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

2024-09-13

初中生心理健康(精选12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 第1篇

一、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打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及时地告诫学生,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距离,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理想才能化为现实。恰当地教育和激励,能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学生的挫败感主要源自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和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教师只有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予正确地指导,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包括在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及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应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教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

三、要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谈心

有经验的教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里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四、引导学生自觉努力地培养健康性格

自我教育对健康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好学生与一般学生的区别在于,好学生的性格基本上从被控制变成了自我控制,因而产生了“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好学生会主动寻找楷模、确定理想,经常自觉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会自觉拟定自我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掌握自我忍耐、自我转移、自我安慰和自我暗示等自我调节手段,发展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改变消极性格,培养良好性格。

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其生活实践中产生的,青少年正是通过学习、劳动、文体、科技、团队及社会公益等活动,接受社会的影响。由于青少年的精力充沛,喜欢各种活动,教师更应该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使学生在有益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所有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为初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环境。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社会的配合,只有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健康教育立体网,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设,是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

初中时期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初中生的教育,比起其他阶段的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及早地发现与防治学生的心理疾病,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为将来的成才做好铺垫。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第2篇

谢高芳

一、主题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情也称为心境,是人的情绪状态,也属于情感的内容,是情感的具体表现之一。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微弱,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心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因此,有意识地调整自己认识事物的角度,调整自己不良的情绪,培养激发良好的心境,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目的: 懂得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3 掌握一些驾驭情绪的方法。

三、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情绪。2 难点:使学生掌握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

四、活动准备: 用透明的杯子装上半杯水。2 制作幻灯片。

五、活动过程:

(一)体验感悟 导入 “杯,是半空的还是半满的”

就半杯水请大家谈谈看法:你的看法是“只剩下半杯”还是“还有半杯”?还有其他看法吗?

教师总结:强调改变认识态度,学会积极认知是改善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引起情绪好坏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于事件的看法。对同一事件,看法不同,结果在他内心产生的反映就不同,相应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所以,情绪好坏,决定权在自己手中。2 故事

《卖布鞋和卖雨伞的故事》

一位老奶奶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卖布鞋的,一个是卖雨伞的,晴天,老奶奶担心小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雨天,她又担心大儿子的布鞋卖不出去。因此整天愁眉不展,没有一天好心情。

想一想:老奶奶应该用什么方法调适自己的情绪?

教师总结方法: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态度,换个角度考虑问题。

(二)与人分享 1 提问:类似卖布鞋和卖雨伞的故事,你还想到了哪些其他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碰到的调节情绪的故事?

如杯弓蛇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实际情景:假如你第一次考了65分,而这次考了70分,但在班级中仍然处于最后几位,你会怎样评价这个成绩?

教师分析:评价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自身实例:大学里,一个室友爱听音乐,常把自己的耳机音量开到最大(内放)„„ 4 教师补充介绍几种驾驭和调适情绪的方法: ① 提出合理要求,不作过高奢望,减少失败或失落感 举自身例子,对上大学充满了幻想,进入这个象牙塔之后却发现其实也并不怎样。

再比如说,你的物理成绩在班中属于中等,那即使你进行了认真的复习,也不能要求自己去考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否则考得不好,自己的失败感会比平常增加几倍。

(三)引导实践 情景体验-------“撞车了”

放学了,你骑着自行车在小心地避开人群往家赶,急着要把今天获奖的事告诉妈妈。突然,你被飞驰而来的摩托车擦了一下,你跌倒在一旁。双方都受了惊吓,但没有受伤,只是车子坏了。

讨论:碰到这种尴尬加倒霉的事儿,你会怎样处理?

教师看法:幽默法、自嘲法——看来我今天的奖励要变成惩罚了,不过还好,我懂得了乐极生悲的道理,凡事不要太高兴过头了。2 情景体验--------“丢伞之后” 3 幽默法《乌戴特将军的幽默》

在柏林空军俱乐部举行的招待会上,一位年轻的士兵不小心将酒洒在著名的乌戴特将军的有名的秃顶上,士兵吓得魂不附体,全场气氛异常紧张,将军大人一时也呆住了。所幸的是,他立刻反映过来,微笑着说“„„„„”一句话,使在场的人大笑起来,难堪的局面立刻打破,而乌戴特将军也以这极富人情味的举动赢得更多人的爱戴。

提问1:乌戴特将军说了一句什么话?

