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快乐作文

2024-05-22

在体验中快乐作文(精选11篇)

在体验中快乐作文 第1篇

基于以上思考与认识,我们于2009年9月申报了课题《在真切体验中快乐作文的研究》,经县教科室推荐、市专家组审定,市教科所批准为重点课题。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真切体验”与“快乐作文”。“真切体验”是学生为快乐作文而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或能力,认识生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包括为写作引路的阅读体验,为写作积累的实践活动体验,为作文升格的修改反思体验。“快乐作文”是学生“以我手写我心”,自由而尽情地在真切体验基础上开展写作的一种活动。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这样的方式展开:一是课题组成员必备一本专用的学习笔记,收集、梳理和借鉴相关的现代有效作文教学理论,从文献研究入手,拓展研究视野,尽可能使研究既有一定的高度,又有一定的深度。二是调查分析学生乐于作文或苦于作文的主要原因,对影响有效作文教学或导致写作教学低效、无效的典型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寻找解决对策。三是行动研究,将教材35个单元的写作内容分配给研究成员来进行教学研究,一个单元的写作教学可以一人上研究课,课题组研讨,也可以同一教案多人施教,或同课异构教学,来探索有效教学策略。四是个案研究,对典型课例或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五是总结反思与推广成果,推荐课题组成员参加优课评选及论文比赛活动,提高课题组成员驾驭课堂的专业素养,推进有效作文教学的实施。

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如下基本成果:

一、初步构建了在真切体验中快乐作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及变式

1. 基本结构:回顾阅读一交流实践一自主写作一互修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作文要求,主要是通过教材中35个单元的写作训练及其他练笔达成的。单元写作内容或要求与本单元的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在单元作文教学时,教师结合单元写作短文,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课文,为学生写作立意、谋篇、表达提供范例或启示。当学生有了写作的要求、有了写作的题目或材料话题,教师便引导学生获得写作的“源头活水”,即设计好实践活动方案,学生自主参加实践活动体验,并在课堂上进行素材交流,提取典型材料写作。学生当堂完成作文后,教师选择一篇或多篇印给学生,师生互动修改,为学习小组互改作文作示范。学生作文互改升格后,可以写反思总结得失,也可以课外再练笔,巩固本单元训练要求。

2. 基本模式的变式探索

对七、八年级学生写作的引导,宜以教材单元中的“引写”知识短文为抓手,并结合回顾本单元课文的阅读体验,倡导并采用不同的写作引导方式,比如教师预设问题导读式、学生生成问题质疑式、文段对比阅读式、文段扩展式等,使学生明白本单元写作训练的重点。对九年级学生的作前辅导,开放性和灵活度要大些,不仅仅是让学生领会本单元课文中值得借鉴的创作技巧,也可以让学生介绍有关的课外美文的写作特色,师生的交流方式可不拘一格。为写作积累素材而开展的实践活动,三个年级学生,虽然都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体验的深刻度不一样。在活动形式上,要呈现多样性,比如口语交际活动、体验观察活动、专题研究活动、实践操作活动等。在作文互改反思体验的环节中,对起始年级学生要提供修改作文的示范,以扶为主;对高年级作文特别是优质作文,要融入艺术的欣赏,让作者获得成功的自豪与快乐,其他同学从中借鉴,蕴蓄来日的提高。

有的作文命题要求学生写回忆性的文章,有的命题要求写议论文,就不一定为临时写作而开展创造素材的体验活动,可以依托平时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以及观察万物、阅读书本获得的信息。学生作文实际上是对平时体验活动的检索、择取、运用。有的文题要求写说明文,学生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体验活动,这样才可能把说明的对象说准确、说清楚。在修改反思中,针对不同文体,教师要提出不同的文章修改要求,引导学生根据要求来修改。

二、带来了作文教学的新变革、新优势

首先,在真切体验中快乐作文,激发了教师导与学生写的积极性。比如,学生作文的定题,在师生真切体验活动中确立,立意、谋篇、选材等,也是在师生真切体验中发掘、筹划、取舍。真切体验式作文教学创设了开放、互动的导作环境,产生了有利于学生写作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

其次,在真切体验中快乐作文教学立足于体验活动过程的生成,师生全程参与,优势互补,师带生,生促生,大家共享活动的成果,如写作的中心、思路,方法的互相启发等,有利于学生用满腔的激情去写真切的人生。

第三,在真切体验中快乐作文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阅读体验、实践活动体验、修改反思体验最终都要落在写作活动上,写作也因它们而绽放出精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比如,多留心生活,思考生活,语言的清泉就会汩汩冒出。这与语文学科的规律,与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课程理念,与当今注重活动选拔人才的观念,与学生的多元选择愿望,都是相一致的。

三、学生的作文兴趣与能力明显提高

我们在实验前对实验班级学生的作文兴趣与能力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经过三年的实验,又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再调查。以某实验班(56人)为例,两次调查的结果对比分析如下: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写作兴趣越来越浓,轻松度、快乐感有所增强;学生从生活体验中、课内外的阅读中习得丰富的写作题材,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这样的意识与能力增幅较大;自改作文的习惯与写作速度也大有改观。

经过三年的实验,我们对实验班和同年级非实验班学生进行了对比调查。以某实验班(56人)和某非实验班(58人)为例,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统计结果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善于在生活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而且文章有真情,表达有创意;初步学会了自改作文并反思,以求来日提高;写作速度、写作乐趣及写作的成就感方面,优势明显。

四、推进了校本教研,提高了教师作文教学能力

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成长马爱玉 第2篇

文峰中学马爱玉

大家知道:人,只有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或工作的激情才可能受到鼓舞;人,只要

是觉得快乐的,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会得到成功。因此,要使学生学会生活与学习,激发其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产生积极求知的欲望,成为生活与学习的主人,前提条件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求知的快乐,懂得感悟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成长,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一、首先用老师的理解与帮助,去唤醒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郑晓江编著的《穿透人生》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每个人的身上都隐藏着原子能,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点燃它;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金矿,只是很少有人开采它;每个人的身后都沉睡着一个神通广大的巨人,可是很少有人唤醒它……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阳光,我们的职责就是要让它发光。做班主任的就是要用我们的精力去帮助学生,让他们身上的太阳能发出万丈光芒。

我们班有一个女生王玲岩,学习成绩是班上倒数第二名,值日时也不 积极参与,班上没有人注意她、欣赏她,好象她是一个多余的人。与她的谈话中我感觉到,她虽然行为上表现的是无所谓,有点自暴自弃,但内心里是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需要的,这说明她还是很有上进心的。于是我有意识的安排她收拾桌子,负责班级前部的评价表的工作,不听地在学生面前表扬她,让同学们都认为她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她也感受到“被需要”的幸福和快乐,找到了自己在这个集体中存在的价值,学生对班级拥有了归属感。从此,她每天都开心地上学,再也没有一次违纪现象,学习成绩进步很大。

