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服饰文化研究

2024-06-06

云南彝族服饰文化研究(精选6篇)

云南彝族服饰文化研究 第1篇

一、彝族服饰的传统文化

1、彝族服饰的审美特征

彝族聚居地支系庞杂, 大致可分为什乍、阿都、所地、伊诺四个方言区, 各自的服饰有着不同的特点。虽然彝族服饰种类复杂多样, 但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造型, 色彩图案以及配饰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服饰艺术背后的风气习俗等社会心理。

彝族崇尚黑、红、黄色的审美情趣在酒具漆器上得以突出体现。彝族服饰所采用的图案和色彩与酒具一脉相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图案为羊角纹, 服饰上常用的刺绣纹样还有火镰纹、墙型纹、犬牙纹、山形纹等。衣身最常用的主体色彩即为黑色, 百褶裙和头饰较多采用大红色。衣身上的刺绣色彩丰富, 黄色是所占面积较大的一种颜色。

配件是彝族服饰中的引人注目的亮点, 尤其是头饰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独特审美文化最具个性标识意义。男子以黑布缠头, 在头顶编织成一根节节系扎的尖椎状英雄结, 青年男子的细如竹竿, 中老年男子的粗如拳掌;女子最具代表性的头饰是将青布毛料进行多层包折, 形成厚厚的长方形瓦状盖于头顶, 再将掺杂着青线于内的粗壮发辫盘系后压住布料。不同方言区妇女头饰在形状上呈现差异, 但其帽型都趋于略有夸张的伞状或瓦当状。

2、彝族服饰的象征性意义

作为一个由奴隶制社会意识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民族, 古代彝族未受到过封建王朝统治, 所以服饰上没有出现其它民族所惯用的龙凤等图案, 但等级森严的奴隶制度不可避免给彝族服饰带来了深刻影响。彝族服饰惯用黑色是由于在彝族极具特色的毕摩文化中, 彝族人民对部落中最高统治阶级毕摩的崇拜之情转移到对毕摩常用的黑白色中。彝族男子所配的英雄结、英雄带是英勇善战、粗犷阳刚的象征, 古代彝族崇尚武学战术, 部落间的争斗冲突时有发生, 如今尚武的精神逐渐退去, 代表勇猛的符号却在服装上保留了下来。

在彝族服装中, 大量运用了红、黄、黑三色以及卷曲抽象的羊角图案。彝族人对酒和食物的热爱体现在酒具当中, 也体现在服装之中。鲜艳浓烈的色彩, 质朴的图案, 可以折射出当地人能歌善舞、奔放豪爽的性格。女性的配饰表现了彝族女子勤劳智慧、追求美丽的一面。用别致的图案、斑斓的色彩、花哨的头饰来装扮自己可以令人一见倾心, 从而获得纯洁美好的爱情。而形态各异的帽饰则与当地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有关。

二、彝族服饰的图文样式

彝族服饰图纹从纹样母题来看, 大致可分为三类:自然生活类、图腾类、神话传说类。这三类图纹不但是彝族人民思想生活、风俗习惯的形象史, 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蕴。

1、自然生活类

彝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 他们将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日、月、星、辰等美好的事物, 以自然形态的纹样反映在服饰上。居住于山区的彝民多选择鸟、树等题材, 靠近水边生活的彝民则多选择鱼、花、蝶、蜂等题材。所有这些题材在造型上都被巧手的彝族妇女经过概括、夸张乃至变形处理, 但本质上仍然保持着物象的自然形态特征, 或更突出强调了其固有的形态特征, 使整个图案变化而又统一, 富丽而不紊乱, 给人自然和谐的美感。

除此之外, 表现生活内容的题材多为人物形象与火焰纹。彝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每逢重大节日和祭奠日, 载歌踏舞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与形式, 故“连臂踏歌”的纹样应是这一民族习俗与民族性格的记录与表现, 人物图案看起来生动、形象、欢畅。火在服饰上多以火焰纹的形式出现, 在云南石屏、开远等地的妇女们多用它装饰女上装的后摆、衣袖、头帕等特定部位, 其色彩鲜明, 线条流畅, 构思奇特, 造型均衡, 如冉冉飘动的火焰。

这些题材图案与其说是造型的需要, 不如说反映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蕴涵着他们对美的追求及豪放热情、奔放如火的精神, 同时也体现出万物有灵性的思维特征, 表达出彝族人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2、图腾类

彝族的图腾最多, 其原生图腾是虎。彝族崇敬虎, 以自命为虎的子孙而骄傲, “彝族先民认为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虎变成的, 人类的生存与虎息息相关, 他们充分相信虎神会护其子孙兴旺发达, 并能战胜一切困难”, 所以善用虎图纹装饰衣、帽、鞋等, 常采用刺绣工艺组成虎头或全虎图案。

龙是彝族妇女服饰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以居住在云南红河车古、绿春牛孔彝族妇女服饰为例, 龙的图案在衣袖、衣背、衣肩或衣裤的各种图案中明显地占着主要的地位。“无龙不成衣”这是她们的规矩, 彝族人民如此喜爱龙, 有其社会历史原因:龙乃神话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风作浪的神异动物, 彝族人民希望自己像神话中的龙一样兴风作雨, 威力无比, 能支配大自然的一切。这一原始审美观念使彝族人以龙的图案附在繁衍后代的彝族妇女身上。龙的图案不仅造型生动, 富于浪漫色彩, 而且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它是实用与美的结合体, 是理想化了的艺术形象。

服饰图纹中的图腾图案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与哲学理念, 在彝族人的世界观中, 世界由现实世界和神灵世界组成, 神灵世界是整个世界的主宰, 对应于他们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 服饰图案成为他们沟通神灵世界的载体。

3、神话传说类

彝语称马缨花为“玛维噜”, 凉山彝族称“索玛花”, 花大如盘, 色彩鲜艳。一到春天, 漫山遍野的马缨花开得火红旺盛。彝族对马缨花情有独钟, 视其为自己的族花, 关于马缨花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 坛华山上有一位名叫咪依鲁的姑娘长得像鲜花一样美丽, 山上有一个凶残的土官, 在山顶盖了一座“天仙园”, 漂亮的姑娘常被骗到那里被任意蹂躏。咪依鲁为解救受难的姐妹, 摘了一朵含剧毒的白花来到“天仙园”, 并把花泡到酒里给土官喝, 为获得土官的信任, 她自己先喝了两口, 就这样毒死了土官, 自己也献出了生命。她的恋人悲痛欲绝, 抱起咪依鲁走出“天仙园”, 走遍坛华山的山岭, 哭干了眼泪, 滴出了鲜血, 鲜血染红了山岭的马樱花, 从此坛华山就开遍了鲜红的马缨花。人们为纪念这位姑娘, 每逢二月初八, 采来鲜红的马缨花挂在门头, 包在牛角上, 挂在农具上, 把马缨花视为幸福、吉祥的象征。