提问2:还有那些类似用幽默法来处理尴尬场面的故事?如苏格拉底的“雷声过后必有骤雨”论,萧伯纳的“智退情书”。4 推荐读物《富翁的价值》 有一天,苏格兰诗人贝恩斯独自一个人在泰晤士河畔的大街上散步。忽然有一个富翁失足掉进河里,他在水中呼喊救命。当时有一个穷苦的青年,他听到喊声后,就奋不顾身跳进河里,冒着生命危险,把那富翁营救上岸。

那位富翁得救以后,对这位救起他的穷青年,没说一句好话,丢下一个铜元,转身就走。围在旁边观看的行人,被这个富翁的骄横和忘恩负义所激怒。大家哄叫起来,七手八脚,抬起那位富翁,想把他再扔到河里去。

这时目睹这场闹剧的贝恩斯过来,劝阻群众说:“„„„„。”那个富翁听了,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提问:你觉得贝恩斯会说什么话?

小议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3篇

一、不能处理和同学的关系

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她们总喜欢背地里说我,我总感觉每天他们都在我背后指指點点" "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二、学习压力大

总怕家长骂,因而产生厌学心理。望子成龙,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每次月考都排名,学习压力大,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好的高中,","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从乡下来城区读书的,如果学习不好,我无脸见父母","有时真想不读了。",于是厌学感、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三、自信心欠缺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高中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四、早恋问题的困扰

有些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较早,开始对异性有一种朦胧的渴望,导致"早恋问题",现在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20%,"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五、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的时候,就觉得没有人关心我,没有人爱我,怎么办呢,就出去找那些看起来好像很关心我的人,往往就是带坏他的那些人。来心理咨询的时候,大多同学都没有办法理解自己的父母。甚至憎恨自己的父母。

六、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

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家里的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还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也不能监督他们的学习,造成留守学生对学习的自律性差。很多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出现成绩滑坡现象。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存在沟通障碍,无人倾诉。中学阶段是身体发育关键期,女生碰到月经初潮、男生首次遗精一类的事情,不好意思和长辈、亲戚说,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七、电脑游戏导致学生们荒废学业

虚拟世界是非常适合中学生,生活不顺心,学习压力大以及很强的逆反心理等因素导致了他们选择了一个发泄的空间——虚拟空间。他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去做平时在现实中做不到的事情。这时,电脑游戏就像鸦片一样,使得许多学生越陷越深,逃课、夜不归宿、睡眠不足等问题接踵而至,厌学心理就更重了。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针对以上我在心理咨询室碰到的最常见的问题,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要多进行个体辅导,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和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经常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2.要进行团辅导:团体活动功能与目标有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且预防、发展重于矫治

也就是说不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才需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而是通过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社会技能,学会用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防止心理疾患的产生,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协助学生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承担生活的责任,发挥个人的潜能,过健康快乐的生活。使同学们在懂得珍爱自己的同时,在生活、学习中学会帮助其他需要帮助与关心的同学,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助的氛围,懂得珍惜。

3.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第4篇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 学习上的问题。

初中生由于课程增多, 负担加重, 学习竞争激烈, 家长期望值高, 学生精神压力很大。许多学生内心苦恼, 烦躁不安, 一到考试就心理紧张, 彻夜难眠。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 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 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 到了一听考试就有恐惧的心理。久而久之, 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最终导致学习一落千丈。

2. 人际关系问题。

表现为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有时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和课外生活, 导致学生的不满, 还有教师处理学生日常事务不妥, 学生心理很失望等。同学之间有时缺乏理解与沟通, 经常有误解, 容易产生一些小摩擦, 使学生感到孤独、寂寞、苦恼。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婚, 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灵伤害, 有些家庭因父母感情不和, 学生深感痛苦, 有些家庭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 学生压力重重, 整日闷闷不乐。所有这些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 情感问题。

进入青春期后, 学生思维活跃, 感情丰富。青少年时期是花一般的季节。在这一阶段, 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 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 情绪较为敏感, 易冲动, 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

二、教师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问题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要转变三个观念即教育观念的转变、健康观念的转变、成熟观念的转变。

教师要转变“分分是命根”的观念, 彻底从应试教育解脱出来,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教师始终要认为学生是人人可以成材的,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要认识到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包括身体、学习, 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要认识到学生心理还不成熟, 需要教师予以引导和帮助,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只有转变这三个观念, 才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认清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初中生正是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 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 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 在整个心理发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他们正处在迅速发展趋于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阶段, 作为这特殊阶段的反应, 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 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 自尊心很强, 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 在生活中一帆风顺和得意时, 常有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自信, 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 又易转向反面, 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他们自尊心很强, 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 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带来心理不平衡。

