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2024-07-15

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精选11篇)

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 0例, 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及诊断标准 (CCMD-3) [1], 年龄18~55岁, 排除脑器质性疾病、酒精及药物依赖者。女2 3例, 男1 7例。

2 心理护理的概念

心理护理是护理心理学具体的实施, 是通过护理心理学的理论和病人的互动过程, 帮助病人得到最佳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护士和病人的交往所体现出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整体护理的中心内容。

3 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

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1) 支持或疏导疗法; (2) 暗示疗法; (3) 行为疗法; (4) 矫正分析法护理病人并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关心同情的态度, 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尤其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首先要掌握病人的个性特征、社会心理因素极其发病的具体精神和躯体症状的关系, 病人的主要问题和需要。根据病情特点, 采取集体的心理护理和个别的心理护理。集体心理护理, 2周1次, 有医生和护士主讲并组织讨论的方式。个别心理护理视病情和病人心理进行护理, 对病人采取个别指导、鼓励、暗示疏导等方法, 使病人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 从而消除疑虑。

4 心理护理对策

4.1 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由于病人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常表现出紧张、恐惧、焦虑和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有的病人因牵挂家人及工作而焦虑;有的病人受病态支配否认有病, 不愿住院治疗。表现不合作。护士要针对病人心理状态, 应用适当的技巧去解决病人所面临的问题。此时护士应对安静合作的病人主动热情地介绍病房环境、病友、作息制度和会客制度, 安排床位、餐位等。对不合作的病人, 要掌握其病情特点, 摸索适当的接触方法, 建立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 然后再谈及病情。

4.2 病态心理及护理

冲动、攻击、破环行为的病人, 护士要尊重关心他们, 操作时态度镇定, 说话时言语诚恳且动作熟练机敏, 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 并且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治疗环境。在他们情绪稳定时, 护士一方面要给予理解, 同时向病人宣传住院制度;护士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病人之间的沟通, 了解发病的原因和诱因, 给予针对性指导, 必要时讲解由于冲动伤人给其他患者带来的危害, 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并要给予经济补偿。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增加病友自控能力, 从而减少冲动及攻击行为的发生。对于拒食的病人, 首先要找到拒食原因, 如抑郁者病人为自杀而拒食;受祸者妄想支配的病人, 要观察病人妄想内容与拒食的关系, 由病人较信任的工作人员和家属劝慰病人进食。对有自杀企图的病人, 护士一定要帮助病人, 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主动配合治疗。

4.3 恢复期病人的心理护理

疾病恢复期的病人对住精神病院常用顾虑, 担心出院后社会、单位的人看不起自己, 失去工作, 因此丧失生活信心。如对这种情绪及时发现, 并给予心理支持, 使其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将对疾病的痊愈起到极大的作用。可帮助病人制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取得成就, 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心理护理, 和行动上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向他们做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的知识宣传, 教会他们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 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挫折, 帮助他们制定修养计划, 介绍精神病方面的家庭护理知识及出院的注意事项。只有社会家庭和医院三者密切配合才能做好精神病的康复预防工作。

新入院的病人服药2~3周后病情一般均明显好转, 此时心理疏导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 勇于面对自己所患的疾病, 让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采取积极的态度坚持服药, 放松心情和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让恢复期的病人现身说法, 帮助和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住院期间要对他们加强康复训练, 对他们回归社会做好准备。经过几个疗程的正规治疗和护理后, 病情基本得到控制进入康复期, 此期患者面临回归社会前的角色适应, 也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2], 此期的心理疏导也相当重要。护理人员要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 做具体指导, 使他们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

5 讨论

对精神病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 尊重他们的人格。对于他们的疾病康复, 顺利回归社会有重要的意义。精神病人也是我们社会的一分子, 他们身体乃至心理的最佳康复, 需要家人朋友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帮助、支持和鼓励。并为他们的再就业多创造机会, 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医疗资源, 他们同样也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 让自身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让整个社会更加祥和、稳定。

摘要:精神病人具有反复发作, 病程长的特点, 而且病人存在人格缺陷, 心理障碍往往无自主能力。以下为精神病人心理护理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精神病人,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华医学精神科分会.CCMD-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08.

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2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57-01

住院病人因为疾病的病程长短、文化高低以及性格、性别、年龄等因素差别,伴随躯体症状出现不同的负面情绪影响疗效。现就我科2006年2月至2008年四月通过对82例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护理,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满意高度。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般说来,急性病人往往有焦虑、紧张慢性病人伴随有怀疑、抑郁、灰心、无助;幼儿缺乏安全感、与环境陌生,害怕打针吃药,出现惊恐、不服从、不配合,女性病人通常较男性病人易受暗示。我们针对负面情绪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并分别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1紧张、焦虑

出现这种情绪的病人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对所得疾病一无所知,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对后果无法预料,不可把握,所以紧张、担心、害怕、焦虑。另一种情况可能掌握相关知识较多,知道其结果或者可能发生的情况,担心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不便会给家人增加负担,心理难免产生一定的压力,紧张,焦虑,悲观失望的情绪逐渐增加,表现为沉默寡言,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吃不下,睡不好,忧心忡忡,有时又表现为小气,烦恼易怒,从而影响治疗。

1.1应对第一种情况,医护人员要做的工作是多讲关疾病的知识,少用专业术语,通俗易懂,使其认识到疾病的演变、了解用药过程、看到希望,增添信心,激发内在的积极因素。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应人施教,采用谈心及交流,针对病人的病情及思想情况做心理工作。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使病人在接受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消除陌生感,缩短护患距离,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介绍病房环境和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使病人有安全感,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

1.2应对第二种情况,首先要接纳病人,与患者产生共情,对痛苦表示理解,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然后在纠正其固有认知模式,告之事物包括疾病是发展和变化的,未来的事未来再说,没有发生的事不要去想,疑难杂症只是相对当时的医疗水平而言的,过去难治病今天已经攻破的例子数不胜数,并请病情好转的病人现身说法,使病人增加治疗的信心,将危重病人与一般病人分开,以减少精神刺激,消除恐惧心理,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更何况心中的意念可以创造奇迹,创造神话,说不定就在其本人身上发生,况且无名的担忧于疾病有害而无一益。护士做治疗时,操作要熟练,不增加病人的痛苦,面对严重病情时,护士要沉着,神态自若,工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以免因惊慌或不适当的词语而增加病人的惊恐心理。

