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防疫范文

2024-09-10

基层卫生防疫范文(精选12篇)

基层卫生防疫 第1篇

1 目前我国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

(1) 首先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尤其是基层部门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其次, 广大农民认为饲养禽畜不需要打防疫针, 导致在遇到疫病的时候损失惨重。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技术不够, 年龄呈现老龄化, 这些防疫人员并未充分认识到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 在防疫时往往敷衍了事, 防疫效果较差。

(2) 近年来, 虽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动物防疫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 也提供了防疫所需的疫苗、器械和设施等, 但是基层政府及乡镇财力有限, 无法将经费大量投入到防疫工作中, 使得免疫密度不够, 达不到良好的防疫效果。

(3) 养殖户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 在禽畜异地引种时往往没有充分了解引种禽畜场是否有疫病, 引进后直接混群饲养, 容易引进本地没有的新疫病, 使得疫病范围扩大。有的农户对发生的疫病盲目投药, 不按疗程用药, 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反而会使动物免疫力下降,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

2 做好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

建立完善的动物防疫工作体系, 积极开拓养殖户市场, 促进畜牧业的流通是非常必要的。还要不断地对基层畜牧兽医站的职能进行完善, 促进畜牧业发展, 做好防疫工作, 进而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3 做好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措施

(1) 加大动物防疫知识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板报等形式向广大养殖户宣传防疫知识, 提高养殖户的防疫自觉性, 主动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2)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疫病防治网络体系, 加大禽畜防疫密度。同时还要加强对防疫人员的培训, 使他们更好地了解疫苗的稀释及保存、使用方法、注射部位等方面的知识, 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对防疫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

(3) 当地政府可以建立目标责任机制, 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与防疫员和养殖户签订防疫承包协议书, 确定防疫范围和防疫质量, 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及义务。把动物防疫工作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 对动物防疫工作情况进行奖罚。另外对动物防疫工作要进行属地管理, 明确防疫员的责任和义务。

(4) 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队伍建设, 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当地相关部门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 传授给他们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管理理念, 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 使防疫人员更加专业化。此外还要进行定期考核, 将考核内容作为年终审评的标准, 这样才能保持队伍的先进性, 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动物防疫工作的队伍建设做好后, 才能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 保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基层卫生防疫员的工作总结 第2篇

一、设立基础档案,开展量化分级管理,完善医疗服务长效监管机制

建立并完善全市辖区内医疗机构的基础档案和卫生监督档案,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基本信息、执业许可变更信息、未归入行政处罚案卷的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复印件、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转来的《卫生行政处罚告知单》、监督抽检的检验报告单复印件、医疗机构报送的有关总结及自查自纠材料和需要归档的其他材料归档,建立了一个信息全面、准确的综合性档案,建档率100%。使得监管部门能够更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医疗机构的有关情况。

积极开展医疗机构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通过实行量化分级管理暨执业信誉度评定,实行重点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安全隐患大、社会信誉低的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了医疗市场监督管理水平和效能;促进了医疗机构健全制度、加强管理、规范行医、依法执业,全市医疗机构整体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医疗安全得到保障,杜绝和减少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的发生,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了全市医疗服务秩序进一步规范,医患关系进一步和谐。

二、建立并发挥医疗服务

监督哨点的监测与协管职能设立卫生监督分支机构,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镇江市医疗服务监督工作推进年要求,设立三个卫生监督分所,负责若干个乡镇的卫生综合执法监督工作。由监督所垂直管理,有关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分别由编办、财政解决。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效率,促进监管重心下移,合理配置卫生监督资源,整合全市卫生监督力量。

各监督哨点医疗机构均已建立了卫生监督信息公示栏并悬挂于明显处,医务人员也能够做到100%挂牌上岗。监督哨点能够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配备专职联系人,及时将辖区内非法行医线索上报并组织执法人员进行查处、取缔。

三、多部门联动打击非法行医,医疗机构量化分级和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全覆盖

我所与公安、药监、工商等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医疗机构监管,特别是非法行医情况,截止10月份共处罚非法行医6起,没收药品器械24箱,罚款3.1万元,针对医疗机构的不良执业行为处罚4起,罚款2.6万元。并将非法行医行政处罚情况及时上报《江苏省无证行医查询系统》。形成了合力攻坚之势,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宣传打击成果,及时将工作动态上报镇江市卫生监督所和句容市卫生局。今年,我所对全市一级一下医疗机构实行了量化分级和执业不良行为记分管理,制定了工作方案和评分标准,对得分低的加大了监督频次,实施重点监管,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36份。对有不良行为记分的机构给予了负责人约谈和暂缓校验《执业许可证》。

基层职业卫生现状与对策思考 第3篇

【关键词】职业卫生;现状;对策

【中途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80-02

《职业病防治法》实施以来,职业病危害严峻的形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仍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自2000 年以来, 我国每年的职业病新发病人数居高不下[1],我国无论从职业病危害接触人数、职业病新发病例数、累计病例数, 还是死亡病例数均居世界首位[2-3]。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4]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 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 亿元, 间接经济损失2000 亿元。职业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定和谐的因素之一。深圳光明新区职业卫生工作采取抓关键环节、抓重点企业等一系列监管措施,有效控制了职业危害。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业企业迅速膨胀,随之带来的职业危害日益凸现:新区企业以五金、电子、塑胶、纸品印刷、家具和皮革制鞋为主,危害因素多样,以苯及苯系物、正己烷、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粉尘、噪声及氨气、酸等刺激性气体为主要危害因素。中小企业为主,技术工艺不发达、职业病防护措施不足或缺失、职业病防护意识淡薄、职业病防治管理水平滞后,职业病人时有发生。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结合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探讨基层职业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基层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建国至今, 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先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建国初期一直到1998年, 职业卫生工作由原劳动部门进行管理; 1998年机构改革后,原劳动部门承担的职业卫生监督职能划转至卫生行政部门[5];中央编办发[2003]15号文件精神,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属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而深圳却一直由卫生行政部门承担职业卫生监管职能。但新修订《职业病防治法》明文规定执法主体是安监部门。因此,卫生行政部门作为执法主体“不合法”,而法定的安监部门又尚未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责。法定执法主体的变更,导致职业卫生工作明显存在着监管脱节,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正常的职业病监管工作。势必出现职业卫生监管无所适从的局面,可能带来较多的行政和法律摩擦,严重的会引起法律争议和诉讼。

1.2 职业病防治监管队伍人力严重不足,履行监管服务职责力不从心。自《职业病防治法》颁布以来, 辖区用人单位、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和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得到明确,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相对于监管服务对象,我区职业病防治监管队伍力量严重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 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目前辖区职业卫生监督员和技术服务员均面临人均数百家企业的监管技术服务任务,任务繁重,履行监管服务职责力不从心。

1.3 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形同虚设,“三同时”不能落實。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和审查,是最经济、有效的源头控制措施。然而,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动机制尚未形成,目前职业卫生评价和审查的源头控制形同虚设。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未将职业卫生评价列入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竣工验收条件;另一方面,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的主管部门没有纳入到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竣工验收的必备环节,获取不了建设项目相关信息,也就谈不上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卫生审查,更谈不上“三同时” 的落实,但很多企业照旧开工投产。一些地方和单位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降低招商引资门槛, 致使企业的立项、准入、监管过程把关不严, 大量未经职业危害评价审查的企业开工投产。

