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技术范文

2024-07-26

水土保持技术范文(精选12篇)

水土保持技术 第1篇

在有水土流失的荒山、荒坡、荒沟, 没有林草覆盖的河岸、堤岸、坝坡、退耕的陡坡地, 以及由于过度放牧引起退化的天然牧场上可采取人工种草的措施保持水土。因此, 笔者对水土保持种草技术进行阐述, 旨在为水土保持提供基础参考。

1适宜草种的选择

水土保持草种选择的基本条件是草种抗逆性强、保土性好, 生长迅速, 经济价值高。

1.1根据地面水分情况选择草种

1.1.1干旱、半干旱地区选种干旱、半干旱地区选择的特点是根系发达, 抗旱耐干, 如沙蒿由于茎多数丛生, 阻沙作用好, 为优良的固沙植物, 在甘肃河西地区已用于人工固沙, 并开始用于飞机播种, 效果良好。

1.1.2一般地区选种一般地区选种的特点是对水分要求中等, 草质好, 如苜蓿也是一种很好的绿色屏障, 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是防沙、固沙绿化山区和贫脊地带的优良品种, 每年都郁郁葱葱, 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个无限美好的景点。

1.1.3水域岸边、沟底等低湿地选种水域岸边、沟底等低湿地选择的特点是品种需水量大, 不耐干旱, 如芦苇是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 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

1.1.4水面、浅滩地选种水生草类其特点是能在静水中生长繁殖, 如茭白为多年生挺水型水生草本植物。具根状茎, 地上茎可产生23次分蘖, 形成蘖枝丛。秆直立、粗壮, 基部有不定根等特点。

1.2根据地面温度情况选择草种

1.2.1低温地区低温地区选种喜凉草类, 如披碱草等。其特点是耐寒、怕热, 高温则停止生长, 甚至死亡。

1.2.2高温地区高温地区选种喜温热草类, 如象草等。其特点是在高温下能生长繁茂, 低温下则停止生长, 甚至死亡。

1.3根据土壤酸碱度选择草种

1.3.1酸性土壤即p H在6.5以下, 选种耐酸草类, 如百喜草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 质地粗糙, 色泽淡绿, 非常耐瘠薄。抗热、抗旱和抗病虫害能力强, 稍耐阴, 耐酸性土壤。百喜草具有发达的根系, 所以适宜作为水土保持植物。它主要通过分蘖和短的地下根茎向外缓慢扩展, 侵占性中等, 形成的草丛较为开阔。百喜草特别适合在沙性土壤, 特别是p H较低的酸性土壤上生长。

1.3.2碱性土壤即在p H在7.5以上, 选种耐碱性草类, 如芨芨草、芦苇等。

1.3.3中性土壤即p H在6.5~7.5, 选种中性草类, 如小冠花等。

1.4根据其他生态环境分别选择不同的适应草种

1.4.1林地与果园在林地、果园内阴蔽地面, 选种耐阴草类, 如耐阴草也就是阴生植物也称“阴性植物”, 是指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能够生长良好的植物。但并不是阴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越弱越好, 而是必须达到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 植物才能正常生长。

1.4.2风沙地风沙地选种耐沙草类, 如沙蒿、沙打旺等, 这2种植物耐风沙、耐干旱等特点, 适应环境生长。

2整地技术

播种前需进行耕翻, 深20 cm左右, 坡地沿等高线, 并按条播的行距做成水平犁沟, 以有利于保水、保土。干旱、半干旱地区, 翻耕后应及时把耱保墒, 有条件的可采取与造林相似的工程整地, 前一年先修水平阶 (或反坡梯田) 等工程, 秋冬容蓄雨雪, 第2年种草。

3播前种子的处理

3.1生理预处理

生理预处理包括对种子进行干湿循环, 有时称为“锻炼”或“促进”;在低温下潮湿培育;用稀的盐溶液, 如浸在硝酸钾、磷酸钾或聚乙二醇中进行渗透处理。另外, 还有液体播种, 就是将已形成胚根的种子同载体物质混合, 然后通过液体播种设备直接将它们移植到土壤中去。

3.2丸粒化

为便于机械化播种, 利用一定材料进行包衣处理, 使其丸粒化。包衣剂可根据需要加入各种防病剂、防虫剂、营养及生长调节剂等成分。丸粒化的种子发芽势强、发芽率高。

4播种技术

4.1播种时期

不同草类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各有不同的最佳播种期, 一般可根据当地实践经验确定。大多数草本植物播种时期为春播或秋播, 一般春播在3—4月, 秋播在9—10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应通过试验 (在春夏之间2—3月期内, 每5~10 d播种1次) , 分别观察出苗和生长情况, 以确定最佳播种期。

4.2播种方法

一般有条播 (条播是按一定行距在畦面横向开小沟, 将种子均匀播于沟内) 、点播 (点播是只按一定的株行距在畦面挖穴播种, 每穴播种子2~3粒, 发芽后保留一株生长健壮的幼苗, 其余的除去或移作补苗用) 、撒播 (撒播是把种子均匀地撒在畦面上, 疏密适度, 过稀过密都不利于增产) 和飞播 (飞播适于地广人稀且种草面积较大时采用) 。大田以点播和条播为宜。

5田间管理技术

5.1松土与补种

播种后地面板结的, 应及时松土, 以利出苗。有些草本植物种子发芽率低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缺苗, 必须及时补种和补苗。大田补苗可结合间苗同时进行, 即从间苗中选生长健壮的幼苗带土进行补栽。补苗最好选阴天或晴天的傍晚进行, 有灌水条件的应浇定根水, 以保证成活。

5.2中耕除草

一般齐苗后1个月左右, 应中耕松土, 抗旱保墒, 结合中耕除去杂草, 以利于主苗生长。二龄以上的草地, 每年春季萌生前, 都要清理田间留茬, 进行耙地保墒;秋季最后一次性茬割后, 都要进行中耕松土。

5.3灌水、施肥

一般所选的水土保持草均具有耐干旱、耐瘠薄的特性, 生长期不需要人工进行灌水或施肥, 但对种子田和经济价值高的草类, 有条件的可适时灌水、施肥, 以促进快生长。

5.4人工管护和抗寒防冻

新种植的草地应有专人看管, 以防止人畜践踏。抗寒防冻是为了避免或减轻冷空气的侵袭而使植物免遭冻害。

5.5草地更新

根据多年生草的不同生理特点, 每4~5年需进行草地更新, 重新翻耕、整地和播种。

6收割与留种

6.1收割利用

6.1.1收割时间根据不同草类的生长特点和经济目的分别确定其收割时间, 划分收割区, 各区分期进行轮收。立地条件较好, 管理水平高, 草类再生能力较强的收割区, 每年花期收割, 禾本科牧草应在抽穗期收割。收割时期最晚应在初霜来临25~30 d以前。以收籽为目的的收割区应在种子成熟后收割, 以收草为目的的收割区应在秋后收割。

6.1.2留茬高度不同草类、不同条件分别采取不同的留茬高度。高大型草留茬高10~15 cm, 稠密低草留茬高3~4 cm, 一般草类留茬高5~6 cm。第2次收割的留茬高度应比第1次高1~2 cm。

6.2种子采收

水土保持技术评估报告示本 第2篇

(水土保持技术评估报告编写提纲)

1前言

技术评估过程简述

2工程概况及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问题 2.1工程概况

概略介绍工程位置、主要任务及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工艺和主要建筑物、投资方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主要施工单位、施工工期、工程总投资等。

2.2项目区自然和水土流失情况

简述土壤、植被、水文、气象和水土流失情况、所在地水土保持分区情况。

2.3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问题

弃土弃渣情况、开挖和占压土地情况、植被破坏情况、水土流失主要形式和危害。

3水土保持方案和设计情况 3.1方案报批和工程设计过程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审查、批复和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设计变更等情况。

3.2水土保持设计情况

水土保持方案及其设计提出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主要防治措施、主要工程项目和工程量。

4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情况评估 4.1水土流失防治范围

介绍建设期实际水土流失防治范围,与方案批复的防治责任范围对照,提出变化的原因,评估是否符合实际。

4.2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评估

介绍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和水土保持设施总体布局情况,评估其合理性。4.3水土保持设施完成情况评估

汇总并针对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分别介绍工程措施(包括土地整治)、植物措施的项目名称、工程位置、工程内容、实施时间、完成的主要工程量,与水土保持方案及其设计的工程量对照,评估其完成情况。列表说明临时措施的实施地点、时间和工程量。

5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价 5.1质量管理体系

总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

5.2工程措施质量评价

介绍工程组工程措施质量评价情况和结论。5.3植物措施质量评价

介绍植物组植物措施质量评价情况和结论。6水土保持监测评价

介绍水土保持监测情况,包括监测设施、监测过程、监测结果等。7水土保持投资及资金管理评价 7.1水土保持方案批复投资

水土保持方案和初步设计概(估)算情况。7.2水土保持工程实际完成投资

列出水土保持工程实际完成投资表,与概算比较,分析增加或减少原因。7.3投资控制和财务管理

反映投资管理情况的工程结算程序,财务管理办法等的评价。8水土保持效果评价 8.1水土流失治理

介绍拦渣率、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8.2生态环境和土地生产力恢复

介绍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耕地恢复情况。8.3公众满意程度 介绍公众调查情况。9水土保持设施管理维护评价