2不安、无助

产生不安和无助,一般源于环境的陌生、自我认知的改变,原来的生活场所被更换了,角色一时难以改变,对待这种病人,医护人员要努力用温情的话语对待病人,要热情主动关心病人,经常与他们交谈,耐心倾听病人的谈话内容,不能随便中段或插话,并多用礼貌性、安慰性、鼓励性、理解醒语言,做好入院宣教,尽快使病人熟悉环境,适应新的环境,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安排有意义的活动,允许病人进行适当的消遣活动,消除陌生感,经常和家人保持联系,允许家属或者提醒亲友多探视,陪伴病人,取得家人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體系,是病人不安的心得到安抚,满足安全感。

3抑郁、灰心

重症病人和慢性病人常常会产生此种不良情绪,躯体长年的痛苦体验,频繁的接受诊断、治疗的过程,使相当部分病人对自己失去信心,心中的希望一次次瓦解,对治疗失去信心,整天有种等待死神的感觉,丧失生活的信心和乐趣,容易产生濒死感、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可以加速病人的病情恶化,不同情况患者的心理不同,这时需要人内心的突破口,寻找契机,告诉病人好心情可以使病人的精神、体力创作力呈最佳状态,灰心足以毁掉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无力面对疾病和灾难。抑郁会破坏人脑功能的正常运转,对己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变得更加消极,更易摧毁人的意志,加重身体不适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病人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一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接纳自我,配合治疗。

4总结

浅谈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3篇

首先, 从入院就给病人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从第一次接触病人时, 应该用礼貌的语言和和蔼的态度对待病人, 并介绍自己, 说明将怎样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战胜疾病, 这样可消除病人的生疏感和对疾病的恐惧。通过与病人交谈, 了解病人的思想需求、求医动机等, 评估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对疾病的影响, 特别是外伤急诊的病人, 由于遭受突然的意外伤害而产生惊慌恐惧心理, 此时求生的欲望特别强烈, 虽伤情不一定危及生命, 但内心十分紧张, 医务人员应立即组织抢救, 并通知单位或家属, 使病人感到生命有效。在抢救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表现出高度的同情心, 关心和照顾病人, 严肃认真, 并取得病人的信任, 增加其安全感。

病人一旦住院, 就离开了熟悉的工作岗位和学习环境, 离开了温暖的家, 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最重要的是面临疾病的威胁、经受检查和治疗的痛苦而产生焦虑、担忧、急躁等一系列病态心理, 护理人员要引导病人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热情主动地介绍医院环境, 令其尽快熟悉环境, 安心接受治疗, 也可请单位领导和家属共同配合, 消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例如:子宫全切除术的病人有许多思想顾虑, 担心手术的疼痛、麻醉意外, 担心术后能否能进行体力活动, 年纪稍轻的担心术后是否会影响性生活, 还担心术后即出现更年期的一系列症状。医护人员首先应针对医疗和护理方面的因素, 诚恳主动地介绍医疗护理情况、抢救措施, 使病人首先有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其次, 医护人员要根据专业理论知识, 帮助病人正确的认识疾病和手术, 说明手术的必要性, 权衡手术的利弊, 实事求是, 恰如其分地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以消除病人的疑虑, 安心接受治疗。

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疗效并不显著者对治疗前途产生悲观消极情绪, 出现信任危机, 不相信医务人员能把自己的病治好, 常因小事而迁怒或无理指责医务人员、亲友等。多数病人虽情绪较稳定, 但仍会产生各种病态心理, 尤其是一些女性病人、性格内向病人、文化程度较高病人, 如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由于疾病 (外伤) 后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有的生活不能自理, 有的因面瘫而面容变丑, 自惭形愧, 终日愁眉苦脸, 唉声叹气, 言语行动明显减少, 食欲减退, 失眠, 对生活缺乏信心和勇气, 自己能做的事也要他人代劳, 认为理所当然受人照顾, 心安理得地依赖他人, 甚至连医务人员要求必须做的功能锻炼也不做。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 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病人, 同时要设法避免伤害病人的自尊心的各种因素, 如讥笑、讽刺、打击等, 要尊重病人, 与病人交朋友, 不与病人争执, 不议论病人的缺陷和短处, 禁用刺激性语言。对有依赖心理的病人反复讲解器官功能不用即退的道理以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当功能锻炼收到一定的成效时, 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对肢体、器官还有一定功能的病人可让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助于克服自卑及依赖心理,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早日康复。

颅咽管瘤住院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第4篇

摘要:由于颅咽管瘤的临床症状及手术后并发症的严重性 ,所以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尤为重要。颅咽管瘤主要临床症状是颅内压增加症状,视神经受压症状,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障碍等症状。此肿瘤全切术的难度较大,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治疗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颅咽管瘤;手术期;护理

1 前言

颅咽管瘤是较常见的颅内先天性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5%。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大多位于鞍区,其生长对毗邻的垂体、垂体柄和下丘脑造成压迫,引起这些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口渴、多饮、多尿,水电解质紊乱、厌食、体质孱弱、皮肤干白少汗、精神淡漠、儿童还表现为生长延迟、身材矮小、肥胖、第二性征发育迟缓。 颅咽管瘤是从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4%【1】,治疗以手术为主。颅咽管瘤常累及下丘脑,预后不良甚至危及生命;晚期可有颅内压增高。此肿瘤全切术的难度较大,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采取有效的术后护理是治疗的关键。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10~41岁,平均(31.3±2.3)岁,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眩晕17例;神经内分泼代谢紊乱症状:肥胖、嗜睡、精神淡漠、生长发育迟缓13例,性功能障碍2例,体温失调及尿崩各2例;视神经受压症状:视力减退、视野缺损19例;邻近受压症状:癫痫及嗅觉障碍各2例。

2.2方法

对23例颅咽管瘤患密切观察病情、体位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心理护理、切口及引流管护理、并发症护理、出院指导等术前、术后护理措施。对23例颅咽管瘤患成功率为100.00%。发生并发症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2.00%,其中尿崩症3例,占12.50%;电解质紊乱2例,占12.50%;高热2例,占5.00%;垂体功能不足1例,占7.50%;癫痫发作1例,占5.00%【2】。

3护理方法

3.1术前护理

颅咽管瘤多发于儿童及青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被确诊,心理负担很重,易产生恐惧、悲观心理。此外,开颅术有一定的风险,患者经常不安,影响休息,拒绝手术:为此护士要耐心解答患者的各 疑问,注意消除患者的个人问题,介绍成功的病例的情况下,建立患者对手术的信心。颅咽管瘤涉及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紊乱,结合手术刺激、早期术后会出现高烧、物理降温,可以用做干浴,干浴用温水,乙醇,如效果不理想的冬眠药物可以用冰块降温。发烧应该区分是后期中央高烧和感染性发热,根据不同原因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

