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引流范文

2024-05-15

预防引流范文(精选8篇)

预防引流 第1篇

关键词:脑室外引流,颅内感染,预防,护理

脑室外引流术 (extra ventricular drainage, EVD) 主要通过纠正脑脊液循环障碍, 分流颅内脑脊液以缓解颅内高压状态, 是神经外科的常用技术之一, 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能迅速缓解颅内高压症状, 挽救病人的生命。但术后一旦发生颅内感染, 会影响手术效果, 常与颅内原发疾病一起加重病人病情、延长住院时间, 影响预后, 甚至产生医患矛盾。除了有效治疗外, 正确的护理尤为重要。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行脑室外引流术98例, 发生颅内感染5例, 感染率5.10%, 低于国内报道的6%~39%的水平。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行脑室外引流术98例, 男56例, 女42例;年龄1岁~82岁, 平均49岁;急诊手术68例, 择期手术30例;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23例;留置引流管时间1 d~11 d, 平均3.9 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9分~12分51例, 6分~8分23例, 5分14例, 3分10例。

1.2 诊断标准[1]

①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临床症状;②脑脊液白细胞>10×106/L, 外周血白细胞>10×109/L;③脑脊液中糖定量<2.25 mmol/L, 蛋白定量>0.45 g/L;④脑脊液或颅内引流管头细菌培养阳性。其中满足第4条, 可诊断颅内感染, 培养阴性需同时满足前3条。

2 结果

本组98例病人中, 术后放弃治疗5例, 发生颅内感染5例, 感染率5.10%, 低于国内报道的6%~39%的水平;5例感染病例中, 1例死亡, 4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3 讨论

目前认为, 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多达10余种。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能有效减少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2]。同时通过采取如下护理措施, 也可预防颅内感染的发生, 促进病人尽快康复。

3.1 术前护理

术前皮肤准备非常重要, 做好皮肤的清洁, 剃发时避免刮破皮肤, 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防止细菌的移位感染;碘伏消毒皮肤2次, 均匀、不遗漏、不反复, 消毒后待干2 min以上。

3.2 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管相关的颅内感染日益引起关注, 加强引流管无菌管理至关重要。①术后接密闭式脑室外引流袋, 妥善固定于床头适当位置。引流管的高度高于侧脑室水平10 cm~15 cm。位置过高可导致引流管内的脑脊液反流入脑室而造成颅内感染, 引流袋位置过低导致引流过快而引起低颅压。②保持引流管的整套装置无菌。检查引流装置连接是否紧密, 每个连接处用三通接头连接, 每日更换引流袋, 更换前应先夹闭引流袋, 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 引起颅内感染;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 用碘伏消毒接头处, 更换引流袋后予以打开三通接头, 观察引流情况, 确认引流通畅。术后定时观察引流管出口处敷料的情况, 敷料保持干燥、清洁, 由于头皮分泌较多脂性分泌物容易污染切口, 1 d或2 d更换敷料1次, 如敷料被血液渗湿或异常潮湿,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每周将切口周围的头发剃去, 以便于消毒切口及贴胶布。③妥善固定引流管。注意引流管的长度与病人头部活动范围, 保持引流管通畅, 妥善固定;防止引流管受压、打折、卷曲, 术后定时挤压引流管, 保持其通畅;搬动病人或改变体位时应先夹闭引流管, 防止脑脊液逆流。④严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引流量, 掌握拔管时机, 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 分泌量是0.3 mL/min, 每日引流量应控制在200 mL~400 mL。术后应认真测量并记录。严格掌握术后引流指证, 减少异物刺激机会, 正确放置引流管, 防止引流液倒流入颅内, 尽可能缩短引流时间, 以降低感染发生率。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质、量, 并准确记录, 遵医嘱及时夹闭和开放引流管, 一次引流管保留时间不应超过7 d[3], 否则有引发颅内感染的可能。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 4 h记录1次引流量及性质, 如发现引流量增加或脑脊液呈黄色、浑浊、毛玻璃状或有絮状, 有感染的可能, 应及时报告医生留取脑脊液做常规化验。拔管时应先夹闭24 h, 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拔管后应做好包扎, 观察有无脑脊液漏, 必要时给予伤口缝合。

3.3 注重手卫生

医务人员手被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有调查显示,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 约有50.00%的人员是在不洗手的情况下从事医疗活动的[4]。严格规范护士各项操作行为, 人人做到操作前后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特别是更换引流袋前后。

3.4 严密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障碍程度、瞳孔变化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及时发现有无剧烈头痛、呕吐等, 30 min测量1次并做好记录。特别要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根据病情每日测量体温4次~6次, 一般外伤后均有发热, 但3 d左右即恢复正常。如仅出现体温升高、血常规白细胞升高, 应与肺部感染等相区别。出现体温不断增高、意识障碍加重、抽搐或瞳孔改变等症状时, 应考虑有脑室感染的可能, 及时报告医生并进一步检查, 以明确诊断并及时处理。

3.5 做好基础护理, 增强自身抗病能力, 预防基础并发症

病房每日通风2次或3次, 保持室内空气清洁;责任护士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向探陪人员进行卫生宣教, 宣教有关院内感染知识, 限制陪床人和探视人数, 减少外来感染机会;按时翻身、叩背, 保持床单位整洁, 避免皮肤损伤, 预防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病人由于严重创伤、高热等因素使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体内能量消耗大, 内环境紊乱、免疫功能受损。保证营养对预防感染至关重要, 应加强营养, 昏迷病人早期置胃管补充营养, 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水的摄入, 增强病人自身的免疫力, 增强抗病能力;同时做好口腔卫生, 预防真菌感染。

3.6 规范使用抗生素

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也是预防和控制颅内感染感染的措施之一。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不宜长期用药或预防性用药, 以免引起菌群失调或真菌感染。护士执行医嘱时应掌握相关的用药知识, 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 自觉按时给药, 仔细观察药物的疗效, 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或换药的依据, 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 脑室外引流术术前皮肤的准备、术后引流管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良好的手卫生、病情的密切观察等, 是预防术后颅内感染的重要护理措施。正确掌握脑室引流术的观察和护理, 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减少并发症, 特别是颅内感染的发生, 降低病死率, 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缩短病程。

参考文献

[1]邓双艳, 邰素琴.锥孔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1, 21 (7) :1315-1316.

[2]翟锐, 罗玲霞, 景炎婕, 等.开颅术后并发严重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0, 20 (13) :1874.

