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工子女范文

2024-06-03

务工子女范文(精选12篇)

务工子女 第1篇

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原居住地教育水平滞后, 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 家庭教育又令人担忧, 加之民工的工作性质属于居无定所型, 经常性的工作流动使孩子也跟着四处换学校, 时间一长, 自然而然就跟不上进度了。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相对来说身体素质基础较差, 无运动技能储备, 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差, 学习成绩落后的弱点突出, 孩子的精神负担特别重, 不能跟上所在班级的节奏, 逐渐沦为“学困生”, 这对体育教学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那么, 体育教师如何善待他们呢?

一、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

教育公平就是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外来务工子女和其他学生一样都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利。体育教师要履行好职责, 让每位外来务工子女都能享受到和其他学生一样的待遇。绝大多数外来务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受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孩子的成绩不进入教学考评, 同时还经常受到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冷嘲热讽。体育教师要更加关注关爱这些外来务工子女, 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都有自己的梦想, 他们也渴望能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示范动作和自己的创编组合动作, 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渴望长大后能够成材, 为社会作出贡献。但贫困的家境和“游离”的环境常常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看到周围学生的环境和自己生活的境况反差极大, 加上一部分学生、教师的嘲讽, 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形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疾病。体育教师应该给这些孩子充分的人文关怀。对外来务工子女来说, 他们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出格”的行为, 有时不能与班级“步调一致”, 但教师给他们一个展示动作技能的机会, 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 一个关切的眼神, 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受重视了, 会直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 并转化为积极主动、刻苦学练的行为习惯。

二、转变观念, 在外来务工子女身上实行成功教育

外来务工子女多是家境的贫困、生活境况的糟糕、无运动技能储备、学习成绩的落后, 所有这些让他们带着失败者的心态来到学校。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同情和尊重, 他们像一支支未燃的火把, 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能量去点燃他们。轻易地放弃、伤害外来务工子女, 无异于夺走溺水者手中的救生圈。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 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非通过仅有的每周几堂体育课培养出世界冠军。教师要把“重优生、轻差生”的传统教育观念转为“提高全体学生体育素质”的新型观念。体育课堂的着眼点应向包括外来务工子女在内的所有学生传授运动技能, 增强他们的体质, 增进他们的健康, 使他们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集体主义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逐步形成终生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对外来务工子女要爱不要恨, 要教不要训, 要管不要整, 要拉不要推。哪怕是颗“煮不烂、锤不扁、炒不爆的铜碗豆”式的顽皮的“后进生”, 我们也要抓住、挖掘其作风泼辣、不娇气的优良品质这一闪光点, 从而实现正迁移, 形成闪光面。我们要用满腔热情, 用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 用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 用耐心期待他们的转变, 因势利导, 从而使他们保持不断上升的势头。

三、建立亲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从思想上、学习上真心实意地关心外来务工子女, 以具体的行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真诚。要尊重外来务工子女的人格, 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外来务工子女。利用宽松民主的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施民主教学、微笑教学, 让外来务工子女真正感到教师的亲切与激励、期待与挚爱, 从而形成课堂合力。这样外来务工子女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也应给他们多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让操场变成他们积极主动学练的空间。

四、整合外来务工子女差异资源, 实施差异教学

差异教学是指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差异, 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 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追求的不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 而是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 使全体学生都接受有效的高质量的教育, 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外来务工子女是在后天的家庭、生活环境、心理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活动中, 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体育教学活动。特别是在外来务工子女占到一定比例的大班额课堂教学条件下, 如何针对学生差异实施教学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进城务工子女总结 第2篇

帮扶教育工作总结

近年来,进城务工子女备受关注。他们普遍来自贫困落后地区,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薄弱。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充分发挥了教育主渠道作用,齐抓共管,着力抓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管理工作。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进城务工子女进行了帮扶教育。

一、学校领导重视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的认识。让广大教职工充分认识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多生活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他们的环境艰苦,缺乏关爱,普遍存在感情脆弱的情况。进城务工子女来到我校,他们渴望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能与同学们平等交流。能得到学校教师的公平、公正对待。

二、把关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通过学校在教师中的宣传和要求,我校教师基本做到了,教师与学生们之间坦诚相待,交知心朋友,基本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对他们在生活行为上存在的不健康、不规范、坏习惯等问题。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学校以开展活动的形势,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培养他们的平衡健康心态。

三、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的措施 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群体中,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不讲文明、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在抓好日常教学的同时,举办各种兴趣活动,开展符合时代要求、儿童心理特征,学生喜爱的活动,如开展文化艺术节、国旗下的演讲等多种形式,弥补他们的缺陷。通过活动,让同学们对照自己的言行,清楚地判断是非,真正做到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四、学校开展以“文明礼貌、卫生纪律、两操”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评比,每周为做到好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促进了他们的行为习惯、个人品质、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五、学校教育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主渠道,社会、家庭的配合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校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教育网络,如观看法制教育图片展、安全教育日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学习等。我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举行家长座谈会,学校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努力培养家长的现代教育意识,使他们重视孩子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养成。学校还重视孩子对家长的影响,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讲给父母听,如环保知识、法律知识等,通过学生的行为使家长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管理,我校教师们已做到了“关注、关心、关爱”他们,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拓展思路,创新教育形式,为我校今后工作奠定基础。

2014.7

神池县南关明德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帮扶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部分生源来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进城务工子女进行了帮扶教育。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安排好进城务工子女的就读是学校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做好这项工作也是我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措施,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

三、积极帮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四、定期家访,促进发展。

开学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则按计划进行。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学校与家庭的学习、表现情况,自行申请教师家访,使自行申请与整体安排相结合,既体现了家访的灵活性,又体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

2015.7

神池县南关明德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帮扶教育工作总结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校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比例逐年递增,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部分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较差。进城务工子女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养家糊口,疏于对孩子的必要的生活、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处于游离状态,必然会导致形成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二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值相对较低,重视程度不高,或者缺乏对孩子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致使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差距。三是学生心理特征存在偏差。流动人口家庭儿童的一般情绪表现为自卑与自强相结合、抑郁、烦躁、情绪低落、焦虑、孤独。所有这些因素都为学校管理工作增添了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感到仅靠学校的力量难以解决,只有把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局,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把务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区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初步构建起了务工子女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实施。