3.2术前准备

协助医师完善一些基本的理化检查,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此外,还应帮助患者的医生做好临床数据收集、术前血和设备、医学等。术前患者对手术有恐惧、疑问。告诉患者手术前后的有关注意事项,并介绍成功病例。鼓励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支持工作,定时向病人家属交代病情及其变化趋势。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颅咽管瘤的直接压力,视神经、视交叉、视束,有70%~80%的患者出现视力、视野障碍。护士可通过粗测初步了解患者的视野、视力情况,具体方法:平视前方,让病人用手指上,下,左,右四个等距离的活动,检查患者视野情况。在患者前方的不同距离(如1m、2m、3m等处)用手指 评估视力,记录后与术后视力进行比较【3】。

3.3一般护理

颅咽管瘤病人术后应安置在ICU病房,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指数和及时和准确的记录。观察意识、瞳孔变化、颅咽管瘤手术后病人可因颅内出血、脑水肿、颅内压力高,电解质紊乱,术后下丘脑损伤等意识的变化,协助医生及时发现意识变化的原因并处理【4】。瞳孔的变化通常早于生命体征的变化,所以手术后必须加强观察瞳孔瞳孔的变化及变化的大小、形状、光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如果遇到异常情况。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每次记录15~30分钟,直到病情稳定。血压升高逐渐形成高血压,常提示颅咽管瘤手术后病人的颅内高压;脉搏慢而有力,提示颅内压增高的趋势,快而弱,表示有效血容量不足;不规则的呼吸频率,提示着呼吸中枢受损。体温升高,提示中枢性高热或发热感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如体温低、四肢冰冷,说明有休克的可能【5】。

3.4术后护理

体位护理:术后患者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遵医嘱予以低流量吸氧,经鼻蝶入路手术患者麻醉清醒后平卧,开颅手术者待血压平稳后采取头部抬高位卧床【6】。

呼吸道护理:清醒前予全麻后常规护理,去枕平卧,头偏一侧,患者鼻腔填塞碘伏纱条,鼻唇沟有纱布压迫止血,病人彻底用口呼吸,正常的呼吸方式的改变,容易出现气道阻塞而窒息,生命危险【7】。因此,必须采用有效措施,即手术后口腔放口腔导管到麻醉完全清醒,及时清除血性分泌物,术后口腔内放置口腔导管至麻醉完全清醒,及时清除口腔内血性分泌物,如口腔干燥,有血痂、痰液没有办法清除的时候用雾化吸入,并定时滴入生理盐水以湿润口腔。当呼吸<12次/min时,嘱患者深呼吸,增加氧气流量,改善缺氧【8】。

神经外科住院病人安全护理 第5篇

【关键词】 护理;神经外科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148-01

神经外科病人因意识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視力视野受损等因素,住院期间易发生跌倒、坠床、碰伤、压疮等危险[1]。为提高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对神经外科病人护理安全的认识,加强对住院病人的安全管理,规范护理行为,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神经外科住院病人主要的安全问题与原因分析

1.1 坠床: 神经外科病人多伴有意识障碍或定向能力异常,意识障碍的病人如有躁动,很容易从床上坠下,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如肢体偏瘫,在翻身时由于肢体运动不协调易发生坠床。我科曾发生过一例因翻身坠床的深刻教训。

1.2 跌倒: 神经外科病人主要以老人及定向能力异常的病人为主,且多有肢体功能障碍和视力、视野受损,走路时易跌倒;地面潮湿、果皮等易导致滑倒;病房内设施摆放凌乱或走廊内有障碍物更易导致病人跌倒。

1.3 压疮: 压疮是身体局部过度受压引起血流循环障碍,造成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而形成。神经外科的病人常因为肢体功能障碍如偏瘫,昏迷病人无自主活动,烦躁病人不配合更换体位,应用约束带不当等而形成压疮。

1.4 运送搬运意外: 用平车或轮椅运送,在转运过程中因方法不正确或安全措施使用不当而导致病人碰伤、坠落等危险。

2 护理对策

2.1 建立健全住院病人的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和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重视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强调“四化”[2]管理即法制化、规范化、合理化、人性化。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安全管理不仅仅是护士长责任,通过安全管理教育使护士从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维护护理安全。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风险管理预案》等,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每月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分析病区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把管理落到实处,通过检查、督促、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倡导护士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对各项工作多一次关注,多问一句,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避免坠床: 对意识障碍、躁动不安的病人要加强巡视,有专人陪护,使用床栏,并检查床栏是否处于完好状态。必要时使用约束带,使用时的注意皮肤是否受损或肢体是否处于功能位,定期放松肢体。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协助其翻身,并处于安全舒适的卧位,搬运病人时要有护理人员在场进行指导,加强对护工的培训和管理,使其具有一定的安全责任感,在使用平车和轮椅时注意使用安全带,危重病人在转运过程中要有护理人员或医生陪同。

2.3 防止跌倒: 病房内设施摆放要简洁整齐,走廊内设有扶手,避免放置杂物,卫生间安装扶手,保证床头呼叫系统的完好使用。加强对清洁工的监督和管理,拖地时拖把避免过湿。病房、卫生间走廊均应有“小心地滑”警示标志。

2.4 防止压疮:

对于长时间卧床的病人或易发生压疮的病人建立翻身卡、皮肤护理记录单等,定期进行翻身、叩背,给予电动充气防褥气垫床,保持床铺及衣物的清洁平整,大小便失禁患者注意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爽,每日用温水擦浴,必要时在汗腺分泌旺盛的地方涂上爽身粉。

2.5 加强患者安全教育:

责任护士要对患者进行防滑、防跌、防烫伤等安全宣教,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如外出、洗澡、入厕等要有人陪同。护士长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病区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见,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妥善处理,确保护理安全。

3 护理体会

针对病人翻身坠床事件,本科通过认真的探讨,制定了“神经外科住院病人的安全管理防范预案”,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增强了安全防范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为神经外科住院病人提供了一个安全、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住院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赛珠.老年住院病人安全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5,7(19):1223-1225.

