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2024-07-10

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精选12篇)

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第1篇

一、全县学前教育的基本情况

东平县地处山东省西南部, 辖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716个村居, 面积1343平方公里, 总人口79万。2010年, 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03.5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5.85亿元, 尽管近几年经济迅速发展, 但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县。全县现有学前三年适龄入园幼儿22756人, 各类幼儿园245处, 在园幼儿18953人, 学前三年入园率为83.3%;共有幼儿教师1157人, 其中公办教师203人, 非公办教师964人。根据办园性质分类, 公办及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共60处, 占总数的24.4%, 其中公办幼儿园12处, 公办性质幼儿园, 即学校附设幼儿园48处 (不含占用小学校舍的民办幼儿园) 。民办幼儿园185处, 占总数的75.6%。根据办园等级分类, 共有省级实验幼儿园2处, 市级规范化幼儿园9处, 县级规范化幼儿园30处, 共计占总数的16.7%。根据幼儿园注册情况分类, 共有注册幼儿园105处, 占幼儿园总数的42.9%, 其余属于私人办园。

二、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 不断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 加快补充幼儿师资, 强化幼儿园管理, 学前教育发展明显加快, 但仍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1. 办园体制机制不健全、不理顺, 扩大公办或公办性质幼儿园的阻力大。

一是现有农村小学土地资产权属关系没有理顺。在过去“乡镇办初中、村村办小学”的办学体制下, 全县绝大多数农村小学是由驻地村或临近村联合, 出地、出资、出工建设的, 学校仅有使用权, 土地产权以及不动产归属当地村集体,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驻地村及村干部对学校的影响一直较大。在学校附设幼儿园建设问题上, 当地村干部的影响和干预更为突出。还有的小学因外界干扰或种种利益关系, 将原学校附设幼儿园私自承包给个人经营。城区住宅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2. 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公办幼儿教师比例低, 幼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全县现有幼儿教职工1157人, 其中公办教职工203人, 非公办964人, 分别占总数的17.4%和82.6%。具体情况是:幼儿教师编制紧缺, 全县仅有在编专任幼师23人, 仅占全体在职幼儿教职工的1.9%, 其余公办幼师由小学教师培训转岗, 占用小学教师编制, 且绝大多数在公办及学校附设幼儿园;专任幼儿教师配备不足, 全县现有专任幼儿教师834人、保育员89人, 根据《山东省基本办园条件标准》幼儿教师配备要求, 农村幼儿园每班至少配备2名教师 (含保育员) , 按照最低标准, 全县共需专任幼儿教师 (含保育员) 1263人, 专任幼儿教师缺口达340人。幼师队伍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幼儿园长持有资格证的10人, 占幼儿园长总数的4%;幼儿教师持资格证的89人, 占总数的10.4%。同时, 学校附设幼儿园在职公办幼儿教师大多数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 因不能胜任小学教学任务才转到幼教岗位, 幼教经验不足, 能力和水平偏低。四是民办幼师工资待遇低。目前, 全县城区幼儿园招聘教师工资在1000元、农村在700元左右, 明显偏低, 导致幼师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

3. 办园条件差、办园行为不规范, 保教质量明显偏低。

整体办园条件比较差。以县直机关幼儿园为例, 县直机关幼儿园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 共有10个班, 实际在园幼儿465人, 比省定标准明显偏低。绝大多数农村民办幼儿园为家庭式办园, 设施简陋, 缺乏必备办园条件。办园行为不规范。由于幼儿园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不理顺, 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很难到位, 对不符合办园条件的, 只能发出限期整改、停止招生等行政处罚书, 强制执行无法可依、执法无权, 加之公办学前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致使非法办园、无证办园现象长期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同时, 民办幼儿园竞争激烈, 规模较大的民办园一般都有1~3辆接送幼儿车辆, 超载现象比较普遍, 安全隐患极大。幼儿教育管理难到位、质量难保证。由于农村幼儿家长认知水平不高, 大多数民办园以及部分小学附设幼儿园都不同程度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个别幼儿园基本是“圈养式”、“保姆化”管教, 幼教的目的大多是让孩子“吃饱带牢”, 科学保教无从谈起。

三、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

1. 切实加大投入力度, 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

县乡两级要切实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 把幼儿园建设纳入当地政府承诺为民办理实事的范围;在加大政府办园和社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同时, 完全小学要积极举办公办幼儿园, 对出租、承包的乡镇中心幼儿园, 采取政府赎买的方式收回主办权和管理权;县乡两级政府设立幼儿园建设专项基金,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发放, 调动幼儿园建设的积极性。

2. 理顺办园体制、机制, 加快学校附设幼儿园建设。

理顺农村小学土地权属关系, 扩大学校附设幼儿园的数量及规模。县乡政府研究制订有关政策措施, 逐步把小学土地资产变更为教育资产, 消除驻地村对学校事务的干预, 扩大学校兴办幼儿园的自主权。按照“一校一园”的原则, 布局调整规划的定点小学要尽快兴建附设幼儿园, 建设启动资金可在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中统筹一部分, 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集中实施;撤并小学优先考虑改建公办及公办性质的幼儿园, 确属不宜建设的, 在县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对其资产进行处置, 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公办幼儿园建设;尽快采取积极稳妥措施, 清理占用小学场地、校舍的民办幼儿园, 收归为学校附设幼儿园。对在学校附设幼儿园招生范围内的民办幼儿园, 积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把民办园迁入学校幼儿园统一管理。

3. 理顺住宅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关系, 扩大城区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规模。

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0]41号) 、《山东省学前教育普及计划 (2011-2015年) 》的精神要求, 城区住宅小区开发时, 开发商要配套建设幼儿园, 并与校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未经县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有关部门不得签发建设立项和施工许可等证件, 居住小区开发不得开工建设, 配套幼儿园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托幼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按省定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配套建好的幼儿园统一归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改变配套幼儿园的用途, 不得将配套幼儿园作为营利的场所, 不得擅自向幼儿园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 严禁开发商私自将配套幼儿园出售、转让或租赁给单位和个人, 已建成并出租的配套幼儿园由政府出资收回办成普惠性幼儿园。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上级规定, 对新建规模住宅小区, 一律规划建设配套幼儿园, 并及时无偿交付教育主管部门使用。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幼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提高保教质量的根本。一是建立公办幼儿教师补充机制, 坚持每年向社会择优招聘一定数量的幼儿教师, 从中小学富余教师中选择符合幼儿园教师任职条件的人员, 通过岗前培训, 充实到各级各类公办幼儿园任教, 稳步提高公办教师在幼儿教师队伍中的比例, 缓解幼儿教师不足的矛盾。二是加大幼儿教师培训力度, 严格落实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实行幼儿园长、教师、保育员持证上岗, 对在岗尚不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 限期取得任职资格。三是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逐步建立稳定的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筹集渠道, 主要由县乡政府统筹解决, 工资来源可由财政扶持一块、村集体补助一块、幼儿园收费提取一块等构成, 确保其工资达到或高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幼儿园要与非公办幼儿教师签订劳动合同, 并按照《劳动法》的要求为合格幼儿教师办理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 保障其合法权益;同时, 幼儿教师在评优树先、职称评聘、培训进修等方面, 享受与小学教师同等待遇, 激发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稳定幼儿教师队伍。

5.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监督机制, 认真规范办园行为。

坚持“公进民退”的原则, 一方面全面提高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的办园层次, 扩大招生规模, 提高公办幼儿园数、入园幼儿数在全部幼儿园中比例, 增强公办幼儿园的主导地位, 充分体现幼儿教育事业的公益性、普惠性;另一方面, 大力加强民办幼儿园监管, 严格按照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 组织教育、公安、民政、工商、卫生等部门对民办幼儿园进行全面清理检查, 对于合格幼儿园重新审批、登记、注册, 颁发办园许可证;对不合格的幼儿园限期整改, 并将检查情况在电视台、媒体公布, 压减不合格幼儿园的招生市场。二是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 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等幼教法规精神,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 科学安排教育教学活动, 寓教于乐, 严禁“小学化”、“学科化”倾向。三是健全幼儿园收费管理制度, 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性质, 严格幼儿园收费管理。公办幼儿园实行政府定价管理, 由县级物价、财政、教育等部门根据幼儿园的平均教育成本和收费等级, 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 合理制定收费标准。