凤凰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传说凤凰具有鸡头、蛇颈、燕颅、龟背、鱼尾, 高数尺。这样一种神奇虚幻的东西却被彝族人民赋予能够造福于人的审美意义, 绣于服饰上作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彝族姑娘年轻或出嫁时的服饰一般以凤凰为主要图案, 这是希望自己能像凤凰一样找到如意郎君。过去许多男女婚姻不能自主, 这正表达了彝族妇女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那图案上凌空飞翔的凤凰, 再配之绚丽的色彩, 充分表现出彝族人民诚实善良、爱美的本性, 所以凤凰是彝族人民美和善的化身。

三、结语

浩瀚的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这块璞玉等待着雕琢, 重新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彝族服饰图纹记录表现了彝族的历史文化、思想, 从自然类图纹中, 我们看到了彝族人民崇拜自然的审美理念, 从图腾图纹中折射出了彝族人民原始古朴的哲学思想, 从神话传说类图纹中表达了彝族人民善良、勇敢、诚实的品性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集中反映了彝族在美学、宗教、习俗面形成的传统观念, 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彝族文化大观[M].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9.09.

[2]范例.彝族服饰图文类型、艺术特点及美学价值[J].云南师大学报, 2004.02.

云南彝族舞蹈说课稿 第2篇

一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民间舞是幼师专业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各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而彝族民间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纯朴、清新、欢快、豪放的特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本堂课彝族舞蹈的学习,是为学生能更快的掌握彝族舞的风格、韵律打好基础。

二 、说教学目标

a、 通过彝族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彝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舞步,基本造型,动作韵律特点等。

b、 扩大丰富学生的眼界及知识,广泛积累舞蹈素材,以便不断提高自身鉴赏、表演舞蹈的能力。

c、 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 、说教学重点、难点

舞蹈虽然是动作的艺术,但不仅仅是做做动作而已,更重要是体现一种内涵,尤其是民族舞蹈,更要舞出本民族的文化与特点。本堂课彝族舞的学习重点掌握第二部分的动律特点及风格,难点在于把握膝部有连续不断的曲伸和踏步的衔接。

四 、说教法与学法

1、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及舞蹈专业的特点,采用面对面示范,直接面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采用“示范——讲解——模仿练习相结合的动作训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的要领,解决动作规范问题。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多提问、多观察、多动脑、多练习,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克服传统的一味“传授式”“训练式”的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时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法。如示范、讲解、比喻、对比、启发、讨论、提问、练习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特别强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对学习领悟慢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以帮助和肯定。

2、 在教学中学生以“动”为主,充分感知肢体的感觉,在练习中通过观察、模仿、对比、思考、提问、帮助等方法领悟知识技能要点。特别是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正确评价学生的问题,尤其让差生多锻炼,多给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及时纠正表扬,共同进步。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 、 说教学程序

1、 导入部分

a、 首先我先完整的示范

b、 让学生们谈谈:看完老师的示范,说说你对彝族舞蹈的了解

c、 对学生舞蹈反馈中出现的易错动作进行强调分析

2、 授新

在这教学环节中

a、 采用示范——讲解——模仿——练习的程序,

首先是彝族舞蹈基本体态和动律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彝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激起学生对彝族舞蹈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环节教师把舞蹈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让学生们仔细观察,让学生对彝族舞蹈的动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随后教师把这些动作进行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动作深入人心;(这一环节教师要用慢动作讲解的方法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以拐腿步讲解为例??) 再来就让学生自己去模仿,领悟,由组长带队进行分组讨论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设置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让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这过程中,不时的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比,“谁的动作做得好看?”“为什么好看”“对在哪里,错在哪里?”;教师的动作与学生的动作进行对比,“老师做动作时,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自己与自己对比:镜子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镜子,把一些动作上的细节给弄清楚,“一样的动作,我这样做与那样做哪个更漂亮?哪个更能体现彝族舞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找准彝族舞的特点。)

最后进行分组展示、巩固提高

b、 为了让动作更加规范化,教师一边示范动作,一边讲解要领,这样能使学生动作更加规范、准确。随后把每一个基本动作逐个逐个的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舞蹈。

c、 舞蹈不仅是动作的艺术,还要有灵气、情感和优美的姿态。尤其是我们幼师班学生,因为基础不好,不懂得怎样在舞蹈中运用感情。当他们已能基本完成舞蹈时,我就去引导他们怎样去运用舞蹈中的眼神,处理舞蹈中的感情。从深处去挖掘学生表达情感的本能。

3、布置了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对彝族舞进行动作到位练习,并融入情感表现。因为整个舞蹈都已经教授完毕,学生在熟练的基础上应该加强情感的渗入。

4、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总体要以鼓励为主,这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六 、彝族舞蹈教案: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

───彝族舞

教学班级:11春幼二班 主讲人:陈玉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彝族舞的基本体态和动律,提高身体协调性与灵活性

2、能够学会彝族舞的拐腿、蹦跳步出腿、荡裙等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基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彝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学会彝族舞的基本动作、组合。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彝族舞基本动律、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方法:以“以口传身教”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师示范动作,从单一元素到短

句组合逐一示范、讲解、练习(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准备: DVD机、碟片

科室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集合

1、整队、清点人数

2、师生互问好

3、准备活动

头(低头、抬头、仰头、抬头、涮头)

肩(上下耸肩、转肩、横拉肩)

腰(涮腰)

手脚关节的活动

二、导入

老师示范导入课题,边示范的时候边说出基本动作名称,让同学对彝族舞有个初步的了解,在体态、动律特点上有初步认识,引导学生回答彝族舞基本体态和动律。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彝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彝族舞蹈在基本体态上有什么特点?老师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盖动作有什么特点、有颤膝没有?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三、学新课

1、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口令)

1)、基本体态:双手叉腰,大拇指向前,其他四指向后,身体微微前倾,上身松弛,膝盖弯曲(教师示范,学生跟做,老师检查纠正)

2)、膝盖颤膝的练习(教师示范,学生跟做,老师检查纠正)

2、彝族舞基本动作学习(口令)