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0年6月恶性肿瘤住院病人, 采取面对面访谈法调查, 资料收集后经审核, 实际纳入分析共123例。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研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 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根据社会支持量表中各问题回答情况计算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和对支持利用度4个指标;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调查结果计算总分、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分和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得分[1]。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23例恶性肿瘤病人, 男82例, 女41例;年龄56.83岁±12.71岁;病程9.38个月±9.82个月;SSRS总分30.23分±7.04分, 客观支持分10.81分±3.37分, 主观支持分12.69分±2.82分, 对支持利用度6.81分±2.43分;SCL-90总分为167.45分±50.84分, 阳性项目均分为1.73分±0.46分, 总分和阳性项目均分均高于国内常模[2] (见表1) 。

2.2 SCL-90各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

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其中躯体化、忧郁、恐怖3个因子分高于常模, 而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6个因子分与常模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2.3 SSRS与SCL-90各因子间相关分析 (见表2)

SSRS的总分与SCL-90中的躯体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得分呈正相关, 而与强迫、恐怖得分呈负相关;客观支持得分与躯体化、忧郁、偏执、精神病性得分呈正相关, 而与强迫得分呈负相关;主观支持得分与焦虑得分呈正相关, 而与强迫得分呈负相关;对支持利用度得分与躯体化、敌对得分呈正相关, 而与强迫、恐怖得分呈负相关。

3 讨论

3.1 调查结果分析

从SCL-90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恶性肿瘤住院病人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 而影响恶性肿瘤住院病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突出表现在病痛所导致躯体的不适感, 其次为对疾病预后的担忧所表现出来的忧郁和恐怖心理。SSRS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社会支持程度越高而躯体化、敌对、忧郁、偏执和精神病性等负性心理表现越突出 (正相关) , 而社会支持仅能减少强迫和恐怖 (负相关) 。造成上述结果可能与本资料样本较少或者调查者习惯性地选择病情较轻、语言表达能力强的病人为调查对象所导致的选择性偏倚有关, 未能反映出社会支持与恶性肿瘤住院病人负性心理因素的实际关系;另外, 不排除社会支持程度越高的病人其心理承受能力越差的可能性, 因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可以看到部分经济情况较好、社会地位比较高、有较多朋友及家人关心的病人, 表现出明显的躯体化症状和忧郁、焦虑、恐怖等负性心理, 这可能与病人的角色转变及健康时的生活、工作环境有关。

1) P<0.01; 2) P<0.05。

3.2 护理对策

影响恶性肿瘤住院病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突出表现在病痛所导致躯体的不适感, 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注意对病人的疼痛、恶心等躯体不适感进行系统评估, 积极与病人、家属及主管医生沟通, 针对性地提出个体化的护理方案。针对病人对疾病预后的担忧所表现出来的忧郁和恐怖心理, 采取相应护理对策。①重视与病人的良好沟通。良好的沟通是提供心理支持的基础, 良好的沟通能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能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赖, 使病人将他们的想法和情绪更多地暴露给医护人员, 让医护人员清晰而准确地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从而能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3,4,5]。②加强病人之间的交流, 让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 让病人看见治愈的希望。③鼓励家属给予病人更多的关心、支持, 让他们感受到被爱的感觉并能发现自身的价值, 增强病人对未来的期望。

通过提高或改善恶性肿瘤住院病人的社会支持程度, 可以减轻病人的负性心理, 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因为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病人就有条件接受更积极的治疗措施, 随之而来的可能是预后的改善;但对于改善病人的心理健康方面, 实际情况可能事与愿违, 所以, 社会支持程度的提高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善恶性肿瘤住院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需要更深一步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岳文浩, 赵耕源.临床心理学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96-99.

[2]金华, 吴文源, 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 12 (5) :260-263.

[3]郑晓莉, 刘建红, 汪吕慧.以“心理护理实践指南”为指导对肿瘤患者实施心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1) :67-69.

[4]邬小荣, 董景文.恶性肿瘤伴焦虑、抑郁病人的心理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 2011, 25 (1A) :54-55.

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7篇

关键词:老年人,肺结核,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希望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患病后不仅需要精心的治疗同时也希望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和人为关怀。

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 已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趋势, 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随着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加, 老年患者就医也相对增加, 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衰老, 身体内环境稳定能力差, 机体免疫力下降, 疾病易感性增加的特点。老年人易患各种疾病, 我们对100例住院老年肺结核病人的观察, 其中, 恐惧心理的56例, 焦虑、疑惑不信任心理的14例, 自尊心理的12例, 悲观心理10例, 依赖心理的8例。针对其生活及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施护及人文关怀。

1 心理护理

1.1 入院初期老年肺结核病心理施护及人文关怀

入院初期老年肺结核患者带着疾病到了陌生环境, 会出现心里不安, 顾虑重重, 恐惧抑郁, 感到孤独及生活上不习惯的心理。责任护士首先向病人介绍医院的周围环境, 住院规则, 介绍同病室病友, 帮助患者尽快建立病友关系, 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其次要通过家属及其本人了解其工作及家庭经济状况, 生活习性, 及时抓住病人心理动态, 针对其生理及心理状态进行施护及人文关怀, 同时宣传防痨知识和主动配合的重要性。特别是重症老年肺结核病人生活不能自理, 他们到医院后都有一个心愿, 希望得到医生和护士的同情和帮助, 把自己的康复和生命都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 尤其肺结核是慢性传染性疾病, 由于对病情缺乏了解, 认为"十痨九亡", 一提到痨病就感到十分可怕, 恐怖, 错误的认为肺结核病是一种不治之症。特别是初得肺结核的病人, 易动感情, 焦虑不安, 怕得绝症, 怕结核预后不良, 对各项检查治疗及医生查房时的讨论都特别注意的, 怕医护人员对他们的病情有什么隐瞒。特别是看到重病人, 尤其是大咯血病人又会感到结局可怕。我们医护人员要及时敏锐观察患者的思想情况, 并加以劝解和开导, 在床位安排上一定要合理化, 避免不必要的干扰。鼓励他们发挥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作用, 与医护人员合作共同战胜疾病。

1.2 长期住院老年肺结核病人的护理

由于病情顽固, 住院化疗时间长, 机体易产生耐药性, 药物疗效较差, 心理活动有较大的变化, 甚至对治疗丧失信心。他们性情比较怪癖, 固执。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 不易合作。许多老人对自己想得少, 对儿女考虑得多, 尤其农村患者, 虽然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仍有部分医疗费用自己承担, 自己又丧失劳动能力, 他们担心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 要求早出院, 或过早终止治疗, 针对这样的病人应做耐心解释, 并用实例教育帮助病人:经过治疗是能够减轻症状并延长生存期, 并告知只有你的身体康复才真正减轻儿女的经济负担, 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在治疗前都要耐心细致的解释, 不可强制责难也至关重要。与病人讲话语调要平和, 因为老年人喜欢周围的人恭敬他, 服从他, 病后不愿听命于别人, 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要求子女百依百顺, 稍有不如意或照顾不周, 便会发脾气, 生闷气, 自尊心受到挫折, 会变的性情沮丧。这样就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护士交代事情时要注意语言通俗易懂, 清晰明了, 不要模棱两可, 使病人是懂非懂, 对患者要像对待亲人一样, 称呼要恰当, 言行要礼貌, 举止要文雅。使他们在住院期间感到温暖热情, 从而能满意的接受治疗。