[3]孙红红.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术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11, 28 (3) :241.

预防引流 第2篇

[关键词] 结直肠癌;腹腔引流;手术后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6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23-02

Study on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not placing prophylactic drainage after colorectal anastomosis

CAO Haizhou  WANG Wenjiang  LI Shaowei  JIANG Lixiang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Beijing Armed Police Corps Hospital,Beijing 10002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not placing prophylactic drainage after colorectal anastomosis. Methods A total of 210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who were admitted from June 2005 to June 2011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drainage group (120 patients)and non-drainage group (90 patients). The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stay,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the 2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numbers of patients whose course was complicated by anastomotic leakage,wound infection and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2,7,2 in the drainage group,and 1,5,3 in the non-drainage group,The numbers of reoperations were 1.The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s were(11.8±2.8)days in the drainage and(10.7±2.7)days in non-drainage group.No death were found.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orbidity and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2 group (x2=0.38,t=1.428,P>0.05). Conclusion It is safe and feasible not to place prophylactic drainage after colorectal anastomosis.

[Key words] Colorectalr cance;Abdominal drainage;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预防性腹腔引流对于预防结直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及其他腹腔并发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腹部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操作[1]。2005年版的《普通外科手术学》仍建议行左半结肠切除术及直肠癌前切除术时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2]。但这一观念目前已受到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一些随机对照研究及随后的系统评价,发现在胆囊切除、肝切除、结肠切除等择期腹部手术时,常规放置引流管并不会减少术后并发症[3-4]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限期结直肠癌手术不预防性腹腔引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2005年6月~2011年6月同一组外科医生实施的210例(其中男144例,女66例)结直肠癌吻合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腹腔引流组(120例)和非引流组(90例),两组男女比例、年龄、体质指数、手术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患者纳入标准

年龄<75岁;均接受限期结直肠癌根治切除术治疗;术

前未接受放化疗治疗;患者及家属同意参加本研究计划。排除标准:体质指数<16 kg/m2;姑息手术;急诊手术;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需要联合切除其他器官的;术中大出血(>400 mL);合并严重肠梗阻,肠壁水肿明显;严重肠内容物污染腹腔,腹腔感染或渗液明显。

1.3 方法

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法、肠道准备、抗生素的使用、营养支持用药等及麻醉方法均相同。全部患者均采用吻合器行肠吻合,必要时以丝线间断缝合加固吻合口。术后根据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渐恢复至普通饮食。腹腔引流组患者如果术后腹腔引流液为清亮,且24 h引流量<10 mL时,由医生决定是否拔除。

1.4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观察30 d,重点观察两组术后死亡率、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腹腔积液、腹腔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两组术后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观察变量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腹腔引流组和未引流组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再手术、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病例无一例死亡。引流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为(5.6±2.4)d。其中2例直肠癌患者分别于术后第7天和第9天出现粪汁样引流物,1例经腹腔引流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保守治疗后出现高热、弥漫性腹膜炎体征,行横结肠造口。未引流组有1例直肠癌患者于术后第5天出现发热,并出现腹膜刺激征,经抗感染治疗3d后腹膜炎体征进一步加重,腹穿抽出黄色液体,经培养诊断为吻合口漏,急诊行横结肠造口。

注:*采用x2检验;**采用t检验

3 讨论

一百多年来,预防性留置腹腔引流管逐渐成为腹部外科手术的常规操作。尤其在结、直肠吻合术后,外科医生普遍认为预防性引流对于预防吻合口漏及其他腹腔并发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仍被许多胃肠外科医师沿用,在国内尤其明显。但随着认识的深入,不少研究者开始质疑常规预防性引流的必要性[5]。国内外多个随机对照试验均表明,预防性腹腔引流无法减少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病死率及吻合口漏的发生,甚至无法降低再手术率[6-7]。这一结论不仅否定了预防性引流对吻合口漏的预防作用,甚至也对其在出现吻合口漏之后的保守治疗作用提出了质疑。

nlc202309010946

本研究结果显示,引流组与未引流组患者在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该样本量偏小,使得论证强度受到了限制。但就目前已有的数据看来,国内外研究的结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结直肠吻合术后不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是安全可行的。

近些年来,随着以外科营养为主的围手术期支持方法、吻合器的广泛使用、手术技巧及麻醉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加速康复外科观念逐渐被认识、接受,对医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应尽量消除。再者,有学者提出在无感染的情况下精细的手术操作,就没有引流的必要。另外,随着放射介入影像学的发展,即便在结直肠癌吻合术后发生了腹腔积液、积血等并发症。也可以通过放射介入、B超来早期明确诊断和放置腹腔引流管,而并不需要再次手术。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本研究结果显示限期结肠癌根治切除术中不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是安全有效的,但并不排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腹腔渗血渗液多,合并肠梗阻肠壁水肿明显等时,仍有放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

腹腔预防性引流作为一项沿用上百年,却又逐渐被临床证据否定的干预措施,值得广大临床医生尝试去放弃或者改进。

[参考文献]

[1] Averback AM,Sugarbaker PH.The use of drains in elective surgery for colorectal cancer:always,never or selectively?[J].Tumori,1995,81 (3 Suppl):89-97.

[2] 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普通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52.

[3] Fong Y,Brennan MF,Brown K,et al.Drainage is unnecessary after elective liver resection[J].Am J Surg,1996,171(1):158-162.

[4] 江志伟,黎介寿,汪志明,等.加速康复外科用于直肠癌前切除患者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59-61.

[5] 程若川,刘其雨.腹部手术后是否需预防性引流[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8,7(5):325-326.

[6] Merad F,Hay JM,Fingerhut A,et al.Is prophylactic pelvic drainage useful after eletctive rectal or annal anastomosis? A multicenter 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French Association for Surgical Research[J].Surgery,1999,125(5):529-535.

[7] Brown SR,Seow-Choen F,Eu KW,et al.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f drains in infra-peritoneal rectal anastomoses[J].Tech Coloproctol,2001,5(2):89 -92.