规范务工人员子女行为,通过编唱“学生行为规范歌”、开文明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对礼仪常规、文明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使之尽快与其他学生融合,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师生交流谈心,及时疏导解决他们自卑、失落等心理健康问题,消除他们的自悲感,树立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务工子女学生的基础,作业布置上设立“特色餐”,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学习与行为习惯上的偏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充分展示自我,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努力营造和创设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的氛围和环境。

总之,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努力使所有在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其它小朋友一样,同在祖国的蓝天下共同成长,为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管理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6.7

神池县南关明德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帮扶教育工作总结

安排好进城务工子女的就读是学校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做好这项工作也是我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积极帮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二、创新教育管理体系,搭建成长平台

流动人口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给其子女更多的关爱,是学校践行“以人为本”宗旨的关键,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为此,我们牢固树立“特别关爱”的理念,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服务家庭、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之,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努力使所有在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其它小朋友一样,同在祖国的蓝天下共同成长,为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管理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

谈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 第3篇

关键词:深入调查 家长充电 关爱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56-01

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了常州,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新市民的子女也随之都进入了常州的各所学校就读,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作为班主任,如何有效地做好家校配合,做好学生的教育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1 深入调查,探究根源

这些孩子有的比较调皮好动,在学校里玩得是满地打滚,追逐打闹,甚至在草坪上随意穿梭,随地乱扔垃圾。总之行为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卫生意识。其二,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沉默不语,不爱跟同学老师交流,甚至不敢正眼看老师,有时教师一句无意的话语或者同学一句玩笑,都可能使她们心灵上产生阴影,导致孩子性格障碍,其实这些正是因为她们极其自卑的心理在作祟,缺乏自信。

他们的父母平时为了生计,每天忙于奔波,早出晚归,根本无暇顾及他们细微的心理变化以及良好的习惯的培养。满足家庭的温饱,就是他们的忙碌的目标,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的缺失。归结有以下几点。

(1)经济条件较差。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工作一般以在私人企业做搬运工、纺织工、建筑工比较多,有的做点小本生意:卖菜、卖水果等,他们的收入并不高,但是工作的时间却很长,劳动强度也较大,常常要做12 h,经常还要加班,一到家里,常常累得倒头就睡,孩子的作业很少能再检查督促了。有的甚至连自己孩子的吃饭问题也寄托在老乡家解决的,因此,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学习和教育“在校靠老师,在家靠自己”。

(2)文化水平较低。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了21世纪,文化教育是非常普及了,但是仍然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其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大都是初中水平,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所以在辅导孩子的学习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对于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理解也是有缺失的,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孩子吃饱穿暖,不受其他人的欺负,孩子学习任务不完成,他们不在意,但是一旦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负了,他们常常教育孩子不能吃亏,以牙还牙,甚至也会帮孩子出面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方法与学校教育原则是相悖的,这就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矛盾。

(3)教育意识不够。孩子的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小时候在老家就养成了,潜移默化,点点滴滴,习惯成了自然。到小学阶段随着父母来到了城市,城乡差异他们难以适应,很多在城市中格格不入的行为在他们看来是很习以为常的,一时难以纠正,而他们的父母平时也疏于这方面的管理,或者根本也沒引起他们的重视,有的甚至还是隔代教育,导致孩子在学校里,经常会做出些违反学校常规的事,而受到家长的投诉、老师的批评。

所以,在学校里,同学之间、家长之间,会出现鄙视,互相排斥等不和谐的现象,这些都是摆在学校一线教师每天面对的问题,处理不当,会引起矛盾更加尖锐,后果不堪设想。

2 加强学习,共同关爱

(1)首先,创造机会,多为家长充电。学校里有家长委员会,通过家委会举办一些家长沙龙,大家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育子心得,相互沟通,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教训,对于其他家长的教育更有模仿作用和实际操作性。

其次,学校经常会举办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了孩子在校学习的真实情况,通过学校印发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学习,也了解了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要求,这样就为家校的良好沟通,合力开展孩子的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举措让他们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家庭教育中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方法。

(2)引导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在育人过程中,环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自古以来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庭环境的良好程度,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麻将声声,吵闹不断,居无定所,父母离异。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都不能保证,如何能保障孩子正常的心理呢?这些因素都难以保障孩子安心学习,安心做着自己喜欢做的活动。所以家长应该为孩子创设好和谐、安定、民主的良好的氛围。

(3)教师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教师在充分指导家长家庭教育外,不能放松对这些孩子的关爱,而更应该对他们以三心:偏心、爱心、耐心。对于他们,教师要格外地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平时所犯的错误或者过失,不能一味地指责、批评,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武断下定论。

在我班级中,小丁是一个比较憨厚的孩子,黑黑胖胖的。平时在班里一直沉默寡言,不吵不闹,但是在学习上不够自觉,家庭作业拖拉。

面对这屡教不改的他,我很生气,于是就跟着他回家,进行家访。他的家在一幢二层小楼里,小楼被分割成若干多个房间,住着不同的民工,他家在二楼的一个单间里。穿过杂乱的楼梯和走廊,我小心翼翼地来到了他家,一眼看去,家里比较凌乱,一块布隔成了两间房,也没象样的书桌,他年满70的奶奶在家,指着小方桌,这就是小丁平时写作业的地方。

心酸之余,我向他述说了小丁在校的表现,孩子较听话,但是学习上懒散,不自觉,希望通过家长能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他奶奶无奈地讲述了他家的境况,他家来自安徽,儿子、儿媳为了挣钱,来到常州,但是因为工作关系,现在儿媳跟着儿子跑运输,几天回来一次,睡一晚,也许一大早又得跑车了。孩子就丢给了奶奶,奶奶年纪也大了,只能在生活中关心他,除了提供吃、穿以外,其余的无能为力。

当即我与小丁的父母通了电话,希望他们忙于生意之时,别忘了关心自己的孩子,现在孩子更需要父母的亲情呵护。

对孩子我除了叮嘱他要体谅父母、奶奶、让孩子要用行动报答父母以外,我感到自己说话的苍白无力。

经过这次的实地查访,我不再一味指责小丁了,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他,帮他解决课堂上的难点;在竞选班干部时,也力推小丁做劳动委员,培养他的责任心,也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小丁取得一点成绩,就大力表扬,也及时向他父母报喜,父母在欣喜之余,也深感自己教育责任的缺失,母亲也尽量不出车了,争取多点时间陪陪孩子,给孩子以关爱。

