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改革实施计划》

2024-05-17

《大学改革实施计划》(精选12篇)

《大学改革实施计划》 第1篇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它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组织部门、人事部门于2003年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共同组织实施的。计划从2003年开始, 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 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鼓励、动员青年知识分子到实践中去, 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经受磨练, 健康成长, 建功立业。

二西部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从志愿者本身主观角度看

1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优秀生较少, 中下等生较多。由于西部地区大多气候恶劣、经济实力较弱、生活条件较差, 在以“市场为导向、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 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 西部对大学毕业生缺少就业吸引力。而生活条件、工资待遇都是大学生择业的主要着眼点, 众多优秀大学生选择在信息量大、发展空间广阔的大城市工作、生活, 导致西部计划中优秀大学生缺失。

2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动机复杂, 自利、功利性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自于全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高校, 所以他们参加西部计划的动机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呈现出多样性。在众多动机中, 为了锻炼能力、增加工作经验和自我实现与发展占主要部分。同时也发现, 部分志愿者是为了以后能享受到求学、考试等加分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甚至有些志愿者仅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但又好于面子和应付家长, 寻找暂时就业的机会而参加西部计划, 而团中央所提倡的响应国家号召, 投身西部服务西部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落实。部分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考虑, 而并非留在西部、扎根西部和服务西部。志愿者动机的复杂性, 要求各级主管部门能予以清醒认识。

3部分志愿者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绝大多数志愿者在服务西部的工作生活中表现的是很优秀的, 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志愿者没有真正领悟“志愿”二字, 对服务西部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现实与想象的差距导致心理落差大, 情绪不稳定, 工作懈怠, 生活懒散, 个人的一些不良行为表现严重影响了整个志愿服务队伍的荣誉。

4志愿者服务期满后的就业问题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就业渠道狭窄, 地方政府及团委、项目办提供的就业信息少。 (2) 优惠政策条件少, 就业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配套制度不完善, 部分政策成为“空中楼阁”。 (3) 缺乏相应的留人机制和政策。很多志愿者希望留在当地, 但是却因为缺乏编制, 无法实现愿望。 (4) 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存在与国家政策相冲突的政策, 接受地政府设置苛刻的条件和门槛, 使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失业率较高。

(二) 从社会等客观方面角度看

1宣传力度不够大。某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西部计划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 宣传工作不到位, 宣传途径和方式单一, 没有形成社会、学校和服务地部门三位一体合力宣传系统, 致使宣传工作存在许多盲点, 导致许多大学生对西部计划的真正含义、宗旨和重要意义等内容不甚了解, 使其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西部计划中去。

2社会 (当地群众、单位同事、用人单位) 认可度较低。调查发现, 认可度低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志愿者多数在机关工作, 直接与当地群众接触的机会少, 所以当地老百姓对志愿者缺乏直接的印象, 很多群众并不知道西部计划和志愿者;二是单位工作人员认为志愿者是来打杂的, 是一种“替代劳动力”, 岗位安排不合理, 大材小用, 发展空间受限, 使志愿者信心受挫;三是部分志愿者服务单位的领导对志愿者的不重视, 没有把重要的任务交给志愿者去做, 容易使志愿者自尊心受到伤害, 产生消极和失落的情绪。因此, 接受地单位、社会群众对志愿者的接受、认可程度需要提高。

3学校、各部门对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大学生跟踪、关心不够。服务西部的过程中, 虽然志愿者们对现有的志愿者国家生活补助及地方补助、住宿和饮食等方面基本上都满意度很高, 但志愿者生活环境和条件仍然艰苦。加之部分志愿服务工作专业不对口, 志愿者社会经验不足, 从而使部分志愿者产生消极对待工作的态度, 而学校、各部门与志愿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缺乏, 对志愿者跟踪、关心不够, 少数志愿者甚至心存被欺骗感, 产生消极和失落的情绪, 导致大学生对西部志愿服务的热情度降低, 甚至一些志愿者在网上宣泄自己的不满, 散播垃圾的言论, 发表一些偏激、不切实际的见解, 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 从而导致矛盾的激化, 阻碍西部计划的实施。

4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相关政策的兑现程度不够。切实可行的政策激励和相关的措施保证, 是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很好的方式。能否兑现文件中所承诺的内容, 关系着政府及政策的信任度和大学生“西进”工作的开展。然而, 各省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缺乏统一性, 只能在本省当地有效, 局限性很大, 一旦遇到学生服务期满后出省考研、二次就业等情况, 就无法按政策兑现,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不仅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甚至还会在大学在校生中引起负面反应, 影响到今后大学生到西部、基层的就业选择。由此可以看出, 政策和激励措施的可行性对于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就业的影响很大, 不容忽视。

5“三支一扶”对“西部计划”造成冲击。“西部计划”与“三支一扶”均是国家相关部门为鼓励大学生服务基层而制定的政策项目。两者在其政策上大体相似, 却不尽相同, 进而, 产生了对比效应, 从而相互影响。致使“西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三支一扶”明显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参加方式:参加“三支一扶”的大学生可自主通过当地人事信息网报名即可。渠道的宽泛性、自主性使得“三支一扶”在项目开展初期, 便对“西部计划”造成冲击。 (2) 面向人群:“三支一扶”除支教岗位只招应届生外, 其余无限制。这对主要面向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西部计划”而言, 其面向人群更为广泛, 为许多向往基层工作的往届大学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3) 服务地点:“西部计划”服务地区大多气候恶劣、经济实力较弱、生活条件较差、收入较低, 对大学毕业生缺少吸引力。因而, 大学生更愿选择工作地点在家乡或学校所在省份的“三支一扶”项目。 (4) 服务期满后工作编制问题:“西部计划”属于国家倡导的志愿活动, 服务期满后可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参加应聘并享受相应优惠政策。而“三支一扶”规定:“原服务单位有职位空缺或有相对应的自然减员需补充人员时, 要聘用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相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 聘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 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聘用”三支一扶“大学生。”同时, 还规定:“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 根据本人意愿可以回到原籍或到其他地区工作, 凡落实了接收单位的, 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在就业形势严峻今天, 就此方面因素, “三支一扶”对“西部计划”造成了严重冲击。

三针对“西部计划”提出的改革建议

(一) 要进一步扩大地方项目的实施规模, 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或创业。

实施西部计

划, 全国项目重在导向, 地方项目重在规模。

(二) 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 确保西部计划取

得更大实效。大学生志愿者能否切实发挥作用, 志愿服务能否取得实效, 事关西部计划发展全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是确保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要在总结两年多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动员招募、培训派遣、日常管理、评选表彰、就业服务等工作机制, 用制度推动发展, 用制度确保成效。

(三) 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引导和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志愿服务西部的时代洪流。

实施西部

计划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政策既是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肯定和鼓励, 也是对项目长远发展的保障。要进一步落实现有的优惠政策, 争取出台新的优惠政策, 通过积极的政策导向, 引导和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创业。

(四) 要进一步整合资源, 共同推动西部计划使

其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西部计划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期事业,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通过两年多的实践, 西部计划在全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加重视这项工作, 大学生志愿者身后的高校、老师、亲友等许多人士长期关注这项工作, 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热情明显提高, 有效整合这些资源, 形成工作合力, 将推动西部计划实现深入发展, 发挥出更大的综合效益。

总之, 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服务、就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 既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基层的经济社会发展, 也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健康成长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尼克·史蒂文森 (NickStevenson) .文化公民身份:世界性的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莫于川.中国农村志愿服务立法的新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3]成刚.现代高校党组织的新使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雷辉.“西部计划”中大学生志愿者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学理论, 2009 (26) .