管理机构、人员、设备、管理制度等落实情况。10综合结论

综合以上评估意见,提出综合结论,水土保持设施能否通过验收和投入使用。

11遗留问题及建议

验收前需完成的主要工作,遗留的主要问题及建议。12附图与附件 12.1附图

a)水土保持设施竣工图; b)验收后防治责任范围图; c)现场检查照片。12.2附件

a)综合组评估报告; b)工程组评估报告; c)植物组评估报告; d)经济财务组评估报告;

浅析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措施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山洪;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Analysis of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 Measures

Xia Yu-lin

(Chengdu Chun Chuan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Chengdu Sichuan 610041)

【Abstract】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are a major component of small watershed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control measures, biological measures it with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of equal importance, can not replace each other. The object is to stud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soil erosion mechanism slope of the channel, that is, under water, wind, gravity endures battalion force,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loss and damage processes and engineering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Flash flood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Engineering measures

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和规划布设原则

1.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水土保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斜坡及沟道中的水土流失机理,即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损失和破坏过程及工程防治措施。

1.2 我国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山坡防护工程;(2)山沟治理工程;(3)山洪气压层工程;(4)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山坡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属于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水簸箕、钱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旱井)、以及稳定斜坡下部的挡土墙等。

1.3 山沟治理工程的在于防止兆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排泄,对沟口冲积锥不造成灾害。属于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以拦调节泥沙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拦沙坝,以拦泥淤地,建设基本农田为目的的淤地坝及沟道防道防岸工程等。

1.4 山洪排导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沟口冲积锥上的房屋、工矿企业、道路及农田等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及意义的防护对象。属于山洪气压层的有排洪沟、导流堤等。

1.5 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的作用在于将坡地径流 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其工程包括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温地、引水上山等。

2. 坡面治理工程

坡面在山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斜坡又是和径流的策源地,水土保持要坡沟兼治,而坡面治理是基础。坡面治理工程包括斜坡固定工程、山坡截流沟和沟头防护工程等。

3. 斜坡固定工程

斜坡固定工程是指为防止斜坡岩土体的运动,保证斜坡稳定而布设的工程措施,包括挡墙、搞滑桩、削坡、反压填土、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滑动带加固工程和植物固坡措施等。

4. 山坡截流沟

山坡截流沟是在斜坡上每隔一定距离坡修筑的具有一定坡度的沟道。

4.1 截流沟的作用。山坡截流沟能截短坡长,阻截径流,减免径流冲刷,将分散的坡面径流集中起来,输送到蓄水工程里或直接输送到农田、草地或林地。山坡截流沟等高耕作、梯田、涝池,沟头防护以及引洪温地等措施相配合,对保护其下部的农田,防止沟头前进,防治滑坡,维护村庄和公路、铁路的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4.2 梯田的基本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于改变地形,减沙、改良土壤,增加话题,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都有很大作用。

5. 床固定沟

5.1 为固定沟床,拦蓄泥沙,防止或减轻山洪及泥石流灾害而在山区沟道中修筑的各种工程措施,谷坊、拦沙坝、淤地坝、小型水库、护岸工程等,称为沟道治理工程。沟床固定工程的主要售后服务则在于防止沟道底部下切,固定并抬高侵蚀基准面,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沟床的固定对于沟坡及山坡的稳定也具有重意义。沟床固定工程包括谷坊、防冲槛、沟床铺砌、种草皮、沟底防冲林带等措施。欧洲荒溪治理中的沟床固定工程称为固床坝、潜堰;日本防沙工程中的沟床固定工程有固底坝、防冲坝等。

5.2 谷坊是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又名冲坝、沙土坝、闸山沟等。谷坊高度一般小于3m,是水土流失地区沟道治理的一种主要工程措施。

5.3 谷坊的作用:

(1)固定与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

(2)高沟床,稳定山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及滑坡;

(3)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灾害;

(4)沟道逐渐淤平,形成矾阶地,为发展农林业生产创造条件。

5.4 谷坊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沟床下切冲刷。因此,在考虑沟段是否应该修建谷坊时首先应当研究该段沟道是否会发生下切冲刷作用。

5.5 拦沙坝(sediment storage dam )是以拦山洪及泥石流(荒溪)中固体物质为主要目的,防治泥沙灾害的挡拦建筑物。它是荒溪治理主要的沟道工程措施,坝高一般为3-15m,在黄土区亦称泥坝。

5.6 在水土流失地区沟道内修筑拦沙坝,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拦蓄(包括块石)经免除泥沙对下游的危害,便于下游对河道的整治。

(2)提高坝址处的侵蚀基准,减缓了坝上游淤积段河床比降,加宽了河床,并使流速和径流深减小,从而大大减小 了水流的侵蚀能力。

(3)淤积物淤埋上游两岸坡脚,由于坡面比高降低,坡长减小,使坡面冲刷作用和岸坡崩塌减弱,最终趋于稳定,因沟道流水侵蚀作用而引起的沟岸滑坡,其剪出口往往位于坡脚附近。拦沙坝的淤积物掩埋了滑坡体剪出口,对滑坡运动主生阻力,促使滑坡稳定。

(4)沙坝在减少泥沙来源和拦蓄泥沙方面能起重大作用。拦沙坝将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堆积库内,可以使下游免遭泥石流危害。如前苏联阿拉木图麦杰奥地区彩定向大爆破修建了一座高达115m的拦坝,1973年7月15日在小阿拉木图河发生了一场特大泥石流,该坝拦蓄了400万m3的固体物质,使阿拉木图市除了一场泥石流灾祸。

6. 淤地坝工程

淤地坝系指在沟道里为了拦泥、淤地所建的坝,坝内所淤成的土地称为坝地。淤地坝主要目的在于拦泥淤地, 一般不长期蓄水,其下游也无灌溉要求。随着坝内淤积面的逐年提高,坝体与坝地能较快地连成一个整体,实际上可看作是一个重力式挡泥(土)墙。一般淤地坝由坝体、溢洪道、放水建筑物三个部分组成,其置形式如图溢洪道是排泄洪水建筑物,当淤地坝洪水位超过设计高度时,就由溢洪道排出,以保证坝体的安全和坝地的正常生产。放水建筑物多彩竖井式和卧管式,沟道常流水,库内清水等通过水设备排泄到下游。反滤排水设备是为排队坝内地下水,防止坝地盐丰功伟绩碱化,增加坝坡稳定性而设置的。淤地坝设计、施工、管理技术与水库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淤地坝在构成上也要求大坝、溢洪道和放水涵管“三大件”齐全,但由于它主要用于拦泥而非长期蓄水,因此,淤地坝比水库大坝设计洪水标准低,坝坡比较陡,对地质条件要求低,坝基、岸坡处理和背水坡脚排水设施篇章。淤地坝在设计和运用上一般可不考虑坝基渗漏和放水骤降等问题。

水土保持技术 第4篇

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为水利部2007年公布的7家具有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单位之一 (办水保2007[91号]) 。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咨询工作的要求, 中心于2007年在北京注册成立了山合林 (北京) 水土保持技术有限公司 (简称“山合林公司”) 。公司与中心两块牌子, 一套人马。山合林公司为水利部2008年公布的16家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单位之一 (办水保2008[34号]) 。公司现拥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甲级证书的技术人员共23人。按专业分:水保类9人, 工程类6人, 植物类4人, 经济类4人。

2007年至今已经完成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报告编制、并通过水利部组织验收的项目有23项目前正在编制的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项目有余项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总结报告 第5篇

黄河水保生态工程藉河示范区项目 天水市麦积区技术总结报告

天水市麦积区藉河示范区项目办

二○○五年五月二十日

目 录

1.综合治理措施的配套模式技术.........................3 1.1生物措施建设体系的配臵要求......................4 1.2工程措施建设体系的配臵技术......................4 1.3农耕措施建设体系的配臵技术......................4 2.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5 3.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的有机结合.......................6 4.综合防治措施的技术配臵.............................7 5.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和实施.........................20 6.示范区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的模式.......................21

-1- 天水市麦积区藉河示范区技术总结报告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工程是一九九八年十月由黄委会正式经黄规计(1998)118号文件批准实施的一项水土保持生态重点工程,它是解决藉河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所作出的重要举措。共涉及我区的花牛、马跑泉、甘泉、社棠、新阳(含凤凰)、渭南(含南河川)、伯阳、道北办事处(含寨子)六镇一乡及一个办事处,118个行政村,2.15万农户,农村人口10.05万人。总面积354.78km,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66.67km。六年共计划治理面积12568.77km,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7.13%,其中兴修梯田5431.49hm,营造水保林 4789.54hm,发展经济林果7034.28hm,种草744.95hm,新增水利水保工程1270处(座)。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实施六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已得到了黄委会、上中游管理局及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治理区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六年来共累计完成治理面积 13165.25km,占计划任务的105%,其中完成新修梯田5498.96hm,营造水保林4946.58hm,发展经果林7169.26hm,人工种草1049.41hm,谷坊1022座,淤地坝4座,道路建设402km。

麦积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建设工程自开始实施以来,在黄委会、上中游管理局和省、市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 -

2222

22和精心指导下,在工程实践中,我们严格按照《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工程总体规划》,注重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施工,严格管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有特色的水土保持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治理的经验。

