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理论范文

2024-07-14

中介理论范文(精选11篇)

中介理论 第1篇

20世纪60年代以后, 新金融中介理论利用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为主线, 对金融中介提供的各种服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探讨了它们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克服不对称信息降低交易成本, 从而以比市场更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服务。

现有的金融中介理论是伴随着金融业的实践而发展的。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 体现出这样一个过程:即不断地向新古典的完全竞争模型中加入现实因素, 首先是以金融中介技术上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解释金融中介的存在。但随着金融交易技术的进步, 这种解释的说服力明显下降。于是, 新金融中介理论开始寻求更基本的原因。借助于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 交易成本一度成为新金融中介理论的核心概念。但是, 随着近十多年来金融中介职能的转变, 人们开始寻求交易成本之外的其他原因, 典型的如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风险、不确定性、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构成了金融中介演化的客观要求, 而制度、法律和技术则构成了中介演化的现实条件, 所有这些也构成了金融中介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金融中介理论本身来说, 一方面, 金融中介理论尤其是金融中介新论发展的时间不长, 无论是古典理论, 还是新论中的不确定性、风险、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参与成本都只是部分地解释了金融中介的存在性;另一方面, 现有的金融中介理论都是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的, 虽然这些理论到后来尤其是Scholtens&Wensveen (2000) 和Merton (1995) 那里已经开始注重演进与结构变化的所谓动态视角, 但也只是一种十分有限的扩展, 或者说只是把原来分割和静态的市场与中介的关系加以整合, 而对不发达经济、转轨经济的制度背景则没有考虑。有经济学家认为, 合理解释转轨经济条件下金融中介的理论和假说一定是一种更为一般的理论, 而不是更为特殊的理论范式。这同时意味着, 金融中介理论将在解释转轨经济背景下金融中介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创新与发展的新机遇。

如果像新金融中介理论所分析的那样, 金融中介的职能不仅仅是资产转型的话, 那么对金融中介的管制以及管制方法就应当有所改变。比如说, 在金融中介系统中, 产品创新和金融基础设施演进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 政府行为能够减轻金融产品和金融基础设施之间的冲突, 中介也可能加重它们之间的冲突, 关键在于政府的管制政策。在快速变化的时代, 与机构观相比, 金融系统的功能应更有用, 更便于政府的金融管制。这是因为:第一, 功能观把注意力集中在预测未来将最有效发挥中介功能的机构结构上。依据这样的预测, 政府能够制定必要的政策以促进机构结构的必要变化, 而不是试图维护和保留现存的机构结构。第二, 随着交易技术的发展和交易成本的降低, 金融中介的产品和服务的界限日益模糊。但是从功能角度看, 产品和服务则是相对稳定的。第三, 功能管制还会减少机构致力于“管制套利”的机会。第四, 由于功能管制不要求管制或管制主体的同时修正, 因而功能管制便于推进机构结构的必要变革。对商业银行来说, 只有从功能观点出发进行不断的创新, 寻找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业务, 才能生存下去。

金融中介的功能观对我国金融理论研究、金融改革、金融市场发展等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博迪 (2000) 认为, 中国可以跨越一步, 即抛开传统的中介体系, 利用最廉价的技术建立一个配置资本的整体框架。他进一步表明, 我们必须抛弃银行, 不要试图设置一个已经证明是十分脆弱的体系, 改革的重点是建立提供金融功能的机制, 而不必模仿西方国家, 一一建立西方国家已有的各种金融机构。而默顿 (2000) 也曾表态, 博迪的上述观点基本上可以代表他的看法, 如果中国直接采用最先进的金融技术去设计自己的金融体系, 而非单纯效仿现有的金融体系, 它就能实现一个飞跃, 远远超过现有体系的效率。然而, 一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都是逐渐演变形成的, 因此, 我们必须以中介理论为指导, 结合我国实情并适当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来设计金融政策。

二、现阶段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困境与发展战略

(一) 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困境

我国的金融中介机构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 资本得到了快速的扩张, 很多金融中介的规模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中介相比, 就整体而言依然规模偏小、实力较弱, 规模集中程度有限, 缺乏与国际跨国金融中介竞争的能力。

受历史、政治、自然条件、改革开放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东西部经济呈现明显的不均衡发展。与之相适应, 我国的金融中介机构也呈现出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态势。西部地区的金融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 很难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已成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 金融中介机构种类繁多,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诸多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金融中介采取了不同的组织形式, 经营机制深层矛盾较多。在间接融资市场上, 作为重要金融经营中介的国有商业银行, 在其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 制度的缺陷决定了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改善, 经营运行机制特别是风险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积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尚未得到有效处置, 潜在风险很大。而在直接融资市场上, 作为重要金融经营中介的证券公司、投资信托公司等, 除少量为股份有限公司外, 基本上是采取有限责任的形式, 虽然按《公司法》的要求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 设置了三权分立的模式, 而且通过增资扩股也使股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分散, 但从目前的整体情况看, 我国的金融中介机构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直接融资市场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 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此外,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中介相比, 目前我国金融中介的服务还停留在大众化的销售和投资服务上, 且服务范围狭窄, 服务手段落后, 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匮乏, 更难以像西方的金融中介那样为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服务质量水平低下, 难以适应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 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战略

1、规模经营, 合理布局, 完善结构。

规模化意味着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 还意味着竞争力的增强。实现我国金融中介经营规模扩张,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它关系到我国金融中介机构未来能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内生存和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应充分通过资本营运手段, 实行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 不断提高自身的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在布局上, 我国应积极调整金融中介机构的布局, 扶持和培育在西部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金融中介。在西部地区的金融中介建设上, 应避免高成本的低效扩张, 应打破地区分割, 以经济区域加地区联合促进金融中介的发展。在完善结构方面, 在间接融资领域,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继续深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在直接融资领域, 目前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可以主要在两方面展开:一是证券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二是在证券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这样有助于完善和规范我国证券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监督约束公司管理层的运作, 控制经营风险。

2、加强综合性金融中介服务, 积极发展个人金融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房地产业、汽车业、个人消费领域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相关金融服务亦成为关注的焦点。而我国现有商业银行自身有限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无法有效满足个人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个人金融业务对综合性金融中介服务的需求将日益加强。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乃至欧美经济衰退之后, 国际银行业普遍认为, 个人信用比企业信用更能够经受住经济周期的考验。个人金融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占比上升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目前, 发达国家的大型商业银行纷纷从以公司业务为主, 转向公司业务与对个人业务并重发展, 个人金融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为此, 我国金融中介应以综合性金融中介为目标, 在全国布局渠道网络, 通过提供专业的个性化、顾问式服务, 打造个人贷款的服务平台, 整合营销各种金融理财产品, 实现金融中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明华.现代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理论:演进及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6) .

[2]宋玮.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5) .

