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2024-06-25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精选12篇)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第1篇

班主任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 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纵观近年一些学生, 特别是一些所谓的“优秀生”, 他们的学习成绩比较好但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认识却出现了错位。我认为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忽视了对“优秀生”进行德育教育。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 往往把工作重心倾斜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困生”身上。他们认为德育工作主要是教育“学困生”, 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优秀生”的德育问题。其实, “优秀生”和“学困生”一样, 都是我们教育的对象, 都需要进行耐心细致的德育教育工作。学校德育教育应该面对全体学生, 尤其是“优秀生”, 而不是仅仅针对“学困生”, 只不过“优秀生”的德育工作和“学困生”德育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我认为, “优秀生”的德育工作尤其重要。这是因为:

1. 学校领导、任课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对他们的管理教育不严。

我们所说的“优秀生”就是指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正是由于他们在学习成绩上出类拔萃, 因而经常受到学生们的羡慕和老师的表扬。他们成了学校的特殊群体, 这些学生往往头戴各种“官衔”, 手捧各种荣誉证书;即使犯了错误, 也会受到教师的特殊照顾,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负。他们易骄傲自满, 自以为是, 看不起其他同学, 有的甚至连自己的老师都不放在眼里, 听不进不同意见, 慢慢地这些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直至最后在先进行列中掉了队。

2. 嫉妒心强。

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 每个学生接受新事物都比较快, 嫉妒心理也会随之产生。一般来说一些“优秀生”比其他同学怀有更多的嫉妒心理。因为“优秀生”在班级和学校总是名列前茅, 他们见不得其他同学超越自己, 不论在什么方面一旦发现有人比自己强, 都会油然而生妒意, 有的甚至不惜采取卑鄙手段攻击他人。

3. 思想不成熟, 经不起挫折。

由于中学生心理发育不够成熟, “耐挫”能力也普遍较差, “优秀生”表现得更为突出。“优秀生”学习能力较强, 因而给自己规定的目标和标准也就较高, 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都比较好。但由于考试成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时考试也会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一向很自负的“优秀生”们如果达不到自己确定的目标, 就会比一般同学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他们容易片面地看待问题, 消极地接受教训;有的会觉得万事皆休, 自暴自弃, 失去进取的信心从此一蹶不振;有的甚至觉得一切都完了, 感到没有前途, 甚至走向反面。

4. 根基不稳, 拒腐能力差。

他们虽然在校经过了一些学习和常识以及必要的道德教育, 但是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贫乏, 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因而看问题易看表象忽视本质。有时凭血气方刚,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优势, 和青少年固有的自尊心、好胜心去做事情, 缺乏对事物的深刻和理性认识, 当碰到是非界线不清、良莠不明的事物时, 就会出现犹豫、彷徨, 甚至作出不正确的选择, 好恶并吞, 进而做出了错误的追求, 以致走上了弯路, 陷入泥坑不能自拔。

5. 单向发展。

在“优秀生”中, 固然不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 我们也必须看到, “优秀生”中确有一些学生是单向发展的, 即只是努力学习, 成绩优异, 而其他方面则相对落后。从我多年来对我校“优秀生”的调查情况看, 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的学生只占总数的20%左右, 而其余的学生大都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如:有的在同学之中惟我独尊, 有的对班集体比较冷漠, 有的对待批评百般抵赖, 有的劳动观点差, 有的身体素质不好, 有的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等等。

二、应对措施

1. 注意“优秀生”的自负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特别注意加强对“优秀生”的教育, 教育他们在和同学发生争论的时候, 不要表现出一种盛气凌人的态度, 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也不要总认为只有自己的看法正确, 而别人的意见都是错误的,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只有不断地向同学学习, 才能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如果我们不注意帮其改变这种自负的态度, 任其继续下去, 则会导致这些“优秀生”逐步养成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的坏习惯。因此, 班主任在做德育工作时必须注意到“优秀生”的自负问题, 对他们的夸赞要适可而止。在他们学习成绩取得进步或者接受表彰以后必须做好其思想工作。要针对他们对荣誉的不同思想反映, 积极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誉观, 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 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鼓励他们把学习荣誉作为新起点, 不断进取, 向新的高度冲刺, 从而克服自负态度, 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2. 注意“优秀生”的嫉妒问题。

及时发现并处理好“优秀生”的嫉妒问题, 有利于班集体的团结与稳定, 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在我们喜欢他们的同时别忘了多关心他们的心灵, 多与他们交流, 多一些心理辅导, 多一些爱心和耐心, 这样“优秀生”会更加优秀。例如, 我班一名学生入学成绩比较好, 且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 但是在竞选班长时, 他没有当选。这样他在私下里就总是和班长对着干, 千方百计想把班长拉下来。因此, 他总是无事生非, 鼓动别人说班长的坏话, 想尽方法让班长难堪, 弄得班长无法开展工作, 无心学习。我发现了这件事后, 一次饭后我找到了这名学生。我抓住了中学生自尊心强、渴望被认可的心理特征, 没有直接批评他, 也没有空洞的说教。我和他慢慢地谈心: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喜欢自己, 欣赏自己,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要有良好的修养和表现。男孩子要心胸宽广, 不斤斤计较, 宽容大度, 拿得起放得下, 像绅士一样。想当班长愿意为同学们服务是件好事, 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但是, 必须靠自己的真本领, 用自己各方面的表率作用包括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 来赢得同学的尊敬与拥护。经过耐心的谈话后, 他惭愧地低下了头说:“老师我错了!我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同学的信任, 下次竞选时和班长公平竞争。”