[5]黄金结.传播与涵化——大学生志愿者与西部贫困地区的文化变迁[J].当代青年研究, 2009 (5) .

[6]王泓.论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社会价值[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1 (6) .

[7]张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2) .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计划 第2篇

本学年我校课改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紧紧围绕县局的工作要求,增强发展意识,加强教学研究,发扬全校教师团队合作探究的精神,群策群力,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化学校特色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重点

1、作师生情况调查,为课程设置作准备。

2、作专题报告,了解课改理念和精神。

3、着手培养一支课改的教师队伍。

4、构建一套适合我校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课改管理。

1、成立学校课改领导小组、信息组和课题攻关组,以便统筹、指导、调控、评价、指导课改工作、保证课改工作高效、有序、规范地进行。

2、进一步建立、健全与课程改革相匹配的内部管理机制,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努力营造课改良好氛围,不断推进我校课改向纵深发展。

3、实施和完善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即课堂教学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推门听课制度、计划与总结的制度、教师与学生培训制度以及考核与奖励制度等等。

4、建立行政蹲点制度,每个行政组成员都有一个蹲点教研组,以及时指导课改实验工作。

5、对学校的课改实验情况及时向宣传媒体投递信息,搞好课改的宣传报道工作。作师生情况调查,为课程设置作准备。作专题报告,了解课改理念和精神。

(二)、抓备课,促进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提高。

我们从备课入手,着手培养一支课改的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好教材,设计好学案。要求教师上完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出教学过程中的有益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积累素材。

(三)、抓课堂,改变方式,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认为课改核心是聚焦教学,聚焦课堂。因此我们把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以此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抓实校本培训,提升教学理念。

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一支观念新、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自觉实践与热情参与。因此,本学年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实校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发动和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实践中,为学校教育改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加强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改革。

1、领导每周听课、评课、指导不少于两次,并及时给予点评、指导,及时了解课改动态。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监控课改实验发展情况,一方面使领导与教师之间加强合作探讨,共同熟悉教材、检验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为课改工作出谋划策,促使全校的课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和预定目标发展。

2、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随机互评。在同一学科的教师之间随机进行听课、评课活动。能促进教师之间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将县市级立项课题研究与学校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开展好课题研讨课、听课、评课活动,为课题研究的老师开辟施展才能的舞台,使其成为课改路上的先锋。

4、养成反思的习惯。课改实验老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成功和教训进行理性思考,写成教育日记。

四、保障措施

首先成立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要求和职责。加强领导小组成员对课改理论的学习;领导小组成员深入教师群体、深入课堂,关注并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及时掌握课程改革在课堂中的动态和进展情况,要求每个教师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写好总结和体会。信息组的课改实验情况及时向宣传媒体投递信息,搞好课改的宣传报道工作。攻关组着重对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攻坚克难,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

树理中学

附:树理中学课改领导小组

组长:宋春珍

副组长:赵小鱼 牛晓笳

成员:田钧占 杨丽霞 豆鹏 牛海沁 郭振东 王阿妮 车向东

主要职责为:全面领导学校课改的推进工作;制定学校计划;建立学校科研、实施、检查、考评、总结等工作机制;组织校本培训等。

附二:树理中学课题攻关小组

组长:赵小鱼

组员:杨丽霞 田钧占 王阿妮 牛海沁 豆鹏 郭振东

主要工作职责为:协调各学科的课改推进;落实老师的具体操作;组织以教研组为主的课改研讨活动等。

附三:树理中学课改信息组

组长:牛晓笳

组员:王阿妮 豆鹏 郭振东 田钧占

《大学改革实施计划》 第3篇

在新华网举行的“今年两会,你最关心的话题”的调查中,“收入分配”问题位居榜首,充分显示公众对收入分配改革的高度关注。此前中央高层曾多次明确表示,要提高劳动者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收入分配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但具体如何改革,路径尚不明晰。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以职工工资收入为例,我国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长期偏低。据中国社科院2008年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也在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2004年下降到49.6%,2005年降至41.4%,2006年更是仅为40.6%。与此相反,资本回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节节上扬,从以前的20%提高到2006年的30.6%。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而提高劳动力的价值,使劳动者得以体面劳动、幸福生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在我看来,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包括职工在内的广大群众的工资和收入水平,显然是个可供选择的有效路径。

事实上,通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来提高国民的收入,从而让国民分享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国民整体富裕水平的提高,这在国际早有成功先例。如1960年12月,日本的池田内阁会议通过并实施了为期十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结果只用了7年就使日本国民的收入翻了一番,最终造就了日本的经济奇迹,使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中迅速崛起,成为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与中国比邻的印度,也在全面推行工资倍增计划。2005年印度再次成为薪酬增幅最大的国家,高达13.9%。事实证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一个国家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实现初次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以及强国与富民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普通职工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的背景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

卓越计划中双语教学实施与改革 第4篇

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

我所在单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三个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 (软件类) 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对照卓越计划实施的三个层次,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现场工程师。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有关要求, 要“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鼓励有条件的参与高校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2]双语教学显然成为达到以上要求的重要实施手段。

1 双语教学面临的困境

评论双语教学的文章很多, 谈到双语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往往无非是教学资源缺乏、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英语底子不足等。许多分析流于表面, 看到问题的存在, 却不知道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1.1 教学计划的制定存在缺陷

我国的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化教育, 学生接受知识的平均水平大幅下降, 可是教育主管部门不但不降低相应要求, 还搞出诸多指标, 各个高校疲于应付。

现在各个高校都在不停的搞各种改革, 不改革就落伍, 不改革就无法生存。教学方面的改革首先就是修改教学计划。本来这是好事情, 可是一旦改革的主基调和方向是由一些整天坐办公室、几乎不接触教学第一线的人去定的话, 好事就变成了灾难。为了适应上级的改革要求, 主导修改教学计划的人只能被动去做, 导致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双语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根本就没有预安排, 只是由各个教师自己把普通课程改成双语课程, 开课前还要申报, 也不知道哪一次申报才能获批。这种情况下开设的双语课程根本无法考虑前后课程是否衔接, 导致学生学习难度突然加大。

1.2 政策导向不利于教学

现在的办学经费项目化, 导致各应用型高校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向向科研型学校看齐, 教学好坏无所谓, 只要能搞到项目就是好老师, 才能评职称。导致各个高校引进教师也是只看科研能力, 不怎么注意教学、管理能力。一个三流的应用型高校, 动辄非博士不引进, 有这个必要吗?博士是搞科研的, 大多并不适应教学工作。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自身要求很高, 其教学难度和备课工作量大大增强, 一般没个博士的英语底子还没法开展。目前双语教学最多能报个校级科研项目就很不容易了, 即使申报成功, 三五千元的经费和动辄几十万元的省级、国家级项目相比, 根本不具备吸引力。

1.3 对教师要求高但是待遇低

由于扩招效应, 高校普遍教师紧缺, 江苏省现在要求各个高校新进教学人员要达到博士及以上水平。这种级别的人才在社会上很受欢迎, 一般国企、跨国企业、民营大企业开出的年薪至少达数十万。而许多高校只能给予十万左右的安家费, 工资水平只能是讲师待遇。我所在单位, 讲师一年全部收入也就四五万的样子。这种待遇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 除了“画大饼”忽悠几个, 能招到几个具备真才实干的人才?即使招来了, 又能留住几个呢?