1.4 职业卫生信息缺乏系统性、完整性,难以反映整体实际情况

1.4.1 职业病防治服务机构现状不能满足当前职业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目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力量不足,职业卫生技术覆盖面窄, 监测信息来源少。

1.4.2 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尚未建立理顺与之相适应的信息上报管理机制,社会监测机构的职业卫生监测信息尚未纳入监管部门统计上报渠道。数据资源残缺, 直接影响了职业卫生信息的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导致职业卫生基本情况不清,基础数据不齐,致使卫生行政部门无法有效执法。

1.5 企业法制观念淡薄,社会责任严重缺位辖区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其职业卫生管理基本上流于形式: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不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投入不足、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不清、劳动过程防护缺乏、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和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被动、推拖。致使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社会责任严重缺位,突出表现在建设项目基本未经职业卫生评价和审查。职业病危害源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不能得到保障;许多作业岗位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职业病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因用人单位的经济文化水平有限,法制意识淡薄,职业卫生专业知识匮乏;供应商供应的有毒化学品标识不规范,成分不明,不能准确识别职业危害因素;目前缺少用于指导企业改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的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文件。因此,中小企业潜在的职业病危害严重, 是职业病防治的难点。

2 思考与对策

基层卫生防疫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4篇

关键词:基层,卫生防疫,对策

基层卫生防疫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不仅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 而且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加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加强村级基础设施, 提高乡村卫生工作者业务素质, 提高他们的待遇, 是国家医改的工作重点。现就我县卫生防疫现状, 结合作者工作中实际体会, 谈一下目前农村卫生防疫工作现状。具体如下。

1基层卫生防疫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群众受教育程度低

农村地区的人民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加上所有有关的公共健康危害还没有触及利益很少或威胁到, 人们根本没有认识到健康和卫生检疫的相关性, 因此卫生防疫工作在那里开展搜到冷漠或者不接受的态度, 非常难以进行防疫工作, 造成极大的被动。食品卫生, 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等、群众健康调查、饮食结构调查常得不到业主不配合。

1.2 重治疗轻预防

目前, 由于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领导放松了注意力。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但在实践中, 各级政府往往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经济快速增长的追求”, 一切为经济发展服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1991~1999年中国的卫生支出占中央政府支出的3.0%, 而英、美等发达国家都在15%以上;中国卫生防疫支出占卫生支出15%, 而日本在预防和医疗的投资各占50%。财政资源的分配上, 公共卫生不是政府关注的焦点。

1.3 经费严重不足, 预防控制疫情能力下降

由于一些政府领导对卫生防疫工作缺乏足够全面的认识, 用于防疫经费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 致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全额”预算, 已名不符实, 尤其是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职工的工资都没有保障, 更谈不上设备的更新、人员的培训、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了。我调查了一个拥有150名职工的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995年至2003年财政划拨的防疫经费 (包括工资) 逐年减少:1995年以前, 防疫经费全额划拨, 1996年财政拨款70%, 2000年减少到30%, 至2003年防疫经费到位不到10%。一些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了生存被迫走上了“自谋生路”的道路, 经济效益自然成了追求的目标之一[1]。

1.4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防疫人员技术水平低下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用人机制, 缺乏标准的用人标准。近年来, 卫生防疫的人事是地方管辖, 一些非专业的人员进入预防队伍, 基层防疫人员基础差、业务水平低。受资金的限制, 单位不能提供必要的知识培训, 非专业人才难以开展开拓性的工作, 只能被动地做一些规范性的工作, 缺乏主动性。由于基层工作条件差, 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工作, 据调查近几年分配到基层的公卫专业的大学生很少。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而初级预防人员绝大多数工作了几十年, 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继续教育或再培训, 使卫生工作者组成的老化和和断层, 制约了卫生防疫工作的发展[2]。

2对策

在三级预防中, 一级预防工作是预防疾病的整体基础, 在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同时, 不能忽视基本的卫生防疫体系建设.

2.1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病意识

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一般只有小学教育程度, 其视听的限制, 小农意识盛行。只有当人民的文化层次提高, 他们的健康和疾病控制的意识会相应增加, 进一步了解公共卫生和身体健康的关系。卫生工作者要对危害人民群众身体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大力宣传, 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促进卫生工作者的工作越来越好。

2.2政府重视, 协调发展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工作, 合理分配资源, 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健康。开展疾病预防控制, 社会投资少收益大, 还有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非典”疫情的爆发和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严重影响, 因此要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的健康, 预防疾病科学必须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2增加政府投入,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调整和优化疾病预防和控制资源, 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以适应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科学, 规范的运作机制, 医疗模式的转变, 努力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成规模适中, 布局合理, 精干高效, 疾病预防和控制, 监测和评价, 健康教育和推广, 应用研究和指导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医疗单位的整合, 以满足政府和人民努力预防和医疗保健的需求和需要。疾病预防和控制了政府推行的福利政策, 也包括经济基础, 因此, 在各级政府应增加资金用于疾病预防, 特别是初级预防投入的资金[3]。

2.3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业务水平

为了满足对卫生防疫工作的需求, 提高防疫队伍整体水平, 2010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拨款专款用于培养疾病预防与控制人才和现场流行病学人才, 为加强疾病预防队伍的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基层防疫机构要改善用人机制, 优化人员结构, 根据工作人员的编制要求在县一级的卫生工作者,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准入制度, 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工作人员总数的80%, 对加强县卫生行政部门主管疾病预防和控制在现代管理知识培训, 县领导和管理, 提高预防和控制疾病继续教育机制, 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制度, 加强县、乡、村疾病预防和服务的能力和专业素质控制, 加强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建设, 发挥农村卫生机构的整体功能, 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4]。

3结论

我国卫生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认识不足, 应急机制不健全,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刚建立, 需要不断完善。要做好这些工作, 不仅取决于卫生防疫工作在一个部门, 它也需要支持, 人民群众的理解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陈昭云.基层卫生防疫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4, 24 (10) :49-50.

[2]薛甫.基层卫生防疫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医学信息, 2010, 23 (9) :3206-3207.

[3]张凤玉.浅析基层卫生防疫工作现状及对策.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6) :243.

基层卫生计生学习感想 第5篇

在为期一周的学习里面,在众多授课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习总书记在十八大会议中强调的坚持走群众路线和基层工作精神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文化繁而未荣、社会矛盾突显的基本形势。在学习中老师们指出伴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自身的需求的多元化,人们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日益层次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明晰化也更加严重的加大了社会上存在的上学难、就业难、养老难、住房难、看病难等具体的问题。作为卫生计生工作中的一员,在学习中也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了解了卫生计生工作在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中所发挥的作用:

1、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计生长效机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2、积极应对突发事件重大疾病防治和应急动员能力不断提高;

3、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化,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卫生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在国内和国际之间都是有目共睹的,在学习中老师讲解的国家卫生计生委机构的改革机制,更加加强了卫生和计划生育管理的制度、体系、机制等方面的职责,建立和改善了卫生计生的监管体制,为卫生计生机构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问题及对策浅析 第6篇