[3]秦国楼.现代金融中介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中介语理论与错误分析研究 第2篇

错误分析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其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错误分析将语言学习者作为研究中心,揭示了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丰富和充实了外语学习理论,使应用语言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作 者:李金兰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刊 名:淮阴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18(4) 分类号:H319 关键词:错误分析   中介语理论   语言学习 

中介理论 第3篇

一、金融创新的功能及动因研究

BIS (1986) 认为, 金融创新具有三项功能:转移风险 (包括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 、增强流动性、为企业提供资金。Finnerty (2001) 将金融创新的功能进行了归纳, 分类为重新配置风险、增加流动性、减少代理成本、降低交易成本、规避税收和管制约束等。

20世纪70年代对金融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上。Silber (1983) 提出约束诱导假说, 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对强加于它的约束所作出的反应。Kane (1984) 认为金融创新是规避与创新的辩证和动态过程, 提出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Hicks and Niehans (1976) 认为创新的动机就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交易成本。Van Horne (1985) 认为金融创新的动因是分散风险的需要。Miner (1986) 提出金融创新的动因是解决税收和管制上的障碍。Ross (1989) 认为金融创新是解决道德风险的良方。

二、金融中介是金融创新的实施者

Tufano (2002) 认为金融中介是金融创新的实施者, 金融中介的类型、在创新中的地位以及自身的规模与金融创新具有复杂的关系。不同的金融中介类型导致不同的创新水平, Boot and Thakor (1997) 通过研究发现, 全能银行体系的创新水平低于职能分工型体系。

金融中介在创新中的地位就是金融中介在某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中, 是担当创新的实施者还是作为创新的模仿者。Persons and Warther (1997) 指出金融创新产品具有价值不确定性的特点。Bhattacharyya and Nanda (2000) 指出在出现一种金融创新时, 由于其价值的不确定性和创新的非专利性, 客户并不立刻就使用这一创新, 而是待该创新被模仿出来, 创新的实施者与模仿者展开竞争之后再作出选择。

金融中介的规模也会影响金融创新, 有着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中介有更大的动力推动创新。Bhattacharyya and Nanda (2000) 通过研究发现有着较大市场份额的投资银行比较倾向于金融创新, 有着稳定客户状况的投资银行也是如此。但是当金融中介的规模发展到垄断时, 情况则完全不同。Arrow (1962) 认为垄断者缺乏创新动力, 垄断者从创新中获得的收益相对要少。

三、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价格波动与参与者流动

金融创新既有着积极的作用, 也有其消极的影响。承认金融创新的两重性并不妨碍我们对金融创新的进一步研究, 只会使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探索金融创新。

学者们对金融创新影响市场价格波动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 某些金融创新会导致大幅度的市场波动甚至市场崩溃, 并以股票指数期货对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的影响为佐证。Citanna (2000) 发现, 金融创新是控制市场价格波动的工具, 在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较高时, 可以利用金融创新来管理和控制价格波动。

Calvet, Gonzalez-Eiras and Sodoni (2003) 对金融创新与市场参与者的流动进行了广泛研究。他们认为, 金融创新通过两种渠道引起市场参与者流动。首先, 新的产品进入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工具, 吸引一部分投资者进人市场;另一方面, 一种新的创新产品进人市场, 增加了市场供给, 会对市场上原有资产的价格产生冲击, 使得市场上部分投资者或者退出市场, 或者转向对创新产品的投资。

四、结论

金融创新对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在本文中, 我们以金融创新与金融中介、金融市场三者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对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相关研究表明, 全能型金融中介没有充足的动力从事金融创新, 规模较大的中介倾向于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实施者往往被模仿者所困扰, 金融中介从创新中获得的效益也并不显著。从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的关系来看, 金融创新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却又能成为控制价格波动的手段, 金融创新引起市场参与者集合的调整并通过他们在不同市场之间传递创新效应。

摘要:将金融创新与金融中介、金融市场三者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金融中介的结构、地位和规模与其从事金融创新的动力和水平有很大的关联;金融创新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反过来又能成为抑制价格波动的工具, 金融创新对不同市场的影响是通过市场参与者的流动来实现的。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中介,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Merton, R.C. (1992) ,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4 (4) , pp.12-22.

[2]Ross, S.A. (1989) , ”Insititutional Markets, Financial Marketing,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44, pp.541-556.

中介理论 第4篇

中介作用理论对高师英语教学影响的探述

江苏 南通 俞铃

摘要:中介作用理念运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指令性、选择性、协作性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意识和正确目标,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发展。该理论对提高师范英语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等师范;英语;中介

随着新课程英语教学的实施,教师的主导作用正越来越被广大学生所认可,其发挥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作用也正予以体现。教是为了不教。其实,教师在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者的作用,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从教师的角色定位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学思维策略,更是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课程知识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

一、中介作用理论概述

教师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进步、学会学习、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文化情境和社会变化以及应对各种新的挑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帮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并最终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其基本特征是赋予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更具有活力的平台和载体。

费厄斯坦认为,教师的中介作用主要具有现实意义(significance)、共同意图(shared intention)、胜任感(a sense of competence)、控制自己的行为(control of own behavior)、积极的态度(abelief in positive outcome)、个性(individuality)等12 个特征意义。

这些作用对于高等师范的英语教育具有一定的`引导促进作用。

二、中介作用理论在师范教学中的运用

1. 让学生能够找回学习的主动感

任何教育教学都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教师中介作用的引导中,一方面,能够形成有效的任务学习目标意识,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维策略;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开阔自己的学习视野,形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主体发展需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并根据学习目的和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并对其进行监督;通过教学观摩和反复的模拟教学实践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反思教学问题和学习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资源运用调控策略,以强化主动认知过程。

2. 让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胜任感

英语课程教学本身就是对语言交际性本质的升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不仅是其未来语言综合表达能力的需要,更是其适应未来师范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则是其胜任学习任务的必然发展需要。

作为未来的教师,不仅要学会合作,更应该掌握如何合作探究。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发扬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通过同学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长等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勇于表达自己的学习见解和主张,在彼此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包容和尊重别人的观点,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做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强烈的语言学习自觉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真正感觉胜任合作学习的快乐与自由。

3. 让学生在帮助中获取进步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教学并掌握独立教学的相关技能和形成自我提高的能力。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优化教育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有效的学习意识和目标,形成一定的表达运用能力。这样的帮助,一方面,能使学生对知识技能有效理解和感悟,减少一定的学习理解难度;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接受教师的帮助过程中,更为积极灵活地运用。

根据帮助形式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可采用如下的方式给予帮助。首先,指令性方式要求接受,即教师在对师范生的教学进行指导时,依照自己有效的教学标准。这样的中介方式在教师技能培养的技能认知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在指令性要求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感悟,增强学习体验。其次,选择性帮助介入,即根据课程学习内容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建议学生能够进行自由化的选择运用,使其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再次,合作性帮助,即要求学生能够依据学习力量来加强沟通合作,形成一定的学习协作运用能力,满足其学习发展需要。