而双语课程更是要求专业知识和英语均上佳、熟悉学校的教学情况、学生基础的好教师, 这样的教师根本就是可遇不可求, 待遇的低下也让他们不愿意搞双语课程。

1.4 学生不同底子同样要求

时代的转变加上扩招带来的长期影响, 教学质量普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有很多方面, 但是最根本就在于学生接收知识的平均水平和扩招前不是一个层次。

双语课程本身对学生的英语底子要求非常高, 至少要达到基本能听说的境界。以前除了一些名校才会面对全国进行招生, 现在随便一所高等院校都面对全国招生。而全国各地教育情况不尽相同, 很多地方学生上大学才首次接触到听力这一块, 这样的英语基础根本无法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

每个老师的课是学校安排的, 基本上是不能随便动的;至于所教班级, 更是不能有选择的权利。而且往往就教一个学期, 以后就可能再也无缘相见, 怎么可能做到“了解学生”?所以有人建议在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中开展双语教学, 实践中很难做到。

2 双语教学改革方向

2.1 必须坚持开设双语课程

双语教学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想顺利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就必须坚持开展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了解相关学科的国际性思维习惯、能与国际同行对话的基本素养, 为国际间学术交流提供保证。发展双语教学, 可以使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较快掌握本学科相关的英语词汇, 增强学生了解世界科技最新成果、向国外发表学术成果的能力, 并加快高校高层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3]

所以现在不是讨论双语教学开还是不开的问题, 而是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但是都不可否认“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不断地去尝试,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才能更好地去推动双语教学。

2.2 加强政策导向作用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虽然搞教育工作不能只想到利益, 要讲奉献, 但也不能只讲奉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 只要做好政策方面的引导, 在做好双语教学的同时又能实现教师的价值追求, 岂不是人人乐而为之?

建议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对双语教学开展的切实有效的教师, 加大鼓励程度, 课时工作量的计算、科研项目的经费上都要有一定的促动力, 每年至少专门搞一次双语教学比赛, 成果优异的要能在评聘高级职称时有所体现。同时对于搞虚假的双语教学的切不可忽视, 政策做到奖罚分明才能行之有效。

在人才政策上, 与其引进一个不确定能否胜任的博士, 还不如改为部分引进具备良好教学和管理能力的硕士, 在熟悉教学业务后有明确目标的去进修, 这样的人更加熟悉学校的教学情况, 更有利于做好双语教学工作。

2.3 做好教学计划的修订

目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所涉及的学生, 应该是底子好、有上进心、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 往往一个专业也就只能选取少数同学参加。我们应该针对这类学生制定有异于一般本科生的培养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要系统安排课程, 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步提高。开设专门用途的英语专业课, 如:科技英语、专业英语等课程。双语教学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科。对一些高科技领域的学科, 如:自然科学类课程、高新技术领域的课程, 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 确实可以让学生接触世界先进水平, 与国际接轨。像《大学物理》这种经典的课程之后, 可以开设《现代物理》、《当代物理前沿专题》这样的课程, 使用双语教学, 更有利于展现当代物理学前沿领域的重大课题、成就和发展。通过介绍的物理学前沿理论, 以及与物理学相关的科技知识及应用的实例, 可以做到向学生展示一个蓬勃发展的物理学, 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创造性。

2.4 因材施教很重要

卓越工程师班是要求入学就确定人选的, 那就该在录取时注意生源地区和英语底子。而且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要实行有进有出原则, 每学期对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学生实行淘汰, 再补充同专业的优秀学生进入。当然, 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在考研等政策上要给与充分的扶持, 师资上加强配备, 最终培养出的学生要不辜负“卓越”两个字。

创造条件, 让拟在专业课程中开设双语课程的教师自行选择所上课程, 并可以选择连续学期的系列课程,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了解学生。如果是在完全学生自主选课的情况下, 则应该对学生英语水平提出较高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双语教学, 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 结语

双语教学本来就是个要求比较高的事情,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 学生英语底子太差、不能自由选课是主要矛盾。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双语教学的一个挑战, 也是一个机遇。通过卓越工程师班的开展经验, 一定可以以点带面, 推动双语教学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新闻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http://www.jyb.cn/high/tbch/2010/zygcs/.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1]1号) [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2/115066.html.

铁北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计划 第5篇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大安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及我校的《课堂改革方案》,针对我校特点特制定本计划。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依据课改精神,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和课堂这块主阵地,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破“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究“先学后教,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课堂教学改革行动计划中工作及时间安排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制订课堂教学改革计划。二月末完成。

2、召开校内课堂教学改革启动大会,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初步把握其改革目的和要求。三月初完成。13、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听评课活动。三月中旬开始,约一个月完成。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细则。

1、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进一步建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老师们必须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意识,关爱、理解、激励、宽容每位学生,注重辅导补差,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要扎实抓好各科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早一点打算,多一点行动,少一点埋怨,早一点落实转化措施,多一点关心体贴。同时,关注优秀学生的渴求,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广阔更灵活的学习空间,培养一批既全面发展,又有突出能力的学生。.要花大力气提高合格率与优秀率,确保我校各科均能完成预定的质量目标。

2、课堂教学设计:

由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课堂教学评价视角的转变直接给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仅就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基本工作而言,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以往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

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所以教师的备课思路必须由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此,教师必须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甚至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3、课堂教学进程:

从直线型、单一化的转化为非直线型、弹性化的。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环节服务。与此相适应的事先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往往是非常详细的。如设计出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甚至准确计算好一节课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等。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这就必须改变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设计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因为“以学论教”的课堂相对于“以教论学”的课堂,有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师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

4、教案撰写方式。

教案的撰写方式也需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有所改进。从只注重教学过程的具体描述转变为把课前设想、课中实践、课后反思融为一体的教学案例。长期以来,教师撰写的教案基本上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几部分组成,用大量的篇幅仅仅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详尽地描写教学过程,无视教学对象的存在,如果有学生活动的话,也是“师问生答式”。

这样的教案未能反映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显然已不能满足“以学论教”的评价方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因此,要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理念,并在课堂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其中的手段之一就是规范教师的备课程序,改变原有的只重教学流程的教案撰写形式,把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先进理念体现在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中。教师应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写进教案,包括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分析和课堂上学生在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应留有空白写上课后的体会。这样将有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便于把课前分析思考、课中实践体验和课后总结补充融为一体,也让教师能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改革,从而促使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5、教研活动。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小、多样、高效的教研活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加强各种研讨活动,探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并加强学科组建设,发挥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发现、指导、培植一批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积极推广他们的经验。从单

一、被动转变为自主、合作、分享。教学研究往往以活动为中心,以往的教研活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缺乏群体意识,对于课堂教学的教研活动,从活动的准备到结束,常