拐腿:在基本体态的基础上,只是加上腿部膝盖的左右摆动,做时要幅度大,一拍一次(教师示范,学生跟做,练习,老师检查纠正)

蹦跳步出腿:在膝盖颤膝的基础上,加上蹦跳步出脚,出脚时是勾脚,先右后左再出后,身体、头随着脚的方向变化(教师示范,学生跟做,练习,老师检查纠正)

荡裙:在拐腿的基础上加上双手的左右摆动,双手从旁画弧线到旁,兰花指手型(教师示范,学生跟做,练习,老师检查纠正)

四、提高

1、彝族舞蹈组合(播放音乐)

一个八拍 蹦跳步(7、8排颤膝)

一个八拍 拐腿

后面两个八拍重复前两个八拍

两个八拍 荡裙

一个八拍 拐腿

一个八拍 摊手拐腿

重复前面动作(教师示范,学生跟做,练习,老师检查纠正)

2)、分组让学生展示舞蹈,老师评价。

五、结束短语

1、回忆这堂课所教的基本动作

水田彝族服饰色彩研究初探 第3篇

关键词:服饰色彩、水田彝族、凉山彝族、白族、汉族

水田彝族是凉山彝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生活在凉山、云南和贵州一带。作为彝族的一个支系,有着彝族的重要特征,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通过对水田彝族家支谱系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个支系除了和凉山彝族群落关系密切之外还同白族、汉族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通过这些民族渊源我们发现水田彝族在服饰色彩方面形成了独有的一些特色。

1水田彝族的家支谱系

水田人主要居住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流域,西昌市、喜德县、冕宁县的平坝地区,攀枝花的盐边县、米易县、西区的庄上村。“水田”是他称。山区彝族称水田人为“木黑人”。他们和汉族杂居,种水田,穿汉装,彝汉语均通,死后棺葬,按汉俗辈分字取名记家谱。过去很少与山区彝族通婚。关于彝族水田人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其一是说过去水田人是高山彝族,因为违反族规,被迫从山上迁到平坝地区。其二说水田人约在元明时期,在普雄一带因与黑彝发生械斗,败后迁到汉区。其三说他们是来自江西(顺天府)或(吉安府)一带的汉族。根据有关资料,他们可能来源于唐宋时期云南“白蛮”。凉山彝族历史上称之为乌蛮,水田彝族很多痕迹表明是白蛮的一支。水田人是唐宋时期驻防建昌会川的南诏大理国军队,生活习惯与《蛮书》上记载的白蛮略同,与南诏大理时期的白蛮有渊源,凉山彝族水田人的社会历史、婚姻家庭、生活习俗明显保留了《蛮书》所载“白蛮”的很多特点。白蛮也就是现在的白族,可见水田彝族虽然称之为彝族,更多的却倾向于汉族或者是白族,在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服饰风格上与彝族有着很大的差别。水田人尚白,彝族尚黑。水田人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远远高于彝族,被四舍五入到彝族中不太合理。因此我们对水田彝族和凉山彝族、白族、汉族在服饰色彩上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获得一些可以反证水田彝族家支渊源的材料。

2水田彝族与凉山彝族的服饰色彩比较及其渊源

黑色是所有彝族支系里共有的颜色,是其基础色。但服饰中黑色的使用面积却有很大的差异,凉山彝族从帽子、上衣的底布到及地的长裙全部使用黑色。而水田彝族服饰的黑色常见于坎肩、长裤和上衣、围腰的底布。有甚至少数服饰黑色只见于腰带和脚边。

红色是服饰中的主要颜色,也是凉山彝族服饰中最亮丽的颜色。主要是用在服饰的装饰图案上,是彝族刺绣中的主色。彝族服饰的装饰手法非常丰富,从头到脚,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展示了红色的魅力。在凉山地区,很难发现一套不用红色的彝族服饰。水田彝族则常用玫红色做上衣。尤其喜欢用深红色的丝绸制作服饰,红绣花右开襟上衣,腰系红腰带、绣花红围腰。

蓝色是凉山彝族服饰中最常用的颜色,与黑色相同,多作为底布。上衣和裤子都常用蓝色,但与黑色交错使用。或上黑下蓝、或上蓝下黑,很少整身都穿蓝色。做底布的颜色一般称为阴丹蓝,有些较深偏于青、近于黑,作为上衣和装饰布条的颜色多倾向于湖蓝色。水田彝族也用蓝色,更多的在使用部位上比较少,只是作为锁边使用。

黄色是凉山彝族服饰色彩中的点睛之色。黄色在服饰中的使用面积不大,但每一个装饰部分都有一两条黄色穿插其中。它是刺绣图案中常用的颜色,与大量的红色相映生辉。头饰上、围腰边、挎包上、及地的长裙中都有用黄色。但是水田彝族在服饰上却是大范围的使用黄色,帽子、上衣的底布到及地的长裙有黄色大面积的出现。

白色在凉山彝族多作为底布,上绣图案装饰于胸前、袖口、围腰上和裤脚边。彝族人还常在白色的底布上,绣上图案做一个精美的挎包。而水田彝族则是崇尚白色作为水田彝族服饰的主要色彩出现在服饰的各个部位。

总的来说“黑、红、蓝、黄、白”构成了凉山彝族服饰中的主要色彩。服饰多黑底,装饰配色大量使用红、黄、蓝等色,其中以红色为主。大多选用黑、青色布料为基色,装饰的镶嵌色布和刺绣花边、图案,多选用红、黄、蓝等颜色。很少用别的过渡性色,色调鲜艳而且和谐。凉山彝族服饰色彩总体上形成以下特征:古朴大方,凝重典雅,基本保持着传统彝族服饰风格,色彩崇黑尚红。服饰上也就以黑、蓝为主调,配以红、蓝相间的百褶裙,多镶黄、红、绿色粗条花图案于上衣。水田彝族虽然也使用这五种色彩,但是崇白尚黄,大面积的深色配以鲜艳的红、黄,整个色调凝重古朴。五彩斑斓,明艳秀丽的特点,较之传统族服饰风格有所变异,虽以白色为底布,但运用各种刺绣手法,将红、黄、蓝、绿、白等多色装饰于全身。色调和层次十分丰富,明快素雅,秀丽和谐,较之凉山彝族服饰风格有很大变异,服饰多以浅色为主,色块之间和整套服饰配合协调,给人以和谐悦目的审美感受,表现出一种明快的秀美。