三、中介作用理论在师范教学中运用的几点思考

1. 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是中介作用理论的核心

关注学生技能发展,满足其未来教育教学发展需要是该理论值得研究的课题。

2. 优化教学思维策略运用是中介理论运用的前提

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发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能力是中介理论运用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

3. 构建有效教学目标任务是中介理论运用的发展目标

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能够在多元化学习运用过程中提高学习技能和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应该是中介理论的发展需要。

总之,中介作用的运用能够在有效激活师范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培养其多元化的学习思维策略,提升课程知识素养。该种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对推动学生的英语教学专业技能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立娟。中介作用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

[2]张静,裴光宇,卜丽娜。论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中介理论 第5篇

关键词:贸易中介理论;新新贸易理论;企业异质性;出口决策;中介技术;不完全合约;企业内生边界;福利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2)03-0062-06

一、引言

生产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不仅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世界的经济版图,推动贸易模式和贸易主体的急剧变革,也带来了贸易理论的推陈出新。企业异质性假定下的新新贸易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则正好契合了这一趋势,完善了已有理论对于贸易产生的内部机理和福利分配的研究,为探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而近年来围绕该假定,新新贸易理论也拓展了新经济地理学、合约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视角,使贸易理论沿如下方向继续延伸:一是研究企业生产率、空间集聚与区位选择的“新”新经济地理学(“New”New Economic Geography)Ottaviano在其2011年的文献中首次提出了“‘新’新经济地理学”(“New”New Economic Geography)的概念,并将其描述为引入新新贸易理论的企业异质性假定后,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基础上研究个人和企业的个体异质性如何影响其一般性的空间行为选择。相关研究还包括Venable(2011)、Naghavi 等(2009)和Baldwin 等(2011)。 的诞生(Ottaviano,2011);二是研究企业生产率、出口决策与组织边界的贸易中介理论逐步形成。其中,贸易中介作为维系国际贸易车轮不断前进的润滑剂,显然已成为企业国际化的幕后推手(Antras et al,2011),关于企业异质性、出口决策及贸易中介问题的研究也备受贸易理论家关注。为此,本文试图在梳理国外最新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贸易中介与异质性企业的出口决策和福利效应的内在关系机理,以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李宏兵:企业异质性与贸易中介理论研究新进展二、贸易中介与新新贸易理论的困惑

在漫长的国际贸易理论探索中,经济学家关注一个非常普遍且极具理论研究价值的现象,即出口其实是一种相对稀少的企业行为,并非一国所有的企业都选择对外贸易。对此现象的解释,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而新新贸易理论则从异质性企业生产率的视角提供了一个微观分析框架,着重探讨了生产率对企业出口决策的内在影响,为企业贸易行为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理论空间。

尽管如此,新新贸易理论仍然延续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关于直接贸易的假定,将关注的焦点锁定在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间企业特征和生产率的异质性上,即认为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出口生产企业会直接面对另一国的最终消费者,且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企业最有可能直接进行出口和FDI,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则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而事实上,在全球贸易链条中还涵盖了众多相互独立的中间环节(Bernard et al,2010),生产者与最终消费者并非都能在国际市场上直接相遇(Rauch et al,2002),生产率也并非影响企业出口的唯一因素。因此,对于国际贸易过程中贸易中介行为的抽象化处理,使新新贸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贸易中介的出口促进作用,也使其对企业现实出口行为的解释力大打折扣。

来自现实的贸易数据同样证实了现有理论与贸易实践的巨大差距,这表明尽管国际贸易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显然并没有达到贸易理论家的理想预期。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现有国际贸易额远低于理论预期,即存在“贸易流失”现象。Eaton等(2000)的研究从国际间地理和边界的视角,解释了现实中“贸易流失的秘密”(mystery of the missing trade),认为若不存在贸易壁垒,国际贸易额将增长五倍以上。而Rauch等(2002)则通过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基于海外华人网络的数据论证了社会网络和贸易机会的信息不充分等非正式贸易壁垒的存在阻碍了现实贸易的增长。二是现有贸易活动并非只是直接贸易,即存在贸易中介行为。Bernard等(2010)以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以贸易中间商和分销商为代表的贸易中介约占美国进出口企业的11%~24%。而来自中国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Feenstra等(2004)通过对中国内地1988—1993年出口贸易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内地高达53%的出口贸易是通过香港地区的贸易中介完成的。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内地的贸易中介数量迅速上升,近期的研究表明2000—2005年贸易中介的数量从9 000家增加到22 000家,约占同期进出口企业总量的18%~22%(Ahn et al,2011)。显然贸易中介在企业进出口贸易中的作用已不容忽视。

那么在既有“贸易流失”又有贸易中介的复杂贸易环境中,企业应如何作出自身的出口决策?其中福利又如何分配?现有的贸易理论和实践都期待新的理论解释。

三、贸易中介与异质性企业的出口决策

事实上,新新贸易理论在解释“贸易流失”和贸易中介问题时的困惑,已引起了贸易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并客观上促成了传统贸易中介理论与新新贸易理论的融合。在此类文献中,学者们将贸易中介引入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丰富了企业异质性的内涵,分别从生产率、不完全合约和企业边界等方面阐释了在当今复杂的贸易格局下企业的出口决策。

1.生产率、中介技术与出口行为

异质性企业的出口决策是新新贸易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而对生产率的异质性与企业的出口行为的研究又是重中之重。Melitz(2003)在新新贸易理论的一篇奠基性文献中,将企业生产率差异引入经典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认为当企业内部生产率足以克服固定的出口成本和可变贸易成本时,企业出口行为便发会生。此后,大量学者的研究均在此框架基础上展开,并一致认为企业内部生产率对企业直接出口行为有重要影响(Bernard et al,2003;Baldwin,2005;Helpman et al,2004)。

然而,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全球生产网络的逐步形成,新新贸易理论对企业内部生产率的过分强调和直接出口行为的局限,显然已不能解释所有企业的出口行为,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中普遍存在的较低生产率企业的加工贸易行为。针对此类现象,许多贸易理论家将近期的研究重心转向贸易企业及其组织行为特征的差异上(Akerman,2010;Ahn et al,2011;Blum et al,2010),拓展了企业生产率和出口方式的研究范畴,并敏锐地发现中介技术(Intermediary Technology)的存在也会影响企业的出口选择和贸易模式。

Akerman(2010)首先在Melitz(2003)和Helpman 等(2004)的模型(简称HMY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存在贸易中介条件下两国两部门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较早地探讨了贸易中间商和分销商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原因及中介技术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研究假定,所有出口生产企业必须要为构建国外的分销网络承担固定出口成本(Fixed Export Costs),而贸易中介则能通过区别于普通生产企业的中介技术和广泛的国外分销网络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固定出口成本,专业化地从事出口活动。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Akerman通过对出口企业生产率内涵的细分和外延的拓展发现:(1)标准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中,介于最高生产率与最低生产率之间、且达到中介生产率水平的企业也具有通过贸易中介出口的可能;(2)固定出口成本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即固定出口成本越高,贸易中介的作用越显著,而相比而言,市场规模和冰山贸易成本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浅谈中介语理论研究的意义及局限 第6篇