务工子女 第4篇

一、家庭基本情况

①白象七小外来务工家庭子女数。根据432个家庭的人口调查数据表明,我校外来务工家庭中子女的数量以2个居多。②白象七小外来务工家庭父母学历。调查对象中,学历水平主要集中分布于初中这一区间,受过高层次教育的较少,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46%。另外,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父亲,而对子女的启蒙教育重担又往往由母亲承担。③白象七小外来务工家庭人均月收入。月收入在1000元及以下的24.77%, 1000元~2000元的占66.67%,2000元以上的占8.56%。不少家长的工作不甚稳定,“谋生”与“养家糊口”是这些家庭的第一需求,几乎没有时间顾及孩子学业。④从住房情况来看,调查对象的家庭住房全部以租房为主,需支付房租,而且住房的面积拥挤、狭小,住房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下的占92.59%。有部分外来务工家庭住在临时工棚。学生睡觉、做作业都在那狭小的地方, 连一张像样的桌子、椅子都没有。

二、家庭教育观念及实践情况

①白象七小外来务工家庭期望学历。父母期望子女读到“大学及以上”的占80.56%,期望读到“高中或中专”的占18.05%, 期望读到“初中”的比例极低,为1.39%。子女的自我期许与此基本一致。②白象七小外来务工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关心内容、了解程度及与子女的交流情况。在“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中,家长认为“非常关心”“比较关心”的分别占51.16%、36.57%, 合计为87.73%,孩子与家长说法比较一致。由此可以了解到,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同孩子的切身感受是相通的,大多数的家长能够关心孩子。但是,从“家长对孩子关心的内容”来看,有所不同。调查显示,家长自认为最关心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力特长培养”,而孩子对此则有不同的感受,81.71%的孩子认为家长最关心的是“学习”,另外还有15.28%的孩子认为家长最关心其“身体”。有了解才有关心,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的情况”和“基本了解孩子的情况”的家长分别占22.92%、58.10%,共计81.02%,而孩子方面却只有67.13%对此持认同态度。有交流才有了解。当了解到“每周会抽出多长时间同孩子交流”时,“每天沟通”“一周三四天”的家长分别占34.03%、31.02%,而孩子认同者分别为12.05%、26.85%;另外有34.95%的家长承认自己平时工作太忙,没时间交谈;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 而孩子认为父母与其交流时间很少的占58%。③白象七小外来务工家庭藏书量(课本、教辅书除外)。被调查的家庭中藏书量 (课本、教辅书除外)极少,30册以内的就占了86.11%,其中10册以内的占38.89%,80册以上的仅有1.16%。另外,为孩子购买了专用书桌的只有24.93%,家中拥有电脑的仅为18.75%。④白象七小外来务工父母面对孩子取得成绩和进步时的表示方法。做到物质、口头双奖励的家长,占29.17%。也有18.98%的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没有任何表示,表现得较为冷漠,这就说明了还有一批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们迫切想从大人那得到肯定与激励,这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源”。⑤白象七小外来务工父母面对孩子成绩不好或犯错时的表示方法。批评训斥和打骂体罚这两项最为突出,一大半父母仍将打骂这一简单的教育方式当作教育子女的法宝。其实,打骂体罚孩子最要不得,孩子生活在充满家庭暴力的环境中,长期地缺乏安全感,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

三、家校配合状况

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涉及“家校沟通问题”时,39.58%的家长“有时主动沟通”,38.43%的家长“有问题才沟通”,另外一部分家长则直言“没有沟通”。这说明:相当部分家长缺少主动与学校和孩子沟通的意识,缺乏通过家校配合来教育孩子的意识。孩子在校学习与活动的情况,家长应该要了解,并以此作为家校教育的依据。另外, 对学校及老师提出的建议和要求,93.52%的家长和96.06%的学生都表述为积极配合,这一点表明,家长对学校教育还是很重视的。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及家长学校的讲座等相关家庭教育的活动,积极参加的家长一般显示为90%以上的高比率。

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困惑与需求

经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家长的教育困惑主要有:“打工太忙,没时间顾及孩子”的有30.32%,“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的有59.72%,“文化程度低无法指导孩子的学业”的有12.96%。在提出的具体困惑问题中,比较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如何进行培养”“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怎样预防孩子染上网瘾”“孩子与我们对着干,怎么办”。表述喜欢的学习途径中,“专家讲座、经验介绍”为45.83%,“个别咨询 (电话、面谈)”为30.79%,“电视专题讲座”为23.38%。

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 第5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加深,大批外来人员进入本地。据区教育局学初统计,目前,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共38237人, 父母均进城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达4185人,占10.94%。我区流动人口中很多人举家搬迁,带入的流动少年儿童,呈现出加快增长的态势。流动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来旌阳务工或经商的农民,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为和谐新旌阳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保障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一个突出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既与我区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息息相关,又直接影响着我区教育的健康、均衡、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加快建设经济以及教育强区的一件大事来抓.为此,我们多措并举确保进城务工子女能平等的享有我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市民待遇”落实国家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的精神,竭力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

子女的教育权利。一是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列入区委区政府<2010年民生工程实施方案>中,确保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二是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切实担负起统筹安排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专门划定黄河路小学、金山街学校、城南小学、城北小学、天元小学、孝感小学、德阳八中、天元初中、德阳市横山路学校为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划定学校不得拒收进城务工子女就读。同时,如其愿在我市升学就读高一级学校的,可以在我市报名参加中考,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与市区常住户口学生一视同仁。我区已经基本形成以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的格局。同时,在各类学校评优选先活动中,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三是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近年来,全区义务教育段学校全面免除学杂费,按照市民待遇原则,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也全面享受该政策。区教育局还积极创造条件,多方筹措资金,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 通过“两免一补”、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