3. 要注意培养“优秀生”对挫折的承受力。

摇摆型的“优秀生”, 表现为思想基础不牢固, 自尊心强, 心里承受能力弱。他们之所以要求上进, 一般是因为某种原因, 一旦受到一些挫折, 目的和愿望没有达到, 思想就会出现波动。对这部分学生要注意调动积极因素, 帮助他们端正争当优秀生的动机, 引导他们向稳定型转变。对于这部分学生, 班主任老师要加强对他们进行耐挫折教育, 特别是要根据他们的年龄、能力、智力等因素, 帮助他们确定适当的目标, 以避免挫折给他们带来消极和苦恼, 让他们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心理和良好的情绪。在管理教育工作中要以鼓励为主, 批评要恰当、适时, 要允许他们有反复, 防止急于求成, 一蹴而就;在教育上, 应从基础抓起, 逐步提高;在要求上不宜过多, 起点不要过高, 要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如:我班的一位“优秀生”在考试中总分一直是班级的第一名年级前20名, 而在一次期中考试和接下来的月考中只拿了第五名年级名次也落到了50名后, 她对这一切感到不可思议, 一时受不了这样的“打击”, 几乎不能自拔。我给她找了一些有关心理健康和名人面对困难等方面的书籍, 指导她阅读并多次找她谈心, 谈理想、谈人生, 当然也谈了许多有关挫折的话题。最终使这位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她渐渐地学会了和同学和睦相处, 学会了面对挫折, 从中吸取了教训, 战胜了自我, 又愉快地投入了自己的学习中。

4. 注意提高他们的拒腐抗病的能力。

我的具体做法是: (1) 加大学习执行《中学生守则》,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力度.我借助主题班会, 演讲会, 竞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来引导学生学习执行《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并且配合学校政教处严格执行《一日常规》。我从严格要求学生穿好校服, 不留长发等日常琐事做起, 每天自行检查, 督促规范行为, 并且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 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注意树立榜样。俗话说“说一千, 道一万, 不如亲身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微言轻, 班主任言行举止特别重要。要求学生不迟到, 不旷课, 班主任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 讲卫生, 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平时班主任要注意严于律已, 以身作则, 时时提醒自己为人师表。 (3) 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环境育人很重要。常言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我在整顿班纪班风上狠下功夫, 教育学生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以身作则, 互相监督, 从而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良好环境。由于班内环境好, 气氛和谐, 学生的不良行为受到了抑制, 班内出现了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4) “三位一体”的互促法。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单靠班主任显然是不够的, 而要先靠各种力量的齐抓共管。通过班主任的工作把学校、社会、家庭组合成一个整体, 形成教育的合力, 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我定期家访, 或电话联系, 或通过家长联系单的方式及时反馈学生情况, 或商请家长来学校面谈等方式取得了家长的支持,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 注意“优秀生”的全面发展。

“优秀生”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我们必须重视“优秀生”这些“不优”的方面, 不要因为他们学习好, 就认为他们什么都好, 正是这样而导致有的“优秀生”犯错而受到严重处分的也不乏其例。所以说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 必须注意“优秀生”的全面培养问题而不能只注意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要树立“班上的学生人人平等”“德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要求“学困生”要做到的“优秀生”必须首先做到, “学困生”做不到的“优秀生”也必须做到。同样对于违反班纪班规的事, 处理的时候也必须做到一视同仁, 对“优秀生”甚至还可以更严格些。

总之, 班主任要和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密切配合, 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 应当多关注一下“优秀生”的德育教育问题,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其他方面的素质, 真正把“优秀生”们培养成为面向二十一世纪, 符合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露主编.中华教育论文.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1.

[2]李丽雅主编.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训.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探讨论文 第2篇

2011版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反展。”通过几年的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我认为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已有认知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一无所知地走进学习情境的,在他们大脑中有一个丰富的经验世界。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该深入分析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掌握到怎样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一年级数学(苏教版)第一课时是《数一数》,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会数1-10这10个数。在课前,我做了一个统计,我所教的两个班级,100%的孩子都会数1-10,95%的孩子能数到100。那这一课中还有什么是学生不会的呢?我进一步去了解孩子,找几个孩子数数教材中的物体,如小朋友、小鸟等,我发现大多数孩子当物体的个数多的时候会发生遗漏,数的时候也没有顺序。通过这样的了解,我把本课的重点发在了教会学生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数物体上。这样一堂看似简单的课,让学生掌握了数数的方法。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的教学,按照一定的年级水平,调整教学内容,才能使全体学生在每一节课有所发展。

二、面向全体学生,深入解读教材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师除了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要对所教的内容作一个详细的解读,客观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深入挖掘教材的教材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解读教材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和教学重难点等等。在教学《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法时,通过深入解读教材,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教学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意图。我清晰地认识到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学会验算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生在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之前已经掌握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应放在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的探究上,因为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还未涉及任何减法的验算,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减法的验算。为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保证大多数学生的成功率,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我设计了四项活动:活动1:自学教科书上第52页提供的减法验算的方法。活动2:独立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验算减法的方法。活动3:小组里交流验算方法。活动4:自己动手检验,全班交流。这样设计以后,我进行教学,发现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自主学习中,通过自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的验算方法,更有一部分学生想到了被减数减差等于减数的这种验算方法。只有深入解读教材,正确理解编者的意图,备好每一节课,才能使数学教育面向所有的学生。

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任何一位教师,只要在课堂上进行过观察,多会注意到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他们的经验、家庭背景、文化、学习方式等。这些方面的差异会影响都学生的学习的内容。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可以帮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有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把6个桃分成几堆,挑选出学生的各种分法,然后让学生观察哪些分法是公平的,在这个基础上揭示什么是“平均分”。接着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出示了试一试: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这个环节考虑到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分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用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组长记录每一种平均分的方法。有的学生是一个一个摆的,有的学生是两个两个摆的`,还有的学生是四个四个摆的。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能想到一种或两种,极少数学生三种都能想到,这就是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但是通过这样的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更加严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就。