(收稿日期:2012-02-14)

负压引流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 第3篇

关键词:乳腺癌,负压引流,皮下积液,预防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性病变[1]。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是指皮瓣与胸壁分离,有积液潴留,是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皮下积液后既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又延误后期的放、化疗。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近年开始采用创面冲洗,弹力网加压包扎及负压引流等处理预防术后皮下积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行乳腺癌根治术28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5.6岁。均为女性。根据TNM分期:Ⅰ期5例,Ⅱ期14例,Ⅲ9例,行改良根治术16例,标准根治术12例。手术切口纵行梭状15例,横行梭状13例。术后病理诊断示润性导管癌18倒,髓样癌6例,其它类型癌4例。

1.2 方法

1.2.1 创面冲洗

切除标乳腺标本时有渗血的地方要用电凝止血或缝扎,淋巴结清除时要用电凝切除,腋静脉附近采用结扎后去除淋巴结。手术切除完毕,用蒸馏水冲洗创面,去除血运不良的脂肪组织,冲净游离的组织碎屑,保留几分钟,后用加有氟尿嘧啶的蒸馏水冲洗。

1.2.2

负压引流处理,常规缝合切口后腋窝下放置多孔引流管,加用负压引流后吸尽皮瓣与胸壁间的空气及渗液,推平皮瓣,使皮瓣与胸壁、腋窝相贴紧密。如有漏气,应在该处加缝。引流宜使用稍硬的管子,太软的管子在负压引流下易闭合。术后接一次性负压引流壶,放出吸引壶内引流液时要闭合引流管。

1.2.3 弹力网加压包扎

腋窝、锁骨下、胸骨旁是积液的好发部位,对凹陷处使用较柔软的纱布团填塞,用胶布稍作固定以防纱布移动,外用背带式弹力网加压包扎。加压以避免死腔形成,防止渗血,但压力过大会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弹力网加压压力较低,一般不会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查房时注意挤压创面看是否有敷料移动,是否有引流不均匀,上臂是否有水肿,教会患者使用负压壶,负压消失时要重新压下负压壶以维持负压,适当活动上肢以改善血运。

2 结果

术后接一次性负压引流壶持续吸引,引流7~10d后,引流量<5mL后拔除引流管,拔管时,用纱布沿其上方跟随被置管处的皮肤,边拔边挤,以使残留在窦道内的皮下液化物挤出,继加压包扎。10~14d拆除缝线。出现皮瓣轻度坏死1例,经换药后2周愈合。皮下积液3例,反复抽吸后消失。

3 讨论

外科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措施,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同时也影响了术后的辅助治疗[2]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是一种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可达27%[3],其原因主要是术后液体产生过多和引流不畅。液体产生的原因是淋巴管漏和创面渗液、渗血。引流不畅是因引流管放置不当和引流管扭曲、阻塞或加压不当导致渗液、渗血积聚于创面内而形成积液或积血,多见于腋下和锁骨下方,也可见于胸骨旁。由于皮下积液的产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这就要求采取综合措施。

液体产生的原因是淋巴管漏和创面渗液、渗血。腋窝淋巴结清除时要电凝或结扎,以防淋巴管渗液。手术切除完毕,用蒸馏水冲洗创面,去除血运不良的脂肪组织,充分止血,冲净游离的组织碎屑,是预防液化渗液的重要方面。术中皮瓣分离不均,脂肪层过厚易导致脂肪液化。对于老年且较肥胖的患者在接近术野四周边缘时可使皮瓣稍微加厚,以防止由于脂肪层忽然中断而出现的锁骨下、腹直肌上缘或胸骨旁的皮下积液。

创伤后炎症表现为局部的肿胀和疼痛,组织充血、渗出,大多在伤后48~72h达到高峰[4]。乳腺癌根治术是一个广泛的创伤过程,组织同样会出现充血、渗出的病理反应。完全消除这一反应是不可能的。对凹陷处使用较柔软的纱布团填塞,用胶布稍作固定以防纱布移位,外用背带式弹力网加压包扎。加压以避免死腔形成,防止渗血,减少渗液,弹力网加压压力较低,一般不会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同时对敷料起到固定作用,防止积液时的皮肤漂移,以利于创面的粘着和纤维的增生。弹力网加压压力较低不会出现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造成的对胸憋气不适[5]。本组病例采用背带式包扎法,可有效达到加压患侧腋窝作用,又可达到张力绷带随胸部活动,不易移位松脱[6]。

由于术后48~72h创面的充血、渗出才达到高峰,所以术后3d去除加压和引流是不合理的,如此时去除加压和引流,一旦皮瓣浮起,则前工尽弃。尽管不能完全控制渗液但通过引流可以保证组织的顺利愈合。引流管是术后观察病情变化的极重要的指标。引流管不通畅、扭曲、折叠或引流管置入部位不当均可使得切口内液体无法正常排出形成皮下积液。拔管时间不当也可造成皮下积液,通常引流管应在引流7~10d后,引流量<5m L时拔除,而国内文献普遍认为24h引流量<20mL即可拔管。如引流量较多时引流管也可延长留置时间,一旦创面愈合,尽管有渗液也局限于一处或两处,不会引起皮瓣浮起,穿刺后会逐步减少。本组3例皮下积液均为局限性,穿刺后治愈。术后指导患者作上肢的适量活动以促进水肿的消退,但在引流管拔除前禁止肩关节做外展及过大的前曲后伸动作[7]。禁止从患肢输液,科学锻炼患肢,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均可使皮瓣下渗出减少,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8]。

总之,掌握了乳腺癌术后的病理生理改变,通过创面冲洗,弹力网加压包扎及负压引流,能够有效地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Edlich RF,Winters KL,Faulkner BC,et al.Risk-reducing mastect-my[J].J Long Term Eff Med Implants,2006;16[4]:301-314.

[2]El-Tamer MB,Ward BM,Schifftner T,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ollowing breast cancer surgery in women:national benchmarks for standards of care[J].Ann Surg,2007;45[5]:665-671

[3]王蕾,刘国津,关亚欣,等.老年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的防治.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55-156

[4]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27

[5]张艳君,晋援朝,李席如,等.两种包扎法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观察[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4,25[5]:388-389

[6]姜书勇,张惠.两种方法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并发症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08,48[9]:125-125

[7]刘梅,蒋明,凌立君.乳腺癌术后早期不同负压吸引的观察与护理[J].江苏医药,2008,34[5]:536-537.