常是上课教师在忙,广大听课教师只需带着耳朵当陪客。但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即使是一些优秀的课例,在广大教师看来觉得距自己的日常教学距离遥远,也就很难从个别教师的行为转化为群体教师的行为。活动虽然开展了,但学校状况依然如旧,教师的行为也依然故我。为此,开展教研活动应该由听课教师自愿参与评课的“参与式”评课方式,从一言堂到群言堂,从而激发听课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同时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减轻教师负担。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为此,教师大多靠个人力量解决日常教学活动里的问题,往往忙碌于重复的、烦琐的低效的劳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及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提炼。而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教师成长最直接的资源之一,教研活动就应该为教师间的合作、研讨搭桥铺路,如备课这一项工作,就可以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甚至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备课”,即把一些优秀的案例放在公共的资源库中,教师随时可以浏览、调用,从而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自觉地提升教学实践中合理的成分,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大学改革实施计划》 第6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连理工大学是首批入选的60所学校之一。2012年,教育部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础上,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我校随之全面推进该计划。

在“时间上留有余地,空间上保证场所,机制上彰显自由”,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精英人才的指导思想下,我校以强化实践和营造氛围为基调,以兴趣驱动和参与做事为导向,以问题探索和课题研究为核心,以全校普及和水平提升为目标,以自主选题和自主实验为内容,以个性培养和导师指导为手段,以创新激情和团结协作为蕴含,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我校围绕“培养创新思维,迸发创造激情,转变教育思想,提供创业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能力、创业实践,鼓励学生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进行创业训练。

一、提出“创新性、研究性、个性化实验教育”新理念,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大面积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我校提出了“创新性、研究性、个性化实验教育”新理念。通过大面积实施该计划,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为了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顺利实施,学校新修订了本科生培养计划,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个性化课程学分。学校规定,学生承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后计3学分。学校实施大规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具体要求和举措包括:积极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和学校,接受科学研究的锻炼和学术氛围的熏陶;鼓励学生做教师的科研助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施方案,项目立项应有一定的创新性;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开展研究性实验,增强学生探究意识;避免多人做同一个实验,提倡个性化。

自计划实施以来,学校每年发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南》,供全校学生选择,教师和学生实施双向选择。立项题目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从课程学习中引伸出的研究课题;开放式、探索型和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延伸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结合教师承担的学科前沿课题、有关重大研究项目,可由学生独立开展研究的子课题;由学生自主寻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课题。

二、建立了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实施办法、激励机制,为实施大规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供长效机制保障

1.建立了主管副校长挂帅,教务处牵头,各部门密切合作的组织机构

2007年,学校成立了以主管副校长挂帅,教务处牵头,各部门密切合作的“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组织协调委员会”。根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的变化,学校对人员进行调整,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协调委员会”。同时,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委员会”。

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行学校和学部(学院)两级管理模式,校级管理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协调委员会”负责,学部(学院)级管理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委员会”负责。

2. 遵循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的原则,制定了一套注重过程管理的实施办法

一是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办法》。《实施办法》中明确了组织与管理、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运行、项目验收、经费管理等制度。

二是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过程记录册》,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月报、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制度。

三是制定了项目结题、学生评价标准。项目结题注重学生是否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设计实验方法、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以是否发表论文等量化指标作为结题验收标准。项目验收以书面总结报告、研讨会报告、学术会议报告、答辩和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阶段报告、论文、专利、产品设计图纸、调查报告、软件、仪器装置、获奖证书等可作为附件,一并提交存档。项目通过验收后,学生可获得3个个性课程学分。

3. 建立了“四个一”制度,确保拥有一支优秀的指导教师队伍

为了强调人才培养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学校建立了“四个一”制度:每“一”名在岗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每“一”年至少提出“一”项适合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研究项目供学生选择,至少指导“一”名以上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四个一”制度的出台,一方面为大规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供了优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促进了将高水平教师承担的学科前沿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课题资源,转化为优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源。自“四个一”制度实施以来,学校一大批著名教授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来,他们亲自帮助学生选题,并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活动,充分发挥了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目前,我校已有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85项,省级项目180项,校级项目5938项,学生受益率近50%。

4. 制定针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政策,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endprint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在“四个一”制度基础上进行了广泛调研,以多种形式了解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和想法,逐步完善了指导教师激励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依据指导项目数量计算工作量;在每年举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评选出10名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指导教师在晋升职称时给予倾斜;指导学生工作及指导质量纳入教师提职、考评体系中;各学部(学院)设定管理组织实施岗位。

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才能使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不流于形式。学校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激励政策,包括: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培养方案,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后学生可获得3个个性课程学分;建立灵活的选课、免听制度,学生可根据项目需要的知识结构申请优先选学与项目相关的课程,也可根据项目内容、水平及完成情况申请免听相关课程;建立推免研究生优先制度,对在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达到免试推荐研究生基本条件的,在免试推荐时给予倾斜。

5. 设立各类创新创业计划专项基金,为大规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可持续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为了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学校每年划拨不少于300万元建立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

一是创新创业计划基金。每一个立项的项目根据项目级别、研究内容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

二是学术交流基金。鼓励学生在国内外正式期刊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给予经费支持。

三是创新引导基金。对取得较好成果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保证创新项目的创新性和延续性,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四是创业引导基金。对优秀项目给予创业引导,形成“创新成果—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

学校对市场前景好、能取得经济效益的创新项目加大资助力度,使项目从产品原型向产品转化。为了规避大学生直接创业的风险,保证创新项目的创新性和延续性,学校设立了若干个创业实训实验室,学生创新成果在创业实训实验室进行孵化,待成果孵化成功后,与学校科技园合作,以学生名义成立公司,进行创业实践。

三、构筑以高水平学科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支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实施大规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供优质条件保障

1. 建立学科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制度,将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学校在《关于实施精英教育 培养精英人才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规定开放时间、形式和范围,最大限度地向本科生开放,接受学生进入实验室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实施本科生早期进入科研平台与课题组制度、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制度等,把学校的优质学科和科研资源更加有效地转化为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教学资源。目前,全校已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其他相关实验室向大学生开放。

2. 建立实验教学中心向学生开放的制度,接受大学生在实验室自主地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学校要求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心全部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由进入实验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所有实验室免收实验场地费和仪器使用费,为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提供条件保障。目前,全校已有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时间自由进入实验室,包括晚上和周末。

3. 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全开放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自由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供条件保障

为了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学校依托创新教育优质资源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全开放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并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全面开放,为学生创造主动性实验的环境和氛围。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了校级创新实践基地1个、学院级创新实践基地15个,学生自主管

理,可以自由进入实验室。在这些创新实践基地,学生自拟实验方案、自选实验仪器,参加小组讨论,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创新创业训练任务。据初步统计,学校每年约有30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创新实践基地完成。

四、搭建“网络+沙龙+论坛+年会”多样化的交流展示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引导性、示范性,扩大学生受益面

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交流,学校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网站,并且建立了创新学术论坛、项目沙龙、创新年会等多样化学术交流机制。学校每年召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启动会,开展宣传周活动;各学部(学院)建立了每个月至少举办1次的“项目沙龙”制度;各学部(学院)设立了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室,展示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另外,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以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显著提高,学生自我查阅科技文献、撰写科技论文、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逐渐增强,取得了一批创新创业成果。多个项目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我最喜欢的项目”之十大大学生创新成果、优秀学术报告、优秀论文、最佳创意项目等。70多个项目已转化为创业项目,有6家公司通过孵化成功注册。学生们全学程置身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中,感受到创新创业就在身边,在不断做出创新创业成果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树立了自信心。

