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刍议

2024-06-09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刍议(精选12篇)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刍议 第1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化系统,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

就现代的教学技术而言, 其实质上是通过对教学资源, 以及教学的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 然后在不断的发展和利用中, 对学员进行教学和管理的目的, 其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最优化。在现代化教学的推动下,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种教学可以对信息进行整合, 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进行共享, 最终在校园网站上进行发布, 下面就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进一步分析。

1 信息化教学和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

在对医学院学员进行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课程的整合, 建设一个数字化的, 拥有信息技术的教育环境意义非常重大, 不仅能够促进信息化的发展, 同时还有利于改变学校的教学方式, 在此基础上, 不仅保证了教学质量, 提高了教学效果, 更大的意义在于积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精神, 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 达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双赢的局面。

1.1 加强教育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过程

一所学校有着先进的教学思想, 那么其信息技术和对课程的整改才是有意义的, 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引导下, 可以把网络与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核心内容。与此同时, 其还是创建新的教学环境的工具, 积极加强学生高效学习的工具, 把这个信息化技术普及到各个学科当中。把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 以及教学要素和环节必须进行合理的整合, 在此基础上,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进行重新构建, 在实践的不断检验中逐步完善, 最终达到相互融合, 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传统教学的发展, 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1.2 培养信息素养, 重视课堂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在课堂上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 进而分析和加工知识, 最终是学以致用, 通过自身的学习思考和消化, 逐渐掌握这种自我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这样学生就有很全面的文化知识水平, 打下坚实的信息文化基础。除此之外, 学员们自己要有足够的能力, 来分析网络信息的真假和好与坏,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选择性的对信息内容进行学习, 及时是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 也要保持一个很好的心理素质, 以及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1.3 转变学习方式, 不断探索创新

在现代化的生活中, 大量的网络信息充斥着学员周围, 同时也改变了其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接受方式学习变化成了自主学习, 进而向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向发展, 在未来也可以变成协作式的学习方式, 这样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会更到位。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下, 学习对象首先要有很好的利用资源能力, 在数字化情景基础上, 学会自主发现, 同时使用网络通信工具, 和有关人员做好协商交流, 或者是讨论合作式交流, 真正意义上使用创作平台, 应用信息加工工具, 实现实践创造性的学习模式。

1.4 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道路, 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而各个学科之间也有更广泛的渗透, 有的还出现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科学技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也就要求学习对象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同时要在生活中进行实践, 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自主学习, 自我组织, 对自我学习进行评估。

2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特点2.1 任务驱动方式的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有很多实施的主题, 但都是带有任务的驱动式教学, 在开展信息技术中, 有意识的和多种学科进行横向联系。比如就网络游戏而言, 在进入后系统会自动弹出新手任务, 当任务完成, 那么学习人员的基本操作也就学习完毕, 这就是教育技术在游戏中的有利体现。

2.2 信息技术就是教师

在对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整合过程中, 首先要了解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的需求, 实际上信息技术就演变成了老师的身份。无论是教师和学生, 都要通过自然的方式看待信息技术, 实质上信息技术已经是得到知识, 分析问题, 协同解决的工具, 促进学员们对知识的认知, 同时该技术还完美的把课程教学, 以及学习内容融入进去。

2.3 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教学中, 首先要强调学生是其中的主体部分, 因此在进行这项工作中, 一定要先发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与此同时, 间接的就可以培养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如此, 针对不同情况, 要结合个别化和协作化学习, 让整个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加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提供的开放性平台上, 所有学员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 或者不同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 这就体现了信息技术个别化的优势, 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同时也有效对学员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教学。

3 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类别

3.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在我国目前而言, 很多国内外学者都根据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针对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类别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这就让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概念也逐渐变大, 在阐述这一方面的内容中, 其主要的整合结果包含CAI, Web- based , 以及CAI, CMI, 还有校内的闭路电视, 有的地区还会涉及电影, 幻灯片等, 有条件的还包括卫星传输的教学节目等, 总而言之, 可以使用信息媒体所展示的所有信息, 进而进行有关的教学模式, 其效果非常好。

3.2 信息技术和学习活动的相互整合

针对这一情况, 其主要都包含了CAL和CSCL, 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 实现在线的讨论和分析, 或者是进行在线会议的研讨, 有的还可以利用视频工具, 进行深入的网上学习与讨论, 同时还有在线应答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展现, 这种信息技术和学习活动的相互整合, 已经不是单纯的信息载体范围, 除了对信息进行呈现, 对抽象知识进行展现, 其在更多的范畴中, 已经变为了教育和学习相互互动的场所, 拥有了可以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工具特点。

3.3 信息技术和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的整合

信息技术和学科以及实践活动三者的整合, 其具有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 其在学习共同体中, 以及真实活动中有体验性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性。不仅如此,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工具, 以此来支持学习这一信息技术的教学课程, 以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对其三者有整合的作用。在操作系统中, 可以应用大量的类比和比较教学方式,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应用, 不仅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且在此基础上, 其兴趣的发展方向, 以及教学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由此可见, 三者之间的结合, 最终实现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 对真实活动的系统化知识技能进行学习。

结束语

信息化技术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而且信息化教学和课程整合的作用, 对于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只有不断的探索, 进而找到新的方法和途径, 才能把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工作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曹雪虹, 张宗橙.信息论与编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218.

[2]邓家先.信息论与编码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2) :111-114

台湾高等医学教育浅析论文 第2篇

1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中国大陆起源于同一个时代,都与西方医学的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发展相比于大陆而言,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在中国大陆由传教士所建立的西式医院、学校建立发展之时,中国台湾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还处空白阶段。但此时西方医学思想、方法的传入为日后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总体而言,台湾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日据时期(1895-1945);光复初期(1945-1949);改革新时期(1949-今)。1895年,日本强占台湾,中国台湾地区近代高等医学教育也由此开始。1895年台湾总督府在台湾设立第一家公立医院———台北病院,两年后的日本医生山本秀高在医院设立医学讲习所,教授医学。1899年台湾总督府医学校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台湾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1]。其后,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并于1936年更名“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也随之不断发展完善。但此时台湾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深深埋藏着种族歧视的身影。尽管日本推行“融合政策”,但台湾民众很难拥有平等的高等医学教育权利。1945年,台湾光复,这并不仅仅是领土上的归附,更是文化教育重新回祖国的怀抱。国民政府接收台北帝国大学,并将其改名为“国立台湾大学”,而其医学部亦改名为“台大医学院”[1]。国民政府对台湾高等教育的接收与改组是平稳的、短暂的。国民政府不仅从根本宪法上赋予台湾民众平等接受高等医学教育的权利,亦使得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在发展上出现了短暂的一致性。但日据时期所形成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依然对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1949年,国民政府退至台湾,教育政策更加强有力地集中于台湾,日式教育体系的影响逐渐消退,台湾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从1949至今的改革新时期阶段,台湾的高等教育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学系制”为中心的改革(1950-1992)。在此期间,中国台湾地区采用美国的“学系制”教育取代之前德国、日本所采用的“讲座制”。并在教学课程方面,效法美国医学院的系统教学方式,对基础医学学科实施分期、分科,实行大班式的课程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以“newpathway”为中心的改革(1992-今)。此阶段以“小班教学”、“教学评价”和“课程整合”三大目标为方向,推行小班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2]。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经历百年的发展和积淀,医学教育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及深化,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取得了长久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台湾地区医学高等院校共计有11所,其每年招收学生人数为1,400人左右。院校总体师生比例约为1∶6[3]。其医学学制因各院校略有差异,大致分为七年制医学系、五年制学士后、硕士、博士等[4]。但由于当代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职能的不断转变和衍生,加之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固有的局限性,台湾地区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2目前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问题分析

