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城市风貌

2024-06-08

信阳市城市风貌(精选12篇)

信阳市城市风貌 第1篇

关键词:信阳市,园林植物,配置,种类,对策

城市园林植物具有遮阳、防风、防尘、释放氧气、调节大气温度、湿度、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重生态功能[1]。城市园林绿化能够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市容市貌、维护生态平衡、减少城市(噪音、灰尘)污染,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居民对包括居住环境在内的生活质量追求越来越高,城市园林绿化植物调查、景观设计及物种配置等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不同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现状已有了相对深入的研究[2,3,4,5]。园林植物配植应用是复杂的,只有通过对环境和植物的充分认知和理解,做到适地适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6]。

信阳处于我国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年均温15.2℃,年均降水量900~1 400 mm,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气候温暖湿润,温带和亚热带两大植物区系树种大多能在此生长良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天然植物园”的美称。据记载,仅信阳南部的鸡公山区域现已查明的植物就有251科、915属、2 260种,乡土树种1 000余种。但大多数植物没有或很少在城市绿化中广泛应用,因此信阳市园林绿化植物可供选择范围较广,开发潜力巨大。

近年来信阳市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等殊荣。但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仍然存在因园林植物应用种类少、应用不合理,导致园林绿化效果不理想,地域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由于不同城市在区域气候特征和植物资源上存在的差异,应加强对不同城市园林植物调查以及合理配置等研究工作。本研究在信阳市城市园林植物种类与生长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资料分析,澄清信阳市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及分布情况,筛选出若干种适宜信阳发展的城市园林绿化植物,进一步丰富信阳市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物种,同时为改善信阳市人居生态环境质量,针对信阳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提高信阳城市园林绿化质量的合理化意见建议,用以指导信阳市城市园林建设。

1 信阳市城市园林植物现状调查

1.1 调查内容

对信阳市各类不同类型绿地园林植物种类、分布、来源、生活型、观赏特性、珍稀濒危等特性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

1.2 调查研究方法

采用实地踏查和资料查询相结合的方法。

1.2.1 实地调查

市区调查采用普查的方法进行。成立调查领导小组,制定调查方案。调查人员经过集中培训后核发绿化普查员证,分区域逐一开展普查。

1.2.2 市区调查历程

实地调查从2002年7月1日开始到7月10日结束,历时10 a,共完成3次普查。

1.2.3 野外踏查

野外踏查在查阅《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等大量文献资料[7~8]的基础上,选择区域内鸡公山、董寨、连康山、天目山、黄柏山和金刚台等植物物种资源丰富的典型区域,有针对性地进行踏查,筛选新的乡土园林植物物种。

2 信阳市城市园林植物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信阳市城市园林植物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信阳市用于园林绿化的植物种类丰富,类型多样。信阳市常用园林植物有276种,分属82科,179属。其中常绿乔木28种,优势种主要有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雪松(Cedrus)等;落叶乔木92种,优势种主要有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刺槐(Black Locust)、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法桐(Platanus×acerifoli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银杏(Ginkgo)、垂柳(Salix babylonica)、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等;灌木76种,优势种主要有紫薇( Lagerstroemia indica)、碧桃 ( Prunuspersica f. duplex)、红叶石楠(Photinia serrulata)、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石榴( Punica granatum)、栀子花 (Gardenia jasminoides)、连翘 (Forsythiasuspense)、月季(Rosa.chinensis)等;藤本8种,优势种主要有爬山虎 (P.thomsoni)、藤本月季( Morden cvs.of Chlimbers and Ramblers)、紫藤(Wisteria sinensis)、葡萄 (Vitis amurensis)、凌霄 (Campsis grandiflora)等;竹类7种,主要有刚竹(Phyllostachys viridis)等;地被、花境植物59种,优势种主要有麦冬草(Ophiopogon japonicus)、鸢尾( Iris tectorum)、红花酢浆草 (Oxalis corniculata)、白三叶 (Trifolium repens)、高羊茅(Festuca elata)、黑麦草( Lolium perenne)、万寿菊 ( Compositae)、三色堇 (Viola tricolor)、矮牵牛( Petunia hybrida)、一串红 (Salvia splendens)、金盏菊(Calendulaofficinalis)、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水生植物6种,优势种主要有睡莲(Nymphaea alba)等。

按物种来源分类,其中乡土植物227种,外来植物49种。

2.2 信阳市城市园林植物应用配置分析

信阳市城市应用园林绿化植物种类有276种,尽管物种较为丰富,多数植物符合信阳的生态环境特点,但在信阳市主要城市道路、公园、广场、游园、绿地中应用频度较高的乡土植物只有48种,不到信阳市植物物种总数的2%,具有信阳特色的园林植物总量并不丰富,乡土树种使用频率普遍较低,地域特色不够突出[10]。

在立体分层结构上,乔木、灌木占优势,草本花卉和用于垂直绿化的藤本植物、竹类较少;在树种配置上,常绿树种占优势,落叶树种较少;从树种叶形分析,阔叶树种占绝对优势,针叶树种较少。总体上看,信阳市目前常用的园林植物种类不够丰富,使用范围仍比较狭窄,仅占信阳市已查明植物资源种类的12%左右,仍需充分发掘、利用信阳市所拥有的丰富物种资源,丰富植物造景素材。

2.3 新筛选的 35 种园林植物名录

在查阅资料和野外踏查的基础上,结合信阳市园林植物调查分析,通过全面了解不同植物品种的生长特性、形态特征、环保景观功能等特性,从中新筛选出35种适应信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具有较强适应性、观赏性和应用潜力的乡土园林绿化植物。

乔木(12种):白蜡(Fraxinus chinensis)、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苦楝(Melia azedarach)、五角枫 ( Acer elegantulum ) 、小叶朴 ( Celtisbungeana )、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乌桕(Sapiumsebiferum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盐肤木(Rhus chinensis)、火炬树(Rhus Typhina)、丝棉木(Euonymus maackii)。

灌木(9种):糯米条(Abelia chinensis)、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荚迷(Viburnum dilatatum)、麻叶绣线 菊 ( Spiraea cantoniensis ) 、郁香忍 冬( Lonicera fragrantissima ) 、金丝梅 ( Hypericumpatulum Thunb)、黄荆(Vitex negundo)、云南黄馨(Jasminum mesnyi)、蜀葵(Althaea rosea)。

水生植物(4种):千屈菜 (Lythrum salicaria)、凤眼莲 ( Eichhornia crassipes ) 、蒲草 ( Typhaangustifolia)、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

藤本(2种):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野蔷薇(Rosa multiflora)。

竹类(2种):阔叶箸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菲黄竹(Sasa auricoma)。

地被、花境植物(6种):大花金鸡菊:(Coreopsisgrandiflora)、吉祥草(Reineckia carnea)、宿根福禄考(Phlox paniculata)、大花萱草(Hemerocallismiddendorffii)、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玉簪(Hosta plantaginea)。

3 信阳市园林绿化植物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树种配置单调,乔、灌、藤、草配置比例不够协调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要扩大绿地面积,提高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还必须对有限的绿地生态类型、树种群落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配置,才能提高单位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地景观整体的生态效应。

信阳市公园绿地的园林植物树种相对稍为丰富,但是植物配置多以片状密植为主,树种配置单调,乔、灌、藤、草搭配比例不协调。在树种选择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兼顾不够,总体效果并不理想[11]。

城市道路绿地遮荫树数量不足,老城区道路大树少,色块、花灌木多。新城区道路绿化带规划设计标准较高,但树种选择不够合理,行道树多集中于广玉兰、香樟等少数几种树种,遮荫树数量严重不足,宽阔的路面绿化带多为模纹色块,绿化树木稀疏,从而使得整体绿化效果不理想。

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地及防护绿地是城市生态绿化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12],树种种类同样相对单调。

3.2 树种规划缺乏色彩和季相变化

信阳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在选择和应用上存在结构简单、色彩单调、缺乏特色等问题,为了达到四季常青的景观效果,在绿化树种方案评审、决策时,喜欢选用几种速生、常绿的树种。而一些彩叶植物和有季相变化的树种,因为不是常绿树种或者因其抗病虫害能力稍弱,常被拒之门外,造成部分色彩和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被旁落。

3.3 部分园林绿地规划不合理

在进行园林植物规划时,缺乏对植物生态习性的认识,不能根据各种绿化场地所处生态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去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导致园林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与栽植地的环境条件不适应,成活率偏低,景观效果不理想。如在园林绿化实践中,选用了极不适宜信阳市生态环境条件的杜英、含笑、龟甲冬青等树种,2013年夏季在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时,因灾死亡率均高达30%以上。

3.4 新品种选育推广力度不够

信阳处于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由于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种和引种工作未能有效开展,园林植物种类相对不够丰富,未能充分发挥出过渡带园林绿化植物资源方面的优势。同时乡土植物在信阳市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不占优势,城市绿化常用树种过于集中,一些引种驯化树种和优选的乡土树种推广力度不够。

4 信阳市城市园林植物应用发展对策

4.1 加强规划,合理配置绿化植物

在树种应用发展上应突出重点,在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和单位、居住区绿地要充分考虑遮荫问题,应考虑建设一些森林生态型景观道路,让城市座落于森林之中。在树种选择上,一是道路树种选择:落叶乔木应重点培养高大、观叶、观花或观果的树种,如鹅掌楸、枫(槭)树类;在有条件的道路形成乔木、小乔木、大灌木、小灌木、地被等不同层次的园林植物互相穿插仿自然植物群落,同时又搭配不同开花植物,形成四季常绿,四季有花,花开不断的道路植物景观。二是公园绿地内树种选择:考虑树种应用的整体性及成片效果。可栽植彩叶树种、花灌木、常绿林、常绿落叶混交林。景观以春季鲜花烂漫,夏季郁郁葱葱,秋季色彩缤纷,冬季简洁明快为好。三是单位、居住区绿地树种选择:乔灌草结合,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相结合,适当地配植和点缀花卉草坪。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的组合与协调,通过植物叶、花、果实、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在1年四季中的变化为依据来布置植物,创造季相景观。四是信阳市周围有着较好的自然山水景观,在树种规划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注重沿河、沿山、沿渠、沿路的绿化,利用自然水面及山体将自然绿化景观引入城市内部,使城市融于自然,同时选取适宜的植物种类,结合有利的自然地形,形成自然多样的植物群落。

4.2 发挥资源优势,积极选育应用新品种,加强造景植物均匀度调整

信阳市植物资源尤为丰富,特别是野生观赏树木资源十分充足,合理利用乡土树种和常见树种,突出地方特色。将本次调查新筛选出的35种观赏价值高、引种成功可能性大的种类,逐步推广应用到城市道路行道树、公园、游园、绿地等,实现信阳市城市园林植物独具的地域特色,实现物种的不断更新。

4.3 加强乡土观赏植物应用,积极引进外来物种

在加大对已筛选出的具有信阳特色的乡土观赏园林植物推广应用的同时,通过引种驯化实验,适当引进经过考察论证的外来物种,促进植物多样性,丰富园林景观,提高城市总体园林绿化水平。推广种植花境植物和地被植物,增加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色彩和植物层次,改变城市园林绿化只绿不美的现状。

4.4 充分利用彩叶、水生、藤本植物,丰富园林景观

信阳市城市风貌 第2篇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促进会,主要是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进行深入动员和全面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强化措施,迅速行动,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创建工作,确保顺利通过国家暗访,实现创卫目标。刚才,冯鸣市长宣读了我市关于调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指挥部的通知,相关辖区和单位作了表态发言,相关责任单位递交了责任书。我们一定要按照责任分工抓好落实。下面,我重点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坚定信心和决心

我市的创卫工作,从2004年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算起,到现在已经历经了10年历程,特别是在2007年开始的“六城联创”强力推进下,我市城市建设管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相继实现5项创建目标,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这个难度最大、任务最重、要求最高的创建目标还没有实现。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在创卫工作上始终没有停步,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一直在抓,市政设施的配套完善一直在做,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创卫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为早日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多年的实践,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创卫是民生,创卫是发展,创卫是管理,创卫是形象,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是创不创的问题,而是必须创、什么时候创成的问题。具体说:

(一)要发扬成绩创。近年来,我市以“六城联创”为载体,通过大力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得到有效治理,内河环境、农贸市场等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市承载能力大大增强,市民文明素质大大提高,城市形象得到全面提升,为我们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在去年底,我们针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和创卫关联的一些突出问题,在中心城区集中开展环境卫生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工作,结合实际把环卫保洁、占道经营、交通秩序、农贸市场和旱厕改造等5个方面作为重点整治内容,确定目标,规定时限,明确责任,强力推进,有效巩固和提升了创建成果。在这次集中整治活动中,各级各单位行动迅速,工作扎实,措施有力,在工作落实上严格要求,在工作方法上灵活创新,在督导检查上严肃认真,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各单位尤其是辖区和职能部门、办事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的结果,凝聚着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职工和群众的辛劳和汗水。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真正下力气抓,下决心管,无论是突出问题还是难点部位,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所以,我们只要发扬成绩,再接再厉,持续创建,就一定能够实现创建目标。