6. 建立幼儿园结对帮扶机制, 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第2篇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已得到了基本保障,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教育格局,致使城乡教育在设施、师资、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均衡现象,进而造成了城乡学生之间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上的较大差距。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社会不安定因素已逐渐显现,引起了“择校热”和“进城热”,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只有全面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才能不断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是办学条件不均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大有改观,但在“政府负责、分级办学”体制下,造成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加大。尤其是农村地区小学。教室依然破旧、简陋,教师办公条件艰苦,学生住宿环境差,运动器械数量不足,活动场地不达标,功能科室配备不全,图书资料少,教学用具不齐,艺体用具缺乏。校舍年久失修,缺少必要的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劳技、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设备;教师办公条件落后,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等等。滞后的硬件设施,使得许多学校教学方式仅维持在“黑板+粉笔”的最低办学层面,教材所要求的教学内容无法完全落实。此外,农村地区地形多样,人口居住分散,住宿条件差等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办学规模。诸如此类的问题,拉大了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二是师资力量不均衡。优质师资资源的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 1

关键。但是,农村学校捉襟见肘的师资配置严重制约着教育向公平化和均衡化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师资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和专业教师匮乏十分突出。农村学区小学45 岁以上的教师平均占60%,年龄偏大,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2、教师结构配置失衡。近几年,正规大中专毕业生纷纷外调,在乡镇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一些民办、代课教师转正后成为教学的主力,不少教师不会讲普通话、不会操作电脑、不会制作课件,教育教学理念落后,管理学生简单粗暴,教学基本功不扎实,讲课时夹杂着浓浓的家乡话。

3、科目配置失衡,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缺编。在农村学校,数学和语文教师偏多,理化教师偏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奇缺,很多学校开课不全,有的课程甚至开不起来。

4、校长工作重心失衡。许多农村学校校长忙于教学和学校行政管理,对学校发展、学生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由于师资和办学条件的差距,导致了很多的农村孩子从开始上学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从而产生无望、无助的想法,最后辍学从商。

三是学校生源不均衡。城镇学校人满为患,存在超级大班现象,而农村学校却生源不足,门庭冷落。很多农村学校全校学生数还抵不上城镇学校的一个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适龄学童逐年减少。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加之农村地区人口密度本来就小,学生绝对数量减少。

2、进城读书渐成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流动,一些家长进城务工,孩子随家长进城就学。同时,由于农村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部分富裕的家庭送子女入城上学。

四是学校办学经费不均衡。无论是过去向学生收取学杂费,还是由财政统一拨付经费,学生数量直接决定了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待遇。一方面,由于生源流失、学生数量减少,导致办学经费更加紧张,很多农村学校不得不负债运

转。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低、功能差,学校有限的经费主要用于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教师的进修学习,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和工作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许多农村教师人心思走,忙于跑调动。

二、多措并举,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在二元体制下,公共资源分配向城市倾斜,教育资源也不例外。而农村教育有限的资源在分配上又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要改变这种状况,应着眼并着手于以下三个方面:

1.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步伐。通过调整、优化布局,对农村分散、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合理布局教育资源,科学配置建设设施,努力使各项设施发挥最大效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真正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思想上要关注农村,行动上倾斜农村,提高办事效率,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把让农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努力实现办学条件的统一化、标准化,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平等地享受到先进的教学设施所带来的教育愉悦,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是均衡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此外,还应在优化布局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办学模式。把寄宿制学校作为农村学校建设的首选,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女子无人管、学生居住分散上学往返难的问题。

2.壮大农村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每年都选招新教师加盟教师队伍,并且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但仍满足不了农村学校的师资需求,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区小学,年轻教师仍是少而又少。

各级政府要不惜资金,足额足量地补充农村所需要的年轻教师和专业教师。壮大农村师资力量是均衡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保证。针对农村教师队伍,除了正常的工资保障外,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每年都有很多新教师不愿去农村,但不得不去农村任教,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低,得不到更多的关注,并且自己要付出很多,还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如果各级政府能对教师的现实问题高度重视,年轻的教师们就会在农村教育战线上留得住、干得好。

3.制定激励措施,引入竞争机制。

随着中小学校长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校长年轻化彰显着农村教育的生命活力和教育潜力,大多数校长工作热情高涨,严谨务实,理念先进,思路创新,是推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力军,是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行家里手。但在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中,自身素质、管理水平和工作思路参差不齐,有些教育管理理念滞后,不懂教育规律,对自己要求不严谨,缺乏常规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经验,具有严重的守摊思想和小进即满意识,这些校长的办学思想无疑会成为制约教育健康发展的阻力。因此,应该加大考核力度和完善任用机制,能上能下,动态管理,通过有效机制,让懂教育、明白教学常规、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的一线骨干教师走上领导岗位。

4.搭建成长平台,全面提升干部和教师的整体素质。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对农村教育面貌的改善起着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但社会形势、经济形势、教育改革不断发生着变化,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校长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应对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方法。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大对教育干部的培训力度,请进来,走出去,拓展培训途径,创新培训模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干训工作,为农村教育做好引领示范工作。

教师进修学校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均衡教育为导向,树立坚定的教育引导意识和服务意识;探究与时俱进、追求新知、切合实际的新的教学模式;搞好以教研带培训,以培训促科研,提高培训的多样性,全心全意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服务,卓有成效地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作用,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成长的平台。采取多种形式搞好调研,全面了解农村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掌握培训的第一手资料,增强各类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结合农村教育现状,探索符合农村学校特点的培训模式,尝试“订单式”培训、现场指导培训、长期培训等模式。有效提高农村教师。

5、深化政策扶持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

社区成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第3篇

社区成人教育包含两层概念: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本质特点在于,它是教育与社区生活、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即各级各类教育的各种因素与社会相应部分的有机结合。成人教育旨在促进成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其全面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终生学习教育的大背景下,社区教育的对象包括了成人,成人教育的主要基地是社区,二者的联系点是社区成人教育。社区成人教育不仅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就目前而言,社区成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1.缺乏经费

一个社区要进行成人教育,必须拥有基本的条件,包括实施教育所需要的场地和设备,参与任课的教师以及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人员。社区成人教育是针对社区所有成员的,这种教育形式具有全员性的特点,应属于公益事业,因此这需要有一笔公共教育资金。目前所进行的社区成人教育在办学场地上有了一定的保证,基本上由居委会、镇政府或相关公益机构或部门所提供,但在资源配备上却还存在着教育经费不足或不到位的现象。

2.缺乏师资

正如其他教育形式一样,社区成人教育需要不同课程的任课老师来进行知识讲解和答疑解惑。而目前本地区的社区成人教育在这方面却遇到了不少困难,公共教育资金缺乏,教师工资不稳定,有时甚至固定课程都无法正常进行。

3.发展不平衡

社区成人教育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在不同区域所获得的成果也大相径庭。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应当有正确而有效的管理,社区成人教育也不例外。没有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激励体制,会事倍功半。社区成人教育在管理过程中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日常的工作和教育活动主要是靠政府行为来推动,这种管理方式不够民主和规范,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成人学员的积极性不够高。

4.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现行的社区成人教育教学内容上脱离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虽然同住一个社区,有着共同的生活环境和类似的生活方式,但成长背景和教育背景截然不同,使教育内容选择难度加大。现行的教育主要是采用理论教学为主的方式进行,培养居民提高职业技术和再就业能力的内容较少,反映建设需要的内容较少,缺乏实用性和技术性。多数专业培养计划重学历而轻能力,课程体系不够合理,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在微时代下,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移动学习、片段学习和交流互动学习的需求,学习者也面临学习内容的选择问题。