预防引流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5例剖宫产产妇,体重65~88 kg,平均体重75 kg;年龄21岁~38岁,平均年龄28岁;其中16例为二次剖宫产;15例患者有合并症:合并中度贫血5例,糖尿病3例,妊娠高血压2例,妊娠水肿3例,低蛋白血症1例,咳嗽1例。

1.2 纳入标准

将具有以下1项或以上的脂肪液化高危因素者纳入置管范围:(1)肥胖:分娩时体重超过65 kg,或皮下脂肪≥5 cm者。(2)手术时间超过60 min。(3)手术过程中应用电刀止血过多者。(4)有下腹部手术史者。(5)术前检查有贫血或白细胞计数增高、低蛋白血症者。(6)妊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1.3 方法

选择10号硅胶引流管和无菌负压引流器为材料。在术毕缝合筋膜后,将引流管横向放置于皮下脂肪层底部,头端置于手术切口一侧,距切口侧缘约0.8 cm~1.5 cm即可,缝合皮下脂肪层,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皮肤,引流管尾端从切口另一侧引出,引出口密闭缝合,4号丝线妥善固定引流管,连接负压引流器。切口常规以腹带加压包扎,或压以500 g沙袋,放置时间6 h~8 h。带管期间,每天在无菌操作下更换负压引流器,并观察记录引流量。引流器始终保持负压状态,常规放置2 d~3 d,观察无引流液,且切口周围无红肿压痛即可拔除引流管。若持续有渗液(日引流量超过2 m L)引出时,适当延长置管时间。

2 结果

本组115例中102例在术后2 d~3 d拔除引流管;10例术后有少许渗出液,留置引流时间为4 d~5 d;3例切口持续渗液较多,保留引流7 d~10 d,观察无渗液、切口无红肿不适后予以拔管,切口愈合良好。本组病例,手术时长50 min~105 min,平均手术时长为75 min,平均住院5.1 d。对于出现程度不同的脂肪液化切口,均未行传统的敞开式清创处理,只予以持续负压引流,最终达到切口完全愈合。

3 讨论

3.1 脂肪液化原因

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无疑是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到目前为止,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机制尚不明确,但常见的几方面原因是大家公认的。皮下脂肪在被切割后,本来就并不丰富的血运遭到了破坏,尤其是对于肥胖患者,肥厚的脂肪层本身血运较差,皮下组织被切开后破坏了局部血运,手术切断与切口交叉的血管,使其血液供应更加减少,而脂肪细胞缺乏营养,极易发生坏死液化,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1]。高频电刀的高温烧灼,造成了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烧伤,加之器械拉钩的钳夹牵拉,手术操作的暴露结扎,都可以导致切口脂肪组织变性,最终形成较多渗液而影响切口愈合。同时,患者的原发疾病,如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妊娠期水肿等合并症也是造成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

3.2 预防液化措施

为了降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必须加强术前和术中管理。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术前检查和术中监测,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纠正贫血;其次,逐步提高手术技能,既要止血彻底,又要注意缝合时松紧适度,不留死腔;同时,要客观的评估患者情况,对于肥胖、合并症、暴露时间较长的患者,选择性放置引流管,进行负压引流。术后早期,在沙袋压迫和负压吸引的双重作用下,可确保消灭死腔。当有些液化不可避免时,负压吸引可以及时充分地引流出渗液,保持创面干燥,减轻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对脂肪液化的发生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3.3 预防性引流的优点

一旦发生切口脂肪液化,传统的方法是抗菌药物、微波理疗和换药等措施多管齐下[2]。其实由于脂肪液化是无菌性炎症,抗菌药物的应用并没有太大意义。在应用微波治疗时,需要挤压切口排液,利用湿纱布引流等操作,使切口较长时间处于开放状态,加之切口敷料容易浸湿,势必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而且频繁的换药操作既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恐惧,又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和医生工作量,容易造成多方面的医疗资源浪费。

我们采用预见性留置引流管,手术者在术前检查、术中操作过程中,评估患者情况,判断患者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可能性,预防性置入引流管,当机体组织发生液化,产生渗出液时,可以及时引流,促进愈合。本组病例,在具有脂肪液化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手术过程中,采用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的预防处理,其脂肪液化发生率为2.61%。明显低于未进行负压引流者[3]。

对于患者的康复,术后活动与医疗手段同等重要。硅胶引流管的质地柔韧,顺应性较好,置入人体后,没有异物感或不适。无菌负压引流装置为塑料制品,体积较小,简单轻便,价格低廉。妥善固定后,患者可以早期下床活动,利于机体的康复。即使切口渗液较多,或者较长时间未能愈合,也不必敞开切口进行清创换药,只需要保证引流通畅即可。甚至可以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习更换引流装置的方法,带管出院。

剖宫产手术作为产科领域的重要手术,解决了许多难产问题,挽救了无数生命。但是,它的安全快捷不是绝对的,术后切口脂肪液化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进行预防性负压引流处理,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局部炎性递质渗出,减轻水肿,促进切口愈合。避免了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再行敞开切口置管,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了医疗成本,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住院时间,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须注意不可过度依赖负压引流来预防脂肪液化,而是要通过提高诊疗水平和手术操作技术,来确保手术切口甲级愈合。

参考文献

[1]陶艳娥,郑祥存.负压引流治疗腹部手术切口渗液18例[J].腹部外科,2012,25(6):348-349.

[2]刘天虹,尹三凤.不同方法处理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8):42-43.

预防引流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产检, 并在我院头位剖宫产分娩产妇212例作为实验组, 患者术前无胎儿窘迫迹象, 产妇无严重内科合并症及产科合并症, 随机分为A组和B组, A组118例, 采用1分钟原则娩胎配合体位引流新法处理, B组94例, 常规娩胎清理呼吸道处理;同期正常妊娠顺产产妇100例常规清理呼吸道处理作对照组。A组平均年龄 (28.46±6.37) 岁, 平均孕龄 (275.08±9.63) 天, 初产妇56例, 经产妇62例;B组平均年龄 (28.98±4.87) 岁, 平均孕龄 (274.22±8.68) 天, 初产妇49例, 经产妇45例。对照组平均年龄 (27.68±5.87) 岁, 平均孕龄 (276.22±6.68) 天, 初产妇52例, 经产妇48例。三组年龄、孕龄、孕产经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剖宫产1分钟原则娩胎配合体位引流预防羊水吸入综合征方法