3.教师要关注初中生三大心理健康问题。

一是性成熟问题。初中生随着身体发育, 第二性特征的出现, 对异性充满好奇心, 教师如不加以引导, 学生很容易出现早恋现象, 从而影响学习。二是学习压力问题。初中生平时作业过多, 学业负担过重, 部分学生承受不了如此压力, 导致成绩下降, 此时又来自父母的唠叨, 学生感到十分苦恼, 心理很自卑, 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三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问题。初中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 不再一味地听从老师和父母的话, 对老师和父母的一些做法有时感到不满, 此时很需要父母和老师与他们沟通。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做法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 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班级要充分利用黑板报、标语、主题班会等宣传手段, 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要树立典型, 发挥榜样的作用, 将一些典型成功的事迹进行宣传, 使学生受其感染。

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每周至少一节课, 有专人上课。学生通过这一门课程的教育, 能掌握许多心理健康的知识, 同时也学会了克服一些不良心理现象的方法。课堂上老师还可以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答疑解惑, 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解决了学生的一些心理障碍,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学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内容、形式很丰富, 有个人交流的, 有情感宣泄, 有答疑, 有心理辅导等等。一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经常偷偷地去咨询, 寻求解决。许多学生通过咨询和教育, 改变非常快。如上学期班级有一学生平时成绩优秀, 由于父母离婚给他打击很大, 心理一直很忧郁, 整日闷闷不乐, 以至期中考成绩直线下滑, 得知自己的成绩后, 他更加难过, 准备辍学。班主任得知此事后, 经过一番教育后, 带他到心理咨询室接受挫折教育。自此以后, 他坚定立志成材的决心, 准备在逆境中崛起, 最后在学期期末考试取得班级第一名。

4. 在学科教学中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要发挥其学科特有的思想教育功能,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 增加学生的抗挫折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 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5. 开辟网上心理咨询和论坛室。

网上咨询和论坛有其特有的优势:咨询时可以隐去真实的姓名, 网上论坛也就摆脱了“随大流”的状态, 有利于敞开思想、讲真话, 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消除教师职业所赋予的权威给学生带来的威压感, 学生可以大胆地各抒己见,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样学生有些心里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 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 就可以用这种的方式与老师交流, 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解答。这样既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

初中生心理健康指导建议 第5篇

新环境新挑战,我们经常说“喜新厌旧”——这并不完全是贬义,因为它也包含了我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也体现了我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但是当新的挑战(孩子上初中,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接触新的人群、逐渐步入青春期等等)真正出现在各位家长朋友面前的时候,大家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常见案例:

1.某初二同学自进入初中之后,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班上排名经常在中下徘徊。起初还有学习的愿望,希望通过努力能赶上,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吃力,经过尝试未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遂回避或装着漠不关心成绩,兴趣转移别的事情上。其家长说:孩子基础不好,几次大考都排名全班中下,刚开始还知道成绩下降了要求补课,但越到后面越没有兴趣学下去了。

2.15岁的张某是一名初三学生,目前以生病为由,请假呆在家里。初一时因为和班主任老师发生矛盾,担心老师为难自己,在第一学期结束后,强烈要求家长为其转学,说只要换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他就会努力学习。当时,家长认为孩子说得很有道理,就给孩子办了转学手续,可是,时隔一年,张某又因为和两位主课老师发生摩擦,再次提出转学。这时家长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又动用关系为孩子选择了离家较远的学校。可是,张某升入初三半年来一直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常常感到莫名的孤独和焦躁,最后发展到拒绝上学。

3.赵某,男,某校初二学生。前段时间,自己觉得与同班的一女生相爱了。那时,他们常常形影不离,一起上学,放学一块回家,好象有说不完的话,一到星期天,他们就千方百计从家里跑出来,逛公园、看电影、滑旱冰等等。不管干什么,只要两人在一起都觉得特别开心。但不知为什么,过段时间后,两人在一 起似乎没什么话可说了,一块玩也没什么兴致了。因此,赵某问:“我和他是不是真有爱情呢?”

4.一个在家倍受疼爱的小男孩,只因要吃几粒进口糖,而堂姐则让他留几粒给父母吃,于是就觉得大受打击,而上吊自杀;一个学生只因在校被老师批评了几句,而跳楼自杀。

各位家长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上述情况,您会如何面对呢?