二、立足社区,面向成人教育,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寻找发展策略

1.社区成人教育离不开政策资金支持,也离不开体制创新

任何一种教育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特别是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唯有全日制学校教育才是求学之路的思想偏见根深蒂固,社区成人教育发展并不被人重视。在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大潮中,社区成人教育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然要在社区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让人欣慰的是,教育部在2010年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社区成人教育作为一种继续教育形式,国家政策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经费问题是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也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社区成人教育的瓶颈。目前由于社区发展水平不高,许多问题单靠政府资金来解决难度很大。因此,要解决本地区的社区成人教育经费问题必须做到“开源节流”。在微时代下,作为教育的受益者,或者企业,都可以进行一些微公益事业,为教育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不但能够缓解经费紧张的问题,对企业来说,还可以使社区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实现双赢。

在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一直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创新社区成人教育机制建设,政府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教育发展,使社区成人教育活动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使学员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制度中积极进取;引进社区教育社会力量互动机制,使社区成人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让学员学有所成,以便产生适时或长期的实际效益。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2.平民化师资,来源于社区,服务于社区

师资力量薄弱一直使社区成人教育备受诟病,如何建立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服务于社区成人教育成为社区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社区成人教育目标应从受教育的主体——社区成人的兴趣和需要、社区居民的实际目的和需要出发,设计不同的课程计划,避免走入脱离实际应用或重学历轻技能的误区。应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在微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老师,大家讲自己的经验、感受和技能,通过微信、微博、微应用等平台进行交流分享,这在本质上就是为其他人提供学习的途径,这是一个主动的教与学的关系。此时,展示技能的社区居民变身成为老师,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师资的平民化,这些教师来源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另外,还需要开拓师资的渠道。在微时代下,名师讲堂、名人公开课等很多都是免费的且专业水平非常高,这也是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途径。

三、创新学习形式,建立数字化的资源平台

网络时代,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大行其道,社区居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混合学习模式获得知识,这在某种程度上督促我们对现有社区成人教育形式进行改革。利用数字化资源平台可以对社区成人教育资源整合,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可以对社区成人的学习进行统筹管理和跟踪,可提供在线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可对“学分银行”的建设以及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提供便利条件。微课、慕课、公开课等网络教育都已经在各个领域进行渗透。在感受微时代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还要争取多方面的力量,进行合作,在扩大网络平台的同时还可以缓解资金和师资带来的压力,而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扩大其影响力。

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微网站、微APP等一系列的网络应用,推动着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碎片学习、在线学习将成为未来学习的趋势。社区成人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主阵地,要利用微时代的特征扬长避短,利用其快速传播和互动联动的优势,弥补其碎片化的劣势,实现社区教育与信息无缝对接。整合传播渠道,做好学校各类机构、媒体以及个人的微博的整合,形成层级丰富、落点众多的教育在线平台,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第4篇

关键词:生存型职业教育,发展型职业教育,现状,发展方向

20世纪末期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表现为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市场竞争激烈, 职业技术学校无法形成基础雄厚的长线专业。 在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期, 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属于生存型, 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生活, 将满足国家规划和社会发展要求放在首位。 而忽视了学习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与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 发展型职业教育首先将满足个人的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点, 以人为本, 而不是把人当做生产工具, 重视学习者的个人学习体验。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正朝着发展型的道路探索。

一、生存型职业教育

生存型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处于教育链条低端的职业教育, 一个人接受了这样的教育, 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技术含量不高。报酬低的工作, 仅能满足温饱。它强调简单的实操技能和够用的文化技能, 采用的是以集体教学为主、实训教学为辅的方式, 是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供求企业最直接的学历教育模式。

二、发展型职业教育

以满足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 考虑学习者自身特点与需要, 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 强调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当建立在选择自由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上。 坚持 “以人为本”, 十分重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学生的个人学习体验, 能够按照个体差异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 我国这方面的发展还在探索状态, 想要实现是一个非常艰巨而长远的过程。

三、职业教育方向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职业教育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强调的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 强调办学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的特点, 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 人才培养目标。

1985年5月, 国家颁布的法规主要是对受教育人员进行“先培训, 后就业”。 2003年, 随着高校第一批扩招的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 国家教育部开始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就是以就业为导向。 2004年至2005年, 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即以促进就业为目标, 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 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2) 教学内容。

198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 《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 》以后, 我国职业教育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1990年国家教委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分为政治课、 文化课、 专业课和实习四类。 2004年, 教育部颁布了一个培训方案主要是建立一个具有鲜明职教特色且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工作过程顺序的“综合性”和“案例性”的教学项目。

(3) 教学模式。

20世纪后我国出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即产学合作教育, 主要是指产业部门与学校共同合作培养学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职业学校已普遍实施了产学合作教育, 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分为多种类型。

2.我国职业教育建设中的问题列举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进行调查。 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河源职业技术学校等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 了解到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下:

(1) 社会需求与教育培养错位。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 我国现有的技术工人队伍中, 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仅占1.5%, 高级技工占3.5%, 中级技工占35%, 初级工占60%以上。 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 高级工占35%, 中级工占50%, 初级工只占15%。 这些数据说明, 中国的发展更需要的是高技术人才。

(2) 招生难, 生源质量堪忧。

从教育上看, 教育层次的高移和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校扩招直接拉动了以升学为导向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 这就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冲击。 从社会背景看, 社会上“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想法已经根深蒂固。大家对职业教育鄙薄的观念没有根本消除, 职业教育的学生的社会认同度不高。

(3) 职业教育经费不足。

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 需要专业的设备、场地和技术人员。 所需经费较多, 但是国家现在的投资还没有实现职业教育的专业化目标, 同时, 投资不足导致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 尤其是职业教师自身的技能欠缺。

3.我国职业教育建设的问题分析

(1) 职业资格证与学历证不相融通。

数据显示在国外, 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 只有15%的人进入高中学习, 然后升入大学或专科学校, 其他85%的学生则进行学徒培训或进入职业学校。 在中国, 初中毕业80%进普通高中, 高中毕业50%进大学, 体制单一, 偏见严重。 这就使得职业教育的学生社会认同感不高, 必须使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既相互区别、相互独立, 又相互对应、相互融通。

(2) 学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欠缺合理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 部分职业学校的硬件建设、专业设施、师资力量跟不上, 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形象不好, 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来读书, 政府要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发展需要的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

(3) 学生就业观不准确。

因为职校学生入学时普遍认为毕业就好, 没有全面的职业规划, 更没有正确的就业观, 没有给自己准确的职业定位, 所以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不高。

四、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建设的对策建议

1.以现代化的标准定位职业教育, 建立需求导向型的发展机制。

“ 发展型” 职业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工业化、 城市化、现代化而出现的。 现代化是21世纪最突出的特点, 主要标志是人员的现代化。 建立发展型职业教育首先需要建立导向型职业教育机制, 包括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 职业教育是一个生产人力资源的部门, 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既要通过施教培养学生, 又要在学生身上注入一种有利于提高生产能力的人力资本, 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 并提高职教学生的社会认同感。

2.提高教学质量, 办学模式逐步向校企合作发展。

学高为师, 学校应高度重视教师技能的不断提高, 鼓励中青年教师自学, 不断汲取新知识, 适应新发展。 应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不仅可以有大量的资金购置大批教学仪器和设备, 并且有丰富的技术人才, 学校有了免费的实验室和实习车间,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操机会, 企业也有了大量学徒工, 并且有丰富的后备人才。

3.建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完成合适的职业规划。

在学生入学时就要构建“择业指导”, 找到学生“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即“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 重点应放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及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上。