关键词 动物免疫;基层;处罚力度;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基层动物免疫工作不论是目前还是将来都是各级政府和各农牧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由于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关系到畜牧业的发展[1]。而从目前的动物免疫工作来看,基层防疫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这些问题着手,并寻找解决方案。针对提高免疫防御意识、普及知识,科学管理,提高畜主免疫接种参与性,加大处罚力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1 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防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防疫工作的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农民和一些干部存在侥幸心理,不把疫苗注射认真对待,认为不注射疫苗也没事[2]。其次,由于农村防疫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面广、工作难度大、工作量多,因此需要农村防疫服务能够相应提高,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一些工作人员不愿意花费金钱和精力,使防疫工作得不到实施。同时,免疫应激引起的牲畜死亡也很难加补偿工作落到实处。畜主因为不能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就认为不打也不会引起死亡,从而拒绝接受免疫注射等。

1.2 对防疫工作监管不力

在乡镇兽医站中工作人员相对而言较少,而工作量和工作面都比较大,因而也导致了防疫工作无法全面开展。首先,工作人员的精力有限,对所在区域中的养殖户养殖情况不太清楚,这也会导致对养殖户的监督不到位,而村级的有些工作人员不重视防疫工作,出现了情人代劳的情况[3]。其次,虽然相应的关于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出台,但是具体的审查制度依然无章可循,这些都导致了动物防疫工作无法全面开展。

1.3 动物粪便及病死畜禽随意处理

畜主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动物死亡的现象。而有些畜主将死亡牲畜不经处理就随意放置,或扔在路边,河流等场所,这样不仅污染了环境,还导致了病源的快速传播。加大了牲畜的感染率。同时,牲畜的粪便也要及时处理,这些养殖户将牲畜的粪便随意丢弃,这样使蚊虫滋生,进而加快了病源的传播。

1.4 动物防疫程序不合理

由于养殖户对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即使相关的《动物防疫法》已经颁布了,但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查等一系列的管理办法没有完善。因此,动物防疫的一些程序并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同时,免疫流程沿用多年都没有进行更换,且不能根据当地的特点进行有效的防疫[4]。养殖户也不配合工作人员的检查,或者拒绝疫苗的防疫,这不仅导致环境受到污染,还使病源传播更快,甚至无法找到发病原因。导致防疫工作加大,养殖户的经济也受到影响。

2 防疫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本文针对基层防疫工作所存在上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分别从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加大宣传,加大工作人员投入,加强监督,加大处罚力度等几个方面着手。

2.1 提高养殖户及工作人员对防疫工作的认识

首先,养殖户和工作人员对防疫重视程度要得到提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让他们提高思想上的认识,如大小会议,公共宣传栏的板报,电视及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动物疾病的危害宣传;同时,相应的法律法规也要大力宣传,彻底将动物防疫工作落到实处,让法律法规起到监督作用。例如,《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条例》《重大动物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都要贯彻实施起来。让养殖户和工作人员都认识的防疫的必要性,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动物防疫中。

2.2 增加防疫经费和人员建设

对于基层防疫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得到重视。因此,具体关于动物防疫人员补贴细则以及防疫经费都应当建立一个标准,保证经费的投入以及发放到位。让人和经费都行动起来。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起到了监督作用,让财政部门不能私自占有经费,更不能挪作他用[5]。此外,专业的动物防疫人员也必须得到保证。这是防疫工作的要素之一,各级领导班子在选择医技人员时应当进行严格的考核,从中选择出优秀的并热爱这项事业的人。同时,工作的人员也要进行定期培训,能够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已有的防疫工作进行改进,并做好防疫记录,建立相关的档案。

2.3 防疫器械以及疫苗都要严格处理

动物防疫所所需的注射器、针头和镊子等用具要经常进行消毒清洁[6],而且消毒只限当天使用,一次性的医用工具在使用之前也要检查是否破损,用完之后及时扔掉,避免误拿误用,使动物防疫时出现交叉感染。另外,所使用的疫苗也应当现配现用,保存较久的疫苗应当注意其保质期[7]。疫苗的保藏也是医技人员需要掌握的一门学问,工作人员应当选择合适的温度进行储藏,注意保持温度平衡,避免阳光直射,否则会降低疫苗的使用效果甚至使疫苗失活。

2.4 加大处罚力度

当然,对于在动物防疫的审查力度一定要加强,严格依据《畜牧法》和《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养殖户或工作人员进行严厉的教育批评,多次违反则要进行处罚,形成有法可依,以法兴牧,治牧的可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3 结语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于防疫工作中所存在如养殖户的侥幸心理,防疫认识不足,医技人员的敷衍了事,防疫部门的不科学管理,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不可大意。这些问题不重视都会造成农民,社会的极大危害。因此,提高养殖户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相关加强基层动物防疫监督,加大防疫经费投入和医技人员的队伍建设,都会增加养殖户对防疫的参与性。因此,建设一个完善的基层防疫机制,才能使畜牧业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祥莉.浅析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10):189-189.

[2]侯爽.浅谈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7).

[3]傅巍峰,王伟波,周祥智.浅析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4(10):51-52.

[4]刘贵元,王海兄.浅析当前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学,2008(3):66-67.

[5]范建平,郑名喜,郑承吉,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畜牧兽医,2012,34(1):24-26.

[6]解乃全.安徽省明光市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7):63-65.

[7]韩风影.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5(10):173-173.

提高基层卫生管理效益 第7篇

1 提高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高基层单位卫生管理效益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增强服务意识, 确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理念和思维方式。

1.1 认清职能定位

有些卫生人员没有认清基层卫生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不能将卫生工作放到基层整体工作中进行思考, 对个人和单位的职责不明确, 习惯于“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保障模式, 不敢作为, 不善于作为。为此, 要积极采取宣讲、教育、整顿等多种方法, 纠正卫生队伍中“重医疗、轻预防, 重生理、轻心理, 重形态、轻能力”的模糊认识和落后行为, 教育卫生人员认清卫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找到自身职能定位, 明确单位和个人的职责, 激发主动作为的热情。

1.2 转变思想观念

分析基层单位卫生管理效益不高的原因发现, 卫生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是首要因素。有些卫生人员主动作为意识不够, 学习动力不足, 技术水平不高, 不善于主动开创卫生工作新局面。为此, 要采取多种方式, 统一思想认识, 全员树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理念, 与保障要求相适应的求实、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方式, 形成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使命任务融合、与保障需求相投的工作思路。

1.3 增强服务意识

坚持面向保障对象需求服务,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 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思想教育常抓不懈, 深入开展学习先进典型的活动, 大力弘扬“救死扶伤、极端热忱、精心医疗、廉洁行医”的职业道德精神, 夯实全体卫生人员爱岗敬业、忠诚使命、献身事业的思想基础。结合实际工作强化服务意识, 从保障对象医疗的需求出发, 改善门诊就医环境, 规范接诊程序, 建立服务质量监督信箱, 定期征求官兵的意见, 改善服务质量, 教育卫生人员牢固树立服务理念。

2 增强能力素质

卫生人才队伍是基层单位卫生工作的主体力量。要按照“抓引进培养、重结构优化、创用人机制、严岗位管理、建和谐环境”的思路, 坚持以规章制度约束、业务训练强化、比武竞赛推动等方式,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不断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卫生人员能力素质。

2.1 狠抓规章制度落实

规章制度是基层单位日常运行的保障, 必须健全完善各类职责制度, 将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明细化, 实施规范化管理。推行责任制管理, 实行层层承包责任制, 院领导挂钩所房, 所房领导分管科室。卫生领导对制度落实情况加强检查指导, 坚持月有检查指导, 季有分析讲评, 年有总结表彰, 提高全体医务人员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2.2 强化业务训练

