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血管范文

2024-06-05

老年心血管范文(精选11篇)

老年心血管 第1篇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体会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 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 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 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1,2,3]。心血管疾病是60岁以上老年人主要患病率之一, 心血管病病死率居我国各种疾病死因的首位。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炎、动脉瘤、风湿病、非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等[4,5]。现将笔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心血管疾病患者159例, 其中男性92例, 女性67例。年龄最大81岁, 最小51岁, 平均年龄66岁。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大多数老年患者因病程时间长, 自理能力差, 又担心失去独立生活能力, 怕给家人带来负担, 因而会产生焦虑、烦躁、恐惧等心理情绪。因此要热情接待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要以整洁的仪表, 文雅的举止, 熟练的技术取得患者的信赖。还要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 对于老年患者的健忘和啰嗦要给予谅解, 对患者的要求要尽量满足。还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性格有针对性的介绍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 帮助患者消除思想顾虑和悲观情绪, 使其树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接受治疗。

1.2.2 一般护理

保持病房内的清洁、安静及适宜的温湿度, 温度保持在18~20℃, 湿度在50%~60%, 2次/d通风, 30min/次, 通风过程中要注意遮盖患者, 避免冷空气刺激患者呼吸道, 使患者受凉感冒。还要用“84”消毒液擦拭地面, 2次/d。

1.2.3 病情观察的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心律、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每1~2h测量1次。大多数的患者都伴有高血压, 所以要抬高床头15°~30°, 血压最好保持在150~160/90~100mm Hg (1mm Hg=0.133k Pa) , 若发现患者收缩压超过220mm Hg或舒张压超过120mm Hg可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若患者出现瞳孔突然变大并且头疼剧烈、呕吐等症状时, 这有可能是脑疝, 所以要立刻通知医师, 并马上静脉注射20%甘露醇250m L。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闷、胸痛、心悸、气急等症状, 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2.4 吸氧护理

吸氧是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手段, 在心血管内科更为普遍。通过吸氧可以增加动脉内的血氧含量, 改善组织代谢, 纠正了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临床一般都采用鼻导管持续低流量、低浓度控制给氧, 即2~4L/min, 浓度30%~40%, 对严重缺氧的患者可以给予6~8 L/m i n。若患者吸氧后神志逐渐清醒、精神好转、发绀有所缓解, 说明氧疗有效;若患者吸氧后缺氧虽有所改善, 但神志不清、心率减慢, 应慎重给氧。对于长期吸氧患者还应加强湿化, 避免气道阻塞影响氧疗的效果。

1.2.5 药物护理

(1) 洋地黄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正性肌力和负性频率, 所以常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急性心衰时可以选用西地兰静脉注射, 慢性心衰时可以选用地高辛口服维持量。快速房颤时可以静脉注射西地兰复律[6]。用药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服药史, 原则上2周内未用过慢效洋地黄的患者, 才能按常规给予, 否则应按具体情况调整用量。若发现有中毒的患者要立即停药, 同时停用排钾性利尿剂, 重者内服不久时立即用温水、浓茶或1∶2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用硫酸镁导泻。 (2) 利尿药物:利尿药是一类直接作用于肾脏, 影响尿液生成过程, 促进电解质和水的排出, 消除水肿的药物, 是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常用药物[7]。患者在应用此类药物时, 要定期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脂、空腹血糖及心电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要立即停药或适当减少用药剂量。 (3) 降压药物:当高血压不严重时, 可以用一种药物小剂量开始治疗, 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患者对某种药物的疗效和耐受性的反应, 又可以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如小剂量疗效不佳, 则可加大剂量或换药, 如果血压还是无法控制, 则可以考虑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4) 抗凝药物:抗凝药物不能直接改善肺动脉高压的症状, 但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阻止血栓形成, 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凝药物, 老年患者的常用剂量为50~100mg/d。 (5) 硝酸酯类药物:常用的药物为硝酸甘油片, 主要采用舌下含服。但长期应用硝酸酯类者, 会产生耐药性, 停药时应在2周内逐渐减量, 直至停用, 避免出现反跳现象[8]。

1.2.6 出院指导

(1) 运动指导:指导患者要经常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但是不要做剧烈的运动, 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如散步、体操、打太极等有氧运动。 (2) 药物指导:药物对促进病情的好转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因此, 要告诉患者坚持定时服药, 不可随意增减药物。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 开始每个月1次, 病情若无明显变化可每3个月或者半年检查1次。若患者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

2 结果

通过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护理, 159例患者中显效115例, 有效36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达94.97%。

3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和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的社会, 目前我国老年人已达1.3亿, 老年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社会的老龄化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所以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掌握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常用药物, 药物适应证及不良反应等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还要与患者多沟通, 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良好关系, 把护理工作与心理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 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同时加强病情观察护理和药物护理等护理工作, 使心理和药物治疗达到最佳状态, 从而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愈率和控制率, 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周丽霞.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 2009, 8 (27) :185.

[2]沈宏云.心血管疾病的个性化护理[J].医学信息, 2010, 23 (2) :206.

[3]刘海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 2007, 7 (4) :72.

[4]金海今.谈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09, 4 (11) :91.

[5]陈琦.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特点[J].中华中西医学, 2009, 8 (12) :74.

[6]苏虹.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 2009, 6 (15) :97.

[7]周敖英.心血管疾病108例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 2008, 1 (7) :565.