3水田彝族与白族的服饰色彩比较及其渊源

白族服饰颜色的文化内涵:服饰的颜色色彩缤纷,一般以白色、粉色、嫩黄、水蓝和浅绿为主,象征着白族人民淳朴、宽厚、开朗豁达和善良热情的天性。因为白色表示纯真、神圣、明快、洁净和清爽;粉色表示温馨;嫩黄表示尊贵;浅绿表示希望,再加上黑色或红色的马褂,形成了色调和审美上的补色配合,非常协调自然。这些色彩自然纯朴、秀丽淡雅,以其不同的视觉效果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理,给人一种热情、亲切、活跃、开朗、积极向上的感觉,让人在对大理白族妇女服饰的审美中产生了一种美好感情。这是白族人民在长期的符号实践中,凭借色彩经验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赋予色彩相应的观念意义和情感意味。

水田彝族由于民族渊源的问题崇白尚黄,主要以白色、浅色为主,这种色彩不仅传递出所代表的特定的含义,而且给人轻盈、温暖之感。加上黑色或大红色的修饰,形成了补色配合,非常协调。再加上受到凉山彝族服饰的影响色调在轻盈中略显古朴,典雅大方之中更显秀丽清雅。

nlc202309020043

4水田彝族与汉族的服饰色彩比较及其渊源

汉族传统服饰色彩的特征出于对自然色的无限崇拜、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和对吉祥如意的热烈追求,呈现出了热烈明快的色彩风格,形成以艳丽为美的表现特征。它既追求强烈明快、喜形于色的对比,也讲究色彩的和谐统一。色彩的整体效果既艳丽明快,又赏心悦目:既简单大方,又热闹火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表现方式。

首先,以原色表现为主是汉族传统服饰色彩的第一特征。汉族传统色彩以艳丽为美,表现在服饰色彩上,就是以原色为主,原色既饱和又鲜艳。红、黄、蓝三原色加黑白两极色构成的五方正色,确定了汉族传统服饰艳丽的基本色调。水田彝族主要色彩是白、黄、红加上以黑和蓝色为辅助色,与汉族传统色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主体色彩上又有所不同。

其次,以纯色对比为主是汉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又一特征。喜欢将对比或互补的纯色配合使用,从而达到强烈对比的明快色彩效果。历代宫中特别是明清以来的服饰,尤为皇帝、贵妃的服饰更以黄、绿、红为主色搭配,更显得豪华和精气。汉族传统服饰色彩文化追求高纯度、强对比,主要是在对比中寻求美,是一种阳刚之美,一种东方的大气之美。水田彝族同样要求色彩的纯度对比,以红、黄、白为主调很少使用过渡色,色彩鲜艳,明丽和谐。

再次,在对比中求和谐是汉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另一个特征。以艳丽为美。艳与丽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艳是达到丽的基础,但决不等同于丽,如果纯色搭配的不好不但不能达到美丽悦目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过分刺激和不和谐的相反色彩效果。这就是汉族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所要追求的和谐。为达到目的,将对比的色彩按照一定的规律与方法有秩序地组合,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水田彝族崇白尚黄,以鲜艳的红、黄,配以蓝、黑整个色彩五彩斑斓,明艳秀丽,运用各种刺绣手法,将红、黄、蓝、绿、白等多色装饰于全身。色调和层次十分丰富,明快素雅,秀丽和谐,色块之间和整套服饰配合协调,给人以和谐悦目的审美感受,表现出一种明快的秀美。

5结论

水田彝族因为民族文化与渊源的问题属于彝族的支系,受到凉山彝族色彩的“黑、红、蓝、黄、白”的影响古朴典雅,又因为白族的影响较之凉山彝族更显得明快秀丽,同时,攀枝花庄上水田彝族又有汉族服饰色彩的艳丽明快、赏心悦目的色彩对比。水田彝族在服饰色彩上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色彩符号,奠定了本支系传统色彩的基础。色彩的视觉识别性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肯定,成为了本支系的色彩崇尚并代代传承。服饰色彩作为一个民族的色彩符号,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特征,了解了这一特征,就会了解服饰文化在历史中的重要意义。

彝族服饰纹样研究 第4篇

在彝族服饰纹样的饰花造型上, 衣领、襟边、袖臂、项背等部位大都以各种造型图案绣花, 彝族服饰纹样有花、草、鸟等图案, 喜欢以植物和农作物的根叶果花作为服饰纹样的元素, 如马樱花花、八角花、石榴花棋盘花等, 彝族饰花纹样的图案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以及彝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造型种类:

1“马樱花”图案

马樱花被彝族人视作吉祥如意的象征性符号, 在服饰中, 纹样的主要基调采用马樱花烂漫的红色, 如图1, 挎包的刺绣纹样上用的最多的也是马樱花, 这是一种寄托彝人对幸福向往的纹样, 也是彝族人企盼马樱花护佑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一种表现情感心理的艺术符号。

2“八角花”图案

八角花分别代表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 如图2, 图3, 彝族人对八角花图案的热爱与他们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彝人把大自然纳入八角花中, 准确的表达了彝族服饰艺术中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造型方式:

1简化

简化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出于理性, 由于传达信息的需要而创作出来的纹样。例如九曲江河纹, 记载了迁徙路线。另外一种是无意识的, 是情感按照自身的逻辑自动的选择和删除。例如各种动物的眼睛纹样。选取动物身上的一个部位, 眼睛来象征整个个体, 再来形成幻象来达到传递情感的作用, 一只眼睛或者一个羊角都可以作为指代鸡或者羊这个整体的纹样符号。就与我们的文字一样, 简化其实是彝族人得到服饰上纹样的重要方法。

2添加

添加的手法主要是以一定的方式来适形纹样填补空间, 以增加丰富感, 在确定主题纹样后, 先设计出大的结构, 然后在里面添加其他纹饰。例如, 以十字纹这种符号形式添加上小狗耳朵纹, 接着在空白的地方陆续加上各种纹等造型手法。

彝族服饰纹样的色彩

总体来讲, 在色彩应用上, 彝族服饰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蓝等色为主, 衬以红、黄等色, 这与彝族历史文化所积淀的尚黑, 喜红黄的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彝族人认为黑色象征刚强坚韧, 在彝语中青、蓝、绿等与黑色相近的色彩都可以概括为黑色。黑色是土地和财富的象征。这几种最为常见的色彩奠定了彝族服饰深沉、宽博的基调。即使是其中的红、黄等强烈的颜色也是纯正而内敛的中黄、大红、深红, 决不轻佻。红色是火的象征, 体现了彝人对火的崇拜。