深入开展业务训练活动, 全面提升人员能力素质。按照“抓领导、带骨干, 抓骨干、带员工”的训练管理思路, 制订卫生人员年度训练计划和单位人才培养规划, 每周组织岗位练兵, 每月组织业务竞赛, 每季度进行讲评总结, 并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形成浓厚的业务学习氛围。在搞好自考、普训的基础上,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每年选送卫生人员进修学习, 邀请大医院的专家教授到部队进行现场指导帮带。积极通过业务训练使卫生队伍建设实现“三个转变”和“三个适应”的目标, 即学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 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多能型转变, 能力素质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 并与保障对象的需求相适应, 与装备配备相适应, 与高标准保障质量相适应。

2.3 打造优势科室

围绕基层保障对象需求, 走特色发展之路, 遵循“开发一项先进技术, 带动一种特色业务, 培养一支优秀队伍, 打造一个优势学科, 激活单位整体发展”的发展规律, 按照“技术上有特色, 学术上有地位, 科研上有成果, 发展上有后劲”的思路, 打造一批技术过硬的特色科室。如针对保障对象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多发疾病, 加大理疗科室建设, 培养理疗按摩人才, 为保障对象提供高质量的理疗按摩服务。

2.4 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打造过硬的管理团队, 管理职能部门要配备懂业务、会管理的人才, 工作中要坚持向专家学习, 向一线业务人员学习, 切实制订出政策性强、落实起来可行、受科室人员欢迎的管理措施。要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法律法规, 使所有人员真正掌握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切实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开展工作。健全监督机制, 坚持月有检查指导, 季有分析讲评, 年有总结表彰, 将评价结果与评优创先挂钩, 充分调动广大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积极应用自动化办公系统, 实施网络化业务管理, 发动全体业务人员开展群众性监控, 强化业务管理监督。

3 提高服务保障效益

坚持“以人为本, 立足本职, 有所作为, 有所不为”, 创造性地开展医疗保健、卫生防病和心理卫生工作, 有效地发挥服务保障作用, 推动官兵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3.1 拓宽日常医疗服务范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保障对象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入, 其对卫生服务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基层卫生工作不但要治病, 还要防病。为此, 基层卫生工作要不断拓展日常医疗服务范围,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康复理疗、饮食卫生监督等新业务。

3.2 加强卫生防病工作

根据季节和工作任务特点, 积极利用简报、橱窗、板报、网络等多种途径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 纠正保障对象“没病不防、小病不求医、有病乱投医”的重治轻防观念,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充分依托基层单位领导, 突破以往卫生部门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 与管理、宣传、营房、饮食等部门密切配合, 建立纵横联动的卫生监督检查的组织指挥体系, 严格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审查发放, 系统开展卫生监督服务工作。

3.3 全面展开心理卫生服务

按照“人才先行、装备跟进, 宣传引导、测评支撑, 空勤优先、立足基层、注重实效”的要求, 加强心理卫生工作。人才建设方面, 要选派基础知识扎实、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的人员参加心理卫生技术培训, 建立健全以纵向相连的基层心理卫生服务网络。基础建设方面, 要对心理咨询室进行规范化建设, 配套设施, 配备心理测评仪器。宣传教育方面, 要积极采用心理咨询、心理座谈、卫生简报、健康教育课、心理服务热线多种形式, 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工作开展方面, 要做好心理咨询和测评工作, 建立保障对象心理健康档案, 发现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心理随访, 对心理素质不适合岗位需求的人员及时建议有关部门进行调整。

3.4 提高卫生工作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 立足本职, 有所作为, 有所不为”的思路, 有效地发挥服务保障功能, 推动保障对象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四心”服务, 即接诊热心、检诊细心、解释耐心、治疗精心, 自觉做到对工作一丝不苟, 对技术精益求精, 对患者满腔热忱。针对保障对象居住分散等情况, 医疗保健工作坚持“三个到一线”, 即卫生宣教到一线、体检保健到一线、送医送药到一线。重视健康体检对维护健康的作用, 每年组织体检, 建立健康档案, 对体检发现的问题, 提出合理的治疗康复方案, 实施跟踪服务, 切实维护保障对象的健康。

3.5 大力培育先进文化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探讨 第8篇

(1) 开展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家对肉类的需求也随之增大。但是, 经常发生的动物疫情, 不仅对养殖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也对养殖效益产生了影响。为了防止和减少重大疫情的发生,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养殖行业中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若能科学有效地开展, 不仅有利于整个养殖行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也有利于人民的财产安全以及身体健康[1]。

(2) 动物混居和混养。我国大多数基层养殖户主要采用散养模式, 先进的养殖技术虽然有一定的应用, 但未被大面积推广。在养殖的过程中对动物排泄物的处理以及防疫工作的管理都亟需改进。常出现人和动物的混居形式, 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而且也容易诱发动物疾病[2]。

(3) 养殖户的防疫意识薄弱。我国的养殖业大多在农村地区开展, 养殖户大部分是普通百姓, 受教育的程度往往较低, 防疫意识比较淡薄, 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差。在发现疫情时, 防疫员因受限于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很难对患病动物进行规范而且科学的治疗, 经常出现大量使用抗生素的现象, 这些给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4)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的待遇低。长期以来基层动物防疫员的待遇处于较低的水平。虽然近年来国家给防疫员适当的补贴, 但面对日益增涨的物价, 仍是杯水车薪。很多从业人员不得不改行, 导致基层动物防疫人员严重缺乏, 影响了防疫工作的开展。

(5) 污染周边环境。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因养殖户的防疫意识薄弱, 防疫员的防疫工作不到位等诸多原因, 导致整个防疫体系都不完善。而养殖户们为了在短时期内获得最大的利益, 对动物的排泄物往往不进行及时的清理和消毒, 使得周边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同时,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经常会使用大量的农药, 加重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导致动物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出现严重的下滑[3]。

2 开展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1) 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并完善相应的动物防疫体制。由于养殖户没有意识到防疫工作的重要性, 所以就不会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投入相应的资金, 导致一些地区甚至连一些基础的防疫设施都没有配备。例如, 一些地区因缺乏防疫室和冰箱等保鲜设施, 使得一些疫苗的保持期缩短, 起不到应有的预防效果。

(2) 提高动物疫苗的质量。注射疫苗是一种很好的预防动物疾病的方法, 而许多地区使用的疫苗缺乏稳定性, 预防作用低、毒副作用大, 没有收到理想的免疫效果, 浪费了资源、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并且随着疾病种类的不断增加, 为了控制疫情的发生, 又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研发新的疫苗, 形成了恶性循环。

3 总结

通过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 可以改善对动物疫情的防控效果。首先基层领导干部要重视防疫工作;其次让专业人员给养殖户进行培训, 普及动物防疫知识, 健全动物防疫体系, 从而推动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富.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建议和对策[J].畜牧市场, 2010 (08) 34.

[2]侯晖, 张希胜.浅谈基层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20) 67.