(1) 术者切开子宫后吸净羊水, 右手按分娩机转将胎头从子宫切口娩出后, 30秒内不要急于娩出胎肩, 术者左手将胎头偏向一侧略后仰, 左手拇指自鼻根向下、四指托起下颌, 挤出口鼻内黏液和羊水, 用时10秒, 继而右手使用橡皮球吸尽鼻腔、口腔部余下胎粪和羊水, 用时20秒; (2) 按分娩机转把胎肩从子宫切口下娩出但30秒内不急于娩出胎腹, 以10F一次性吸管吸痰, 吸痰过程中结合应用解除负压吸净胃部、食管羊水及胎粪, 用时30秒, 吸痰时动作要轻, 经常变换吸管方向。经30秒停顿吸净气道内羊水, 再用经切口下轻柔娩出胎腹、胎体; (3) 术者随即使胎儿骑跨在左前臂上, 取头低臀高位, 食指与中指位于颈部两侧托起下颌, 右手持纱垫快速自鼻根向下两手配合挤出口鼻内黏液和羊水;由助手断脐交台下新生儿科医师。

1.2.2 实验组随机分为A组和B组, A组118例, 采用1分钟原则娩胎配合体位引流新法处理, B组94例, 常规娩胎清理呼吸道处理;

同期正常妊娠顺产产妇100例常规清理呼吸道处理作对照组。比较各组出生1分、5分、10分阿氏评分不良例数 (倒评分或评分低于7分) , 羊水吸入综合征发生率, 一次插管成功率, 气道黏膜损伤率。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P<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实验组A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和对照组, 气道黏膜损伤率明显低于B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B组阿氏评分不良 (倒评分或评分低于7分) 、羊水吸入综合征发生率高于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A组阿氏评分不良结果、羊水吸入综合征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见表1。

3 结论

羊水或胎粪吸入是羊水吸入综合征发生的先决条件。产后呼吸开始后再将羊水吸入到肺的末梢部分, 其所需时间动物实验证明为30~60秒[1]。剖宫产儿没有产道挤压的作用, 气道内易留有未排净的污染羊水, 本研究显示剖宫产羊水吸入综合征发生率比阴道分娩高。在胎头娩出后而肩尚未娩出时, 还未建立自主呼吸, 羊水比较表浅, 容易清理干净, 若在新生儿第一次呼吸之前彻底吸净口、鼻、咽部及气管内的羊水和胎粪[1], 可减少2/3患儿出现胎粪吸入而致的呼吸困难, 气道胎粪的吸引处理还可防止多数羊水吸入综合征的发生[2]。剖宫产中采用1分钟原则娩胎配合体位引流可预防羊水吸入综合征的发生。

本方法充分利用胎头娩出而胎肩未娩出前的30秒, 将胎头偏向一侧略后仰, 于新生儿第一次呼吸之前将口、鼻、咽部胎粪和羊水挤出和吸出, 再恢复胎头自然后仰位, 娩出胎肩30秒内不急于娩出胎腹, 利用子宫切口压挤胎儿胸部限制其呼吸, 避免由于呼吸使羊水吸入肺部, 而此时气道正处于即将开放, 采10F吸痰管吸痰, 吸痰过程中结合应用解除负压解除吸引, 并经常变换方向, 对黏膜损伤较小, 起到快而充分吸引的作用。正是采用了改良的吸痰法, 本法实验组A组呼吸道黏膜损伤率明显低于B组和对照组。胎肩在子宫切口下娩出而胎腹仍未娩出时, 其脐带仍宫腔内, 并未造成脐带受压, 胎儿仍有胎盘、脐带供养, 而气道的清理控制在30秒, 不会加重新生儿窒息[4]。本研究中可见, 因娩头、娩肩步骤与正常顺产娩胎原理相似, 实验组B组阿氏评分不良 (倒评分或评分低于7分) 、羊水吸入综合征发生率高于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 而实验组A组则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注:*P<0.01

体位引流是指对分泌物的重力引流, 根据引流作用的原理, 通过合适体位, 使气管内分泌物借助重力作用得以引流[4]。胎体娩出后断脐的间隙利用体位引流方式再次清理残留在呼吸道的黏液和羊水。

与传统清理呼吸道的方法对比, 本方法是在新生儿第一次呼吸建立前由最初接触新生儿的产科医师利用1分钟时间通过3步无创方法及时清理呼吸道羊水, 争取时间避免羊水通过气道被吸到肺部末梢, 后者为胎体娩出母体断脐后直接交台下处理, 而在由台上转到台下的一刹那, 新生儿口咽部的黏液和羊水就容易误吸到呼吸道, 引起羊水吸入综合征。

本方法着重于两点, 一是体现产科手术医师剖宫产时清理羊水的及时性和重要性, 操作者是产科医师;二是改良了新生儿常规吸痰法, 在胎头、胎肩娩出而胎体未娩出前即开始清理呼吸道, 避免羊水因为呼吸的建立而吸入到肺部末梢, 具有新颖性、实用性, 值得各级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从剖宫产娩胎及羊水处理去探讨羊水吸入综合征的发生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产检, 并在我院头位剖宫产分娩产妇212例作为实验组, 随机分为A组和B组, A组118例, 采用1分钟原则娩胎配合体位引流新法处理, B组94例, 常规娩胎清理呼吸道处理;同期正常妊娠顺产常规清理呼吸道处理100例作对照组。比较各组出生1分、5分、10分阿氏评分结果, 羊水吸入综合征发生率, 一次插管成功率, 气道黏膜损伤率。结果 实验组A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和对照组, 气道黏膜损伤率明显低于B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B组阿氏评分不良 (倒评分或评分低于7分) 、羊水吸入综合征发生率高于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A组阿氏评分不良结果、羊水吸入综合征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羊水吸入综合征与剖宫产娩胎及羊水处理存在相关性。剖宫产采用1分钟原则娩胎配合体位引流可有效预防羊水吸入综合征。

关键词:剖宫产,羊水吸入综合征,娩胎技巧,娩胎体位

参考文献

[1]李小毛, 段涛, 杨慧霞, 等.剖宫产儿胎粪吸入综合症的防治, 剖宫产热点问题解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82-476.

[2]杜立中.胎粪吸入综合征防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 18 (11) :647-649.

[3]发菊.新生儿采用不同吸痰方法效果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 (3) :357-358.