(二)要发挥优势创。通过多年来的共同努力,我市相继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去年又荣获中国最美丽城市、中国最平安城市,连续五届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连续三届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为我们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赢得了有利条件。通过持续开展创建活动,我们也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中心城区环卫体制改革得到了深入落实,卫生保洁等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为我们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积累了工作经验。同时通过创建,我们对创卫的要求掌握得更为清楚,努力方向更为明确,工作措施更有针对性,工作方法也更加有效。特别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每一条标准、每一项要求,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都与群众健康紧密相连,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参与,为我们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营造了浓厚氛围。总之,无论是基础设施、工作机制还是创建环境,我们创卫攻坚的基础已经具备、条件更加成熟,具有夺取胜利的优势和条件。

(三)要坚定信心创。这几年,市委、市政府一直在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没有改、决心没有变。按照规定,国家卫生城市评审每3年一个周期,周期内每年第一季度为申报期,其他时间为评审期,第3年最后一个季度集中公示命名。今年是本次评审周期的最后一年,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申报,积极努力,顺利通过暗访检查和评估、评审,年底就能够被命名。否则,就需要再等上3年,就需要进入下一个周期。根据当前形势,市委、市政府决定,抓住这次机遇,按照既定要求和部署,确定今年申报国家暗访,确保一次性通过检查验收,顺利实现创卫目标。各级各单位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清形势,发挥优势,下定决心,坚定信心,咬定目标不放松,切实把创卫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全力以赴、扎扎实实抓创卫。全市从上到下、从领导到群众,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创卫合力,持续求进地创,扎实有力地创,积极作为地创,一鼓作气地创,确保一举创建成功。

二、要认清差距和问题

只有摸清底数,认清差距,找准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抓住关键,事半功倍。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我们还存在不少问题,还有不小差距,加之时间紧、任务重,总体形势不能过于乐观,一定要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当前,我们在创卫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作标准还不够高。中心城区的创卫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我们与自身相比,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我市创卫工作特别是市容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监管、病媒生物防制、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卫生等方面,整体水平和工作标准还不够高,还存在着不小差距。虽然前段时间集中开展了中心城区环境卫生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活动,确实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但不论是环卫保洁、秩序管理,还是市场整治、旱厕改造,仅仅局限于垃圾基本清走、秩序有所规范、硬件初步改造,用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来衡量,都还处在比较低层次上。

二是问题整改还不够实。上次国家暗访时反馈了5个方面的问题和3项建议,共有20多条;

去年10月份,省创卫专家调研组给信阳指出了9条问题,每一条都点得很具体。各位专家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内河、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市政设施、流动摊贩、食品监管、公厕管理、居民区卫生、宣传教育、群众满意度等方面,重点在农贸市场、城市内河、背街小巷等关键部位和“五小”单位,特别是食品摊贩无证经营、乱摆乱卖、前灶后厅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也是再次暗访的重中之重,必须举一反三,重点治理,逐一整改,逐项解决。特别是专家建议中指出的具体地点、具体问题,每一处、每一点都必须高标准限期整改到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家暗访和专家调研时反馈的问题,很多方面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还没有切实整改到位。

三是重点治理还不到位。中心城区的农贸市场综合整治还不够理想,多数市场管理跟不上、卫生不达标、设施不完善,特别是活禽经营没有按要求进行独立分区,水产区设置不规范等现象普遍存在。“五小一大”的卫生问题较为严重,“五小”单位特别是小餐饮店、小食品店及早餐摊点、夜市排档的“前灶后厅”问题仍很突出,有的证照不齐、卫生不达标,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胜利南路和建设西路的小南门区域、车站周边的张李湾及新建街区域、浉河大市场及东关市场、新华市场区域等重点场所、重点部位,整治标准本来就不高,虽然取得一些效果,但没有得到很好巩固,问题时有反弹。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落实不够到位,尤其是重点单位、重点部位的“四害”防制工作落实不力。对于这些薄弱环节,我们必须下大气力,彻底扭转被动局面。

四是宣传氛围还不浓厚。中心城区创卫公益广告和宣传专栏比较少,健康教育专栏缺失较多,有些板面内容陈旧,长期没有更新,群众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知晓率和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还不够高,市民的卫生意识、文明程度亟待进一步提升,全民支持、广泛参与的氛围虽然已形成,但还不够浓厚。以上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创卫工作,损害了城市形象,必须下定决心,坚决予以整改。

三、要狠抓重点和难点

国家卫生城市的检查要求十分严格,是按照“木桶效应”的标准来评判,即:不管长处有多长,而是看短板有多短;

不依亮点有多好,而是看问题少不少。特别是暗访检查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检查的重点在老城区,关键是看扣分因素,有些近乎苛刻,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因此,大家一定要真抓真改,做好做实,特别要突出抓好暗访的重点内容,切实解决暗访的扣分因素,全力以赴打好创卫攻坚战。

(一)抓住工作重点。创卫攻坚的首要任务是要通过国家暗访。创卫暗访的样本量大、类型多,但重点范围是以建成区和老城区为主,重点对象是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五小”单位、棚户区(老旧社区楼院)、河渠及铁路沿线等。暗访检查时重点从多形式宣传、教育及询问群众等方面看氛围,从公厕、农贸市场、环卫设施、道路建设等方面查硬件,从清扫保洁、秩序管理、五小单位卫生、门前三包落实、禁烟标志、医院管理等方面看管理,从孳生地消除、防制设施配备、实地查看等方面查“四害”防制。同时,暗访的主要扣分因素集中在市容市貌、农贸市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居民楼院、五小行业、河渠及铁路沿线等6个方面25条。因此,我们要抓住两项重点,一个是紧扣暗访检查的重点内容,对照标准抓紧抓好氛围营造、硬件配套、日常管理和“四害”防制等重点工作。另一个是紧紧围绕暗访的主要扣分因素,突出解决好所列的25条重点问题,本着缺什么补什么、有什么问题改什么问题、怎么要求怎么做的原则,下大力气,下真功夫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任务和重点工作。

(二)主攻薄弱环节。目前,我市创卫工作条件基本具备,亮点能够满足需要,关键就是要切实解决好弱项和短板问题,真正克服通过国家暗访的扣分因素。因此,我们要结合信阳实际,扎实有序地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专项治理活动,重点加强薄弱环节,解决好突出问题。一要加大农贸市场专项治理。要以干净、整洁为基础,配置充足的垃圾容器,加强垃圾清扫,做到垃圾入桶,维持环境卫生。要以《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服务管理规范》为依据,完善相关设施,实行划行归市,尤其要按照行业标准要求对活禽和水产品售卖区进行改造升级。二要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治理。重点对中心城区小餐饮等“五小”行业全面开展集中整治,落实各项卫生制度和卫生措施,切实解决“前灶后厅”等问题。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积极引导早、夜市摊点适当集中、规范经营,并加强卫生监管,确保卫生达标。三要加大占道经营专项治理。要督促指导沿街单位、门店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严禁乱堆乱摆、乱泼乱倒、乱停乱放、乱扯乱挂、乱贴乱画,严禁店外经营、占道经营,自觉维护门前的环境、卫生和秩序。规范流动摊贩经营秩序,合理设置流动摊点集中经营区域,在有条件的地方合理设置一批便民临时市场,加强卫生监管,解决好占道经营和马路市场问题。四要加大内河环境专项治理。要严格按照责任分工和区段划分,加强内河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内河垃圾、漂浮物的清理打捞工作,加强对沿河居民的教育和引导,确保河道及两岸环境卫生清洁。五要加大对反馈问题的专项治理。对上次国家暗访和去年省专家组调研反馈的具体问题,都要建立台账,明确责任,逐一整改,解决一个,巩固一个,确保效果。

(三)消除盲点盲区。一是卫生清扫不留死角。主次干道要完善相关市政设施,进一步提升卫生保洁水平。要规范门头招牌,清理墙体小广告,梳理归整空中各类管线,达到干净整洁、规范有序。背街小巷要继续按照“路平、灯明、墙净、有绿”的标准,持续推进综合治理,完善垃圾清扫清运制度,提高保洁水平。老旧居民区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无管理主体辖区负责”的原则,切实搞好环境卫生。各级各单位要各负其责,全民动员、全社会动手,广泛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全面清除责任区内的垃圾杂物,不留任何卫生死角。二是公厕改造不留遗漏。要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公厕的卫生保洁和管理水平,及时修复损毁设施,有条件的要免费开放。要加快推进旱厕治理,做到应改尽改、应拆尽拆,在建成区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遗漏。三是病媒生物防制不留空挡。要加大对餐饮、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四害”防制的监督管理,督促“五小”门店认真落实“四害”防制措施。要在单位社区、机关家属区、居民楼院等场所实施“四害”消杀活动,并结合卫生大清扫等活动,全面清理、消除“四害”孳生地。四是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治理不留盲区。已经整治的示范亮点,要切实巩固好、保持好。尚没有治理的,不论范围大小、是不是偏远,都要按照创卫要求进行综合治理,搞好环境卫生,配套环卫设施,完善卫生制度,实施规范管理。

(四)营造浓厚氛围。创建氛围浓厚不浓厚是体现群众知晓和理解、支持和参与程度的重要依据,也是暗访的重点内容之一。一要强化宣传,形成声势。在媒体宣传上,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要积极主动、深入报道创卫工作,并在创卫宣传、公益广告、版面时段、数量时间上给予保证。在社会宣传上,要在主要街道、重要地段和车站、商场、广场、公园、窗口单位等公共场所,设置创卫宣传专栏和大型户外广告,并充分利用出租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和公交站棚等公益设施宣传创卫工作。二要加强教育,积极引导。每条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和每个单位、每个居民庭院,都要合理设置适当的健康教育专栏。特别是要注重实际内容和宣传效果,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严禁“大呼隆”、搞形式。要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培训,组织开展相关行业健康教育,严格落实禁烟、控烟规定,切实提高市民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三要人人参与,形成合力。要通过灵活多样、丰富多彩、通俗易懂的主题教育,引导大家养成讲卫生、讲文明的良好习惯,形成自觉遵守、从我做起的思想意识,使人人支持创卫,人人参与创卫,形成全社会合力创卫的良好氛围。

四、要强化保障措施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各级各职能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创卫作为当前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强化领导,强化责任,强化保障,强化督查,全力做好创建工作,确保目标顺利实现。

(一)强化组织领导。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明确、责任重大。市委、市政府已经把创卫工作列为当前的一项大事、要事来抓。市级领导特别是各位副市长要充分发扬分工协作的良好作风,在继续落实环境卫生突出问题综合整治任务的同时,切实承担起分管工作所涉及的创卫任务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工作,带头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级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切实把创卫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亲自研究安排,亲自检查调度,亲自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分管领导要深入一线,了解情况,把握工作动态,及时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各级各单位尤其是各辖区和相关职能部门都要有一支能打硬仗的创卫队伍,切实增强人员力量,为抓好创卫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责任落实。刚才,各责任单位递交了责任书,就是签订了军令状。我们要严格按照责任分工要求,切实把工作任务、工作责任明确到单位、到辖区,细化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创卫工作项项有人抓、件件有人管、事事能落实。各职能部门要按照“谁的问题谁解决、谁的任务谁落实、谁的责任谁承担”这个原则,切实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把应该做的做好、应该管的管好、应该服务的服务好,决不允许推诿扯皮。辖区政府和办事处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必须承担主要责任和主要任务。中心城区的各个单位,不管是市直、区直还是省直、中直驻地单位,都要增强主动性,认真负责地搞好本单位、本系统内部的创建工作。要动员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进而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广泛参与的强大合力。

(三)强化资金保障。环境卫生虽然重在管理,但创卫工作必须要有一定的投入,尤其在一些必要的硬件建设、必备的设施配套、必须的改造升级方面,要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各级财政要结合实际,对必须投入的创卫资金给予有力保障,对“五小”门店整治、农贸市场改造、环卫设施配备、“四害”防制及宣传教育等急需经费要立即给予落实。要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创卫工作的刀刃上。辖区、办事处,职能部门和市直、区直单位都要结合工作实际,在创卫攻坚工作上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创新投资融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工作落实。

(四)强化督导奖惩。落实创卫工作必须要有强力的督查作保障,依靠严格的奖惩来推动,扎实开展分级督查,认真进行全面督导。市卫生局和市爱卫办要切实承担起创卫工作总协调责任,尤其要切实搞好专家指导及沟通对接等项工作,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市联创办要切实抓好责任分解、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工作,对照创卫任务逐项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督导检查要敢于动真碰硬,对不符合标准、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予以纠正,确保工作效果。各级各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和工作任务,逐级开展内部督导,确保承担的任务落实到位。辖区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辖区内各项创卫工作的监督管理;