所以说,真诚的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上课时写错了字,讲错了题或冤枉了学生,主动对学生说声“对不起”;学生犯错时,冷静处理;学生不听课时,不再当众批评;后进生不会做题时,耐心地辅导……温和地对待

每一位学生,微笑上好每一节课。学生感受到了被尊重,被理解,被重视的关爱,也唤醒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师友合作让学生体验 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自省力。

“和谐互助”“师友合作”策略能把课堂创设为师生寻求快乐的源泉及阵地,让课堂教学展现绚烂的魅力,点燃学生主动探究与求知、享受成功与快乐的火花!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学生有效学习时间延长、学生师友教学相长。所以在课堂上、班级管理中,我们引入了“和谐互助”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教与学的过程。班长郝苑君说:“作为师傅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毕竟自己是师傅,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耽误了杨萌浩的学习与进步。所以这就在无形中提醒我要以身作则,要对他负责任。于是,在某些事情上便会严格要求自己,会在课前把知识弄透彻,课堂上认真听懂讲,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徒弟,不能做好反而给老师丢脸,所以事事争上游,大大增强了我的责任心。其次,在给杨萌浩讲解的过程中自己等于又学了一遍,加深了自己对于题目的掌握与理解,巩固了知识。慢慢养成细心、稳定、善于钻研的好习惯,遇到难题你不能再不退缩,而且,再难的题,你给徒弟讲的多了,你真正掌握它的做题技巧,日久天长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并且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组织,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渐渐的,我上课回答问题也越发的有条理了。”

教育专家认为,学生是在不断体验中长大的。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更应理性地看待学生的体验,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给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我反省和成长的空间。

三、用激情点燃每一个心灯

人性,是相通的,激情,是可以感染他人,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我的生活就是如此,我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打扫卫生,一起跑操,一起学习,一起讨论…我让学生在和我相处的日子里,去和学生一起承担生活的苦和乐!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尊严、什么是拚搏、什么是直达心灵的教育。我们互助,我们反思,我们紧张,我们收获,我们快乐。用我的激情点燃每一个心灯,从而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教育蕴含着最丰富的幸福密码,面对多姿多彩的学生,你得时时擂响心头的大钟小鼓,为自己的教

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数学的快乐 第3篇

一、在体验中领悟知识的内涵

体验是一种把情感真正投入到学习的活动, 它需要学生客观地感受事物, 达到自我领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效果。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是学生学习活动重要的部分。

例如:在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时, 此部分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学习新的计量长度单位。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建立“1毫米”和“1 分米”实际长度的客观概念。我在教学的设计上以学生已储备的知识为基础,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丰富的体验活动进行数学学习。我准备1米与7毫米的小棒, 先估测1米小棒的长度, 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测量7毫米小棒的长度。在测量7毫米小棒的长度时有学生问:老师, 这根小棒太短了, 都没有1厘米, 根本没办法测量。师:那既然现有的测量单位没办法测量,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生:找一个新的单位……

这样的教学过程, 教师让学生全面地体验知识的内在含义, 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知识的内涵, 从而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 也享受到数学中的乐趣。

二、在生活中体验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包含着数学, 课堂上学习的数学就是生活的影射、概括与应用。只有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数学, 才会完整地达成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需要从学生自身出发, 考虑学生经验、知识、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引领学生体验现实生活, 并深入观察, 带领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应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应用能力, 并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把外在的知识强化到内在的观念,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实践中体验

动手操作是学生将具体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重要手段, 并且能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具体地表现出来, 使学生更容易生动地理解、接受。教师引领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操作方式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 但也需要认真设计, 要用符合逻辑关系的操作方法;

2.操作过程要有程序化。在引领学生操作过程中, 要让学生的思维有序地进行,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

3.利用多种感觉参与活动。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要尽量调动除了大脑以外的其他感觉器官, 如手、口同时来参与活动, 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效果。

例如:学生不清楚操场的面积是500 平方米还是平方千米, 因为学生对面积的概念、对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区别比较模糊。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应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1平方米的概念。如, 可以圈一个1 平方米面积的范围, 让学生具体感受;或者找一些生活中面积是1平方米的物体, 让学生将1平方米的大小与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 比如教室的窗户大约是1平方米;两张课桌拼起来大约是1平方米。然后再让学生估算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这样学生就能将1平方米的概念深入脑海中。有了教室面积的估算, 学生对操场的面积就会参照生活中具体的实物进行对比, 并使用正确的面积单位。

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 使教学活动变成一种生活, 这是新世纪对教学的一种追求。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加强学生对数学体验活动的参与度, 把一些间接的学习经验转化为学生“再创造”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直接去感受、去实践、去体验,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多维感觉去自主探索, 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在合作中体验

交流与合作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思想, 去体验与交流, 增强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形态。

另外,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不能一味地传授知识, 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中感受知识;而且教师还需对学生的见解保持尊重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五、在体验中尊重学生的差异

每个学生的发展各有差异, 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 每个学生会从不用的角度, 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在体验活动过程中, 他们所采用的“观察、想象、假设、验证”等一系列的体验性的学习行为, 会让他们为个人的学习过程变得多彩起来, 但同时也是差异所在, 所以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体现自己个性的时候。学生在一个激情四射、充满活力的课堂里, 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思想、新的观点闪现出来。此时, 教师就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看法与差异, 不能轻易地就否定学生的回答, 而应鼓励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则需要耐心地倾听。当然, 强调尊重差异, 并不代表可以让学生放任自流, 而是在学生观点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合理、深刻地去体验与交流。

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4篇

摘 要: 当前,处在2.5-3周岁的孩子即可入园接受幼儿启蒙教育,园内各种区域活动的设置不仅彰显了幼儿园的特色,而且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学环境。文中从区域活动让师幼互动更频繁、区域活动创造七彩的空间、营造相对轻松的教学氛围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体验所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 区域活动;幼儿教育;研究

幼儿的世界是美好的,他们会根据对外界的接触,感受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区域活动素材丰富,小朋友们在幼师的指导下开展美工、音乐、表演等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师幼间的关系,而且能够让小朋友们在体验中获得一些成就与快乐。对幼儿园来说,通过区域活动是提升教学质量非常好的方式,也是新时代发展的结果。