1. 综合治理措施的配套模式技术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是以十七条小流域为单元,基本农田、造林、种草、经济林果、水保工程、道路建设等措施综合配套,形成有机的防治体系。在示范区建设的初期,我们就组织技术人员严格遵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重点突破,积极推进”的方针,经过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分析,筛选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比例,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的原则,优化规划方案,并按照优化治理措施的单项设计和分配方案,力求把生物、工程和农耕三大综全防治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套,以达到充分发挥各项治理措施的群体利益。每条建设流域的施工设计都由示范区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水保、水利、农业、林业、园艺等部门的专家来论证,筛选,最后批复到项目办组织实施。打破了以往从规划到实施,验收,由水保独家参与的模式,使我们的流域规划配臵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1.1生物措施建设体系的配臵要求

-3- 在工程实施中,依据治理区土壤、水分、坡向、气温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的不等性,配臵乔、灌、草结合的多层次、多品种群落结构,即在坡度大于25度的荒坡上营造以乔木林为主的混交林,在过渡带建立多年生牧草为主的饲料基地,在耕作区实行粮、经果林、油料混作,通过四季植物,充分利用地埂相互促进,达到高效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花牛镇北山是最典型的示范。1.2工程措施建设体系的配臵技术

根据地貌梁、坡、沟径流运动规律的特殊性,建立起全方位,多功能的防护体系,采取生物、工程措施并举,田间工程和沟道工程同步实施的原则,坡度在6度——25度的缓坡地逐年修梯田、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沟道工程建设立足于从上游到下游,从沟头到沟口,从支毛沟到干沟,全面规划布臵,层层设防,分类实施。逐级修筑沟头防护和谷坊群,建立坝系工程,以形成上蓄下拦的沟道防护体系,以稳定沟床,抬高侵蚀基点,防止沟岸扩张,达到土不下坡,泥不出沟的治理效果。1.3农耕措施建设体系的配臵技术

为了减少径流量,降低坡面冲刷,增加粮食产量,我们除了采取坡改梯工程外,还大力推广农业耕作措施,在各流域采用地膜覆盖,等高耕种,间作套种等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经过这几年的治理,示范区流域已基本建成了“梁峁防护林戴帽,坡面梯田果缠腰,沟坡乔灌草封育,沟道防冲林固土”的全方位治理模式,初步实现了林成网,路相通,-4 - 窖进地,水上山,果飘香的示范基地,这种模式在示范区各流域都在普遍推广运用。

2. 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为了使自然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农户,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当前在小流域经济建设中,把水土保持工作引向市场经济的思想,决定在示范区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水保林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当前的土地利用结构更趋于合理化,经济化,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小流域经济产生启示带动作用。经过六年的治理,麦积区藉河示范区的农、林、牧及其他土地利用比例已由98年底的59.1%、11.45 %、1.66%、27.79%调整为现在的 30.81%、52.79%、5.24%、11.19%。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3.1%提高到44.8%,治理程度达到93.28%。尤其是在工程实施中,我们采取适地适树大力发展苹果、葡萄、大樱桃、仁用杏、桃为主的经济林拳头产品,推动了经济林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使人均经济林果生产用地由治理前的0.3亩上升到现在的1.35亩,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884元提高到现在的1694元。实践证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果业,不仅能增加群众收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区域内经济的效益和为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打好坚实的基础。

-5-

3. 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的有机结合

在这几年的示范区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把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狠抓产业开发建设,在稳产、高产农田数量增加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发展林果、畜牧、蔬菜支柱产业与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宜田则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综合治理,整体开发。目前,突出三条高效示范流域,已在示范区形成了几条示范产业带,如花牛镇北山流域建成的千亩“黑红堤”葡萄示范带和半山以梯田粮果间作的高效农田种植带,以及沿川区形成的以苹果、葡萄、蔬菜为主的经济林果示范带。社棠镇中山流域把原来零星分散的果园发展改造建设成为集中连片,统一管理的万亩葡萄果品基地;东山建成以仁用杏,大樱桃为主的干果生产等一批以经果林高效建设的果品基地。通过综合治理解决了道路水利不配套,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问题。使示范区的流域治理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粮模式为粮果间作,以经济林为主,农、林、果、水、路全面发展的模式,改变了过去粗放的经营方式为集约化产业开发化的林果基地,使流域内群众的经济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

-6 -

4. 综合防治措施的技术配臵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在这几年的实施中突出以小流域为单元,建设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它是由基础工程中的各个体系工程组成,但是要成为一个有机的工程整体,必须把体系中的点、线、面单项工程通过一定的纽带加以组合,达到合理安排土地,优化资源配臵,实现稳产、高效、美化的目的。

在工程实施中,每一项工程措施我们都是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各种技术规范放线施工。

4.1梯田在实施中,从规划、设计、放线、施工,我们都严格按照“三田”标准选择土质良好、土层深厚,坡度小于25°、村庄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修梯田,以适应机耕和灌溉。田块布设根据山坡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沿等高线布设,田面尽量宽大。梯田区不能全部拦蓄暴雨径流的地方,布臵相应的排、畜工程,保证田坎的坚固稳定。

根据示范区的实际情况及几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水平梯田是适宜本地区的梯田修筑类型,除此还有隔坡梯田和软埂梯田等几种形式。对历史上长期耕作形成的分布零乱的坡式梯田,进行了改造,如甘泉镇的东山,改造时首先根据旧梯田总的分布规律,将大体上等高的地坎连成一条水平基线,并按地形的总坡度设计出水平梯田的田面宽度,然后在基线之间本着修筑省工,易于并块的原则,确定水平梯田的台数。从耕作、灌溉、修筑工作量出

-7- 发,依据国标,结合《天水市梯田建设管理办法》,田面宽度定在8-40m之间。缓坡田面宜宽,虽土方移运量增大,但修筑时方便,机修效率也高,而且以后耕作效率也高。陡坡田面宜窄,要求大于8m。

水平梯田施工定线是将规划设计要求的各地块走向、长度、田宽、坎坡、坎高等具体数值定于实地,为梯田施工作好准备。地坎定线的步骤:

(一)在计划修水平梯田的坡面正中部位,由下到上垂直等高线定一直线,作为基线。

(二)根据原地面坡度α设计的地坎高Η、田面宽度Β,埂坎坡度β,计算出田面斜度βL。H Β βL= = sin α sin α(ctgα-ctgβ)在基线上由上到下按逐台βL分别量出各点,此叫做埂坎基点。

(三)以第一个埂坎基点为起点,用手水准或水准仪分别向基点两侧,每10-20米定一等高点,连接各点即得第一条埂坎线。依次类推,定出其余埂线。

水平梯田的施工在示范区建设初期是以村为单元,村村动员,联合作战的形式,随着示范区规模的增大,逐渐发展成专业队形式的机修梯田。并公开向社会招标,选取机械和技术先进,优良的专业队竟标以确保机修梯田的进度和质量。梯田技术的实-8 - 际操作和利用在南沟千亩机修梯田及横河峪机修梯田和甘白沟机修梯田、桥子沟等流域的梯田实施中尤为突出。

梯田修成后为了提高地埂利用率,我们根据梯田的形式在地埂边栽植侧柏、塔柏、刺柏等常绿乔木并在花牛、社棠、马跑泉南北两山推广以绿化、美化城郊环境;在高埂连台坎上栽植花椒,以提高地埂利用率,这已在甘泉、社棠大面积推广;还有隔坡梯田的地埂上或软埂上种植地埂苜蓿和红豆草,以增加梯田的稳定性并提高梯田地埂的利用。

4.2造林工程在实施中先进行工程整地后栽植的方法以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工程整地有水平台、方格网、鱼鳞坑、丰产坑等多种形式。实施前先用水准仪打桩定出水平台、方格网和鱼鳞坑的控制点,再放线施工。

整地可以蓄积降雨,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消灭病虫害和杂草,改善林地卫生状况,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和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等立地条件,使之有利于林木根系的迅速生长和发育,提高幼林的抗旱能力。

水土保持林的造林整地措施,要求对地面植被的破坏限于最小程度。整地深度是整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据有关试验,各种整地翻松的土层,以40厘米、60厘米深度的含水量最高,尤以中层(20~60厘米)蓄水保墒能力最好。整地时间按排在造林的前一年进行,至少需提前半年时间,面且多安排在雨季的前期。根据实践示范区通常采用的整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9- ㈠反坡梯田整地:反坡梯田适用于坡面完整、土层深厚、坡度15—35˚的荒坡上。修筑方法是按照荒坡地形沿等高线自上而下,里切外垫,把田面修成一台台里低外高,形成5—10˚的反坡梯田。后坎为60左右,前沿土埂倾角不应大于45˚。田面宽度根据地形和坡度大小各不同,缓坡宜宽,陡坡宜窄,在15—25˚的斜坡,宽度宜为2米或更宽些,在25—35˚的坡地上可为1.5—2.0米,田面长度一般为5—6米。反坡梯田的水平间距为2—5米,干旱地区可加大到4—6米。修筑时将肥土堆在上方,修平后梯田外坡为自然软埂,不用拍牢打实,接着将田面生土深翻30—40厘米,碎土整平,还原表土。树苗栽在距外缘田面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处,该形式多用于荒坡和梁峁防护林带的栽植,如甘泉镇的东山林带和花牛镇北山梁峁防护林带。

㈡水平阶整地:水平阶整地适于坡度较缓、土层较厚土壤水分较好的阴坡、半阴坡或半阳坡。修筑方法是沿等高线挖成一条内倾斜5˚左右的窄台阶,宽度因地形而定,一般宽一米左右,向内侧坡约60˚,长度依地形而定,阶间距离3—5米。植树于阶面二分之一处。该形式多用于坡面造林和梯田地埂栽植经果林及沟坡水保林建设,如中山沟流域的经果林建设。