现在我们来看看以上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应对策略: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一般有如下几类:

(1)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科目增多,难度提高,竞争更加激烈(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出来的)。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过分追求结果却不注意分析过程,因而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周围环境的变化,如学校、交流人群的改变,一种陌生感的产生。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

(2)厌学情绪

不仅是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会出现不愿意学习的情况,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会出现厌学情绪。产生原因:考试科目过多、学习压力得不到缓解、学习主动性差、课堂沉闷课程烦琐难、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的限制等。

(3)考试焦虑

在青少年学习类心理问题中占突出地位。大部分孩子都有考试焦虑情绪,只不过是严重的程度不同而已。考试焦虑可以使孩子产生一些身体上的障碍,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睡不好觉、吃不好饭。考试焦虑严重的孩子,常常在考前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如果经常有严重的考试焦虑,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胆怯、紧张、不安的个性心理特征。对考试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过于重视分数;不恰当的比较;考试之后,老师家长的不合适态度。

应对方式:

(1)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一般,学习动机分内在(具有持久性)和外在(具有短暂性)两种,学习者只有“知学”、“好学”并且“乐学”,从价值上给自己的学习以较高的评价,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当然,学习的外在动机也是必要的,比如家长给孩子的鼓励、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只有二者和谐作用,才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认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为孩子制定一个适当的学习目标(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相结合),让孩子在学习中能够体验到未知数,不要过多地担忧将来的事情,而应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3)心理研究发现,保持适度的心理压力有利于考试复习、备考。压力过大,会造成紧张、急躁心情;没有压力,也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考前作好知识准备以及应付考试突发事件的对策和心理准备,有备才能无患。有时候,可以采用“极限思维法”,想像你所面对的事件可能的最坏结果,你就会发现现状还是值得乐观的。

二、人际关系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如对学生的不恰当评价、对学生进行不恰当的分类)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逆反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因人际关系压力而产生烦恼的学生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很多学生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就会流露出孤独感。这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质量。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孩子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重新审视父母的言行,甚至“批判”、“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因亲子关系的冲突而导致双方的不悦。再者,孩子逐渐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力求把孩子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与孩子的对话方式不正确,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就孩子而言,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如果不能正确处理,部分孩子会产生压抑和抑郁,部分孩子则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

应对方式:

(1)鼓励孩子多与老师交流,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中的问题,主动与教师沟通,给老师留下正面的印象。家长多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形成孩子、老师的多重信息渠道,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孩子情况,以便做出应对。

(2)家长、教师应帮助孩子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接受失败等),引导孩子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和与同学的关系,认清自己,承认自己有缺点,有失败;同时,也能认可同学、朋友的优点,接纳别人的不足和缺点,而不是一味的“自我良好”和“人不如己”思想。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培养多种人际关系。

具体而言(孩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要一味付出、主动交往、观察大家的共同话题和兴趣、在和大家交往中寻找价值观较为接近的人成为好朋友、善意的欣赏他人、帮助他人。(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最初打开孩子智慧心灵重要的一环。家长要多了解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转变与孩子相处的传统观念。家长要信任尊重孩子,做到与孩子平等相处。

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易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都会容易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问题

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早,大约从10~12岁开始,而男孩子则从12~14岁才开始。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很大,所以,通常把10岁至20岁这段时间统称为青春期。在心理学上,它又称为青年初期,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青春期主要是以生理上的性成熟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一个阶段,它与从心理或社会方面划分出的人生阶段有重叠。

(1)青春期闭锁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即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轻易向外界敞开心扉,变得孤僻,对他人的态度显得冷淡,这是孩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正常心理反应。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变化,必然引起孩子在情感上的激荡。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但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甚至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应对方式:

(1)对家长来说,必须正视青少年这一正常心理现象,尊重他们的“私秘权”,不可强行让其敞开心扉,可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孩子的人生道路作积极的正面引导,当然,对其错误或危险的苗头,则应及时予以疏导和纠正。(孩子:第一,正确认识自己。第二,主动开放自我。第三,善于关心别人。)

(2)情绪处理技巧和方法:

1、转移注意力

2、合理发泄情绪 ①哭--适当的哭一场。②喊--痛快地喊一回 ③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④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3、学会控制情绪。控制情绪就是要做到“喜怒有常”和“喜怒有度”。

(3)第一、防先于治。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让孩子了解有关知识,不要把“性”当做毒品,谈之色变。孩子在青春期本来就拥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现在的学生的早恋更多的是出于尝试,寻找刺激,出于虚荣等。越是不让他知道、不让他了解的事情,他们越想知道。可以让孩子阅读一些有关青春期的书籍,如《青春期教育知识手册》、《心理健康医生》等,让他们了解青春期这个神秘的世界。第二、疏而勿堵。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之后,万不可以责骂对待。过多的去干涉他们,可能会使他们内心会有更多的抵触,这个抵触是对父母压抑其自主能力的反抗。应与孩子细细分析利弊:有没有条件,值不值得?多和孩子共同探讨,给予关注,以心交心,可以告诉他们各种选择,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做决定会更好。把选择的权利留给他,把需要承担的什么责任告诉他,然后怎么做就是他的事了,父母也可能需要学会等待。但是要告诉他,无论怎么样父母都尊重他,并陪着他走到最后,给他足够的信任和安全感。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也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等方面。