四、聚焦学困生,给予积极的正面评价

小学口语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 第3篇

课堂教学中,遇到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往往考虑到解決问题的效果、课堂气氛、时间限制,便由几个积极发言的同学作为反馈信息应付了事。由此越发使口语发展不平衡,有些同学一节课、一学期乃至更长时间没得到较好的训练机会。怎样才能使口语训练得以落实,我认为首先要因材施教,这“材”指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例如,我班学生课堂中积极发言的为数不少,但仍有少数同学常常“金口不开”。原因其一:性格内向,胆子小;其二:口语表达与老师要求距离较远;其三:怕自己说得比别人差,不敢说。

针对这些情况,我首先设法使这些“金口”变“笑口”。于是,每一节课都注意找一些机会让他们开口。不管是字词或句段教学、讲读课、总结课或练习课,都提供给他们说话机会,要求把话说完整、确切,确实没有适合他们说话的内容,就让他们朗读一句话,一段话,掌握句子主要成份,克服他们的腼腆现象,培养他们的胆量。记得一年级时,我让同学们用“关心”一词练习说话,大家举了许多妈妈、老师、长辈关心他的学习、生活、成长方面的例子。

平时,我把字形分析、笔画、笔顺让给那些口头表达差些同学来说。一次在分析“研”字时,引导全班说研究的“研”字石门开出来的还有知识、道理、科学技术。还鼓励大家学好本领长大去打开科学的厦门。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大的荣幸莫过于得到老师的赞许。老师的赞许使他树立了信心,增强了学习力量。经过师生共同努力,以前的“金口”终于开了。

“金口”变“笑口”,说话训练迈出了第一步,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呢?我以“本”为“本”,一抓教材特点,挖掘教材中口语训练的潜在内容,加强训练。如诗歌、词句优美的文章,我抓朗读训练。朗读时,认真指导,帮助学生定语调、定重音、定速度,要求熟读。对接受有困难的同学让读一句或一段,但朗读要求不降低,让其读熟,朗朗上口,检查时,给予恰当的评价,给予鼓励。二抓复述课文,要复述的课文,在备课时我做到重视语言训练,面向全体,教给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吸收”课文中优美语句,培养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教给学生复述课文时应掌握语言训练的“序”。如指导课文复述的教学环节:第一步:让小朋友说学了这篇文章掌握了哪些词语;第二步:引导学生把这些词按课文不同角色分为二类,这个要求中下等学生都能达到;第三步:用同样的句式讲几句话(让中等学生说);第四步:把刚才说的这段话加上总起句、总结句、然后复述全文。训练中,我坚持每次练习,每项练习都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通过练习,口语发展水平均在原有水平上有较大提高。三抓对课文总结性的练习说话。我会让学生用“长处”“短处”连起来说话,我也安排了“序”,从半句到一句,从短句到长句,从课文到课外,从人物形象到自身表现,从他人到自己,从学习到生活,从知识到思想,这样以练代教,口语练习得以全面、广泛开展,对课文又加深了理解,领会了寓意。四抓创设情景说话。口语训练要分散集中相结合,练习方法要灵活多样,话题即要结合课文内容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这样才能使之练而不厌,不单调、不枯燥、不乏味。比如,在教《狐狸和乌鸦》的教学环节,我是针对社会上一些“冤冤相报”现象设计集中说话训练的。当教乌鸦的肉被狐狸骗走后,我主张让乌鸦上法庭,找法官,以法律来主持公道。这次说话训练需四个同学扮演不同角色(狐狸、乌鸦、证人、法官)并提出说话要求,“原告”乌鸦要求拟好诉状(复述课文)狐狸要进行答辩(思维要求敏捷),证人要做证词(熟悉课文内容,法官要作判决,法官人选要有创造性思维)。为达到全体训练目的,先让学生4人一组,让他们自己选定角色试演,这样训练面达百分之百。接着让一组代表试演,意在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我故意让班中较差的洪尉扮演狐狸,当法官判决:狐狸,你把肉还给乌鸦时,“狡猾”的“狐狸”张嘴吐舌说:“我把肉都吃进肚子里了,拿什么还给他呀?”想不到,他的“狡辩”可谓天衣无缝。经过这样长期的口头语言训练,要增添了我教学的乐趣与信心。

另外,我班有几个平时台下讲不完的材料,我称他为“散讲”能手,散讲主要特点是见人说人,见事说事,可借题发挥,说话也不受题材限制。这个现象启发了我促使学生去找“说”的题材。这些题材在日常生活中,稍注意都可找到。记得去年初夏的一个下午,同学们在教室里做作业,突然天黑得怕人,我故意离开教室,让他们“散讲”。过了一会儿,我推门进去,问他们都讲了些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争着说,这时,我把说话的机会让给那些刚刚开始进步的同学,他们说的内容无非是下雷阵雨时怕什么,为什么怕,但是每个学生表达时的热情、神态、语调、手势、体态是任何课堂上都找不到的。接着,我让他们把看到的景象加以想象,这样:“风魔王”“雷魔王”“大魔布”“变魔法”都出现了。我还引导他们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及联系当时心情连起来说一段话。尔后,我告诉他们,大自然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鼓励他们多多观察。最后,要全班同学回去把自己今天的所见所闻说给家长听,请家长评分。通过课堂训练,他们回去说得有声有色。

小学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第4篇

学生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 积极观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进行合理而科学的分层次教学。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层次性,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优、良、差三个层次, 但是学生的层次不是永远不变的, 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进步和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更好地发展和提高。

二、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完成教学目标, 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所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 认真研究教材, 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优等生要在掌握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培养各种能力:中等生要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而差生则需要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制定要遵循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实现的原则, 这样学生才会成功, 从而增强自信, 发挥潜力。比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的时候,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制定学习目标;优等生需要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推理过程, 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等生需要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学困生需要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后, 针对问题进行比较简单的计算。这样的目标制定不仅使后进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 还可以使其他学生的潜力被挖掘出来,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环节, 实施分层教学