办事处、居委会要大胆管理,严格督促辖区单位认真落实创卫任务。要畅通市民投诉渠道,鼓励群众举报,并及时进行处理解决,发挥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作用。要严格落实奖惩兑现,每十天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依据工作成效发放红旗、黄旗、黑旗,通过以奖代补、奖优罚劣的方式在经济上兑现奖惩。对工作行动快、完成质量高、检查效果好的单位,要给予通报表彰和一定的经费奖励;

对行动迟缓、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要通报批评、媒体曝光;

对阶段性工作完成不力、严重影响创卫工作的,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格问责、严肃处理。

咸阳市城市地下管网中存在问题探析 第3篇

摘要: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十分迅速,但重地上轻地下的管理和建设导致地下管线对城市的全面发展造成阻碍,并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严重。本文结合实际,对目前咸阳市城市地下管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几点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网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近年来,由于咸阳市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面积的加大,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城市规划中更加重视地面上城市的建设,而忽视了地下的发展,因而导致地下管线建设和管理工作严重滞后,对城市的全面发展造成阻碍,所以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的建设也日益受全国各大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开始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

1咸阳市城市地下管网所存在的问题

1.1咸阳市地下管线的资料不全,管理单位不一致,所以导致管网建设的难度加大。城市地下管网纷繁复杂,种类繁多,其形式也复杂多样,其中城市的地下管线就包括工业、市政、电力、燃气、热力、广电、电信、移动、联通、铁通、网通、给水、排水、交通信号灯、防管线等。[2]所以造成现有的地下管线的数据资料不完善,而且信息不能多领域广范围地共享,各管理单位不能够及时地更新地下管线的现状资料,资料的来源不明,精度不高,内容残缺不全,并且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地下管线的分布状况在传统的资料管理模式下,资料格式不统一,检索的速度慢,并不利于资料综合性分析,存在诸多弊端。此外,许多城市的各级各类地下管线资料是由不同的公司进行管理,并未实行统一的管理,无法对城市地下管网进行科学的规划。由于各类地下管线的管理单位不同,导致了地下管线的整体规划不合理,从而造成了地下管线埋设混乱,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地下空间,给城市发展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也严重制约了城市地下管网系统的建设。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水管爆管,水管被施工单位挖断以及雨天污水管线排水不畅,致使市区积水、倒灌等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困难。[1]

1.2现行的地下管线管理体制比较混乱,没有相应的管理政策,所以导致地下管线建设不同步,出现了不同部门间重复建设的现象。目前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设计时缺乏地下管线的现状资料,使得有些工程无法按设计进行施工,更甚者由于利益驱使,且缺少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督,部门管理职责、管理范围和职能交叉或不清,导致随意埋设管线的情况不断涌现,甚至造成地下管线经常被挖断,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由于不同管线管理部门受到计划、资金、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地下管线的建设明显落后于城市的建设,进度很难达到一致,浪费了地下的空间资源和建设资金,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1]

1.3咸阳市地下管线缺乏完整、系统的管理平台。我国城市的地下管网系统基本上还是单机管理,数据更新不及时,现势性差,不能满足城市在规划建设中的需求,且管网的资料残缺不全,数据没有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等,各地区资料共享性差等,这样就致使为建设完整高效的地下管网系统提供准确的基础性数据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1.4咸阳市地下管线缺少基本的资金保障。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工作分为两类:主动管理和被动管理。主动管理即为政府行政管理,被动管理即为后期跟踪管理,这两个方面管理的实施必须要有资金的基本保障来支持,没有资金的投入,城市地下管网系统的建设工作无法正常开展。[3]

2解决措施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数字城市”已从概念发展到了现实,而地下管网系统的建设作为“数字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进和完善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系统,以实现优化管理,提高管理效力的目的:

2.1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意识。有法可依是规范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重要手段,制订一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法规成为工作的重点。当前城市建设各部门都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在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建设与管理、地上建设与地下建设、建筑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着力改变“重建轻管、重地上轻地下”等观念。

2.2构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手段。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在各专业管线单位的支持下,只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对地下管线的建设工程进行全面监督,将其纳入建设市场的执法监管中,对地下管线信息采用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模式,完全可以建立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建成公共数据交换服务平台。将城市的全部地下管线信息以数字的形式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建立具有空间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技术系统和切实可行的信息更新机制,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确实的依据。[4]

2.3保障资金投入,加快人才培养。加快人才培养,加强新技术的学习,加强对地下管线信息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实行持证上岗,以确保产品质量,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除此之外,还应当保障有长期专项资金投入,以确保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发展的资金来源。

2.4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水平,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爱护、保护地下管网设施,屏弃掉一些不良行为,为城市的建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3总结

城市地下管网是城市的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命脉,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滞后,必然会对一座城市的全面发展造成阻碍。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管理综合化、管理法治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社会化。”[6]

参考文献:

[1]王献军,陈亮.大河网[EB/OL].http://news.dahe.cn/2010/11-26/100535323.html.2010-11-26.

[2]张连悦.城市地下管线的保护[J].中国西部科技,2009.

[3]甄燕红,杜志超.慧聪网[EB/OL].http://info.jjcn.hc360.com/2013/03/290945109165.shtml.2013-3.

[4]蔡玉高,凌军辉.腾讯新闻[EB/OL].http://news.qq.com/a/20100906/000962.htm.2010-09-06.

[5]董茂平.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与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1).

[6]杨学红.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与管理[J].城市,2006(3).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咸阳市地下管网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3XSYK029)”。

作者简介:

廖世芳(1984-),男,甘肃天水人,助教,研究方向:工程测量。

贵阳市会展城市品牌建设研究 第4篇

一、引言

会展业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拉动作用,成为各地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和地方层面为了促进会展业的发展,也纷纷出台了各种促进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各大城市都纷纷大力进行会展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一些经济发展基础好、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一二线城市,会展经济活动频繁,会展业发展水平较高,已经成为了会展中心城市。根据《2014年中国会展业发展行业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东部12个省(区、直辖市)的办展数量占全国总数的66%,西部10个省(区、直辖市)的办展速度加快,展会项目总数超过中部地区,但展出面积仍然落后于中部地区。我国会展品牌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国家级会展中心城市,且实证研究少,对于区域性会展城市特别是一般性会展城市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贵州省贵阳市会展业的发展按照展览面积和展览数量的综合统计,位列全国会展城市第24位,虽然贵州会展业的增长速度较快,但从会展对经济的影响力,以及品牌会展的数量来看,还远远落后于西部的成都、重庆、西安和昆明,所以如何从会展业的强烈竞争中突围,找到会展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树立独特的会展城市品牌形象已迫在眉睫,因此本研究对于一般性会展城市如何建立会展品牌具有探索性意义。

二、会展城市品牌建设相关研究

(一)研究现状。

对会展品牌的研究是会展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品牌理论在会展行业的应用。随着会展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品牌会展的不断涌现,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已开始对会展品牌进行了研究,他们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对“会展品牌”或“品牌会展”进行了相关研究:把会展品牌化发展作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会展品牌化作为会展业相关研究的一部分;会展品牌化和会展营销进行关联性研究;会展品牌化与城市、区域发展的研究。

由于我国会展业起步较晚,较为成熟的、专业的、大规模的展会匮乏,对会展业品牌的研究存在基础薄弱、实证研究少,仅仅停留在会展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关注点较多停留在会展品牌观念和设计层面,完整的、系统的会展品牌化研究还很缺乏,特别是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中小型城市会展品牌化发展的研究更是少中又少,国内对于中小型城市会展品牌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二)会展城市及会展品牌。

会展活动的集聚和会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会展城市。会展城市是指具有会展业发展的基础,会展综合实力、集聚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及发展潜力较强,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整个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会展城市竞争力模型”,即把会展城市竞争力系统可以概括为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系统,并把硬竞争力比作弓,软竞争力比作弦,会展产业比作箭,会展城市是否具备竞争力,要依托于硬实力、软实力即会展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还要依赖于会展产业发展的行业基础,三者统合,共同形成会展产业发展的向心力,按照会展城市的竞争力状况,可以把会展城市分为国家级、区域性和一般性会展城市。会展品牌是指某一展会跟其他展会相比,具有独特的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使得它与其他展会相比较,能够明确的从竞争对手中区别开来,一个会展品牌应该有独特的品牌属性、品牌个性、品牌文化和品牌价值,使得参展商和观众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产品、服务、理念及文化。会展品牌如何建设,有赖于依托会展业的发展,更依托于会展城市的发展,会展城市通过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环境而形成的资源聚集力、产品供应力、价值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合力等来支撑会展品牌的建设。

三、贵阳市会展城市品牌发展现状

贵阳市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是以2011年2月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投入使用为开端的,“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共举办了各类展会活动2339场次,展出面积400多万平方米,1700多万人次参展观展,实现综合经济效益477.99亿元,会展经济实现了每年30%的增长,但会展业还是呈现了“无品牌、无特色、无规模、无效益”的情况。在“十二五”期间,随着西部经济的腾飞,以成渝经济区为核心圈的西部会展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贵阳市基于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条件限制,在“十二五”期间会展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效度并不高。

(一)会展城市品牌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贵阳市还属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资源依赖性强,产业形势落后单一的地区,另外由于西部成渝两地城市的会展业半径覆盖范围大,从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贵阳市会展业的发展空间。从会展城市品牌发展情况来看,西部会展城市品牌发展耦合了区域会展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成渝地区是西部地区会展城市品牌发展的高梯度区域,贵阳市是会展城市品牌发展的低梯度区域。

(二)拥有的高质量品牌展会较少。

城市发展会展业除了要有完善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配套设施,更需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展会,品牌展会是一个会展城市的软实力,拥有强大品牌号召力的展会可以扩大这个会展城市在区域的影响力。根据2015年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相关统计数据,贵州省2015年商贸展会数量为25个,总面积65万平方米,位列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24位,从数量和规模上来看,贵阳市的品牌展会较少。但西部会展经济中心城市的成都,大力构建和发展具有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度的展会,成都已拥有全国知名的三大本土展会,成都的办展数量和规模都已名列西部会展城市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对贵阳市会展业的发展有阴影遮蔽作用。

(三)会展品牌发展与地方优势产业结合度不高。

会展市场是一条产业链,即会展中心——办展机构——参展商——观众,只有保证这个产业链健康发展,才能够保证会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支撑这个产业链的就是这个城市的产业优势。贵阳市,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都市,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避暑之都,还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因此其主要产业集中于生态产业、旅游业、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制造业、地方民族产业等领域,这些强大的产业基础才是打造贵阳市会展业的基础,但从贵阳市目前会展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展会多以消费性展会居多,以产业背景为支撑的专业题材展会相对较少,或者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特色展会。

(四)会展城市品牌缺乏市场营销。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贵阳市会展业的意见》《贵阳市会展业发展规划(2012—2015)》等政策措施,用于资助奖励符合贵阳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国内、国际专业展会的申办和引进;贵州省博览局也于2013年成立,这样的政策优势对于贵阳市会展品牌的建设有极强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贵阳市的知名度最高的品牌展会如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等大多是政府主办,在招展和招商方面缺乏主观能动性,市场营销意识缺乏,参展商和观众主要还是通过政府来进行邀请,展会的市场行为较低。另外,贵州省博览局的成立,对会展业的规范性管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贵州省会展业的宏观调控,但从目前贵州省博览局的管理效果来看,在制订行业规范、促进行业发展、市场主体培育及营销宣传方面还处于缺位阶段,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另外贵州省会展行业协会作为服务组织,其职能作用并未体现,在服务会展业发展,培育会展品牌展会方面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五)地域文化对会展品牌的建设作用不大。

地域文化会影响包括会展产业结构、会展业发展模式、会展经济管理模式等在内的会展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各地区的会展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地域文化及相关的资源环境使其拥有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经济形式。会展业的发展需要地域提供深厚的文化环境,有力的产业结构、优质的服务配套作为支撑,地域不仅能够促进又受益于会展业的发展,贵阳市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地域平台,但为会展注入文化内容,使得会展业发展与地域文化保持高度融合,目前来看贵阳市会展业的发展还缺乏地域文化的认同。

四、贵阳市会展城市品牌发展战略

今年进入“十三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我国会展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会展业的品牌化发展是会展业良性发展的最重要途径,因此提升会展品牌化水平,是贵阳市乃至贵州省能在会展业发展这片“红海”中找到出路的有效手段,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尝试性地提出贵阳市会展城市品牌发展的以下战略。