应对方式:

(1)期望法:遇到挫折时,尽量少考虑暂时得失,多想美好的未来,不断激励自己:“振作起来,一切都会过去,将来一定会成功。”(2)知足法:在挫折面前,要满足已经达到的目标,对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不奢望、不强求,同时多看看周围不如自己境况的人。这样,就容易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为将来的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3)补偿法: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即在某方面的目标受挫时,不灰心气馁,以另一个可能成功的目标来代替,而不致陷入苦恼、忧伤、悲观、绝望的境地。

(4)升华法:在遭受挫折打击之后,化悲痛为力量,发奋图强,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或者生活中,这是应付挫折最积极的态度。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能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3.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5.保持健全的人格。

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7.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初中生心理现状

初中是青少年心理状态最为微妙的时期,该时期人群正接受从懵懂到理性的过渡阶段,因此其心理状态多半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相信自身判断,急需认同却又不屑于他人认同的矛盾时期。该时期青少年心理普遍较为脆弱,却从来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典型矛盾且极容易养成不良习惯的重要时期。针对该时期青少年心理状态的分析,众多专家人士认为,自我中心是意识完善的过程,青少年借由确定自身价值来形成初步价值观,并借由该价值观审视并权衡周遭事物价值,因此于此时期梳理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养,可有效导正其三观建设,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培养价值

初中生心理建设价值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其心理健康培养必将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养的重要手段,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而这其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是教育引导受教群体的重要组成。其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素质培养,以尊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实现对青少年思想的建设与加固,从而使青少年以端正积极态度应对群体生活,并由此实现自身存在价值。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针

落实心理健康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针的目的所在。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当前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单凭传统的价值思想灌输显然力度不足。因此,考量当前受教群体思想的活跃性及心智的成熟度,采用更科学的理念渗透于教育引导更加重要。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保证教育群体拥有良好的引导心态,以平等视角对待受教群体,重在教育引导,以尊重为出发点,才能有效建立二者间的互信关系,便于进一步沟通引导。其次,应实现肯定与包容并存,理性与理解合作手段,肯定學生正确的积极思想,疏导偏激错误观念,以实事求是为主,以榜样教学为辅,力求生动扭转学生观念,使其分清善恶曲直,从而有效建立自身思想观及价值观。

综上所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以平等引导角度出发,实现尊重下的交流互动,从而确保从学生接受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心里健康建设。

参考文献:

[1]盘改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浅探[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9):51-53.

[2]周祖英,曹艺苧.初中预备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4):397-398.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探讨 第7篇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初中学校中, 学校和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中, 抓文化课、提高升学率是学校需要做的头等大事, 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基本没有。有些学校即使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也会成为其他学科的补课时间。学校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比较落后, 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学校没有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生的心理问题无处排解, 学生不知道方法进行解决, 导致很多中学生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

(二) 心理教师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

当前, 初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是由学校团委等部门的教师兼职,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研究, 只是为了做好学校布置的的工作, 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教育培训, 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透彻, 心理咨询的经验不足, 技能不高, 不利于实现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果。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 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师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课堂教学的气氛比较沉闷, 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形式化, 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 而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在实际的初中心理课堂上, 教师只讲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 不能对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教学的效果不明显。

(四) 错误的认识导致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不高

社会中的很多人对心理存在问题的人比较歧视, 甚至被等同于精神病。这种观念下, 即使有初中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存在问题, 也不敢说出来, 不敢求助于心理教师, 害怕心理教师将自己的情况说出去, 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所以很多初中生都选择隐瞒自己的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室中很少看到学生的身影。还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作用, 并不对学生开放, 设置心理咨询室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

(一) 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明确心理健康对于初中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日常教育的重要位置上,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小组, 明确心理教师的重要职责,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经费, 设置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教师, 保证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 强化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能力

要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还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做前提。学校应选择一些心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教育培训, 掌握心理诊断的方法以及各种软件的应用, 并要求心理专家进行教育讲座。学校还应组织心理教师对学校内的典型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 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同时, 学校也应组织心理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 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 从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心理教师还应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 和蔼地对待每一位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 并为他们保守秘密, 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 能够将自己的心理问题讲给心理教师听, 从而帮助自己的解决心理问题。