二、对口帮扶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促使

其健康成长,在政策上适度倾斜,在物质上依法支持,帮助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视导、督查,建立定期的卫生和安全检查制度,发现隐患,限期整改。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区教育局为每所进城务工子弟学校安排2-3所优质学校与之结对,在教育教学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方面加强对口联系与交流,同时,建立教师间结对联系,安排骨干教师对进城务工子弟学校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业务指导与培训。

三、温馨活动伴随孩子快乐成长

1、关注业余生活

利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业余时间开办了爱心之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养低、工作忙碌,对孩子的教育缺少办法和时间的特点,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心灵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指引,结识更多好朋友,感觉我区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安心工作,让他们的孩子能度过快乐、健康的课余时间。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主导思想,从实践体验、艺术体验、科技体验和心灵体验等各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激发出孩子的求知欲,同时也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将爱心洒向每一个孩子。同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向不愿与同学交往、心理存在芥蒂和隔阂等问题,专门设置了心理辅导课程,以心理游戏的方式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爱心学校另设有特色课

程,包括艺术类和科技类,有认识乐器、儿童艺术演出现场观摩、创意画、科普理论讲座和模型制作等,为孩子们展示出艺术和科技中丰富而博大的世界。

2、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在中队中积极开展“阳光少年”、“旌阳区十佳校园小孝星”等评比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进城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雏鹰假日小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3、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六.一”儿童节时,买了漂亮的书包、可爱的智力玩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城市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我们还积极联系社会有爱心的人士,和外来务工子女结对,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并亲自带领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

外来务工子女初中语文学习现状初探 第6篇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外来务工子女初中语文学习现状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初中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育的教师而言,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形势是严峻的,他们的语文学习现状也日渐突出,对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七年级某班学生为例,班级总数42名学生,男生16名,女生26名。其中只有两名孩子属于本地生源,其余皆为外来务工子女。这个班级的语文学习情况如何呢?

这里,以南通市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语文期中考试情况为例进行分析,其中试卷总分150分,分为两卷。第一卷包括基础题(语音汉字书写、标点符号的运用、古诗名句默写、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病句修改、名著阅读题)、古代诗词赏析题、文言文阅读题、现代文阅读题,共计85分;第二卷为作文,计65分。七年级某班学生考试分值情况,列表如下:

由此可见,外来务工子女的语文学习现状令人担忧。全班仅有18位同学达到90分(及格分数线)以上,一半以上的学生连合格的要求都达不到,甚至还有低分现象。从学生在各题型中的答题情况来看,第一卷的完成情况较为薄弱,第二卷的写作情形也不尽如人意。

二、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薄弱原因

(一)外来务工子女能否适应城市的学习和生活是他们能否学好语文的关键

城市生活与发展薄弱地区相比,节奏快,竞争也激烈,本地生源能够迅速从小学生过渡到中学生的角色;而对于外来务工子女,他们知识面比较狭隘,思维能力较为单一,一边在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一边还要顾及中学语文的学习要求,有些顾此失彼,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班上有一位学生来自安徽,原先小学时语文学科在班上的成绩名列前茅,可现在在新的环境中,谈及语文的学习,却感到很吃力。原来在老家,当地可能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比较低,而该生在新环境中对大量的阅读分析却无从下手,既跟不上同学们的活跃的思维,又感觉身心疲惫,适应不了激烈的竞争环境。

(二)外来务工子女的语文基础本身存在薄弱的现象

语文“底子薄”是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的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读书时字音读不准,句、段读得不流畅;作文和答题时错别字太多、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等。比如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会写不会读、听懂不会写、懂其意却无从表达……种种情形导致外来务工子女缺乏自信心,和同班同学距离疏远,语文的学习当然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改善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现状的措施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薄弱的种种原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外来务工子女初中语文学习提出看法和建议:

(一)家校联合,创造有利于外来务工子女学习语文的氛围

第一,利用家长会的时机告诉家长,教育子女的问题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长也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义务。第二,学校可以创造机会让家长了解语文课堂,走进语文课堂。比如我校每年教师节期间会设“教师开放日”,当天会邀请部分家长进班听课,感受语文课堂魅力,从而增进学校和家长之间交流,帮助他们的子女努力适应课堂,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二)重视语文基础,努力提高外来务工子女语文阅读的水平

第一,重视语文基础,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然后深入浅出的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要细化到指导外来务工子女如何“会听课”“听懂课”;重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力提高外来务工子女作文水平。第二,语文学习基础打牢了,促进了外来务工子女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样在阅读名篇佳作中,可以有意识地向他们补充课外知识,增加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提高外来务工子女的语文水平。

(三)融洽师生交流,培养外来务工子女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而言,我认为要想提高外来务工子女语文水平,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陶行知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一颗“爱满天下”的心,对于外来务工子女来说,他们的身心发展就是需要我们用一颗爱心去充盈他们脆弱的身躯,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就是他们精神的源泉。曾几何时,有这样一批批孩子,他们都来自偏远的山区,随后跟着自己的父母来到我的班级。课余,我时常对孩子们嘘寒问暖,让他们感受到这个集体是和谐的、温馨的。慢慢地,我发现课堂上的这些孩子们自信起来了,对语文学科感兴趣了,乃至“情有独钟”。渐渐地,我也发现当他们对这门学科兴趣正浓的时候,其实对他们学习其他学科也有辐射作用。长此以往,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最后我想说,对外来务工子女,我们需要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去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我相信,如果我们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们一定很精彩!