我校教师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教师先后发表有关培养创新人才的论文40余篇,承担相关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30余项,出版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等10余本专著和教材。

《大学改革实施计划》 第7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和能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峻, 因此, 环境保护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而当前国内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却面临就业冷遇。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人才培养忽略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现代环境工程人才的输出。

为适应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增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2010年, 教育部推出了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即“卓越计划”) 。截止到2013年, 共计36所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先后入选“卓越计划”。2013年6月20日, 我国获批准加入《华盛顿协议》, 成为准会员国。随着今后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环境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将日益频繁, 而如何培养合格的、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高校环境类专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探讨环境工程“卓越计划”的实施与改革, 对于高质量环境工程人才输出具有重要意义。

二、代表性院校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选取第一批入选“卓越计划”的国内知名环境工程办学院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及第三批入选的以工科培养见长的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 比较了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各高校理论课学分分布在132.5~141之间, 实践教学学分分布在32~38之间, 总学分约为170左右。各高校课程分类体系略有差异, 但总体来看理论课设置基本分为三大模块, 即通识教育课程、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各高校在通识教育、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类别上差别不大, 个别课程学分有所差异。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体现了宽口径、重基础的特点, 保证了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必备的数、理、化等宽厚的知识基础。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为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工程及环境基础知识。各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差异, 分别基于自身的学科方向和优势开设了相应的特色课程, 体现了各院校教师的研究特色,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 在教师的讲授下接触相关领域学科前沿。

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方面得到初步训练。各高校在实践教学设置中分为三个模块, 即实验、实习和设计。各高校注重的实践环节存在一定差异, 同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专业课程设计环节有所偏重, 清华大学更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西安交通大学在实验教学环节中较其他高校有所侧重。

三、人才培养现有问题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毕业生对专业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掌握得不牢固。

由于考核不够严格, 导致学生只要能应付考试就行, 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真正的领会与掌握。另外, 由于就业前景堪忧, 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不足, 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扎实。

2. 学生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不足。

环境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包容性, 这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需拓宽学习视野, 重视边缘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而我国基础教育模式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学生普遍受到知识面较窄的局限, 制约了学生工程设计和创新潜能的开发。

3. 教师工程素养的不足。

新进教师大多数是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 缺少在企业学习和工程训练的经历, 在工程实践方面缺乏经验。

四、“卓越计划”实施与改革探讨

1.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国内外同类专业教育培养模式的调研, 及与国家大中型企业、专业设计院、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学会的交流, 研究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特点, 分析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调研成果, 结合我校环境工程学科建设特点, 调整课程体系的结构, 重点突出工程教育, 将职业资格培养引入课堂, 设置“工程师模块”课程, 形成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修订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 强化工程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 以适应课程体系结构的变化。在专业建设中, 实施本项目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通过意见反馈, 修改与完善培养方案。

2. 建立产学研教育机制。

以互利互惠为原则, 把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 发挥各自优势, 弥补不足, 形成产学研三方利益共同体的一种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 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选派教师 (主要是青年教师) 到环科所、设计院、环保公司等单位挂职锻炼、跟班工作等方式参加工程实践, 提高教师工程素质。不断派遣教师出国进修, 加强国际交流, 提高教师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水平, 使教师能够与国际社会的大环境接轨, 时刻把握国际前沿知识, 掌握领域最新动态, 从而为学生传授。 (2) 采取“引进来”的办法。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 甚至国有大企业的高级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来充实和优化教师队伍。从国内外环保企业、科研院校、设计院所等单位聘请具备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课程, 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工程案例, 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3) 加强校企双向合作, 促进产学研联盟办学。通过与环保公司、环保设备制造企业、设计院等单位的横向课题合作, 加强工程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双向联合, 在合作良好的企业中培育产学研联盟办学基地, 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 建立学业导师制度。

学生从入学开始, 选配学业导师或学业导师组, 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全程指导。倡导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生专业生涯的个性化发展, 做到“因材施教”。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 在学业导师的引领下, 鼓励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个性和兴趣, 参与项目设计、创新性实验、科研训练等活动, 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 发挥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最大限度地利用专业教师资源和实验硬件资源, 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 使学生能够接触学科前沿, 培养专业认同感和兴趣, 增加学生科研的深度和广度, 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精英化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4. 加强实践教学。

(1) 深入推进案例教学法, 强化实践和工程教育。环境工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选择与教材紧密联系的具有时效性、典型性和区域性的2~3个真实案例展开教学和讨论, 在加深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同时, 产生强烈的现实感和使命感, 面对实际环境问题,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钻研兴趣。通过学生的课前准备、课上讨论、教师点评和总结等过程完成教学, 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我要学”的积极性, 把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有机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 (2) 通过校企合作, 在课程教学中, 安排4~6课时进行课程实习,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实效性, 并逐步将来自于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术人员的授课和讲座制度化和规范化。

5. 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大学一年级安排学生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 广泛阅读本专业领域的中英文文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开设本专业系列讲座, 使学生了解当前本专业的国内外研究热点, 拓宽学生的专业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2) 大学二年级鼓励学生参与学业导师的科研课题, 参加导师课题组的学术例会, 开展相关课题的文献调研、创新实验和科学研究,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 (3) 大学三、四年级, 根据课程设计、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需要, 安排学生深入开展学业导师或者项目指导教师相关课题的研究, 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并期望借此阶段的培养, 提高学生继续深造的竞争力。

6.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规范。

(1) 在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框架下, 结合基层教学单位的特点, 进一步细化贯穿本科教学各环节中所涉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和措施, 使得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为教学质量的监控措施在基层教学单位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监督保障机制。 (2) 定期开展课程的教学方法活动和教学方法交流, 特别是邀请来自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创新意识, 并使之贯穿到课程的教学中。

五、小结

在当前我国环境问题不断涌现的社会现实背景下, 环境工程专业必将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之一, 如何贯彻和实施“卓越计划”, 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 是环境工程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期望分享专业教育改革经验, 探索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提升环境专业工程教育质量, 培养出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为全面改善我国环境污染问题, 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做贡献。

摘要:本文全面分析了入选环境工程卓越计划代表性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 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系列深入改革措施, 期望在教育实践中日益摸索出特色鲜明的环境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以输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卓越计划,改革,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惠芳:产学研合作教育与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 2013, (10) :2-9.

[2].吕维忠.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研究[J].林区教学, 2014, (9) :2-5.