2.1医学教育思维方式选择的困顿问题

医学教育思维方式选择困顿问题是台湾地区医学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之路是以“西方为祖师”的学习之路。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医学成果、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的同时。隐藏在各成果与制度之下的“西式”思维在台湾不断发展、深化。而台湾地区是以中国传统儒家为主导的地区,台湾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宣扬与崇拜从未中断。这就造成了高等医学教育中“西式医学思维”与“东方传统思维”的冲突。虽然近代东西方文化获得了长久性实质性的融合,世界一体化趋势也逐步加强,但东西方文化孕育之下固有的思维方式在短期之内是难以协调的。因此,关于继续实行西式教育,还是回归东方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的争论在台湾地区日益激烈。解决此教育思维冲突问题应该从学生特质和教育发展两个维度综合考虑。一是以学生特质为出发点,因材施教。二是以教育发展为中心,谋求东西教育思维互补。只有从学生特质、教育发展双重维度对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加以思索,才能不断谋求台湾医学教育的品质提升及全球化视角的开阔。

2.2医学教育资本投入的相对不足问题

医学教育资本投入相对不足问题是台湾地区医学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国台湾地区公立医学院校主要的教育投入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支持,而私立医学院校的教育投入主要来自于“财团”的资本投入[5]。对于医学教育,台湾奉行“精英化”的教育原则。这无疑对医学教育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台湾地区为防止地区过度医疗的发生以及应对经济危机以来的发展缓慢状况。台湾方面政府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趋于疲软,而就医学教育自身而言,其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比及的经费要求。精英化的教育更增添了医学教育资金的紧张度。因此,台湾地区医学教育的资金的使用可谓是捉襟见肘。当下,为保障台湾高等医学教育的长久发展,必须处理好高等医学教育与教育效率、教育成本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体做法:一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二是平衡教育质量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三是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成本管理和效益分析。

3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启示分析

3.1拓宽医学招生渠道,加强学生入学考核

高考是中国大陆高中生进入医学高等院校的主体形式。虽然各医学高校试图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打破“一试定江山”统考招生体制。但本质上依旧以考试为选拔标准的自主招生不能从根本上取得突破。相对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医学院校采用较为多元化入学方式。除了统一的考试分发制外,还加有推荐入学制、申请入学制。各种制度在整个的招生体制中维持较为稳定的招生比例[2]。中国大陆要想实现招生形式的多样化,拓宽招生渠道关键在于扩大医学院校自主权。此外,单一的统一考试将众多有医学特质的学生排除在医学领域之外,也将众多在其他方面更有特制的学生强行拉入医学的天地。这将不利于日后医学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拓宽渠道的同时应加强入学考核。可以在原有的统考后增加各校自主测试和面试环节。结合各种入学方式,建立多样化入学考核,谋求医学招生入学渠道的拓宽及标准的提升将为招生品质的改善提供保障。

3.2注重学生特质发展,培养医学审美能力

在“医学人才要满足市场需求”的引导下,中国大陆医学高等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各医学专业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同时,学生在高负荷的学业负担之下接受着千篇 一律的教育。由此,学生的特质惨遭忽略,学生对于医学的审美渐趋疲劳。中国大陆众多医学高等院校教育政策、教学方法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学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硬性的压迫式的教育。这也就造成了中国大陆众多院校因为学生人数过多而被迫采取“大班制、讲座制”的教学形式。相比之下,中国台湾地区所采取的“小班制、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学校应转变思维,各项教育政策、教学模式、教育方法的制定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发掘学生对于医学的兴趣,增加其对医学的审美能力。

3.3提高医学教育品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中国大陆高等医学教育也已迈进大众化的阶段,教育的产业属性愈加明显。虽然各医学高等院校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效益。但医学精英化的教育品质仍需得到保障。教育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教育制度、理念的改善。在教育制度方面,台湾实行单纯学制以提升其精英教育品质的做法值得借鉴。中国大陆高等医学教育院所种类繁多,包括:综合大学医学院(部)、独立医学院、独立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药大学及各类医学专科院校等[5]。各高校专业设置更是五花八门,学年制度没有得到统一规范。杂乱的学制虽然可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但势必会对医学教育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教育理念方面,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尤其是在知识高度专业化的医学领域,医学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并不是医学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核心。

4结语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刍议 第3篇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阐述;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更好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继续医学教育;终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终身教育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继续医学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建立的,是完善个人知识结构、发展能力的一种手段。继续医学教育是继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医学教育。继续教育是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医药卫生人员终身教育的必须阶段。继续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疗、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必将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进入21世纪,科技的进步使得医学知识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疾病的诊疗手段更加多样化,对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将面临新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继续医学教育在医药卫生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现已成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更新知识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现状

我校作为一所省属重点高等医学院校,近几年来充分利用大学在教学、科研、医疗、人才、信息和实验等方面的优势,对校内助教和住院医师进行以思想品德素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重点的规范化培训;对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注重国家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建设;努力实现校内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手段现代化,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以举办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为重点,面向社会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根据卫生部和广东省制定的有关继续医学教育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制定出《南方医科大学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组织管理、内容形式、考核评估、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并成立了校院两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和日常工作办公室等相关组织机构,对全校的医学继续教育工作进行指导。

近年来根据广东省人事厅要求,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密切同人事等有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的约束力与强制性,把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与教职员工年度考核、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执业再注册等紧密结合,达不到继续教育的要求就得不到职称晋升,从制度上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的继续医学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

举办国家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建立国家级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则是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阵地,不仅有利于开展高水平的对外继续医学教育,而且可以推动本校的学术活动和学科建设。为此,学校十分注重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举办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的建设,鼓励各学院根据自身优势申办高等级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各学院、临床医学院结合本单位情况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病例讨论学习、科室学习查房等活动,丰富了继续教育工作的内涵。

二、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尽管继续教育学分目前已纳入有关考评指标,但部分教职员工思想认识不到位,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各学院积极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但总有相当一部分教职员工不能准时参加,认真学习,而是在学术活动接近结束时才纷纷到会,出现了为了拿学分才到会的情况,在主观意识上没有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

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验证工作不重视,每年验证时,总出现某些专业技术人员马虎应付,不认真填写,特别是院内业务学习手册的填写,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甚至有些技术人员出现不肯验证的情况。从2003年起,由于继续医学教育的达标要求真正作为职称晋升必备条件,由此引起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视,出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了达标而在学分证上乱涂、乱改、有的卫生技术人员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为学分而学习,甚至出现个别花钱买学分,从而背离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初衷,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手段与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多样,教学质量不高。目前我校继续医学教育的方法还主要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和自学等形式,形式创新不够,特别是远程教育技术还未被广泛应用,而且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和适应在职教职员工特别的求知需求。

三、改进措施

大学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科教、人事、临床等部门。因此,要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必须建立起一个领导有力、协调有效,措施到位的管理体系,并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大力宣传继续医学教育的概念、对象、内容以及继续医学教育在医院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等,提高教职员工认识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提高学习积极性。