一、区域活动让师幼互动更频繁

区域活动是近几年幼儿教育改革出现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建设区域活动增加同行业的竞争力,提升幼儿教育水平。在区域活动设置上应该注意三个问题:内容“生成”要根据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实际情况,资金雄厚的幼儿园可设置美工区、表演区、音乐区、户外区、益智区等活动区域,拓展幼儿能力的同时增加孩子的见识与胆识;区域活动设置的艺术性与教育性结合起来,不仅起到美化校园和班级的作用,而且能够在活动中给孩子传递知识,达到艺术鉴赏和教育完美结合的效果;避免区域设置的单一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避免幼儿区域活动处人多拥挤,除设置几个常见的、简单的、固定的活动区域外,还可增设科学区、益智区、构建区、表演区等多个区域。在区域活动中,增加师幼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幼儿自主创造力及语言交往能力。

二、制造七彩的幼儿区域活动空间

处在2.5-5周岁的幼儿,他们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也是创造力思维最发散的时期。区域活动的设置给幼儿提供了七彩的世界,让幼儿在不同的区域活动里感受不同的文化和艺术氛围,对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发散性思维具有好处。如美工区会摆放各种颜色的橡皮泥、水彩笔、砂纸粉,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可以发挥自己无限的想象力,捏制或画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表演区会摆放一些塑料花、帽子及装饰品,很多小朋友会利用这些装饰品,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各种区域活动的创建,会激发孩子的灵感,让小朋友们爱上这七彩的“动画”世界,为小朋友们创造更丰富多彩的成活环境。

三、允许幼儿自由进出活动区域

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家长会发现孩子已知的世界具有安全感,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具有无限地精力去“摆弄”自己喜欢的物品,如区域活动设置的一些像玩具一样的材料。特别是现在很多人住在小区,独生子女缺少玩伴,此时幼儿园对于他们来说像是一个大家庭,在这可以找到他们的同龄人,他们具有相同的思维和沟通模式。区域活动对孩子们来说,像是个七彩世界,有很多他们想去探索的东西,一些志趣相同的小伙伴在一起无比开心和快乐。区域活动针对幼儿园小朋友是开放式的,允许幼儿自由进出活动区域,在家长或老师的监管下,小朋友们可以尽情地在“七彩的世界遨游”和玩耍。

四、营造相对轻松的教学氛围

有幼儿教育工作者说“幼儿知识的获得源于指尖”,即幼儿通过自己动手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道理。幼儿是天真浪漫的年纪,没有任何烦恼和忧虑,好奇心非常强烈,他们适合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成长,而区域活动的设置刚好满足了幼儿轻松学习的条件。习总书记在“十三五”计划中强调,创新是民族发展的驱动力,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因此从娃娃抓紧,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创造力。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的是,区域活动是通过给幼儿提供优质的教学设施,为幼儿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让孩子在这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彰显出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事实证明,这种寓教于学的方法对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孩子在娱乐中接受更多的知识,培养开朗的性格,锻炼了动手能力,开发了幼儿思维。

五、鼓励家长以同伴身份参与

如今,很多家庭仍以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常扮演着两种角色:一种角色是孩子的“保护伞”,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凡是能够满足孩子的,家长都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最好的;另一种角色是孩子的“人生导师”,以长辈的姿态规定孩子哪些行为可做,哪些行为不可做,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孩子一般对这类家长比较害怕。笔者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家长的陪伴,试想家长培着孩子一起参加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或在家长的监管下,到幼儿园区域活动处陪孩子做美工、玩音乐、看图书、做游戏,以同伴的身份与之相处,应该是另一番感受。

六、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的源泉,被社会广泛关注。如何让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且尽可能的汲取到知识的养分,这是每位幼儿教育工作在思考的问题。区域活动是在蒙台梭利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通过设置美工区、科学区、阅读区、音乐区等活动区域,为孩子营造更优质的教学氛围,将寓教于学的教学模式贯彻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快乐成长 第5篇

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班主任建立班集体,培养小干部的育人模式也在积极跟进,师生的角色在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然改变……真可谓是繁花似锦,春色满园。尤其是体验学习的小花正在校园里静静绽放,花开有声……

“今天我当班”,这是流行在我班的一句话。

“当班”,“班”指的是班主任。每接手一个新班级,为了迅速地建立起新的班集体,也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建立班集体的核心力量——班委。我决定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能力的平台,在全体同学中实施临时班主任制。我认为一来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能力,二来可以让同学们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更好更健康地成长起来。

一、当班,体验尽责任的快乐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知当家的难处”。基于这一点,我才决定在班级里实施轮流当班制。具体做法是:让同学们轮流着来做这个班级的班主任,为班级当好一天的家,做好班主任每天要做的工作。也就是从早上的晨检(包干区的卫生检查、同学们的早读情况、家庭作业的收缴、和任课教师的联系)到中午学生的用餐纪律、用餐卫生、学生的自习,直至晚上的放晚学护送、静堂、门窗的关锁。在实践中发现,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关心好自己当班的日期;当班的前一天,会提前和父母交代好,自己会因为要关锁门窗而晚一点回家,请父母不要着急;当班那天,同学们要去专用教室上课了,他会主动地提醒同学们整理好课桌椅,关好教室的灯、电扇……一天下来,虽然会比平时辛苦一些,但是,每个学生都能从“今天我当班”这个角色中体验到做班主任的责任,更能为自己一天的尽责感到快乐。一个孩子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以前总觉得做个班干部很神气,能够利用老师给予的权利管同学,其实,做班干部最重要的还是为全体同学服务,做好老师的小助手。”另一个孩子说:“今天我当班,从早上的早读到收发作业,从中午的卫生值日到傍晚的放学路队,真的很辛苦。但是我感觉很快乐……”

二、当班,体验班主任的不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3年《学会关心》在报告中强调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要倡导“全民合作的精神”,教育青少年要“团结、协作”,鼓励孩子们从关心自我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剖析当今小学生现状,缺乏关心他人的现象较为普遍,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关心同学,不懂得关心家庭成员,同学之间不会团结协作。如此下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因此,“今天我当班”这个活动,能让孩子们了解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感受其中的复杂繁琐,体验了其中的情,他们的这种真实的体验为他们以后的快乐成长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存折。

同学们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当班,原来做老师也不容易啊!”还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今天我当班,一天下来,我已经腰酸背疼了,可是我很开心,我敢大声说话了!”……在和家长的交流中,他们也不止一次地对我的这种做法表示极大的支持和理解,称赞孩子的胆量以及能力在“今天我当班”体验活动中得到了提高,希望这样的体验活动能一直搞下去!你还别说,同学们的热情还真高,到现在为止,每个同学至少有了2次以上这样的体验,从一开始的无从着手、懵懂无知,到现在的轻车熟路,每个同学都付出了许多,学到了许多,同时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日益增强起来。