㈢水平沟整地:水平沟整地适于30˚以下的荒坡。修筑方法是沿等高线开沟,沟口宽0.6—1.0米,沟底宽0.5—0.6米,沟深40—50厘米,沟长10米左右。沟的内侧坡、外侧坡和植树斜坡均宜缓不宜陡,避免塌落。沟内的土壤翻下筑埂,土埂顶宽20 - -10厘米,上下沟间距5米左右。沟底要水平,若不平时应每隔3—5米做一土埂隔开,保持段内水平,防止径流集中、冲毁工程。埂要拍实,植树于土埂内侧坡中部,控沟时,可在挖水平沟处先将1米宽的表土层铲下培于下方,然后再把从沟里控出的心土盖在表土上培埂,植树于斜坡表土处。适宜营造水保林和薪炭林,如桥子沟的荒坡绿化。

㈣鱼鳞坑整地:鱼鳞坑整地适于梁峁坡以及支离破碎的沟坡和地形复杂的造林地。方法是沿等高线挖近似半圆形的坑,长径80厘米左右,短径50厘米左右,坑内深翻约30厘米。坑的外缘筑一半圆形土埂,埂高10—15厘米,呈半月形,并在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引蓄更多的雨水。坑距1.5—3.0米,按品字形排列。为了利用表土,控坑时,先将表土挖出堆于坑的上方,再挖心土培于坑的下方,筑成半圆形土坑,筑牢拍实,最后将表土填在坑内,植树于坑中。

㈤坑穴整地:坑穴整地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整地方法,适于缓坡和陡坡各种地形地带。方法是按等高线挖成一行一行的树穴,穴径40—50厘米,穴内深翻30厘米,穴间距1.5—2米,按品宇形排列,树苗截植在坑穴内。

㈥带状整地:带状整地适于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平缓荒坡,沿等高线翻地,带宽与带间距离应根据有利于保持水土和幼林成活生长以及造林地植被状况和种植点配臵等要求来确定,一般带宽1—2米,间距3—5米。带状整地的优点在于既省劳力和费用,-11- 又能蓄水、保墒。大面积整地时,使用畜力进行犁耕,耕翻后在每带下坡边沿修30厘米的土埂。

㈦是畦状整地:也就是网状格整地。具体做法是先从坡地下部开始沿水平线开挖,向下翻土,筑埂,按株行距间隔1.5—2米,筑一硬埂,网格“品”字型排列,在畦格间于株距中间打一小土挡,形成畦状。适用的对象是20˚以下的坡耕地和降雨量较少的平缓造林地。适用的林种是防护水保林和生态经济林。

㈧是高龚台田整地:具体做法是按行距开沟筑面宽1—1.5米,高40—60厘米的龚,形成台田,居中植树,适用的对象是低洼积水造林地,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护岸林,在山地造林中一般不采用。

㈨集水盘整地:也叫畦盘整地。此法适宜于地势平缓,土层较厚,降雨稀少的坡耕地,营造生态经济林和林草间作林。具体操作方法是:按照株行距,以栽植点为中心,自上而下翻土,修筑面宽1.5—2米的畦带,在株距中间打一小土档,外埂培高20cm,宽25 cm,拍打成硬埂式保护带,畦面修成水平。再以栽植点为中心开挖上口半径80—100cm,下底半径30—50 cm,深60—80 cm圆锥体,呈漏斗状集水穴,回填熟土深30—40cm,坑上外露30—40 cm,有利集雨于根际,栽树于正中央。带间距1.5—2m,带间间种牧草、豆类、蔬菜、中药材等,形成复合种植,可提高前期效益,是坑旱造林的一种有效形式。

示范区造林方法常用的有植苗、播种、插条三种。

- -12㈠植苗造林:就是把苗木栽植在造林地上。植苗造林的关键是护好根,选好苗,深栽实砸。大面积的水土保持造林一般用1—2年生健壮苗木,其条件是茎杆粗壮,木质化程度高,顶芽饱满,根系发达,主根直而粗,须根多,无病虫害和损伤。因此在起苗、运苗、植苗过程中,要严格注意保护苗木根系。在起苗时不要伤根太多,最好不伤根。运苗时泥浆蘸根,包扎湿草,防止根部干枯或发烧腐烂。苗木运到造林地要及时将苗木假植于阴湿的地方,边栽边取。针叶树应丛起丛栽,带土移栽,边起、边运、边栽,勿使苗木过夜。植苗时所挖的栽植穴应比苗木根系稍大,使根系舒展。一般大苗深栽40厘米以下,一般小苗或容器苗的栽植深度也应在20厘米以下,使根部脱离干土层。栽后埋土要实,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栽植时无法带土的苗木,一般来说采用一提、两踩、三培土的栽植方法效果比较好。具体操作是:苗木直立穴中,第一次培土后先将苗木微微上提,使根系舒展,然后踩实,再第二次培土、踩实、第三次培土后栽植穴已填满,不再踏实,可起松土保墒作用。植苗造林主要在春季进行,秋季、雨季也可以根据墒情进行。

干旱是示范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一个最主要的不利因素。多年来广大群众在实践中摸索了许多抗旱植苗造林的技术措施。主要有:

1、深栽浅覆:造林时将植苗穴挖深到湿土层,覆土时不填满坑穴,以存蓄雨水;

-13-

2、截干造林:对萌蘖力强的树苗,可采用截干造林。截干工作在掘苗时或栽植后进行,留桩高度应离根头5—10厘米,栽后用土埋住,以利萌发新条;

3、穴面覆盖:植苗后,在穴面盖上一层茅草,或在穴面覆盖一层虚土,或在穴面覆盖塑料薄膜,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穴内湿润。

4、压埋苗干:对苗龄较小的阔叶树种和松柏针叶树种,植苗时将苗干顺坡压倒,埋上湿土,待苗木发芽时,揭去土盖,扶正苗木;

5、修剪枝条:造林后将树苗上的枝条剪短,或剪去大部分枝条,减少并调整苗木蒸发与水分吸收之间的平衡关系;

6、带土栽植:造林时采用泥土护根的办法,如苗根带土栽植或苗根蘸泥浆栽植。

㈡播种造林:又称直播造林,就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上待其发芽,生长成林,是造林方法中操作简便、造林费用较低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不易发芽的大粒种子,以秋季播种造林较好,但应在封冻前播种完毕。播种方法有:

1、撒播:就是将林木种子均匀地撒在整好的造林地上,用耙子耙一遍,使种子不露地表。一般小粒种子可用此法。

2、条播:就是把林木种子均匀地播种在已开的沟内,然后覆土。在面积较大的造林地上还有耧播或播种器播种。一般小、中粒种子可用此法。

- -143、穴播:即挖穴点播,播后覆土拍实,适于地形复杂、支离破碎的造林地。一般大、中、小粒种子均可用此法。

(四)插条造林:包括压条、埋条造林。用于插条造林的树种主要是杨柳类,如小叶杨、青杨、旱柳等。插条造林季节以春季较好。常用的插条造林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插条法:从生长健壮的无病虫害的中年母树上采集1-2年生的枝条,粗2-3厘米,截成长35-50厘米的插穗,上端稍平,下端削成马耳形,直插或斜插在造林地上,踏实,外露5厘米左右。

2. 插干法:用于较粗的干条(约3厘米以上),因插干长度不同,可分低干和高干两种,低于造林适于大面积栽植,干长50-60厘米,在造林地上挖穴,将干条插入坑内,掌握深埋、砸实、少露头的原则,填土踏实,上端与地面平或稍露出地面,高干造林适用于四旁绿化,干长3米左右,小头直径8厘米,挖坑深栽0.5-1.0米,分层埋土踏实。

3. 压条法:因枝条在植穴中的形状不同可分为:(1)弓形压条法:多用于比较干旱的沙土地区栽培杨柳树,采用长约1米的枝条,两端埋入坑中,使苗条成弓形。一般早春压条弓背与地面平行,秋季压条弓背略低于地面,雨季压条弓背略高出地面。

(2)环形压条法:将2-3根枝条,编成直径20厘米左右的圆圈,直立放于坑穴中,或结合塬边筑埂平压埂底,外露枝条

-15- 10厘米左右。

(3)交叉压条法:在造林地上挖成长5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坑穴,将两根枝条交叉放入坑穴内,枝梢分向两端露出地面10厘米左右,填土踏实。

(4)埋条法:适宜于湿润的河滩地和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一般用犁开沟、把杨、柳条子平放沟中,头尾相重叠,再以犁覆土压实。条子用2-3年生的,长50-80厘米,去年侧枝的用全埋法,覆土厚约3-5厘米,保留侧枝的,覆土后侧枝露出地面3-6厘米。

造林季节主要是春、雨、秋三季,总的要求是春季要早,雨季要抢,秋季要晚。

(一)春季造林:春季造林应当在当地土壤解冻至树木发芽前进行,我区示范区春季造林时间,一般是从3月初开始到4月中旬结束,我区植树节前后正是春季造林的大好时节,春季造林是习惯上的一个最主要的造林季节,可以采用植苗、插条、播种等各种方法进行。