(一)加强会展城市定位,发展会展比较优势。

按照城市会展竞争力的综合指标体系,我们可以对会展城市进行分类定位,把我国会展城市分为一般性、区域性和国家级会展城市。从贵阳市的经济基础及会展业发展现状来看,可以认为贵阳市是属于一般性会展城市,因此发展会展业,进行会展城市品牌建设时,要根据城市特点进行合理定位,可以依托贵阳市的产业优势、人文旅游环境优势、政策优势及地方民族特色优势,对城市的会展品牌进行定位,有针对性的打造独具特色的会展品牌,创造属于自己的“蓝海”。

(二)打造品牌特色展会,带动会展城市发展。

利用贵阳市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连接华南如广西、广东省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地理及交通优势,以及贵阳市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环境优势,省级及地方政府对于会展业发展的各项促进措施,将贵阳市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的特色会展城市。在创新和培育如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知名自主会展品牌的同时,引进国际知名的大型会展项目落地。注重培育专业化品牌展会,以贵阳优势产业为基础,做精做专品牌展会,提升专业展会的投入,形成基于地域产业和地域文化的优势会展业。

(三)加大城市会展营销力度,提升会展城市影响力。

按照贵阳市会展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品牌建设将是一场持久战,因为从目前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环境来看,短期内的城市会展营销还是以政府为主体。应该以贵州省博览局为代表的会展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牵头,同时委托专业团队对贵阳市的会展业进行整体宣传推广。同时城市作为会展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的区域优势、经济基础、外部交通环境等都将决定会展业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对于一般性会展发展城市,所面临的外部竞争力更多,城市的内外部环境决定了是否具有足够强大的会展项目竞争力,因此会展项目、会展业、会展城市三者的营销要进行整合捆绑,才能够取得更好的营销效果。

(四)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达到会展城市品牌的共鸣。

德阳市创建法治城市1 第5篇

文件资料选编

德阳市法治城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印

二〇〇九年五月

目 录

德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法制城市创建活动的意见1 德阳市成立法治城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8 德阳市创建法治城市实施办法12 德阳市法治城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43 德阳市创建法治城市考核办法56 德阳市政府加快推进市县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方案95 德阳市政府重大决策程序暂行规定107 德阳市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117 旌阳区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意见(送审稿)126 旌阳区成立法治城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133 广汉市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意见136 广汉市创建法治城市实施办法143 广汉市成立法治城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146 广汉市确立创建法治城市工作试点单位的通知175 什邡市转发《德阳市开展法制城市创建活动的意见》的通知

177 什邡市成立法治城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185 什邡市创建法治城市实施办法187 绵竹市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213 中江县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220 中江县创建法治县考核办法227 罗江县开展法治县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256 罗江县创建法治县实施办法265 陈新有同志在创建法治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92 左正同志在创建法治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301 中共德阳市委文件

德委发〔2008〕14 号

中共德阳市委

德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意见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市属及其以上

企事业单位: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

略,根据《全国普法办关于印发〈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

(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的通知》(普法办〔2008〕7 号)

精神,现就我市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德阳”

这一主题,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市的有机统一;坚持服务中

心,强化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和保障灾后重建;坚持以人为本,平安惠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分

类指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为实现“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

定和实施行政许可,以”590“工程为标准,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

设,切实做到”两集中,两到位“;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

制、责任追究制,提高行政效能;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强化行

政执法责任制,逗硬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切实做到行政权力授

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进一步加强惠民帮扶中心和信

访接待中心建设,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

成本低廉的矛盾纠纷防范化解机制。

(三)强化司法公正,着力维护公平正义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制,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

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司法权威,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依法及时纠正司法过错行为。完善审判

公开、检务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及时研究解决涉灾法律问题,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司法保障在

司法机关人员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四)强化法制教育,着力增强法治意识

加强以宪法为核心,以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法律法规为重点 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弘扬法治精神,重点抓

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

制宣传教育以”一学三讲“(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

和”法律六进“(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金融市场风险、金融职务犯罪,进一

步改善投融资环境,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

境最佳区域。

(七)强化平安建设,着力维护社会稳定

严格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健全

责任体系,实行责任查究,增强维稳治安工作实效完善社会治

安防控体系,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防范治安突出

问题,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因素。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治安突出问题和不稳定隐患,依法妥善处置突

发群体性事件。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

调解、行政调解的作用,畅通各种利益诉求渠道。完善法律援

助和司法救助机制,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推进和谐文

化建设,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防

止非正常越级上访。加强对敌斗争,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

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

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从严惩处

趁灾犯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八)强化监督机制,着力抓好权力制约

加强监督体系建设,构建以权力机关监督为重点,综合运

用法律监督、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民主监督、舆

论监督等各种监督手段的监督网络,强化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

合的原则,每年进行检查考核,每两年市委、市政府将命名表

彰一批创建法治城市先进单位,确保创建措施落到实处。

(四)加强典论宣传

各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创建法治城市 的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领域,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效果,在全社会营造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激

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营造全社

会关心支持创建法治城市工作的浓厚氛围。

主题词:司法

创建活动

法治城市△

意见

中共德阳市委办公室

2008 年 11 月 3 日印发

(共印 50 份)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陈正权

马俊东

员:许正钢

沈华伦

李茂刚

陈显文

胡宗林

高隆峰

刘述明

单广平

邹 立

雷小平

巫建平

谭晓波

刘洪庆

陈敦源

周晋安

蒲 正

毛君甫

符立均

杨 光 市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

市政协副主席

市中级法院院长

市检察院检察长

德阳军分区参谋长

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市政府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市政协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市委副秘书长、群工部部长

市政府副秘书长

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局局长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维稳办主任

市直机关工委书记

德阳日报社总编辑

市经委主任

市教育局局长

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

市民政局局长

何荃麟 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主题词:临时机构

法治城市创建活动△

领导小组

通知

中共德阳市委办公室

2008 年 11 月 3 日印发

(共印 50 份)

德阳市创建法治城市实施办法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意见》

(德委发〔2008〕14 号)的要求,为推进平安德阳、法治德阳、和谐德阳建设,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法治城市创建要求,进一步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目

标,以普法依法治理为抓手,以强化责任制为龙头,以落实创

建措施为重点,深化法制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完善民主法制,维护公平正义,为加快灾后重建美好新家园,推进德阳经济社

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权威的

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创建法治城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三

提高“、”三加强“、”四进步“、”八防止“目标,促进德阳平安、稳定、和谐,率先在全国达到法治城市创建标准。

(一)”三提高“

1、党委依法执政能力提高。

8、坚决防止发生社会管理不作为、乱作为、严重伤害群

众感情的事件。

三、工作措施

(一)推进依法执政体系建设

1、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及司法机关职

能作用,进一步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推行重大决策法律咨询制度。对关系德阳经济社会发

展重大问题、涉及灾后恢复重建重大事项,在决策前进行法律

咨询和论证,增强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和民主性。

3、坚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核制度。领导干部任职前进

行法律知识考查和测试,开展领导干部定期法制培训。领导干

部带头学法用法,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坚持在宪法和法

律范围内活动。

4、落实党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

映等制度,党务工作应当公开的内容固定公开、定期公开和即

时公开。

5、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决策失误

责任追究和纠错改正机制,完善责任追究的程序、健全处罚体

系,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6、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

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

应当公开的内容,采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政务信息,经

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

开,政务公开率达 100%。

7、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

制度。行政执法必须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定期清理、确

认,并向社会公告行政执法主体;依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持

证上岗、亮证执法,行政执法持证上岗率达 100%。

8、加强对各类收费的管理监督。收费项目合法、标准公

开、行为规范。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收费登记制度、收缴

分离制度和收费许可证年审制度。

9、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行

为内部核审率达 100%,执法案件复议维持率应达 80%以上,诉讼胜诉率应达 80%以上。

10、政府及其部门行政诉讼胜诉率、行政复议维持率高于

全省平均水平。行政机关履行行政诉讼判决、行政复议决定率

100%。实施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行政首长首次

出庭应诉率达 100%。

11、提高行政效能。以”590“工程为标准,加强政务服务中

心建设,切实做到两集中、两到位;进一步加强惠民帮扶中心

和信访接待中心建设,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积极探索高效、便

捷和成本低廉的矛盾纠纷防范化解机制,落实首问责任制、限

7、不断提高政法队伍整体素质。建立与政法工作相适应 的保障机制,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及其执法工作满意度达 90%

以上。

(四)推进全民学法体系建设

1、全面贯彻”五五“普法规划。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

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普法教育机制。深入

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和灾后重建为重

点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2、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法制教育。坚持和完善党委

中心组学法、会前学法、法制讲座、定期法制培训、自学等学

法制度,强化考核制度,增强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带头模范遵守法律法规。

3、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完善青少年法制教育机制,深化”警校共育“,推进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规范化,保证法制教育的教材、师资、计划、课时”四落实“,促进依法

治校。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4、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建立健全企业经

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积极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引导企业依法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增强企业依法经营管理和防

范风险的能力。

法治实践的现场变成普法教育的课堂,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和引

导群众。

10、深入开展”心系千村、法律惠民“行动,实现”六个 100

%“。全市各行政村实现调解组织健全,健全率 100%;纠纷化

解及时,调解率 100%;普法教育达标,覆盖率 100%;安置帮

教落实,安帮率 100%;法律援助尽援,应援率 100%;法律服

务到位,满足率 100%的目标。

(五)推进基层自治体系建设

1、基层组织健全有力。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健全,党

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村(居)委员会、村(居)民小组有效发挥作用,依法保障村(居)民自治工作

正常开展。

2、民主选举规范有序。依法选举村(居)委会成员、村

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按时换届,程序规范,选举秩序良好,选举结果群众满意。

3、民主决策切实落实。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

代表会议制度健全,与村(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

项实行民主决策,落实”一事一议“制度。

4、民主监督管理规范。村(居)民自治章程、村(居)

规民约依法制定,村(居)务管理规范有序。村(居)委干部

依法接受村(居)民监督,定期报告工作,群众满意率达 90%

4、加强税收宣传和监管。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纳税意

识普遍提高,涉税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5、加强对垄断性部门和行业的监管。依法查处市场经济

活动中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6、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

态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环境安全监控和紧急处置机制健全,违法行为受到严肃查处。

7、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

任主体地位,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防止和预防重大安

全生产事故发生。

8、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制度。健全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养

老、失业、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社会保障机制。规范用

工制度,依法协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七)推进平安德阳体系建设

1、进一步加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形成覆盖

面广、反应灵敏、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

机制,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

大源头防范力度。依法妥善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确保社会大

局持续稳定。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

全。

矫正,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刑释解教人员重

新犯罪率低于近三年平均水平;加强和改进交通、消防、枪支

弹药、危化物品、食品药品等公共安全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

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灾区社会治安管理,确保灾区群众安居

乐业。

(八)推进监督网络体系建设

1、加强监督网络建设。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综合

运用法律监督、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种监督形式,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真正做到有

权必有责、用权必监督、违法必追究。

2、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职能作用。强化地方人大及其常

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确保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充

分发挥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确保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建议、批评、意见办理率达

100%,回复率达 100%,满意率达 98%以上。

3、强化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

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重点突出对各级领导干

部、执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确保履职

尽责。

4、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

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和经

实现全市民主政治、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权益保障”四个法治

化“。

五、保障机制

(一)强化领导责任机制

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党委、政府把法治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

管领导具体抓,列入任期目标,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

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制定符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的

实施细则,整体推进法治城市创建工作有效开展。

(二)完善齐抓共建机制

各地、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结合工作职能,认真抓好本

系统、本行业、本单位的法治城市创建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宣传推广。新闻媒体加大创建法治城市的宣传力度,激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齐抓共

建整体合力。

(三)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建立健全法治城市创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按照

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将所需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

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将创建经费列入部门预算,确保工作

顺利开展。

(四)严格考核奖惩机制

附件1:

法治县(市、区)创建标准

一、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法治城市的决

定》,法治城市创建纳入党委、人大、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构

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组织实施,各行业、各部门、各

单位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法治城市创建工作规范,办事机构制度健全,结合实

际制定法治城市创建具体方案,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工作经费

列入财政预算,组织、领导、协调、监督职能有效发挥。

三、全县(市、区)社会事务各项管理纳入规范化、法治

化轨道,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政府机关、各

职能部门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监督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四、各项监管职能到位,市场经济秩序规范有序。安全生

产、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劳动保障、金融市场等监管机制完

善,金融、投资和社会诚信环境良好。

五、司法机关维护公平正义,推进司法过错和错案责任追

究制、执法督察制,坚持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加强司法队伍建

设,提高司法人员整体素质。

附件2:

法治乡镇(街道)创建标准

一、党委政府把法治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

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法治创建领导小组,保障人员、组织、经费、制度四落实,构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组织实施,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创建工作规划,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信息报送及时,资料齐全、归档存