让外来务工子女爱上英语学习 第7篇

一、发挥“情感教育”的效能

古人曰:“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 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 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 密切师生关系, 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克服怕开口说英语的紧张心理, 开创敢讲英语、争讲英语、爱讲英语的局面。这是提高外来务工子女英语学习成效的前提只有信任并喜欢老师, 学生才会从内心接受老师的建议和做法, 反之一切措施都将难以发挥作用。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 作为新人学的群体, 他们害羞、胆怯, 又对新学校的环境有着强烈好奇心, 对老师和同学、朋友的期待等, 希望自己在学习等各个方面表现优秀又担心脱节。特别是英语学科, 很多是基础薄弱或是零基础的, 教师要经常主动与他们聊天, 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 在生活上也给予关怀。同时还引导其他学生主动接近他们, 让他们感觉到集体的温暖, 这样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使他们从内心主动要求积极向上, 为实施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外来务工子女因为对自己的英语能力评价较低而自卑, 害怕别人笑话自己, 遇到练习的机会只是回避退缩, 即使介入他人的会话也显得非常勉强。出现这种现象后, 我采取的措施是:首先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引导学生建立互相合作的关系, 即让新转入的学生或是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不受歧视, 又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增加责任感。以我个人的教学体会为例,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合作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一帮一”, 即优秀学生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 这种合作形式适合有难度知识的学习。另一种是“二合一”形式, 即使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这种合作形式适合于分层次的学习。例如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对话时, 浅层次的学生可以编得短点, 可以模仿课文即可;而深层次的学生则可把前面学过的句型都运用进去, 编得长点, 内容丰富点。这两种互助方式让外来务工子女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英语交际中来, 既有利于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调动群体的愉悦情绪, 实行整体推进;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更有助于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英语成绩。

三、发挥“争星榜”的作用

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 一个人学习成功的次数越多, 他的学习自信心就越强。学习成功是建立在学习自信心的基础上的。这些子女学英语存在很多困难, 发音、语音语调、朗读能力等等方面, 但他们不是一无是处。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而且要让这些成绩成为他们树立自信心, 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就得把他们表现出来, 让他们自己和其他同学看得见, 因此用红旗、五角星等激励手段反映在同学们非常关注、非常在乎的班级“光荣榜”上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平时, 课堂上有比较简单的会话或是比较容易朗读的课文, 我都会把机会给那些新转入的外来务工子女或是存在很大乡音问题的外来务工子女, 只要他们有一点点的进步, 我都会适时表扬, 并在光荣榜上给他贴“进步星”;若有几个不经常发言的同学偶然举手了, 就是回答得不是很流利, 甚至还存在某些语言错误, 为了保护他的自尊心, 我也不会立刻给以否定, 我会待他讲完后, 先奖励他一颗“积极举手发言星”, 再委婉地指出其错误并纠正。这样做, 不干扰学生说话的思路、意念表达, 更是肯定他的成绩, 点燃他的自信。

四、发挥“家校联系”的功能

家庭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阵地, 应该引起家长的充分重视。因为我校的家长大多是在建筑工地上班, 没有时间, 没有精力, 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管教, 有的只是一味的埋怨、批评, 这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于是, 我通过家长学校, 召开家长会, 提高家长的认识, 引导他们正确教育孩子。一年级的小辉是下学期才从老家转入我校学习的, 他没有英语基础, 期中考试才得三十几分, 他爸爸来学校说:“这孩子英语不行, 太差了, 脑子笨没办法。”我马上否定他的说法:“你说你儿子笨, 那他的语文、数学成绩怎么跟得不错啊?所以他不笨。他的英语成绩暂时没跟上是因为他基础没有, 但是相信只要他自己努力, 再加上老师的指导, 家长的督促, 不久的将来他会慢慢好起来的。”于是, 按照我和他商讨得计划尽自己所能去教育、督促孩子:先给他买了个录音机和一套与书本配套的磁带, 陪他每天回家听课文录音;再检查他的回家作业, 觉得合格才签字, 不合格就要求重来;隔段时间到学校来了解了解情况……一学期下来效果还真的挺不错, 期末考试时他得了61分, 及格了。学生、家长都很高兴, 都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初探 第8篇

作为幼教工作者, 我们不能漠然视之、消极观望, 要正视现实, 创造条件, 努力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 使他们真正享受到“同在一片蓝天下, 享受相同教育”。

1. 多一份热心走近他们。

了解学生、摸清底子是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 新的一学期到来时, 幼儿教师要主动走进社区、走近在外务工人员家庭, 深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状况, 家庭情况、性格特征、语言现状、个性爱好、教育背景等, 并建立入学儿童的个人档案, 以便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增加教育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多一份爱心感化他们。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 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幼儿在幼儿园里都渴望得到同伴和老师关爱。关爱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充分享受到老师和同伴关爱的幼儿, 总是心情愉快, 积极向上, 幼儿园便成了他们向往的地方, 成为他们的乐园;反之, 如果幼儿被老师和同伴漠视, 得不到应有的关爱, 幼儿就会通过攻击性行为、恶作剧、毁坏物品、故意捣乱、无声对抗等不符合常规要求的行为来引起人们的关爱。因此, 幼儿教师对待从小就缺少“爱”的他们, 就要更多一份爱, 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得到“爱”的补偿, 很快地融入到这个大集体里面。

3. 多一份细心帮助他们。

多一份细心, 多一点责任, 便会多一份收获。在平时的教学中, 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玩玩具、学唱歌、跳舞的时候, 当教师发现外来务工孩子不动手、不说话、不唱歌的时候, 需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帮助和表扬, 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在幼儿园里, 也经常会发现一些外来务工孩子常常因家庭经济拮据或父母关心不够, 出现缺这少那、丢三落四现象, 每当这个时候, 他们显得非常无奈, 继而回有一丝的期盼, 这时, 教师应抓住时机, 伸出援助之手, 送上一支铅笔、一张纸或一个小物件, 当他们的小手接过你的“赏赐”时, 脸上会露出幸福的“回报”。这份细心换来不仅仅是感激, 而更多的是信任。

4. 多一份耐心教育他们。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 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 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外来务工子女更不例外。他们不但需要接受到基本的、有质量的教育, 更需要有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他们大多比较敏感, 又比较脆弱、倔犟, 所以需要我们耐心的呵护和教育。首先, 教师要用宽容的心里接纳外地学生, 多用赞美、认同的口气, 由衷地尊重外地孩子, 切忌讽刺挖苦、简单粗暴。其次, 教师要俯下身来、耐住性子走近幼儿和他们交朋友, 使幼儿从心理上感到安全放松, 必要时我们还要学习一些方言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 以此来敞开他们的心扉, 增强他们的自信。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面对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一“弱势学生群体”, 我们需要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去关心尊重他们, 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去教育他们, 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引导他们, 这样他们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在远离他们家乡的城市, 同样会有一片明亮的蓝天。

摘要:日前,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成为城市幼儿园幼儿教师的难题, 因此, 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策略, 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打造温馨家园, 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共同的话题。