老年心血管 第2篇

陈玲玲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心内科,湖北十堰 442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老年病人的跌倒危险因素,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加强对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为心内科老年病人提供预防跌倒的自我护理知识,提高本科室的护理质量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预防

跌倒是老年人常见的伤害事件,是老年人群伤残、失能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对老年人的健康威胁甚大,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据报道,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约有1/3的人跌倒1次以上,而且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的年发生率可高达50%。近年来一些调查发现老年人死亡的70%与跌倒有关:[1]影响脑血流灌注及氧供应的心血管疾病,如血压过高、症状性低血压、心房纤颤、心律失常等均可导致头晕、体力不支而跌倒。严重威胁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跌倒不仅使患者感到恐惧和焦虑,而且跌倒后5%~15%会造成脑部损伤、软组织损伤、骨折、脱臼等并发症,最严重的损伤是髋部骨折;髋部骨折的老年人后期寿命会减少10%~15%,且生活质量也显著下降,约1/4髋部骨折的老年人可在6个月内死亡。[2]因此如何预防本科病人跌倒已成为护理安全中的一个内容。

一、跌倒的定义

1987年kellogg’国际老年人跌倒预防工作组将跌倒定义为无意图的摔倒在地上或一些更低的平面上,但不包括暴力、意识丧失、偏瘫或癫痫发作所致的跌倒。现在学者普遍认为跌倒是指身体的任何部位因失去平衡而意外地触及地面或其他低于平面的物体[3]。

二、跌倒危险因素分析

1、跌倒史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跌倒史是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因素。肖春梅等[4]有跌倒史的病人由于平衡功能的下降,很可能导致再次跌倒,所以入院患者入院时应进行评估患者有无跌倒史以及有无与疾病有关的跌倒史。.2.疾病因素 老年心血管疾病病人,由于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心输出量减少,脑血管供血不足,当病人由卧位、下蹲或坐位改为站立位时或进餐后血液重新分配,导致大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眩晕、站立不稳而跌倒。

3、药物因素 心血管内科高血压病人常选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当首次用药,增加药物或加大药物剂量时,可使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引起病人晕厥,发生跌倒,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应用可使患者心率减慢而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也增加了跌倒的风险,而心律失常的病人在使用心律失常药时也可会引起心率减慢,引

起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跌倒,而心力衰竭的病人在使用利尿剂和扩管药及显著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可能性。

4、生理因素 60-90岁的老年人由于身体器官功能减退,视力减退、感觉迟钝、肌肉萎缩、平衡功能减退及认知功能减退等加上入院后由于本身疾病因素及环境的改变易导致跌倒事件的发生。

5、心理及社会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与跌倒有一定的联系,“担心跌倒”的心理可以限制老年人的活动,降低活动能力并导致功能缺陷,跌倒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5]但有些病人无人照顾,自理能力差,或由于疾病因素,一部分患者常因怕麻烦别人过高的估计自己的体能,固执要强拒绝陪护和护士的劝告与帮助,执意自行上厕所而在途中跌倒。

6、跌倒的时间段和地点 冬季及0:00~9:00是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易发生跌倒的季节和时段,此季节和时段也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护士应针对高危季节和时段加强防范.[6]病人在起床和上床时,其次为站立和坐下时,再次是行走、入厕时最易发生跌倒,患者离床或进行康复锻炼的跌倒机会最多,作为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

7、环境因素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存在步态不稳和平衡功能较差的问题,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除不平的路面、光线不足、环境杂乱、路边分界不清、地板过滑外,常因厕所、浴室、走廊无扶手、病床无护栏、坐在或躺在移动的物体上(未固定好的床、轮椅)等,另外由于病床较小,过高,上床不方便,难以在床上坐稳,也使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险性增加。新病人入住病区后对环境不熟悉,病房床位过高拥挤,当老年患者行走时稍有不慎极易跌倒。病室内家具摆放不合适等都可以增加病人跌倒的几率。

8护士人力资源缺乏 在老年病人跌倒事件中夜间至清晨跌倒的占了绝大多数,夜间时段病房内相当于日间,仅有2名护士当班但要承担起40-42名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和病情观察的重任,巡视病房的时间长,不能及时发现和满足病人的服务需求。

9.其他因素 穿着(鞋子过大、衣裤过长等均易引起跌倒)、不合适的辅助行走器等。

三、安全防范

1、明确危险因素 明确患者可能存在跌倒的危险因素,制订跌倒预防措施,不断完善预防对策。有研究者将跌倒划分为意外跌倒、不可预料的生理性跌倒、可预料的病理性跌倒三类,据文献报道20%的跌倒是不可预测的,从而发生是不可避免的[7].因此医务人员应对病人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及诱因进行分析,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

2、做好入院评估,确立高危人群 入院时责任护士应多方面收集病人以往有没有跌倒史,本次患病及既往史是否有易引起跌倒的危险,评估病人的听力、视力、步态及平衡能力,肢体的活动度等,入院时或入院前用药是否有潜在跌倒的危机,确立高危人群,密切关注。

向病人及陪护家属详细介绍病室的环境,易引起跌倒的危险场所(楼梯,厕所),以引起患者的重视,对活动不便易跌倒的老年人建议家属陪护,对于种种原因家属无法陪护的应详细告知病情,书面告知家属重要性及相关注意事项.对于属高风险人群,宜引起注意,床尾设臵警示标语,病区申报,科护士长监控。