放,管理规范。

三、坚持党委依法执政,建立健全依法决策制度,对涉及

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向社会公开征

求意见,决策前进行科学性、合法性论证,由集体讨论决定。

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全面落实政务公开,严

格执法责任制,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和程

序。依法接受村(居)民代表监督,定期报告工作,接受群众

评议,群众满意率达 90%以上。

五、普法依法治理有序开展。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组

织学习宪法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普法

对象参学率达 100%,考试合格率达 95%以上。深入开展”法律

附件3:

法治机关创建标准

一、普法依法治理组织健全,措施到位,保障有力。成立

由主要领导负责的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有具体

部门和人员负责法治机关创建工作,创建经费列入部门预算,专款专用。

二、工作制度完善。制定普法依法治理五年工作规划,年

初有安排、年终有总结,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健全并汇编成册,普法依法治理各种文件、资料管理规范并建档存放。

三、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坚持依法行政、科学管理、民

主决策,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决策前进行科学性、合法性论证,集体

讨论决定。

四、深化政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化、经常化,群众获知

公开的政务事项和信息途径方便、准确、快捷。规范行政许可

行为,行政许可相关事项和依据、程序、条件、结果依法公开,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

五、机关行政效能全面提高。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

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认真履行

附件4:

法治村创建标准

一、领导组织机构健全。建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机构,设有专人负责,职责明确。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健全,充分发挥作用。

二、普法制度措施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和法制宣传教育有

计划、有部署、有总结,相关资料收集齐全,存档规范。

三、民主选举规范有序。选举制度健全,选举程序规范,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严格依照法定程序选

举或推选产生,选举结果群众满意,选举程序档案完备。

四、民主决策切实落实。村级民主决策制度健全,村内事

务由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凡涉及到村民切身利

益和公益事业,遵循“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定”的原则,实行“一事一议”。

五、民主管理全面落实。村民自治组织民主管理制度落实,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健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

规定,实现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六、民主监督及时有效。村务公开制度健全,设立村务公

开栏,做到“立档上墙、支出公开、费用透明”。实行村委会向

附件5:

法治社区创建标准

一、领导组织机构健全。社区建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

机构,设有专人负责,职责明确,制度上墙。

二、普法制度措施完善。社区制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划,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信息上报及时,资料归档存放,管

理规范。

三、民主选举规范有序。社区居民自治组织遵循公开、公

平、公正的原则依法选举,选举程序合法。社区自治组织健全,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四、民主决策健全完善。社区居委会和居民代表大会组织

健全,凡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重大问题,须经社区居民代表大

会讨论通过,实行“一事一议”,社区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完善。

五、民主管理全面落实。社区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公约、议事规则、居务公开等制度,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充分保

障居民的民主权利。

六、民主监督及时有效。建立社区居民监督小组,设立居

务公开栏,对社区重大事务、居民普遍关心的事项等及时公开,内容准确全面。

附件6:

法治学校创建标准

一、领导组织机构健全。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的依法

治校领导小组,做到人员到位、职责明确、经费落实。

二、普法工作制度完善。制定普法教育依法治校实施方案,做到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相关文件资料收集齐

全、存档规范。

三、办学活动依法规范。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做到依

法办校、依法执教、依法治校。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健全完善

学校管理制度。坚持校长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确保校长依法

履职、教代会依法监督、教师岗位职责明确,考评体系完善。

四、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健全。健全完善教代会制度,充分

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中的作用,切实保障教职工

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

开校务,健全家长联系制度。

五、切实保障教师和学生合法权益。积极推行教职员工聘

任制,做到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合法,分配制度公正。建立健全

校内学生申诉制度,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人身财产安全。

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健全落实学校领导学

附件7:

法治企业创建标准

一、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机构,落实责任,配备专(兼)

职工作人员。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并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

各类法治企业创建资料齐全,管理规范。

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有序。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

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积极开展企业职工法制宣传教育,定期开

展法律知识培训,有专(兼)职法制宣传员,有固定法制宣传

栏。

三、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劳动用

工备案制度、工资分配支付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会制

度等,职工养老、医疗、卫生、失业保险等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法律顾问介入企业重大

决策的范围和力度,重大决策和主要活动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

工作制度,经营活动重合同、守信用、信誉好。

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

全考核及奖惩制度、事故隐患整改和管理制度、危险物品安全

管理制度等,严格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

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共印 50 份)德阳市法治城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文件

德法创领〔2009〕1 号

德阳市法治城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德阳市法治城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及成员

单位工作职责》的通知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市属及其以上

企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德阳市委、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法

治城市创建活动的意见》和德阳市法治城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德阳市创建法治城市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要

求,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抓好落实,特制定《德阳市法治城

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现印发给你们,请

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五日

门的创建法治城市工作;了解、掌握全市工作开展情况,及时

总结推广经验,向全国普法办、四川省法制建设领导小组和市

委、市政府、市法治城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及时报送全市创建

法治城市工作情况;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成员单位基本职责

(一)按照《德阳市创建法治城市实施办法》要求,全面

落实创建法治城市规划、计划,制定本系统、本行业、本

部门法治建设规划、实施意见,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按时参加法治城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召开 的会议,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

本系统(部门、单位)法治工作进展情况。

(三)加强组织领导,把法治城市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

日程,指导、协调、督促本系统、本行业、本部门法治建设工

作。

(四)认真开展本系统、本行业、本部门依法治理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把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五)定期开展检查活动,督促本系统、本部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六)认真研究本系统、本部门法治建设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制定相应对策推进或改进。

(七)及时做好本系统、本部门法治建设经验和典型的总

关考核内容。

3、市人大办

承办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创建法治城市工作的决议和意见;

协调、安排市人大代表对创建法治城市工作进行视察、检查和

调研;负责对司法机关错案追究制和检务、审判公开的法律监

督工作;组织协调实施对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命干部任前法律知

识考试。

4、市政协办

负责法治城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提请政协讨论

研究的重大事项和重要活动的协调、联系工作。组织协调政协

委员对创建法治城市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和视察,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创建法治城市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工作提出意见和建

议。

5、市纪委、监察局

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作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

争,加大对违纪案件的查处;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

法》的贯彻实施;纠正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6、市中级人民法院

狠抓法院队伍建设,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立案、审判、申诉、信访工作,落实司法为民的各项措施,切实维护

信阳市城市风貌 第6篇

关键词:濮阳 节约型园林 生态平衡 可持续

一、节约型园林城市建设的概念及意义

节约型园林城市建设,就是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

节约型园林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保园林绿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节约型园林城市建设中应摒弃的做法

不尊重科学和自然,城市盲目建设,肆意填河埋湖,开山毁林,侵占湿地绿地,破坏城市生态和布局;不重视地方特色,贪贵求快,移大树名树,建高档草坪,造成百城一貌,奢侈浪费;规划设计滞后,重洋轻土,忽视生物特性,影响景观综合效果,造成成本增加,管理困难。

三、濮阳市节约型园林城市建设的初步探索

濮阳市曾荣获国家的“七城二奖”,在城市园林建设,特别是节约型园林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濮阳地处中西部地区,黄河故道,四季干旱缺水,土地沙化盐碱,经济欠发达,公共财力薄弱,依据主客观条件,濮阳积极开展节约型园林城市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加强科技创新,注重生态环保,探索出了一条节约型园林城市建设的新路子。

(一)转变观念,科学管养

大胆创新理念。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树立节约理念,实施科学管养。植物在不造成重大问题的情况下允许一定的病虫害发生;非重点绿地允许适量杂草生长;非公园绿地和重点路段允许适量的空白地等。濮阳市将绿地分成不同的等级,进行不同的检查和管理,这样不但节约人力物力,而且避免了破坏生态平衡。

采用节水措施。推广使用集雨技术和再生水利用技术,大力推广耐寒的树种和节水型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利用透气透水材料,土壤监测等科学有效的养护管理方式,保证树木正常良好的生长势。

实施科学修剪。针对不同物种生物学特性,科学的扩大树冠,选择最佳修剪时间和减少修剪量的措施,达到节约美化的效果。广泛采用乔木一灌木一地被复层组合种植方式,降低浇水、施肥、修剪、打药等管理投入,增强区域绿地生态系统平衡能力。如濮阳市对胜利路上多年生高腿且长势不佳的大叶黄杨进行短截,再加以施肥浇水,一年以后像新栽植的苗木一样郁郁葱葱。中原路、开州路实行高中低的复合式种植。

(二)创新机制,以绿养绿

创新绿色机制,以绿养绿,见缝插绿。如何在不增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绿化水平。濮阳市尝试“以绿养绿”新模式,开始了以市场化的手段、工业化的理念推动园林绿化产业化发展的探索。濮阳市制订方案,引进社会资金、鼓励职工入股绿化事业,在保证景观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获利归职工个人所有,继而形成“以绿养绿”的良性循环。“以绿养绿”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更是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干劲。几年来,市园林处职工入股500多万元,引种地被植物种子36.5万公斤、品种50多个,购置药车、水车6辆。与此相应的是,濮阳市城市绿化率逐年递增达到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4平方米。

(三)病害防控,生态持续

做到园林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不仅要丰富植物种类、合理搭配树种、完善环境结构,而且要实行生态防治。如濮阳市大力引进并培育园林害虫的天敌--管氏肿腿蜂,在龙都广场等公共绿地内设置诱光灯、粘虫板等,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对其进行诱杀。在大树上安置鸟巢,吸引益鸟安家,提高益鸟对害虫的控制效果。实施绿色举措后,濮阳市每年可节约农药200多公斤,环保上的价值更大。

(四)枯叶变肥,垃圾造景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过程中产生的剪枝、伐材、草坪草和枯枝落叶等园林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大。目前主要作为城市垃圾运到垃圾填埋场倒掉,这不仅增加了城市垃圾处理的压力,而且引起很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濮阳市园林绿化处购买了大型粉碎机,每年将800吨左右的园林垃圾进行粉碎,再通过高温发酵的无害化处理加工成有机肥,约计400多立方米,在保证城区花草树木需求之余,每方绿色叶肥能卖300元,真正是变废为宝。

近几年,濮阳市城市发展较快,每年新增加建筑垃圾达几十万立方米,而处理量不足10%。为解决这一矛盾,该市决定在居民区与工业区之间建一条占地上千亩的开放式绿化带,并于2000年开始实施了建筑垃圾堆山造景工程,到目前为止,顺利完成了占地700多亩的四处堆山造景工程,初步形成了绿地、人工湖、四座山体于一体的绿化带。不仅解决了建筑垃圾堆放问题,而且也省去了挖湖之土外运费用(湖土铺设垃圾山体),同时给人们提供了一处有山有水有绿的游玩观景的好去处。

(五)依法改建,立体绿化

对规划中的各类绿地,不能因为城市建设而随意改变用地性质。对现存绿地的改造要慎重,尽可能做好原有植物,特别是大树名贵树及乡土物种的保护工作,避免一些地方出现的大树换小树,乡土树改外来树,多样性换单一性的现象。如濮阳市在建设龙都广场和濮水公园时,保留了10余棵胸径近100厘米的梧桐树,保存了垂柳、乌桕、野草莓等乡土植物,叫停了濮水河和马夹河两侧近200米内绿地改建房产的项目。

因地制宜,推广屋顶绿化、墙面等垂直绿化方式,可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如濮阳市一高、党校、卫生局等单位围墙利用爬墙虎、常春藤等进行绿化;再如濮阳综合楼绿地花棚、颐和广场的凉亭,新建高层和办公区楼顶绿化等;对办公区或绿化较好的住宅小区围墙进行拆除透绿。通过种种办法给空间借绿增绿。

(六)科学规划,合理配置

濮阳市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不断消灭断头路,改建扩建河旁路边绿地,同时实施高位起点、长远规划,生态配置的方针,对于新区建设和重点景观邀请国内或外国专家设计。注重自然与生态效应,整体谋划,在绿化品种搭配、层次、抗污能力、适生性等方面综合考量。濮北新区不管是整体建筑群落设计,还是水系龙型湖泊和龙型山系造型,无不彰显着龙文化特色和秀美大气的规划布局。

在植物配置和选择上,濮阳市放弃选优选贵的做法,在郊外绿地内选择适应能力强的麦冬,每年节约用水8.6万立方米,节约各项管养费用22万余元;在市区绿地内选用色彩植物—小叶黄杨和红叶石楠,不但色块明显,而且景观速成。多值宿根花卉,适当配置草花,濮阳市选用了大量的玉簪、萱草、鸢尾、麦冬、金光菊、蜀葵、芙蓉葵等花卉,它们栽植后能够多年生长、无需年年更换,具有种类繁多、适应性强、栽培容易、养护成本低等众多优点,宿根植物已成为濮阳地被之宠和花境佳选。多植乡土植物,适量铺种草坪。冷季型草坪的修剪、除草、浇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成本高,应逐渐缩小其种植比例,代之以节水、耐践踏、耐旱、不用修剪的暖季型乡土草坪,即使冬季枯黄,也是季相景观的变化。比如濮阳龙都广场扔保留部分草坪供游人观赏外,濮水公园和颐和广场上的草坪逐步被麦冬、连翘、石楠、紫薇、木槿、海棠、红叶李等植物所代替。

四、结束语

节约型园林城市建设应该以实事求是为准则,以因地制宜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制为保障,正确处理节约土地与保护绿化用地的关系、建设节约型园林与建设精品园林的关系、绿地建设的生态、景观、文化、服务功能的关系及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从园林规划、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入手,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自觉参与到园林绿化的建设管护中来,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爱绿护绿的意识,从而减少人为造成的浪费,保持良好的绿化效果,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摒弃浪费,从而实现园林建设的低能耗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园林科技2009.2.