打造新型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第9篇

医改的核心是调动和发挥公共卫生资源的公益性, 目标是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对于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而言, 如何发挥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 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县级医院专家的服务?如何发挥全科医生团队优势, 为基层群众提供全程、热忱的服务?如何延伸服务触角, 让边远地区群众及时、就近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内蒙古从实际出发, 调整发展建设思路, 着力打造了以固定的县乡村三级网为主体, 以流动卫生服务体系为补充、以家庭小药箱为终端的“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从根本上解决牧民看病难、享受公共卫生服务难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蒙古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全区平均每个卫生机构的服务面积为275平方公里,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5倍。在农村牧区, 距离最近医疗机构在5公里以上的住户占29%, 以最快的交通方式需要超过30分钟才能到达最近医疗机构的住户占14.5%。地广人稀、交通不便, 医疗卫生服务半径大等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 在客观上导致了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服务成本相对较高、可及性和公平性较差。

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够就近享受高质量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内蒙古结合地区实际, 从基层群众的需求出发, 在一些边远旗县区建立流动医院, 依托旗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组织专家下乡巡回诊疗, 把县级医疗专家服务送到农牧民家门口。同时, 启动配备数字化诊疗设备的流动卫生工作站建设, 建立家庭医生制度, 划定服务区域, 定期分片包村包户, 上门为农牧民开展服务。为边远地区农牧民配发家庭小药箱, 将居民公共卫生服务的健康管理、基本医疗和基本药物等服务延伸到居民家中。

——把握好新型服务体系建设的四个基本原则。建立覆盖基层的四级卫生服务网络, 把流动医院、苏木镇卫生院、固定的嘎查卫生室、流动卫生工作站和家庭“小药箱”捆绑在一起, 建设“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新型服务体系, 主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逐步推开的原则。结合自治区和各地区的财力状况, 优先解决距医疗点10公里以外居民的医疗问题, 然后再扩展到距医疗点5公里以外的居民, 逐步打造5公里以内的卫生服务圈。今年, 自治区在原有20所流动医院的基础上, 再建13所流动医院。在为10个盟市配置200余个流动卫生工作站的基础上, 依托493所苏木镇卫生院, 再建设500个流动卫生工作站。在5个盟市启动实施并发放20000余个家庭健康保障小药箱基础上, 为距医疗点10公里以外的36万户牧民免费发放家庭小药箱。

二是坚持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的固定服务体系和新建的流动服务体系功能, 建立起固定的苏木镇卫生院、嘎查村卫生室与流动医院、流动卫生工作站合理分工、有机结合的服务机制。流动医院服务范围为县域内苏木乡镇, 以边境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主, 在卫生院配合下开展服务。以旗市为区域, 以苏木为单元, 合理划分固定卫生室和流动卫生工作站的服务区域。卫生室的服务半径为20公里, 20公里以外难以辐射的农牧民家庭由流动卫生工作站承担。将面积小或人口较少的苏木合并为一个服务单元。

三是坚持开展上门契约服务的原则。卫生行政部门与流动医院管理单位签订协议, 每年按照下乡运转少于2/3的法定工作日、服务60%以上的农牧民群众的要求, 定期和不定期下基层巡诊。流动卫生工作站和固定卫生室分区、分片承包服务对象, 原则上每站或每个卫生室承包不少于200户, 与居民签订服务协议, 每年上门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少于6次。

四是坚持一体化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原则。为确保流动医院持续、稳定运行, 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将流动医院的使用纳入当地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医院医疗服务工作计划中, 作为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重要项目, 建立农村牧区流动医疗工作制度、运行绩效考核评估制度, 对开展的流动医疗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将流动卫生工作站和固定卫生室全部交由卫生院管理, 执行“五统一”的一体化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手段, 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等相关制度, 建立有激励、有约束的运行机制, 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落实。

——明确固定和流动两个体系的功能定位。为充分发挥固定与流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 自治区卫生厅对苏木乡镇卫生院布局进行重新调整, 并按照一类、二类、三类级别实行了分级分类管理。重新核定了嘎查村卫生室, 明确了服务功能。对流动医院和流动卫生工作站的服务功能也进行了明确规定。

一是苏木镇卫生院职能:作为基层卫生服务网的枢纽, 按功能分为一般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提供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康复、健康教育方面的服务;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疫情的报告任务;提供基本医疗、中蒙医、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服务;负责对嘎查卫生室的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等。中心卫生院除具有一般卫生院的功能外, 还是辐射区域范围内的医疗服务和技术指导中心。

二是嘎查卫生室职能:作为牧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网底, 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以及残疾人康复等工作。配备计算机和PDA设备, 管理和开展小药箱服务, 实施牧民家庭医生制度, 为新农合参合牧民实行即时结报工作。

三是流动医院职能:弥补苏木镇卫生院和流动卫生工作站的不足, 建立医疗方仓, 配置相应的检验、放射、超声等13项主要诊疗设备, 组建相对固定的医疗组, 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巡回诊疗和上门服务, 为群众提供一般和常见病的诊疗、医疗急救服务;提供健康档案管理、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管理、健康宣教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儿童先心病、脑卒中、妇女两癌等疾病筛查以及叶酸补服、结核病用药督导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培训。

四是流动卫生服务站职能:流动卫生服务站是连接卫生院、村医和小药箱的纽带。配备数字化、便携式的诊疗箱, 与小药箱和卫生院信息化平台对接。选拨政治素质好、技术业务精、服务态度好的医护人员, 组成家庭医生工作组, 分片包户上门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同时负责小药箱的药品管理、居民健康数据信息采集和对接、基层急诊急救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

五是家庭健康保障小药箱职能:作为基层四级卫生服务网络终端, 通过小药箱信息化模块, 与基本药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新农合管理系统对接, 提高基本药物的覆盖率和使用率, 拓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 实现新农合门诊统筹的即时结报。融入布病、结核病规范化管理, 推进防治端口前移。在小药箱植入多媒体液晶屏, 播放健康动漫, 开展健康教育。

——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明显成效。通过流动医院和流动卫生工作站的建设, 在基层形成了固定与流动的两个服务体系。这两个体系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有效地弥补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现状, 消除了服务的盲区, 大大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从目前运转情况看, 主要在四个方面取得成效。

一是有效降低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流动医院和卫生工作站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下基层, 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大大方便了基层群众及时、就近获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同事也有效降低了群众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据统计, 流动医院平均每车每月下乡巡诊3次, 可诊治患者2000余人次, 平均每诊疗1人次减免诊疗费用46元, 3次可为农牧民群众减免138元。流动卫生工作站每年上门服务按平均4次计算, 上门开展一次服务可为牧民节省费用244元, 一年可节省976元。

二是提高了卫生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各流动医院的使用单位每年按照工作计划, 带领医疗专家组下基层开展巡回诊疗, 使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专家的服务, 同时强化了对基层卫生人员的业务培训。流动卫生工作站与小药箱紧密结合, 通过家庭健康管理终端, 实现居民健康卡和家庭医生工作卡的双重身份识别管理, 规范了绩效考核和管理, 促进了各项公共卫生服务的落实。依托小药箱推进布病防治端口前移后, 2012年上半年, 全区布病报告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5.5%。前4个月的急性期病例发现率提升到96.78%, 规范治疗率达到93.2%, 治愈率达到78.95%。通过呼伦贝尔市新左旗中期测算数据显示, 自开展小药箱进牧户工程以来, 0-6岁儿童管理率从85%提高到98%;孕产妇管理率从83%提高到100%;65岁以上老年人管理率从14%提高到97%;慢性病管理率从22%提高到100%;健康教育覆盖率从30%提高到100%。