1 中介语理论概述

在20世纪60年代前, 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主导着语言学研究, 以此为基础的对比分析理论当时对整个外语教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少外语教师认为, 只要把目的语和母语加以对比, 找出异同, 就可预测并分析甚至避免在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出现的错误。后来随着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 人们开始对外语习得过程有了新的认识, 对比分析最终被错误分析所取代。

中介语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实, 类似于中介语的概念最早由Corder在《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一文中提出, 称其为“过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 或“独特的语言” (idiosyncratic dialect) 。之后Selinker在论文《语言迁移》一文中首先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到1971年, Nemser又使用了“渐进系统" (approximate system) 。后来Selinker发现二语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建立一个既与母语紧密相关、却又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 便于1972年真正提出“中介语” (interlanguage) 这一概念, 从此这个概念便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占有了一席之地。Selinker总结了中介语的三个主要特点, 即系统性 (systematic) 、可渗透性 (permeable) 与动态性 (dynamic) 。 (董媛媛, 2011)

1986年布朗 (H.D.Brown) 将中介语理论的发展又推进了一步, 把中介语的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1) 无规律的错误阶段 (ransom error stage) ;2) 突生阶段 (emergent stage) ;3) 系统形成阶段 (systematic stage) ;4) 稳定阶段 (stabilization stage) 。

随后语言学家们又研究并归纳出了中介语现象产生的原因:语际迁移 (interlingual transfer) , 过度概括 (overgeneralization) , 教学结果迁移 (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 学习策略 (learning strategies) 和交际策略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杨琦, 2002)

2 中介语理论研究的意义

中介语理论的出现对语言学研究尤其是二语习得研究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它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二语习得者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 彻底告别了对比分析时代, 对发展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中介语的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二语习得者在语言学习中所存在的普遍性规律:首先做出假设、继而加以验证, 然后做出尝试并出现错误, 最后采取不同策略不断地建构和创新自己的语言体系。随着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的知识量不断增加, 他们会不断加强纠错意识, 会更加灵活地采用学习策略和方法。我们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要有一个正确科学的态度, 既然他们的错误不可避免, 就应坦然面对这些错误, 并对其作出有效的分析, 找到出错的原因, 判断错误类型, 并根据出错原因、类型, 采取有效方法纠正, 从而使二语学习者中介语系统更加趋向完美, 最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 中介语的研究还能让外语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英语发展状况, 及时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不足之处, 并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和水平。

另外中介语理论是植根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 合理地把二语习得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 并且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这个理论框架能为研究者们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二语学习奠定了更可靠有力的理论基础。

3 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局限

中介语理论研究尽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二语习得研究有着巨大的贡献, 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直以来有关中介语的两个问题都在困扰着许多专家学者:中介语是从何开始的?二语习得究竟是重新组合的过程还是重新创造的过程?最开始大家是把中介语看作是介于二语习得者的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变体。换句话说, 就是把母语看作是中介语的起点, 然后随着对目标语知识的不断学习, 中介语逐渐地接近目标语。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在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努力靠近目标语的过程。这也就暗示着整个中介语系统具有复杂性, 并且在不同的阶段这种复杂性是一致的。

Corder就曾经指出, Selinker最初的中介语研究忽视了中介语连续体的复杂性是呈渐进性状态这一特征。 (Corder, 1984) 。Ellis (1986) 也意识到同样的问题, 并表示中介语构建过程实际上是语言重新创造的过程, 而并不是重新组合的过程, 它的开始点并不是母语, 而是二语习得者最初掌握的一些词汇以及有关如何在没有语法知识的情况下将意思表达清楚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所有的二语习得者都具有的一般语言知识中的一部分。而后随着他们的不断学习, 掌握了更多目标语的知识, 而这些目标语的知识也在随着日积月累而逐渐系统化, 逐渐地靠近目标语语言能力的状态。

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早就注意到了中介语的局限性, 他们发现其实二语习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它既是一种知识重新组合的过程, 也是一种知识重新创造的过程, 而中介语研究大都是将其分开来看待, 因而局限性越发凸显了。戴炜栋和束定芳 (1994) 就曾总结归纳了中介语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仅仅限于词素, 句法方面, 没有涉及到语义习得方面, 因为词素研究并不能确定语言习得的顺序, 学习者能准确地使用某一词素是不能作为习得的标准, 这是缺乏心理学依据的;2) 研究忽视了探讨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自我标准。中介语研究以目标语作为参照, 而没有研究学习者本人所参照的标准;3) 研究忽视了中介语与其它语言变体的标准是有所不同的;4) 研究的方法也存在问题, 如垂直研究, 交叉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可靠, 因为这些研究本身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有待解决, 。

另外在国内虽然对中介语的研究至今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也突显出一些更加具体的局限和不足。如理论研究的科学性、独立性不强;研究缺乏实证性和针对性;研究的创新性不够。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 我们应该意识到, 在充分利用中介语理论研究来指导外语教学的同时, 还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 并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拓宽其研究层面和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来不断完善中介语的研究方法。

摘要:中介语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对于摸清楚二语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有着重大的意义, 并能为外语教学起着有效的指导作用。该文将介绍中介语理论的主要内容, 以及目前中介语研究的意义和局限。

关键词:中介语,意义,局限

参考文献

[1]Corder.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 versity Press, 1984.

[2]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3]戴炜栋, 束定芳.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国语, 1994 (5) :1-7.

[4]董媛媛.中介语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 2011 (1) :244-245.