3、加强用药护理,预防药物影响 心内科护士应加强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避免擅自增减药物:在联合用药、服首剂药物或加量时,应密切监测血压的变化,告知病人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乏力、头晕、心悸、出汗等低血压表现,对服用安眠药者,护士夜间应加强巡视,指导用防护栏,床旁备便器;观察病人有无白天嗜睡、迟钝、判断力下降等药物后遗效应,防止跌倒。

4、改善病区设施,创建安全环境 病房的各项设施以病人安全方便为前提,病房一般不设门槛,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少于1m,病区走廊清洁干燥,地面采用防滑地板,厕所浴室应设臵扶手或坐便器及报警器,夜间鼓励患者开地灯,及时清除地面的障碍物及积水,病床适宜高度,老年病床高度55cm为宜),固定脚床刹车,病区走廊设臵防滑标志,以引起病人的警惕。

5、加强安全宣教 在治疗病人疾病时,应做好安全教育,根据患者所受的教育水平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其宣教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注意事项,药物的功效及不良反应,告知易发生跌倒的危险地带和事件段,活动不便和生活不能自理者,日常活动、入厕、散步、外出检查

应有专人陪护,指导病人穿防滑鞋、合适宽松的衣服,同时督促帮助步态不稳的患者使用步行辅助工具,合并烦躁易坠床的病人可考虑安全带,引起患者高度重视,尤其是对曾有跌倒史者,瞩其记住跌倒的方式、时间、地点,一起分析原因,避免再次跌倒。

6、加强对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护理 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清楚需要采取安全措施的原因、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患者病情和家属病人本人一起探讨安全防跌的措施,使其理解并实施;对于那些家属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陪护的,告知其重要性,可建议请护工等陪护照顾;对于跌倒的高发年龄段(70-80岁)的老人,帮助其正确评估活动和平衡能力,指导其进行适宜的活动,时刻提醒老年患者生活起居做到3个30秒,即醒后再坐30秒,坐立30秒再下床,站立30秒再行走;对于曾有跌倒史的患者,应该积极消除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嘱患者白痴乐观开朗的心情,摆脱跌倒的阴影。

7、指导患者进行有规律的锻炼,防治骨质疏松 加强体育锻炼是增强平衡功能、提高体能,减少老年人跌倒的重要措施,针对不同患者,由专业人员帮助其制定锻炼计划(内容、强度和时间),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老年人跌倒造成骨折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老年人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合理饮食补钙。

8、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 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和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提高起对预防跌倒相关知识的认识,使每位护士建立安全防范的理念,主动服务的意识。对于有跌倒史,高血压(过高或过低的患者),糖

尿病的病人应在进行专科健康知识宣教的同时不断向其渗透预防跌倒的重要性和相关措施。

四、跌倒后的应急处理

发生跌倒,应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包括:

1、跌倒后不可着急扶起,观察滑到或坠床部位的肢体活动及皮肤受害情况。

2、通知医生并测量生命体征即T、P、R、Bp等。

3、根据医嘱予摄片、药物处理等。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人的主诉。

5、科室内进行评分、分析、寻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6、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

五、小结

预防跌倒是心内科日常护理工作中应该被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正确评估老年患者身心状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创造适合老年患者特点的生活环境,加强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防护措施的宣传,对预防老年患者跌倒具有现实意义。附主要参考文献:

[1]陆燕弟.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4A): 10411043 [2]罗朝晖 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 中华护理学杂志,2008, 5(21)

心血管内科老年者护理体会 第3篇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1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99-01

心血管疾病属慢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于生活方式关系十分密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1]。为了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愈率,延长老人的寿命,有必要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护理,本文将研究对老年心血管患者进行整体性护理的临床效果,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6月——2013年1月老年心血管患者84例,其中,男40例,女44例,年龄65-78岁不等,平均年龄72.3岁,经确诊,全部患者符合内科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 将84例老年心血管患者分成实验组42例,对照组42例,给予对照组传统的心血管护理方法,给予实验组整体性护理方法,实验组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为了稳定患者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情,可实施音乐治疗法,并经常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此外,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知识,多向患者列举成功病例,增强其接受治疗与护理的主观能动性。

1.2.2 生活护理 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定期清洁患者机体,合理摆放患者室内的物品,经常通风,晒被[2],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1.3 评价标准 按照患者身体的恢复情况,将治疗疗效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心血管疾病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心率正常、血压正常,为治愈;患者心血管疾病症状减少,生命体征有所改善,心率、血压情况好转,为有效;患者心血管疾病症状未减少,生命体征无改善,心率、血压情况不见好转或恶化,为无效[3]。

1.4 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各项资料,借助软件SPSS17.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对于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对于计数资料,用比率(%)来表示,采用x2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护士护理水平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与心血管疾病控制时间对比 从住院时间角度看,实验组患者为(7.83±1.08)d,对照组为(9.43±1.63)d,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心血管疾病控制时间角度看,验组患者为(5.49±1.08)d,对照组为(7.46±1.13)d,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实验组中,治愈19例,20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92.9%,对照组中,治愈15例,16例有效,11例无效,总有效率71.4%,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生活质量评分看,实验组(85.44±7.19)分,对照组为(46.58±8.06)分,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护理体会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比较明显,与此同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整体性护理,能够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能够延长老年人的寿命,提高其生活质量。

经过本文研究,与进行传统心血管护理的对照组相比,实施整体性护理的实验组治疗效果更佳,心血管疾病控制时间与住院治疗时间更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经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整体性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行。

参考文献

[1] 黄和煦,池丽娟.循证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05(02):19-20.