严格按照卫生部、人事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和广东省《实施细则》《学分登记考核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继续医学教育“三挂钩”“三结合”的原则,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挂钩”即指把继续医学教育与教职员工的执业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年度考核挂钩。在执业过程中,把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再注册及考核的必备条件,未取得规定学时或学分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再执业。在职称晋升聘任工作中,将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在年度考核中,继续医学教育不合格者,本次年度考核不能定为优秀等次。“三结合”即一是与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发展和切身利益相结合,继续医学教育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奖金、聘任、晋升、年度考核都受到影响;二是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相结合,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作为教研室和科室工作重要内容,并列入考核目标,使单位领导主动想方设法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调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三是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学校重点学科、重点科室考核的标准之一。

各二级学院负责全院教职员工的继续医学教育日常工作,一定要统一标准,严格管理,认真做好继续医学教育验证和学分发放工作。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刍议 第4篇

一、根据学生实际, 尝试分层次教学

分层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学生的数学基础, 可参照学生的高考成绩、中学的数学竞赛成绩和分层考试成绩等;第二, 个人志愿, 要充分兼顾到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和本人的意愿;第三, 专业方向, 要立足于不同专业对数学基础的不同需求.在进行分层次时, 应注重数学基础并同时三者兼顾, 实行分层次教学要因人制宜, 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分层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在分层次教学中, 同一层次的学生水平差异不大, 教师讲课可以有的放矢, 但同时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根据本层学生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讲课内容和方法.应将内容区分为教师精讲、泛讲和学生自学三部分.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方法, 注意将实际问题模型化,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改变单一的“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方式, 引进多媒体教学, 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改变学生为应付各种考试、片面追求解题技巧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计算,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

二、改革教材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 要选择通俗易懂的教材, 便于学生钻研教材.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压缩目前数学课程中一些经典的, 但实际中又不常用的内容, 开设一些反映现代数学思想的应用性较强的选修课”.通过调整, 一是有利于保证高等数学的基础性与前沿性;二是有利于促进知识由学术性形态向教育性形态的转化;三是有利于促进相关课程和相关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促进不同学科内容的融合;四是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数学素养的发展和养成.总之, 在高等数学教材调整与优化中, 注意内容的吐故纳新, 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 在讲解经典内容的同时, 注意渗透现代数学的观点、概念和方法, 为现代数学适当地提供内容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提高学生获取现代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将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演绎法无疑是重要的, 它能从基本原理出发去进行推演, 有利于学习已有知识, 能得到一些基本原理的推论和推广.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重视归纳法让学员通过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归纳, 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比如, 我们在讲函数间断点时, 先画出三种不连续的函数图形, 让学员自己去观察函数图形不连续的情况是否相同, 然后分析不连续的原因, 最后归纳出间断点的定义.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

大力推进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主张采用课堂上传统黑板教学与课后网上教学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 开发网络课件, 提供有效的在线学习资源, 如微积分电子题库、电子教案和优秀教师的上课录像等, 使高等数学网上教学的内容成为帮助学生学好高等数学的工具, 提供学生课后学习的机会,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教学方式的形成, 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 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生动化、形象化, 缩短数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 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 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在引出导数概念时, 讲求曲线y=f (x) 在某一点M处的切线的斜率.如何将割线MN转化为切线MT, 利用Flash软件, 将N沿着曲线y=f (x) 向M趋近, 把需要演示的过程变成图像来动态演示出来, 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如何利用极限将割线MN转化为切线MT.通过这种动态演示, 整个变化过程生动形象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学生很轻松地明确了导数的概念.

在作业方面, 可将涵盖本次课基本知识点, 体现本次教学目标的题目在教师讲授之前布置给学生, 由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作业;也可利用学校的互联网, 使学生作业的布置、解答、上交都可通过校园网来实现.当然, 各种作业方式灵活应用, 才能充分发挥作业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四、改革考试方式, 促进学生发展

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优劣的直接手段, 虽然重要, 但不可一锤定音, 应结合学生平常的学习来参考;另外, 考试的出题方向应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主, 充分展示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不可片面追求解题技巧.

评价的本质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思想、方法,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这些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都是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为了体现高等数学知识的价值, 我们主张高等数学课程宜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试形式, 考查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以闭卷形式进行, 开卷形式主要针对高等数学中某一自己认识较深或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及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如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制图等解决专业中的问题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国外高等医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第5篇

医学教育应当着眼于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需求、满足于社会需求。如今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人口基数大,病情种类繁多复杂,所以需要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但是医学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而应当成为终身教育。学生在毕业后接受严格的临床规范训练,是使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的有力保证。目前我国刚刚施行规培制度,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依然为社会所诟病,但同时规培期间对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并没得到满足,所以规培制度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我国应借鉴欧美、日本等国的先进经验,消除规培带来的新的矛盾,使规培真正能满足学生、医生、患者等社会诸多角色的需求。我国需要继续为医学教育制定长远的目标与规划,积极推进科学体系的建设。

(2)促进课程综合化改革。

课程是医学生获得教育的主战场,若想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就必须重视课程的改革。医学院走出来的学生不能仅仅是只读书本,必须得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均趋于综合化,注重各科之间的衔接、交叉和相互渗透,我国也应当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各大医学院校需要多多调研与交流,制定出适合医学生学习的整合课程,使学生学到更系统更印象深刻的知识。而且学校还应当合理安排实验课,不能让实验课和基础课割裂开来,让实验课加固理论课的知识。另外,在当今医患矛盾突出的社会背景下,医学生更应当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这需要医学院校增开更多的人文学科课程,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情商和崇高的医德,把医德教育同医术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未来工作时形成人性化思维,缓和医患矛盾。

(3)鼓励科研、实践和创新。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刍议 第6篇

关键词:医学生;临终关怀认知;临终关怀课程;临终关怀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年加剧,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需要接受临终关怀的患者也将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死亡560万人,其中需要临终关怀的有330万人,每年需要疏导的逝者亲属也有近1000万人,因此临终关怀服务显得很有必要。临终关怀是有组织地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护,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主要是为临终病人缓解痛苦,使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提高生存质量,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临终关怀不仅是一种服务,而且也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提供面照护,减轻病人家属精神压力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科学。临终关怀的参与人员有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社会志愿者等,目前很多临床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都略显缺乏,因此医学生作为未来的临终关怀主力军,目前的临终关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该学校随机抽取480名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大一126人,大二115人,大三122人,大四117人。男生198人,女生282人。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随机抽取医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关于临终关怀的认知;关于临终关怀教育。发放问卷480份,回收问卷480份,有效问卷48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统计方法。应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用频数、构成比、均数、标准差对人口统计学资料进行描述。

2.结果

2.1人口统计学资料。本次调查共480名医学生,其中男性198名(41.3%),女性282名(58.8%);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各126人(26.3%),11 5人(24.0%),122人(25.4%),117人(24.3%)

2.2关于临终关怀的认知。没听说过临终关怀的有149人(31%),听说过但不了解的有205人(42.7%),了解临终关怀的有126人(26.3%);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认为是无治愈希望的病人的有1 57人(32.7%),认为是无治愈希望的病人家屬的有34人(7.1%),认为是无治愈希望的病人及家属的有289人(60.2%);关于是否愿意从事临终关怀相关工作,愿意的有85人(17.7%),不愿意的有110人(22.9%),目前不确定的有283人(59%)。