彝族人崇拜马樱花, 受这样的自然崇拜影响, 许多彝族服饰都是以红色为底色的, 这与彝人视马樱花为祖神有着直接的关联, 通常他们会把马樱花的图案大面积的刺绣在围腰、背被上。

“花腰”彝族服饰以蓝、黑为底色, 红色火焰纹样图案修满了整个服装, 仿佛是一团燃烧的火焰, 彝族服饰尤为注重红黄黑三色搭配图案选择, 单纯中显露出丰富, 在三色之中, 彝族以黄为最美, 黄色象征善良和友谊。

彝族服饰纹样的价值

彝族服饰中的纹样是最具特点的物质形态之一, 在人类社会的实际交际活动中, 人们除了借助口头语言及书面文字等手段来进行交流外, 还需要通过双方服饰及其纹样的观察来判断认识他人, 所以, 彝族服饰纹样既是一个民族服饰文化的体现, 也作为一种传达个人信息的符号而存在, 它同时具有着历史文化价值与符号学价值, 彝族服饰纹样的价值借助于服饰艺术中特有的款式形式、色彩搭配、质地工艺、纹样配饰等实现, 人们可以通过这一系列符号组合去了解和探索他人的民族归属、宗教信仰、经济地位、社会身份、行业类别、文化水平、审美取向等等。例如, 彝族的头饰, 特别是女性特定头饰上的纹样, 即代表着其经历的人生及年龄、身份等等。

宗教文化价值

宗教文化作为认识少数民族服饰的一个重要参照, 它不仅铸造了服饰的文化精神, 而且也规范着服饰纹样的形态特征, 尤其是信奉宗教如伊斯兰教的许多少数民族, 其服饰中的纹样对宗教的认同度要远远胜过对语言系属的认同。

历史文化价值

由于彝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洪水泛滥的时代, 大片盛产水稻的肥美田地被洪水淹没, 后又因为战争等原因, 彝族先民们不得不离开天堂般的家园被迫迁徙到远远不如旧居的地方, 于是人们一直眷念、向往着最初的那块宝地, 便把寓意家乡肥美田地的“水田”纹样一针针、一线线的绣在了胸前, 烙印在心上, 世世代代传递着。这正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真谛所在。

彝族服饰纹样的传承

彝族服饰从款式到佩饰, 从色彩到纹饰, 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彝族的民间信仰和观念意识, 折射出彝族人最深层的文化心理, 在彝族服饰的款式、图案、纹样中都有图腾印记。这些纹样是彝族先民留下的图腾及图像符号的再现。

下图这场秀中的服装与彝族服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水田纹”、烂漫如马樱花的红色基调, 这组图片与彝族女装在图案纹样和色彩基调以及色彩分布上的相似, 这些虽然属偶然现象, 却从另外一个层面反映出了少数民族的审美层次是很高的。

图6为2012年春夏季国际秀场上的这套服装全身的图案均采用传统的手工十字挑花工艺图案, 左图女装设计无论是纹样造型、颜色、工艺均与六哨彝族挎包上的挑花秀有着惊人的相似。

结语

彝族服饰纹样古朴典雅, 美观大方并富有审美情趣, 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彝族人有尚黑, 崇虎, 敬火, 尚武的传统文化习俗, 千百年来在美学宗教、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和文化心理, 都在其服饰及纹样中得到了完美的体验。如今, 越来越多的民族纹样被运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上, 然而用的是哪一个民族纹样, 是什么纹样, 究竟是民族服饰的造型纹样, 还是民族服饰纹样中传达出的精神元素, 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 中国民族的服饰传承和服饰的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快, 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的传承将为世界提供丰富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中国彝族服饰》作者:钟仕民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8

(2) 《彝族文化史》作者:马学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 《中国彝族服饰》作者:石嵩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云南玉溪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第5篇

一、玉溪彝族的建筑形式

彝族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无论在选址和布局, 结构和形式, 彝家的民居都十分精妙。以易门县十街乡马头山村的为例:第一, 彝家工匠, 修房前没有图纸全凭经验及主人家的要求造屋;第二, 屋梁及各种穿枋、斗拱等装饰都是地面完成后, 择吉日再整体上柱;第三, 整个房屋构成全是穿枋、斗拱, 不用铁钉, 不用粘胶;第四, 装饰精美, 屋檐大多数是吊牛角和墙壁隔板花纹, 看上去十分美观。在屋檐下的垂柱和隔板上还雕刻有多种图案, 垂柱下端的牛蹄上刻有山和月牙形, 蹄头上刻有河流纹样, 让蹄尖朝内, 以示招财进宝;垂柱的底端装饰成线团型、灯笼型, 牛头和牛嘴型, 以示驱邪。更精妙的是, 工匠修建十家房、百家房, 却找不到两间完全相同的房子, 即便同一间房子, 在各部位的装饰上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 这是彝家特有的建筑风格, 图案和纹样都是根据木匠的想法以及木材本身的图案雕刻出来的。它是彝族传统文化艺术作用的一种反映, 体现了艺术的唯一性, 从其精心的装饰可以看出, 彝家对美的独特见解和应用能力。

1. 建筑选址与总体布局

玉溪的彝族聚居地多数在高寒地区, 是传统的农牧兼营经济, 生产力还很低下。因此在建筑选址时, 多选择“前面有坝可种粮, 后面有山可放羊”。“并且地势较险峻, 水源要充足, 又能看到四周, 即有险可守, 有路可走的河谷山城, 朝向向阳的地

据各地, 个人的需要, 可大可小, 可简可繁, 只需有求必应, 完全根据各人需要而定, 是符合散漫的,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生活特点。如逢到陈靖姑大仙的生日或者集体祭祀活动, 既是很热闹的民俗活动又是经济交流的时机, 灵经大传的传唱迎合了当下大批的商人心理。温州商人大年初一都要去拜神, 以求生意兴隆。人们对神灵的信仰更多的是关注神灵是否灵验, 能否解决现实中的苦难, 能否满足与村民的祈求。相对来说, 神灵的出身具有道德教化作用并不十分重要。

陈靖姑在温州的传奇故事流传了千百年, 早已成为这一地区人们文化的一部分, 并沉淀在人们的无意识内, 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某些规范, 以及对这些民俗行为的解释。对陈十四信仰范围中的俗民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许多方面, 尤其在妇女, 儿童的生活中时时都可以看到。例如陈靖姑有救产保婴的功能, 所以在温州有一系列的有关生育民俗行为都用陈靖姑的相关功能来解释。小孩在未成年期间, 都需要受其保护, 因此在此期间常要祭祀临水夫人, 在洗三旦的仪式上需要祭祀临水夫人。畲族女子都不愿意在18岁或者24岁出嫁, 就与陈靖姑的“十八难”和“二十四坐化”有关。