在课堂上,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有所发展, 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到分层教学,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每一个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一) 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的分层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优等生, 要求不但要掌握书本上的知识, 还要延伸到课外知识, 使所学到的知识得到提升;对于中等生, 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困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 重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二) 教学方法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 教要得法。”因此, 在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根据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 对于优等生, 教师要放开手脚, 让他们自主去探究和学习, 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对中等生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 但是学困生, 教师就需要明确告诉他们学习方法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三) 分层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 分层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练习要体现层次性:第一层次是最基础的知识练习和掌握,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会做, 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第二层次是简单的综合题型。这类题要求中等生水平的学生都会做。第三层次是具有思考性和开放性的题型。这类题型要求优等生自主探究, 其他学生可以选做。因此, 在分层达标练习的时候, 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需要达到的要求,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不是盲目去做题。这样的达标训练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捆在一起, 也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达到的目标去努力完成, 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拓宽了他们的思路,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中都有所收获。

(四) 有效地进行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能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 对学困生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 所以, 对学困生, 教师不但要从学习上帮助他们, 还要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标, 让他们不仅能够自己完成适合他们的作业, 同样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树立自信心。教师要不断鼓励他们, 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 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让他们感觉自己能行, 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于中等生的个别辅导, 教师要重视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求他们对学过的知识能够达到灵活运用, 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和操作能力。对于优等生, 教师要重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关注不同学生, 实行多元评价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做出及时的评价,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学习的结果, 而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评价对于小学生很重要, 教师的评价要具体而准确,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做有针对性的评价, 要多鼓励、少批评, 多发现他们的进步和优点。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评价, 对于优等生, 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使他们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对于中等生, 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法, 找出他们的不足, 引导他们积极向上;而对于学困生, 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关点, 及时鼓励和肯定他们, 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总之, 在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通过分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分层次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 更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形成、潜力的挖掘和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实。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数学课堂上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 怎么才能关注到全体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中能够因材施教, 实行分层次教学法。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要求和难度不同的作业训练, 给每一个学生展示和提高的机会, 使他们都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发展他们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 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参考文献

[1]李琦, 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 2008 (3) .

[2]李燕清, 张红霞, 任莎莎.基于数学学习风格的因材施教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9, (8) .

[3]张恩昊.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新课程 (教师) , 2009 (11) .

关爱学生,面向全体 第5篇

黄梅县刘佐乡中学

控流防辍工作事关学校的兴衰,事关千百个家庭的教育梦想。对学校而言,流失一名学生,也许是几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而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则是百分之百,千分之千。控流防辍工作要求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刘佐中学地处偏僻,规模小,生源少,学生流失一直以来是我们这样薄弱学校永远的痛。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我们而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教育现实的需要,更是生存的需要。一. 思想碰撞,催生教师文化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的关键在教师,怎样实现教师队伍的思想统一? 我们通过暑假集训会,开展教师大讨论:刘佐教育如何做到小而不弱?有的认为要大力培优,多考取几个一中正线生,就一好遮百丑;也有一种声音,培优固然重要,但更要重视整体。大家最后形成的共识是:刘佐乡小,优质生源少,比拼优秀生不是我们的优势,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突出整体提高,才有机会做强刘佐教育。

我们还通过激发广大教师的爱校情感,引导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刘佐中学处在周边一些教育航母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每年都有一些优秀生源流失,我们教师发出了“让转出去的学生后悔”的誓言。悉心培养每一个学生,用他们的成长成功证明我们教师队伍的优秀。面向全体学生,已经成为我们的教师文化,已开始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二. 管理约束,催逼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查课制度。我们按照课程标准,开启开足所有课程,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和阅览课,实验教学做到常态化。为落实全面开课工作,我们加强了课堂巡查力度。一是安排专人查课,节节课查到,严查不按课表上课,私自换课,迟到、早退以及空堂现象。二是查课结果一周一公布。三是学校领导不定时“走课”,发现教师上课只顾及少数学生,而不顾整体,出现有学生上课睡觉不管的,有学生不听讲听之任之的,及时予以指正。

坚持周练批改公示制度。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周练都要全批全改,改完后交由年级主任审核,年级主任审核无误后方登记公示。我们每个年级办公室都张贴有“周练批改统计表”,大家互相监督,未能全批全改的则不能算数。周练全批全改的次数于期末汇总,作为教学常规检查的一项重要指标。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过去我们评价考试不仅关心学生人平分、及格个数,更关注高分个数,现在一律用人平分来衡量,此举重在促使教师面向全体,教师只有关注了学困生,才有可能提高人平分。

改进中考奖励制度。我们取消了黄高奖,增设了整体奖,量化指标指向了普高过线率,中考目标指向了夺取中考优秀奖牌。

跟踪新教师上好过关课。我们学校现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新教师,他们的专业成长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评价新教师过关课的硬指标是学生是否都听懂了,是否都会做了。通过课堂巡视、课后调查,看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面向了全体学生。对未能过关的教师,我们的 办法是:领导跟踪听课,每周二节;老教师跟踪辅导,每周一节;教研组赛课活动每期一次。催逼他们尽快成长,适应教学需要。三. 榜样示范,激励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大力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在学校分班、教师配备均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在教学上平等竞争。我们反对假日补课、推销教辅、取消体育课等不尊重教育规律,破坏教育生态的表现。但同时,我们强调精神立校,突出弘扬教师队伍的正能量,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我们发明了“结对帮扶”的办法:每位教师与三到四个学生结对,跟踪帮扶,做到每周谈一次话,每月一次家访。特别对学困生、留守学生、贫困生、残障学生等四类学生重点帮扶。

帮扶学困生的典型是***老师。她有两招:一是知识过关表,她将班上学困生编成一个学习小组,要背诵的外语知识亲自检查,节节过关,知识过关表上每一个红勾勾都代表了学困生的进步;二是个性化辅导,她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用心用情转化学困生。

帮助留守学生的典型是***、***两位老师。学生**,父亲病逝,母亲在外打工,哥哥在外地读书,双休日回家孤苦伶仃。两位老师轮流将学生接到家中,让自己的家人照顾饮食,两位老师则义务辅导**的学习,确保了该生没有失学,很好地完成了学业。