2.3关于临终关怀教育。关于临终关怀课程开设情况,单独开设过的有20人(4.2%),在其他课程中有过渗透的是98人(20.4%),没有开设过的有193人(40.2%),不了解的有169人(3 5.2%);关于临终关怀课程性质,认为应该是选修课的有289人(60.2%),认为应该是必修课的有57人(11.9%),认为应该在必修课中涉及的有132人(27.5%);关于能够接受的临终关怀教育形式,能够接受课堂讲授的有344人(71.7%),能够接受模拟病房实验室的有233人(48.5%),能够接受小组讨论的有382人(79.6%),能够接受第二课堂的有292人(60.8%),能够接受临床实践的有301人(62.7%)。

3讨论

3.1医学生对临终关怀服务知识缺乏。根据调查,医学生中,不了解临终关怀的占73.8%,了解的占26.2%;对于临终关怀的对象,也有许多学生并不了解;同时,由于不了解临终关怀,许多医学生都不愿意接受专业的临终关怀服务,而是在家人陪伴离世,连以后会从事临终关怀的相关人员都不愿意接受临终关怀,这对于以后临终关怀的发展非常不利。

3.2医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可能会从事临终关怀相关工作。关于是否愿意从事临终关怀相关工作,愿意的有85人(17.7%),不愿意的有110人(22.9%),目前不确定的有283人(59%)。然而,目前阶段,我国每年死亡560万人,其中需要临终关怀的有330万人,每年需要疏导的逝者亲属也有近1000万人,医学生的这种认知会成为临终关怀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4可行性建议或对策

据调查,医学生临终关怀知识的缺乏,与学校开展临终关怀服务课程不够有关;改善医学生临终关怀知识贫乏的情况,加强学生主动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意识,医学生除了要具备临终关怀相关技术之外,还应具备强烈的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意识。学校应该积极地开展临终关怀相关课程,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4.1课程内容设置。临终关怀课程可以将伦理学、心理学、基础护理、老年护理等多门课程中与临终关怀有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主要教学内容应包括:临终关怀概述、临终关怀的心理关怀、临终症状的控制、家属居丧照护和心理援助、临终关怀的相关法律、临终关怀的社会伦理问题等。

4.2课程学习时间及课时设置。根据该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学科内容,可以安排在医学生开始接触临床课程的第二学年开课,最合适的开课时间应该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因为该阶段学生刚好接触了临床的一些课程,教师可以结合有关临床医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授课,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从学习时间来看,解放军白求恩医学院的李惠云等根据实践经验指出,对于大、中、专医学生的授课时间应至少保证10学时。对于那些专门研究“临终关怀”的本科医学生,授课学时至少30学时。

nlc202309090947

4.3课程的教学形式:①课堂讲授:临终关怀课程开设,首先是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解相关理论知识,采取多种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扎实的掌握临终关怀服务理论知识。②小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學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讨论过程中,围绕老师给出的主题,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对学生讨论给出评价。③临床见习:实习的过程中,带教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展专题讲座。在见习实习科室,针对特定病例,带教老师要把课本知识和临床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使医学生对临终关怀中的治疗和照顾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第二,加强临终治疗训练。在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加强医学生临终治疗技能训练。通过不断训练,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痛,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第三,加强医学生心理教育,掌握沟通技巧。

4.5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2015年中国老龄化水平达到15.5%,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12亿。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生活状况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多发病,这种病症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老年患者需要经历漫长的痛苦过程。而临终关怀的宗旨就是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恰好可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某些问题。因此,积极开展临终关怀教育是为了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4.6帮助医学生树立人道主义精神。临终关怀教育可以使在校的医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树立一种敬畏生命的感情,最后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一种人道主义关怀。有了这种临终关怀教育,医学生会在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死亡的本质,适应现代医学生物一社会一心理的服务模式。

4.7帮助改善医患关系。临终关怀使临终患者在生命最后阶段有相对高的生命质量,也使患者的家属能到了心理支持,这些不仅彰显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一种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精神。在我们尊重患者的同时,患者也会尊重我们,从而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小结:总之,临终关怀对我们是个新课题,但同时也是目前急需发展的项目。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护人员,作为未来的临终关怀服务人员主力军,我们应接受有关的专业性教育,为攻克临终关怀发展这一难题做好准备。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刍议 第7篇

1 医用高等专科院校医学化学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薄弱,教学方式传统

目前高等医学专科院校学生相比本科院校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化学基础薄弱,对于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掌握一般,尤其是文科学生由于学习高中化学时间短,很多化学知识甚至处于空白状态。而目前医学院校医学化学课程教学主要建立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操作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去接收教师讲授的医学化学理论知识,由于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很难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听懂、理解接收、消化和掌握教师讲授医学化学知识,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教学效果难以理想。

1.2 课时少,内容多,理论和实验分配失衡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纵向和横向的发展,高等医学专科院校在校生所需学习的课程数目越来越多,在学制未变的情况下,现有课程学时数在不断调整中逐渐减少。作为基础课程的医学化学,由于人们对化学和医学学科认识深入,化学和医学的交叉和联系更加紧密,医学化学教材不断更新改版,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不断减少的教学课时与膨胀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授课教师往往只能调整理论教学和实验课时比例,增加理论课时,减少实验课时,加快授课速度, 简化课程内容,使医学化学课程变成了枯燥乏味而又难懂的理论课,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1.3 课程缺乏专业性

目前,高等医学专科院校使用的医学化学课程,各章节内容虽然已部分和医学、药学知识向联系,但缺乏和医学具体相关专业知识联系,导致学生对医学化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欠合理性。

2 教学改革探讨

2.1 由浅入门,重视基础

由于高等医学专科院校主要培养服务基层、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技术人员才,不同于医学本科院校培养人才模式,它更加注重的是学科基础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而非理论研究。针对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等特点,在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采用由浅入手,重视基础[1]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枯燥化学理论知识的推导,尽可能将复杂的化学理论用最通俗易懂语言描述,注重化学理论知识在生活和医药方面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听懂医学专业需要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而不至于难以理解课堂内容而产生畏难或抵触学习情绪,影响医学化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如在“杂化轨道理论”一节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学生讲述不同杂化轨道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应用,而不是强调杂化轨道形成的过程。

2.2 教学服务于专业,提升学生兴趣

由于不同医药专业,对所需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难度和深度不同,所以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医学化学课程教学往往不能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医学化学对自己专业学习毫无用处,所以对学习医学化学课程也缺少兴趣,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想提高医学化学教学质量,就必须有针对性的“专业”施教[2],让学生认识到医学化学在医学专业学科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由于所学化学知识在医学专业方面的应用,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化学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化学课程的热情。如临床专业学生,在对临床和全科专业学生讲授醛和酮章节的内容时,可以首先讲述在临床诊断中醛和酮的应用,例如,通过尿液里的丙酮含量诊断糖尿病的案列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再进行醛酮课程教学,学生认识到课程和所学专业相关,自然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提高,授课效果明显改善。

2.3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3,4,5]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驱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医学化学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教学方法,将医学化学课程内容项目模块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产生知识需求,通过翻阅课本,课外查找资料等方法,学习掌握课程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如在临床专业,讲授醛和酮相关知识的时候,设置项目“诊断糖尿病”,将学生分为几个“会诊专家组”,让学生查找资料,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诊断糖尿病,并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判断。该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使学生能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可以有效解决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

3 结 语

通过在我校不同医学专业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同时通过传统教学法进行比较,采用由浅入门,重视基础,服务于专业,提升学生兴趣和项目教学等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法,经问卷调查,学生非常乐意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传统教学法明显提高,学习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平均成绩,成绩提升效果明显,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学效果。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学生能把学到的化学相关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的医学专业课学习和工作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摘要:医学化学是全国高等医学类专科院校医学卫生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学习的基础。基于目前医学高等专科现状,传统教学模式以很难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医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针对医学化学教学现状和高等专科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由浅入门,注重基础,服务专业,提升兴趣,项目教学等方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比较发现:相比于传统教学,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成绩进步明显,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该研究可为我国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医学化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医学专科院校,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卫,王震亮,任战利.注重基础强化应用激发创新提高教育质量——油气地质学本科专业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4(3):71-74.