大学英语课程考核体系改革实施报告 第8篇

改革主要内容涉及到课程考核办法即学生平时成绩的记录方式, 学生平时成绩在学生期末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 以及由此而带来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我校2012 级大学英语课程考核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笔试口试并进、主客观题型三结合的方式进行, 最终成绩的评定通过终结性评估、过程性 (形成性) 评估和口语三部分实现。终结性评估指期末考试, 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 过程性评估指平时成绩, 占课程总成绩的60%, 一、三学期为考查口语课程, 二、四学期为考试课程。重点对原有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使之更科学合理、更易于操作和更有效。

本报告主要基于2012 级“大学英语1”课程考核办法的改革。

一系列改革工作

1 构建并实施创新课堂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改进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目的在于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力度, 丰富过程考核形式, 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让学生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效果。即期末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60%+ 期末考试40%。

1、3 学期为口语考查, 2、4 学期为笔试考试。艺术类班级单独命题制卷, 普通班和提高班同一试卷, 增强学生横向对比性。基于因材施教原则, 2012 级新生开学时根据新生高考的英语成绩取前500 名进行入学水平测试, 然后根据学生成绩并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挑选入学水平测试成绩前160-180 名的学生进行口试, 然后综合笔试和口试成绩将学生分四个班, 每个班35~40 人, 作为我院英语提高班, 彰显部分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的个性, 进一步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全面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提高班学生允许局部动态管理, 即:提高班学生当学期考核不合格的下学期自然转到普通班学习, 普通班学生英语各方面表现优异者可在自愿基础上并经任课教师同意及推荐, 可转到提高班学习。

2 改进并完善形成性评估记录表

形成性评估记录表即平时成绩表, 平时成绩总评由三部分组成, 即课堂 (内) 活动参与记录 (30%) 、课外自主学习记录 (20%) 、考勤10%和奖励分。

(1) 课堂 (内) 活动记录 (30%)

主要包括课内练习、课堂小测验及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综合表现情况。

(2) 课外自主学习记录20%

主要包括对教材的预习及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

(3) 考勤10%

教师每节课对学生进行考勤, 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

(4) 奖励分

以奖励分的形式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英语活动和竞赛。鼓励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不同时期的校内组织的一些课外活动, 如英语角、英语沙龙、“感动白云”英语情景剧等活动或竞赛, 对参与活动或竞赛的学生总评成绩进行一定的奖励。

3改进评价方式, 提高评价的公正性

为了提高评价的公正性, 我们保持了评价对象与被评价对象的相对动态性。不只是教师评价学生, 也包括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包括英语学习小组成员内部相互之间的评价, 也有小组长对本组成员的评价, 还有各小组长之间的评价, 及英语小助教及课代表对各学习小组的评价, 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督促学习, 加强主体学习意识,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判断性思维, 增加团队学习意识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对于英语水平基础比较好的同学也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机会。

4 “大学英语1”口语考试的实施方式方案的制定

2012 级的“大学英语1”进行了口语考试。本次考试是我校建校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正式的口语考试。考试前一个月, 大外部老师对考核形式、考核内容、考核时间、考核标准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并征求和听取了学校和学院领导对本次口语考试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口语考试方案确定后, 对期末考试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包括口语图片的搜集、整理、筛选, 朗读材料的筛选, 考场人员的安排和配置, 评委人员的考前培训等工作。另外, 根据我校学生水平差异, 对艺术类学生的教学和考核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及考核标准。

(1) 非艺术类专业

口试内容分二部分:课文朗读和看图说话。

课文朗读:

本学期所学内容, 1~4 单元课文Section A, 朗读内容单词量不得低于300 个.

看图说话:

图片由各个任课老师准备, 每个老师准备20 幅图片, 大外部公示讨论后选择其中15 幅图片, 提前两周让学生准备, 然后考试当天由学生当场在15 幅图片编号中抽签, 半分钟后发言。发言时间是1~2 分钟。

备注:第一、二环节每个学生不超过5 分钟。 (包括学生朗读课文、看图说话、评委老师打分、评委老师算分)

(2) 艺术类专业

口试内容分二部分:课文朗读和看图说话。

课文朗读:本学期所学内容, 1~4 单元课文Section A, 朗读内容单词量不得低于200 个。

口语测试的内容主要为本学期的教材相关内容。

看图说话:

图片由各个任课老师准备, 每个老师准备20 幅图片, 大外部公示讨论后选择其中15 幅图片, 提前两周让学生准备, 然后考试当天由学生当场在15 幅图片编号中抽签, 半分钟后发言。发言时间是1~2 分钟。

备注:第一、二环节每个学生不超过5 分钟。 (包括学生朗读课文、看图说话、评委老师打分、评委老师算分)

考试组织:教师2 人/ 组, 每次一个学生。为尽量使考试成绩客观、公正, 任课老师自由组合, 互相考查;尽量避开对本班学生的考查。

5 “大学英语1”口语考试的实施方式方案的执行

在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的第十九周, 对我校12 级非语言本科专业的所有学生进行了统一考试, 考试分为8 组, 教师2 人/ 组, 每次一个学生。为尽量使考试成绩客观、公正, 避开了任课教师对本班学生的考查。

二教师和学生对口语考试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为了了解教师及学生对大学英语考核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专门专人讨论并制作了调查问卷, 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精密的统计和分析, 以下是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80%以上的师生都认为口语考试有必要进行, 因为期末有口试考试压力, 37%学生平时增加了口语训练。46%左右的学生觉得期末考试应该口语考试和笔试相结合。21%左右的学生认为, 口语考试时间比较短, 没有充分展示学生实际水平。大约30%左右的学生认为考试形式有些简单, 环节中应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环节。91% 以上学生认为考前教师有必要对口语考试进行指导。有些班级学生针对所给话题进行了集体准备, 因此有些学生就是死背材料, 说法比较雷同。对部分学生而言起不了太大的促进作用。33%的学生认为口语考试一学期要举行2 次。 (期中、期末各一次) 60%以上老师认为, 口语监考时其中一位监考老师最好是任课老师, 以便任课教师更好地掌握班级每位学生的口语情况。大部分教师认为口语考试是否有必要也要因专业特点而异。另外, 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也要因专业而异。7%的学生希望有外教指导。文后附有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结果。

三2012 级“大学英语1”口语考试的体会和经验

首先, 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英语教学不再是纯粹的灌输语言知识, 而是更多地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从课堂口语交流以及期末口语考试总体情况来看, 学生的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较教改前有明显增强。教学模式的转变则由传统教师主讲型向着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模式转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提高班与普通班教学的分层实施, 有利于满足不同起点、不同潜力学生的学习需要, 因材施教。此外, 教学评估体系也得到了更新, 过程性评估和终极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改变了学生“轻平时, 重期末”的学习观念, 有利于学生脚踏实地, 循序渐进, 扎实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 2012 级大学英语考试改革, 让我们既重视教学改革实践, 也重视教学改革研究。我们深信, 随着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化, 教师的教学将朝着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会上一个新台阶。

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是语音室的开发问题 (网络自主学习监控) 。

二是课堂小组展示时, 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和课堂效果问题。

三是大多班级人数多, 学生口语展示和练习时间极其有限。

四是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如:教师的组织能力, 应变能力, 语言驾驭能力, 自身需要继续学习以拓展视野, 备课问题 (加强教师之间教学经验交流) 。

五是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需要进一步调动, 让学生持续长久配合教师。

六是口语考试考场布置、考核标准、考核形式及环节, 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以便达到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特别是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附:

关于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大学英语1期末口试的问卷调查

各位同学:

感谢你们参加此次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关于2012级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大学英语1”口语考试的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将有助于口语考试方案的完善,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同学们的口语学习积极性, 最终能讲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 请认真思考每个问题, 并做出最客观的选择和回答。