帮扶残障学生的典型是***。学生***、**腿都有残疾,上下楼不方便。学校在住房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一间房来给他们居住,***老师则经常为他们打饭提水,被学生亲热地称为“寒爷爷”。榜样的示范激励更多的教师加入到关爱学生的队伍当中:学生病了,有老师骑车把学生送到医院,送到学生家中;贫困生生活有困难了,有老师主动掏钱为学生生活买单;晚上就寝学生被子落了,值班教师像学生父母一样细心为他们盖上„„ 四. 活动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规范阳光体育活动。晨练以体操和跑步为主,大课间则有四项内容:竹竿舞、校园集体舞、踢毽子、跳绳。活动由政教处统一安排,分年级定时间、定场地、定内容,班主任具体组织。

坚持书香校园活动。督促语文老师上好阅读交流课,督促图书管理员组织好学生假日借阅工作:周五中午以班为单位集中借阅,学生返校后再集中归还。

作文展示活动。语文教研组组织教师把学生作文竞赛和平时作文中的优秀习作,定于每周五晨会时在全校展读,老师轮流做庄点评。

文明礼仪活动。每周推举一名文明学生,将其先进事迹在全校讲演,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坚持组建葫芦丝乐队。葫芦丝演奏是我校的传统,每年新生入学,随其志愿加入葫芦丝乐队。乐队有专业音乐教师定时传授,每个大课间,都能听到悠扬的葫芦丝乐声。至今我们学校能熟练吹奏葫芦丝的学生已经有三届学生,达上百人。

坚持“校园之星评比活动”。我们注重多元评价学生,除了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外,突出了“校园之星评比活动”。即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德育之星、体育之星、劳动之星、进步之星,让每 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都成为一个灿烂的明星。

面向全体学生,带给刘佐中学的是生源的稳定,质量的提升。以2014届毕业生为例,2011年秋新生入学人数是162,2014年毕业人数是157,三年巩固率达到96.8℅,普高过线率达到64℅,创下我们学校有史以来最好成绩。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巧妙导入;搭建平台;课程资源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最广泛的语言。由此不难看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有意识地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使全体学生的素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巧妙导入新课,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在开始上课的前几分钟学生的思维都不能迅速地进入课堂当中,基本上每节课的前10分钟

教师讲述的知识学生是听不进去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导入工作,要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课堂当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教学“Can you play the guitar?”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英语课堂,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各种乐器,并向学生播放了一段吉他演奏会的片段,在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将精力集中到英语课堂当中,并顺势询问了学生一个问题:Can you play the guitar?受主观的影响,我感觉学生这个年龄段不会有弹吉他的,不过出乎意料的是,有位同学的回答是Yes,在给予该生肯定之后,我让学生谈论了自己的各项能力,进而使学生进入了正文的学习当中。这样的课堂,没有压力,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便可以锻炼使用Can you/he/she ...?Yes, I/he/she can.No, I/he/she cant.句型,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提升,也会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得到

提高。

二、搭建自主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只有当学生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英语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且,《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How do you get to school?”时,我采用的是先学后教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词汇:train,subway,bus,bike等几种交通工具,之后,我让每个学生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进行小组自学,让每个小组之间运用How do you get to school?进行对话,eg:A:How does Mary get to school?B:She takes the subway.使学生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句型,接着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词汇和重点句型的前提下对正文进行学习,并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之后,我再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教材中的难点问题进行点拨,以确保先学后教模式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三、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随着社会变化的日益激烈,单纯依靠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了,所以,开拓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会得到扩展,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英文歌曲和英文影视剧等让学生在听歌和看对白的过程中感受到英语的价值,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英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不断熏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学习资源的能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的素质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洪进.初中英语课堂“面向全体,有效教学”的尝试[J].中小学电教,2007(11).

[2]尹芷华.面向全体学生,实施英语课堂有效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英语版,2009(7).

提问要有层级性并面向全体 第7篇

在对问题类型的研究中,心理学家把由问题的刺激情境到解决问题的轨迹,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距的长短,可以把问题分为四个等级:

微解答距问题是四种解答距中层次最低、难度最小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属于确认语言信息的知识性问题类型。答案大都是现成的,不具有太多的思维价值。这类问题,如“《边城》的作者是谁?他是哪里人?”“《阿Q正传》的作者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对于他,我们还有哪些了解?”等。语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大都通过这类问题得以展开与实现。

短解答距问题是四种解答距中层次较低、难度较小的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属于理解性问题,需要有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能力的运用,并能用自己的话把思维的结果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如一位教师讲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秋天里的景物很多,但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样几种景物?”像这类“为什么”的问题,学生需从理解课文出发进行思考,具有一定的思维强度。据我们听课观察,这类问题的提出大约占1/2。

如王崧舟老师《慈母情深》教学中有关母亲工作环境及辛劳疲惫生活状态的提问均属此类问题。凡结合语境对字词句段的分析理解,大都需要设计此类问题。

长解答距问题是四种解答距中层次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属于探究性或评价性的问题,需要学生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作参照,对阅读材料的合理性作有理有据的体悟与评判,其结果可以是多元的,能体现出学生个性的差异。

如于漪老师在《晋祠》一课的教学中,由学生提出,教师顺势让全班学生讨论的问题:“作者先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再写历史文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某位教师在《胡同文化》教学中,提问学生:“你认为北京人的这种性格好不好,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指向重点不单单是文本本身,还包括学生自己的观点、认识和经验。这种提问,对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提问,现在课堂中很少见到,即使出现也往往匆匆了结,其原因大概是费时间,与考试挂不上钩。

新解答距问题是四种问题中层次最高、难度最大的问题。它重在根据阅读所得,创设情境,表达出独创性见解来。如李镇西老师上《孔乙己》一课最后布置的作文《孔乙己的最后日子》。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量,开拓眼界,培养对文化的敏感性,在阅读过程能注意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及相关文字信息,灵活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充分显示出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创新才能。