[2]刘浩.基于专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2,14(2):65-67.

[3]胡春芳.关于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2(05):32-33.

[4]黄晓英.高职医学化学项目化教学的探讨[J].化学教育,2010(10):33-34.

高等职业教育新思维刍议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状,内涵,定位,创新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 近年来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一浪高过一浪, 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对实用性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 高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发展潜力巨大。但是,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生产第一线的实用人才, 与本科教育“压缩饼干”式的培养有所不同, 要想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 还需走产学结合之路, 推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高职教育的历史在我国并不长, 从1998年起, 高职教育被真正纳入到我国高等学历教育体系中,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设置了高职高专处来统筹管理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从此, 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 尤其是高职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迅猛发展。1998年我国教育部门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办学目标。而在提出这个目标时, 高职高专教育占高等教育的比例是非常小的,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高职高专教育已发展到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截止到2002年底, 全国共有1374所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 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6%, 其中职业技术学院548所, 高等专科学校219所, 成人高等学校607所。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约为781万人, 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3.4%。高职教育发展迅猛的态势从1998~2004年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上也可见一斑。1998年高职高专院校仅432所, 到2004年年底发展到1047所, 短短的7年时间就增加了一倍多。

从办学机构方面来看, 普通高等学校都不同程度、不同比例地办有高职教育, 其中高等专科学校有175所, 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72所, 独立设置的505所成人高校全部办有高职高专教育。普通本科学校以二级职业技术学院的形式来办高职高专的学校有600所。普通高等学校以成人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形式来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也有600余所。换句话说, 只要是一所普通高等学校, 基本上就办有不同形式的高职高专教育[1] 。

另外,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特别是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重视。

2 高职教育的内涵与定位

从我国第一所职业大学诞生, 迄今已有20多年, 20多年来, 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问题的认识, 还处于摸索阶段, 还存在不少误区和盲区, 因此, 应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分析和研究。

2.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发布于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浪潮中崛起的一个新的教育类型, 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

其一, 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如一产重点培养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小型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二产重点培养技术员、高级技师、市场营销和企业基层管理人员、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级智能工人等;三产重点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和业务人才等。根据基层职业岗位的需要, 应当培养懂市场、懂企业、懂专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其二,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和行业性的特点。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 教育要面向地方或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就这个意义说, 高职教育也是就业教育, 教学过程主要是为学生从业服务;但也不能把高职教育说成是终结教育, 也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职业特色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上, 应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的特征。

其四,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下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专业教学改革应当眼睛向下, 面向基层一线的需要, 培养“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的技术或管理人才。

2.2 高职教育的定位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职培养的人才应该定位在“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之中。

高职教育是教育大众化的产物, 与大众教育相关的教学特点是:

(1) 在保证多元培养目标的同时, 坚持较明确的专业方向, 强化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优势。这在当前多数人经济收入不高、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 大众的主体是平民, 平民的第一需要是就业。当然, 强调就业目标, 并不是排斥其他目标, 更不等于忽视全面发展、长远发展素质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加强。因为任何职业都有对素质的综合要求。

(2) 坚持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上, 侧重能力培养的原则。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紧密地结合起来, 课程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相一致。

能力和素质的养成都离不开职业环境, 因此, 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

(3) 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多样化教学”, 着力于人才资源的开发, 注重合格评价, 帮助人人成功。职业教育要特别注意, 智力与非智力潜能的个性差异, 坚持“多样化”教学活动——多类标准、多条路径、弹性学制, 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尽早推行学分制。从教学管理的角度上说, 学分制的实质主要是学生的三个选择:选科——自由选择学科和专业;选课——自由选修课程;选路——选择学习方式与进程。我国目前尚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 只是在朝这个方向上发展, 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学分制管理制度的高职教学管理模式。

3 高职教育的创新

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的主体, 大致为单纯的职业技术学院、本科院校的职业学院及成人院校的高职教育等, 其教学和教学管理留下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深深烙印。可是, 教育已经产业化了,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3条规定, 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 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尽管社会各界关于教育是否产业化还在喋喋不休, 但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却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民办学校崛起, 还会有大量国外资本的加盟, 如果不顺应潮流, 做大做强我们的事业, 我们将被历史所淘汰。

3.1 教育观念上的创新

放眼世界, 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观念的创新引人注目:阶段性教育为终身教育所取代;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学科本位发展为能力本位, 再进一步上升为素质教育, 已成为世界性潮流。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入世后的新环境, 借鉴、学习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成功的经验, 观念创新应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 中国的传统教育重知识和书本, 轻能力和实践;重分数和文凭, 轻创新和素质。忽视培养学生个性、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 高职教育也未能冲破这一束缚。实现高职教育大发展, 要勇于破除陈旧的观念和做法, 树立与时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指导思想;建立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注重研究和解决高职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现代教育理念提出新思路, 创造新方法, 营造新氛围, 树立新形象[2] 。

3.2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育教学创新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创新, 它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计划, 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我们安排教学任务, 组织教学过程, 进行教学管理都必须以教学计划为依据。目前造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不足的原因主要有:第一, 我们对高职教育认识不到位;第二, 举办高职教育的历史不长, 缺乏经验;第三, 缺乏经费的支持;第四, 没有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项工作;第五, 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组织来认定它的“成与败”。

我们的教学计划大多是按照学科需求来制订的, 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计划的制订必须从专业所对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出发, 逆推培养职业能力所需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 再推出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大专规格所需的文化基础课程。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应该注意:第一, 正确处理技术教育课程的专业定向性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技术课程的专业方向与职业方向关系更密切, 但不等同于职业方向;技术教育课程要注意拓宽专业基础, 尽量避免过窄的专业定向。第二, 正确处理“以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第三, 面向各类人群的需求, 支持每一个人潜能的充分开发。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出发, 高等技术教育不强调选拔和淘汰, 而在于帮助“人人成功”;高等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学会”而不是排出“名次”。第四, 适应终身学习体系需要, 课程模式要多样化、有弹性。

3.3 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要落实在教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者。高职教育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 高职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 他们的理论素质较高, 但实际工作经验相对较为缺乏, 而这恰恰正是高职教师队伍迫切需要加强的。

第一, 建立健全对教师工作的激励机制。

营造浓厚的学术风气, 鼓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并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鼓励人才脱颖而出, 做好学科带头人的评聘与管理工作。在分配制度上加大对教学一线的倾斜力度, 使教师在教书的同时, 还能静下心来从事教学改革, 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科学研究。要针对师资队伍的实际, 努力创造吸引人的条件、留住人的环境、培养人的举措, 形成“心齐、气盛、劲足”的良好氛围。

