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曲霉菌病防治

2024-09-08

禽类曲霉菌病防治(精选5篇)

禽类曲霉菌病防治 第1篇

1 临床症状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曲霉菌病可分为肺曲霉菌病、眼曲霉菌病、脑曲霉菌病、皮肤曲霉菌病等。肺曲霉菌病的病灶不局限于肺,病禽气囊和气管等也可发生病变,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禽表现为呼吸困难,口渴、下痢、食欲不振、嗜睡、消瘦,呆立或伏卧,无声、无力地伸颈喘气。由于整个机体衰竭,病禽最终痉挛而亡。

病禽眼球受感染,则一侧或两侧眼球产生灰白色眼浊,其眼睑下有干酪样物沉着,病禽角膜有溃疡,眼部出现分泌物。脑型病例并发肺炎时,不出现呼吸症状,而表现为斜颈、不能起立、步行困难等,且其采食、饮水都比较困难。成鸡患病后产蛋量下降,有时也出现跛行。

2 防治

无论是何型曲霉菌病,清除病原都是首要任务。如垫料是致病原因,就应立即除旧换新,如饲料为致病原因,则应立即对饲料进行更换。为防本病传播,要彻底清除场、舍的排泄物,并对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2.1 预防加强饲料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夏秋季节必须加强通风,保持禽舍及饲料库房清洁、干燥,每天应用清水刷洗食槽、饮水器,并将其晒干。不用发霉垫料,经常翻晒垫料,严禁饲喂霉败饲料。孵化时要对孵化器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保持干燥,以防被霉菌污染。若禽舍已被污染,须及时隔离病禽,清除垫草,然后铲除地面的一层土后,用20%石灰乳进行彻底消毒,并在饲料中加入0.1%硫酸铜溶液,以防引起再次发病。发病禽舍如是水泥地面,则应在清除垫料和粪便后,进行冲洗、消毒。

2.2 治疗

每天用1∶2 000~3 000的硫酸铜溶液饮水,连饮2~3d。病鸡可口服碘化钾,每升饮水内加碘化钾5~10 g。

制霉菌素对本病有较好疗效,用量为成鸡15~20 mg、雏鸡3~5 mg(鹅的用量加倍),药物混于饲料中连喂3~5 d。

禽类曲霉菌病防治 第2篇

一、供试材料

1. 试验地 试验地设在邹城市北宿镇东故村孔维华的日光温室内。该温室全年种植秋延迟、早春两茬番茄,已连续种植5年,目前番茄茎基腐病发生频繁,为害严重,一般年份减产10%以上,严重年份达到30%。

2. 供试药剂 木霉菌制剂(孢子量为109cfu/g)为山东泰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对照杀菌剂为50%福美双(商品名根茎宝)可湿性粉剂,由济南艾格福生产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二、田间设计与试验方法

设木霉菌制剂、福美双、清水对照共3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10米2。每个小区定植株数为45株。番茄共留3穗果,打顶。试验方法:一是育苗期将木霉菌制剂与番茄种子按重量比1∶5进行拌种,50%福美双稀释100倍液拌种;二是在番茄定植时穴施,木霉菌制剂每穴施1克,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用300倍液灌根;三是在番茄生长期间,将木霉菌制剂与追肥一起补施于田间,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用500倍液灌根。对照清水均采取灌根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 病情调查 调查出苗率、成苗率及感病指数。每个小区固定10株,分别记载每级病株数。0级:无病斑;1级:茎基部病斑占总面积的1%~30%;2级:茎基部病斑占总面积的31%~50%;3级:茎基部病斑占总面积的50%以上。最后统计病情指数。

2. 试验结果

①不同处理对出苗率和成苗率的影响。在番茄育苗试验中,采用木霉菌制剂处理的番茄出苗率高达95.2%,比对照清水提高21.4%,幼苗叶片浓绿,茎秆粗壮,成苗率达100%;采用福美双处理的出苗率为93.4%,成苗率为89.5%。移栽后成苗死亡率:采用木霉菌处理的为0.39%,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处理的为17.4%,而清水对照为34.2%(详见表1)。

②对番茄根系的影响。在番茄第二穗果膨大时,挖根调查,采用木霉菌处理的植株,不定根数量明显增多,从定点调查的10株来看,单株不定根的总量平均是对照的9.6倍,且不定根粗壮、有光泽,而对照不定根数量少且细、颜色暗淡。