中介理论 第7篇

一、给学生独立思考时空, 使他们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所在, 即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通过自己的中介来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让他们在自由独立的思考空间内积极主动学习, 不仅能够体现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 还能够使得他们开阔知识视野, 更好地主动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能将自己的独立思考转化为主动实践探索过程。根据英语课程学习要求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掌握知识, 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和潜能动力。一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独立自由思考时间, 让学生在充分的思考过程中发现问题, 增强学习的好奇心;另一方面, 关注学生的自我表达过程, 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适当的语言形式予以表达来呈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能使得他们将自己的主动学习融入自我实践探知的过程。

学生在这样的独立思考空间中, 更能有效地发现自己的价值意义。例如, 在《牛津高中英语》 (Advance with English) 模块七Unit 2 Fit for life的Reading“Two life-saving medicines”教学中, 可要求学生围绕“What’re characters about Penicillin and Aspirinetas?”来找出自己在阅读学习中的点滴收获。同时, 建议学生根据阅读引导提示, 深入思考:Why did the person need two medicines?让学生在独立自由的思考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以强化认知。

二、让学生互动合作探究, 使他们胜任交际

中介作用理论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探究, 即让学生在彼此交际的过程中增强主动表达的能力。基于学生彼此互动探究基础上的教学, 不仅能够体现英语交际性本质功能, 还能够让学生在相互探究过程中增强实践运用能力, 使得他们胜任交流, 养成团队学习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合作探究, 将英语知识重点和难点交给学生去自由表达和实践探索, 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知的欲望和信心, 还能够使得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学习见解和主张, 增强语言表达交际能力。在教学中, 一方面, 多做学生学习探究的朋友, 主动配合学生的学习交流过程, 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表达话语权和支配权;另一方面, 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交流, 让他们在相互交际过程中探究问题, 获取更为丰富的语言知识技能。

学生在彼此合作探究过程中, 能有效拓宽知识思维, 增强交际运用能力。例如, 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2Language的Reading“English and its history”的教学中, 可要求学生运用小组探讨的形式, 就“What do you know about English?”来引导学生主动表达交流, 使得学生在阅读理解深入挖掘文本信息的过程中, 找到更为丰富的信息。同时, 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能更好地表达交流。

三、给学生自我展示机会, 使他们发展创新

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不妨多给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不断将自己的认知感悟予以表现。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也是他们语言知识技能不断升华的过程, 能有效增强他们的发展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中, 不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探究情况, 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思考方法。一方面, 有选择性地帮助学生介入自我展示过程, 让他们成为课程学习的主角,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 建议学生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尝试运用不同的形式来相互合作, 以此来优化调整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 不断激活潜能。这样的自我展示, 不仅有利于学生将英语学习转化为自觉行为, 更能使得他们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由此可见, 运用好中介理论, 能更好凸显学生的课程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 帮助他们形成多元化的学习策略方法, 提升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 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思维, 促进知识技能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依彤.中介语理论及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J].时代报告 (学术版) , 2012 (05) .

[2]于翠叶.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中介作用调查与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中介理论 第8篇

关键词:介入系统,评价理论,自传

本文选取的《马克•吐温自传》是2010年出版的版本。鉴于《马克 • 吐温自传》的研究很少, 仅有的研究也是从文学角度进行解析的, 而本文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解读《马克 • 吐温自传》。介入系统强调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一种“对话”, 在对话中人们彼此影响、互动。因此, 通过介入资源的使用, 作者立场与读者观点互动来联盟潜在读者。此外, 自传的写作主要是向潜在读者阐述其亲身经历。

一、理论框架

(一) 评价理论及其介入系统。Martin提出的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人际意义方面的补充。评价资源用来协商我们的社会关系, 告诉听者或读者我们对于人和事物的感受, 即我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Martin& Rose, 2007: 26) 。[1]

评价理论包括三个子系统:态度系统, 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影响、彼此连结。其中, 态度系统是核心, 介入系统用来对情感进行分类, 级差系统涉及情感级别。介入系统包括那些以不同方式为文本构建先前话语、不同意见和期待反响的多声背景的那些意思 (Martin& White, 2008: 97) 。[2]

接纳是一种个人主观内在声音的表达, 它承认这只是可能意见之一, 也可能存在其他不同的意见。归属是一种外在声音的表达, 把一种意见归属于一种外在主体, 承认这只是众多可能意见之一。否认是对一种意见的直接拒绝、取代或说明它不适用。

(二) 自传及《马克 • 吐温自传》。学术界至今没有给自传下一个确定的含义。本文采取冯加渔 (2015) [3]总结的自传定义为理论框架:第一, 所有的叙述都具有自传性质, 因为它们都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和个人思想;第二, 只有以个人真实经历为基础的叙述才是自传;第三, 作者亲身经历和艺术创作的结合也是自传。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UAM Corpus Tool为研究工具, 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文秋芳 (2004) [4]指出数据分析简单直接, 但是以数字呈现的发现很难触碰人们的情感, 而定性分析问题设计简单, 但很难回答, 所以二者结合可以产生神奇的结果。本文选取《马克 • 吐温自传》中三万字做定量分析, 再通过定性分析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

三、研究结果

(一) 介入资源的各个子系统在《马克 • 吐温自传》中的分布状况。本文得出数据结果 (如表1) :

对话收缩资源的使用频率高于对话扩展资源, 说明马克 • 吐温在自传写作中更倾向于保持作者权威。

(二) 作者运用所有的介入资源来建立与潜在读者的互动关系。例如:

1. You will get away from the one you have chosen, because you will perceive that there was another one that was better. (P 180)

马克 • 吐温强调在做演讲时没有必要担心无话可说, 真正令人烦心的是站在演讲台上时, 演讲者发现另一个话题比已选话题更好。在这里, 马克 • 吐温用will一词展现了他对其他观点的容忍度。

2. For what the reviewer says never finds its way down into those placid deeps, nor the newspaper sneers, nor any breath of the winds of slander blowing above. (P 162)

这个例子呈现Stevenson对“默默无闻的名声”的看法。Stevenson认为默默无闻的名声比表面的名声更永垂不朽。否认资源never的使用引入了确定的声音:For what the reviewer says finds its way down into those placid deeps, nor the newspaper sneers, nor any breath of the winds of slander blowing above, 然后作者又对这种肯定的声音加以否定。

结语

马克 • 吐温更偏好运用对话收缩资源来保持作者权威。作者收缩资源的使用高于扩展资源, 说明作者并不是因为意图得到读者认同而一直容忍各种观点, 而是, 作者同时运用收缩资源以保持作者权威, 增强文章可信性。

表1 3万字《马克 • 吐温自传》中介入资源的整体分布:

参考文献

[3]冯加渔自传课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5.

中介理论 第9篇

概念整合理论是Fauconnier和Turner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新兴理论[2]。所谓心理空间是指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即时的概念包,其中包含了与交流内容相关的各种概念,这些概念存在于说话者更广泛的、更固定的知识框架之中。人们进行交流时,头脑中至少存在着四个心理空间。由图1 可知四个心理空间分别为Input I(输入空间I)、Input II(输入空间II)、Generic Space(类属空间)和Blending Space(整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中的部分元素依据一定的关系进行跨空间映射,有选择地把两个输入空间里的元素投射到整合空间。类属空间包含着映射过程中两个空间共有的结构和信息。整合空间是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相互映射的基础上,经过组合、完善、扩展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而生成不同于任何一个输入空间的层创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是新的意义构建理论,此理论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背后的认知操作。因此,此理论对于中介语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尽管以前对初中生英语中介语的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却不能很好地解决以下问题:中介语石化的内在心理机制是什么?中学英语习得者在构建中介语时具体的心理认知图式是什么?母语和目标语对中学生中介语的石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中学生中介语石化的内在整合机制

