:不是洪水猛兽》一文商榷[J].电视研究, 2002 (8) .

情景时代对新闻客户端意味着什么 第6篇

一、情景时代的到来

什么是情景?情景,context,原意为环境、语境等,在国内被译为情景、场景和情境等,其中“情景”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译法。情景的提出最早源于1994年,Schilit和Adams等人首先使用了情景感知(context-aware)一词,来描述他们正在开发的一款可以依据不同情景进行适配的应用。Schilit等人提出了情景囊括的三个关键要素,即“你在哪,你与谁在一起,你附近有什么”。因此,情景也就有关这三个要素的识别与变化。

本文将把情景信息分为三类,结合三类情景,对新闻客户端的内容发展展开探讨。

时空情景。时间就是用户所处的时间点(分、时、日、星期……),并可进一步延伸为用户所处的季节、气候等;空间,即用户所处的物理位置。在不同的时空情景中,用户有不同的行为。

用户情景,包括个人概要信息以及所属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群落。在同样的用户情景中,处于同一个用户群落的人,倾向于拥有相似的喜好和习惯,因此更有可能产生相似的阅读意图。

社会情景,包括社会习俗、社会规约、法律等社会公共事务。社会情景通常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一般来说,同一个地区甚至是国家的用户会处于相同的社会情景,产生相似的阅读意图。

综上所述,情景模式背后的含义是用户在不同情景下产生的不同意图,由此为用户提供的内容服务可以说是真正个性化的。而情景模式的技术支持,在美国云服务提供商Rackspace的分析师Robert和美国著名社会媒体专栏作家Islel撰写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主要概括为五种:

其一,移动设备,目前最普及的便是智能手机。《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的两位作者也预测,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大多数人依旧会选择智能手机作为无线移动设备。本文主要讨论的为智能手机上的新闻客户端。

其二,传感器。今天的智能手机拥有众多传感器,如陀螺仪、罗盘、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能够知晓用户所处的时间、位置、方向,了解用户任何时间段内正在做什么事。

其三,全球定位系统,能为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时间等信息,感知用户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移动方向。

其四,社会化媒体。通过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的交谈、浏览、搜索等行为数据的搜集,可以明确该用户所处的位置、喜好、状态以及他们的目标等。

其五,大数据。大数据与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应用紧密相关。通过大数据,既可以获知用户的物理性情景信息,也可以获知其社会性情景信息。

这五种技术力量的联动效应使得时空情景、用户情景和社会情景的感知成为可能,对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信息资源造成结构性的改变。

二、情景时代新闻客户端的内容生产

那么,新闻客户端究竟应该怎样应用情景技术,来满足用户在不同情景下的内容需求?

(一)个人化信息

主要可以应用于用户在不同时间、空间下所产生的不同意图。在时空情景下,用户阅读意图的个人性质更显著,主要为三个方面。

其一为路况新闻。融合了情景感知技术下的路况新闻,可以通过用户的出行时间和地点,推测出用户长期的出行习惯,在感知用户下一次出行前就主动提供路况信息。

其二为微型天气预报。新闻客户端能利用手机上的传感装置来探测用户所在区域的天气情况,获得一个城市的离散天气预报,精确了解即将前往地点的天气情况。

其三为附近的新闻。个人化信息的核心在于,为用户提供与他们最相关的信息。消息一方面基于定位系统聚合的附近的人所发布的消息,另一方面是从社会化媒体上抓取的在某一位置上的用户发布的信息。

(二)分析性报道

主要可应用于用户情景中,着力对与用户个人属性相同的社会群体进行深入挖掘。对社会群体的分类越细化,就越符合受众的用户情景,所生产的内容就越能获得用户的青睐。通过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对群体进行划分的方式最为常见。在“视觉雅虎”网站的页面上,用户可以选择性别和年龄,如选择了35~44岁的女性群体,网页就会出现的该族群最常浏览的英文短讯,如“怎样快速制作蛋糕”等。