教育是关于人的社会行为, 人才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与进步, 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模式———发展型职业教育。 以现阶段学生的特点为导向, 将教学对象与教学目的相互结合, 打破传统的生存型职业教育的模式, 发挥各专业特色, 抓住时机, 紧跟潮流, 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中为职业教育的学生谋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论文 第5篇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都不同,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严格的教育评价机制,不能真正实现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2.师资力量薄弱

中等职业院校招聘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也没有丰富的应用实践经验,很难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另外,近年来,中等职业院校招生困难,发展缓慢,导致大部分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优秀的教师很难有高质量的教学,也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3.学生的实践、实训机会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来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实践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忽视学生的实践机会,学校缺乏专业的实训基地,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导致学生没有专业的实践机会,缺乏职业技能培训。

4.实训效果较差

根据我国的有关政策决定,中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执行这种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时,存在严重的功利性趋势,学校把学生送到一些企业去实习,一方面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自身所学的专业不符合,另一方面,学校选择的企业不正规,送去实习的学生劳动时间过长,劳动环境恶劣,劳动条件苛刻。这些问题都使得学生的实训达不到教育要求,没有实训效果,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议

1.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

我国的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严格考查教学课程,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评价和考核机制,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评价和考核,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入职要求和标准,尽可能招聘一些教学水平较高、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等方式,不断激励教师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另外,相应地提高优秀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教师的基础生活,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保证教学质量。最后,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中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来学校做兼职教师,通过开展座谈会、开设专业培训班等方式,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增加学生实践、实训机会

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并支持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设备投入,建设学校的实训基地,保障学生的实训效果。并且学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选择行业中一些正规的企业,和企业建立校企联盟,使学生可以去企业实习,通过在职实习,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4.规范实训程序

对于在校内进行实训的同学制定严格的实训计划,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要求为目标,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的任务,达到实训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对于学生的应用实践职业技能进行考核,不断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对于校外实训,学校要首先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规范学生的实习内容、实习岗位和实习待遇,通过正规的岗位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保障学生劳动的合法权益。

5.政府加大支持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加大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植,投入一定的教育资金,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规范学校的教学,监督管理学校的办学质量,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培养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建议 第6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2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会利用各种方法、开发幼儿的智力,利用科学的、健康的方法,对幼儿的大脑进行刺激,逐步的完善大脑各部分组织,并进行教育。学前智商,不仅仅是家长关心的重点,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重之重。对于人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打好扎实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适当的、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智力开发有着积极影响。

一、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个性品质,改正教学目标;应注重加强家庭教育,积极让家庭与幼儿园配合;应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发展,提前做好教育的准备;应注重课程改革,做到和谐发展。

二、针对近几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园所数量增加显著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起步,幼儿园园所的数量不断的增加。在农村,大多数乡镇都办了中心幼儿园、简易园,甚至有的幼儿园就办在了家门口。通过调查问卷显示42.5﹪的家长选择了家庭所在地距离子女所造幼儿所近的学校。便利的上学方式更加激励家长送孩子接受幼儿教育,提高了升学率。调查显示09年与06年相比升学率明显增加了30个百分点。

2、示范园和中心园的建设成绩显著

自2003年湖南省《湖南省示范性幼儿园标准》的修订,重新加强示范性幼儿园建设。与2008年教育颁布的《关于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相结合,各地区幼教事业发展迅速,发达地区更有建立两所中心园,建设成绩显著。

3、办园主体多元化,民间资本投入热情高

自2003年起我国的幼教事业就在迅速的发展,各地区幼儿园创办主题新颖、创办主体多元化。主体基本包括公民、政府、集体、企业、村民组织等主体。其中,私有的民间主体创办越来越多,表现投资热情高涨。

4、民办园数量多,但质量普遍较差

近些年,一些商人渐渐将商业手段用到了幼儿园上。创办多所幼儿园,以盈利为目的,减轻管理成本,追求最高的利益,这就使教学设施的配备装置得不到保证,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幼儿园只会一味的满足家长不合理的意见,没有为幼儿园的长期考虑出发,甚至没有站在幼儿的角度,替孩子着想,影响了办园的质量,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

5、缺少0-3岁早期教育机构,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近几年我国的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服务的机构才开始建立。政府对幼儿早期的发展教育缺乏重视。对这一方面的记载也是少之又少。因为早期教育服务机构的缺失,使家长也不得不将孩子提前得送进幼儿园。这些孩子虽然在教育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但教学的质量却仍是个未知数。

三、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建议

1、加强学前教育优质资源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公办幼儿园数量不多。许多商人将幼儿园作为赚钱手段,以营利为目的,造成教学质量不高,存在许多的问题以及安全隐患。所以,为了加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学前教育优质资源。

2、加强学前教育事业管理

我国现在的学前教育事业管理体系仍不健全,应该对无证办园以及不合格的幼儿园加强管理。民办幼儿园课程安排不合理,甚至将小学课程,写字、算数、英语等都安排在课程表上,教学任务重大。我国应该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合理的安排课程时间与任务。

3、完善学前教育发展

首先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各级政府要不断的提高责任感,完善学前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政府的领导下,带动民办企业的发展,监督民办幼儿园的合法性与规划性。

4、促进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学前教育不够完善,基本都是针对3至6岁儿童的智力开发,缺乏0至3岁教育机构。政府应该加强幼儿早期的教育入学体系,完善早期教育机构体系,大力培养师资力量,为我国的儿童优质教育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 孙爱月.当代中国幼儿教师教育[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23(11):22-24

[2] 李红婷,罗先华.由“民办”向“公办”的回归—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1,25(12):89-92

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第7篇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使农村儿童在接受教育方面享有良好的机会,这是体现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国务院在2003年颁布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党和政府很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邵东县位于湖南省邵阳市东郊,全县人口为130万,其中农业人口118万,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51所,近16万学生在校接受教育。邵东县是一个教育大县,主要以农村中小学教育为主。近年来,邵东县积极响应政府“十一五”规划,不仅力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加大投入发展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事业,其中发展农村学前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局限于一些条条框框中,而将思维充分地打开,但绝非是倡导学生毫无章法、天马行空地乱想和幻想,而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大胆假设和质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盲从盲信,采取一种怀疑式的学习方式,敢于将想法付诸实践,无论成败都应大胆尝试。

3.“诱导式”教学

“诱导式”学习是针对“填鸭式”学习而言的,其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在应试教育的熏陶下,学生都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难以创新。这就需要一些“诱导剂”。而且不同的学生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可以适时地、因人而异地诱导学生,使其脱离那种思维定势,慢慢地将思维打开,而不是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所说:“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授某一算法时,应诱导学生发散思维,不应局限于一种算法,可以采用多种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保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并且应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师生的合作精神,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教育对促进邵东县农村教育事业整体的发展,加快邵东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邵东县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邵东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相比还不发达,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也相对落后,学前教育的发展也相对比较缓慢,甚至在少数乡村依然存在幼儿没有条件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邵东县农村的学前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举办的“学前班”、“幼儿园”的形式来实现的,主要接收3—5岁的幼儿进行学前的一年教育。从邵东县教育局每个学期对全县幼儿园所进行的目标管理的督导检查情况来看,农村幼儿园的管理相对城区松懈,发展落后。全县农村幼儿园出现“低、小、散”现象,即民办园条件差、保教质量低,办园规模小、分布散。家庭型圈养式幼儿园存在的比较多,教育方式过于陈旧,教育内容和方法“小学化”严重,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邵东县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

2.1办园条件差。

我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个体经营的幼儿园与学前班主要依靠收取儿童的保育费以维持生存,为了节省开支,造成现有的园舍建设简易、不规范、设备稀缺,且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这不仅不能为幼儿创造必要的生活、学习和娱乐条件,反而对幼儿的身心的发展、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有一定的障碍,并阻碍幼儿的智力的开发和品行的塑造。

2.2教育教学方式落伍。

当前,许多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小学化”倾向严重,主要表现为直接向幼儿教授小学才应接受的知识。这种教育方法违背了幼儿生理发展特征所决定的学习心理特征,容易对孩子

综上所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许多阶段,我们应把创新作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桥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应试教育下求创新,通过“情境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和“诱导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曹丽娟,李治红,沈杰.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成都: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3).