第二, 建立健全对教师工作的约束机制。

育人关乎学生的终身大事, 误人子弟历来为学人所不齿, 因此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惩戒措施以保证教师工作的质量。要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考核, 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 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收入相结合, 量化教师工作, 除此之外还应有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的量化。将教学质量的高低、科研水平的高低与教师的收益直接相联系。应完善学生评价教师的举措, 从而对教师工作给予有效约束。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在他们身上体现。换一种说法, 学生最清楚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对待同学的态度以及对教师工作纪律的执行情况, 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好坏, 他们最有发言权。当然, 学生在评价教师的过程中, 也不乏过激现象的出现, 这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特别值得警觉的。

高职教育教学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课程体系与内容, 这需要高职教师, 潜心治学, 精心施教, 甘于寂寞, 乐于奉献;也需要我们的各级管理者, 以才服人, 以情感人, 以德昭人, 以廉勉人, 身体力行, 从而形成合力, 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 办成精品。

参考文献

[1]范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职成教育, 2007 (9) .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刍议 第9篇

近年来, 临床医学模式已从既往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的经验医学, 转变为以临床证据为基础的新的医学模式, 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的广泛应用即是这一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20世纪70年代, 英国内科医生Cochrane提出, 应针对各专业特定的治疗措施收集全世界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综合评价, 然后得出结论, 以指导临床实践。这是最早的循证医学思想。1992年加拿大Mc Master大学Gordon Guyatt教授等, 首次提出循证医学的概念和术语, 2000年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再次对循证医学进行定义, 即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 同时结合临床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 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愿望, 将三者完美结合起来, 制定每个患者的最佳诊疗措施。

目前, 循证医学已发展成为临床医学实践中的一门新兴临床交叉学科。其核心思想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均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 用科学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 同时结合临床医师的实践经验, 尊重病人的选择, 制定出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近年来, 循证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公认, 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科研及教学, 为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机遇, 也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同时也预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二、高等医学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目前, 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高等医学教育已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高等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 不仅有利于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医学生,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合格医学生。循证医学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 教学的结合将更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一) 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循证医学的出现标志着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临床医学模式向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的转变, 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医学以学科模式为中心, 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 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 但当他们面对临床实践中许多有关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新问题时, 往往习惯于从教科书或上级医师的诊疗经验中找答案。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无法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新需求。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中, 明确提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应具有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 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因此, 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必须顺应这一趋势, 变革传统临床医学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这对全面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二) 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

近些年来, 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长学制医学生的培养以及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 (PBL) 的应用等方面, 而这些改革措施都与循证医学密切相关,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循证医学与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所谓人文精神, 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人文精神的要旨在于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 体现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不仅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自身的各种活动, 而且让人们以“人文标准”衡量科学技术的进展、社会的建构、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决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应成为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理念, 同时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医学是以维护人的生命健康为目的的科学, 由于人的生命具有社会性质, 自然地使医学具有了丰富的社会人文的内涵。医务工作者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患有疾病的生物体, 而且是一个具有丰富社会关系和多重社会价值的丰富的人。因此, 医学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工程之术, 而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综合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医学生必需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 必须把握和研究医学的人文内涵, 提高医学生的文化自觉。循证医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在“获取当前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同时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的基础上, 做出临床决策。这不仅体现了一个合格医生对医学科学的求实探索, 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对患者的关爱和尊重。循证医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包括承认并尊重患者的基本人权、鼓励患者参与治疗方案决策, 并尊重其选择, 等等;循证医学不局限于关注患者症状的改善而更致力于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这些正是我们目前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忽视的。

2. 循证医学与长学制医学生培养。

我国在1988年起在15所高等医学院校开办临床医学7年制教育, 并从2004年起, 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试办8年制医学教育的基础上, 将教育试点扩展到另外5所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实行7年制、8年制等长学制教育, 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创办长学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现实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长学制改革的需要。因此, 有必要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到长学制医学教育之中, 促使学生掌握现代医学学习技巧和方法, 学会查寻和应用他人从事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及采用他人制定的循证医学方法并付诸于实践, 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从而实现创办长学制医学教育的目的。

3. 循证医学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

循证医学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 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循证医学的教学理念集中体现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 与PBL教学模式的内涵不谋而合。PBL方法是目前国际高等医学教育中十分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相比, PBL将“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主动学习”,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发学习的动机, 增加了获得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掌握并运用知识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PBL教学的核心特点与循证医学的理念高度结合, 将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得更为突出的教学效果。

三、高等医学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和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中明确提出了医学院校要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 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 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但现实中, 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尚存在诸多的困难与不适应, 需要我们积极面对, 采取有效措施。

1.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循证医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概论、文献严格评价、证据检索、临床问题构建、临床决策、系统评价, 及循证医学中的生物统计学原理、临床流行病学原则、临床研究设计和研究技能改进、临床指南评价等, 教学方式多以小组讨论为主。目前, 我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明确提出了医学生应具有运用循证医学原理, 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把其所掌握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外语和医学知识等充分结合起来, 要能够依据现代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及时获取国内外最佳医学科研成果, 把握医学专业学科发展动态, 并以此为指导解决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为达到循证医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我们必须依据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 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补充、修订。如选择或组织编写循证医学相关教材, 开设引入循证医学教育课程, 加强医学信息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的教育, 强化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等。同时, 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式, 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能够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诸如PBL教学等。另一方面, 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 医学教育机构应加强教学所需的各种硬件建设, 如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查询系统等方面的建设, 以保障循证医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2.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循证医学引入到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教师要转变观念, 充分学习和理解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 并不断的将其应用到教学当中去。其次, 教师需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根据循证思维训练的特点, 教师除了拥有传统教学所必须的能力外, 还需要具有循证医学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 在诊疗及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和尊重。此外, 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 教师还需要拥有一定的统计学以及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以及科学检索文献与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同时, 循证医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临床研究方法学, 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寻求证据、系统评价”的全过程。为此, 教师应掌握并灵活运用PBL等启发性教学方法与手段, 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唐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讲师, 北京100191)

摘要: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利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 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合格医学生。循证医学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 教学相结合将更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循证医学 (EBM) ,教育模式,PBL

参考文献

[1]李忠民, 孙振球.循证医学中的科学人文精神[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5 (10) .

[2]黄素霞, 俞方.谈PBL教学模式与医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09) .

[3]马彬, 杨克虎, 田金徽, 刘雅莉.改革培养模式, 造就创新人才——研究生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 (04) .

[4]曹万鹏.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医学生[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04) .

[5]陶军, 杨天德, 刘禹莲.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09) .

[6]刘明社, 赵中夫.循证医学对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作用和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1) .

[7]赵小伟, 李龙墁, 魏明, 许逸卿, 余红平.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改革[J].医学与社会, 2008 (05) .

[8]教育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Z].教高[2008]9号.