中学英语教师常常发现:在批改作业时,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指出某个错误,但下一次类似的错误还会发生,这令教师非常头疼。那么为什么错误的语言现象会在长时间内固定下来,发生石化现象呢?Turner和Fauconnier所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解释这个现象打开了一扇大门。

Fauconnier认为,心理空间是我们思维和说话时构建的即时信息的集合,它包括认知成分,并由具有一定结构的心理空间与抽象知识相联系,随着思维和话语的展开而构建和改变,即时的认知映现连接两个或更多的心理空间,形成心理空间网络[3]。

中学英语学习者头脑中存在着两个语言系统,一个是母语系统,另一个是英语系统,这两个系统组成两个心理空间。进行语言表达时,这两个空间中具有相同意义表征功能的语言表达被不断地激活。如果学习者对英语系统的规则和用法比较熟悉,就能够正确地选取语言表征到整合空间中。但是,中学生初学英语,对英语系统的规则和用法很生疏,而母语在头脑中形成根深蒂固的一个空间。因此,母语空间中所熟悉的表达(包括词素表征形式、句子结构和语用等)很容易映射于整合空间中。例如表达“我有很多纸”时,初学者常常翻译为“I have many papers”。这是受到汉语的影响,把“纸张是可数的”这个概念映射到整合空间,才导致英语的paper加了复数标志“s”这样的形式。

在神经层次上,心理空间是一组被激活的神经元的组合体,心理空间中认知成分的连接相当于认知心理学中激活的捆绑。心理空间随着语言的产出而动态地被构建,它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资源到工作记忆中,然后进行整合认知操作。语言产出时,英语学习者的头脑启动对比、归纳、映射等认知工具,两个输入空间相互作用,其中的元素相互映射、进行身份连通,形成具有母语和(或)目的语特征的类属空间,被映射到整合空间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组织框架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构建了一个新的整合空间,这即是不同于母语系统、也不同于英语系统的中介语。如果新构建的心理空间出现的频率较高,那么就有可能在长时记忆中凝固下来,形成新的认知图式。错误的语言表达逐渐从工作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一旦进入长时记忆,错误的语言使用就变得僵化,很难改变,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就由此形成。

二、中学生中介语形成的心理空间网络整合模式

Fauconnier和Turne认为概念整合主要有四个子网络整合模式:单一框架网络、框架网络、单向网络和双向网络。单一框架网络是指输入空间I包含特定框架和元素,而输入空间II中只包含待加工的元素,没有具体的框架;框架网络是指两个心理空间都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并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形成更为精细的框架;单向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各自有不同的框架,但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框架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去,并且在整合空间内,经过一系列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框架;双向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各有自己不同的组织框架,但这两种不同的框架被部分地投射到整合空间,经组合、完善和扩展过程形成新的组织框架。这四种网络可以从心理认知的层面解释语言背后的认知冰山。因此,子网络整合模式在解释中学英语学习者所构建的新的语言系统方面有其他理论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通过分析所收集的学生作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对其错误进行分析,发现中学英语学习者的心理认知图式主要为单向网络整合模式和双向网络整合模式。单向网络整合模式有两种,分别是X型整合和Y型整合;双向网络整合模式也有两种,分别是X圮Y型整合和X+Y型整合,因此,共有四种整合模式。

1.X型整合

这是以母语为组织框架的网络整合。这种图式以母语系统的规则来指导英语的输出,在中介语的各个层面最常见,体现了母语负迁移的结果。

学习者出现的词性误用、用词累赘、搭配错误等错误类型大多是由于母语心理空间映射到整合空间所造成的。 例如:This newly innov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s appealing to Chinese students。(这种改新的教学方法吸引着中国学生。) 句中innovational已包含“新”之意,所以newly(新的)是多余的,显然受到了母语表达的影响。这种错误是把母语的意义映射入整合空间的结果。

在学生作文的一些表达中,母语句法的特色也被投射到整合空间,指导着英语句子的使用。例如:The apple fall down from the tree。由于汉语句子不存在人称、数和时态的变化,母语的句法特点和英语语言特点发生了冲突,初学者不经意地使用母语句法特点来组织英语句子成份的整合,所以经常出现一般现在时中的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不加s、复数形式不加s以及过去时中的动词不用过去式等中介语错误。

2.Y型整合

这是以目的语为组织框架的网络整合。当母语空间中缺失了某种语言结构或者语法结构时,学习者只能从英语空间中提取有限的英语知识对语言成份进行整合。学习者把英语心理空间中的相关结构、用法等投射到整合空间中,指导着语言的产出。但是由于所学的英语知识不足,英语学习者会扩大或者缩小英语的规则。这些错误,相当于传统错误分析中的语内错误。例如:

Please tell me how can I get to the bus station?(语序错误)

He can does his homework by himself.(第三人称单数滥用)

We all respect of him.(介词误用)

这些例子都是英语心理空间中的规则被扩大或者缩小,然后投射到了整合空间中。随着英语学习时间的增加,待学习者掌握了更多的规则后这种中介语现象会逐渐消失,长久石化的可能性比较小。

3.X·Y型整合

这是母语和目的语相互映射为基础的网络整合。这种整合思维模式即是中介语理论中的母语正迁移现象,对英语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习者接触到和母语相似的结构或者成份,头脑便启动了认知的重要工具———对比,从母语中搜索到相对应的结构或者成份,两种结构或成份相互映射,进入到整合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的心理认知操作形成中介语。

许余龙认为,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有一些句法类型却是相同或者相似的,例如汉英两种语言陈述句的基本结构是基本相同的,都是SVO类型[4]。对于陈述句的习得,在学习者的两个心理空间中,汉语系统中的主谓宾,直接和英语系统中的Subject(主语)、Verb(动词)、Object(宾语)对应映射,学习这种句型也不会产生困难。例如:

我喜欢玫瑰花。I like roses.

我是一名学生。I am a student.

但XY型整合在给学生带来学习方便的同时也有负面影响,因为有些学生把相似当作相同,造成错误。例如,汉语的构词法和英语的构词法都存在着合成词的用法,在学习目的语的合成词时,就会启动母语思维里有关合成词的知识,以此为组织框架,对整合空间中的元素进行心理认知操作。例如bookstore,bedroom,lifestyle等,学生能很轻易地由合成词组成的成份推测出整个词的意思。例如greenhouse(温室)一词,有学生把它理解为green+house(绿色的房子),就是受到汉语合成词整合模式的影响。

4.X+Y型整合

这是糅合部分母语及部分目的语特点为组织框架的网络整合模式。学习者需要用英语来表达时,从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中提取相关的结构。在这个记忆搜索的过程中,对于不熟练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母语便不可避免地作为一个单独的输入空间参与概念的整合。当英语知识不足以满足当前的交际时,大脑从母语输入空间提取某些成分或结构来救助当前的表达困境。这个过程有时是不自觉的,有时是学习者的一种交际策略的运用。