[2] 袁立荣.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2(23):191-192.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 第4篇

1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分析

心血管疾病跟人体循环系统存在直接关系, 因此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人体循环系统主要是由机体内负责血液运输的组织和器官组成的一个循环血液输送系统, 主要是由动脉硬化而导致;以疾病特点划分为急性心血管疾病和慢性心血管疾病两种, 其病因均与动脉硬化相关, 治疗方法也大致相同。衰老是人机体正常的变化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一定变化, 尤其是老年人, 这种变化更为明显, 心血管疾病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表现。心血管疾病会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多种变化, 主要表现在心脏方面, 如心肌的弹性降低、收缩能力减弱、排血能力下降等, 最终导致心脏功能不断下降、血氧利用率降低, 从而使心肌无法发挥正常的效用。在这样的变化下, 老年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也会逐渐下降, 因此对其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能力造成影响。

1.1 心悸

心悸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 其主观表现为心率过快、搏动力度过大或不齐;客观表现为心跳频率过快或过缓、心律不齐等。

1.2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属于一种主观和客观的综合征象表现。主观表现为患者感觉呼吸费力, 客观表现为患者的呼吸频率过高, 呼吸时动作幅度较大。可引发呼吸困难的病因有多种, 如肺部感染、脑梗死、呼吸道感染以及肋骨损伤等都可能导致。由心血管疾病而引发的呼吸困难多为渐进性, 会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加重呼吸困难症状越发明显。

1.3 发绀

发绀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体征表现。发绀患者的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 体内还原血红蛋白绝对值不小于5 g/dl, 因患者体内血液氧分不足及血红蛋白量超标而导致。按发绀病发的位置可分为中心型发绀和周边型发绀。

1.4 眩晕

眩晕在临床中较为多见, 指人体对空间感觉的一种障碍, 眩晕患者会对周围事物产生一种移动或旋转的感觉。眩晕发生时患者常出现无法站立、面色黄白、血压骤降等症状。

1.5 晕厥

晕厥是患者出现短暂的脑部缺氧和缺血, 导致一种大脑皮质的功能暂时障碍, 产生短时间意识丧失。晕厥病发时常表现为脸色异常、恶心、头晕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6 疲劳

疲劳是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共有的症状。因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下降, 新陈代谢产生的一些废弃物无法从组织中排出, 导致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使人感到疲劳。一般情况下, 轻度疲劳不会对患者产生太大影响, 严重疲劳可对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心血管疾病产生的疲劳感与其他原因导致的疲劳无太大区别, 所以, 很难准确区分疲劳产生的原因。

2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

2.1 保证常规的护理质量

常规护理包含患者从入院至出院的全过程。在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时, 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 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老年患者入院时, 护理人员要以热情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让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 使其能够安心住院治疗。为患者安排病房时, 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 并做好病房的卫生工作, 让患者拥有一个安静祥和的病房环境, 保持良好的心情接受治疗。常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 尽力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让患者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 从而消除对治疗产生的抵触心理, 这在帮助患者治疗的同时, 有效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

2.2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 因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及疾病带来的心理恐惧和焦虑, 使患者在刚入院时易出现情绪失控, 导致患者心理复杂多变, 如悲观、恐惧、孤独、情感幼稚等[2]。因此, 护理人员应对刚入院的患者加倍呵护, 时刻关注患者的一言一行, 全面分析、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 及时帮助患者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使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同时, 要充分尊重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知情权, 及时告知患者的诊断情况、治疗方法以及疗程安排等, 能让患者以正确的心态认识病情, 避免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胡乱猜疑而引起情绪干扰, 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提供优质的生活护理

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 良好的生活护理能够引导病情的发展[3]。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低钠盐、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 建议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及粗纤维食物;少食多餐, 杜绝暴饮暴食[3]。此外, 随着年龄的增长, 大部分老年患者都会出现牙齿松动、脱落等情况, 因此, 应多以柔软、易消化、易咀嚼的高纤维食物为主;为预防患者发生便秘, 尤其是心肌梗死患者, 应告之其不可用力排便及原因, 若出现排便困难可使用适量的缓泻剂, 帮助患者软化粪便, 避免因排便用力或过度而导致病情恶化。若上述方法未能有效解决患者便秘的情况, 可使用甘油灌肠剂进行肛门推注强制排便。

若发现吸烟、嗜酒的患者要及时与其交流, 让患者认识到烟酒对自身病情的不利之处;而孤独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多与其进行交流, 掌握患者各方面的需求, 做好心理诱导工作, 使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充分认识导致心血管疾病恶化的相关因素, 时刻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一旦发现, 立即告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用药方面, 要严格按照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 充分了解药物作用机制, 确保剂量准确, 合理用药。

3 结束语

作为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人员, 在为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 以亲人般的关怀、专业的护理技术为其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杨春香, 董肜肜, 轩艳婷.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1) :169-170.

[2]徐智宏.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5) :211-213.