[3]李来宝.浅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J].北京:中国科技信息,2009,(227).

[4]鲁家皓,刘瑞新,张捷.析“情境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教育教学研究,2008,(86).

[5]潘长宏.浅谈情境式教学的运用[J].山东:教学园地,

[6]李爱新.创设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J].山西:新课程,2010,(5).

[7]韩梅.浅谈开放式教育的误区[J].广西:小学数学参考,2006,(8).

[8]王卫兵.改“填鸭式”为“启迪诱导式”教学[J].黑龙江:成才之路,2010,(69).

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

摘要:创新是设计的生命、是制胜的法宝,它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始终。在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教育环境美术教育社会文化创新思维

21世纪以来,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经济前景变得十分清晰。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通过创造性活动能够产生更大的成果,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一、美术教育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展现

美术教育同科学技术、物质生产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社会文明进程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着相互强化的关系。1984年,美国学者托马斯·芒罗在《走向科学的美学》一书中指出:“美国经济上高度发展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得益于学校的美术教育。”因为美术教育既可直接为工业生产、商业运作、生活美化服务,又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对于美术文化的接触、支持、创造、消费将是新世纪的重要标志之一。21世纪的教育将是一种领域非常宽泛、层次非常丰盈的大美术教育。

社会的巨大变化会引发人们认识和观念上的变化。人们逐渐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一切事物,并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未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产生不良影响。当前农村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上,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小学化”现象,且有些幼儿园没有分设教养员、保育员,而只是配备一名教师,这使得幼儿教育的保育功能被严重弱化。

2.3幼师素质偏低。

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师资水平的高低,而农村的幼儿教师,其基本权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且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比较少,这就导致其教育教学水平不高。而较低的待遇容易造成师资队伍的不稳定,从而制约幼教质量的提高。与城镇的幼儿教师相比,农村幼儿教师缺乏应有的专业素质,缺少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机会,缺少经费开展教研活动,这也是导致农村幼儿教师教育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

3.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策略

为了加快邵东县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使农村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必须不断深化幼儿教育的改革,采取一些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使农村学前教育尽早走出误区。

3.1加强领导的管理和监督。

当前,农村幼儿园已经实行了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所以,各级领导部门应不断提高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强化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工作,突出教育部门的主管作用,并统一协调各部门的职能,使管理和监督双方到位,不可造成任何一方的缺失。

3.2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园条件。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制约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育投入偏少。如果政府不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那么学前教育的投资额就将严重不足,使得学前教育发展

价值的独特性,这使得其他任何教育门类和活动都难以取代美术教育。鲁迅先生曾说:“美术必有利于世,傥其不尔,即不足存。”现实中“美”无处不在,“美”是生活理想的体现与人类文明追求的目标,“美”包容了我们的生活。

二、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这要求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具有新颖独创性,能解决某一特定目的的思维过程及其功能,它属于思维的范畴,一方面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综合性、新颖性、灵活性的特点。人类的艺术发展史是艺术家不断实验的历史,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们都在旧有的历史观念和形式中寻求创新突破,不会墨守成规。事实证明,创新是美术的精神,在艺术的领域中,尤其是在美术创作中,创新突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创新突破,艺术才能有新的活力和生命,才能满足社会、文化、民众心理、审美等诸多方面的需求。美术教育是被公认为最具成效的培养创造力的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所以,国家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而目前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与实际需要相去甚远,使得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遏制。

3.3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育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正规化”、“小学化”倾向是制约当前农村幼教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就应该将学前教育事业与社会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加强其在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事务中的责任。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稳定而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其专业水平,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待遇。同时,让农村幼教工作者不断提高认识,树立创新思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争创办出有农村特色的教学体系。比如,充分利用农村的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利用农村当地的自然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等等。

参考文献

[1]徐群.农村幼儿教育事业亟待发展[J].早期教育,2004,(12).

[2]姚炳辉,谢雅芳.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的思考[J].幼儿教育,2004,(7-8).

[3]任爱红.影响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因素分析[J].早期教育,2004,(12).

[4]郑名.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5,(4).

[5]林菁.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我国农村幼教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5,(6).

中国会展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探索 第8篇

一、中国会展教育的发展现状

从总体上看, 按照培训机构的不同, 中国会展教育共分为三种类型: 普通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 国内教育机构及协会、企业的在职培训, 中外合作开展的会展培训。

( 一) 普通高校学历教育迅速升温。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 中国的会展教育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自此, 教育部批准设置本科会展专业的高校从2003年的2所, 2004年上升到5所, 2005年14所, 2006年21所, 2007年达到26所, 2010年56所, 到2014年全国共有68所高校开设了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 另有173所高职院校开设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具体来看, 本科院校在旅游管理类学科下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以及在艺术设计类学科中环境设计专业下开设展览展示设计课程, 专科院校则在旅游管理类、艺术设计类学科下分别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以及广告与会展专业。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均开设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均设有广告与会展专业, 用以培养会展基础造型、会展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此外,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等还在旅游管理、广告学等专业中加开了会展管理方面的课程, 会展管理逐步进入“学历教育”时代。

( 二) 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积极投身会展培训市场。中国会展培训市场上的机构类型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政府牵头组织会展人才培训认证, 并交由培训机构具体执行工作。二是行业协会组织开发会展专业人才培训认证, 具体工作与其他机构合作完成。三是其他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培训班及研讨会。

( 三) 国外教育机构进驻中国市场, 中外合作发展迅速。面对迅速发展的中国会展业, 国外教育机构在会展教育方面几乎发起了全方位的进攻。一是从学历教育方面, 外国的一些大学通过与国内名牌大学合作的方式, 迅速占领高端市场, 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理工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招收国际旅游管理专业会展方向的工商管理硕士, 美国休斯敦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等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开展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一些中外合作教育机构如中美合作上海通用进修学院也办起了国际会议展览管理专业, 共同分享巨大的中国会展教育市场; 二是在职业教育方面, 海外的高校、行业协会等表现得同样非常积极, 如德国国际培训与发展协会和中国贸促会联合开设了中外合作会展职业培训, 在业界引起一定反响, 香港理工大学的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和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联合开设的会展及奖励旅游管理专业培训班, 也得到了学员的积极响应。在国内外合作开设各种形式的培训或认证班中, “注册会展经理 ( CEM) ”培训格外引人瞩目, 该项目是由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开发和运营的展览管理专业培训和认证体系, 该培训在业内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许多会议和展览公司的高级经理人都参加过CEM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 迄今为止共有4, 000多名会展精英取得了CEM称号。

会展管理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 已形成较完善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知识的共性和会展活动的国际性, 决定了中国会展教育在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中, 不能忘记吸收国际上的成功经验, 国外教育机构正是看准了这一点, 通过中外合作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与国内会展教育机构展开竞争, 并已成为中国会展教育市场上的一只重要力量。

二、中国会展教育发展的特点

( 一) 起步晚, 发展快。从国外会展教育的发展历程看, 美国第一门会议管理课程于1978年在内华达大学饭店管理学院开设, 在展览界有较高知名度的德国瑞文斯堡大学会展管理系始建于1986年, 而中国的会展高等教育最早开始于2001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设的展览设计专业。中国会展教育与国外相比起步虽晚, 但发展速度很快。根据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来看, 全国共有270所高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广告与会展专业。而据全球有关资料显示, 2002年全球提供会展课程教育的高校仅有150所左右, 其中一半在美国。由此可见, 中国会展教育发展速度之快。