进城务工者子女的教育困难探究 第9篇

一、家庭教育对进城务工者子女的培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城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上存在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的观念, 一些人甚至认为“反正子女交给学校了, 我们就不管了”。一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和终身教师, 他们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 对孩子思想、性格、品德的形成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父母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气质个性等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事实证明, 家庭教育的成败, 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但是限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条件, 家庭教育存在不少的缺陷。家庭教育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 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时间较长, 早出晚归, 一天能和小孩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他们对小孩学习方面的情况不了解, 与孩子进行沟通和辅导的机会很少, 几乎没有时间, 也没有精力过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纪律和生活等情况, 没能指导、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困难。

2. 他们文化程度偏低, 综合素质较低。

超过七成的进城务工人员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 没有很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 对孩子的心理特点不了解。所以他们在家庭教育上明显欠缺。

3. 进城务工人员还存在重学习、轻思想道德的情况。

我校对进城务工者子女及家长的调查显示, 进城务工人员最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 而关心思想道德的比例较低。因此在校内的进城务工者子女思想道德素质明显较低, 违纪违法的进城务工者子女人数较多。

4. 进城务工人员思想观念严重滞后。

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 即使读了书考上了大学, 但费用太大, 无法承担, 并且今后也未必能在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 与其这样浪费钱财, 还不如让孩子早点打工, 早点赚钱, 还能趁早结婚生子, 对家庭的帮助更大、更合算。

5. 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家风不良影响。

贪小便宜、不喜欢学习、吃喝风、懒散风、赌博风、帮派思想、黑社会恶习等错误的思想观念影响进城务工者子女。这对其未成年子女的思想道德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6. 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学习成绩期望水平不高。

因为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是帮别人打零工或者是个体户, 总是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低, 对子女无法辅导, 对子女学习上的要求不高, 不严格。

二、学校是培养和教育进城务工者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

学校教育是进城务工者子女教育的决定环节, 是培养进城务工者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对良好的家庭教育来说,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继续和提高;对于不良的家庭教育来说, 学校教育可以起到矫治和更正的作用。对于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 学校教育起到弥补的作用。因此, 学校是进城务工者子女的第二个“家庭”。但是在现实中学校教育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 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上存在不足。

学校不仅应向进城务工者子女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还应塑造进城务工者子女的灵魂。但是在现实中,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忽视了对进城务工者子女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 对进城务工者子女的行为习惯缺乏指导和规范, 我们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没有做到贴近进城务工者子女的生活、贴近进城务工者子女的实际, 特别是没有做到贴近进城务工者子女的生活环境, 因此效果不理想。

2. 对进城务工者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养成教育等不够重视。

进城务工者子女在幼小的心灵中, 有着一种天然的不平衡和自卑心理, 有的学校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除自卑感, 搭建进城务工者子女施展才能的平台, 发挥其才能, 使其体验成就感。有的学校不重视加强养成教育, 科任教师、生活教师对进城务工者子女的学习、生活指导不到位, 令其自我管理意识不高。

3. 班主任对进城务工者子女的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

进城务工者子女存在一定的孤独感, 缺乏合作意识, 班主任应很好地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 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团队协调能力, 拓宽视野, 树立进城务工者子女的自信心, 培养其具有顽强的意志。同时应充分利用班会课开展“进城务工者子女心理辅导讲座”,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现代传媒和新型娱乐方式对进城务工者子女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书刊、影视、录像中有关暴力、色情等情节的描写和表现, 对进城务工者子女有很大的腐蚀作用。黄色书、黄色手抄本在进城务工者子女中广泛传阅。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已经成为影响进城务工者子女健康成长的又一新的因素, 暴力色情的信息资料在网络上泛滥成灾, 这些“电子黄毒”对进城务工者子女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学校每次召开家长会, 很多家长都觉得网吧对其子女的负面影响深恶痛绝, 信息污染已成为21世纪危害中国进城务工者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校外不良同龄群体对进城务工者子女具有很大不良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家庭与学校无法完全满足进城务工子女的平等需要, 无法成为进城务工者子女自由展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场所, 按照心理学家马洛斯的动机分层原理, 这样进城务工者子女便自然会去寻求可使自己获得真正平等、民主与自由的另一种世界。特别是在学校生活中严重受伤害的那些进城务工者子女, 学习成绩不理想, 难以融入正式群体, 为了寻求保护, 就更需要同龄群体为其提供一种独特的心理调节场所和避难港, 尤其反映在进城务工者子女有苦闷时的求助倾向上。他们期望和社会接触, 而校外正好有这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人, 在社会上小偷小摸、寻衅滋事等等。这些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又反过来影响那些在校的同龄人。受了影响的进城务工者子女, 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 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成了三无少年, 进而又影响下一年级的在校进城务工者子女, 如此往复, 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五、自我意识强化了进城务工者子女消极情绪

进城务工者子女在接受社会规范、社会意识、社会技能的时候, 有的往往在心理上不能恰当地处理社会和自我的关系, 他们觉得与城市孩子差距大, 是“边缘人”, 对自己的智力、体力、能力、前途都作出过低的悲观的估计, 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 什么都不如别人, 进而轻易地否认自己, 出现了自暴自弃、对生活不抱希望、对学习失去信心、厌学、逃学、没有上进心的行为。遇到外界的刺激, 如责难、欺负、贬低等, 会出现报复心理或报复行为。他们把所有的不满转化成与社会、学校、家长的对抗, 一旦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 就很容易引发冲突, 为给社会、学校、家庭的“定时炸弹”拉开了导火线。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 进城务工者子女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他们的素质对今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大家都还记得几年前法国巴黎发生的骚乱, 参加骚乱的暴徒都是外来工移民的第二、第三代, 原因就是教育落后, 贫困人员不能融入城市, 被边缘化、孤立化, 他们有机会就会出来宣泄。现在党和政府对进城务工者子女的教育已高度重视, 采取了积极、切实有效的措施, 我们应相信进城务工者子女能在祖国大家庭中健康成长, 将来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我国进城务工者子女在城市就读的人数越来越多, 他们现在在受教育上遇到一些困难, 这主要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现代传媒、新型娱乐方式、校外同龄群体和自我意识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影响了进城务工者子女素质的提高, 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教育策略研究 第10篇