(三) 提高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

目前, 很多初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比较简陋, 硬件设施以及环境不完善, 对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室, 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 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和氛围, 使心理咨询室的环境优雅、舒适, 学生在心理咨询室能够放松自己的紧张情绪, 配备专业化的心理检测仪器和设备, 帮助心理教师判断心理问题。同时, 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应远离学生聚集的位置, 避免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受到周围学生的偏见, 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保证心理咨询室在日常教学时间随意为学生开放, 以便满需足学生心理咨询的需要。

(四)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育的重要因素, 学校应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 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应强化自己的精神文化建设, 树立正确的学风和校风, 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 为人师表, 鼓励学生, 学生应勤奋好学、尊重师长, 实现良好的精神风貌, 不给心理问题滋生的空间和土壤, 使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

(五) 强化社会以及家庭的积极作用

除了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外, 社会和家庭也应积极发挥作用,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贡献。社会要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正确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不歧视、嘲笑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 而应积极发挥社会的力量, 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家庭方面, 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 家长的言行举止以及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机成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应定期组织一些心理教育的讲座, 让家长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 使学生实现积极健康的成长。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重视程度,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室和教师,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同时, 加强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 实现学生的良好教育, 促进初中生能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摘要:当前,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 工作、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 心理问题不断出现。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逐渐成长, 渴望独立, 但是也由于他们的身心不够成熟, 社会阅历少, 无法独立。初中学生是心理问题出现比较多的群体。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应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使初中生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本文就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梁沛芬.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中学, 2012 (16) .

[2]郑亚楠, 王芳.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13. (6) .

教师如何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8篇

第一,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初中生群体的心理状况, 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 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 由于身体外形的变化, 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 在心理上既希望摆脱家长与成人的监控, 又因为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 对成人有一定的依赖性, 使他们产生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 极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 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方面出现问题。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式和途径及时了解学生, 有针对性地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通过主题班会、参观、讨论、游戏等方法来解决学生的群体性心理问题, 通过访谈本人和家长、课内外观察、作文、周记、心理测试等方法来解决学生的个别性心理问题。而对于过分孤独、自卑, 甚至行为失常的学生, 应采取“一帮一, 交朋友”的方式, 使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从而树立自信心,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第二, 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进行体验教学

当代初中生民主意识和成就意向强, 希望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 如果这种需求能得到满足, 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产生愉快、满意的情绪。因此, 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通过体验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 以幽默化解学生的心理困境, 坚持心理教育与本学科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评论同学的观点,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记忆清晰、求知欲强烈、学习效率高, 收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第三,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愉快、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健康成长

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面对的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初中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 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 极易使学生产生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心理问题。因此, 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 热爱学生, 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期待学生。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清楚地表明, 如果教师具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 那么被期待的学生必然会产生喜悦、乐观、奋发图强、朝气蓬勃、焕发积极向上的心理, 也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增强学生自觉钻研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学习激情。

第四,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初中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 知识经验的增长, 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越来越能够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内心体验和内部世界, 从而能够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和行为。根据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特点,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教育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 既不自负也不自卑, 要有自知之明, 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对自己不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和要求, 同时, 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 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 也能安然处之。

第五,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活动, 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

课外教育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的扩展和补充, 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特长等, 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 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举行智力竞赛、书法比赛、普通话演讲比赛、文艺会演、辩论会等活动来展示学生的才能, 通过举办学科兴趣小组等来培养学生的爱好和个性特长, 这些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选择, 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能力, 体验成功与失败, 使他们树立信心, 充分发挥自我完善心理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觉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探讨 第9篇

一、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作为初中教师, 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为了全面的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状况, 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对当代初中生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是当前工作的重点[1]。现阶段,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多, 复杂多变, 总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 初中生大多是十几岁的孩子,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 性机能逐渐成熟, 使学生对性有了懵懂的认识, 并且对异性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倾慕之心。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 朝气蓬勃, 个性张扬, 所以在青春期的懵懂时代, 会出现追求异性的倾向,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早恋”。其次, 当代的初中生大多处于13岁到15岁左右,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 面对繁重的课业和升学压力,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网络使学生开拓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 但是面对互联网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 初中生显然没有辨别信息的能力, 缺乏属于自己的“抵抗力”。初中生的心理在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下, 易发生扭曲。最后,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的“千依百顺”, 教师的“法不容情”, 使得学生与家庭和学校之间产生深深的隔阂, 学生的真实想法得不到认可, 心理极度郁闷, 非常容易产生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 一切以学生为本, 坚持教育性和愉悦性相结合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因此,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坚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现教育性和愉悦性。其中教育性主要指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使初中生成为祖国未来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愉悦性主要是指在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 构建愉快、轻松、平等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充分的展现自我, 激发学生兴趣爱好, 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有助于缓解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教育性和愉悦性相结合的方式,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保证教育内容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保证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吸引性。