刍议医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第10篇

为了更好地应用实验室, 让其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 我校对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不断改革、提高与完善。实验教学改革是促进了医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素质型转变, 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 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实践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模块化教学

传统实验课教学多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 过多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目标定位不高, 仅作为理论课的附属和验证, 学科之间的界限过于明显, 限制学科知识交叉融合, 内容多陈旧零散, 缺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从根本上改革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 大力推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将过去分散于各学科的实验室如, 病理实验室、组织胚胎学实验室整合组建为数码互动实验室。建立一个一体化, 多层次, 模块化, 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数码互动实验室的应用上, 加强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 鼓励教师研制开发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在实验教学手段上, 采用实验硬件配合, 多媒体技术, 网络教学, 三种教学手段强化实验教学。充分利用“读秀”中心网站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网络技术, 开辟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网上复习、在线实验等方式消除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

2 完善实验考核方式和教学模式

2.1 完善实验考核方式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 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 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 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我们基础医学部, 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考试等;构建以教学督导与信息反馈为主要手段、以实验过程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2.2 开放教学模式

考试考查是实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课程考试或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 可对每位学生的学习做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促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做法, 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平时成绩以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是否准确、规范化为主要依据, 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提高实验能力。考试成绩由平时测评及实验报告 (评价学生基础和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实验操作或标本考查 (如给出相关理论假说, 请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形态学则进行标本的考查) 、试题测验 (考察相关实验及理论知识) 等多种方法进行, 最后综合得出成绩。对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学生要提交论文;为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 对于有创见的学生, 成绩从优。实验成绩登记、建档。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抓好短期 (强化) 培训, 即利用各种机会, 通过各项培训或活动补充教师的某一方面知识, 不断提高技能。要抓好日常的培训, 即在日常实验教学中的严格要求, 使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得到锻炼, 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4 抓好实验课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实验课的准备不但包括对学生的上述要求, 而且教学教师也必须按照实验课遵守教学组织和要求, 上好实验课,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目标, 抓好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以下若干环节, 达到实验课之目的。

4.1 实验课的课前准备

实验课指导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编写出富有启发性的指导提纲。在实验课前, 指导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预备实验, 以便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到心中有数, 从而取得指导实验的主动权。此外, 课前教师要逐一检查实验时要使用的各种设备, 包括仪器、药品、器材、水、电供应和实验动物等, 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4.2 实验课的指导性讲解

在实验开始前, 指导教师应用较短的时间进行指导性讲解, 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并提出实验中的有关要求及注意事项。但这种指导不是理论授课的重复与补充, 而是通过启发诱导,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原理, 了解实验方法和步骤, 以及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自己动手, 独立思考, 提高学生作好实验的信心。反之, 如果完全由教师注入理论, 让学生不用动脑费力, 必然会使学生对实验感到索然无味, 从而对实验课的预期目标的实现产生消极影响。

4.3 实验过程的控制与指导

在学生动手前, 教师应给学生一个短暂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关键是明确实验目的。然后回顾和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明确个人的分工和责任, 以免实验时现翻书本, 慌乱, 拖延时间, 造成实验的贻误。

实验过程中, 幕保持实验室的肃静, 使学生聚精会神, 不致因吵闹而忽略对一瞬即逝的实验现象的观察, 或造成药量滴定不准, 甚至延误了给药时间, 导致实验失败。其次, 要保持实验台和环境的整洁, 这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养成的职业习惯。比如在做动物实验时要及时清理实验台上的脏物、毛、血迹、粪便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地进行操作, 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 不能弄虚作假。

4.4 实验总结

实验后总结是检查实验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实验总结看成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总结最好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可以由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心得体会、成败的经验和教训;教师则结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必要的理论进行分析、总结, 也可以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再作归纳小结。在总结时对有创见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使总结具体生动, 有助于提高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4.5 善后工作

做完实验后, 学生应及时做好实验报告上交给教师。把用过的实验器材、药品放回原处, 器皿、针管、吸管、实验台等冲洗干净, 并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工作, 以培养学生善始善终、负责到底的科学态度。例如, 提醒学生在进行局部解剖动物手术时, 不能只管做手术, 不注意清点器械, 以免将上述物品留于动物体内。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刍议 第11篇

关鍵词:高专医学院校; Excel; 教学改革; 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9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27-001

一、前言

在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教学体系中,Excel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全国高等医学专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点教学环节。但由于现有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材普遍存在着针对性差、教材案例不够典型,尤其缺乏与医学领域应用相结合的实例分析等情况,并不完全适合高等医学专科院校的医学类专业学生学习。笔者做为一个在高等医学专科院校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计算机教师,在Excel课程教学中,采用由浅入门,直观教学,“实践导向”,通过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改革思路

1.由浅入门,重视基础

目前,医学高等专科院校学生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且与本科院校水平相差比较大。由于高等专科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更加看重的是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若统一采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教材对医学高等专科学生授课,有关Excel的相关内容涉及到很多数学方面的概念和公式,如果我们过于纠缠在数学理论的讲解,学生由于基础差,难以听懂,从而失去学习Excel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计算机基础的Excel课程内容设计中,要由浅入门,直观教学,让学生能够不去“理会”复杂的数学运算公式而通过Excel直接得出结果,从而感觉到学习的快乐。例如,我们在教学生使用Excel工具时,能够使学生做到根据Excel自动计算出的统计数据判断结果就已足够。至于统计数据判断结果Excel是根据怎么计算出来的,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比如在介绍T检验统计工具在医学领域的分析时,不需要向学生讲解T检验的数学原理与过程,只要教会学生会使用Excel的T检验统计分析工具,并能看懂结果就可以。

2.“实践导向”教学法

“实践导向”课程教学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能够动手完成任务为教学目的,“实践导向”课程教学即可以让学生将一些Excel课程教学难点轻松突破,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Excel的热情和兴趣,使Excel课程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践导向”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高专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之一。“实践导向”课程教学改革可以彻底解决传统高等专科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学问化”倾向问题[1]。在当前高等专科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在Excel课程教学实施“实践导向”课程理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很多教学内容可以用“实践导向”范式进行组织。例如,在Excel课程理论教学中,将Excel教学重点、难点和医学专业相关内容相结合,设计一个适当的“实践任务”为教学先导,以完成一个“实践任务”为主线,将Excel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贯穿其中,使学生在完成“医学专业任务”的过程中轻松掌握Excel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Excel的产生兴趣。实践任务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实践导向”导向教学成功的关键。

3.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结合

Excel是理论与应用结合很强的课程,注重操作者的动手能力,在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在Excel教学中,笔者认为对于高等专科医学院校的学生,可以和医学统计学案例相结合,将医学统计学案例引入计算机Excel理论课程和上机操作中,将计算机理论和医学统计学案例融合在一起,能够分散概念和难点,通过上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领会Excel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在实际使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文提出了注重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结合Excel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新方法,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Excel课程的兴趣,提高利用Excel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看到在高等医学专科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关于Excel教学中进行的改革,采用由浅入门,重视基础,“实践导向”教学,注重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结合,做到了扎实理论,注重实践,联系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确让学生扎实的掌握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非常乐意接受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学生能把学到的Excel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医学专业课学习和工作中,为所学的医学知识和今后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达到专科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兆明,盛立强.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高职《社会调查与预测》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31):37-40

[2]田芳,蒋晓蒲.高职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102-103

[3]季辉.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J].当代职业教育,2010,8:10-12