诚然,“今天我当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使学生树立了竞争的观念,也使一部分不被注意的学生走进了班主任的视野,改变了班主任的思维定势,使班级管理处于公平活跃的氛围中。班主任轮流当,人人都是管理者,大家都得到一种全新的心理体验,明白只有自己先做个好榜样才有资格管好别人,这就给班级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学生一般都能珍惜当班的机会,他们既能品尝展示才能的乐趣,也能体会到维护集体荣誉的不易。

(作者简介晓燕(1972.1-),女,江苏省苏州市人,英语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主要研究方向:小学德育。)

在体验中快乐作文 第6篇

一位美国老师上课时只带了一个盾牌和一把水枪。课堂上, 学生们问了他许多问题, 他根据学生的提问, 分别给他们打了分数。然后告诉大家:如果前排学生交上10美元, 就可以把低分改成高分。这下激起了公愤, 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 纷纷用粉笔头砸他。他就用盾牌抵挡, 并以水枪还击。一阵喧闹之后, 这位老师才切入正题, 原来他要介绍的是一位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课堂设计有些“过火”, 但教学效果极好。因为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 真正感受到争取权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这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体验能震撼心灵, 我们的品德教育不正需要这样的体验吗?正因为如此,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把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活动形式, 即角色体验, 这不仅充分反映了对儿童的尊重, 而且还能让他们在角色体验中获取知识, 获得快乐。什么是角色体验?就是在教学中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地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 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 让儿童通过模仿和想象, 扮演各种角色, 在亲历中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 是一种仿真性的教学活动。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 怎样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在学生快乐的角色体验活动中进行呢?

一、运用已有经验, 引导体验

每个儿童的生活经验是我们开展品德教学的基础, 更是角色体验的源泉。教师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 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 寻求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理解。

例如, 我在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时, 安排了这样的体验:

师 (打两个哑语:您好, 再见) :猜一猜, 老师做的动作是什么意思?什么人会做这种手势?

生:聋哑人。

师:请大家看书上的图, 他在干什么?他做得多费力呀!他和我们不同, 他是残疾人。

师:在生活中, 你见到过残疾人吗?

生:见过, 有的残疾人没有手。在生活中, 穿衣、吃饭、走路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 可对他们来说却很不容易。

生:残疾人和我们不一样, 他们有的是眼睛看不见, 有的耳朵听不见, 有的智力不行, 还有的是肢体残疾。

师小结:是的。同学们, 你们能想象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感受一下残疾人生活的艰辛。

生看录像。

师:看完录像, 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残疾人的生活很不容易。

生:如果是我看不见,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师:下面我们来扮演三个角色, 体验一下。

体验内容: (1) 扮演盲人。在座位上蒙上眼睛, 走上讲台后, 自己摸到粉笔, 到黑板上给头像画上鼻子, 再回到座位。

(2) 扮演缺手的残疾人。把书包内的东西全部倒出, 然后右手握拳置于胸前, 左手整理书包。

(3) 扮演聋哑人。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每小组第一个同学听老师说一句话, 然后用肢体动作和表情表达给下一个同学看, 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行下去。

我先让学生说说看见过的残疾人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在课前已经见过残疾人, 并且知道他们的生活很不容易, 这就是已有经验。接着, 通过观看录像, 让学生加深对残疾人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难, 他们要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就要付出比正常人更多的努力,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儿童在自身的角色扮演中, 利用已有经验去认识、体验、发现、感悟非自我的生活, 不断克服自我中心化, 走进残疾人的内心, 学着去理解他们的难处。

二、积极创设情景, 引发体验

“水本无华, 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 相激而发灵光。”情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课堂上,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情境, 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去体验, 去感悟。

例如, 在教学《父母的疼爱》时, 我运用课件展示孩子从出生到上学一系列的感人画面, 配上深情的旁白和优美的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把学生带入了温馨的日常生活情境, 以一件件饱含父母关爱的平凡小事, 引导学生展开动人的回忆。

师:看到这些画面, 你想到了什么?

生:那个哭得很厉害的小毛孩就像小时候的我。妈妈说,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哭, 她常常因为我半夜哭闹而睡不好觉!

生 (拿出一张照片) :你们看, 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吃饭时爸爸妈妈抢拍的镜头, 他们为我能自己吃饭了而感到自豪! (学生纷纷把目光投向那张照片, 看到照片中的孩子满脸是饭的贪婪样, 不由得哄堂大笑。)

师:孩子们, 你们笑什么?

生:他的样子很好笑!

师:除了笑, 你们还有什么感受?

生:在父母眼里, 我们的成长是最令人快乐的, 即使是可笑的事情也能让他们感到幸福。

师:你有过这样的幸福时刻吗?

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成长照片, 彼此交流着被爱的喜悦和骄傲。

师:爸爸妈妈是这样爱着你, 你该怎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一片爱心呢?

(模拟表达爱心活动)

生: (献上一束鲜花) 爸爸妈妈, 你们养育我这么辛苦, 我一定会好好听你们的话。

生: (献上一个拥抱) 爸爸妈妈, 我一定会做个孝顺的好孩子。

此时的学生进入了特定的氛围中, 所得的体验是真真切切的自然流露。他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伟大, 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 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有多么不容易, 这种情境体验已经触及他们心灵最深处。品德教学只有触动学生的情感, 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力四射, 让他们的思维之花闪耀, 使他们的灵魂得到浸润。

在体验中快乐作文 第7篇

目前初中生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 课业负担也很重, 属于自己的课外时间是少之又少, 所以对课外阅读更没有动力和兴趣。即便有的学生偶尔读些书, 也是更习惯于网络搜索或一些武侠、言情小说之类。如果学习成绩再有些波动, 家长就更对课外阅读深恶痛绝, 恨不得都一烧了之, 我就见过有的家长连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都禁止。其实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无论是经验智慧的总结还是感情的抒发, 最终都是以不同的文章著述、不同的文字向读者展示着自己的存在和丰富多彩。初中生通过阅读了解、认识其他学科, 学到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 慢慢认识世界、认识真理, 架构起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 从而提高自己鉴别文化的能力。通过阅读《三国演义》, 学生认识了聪慧的诸葛亮;通过阅读唐诗宋词, 学生知道了韵律的美;通过阅读, 学生知道了万千的物理现象等等。这些课外阅读得来的知识, 绝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让背几篇课文就能得到的, 同样, 在阅读中思考从而得到锻炼的思维能力更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探索兴趣, 如果选择读物得当, 还能对他们性格的发展以及世界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锻炼人的思维, 增强其理解能力。人的思维能力会在阅读、计算及写作中得到锻炼。持续的阅读会让人的思维更缜密, 语文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培养。课外阅读还能改善单一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对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 从而能够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由此可见, 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好书, 就如同一个好朋友, 观点的相似、思想的交流, 有利于一个人好品德的形成。如何引导学生阅读, 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章节的同时, 应提醒学生关注有关的课外知识,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推荐学生继续进行深阅读, 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只有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相关的文章阅读。