( 二) 各类院校争相发展, 国内外合作蓬勃展开。从开办会展教育的主体来看, 涉及多方面, 既包括国内外院校及相关科研机构, 也包括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等。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270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会展专业, 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总数的11% 。同时院校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吸引企业、行业协会进入学校举办培训班、设立奖学金等。除此之外, 会展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特征也非常明显, 自2003年以来, 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国际展览协会 ( IAEM) 合作引进的注册会展经理培训体系被公认为国内最高级别的会展培训而备受推崇。中国会展教育市场逐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 三) 涉及领域广泛, 依托不同专业背景。从专业设置的背景来看, 各院校会展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学科上:

1. 旅游管理类。部分院校依托自身强势专业———旅游管理, 发展会展教育, 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其开设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培养具有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知识, 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会展管理及旅游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类院校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以会展、旅游的结合课程为主。

2. 艺术设计类。部分院校主要通过在环境艺术专业下开设展览展示设计课程以及设立广告与会展专业, 用以培养会展设计类相关人才。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设艺术与科技专业培养会展与空间设计搭建人才。

3. 外语类。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设立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不仅注重学生会展管理方面能力的培养, 而且对学生第二外语 ( 德语) 能力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 四) 长三角地区会展教育发展迅速, 沪浙领跑全国。从院校数量来看, 全国开办会展教育的院校大多集中在东部会展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上广以及江苏、浙江就集中了91所院校, 约占全国总数 ( 270) 的34% 。根据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 2012年) 》, 在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院校数量排名中上海、浙江分列第1、2名。从会展教育培养方向的多样性来看, 沪浙领跑全国。据《普通高校2014年招生计划》, 上海、浙江会展专业培养方向多样, 包括会展设计、会展旅游、会展管理、会展外语人才等多方面, 此外, 沪浙院校还十分注重中外合作, 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 中德合作) 、上海理工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 中英合作) 。与此同时, 为解决长三角地区会展人才紧缺的现状, 组建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服务中心, 并在其成员城市间开展现代会展岗位能力证书培训考试, 通过实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的模式, 实现证书互认, 极大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会展人才的培养, 有利于该地区会展从业人员的自由流动, 实现会展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中国会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会展业迅速发展、会展人才相对短缺的背景下, 近年来尽管会展教育出现了主体与形式多元化发展的“繁荣状态”, 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尤其同欧美等会展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相比, 我国会展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 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会展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一) 高校会展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各层次教育分工不明确。国外把会展人才划分为三大类: 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支持性人才。每类人才在业内都有其独特的定位, 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会展项目策划、市场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属核心人才, 在行业内层次最高, 专业操作能力最强, 主要负责项目活动的整体运行。辅助性人才居中, 负责会展项目的具体执行工作, 如展台搭建、展示空间设计等; 支持性人才位于最下面一层, 主要从事会展服务, 如翻译、接待等。从中国会展教育发展现状来看, 支持性人才的培养已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 许多高校开设了外语、旅游管理专业, 而且教育层次、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使得支持性人才相对充裕。而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严重不足, 市场上缺少经验丰富、能力一流的会展策划人才以及会展项目操作人员。近年来, 为了扭转核心、辅助性会展人才紧缺的状况, 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成立会展专业、开设会展相关课程。然而, 在会展人才培养方面大部分院校都存在目标不明确的现象。许多学校弄不清自己到底要为社会培养哪类会展人才, 从而导致课程缺乏针对性。从会展教育的角色分工来看, 现阶段, 本科和高职院校在会展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明确的分工。从课程设置上看, 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该院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有会展概论、会展管理、会展策划与实务、会展经营决策、会展法律法规、会展市场营销、会展接待管理、会展设计与布置、美工基础、图像处理、会展实用英语等, 与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太大区别。而在理想的会展教育体系中, 本科教育应是核心, 担负学历与学位教育、科学研究等任务, 承担着培养核心人才的任务。大专院校主要负责操作业务培训工作, 以培养具备操作技能的辅助性人才为主。

( 二) 会展专业课程庞杂, 缺乏专业共性。我国高校会展专业定位的不同大多由于其学科起源的不一致。截至2014年, 全国获得教育部备案或批准开展会展教育的高等院校共270所, 专业方向涉及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许多院校主要依靠原有老牌专业开展会展教育, 以专业间的共性为出发点, 而不从市场实际需要出发设置课程。如重庆工商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主要偏向于会展旅游方向, 与重庆会展企业所需的会展布展、运营等方面人才并不完全匹配, 从而形成了院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

( 三) 企业与学校在会展教育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对于会展教育, 学校强调基础课程的“宽口径”培养; 而很多企业更强调专业课程的“窄口径”精深。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 导致了两难局面的出现: 高校培养出来的会展专业毕业生被会展企业退回或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会展企业普遍认为会展专业毕业生不专业, 在组织、沟通、策划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欠缺。近年来, 各地对会展核心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但高校会展教育却面临不被企业认可的尴尬境地, 从2004年对上海部分院校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的调查来看, 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行业内就职。

四、推进中国会展教育发展的建议

中国会展教育仅发展了十多年的时间, 历史较短, 发展经验有限。结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建立完善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 促进会展教育的健康发展。应当建设以高校的学历教育为核心, 职业资格教育、企业内部培训以及员工自学为补充的会展教育体系。高校教育方面, 紧密结合企业需求, 动态调整课程设置, 积极邀请从业人员走进校园, 举办专题讲座、开设实践课程等加强校企合作, 以培养市场需要的会展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和支持性人才为目标;职业资格教育方面, 规范会展培训市场, 发挥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力量, 制定相关标准, 积极推广“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企业内部培训方面, 聘请具备完整理论框架的高校教师, 参与企业内部培训, 在提高会展企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增加高校教师与企业的交流, 进而实现会展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二) 实现高校“学历教育”的角色分工, 提高会展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高等院校在培养会展人才的过程中, 要有明确的分工, 本科院校主要负责培养策划、组织、项目研究等核心人才, 专科院校则要以培养项目执行、设计、接待等辅助性及支持性人才为主。各级各类院校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的基础上, 制定针对性强的培养方案, 用以指导高校会展教育的发展。

(三) 结合实际, 丰富会展教育模式。国外的会展教育模式多种多样, 不同的高校也各具特色。如德国会展教育基本上是定向培养的。大多数学生是接受展览公司委托培训的, 经过培训的学生毕业后还是要回到原公司服务, 这些学生平时可以从展览公司得到工资, 有的在学习或培训的同时仍旧参与公司的部分工作。在我国, 各高校也应结合各自实际情况, 实行弹性课程设置、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通过改革授课方式、创新实习方式等, 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进而提高我国会展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实力。

摘要: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对会展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会展人才?中国会展教育的现状及特点又是什么?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市场实际情况, 深入分析中国会展教育现状, 总结中国会展教育特点, 针对现阶段会展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展业,会展教育,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中投顾问.2011~2015年中国会展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1) [R].