中学生作文中句法层面出现较多此种形式的整合。 例如:There are two reasons to support my opinion.(有两个理由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英语的地道表达应该是:There are two reasons which support my opinion.汉语倾向于前置定语,但英语的定语从句位置是在被修饰词后,而母语输入空间中却不存在这样的句法形式,它更多地是以词或短语作前置定语。因此,外语学习者受母语句式结构的影响,从英语输入空间中首选不定式短语进入整合空间,同时,英语输入空间中的后置定语这种句式类型也进入整合空间,大脑经过整合、完成和精细化过程形成上述的错误表达。

以上四种心理空间整合模式所生成的中介语表达虽然不地道,甚至错误,但在交流过程中,外国人对初学者的语言错误容忍度都比较高,他们通过当时语境可以理解英语学习者所想表达的意义,然后做出相应的回应。这种“成功的”交流如果一再上演,就会使得初学者认为自己的表达可以为人所接受,甚至认为是正确、地道的表达,他可能会重复使用这种交际策略,这种一时的交际策略,通过概念整合形成在线的、即时的不地道表达,就会转化为石化的中介语,因此,教师必须了解这种整合模式及其带来的后果。

三、结语

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从中学生心理空间整合的过程和方式来分析中介语的特点及成因,可以给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也为英语习得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法,给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较为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把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中学生英语中介语分析,是中介语研究的创新之举,是个初步的探索,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以后的研究需要把中介语细化,进一步以语言的某个方面(比如词汇或句子结构等)为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中介语转化策略。

参考文献

[1]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

[2]Fauconnier,G.&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

[3]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8).

中介理论 第10篇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  英语教学  最近发展区  教师中介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01-02

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二语习得与社会交往关系密切,一切认知的发展,包括语言的发展,都产生于个体间的社会交往。中介/调节、内化、最近发展区是该理论的关键词。

传统教学中,由于旧观念的束缚以及应试压力,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式”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只重视语言输入,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输出以及教师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中介地位及作用。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习得过程中以教师或语言能力强的学习者为核心的各种中介作用,以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出发点,提倡教师通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学生现有语言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学生现有语言水平的教学方案。该理论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对于我们进一步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中介作用、如何有效增强教师中介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英语教学的实质及意义就在于不断拓展新的、更高层次的最近发展区。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更好地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一、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英语教师已经由“自导自演”的角色变为“教师导演,学生主演”的角色,即“中介者”的角色。中介作用涉及到帮助学生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的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对教师的反馈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角色定位,以更有效地完成角色使命。

二、以“最近发展区”为理论依据,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

Vygotsky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2001年Ohta将该定义具体到二语习得过程中,解释为“由个人语言产出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和同伴或教师合作所产出的语言所决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语言学习者的能力和水平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师或语言能力比较强的同伴的影响下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英语教师应该针对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和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所可能达到的水平,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既不能太简单,以至于对学生形不成一定的挑战,也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以至于彻底丧失信心。

三、用动态评价来确定语言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

动态评价由Vygotsky的同事Luria提出,20世纪50年代Piaget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和智力评估的过程趋向为动态评价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而真正推动动态评价发展的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最近发展区”。动态评价又称学习潜能评价,是对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者和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在有经验的评价者的帮助下,探索和发现学生潜在发展能力的一系列的评价方式的统称。与静态评价不同,动态评价不仅反映个体发展的结果,更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生过程。动态评价因认识到学习过程不断变化的特性并更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开拓对于外语教学更具实际意义。

四、充分意识到教师话语的重要性

教师话语是教师中介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话语来获得语言输入,教师的言行举动对学生具有很强示范意义。在以往教学实践中,教师比较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对于教师话语的设计则有某种程度的忽视,教师话语不到位的现象比比皆是:解释性话语超出学生现有语言水平、支架性话语不足、评价性话语过于单一、指令性语言不够清晰等,影响到教师中介功能的有效发挥。

教师作为语言学习者学习实践中最重要的中介,其中介作用的发挥与否,以及发挥得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能力及水平的提高与否,也关系到教学实践的成功与否,教师中介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外语教学实践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Lightbown,M.&Spada,N.语言学习机制[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2

[2]Vygotsky,L.S.Mind and Society[M].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3]孙绪华.英语教师中介作用调查与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2)

[4]韩宝成.动态评价理论、模式及其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6)

作者简介:

聂亚鹏(1987-),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介理论 第11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在英语教育领域。随着我国加入WTO, 各行各业全面与国际接轨和2008年奥运会的圆满落幕, 使人们对英语教育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但是,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 因此, 当汉语的句法及各种表达方式被不正确地翻译成英语时, 就会产生所谓的“中式英语”。本文主要从母语迁移和中介语理论这两方面探究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

二、中式英语的产生

在以往发表的各类看法中, 因为对规范英语的定义、对英语在我国的地位和功能的认识不同, 中式英语的定义存在着许多分歧。本人认为, 正如李文中川所述, 中式英语“指中国人在英语学习, 日常交际和写作中因受汉语思维和文化的影响, 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 在英语焦急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 中式英语具有很强的中文特点, 是不被英语本民族所接受的。

中式英语是规范英语在中国的误用, 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了汉语语言、文化、思维习惯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干扰, 在英语交际中产生的主观编造、生搬硬套的一种英语;它有悖于英语语言规则和英语国家文化习惯。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和宣传的不断扩大, 中式英语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实现。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对中式英语产生原因和表现的探讨对于我们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三、母语迁移

迁移 (transfer) 原来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术语, 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 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一种过程。“语言迁移”的概念是Lado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 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 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去 (蒋祖康, 1999) 。母语迁移是指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1994年, 埃利斯 (Rod Ellis) 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将母语迁移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正迁移、负迁移、回避和过度使用。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因此, 先介绍此理论中的正负迁移两个方面。

1. 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 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 这时母语规则能够减轻外语学习的负担, 减少外语学习中的错误, 促进外语的学习, 此时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 这种影响被称作正迁移。

2. 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 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 母语便会干扰外语的学习, 此时母语对外语的影响是消极的, 这种影响被称为负迁移。

尽管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情况千差万别, 但是透过种种表面现象不难看出, 大多数学习者的困惑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层次的共性问题———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学习者的母语是第二语言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有研究表明, 人类母语保护系统越不完善, 接受外语的内在阻力越小。相反, 接受外语的内在阻力则越大。

四、母语迁移在中式英语中的表现

由于中式英语的具体表现形式复杂多样, 不能一一列举, 因此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1. 词汇层面的负迁移

从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口语、写作和翻译等方面看来, 学生在词汇层面表现出的负迁移现象相当严重。他们往往不顾两种语言的本质差异, 直接把母语的表达方式生搬硬套到英语词汇中去。一般来说, 词汇层面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词汇冗余

学习者由于对英语词汇的外延的理解不够确切, 往往在实际表达中出现累赘 (Redundancy) 现象, 在遣词造句时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子:

例1.It is essential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national defense.