③对茎基腐病发病率的调查。番茄打顶后:用木霉菌处理的小区,植株生长旺盛,没有出现早衰现象,定点调查10株,茎基腐病发病率仅为8.15%,感病指数为1.92,采用福美双处理的发病率、感病指数分别为52.8%、38.9,而清水对照发病率、感病指数则分别为71%、54.1(详见图1、图2)。

④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用木霉菌处理的小区平均产量为123.7千克,用福美双处理的为94.5千克,清水对照为87.3千克,用木霉菌处理的产量比对照高出41.7%,用福美双处理的比对照高出8.2%(详见图3)。

四、结论与分析

采用杀菌剂防治番茄病害,随着有害菌抗性的增强,难以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同时常年使用杀菌剂,造成土壤中有益菌数量逐年减少,土传性病害呈现加重的趋势。而木霉菌制剂通过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抗生作用、诱导植物抗性作用、水解酶启动植物的防御反应、保护酶增强植物抗病性、毒性蛋白作用、协同拮抗作用等机制,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功效,同时对土壤中其他有益菌没有影响。从以上试验情况就可以看出,木霉菌在防治保护地番茄茎基腐病的同时,促进了植株根系的生长,提高了植株的综合抗性。木霉菌是否能够防治叶部真菌性病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禽类球虫病防治的有效措施研究 第3篇

球虫病的病原是艾美耳科艾美耳属的多种艾美耳球虫。这种病原体的共同特征是每一个卵囊内都具有4 个孢子囊, 每个孢子囊内又都有两个孢子。目前我国已经发现9 种艾美耳球虫, 其中致病性最强的是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这9 种球虫可以从它们卵囊的形状、大小、孢子化时间、寄生部位等进行判断。因此为了有效防治禽类球虫病, 在禽类养殖过程中, 除了要保障饲料质量、禽苗等, 还需要加强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 加强消毒和预防。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情况, 对如何防治禽类球虫病进行了相关简要阐述。

1 做好场内清洁消毒工作

禽类养殖场必须重视场内的清洁消毒与隔离工作。在养殖场平时生产与经营过程中, 始终坚持终末消毒和日常消毒相结合的原则, 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用20% 的石灰水或者是30% 的草木灰或百毒杀消毒液对圈舍、用具、食具等进行喷洒、泼洒消毒。在禽类发病的诊断、治疗、喂食以及清洁等过程中都要重视消毒工作。同时还需要控制饲养的密度, 使其在科学合理范围内, 也要注意控制场内的湿度, 饲料的温度等。由于禽类球虫病的传播与季节有关, 因此在流行季, 饲养人员要多给禽群投喂维生素K, 维生素A, 有效增强禽群的机体免疫能力, 继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此外在雏禽期时, 最好采用抗球虫病的药物, 按照最佳剂量拌料, 连续投喂3 ~ 5 d。

2 提高养殖场管理水平

在养殖场管理方面, 管理人员严禁外来人员和相关车辆随意进入场内, 要严格控制进入场内人员的数量, 以有效切断外源传播路径, 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出现与流行。同时兽医人员要每天定时巡视禽舍, 观察禽群的饮食、神态、运动等情况, 检查禽舍内外的卫生状况, 并结合饲养员的报告, 及时发现异常禽只, 将其剔出转入隔离舍, 进行隔离观察和诊疗。针对禽群的排泄物, 养殖场也要进行谨慎处理, 及时清除排泄物, 禁止在场内乱扔东西, 及时无害化处理 (例如深埋、焚烧等方式) 不明原因死亡或者被淘汰的禽只, 禁止将其乱丢。

3 采用药物对症治疗

目前, 市场上出售的抗球虫病的药物有很多种, 并且一般的抗菌药物对于球虫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与效果。但在采取药物疗法时, 必须考虑药物残留和禽群的耐药性问题。为此, 饲养人员在选用药物时, 一定要考查当地市场所出售的药物品种, 对症用药, 并交替使用。一般情况下, 一种药物可以连续使用5 d, 间隔几天后再使用另一种抗病药物。如果外界天气比较干燥, 则两种药物的间隔时间可以适当延长。需要强调的是如果饲养人员在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禽群的其它疾病时, 无需再使用抗球虫病类的药物。