四种类型,四种等级的问题对于语文学习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合理安排好它们之间的比例,让它们有机配合,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学生的学习欲望都能够得到激发。在课堂中,最多出现的是中间两个级别的问题。

一方面,多数学校、多数班级学生的语文水平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中间两个级别的问题对中间的多数学生有针对性;另一方面,短解答距和长解答距两种问题情境,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关键,涉及到对文本准确把握和有效阅读,涉及到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推理、鉴赏及评价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它们是下一步创造性学习的坚实基础。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第8篇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学生时代是学习现代化科学文化和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黄金时期, 在此时期, 音乐教师的任务是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喜爱音乐, 为学生终生热爱音乐打下的良好基础。我国是个人口大国, 义务教育制度是基本让每个孩子都能进入课堂来接受教育。所以, 几乎每个教室里都坐得满满的, 这似乎很难在教学中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更不要说“注重个性发展”了, 况且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素质与修养。其实不然, 这两个教育理念并不矛盾, 在音乐教学中, 切实有效地注入这两个基本理念, 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音乐教师应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音乐人才, 而是开发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 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传统音乐教学, 把教识谱、教乐理、会乐器、会运用歌唱方法唱歌等具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 “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诸多功能。教师应明确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 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范围, 课程是由学生反思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人生意义的活动”。所以, 音乐教育不应只局限在传授知识等狭窄的范畴内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 不能只想着怎样教, 而要换位考虑, 更多地想到学生怎样学, 学生是否喜欢。要把“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音乐教师必须挣脱“技能训练”的束缚, 把“人本位”作为音乐教育的课程观, 使音乐真正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将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完整人作为主要任务。

二、音乐教师应全方位地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要想让学生真正喜爱音乐, 教师必须给予正确引导。除了把学生置于音乐课堂中考虑外, 还应把他们置身于校园中、家庭中乃至社会中去考虑。学生是一个极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 不断发展的社会潮流时刻冲击着他们。“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 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在课堂中适当加进一些体现时代潮流的音乐作品, 让学生去捕捉、去表现生活中喜爱的音乐, 从而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展示他们的才华,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同时, 在校园里, 定期举行生动的独唱、独奏比赛, 或组织一些兴趣小组的培训, 让一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或者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比赛、文艺表演, 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合作能力。这不但激发了大部分同学的兴趣, 而且使学校充满了音乐氛围, 而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生长, 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

三、拓宽音乐课堂的知识领域, 提供给学生个性发展的自由天地

音乐是实践的、表现的艺术, 在众多艺术门类中, 它的创造自由度最高。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 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是一门综合了舞蹈、戏剧、文学、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它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是那样的自然协调, 那样的密切。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必须创造地使用教材, 将音乐与各科知识进行巧妙结合,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发散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使课堂始终充满无限生机。另外, 音乐的不确定性也为学生理解与演绎音乐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我们必须腾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 让他们在这个广阔天地里尽情地翱翔。首先, 在教学中, 教师利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 把应掌握的教学内容进行精讲, 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 接下来的15分钟时间, 交给学生来进行演唱、演奏、创作、表演、交流和讨论。老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要避免成为操纵者, 放下架子, 加入到他们中间去, 成为其中的一员, 让学生真正放开手去活动, 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 老师要让出讲台, 和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探讨知识, 把讲台让给“小老师”“小演员”去释放他们的能量, 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学生会在课余时间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认真查阅资料, 在讲台上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经验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将学习活动引向更深的层次。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模式的采用, 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 使得老师与学生更加亲近,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应该作为一种自由和欢乐来努力追求和尽情享受, 我们应尽力让学生在自由和欢乐的天地中享受音乐。我盼望我对音乐教学课堂的拓宽与丰富能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孩子们走进音乐课堂就开始享受音乐之旅。

四、运用各种手段, 通过师生互动, 开发学生的潜能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师把课堂当作讲堂, 只注重怎样教, 并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去考虑, 忽视了学生都是有个体差异的。“新标准”展示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既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又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素质与个性差异, 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怎样学上面, 通过学生自身各种形式的活动达到消化吸收的效果。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 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加上领导的支持与重视, 我校音乐教室都配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教师也配备了电脑, 这使音乐教学的现代化成为现实。教师在每一节课前制作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体的辅助教学软件, 它突破了传统的媒体限制, 以其随机、灵活的特点, 把知识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打破了时间、空间与地域的限制,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 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 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外, 教师还可用情境设置的手段, 采用形象的语言把景物具体地描绘出来, 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及图片, 使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 获得生动鲜明的形象感受。精彩的语言描绘, 定能使你的教学增辉、生色。拓展音乐时空, 让学生主动选择相关音乐也是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生获得音乐的主要渠道将不再局限于课堂。音乐教师首先教会学生怎样选择人类优秀的音乐作品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然后放手让他们选择与教学相关的音乐来相互交流, 充实课堂, 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开发其潜能。好的教学手段还有很多, 只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不断找到适合本人、本校情况的教学手段, 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总之, “新标准”的颁布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同时, 对教师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常规教学的基本功, 又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能运用策略, 又能及时地反思, 积多能、广博、全面于一身。作为改革前沿的主力军, 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天地, 主动学习和交流, 了解教学新动态, 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及时研究音乐教育的最新成果, 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各种书籍, 博闻强记, 拓宽知识面, 提高文学、艺术素养, 尽快成为一名“全能教师”。面对“新课标”我已做好一切准备, 勇于纳新、乐于纳新, 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开发者。