一、大处着眼,营造博爱温馨的集体文化氛围,用博爱营造一个温馨的“大家”的氛围,使其有归属感

近年来,面对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涌入,学校校舍等硬件已严重不足,为使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政府不惜投入巨资, 易地重建了新的学校,现已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将“博爱”教育作为“博雅”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营造全校一家亲的和谐氛围,引导全校师生关爱来自各地的学生,开学第一天便张挂横幅“欢迎加入高小大家庭”;学校也将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列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及教师师德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园内,在课堂上,在集体活动中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予以充分关注,要求所有教师在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多“问一问”“摸一摸 “拉一拉 ”“帮一帮 ”,让外来务工子女真正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另外,为了确保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先是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档案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前提下, 为每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了专属档案和联系卡,便于教师与家长沟通联系,协同教育其次是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 要求班主任教师根据开学初建立的外务工子女档案,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发送短信等方式,及时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指导孩子与家长的沟通,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父母进行教育,提升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理念,提高他们科学教育孩子的水平。

二、用关爱经营一个温暖的“小家”的氛围,使其有融入感

用班队活动课开展“手拉手共成长”“同在蓝天下”等年级联合主题班会,学唱歌曲《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中国人》,让大家认识到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是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灿烂的文化,拥有广袤的疆土从外地来的同学就像我们的兄弟姐妹一样,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制作成视频, 使他们了解到高塍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城镇,经济位于全市前茅,而这一切除了依靠本地劳动力外,还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携儿带女,千里迢迢来到高塍工作,为我们家乡经济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 而他们的子女在我们学校读书, 甚至有缘和我们在同一个班级就读,我们应该感到光荣,我们要形成一个对他们充满关爱的班集体。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同学的关心爱护和集体的作用帮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集体中找回了自信,学会了交往本地学生每天给外来学生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个鼓励,一次帮助。 结成“一对一”关爱小组,或倾诉各自的忧愁,共同商讨对策;或细致耐心地分析讲解,帮助克服学习上的困惑……同学间的交往、同伴间的互助,让他们逐步领悟到交往的方法,领略到交往的乐趣,消除了学生因来自不同区域间而存在于交往上的隔阂,使其快速融入到新的集体中。

三、小处着手,培养健康阳光的新一代少年

有人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称为流动的花朵, 然而流动的花朵更需要浇灌。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1.关注学习状态,师情润泽心灵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转学进来后,成绩大多都不很理想,有的是因为他们原来学习的教材与本地教材不同, 有的则因父母工作的频繁变化耽误了功课, 也有初来乍到不适应新环境的原因,还有他们自身不够努力等原因。 上课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学生家乡口音比较重,回答问题时引起了哄堂大笑,看到这种尴尬场面, 我们的老师非但没有批评这位学生普通话不好,还夸他家乡话口音很好听,然后还让其他同学上台“秀”一下家乡话,这样,一场可能引起学生自卑的尴尬就轻松化解了。 课后,老师及时纠正他们的语音,提醒他们要经常说经常练,学习标准的普通话。 因而,他们上课更爱发言,下课更爱与同学聊天了。 心情好了,自信有了,成绩慢慢好起来了。 此外,我们还分析了他们每个人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订学习计划,和班干部一起在学习上给予他们帮助。 成绩上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绩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2.提供情绪体验,促进情感培养

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满足、快乐、幸福等可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会产生良好的能动效应。 这一点对外务工子女来说尤为重要。 因此, 老师要引导他们理解爱、感受爱、学会爱,促进其兴趣、情感、意志的形成和发展。 一是感受到自己被爱。 专门为外务工子女开设心理咨询的信箱、 出版“阳光心理”专栏、开辟“心理循环日记”通道,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与社区配合,以“家长学校”为纽带,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学期召开一次“让流动的花朵更鲜艳”的外来学生家长会,班主任每月与家长短信沟通不少于1次,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所有情况,疏导孩子心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一直在“被爱”,家长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是对孩子的爱,老师教育学生也是爱,从而热爱上学、热爱生活。 二是学会向他人施爱。 学校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他们向别人施爱,体现人生的价值,感受奉献的幸福。 三是引导学生自尊自爱自强,激发他们欣赏自己。 通过正确分析、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并向自己赠送优点卡。 这样,学生充分肯定自我,树立自信,会扬起成功的风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我们有义务让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呵护。

3.强化心灵陶冶,塑造健康人格

除了陶冶净化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学校德育处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喜欢表现自我的特点,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的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活动,每学期开学各班开展 “相识结交新朋友”“相知互助共成长”“相亲相爱一家人”等主题活动。 例如:社会实践、爱心捐款、模型制作、参加社区劳动、进行才艺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会欣赏、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懂得感恩、谦让、 守信、奉献等。 另外,组建一批外务工子女小记者团,专门收集和外务工子女相关的资料和新闻,表扬先进,鼓励后进,让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锻炼,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展示自我, 在集体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4.发展优势特长,打造精彩人生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学校“南翔少年宫社团”活动精彩纷呈,书法、绘画、象棋、围棋及航模、足球、乒乓球、合唱队等30多个社团百家争鸣。 学校大力鼓励外务工子女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小设计师、小画家、小二胡家及小歌手、小书法家、小运动员百花齐放,科技社成员近年连续获得江苏省各类科技竞赛奖项,乒乓球、合唱、书法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这些活动为丰富外来务工子女生活、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相互协调、团结互助,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从而对未来满怀希望。 正如有些家长所说 “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从来没获得过奖状 ,但参加了社团活动后,又获得了小科学家称号后,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变了,爱笑了,爱学习了,爱写作业了,回家作业速度快了,会帮着做家务了……可见, 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得到了符合需求的发展,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舞台展现了自己的自信与风采,每一位学生用不同的途径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了能力的提升。 在市级的小学生运动会比赛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充当了主力军,为我校摘金夺银。

四、结束语

总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此产生的融合问题也有其特殊性。 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应该更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去温暖这个特殊的群体,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进来,与我们同步前行,一起成长成才。

摘要:外来务工人员有的文化程度较低,职业也不太稳定,平时忙于挣钱,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因而如何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心健康地发展,如何使他们快速融入学校这一新的环境,成为教师极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因此,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应该更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去温暖这个特殊的群体,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进来。