禽类曲霉菌病防治 第4篇

1 防治误区

1.1 误诊为呼吸道病

禽类的球虫病一般多以损坏肠壁, 肠管和肠毛细血管为主, 球虫大量繁殖后, 肠壁会大面积被咬伤和损坏, 致使禽类在正常情况下出现腹痛症状, 随着病情的加重, 呼吸时腹痛加剧, 致使禽类出现有呼吸动作时由于腹痛而使鸡不敢正常呼吸, 张口后由于腹痛剧烈而使口张开不敢使呼吸动作继续, 口张开间隔一阵时间后慢慢完成整个呼吸动作, 致使观察者误以为禽类呼吸困难而诊断为呼吸道疾病进行防治。

1.2 误诊为腹泻或下痢

球虫病发病后, 随着对肠壁损伤的加剧, 肠管吸收功能减弱, 致使肠管对营养物质不能吸收, 而出现乳白色糊状粪便或没有消化的食物, 有时食物成原形被排出体外, 出现水和食物的原状, 而此时最易被误诊为腹泻或下痢 , 而按腹泻或下痢治疗, 往往易使病情加剧而延误治疗时机。

1.3 没有血便出现而误诊为其它疾病

球虫病发生后, 多以血痢和血便为主, 而在高温多雨季节, 由于禽类饮水量加大, 加之球虫病的发病多以暴发性为主, 病程过程为最急性型和急性型, 往往不易发现血痢和血便而出现死亡, 多数养殖户判断球虫病以血痢和血便为明显特症, 而往往忽视剖检和切片镜检, 致使误区产生而怀疑其它疾病。

1.4 日龄较小的禽类易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

根据笔者从事养鸡孵化工作十多年的经验, 日龄较小的禽类最早在7日龄可发生球虫病, 发病后由于日龄较小, 腹痛难忍, 便会有神经症状表现出来, 出现狂奔乱跳、头颈扭曲、头向后仰、浑身颤栗、翻滚等症状, 而日龄较小的鸡不剖检和切片镜检很难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 往往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

2 防治措施

2 .1 药物预防

球虫病的预防, 一般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物, 应在第一周内开始在饲料中按预防量添加治球虫药物, 直至70日龄, 肉鸡应在宰前一周停药。同时, 每周采用不同品种抗球虫药物进行饮水防治。抗球虫药应采用多种药物交替使用, 不能始终使用同一种, 以免产生耐药性降低效果, 从而影响养禽业的健康发展。

2.2 物理消毒

在饲养过程中, 应搞好环境卫生及消毒工作。育雏舍在育雏结束后, 要进行彻底的消毒, 最好采用物理消毒法, 如用酒精喷灯对育雏炕或育雏笼进行火烧消毒, 从而达到彻底消灭虫源的目的。

2.3 严格检疫工作

禽类曲霉菌病防治 第5篇

1 引起禽类免疫抑制的常见因素

1.1 应激因素

应激是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是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如对应激状态忽视, 它有可能发展为疾病;反之, 如果足够重视并及时消除它, 机体就可能恢复健康。能够引起禽应激的因素很多, 其中包括环境温度过高、过低, 拥挤, 长途运输, 噪音, 转群, 创伤, 饥饿, 缺氧等。这些应激刺激脑下垂体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它再刺激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损害T淋巴细胞, 造成法氏囊、胸腺、淋巴样组织机能退化, 免疫器官对抗原刺激应答能力降低, 从而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在各种应激因素中, 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是热应激, 故夏天禽舍中的防暑降温显得尤为重要。

1.2 霉变饲料因素

霉变饲料含有各种霉菌毒素 (如黄曲霉毒素Bl、褐曲霉毒素等) , 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坏死, 淋巴结出血、水肿, 可抑制禽类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的合成, 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 使法氏囊、胸腺、脾脏严重萎缩, 毒害巨噬细胞从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 导致机体免疫抑制。已研究表明, 黄曲霉毒素可降低禽群的免疫力, 并由于继发细菌性疾病而加重临床症状。

1.3 化学物质

目前已经证实, 某些重金属如铅、镉、汞、砷等重金属对家禽也有免疫抑制作用, 它们能损伤一种特定的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而引起免疫抑制。还有一些化学物质, 如卤化苯、卤素、农药等也都是免疫抑制剂。这些化学物质可引起禽类免疫系统组织的部分甚至全部萎缩以及活性细胞的破坏, 进而引起免疫失效。

1.4 药物性因素

研究证明, 抗生素中的痢特灵、卡那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等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能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氯霉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有些抗生素类药物, 可使活菌疫苗中的细菌灭活或改变菌苗的抗原成分而使菌苗接种时免疫失败。