(二)雨季造林:雨季造林时间,根据实践,过迟虽然发芽成苗,但植株幼嫩,木质化不好,根系太浅,难以越冬。雨季造林一般适于油松、侧柏等针叶树,进行苗根带土上山造林和容器苗造林,以及容易发芽的枝条、毛条、狼牙刺等树木种子进行播种造林。

(三)秋季造林:秋季造林应在落叶后,封冻前进行,一般 - -16是从10月中旬开始至11月上旬结束,秋季造林通常适于播种大粒种子、硬壳或不易发芽的种子,如山桃、山杏、西康、扁桃、文冠果、酸刺等。若秋雨较多,也适于植苗造林和插条造林。

以上造林的方法在麦积区藉河示范区第一苗圃和第二苗圃都在大力推广运用。

4.3水保工程建设。在实施中,我们严格遵照国家、部委及省、市颁发的各项技术标准规程,规定专人组织测量,规划,论证然后进行招投标组织实施,验收。

㈠谷坊建设

谷坊的类型有土谷坊、石谷坊、柳谷坊三种不同结构,在示范区各流域里,根据地面组成物质与当地条件,可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结构。

(1)土谷坊:在土质沟床和石质沟床都可修建。坝高在2-5米之间,坝端开挖溢洪道排泄洪水。

(2)石谷坊:多修建在土石山区的石质沟床上和黄土丘陵区的石质沟床上。石谷坊主要有干砌阶梯式和浆砌重力式两种。

(3)柳谷坊:根据流域沟道中树木较多,分布广泛的情况,就地取材,利用柳桩等其它易扦插成活的植物,在土质沟床中双排编稍,中填石块,内坡填土修建谷坊。

谷坊的高度按照所在位臵的地形条件,在2-5米范围内确定。谷坊的间距一般在下一座谷坊的顶部大致与上一座谷坊基部等高。根据谷坊高度和沟道比降求得。

-17- ㈡沟头防护

沟头防护工程分蓄水形和排水型两大类,示范区根据沟道发育情况和沟头附近的地形地质条件,一般在沟头以上坡面成簸箕形且坡面来水量较少时,选择围埂式或围埂蓄水池式防止径流进入沟道。在沟头以上来水量大,沟头形成陡崖陡坡时,选用跌水式或县臂式沟头防护工程。

为了合理确定沟头防护的数量,规划中通过实地查勘和调查研究,按照不同类型区,选择典型小流域利用万分之一的地形图进行典型设计后推算求得。

㈢水窖建设

在示范区的总体规划中,没有水窖的规划,但是随着梯田、水保林和经济林果数量的增多,以及流域内广大群众的强烈申请要求,在示范区建设的第三年之后,我们在每年的设计中都将其列入了重要内容。

根据各流域的特点,水窖一般布设在村旁、路旁,有足够地表径流来源的地方。窖地必须有深厚坚实的土质,距沟头、沟边20米以上,距大树根10米以上。

水窖分井式水窖和窑式水窖两类

一般来水量不大的路旁,修井式水窖,单窖容量30-50m。在路旁、果园、坚实的崖坎,要求蓄水量较大的地方,修窑式水窖,单窖容量在100 m左右。

窖体由窖筒、旱窖、水窖三部分组成。窖筒(上接地面窖口,- -18

33供取水用)直径0.6-0.7m,深1.5-2.0m。

旱窖(不蓄水部分)上部与窖筒相连,深3-5m,直径向下逐步增大,到散盘处直径3-4m。

水窖(蓄水部分)深3-5m,从散盘处向下,直径逐步缩小,到底部直径2-3m。

窖口直径0.6-0.7m,用砖块石砌成,高出地面0.3-0.5m。沉沙池:位于来水方向路旁,距窖口4-6m,池体成短形,长2-3m,宽1-2m,深1.0-1.5m,四周坡比1:1。

进水管:圆形,直径0.2-0.3m,在沉沙池从地表向下深约2/3处,以1:1的坡度向下与旱窖相连。

在示范区的水窖类型中,根据地形和土质多为井式水窖,从窖口开始,按照各部尺寸垂直向下挖,在窖口处吊一中心线,每向下挖深1m,校核一次直径。

4.4道路建设

示范区总体规划中,道路建设没有作为治理措施进行规划,但在我们实施的过程中,流域内的道路建设是主体工程投入产出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的网络通道,是生态经济系统能否高效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每年的实施规划中,我们都严格按道路网的设计规格,施工质量标准和主体工程的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打破三界,有序地通过机械和人工配合的形式建设好了乡村公路,田间道路,克服了以往那 种拒修、改线、降等,给工程的管理和运行造成困难的局面。

-19-

5.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与实施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在实施中,我们根据当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方针和城郊型水土保持示范区的要求从规划到实施都引进了一些高科技的技术和产品,以增加示范区建设的带动效应。

在水保林和经果林建设中,采用开挖沟、挖大坑和地膜覆盖,套保水袋,蘸生根粉,喷洒旱地龙等先进的栽植方法,提高苗木根系舒展空间和防旱抗旱能力,以提高植树的成活成材率。在新品种的引进过程中,通过前几年的实践,我们在花牛镇北山、社棠镇北山和马跑泉南山分别引进栽植了天水1号沙棘,四倍体刺槐,毛白杨等水保林种及火炬树、五角枫、小叶女贞、高山黄杨、塔柏、刺柏、侧柏等多种常绿树种,在经果林建设中引进了高、新、稀有品种如美国大樱桃、黑红提葡萄、红苹果、酸苹果、仁用杏、金太阳杏等一系列新品种优质果品苗,提高了果品质量,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流域经济。

在水利节水灌溉方面发展了喷灌、滴灌和管灌并利用水窖在北山建成塑料日光温室,发展有效灌3600余亩。

- -206.示范区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的模式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是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行三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实施展开的。在工程的管理上我们根据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的有关文件,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和资金报帐制。

水土保持技术 第6篇

关键词 “3S”技术;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应用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在我国发展的一段时期中,以环境污染换经济发展是当时采用较多的一种手段,导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土地荒漠化就是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采用了不少的办法对土地荒漠化进行相关治理,但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一切原因都是由于我国缺乏完整的土地荒漠化治理体系,缺乏统一的治理标准。

1 3S技术概述

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因其三者英文的末尾字母都是“S”,所以将其统称为3S。随着我国相关科技的不断发展,3S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到了一起,慢慢形成了一体化的技术形式。3S技术一体化后,其拥有了更强、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在3S技术中,其主要负责对空间、环境等信息进行收集、管理与分析的工作。

1.1 RS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指一种对地球表层信息进行有效收集的综合技术。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扫描、摄影、传输与处理等功能实现远距离的探测。在我国的遥感技术实际运用中,其一般被用于农作物产量评估与环境质量监测方面。

1.2 GIS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指一种功能类地理信息管理软件。在其管理过程中,GIS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分级、分层管理。此外,GIS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组合与分析。

1.3 GPS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是指一种通过卫星对海、陆、空进行实时定位的一种导航定位系统。在GPS全球定位系统中,其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相关设备组成,当下GPS全球定位系统广泛运用于军事测量、地理考察、土地调查中。

2 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2.1 RS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在我国传统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相关人员需要通过走访的形式对防治地进行实地考察,大大浪费了相关经费与时间。而随着RS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RS遥感技术不仅能够起到传统实地考察相同的效果,还大大缩减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所需的准备时间,在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

RS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具体应用中,需要采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复合技术,而该技术的使用,使RS遥感技术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监测的精确度。在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具体土地中,不同的地形可能存在不同的植被覆盖,而在RS遥感技术采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复合技术进行相关土地的监测时,RS遥感技术会通过监测相关光谱的变化对不同土地进行科学分类,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人员的工作量。此外,RS遥感技术还能对相关土地进行动态监控,最终描绘出精准度极高的防治图,并以此指导我国相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具体展开[2]。

2.2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地理空间数据库,其通过对地理信息分析时调动数据库相关信息的方式为地理研究与地理决策进行服务。因GIS地理信息系统本身学科交叉情况较为严重,其在具体的相关应用中也有三大显著特点。

GIS地理信息系统具有采集、分析、管理与输出功能。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分析相关地理信息时,会根据相关地理模型进行动态分析,而在进行相关地理决策时,其本身提供的分析结果具有相当程度的科学依据;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进行地理分析时,能够通过计算机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

根据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在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相关研究人员可以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较为准确的获得相关地理资料,及时发现相关防治计划中存在的漏洞,保证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正常进行[3]。

2.3 GPS全球定位系统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RTK技术针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可以得出具体的土地利用现状图,RTK技术属于GPS全球定位系统旗下的一个子技术。相关研究人员在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可以先使用RTK技术得出土地利用现状图,随后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坡度、沟道比降测量等工作,并采用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较为科学的规划设计。此外,GPS全球定位系统还可以对某片土地水土保持情况进行持续监测,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第一时间的相关资料,促进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顺利展开[4]。

3 结论

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一项长期工程,现阶段,虽然我国对其治理的现状还不是很理想,但相关政府部门不应气馁,而是应该通过对技术的革新与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坚持对荒漠化土地的持续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改善我国整体环境质量。现阶段,从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可以得知,3S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对相关土地进行全方位监控,这种监控为相关土地荒漠化防治部门提供了有利依据,从长远来看保证了我国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青峰,邢丽芳.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4(4):12-15.

[2]申贵旭.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主要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142-143.

[3]孟广涛,方向京,和丽萍,等.3S技术在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7(2):8-10.

[4]刘春生,吕福才,魏恒义.“3S”技术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5(5):112-113.