改为:It is essential to strengthen national defense.

例2.His name is called Mike.

改为:His name is Mike.

(2) 词语搭配不当

英语中的一些词组有固定的搭配, 如果仅仅根据中文自作主张地安排搭配, 就难免会产生中式英语的句子。

例1.Welcome to visit Shanghai!

改为:Welcome to Shanghai!

例2.It’s a novel of five volumes.

改为:It’s a novel in five volumes.

(3) 词语误用

英语中的一些词有相近的汉语意思, 但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或是必须与不同的词搭配, 而中国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根据中文释义运用英语词语, 因此会产生中式英语现象。

例1.对不起, 我把钱包忘在家了。

『误』Sorry, I forget my wallet at home.

『正』Sorry, I left my wallet at home.

例2.再给我讲个笑话吧!

『误』Please tell me a joke again!

『正』Please tell me one more joke!

2. 句法层面的负迁移

(1) 语序上的负迁移

英、汉两种语言的陈述句都以主—谓—宾 (SVO) 为正常语序。所以汉语的简单陈述句对英语所造成的负迁移较少, 而在疑问句、定语和状语等的修饰成分里的位置差异较大, 因此这方面的负迁移现象比较严重。

例1.You have how many pens?

改为:How many pens do you have?

例2.I in Beijing spent my childhood.

改为:I spent my childhood in Beijing.

(2) 习惯表达上的负迁移

汉语中有些固定的连词搭配, 如,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即使……也……, 等等, 都是学习者非常熟悉并经常使用的连词搭配, 但在英语的句法结构里并没有这种固定搭配, 当学习者借用了汉语的句法规则时, 就会出现表达上的习惯性错误。

例1.Although he is rich, but he is not happy.

改为:Although he is rich, he is not happy.

例2.Because the weather is fine, so I want to go shopping with my mother.

改为:Because the weather is fine, I want to go shopping with my mother.

3. 文化层面上的负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层面的负迁移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负迁移。“知识文化指在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人在进行交际时, 对某词或某句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使用。交际文化则指受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的人在交际时, 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 (李新, 1995) 知识文化负迁移的结果是造成遣词造句的不当, 而交际文化负迁移则涉及语用失误。

(1) 知识文化负迁移

例1:Chinglish:She is as stupid as a pig.

English:She is as stupid as a goose.

例2.Chinglish:John has no experience to do this job.

English:John is a green hand at doing this job.

(2) 交际文化负迁移

例1:在做演讲报告时, 出现中式英语:

Chinglish:I beg you to pay attention!

English:Attention please!

例2:恭维不恰当, 出现中式英语。

如对作学术报告的人进行恭维时说:“Professor, your lecture is so wonderful that I will remember it forever”是不恰当的。在这种情况中, 有23人判断失误, 占总数的57%。在邓格红 (2002) 的分析中, 认为此句中的wonderful不当, 意指学术报告中有很多浮夸的东西, 有哗众取宠之意。但在笔者同三名外教的访谈中, 他们都认为wonderful可以接受, 此句不当之处应在于“I will remember it forever”。一些外教说这有些“overpraised, patronizing and flattering”。另一名外教建议改为“I will remember it for the rest of my life”。根据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 此句违反了质的准则, 使恭维的真诚受到了质疑。同时此句也违反了Leech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 使恭维既不中肯又不实际。

五、中介语

中介语 (Interlanguage) 一词最早是由Selinker (1972) 提出的, 他认为中介语是指存在于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该语言体系是处在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个连续体上的, 它兼有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特征, 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却永远不能是目的语。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阶段性。中介语不断发展, 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 逐渐离开第一语言向目的语靠拢。

(2) 反复性。中介语不是直线式地向目的语靠拢, 而是曲折地发展, 已经纠正了的偏误还有可能有规律地重现。

(3) 偏误的顽固性。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 产生“僵化”或“石化”现象。第二语言学习者完全达到目的语的彼岸, 具有相当于母语的水平的情况是很少的, 大部分学习者可能一辈子使用的都是中介语。

在我国鲁键骥将中介语定义为“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标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体系”。吕必松又拓宽加深了它的内涵, 指出“这种语言体系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 也不同于目的语, 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语言系统”。 (毛艳阳, 1998)

中式英语是中介语僵化的表现, 它受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年龄, 尤其是语言水平和知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 它不是静态的, 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 它是动态的, 不断变化的, 且具有创造性, 随着学习者第二语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和调整。中式英语虽然是不可接受的有悖于标准英语的“畸形英语”, 但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来看, 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的习得现象。正如林琼指出的“外语学习是不可排斥母语的中介作用的” (林琼, 2001) 。中介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始终“处于一种旧的不断被克服, 新的又不断出现, 又不断被克服的过程, 偏误总体看来是由多到少最后趋近于零”。 (吴学达, 1995) 由此可见, 中式英语是发展的、进步的, 是外语学习者在习得的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过渡性语言体系。

六、对待中式英语的正确态度

中式英语作为一种中介语, 它既不同于汉语又不同于英语学习者自己的语言体系。外语学习是一个开动脑筋和积极创造的过程, 学习者应系统合理地摸索着向目标语靠近。在这一摸索创造的过程中, 偏误是在所难免的, 学习者通过不断的试验、出错和检测假设 (trial, error and hypothesis testing) 来缓慢地、稳步地向英语靠近并逐渐掌握。 (Brown, H.D., 1994)

总之, 中式英语不是一个问题, 而是一种现象, 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使用英语时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渡时期和认知阶段。我国的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一直以来对中式英语都持否定的态度, 这一现象是卡其鲁描述的英语非母语变体在发展中的必经阶段。随着英语在我国更为广泛的使用和地位的不断提高, 同时也随着教学领域中对待英语的态度的逐渐转变, 我们应该以兼容并蓄的全新态度去看待中式英语, 明白虽然中式英语有损交际的有效性, 但不能因此对其全盘否定。我们应该正确地区分、对待和纠正这种畸形英语, 充分认识到它的合理性和进步性。这种全新的态度将影响到英语在中国的发展和未来。

摘要:本文从母语迁移及中介语理论入手, 探究了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和表现, 提出了正确对待中式英语的态度,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渡时期和认知阶段, 它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有其发生的必然性。

关键词:母语迁移,中介语理论,中式英语,产生原因表现

参考文献

[1]Brown, H.D.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3rd Ed)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201-203.

[2]邓格红.论语用失误与语用能力培养[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2, 12 (4) :54-56.

[3]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67-69.

[4]林琼.中国英语浅析[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 17 (2) :60-63.

[5]李新.大学生英语翻译中错误根源分析[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995, 1 (3) :65-69.

[6]毛艳阳.中介语研究综述[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8, (1) :88-92.

上一篇:维修保障管理下一篇:道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