带, 同时还把万事万物都有灵魂的思想融入其中, ‘观青龙向虎, 查朱雀玄武’, 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

彝族居民主要是沿山地的等高线依山设置, 整个布局小而紧凑, 建筑高低错落, 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受, 这种不规则的房屋以村寨首领的住房为中心, 一般较为高大, 其他村民的房屋则建在其周围, 有的村寨则不分主次, 都为简朴的平房。彝族的村寨, 它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 玉溪现在的彝族村寨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模式, 选择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能看清四周的有利位置, 依山而傍。从美学上说, 彝家人民已经从封建的观念中走出, 而用发展的眼光用更好更结实的材料使自己的房屋装饰的更漂亮。

2. 单体建筑与结构形式

玉溪传统的彝族民居按平面一般分为圆形、方形、矩形三种。圆形平面的房屋出现在早期的彝家村寨, 是自然向人工的一种过渡形式。在彝家祖先看来天与地都是圆形的, 他们周围的世界如太阳、月亮、果实以及先辈居住的山洞也是圆形的, 所以这些客观事物被先辈们凝聚成抽象的圆形表现在最初的建筑上。方形平面是圆形的变异, 是原始观念简单的模仿向理性思维的迈进。矩形平面是因建筑功能的增加而出现的, 它使房屋更易营造和更易满足人的使用要求, 并且它与方形平面一起成为后来建筑发展的基本组成要素。

边远山区彝族民居多为一个单一的空间, 室内功能分布没有明确界限, 空间具有模糊性。由于气候寒冷, 进入房间的右方是火塘, 兼有厨房的作用, 称为“锅庄”, 由三个刻有图案的石块构成, 它是内部空间的主体及全家聚集的中心。左边是牲畜间, 圈内牛羊的多少是家庭富裕的象征, 因此在空间上占有一席之地。火塘右侧是家人睡觉及堆放杂物的地方。这类民居在易门铜厂乡的部分村落还能看到, 它是以人为中心, 农具等环绕的一个大的整体, 一般空间较大, 与环境协调一致, 表现为简单朴实, 特点是人与牲畜共存在于一个内部空间里。

玉溪部分彝族与汉族接触较多, 在汉族中散乱分布, 生活条件较好。主要在地势平坦或靠近城市的地方, 由于受地理、经济条件以及受汉族建筑和文化的影响, 建筑不论在空间划分及空间组合等方面与边远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类民居主要由三间正房和两间耳房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正房的中间为屋堂, 是

总之, 从上述的情况看, 陈夫人的传说历经千百年的加工与流传, 经过移民的移花接木, 结合迁移后的生境造就了属于自己的女神, 并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也成为了温州地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它已同当地民众的生活交融在一起, 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整合当地的文化作用, 对当地人们的民俗行为进行解释, 并影响着当地人们的一些行为。温州地区的女神信仰是由移民所带来的, 当移民定居下来以后, 就将原有的女神结合其生境创造出新的女神, 对女神进行了移花接木, 从而为自己地域建构其女神信仰, 为当地的民众提供信仰依据和民俗生活的约束, 并对其民俗行为提供合乎民众心意的民俗解释。这也许是民间信仰历经千百年来仍存在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蔡克骄.刘通彪著.明代温州民俗文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年.P124.

2.林亦修著, 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P208.3.陈燊官, 林炳钊.陈靖姑信仰与传说[J].中国道教, 2000, (01) .

全家人起居的共享空间, 堂屋两旁的次间是所有房间中最好的房间, 用于长辈的卧室, 这体现着彝族尊敬老人的一种传统风俗。对应上去的角楼是粮食的储备处。正房两侧是厢房, 供晚辈或外人使用, 这种居民有单独的牲畜圈和厨房, 和山区、边远地区的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人与牲畜的分离, 火塘与厨房的分离。这类民居受外部影响较多, 因此在墙壁上会挂上装饰性较强的饰品以及更多的图画, 以增加室内效果和气氛, 使房屋更加温馨, 其艺术特征与汉族融为一体。

彝家民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不论是群体建筑还是单体建筑, 都能将其风俗文化和地理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从而使建筑显示既有本民族文化艺术的鲜明特征, 又有汉族文化的渗透痕迹。

二、玉溪彝族的服饰文化

玉溪传统的彝族服饰种类较多, 色彩多样, 不仅有性别、年龄、节日装、平时装, 还有结婚服、祭祀服等各种专用服饰。具有雍容华贵、干净利落、娇艳富丽、潇洒大方的特点。由于彝族支系较多, 所处地域广阔, 自然环境较复杂, 生产经济类型各有差异, 以及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 因此彝族服饰在其质地、款式、饰品、纹样等多种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

玉溪传统彝族服饰, 讲究实用并与地域风光、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审美特点。由于所住的地方环境多为山区半山区, 气温较低, 加之彝族尚黑, 衣着服饰多以青、蓝二色为主调, 但绝不会因此显得色泽单调、款式单一。

在服饰中最丰富多彩的是妇女服饰。妇女的服饰雍容华贵, 中青年妇女头顶一块绣花的瓦式方帕, 用毛线或发辫缠绕, 老年妇女头戴一盘包裹得非常整齐的黑布包头。双耳戴有银耳环, 领口上贴一块银花, 上身穿绣有花边的大襟衣, 袖子很窄, 衣服短了仅到腹部。下身穿用多层彩色布环绕拼接成的百褶裙, 裙裾拖地, 线条修长优美, 显得非常大方。

彝族男子的服饰比女性略显单调, 但极富民族特色。峨山传统男子头顶留一绺三寸左右长的头发, 缠一顶长达丈余的青、蓝布包头, 并在右前方扎成一拇指粗的长锥形发髻。上身穿黑色窄袖并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 下身穿多褶的宽裤脚长裤, 在左耳上戴一串用红丝线穿起来的耳坠, 披上一件青黑色的羊皮披毡自有一种威武英俊的气概。在春夏之际, 上身穿白色对襟短衣, 外套一件黑色领褂, 不扣纽扣, 头上也不打包头, 而是戴漂亮的野鸡羽毛, 帽扣上钉有红黄绿色布料做成的飘带, 看上去十分潇洒。