水土保持技术 第7篇

红壤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业和种植业的发展。目前,在部分地区,红壤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阻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造成了土壤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因此,在现阶段,注重红壤地区的水土保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严重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做好水土保持,不仅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落实科学发展观,也能够促进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

2红壤地区水土保持技术分析

2.1小流域综合防治集成技术

小流域综合防治集成技术在水土保持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小流域这一基本单元进行治理改善。小流域综合防治集成技术的应用,体现着水土保持的特色,不仅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保护需求,也能够满足水土保持的管理要求。小流域综合防治集成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针对小流域等基本单元,采用工程、 生物或耕种方式,实现水土保持结构的优化,促使小流域能够在水、草、林木等方面达到较为合理有效的结构构成,通过科学的小流域综合防治集成技术,能够调整和优化土地的使用结构,使地方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效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1]。小流域综合防治集成技术,是水土保持技术的主要体现,是较为合理及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2.2坡面径流调控技术

红壤主要存在于降水量较高的地区,在区域内往往有着较多的河川径流。降雨与径流都是一种水资源,能够满足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但过多的降雨以及径流,容易对土壤造成冲刷,导致水土流失状况的发生。 水流容易带走红壤中的养分,造成红壤的耕种能力下降,土壤退化。为此,实现对土壤资源的保护,需要对河川径流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防控调整体系,避免红壤地区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坡面径流调控技术主要是运用一系列的聚散工程设施,通过一定的机制,影响坡面径流的流动方式,使坡面径流的水流动速度与流动量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减弱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实现保持水土的目的。坡面径流调控技术的应用具有有效的现实作用,在水蚀地区使用坡面径流调控技术,不仅能够便于水分下渗,为植被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水资源,便于植被覆盖,也能够使水土保持的效果得到保证[2]。坡面径流调控技术在应用中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坡面截留、拦蓄以及引排灌工程的综合运用,能够建立有效的坡面径流调控体系,达到更为有效的水土保持效果。

2.3植生工程技术

植生工程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生物学、植物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使用植物种植覆盖等方式,遵循生态经济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达到保持水土保持目的的工程技术。植生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使保护地区的植被覆盖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使土壤养分得到保护,还能够使生态经济得到体现。植生工程技术体现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能够有效地达到水土保持目的,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统一的具体表现。植生工程技术是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的水土保持技术,对于我国红壤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能够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2.4猪沼果循环利用技术

猪沼果循环利用技术早期在赣南地区得到应用,是一种新型的水土保持循环利用技术,能够实现养殖、沼气、种植三方面的联合,通过多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水土保持和资源使用优化的目的。猪沼果循环利用技术, 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猪沼果循环利用技术能够通过使用产出的沼气进行照明或发电,能够有效降低生活成本,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外沼渣沼液也能够用于种植灌溉,猪沼果循环利用技术产生的沼渣沼液,是一种养分充足的有机养料,能够及时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使农业种植的种植物产量和质量都得到稳定保障,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3]。发酵后的沼渣沼液也具备杀虫功效,能够减少或避免化工农药的使用,推动农业种植绿化环保的发展,改善农村风貌。

2.5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是近年来水土保持在防治水土流失方面一种创新,已经在许多区域得到推广与应用,该技术主要通过对土壤侵蚀区域不同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达到治理水土流失和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目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是针对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根据生态学原理,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或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4]。在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是通过人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与依靠大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技术有机结合,对林地采取封禁管护和补种林草,减少人为干扰;对坡耕地采取合理保护性耕作措施,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到达作物增产增收;对河流、水库采取减少入河入库废弃物及污染物,实施河流、水库休养生息,增加生物多样性,使河流水库水质改善,生态恢复健康;对矿山治理采取覆盖土壤,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 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使矿山生态系统得以恢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使水土流失治理方式得到拓展,单位面积上治理投入较少,水土流失大范围得到治理,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生态效益显著。

3红壤地区水土保持技术发展趋势

3.1实现与生态安全的结合

生态安全是指人们生活所处地域或国家在生态环境上的安全。生态安全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三者的有机统一。在水土保持技术的未来发展方面,水土保持会实现与生态安全的结合,生态安全要求着红壤地区能够实现有效的水土保持,而水土保持目的的实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生态安全,两者相互融合,共同作用。

3.2实现与社会力量的结合

水土保持关系着生态文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生活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水土保持需要国家投入足够的精力与物质。但是,光靠国家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够满足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要求,水土保持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合作。

3.3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结合

水土保持技术体现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水土保持技术能够遵循自然规律,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维护,体现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结合,能够推动人们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4结语

红壤地区的水土保持,对于我国水土资源的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水土保持的技术发展与进步,实现对水土资源的维护与利用。

摘要:指出了红壤作为我国的重要土壤资源,在我国土壤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红壤的水土保持也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了红壤的水土保持技术特点,研究和探讨了红壤地区水土保持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红壤,水土保持,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曹文洪,刘国彬,鲁胜力,等.我国水土保持科技近期进展与展望[J].中国水土保持,2013,(6):14~18.

[2]林福兴,黄东风,林敬兰,等.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控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27~228,230.

[3]张平仓,程冬兵.《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解读[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31):28~34.

[4]杨爱民,刘孝盈,李跃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与技术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2005(1):11~13.

[5]王学强.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效益评价及其治理范式的建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6]高鹏,杨加利.我国植被恢复中的几个误区及应用生态学原理的植被恢复方法探研[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1).

[7]彭娜,谢小立,王开峰,等.红壤坡地降雨入渗、产流及土壤水分分配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3).

林业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第8篇

整理造林地, 可有效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 清除杂草、灌木和采伐剩余物, 是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主要工序。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 整地清除地表植被后, 透光度明显增加, 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 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此, 整地能显著改善造林成活率及幼林的生长情况, 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 有利于造林施工, 提高造林质量[1]。

1.1 造林地的清理工作

造林前清理林地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其中整地方式分为2类:一是全面整地, 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 主要用于平坦地区。二是局部整地, 分为块状整地、带状整地, 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高台等;带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2]。

1.2 植树造林方法

一是播种造林法。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 有缝插、条播穴播、块状播种等方法。二是植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 即用根系统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三是分殖造林法。即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 (干、枝、根等) 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3]。四是分蘖造林, 指直接利用分蘖苗进行造林的方法, 已为许多地方种植沙棘时所采用。五是其他造林法。如插条造林法与插根造林法, 二者造林技术相似, 在春秋季节均可进行。

2 林业技术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2.1 营造水土保持林的优势

据有关资料报道, 1 hm2森林可涵蓄降水约1 000 m3, 且后期的蓄水能力受前期涵蓄水分程度的影响;其中单层稀疏人工林涵蓄能力较弱, 复层紧密天然林涵蓄能力较强, 中间值为100 mm。同时, 乔木和灌木有深长的根, 相对于种类多但仅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层的草类, 其在固结土壤的作用更胜一筹;另外, 由于林木的蒸腾面大且作用时间长, 保持林森林的地表蒸发量虽受林木遮蔽而有所降低, 与无林地相比, 其林地范围内总的绝对蒸发量还是有明显的优势, 这也使林地及其附近地区的空气湿度增加, 可有效改善、调节周边气候, 减少一部分蒸发, 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4]。

2.2 营造保持林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林营造工序应遵循“以治坡为主、沟坡兼治和先上后下、上下结合”的原则, 具体应用时, 应先营造水流调节林和分水岭防风林, 然后营造各种防护林, 以形成侵蚀沟系林, 营造过程中切忌先下后上的造林顺序。

(1) 分水岭防风林。分水岭高起突出, 温度变化剧烈, 风大;而防风林可削弱不良气候的影响, 改善农作物的环境条件[5]。营造分水岭防风林, 也是出于考虑到控制地表径流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首要基础即从地表径流的起点开始, 也就是从分水岭开始防治。

(2) 水流调节林。营造水流调节林时可参照多年科学试验的数据报道进行:水流调节林吸水和分散地表径流的能力一般为林带宽的3倍。

(3) 沟边防蚀林。此类林带适用于在侵蚀沟基本固定状态或发展较弱的情况下, 其主要作用阻截在水流调节林带下部产生的地表径流, 过滤淤泥, 防止沟壑继续发展和堆塌[6]。营造技术控制要点:该类林带结构应为紧密结构, 宜离沟岸约1.5 m处营造, 其宽度计算方法与水流调节林带相同。具体措施: (1) 护堤护岸林。即在江河两岸和堤坝两侧应营造护堤护岸林, 以达到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及防止地表径流对河岸堤坝的冲刷的目的, 其宽度一般为10 m左右。营造此类林带, 为防堤坝风蚀, 应在堤坝的在背水面距堤脚5 m处的地方和迎水面距堤脚2 m以外的地方进行; (2) 在沟头造林时, 为了防止侵蚀沟的发展, 在侵蚀沟头上方的进水路上应选用耐湿性树种组成的乔灌混交林或营造灌木林;同时为了以便过滤流过的径流和减缓流速, 应横对水流方向[3]; (3) 在沟坡造林时, 为防止侵蚀沟的继续发展, 在有一定杂草覆被的土质沟坡上或坡度较缓并已停止堆塌区域, 不宜直播造林, 最好是埋干、插条或栽植大苗; (4) 沟底造林, 则必须在流量少的地方进行, 其目的是拦阻流水携带的泥沙流入河内淤塞河道。此类林带最适宜种植柳树树种, 具体可通过每隔30 m横截沟底, 每栅7行, 株行距2~3 m等距离规划进行。

3 结论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 不仅要努力采取林业措施, 也应综合使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等,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合理开发, 综合治理, 从而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维持生态平衡, 促进社会稳定及经济快速发展。

摘要:简要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重要作用, 并从林业技术角度探讨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技术,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应用

参考文献

[1]郑晓莉, 那日娜.浅议水土流失防治[J].现代农业, 2008 (3) :80.