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第7篇

1 衡阳市土地利用状况

土地利用分类一般将土地利用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 农业用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分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未用地则分为荒草地、沙地、沼泽地等一般未用地和包括河流的其他未利用地。据2006年衡阳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 衡阳市土地面积为1530277.99hm2, 土地利用率为89.78%。其中, 农用地面积为1239006.76hm2, 占80.97%;建设用地面积为134938.65hm2, 占8.82%;未利用土地面积156332.58hm2, 仅占10.21% (表1) 。

注:数据由衡阳市国土管理局提供。

2 衡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选取原则:①层次性原则[2,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参照的背景不同, 其成果的应用对象与技术方法也不尽相同。在不同层次的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时, 应针对空间尺度的差异, 即城市建成区、功能区和地块三个不同的空间层次, 选择相应的土地集约利用形式与方法。②系统性原则[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土地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 其中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因子, 这就要求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使系统中的各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协调。③相对独立性原则[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选择相对独立的评价指标, 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评价指标在合乎整体性原则的前提下, 彼此之间要尽可能满足相对独立性。④动态性原则[9]。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 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也在不断发展。在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时, 要充分考虑其动态变化性。⑤可行性原则[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很多, 但有些因素没有统计数据, 有些因素难以量化。为了保证评价有效的进行, 应本着可比、可量、可行原则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确定: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目标、内容及原则, 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经济产出、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4,5,6,7,8,10,11,12] (表2) , 以此来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13]确定指标的权重值, 权重计算见表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见表4。

注:Xmax=4.0924;CI=0.00308;RI=0.900;CR=0.00308<0.1。

2.3 衡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过程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所选指标量纲不同, 不能直接进行运算, 因此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通过数据转换来消除评价指标观测值的量纲影响, 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法来消除量纲, 其表达式可通过下式计算得出:

undefined

式中, fi为第i个指标无纲化后的值 (状态值) ;Ai为第i个指标的值;fmax为标准值中的最大值[14];fmin为标准值中的最小值[15]。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后利用公式 (1) 进行计算, 状态值结果见表5。

注:极性为“+”表示指标值越大, 集约水平越高;极性为“-”表示指标值越小, 集约型越高。标准值来源于全国大中城市状态值, 指标值来源于《衡阳市统计年鉴》。

建立评价模型:本研究根据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素的属性特点, 在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后, 采取综合评分法来确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计算公式[5]为:

undefined

式中, Y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Wi为各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fi为各评价指标的状态值;i为评价指标个数。根据利用公式 (2) , 综合评定出衡阳市2000—2006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值分别为20.633、21.688、17.679、21.339、22.119、23.974、28.987。

3 结果分析及对策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可从两方面来比较, 一方面是在时间纵向上的集约利用水平, 另一方面是与其他城市进行的横向比较。通过图1可见, 2000—2006年, 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曲折式上升状态;2002年和2003年城市土地集约水平一度出现下降, 2002年下降幅度比较大。但总体来说, 衡阳市土地集约度呈提高的趋势, 尤其是2006年土地集约度提高幅度较大。通过比较可见, 衡阳市土地投入水平不断提高, 土地利用程度越来越高, 土地经济产出不断增强,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提高, 但是与集约利用水平高的城市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

3.2 提高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①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政府要尽力弱化非市场因素对房地产运作的影响, 充分发挥税费等经济杠杆的作用, 鼓励集约用地。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城市土地的供求关系。通过市场机制来制约城市土地需求, 对经营性房地产和非经营性项目的用地均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②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 应对占而不用的空地征收一定数额的空置费、建设用地使用费、土地征用安置补偿费等。③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深化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对建设地下空间作为地上建筑配套或附属设施的, 可划拨使用;对利用地下空间从事经营性活动、销售或转让的, 应依法有偿使用, 可优惠土地出让金。④注重内涵挖潜, 发掘衡阳市城市土地存量优势。从内涵扩张和集约经营的层面处理好闲置土地, 进一步发展城区土地资源潜力。

健全和完善土地制度, 保证土地集约利用:①切实保护耕地, 严禁违法违规出让耕地。为了切实保护耕地, 各地要严格执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 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 对其进行重点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用途, 加强对区内耕地质量的保护。②完善征地补偿费用的发放方法和地价公示制度, 推行节约与高效用地考核制度, 实行评价结果与年度用地计划指标相挂钩的方法, 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③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按照“归属清晰”的要求,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 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和所有权的实现方式。尽快完善土地确权登记制度, 将国家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落到实处, 并将实践中已出现的土地权利纳入到法律体系中, 系统规范土地权利的主体、客体、内容与限制、取得与丧失等问题。④改革土地税制, 提高土地保有环节的税负, 对单位和个人占用和浪费大量土地资源的必须进行经济制约。

加强土地资源行政管理力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法律性, 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 从而可提高土地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强对增加用地的管理, 加大土地执法力度, 强化对土地执法行为的监督, 严肃查处非法批地、用地等违法行为。

摘要:随着衡阳市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 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衡阳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研究, 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在介绍衡阳市土地概况的基础上, 采用层次分析法, 从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出发, 选择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经济产出、社会生态效益四个准则层建立了适合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衡阳市2000—2006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分值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衡阳市处于基本集约利用的状态, 集约利用水平呈曲线上升趋势, 并在分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第8篇

一、沈阳市建设国家生态城市的意义

1.实现沈阳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沈阳21世纪奔向小康社会战略中,生态建设是其根本和切入点。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系统及多种成份、技术和措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生相克、互为因果,形成以人为本,天(自然)人协调,人与自然双双受益,挖掘沈阳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 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沈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腾飞与环境保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2.促进沈阳社会和自然双受益,并实现其经济与环境的 协调发展

生态建设既要立足于保护生存环境,又要着眼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寓环境保护于生产和消费中,寓废物(含污染物)处理于利用中,人类社会和自然双双受益。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和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调节及疏通受阻或失谐的物流、能流和再生循环路线,使生态平衡,不仅可解决环境问题,而且可增加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3.促进沈阳走向富裕、健康、文明三位一体的复合生态繁 荣,同步获取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从单纯追求环境与自然保护或单纯的经济增长,走向富裕(经济和生态资产的增长与积累)、健康(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代谢过程的健康)、文明(物质、精神和生态文明)三位一体的复合生态繁荣。同步获取经济、社会、 环境效益三赢。通过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建设,技术创新、体制改革、观念转换和能力建设,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使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去促进城市经济、生态环境和文化得以协调、持续、健康地发展,生态良性循环。诱导一种整体、协同、循环、 自生的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孵化一批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技术;建设一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富裕、健康、文明的生态城市。

二、沈阳城市及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3—2005年,沈阳为建设生态城市所做的努力,沈阳市共投入资金250多亿元,新建了100块街头绿地;新增公交线路10条,初步形成了环境整洁、空气清新、水质明显改善,有着良好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城市,改变了沈阳“傻大黑粗”的传统印象。2004年完成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301天以上,2005年拆除1 000根烟囱、600座锅炉房,取而代之的将是7座现代化热源。使大气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优良天数逐年增加,并努力把沈阳市建设成为生态城市和健康城市。几年来沈阳市共增加绿地54.18平方公里,相当于1625年努尔哈赤建沈阳到2000年375年间绿化面积总和的1.13倍。2005年,沈阳市启动了规划已久的水系建设。 “一轴、两环、四城、九湖”的水系结构,将缺水少绿的沈阳,从此变为城林相依、水绿相映的生态家园。“一轴”即浑河。规划后的浑河在三环路高速公路内,长29.6公里,平均宽度为现在的2倍。“两环”即在沈阳城市三环路内形成两条环城水系。内环由浑河、南运河、新开河、卫工明渠、细河及杨士明渠组成。外环由辉山明渠、北部明渠、南分干、张士明渠、三环明渠、白塔堡河及浑南明渠组成,同时串联四座规划水城。两环相通,并在部分河段实现通航。“四城”即沿着外环水系,在沈阳市的东西南北4个角,建丁香、七二四榆林堡、杨官、于洪新城4个区。“九湖”即在二三环路上做出的9个大的湖面。 这9个湖每一个的规划面积都在30公顷以上。依照规划,浑河将成为全国最长的城市生态内河,并与南北金廊一起,构成沈阳市城区的“大十字”。水系建设完成后,从桃仙机场出来前往沈阳市区的路上,将出现7个湖,平均每两公里一个。 这样一个纵贯南北的美丽景观,是以机场路及青年大街为主线,同时贯穿新开河、南运河、浑河、白塔堡河、苏抚灌渠、东陵灌渠、亡牛牛河7条河道。目前,沈阳市离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除工业污染、城镇建设矛盾等因素外,沈阳还存在着经济指标,清洁生产企业,农产品有机及绿色食品比例,农田污染和沙漠化、水环境与生态安全和基本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可谓任重道远。存在具体的问题有:(1)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断加剧,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超出了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2)自然资源消耗过快,加上粗放型的传统经济模式,形成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模式;城市的总体布局及城市结构功能的不合理性,导致的产业类型发展的不平衡。(3)城乡建设不同步。特别是部分农村、城郊、小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缺少相应规模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场。(4)法制不健全,在生态环境保护、噪声污染防治、锅炉大气污染排放等方面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没有为城市环境管理和居民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5)社会基础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公平教育等还没有达到理想水平。

三、沈阳建设国家生态城市的对策

面对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紧迫性,依据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及分析,并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富有中国特色体现各地地域特点的城市建设的对策。

1.确定以科学发展观为建立生态城市的指导思想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当中,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生态化城市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住区结构和交通结构,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形成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激发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活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它将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以及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种城市模式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以实现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促使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目标,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指出的,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 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的理念相一致。

2.加快环保法制建设,使建立生态城市有法可依

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手段。创建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执法监督的环保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政府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应加大力度有效地组织、规定、维护、激励整个社会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行为。市场推进就是环境保护引入价值观念,建立和推广市场机制。通过税、费和环境产权的手段促进公众和企业认识环境的使用价值、自然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支持功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的目的。目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重要内容的“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加速了人们对环保的主动关注。这表明公众的环保意识已经达到了普及阶段,环保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一呼百应”的机会,如果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呼应公众对环保的殷殷期待,必将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在公众环保意识普遍不高、企业急功近利的思想还普遍存在的情况下,需要加快环保的法制建设,形成一套完整、严密、可操作的适应城市生杰化分展的法律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制度化、法制化,依法管理、依法监督扫除城市生态建设的人为障碍。

3.重视区域城乡合作,促进生态经济共赢

信阳市城市风貌 第9篇

关键词:中部省区,边界区,城市旅游,跨越式发展

2009年12月,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在强调“产业融合”、“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基础上, 仍把“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作为主要任务来推进, 以落实“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

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 旅游业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广泛认同, 中部地区各省份在旅游合作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努力把中部地区的旅游品牌打出去, 有效促进中部地区各省之间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 以形成一种规模效应, 发挥特色, 形成合力[1]同时, 国家旅游局于2007年7月开始启动《中部旅游规划》项目, 以促进中部旅游“抱团”发展。

但是, 国内的区域旅游合作所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和非制度性障碍并未随着旅游实践以及社会呼声高涨而完全消除。中部省区合作主体对于区域背景下的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差异与联系[2]、旅游联动中的文化认同[3]、区域协调互动机制[4]、区域“抱团”式发展的要素选择和科学的竞合模式[5]等仍存在“个体”差异;同时, 由于行政机制、地区分割、人员素养等方面制约, 中部各省区间的区域旅游合作大多仅停留在政府层次的形式性联合和表面化合作[6]。区域旅游合作的本源是竞争, 合作有效性是建立在竞争比较优势以及区域内各旅游力量 (包括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与国家重点区域的承接机会等) 的对等性和互补性上。否则, 即使彼此有合作意愿, 由于缺乏合作基础 (其中能否获得合作的比较优势利益是关键) , 也会导致参与者只寻求区域外强势力量的合作, 而放弃内部的有效合作。