刍议高等农林院校树木学教学改革 第12篇

一、树木学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 理论教学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1) 近年来课程体制改革, 树木学教学课时大幅减少[3], 缩短了学生消化课程的时间; (2) 树木学的内容丰富且零散、专业术语繁多, 需学生大量识记并通过实地观察比较才能领会, 因此, 学生极易产生倦怠与厌学情绪[2]; (3) 理论教学中基本靠图片加深学生对树木识别的直观印象, 学生认知较模糊; (4) 树木学原教学内容注重讲解植物之间的区别, 强调相近树种之间的特征比较, 容易让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圈子, 而对树种的生存繁衍策略、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的介绍较少[6]; (5) 由于多数学校采用大班授课方式, 动辄百人课堂, 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针对性不强, 即不同专业基本学习同样内容的树木学知识[7]。

(二) 实践教学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1) 实践教学环节中, 实验课标本资源有限, 教学时间与树木生长季节不对应等现状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2) 学生识别树种的能力主要集中在几个识别特征明显的科, 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 教学中的盲点很可能成为学生知识结构掌握上的盲点[2]; (3) 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拓展知识的能力不够; (4) 实践性教学投入不足, 设施老化, 资金、人员缺乏情况普遍。

二、树木学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

针对上述树木学教学中存在的可能问题, 借鉴前辈及同行相关经验, 结合南京林业大学树木学教学实践, 提出如下建议。

(一) 理论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

1. 优化理论教学计划和内容。

首先, 针对树木学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我们建议第一课就向学生说清课程的讲授及学习方法, 即整个教学过程将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提前告知学生哪些科属是会重点讲授的, 哪些是需要学生结合自己专业自学的, 并告知学生课程的考核体系, 让学生清楚课程的教学计划和考核要求。教学主要讲授重要科属的基本要点, 突出重点, 忌平铺直叙, 面面俱到。其次, 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在讲被子植物概论时可以适度给学生介绍下植物演化的历史进程、不同类群植物的传粉策略以及动植物间的协同进化等, 以及推荐学生自学在英国邱园 (Kew) 录制的植物王国 (Kingdom of Plants) 的科教片等。另外, 注意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鲜活性。在讲授基本知识点的同时, 尽可能介绍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及产业发展动态, 让学生所学的知识鲜活而又接地气, 如适当给学生介绍目前树木资源研究热点和我校研究领域 (桂花品种国际登录进展以及国产樱花产业发展状况等) 。

2. 革新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 要根据树木学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组织、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启发与引导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求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重要知识点的巩固和总结, 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连贯起来进行总结复习。同时让学生保持对这些知识点探索性的疑问, 并鼓励学生带着这些疑问, 设计科学实验, 参加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5]。

理论教学在采取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 除了依托植物图片加深学生对树木的直观印象外, 还可以从标本馆借阅一些实物标本供学生传阅观察;并按树木生长季节安排教学内容, 以加深学生对重要科属树木识别特征的印象。此外, 我们也尝试在部分班级开展树木学双语教学。该项教学改革从2004年开始持续至今, 事实证明树木学是比较适合进行双语教学的: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 树木学领域的基础专业术语使用广泛, 也为学生今后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打下了基础。

3. 开设第二课堂,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足等问题, 建议开设第二课堂, 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 加强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可以在新学期一开始就将每个班按学生人数和性别分成4~5个兴趣小组, 每个小组分发标本夹、枝剪、记录本、放大镜和高枝剪等;并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 帮助学生熟悉网络版《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工具书资源, 以及中国自然植物标本馆 (Chinese Field Herbarium, 简称CFH) 、中国植物图像库 (Plant Photo Bank of China, 简称PPBC) 等专业植物图片资源, 为学生自学提供条件。

在课程学习期间, 对于课堂上要重点讲解的科、属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而对于课堂上不重点讲解的科、属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进行自学, 明确自学的内容和要求, 如:张利萍等针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树木学自学内容与考核办法的尝试就很值得借鉴。同时, 要求每位学生选择1~2个树种, 结合自身所学专业, 通过自己调查研究和查阅资料, 最终完成一篇学术论文。

此外, 要求每位学生采集并制作至少20份树木标本;将自己收集的新鲜标本到实验室进行解剖辨识;以小组形式完成综合类植物资源调研报告, 展览所采集的标本、记录和笔记, 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题交流, 相互促进。最后, 将学生自学的效果纳入到总成绩考核体系当中。

(二) 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

1. 加大实践性教学投入, 发挥实验课与实习课的相互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目前高校树木学实践教学设施老化, 资金、人员缺乏情况普遍存在, 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不利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 加大树木学等相关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投入, 刻不容缓。

“树木学”实验课程一般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集相关植物标本, 并在实验室中借助解剖镜、显微镜等实验仪器, 观察、分析树种的识别特征, 同时, 学习标本采集、记录、制作等方法。要求每位同学都要采集制作标本, 并按小组的形式进行总结交流和PPT汇报考核。这样既锻炼了每位同学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又锻炼了同学间的协作沟通能力, 为校外实习课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树木学”实习课一般选择校外树种丰富的山区或林区进行, 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不怕吃苦、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大课堂。校外实习课不仅能扩展校内实验课所认识的树种的数量, 还能使学生在识别树种的同时对树木的生活习性、树木与环境的关系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因此, 实验课与实习课相辅相成, 既有交叉, 又有各自的特点, 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开展“植物识别大赛”等竞赛活动。

“植物识别大赛”是通过植物识别实践来检验树木学理论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系列活动[2]。它从实际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 检验了树木学教学的效果:不仅削弱了学生依靠书本死记硬背取得试卷高分的心理;还督促老师思考,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以期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植物识别大赛”让树木学课程学习更加有吸引力, 考核方式更加灵活, 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是值得积极开展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形式[2]。

3. 将树木学和其他相关联课程一起实习。

树木学与森林生态学、树木病理学等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相关性;只有对树木生长的生态环境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才有可能对树木的生长习性有全面的认识, 才谈得上真正的学好树木学。因此, 统一协调, 将树木学传统的单纯树种识别实习改为与其他一些需要野外实习且课程有相互关联的科目 (如:森林生态学、树木病理学、土壤学等) 相结合的综合性、技能性实习是树木学发展的需要与趋势。新的实习方法有利于使学生在识别树种的同时对树木的生活习性、树木与环境的关系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从而提高实习效果[7]。

(三) 完善树木学考核体系

当前, 绝大部分的课程都采取应试考试的方式, 即学生考前拼命死记硬背教师勾划的“重点”, 考后却什么都不记得。针对这一问题, 作者结合自身“树木学”教学经验, 参考前辈及同行教学研究成果, 建议建立如下考核体系, 见表1。

三、结语

学科只有不断适应社会需求才有可能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为满足新时期农林业发展的需要, 树木学教学也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革。本文在总结分析当前树木学教学可能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以期能够为各位树木学同仁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为新形势下树木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帮助。

摘要:树木学是我国高等农林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在新的形势下, 面临着大班授课、课时压缩、实验设备老旧和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本文在分析目前树木学教学可能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三个方面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和建议, 以期为新形势下树木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树木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祁承经, 汤庚国.树木学[M].南方本, 第3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5.

[2]鲁彦君, 张鑫, 康永祥, 等.以赛促教的高等农林院校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8) :83-84.

[3]庄雪影.关于林学专业“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02, (6) :22-23.

[4]任宪威.刍议树木学教学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 1992, (2) :48-49.

[5]张利萍, 徐斌, 武金翠, 等.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 2013, 31 (5) :70-73.

[6]唐光大, 庄雪影, 黄久香, 等.“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14, (32) :72-74.

上一篇: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下一篇:科学发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