预防引流 第6篇

关键词:肝部分切除术,不预防放置引流,护理

肝部分切除术是目前肝脏外科主要的手术方式, 由于手术创伤较大, 可能出现腹腔出血及胆瘘等并发症, 国内大多数医院的肝脏外科医师常规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 以便早期发现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术后腹水。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成熟, 尤其是精准肝切除手术理念的应用, 手术时间缩短, 术中术后出血及相关并发症等明显减少。研究表明在肝脏切除术中预防性应用腹腔引流没有必要性[1]。现将在笔者所在医院肝脏外科行肝脏部分切除术后连续不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的275例患者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11年1月-2012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肝脏外科实施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275例, 男179例, 女96例, 平均年龄 (53.4±13.4) 岁。原发病:原发性肝细胞癌218例, 胆管细胞癌31例, 肝血管瘤17例, 肝内胆管结石4例, 肝包虫病3例, 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2例。其中186例为肝脏局部切除术, 89例为左半肝切除术或右半肝切除术。均未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手术组来实施手术。术前充分准备, 改善肝脏储备功能至Child A级。术中应对肝脏创面仔细缝扎、止血, 特别注意对血管及胆管断端的处理。关腹前需仔细检查手术野, 有无活动性出血或胆漏。检查创面胆漏时可采取在腹腔冲洗后, 在创面上铺一块白色纱布, 观察有无黄色胆汁。

1.2.2 围手术期护理

1.2.2. 1 术前护理

肝脏手术前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进展, 介绍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和护理队伍的经验, 消除或减少患者恐惧心理, 增强其安全感和对手术的信任度。与患者亲属谈话, 取得家属的支持, 确保患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手术。做好术前常规检查及重要器官功能的检查。指导患者合理加强营养, 对症支持治疗, 改善其全身营养状况。术前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按上腹部手术范围备皮, 清洗脐孔。必要时做好胃肠道准备。

1.2.2. 2 术后护理

按全麻术后常规实施护理。去枕平卧6 h,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2~3 L/min。给予患者心电监护至少12 h, 应加强定时巡视, 并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 及尿量, 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律、伤口辅料情况, 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黏膜等情况。加强各种管道如动脉置管、深静脉置管、胃管、尿管的护理,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及时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特别是心率一般>100次/min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对症处理。观察患者皮肤巩膜有无黄染、有无发热、有无胸闷气促、腹胀及腹膜刺激等症状。疑有腹腔内出血、腹腔积液特别是膈下积液感染、胆漏的患者, 及时行床旁B超检查, 必要时穿刺放置引流管, 术后若出现腹腔动脉活动性出血时应及时再次手术止血。

术后第2天可先饮水, 根据快速康复外科的理论, 术后提倡早期进食, 以利于保护肠黏膜的结构, 减少肠源性感染。指导患者可少量多次进食。早期进食糖类食物可形成肝糖元, 对肝脏起保护作用。嘱患者注意生活规律。注意休息, 以减轻肝脏负担, 有利于肝脏的修复及肝功能的恢复。注意加强营养, 饮食以优质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盐为宜。术后定期复查, 不适随诊。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情况, 如腹腔内出血、腹腔内感染、腹水、胆漏、胸腔积液、伤口感染及住院时间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 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发生。术后外科并发症共12例, 其中腹腔出血1例, 胆漏1例, 膈下积液2例, 胸腔积液4例, 腹腔感染2例, 切开感染裂开2例。腹腔出血患者经再次剖腹探查止血后治愈, 胆漏患者经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 术后15 d拔出引流管, 其他并发症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本组患者住院时间5~16 d, 平均 (8.3±2.8) d。患者术后腹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 恢复较快。

3 讨论

3.1 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性

需要实施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大部分肝癌患者, 往往合并病毒性肝炎以及肝硬化, 故肝部分切除术风险较高,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如何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更快的康复是肝部分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的重点。不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的肝部分切除术由于减少了潜在的观察病情变化的方式, 对护理工作者对肝部分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患者病情变化的细节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及时与手术医生进行沟通, 从而达到及时发现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手术安全性, 降低患者死亡率。。

3.2 术后腹腔出血的防护

腹腔内出血是肝部分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最容易危及患者安全的并发症[2]。出血部位主要来自肝脏创面的动脉血管, 也可能有裸区、两侧三角韧带、右侧肾上腺等处的出血。最主要的原因仍是术中止血不仔细、彻底, 盲目相信器械及止血材料;结扎线脱落及患者自身凝血机制障碍也是可能的原因。在术后早期, 应动态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及中心静脉压 (CVP) 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同时观察患者的神智、意识等基本状态, 评估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术后血压的稳定预防并发症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心率>100次/min时, 应及时查明原因对症处理。本组发生1例术后腹腔出血, 患者术毕返回病房后6 h时表现为血压稍有下降至105/60 mm Hg, 但心率增快至120~130次/min, 急查血红蛋白93 g/L, 床边B超腹腔较多积液, 立即判断为腹腔内出血, 遵医嘱立即再次剖腹探查及腹腔止血, 术中证实创面动脉出血, 经仔细止血处理患者此后恢复良好。因此, 笔者认为, 通过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血红蛋白水平的短时间内的变化, 患者意识状态、皮肤黏膜、尿量及口干程度等可以协助医师直接判断患者有无腹腔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3.3 术后胆漏的防护

任何肝脏手术都可能发生胆漏, 且可能造成一系列的合并症[3]。其常见的原因是肝脏断面的小胆管处理不够精细, 肝断面的肝组织缺血坏死, 肝断面的继发感染等。术后严密观察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腹膜刺激征, 观察切口敷料有无黄色或褐色液体渗出, 注意患者的体温, 心率及皮肤巩膜黄染等情况。本组发生1例术后胆漏, 患者术后26 h时表现为腹胀, 伴发热, 心率增快至100~110次/min, 床边B超右膈下及肝周积液, 予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 引出黄色胆汁样液体, 经积极对症处理后恢复良好。

3.4 腹水及腹腔感染的防护

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实际上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逆行感染途径, 增加了腹水及腹腔感染发生的危险。研究表明, 肝切除术后预防性引流的患者感染、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术后住院时间更长;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后行预防性引流是肝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4]。在不预防性放置引流管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时,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及呼吸情况, 腹部的体征, 尤其是腹胀的发生, 患者的氧饱和度及有无胸闷气促情况。术后早期需动态测量并记录腹围, 定期腹部体格检查, 如叩诊、听诊肠鸣音等, 特别要注意有无移动性浊音。高度怀疑腹腔感染的病例, 应积极留取血标本行细菌学检查, 及时实施B超或CT检查, 予以胶体支持及合理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本组出现2例腹腔感染, 2例膈下积液。患者术后2~4 d内表现为畏寒高热症状, 心率增快, 伴轻度胸闷、气促等症状, 行床边B超检查证实, 同时行血常规, 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为腹腔感染。2例腹腔感染患者行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 引出浅黄色液体, 所有患者加强广谱抗感染治疗, 同时加强血浆、白蛋白支持, 患者病情均在较短的时间内好转。

因此, 笔者认为不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的肝部分切除术围手术期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通过精心细致的护理, 特别是对术后并发症的防护,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

参考文献

[1]Liu C L, Fan S T, Lo C M, et al.Abdominal drainage after hepatic resection is contra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s[J].Ann Surg, 2004, 239 (2) :194-201.