我国区域旅游开发由传统的“点线”旅游向“以区域为主”的“板块”旅游过渡与转变已是必然 (张辉, 2005) 。处于不同区位条件的旅游城市的旅游吸引能力和服务能力, 以及品牌形象力则是促进不同省区实现旅游有效合作的着力点。本文以河南省信阳市城市旅游发展为实证, 探讨省际边界区旅游城市如何规避“边界屏蔽”效应, 真正融入区域合作大潮中, 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桥头堡”作用。

1 边界区位对信阳市城市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

1.1 省内旅游格局边缘化

信阳市地处豫、鄂、皖交界地带, 是一个典型的省域边界区。这种“边界性”区位, 直接使其旅游业处于“边缘化”格局。在以“三点一线”为核心的河南旅游格局中, 信阳市旅游业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1412”格局中, 信阳市和鸡公山虽被列入“四区”和“12个精品景点”范畴内, 但其所获得的发展支持远比不上其他地市 (尤其是中原城市群内的城市) 以及邻省的湖北省的应山、大别山生态旅游区等, 整体处于省内旅游格局中的边缘。

1.2 邻省旅游格局阻隔化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鸡公山是信阳旅游发展的基础, 但边界区位使鸡公山至今摆脱不了发展的尴尬。行政边界人为将此山分为山北 (信阳) 、山南 (孝感) 、山东 (霍山) , 各个区域为了争夺客源, 存在严重的资源分割和市场恶性竞争问题。同时, 邻省毗邻地市旅游业却获得了新机遇。安徽省着力构建霍山县国家级和区域级旅游基地。在湖北省及武汉市的大力支持下, 孝感市被列入“武汉都市旅游圈”重点支持。在政策支持上滞后于毗邻地市, 这直接弱化了信阳进行区域旅游竞争的能力。

1.3 旅游市场认知边缘化

边界性区位所导致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单一性和落后性, 直接影响了信阳市旅游资源在周边客源市场的影响力。同时, 河南省旅游开发格局的“北移”倾向弱化了信阳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性和产品的市场适应性, 也直接弱化了该地的市场认知程度。

2 信阳市城市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努力

面对全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升级, 以及旅游业的综合带动功能, 信阳市审时度势, 以产业调整为契机, 提出“做中原后起之秀”的发展战略以及“旅游立市”战略。在城市旅游发展上, 进行“六城联创”活动, 通过外部“顺势”、“借势”, 内部“育势”、“运势”来提升信阳“城市精神”和“旅游形象”。具体的努力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2.1.1 确立务实兴市、顺势而为理念

信阳市委、市政府首先从思想解放入手, 立足本市实践, 确立“务实兴市”和“顺势而为”发展理念, 努力在内部努力与外部借力两者之间寻找符合信阳实际的发展之路, 将传统的信阳精神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确立为“勇于吃苦、甘于奉献、善于创新、敢于胜利”的新信阳精神。

2.1.2 确立“大抓旅游, 抓大旅游”发展理念

“大抓旅游”是在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市场开发、社会推动、文旅结合、保护和开发并行基础上, 要以抓工业的理念抓旅游, 追求个性, 体现差异, 提高品质, 由此形成信阳旅游发展的“五力”效应, 即思想爆发力、物质爆发力、基础爆发力、形象爆发力以及资源爆发力, 通过整合旅游资源, 完善景区内涵, 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优势的有效转化。

2.2 打造“红·绿”品牌特色

2.2.1 顺势而为, 盘活红色旅游

信阳是河南省惟一被纳入国家着力培养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的省辖市。信阳抓住这一机遇, 顺势而为, 强力推进红色旅游, 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提升信阳红色旅游形象, 向周边省市拓展信阳红色旅游的发展空间。在科学规划基础上, 形成以经典景区为支撑, 以精品线路为纽带, 拳头产品为内容, 多点多线、多题材的旅游总体格局。通过红色旅游项目库建设, 借助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信阳茶文化节等平台, 强化红色旅游宣传, 大大提升了信阳红色旅游的知名度。

2.2.2 顺势而上, 升级绿色旅游

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市——信阳市, 通过实施“以红带绿, 以绿促红”工程, 打造“山水信阳, 休闲茶都”旅游品牌, 全面提升绿色生态景区开发品位和产品内涵。 (1) 鸡公山——形象升级。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 将鸡公山升级为“中国第一洋山”。 (2) 南湾湖——项目升级。不断拓展旅游项目内涵和层次, 被纳入河南南线伏牛山生态旅游总体规划。 (3) 汤泉池——开发升级。借助外力, 以汤泉池“山水景观温泉”和“主题文化温泉”为特色, 打造休闲度假、温泉保健等为一体的生态型温泉度假村。 (4) 灵山寺——文化升级。以灵山寺为突破口, 重点突出灵山山“灵”, 灵山寺“灵”的灵山文化旅游品味, 走“商禅结合”发展之路。 (5) 乡村旅游——体验升级。紧紧抓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机遇, 积极引导乡村旅游发展, 开发以茶园、果园、菜园、田园等为主体的体验式乡村旅游格局。

2.3“六城”联创, 提升城市魅力

所谓的“六城联创”, 即从2007年~2009年, 信阳市用三年时间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等城市名片的“创优”活动。“六城联创”改变了城市面貌, 优化了投资环境, 提升了信阳城市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 使信阳具备了辐射鄂豫皖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

第一, “六城联创”直接引发社会媒体广泛关注, 提升了信阳的社会知名度。

第二, “六城联创”直接提升了信阳城市管理经营水平, 优化了社会投资环境, 使信阳成功入选“中国最具潜力中小城市20强”、“中国休闲城市”之列, 为信阳成为“现代化、个性化、人性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打下基础。

第三, “六城联创”夯实了“生态大市”和“国家生态示范区”基础, 优化了旅游发展环境, 使旅游市场全面启动,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山水风光游、红色文化游、生态休闲游、茶文化游等32条旅游线路十分火爆。

第四, “六城联创”奠定了信阳在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 “豫风楚韵、中国茶都、山水信阳”的城市旅游形象得以确立。信阳河滨河带、百花园、天伦广场、茶之韵广场、人民体育场等休闲场所的建设, 完善了城市休闲功能。特色餐饮一条街、商业步行一条街、霓虹灯一条街等“三街”建设, 扮靓了城市, 方便了市民和游客。

2.4 加强旅游合作, 积极融入中部旅游圈

信阳市城市旅游在彰显个性、树立品牌、内部育势基础上, 积极探索有效的内部力量整合和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实现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社会效益的积极转化。

2.4.1 调动一切力量, 加强内部合作, 提升内部竞争力

实践证明, 机会的存在和成功的实现则是两回事。旅游发展除了需要加强外部力量接合外, 还必须加强内部竞争力的提升。区域旅游发展, 只有先搞好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合作才是跨区域合作的基础。为此信阳实施“以内力塑造为基础, 以调动一切力量, 加强内部合作为主体”的内部竞争力提升措施, 主要体现为:政府层次——加强支持与推动;景区层次——以旅行社为龙头, 加强景区关联度;中介组织——文旅结合, 打造精品。

2.4.2 以红色旅游为契机, 积极融入区域旅游圈

信阳以红色旅游为契机, 融入大别山旅游联合体内, 有力地弱化了省域边界行政刚性所带来的诸多障碍。目前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习已就经典红色旅游线路整合形成有效的合作格局, 标志着信阳跨边界旅游资源的开发则以红色旅游合作为契机, 将逐步从相互竞争走向合作共赢。

3 结语

信阳市通过内部育势 (六城联创) 和外部借势 (红色旅游、大别山旅游联合体) 等实践, 实现了城市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这充分说明了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 区位非优的省际边界区的中小城市旅游发展, 必须以“特色取胜”, 走“差异化”道路。在参与区域合作上, 只有先搞好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合作资本或合作力量, 才是能否参与跨区域合作的基础。省域边界区城市旅游跨越式发展主要取决于边界区政府的执行能力、旅游企业和中介组织的服务力和竞争力、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和旅游中心地的集聚力以及旅游的形象感召力和驱动力。这种综合性的能力是提升边界区城市旅游发展市场势能和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其中政府执行力和协调力是主导, 尤其是在优化宏观市场竞争、合作环境以及构建边界区旅游中心地和旅游目的地体系、对外形象塑造与宣传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玉吉.关于加强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 2007-02-16 (第007版) .

[2]张倩, 齐琦.区域背景下的差异与联系——浅谈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J].商业营销, 2008 (9) .

[3]王志国.浅议中部旅游联动中的文化认同[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

[4]李春香.如何在中部崛起中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J].湖北社会科学, 2006 (4) .

[5]王煜琴.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要素及演变机制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J].旅游科学, 2009 (2) .

贵阳市城市节水发展及潜力分析 第10篇

贵阳市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贵州省中部,是贵州省省会。贵阳市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地表岩溶发育,岩溶地貌占全市总面积的73%。贵阳市水资源并不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人均值的二分之一,市内六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值的三分之一,加之降水分布时空上的不均匀,因而水资源匮乏,供水形势严峻。目前,贵阳市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缺水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现。城市要切实转变建设发展的模式,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进一步加强城市节水、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才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水资源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鉴于此,笔者提出了贵阳市节水的措施与方案,分析了其节水的潜力。

1 贵阳市城市节水现状分析

1.1 节水现状

1981年贵阳市政府在全省范围内第一个设立了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并颁发《贵阳市节约用水管理暂行办法》,全面开展了城市节水工作,制定和完善节水法规,建立节水三级管理网络,采用多种形式全面开展节水宣传和教育,对全市居民用户全面实行了计划用水管理,采取各种形式加强节水基础工作,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1998年,经省人大批准,市人大发布实施了《贵阳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这是贵州省第一部地方性城市节水法规,标志着贵阳市城市节水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到2005年底,建立了全市的节水管理网络,形成了市节水办—主管部门—用水单位三级节水管理网络;计划用水户从1981年成立节水办时的27户发展到了目前的3 700多户,除居民生活用水外,全面实行了计划用水管理。节水技改工作已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使贵阳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1981年的14.7%提高到目前的69.5%,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从500 m3降至50 m3。

通过20多年的城市节水工作,贵阳市在节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2 生活节水现状

城市生活用水量与用水人口、生活水平、居住条件、用水设施等因素有关,是反映生活水平的指标之一。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用水人口相应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市政设施范围不断扩大与完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城市生活用水量仍将呈增长之势。

1.2.1 居民生活节水现状

对贵阳市各类住宅居民生活用水状况进行的调查分析见表1。

表 1示出,贵阳市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

达到GB/T 50331—2002《城市居民生活

用水量标准》第五类地域的要求标准(100~140 L/(人·d))。但老式住户及回迁户由于居住条件较差,因此用水较少,每日仅69 L,单位住宅由于计划用水管理得较好,用水水平基本上保持在市节水办下达的计划范围内,而开发小区由于住房条件较好,用水水平较高,每人每日用水163 L。目前,贵阳市还存在一些导致生活用水浪费的因素:(1) 市民的节水意识不是很高;(2) 一些企业的居民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尚未分开计量考核;(3) 节水器具普及率较低,用水器具老化;(4) 节水产品质量不稳定。

1.2.2 建筑业和第三产业节水现状

贵阳市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0%左右,对新、改、扩建项目实行了节水“三同时”管理,确保节水工艺、设备、器具与主体工程同时实施。对第三产业实行了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并将逐步扩大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的实施范围,但目前计划覆盖率偏低,不足50%。原有公共建筑未能全面使用节水型器具,施工现场节水管理薄弱,造成人为漏损水量;计量不完善,用水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1.2.3 城市供水管网现状

贵阳市加快了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老城区管网改造,降低输配水管网漏失率。适当增设转压站,控制管网压力在适当范围;采用新型管材和施工技术;完善管网检漏制度,推广先进检漏技术,提高检测手段;严格计量,减少用水浪费现象。目前我市城市公共管网漏损率已降至18%左右,但与CJJ 92—2002《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每降低1%,那每年的节水量就达1.70×106 m3,效果是显著的。

1.3 工业节水现状

贵阳市通过健全节水、用水管理制度,改造用水、节水技术、实行循环用水,一水多用,改进生产工艺,节约生产用水。2007年工业用水量是1990年的5.0倍,而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从182 m3降到50 m3,仅为1990年的27%(表2)。

注: 1) 工业总产值(80价)与(90价)折算比为1 ∶1.67;

2) 工业总产值(90价)95年起执行新规定,新规定与原规定之比,比值为0.969;

3) 80价、 90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 90年代的工业产值计算价。

但是,工业用水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 水价及水资源费偏低,水费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太小,不利于调动企业投资建设节水工程的积极性;(2) 工业计划用水率偏低;(3) 缺乏完整的产品用水定额体系,管理单位下达的工业用水计划不考虑季节、生产饱和程度等因素对用水的影响,不利于确立计划指标的权威性和调动企业节水的积极性。