2 有合并症病人的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

晚期重症肺结核的病人往往都有合并症, 如:肺心病、呼吸衰竭、心衰、贫血、大咯血、肺气肿、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其中老年肺结核患者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患者认为有合并症直接反映病情的轻重, 有合并症病人体质差, 精神状态不佳, 加之疾病折磨的痛苦, 因而产生种种变态心理, 如不及时给予消除, 严重影响用药效果, 我们主动向病人说明疗效乐观的结果, 使患者坚定治疗信心, 说请有关并发症和原发病的关系、愈后、转归、尤其说清积极的方面, 消除思想顾虑,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给他们舒适安静、卫生、整洁的良好休养环境。

3 一般护理

我们采用沟通技巧, 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

3.1 卧床休息, 适当活动肺结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 在人体抵抗力较低的情况下才能发病, 只有适当的休息, 充足的营养, 乐观的精神才能充分调动人体免疫力。对住院时间长的病人, 在恢复期加强功能锻炼。根据爱好在室内散步, 下棋, 做气功。在进行活动时护士要仔细观察, 随时调整活动量, 防止咯血, 对久病卧床患者被动运动, 更换体位, 运动肢体, 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老年人皮肤干燥易脱屑, 还有的病人对大小便的控制能力较差, 护士必须认真查房, 及时清扫床铺, 保持床单干燥, 清洁, 无杂屑。预防溽疮的发生, 每天保持6h睡眠

3.2 科学饮食, 应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老年人一般食欲较差, 消化功能低, 进食特别费劲, 所以应鼓励病人如:每天早餐吃一个鸡蛋, 喝300ml豆浆。一个馒头。中午吃一些鱼, 鸡, 猪肉及青菜, 晚饭可吃易消化的食物。睡前喝一袋牛奶, 并告知牛奶不能在早晨喝, 它可减低利福平的药效, 睡前喝这样可促进睡眠, 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多吃水果、蔬菜, 清淡低脂易消化, 尽量避免吃刺激性饮食。

4 肺结核药物化疗过程中的指导护理

肺结核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慢性传染病。

4.1 要合理的化疗, 只有进行合理的化疗, 才能使病灶全部灭菌, 而痊愈。合理化疗是指对活动性肺结核要坚持早期, 联合, 适量, 规律, 全程使用敏感药物。老年人因年龄的关系记忆力较差, 所以护理人员应每天按时将药送床前看到其服下后再离开。这样才能做到规律用药。因为结核化疗药物一般三到四种药物一起用, 有时可以一起服用10多粒药, 有的老年人很反感, 光吃药别吃饭了。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联合用药的必要性, 并可灵活将药分开服用。当病情稳定需要回家疗养时, 应向其家属告知全程、规律用药的重要性, 并督导病人按时服药。

4.2 注意抗痨药物的毒副作用, 有胃肠道功能紊乱, 肝, 肾功能受损, 表现为不思饮食, 厌油, 恶心, 呕吐, 右上腹钝痛, 小便不适, 有人出现药疹, 药热。少见有雷米封引起四肢感觉异常, 肌肉痉挛, 头痛, 失眠, 鼻腔出血, 利福平引起流感样综合症, 乙胺丁醇引起的视力下降, 链霉素引起听力减退, 比嗪酰胺引起关节疼痛。根据这些特点, 及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如:胃肠功能减退, 耳聋, 视力减退等。有的老人自诉口服利福平后胃痛, 因常规服用利福平要求空腹, 必要时可加用奥美拉唑, 西咪替丁保护胃黏膜药物等以缓解胃部不适, 如不缓解, 可灵活让其饭后服用, 适应后再改为空腹服用。如仍效果不好可改用二线药, 例如:利福喷丁, 利福霉素等。老年人尽量不用链霉素, 因老年人易蓄积中毒, 比其他人更易引起耳聋和肾功能损害, 由于老年人对各种事物反应较迟钝, 所以在用药过程中一定要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一定要耐心听取患者用药后反应。

总之, 我们应关注每一位老年患者, 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做好心理护理及给予认为关怀, 配合医生, 使其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李政焕.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2.

[2]李丹.老年肺结核患者心理护理分析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11.

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87例, 其中男56例, 女31例;年龄最大68岁, 最小25岁, 平均54.3岁;感染性角膜溃疡49例, 感染性眼内炎 34例, 急性结膜炎2例, 眼眶蜂窝组织眼炎2例;发病时间最长3.5个月, 最短3 h。

1.2 心理状态分析

1.2.1 恐惧、焦虑

由于眼部感染导致视力障碍及疼痛不适感, 病人极易产生恐惧情绪和焦虑心理, 常表现为失眠、焦躁、烦恼、疑虑不安。部分青壮年病人担心视力能否恢复, 对疾病的预后顾虑重重, 丧失自信心。

1.2.2 悲观、失望

由于对该病缺乏认知和了解, 对疾病带来的打击难以承受, 既希望尽快治疗, 又对治疗产生过高期望, 个别病人担心双目失明, 情绪低落, 产生失助感, 不愿配合治疗。

1.2.3 忧郁、孤独

由于视觉缺陷, 病人往往不愿意与周围人交流, 缺乏沟通, 存在自卑心理, 尤其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时, 病人往往产生抑郁不安、沮丧的心理, 心理负担重, 对未来生活丧失信心。

1.2.4 社交活动障碍

部分病人由于患病时间长, 预后较差, 不愿意与他人谈论自己的想法, 缺乏沟通, 导致性情孤僻, 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