[2]Moreno Elola-Olaso A, Davenport D L.Predictors of SUYgical site infection after liver resection:a multicentre analysis using National Surgical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 data[J].HPB (Oxford) , 2012, 14 (2) :136-141.

[3]Petrowsky H, Demartines N, Rousson V, et al.Evidence based value of prophylactic drainage in gastrointestinal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J].Ann Surg, 2004, 240 (6) :1074-1084.

预防引流 第7篇

1 临床资料

该组共70例, 其中男性患者共47例, 女性性患者23例, 通过胸部X线或者胸部CT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均属于闭合性气胸, 年龄在19~7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1岁。属于有慢性支气管与阻塞性肺气肿等基础性疾病自发性气胸患者31例, 没有明显基础性肺部疾病的自发性气胸患者3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实施局部麻醉以后, 从患侧锁骨中线位置第二肋间实施行胸腔插管闭式引流术的治疗。

2 护理方法

2.1 手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胸闷或者出现呼吸困难的时候, 常常出现精神紧张以及神情焦虑等现象。此时, 相关护理人员应当多多关心体贴患者, 给其讲解有关胸闷疾病的相关知识, 获得患者的信任, 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

2.1.2 正确氧疗护理

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进行合理氧疗。属于无合并症者, 给予患者的氧流量为3~5 L/min, 属于合并慢性支气管与II型呼衰, 给予的氧流量调节为1~2 L/min[2]。在进行氧疗过程当中, 患者和其家属严格禁止吸烟, 禁止患者自行调节氧流量的大小。

2.1.3 饮食和休息护理

应当给予患者含有高蛋蛋白、高热量以及富含高钙与纤维素的食物, 防止出现便秘;对于吐痰量比较多的患者, 需要鼓励他们大量喝水, 水分有利于痰液的排出。保持患者病房的舒适安静, 空气清新, 室内光线柔和, 室内温度以及湿度都要适宜。患者取半卧位, 详细告知患者尽量少活动, 卧床多休息静养。

2.1.4 配合手术护理

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详细讲解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的目的与注意事项, 彻底消除患者的思想包袱, 最大限度地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要提前准备好无菌胸腔闭式引流瓶和皮肤消毒用品以及无菌物品, 积极协助医生做好胸腔穿刺置管, 连接好一次性密闭式的水封瓶。

2.2 术后护理

2 2.1手术后基础护理

患者应取半坐卧位, 床头抬高30~45°之间, 使引流瓶低于患者胸部60~100 cm, 引流管保持畅通[3,4];胸腔引流管连接水封瓶, 接头处要牢固, 使引流管保持在水下2~3 cm处, 并且要在液面位置做好标记, 标记与液面水平。将水封瓶挂在床边, 或者放在横放的方凳中间位置, 进行妥善固定, 谨防碰翻。当引流管固定在床旁边时, 患者需要翻身的时候, 注意禁止牵拉以免引起引流管的滑脱, 或者发生扭曲与受压。

2.2.2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加强心电监护

认真仔细地观察引流液体的颜色、性状、流量以及气泡溢出的情况, 及时做好护理的记录。严密观察引流管里的水柱是否随患者呼吸发生上下波动, 以及是否有气体从液面逸出[5]。如果引流管内水柱产生波动不够明显, 可以指导患者有效咳嗽, 检查是否因为渗出物的堵塞, 定期从胸腔端向引流瓶方向挤压引流管。

2.2.3 指导患者呼吸护理

进行正确的深呼吸运动与咳嗽锻炼, 尽量排出积痰, 以达到促进肺部的复张[6]。在患者咳嗽时, 护士可以协助患者轻拍背部, 拍背时不可过于用力, 手可以成空心状沿后背自上向下, 从内向外轻轻叩击患者, 若痰液粘稠患者可以配合使用雾化吸入治疗法达到稀释痰液的目的。

2.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手术后自发性气胸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7], 护理时要向患者以及家属们解释清楚, 还要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 更加要关心爱护与体贴患者, 而且还要根据患者胸痛的程度酌情给予使用镇痛剂, 减轻患者疼痛感。另外, 当自发性气胸患者做了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后, 患者颈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皮下气肿, 伴有呼吸困难且迅速加重, 当患者心率加快、血压急速下降以及循环系统出现衰竭时, 预示着可能引发患者纵隔气肿[8,9]。应当及时汇报给医生进行处理。

2.4 出院指导与健康教育

自发性气胸患者手术后容易复发, 因此, 适度增加运动量的同时应当避免进行剧烈运动。要指导患者应当尽量避免用力咳嗽与抬举重物, 积极地进行自发性气胸复发的自我预防, 而且还要积极地治疗基础性疾病。如果患者再次出现胸痛与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应当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3 结果

该组70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取得成功, 68例 (97.14%) 患者经过积极地治疗与系统化地有效护理以后, 痊愈2例 (2.86%) , 患者由于肺部难以实现复张转入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全部患者均未出现纵隔气肿、皮下气肿、复张性肺水肿以及胸腔逆行感染等各种并发症。

4 讨论

气胸指胸膜腔完整性和密闭性被破坏, 气体进入并蓄积在胸膜腔内[10]。1724年, Boerhaave在关于自发性食管破裂的报道中描述了胸膜腔内大量积气并伴肺萎陷, 从而第一次报道了这种无胸部外伤而发生的气胸[11]。1826年, Laennee描述了气胸的临床特征。许多年来, 这种疾病一直被认为是结核病的并发症。1932年, Kjaergaard首次强调在大多数气胸病人中存在着非结核性的病因。自发性气胸属于在没有外伤或者人为因素的状况下, 肺部组织与脏层胸膜因原有的某种病变或者缺陷的条件下, 突然发生破裂造成胸膜腔内积气[12,13]。在确定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时, 应当充分考虑患者自身症状与生命体征, 患者胸膜腔内压力的大小、患者气胸发生的速度以及原有肺部功能的状态、是否属于复发病例等各种因素,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最为常用且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够被治愈。