玉溪彝族有些支系妇女一般不穿裙子而穿长裤, 衣衫也多为大襟衣, 但对于头饰和围腰极为讲究。红塔区一带的彝族与汉族交往较多, 妇女的服饰平时几乎与汉族妇女没多少差别, 但一到庄重的场合, 就用头巾打起包头, 并在包头上插一排用红绿色毛线制成的绒球, 系上一块有黑色或紫红色、墨绿色丝绒制成的围腰, 上面绣上色彩鲜明的“喜鹊闻梅”“蝴蝶采花”等图案。围腰是用银链系在脖子上, 腰后的飘带用绣有精美图案的白色或色布制成, 看上去十分清新秀丽。峨山、易门一带深山区的彝族妇女, 则比较注重保暖, 头上都打着青黑布包头或戴顶用红毛线织成的“小红帽”。上身的大襟衣, 在领边、袖口和衣服边上都镶有宽窄不一的多层色布和刺绣花边, 并用银链系在脖子上。天冷时, 外面还要加一件皮褂, 看起来整个色调虽然比较艳丽且不俗气。

“纵观彝族服饰之今昔, 使我们看到彝族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其它民族的文化, 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彝族尚黑、崇虎、敬火、尚武、等传统文化特征”[2]。玉溪传统的民族服饰比较注重保暖, 图案内容多为动物, 颜色以青、蓝色为主调, 以适当的颜色搭配, 显得很协调又有当地的民族生活风俗特征。在节庆的时候服饰颜色更为鲜艳, 都穿上节日的盛装, 让节日更加的隆重, 服饰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彝族服饰不仅对彝族人民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而且还以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 在中国服饰的大家庭中显示出自己的魅力。

三、玉溪彝族的图腾

每个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 汉族把龙作为民族的图腾, 而玉溪处的彝族则把老虎视为自己的图腾。

许多关于虎图腾的传说几乎和彝族的历史一样悠久古老。据易门县绿汁镇的传说, 在远古时代, 洪水淹没了大地, 世间只剩下七个姐妹, 七姐妹长大以后, 由于世间没有男的, 她们便与一只老虎交配, 生下了九男四女, 这便是彝族人的起源, 每位彝族人都深信不疑, 自己是虎的子孙。而在峨山部分彝族人家, 有的在供奉祖先的地方供养着一尊像猫般大小的石虎, 每天接受家人的顶礼膜拜。此外, 虎图腾还通过对彝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让虎的形象在彝族人的生活中无所不在。

彝族人喜爱黑、红、黄三色, 三者均与虎皮纹饰有关。“彝族孩子降生后, 身上的衣着永远是虎头帽、虎头肚兜和虎头鞋, 虎头帽上, 还真的和虎头一般, 在额头上绣一个“王”字”[3]。随着年龄的增长, 衣饰仍然难离一个“虎”字, 彝族小伙子衣服上绣着虎, 彝族妇女的围腰上、背带上纹有四方八虎图, 彝族老人则喜爱穿白色虎头鞋。

四、玉溪彝族的工艺品

1. 漆器工艺

玉溪彝族漆器种类几乎包括了日常生活用的所有方面, 有餐具、兵器、经师毕摩的法器等。漆器用竹木、皮木做成, 也有直接用自然物, 如牛角、猪蹄, 按其本来形状磨制漆绘制而成。在制作漆器时, 先经过锯、刨、粘等工序, 然后在器具表面精心的漆绘上图案和纹饰而完成。彝族传统漆器的漆料多是植物类的“土漆”, 以矿物质颜色调配, 多用锅灰、石黄、朱砂等分别将“土漆”调成黑、黄、红三颜色构成漆器的基本色调。

2. 银器工艺

玉溪彝族的银器除了器皿、兵器外, 多为饰品。器皿中比较常见的是一种小巧的银碗和各类银质酒器, 器具表面多采用阴刻、镂空、镶嵌等工艺。银质饰品有头饰、背饰、手饰和各式耳环;头饰是各种领牌;背饰用一块长方形的红布作底, 上面镶有日月形等图案, 衬在红底上, 显得鲜明富丽, 一般在女子结婚时才佩用;手饰主要是银戒指和银手镯。

3. 擀毡

擀制毛毡是玉溪彝族传统手工制品之一。彝族擀毡的工具有弹弓、笆扎、竹帘等。工序是先把羊毛撕松, 铺在笆扎上, 用弹弓将羊毛弹成毛绒, 然后将毛绒均匀地铺在竹帘上压实, 制毡的人口含热水边喷洒边卷起竹帘, 并用力搓揉, 毛绒结成毡, 将其置于笆扎上, 用线织裙皱, 用木版把毡夹紧, 数月后解开木版即成。

4. 刺绣

刺绣是彝族富有特色的手工艺, 一般多用于男女上衣, 妇女头帕、女裙、男裤、荷包、烟包等。刺绣手法较多:有垫绣、引绣, 以及缠针、乱针、长短针等。多以挑、压、镶等工艺结合, 根据图案的需要, 以、白、青、绿、蓝、黄等线交替使用。图案纹饰有较为形象的动物、植物、山、大象和抽象的各种几何纹样。

5. 制陶工艺

玉溪彝族村寨在烧制陶器的技艺、工艺过程及器具形状与周边其他民族相同, 一般是就地取土和泥后, 以手工轮盘筑成器形。陶器器壁较厚, 器具表面以素面为主, 器具形状多为一种形体较大的缸或罐。这两种陶器主要是用于水器和盛放粮食。

玉溪彝族的工艺品是极富特色的, 绘制图案的纹饰, 以黑、黄、红三色为主调, 以白、青绿、蓝等交替使用, 表现出玉溪彝族人民对色彩的理解与应用。

彝族文化如何在多元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彝族民族文化艺术是根植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传统文化, 是在特定的民俗中传承发展的。随着经济的发展, 玉溪彝族人的物质生活环境日新月异, 生活富裕起来了, 彝族民间文化艺术, 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各种艺术节、文化节、民族村等形式, 为彝族民族文化艺术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接纳吸收各民族和外来艺术文化的同时, 保存自身的民族文化, 发展本土民族文化艺术, 使之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浩.从彝族的风俗文化看彝家民居[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2]常锐伦.美术[M].云南: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12

云南彝族服饰文化研究 第6篇

对于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内涵, 学者们众说纷纭, 综合来说, 主要有以下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 云南彝族人们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体育竞技和娱乐活动, 这些活动中有的蕴含着彝族人民的宗教、生态观念, 有的体现了云南彝族人民发展历史, 有的表达了云南彝族人民的爱情伦理观念, 有的体现了云南彝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这些在云南彝族人民长期积累、选择、融合、发展、塑型起来的文化形式就是云南彝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第二种看法认为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云南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 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性的发展和继承而来的一些承载着本民族文化的体育活动。