1. 经典名著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深刻的内涵以及绝妙的语言影响了很多人。

中学课本中有些篇目节选于经典名著, 学习完这些篇目后, 老师可以另外设置一些问题, 引导他们从学习片段到阅读整个经典。例如在学习《红楼梦》后, 老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如何?她和薛宝钗的性格有何不同?她们最后的结局怎样?用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自觉地去阅读整个经典。

2. 将课文内容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采用扩展法, 将课文内容进行延伸, 将课文发生的背景、经过以及结果进行简单概括, 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向课外延伸。例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 教师可以先安排时间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荆轲刺秦王发生的背景, 查阅相关的古文工具书理解文章的语句, 进而引导学生探讨对荆轲行为的看法, 介绍、推荐有关六国相继灭亡的作品, 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无形中扩大了阅读量, 同时也提高了古汉语的水平, 可谓是一箭双雕。

二、教师应积极适当地进行引导

现在的中学生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 对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有强烈的关注意识。因此, 教师要在引导上下一些工夫, 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 又要把读什么书的选择权交给他们。只有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去读,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

三、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的阅读氛围

在上阅读课时, 让学生看他们自己想看的书, 并把那些描写得非常精彩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 让同学们互相讨论、各抒己见, 看看这些地方到底好在哪。当在课堂上有学生说出一些精彩的词语或者语句时, 就给予赞扬;当有学生能够说出一些课堂上无法涉及的科学知识时,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并让学生说出知识的来源, 推荐相关的著作等等。这样, 以兴趣为基础, 以典型事例为指导, 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阅读。

四、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现在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摘取有用的信息也是一种能力。所以,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精读、泛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既要有所侧重, 又要提高阅读效率。对于课本上的必读课文或者经典名篇要采用精读法, 特别精彩的地方甚至需要记忆。对于小说、故事类的文章则可使用略读法, 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即可。而一些杂志、报纸类, 可采用浏览法, 大致看下标题, 有的内容甚至可以不看也可猜出意思。当然以上方法在一本书中也可以交叉使用。如此坚持下去, 学生的阅读量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广泛的阅读对于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五、让阅读给学生带来成就与自豪感

在语文课前的几分钟, 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到台前, 说说最近读的某本书, 也可以是某条新闻, 甚至是自己遇到的某件趣事……通过这些,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让学生及时体验到阅读、观察带来的成就感。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演说进行及时地点评, 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到月底老师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 评出“故事大王”“阅读先锋”“小小科学家”等, 给予适当的奖励, 这样势必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他们进行更广泛地阅读。

六、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可根据课本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 也可以针对某一话题展开辩论, 定期举办故事会、读书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当这种兴趣养成习惯时, 不仅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更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

在体验中快乐作文 第8篇

本次社会领域研讨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选材的多样性

本次研讨活动内容,以有效实现社会领域教育目标为出发点,选择既与幼儿知识经验相适宜,又能满足幼儿兴趣,从而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教育内容。在教育材料的选取上,教师们各尽所能,各显神通,体现了内容的丰富性和选材的多样性。

20个集中教育活动中,有8个是关于道德情感教育的。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他人的困难,学习如何关爱、尊重他人,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寻求合作的方法,分享成功的喜悦,实现积极的情感体验。

涉及人文、民风、民俗的教育内容7个。教师运用直观的现代教育手段,美丽的自然风光,绚丽的民族服饰,丰富的地方特产和人文知识,向幼儿展示家乡山水的美,感知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激发幼儿对家乡,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涉及社会行为规则、安全教育、自我服务方面的教育内容有3个。幼儿在游戏情景中学习社会生活的规则、规范,学会自我保护、自我服务。

涉及环境教育的活动有2个。教师通过讲解、操作,引导幼儿在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怎么去做。

最难能可贵的是,此次研讨活动有2个教育活动涉及了心理教育的内容。教师创设各种情景,让幼儿在模拟情景中体验,克服惧怕黑暗的心理,消除消极情绪,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

社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自我、社会、自然和谐的人。与自我和谐的人表现为具有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与社会和谐的人表现为合作性、亲社会性,与自然和谐的人表现为爱自然、爱生命。20个集中教育活动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细节之中。

1. 主体活动性

大多数的研讨活动都尽可能地把课程内容设计成幼儿的各种自主活动,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中学习。例如在《大家一起玩》的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材料———绳子,由第一个环节的每人一根,到第二个环节的两人一根,到第三个环节的全班只有一根。教师让幼儿自由地去取绳并随意地玩绳。第二个环节中,有的幼儿快乐开心地用各种方式玩绳时,发现有的同伴没有绳玩,有的就会主动邀请无绳的孩子一起玩,无绳的孩子也会主动提出和有绳的孩子一起玩。但这时有的孩子还是没绳玩,而有的孩子则一人在玩一根绳。教师这时适时地介入,进行引导:“你想出了那么多玩绳子的方法,多能干啊!可某某小朋友现在还没有绳子玩呢,你能帮一帮他吗?也许你们一起玩会更开心,两人一起也许还会想出更多的玩法呢!”这时教师的教育目标“培养幼儿主动与同伴交往,愿与同伴分享玩具”,“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隐性地在幼儿自主快乐的玩耍中得到了实现。但是,也有些教学环节在幼儿主体性方面体现的不够透彻,如《新疆之旅》,幼儿在制定(绘制)出行计划时,教师建议大家停止操作,要求幼儿互相交流各组的计划。这时大多数幼儿正在热烈讨论的兴头上,教师的干预阻碍了幼儿的交流。又如《去救小动物》。教师要求幼儿一次只许救一只小动物,而且还要求去救过小动物的孩子就不能再去了。教师的干预,打击了幼儿的积极性,限制了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2. 渗透性