2. 了解学生的情绪, 开展知识讲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普遍存在心智成熟度不够的情况, 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不够。因此, 教师要在心理健康工作开展中, 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 以针对学生的实际特征做出反映。对于情绪学生, 教师适合进行以理论为主, 以感情为先, 由感情进入理论教育。对于情绪消沉的学生, 教师应该给予宽慰, 用亲切和蔼的话语安慰学生, 使学生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产生自信, 然后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发展计划[3]。与此同时, 学校要组织必要的知识讲座, 帮助学生形成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的规律。在进行心理知识的讲授时, 所需基于的根本原则是:教师要和研究心理健康的心理专家进行沟通, 取其精华。因为心理专家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不是单纯的针对学生个体进行的, 因此, 针对这个问题, 教师一定要有所了解, 汲取教训, 将其转化为学生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 为同学们解决学习方面的困难及心理上的烦恼。

3. 考虑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让学生摆正心态

在信息社会中,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互联网的发展, 使得人类知识从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 从而要求人们对社会有较强的适应性。试想, 如果一个人不努力学习,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里, 就无法掌握先进的技术, 也就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 更无法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学习, 能够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能力, 更高的素质, 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反之, 则会被社会的进步所淘汰。现阶段, 学生只有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才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实现自己的理想, 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所以, 作为初中生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放在提高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上, 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诱惑。

4. 让学生明白网络和电子游戏的危害,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现阶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网络在为学生提供更多教育资源的同时, 也深深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 长时间的坐在电脑前, 缺乏锻炼, 造成学生的视力下降, 思维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下降, 人格异化, 心理问题严重, 影响学生正常的思维和交往。此外, 初中生过多的关注电脑, 而忽略了与周围人的正常交往, 容易使学生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网络上的大型游戏, 火爆的场面, 厮杀, 枪战等会使学生迷失自我, 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 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辨证的看待互联网信息, 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抵制不良信息, 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 去迎接属于自己的明天。

三、结束语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阶段, 可塑性非常强, 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造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作为一名教师, 在努力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同时, 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并且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以便更好的加强初中生的心理素质,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对其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班级, 教师要承担起全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引导学生积极进取, 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行,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慧丽.浅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趋势[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07) :125-126.

[2]朱燕华.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278-279.

班级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东省梅州市、汕尾市6所中学的初二和初三年级共29个教学班, 每个班随机抽取20~30名学生, 各班所抽取人数约占班级总人数的50%, 共抽取750名学生, 其中男生360名, 女生390名;初二年级学生356名, 初三年级学生394名。本研究实施的时间在第一学期初, 因初一年级新生还没形成较稳定的班级环境, 故以初二和初三年级学生为被试。

1.2 测量工具

“我的班级”问卷由江光荣[6]编制, 有38个项目, 分为师生关系、秩序纪律、竞争、学习负担、同学关系5个维度。在本研究中, 5个维度的α系数在0.69~0.89之间。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7]有90个项目, 测量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共9个因子。得分越高, 表明症状越明显。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 有较理想的信度和效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班级环境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表1显示, 师生关系与SCL-90的8个因子 (除强迫症状外) 存在显著负相关, 学习负担与SCL-90的8个因子 (除恐怖外) 存在显著正相关, 同学关系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5个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 秩序纪律、竞争与SCL-90的各个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

注:*P<0.05, **P<0.01。

2.2 班级环境对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在“我的班级”问卷和SCL-90各因子的得分, 一些班级环境维度和SCL-90因子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因此, 使用多层回归分析方法, 以SCL-90的9个因子分别为因变量, 以班级环境量表的5个维度为预测变量, 先将性别和年级放入方程加以控制, 再将班级环境量表的5个维度放入方程, 考察在控制性别和年级的作用后班级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见表2。

由表2可知, 在控制性别和年级的作用后, 放入班级环境5个维度后F值均达到显著水平, 说明班级环境对SCL-90的9个因子仍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班级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 班级环境中的学习负担对SCL-90的8个因子 (除恐怖外) 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 班级环境中的同学关系对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 秩序纪律、竞争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则不显著。