综合这两种看法, 本文认为云南彝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以云南彝族人民的民族特征和民族发展为基础, 能够体现云南彝族民族性格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在一代代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存活下来的, 会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影响, 并最终沉淀为闪耀着云南彝族风俗、宗教、伦理观念等文化特色的文化形式。

2 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来源

2.1 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来源于彝族人民的生产劳动

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彝族人民劳动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与众多民族一样, 新石器时代, 彝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开始由渔猎和采集向畜牧与农耕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发展时期, 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与经常性的商品交换, 生产力不断提高, 产品剩余增多;后期逐渐出现了私有制与阶级划分, 爆发了部落之间的原始战争, 原始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祭祀活动) 以及原始教育也由直接的劳动技能的传授, 发展成以模拟劳动动作和发展身体素质为目的的“身体练习”。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的体育活动逐渐产生。

其中最能体现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来源于人民的劳动的就是在彝族火把节上的射箭活动。云南地形极为复杂, 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 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云南彝族人民大部分居住在丛林覆密布的山区, 在这种环境下, 以弓箭狩猎的劳动逐渐产生。弓箭被发明之后, 狩猎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后来彝族人民学会了种植庄稼和饲养牲畜, 狩猎不像以前那样重要了, 这时人们弯弓射箭已不再是为了射得野兽饱腹充饥, 而是为了显示射箭技艺。于是, 具有体育性质的射箭活动出现了。

2.2 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来源于彝族的风俗与宗教信仰

彝族笃信原始宗教, 他们崇拜自然、图腾, 认为万物皆有灵, 相信冥冥中自有神灵存在, 因而常以动植物、山水为氏族的名称。此外, 彝族还盛行各种巫术、占卜活动和各种“祭祖”、“祭山”、“祭火”活动, 场景颇为壮观、隆重, 并伴有各种民族舞蹈和体育活动。据史料考证, 彝族某些传统体育活动的形成、传承都与彝族自身笃信的原始宗教有关。如生活在云南昆明西山区谷律一代的黑彝, 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祭祀星辰, 这种活动也叫祭秋架, 祭祀完毕后, 人们会踏上秋千荡秋千, 这种对原始宗教的信仰和彝族自身的风俗也就导致了秋千这一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

2.3 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来源于彝族人民的精神和娱乐需要

由于大部分生活于山林中, 云南彝族的交通极为不便, 与外界交流较少, 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和娱乐需求, 彝族人民创造了一大批娱乐性活动, 其中的很大部分都属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范畴, 如摔跤、秋千、斗牛、赛马、舞狮、跳火绳、陀螺、跳月、跳歌等。这些活动的举办给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因而也一代一代的流传了下来。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云南彝族与外界交流的加深和电视传媒及农村体育设施的完善, 原本用来消遣娱乐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也有很多都流失了, 但仍开以论证其产生源于人们的精神和娱乐需求。

3 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特征

3.1 地域性

文化的产生总是以人类的社会活动为基础的, 它的产生、发展都与其所存在的环境息息相关。这是因为每一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地域内, 在这个地域范围内他们会形成多种多样的关系。随着这种关系的不断发展, 以共同生活的地域为基础的一些文化便会衍生出来, 这些文化大都以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物质为基础, 以维护本民族内在精神即民族文化的传承为前提。云南彝族人民大多生活在高寒山区地带, 生产方式主要以农牧业为主, 再加上大山的阻碍, 彝族人民满足生存需要的唯一手段就是向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 这需要他们不断地与自然抗争, 在这种抗争中, 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诞生, 因此可以说, 传统体育文化是彝族人民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的产物, 而他们所生活的深山区这个环境必然也会深深的烙印在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中, 因而, 云南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都能反映出气山区文化的特点, 如其对开展环境要求简单等, 而这也反映了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另外, 由于彝族人民大多生活在山高水远、交通十分不便的山区, 受外界影响较少, 人们大多处于“自给自足”的“桃源生活”中。这种特殊的地缘关系致使彝族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地域有着浓浓的依恋之情, 而这种依恋也会反映在传统体育文化中。随着传统体育文化一代代的传承, 其体内蕴含的对本民族生活地域的依恋也会得到一代代的传习, 甚至将其盛华为宗教仪式、传统节日等。这种对地域的依恋也深切的体现了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域性的特征。

3.2 节庆行

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大多开展于彝族节庆活动中, 因而具有十分鲜明的节庆性特点。如云南省红河州的弥勒县、泸西县;楚雄州的永仁县、双柏县;昆明地区的石林县、宜良县等彝族聚居的地方, 经常会在火把节这一天举行摔跤、赛马、射箭、斗牛、跳月、打歌等传统体育活动。

3.3 功能性

彝族传统体育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其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健心功能、娱乐功能、交际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上。具体而言, 云南彝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来自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中, 与身体活动有着密切联系, 它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 在娱乐身心的运动中逐步改善民族体质, 提高各民族人民健康水平。另外, 云南彝族人民大多生活在地域僻远、山高坡陡的山区, 生活环境大多闭塞, 欢悦的体育活动也就成为他们满足生存、享受生活和发展生产的基本需要。此外, 传统体育活动常常以一种具有群体性的聚会方式出现, 在一定规则和体育道德的规范约束下, 拓宽了民族内部以及族际之间相互交往的渠道。云南彝族传统体育运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交流活动, 这种活动方式可以消除本民族内部或与其他民族之间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带来的隔阂, 提供各族群众感情交流的良好文化环境。如通过体育活动, 有助于增进民族人际交流, 改善民族关系, 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人们往往在欢乐的文体活动中交流彼此间的技艺、文化和思想。

总之, 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一种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遗存和积淀, 是彝族文化的分支。这些文化一方面反映了彝族人民与自然的斗争, 歌颂了云南彝族人民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云南彝族人民的伦理思想、宗教观念, 因而可以说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云南彝族人民文化的一个细化和分支, 随着这种文化的一代代传承, 云南彝族民族发展史不仅得到了延续, 云南彝族传统体育的自然观、宗教观、历史观, 甚至民族的征战观也在此过程中得到释放和再现。

参考文献

[1] 饶远.民族中的体育与体育中的民俗[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上一篇:企业绩效管理策略下一篇:化工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