关于老年人心血管护理的体会 第5篇

心血管疾病,又叫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根据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不管是哪一种,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老年人血管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得硬化程度加大,这就使得脑梗,心梗病人数量增多。

心血管疾病的症状有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等。

患者常因发病较急,没有思想准备,进入病房后,各种监护仪器,频繁的做各种检查。抽血化验,加上疾病本身的痛苦,使患者产生强烈的紧张.恐惧和焦虑心理。心悸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心血管疾病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感觉呼吸费力,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很多,应该根据病症综合分析,以便对症下药。紫绀是体征,具体表现为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紫绀出现的原因是缺氧。紫绀有中心型和周边型两种类型。

心血管急症患者往往发病突然,病情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的程度、持续时间、频率明显加重。心力衰竭的患者喘息症状长时间不能缓解,胸闷憋气、端坐呼吸,易使患者产濒死感。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是指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或摇晃。眩晕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对于胸痛\心衰症状加重或再次发作时,嘱病人不要紧张,要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积极处理,尽快缓解症状,以预防休克或心律失常。在病人卧床期间,要为患者提供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环境,尽量减少探视。如果在抢救别的患者时,一定要使用屏风,以免对其他患者造成心理恐惧。尽量将仪器的各种报警音调到最低,为患者提供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

提高心内科患者的家庭护理质量,心血管病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反复发作性,甚至久治不愈的特点。人的衰老是一个生理发展过程,也是生物更替的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发生退行性病变,其后果之一就是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心血管疾病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具体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变慢,出现以左房增大、左室变小、主动脉扩大、弹性降低为主要特征的心脏形态学改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心脏功能逐渐减弱,心脏细胞变性或缩小,使心肌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氧,阻碍心肌功能的正常发挥。老年人的活动因此而受到限制,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降低,应激能力和生活能力变弱。心血管疾病常常会因为某些因素诱发而加重,因此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制定基础护理方案。同时,及时了解患者的不适,如胸闷、气短,发现不正常立即采取措施。还要掌握用药情况,了解药的作用机理,注意事项,心血管药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剂量上有所不同,因此,要严格掌握剂量,促使患者的身体走向健康。同时注意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12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临床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心血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这些患者在经过检查后, 都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120例患者中, 男61例, 女59例;年龄50~85岁, 平均 (72.7±2.6) 岁;50~59岁32例, 60~69岁44例, 70~79岁16例, 80岁以上28例;所有患者病程为4个月~20年。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性治疗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和生化检测, 采用MRI和CT成像对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检查。患者在保持卧位的同时, 检测其呼吸、血压、心电图等体征变化, 同时适时地对其进行强心治疗、吸氧 (低流量) 治疗、利尿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 为保证患者呼吸畅通, 对其进行平喘和化痰的治疗, 并平衡体内酸碱、纠正电解质紊乱的问题[2]。对于心绞痛以及高血压并发患者, 可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生产批号:45805012) , 对高血压患者采用福辛普利钠, 该药物的用量要参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与此同时服用利尿剂。

1.2.2 肺源性心脏病

对此类疾病患者治疗方案主要是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及控制心力衰竭等。 (1) 感染控制主要是以患者的痰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作为依据, 选择对患者合适的抗生素;在没有成功培养出痰菌之前以感染环境作为依据选择抗生素。 (2) 对心理衰竭进行控制, 一般来说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应用感染控制以及呼吸道畅通的治疗之后其心力衰竭状况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有少数病情严重患者则需要适当的使用利尿剂以及强心剂等进行治疗。本院选择山东省莒南制药厂的氢氯噻嗪 (生产批号:H37020788) 对其进行治疗, 每天2次, 每次剂量为25 mg;强心剂则选择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毛花苷C, 剂量为0.3 mg, 溶入40%葡萄糖液内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推注, 每天1次。

1.2.3 风湿性心脏病

对于此类疾病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 当前临床对其治疗主要有瓣膜成形术以及瓣膜置换术两种。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 瓣膜置换术已经成为当前风湿性心脏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患者术后早期需要服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主要是抗凝药和强心利尿剂等。如果患者接受的是置换生物瓣手术的, 需要在术后半年内连续服用阿司匹林 (生产批号:07010201) 以达到抗凝治疗的效果[3], 而进行了置换机械瓣手术的患者, 需要再往后的时间均服用抗凝药物。

1.2.4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对于此类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进行控制, 主要有他汀类降血脂药, 本院使用上海德胜集团的立普妥 (生产批号:75837005) , 每天服用1次, 每次剂量为15 mg。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制剂, 每天剂量为200 mg左右, 需要长时间服用。福建延年药业有限公司的β-受体阻滞剂 (生产批号:SH0017) , 每天服用剂量为5 mg, 每天服用1次。哈尔滨制药四厂的钙通道阻滞剂拜心同, 每天服用1次, 每次剂量为30 mg。

1.2.5 原发性高血压

对于此类患者主要应用药物为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以及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4]。其中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利尿剂等药物与上述相同。使用张家口市云峰制药厂生产的血管警长素转换酶抑制剂, 每天服用3次, 每次剂量50~100 mg。呼和浩特第二制药厂生产的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厄贝沙坦 (生产批号:060728) , 服用剂量为150 mg, 每天服用1次。

1.2.6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对此类疾病患者主要对高血压进行控制, 避免因为高血压的因素而促使冠心病出现。使用药物与上述原发性高血压病一致。

2 结果

2.1 患者疾病分布情况

120例患者中, 原发性高血压40例 (33.33%) , 冠心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38例 (31.67%) , 冠心病21例 (17.50%) , 风湿性心脏病12例 (10.00%) , 肺源性心脏病9例 (7.5%) 。其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70例 (58.33%) , 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有50例 (41.67%) 。