(发放400 份调查问卷, 共收上来351 份)

1.考前大学英语任课教师是否有必要在课堂进行口语考试指导? (351人作答)

A是B否C只给有要求的学生进行指导

A 320占91%B 12占3.4%C 19占5.4%

2.上学期大学英语教师是否在课堂上根据口语考试内容进行过指导? (350人作答)

A经常 (5次以上) B偶尔 (3-4次) C没有或1-2

A90占25.7%B198占56.6%C62占17.1%

3.你是否根据口语考试相关内容及评分标准进行复习? (351人作答)

A不了解评分标准, 自主复习

B不了解评分标准, 没有复习

C了解, 并根据标准进行复习

D了解, 但是没有根据标准进行复习

A138占39.3%B40占11.9%

C129占36.8%D61占17.%

4.初高中阶段你是否参加过比较正式的口语测试 (高中也包括) ? (351人作答)

A没有B有, 请简要写出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A 105占29.9%B 246占70.1%

5.本次口语考试内容难度评价 (345人作答)

A很难B还可以C比较简单D很简单

A 30占8.7%B 253占73.3%

C53占15.4%D9占2.6%

6.对本次口语考试的形式评价 (351人作答)

A很合适B基本合适

C比较单一, 请写下更多可参考的口语考试形式: (师生交流, 学生配对交流等)

A 26占7.4%B 276占78.6%C49占13.9%

7.对本次口语考试时间评价 (351人作答)

A每个同学只有5分钟, 太短了, 没有发挥的余地

B还可以C时间较长

A 72占20.5%B 266占75.8%C13占3.7%

8.口语考试, 一个学期只进行一次, 能够体现你本学期的英语学习水平吗? (351人作答)

A一次就够了B期中+期末, 两次比较合理

C如果你有其他看法, 请写在这里。

A 205占58.4%B 117占33.3%C29占8.3%

9.你知道自己的口语成绩吗? (注意, 不是期末成绩, 而是口语成绩) (350人作答)

A不知道, 但是想知道B不知道, 也不想知道

C知道, 自己去老师那里查过

D只知道及格了E只知道不及格

A 153占43.7%B 17占4.9%

C96占27%D78占22%E6占1.7%

10.和英语笔试做比较, 你更喜欢哪一种考试形式 (349人作答)

A口试, 因为容易及格

B口试, 因为可以督促自己开口说英语

C笔试D口试+笔试, 各占一定的比例

A 42占12%B116占33.2%

C48占13.8%D163占46.7%

11.本次口语考试的监考方式评价: (348人作答)

A同意B.不同意, 可以通过电脑录音来考试

C应该由外教考D你有其他好建议吗?请写下来

A 228占65.5 B 90占25.9

C28占7.2%D 5占1.43%

12.你是否因为期末有口试, 而在平时增加了口语训练 (351人作答)

A是, 本来就喜欢口语

B是, 增加了很多, 本来不喜欢开口说英语

C.增加了一点, 因为考试压力D没有, 本来就不喜欢说

A 61占16.9%B 128占36.6

C 130占37.1 D34占9.7

13.恭喜你, 终于要完成此次调查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 你支持期末口试继续进行吗? (351人作答)

A支持B不支持

A 295占84%B 91占1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韩海艳, 魏丽娟.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及其反拨效应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3]刘汝荣, 杨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期末英语口语测试及其反拨效应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3) .

[4]王永, 刘瑾, AlanLotz, 等.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测试的研究和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0 (12) .

[5]刘润清, 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6]吕长斌.大学英语口语侧试任务的效度研究[J].外语界, 2006 (3) .

[7]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外语界, 2002 (3) .

[8]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8) .

[9]阎志坚, 武世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1) .

《大学改革实施计划》 第9篇

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创新“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的目标就是面向工业界, 面向世界和未来,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加快我校内涵式发展, 促进本科教学改革和创新,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创新以“重基础, 重技术, 重能力, 高素质”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三重一高”的内涵。

“重基础”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通过扎实的基础理论学习, 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保障;“重技术”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及学生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不但学到精湛的专业技术, 还能够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实践中的具体技术问题;“重能力”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达到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能够适应各自的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素质”就是重视学生在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2+1+1”的学程分段模式。

“三重”是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从基础、技术、能力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体现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持续性、渐进性和上升性。“一高”是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具体按照“2+1+1”的模式进行。我们将大学学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大学的第一年和第二年, 这个阶段主要开设的课程有:一是通识教育课程, 包含通识基础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二是学科基础课程, 包含学科门类基础课程和专业大类基础课程。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 淡化专业, 其培养目标就是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以拓宽专业口径。第二个阶段就是大学三年级, 这个阶段主要开展专业教育, 开设专业主干课程, 目标是以获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以及培养综合专业技能。第三个阶段就是大学四年级, 这个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增设与职业素养相关的选修课, 如职业资格课程、专业技术资格课程等, 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三级平台+两大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在课程结构方面, 形成“三级平台+两大模块”的知识、技术、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三级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基础”的基础教学平台, 帮助学生打牢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专业主干 (核心) 课+专业方向选修课+职业素养选修课”和集中性实践课程的模块化专业教学平台,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两大模块”包括集中性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通过构建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 将第二、第三课堂课程化,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狠抓实践教学环节, 凸显工程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而其主要途径就是实践教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才能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适当地压缩公共基础课的理论课时数, 增加实践课时数。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提高实践环节学时学分的比例, 文科和理工科专业分别不少于总学分 (学时) 的25%以上和35%以上。以重点实验室、特色示范专业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的建设, 合理设定实践教学时序, 按照从基本、初级、高级到创新技能的递进式模块, 安排实践教学活动。

2. 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增设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网络实践、调查研究、读书报告等实践环节。加强产学研合作, 积极引导大学生申报省级、国家级创新项目, 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创办“卓越班”为突破口, 以企业要求、实践背景提出课题, 以设计、论文、专利、业绩、成果、创业等多种考核方式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推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实习与创业结合的毕业实践模式的顺利开展积累经验。

三、师资队伍建设

1. 制定了有关制度。

学校制定了《湖南工学院“卓越计划”师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切实提高“卓越计划”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保障“卓越计划”专业培养目标的师资力量。每个“卓越班”配备1名班主任, 同时配备1名专职辅导员。

2. 走出去, 请进来。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特点, 走出校门、国门, 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到企业现场办学;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授课。我校外国语学院的李建红、谢争艳两位老师赴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学习, 分别选听了语言学、英语教学和英语文学等相关课程。又如我校海外名师、台湾清华大学王明扬教授, 同安工学院廖可兵院长和部分专业教师带领工业工程专业学生103人赴衡阳合力工业车辆有限公司, 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博士生张良、陈景活为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授《工业工程基础》课程。千山药机董事长、总经理刘祥华被聘为我校客座教授等。

四、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互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如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等。我国高校“卓越计划”则通过与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的合作, 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 才能够得以弥补和加强。

1. 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

“湖南省高校‘先进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水泥工业新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的成立推动了我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 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学院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企业与学院共同培养学生, 达到了互利双赢。

2. 依托重点学科建设, 共创“卓越班级”。

以学院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依托, 与湖南千山制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 成立面向药机行业培养人才的“千山学院”, 共同实施“湖南工学院千山药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湖南工学院实践教学计划”, 并逐步把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和计算机类专业纳入“千山学院”这一品牌。