2 结果

3 护理对策

3.1 住院后早期心理分析及护理

感染性角膜溃疡及眼内炎等疾病, 病情急、发展快、病程长、预后差, 尤其是角膜溃疡者, 多为反复发作, 导致视力下降, 且住院期间需要采取床边隔离, 这都会给病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 住院后护理人员应热情、友善地接待病人, 主动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生活习惯, 生活上关心和照顾病人。运用安慰性、鼓励性的语言技巧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同时, 护理人员应重视谈话的语调、表情、姿势、动作等, 良好的非语言沟通技巧会给病人带来莫大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这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和关键[1]。为病人提供安静、清洁、舒适的住院环境, 注意调节室内光线强度, 一般不做治疗时尽量避免开日光灯, 只需开床头节能灯, 避免强光刺激而导致病人眼部不适。病室每日通风, 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床头柜、门扶手、地面等, 同时准备一盆消毒液放置床边给病人洗手专用, 床头柜上放置一瓶消毒液供病人洗手后消毒用。通知主管医生及时检查病人, 及时用药, 让病人感到被医务人员所重视, 建立起和谐的医患、护患关系。

3.2 住院中期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眼部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角膜、眼内感染, 既可致盲, 亦可毁坏眼球, 轻者留下角膜白斑, 重者眼球穿孔、眼球萎缩、角膜葡萄肿、继发青光眼等。特别是给年轻病人带来极大的心理、精神创伤。因此, 充分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及情绪变化, 仔细倾听病人的感受和疑虑, 鼓励和宽慰病人, 提高病人情绪, 让病人感受到被重视、被信任、被关怀[2], 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 有效地降低不良情绪。同时, 告诉有关用药的目的和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使病人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 注意加强无菌操作, 防止交叉感染。滴眼药水前, 用无菌棉签擦眼睑分泌物, 以保证眼液发挥最大作用, 滴眼药水时动作宜轻柔, 避免将眼药水直接滴在角膜上, 导致病人快速用力闭眼, 引起角膜穿孔, 眼内容物脱出及加重病人的疼痛感。

3.3 住院后期心理分析及护理

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眼部情况有所好转, 但部分病人因感染严重致视力下降明显, 对预后失去信心。个别因影响容貌的年轻病人, 甚至出现悲观绝望, 意志消沉。而住院期间病人接触最多的是护理人员, 护士的表情、态度、语言都会对病人产生较大的反应[3]。因此, 与病人交流时要表现出对病人的尊重、理解, 及时发现引起病人情绪变化的诱因, 同时不失时机地举一些同种疾病康复的事例。在治疗过程中, 亲人、朋友、同事等给予病人情感上的尊重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4]。消除病人家属、朋友、同事对疾病不正确的认识。如急性流行性结膜炎, 一般认为看了就会被传染, 造成他们对病人的疏远, 不愿与病人见面、交谈等。向病人家属和朋友说明这种感染性疾病是条件致病, 住院时实行隔离是为了避免同病房中手术病人术眼伤口感染。而对于正常有抵抗力的只要不接触病人物品或接触后立即洗手, 注意手的消毒, 是不会引起感染的。出院后病人感染灶已基本控制, 也不会再发生传染。让亲友、同事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予以关心和帮助, 鼓励病人根据个人爱好, 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 如下棋、打牌等。这样既有利于消除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不良心理, 又能让其放松心态, 保持心情愉快, 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3.4 出院前心理分析及护理

对眼部感染基本控制, 视力恢复较好且性格开朗的年轻病人或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中老年病人, 对疾病的预后仍顾虑重重, 常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应让病人了解病情与心理调节至关重要,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指导, 保持心理健康和疾病恢复之间的关系, 使病人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增加自信心, 力争达到康复的最佳效果。对部分视功能较难恢复, 且最终容貌改变导致心理失衡的病人, 责任护士应随时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 利用一切与病人接触的机会, 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 鼓励其说出最使他们感到焦虑和出院后最担心的问题, 告知病人要注意保持眼部和手部的清洁卫生, 不要随意用手或不洁纸巾擦拭眼睛。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用眼过度。外出时最好戴有色眼镜, 避免强光刺激引起眼部不适。同时, 重视对病人、家属的指导工作, 病人出院后健康的维持需要家属积极配合, 让家属掌握相关科普卫生知识, 在生活和心理上关心病人, 减少病人的心理不适感,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 体会

感染性眼病病情重、发展快、预后差, 住院期间需要采取床边隔离, 这对病人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通过评估病人在疾病不同时期的心理反应, 因人而异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护理, 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情绪。因此, 有效的心理干预既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更是促使病人积极配合接受治疗, 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的重要途径。

摘要:[目的]探讨眼部感染性疾病住院病人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总结87例眼部感染性疾病病人, 不同时期对不同病人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 尤其采取了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应对能力, 使病人提高了主观能动性, 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结果]通过实施全方位有效的护理措施, 病人得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针对病人不同时期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全面、正确的护理干预, 对配合治疗和视功能的康复起到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床边隔离,心理分析,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贾长荣, 陈启凤.病人术后失眠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河北医药杂志, 2005, 27 (7) :550-551.

[2]熊新英, 王围相.抑郁症的整体治疗[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7, 28 (7) :66-67.

[3]杜青艳, 王银玉, 贾淑艳, 等.择期手术病人的术前心理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8) :61-62.

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科住院病人中有外出史的180例, 其中男102例, 女78例;年龄40岁~50岁45例, 51岁~60岁48例, 61岁~70岁53例, 71岁以上34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5例 (30.6%) , 高中93例 (51.7%) , 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32例 (17.8%) ;职业分布:农民35例 (19.4%) , 干部20例 (11.1%) , 教师10例 (5.6%) , 个体户28例 (1 5.6%) , 离退休人员3 6例 (2 0.0%) , 工人2 4例 (1 3.3%) , 公司职员1 5例 (8.3%) , 无业1 2例 (6.7%) 。疾病种类:乳腺癌42例, 肺癌51例, 直肠癌19例, 结肠癌11例, 宫颈癌10例, 胃癌16例, 食管癌9例, 前列腺癌5例, 肝癌8例, 肾癌9例。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肿瘤病人住院期间外出心理需求调查表”,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所患疾病、外出的心理需求, 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 填写调查表时可以有多项选择。凡要求外出的病人首先必须填好此表, 个别私自外出者, 回院后补填此表, 交由护士统一管理。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肿瘤病人外出不归的心理需求排在前3位的有对亲人的依恋、需要安静舒适的环境、睡眠障碍。40岁~50岁的病人外出不归的心理需求多为对亲人的依恋和角色转换与适应;51岁~60岁的病人多归因为对亲人的依恋和睡眠障碍;61岁~70岁的病人多归因为睡眠障碍和身体不适需要家人照顾。见表1。