2.2 治疗结果

在对上述患者进行治疗后, 113例患者痊愈出院 (94.17%) , 5例患者反复入院治疗病情反复无明显好转, 2例患者死亡 (1.67%) , 其死亡原因分别为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后, 其血压均处于正常水平, 即140/90 mm Hg;对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后, 患者的心率逐渐恢复正常, 将老年患者以年龄为依据分为三组, 其心率恢复情况如表1所示。

次/min

3 讨论

在老年人群体中, 心血管疾病在发病率和死亡率上都占了最高, 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类型有以下几种: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肺源性心脏病等等。通过相关研究结论可知, 脑卒中以及冠心病多由高血压引发, 高血压是这两者最直接、最危险的因素[5]。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为例, 该病例与患者的年龄成正比, 且北方患者数量比南方多;在城市居住的患者数多于农村;脑力劳动患者数高于体力劳动者;在步入老年时期后, 男女患者数量才趋向于等同。不过从目前来看, 患有冠心病的群体中, 老年人的发病和死亡几率依然最高。由北京的相关调查数据可知, 患有冠心病且猝死的患者中,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年轻人普遍偏高[6]。而由美国的统计数据可知, 由心血管疾病致死的病例中, 70%的患者年龄均大于65岁, 临床病理以冠心病为主, 并与动脉内皮细胞和机体老化、平滑肌细胞促炎表型变化、免疫系统相互影响等因素有关, 这就是所谓的“血管老化”, 该病症与年龄之间成正比[7]。

正常老龄的机体器官系统也有细胞因子失衡的情况出现, 这就导致健康的老年人循环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提升, 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发病和死亡几率。在患者年龄逐渐增长的过程中, 体内的血管壁能够培养出促炎微环境, 改变体内内分泌和循环规律, 例如免疫系统的调节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等系统,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 这种老化现象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原因。而肺源性心脏病也是老年群体中常见的。以我国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报告可知, 该病症的发病率平均水平在0.48%, 且北方高于南方;30岁以下的群体, 其患病率只有0.73%;而60岁以下群体的患病率为1.55%, 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的患病率为14.98%, 到了70岁群体, 就上升为21.0%[8]。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也和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引发该病症的首要因素就是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老年瓣膜病一般由风湿引起, 也是常见的症状, 另外, 乳头肌功能不完善、钙化或者炎性病变等因素, 都会导致老年瓣膜病的出现。通过相关研究可知, 老年钙化心脏瓣膜病与患者的年龄大小具有直接关系, 年龄越大, 瓣膜退行性变就越严重, 甚至会对不止一个瓣膜进行损害。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治疗时应该以患者的特点为基础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 文化程度越高, 患病几率就越高, 此结论和脑力劳动者患病几率高于体力劳动者的相关对比研究基本一致[8]。

综上所述, 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主要目的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主, 同时尽力延长他们的寿命, 那么就需要相关医疗机构针对老年人的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关注和治疗, 以便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通过研究, 提出对防治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几点措施:第一, 合理饮食, 培养有规律的饮食意识。从相关部门调查长寿老人的报告中可知, 长寿老人平日进食多为蔬菜, 不暴饮暴食、不偏食, 而流行病学相关资料表明, 少食用动物的脂肪, 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率和死亡几率[9]。在平日生活中, 应该引导老年人多食用低脂肪食物、易消化食物以确保营养的充分摄入。第二, 戒烟少酒。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直接引发老年人冠状动脉的痉挛, 从而引发冠心病;虽然酒类中的物质能够提高人体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 该成分对人体的作用是积极的, 但是大量饮酒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第三, 坚持适量的锻炼, 控制体重。由长寿老人的调查报告可知, 保持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坚持适量锻炼, 只有坚持适度锻炼, 才能确保体重的稳定, 并减少肥胖[10]。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本院进行治疗情况, 分析其临床症状, 记录并统计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 以便更深入地进行研究。方法:对本院2010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心血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本院制定的统计表格作为检测方式, 如实统计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和相关项目等情况并予以对比、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 原发性高血压占总人数的33.33%, 冠心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占总人数的31.67%, 冠心病占17.50%, 风湿性心脏病占总数的10.00%, 肺源性心脏病占7.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文化程度:中专以上占58.33%, 中专以下占41.67%。结论: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临床特征, 加强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主要目标是降低冠心病、高血压和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 通过针对性的治疗, 能够有效稳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保证其安度晚年。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李炳流, 林巩仪.心肌标记物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血管事件发生中的意义[J].广东医学, 2013, 12 (2) :242-244.

[2]蔡洪滨, 姚朱华.NT-proBNP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和重构的关系及对远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J].广东医学, 2013, 25 (1) :78-80.

[3]牛艳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特点及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1 (3) :562-562.

[4]刘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专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赵韡[J].中国数字医学, 2013, 22 (2) :115-116.

[5]唐海燕.心血管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 (中旬刊) , 2013, 17 (2) :23-24.

[6]艾丽菲热·买买提, 陈红, 任景怡, 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中的评估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 (6) :619-621.

[7]Lichtman J H, Jones S B, Watanabe E, et al.Elderly women have lower rates of strok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after hospitalization f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Stroke, 2009, 40 (6) :2116-2122

[8]乔人立.重新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源性心脏病[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1, 34 (4) :246-248.