五、成果与影响

1. 保障体制不断完善。

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卓越计划”的实施。学校成立“卓越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教务处内部设置职能科室———“卓越计划”办公室, 学校成立“卓越计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学院 (部) 成立“卓越计划”工作组。组长为院长, 其他党政领导为副组长, 此外还有卓越计划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和合作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组成。学校制定了《湖南工学院“卓越计划”师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湖南工学院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中心) 建设与管理办法》、《湖南工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与管理细则》、《湖南工学院“卓越计划”师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湖南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项经费管理规定》等。

2.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涌现。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育活动、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教育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导师计划等各种形式, 开展了“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目前我校已与泛华集团、大亚湾核电站、千山药机、香港皇朝家私、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南方水泥等知名企业开展了校企战略合作, 在全国设立了7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以“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组建的“皇朝家私实践教学班”学员已正式在企业进行培训。“千山实践教学班”的22名学员, 也于3月2日奔赴企业展开实习。

3. 深度合作, 共建“创业孵化器”。

学校已与泛华集团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 将连续开办三届“华兴建设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班”, 共同实施“湖南工学院华兴建设卓越土木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湖南华兴建设集团员工继续教育计划”、“湖南工学院华兴建设实践教学计划”和“互联网金融创业教育计划”;共同建立建设“大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和“人力资源培训基地”。我校与本土知名建工企业的深度合作, 计划用6年的时间培养超过3000名大学生创业者, 建立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孵化器”, 打造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的高等院校示范项目。

摘要:湖南工学院通过开展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创新“重基础, 重技术, 重能力, 高素质”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凸显工程创新能力;加强校企合作, 强强联合, 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互赢。

关键词:卓越计划,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国繁, 曾永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21) :25-26.

[2]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3) :7-23.

《大学改革实施计划》 第10篇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新技术司顾大伟副司长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指出, 2012年以来, 为了加快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信部一起, 大力推进物联网的发展, 成立了跨部门的物联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成立了4个专家组:物联网综合专家组、技术和产业专家组、应用专家组和标准专家组。同时发改委和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按照这个指导意见, 发改委和工信部会同各主管部门, 已经研究制定了推进物联网发展的10个专项的行动计划, 包括顶层设计、标准、技术研发的专项行动计划、应用推广计划、产业技术的行动计划、商业模式的行动计划、物联网安全保障的行动计划、法律法规、人才培养等。要加大各方面的力度, 从应用、技术研发、法律法规等方面全面地推进物联网的计划。

《大学改革实施计划》 第11篇

一、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实践经验短缺是毕业生就业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传统的招聘方式(笔试、面试)由于受到时间、考核方法等因素的制约,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充分了解毕业生、选拔理想员工的要求。“大学生预就业实习生计划”将通过准毕业生到合作企业的预就业实习,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的需求。

二、计划主体

“大学生预就业实习生计划”的主体分为三个:北京科技大学、实习单位、学生。三方主要权利义务如下:

(一)北京科技大学

1.联系和选择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

2.采用企业实习生招聘宣讲会、网络宣传、实习生招聘手册等方式加强对合作企业及实习生岗位的宣传;

3.协助用人单位选拔实习生;

4.引导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对学生实习情况跟踪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

6.为学生购买短期人身伤害保险。

(二)实习单位

1.具备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及用人理念,能够为实习生提供实际岗位(不少于5人);

2.能够有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3.能够为学生提供餐、宿、交通等基本费用;

4.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学校沟通;

5.实习期满后为每位实习生出具实习鉴定;

6.在每年的应届毕业生选聘中优先选聘实习表现优秀的毕业生。

(三)学生

1.学生要本着诚信、积极、学习、合作的态度参与实习计划;

2.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并保守合作单位商业秘密;

3.注重将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实践技能;

4.积极与负责老师或单位负责人沟通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5.实习结束,要撰写合格的实习报告,及时总结,反馈学校。

三、具体程序

1.参加“北京科技大学预就业实习计划”的学生包括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冶金、机械、信息、土木、经管、外语、文法、应用等近40个专业的2万多在校生。

2.学生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研一暑假。用人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协商具体实习时间,但应与学生协调好实习时间,避免与学校教学活动冲突。

3.为了方便学生和用人单位选聘与应聘活动,学校可于当年6月30日前随时组织安排实习生招聘专场宣讲会。

具体事项请联系

电话:010-82386573,时伟老师

网址:Http://job.ustb.edu.cn

电子信箱:jyzx@ustb.edu.cn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实施 第12篇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它是多维度的, 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地说, 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 又是一种教育模式, 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 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 考什么就教什么, 怎么考就怎么教, 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 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重视素质, 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 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 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 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重点,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改革目标与素质教育的宗旨不谋而合。

2 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要警惕三大误区

当前, 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解决大学英语教育中片面追求四、六级通过率倾向, 减轻学生负担,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 在这个过程中, 有三个误区我们必须警惕:

(1)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学生课业负担。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只是一种手段, 是通过这种手段为学生争得一块相对宽松的天地, 能够让学生抽出时间加强某些薄弱环节, 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 可以明确地说,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减轻那些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 对那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学业则必须强化。中国以教育改革为名, 不给学生任何的课业负担, 其实是对改革的亵渎和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

(2)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自古以来, 只要有选拔存在, 就有考试存在。“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的, 考什么, 教什么, 学什么, 最终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型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而素质教育则把考试作为一种检测学生学业的一种重要手段, 注重全面发挥考试的功能, 追求考试的正面导向, 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是为了促使学生在的全面发展。但必须澄清的是: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平均发展。因为, 从遗传学角度讲, 由于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差异, 这种个性差异, 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因此, 要从实际出发, 正确处理全体与个体的关系,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3 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1) 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围绕着四、六级考试的指挥棒转的。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沿用了中学英语教师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上课就是翻译课文, 讲语法, 讲单词。学生毫无积极主动性可言。学生与老师之间毫无或很少交流。教师往往讲得泡沫横飞, 学生听得无精打采。学校对教师教得好不好或学生学得好不好的依据是期末考试的成绩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这些都在客观上助长了围着考试指挥棒转的教、学模式的风行。

(2) 采取平时形成性评估与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估体制, 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与素质教育的真谛是不谋而合的, 而与传统教育有本质的区别。传统教学以考试为中心, 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应试教育的特征非常明显, 高考也被人们戏称为一考定终生的考试。考试也成了教师和学校的“法宝”。而学生面对如此多的考试只有疲于应付了。而伴随着历史的脚步, 我们已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社会化、产业化、信息化程度的空前提高,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门类、多规格的趋势。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 “应试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中国的教育走向哪里?邓小平同志适时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来来”的战略思想。为适应这一思想, 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 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真正解放, 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3) 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创建新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 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 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 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 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 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 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 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 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总之, 通过转变教学理念, 警惕大学英语改革的三大误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采取平时形成性评估与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估体制,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从而推进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

摘要:首先指出了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重点论述了其实现的方式:通过转变教学理念, 警惕大学英语改革的三大误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采取平时形成性评估与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估体制,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教育学考试大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人事司,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8) .

上一篇:信息机房网络安全改造下一篇:软件产品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