[2]金辉.国际旅游院校会展教育的现状和我国的差距[J].旅游科学, 2003, 1:5~9

国内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第9篇

关键词:护理,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护理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化, 护士的重要职责甚至包括控制慢性疾病日益增多而带来的健康隐患, 处理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各种不适, 以及帮助患者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1]。护士将承担更多以前医师承担的工作。这些新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护士具备更多不同的能力。因此, 为了让护士具备这些能力, 护理教育的发展成为必然。

1 护理教育的现状

目前, 我国实行的是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连续统一的教育体系, 并已形成了由中专、大专、本科到研究生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但是, 我国护理教育仍以中专、大专教育为主, 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仅占一小部分。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 我国现有900多所中专护 (卫) 校, 500多所本科 (大专) 院校开设护理专业, 有超过6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护理硕士点, 20多所开设了护理博士点[2]。同时, 我国还拥有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护士在职教育、护士继续教育、护士成人教育系统, 这些教育形式对提高在职护士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3], 截止2010年, 我国注册护士已超过200万人, 其中中专学历占46.0%, 大专学历占42.5%, 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不足10%。如表1所示。但总体来说, 和欧美国家相比较, 我国的护理教育层次和水平仍然偏低, 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表2所示。

注:数据来源于《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注:数据来源于《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 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护理学的发展将更为迅速。生物——社会环境护理模式将全面主导护理实践。这就向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多层次的培养体系, 以需求为导向, 优化培养目标

美国的护理教育之所以在二十世纪走在世界前列, 正是依赖于专业高学历人才。我国护理教育要想迅速改变学科科学化水平不高、独立性不强的现状, 当务之急是扩大高层次的护理教育, 形成以高等护理教育为主流, 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护理教育。同时将更加重视各层次之间的衔接, 强化学生的护理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 兼顾学生的未来发展及潜力的发挥, 培养能符合社会护理需要的现代化的护理人才。

2.2 课程设置不断完善, 凸显专业特色

现代医学模式对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课程设置中不仅注重医学基础知识, 还应注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信息科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知识。在我国, 护理教育还没有完全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现代医学模式, 课程设置也偏向生物医学, 而且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目前各院校不断进行课程改革, 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了人文科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等课程, 并加强了人际沟通技巧的学习和训练, 更好地突出了护理专业的特点。

2.3 社区护理教育不断强化, 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求

美国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侧重临床转向侧重社区。开业护士的职责是帮助社区各年龄组的个人及其家庭, 为他们提供医疗护理信息, 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实践证明, 开业护士提供的护理服务质量高、病人满意度高、花费低。目前我国也在大力发展社区工作,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将成为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现在各高校都在加强社区护理的理论及实践的教育, 并开设了相关课程。

2.4 拓宽护理教育途径,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护理教育的开放性, 不仅表现在办学过程中与社会实践、实习相结合, 社会医院参与培养过程, 还体现在国内外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新世纪, 社会的前进步伐在加速, 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目前国际护理学术交流正在加强, 国际合作的护理教育培训项目也在积极开展, 合作双方共同提供各种水平的教育,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护理教育与国内外社会生活的联系与融合, 日益成为护理教育的潮流。

参考文献

[1]Vladimir J.imunovi, Marija upanovi, Frane Mihanovi, et al.InSearch of a Croatian Model of Nursing Education[J].Croat Med J, 2010, 51 (5) :383-395.

[2]尤黎明, 罗志民, 万丽红, 等.中国护理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 2010, 7 (4) :147-151.

浅析高等舞蹈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启示 第10篇

关键词:舞蹈教育,高等,现状,教育模式

舞蹈可以说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舞蹈发展离不开舞蹈的教育, 舞蹈的教育也在无形中推动了舞蹈的发展和创新。在今天, 舞蹈教育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无论是幼儿舞蹈教育还是高等舞蹈教育, 都沿着科学的轨迹不断形成完整的教育系统。但是, 也有一些学校缺少对于舞蹈教育的定位, 阻碍了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当下的高等舞蹈教育, 应当结合社会对于舞蹈教育的多元化需求, 通过改革、优化舞蹈教育的结构, 重塑舞蹈教育的发展思路, 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舞蹈人才, 满足社会对于舞蹈人才的需求。

一、高等舞蹈教育的现状

高等舞蹈教育是指经过国家批准的, 在高等艺术院校中, 将舞蹈作为专业方向进行的教育。在1978年, 北京舞蹈学院正式成立, 这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高等舞蹈教育的园地。此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高等舞蹈教育的认识也不断提高。高等舞蹈教育也不像诞生之初那样“稀有”, 开始在各大院校中绽放光彩。仅以海南省为例, 就有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等多所高校都开设了舞蹈专业。这些专业的开设, 满足了学生对于高等舞蹈学习的需求, 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社会对于专业舞蹈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但是, 高等舞蹈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培养方面的问题。由于社会对于舞蹈人才的需求, 再加上高校的扩招, 选择舞蹈专业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也就导致了舞蹈专业的生源不同于以往仅来自中等舞蹈学校, 而是趋向多样化。接受高等舞蹈教育的学生大致上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中等舞蹈学校的学生, 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 另一部分是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 没有接受过基础舞蹈训练。传统的高等舞蹈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没接受过专业舞蹈训练学生的学习。而缺少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到部分生源的舞蹈学习。

二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舞蹈是文化的一部分, 当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浪潮势必会对舞蹈教育的发展造成影响。由于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舞蹈作为一门选修课步入大学的校门, 获得了学生们的喜爱;社区文化建设脚步迅速, 广场舞文化丰富了社区群众业余生活的同时, 也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随着人们对企业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 舞蹈元素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服务行业、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 更是需要各种舞蹈人才。由此可见, 社会对于舞蹈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舞蹈教育也应当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上推陈出新, 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舞蹈人才。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由于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舞蹈专业, 很多高校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创办了自己的舞蹈专业, 因此需要大量的舞蹈教师。但是我国的高等舞蹈教育自产生起至今, 仍不足四十年。经过高等舞蹈教育的人才数量无法满足当下对舞蹈教师的大量需求。这也间接导致了高等舞蹈教育师资年轻化问题的出现。许多教师虽然具有专业的水平, 但是缺乏了高等舞蹈教学的经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

二、高等舞蹈教育的发展启示

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 应当与社会对于舞蹈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当下高等舞蹈教育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应当抓住这个机遇, 一方面对当下高等舞蹈教育发展中存在不足的方面进行反思, 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满足社会对与舞蹈人才的需求。接下来, 本文就立足于当下高等舞蹈教育现状, 提出高等舞蹈教育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 将高等舞蹈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社会对于舞蹈的需求, 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节日的文艺演出中, 舞蹈节目往往必不可少;人们在日常的闲暇时间, 也愿意聚在一起从事广场舞等舞蹈活动。从这个层面上讲, 舞蹈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而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 要求高等舞蹈教育需要拥有不同层次的教学体系, 以培养出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这也就启示着高等舞蹈教育也应当关注社会需求。只有将社会需求与舞蹈的专业教育相结合, 为社会提供具有良好舞蹈素养的专业人才。因此, 高等舞蹈教学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不仅仅以培养职业的舞蹈演员为目标, 还应当注重多元化舞蹈人才的培养, 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舞蹈人才。也只有这样, 高等舞蹈教育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动力, 与时代的发展同呼吸, 共命运。

(二) 使用多元化的舞蹈教学方法

传统的舞蹈课堂与其他的课堂实际上没有区别, 都是教师先演示, 讲解重要的动作, 然后再让学生模仿。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另一方面还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舞蹈是一门灵动的艺术, 仅仅依靠僵硬的教学模式, 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舞蹈之美, 也就无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的舞蹈创作。因此, 舞蹈教育除了应当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还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作为目标。这就要求高等舞蹈教育应当适时更新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例如, 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编排舞蹈, 然后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由同学进行点评, 再由教师对其进行指导的方式, 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鼓励其自主学习。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通过舞蹈视频、音乐的展示, 让学生对高等舞蹈教学的内容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

(三) 重视高等舞蹈教育知识结构的建设

以往的舞蹈教育往往关注的是学生对于专业性结构的建设, 却忽视了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这是因为传统的舞蹈教育以输送专业的舞蹈演员为主要目标。虽然这种模式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为我国培养了许多舞蹈艺术家,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仅仅强调专业性结构建设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高等舞蹈教育的要求。当今社会需要更高素质、更具知识结构的复合型舞蹈人才, 因此也就需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建设。高等舞蹈教育应当重视对学生知识结构建设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舞蹈知识。

三、结语

当下我国高等舞蹈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但是在学生培养、师资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合理解决, 就会影响到高等舞蹈教育未来的发展。因此, 将舞蹈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使用新颖、多样的舞蹈教学方法, 重视培养学生自觉掌握知识结构就显得很有必要。高等舞蹈教育也应当肩负起培养高素质舞蹈人才的责任, 为我国的舞蹈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卢圣兰.浅析高等舞蹈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启示[J].大舞台, 2011 (04) .