[9]魏智民, 蔡建芳, 崔华, 等.北京地区49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回顾性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 (3) :297-301.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用药研究 第7篇

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随着老年患者的年龄日益增加, 其会出现如免疫功能下降、功能衰退、组织器官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老年患者易出现慢性退行性疾病[3]。

2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对药效学的影响

老年人通常会对于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 脉压差、外周阻力明显增加, 心脏动脉顺应性和搏心输出量也随之而不断下降, 因此, 心脏对儿茶酚胺、高碳酸、缺氧等刺激的反应性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 尤其是在给老年患者服用利尿药物、抗高压药物、亚硝酸盐类扩张血管药物、β受体阻断药物时, 很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与此同时, 由于老年人会对β2受体、β1受体的反应性减弱, 易出现腺甘酸环化酶活性降低的问题, 导致止血反应减弱[4]。

3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治疗特点

3.1 抗高血压药物

3.1.1 老年人血压偏高的原因

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老年人动脉扩张度减退、动脉弹性降低, 因而,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收缩压也会升高, 再加之老年患者的反射性调节机能衰退, 很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变化的问题[5]。

3.1.2 老年人抗高血压用药的原则

(1) 每日给药1次, 多采用长效制剂; (2) 剂量应该逐步递增, 现从低剂量开始; (3) 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等多联合用药[6]。

3.1.3 老年人抗高血压药物选择

3.1.3. 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可以避免出现细胞增生、水钠潴留、血管收缩等作用, 不引起咳嗽, 能够让老年患者平稳地降压, 还可以与许多降压药物合用。

3.1.3. 2 钙通道阻滞剂

最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是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它可以抗动脉粥样硬化, 有效地预防出现血管性痴呆、脑卒中的情况, 也不会影响到电解质、脂、糖的代谢。

3.1.3. 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Ⅰ (ACEI)

ACEI能够抑制激肽酶及血管紧张素Ⅱ, 可以降低血压, 扩张血管, 减少缓激肽降解, 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极为管用。但是很多老年患者在服用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I之后, 易出现咳嗽。

3.1.3. 4 利尿剂

利尿剂能够降低心排血量, 减低细胞外液容量, 还能够降低血压, 特别适合于中度高血压患者及轻度高血压患者, 噻嗪类利尿剂是一种最为常用的利尿剂, 能够降低收缩压及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发病率, 但是会对代谢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为了避免出现低血钾现象, 应该实时对电解质进行监测, 小剂量用药, 并避免将利尿剂用于痛风患者或高尿酸症患者[7]。

3.1.3. 5 β受体阻断剂

值得注意的是, β受体阻断剂能够抑制肾素释放、降低心排血量, 从而降低血压。β受体阻断剂适用于中度高血压患者及轻度高血压患者, 特别适合心肌梗死、心绞痛患者, 但是它会抑制窦性心律、房室传导及心肌收缩力, 因此, 糖尿病患者、支气管哮喘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慎用。

3.2 强心类药物

由于老年人相对半衰期延长、相对血药浓度增高、肾小球滤过减少、肾功能减退等原因, 因此, 选用药物剂量时要格外注意, 尤其是对于合并有肾功能衰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一定要减少剂量, 严防中毒。

4 结束语

与普通成年患者相比, 老年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要大很多, 再加上老年患者健康状况各不相同, 往往合并多种疾病。因此, 不能完全按照年龄和体质量折算出用药剂量, 应该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病理状态、生化状态、机体生理特点制订出适宜的药物用量及用法[8]。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分析了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对药效学的影响, 同时, 就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治疗的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不良反应,敏感性,老年人,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刘大亮.浅谈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12) :59-60.

[2]王小冬.老年患者代谢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1) :80-81.

[3]康世银.伴合并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合理用药[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8) :121-122.

[4]尹红, 刘建行, 胡静.69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特点及用药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7 (6) :135-136.

[5]郝卫军, 司全金, 李小鹰.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6 (3) :90-92.

[6]王彦欧, 徐凯, 赵斌, 等.合理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66例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11) :118-119.

[7]黄颖, 张丙芳, 王晓明, 等.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 (4) :223-224.

老年心血管病人便秘原因及护理干预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120例, 男69例, 女51例;年龄60岁~90岁, 平均年龄72岁;有便秘症状的病人36例, 有可能发生便秘的病人94例。其中冠心病34例, 占28.3%, 急性心肌梗死31例, 占25.8%, 心力衰竭41例, 占34.1%, 心律失常10例, 占8.3%。其中心绞痛42例, 原发性高血压38例, 急性心肌梗死21例, 心脏瓣膜病19例。

1.2 老年心血管病人便秘原因分析

①生理、心理因素:由于老年人各个器官、生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牙齿脱落, 咀嚼功能差, 长期卧床, 活动量减少, 胃肠蠕动减慢, 隔肌、腹肌、肛门括约肌松弛, 排便动力不足, 导致粪便积聚残留, 引起便秘。加上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 担心用力排便会诱发加重病情[3]。②饮食不当:有许多老年人有多年形成的固有饮食模式, 如有人喜食肉食, 蔬菜摄入少;有人不习惯饮水, 每日饮水量不足200 mL;有的因牙齿松动、脱落, 不吃或很少吃水果, 喜食软烂之食, 纤维素摄入减少, 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 均不利于形成符合生理要求的排便习惯[4]。③排便环境及习惯的改变:由于疾病限制, 要求病人在床上或室内排便, 许多病人不习惯卧位排便;卧床使机体能量消耗减少, 病人有焦虑心理, 进食过少也影响排便。④药物因素:老年心血管病病人均需长期服药治疗, 而一些抗高血压药可引起便秘。治疗冠心病的一些药物, 如钙离子拮抗剂, 使肠壁肌肉松弛, 引起便秘。