教师们社会教学活动的目标向各领域渗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融合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的,这才是“知时节”的“好雨”。如《懂事的小乌鸦》。在观看小乌鸦反哺妈妈的配乐课件后,教师让幼儿编故事。幼儿体会小乌鸦怎样关心生病的妈妈的同时,既锻炼了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创编故事的能力。在《大家一起玩》的活动中,幼儿在共同探索绳子的多种玩法时,既培养了他们友好合作、共同分享、主动交往的良好行为,也发展了孩子四肢的灵活性和大小肌肉群。

在社会教育目标向其他领域渗透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目标的实现偏重在技能、知识目标上而忽略了人文、社会情感目标的实现。例如《快乐的小蜜蜂》,教育重点偏移到认识蜜蜂发现蜜源多少的飞行方式,而忽略了“合作完成任务的快乐”;《我的家乡———黑井》,重点放在了让幼儿认识制作小锅盐,而黑井的人文、风光的美挖掘不够;《去救小动物》则忽视了“帮助幼儿克服怕黑的心理障碍”,而偏重于教会幼儿熟悉游戏的方法。

3. 行为实践性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形成,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和体验来实现的。

参与研讨的20个集中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都非常重视幼儿的行为实践性。教师创设各种条件,让幼儿通过体验、移情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激活已有经验,使经验内化为自我感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例如《垃圾分类》,教师提供常见的废旧物品,让幼儿亲自将这些物品归类放进标有可回收、不可回收和电池标志的垃圾箱里。《交通知识知多少》,孩子们扮演小司机穿梭于各种交通标志图之间,扮演小学生体验行走的安全、乘车的安全。《各种各样的商标》,幼儿在放着各类食品的“超市”里分类学习摆放食品。《快乐心情》,教师提供幼儿日常爱玩的玩具,幼儿自由取舍、玩耍,体味“快乐心情”。

三、环境创设的教育性

环境起着“隐性教师”的作用。20个集中教育活动,教师们在保证提供低成本高质量材料的同时,尽量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1. 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挖掘其教育价值

大部分教育活动都能利用当地资源,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营造有利于幼儿实践、体验的适宜环境,让幼儿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风光、文化。例如《美丽的家乡———元谋土林》,教师在活动室四周布置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土林风光挂图、图片,再通过专题片的介绍,幼儿恍若置身于美丽的土林,充分感受土林的“雄、奇、秀、美”。《美丽的永仁彝族服饰》,教师利用绚丽的彝族服饰:鸡冠帽、绣花衣、绣花裤、绣花鞋、绣花围腰和挎包为幼儿作了一场永仁彝族服饰的盛况展出。幼儿通过参观永仁彝族服饰展,感受到了永仁彝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美好,激发了幼儿热爱彝乡民俗、民族文化的情感。

2. 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善于根据幼儿已有的认知,创设有利于他们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的、真实的问题情景,造成幼儿新旧知识间的冲突,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培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长大了》,孩子一进活动室,看到的是凌乱的床铺、饭桌、书架、玩具柜。这时,教师提出了问题:“我们的活动室怎么变成这样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把问题直观、具体地摆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自己去解决。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自我服务。

在所有的参赛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地让幼儿体验生动的、鲜活的自然、自我、他人、事、物,以增进幼儿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激发激情,完善人格,在体验中成长。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许多语言会引起成人的惊叹与共鸣。如幼儿说土林的景观“象天安门城楼”,有的“象皇上高高地坐在上面”,有的“象一把利剑刺向天空”;彝族的鸡冠帽,孩子们说它“象老鼠的耳朵”、“又象森林”、“还象武士铠甲上的肩钉”;说永仁方山脚下的彝家山村“美得象天堂”;在教师问到怎样到新疆去?孩子们答:“开着车,车上装上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就能去了”;在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易时,孩子们说:“我的心很疼,心都碎了”,看到残疾人自强不息时又说“我的心又圆了”、“为残疾人骄傲”,看到社会各界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画面,幼儿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感到非常感动”、“非常快乐,非常幸福”。幼儿在自主活动和行为实践中体验了自然,体验了生存,体验了情感,体验了道德,体验了轻松,体验了快乐,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在体验中快乐作文 第9篇

●对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教材分析:“声音控制动画”是江苏省编新版教材《小学信息技术》第四册第27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用音量值控制对象运动, 其涉及的知识有:认识音量值控件, 用数值与逻辑运算来表达音量值的范围, 以及用多个“如果...”控件来实现不同条件下做不同的事, 其中让学生感知分支语句的含义是难点。

教材处理: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创作活动。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信息技术教学应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来, 转移到跨学科的教学中, 为此我在现有知识框架下进行了大胆尝试, 重新设计教学活动, 尝试将Scratch编程与音乐、美术进行巧妙整合, 让学生体验别样的美术创作。即学生在Scratch平台上运用控制音量大小的方法进行美术创作, 在创作的过程中感知分支语句、数值与逻辑运算的使用方法。

●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 他们生性活泼, 好新、好学、好胜、好动是其基础特征。同时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 其思维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但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以感性经验为主, 具有很大的直观性。为此我在设计时,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 梳理出各对象间的逻辑关系;再通过控件的搭建、测试与调整, 逐步实现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水平。

●教法阐述与学法指导

由于本课涵盖的知识点较多,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在第一部分主要采用“猜谜导入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想象寻求答案;第二部分采用“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第三部分采用“自主探究法”来拓展其运用, 让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创作。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 帮助学生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系统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才能在学习中从容不迫, 应付自如。因此, 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中, 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动手、观察、思考主动地发现问题, 逐步进入“爱学、善学、乐学”的境界, 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了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分支语句的使用方法;掌握数字逻辑运算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尝试、实践掌握程序设计分支语句的用法, 引导学生思考、猜测、实践与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培养勇于实践、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过程

1.探秘导入, 体验神奇

师:DO RE MI是美国《音乐之声》中的主题曲之一, 它旋律优美堪称经典,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欢快的心情一起唱DOREMI, 在唱的过程中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屏幕, 思考太阳运动与什么有关。

生:声音控制。

师:是通过音量的大小来控制太阳的运动。

教师板书:音量控制动画。

设计意图:在上课伊始, 教师创设环境让学生边唱歌边观察, 多维感知并发现其秘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新知, 感知声控

(1) 认识音量值

师:同学们的歌声是如何传入计算机的?

是通过计算机中的麦克风将声音传递给Scratch。但声音有大小, 那在Scratch中哪个控件能告诉我们音量的大小呢?

教师演示其具体操作方法。

(2) 测量音量值

师:请同学对着麦克风说话, 测你说话时音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多少?