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第11篇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阵地,也是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1. 创设环境优美、人身安全、学习舒适的物质环境。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赏心悦目的生活环境会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在四季如春的校园里,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学生会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好的环境会给人带来好的心情,心情又影响着精神状态,因此学校一定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2. 创设平等和谐的精神环境。记得蒙台梭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所以说,教师不但要向孩子们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者,还要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学校不但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要有过硬的精神环境。教师要用自己在学生心中的高大形象,崇高的品德以及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用自己的言行、崇高的思想境界给小学生以积极的感染,用自己无私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教师不能歧视外来务工子女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为他们搭建一个平等的学习平台,为他们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精神环境。

二、加强家校、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

1. 个体引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课余时间多和这些孩子谈谈心,谈谈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未来,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并从心理上开导他们,向他们推荐一些名著,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扭转自己的思想。在生活上也要多帮助他们,为他们买一些衣物,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老师还要在学习上辅导他们,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多数来自农村,基础较差,成绩都不太好,因此老师要耐心地给与指导,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快速的提高上来,以免他們产生厌学的心理,在行为上正确引导他们,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就像个大家庭,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就是主人。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孩子创造一片心灵的沃土,开拓一片蔚蓝的天空。

2. 鼓励全班学生,共同塑造美好的心灵港湾。外来打工子女的孩子,自卑感严重,而且还缺乏自信心,他们是弱势群体,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鼓励班级的所有孩子多多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一点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受到温暖,让外来打工子女的孩子们充满阳光,充满朝气。让我们共同为他们打造美好的心灵港湾,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如开班会,辩论赛、知识竞赛,才艺展示大比拼等,这样能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通过集体活动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了解,加深了他们的感情,从而打开了外来务工子女的心扉,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孤独感。由于农村外来务工家庭的特殊情况,家长从事的工作都是社会上最脏最累的工作,挣得少,工作的时间还长,家长下班的时候孩子都已经入睡了,因此孩子的作业家长没有时间指导。这样,老师要多与孩子沟通作业情况,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真诚以待,耐心地给与指导和帮助。为全班学生建立一个校讯通,当遇到难题时,可以随时电话沟通,找到最合适的解决办法。

务工子女 第12篇

所有的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我们开发区的作文教学中有一大特色, 那就是外来务工子女和本地学生相融合的作文教学。如何教好这一群孩子的作文, 无疑是对我们所有语文老师的挑战。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积跬步, 致千里。从基础训练开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能力中, 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是基础能力, 也是重要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善于抓住时机, 利用日常生活事件, 同时结合词、句、段循序渐进的进程进行训练。其中扩句训练是一种极好的方式。我们可以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件, 比如扫地。从单个的词“扫地”开始, 先造句, 形成句子, 然后对句子进行扩写。可以加入时间、地点、人物, 扫地时人物的动作、神态, 层层加入, 那句子就形成了段落。另外, 在写作上还可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先进行片段的专项训练, 再组合成文章, 既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同时也缓解了孩子的畏难心理。在训练形式上, 除了用写的形式, 在训练一段时间后可以采用口头作文的方式, 可以纠正他们的方言发音问题, 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很多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都带有浓重的方言, 还会渗透到作文的语言中。以上的训练可谓是一举两得, 既提高了写的能力又提高了说的能力。对于经常出现的典型病句, 可以通过课堂上病句修改的知识讲解并辅助一定的课外练习强化来解决。其实, 一旦表达能力和文字的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后, 病句就自然的减少了。

相融合, 促灵感。外来务工子女见识少, 视野窄, 但是生活的阅历其实要比城市的孩子多。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间, 比城市孩子更容易亲近大自然, 可以引导孩子挖掘大自然的生活气息, 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 而不仅是书写眼前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喧嚣的城市生活, 而是从他们熟悉的环境书写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活泼泼流个不停。”引导他们用心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那就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其次, 可以让他们和本班的城镇孩子相互交流, 在交流中激发写作灵感, 在交流中讲述不同的生活情境, 这样的不同点就是写作很好的题材。而且, 写出来的文章各具特色, 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呈现在作文中让我们感受生活的多姿多采, 扩大了全班同学的视野。写作素材除来源于生活到, 在就是广泛阅读, 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吸取营养。广泛阅读, 引导学生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章, 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 用心去领悟, 并将所悟的东西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从学生进入初中起, 我们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每天进行10到20分钟的课外阅读, 可读名家名篇, 也可读同龄人的优秀习作, 涉猎的范围要广, 以弥补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欠缺。

写真事, 抒真情。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有丰富情感生活的个体而存在。这时, 作文本身就可成为一种情感的宣泄。外来务工子女大多父母不在身边, 长期和祖辈生活在一起, 而祖辈受教育的程度低, 教育方法简单, 不懂得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得不到解决, 成长中的烦恼找不到人倾诉。长此以往, 学生的性格就变得异常脆弱、敏感就不会轻易的吐露真情。在写作中就体现为随大流, 敷衍了事。作为一名教师, 面对这样的学生更要投入更多的爱, 用教学行动做到真正关爱学生。在作文课堂中, 我们要给孩子宽松的学习氛围, 鼓励他们放下包袱, 增强自尊。让孩子消除顾虑打开心扉, 写真事, 写出的真事就是真情的载体。其实, 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的情感要比其他学生更丰富, 只是隐藏得更深些, 那一旦给其设置了宽松信任的环境后, 先引导其愿意说, 接下来就是怎么说更吸引人, 感情更丰富。让原生态的感情在笔下更丰富, 就要使语言形象生动。学会用大量的修辞手法, 在细微之处对环境、人物进行描写。在写真事, 抒真情的基础上, 学生的作文中会出现学习中、成长中的苦恼, 会说到自己的一些秘密, 这时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 并正确运用评语和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会觉得教师是自己的知心人, 他会更加信任教师。从这点上说, 作文对教学不又是一种帮助和促进吗?让学生学会说真心话、抒真感情, 在作文的写与评中让教师和学生的心贴得更近, 使作文成为师生间一条感情的通道, 情感的纽带。

上一篇:对数学解题错误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财务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