3 原因分析

肿瘤内科病人随着反复的住院和治疗, 以及病情的进展, 他们会出现情绪低落, 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精神偏离日常状态。这些心理上的变化使他们变得苛刻挑剔, 希望得到亲人和医护人员更多的照顾。这时病人对亲人的依赖性增加, 愿意和最亲近的人一起待在家中, 以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满足感。

3.1 不适应医院环境

病人因疾病不得不离开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而住进陌生的医院, 再加上经常会碰到有病人去世,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会使病人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并增加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 因而一些家离医院近的轻症病人就倾向于做完治疗后回家吃饭及休息, 以减少心理负担。

3.2 睡眠障碍

沙永生等[1]认为肿瘤病人的睡眠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其发病机制仍有相当大的探索空间, 其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 单纯依赖药物是不可取的, 对病人进行认知行为干预、音乐放松疗法、中医疗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护理人员应仔细评估病人的睡眠状况, 分析导致其睡眠障碍的原因,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法。

3.3 角色转换与适应

角色适应不良往往会导致病人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变化, 进一步增加病人的痛苦[2]。病人住院后由于环境及社会角色的改变, 其心理需求较高, 如果其心理需求长期达不到满足, 容易产生一定的焦虑、抑郁情绪不利于病人的康复, 在临床工作中应强化病人的心理支持系统[3]。

3.4 躯体不适需要家人照顾

肿瘤病人由于心理与身体的虚弱, 常需要家人的陪伴与照顾, 而目前按照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应降低病区陪人率, 这也是导致病人回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3.5 不习惯医院的饮食

肿瘤病人多存在焦虑、抑郁的情绪, 加上放化疗的不良反应而使病人食欲下降, 所以对饮食上的要求比较高, 而医院食堂多不能满足病人的个体化需求。

3.6 保护隐私

肿瘤病人, 如直结肠癌放疗期间需温水坐浴, 虽然病区病房有卫生间或有屏风遮挡, 但病人还是觉得在家中更为方便。

4 护理对策

4.1 加强入院宣教

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时详细介绍科室环境、安全管理及规章制度, 使病人清楚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 清楚一些不良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对医疗护理工作的影响, 从而自觉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治疗护理及作息时间。我科每份住院病历中均附有一份“住院病人安全告知协议书”。其中一条是:“住院病人应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 服从医务人员的管理, 请勿擅自离开病区或回家住宿”。

4.2 运用现代环境管理理论加强病房管理, 健全人性化的设施, 满足病人要求

袁越等[4]认为我们在维护和促进病人健康的同时, 应促进病人角色行为的转变及社会环境的适应, 以现代环境护理理论为基础, 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加强病人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管理。为病人营造清洁、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 满足病人基本的心理需求, 减少病人回家次数。科室可增设活动室, 免费为病人提供书籍、报刊、杂志等供病人阅读, 或组织病人进行短时间的娱乐活动, 既可增加相互间感情, 也能让病人产生一种归属感。护士按照作息时间及时清理陪侍人员、关灯锁门, 认真完成病人晨晚间护理, 为病人入睡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夜间巡视病房时做到“四轻”, 治疗与护理集中时间进行, 从各个方面关心照顾病人, 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提高病人的睡眠质量。

4.3 加强护患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肿瘤内科病人在每次入院时, 他们的心情都是紧张、焦虑、恐惧和忐忑不安的。因此护士应以热情、真诚、尊重、共情和积极关注的态度接待病人, 这也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语言的交流和共鸣是降低病人忧虑的第一步[5]。护士要充分利用沟通交流技巧, 多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尊重病人的生活习惯,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适应病人角色的转换, 运用人文关怀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

4.4 规范管理, 明确责任

医院明确规定:护士和值班医生没有准假的资格, 病人若因任何原因确需请假外出时, 必须取得主管医生的批准, 由主管医生根据病人病情, 权衡利弊, 决定准假与否, 并负责与病人或家属签署规范的“住院病人外出请假协议书”, 夹至病历交由护士保管。并且医生要严格把握请假范围, 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充分告知, 交代外出期间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可以采取的紧急救护措施。若病人有任何不适要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并尽早返院。对于一级护理病人、病情较重的病人、新入院当天的病人、情绪波动较大的病人不予准假。此外, 主管医生要及时通知护士, 护士需在治疗单上写上“见人加药”等字样, 以免造成药液的浪费。如有次日的检查单, 责任护士电话通知病人注意事项和检查时间并交班。建立请假外出登记本, 对请假外出的病人登记病人床号、姓名及请假时间, 每班交接请假总人数。对于未能如期返院的病人, 积极进行电话联系, 了解原因, 做到心中有数, 必要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病人返回后, 及时测量返回时的生命体征, 并于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定期对医护人员尤其是新入职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教育, 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证据意识。

4.5 心理护理

肿瘤病人是一类特殊的人群, 他们直接面临着死亡, 经受着不同程度心理煎熬。他们对未来的不可知以及对生的渴望相互交织的复杂心理, 担心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的矛盾心理, 社会角色发生转换, 孤独感、依赖感更强烈, 更希望获得亲人的关爱及医护人员的理解。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协助认知重构, 促进病人对事物的理解, 提供应对策略帮助病人消除疾病不确定感[6]。护士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评估其心理状态, 理解、尊重病人, 建立共情和同理心, 做病人的知心人[7]。同时, 还可以应用心理咨询的技巧如放松技术、榜样示范作用等来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

5 讨论

在法律要求举证责任倒置的当今时代, 由于病人外出不归而导致错过治疗护理或留标本的最佳时间;由于病人外出而导致生命体征无法测量, 使体温单及护理记录单上的数据缺乏真实性;由于病人外出期间发生车祸、意外事件、病情变化等产生的医患纠纷;我们呈现在法庭上的病历受到患方甚至法官的质疑或者无证可举, 这些一直困扰着医护人员。因此, 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 降低病人外出几率, 可预防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的发生。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肿瘤内科病人住院期间外出不归的心理需求, 探寻相应的护理对策, 减少病人外出不归的现象, 从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 对我科2014年1月—2014年10月住院期间有外出史的180例病人进行心理需求的分析, 根据不同的心理需求, 探索相应的护理对策, 对不听劝说, 坚决要求外出而不归者, 设计并使用住院病人外出请假协议书。[结果]对180份问卷进行整理, 总结出住院病人外出不归的心理需求有对亲人的依恋、需要安静舒适的环境、睡眠障碍、角色转换与适应、躯体不适需要家人照顾、不习惯医院饮食、保护隐私等7个方面, 并且各年龄段的病人心理需求也有所不同。[结论]根据肿瘤病人住院期间外出不归的心理需求, 因人而异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病人的心理需求, 降低了病人外出期间的安全隐患,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肿瘤内科,外出不归,心理需求,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沙永生, 孔轻轻, 罗洪源.肿瘤患者睡眠质量的研究与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4) :603-605.