[2]曹景.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的发展路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4) .

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动画;中国动画产业;中国动画教育

引言:目前,中国动画市场十分广阔,动画产业与动画教育需要不断发展,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占领市场。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动画教育,但中国动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制约着其人才的培养,影响着中国动画产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将对中国动画产业与动画教育展开分析,旨在发展动画教育,促进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

一、动画

动画是指活动的图画,将图画赋予生命,通过连续播放的方式,形成一系列的画面,进而在视觉角度成为连续的、变化的图画。动画一词源于日本,从漫画中演变而来,通过科学技术,将图画呈现在电影与电视中,使其活动起来。

二、中国动画产业的概况

中国动画产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过辉煌、停滞与发展时期,目前,随着对中国动画产业的逐步重视,动画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前景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动画行业的发展,面对着动画市场的需求,国家对动画行业给予大量的支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其进行扶持。国家支持电视台对国产动画片进行播放,同时限制播放国外的动画片,为国产动画行业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从而刺激了中国动画行业的发展。其二,动画商业的发展,动画片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分为艺术与商业发展,由于动画片对国家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商业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目前,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时间短,但其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占有了一部分市场。其三,动画教育的发展,为了促进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教育需要为其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主要是由于电视台、动画制作公司与游戏软件等众多部门需要动画方面的专业人才,但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着中国动画行业的发展。动画教育需要通过高等教育与专业化的训练,为动画行业提供必要的人才,因此,动画教育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1]。

三、中国动画教育的现状

由于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时间有限,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中国动画教育迅速发展,旨在为动画产业提供人才,促进动画产业的发展。但中国动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师资资源缺乏,目前,中国动画教育的院校虽然不断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院校的数量仍不足,同时,其动画专业的教师资源欠缺,教师的综合素质偏低,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第二,教学方针狭隘,由于动画教育发展的时间有限,其教学方针不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电脑教学,缺少学生对动画的了解与艺术培养,因此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动画师。第三,动画理论欠缺,部分院校虽然设置了动画专业,但其教材不完善,大纲不系统,导致其动画理论欠缺。第四,就业问题严峻,由于院校均关注动画教育,使其毕业生急剧增多,致使市场过于饱和,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将面临严重的就业问题[2]。

四、促进中国动画教育发展的措施

(一)增加师资力量

面对高校内师资资源缺乏的问题,要积极进行解决,增加师资力量,从而促进动画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积极利用动画艺术家,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对动画教育事业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进行有效的指导与教学;同时,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要时刻关注其身体状况,从而安排相应的教学。其次,吸引国际上优秀的专业人才,他们具有动画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聘用制度,使其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动画教学知识与技能,从而使中国动画教育更具开放性。再次,聘请社会上的高级人才,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他们接触过动画产业,能够为学生的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其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最后,培养在校教师,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学习与培训,可以通过短期进修与培训,提高其综合能力,从儿保证其教学。

(二)制定科学的教学方针

动画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其教学方针,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在教学方针的指引下,开展高效的教学,使其教学体系更加完善,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展开教学,因材施教,从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掘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而进行积极的指导,使其根据其特点,选择自身发展的方向,实现学生的价值。

(三)加强交流与合作

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校企、学校间要积极进行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逐渐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理论更加严谨,从而促进动画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同时,通过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进而提高其综合的能力,并为其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活动、国家的动画节与国际的电影节等,通过交流将使其掌握现代动画产业的实际需求,进而进行深入的学习[3]。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动画产业与动画教育行业均在不断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致使其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中国动画产业与教育的发展,本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促进中国动画教育事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相信,随着中国动画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人才的不断培养,中国动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有所提高,并获得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立军.浅析中国动画教育的现状及未来[J].教学论坛,2011,3(12):148-149.

[2]刘勃宏.浅析中国动画产业与动画教育的必然性[J].价值工程,2013,(02):300-301.

[3]李建强.浅析中国动画产业及动画教育[N].美术,2012,9(03):114-115.

浅析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第12篇

一、当前高校法制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

当前, 经济社会大环境的深刻变化成为大学生犯罪率上升的总体背景, 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人际交往、意识形态都发生着深刻变化。调查显示近30%的学生认为“权大于法”, 近60%的学生认为对付不法侵害可采用私了、忍让和报复的手段, 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 在实际经历中缺乏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这与高校法制教育重基本原理的普及、轻生活实践的联系;法制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方式方法不能适应经济社会法制化进程密切相关。QQ、微信、微博等在提供多元化交际的同时, 也给违法犯罪提供了便利。近年来, 大学生利用各类网络软件平台触犯法律的案例较为频繁, 欺诈、行骗、盗窃、强奸等犯罪形式多见, 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 犯罪形式呈现出隐蔽化、智能化的趋势。

二、目前高校法制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一) 教学内容中道德和法制教育的有机融合不足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 除第五章和第六章能将道德和法制教育内容结合外, 其他六章只就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进行分别阐述, 使二者的有机结合占课程整体的比例不足;从这两章的内容编排看, 也仍是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分前后进行阐述, 缺少对于二者内在联系和精神内核上的阐述。

(二) 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新时期法制课堂教学要求

当前多数学校的法律课程教学采取简单说教形式, 老师照本宣科, 学生勾画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和形式僵化, 理论与实际脱节, 教学形式单一、过程枯燥。同时, 由于教材缺乏法制和道德教育内在联系的设计, 加之教师的知识背景不同, 在《基础》课程中往往有所侧重, 往往忽略了二者内在的融汇与贯通。

(三) 课程教学缺乏实践环节,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

《基础》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 不少学生对单纯的理论说教存有逆反心理, 课程教学采取学分制和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的评价方式, 其功利色彩浓重, 偏离了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这一教学目标;有学生认为法律、道德素质是一个生活经验逐渐生成的过程, 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所能涵盖的;有学生认为, 中小学已经有道德修养和法律常识的学习, 到大学还学习是做无用功。反映出高校法制教学不能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缺少实践经验的培养。

三、高校法制教育课程的可行路径

(一) 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融会贯通

《基础》课程应是道德与法制教育融合的载体, 要突出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理解两者共同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 引导学生把两者融汇理解, 指导自己对实践的感悟和体验。在教材的修订中, 可在法律制度的教学中, 相应增加道德理念和法制精神的内容, 这样既能不拘泥于实体法的框架局限, 又能增强大学生的法制精神, 树立法律和道德的信仰, 做到道德理念、法制精神和法律制度的相互促进、提高。

(二) 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应紧跟中国法制建设的发展, 着眼于法律知识传授、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素养提升三者的有机整合, 每一节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和增强学生法律素养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组织学生观摩专题影片, 从社会生活中甄选鲜活素材引入法制教学课程, 运用提问、案例、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法律课程产生兴趣;通过组织道德和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形式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用讨论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或将学生分成组每月定期开展道德与法制宣传、咨询, 增强学生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加强课程的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课程中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整体中互为促进的两面, 应把课堂的理论传授与实践相结合, 延伸课堂教学, 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通过让学生走进社会, 针对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 来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列席旁听法庭审判过程或走访服刑的同龄人、组织学生访问先进人物获得第一手材料, 以增强法制的情感冲击力;可以用一定课时或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对社会就业、困难职工、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研, 通过实践教学丰富学生的感受,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以撰写调研报告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律和道德认知, 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 创设出良好的课程参与氛围。

综上所述, 高校法制教育课程应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促进道德和法制教育的有机融合, 以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内在的法律与道德意识,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法律素养, 从而有利于促进法制中国的建设。

摘要:大学生是推进法制中国建设的生力军, 然而大学生中存在的法律意识淡薄甚至违法现象, 显示出高校法制课程教学还有待改进, 需要优化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律素养, 这有利于我国社会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建华.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对策[N].四川科技报, 2010-01

上一篇:刺激与健康下一篇:社区宫颈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