因此,通过用户在社会化媒体的行为(如搜索行为、点击行为、购买行为)和移动设备感知的用户长期所处时空情景的数据,可以对用户进行更为细分的群体分类,如女博士、渐冻人患者、90后创业者等。

(三)预测性报道

主要适用于社会情景下的内容生产。用户在移动设备上的操作行为,定位系统、传感器上监测到的数据,以及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上的行为,都可以成为预测性新闻的重要资源。未来,新闻内容生产者可以结合社会情景中的更多方面提供内容。

例如,政策、法规以及社会性公共话题都是带有社会情景色彩的社会产物,与该社会情景下的受众息息相关,这方面的预测性内容也是该社会情景下的受众愿意看到的。可以利用情景五力技术,如定位和传感系统,获知用户去过的有关位置,通过社会化媒体和大数据抓取用户的网上行为,获取用户情绪走势,提取信息,形成相关预测性报道。

三、情景时代新闻客户端的内容呈现

除了新闻内容的生产外,新闻内容呈现的形式也应与情景密切关联。

(一)即时信息推送

主要适用于时空情景的内容生产,如路况新闻、微型天气预报。因为时空情景在所有情景模型中最多变,而新闻客户端在该情景下采用信息推送机制能保证信息的即时性和有效性。

(二)自动适配设置

同样主要适用于时空情景的内容生产。在不同的时空情景下,用户倾向于看到的内容与阅读方式会有所不同。例如,当手机感知到周围光线较暗,客户端就会自动调节成夜间模式;手机感知到颠簸状态,说明用户正在移动中阅读,客户端可自动放大字体。

(三)栏目议程设置

主要适用于用户情景以及社会情景。通过置顶、排序、推荐等方式来满足用户所处的各种社会性情景,提供用户想要阅读的内容。栏目议程设置使得新闻客户端能够真正形成一个“个人门户”,用户浏览的界面都是依据用户所处的不同情景感知、推测出来的,依据其所处的时空以及兴趣进行重组,因而各不相同。

四、情景时代对新闻客户端的挑战

诚然,新闻客户端内容生产者借力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内容服务,但情景感知的融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情景应用的智能性

技术和数据纵使再精确和先进,能准确地感知出用户所处的情景,也终究无法感知用户心中具体所想,只能依据感知出的情景推测用户的意图,并根据推测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虽然依据情景感知所提供的服务更有可能满足用户的适时意图,但在智能性方面,仍不一定跟得上用户意图的变化。如何在情景应用中考虑用户的心理要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数据获取的合法性

早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应用普及时,数据获取的合法性就已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移动设备通常能更有利地监测到用户的实时数据。即使是非隐私信息,如果用户不愿意共享,对其进行数据抓取也是不合适的。如何把握新闻传播所需要的资源与个人权利之间的界限,是情景应用的一个新挑战。

借助情景感知技术和适时体验的思想,利用大量的渠道和内容进行创新和重组,结合用户所处的时空情景、用户情景和社会情景,来生产个人化信息、分析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并融合相应的内容呈现方式,能为用户提供真正个性化的内容服务。尽管这种方式可能会面临情景应用的智能性和数据获取的合法性等挑战,但情景元素的融入仍是一个趋势,将为新闻客户端的发展注入一丝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Schilit B N,Adams N.Want R Context-aware computing applications[DB/OL].1994.

[2]岳玮宁,董士海,王悦,汪国平,王衡,陈文广.普适计算的人机交互框架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4(12):1657-1664.

[3]斯考伯.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24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情景新闻】相关文章:

课堂情景05-15

有效情景05-16

案例情景05-21

情景导游05-25

情景表演05-26

临床情景05-28

情景听力05-30

情景理论06-12

情景式06-15

情景语境08-01

上一篇:财务竞争力指标下一篇:设计素描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