三是畅通信息化和基层急诊急救通道。流动卫生工作站配备的先进的车载信息化设备, 一头与家庭小药箱信息系统对接, 一头与卫生院信息化平台对接, 有效弥补了边远农牧区信息网络不能全覆盖、信息化网络中断的不足, 实现了基层卫生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即时更新。以前期试点的新巴尔虎左旗为例, 2011年规范化健康档案建档率从2010年的11%提高到了100%。此外, 流动服务体系畅通了基层急诊、急救服务通道, 便于基层群众重病患者的及时救治、转诊。特别是在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能够充分发挥其流动性、快捷性的特点, 全程参与事件的处置和应对。开展呼伦贝尔市医改综合示范区的结果显示, 随着跨行政区域医疗中心以及“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 农牧区平均急诊、急救半径和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其中, 区域内平均急救半径农区缩短到30公里, 牧区缩短到40公里, 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农区小于20分钟、牧区小于30分钟。

基层卫生防疫 第10篇

关键词:防疫,军队,培训,教学改革

卫生防疫工作与官兵的健康息息相关,是军队卫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部队战斗力、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尤其是基层卫生防疫工作,它是军队卫生防疫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在卫勤保障方面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2]。因此,在部队基层培养一支素质较高、专业技术过硬的卫生防疫骨干队伍,尤其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环节之一[3]。为了提升全军基层卫生防疫系统面对突发疫情或核、化、生武器恐怖袭击时的应对能力,保障部队战斗力,保护军民健康,随时做好军事斗争准备,2015年,第四军医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承办了第二届“全军基层卫生防疫骨干培训班”。在认真总结第一届办班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着“学时不变、效益提高”的指导思想,我们贴近基层部队实际,着眼未来战争需要,拓展开设实用课程,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适时评估不断改进,不仅提高了单位时间知识传输的效率,还保证了单位时间知识传输的质量,提升了短期培训的效益。

1 立足学员需求,贴近基层实际,明确短期培训教学改革方向

1.1 摸清学员对短期培训的知识期待,为调整开设课程明确方向

在培训班开班前通过调查,了解学员需求,调查全体19名学员,结果显示有18名(94.7%)认为自己需要加强应急处置及防疫技能的培训。有6名(31.6%)学员在近五年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仅有2名(10.5%)学员对自己的现场处置能力比较满意,其他均认为自己的这方面能力亟待提高。有17名(89.5%)学员近五年未曾参与过基层卫生防疫工作,并且绝大多数的学员对自己的防疫技能水平不满意。有2名(10.5%)学员近五年参与过暴发调查工作,仅有1名(5.3%)学员对自己的暴发调查及调查报告撰写技能比较满意。国内一些其他的文献也反映出此类问题。比如,李伍全等[4]的调研结果显示,在部队开展卫生防病工作中发现,防疫人员不够稳定,业务能力不够高,技术水平提高慢等问题比较突出。李强等[3]也提出,三级卫生防疫机构的人员基本上是传染病、检验和院感等兼职,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对设备的使用和人员的工作任务等也未有明确标准。虽在执行任务前进行了培训,但距有效完成防疫保障任务的要求仍有差距,一旦发生较大疫情,单靠二级疾控的力量想要圆满完成防控任务有一定困难,所以应当加强基层卫生防疫骨干的培训。

在授课内容方面,有一半以上的学员希望获得疾病分布的描述[10名(52.6%)],传染病流行过程[10名(52.6%)],流行病学调查方法[14名(73.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16名(84.2%)],暴发调查及撰写调查报告[12名(63.2%)],疫情资料上机分析[10名(52.6%)],饮食、饮水与健康[10名(52.6%)],部队常见传染病[12名(63.2%)],疾病预防[10名(52.6%)],健康教育与促进[10名(52.6%)]等方面的知识。还有一少部分学员希望了解生物武器医学防护[6名(31.6%)]、防生名(生物武器)设备的规范使用[5名(26.3%)]、放射性疾病及核辐射事故医学救援[5名(26.3%)]、部队常见非传染病[4名(21.1%)]、防化名(化学武器)医学知识[2名(10.5%)]等方面的知识。

1.2 摸清学员的知识结构,为因材施教打下基础

基层部队卫生防疫人员是开展基层防疫服务的主体,其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保障质量。目前我国作战部队防疫体系比较健全,但旅(团)级卫生防疫人员均为兼职,专业大多不对口[3],基层部队卫生防疫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工作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2]。针对这些情况,培训班在一开始就对学员的知识结构进行了调查。从本次培训班学员的结构来看,毕业的专业以临床医学为主,有14名(73.7%),仅有5名(26.3%)毕业于预防医学专业。专业技术职务以初、中级为主,分别有11名(57.9%)和7名(36.8%),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仅有1名(5.3%)。仅有4名(21.1%)学员平时以从事预防工作为主,另外,有13名(68.4%)学员以从事临床工作为主,2名(10.6%)学员以从事管理工作或其他工作为主;从业时间中位数为3年(最短1年,最长18年)。所以,培训班的课程设置应以满足非专业人员的防疫业务知识和能力提高的需要为主要出发点。

2 拓展开设课程,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单位时间知识传输效率

第二届培训班与第一届一样,共100个学时。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满足学员的知识需求,这就需要提高单位时间的知识传输效率,拓展开设课程,精选教学内容,使得内容扩充,更加丰富,又不延长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5],经过改革调整,在100个学时内,我们开设了流行病学基本理论18个学时,暴发调查、案例分析及撰写调查报告26个学时,军队卫生学14个学时,放射医学7个学时,健康教育与促进6个学时,部队常见疾病流行病学8个学时,防化医学总论3个学时,平衡膳食与军人健康4个学时,生物武器致伤机制与防护11个学时,军队信息安全保密3个学时。教学内容的设置有以下特点:

2.1 暴发调查、案例分析及调查报告的撰写

通过学习疾病分布特征的描述、传染病流行过程及暴发调查等相关理论知识内容,结合疾病三间分布特征的描述实习课、现场调查资料的常用统计学方法上机操作,案例分析课程、暴发调查实习及撰写调查报告等实训课程学习,使培训班学员掌握疫情暴发调查处理的整个过程。

2.2 部队常见传染病、非传染疾病介绍及疾病预防策略

培训班课程中对结核、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等部队常见传染病[6,7],以及军事训练损伤、精神心理疾病等部队常见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学、临床特点、流行环节、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进行讲授[8,9,10],尤其侧重于这些疾病的流行过程、流行特征和预防策略。

2.3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是部队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官兵身体素质、减少各类疾病发生、确保部队战斗力有重要意义[11]。防疫骨干在基层的工作也包括对基层官兵的健康教育宣教等。只有积极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引导官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不断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卫生防疫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而要想顺利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多种宣传教育手段,突出重点,分层次进行[12]。针对这些需求,本次防疫骨干培训班中首次增加了基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容,并安排了相应的实习课进行实践训练。

2.4 生物武器致伤机制与防护相关内容

由于生物武器成本较低,容易传播和流行,又具备致命性、暴发性、大规模杀伤生命和破坏环境等特点,生物武器的威胁也不容忽视[13,14,15]。因此,本次培训班安排了生物武器致伤机制与防护的相关授课内容,不仅对生物武器医学防护的基本原理、理论进行了讲授,对生物武器防护技术和装备进行介绍,还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防护操作实训课比重,从最基本的消毒、杀虫、灭菌的实训操作,到免疫接种箱、采样箱、生物战剂快检箱、防疫车等相关防疫设备的应用,全面提升基层卫生防疫骨干的现场处置能力。