[2]齐永峰, 潘海兵, 刘春起, 等.森林作业对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进展[J].森林工程, 2008, 24 (4) :16-18, 32.

[3]朱晓岩.林业技术措施与水土流失治理[J].水利天地, 2008 (3) :43.

[4]程德芹.林业造林技术方法综述[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8) :352, 361.

[5]高建华, 景锋.浅谈林业资源及植树造林方法[J].民营科技, 2010 (4) :96.

水土保持技术 第9篇

1 林草覆盖率不达标问题的防范

1.1 水土保持设施林草覆盖率的问题

林草覆盖率是验收和技术评估水土保持设施的重要参数, 而实际的水土保持设施施工和建设中经常会出现林草覆盖率难于达到设计的需要, 这有水土保持设施施工资金不足的客观制约, 同时也有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中各方面不重视林草覆盖的内在原因, 这会导致水土保持设施施工和建设难于达到国家规定的GB50434-2008标准, 给水土保持设施的运行带来风险, 发挥不出水土保持设施的设计功能与价值。

1.2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中林草覆盖率的强化

在水土保持设施的施工过程中, 要采用先期干预的策略, 通过管理和指导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符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以确保水土保持设施能够达到规定的林草覆盖率。在验收阶段, 要本着为行业发展负责和为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 重点进行林草覆盖率的坚持与验收, 使林草覆盖率能够得到根本保障, 进而为水土保持工程的功能与运行提供基础和保证。

2 水土保持设施影响区界定问题的防范

2.1 水土保持设施影响区界定的问题

由于水土保持设施的种类众多, 因此影响区存在难于界定的客观原因, 这会形成验收技术评估过程的困境, 不但会给水土保持设施周边的生态带来影响, 更有可能给水土保持设施流域带来水土流失的可能, 造成更大范围的生态破坏, 影响水土保持设施的生态与经济价值的发挥。

2.2 水土保持设施影响区界定的强化

在验收技术评估中应该突出影响区界定工作, 要根据水土保持设施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做到对GB50434-2008标准完整而全面地执行, 通过不断地调整和动态地变化, 合理地划定影响区, 使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更加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 达到对水土保持设施生态功能和技术性能的有力保障。

3 水土保持工程临建设施占地问题的防范

3.1 水土保持工程临时设施占地的问题

水土保持设施临时设施的恢复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 因此, 地方政府、水利建设单位、水土保持设施施工单位都不愿负责临时设施占地的恢复工作, 这会导致水土保持工程难于及时发挥设计功能, 并且还会影响到水土保持设施林草覆盖率和影响区界定。

3.2 水土保持工程临时设施占地的处理

在临时设施占地恢复工作中主要需依靠政府不断规范临时用地审批以及土地复垦管理工作, 促进临时用地管理的不断规范。同时要求水土保持建设单位按照水土保持设计要求和标准进行迹地恢复, 以达到对水土保持设施林草覆盖率和影响区的合理划定。

4 水土保持设施施工变更备案问题的防范

4.1 水土保持设施施工变更备案问题

在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中, 一些施工单位未按照规定上报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出现上述原因一方面是目前的法律法规、相关规程规范中对重大变化、重大变更的界定不清晰;另一方面是相关的管理工作滞后, 导致对变更手续的重视程度不够。

4.2 水土保持设施施工变革备案的处理

主管部门应从制度建设层面, 完善水土保持变更手续相关规定, 做到有章可依;加强过程监管和变更管理, 提高变更处理环节对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指导和管控, 避免在验收阶段对已成事实的“合理化”处理, 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5 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工作程序化问题的应对方法

5.1 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工作程序化问题

当前的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中没有有效的体系作为指导, 导致水土保持设施施工中出现程序错误, 施工混乱, 导致水土保持设施建设过程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不但影响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质量, 更会影响水土保持设施的功能。

5.2 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工作程序化的强化措施

验收工作中对工作流程内的每一个环节细化时间节点和相关责任方进行具体的落实, 再保证质量, 梳理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关键工作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明确各参建单位在各阶段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工作节点等。

6 结语

当前, 水土资源的保护成为维持发展、稳定环境的重要途径, 水土保持设施的兴建已经成为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加强对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管理和日常维护已经成为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立足点。在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中应该加强设施的验收与检查工作, 特别要突出林草覆盖率、影响区域定界、临时设施占地、变更备案、验收工作程序化等重要环节, 以此来保障水土保持设施建设质量和验收效果, 给水土保持设施一个客观而公正的技术评估, 在提高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水平的同时, 确保水土保持设施能够发挥出更为稳定而重要的功能和系统性价值。

摘要:本研究以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技术工作为中心, 对验收技术评估环节进行了研讨, 对林草覆盖率、影响区域定界、临时设施占地、变更备案、验收工作程序化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通过强化技术评估的过程来确保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质量, 进而做到对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与维护的保证作用, 使水土保持设施更能够适用水土资源保护需要。

关键词: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林草覆盖率,临时设施,工作程序化

参考文献

[1]高荣, 钱爱国, 雷丰泽.水土流失防治中加强临时措施应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 2012, (12) :34-35.

[2]钱爱国, 李海林, 高荣.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 2012, (07) :87-88.

水土保持技术 第10篇

1 山地石榴栽培技术发展现状

荒山荒坡闲置是中国广袤土地的一部分, 那里土地资源丰富, 但由于各种原因迟迟得不到发展。山地石榴的引入为荒山荒坡的存在给予价值肯定, 但是荒山荒坡并不像水土肥沃的田地一样容易打理, 能否把石榴种植成功, 就要看栽培技术能否跟上。在1994年, 我国就完成了山地石榴栽培技术试验, 完成了山地石榴保持水土的方略, 也探索出了石榴挂果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同时, 提高石榴的品质和产量, 为我国石榴产业做出了贡献。虽然目前石榴栽培技术发展还比较乐观, 但没有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针对各个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才是技术进步的最好方法。

2 山地石榴栽培技术与水土保持效益

山地石榴栽培技术和水土保持效益是同时进行的, 栽培技术可以提高石榴的成活率、挂果率, 增加经济效益, 为当地人民提供经济来源。而水土保持是为了石榴栽培的长久发展和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山地石榴栽培技术发展一步, 水土保持就应该跟进一步, 不能因大力发展技术忽略水土保持。

2.1 栽培技术对山地石榴栽培的影响

栽培技术是山地石榴得以长久发展的首要前提。发展栽培技术, 提高经济效益, 只有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前提下才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 为石榴栽培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次枝扦插地膜覆盖育苗技术、截干造林技术、单主干整形技术、急速激素处理土壤技术、高接换种技术都是栽培技术取得的成就, 切实解决了山地石榴栽培中出现的问题。技术是推动力, 也是石榴进入市场不可缺少的因素。技术越娴熟, 石榴长势越好, 在偌大的市场上立足更容易。同时, 在市场上取得的效益反过来又鼓励了参与种植的人们, 只会使技术更进步,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2.2 石榴栽培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经济效益是参与石榴栽培的人们首先关注的, 但政府在做好鼓励者角色的同时, 也要做好监督者的角色。很多荒山荒坡土壤并不肥沃, 如果不加以护理, 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从而破坏环境, 最终导致山毁树亡。山地果园水土流失现象比较普遍而且严重。山地栽植果树, 必须在建园开始就要规划和兴建水土保持工程, 从而减少山地果园的水土流失, 为果树生长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石榴栽培应该进行, 但是必须把水土保持放在首位, 在不造成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山地石榴栽培。处理好石榴栽培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处理不好两者关系, 两者皆亡, 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2.3 山地石榴栽培中的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2.3.1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林间作物或家畜效益。直接效益是石榴取得的效益, 是主要的经济来源。比如河南省全省发展了0.18hm2山地石榴, 光1993年1年就实现经济效益307.2万元。林间作物或家畜是额外的效益, 1年额外收益达108.7万元。在石榴树林间种植花生、红薯、豆角以及瓜果类作物, 不仅充分利用了闲置地表, 也减少了地表的水分蒸发。林间养家畜, 比如鸡, 不仅可以减小虫害和农药用量, 保证瓜果的绿色性, 还能利用鸡的粪便作树木的肥料, 也达到了双收。我国有很多贫困地区, 他们生活水平低, 甚至靠国家支持, 山地石榴栽培可以为他们提供生存途径, 也能带动区域发展。

2.3.2 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休戚与共, 生态效益不是陪体, 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首先, 大面积的石榴树会增加植被, 比荒山更有生态效益, 利于改善环境。其次大量的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 合理安排树间距能够有效减小水流速度, 减缓土壤下滑速度。在暴雨天, 山间汇聚的水流大, 冲击力强, 没有树根缓解土壤表面粘附力, 对水土的保护很难进行。再次,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能缓解国家的扶贫压力。原来的荒地荒坡成为果木区和作物区, 建立了一个由低价平衡到高价平衡的生态体系。