[2]杨汝娟, 倪红, 吴德香, 等.晚期肿瘤患者角色适应不良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 5 (2) :13-14.

[3]胡培成.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2:234.

[4]袁越, 季红, 赵军燕, 等.运用现代环境护理理论管理病房环境的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12, 12 (9) :673-675.

[5]胡雁, 李晓玲.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403.

[6]Mishel MH, Germino BB, Gil KM, et al.Benefits from an uncertainty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for African-American and caucasian older long-term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Psycho-Oncology, 2005, 14 (11) :962-978.

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10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ICU住院谵妄病人;预后;护理结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70-02

ICU综合症简称ICU谵妄,该症状发生主要原因在于ICU患者精神所经历的一系列打击,患者中枢神经由于精神打击可能出现急性功能障碍疾病。在临床上,ICU谵妄通常表现为记忆缺失、注意力损害以及逻辑思维混乱等。ICU谵妄患者由于沟通问题,无法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与后期康复治疗,因此,一直以来ICU谵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最终可能导致ICU谵妄患者死亡。所以,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成为了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ICU住院谵妄患者50例,依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划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由所有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35至76岁,平均(54.2±3.9)岁,包含注意力障碍患者9例,逻辑思维患者8例,嗜睡昏迷患者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37至78岁,平均(53.8±8.2)岁;包含注意力障碍患者11例,逻辑思维患者7例,嗜睡昏迷患者7例。所有患者组间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出现注意力障碍且难集中;②患者病程波动且出现急性起病;③患者出现嗜睡昏迷等症状;④患者逻辑思维混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但凡符合①②标准且具有③④任意一种临床表现,即为ICU谵妄。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每一位患者进行社会、文化背景调查评估,为所有患者详细介绍ICU环境与护理制度;鼓励患者进行户外运动;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心理暗示,引导并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护理人员实行为期2dICU谵妄专业护理培训;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实行定向训练,提升患者时间感和方向感;对嗜睡患者实行光照强度控制,为限制患者睡眠时间可于每日早上7点增强室内光照强度;中午进行读报或聊天活动,限制患者午睡时间;夜间则降低环境噪音至最低,调节患者生物钟;弹性控制患者家属探望时间。

1.4指标观察

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AOACHEII(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分值。范围为0-70分,分值越高,病情越重。经治疗后,患者注意力障碍症状消失且逻辑推理恢复到正常水平为治愈;ICU谵妄临床表现有明显好转为有效;ICU谵妄临床表现无明显好,部分症状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13.0中输入,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64.0%,组间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转入ICU时AOACHEI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U转出当日APACHEI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ICU谵妄临床发病率为10%-51%,这一数据在中老年患者病房中则为80%以上[1]。临床上主要将谵妄分为安静型、混合型与亢进型三种[2]。ICU谵妄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增加认知障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死亡几率等。ICU谵妄产生因素较多,其主要诱因包括酗酒、营养不良、缺氧、以及睡眠剥夺、既往精神病史、高龄和睡眠剥夺等[3]。谵妄症临床危害虽大,但通过有效护理能够使其得到有效控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64.0%,组间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濮伟勤等人研究结果相符。根据此结果分析可知,观察组护理干预措施建立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因此具有以下特点:①危险要素控制。ICU谵妄患者存在注意力障碍、逻辑思维混乱以及嗜睡昏迷等症状。为此针对性护理干预从控制症状诱因入手,控制ICU谵妄患者每天睡觉时间。早上7点增加室内光照,可显著降低患者睡眠时间,通过自然光照使患者身体机能失去睡觉欲望;中午组织患者进行阅读、聊天,能使患者注意力集中在看和聽上,减轻患者睡觉欲望;晚上则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使患者在正常睡觉时间段内入眠,调节患者生物钟至正常水平。②感知能力提升。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为患者实行定向训练,通过该训练能使患者感受到时间与方向,患者在训练过程中身体会自动产生记忆,方向感与时间感的提升能消除患者部分注意力障碍与逻辑思维障碍。感知是分析的前提,ICU谵妄患者只有在感知能力得到提升的基础上,大脑才会开始逻辑运转。

综上所述,针对ICU谵妄病人,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提升患者逻辑思维能力,降低患者认知性障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琴,成磊.ICU谵妄病人的评估与处置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25):2693-2696.

[2]李旭敏.集束化干预在ICU谵妄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2014,46(5):383-385.

内科老年住院病人的护理 第11篇

1 临床资料

100例老年病人中, 男62例, 女38例;心血管疾病30例, 脑血管疾病42例, 呼吸系统疾病28例。

2 护理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人在心情愉快时机体可分泌有益的激素, 酶和乙酰胆碱把机体代谢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 并可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病人入院后护士应该热情接待病人, 介绍医院的环境、主管医生、护士, 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和陌生感;尊重病人, 经常与病人交谈, 了解其心理耐心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 使病人感受到温暖。

2.2 心理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细心观察, 通过与病人及家属交谈或采取问卷方式, 掌握其心理活动, 以便对不同心理类型的病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对于悲观、绝望者应及时进行劝慰, 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并给予同情、理解, 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 积极配合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

2.3 生活护理

老年病人由于抵抗力减弱, 饮水进食少, 患病后食欲更差, 易发生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 长期应用抗生素病人易引起口腔内的菌群失调, 出现口臭、口腔炎而使病情加重。护理方法为应用生理盐水、硼酸或复方硼砂溶液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湿润。老年人患病后卧床时间抵抗力低, 极易发生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道感染、压疮等。所以在病情允许时应适当进行锻炼, 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免疫力, 改善心脏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老年病人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软质饮食, 少食多餐。病房安静、舒适、整洁, 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

2.4 用药护理

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 对用药的目的、服药的方法难以熟练掌握, 加之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 用药依从性差[1], 其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年轻人高。因此在为病人制定治疗方案时, 护士应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不良反应、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依据病情提出用药建议, 设计科学用药护理程序。用药时加强责任心, 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做到正确给药, 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 发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 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2]。

参考文献

[1]张彩华, 杨群知, 沈佩华.老年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06, 20 (11B) :2944-2945.

上一篇:网络故障分析下一篇:制药行业品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