1.5 营养因素

营养是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很多营养因素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特别是一些蛋白质、氨基酸及维生素。在免疫反应中氨基酸可用于合成新的蛋白质或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 以抵御病原侵袭。如蛋氨酸长期不足能够导致胸腺萎缩;苏氨酸不足能够导致体液抗体水平下降, 从而对肿瘤因子的抵抗力下降;精氨酸不足导致淋巴器官 (胸腺、法氏囊、脾脏) 重量降低。某些维生素缺乏也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如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淋巴器官的萎缩, 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受体表达与活化, 导致体内的T淋巴细胞、NK细胞受量减少, 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 B淋巴细胞的抗体产生能力下降;VE、VC、VB6、VB12缺乏, 影响正常免疫功能发挥。矿物质 (锌、铁、铜、硒) 缺乏时免疫器官萎缩, 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等。

1.6 传染性因素

由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对养殖业的危害日趋严重, 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当严重。研究表明, 免疫抑制性疾病在我国集约化程度高的大型鸡场中相当普遍, 已对我国养鸡业特别是肉鸡生产带来很大危害。目前已发现主要有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多种传染病病原体可引起鸡免疫系统的损害而导致免疫抑制。这些病原体主要损害其免疫器官如法氏囊、胸腺、脾脏、哈德氏腺、盲肠扁桃体、肠道淋巴样组织等而引起免疫抑制。此外, 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等也可引起鸡表现出一定的免疫抑制。在临床上预防早期感染马立克氏病和传染性法氏囊病尤其重要, 因为它们引起的免疫抑制主要损害免疫中枢器官的发育, 影响将是终生的。然而对于水禽,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国外, 有报道感染非典型鸭瘟的北京雏鸭表现出免疫抑制。在德国一大型养鹅场发生的一种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率很高的类圆环病毒感染, 并引起鹅免疫抑制, 导致继发感染鸭疫里默氏菌和曲霉菌, 出现严重的生长停滞。

2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2.1 加强家禽的饲养管理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与各种应激因素密切相关, 如免疫刺激 (如疫苗注射) , 环境应激 (如氨气、二氧化碳、内毒素等) , 以及其他应激因素 (如长途运输、转群、寒冷等) 都可诱发、促进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发病家禽的病情, 导致死亡率上升。因此, 要尽量加强家禽的饲养环境的控制, 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应激因素。搞好禽舍与环境的卫生, 通风换气, 改善禽舍的空气质量, 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 保持禽舍干燥, 降低饲养密度, 避免饲喂发霉变质、含重金属、工业化学物质以及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等。

2.2 提高家禽的营养水平

适当提高家禽的营养水平, 保证饲料营养平衡, 提高家禽自身的免疫力。由于家禽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后导致家禽的免疫功能下降, 因此通过提高饲料的质量, 提高饲粮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平, 增加家禽的采食量,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减少其造成的损失。另外, 提高饲料的质量可保证免疫产生抗体和细胞因子所需的蛋白质, 避免家禽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营养消耗性疾病所导致的免疫反应低下, 对疫苗免疫应答降低, 抗体产生也低的情况。

2.3 应用适当药物预防继发感染

大多数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对家禽免疫功能的损害, 易引起一些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 因此在饲料中或饮水中 (如育雏阶段) 添加一些抗菌药物 (但禁用一些可能引起免疫抑制的药物) 以防治禽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 有利于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2.4 加强抑制性疾病的免疫预防

对于马立克氏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的感染, 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它们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种群免疫, 因为种群免疫能让其后代获得足够母源抗体, 从而在低日龄得到被动保护, 防止家禽出现早期的免疫抑制感染, 有效防治疾病的发生。同时应加强包括免疫抑制性疾病在内的各类病毒性传染病的抗体监测工作, 如果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 必须对免疫程序适当加以调整。

2.5 加强有关疫病的监测

对于禽白血病、网状内皮增生症等免疫抑制性疾病, 在目前还没有有效疫苗预防控制的情况下, 应定期进行有效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分析禽群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及时采取措施, 果断淘汰阳性鸡, 以防止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2.6 建立健全禽场生物安全体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禽类曲霉菌病防治】相关文章:

鸭曲霉菌病09-17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07-16

浅谈霉菌性阴道炎防治09-13

禽类养殖09-16

案例分析曲霉菌感染08-20

口腔霉菌感染05-23

霉菌性肺炎08-20

小麦赤霉菌06-18

霉菌阴道炎08-15

毛霉菌感染范文05-23

上一篇:电视娱乐新闻栏目下一篇:低碳工业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