请同学们控制自己音量唱DO REMI, 第一句音量值为0~10;第二句音量值为11~20;第三句音量值为21~30, 依次类推。 (学生演唱)

在Scratch中通过“音量值”控件可获取音量的大小。

(3) 读懂程序

师:刚才老师利用音量值来控制太阳的运动, 你能读懂老师的程序吗?

在音量的控制下太阳做了几件事, 分别是什么, 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做?该控件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判断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老师是通过控制音量值范围, 用“如果…”控件让太阳做不同的事, 今天我们用控制音量值画画。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 通过测音量值让学生感知音量是一个变量;组织学生通过控制音量的方法唱DOREMI为下面创作打下基础。读懂程序是语言学习需掌握的技能之一, 在本环节中本人特意安排读教师已编的太阳程序, 让学生通过读、测、悟等思维活动初步感知其原理, 了解“如果”控件及音量值范围的表达方式, 为接下来的学习建立概念。

3.学以致用, 音画结合

师:今天我们用控制音量的方法来画画, 将DOREMI创编后的歌词大意唱出来, 那舞台上应该出现什么?

生:花园、花朵、太阳、笑脸。

师:分别在什么时候出现?

生:唱第一句时出现花园;第二句出现花朵;第三句出现太阳;第四句出现笑脸。

任务一:当同学们一唱歌时就出现花园。

师:当我们一唱歌时音量值该如何表示?

生:音量值>0。

师:如何编写脚本呢?

学生尝试搭建、演示, 教师讲解。

任务二:当20>音量值>10时出现花朵。

师:请同学们用画花瓣的方法画花。如何实现当音量值在10~20出现花朵呢, 其判断条件是什么呢?

教师讲解控件, 引出逻辑运算的应用。

学生尝试操作并演示, 教师总结。

任务三: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在画面中出现太阳吗?

师:太阳出现的条件是什么?你觉得音量范围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尝试操作。

师生点评, 总结方法。

任务四:请用添加角色的方法在画面中出现笑脸。

师:请根据歌词大意完成笑脸的添加。

学生尝试操作并展示, 教师展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完成四个任务的过程中, 感知用声音控制画画的方法, 从而掌握分支语句及数字逻辑运算等概念, 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同时在该环节中教师逐步从“扶”、“搀”到“放”, 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调试程序, 完善画面

师:请对着麦克风通过控制音量唱DOREMI, 你的舞台能根据你的歌声出现不同的画面吗?你们还存在哪些问题?

生:花朵太多;太阳出现得太早;声音与画面匹配不是很好……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方法。

师:在编写好程序后, 我们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试与完善, 我们可调整音量的范围;加上“等待”控件等。

学生尝试调整并展示, 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由于每位学生声音的频率不同、控制音量的方法不同, 难免会出现歌曲与画面不够匹配, 为此教师组织学生边唱边创作, 发现问题所在, 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求对策,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与真实事件相结合,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集体讨论,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灵感, 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5.拓展应用, 发挥想象

师:DO RE MI歌曲的后三句老师没能创编歌词, 你能创编歌词并添画吗?

学生尝试创作与展示, 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Scratch灵活、多样的特点设计开放环节, 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创造,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创作的空间, 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

6.全课小结, 提炼升华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 大家通过编程的方式将音乐与美术进行了融合, 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歌唱DO RE MI, 我们将在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课。最后我们还要比比看谁“唱”出的画面最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控制音量的方式进行美术创作, 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画画, 再一次得到了美的体验, 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沉浸在别样创作的快乐中。

●教学反思

聆听着学生们动听的歌声, 欣赏着一幅幅自然升成的美丽图画, 我和学生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此时我倍感幸福与满足。反思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1.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教学目标达成

有效的学习环境是指教师创设的、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能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取技能的学习环境, 因此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教学目标达成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本课中我做了以下设计: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运用Scratch根据歌声进行美术创作, 我对歌曲进行了反复的遴选, 通过实践我发现被选的歌曲其旋律需逐渐提升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终我选定了DO RE MI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为了让学生能“画”出美丽的图画, 我特意为这首歌创编了歌词:“DO是一个大花园, RE是美丽的鲜花, MI是圆圆的红太阳, FA是我们的笑脸……”实现了学生边唱DO REMI在舞台上就能同步出现歌词中的元素, 如花、太阳等, 让学生尝试了别样的创作方式。同时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创作, 我事先为学生准备了PNG格式的素材包, 其中包括花园、花、太阳、笑脸、云朵和蝴蝶等图片, 丰富的素材为学生的个性化创作提供了可能,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审美需求尽情创作, 个性、情感得到了体现。

2.有效的互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 而只能由每位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如果想要让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 教师必须创设一个互动的学习环境,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在互动中感悟与反思, 在互动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为此, 在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有过多讲授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而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任务中通过对话与反思、尝试与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与理解, 这样的教学从能力的维度、思维的角度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训练, 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有效建构。

3.多学科融合有助于学生多元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日益广阔, 它不仅是传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训练, 更是在整体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统摄下综合性极强的综合课程, 呈现出多样综合的特点。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内部的综合, 还十分强调对其他生活、生产各领域的渗透和融合。为此, 信息技术教学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以更完美地实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互动和整合, 这是信息技术学科价值所在。为此, 在本课中我尝试着将信息技术与音乐、美术进行有机整合, 使学生多元技能得到了训练, 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处理好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活动设计“难易程度”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关系到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知识建构的重要因素, 而项目设计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两者必须相匹配。因此在活动设计时, 教师必须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了解, 对难度偏高的项目要“瘦身”、要“分解”, 使其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合,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足够的能力去思考、去尝试、去归纳、去总结, 逐步形成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虽然这一过程较长、起效较慢, 但却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

5.处理好活动设计的“基础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来讲, Scratch涉及的领域较广, 并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息息相关, 他们渴望能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作品中, 创造出充满创意、个性的作品。因此在活动设计时, 教师在考虑整班教学一致性的基础上, 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此在DO RE MI一课中, 我特别设计了一系列任务, 其目的就是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 同时又提出了“任务五”的开放话题, 这样的设计既面向了全体学生, 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求趣、求异、求变和求新的心理。

点 评

凌老师为这节作为她的名师工作室的公开课, 投入了很多精力, 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听课中, 我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学习积极主动, 特别是当他们能够使用音量控制作画的时候特别兴奋, 让我感受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价值。信息技术课程正是依靠它的软硬件结合给予了学生创造的机会, 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动脑能力。此外, 凌老师的这节课精心设计, 包括许多细节, 如选取歌曲都是历经了多次的选择。正是这种精益求精才有了本节成功的课例。