3 结语

石榴作为鲜食水果,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既是人们喜爱的鲜食水果, 又能进行果汁和果酒的加工, 并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位, 可以治疗糖尿病、降低胆固醉, 以及极好的美容护肤作用。大力发展山地石榴, 对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提高山地经济效益,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土地资源优势, 加快山区的发展, 引进石榴是一个好的选择。山地石榴栽培技术就是为解决难以利用荒山荒坡土地资源的闲置问题, 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带动了其它效益。国家大力提倡, 并在政策上帮助地方启动项目。

摘要:山地石榴不仅能成为一种经济来源, 也是保持山地水土的一种有效措施, 因此更好地发展, 利用石榴栽培技术, 促进经济和环境双向收益是很有必要的。分析山地石榴栽培技术及水土保持效益, 对我国山地石榴产业有重大积极影响。

关键词:山地石榴栽培,技术、水土保持效益

参考文献

[1] 范海霞, 王继红.石榴栽培管理技术[J].果农之友, 2005 (7)

[2] 王积飞, 门国保.石榴树的栽培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 2005 (5)

水土保持技术 第11篇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 核心员工 保持策略

1.核心员工

核心员工是指在组织社会网络系统中,对处于组织网络其他结点具有创造倍增性关联价值影响力的人员,他们通常是具有中心结点特征和较高人力资本价值的知识员工,和一般员工有显著差别:首先是巴雷特法则,即“二八理论”—数量上占20%,但创造了80%的价值;其次他们的综合素质比一般员工要高(高学历,高技能,高资历);另外他们在选择企业时往往将个人职业发展前景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作为主要考虑因素。核心员工作为稀缺人才其流动性会极大影响企业稳定,因此研究核心人才流动原因、提高其工作嵌入程度对企业留住人才有重大意义。

2.保持策略

原有研究结果显示工作嵌入对员工离职行为产生显著负向预测效果,员工的工作嵌入、组织嵌入度越高,其稳定性也越高,离职倾向越不显著,员工更加愿意留在组织中(徐尚昆,2007)。这对企业的人才稳定和人才竞争优势有非常好的提升作用。组织要想得到稳定的员工队伍,提高其组织忠诚度和工作绩效,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嵌入度作为切入点是一项非常明智的人力资源管理举措,而从哪些方面提高工作嵌入度值得我们认真探索。本文从个人、组织和外部环境层面分别提出建设性管理实践建议作为提高员工工作嵌入度举措的参考。

2.1.从个人层面出发

从个人层面来说,个人的职业倾向选择(管理型、自住型和技术型倾向)和在组织内的身份定位意识显著影响员工的工作嵌入,组织要从雇员个人职业发展计划以及培养其集体身份角色定位方面来提高其嵌入程度。核心员工往往倾向于自主选择自我发展规划,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希望企业能给与其足够的发展空间条件支持和自主权限的下放。企业要建立良好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各种技能培训机会,根据员工的人格特质和能力及兴趣所在安排岗位和工作任务,做到人岗匹配原则,这也能促使员工更快的胜任工作,创造出良好的工作任务舒适度以及工作环境可以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获得更高的成就感。此外当员工进入一个团队时要培养其“船长”角色定位,即培养其从事管理层工作的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竖立团队合作意识,将集体利益和企业组织利益得失放在首要位置,除了关注员工的技能忠诚度和自我忠诚度外,更加注重其组织忠诚度的培养,将“我们”的观念作为决策制定的首要影响因素,使员工更加关注整个团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风险规避。这种团队意识的培养越深入,员工工作嵌入度也越高,离职的可能性也会降低,不过一旦员工离职,往往会出现“集体网络离职效应”即集体跳槽现象,这是企业应该注意的一个负面影响问题。

2.2.从组织层面出发

组织层面,因组织中存在的激励因素和组织公平与工作嵌入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企业采取的激励因素越能满足员工真实需求和愿景,其组织嵌入程度也越深,留职的意愿也越明显,因此企业要及时与员工沟通,发现激励措施中存在的不足和激励政策有效性程度,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激励政策。在员工个体成长方面要注重支持个人职业发展道路的实现,为期职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此外考虑到员工家庭、生活等因素,可以让员工在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前提下自由选择工作方式的办公地点,提供适当的工作权限以便帮助其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对于核心员工因其掌握关键资源、处于重要地位,企业可以委予其重任,或者担任要职使得员工体会到被重视,发现工作的乐趣,能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不仅要注重雇员薪酬标准的合理性,同时还要体现出与同行业、同级层薪酬福利的平等性,较好的薪酬待遇有时甚至会成为雇员考虑留职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处于团队中的个人十分注重组织公平,不管是在人际沟通还是信息沟通过程中,雇员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性评价,信息交流也能及时详尽,尤其是来自上级领导的信息反馈。因此上级领导在与雇员交往过程中,要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对交代的工作任务做出尽可能详尽的要求解释,并能够在事后及时作出反馈。

2.3.从外部环境层面出发

外部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可能是雇员所在企业无法控制的,较多的是由政府人才政策、外部工作机会的多少和找寻难易度、社区公共设施和自然环境等外部条件所决定。其中地方认同是雇员对公司所在地的外部环境做出的舒適度判断,比如对当地包括公园、图书馆、博物馆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医疗水平、医疗机构数量和医生数量等、以及交通拥挤程度、公共交通社设施、道路指标、车辆指标等,当地卫生状况、水质、空气、绿化等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评价系数高低直接影响雇员地区舒适性,人际关系舒适性和居住社区舒适性越好,员工越不愿意离开现有居住地,地方认同越强,工作嵌入程度也越深,一旦离职可能就需要搬离现在所在社区或者城市。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可以在生活上为员工提供便利,比如为员工提供住房或者住房补贴,居住地离公司远的可以提供交通工具,在公司内部设置健身娱乐休闲场所,做好公司内外部环境美化设计,创造出一个舒适轻松的最佳工作场所。

【参考文献】

[1] 徐尚昆.工作嵌入性与员工自动离职研究进展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1):59-65.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一般项目(2014YJY08)

水土保持技术 第12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技术,措施

1 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导致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当前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有三个特点:

一是分布范围广, 流失面积巨大。据遥感调查, 我国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57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37.2%。分布在每个省份、每个流域。

二是土壤侵蚀严重, 侵蚀强度较大。据统计, 我国年均侵蚀土壤总量45.2亿吨, 约占全球土壤侵蚀总量的1/5。主要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量为每平方公里3400多吨。

三是区域差异明显, 水土流失成因复杂。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 水土流失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总量3.5%。

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巨大。水土流失可导致土地退化, 耕地毁坏, 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 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水土流失可导致江河湖库淤积, 加剧洪涝灾害, 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水土流失加大了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机会, 可恶化生存环境, 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可削弱生态系统功能, 加重旱灾和面源污染, 对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 我国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 一些领导认识淡漠, 重视不够, 造成一些建设项目没有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人为增加水土流失面积。

2.2 受我国地理条件限制, 一些区域坡耕地和侵蚀沟大量存在, 造成水土流失。

2.3 一些区域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不到位、不协调, 采用单一措施, 忽视多种措施的有机结合, 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不明显。

2.4 一些地区水土保持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没有纳入政府投资计划, 造成治理缓慢。

2.5 一些水土流失治理设施维护不够, 造成水土流失复发。

3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的分类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是指为了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生物和耕作等措施措施的总称, 其中三类措施都采用的, 称为综合措施。

3.1 工程措施

指人为修筑各项水土保持工程, 包括治 (护) 坡、护岸、治沟、拦坝等, 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3.2 生物措施

指采取植树种草, 增加植被覆盖率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 又称植物措施。主要包括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种草等, 起到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3.3 耕作措施

指通过合理的农业耕作技术, 达到改变坡面微小地形, 保土蓄水, 减少水土流失的方法, 如等高耕。

4 对策措施及建议

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一方面必须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另一方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快治理历史上已经形成的水土流失区域。

4.1 提高认识, 强化管理, 坚决遏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

一是积极宣传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 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域水土保持管理, 坚决控制各种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是依法强化水土保持监管, 一切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履行水土保持审批手续。三是实行水土流失防治的社会监督, 形成水土保持的社会氛围。四是抓紧研究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本着“谁占用破坏, 谁恢复补偿”的原则, 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补偿制度。

4.2 重点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增强治理效果

从我国多年来治理成效来看,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非常成功、有效, 必须大力推广应用。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即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 改善水土流失区域的生产条件,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又能够解决流域内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进而发展特色经济, 保护耕地资源。

4.3 加大保护力度, 实行封禁措施, 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

对特定的、人口密度小、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比较轻微的区域, 应强化并采取保护、封山、禁牧或轮牧等强制措施, 促进生态自然恢复。

4.4 针对不同的区域, 因地制宜的确定防治措施

我国地理单元复杂, 幅员辽阔, 水土流失成因多样, 因此, 要根据不同的地域, 分类指导, 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如黄土高原区域应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减少泥沙进入黄河, 荒山荒坡和退耕的陡坡地开展生态自然修复。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域要以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为主。东北黑土区域必须有效控制黑土流失或退化, 使黑土层厚度不再变薄。西南岩溶区域以抢救土地资源, 维护群众基本的生存条件为重点。西北草原区域要合理利用水资源, 控制地下水位下降。

4.5 加强目标管理, 落实各级政府在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的责任和具体目标

上一篇:计算数据中心下一篇:课程优化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