参考文献

面向全体,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第9篇

一、教学目标要体现其层次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多方面的,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和综合性较强的, 文本不同、特点就不同, 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也自然不同。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化的。因此,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对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兴趣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 《谈骨气》教学目标:1.汲取文中的几个词语及解释;2.找出本文的论点和论据;3.析论证的方法和作用;4.认识“我们中国人之有骨气”的意义。在学习中, 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这其中的目标1是个基础的认知目标, 也是本文的最低目标, 这个问题是为班里的学困生准备的, 他们会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的形式解决字词的问题。目标2是个浅显的能力目标, 它就是为程度一般的学生而准备的。而目标3、4为能力、情感目标, 把它们交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去带动大家进行学习、分析和讨论, 在一个小小的学习小组中, 就因教学目标的不同, 分工的不同, 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积累古诗词, 笔者课前十分钟会交给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练习。前期, 笔者以点名的形式要求学生上讲台进行背诵或默写, 简易的古诗词我都一一交给了基础较差的同学, 因为事先进行了课前准备, 古诗词又很简短, 他们完成得很不错, 此时的表扬就成了救命及时雨。下一轮的古诗词背诵和默写他们就主动上来进行了, 第三轮开始时大家就争先恐后地比赛着背诵默写了, 这个过程就是从一种被动到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其中的成功奥秘不就是教学目标层次性的设立吗?他们在浅显的学习目标中寻找到了学习兴趣, 无形中激发了他们潜在的“我要学”的欲望, 其学习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了。

二、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发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述,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这有一组材料:据说美国学生在课堂上为了装懂去问;中国的学生是装懂不问。某科研机构曾对北京10所学校的1200名中学生作问卷调查:敢于课后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占21.59%, 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12.5%。课改后情况确有好转, 但局面并不乐观。学生不敢提问主要是受到传统的、落后的教育观念所束缚, 其次是教师的观念不以学生会问为要点不加引导是个问题。

不问, 或许没问题, 或许没读懂, 或许不知从哪问起, 或许认为没必要问, 或许不敢问等。而老师课堂中不给学生问的机会, 不是因为老师不知道学生有问题, 而是没有意识到让学生提问题的意义。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问中思考, 在思考中有所感悟, 在感悟中有所收获。

怎么让学生既“懂得发问”又“学会问”呢?有些老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1.有组织的自读, 学生每人交上3个问题;2.教师依据文本的意义, 筛选及排序问题;3.按照排序问题, 教师预备教学目标;4.课前发回问题, 让原提问者当堂发问;5.课堂中再就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6.问题解决完后进行检测反馈, 达成有效教学。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如此重视、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习的主体性就能得以充分发挥了。

三、对学生进行合理性的评价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师德的彰显, 学生道德美德的培养, 通过教学中的评语就可窥一斑。如何给予学生的行为作合理性评价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呢?或许以下的两个来自《读者》中的事例会给我们一些思考。

例1:某海归夫妇从小培养女儿独立、创新的性格与习惯, 孩子在中学时期就参加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她和同学发起一个关注、资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公益项目, 还争取到联合国的资金支持, 申请项目时所有手续与表格填写, 都由她一人用英语操作完成, , 她从小的理想是去联合国做人道主义援助工作, 她的理想学府是北大。然而, 北大以文化课分数不足拒她于门外, 女孩含泪留学去了。

例2:某一男生, 学习成绩不好, 体育成绩较差, 后来因性格的问题还自卑到有自闭的倾向。父母把他带去了英国读中学。有一天他的体育老师对他说:“你之所以体育成绩不好, 是因为你的腿不协调, 但你的上肢非常灵活。你可以扬长避短地去打马球怎么样?”从此他与马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球让他找到了自信, 成绩也随着自信日益进步, 后来他还被牛津大学录取了。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 第10篇

一、转变观念, 回归教育本真内涵

“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 人要超越现实的存在而创造理想性的存在。”小学数学教育长久以来都笼罩在应试教育等传统不良思维观念的阴影下, 教师为了灌输知识而存在, 学生为了被灌输知识成为教师的存在对象, 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主体精神等种种向善潜能被久久尘封。另外, 长期以来, 个性都是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型或人文型学科的专属指称,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偏向于逻辑计算和推理判断的课程, 被片面地以理性工具主义取向抹去了学生个性的存在。因此, 为了实现小学数学学习个性的回归,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转变数学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 真心关注学生的个性旨趣, 保证教育本真内涵的完美挥洒。例如, 在解答“如果要打包10包同样的火柴盒, 将他们包成一包, 问有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省包装?”时, 教师不是亲历亲范, 而应当创设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实践过程, 让学生在拼博中充分凝聚自身的个性光芒, 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

二、尊重差异, 维系学生兴趣焦点

多元智力理论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说明了学生个性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因此, 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 尊重学生们不同的个性, 在教学中以求同存异之心保存整体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水平, 维系和保护学生个体的兴趣指向, 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兴趣的正向迁移, 从而带动学生在数学各个内容学习上的激情和动力, 实现学生数学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例如, 教师必须在教学之前, 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和兴趣焦点, 有的学生对计算比较感兴趣, 有的学生对逻辑推理感兴趣, 有的学生则钟爱于空间几何的学习。因此, 教师要客观分析学生, 导入要直观有效, 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兴趣指向, 保存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和激情。

三、因材施教, 实现个性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在各种智能组合中存在各式各样的方式, 从而导致了学生间个性表征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如果因循守旧地实施整体划一的数学教学, 那培养出来的绝非是数学领域的完整性人才, 而是只会跟着教师行走的空壳, 灵魂与人性已被泯灭。所以, 在认识到学生间存在个性差异的同时, 为了实现学生在数学领域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师还应当因材施教地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首先,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应当渗透分层教学和差异性教学的方式,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施行不同的教育, 给予不同的教育关注。其次, 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支架式教学。为了培育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征,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应当以支架的角色行走于学生生活之中, 直到学生达成预期目标后, 才逐渐撤去脚手架。例如, 在实践活动课“测量大树有多高”时, 教师首先要倾听学生独特的测量想法, 针对学生不同的想法给予不同的指导, 对方法有误的学生采取支架式辅助, 进行想法“催产”, 比如, 有的学生说“拿根竹竿比一下, 再用尺子量出竹竿的长度”, 有这种想法的学生, 教师应当借势鼓励, 督促其付诸实践。