注:*P<0.05, **P<0.01。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 班级环境指学生感知到的环境, 不是客观的班级环境。虽然有学者用全班学生感知的班级环境作为客观的班级环境指标来考察客观班级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4,5], 但本研究只考察学生感知到的主观班级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心理学史上, 格式塔心理学家Koffka曾将行为赖以产生的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 前者是现实的实际存在的环境, 后者是一个人心目中或臆想中的环境。人的行为主要由行为环境决定和调节[8]。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强调, 个人行为主要决定于其对世界的知觉和看法[9]。因此, 学生感知到的班级环境也许比客观的班级环境对学生有更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表明, 班级环境的不同维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班级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多个SCL-90因子有较显著的负相关, 说明感受到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学生, 心理更健康;学习负担与SCL-90的8个因子 (除恐怖外) 有较显著的正相关, 说明感受到较多学习负担的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心理问题;秩序纪律和竞争2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没有显著的关系。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学习负担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结果与楼玮群等[10]对高中生压力源的研究一致, 即社会人际关系及性发育方面的压力、学习和学业方面的压力是高中生最主要的压力源, 也是与心理健康有最密切关系的压力。

本研究结果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意义。首先, 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校、班级环境。香港教育署提出“学校本位辅导”, 旨在“为学校营造一个积极、互相帮助、关怀的环境, 使每一个学童都能在这种和谐气氛下学习、成长”。大陆也有学者提出“全班参与辅导模式”[11], 把营造“成长环境”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工作目标。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正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成长环境”。其次, 要降低学生的学业负担, 降低初中生的压力知觉。本研究表明, 学生感知到的学习负担对心理健康有非常显著的消极影响。国外研究也表明, 压力知觉比客观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更大[12]。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 提高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改变不切实际的压力知觉, 从而提高应激能力,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唐秋萍, 程灶火, 袁爱华, 等.SCL-90在中国的运用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9, 7 (1) :16-21.

[2]FRASER BJ.Science learning environments:Assessment, effects and determinants//Fraser BJ, Tobin KG.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ience Educational.The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1998:527-564.

[3]江光荣.班级环境与学生适应性的多层线性模型.心理科学, 2005, 28 (6) :1443-1448.

[4]屈智勇.不同班级环境类型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心理科学, 2004, 27 (1) :207-211.

[5]郭伯良, 王燕, 张雷.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间的影响.心理学报, 2005, 37 (2) :233-239.

[6]江光荣.中小学班级环境:结构与测量.心理科学, 2004, 27 (4) :839-843.

[7]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35.

[8]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431-587.

[9]黄希庭, 主编.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11-13.

[10]楼玮群, 齐铱.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心理科学, 2000, 23 (2) :156-159.

[11]江光荣, 林孟平.我国学校心理辅导模式探讨.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 (2) :44-48.

试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1篇

初中学生正值13~15岁,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少年期”,处于一个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许多心理学、教育学专家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初中生,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初中生心理异常现象十分突出,所以在学校有必要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作为教育者应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1 教师要全面了解教育对象

初中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然而,他们的心理发展速度则相对缓慢,这使初中生的身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矛盾。这些矛盾多变的青春期发展性特征在绝大多数初中生身上表现了出来,每一位教育者必须全面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 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渐渐成长起来的初中生,成人感日益强烈。然而身心发展状况又让他们或多或少经历着心理的困扰: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有奋斗的快乐,也有迷茫的无奈。因此,老师要在传授心理健康常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要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保持自信与乐观,学会在帮助自我中帮助别人。

3 对初中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做到早预防和早纠正

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予了当代初中生较为广阔的视野,他们接受信息渠道多,活动范围广,却因此也容易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的众多压力,从而产生心理矛盾。教师长期和这群孩子生活在一起,只要多注意观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能够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纠正。

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师生感情氛围,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并且通过鼓励支持学生有意义的兴趣爱好,从而缩短学生对老师的心理距离,减轻心理压力,以求师生心理相容。

5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关注。因为造成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家庭的不良教育;二是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不力。因此,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必须形成合力,这样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初中生心理健康 第12篇

首先, 我们了解一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

1. 个性心理问题

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指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特征指能力、气质性格。

2. 青春期心理问题

中学阶段正是少男、少女生理逐渐成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 由于身体发育的原因, 会产生一种恐慌、不适, 从而带来一定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会出现早恋心理。

3. 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 针对影响自己学习的因素, 进行有效的调适, 从而学会学习,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交往心理问题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中最美好的时期, 这是人生的花季。学生渴望交流、渴望倾诉, 需要用交往来编织自己的七彩生活。

根据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我认为解决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1. 建立心理档案, 注重开展咨询活动

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 (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 、个性心理 (性格) 、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记录等。

2. 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 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 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

3. 开设心理健康与卫生课,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性教育

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与卫生课, 使其了解、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以及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决办法。其次, 要根据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 分层次、有侧重地进行适当的性教育。这样, 可以使学生从了解青春期身心变化的规律中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 正确对待自己和异性。

4. 参加实践活动,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 感受时代的脉搏, 体验交往中的情感, 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 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 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 增强合作意识。

上一篇:音乐镇痛下一篇:“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