让学生在合群的体验中快乐成长 第10篇

关键词:沟通;组合;活动;班级文化

当前的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家长事事以他们为中心。一部分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从小教育孩子不能“善”,要“凶”。还有些家长生怕孩子上当受骗,阻止孩子与他人交往,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不合群是现代学生的一个普遍现象,它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合群是学生生活的必需

合群是人所具有的一种与他人、群体之间良好交往的欲望和能力,是人在生活中必备的生活本能,同时也是一种正确对待自己、友好对待他人的良好品质。

1.合群是学生快乐成长的需要

(1)合群是一种生存的需要

要让自己成为交友满天下的人,当自己在学习中发生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自己会处在“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充满友谊和亲情的温馨环境之中。别人会帮助你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你会感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伙伴并应合群。人们的社会性生活,造就了人性的合群。

(2)合群是人的情感需要

合群是人必备的一种生存能力,是实现团结协作不可缺少的条件。能合群的人,就比较容易与他人合作,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2.合群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合群往往在幼儿时期就会出现。不过,老师、家长并不太注意,或者发现了没有去重视,认为无关大碍。进入小学高年级,如果学生不合群就会变得更突出,和同学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和他人融洽地交往、合作。试想:将来升入中学、踏上社会怎样与人沟通?这样的学生又怎能健康成长?

3.合群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大量调查表明,合群的学生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爱心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学生。学生在一起游戏,参加集体活动,就是互相学习、互相适应、开拓眼界和知识领域的过程,并学会怎样评价他人、接纳他人、关心他人,学会遵守规则和社会公德。

二、帮助学生融入集体

1.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不合群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学生孤僻的原因。有的家长偏爱自己的孩子,使学生养成任性、霸道、自私的性格;有的学生可能是因自身的缺陷,自卑心理占据他们的身心,长期的压抑使他们缺乏自信,产生了羞愧心理。

(1)沟通心灵,架设友谊桥梁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书,老师要用心灵才能读懂他。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关爱是师生间沟通的渠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爱心打前阵,热情真诚地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平时努力做到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不让学生有畏惧感,多与学生接近,缩短与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距离。

(2)优化组合,搭建交往平台

我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把全班小朋友根据学习爱好、个性特长等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把活泼、好动的学生和胆小、被动、不善交往的孩子分散在各个小队里,做到差异互补。在老师为他们精心搭建的交往平台上,在与同学快乐相处中,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绿色生态环境。学会合作与交往,大大改善了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2.积极引导个性孤僻学生融入群体之中

个性孤僻的学生多数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内向、害怕接触陌生人,在活动中不能与同学、伙伴形成共同的观念,不能产生强制性的自我认同感。

(1)巧设活动,发挥个人潜能

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使我深知班队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活动之外不存在发展。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进入角色,把教育影响的外部因素转变成小学生活动的对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

我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发挥群体效应,让每一个孩子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动”起来、“活”起来。比如:我设计了“夸夸我们班的小能手”“我们爱科学”等“相信自己”的集体体验活动,鼓励这些不合群学生也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和大家一起组织活动,自己对活动结果进行评价,做到小队互动、人尽其才,缺谁都不行。

(2)利用班级文化,熏陶学生身心

班里举办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拿出来让大家读,并开展各种读书、读报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身心。利用班级养殖角,让学生把自家的花种、蒜瓣贡献出来,固定时间由专人负责浇水,孩子的热情极高。在丰富多彩的合作活动中,孩子们摆脱了束缚,放飞了个性,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儿童的天性、乐趣。每个孩子都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有了配合他、理解他的伙伴,他会快乐健康地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朱旭良,赵俏卿,许敏华.促进小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团体辅导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01).

作者简介:孟祥瑞,女,1976年11月生,江苏沛县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论体育教学中快乐体验的重视 第11篇

对于人来说,来自生物性的、游戏和玩笑性的快乐体验固然重要,但是对人有建设性的、有社会意义的活动更显得重要。体育学习中的“快乐体验”属于后者,它包括得到人体健康发展体验的快乐,得到成功、兴趣体验的快乐,以及得到尊重和信赖等体验的快乐。“快乐”蕴含在体育教学之中,既是内在的,又是客观具体的。它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是一种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超越自我、自主学习的无穷力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强调不同运动所独具的兴趣,强调各种各样的成功体验,以“乐教”为中介,达成在发展中获快乐,在快乐中求发展的目标。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快乐情绪对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体育学习效果及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都是积极的、十分重要的,应受到高度重视。

2. 学生的快乐体验没有得到重视的原因

2.1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一体化”

这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全班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队伍整齐划一,强调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统一要求的教学管理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单一、呆板,过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纪律性;过分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统一行动、步调一致的有序性。这种忽视学生个性与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后果,不仅扼杀青少年活泼好动的天性,也使学生对学校体育课产生逆反心理,更不可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体验。

2.2 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竞技化”

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要构建的。这种教学过分强调竞技运动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正规化,完全将竞技运动的内容与方法移植到学校体育教学中,注重各专项运动技术的传授和运动能力的提高,用专业运动员的标准来要求不论是身体素质、运动水平,还是运动知识都较差的普通学生。这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痛苦,不仅偏离了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为基础的身体健康这一目标,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剥夺了大多数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权利。

3. 学生的快乐体验有效实施的方法

3.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身心统一的状态中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和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的发展同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习是对知识能动的智力加工活动,只有尊重了主体,学生才可能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才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知识,善于运用知识,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3.2 采取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丰富学生的快乐体验

体育教师必须让教学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做到既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又“堂堂有别,课课有异”,使学生保持新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保持兴奋和快乐的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

3.2.1 编班形式

传统的编班形式一般为行政编班,属于随机编班,即班内的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年龄性别等都有很大差异。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采取按水平分班、按兴趣分班、按性别分班等形式进行体育教学。

3.2.2 分组教学形式

在同一个教学班中,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把一个教学班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是分组教学形式。一般有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

3.2.3“放羊式”教学组织形式

真正的“放羊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在上课前认真钻研并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练习空间,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去选择、去体验运动的教学方法。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提倡“形散而神不散”,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自我锻炼的能力。

3.3 科学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以质性评定取代量化评定,评定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模式质性化,尊重个性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和分析,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拥有自信,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者的快乐,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4. 小结

快乐体验是人类情绪中重要的正情绪,是激励人类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不竭动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快乐体验。虽然体育教学不能一味追求快乐,但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学。一定要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的环境中、欢快愉悦的心境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虎.健康理念内涵的把握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成才体育学院学报.2001.4:32-33.

[2]陆作生, 刘昕.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2.9:62-63.

上一篇:走西口下一篇:农村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