2 贵阳市城市节水目标

贵阳市城市节水工作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有较大提高空间。根据贵阳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用水需求量的增长趋势推测,到2010年和2015年,城市年需水总量将可能达到6.78×108 m3和8.69×108 m3左右,与2005年相比,大约新增1.74×108 m3和3.65×108 m3。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必须把加强节水作为保障城市安全供水的长远战略。经过测算,笔者认为:通过采取工程技术等措施,到2010年和2015年贵阳市可分别节水2.96×108 m3和2.26×108 m3以上。从而使社会、经济活动所需用的水量控制在本地区可利用水资源量及区域可调用的范围内,并使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开源、节流、污水处理回用等措施,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使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满足城市用水的基本需求,达到供需平衡[1]。贵阳市主要节水规划目标见表3。

3 贵阳市城市节水潜力分析

节水潜力是现状取水量与充分节水条件下取水量的差值,其中充分节水潜力下取水量是现状基准年(人口、GDP)在充分节水条件下对应的取水量。节水潜力含居民生活、工业、建筑与第三产业节水及中水回用等,关系式是:节水潜力=现状年取水量-充分节水条件下取水量。

3.1 生活节水潜力分析

随着用水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用水总量不断增加,人均生活用水量也呈增长趋势,节水效果体现在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以限制不合理用水、杜绝浪费为原则,笔者认为贵阳市应从以下几方面挖掘生活节水潜力。

(1) 推广城市生活用水节水技术,普及节水器具。对于老建筑设施鼓励分批、分期更换节水器具。制定鼓励居民家庭更换使用节水型器具的配套政策,引导居民逐步淘汰现有住宅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对居民用水实行阶梯式水价,将水价分为不同的阶梯,在不同的定额范围内,执行不同的价格。用水量在基本定额之内的,采用基准水价,超过基本定额的,超出部分采取高一阶梯的水价标准收费,使居民用户减少水资源使用量。建立有利于节水的水价体系。逐步提高污水处理费的征费标准,促进节水减排理念的深入。

(2) 对城市再生水和建筑中水进行合理规划与建设,坚持政策导向和利用行政手段,在新、改、扩建的建设项目中大力推广使用再生水及建筑中水,并建立长效考核和监督机制。引导将达到相应水质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绿地浇灌、工业冷却、景观环境及城市杂用(冲渣、冲厕及洗车等)等方面。依法对建筑面积在2×104 m2以上的宾馆、饭店、综合性服务楼及高层住宅,建筑面积在3×104 m2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型综合性文化、体育设施,住宅小区规划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建设项目要求配套建设中水设施。中水设施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其建设投资应当纳入主体工程总概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3) 通过采用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有效开展城区供水管网的检漏、堵漏工作;加强对计量源头的管理,对区域内的消防、绿化、市政用水分别进行计量;实行反冲水回用,兼顾城市节水和环境保护,采用保障饮用水水质及用水安全性等手段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4) 进一步完善用水定额,逐步扩大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的实施范围,使各用水单位之间、部门之间及个人之间在节水方面有可比性,增强其节水竞争意识,进一步促进节约用水、合理用水。

(5) 进一步加强建筑业节水管理。安装适当小流量的设备和器具,减少施工期间的用水量;有效利用基础施工阶段的地下水;施工现场安装水表,监控自来水的消耗量;鼓励设置废水重复、回用系统。

(6) 深入、持久地进行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7) 建立节水发展基金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形成由市、区财政、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节水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加大节水技术改造投入,并给予政策倾斜。

3.2 工业节水潜力分析

贵阳市城区工业用水量占城区总用水量的58%,是城市节水的重点 。

(1) 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与国内先进水平比

较 贵阳市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全市平均为

54 m3,而达标的节水型城市仅为25~40 m3,节水潜力较大。如果贵阳市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降至

30 m3,则每年可节水1.2×108 m3。

(2)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与国内先进水平比

较 贵阳市目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9.5%,

与全国先进水平为75%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有较大的节水潜力。贵阳市应重点抓好火力发电、钢铁、铝业、药业、啤酒等高用水行业的节水工作,逐步关闭小火电等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在合理调整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市场准入及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的同时,通过用水计划管理,加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系统节水改造及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措施,降低工业企业单位产品取水量。新建工业企业必须按照高标准节水要求建设,严格水资源论证。现有的企业要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对系统用水进行改造,淘汰落后的用水技术设施。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备符合要求的用水计量器具,加强用水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减少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由此分析,贵阳市的节水潜力相当大。

4 实现节水目标的对策和措施

4.1 健全节水考核标准,实行节水规范化管理

把节水规划、节水计划所制定的目标和任务作为各级政府的日常任务来抓.健全节水管理机构,定期部署、协调、监督和检查推动各部门、各行业的节水工作,应重点对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及公共场所进行监督和考核,将节水措施落到实处。

4.2 完善技术标准

制定节水型器具和设备的技术标准,并在城市建设领域制定配套的工程技术标准,以城市建设管理为保障,强制推行。建立两个系列的节水指标体系: 一是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体系,明确各行业、各地区可使用的水资源量; 二是水资源的宏观定额指标体系,规定社会产品或工作量的单位用水量,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步骤都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符,建立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城市。

4.3 加强政策引导

制定扶持节水技术研发的优惠和激励政策,包括价格、信贷、税收、财政补贴与奖励等,促进节水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大力推进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水型增长方式。重点节水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应纳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

4.4 完善水价形成和监管机制[2]

合理调整水价,制定有利于促进污水再生利用的水价体系.以价格机制促进城市节水。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水的要求,适时、适地、适度调整水价。建立完善的价格制定、审批、管理制度,规范价格管理。

4.5 全面推进城市水系统规划工作,保障供水安全,推进污水再生利用,促进水系统的良性循环

编制系统完善的城市水系统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建设区域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以促进城镇化发展,并充分发挥设施及资源的规模效益。各地应对城镇污水处理及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进行各项建设,积极推进污水的资源化,特别要重视排水管网的规划和配套建设,保证污水处理及污水再生利用设施能力的有效发挥。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还要规划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把污水再生利用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贵阳市城市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水资源短缺,但节水状况较差,存在水资源的浪费,有较大的节水潜力。

解决贵阳市城市用水供需平衡问题,除了通过采用节水器具、调整水价等节水措施外,尚需采取使用回用水或中水,并投入资金控制城市供水管网漏损与城市自用水量等节水强化措施,才能满足未来20年水资源供需的平衡。

摘要:分析了贵阳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用水情况、节水现状及节水潜力。指出了贵阳市水资源并不丰富,但生活用水量却呈增长之势;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虽有下降,但仍存在水费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小、工业计划用水率偏低、缺乏完整的产品用水定额体系等问题,认为只有全面推行节约用水(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才能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出了实现节水目标的五点对策措施,可为该市的水资源利用和城市供水调配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发展,节水减排,再生利用,节水措施,节水潜力,贵阳市

参考文献

[1]高山.现代城市节约用水技术与国际通用管理成功案例典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58-267.

郭瑞民:到信阳 看信阳 帮信阳 第11篇

智慧信阳 中原家居之都

在采访中郭瑞民介绍,信阳是河南的南大门,是中原经济区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连接的桥头堡。信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环境优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这些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信阳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一些优势,这些优势使信阳原来所具有的潜能得到了释放。

信阳交通发达,有两纵一横的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机场建设就续,淮河航运得到重视。由于“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环境特征,又造就了体验山水田园生活、享受清新阳光空气、休闲养生度假的生态信阳。美丽信阳更有着“山、水、林、茶”四方面的丰富资源,山青水秀、林密茶香的生态旅游孕育其中。

一城绿色半城水,蓝天白去最相宜。正如人们所说的:信阳山水,好一首流动的诗;信阳城市,好一幅凝固的画;信阳美誉,好一曲发展的歌!“信阳绝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的一时发展。”作为信阳的决策者,郭瑞民的话语掷地有声。

2013年6月18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在香港发布的“2013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中,信阳不出意外地第五次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

发展信阳 发力崛起中原

近年来,河南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注重强省的总目标,大力推进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建设。河南以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

信阳是河南的一个缩影。根据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当前的经济工作的整体部署,信阳提出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打基础、立长远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兴产业、带全局上,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重实效、惠民生上。在重实效、惠民生方面,信阳提出了“三业”:一是增加有效就业,二是鼓励积极创业,三是保障安居乐业。信阳是农业大市,在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过程中,一些产业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基础,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绿色食品、新型建材、高端制造业,这个物流产业的发展很可能给信阳带来更多。下一步,信阳全力发展交通和物流业,创新商业模式,迅速发展电商产业。

最后,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乃全国之大事、省之大计、民之大业。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发展机遇,是历史责任,也是现实考验,我们必须积极作为,而且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咸阳市城市道路绿化分析与展望 第12篇

1 道路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道路绿化作为它是城市道路整个景观中的一部分, 其作用非常重要。首先道路绿化所产生的景观效果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成功的道路绿化往往是地方特色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 它使城市绿地连成一个整体, 在视觉上能给人以柔和安静感, 改变了呆板的环境, 美化街景, 衬托和改善了城市面貌。其次, 道路绿地除了增添城市景观外, 绿化不同布置可以使一些形似的街道由于景观的不同而区分开来, 从而增加了空间的可识别性。因此, 道路绿化又具有方位多样作用。例如咸通路就分段栽植了栾树、大叶女贞、银杏等植物, 一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景观效果, 另一方面使其路段从树种上也能有所区分。再次, 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应、方位辨别作用, 还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 如改善城市环境、净化空气、防减噪声、调节气候等功能, 遮荫、降温也效果显著。

2 我市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

2.1 缺乏长远的系统的城市道路绿地系统规划

在咸阳经常可以见到某一条道路完成后, 绿化带频繁重建, 反复改造;有的同一条道路上有几种绿化风格, 整体景观凌乱;有的因设计不科学, 不能适应大量人流和车流的冲击, 人为破坏严重, 树木根本无法存活……这些现象和情况时有发生, 这都是反映出了道路绿化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

2.2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满足不了城市交通的安全需要

按照《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要求, 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时, 在道路绿化布局、道路景观规划、树种和地被植物选择上都要满足城市交通的安全需要, 在行车视线、行车净空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 而目前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对这方面重视不够, 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不够细腻, 缺乏足够的通透空间, 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2.3 城市道路绿化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程度不高

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时, 设计人员往往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 没有处理好道路绿化与架空线、地下管线以及其他设施的关系、与周围建筑的关系, 没有充分考虑绿化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绿化苗木本身的生态习性, 使绿化成了脱离实际的绿化, 造成在具体实施对方案反复调整, 建成的绿化景观效果差, 缺乏特色的情况。

3 今后道路绿化工作的展望

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 对照存在的问题, 对咸阳的城市道路绿化, 今后要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3.1 道路绿化要与环境相协调

一个城市要有好的城市景观, 道路绿化尤其重要, 在道路绿化设计上一定要和城市发展结合起来, 与所处的环境、地理位置协调起来, 要与道路上的建筑, 市政设施、管线等配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道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 它是动态绿化景观, 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行车, 行人的观看角度和视觉特点, 运动的不同速度, 采取不同栽植方式, 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在绿化设计时, 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选择适合的设计形式,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配置, 使道路绿化具有全局性、发展性、长远性, 才能形成好的整体效果。

3.2 道路绿化要与功能相适应

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四季的变化使植物的外观形态随之发生变化, 尤其是落叶植物。炎炎夏日下, 行车和行人需要一个宜人的交通环境, 浓郁的绿荫能使人感到丝丝清凉, 烦躁的心情可以得到舒缓, 有利于交通安全;当叶落的时候, 冬日和煦的阳光带来几分暖意。所以说, 植物不同的习性奉献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嗅觉上的享受, 还有心灵的慰藉。道路绿化实施应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使绿化满足人和环境需要, 不能让人来适应环境。

3.3 道路绿化要与生态相结合

在各路段的设计中, 应注重生态景观的体现。生态景观又主要体现在植物配置上, 需讲求层次美、季相美, 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 美化环境的作用。首先要因地制宜。要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 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其次要合理搭配。利用乔木、灌木、藤本以及草本等植物通过艺术的手法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的美, 充分了解植物习性, 结合植物本身的习性, 将植物学的知识和园林造景相结合, 造出园林景观新的意境。第三要坚持物种多样性原则。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单位面积的绿量, 增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使生态保护方面得到充分发挥。最后坚持风景美学原则, 做到植物生态美、姿态美、色彩美的统一。目前咸阳市栽植红叶李、紫叶碧桃都是常年色叶的, 冬天里红瑞木的枝条、龙爪槐的形态, 这些植物的运用都是丰富街路景观效果的有效途径。

摘要:文章通过对咸阳目前城市道路绿化的布局、种植设计以及苗木选择等方面进行研究, 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 结合自己的一些观点, 提出了一些具体做法, 为将咸阳道路绿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做出一点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分析,展望

参考文献

上一篇:确权试点下一篇:透视历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