该研究对7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护理, 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治疗。68例 (97.14%) 患者经过积极地治疗与系统化地有效护理以后痊愈, 全部患者均未出现纵隔气肿、皮下气肿、复张性肺水肿以及胸腔逆行感染等多种并发症。这充分说明, 科学系统化的护理, 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胸腔引流术的护理要点如下:在手术前对患者情况要做全面细致的了解, 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让患者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认真准备好胸腔闭式引流包与装置, 积极协助医生手术, 以尽早地促进肺部复张;手术以后要保持引流通畅, 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与引流情况, 以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4];为患者做好出院以后康复指导与健康教育, 达到预防气胸复发的目的。

综上所述, 对患者实施系统化有效的护理, 在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中起着非常重要地作用, 能够促进患者病情得到最大程度地恢复, 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自发性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术以后防止逆行感染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 对于2014年3月—2014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0例患者, 在手术前, 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加强心电监护, 指导患者呼吸护理, 同时重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出院指导与健康教育, 然后总结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该组70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取得成功, 68例 (97.14%) 患者经过积极地治疗与系统化地有效护理以后痊愈, 2例 (2.86%) 患者由于肺部难以实现复张转入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全部患者均未出现纵隔气肿、皮下气肿、复张性肺水肿以及胸腔逆行感染等各种并发症。结论 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术是治疗自发性气胸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医护人员进行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与进行精心有效的护理, 也是胸腔闭式引流术顺利进行并且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的保证, 又是患者早日获得康复的关键因素。

预防引流 第8篇

关键词:持续腰大池外引流,并发症,预防,护理

在所有的头部外伤中大约有3%可发生脑脊液漏, 颅底骨折中有12%~30%可发生脑脊液漏, 脑脊液漏修补术创伤大, 且较复杂, 并有一定复发率, 采用外引流的方法可明显减少修补手术的实施, 治愈率高达94%[1]。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8例采用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术患者效果良好, , 现将其对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在2009年12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58例行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术患者, 其中男30例, 女28例, 年龄23~71岁, 平均41.3岁。其中交通事故16例, 坠落伤2例, 开放性硬膜下血肿25例,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破入蛛网膜下腔脑疝开颅15例, 均诊断为急性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临床表现:发热、剧烈头痛、呕吐,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

1.2 方法

患者行头颅CT检查, 排除梗阻性脑积水后, 局麻下患者取胸膝侧卧位, 以L3、L4椎间穿刺, 置入腰大池外引流管, 与无菌引流袋相接, 椎管内深度8cm。根据患者病情调节输液微调器引流速度, 引流量为200~300 mL/24h。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1) 心理护理:患者及患者家属多数误认为腰大池引流是抽骨髓, 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因此, 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治疗目的及重要性、操作步骤简单安全、治疗有效等优点, 以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 以取得手术中的密切配合,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 术前护理:详细了解患者病情, 评估患者脑部及全身情况。注意患者头痛的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有皮肤感染、破损等。术前30 min给患者滴注20%甘露醇250mL, 以降低颅内压, 预防术中脑疝的发生。 (3) 术中配合:协助医师摆好患者体位, 在操作过程中, 固定患者, 如患者情绪烦躁不安, 则术前根据医嘱给患者镇静剂, 叮嘱神志清醒的患者在术中不要有咳嗽等小动作, 以防影响穿刺而致置管失败。并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4) 术后护理:术后引流时间较长,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保持适当的引流量。妥善固定引流管, 避免引流管折叠、扭曲等, 经常巡视患者, 根据患者的体位变化而调整引流管位置。对无明显漏液的患者, 可保持引流8~12d, 患者伤口基本愈合, 脑脊液漏消失, 体温恢复、头颅CT正常, 可尽早拔除引流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饮食指导, 多食用高蛋白、纤维素、热量的食物。

2.2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由于引流放置时间较长, 导管使颅内与外界相通, 因此, 预防感染至关重要。在护理中注意到: (1) 每天对病房进行消毒, 并对用消毒剂对床位进行消毒, 每天2次。 (2) 及时更换引流袋防止引流液倒流。 (3) 置管部位的敷料每日更换一次, 保持清洁干燥, 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情况, 连接口用2%碘酊、75%酒精消毒。 (4) 对引流装置定时用酒精滴洒保持纱布湿润、消毒。 (5) 进行更换引流袋、测颅压、抽液、冲洗时,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6) 每日查脑脊液常规及血生化常规, 或送细菌培养, 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颅内感染, 如有感染根据培养结果向椎管注射相应抗生素。 (7) 控制室内人员走动, 减少探视时间及次数。

预防引流不畅或引流管堵塞, 引流液中如有蛋白絮状物, 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每隔3~4h冲洗1次。如果发现引流液突然变清、变黄或停止流动, 应怀疑堵塞但首先要排除引流管曲折, 再考虑管腔堵塞。对不能再通的引流管, 立即通知医师更换引流管。

当患者皮下积液消失, 皮肤切口脑脊液漏处愈合, 脑脊液漏消失, 体温恢复正常3d以上, 头颅CT显示脑池和脑室内积血消失, 脑脊液生化常规基本正常后拔管, 可有效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

3 结果

经过治疗护理后, 接受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术治疗的58例患者治愈53例, 有5例无效行手术修补, 治愈率达91.4%。58例患者无脑疝、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其中有4例患者有引流管不畅的并发症发生。

4 结论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安全、带管时间长且可动态观察脑脊液等特点, 正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2]。如护理不当, 在持续腰大池引流过程中, 很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专业护理对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李艳秋研究指出, 对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患者进行护理, 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本研究中, 通过对58例行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术实施有效的护理, 可减少过度引流、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对引流效果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申志才, 冯玉梅, 郑晋, 等.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32例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8 (1) :51.

[2]赖立英, 钟爱武, 林英华.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监测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7) :152-15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预防引流】相关文章:

引流效果06-04

常规引流06-20

胸腔留置引流05-10

挂线引流07-29

负压闭式引流08-04

胸腔留置引流术05-09

钻孔冲洗引流术05-13

微创闭式引流术05-17

置管持续引流05-18

软通道引流术05-21

上一篇:稳定水位下一篇:教育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