2.5 放射性疾病及核辐射事故救援

现代战争中,核武器的威胁始终存在[16],并且平时也会出现核辐射事故,因此本次培训班增加了关于放射性疾病及核辐射事故救援方面相关内容的讲授,包括放射性疾病的致伤机制、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防护措施,并对核辐射事故医学救援的实施流程、组织方式、救援方法等内容进行了重点讲解,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防疫骨干能够科学应对核辐射事故,并对人员进行放射性疾病的医学防护。

2.6 空气、水源与军人健康

军队卫生学主要探索军队平、战时各种环境因素对军人健康的影响及变化规律,从而为提高军人健康水平而服务[17,18]。在饮水与健康的教学内容中,对水与健康、水在体内的生理功能、水媒性传染病、水中的化学污染物及其危害等基本知识进行讲授,并对军队战时、野营时的给水卫生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在空气污染与疾病的教学内容中,对大气污染及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类型和来源,以及他们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等知识进行讲授。另外,还安排实训课,对食品细菌检验箱、检水检毒箱等相关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进行介绍和实践。

2.7 防化医学课程内容

化学武器损伤的医学防护的主要任务是在化学战条件下,应用医学手段,开展侦毒、检毒、消毒、防护、急救和治疗等医疗卫生工作,最大限度地有效保障部队在化学战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及人民群众健康[19]。因此,培训班课程中对化学武器的威胁与研究现状进行介绍,讲授了化学武器的概念、分类及特点,以及化学战剂的战斗状态及致伤特点,并且对6大类经典军用毒剂逐一进行了详细介绍。

2.8 食品卫生与军人健康

军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主要阐述膳食、营养以及食品卫生与平战时军人健康的关系[20]。部队人员训练任务繁重,肩负责任重大,更应注重食品卫生及营养均衡。了解本部分知识对于增强军人体质、促进健康以及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20]。因此,本次培训班特别增加了军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对影响健康的因素、食品卫生及膳食营养、睡眠及运动健康等相关知识进行讲授。

3 改革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保证单位时间知识传输质量

单位时间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学员的负担势必加重,为了不致引起学员的“消化不良”,同时必须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员能力,做到应知会做,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传输质量。

3.1 实训课内容大大增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4年首次培训班的学员反馈意见显示,100%的学员希望能增加实践机会,针对此意见,本届培训我们注重培养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加了暴发调查实习、案例分析实习、健康教育与促进实习、资料分析上机实习、三防处置实践操作课程等,大大增加实训课学时,占总学时的35%,为部队基层培养实用型基层防疫工作人才奠定基础,尤其是增加了案例教学,提供模拟的实践情景,综合了疾病分布的描述、传染病流行过程、疾病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理论知识,以及暴发调查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从而全面提高学员分析疫情、处理疫情的综合能力。

3.2 改革培训方式,多种形式施教

此次培训班在培训方式上进行了改革,多种培训形式综合应用,主要有专家理论授课,案例式教学,实习、实训课三种形式。通过对学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4名(73.7%)学员喜欢综合性的培训方式:其中10名(52.6%)学员喜欢三种培训方式都采用,但以案例式教学为主;4名(21.1%)学员喜欢三种培训方式都采用,但以实习、实训课为主。

3.3 改革考核形式,全面考核学员实际情况

本次培训班采取多样化考核形式,模拟案例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及统计分析等实践考核占40分,理论知识考核60分,从而全面考核学员对课程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16名(84.2%)学员认为本次防疫培训班课程的考核形式非常合理,3名(15.8%)认为考核形式还需改进。10名(52.6%)学员反馈在考核中应增加操作能力考核;8名(42.1%)学员反馈应增加模拟案例分析考核;仅有1名(5.3%)反馈应增加理论知识考核比例。

4 适时教学反馈,评估改革效果,明确今后短训改革发展方向

4.1 学员能力提高情况

通过本次培训班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参训基层防疫骨干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全面提高。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防疫工作开展、调查报告撰写、统计分析能力、突发疫情处置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自主学习能力6个方面所有学员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防生设备的规范使用、部队常见病的防治、健康教育与促进、知识拓展与文献检索、团队协作能力5个方面大多数学员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表1。

4.2 课堂教学掌握情况

培训班结束后对学员课堂教学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8名(42.1%)学员当堂课可以掌握大部分(70%~80%)讲授内容;有8名(42.1%)学员当堂课可以掌握一部分(50%);有3名(15.8%)学员需要通过课后书本或幻灯学习才能掌握,说明学员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较好。通过本次培训班课程学习后,没有掌握或者还不能自主运用的内容有:方法学方面的统计应用[12名(63.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处置[9名(47.4%)],调查报告的撰写[7名(36.8%)],疾病分布的描述及流行特征的分析[3名(15.8%)],防生名(生物武器)设备的使用[5名(26.3%)],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4名(21.1%)],放射性疾病及核辐射事故医学救援[7名(36.8%)],部队健康教育的开展[1名(5.3%)],防化名(化学武器)工作的开展[7名(36.8%)],部队基本防疫工作名(消、杀、灭等)[1名(5.3%)]。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应针对这些较难掌握的内容(比如统计方法、疫情处置及暴发调查等),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改革。

4.3 今后知识需求情况

课程结束后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除了本次培训安排的教学内容以外,学员还想学习几个方面的知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4名(21.1%)],生物战剂快速检测实验课[4名(21.1%)],模拟案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实践[9名(47.4%)],消、杀、灭基本操作实训课[15名(78.9%)],防疫车的使用[8名(42.1%)],卫生流行病学侦察实践[8名(42.1%)],部队预防接种工作方案制订[8名(42.1%)],健康教育的实践课程[6名(31.6%)],心理健康评价[6名(31.6%)]。这些,都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提高基层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水平 第11篇

1 前言

血站财务管理在基层卫生机构内有着其特殊意义,首先它起到财务计划的作用,血站必须通过制定财务计划,才能对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对财务效果进行评估,对管理策略进行判断,财务计划是一个增加收入节约开支的方式。计划的内容包括销售预测、资金预测、成本预测和利润预测,在整个运营周期中,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各项资金预算、控制成本支出,提高收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财务预测是一种用货币的形式进行经营活动标准化,让整个活动有指标和指引。其次,财务管理有着控制作用,其针对整个经营活动进行控制,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平衡收支,调度和组织资金确保生产活动的合理进行。针对财务计划进行组织落实,对各项基础工作进行控制,譬如有记录数据、计量验收、财产物质盘点等在财务管理的控制范围内。最后财务管理需要起到监督的作用。对于资金的筹集、支出、消耗、回收和分配等活动进行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改善管理漏洞,提高成本消耗、利润指标等数据分析。

既然财务管理对于基层卫生机构来说有着如此重要作用,应该采用何种的措施去提高其水平呢?以下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几点措施。

2 加强管理团队建设

在现阶段血站财务会计人员是财务管理者,他们的能力水平是财务管理是否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的一个关键。为了确保财务管理的作用,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1)提高精神觉悟。血站的领导者和财会工作负责人应该明白到血站的公益性和严肃性,他们每一言行都有着社会效应,所以应该培养他们坚持岗位原则,廉洁奉公,一切为民,遵守法律法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素质,才能够带动整个血站人员有着这种精神原则进行工作。

另外,加强卫生机构人员的法律意识观念,用法律法规和制度约束机制中的每一个人员,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

(2)加强专业能力培训。基层卫生机构为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提供培训机会,让会计人员进行课程研讨会,业务专业进修教育,基层卫生机构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观摩,并给予多种途径的自学进修机会,让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工作人员没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是没有办法做好财务管理这个工作的。