四、发展评价, 强化学习自尊自信

社会学家指出, 个性的存在意味着个体必须承受来自于社会普遍伦理道德和制度秩序所形成的整体性冲突压力, 社会也正是由于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存在而实现着跨越式发展。因此, 为了保持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表征和兴趣点, 教师还应当践行发展性评价, 以激励的力量为学生前行“充电”, 强化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始终保持个性特征方面的自尊自信, 为自己终身发展, 为社会前行进步鼓足一生勇气。例如, 有的学生酷爱类似“找规律”的逻辑推理和判断题, 不管是在课堂、课间, 还是在课后, 都能够见到他们沉着探究的身姿, 这些学生可能在空间几何、解决问题等其他方面并不理想, 但教师不能因此强制或打破学生的学习激情, 而是要更加激励其深入探究, 在获取学生信任的同时, 开始以同样的激励份额鼓励其在数学其他方面的创造性投入, 以大爱之心和宽容之怀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促成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第11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音乐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 问题 途径

1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1过分依赖音乐教材

部分音乐教师被“课程即教材”这种狭隘课程理念所左右,将音乐教材当做唯一的音乐课程教学资源,忽略了进一步拓展音乐课程资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可否认音乐教材目前为止仍旧属于最基本的音乐课程资源之一,但随着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音乐教材的重要性“每况愈下”。所以,部分音乐教师应该改变“音乐教材是唯一的音乐课程资源”的这种理念,树立科学合理的音乐课程资源观。

1.2没平衡好教学重点

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阐述和技能方面的练习,常常忽略了学生的审美观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导致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均衡,还易使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从而出现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这种情况,教学效果自然无从谈起。

1.3教学观念和硬件设施不能与时俱进

音乐教师到其他学校或机构学习、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容易出现裹足不前或者闭门造车的情况,在教学思想上、教学理念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经验方面缺少总结和反思,最终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完备的音乐教学硬件设施,教师没有条件使用现代化的音乐教学手段,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实现基础教育音乐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途径

2.1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习音乐也就是在学习审美,所以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的开展应该紧紧围绕着审美教育这个中心来开展。在开展音乐课程教学活动时,应该注重听觉艺术的感知训练,并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美,从心理层面上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享受音乐,最终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教师应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语言、动作、歌声、琴声)将音乐所蕴含的美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共同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教师应该尽量多尝试下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影视光碟、录音磁带、校园网等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实现声像一体、视听结合的效果,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是促进者,是协作者,还是引导者。音乐教师应该注重营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使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求知态度,主动地去学习音乐、享受音乐。

2.2注重互动协作,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即教师不停地讲授声乐知识、唱歌或者弹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且害怕出错被批评,神经较为紧张,导致课堂气氛显得过于沉闷。音乐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改变长尊幼卑的传统观念,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调整师生的彼此位置,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2.3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应富有个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音乐课无疑是失败的。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提升课堂效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学生喜欢音乐、享受音乐的前提条件。音乐教学的内容最好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即不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4平等评价全体学生的成绩,坚定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性发展,换而言之,就是将机会和爱心赋予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够发展和进步。对于那些爱好音乐且表现出较高天赋的学生,更应给予关注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对于那些天赋普通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欣赏、包容的态度,不可带有色的眼镜看他们,以防降低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或者损伤到自信心、自尊心。音乐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尤其要关注“情感与态度”这一方面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热情,平等评价每个学生的成绩,强调重在参与,坚定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于那些首次阐述个人对音乐作品看法的以及首次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演的同学,先不管他们的看法是否正确、表演是否有水平,只要踊跃参加、积极响应,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长处,更加乐意学习音乐课程。

3结语

基础教育音乐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也并非仅有上述几种实现途径,更多的有效途径有待于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姬晨.从课程标准修订探索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哲学观[J].音乐研究,2012(04).

[2]吕琳.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D].上海音乐学院,2010.

[3]王州.论“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J].音乐研究,2011(06).

[4]迟冰.对音乐课程评价标准的再认识[J].文教资料,2010(22).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第12篇

关键词: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观念,机会平等

一、更新教育观念, 实施尊重平等教育

1. 在世界教育史上, 卢梭、杜威等教育家都提出过要尊重学生的理论。

可是, 从我国的传统教育看, 儒家文化也提倡尊重、平等教育理论。所以, 我们很需要践行“尊重平等教育理论”。

2. 平等对待全体学生、给学生平等机会

我们学校开展了广泛地能顺应或激发学生需要,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的课外活动, 学校举办了运动会;周周开班会, 科任老师参与班级管理, 与学生心连心。

3. 尊重学习困难的学生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 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就要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

二、面向全体学生, 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1. 学校在各个备课组中开展提升教师素质的读、盘、练活动。

读“三书”即:中外教育理论文章, 成功的教育经验和有特色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盘“三课”即:新教师的入门课, 入门教师达标课, 达标教师的优质课;练“六功”即:普通话、规范字、优秀教案、优质课、优秀论文、优质课件。

2. 教师争相外出听优质课;

珍惜学校请进来的示范课;不论四十岁还是五十岁, 人人参与讲课大比武, 课内比教学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调研考试新题型的归纳;整合考试答题方法与技巧等。

3. 教研成果从年轻教师到中年教师再到老年教师, 个个都追

求进步, 从讲课、教学设计、导学案、讲学稿, 到电子备课、电子课件, 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打造高效课堂,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在学校领导的引领下, 备课突出“三维度”, 讲课分成“三板块”, 辅导播撒“三爱心”, 考试严格“三要求”。

2.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分组讨论学习、一帮一学习小组等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互相接纳的团队精神。

3. 教师大胆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搜集与书本相关的乡土材料, 拍摄照相, 制作教学课件。

上一篇:移动多媒体广播论文下一篇:计数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