(3)加强创新和自主意识。大多财务会计人员认为自身职务只是做财务归纳总结的工作,没有履行控制监督管理的职责,其实财务的管理工作应该是以财务为手段,重点为管理。所以应该加强会计人员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走出会计的框架进行对政策组织活动决策的参与。同时他们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对于新形势下的状况,应该用新的财务管理思路去解决,财务管理应该落实到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始末,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3 加强财务制度建设

基层卫生机构的日常工作活动需要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所以需加强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其中包括《成本核算管理制度》、《支出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出差报销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确保机构内部能够正常运行,并且用这些制度规范工作行为,把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机构内部人员都收到这些制度的约束,每个人都在这些制度中相互监督和督促。若造成损失之后,根据规章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进行惩罚。

4 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有着其必要性。只有做出财务的预算,才能够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在财务预算中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决策性的预算在对血站的经营活动进行决策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专门决策进行的预算。第二,日常业务的预算。第三,财务预算这部分是全方位性的,也就是针对整个血站在一定的经营期间的决策预算和业务预算的结果总结,是一个成效或者成绩的目标表。

标志财务预算中需要遵从以下几点的原则:(1)与政策一致。编制财务预算的时候应该以国家政策方针作为指导,不能够与之违背,应该是与其相一致。(2)确保真实性。预算收支项目应该有充足的资料作为依据,并且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批准,不能虚报多报。(3)确保完整性。一个考虑不周的预算编制是没有效力的,所以一定要确保没有遗漏,避免有硬缺口的出现。(4)确保合理性。各项的支出项目应该具有合理性,合理地安排资金和工作活动。(5)确保统一性。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该确保预算科目和收支标准的统一。

5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其固定资产就是运营的物质基础,必须加强血站的固定资产和设备的管理,规范固定资产设备的合理使用是管理固定资产的一个途径。建立固定资产的使用细则,也就是通过三级共管的模式进行相互监督管理,对于血站固定资产和设备应该归单位、部门、个人三个级别层面去管理,在设备的使用,应该收到从上而下的授权。具体规范如下:(1)购置资产和设备的时候,应该进行严密地审批,对于其效果和可行性进行反复论证,不应有重复购置的行为出现,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流失。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设备资产的作用,提高其产生的效益。(2)对设备和资产进行严格的核算、验收、保管和报废,整个过程都需要有管理和监控,需要受到财务管理程序监管。(3)推广资产信息责任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拥有固定资产的具体信息,购置的日期,使用的年限,使用的状况以及权责人的名称。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把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能够做到责任落实到部门、科室、个人,对固定资产设备保管和使用不恰当的,追究其责任并给予处罚。

6 加强成本费用管理

在血站中其成本的管理有着不同于其事业单位的特点,因为血站生产经营管理的是血液,其中存在着对血液采集的生产加工程序,这些程序都需要资金的支出,如果没有内部的成本核算,那么就会形成基层卫生机构的财务混乱,无法达到收支平衡,所以血站需要无时无刻地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管,首先需要的建立成本费用的标准,在血液采集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成本需要有一个费用体系进行标准化,各项费用开支、资源消耗的数量上限都是在成本控制的依据。其次,成本责任清晰。每一个部门都有其成本控制的责任体系,为加强员工的成本意识,成本的核算与他们的年终奖金挂钩。最后对于采供血环节的消耗品应该实施公开招标,实现节约成本支出。

7 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的运作出现在血液的采集、加工、库存、销售和日常生产经营的过程当中,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产生的效益和确保其效果,除了以上说到的降低各项的成本之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压缩库存,这样才能够加速资金的周转。(2)盘活呆账坏账,压缩应收款项。(3)加速结算、减少结算占用的时间和资金。(4)严格控制资金的用途方向,对资金使用的途径和效果进行监管,避免资金的转移、挪用和私设小钱柜。

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浅析了部分能够提高基层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并且以血站作为例子,而更多方案和策略需要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探索。

促进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健康发展 第12篇

一、坚持强基固本, 建立借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我省坚持聚合各方力量, 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着力提高乡村医生待遇, 努力强基固本。一是借领导重视发力, 完善村医保障机制。2013年3月, 省委书记李鸿忠作出“要更加关注乡村医生生活”的重要指示, 省政府迅速组织调研, 召开专题会议, 下发督办通知, 并出台了村卫生室基本运行费的补助政策, 对全省村卫生室的基本运行费用按每年每室365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这些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到位, 使乡村医生收入明显提高, 2014年我省乡村医生平均收入为2.7万元。同时, 积极推动各地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和后备人才培养制度, 荆门市划拨专项经费对退休乡村医生按工作年限进行生活补助, 宜昌市政府开展了免费定向培养全日制大专学历乡村医生工程。

二是借创建活动聚力, 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学管理机制。近几年, 我省开展了“四化” (建设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 乡镇卫生院和“五化” (产权公有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一体化) 村卫生室创建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 既激发了各级政府的动力, 整合了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财力, 挖掘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潜力, 形成了发展的合力, 又提升了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科学管理水平。

三是借建设项目助力, 做实政府对基层卫生投入机制。2009年以来, 我省充分发挥国家农村卫生建设项目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推动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层卫生建设的投入。全省累计投入近13亿元用于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改造和周转房建设;近3年, 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亿多元, 用于全省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2013—2014年, 我省投入10亿多元, 新建和改扩建村卫生室7000多个。

二、坚持改革创新, 建立活力提升的运行机制

我省以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为抓手, 不断创新举措, 巩固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 激发并调动基层活力。一是改革分配制度促队伍活力增强。2009年, 我省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 初步构建了基层运行新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省及时调整了绩效工资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 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2014年, 又专门出台了加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破解基层卫生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盘不活”的难题。

二是创新评价方式促服务质量提高。我省以“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为抓手, 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核心评价指标, 引导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提档升级, 服务水平提质增效。

三是实施村医签约促服务模式转变。2013年, 我省正式启动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 截至2014年底, 全省已有3.3万名乡村医生与近2300万名农村居民建立了签约服务关系。

四是探索“医养融合”促服务范围拓展。2014年, 我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融合”工作试点, 目前, 已有18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试点工作,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是推动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全覆盖, 促基层抗风险能力增强。2014年, 由省、县给予部分财政补助, 为全省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购买医疗责任保险, 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抗风险能力。

六是推广“医卫结合”机制, 促公卫服务质量提升。建立“医卫结合”新机制, 改变以往由公共卫生人员单独提供服务的模式, 引导临床医务人员参与居民健康管理, 实现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的有机结合。

三、坚持便民惠民, 建立安全平稳的保障机制

我省以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为基础, 着力打造农村基层卫生惠民工程。一是加强管理保安全。实行基金财政专户储存、封闭运行和直接支付的办法, 形成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财政部门、代理商业银行、定点医疗机构四方互相监督、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 保证了基金安全。

二是改革运行促便民。探索将新农合门诊、异地就医、大病保险补偿款项直接拨付至居民健康卡的运行模式, 推行新农合基本保障和大病保险一站式直补, 推行支付方式改革, 方便群众看病报销。

三是完善政策促惠民。启动实施门诊重症, 明确了门诊重症补助比例不低于60%, 全面启动实施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试点, 让参合农民最大程度受惠。

上一篇:会计估计变更方法下一篇:医疗保障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