2 护理干预

2.1 提供合适的排便环境

提供病人单独隐蔽的环境及充裕的排便时间, 如拉床帘或用屏风遮挡病人, 避开查房、治疗护理和进餐的时间, 以解除紧张情绪, 保持心情舒畅, 利于排便。

2.2 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良好的排便习惯应是每日定时排便1次, 排便时不费力, 排出通畅, 便后轻松。指导病人:①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即使在规定的时间没有便意, 也要坚持空蹲不少于10 min。②不要人为控制便意感, 做到有便即排。尽量将排便时间安排在每日晨起或早餐后, 因早上起床的直立可引起结肠运动, 而产生便意;饭后由于食物的刺激可加速胃肠的蠕动, 这种胃肠反射性蠕动也容易产生便意。在多次反复模拟过程中, 逐渐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2.3 调整饮食结构

指导病人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保证饮水量2 000 mL/d~3 000 mL/d, 尤其是清晨空腹饮1杯300 mL~500 mL温开水或蜂蜜水可有效改善便秘[5]。鼓励病人多摄入可促进排便的含高纤维食物, 如芹菜、韭菜、萝卜、油菜、苹果等,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生姜、辣椒等。

2.4 加强心理护理

消除病人排便时的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 心血管病人在恢复期因缺乏医学知识或情绪激动, 用力排便, 活动过量等[6], 使病情加重或反复, 在护理中首先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 增强治疗信心, 并通过安慰、解释等工作, 使病人以乐观稳定的情绪, 接受治疗及护理。消除病人过度紧张和恐惧心理, 解除大脑皮层抑制对排便的影响。

2.5 合理应用缓泻药物

药物干预:若责任护士发现病人连续3 d未解大便, 先给予病人开塞露20 mL~40 mL肛门塞入, 以软化粪便, 润滑肠壁, 刺激肠蠕动, 促进排便。若无效, 可遵医嘱口服缓泻药物, 如酚酞、番泻叶、便通胶囊等。缓泻药可使粪便中的水分含量增加, 加快肠蠕动, 加速肠内容物的运行, 而起到导泻的作用。缓泻药可暂时起到通便的作用, 但不宜长期使用, 否则可导致慢性便秘。经以上方法处理无效者, 可遵医嘱用开塞露60 mL~80 mL或肥皂水灌肠。如有大块粪便嵌顿, 嘱病人放松, 不可屏气用力。

2.6 适当运动

对能起床活动的病人, 根据病情、身体状况、个人爱好, 让其选择走廊内散步、慢走、打太极拳等。对长期卧床的病人, 加强床上活动, 如扩胸、深呼吸, 或做腹部按摩。按摩方法:病人取半坐卧位或仰卧位, 于晚睡前或早餐后30 min, 或在便前20 min进行。嘱病人按摩前排尿, 自然放松, 操作者或病人自己用手的大小鱼际肌在病人脐周沿顺时针方向按摩, 每次10 min~15 min, 每天早晚各1次[7]。大便时, 双手中指按摩迎香穴, 逐渐扩大按摩面积, 以1 min为宜。

2.7 人工排便

对于采用以上方法仍不能排便者, 应采用人工排便的方法, 戴无菌手套, 食指外涂液状石蜡后缓慢插入肛门内将粪便取出。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必要时可戴橡胶手套涂液状石蜡润滑帮助病人掏出, 注意动作轻柔。因人工取便易刺激迷走神经, 心血管病病人应慎用。

3 结果

120例病人中, 原有便秘症状的36例, 25例缓解, 11例仍需间断服用润肠通便药物, 有可能发生便秘的94例病人中无一例发生便秘。

4 小结

护理人员通过护理干预指导病人改善饮食结构, 进行健康教育, 教会病人腹部按摩, 使用开塞露通便等, 提高了住院病人便秘的有效处理率,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降低了护理并发症, 提高了老年心血管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秀云.心血管内科病人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方法[J].中国实用医刊, 2009, 9 (36) :80.

[2]陶玉华, 王景佳, 侯丽辉.膳食纤维对改善老年人功能性便秘的作用及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 3 (33) :78.

[3]杨恩凤, 何红.老年心血管病合并便秘病人的循证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8, 4 (6) :32.

[4]谢立花.老年病病人便秘的护理干预[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9, 7 (10) :70.

[5]吴燕平, 任利群.老年卧床病人便秘的循证护理[J].现代医学, 2007, 2 (35) :57.

[6]李艳鑫.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J].医学论坛杂志, 2004, 25 (4) :64.

淋巴细胞凋亡与老年心血管疾病 第9篇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细胞在一定的病理或生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我结束生命的过程,这种死亡方式是由基因调控的,是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是细胞生命的基本特征,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是细胞对环境生理性或病理性信号、环境条件的变化或缓和性损伤产生应答的有序性死亡。它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1]。凋亡发生时,膜未破裂,无细胞内容物溢出,因此机体无炎症反应。而细胞坏死是细胞受到强烈的理化或生物性因素的刺激引起的细胞无序的死亡过程,有细胞内容物外溢,可引起局部严重的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贯穿于脊椎动物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对生物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自稳平衡的保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起作用,机体通过细胞凋亡清除体内老化的或转化的细胞,从而预防肿瘤的发生。研究证实:免疫耐受、免疫监视及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 celldeath AICD)的机制就是细胞凋亡,在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3]。

1 淋巴细胞凋亡的机制

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主要免疫细胞,且取样相对简便,已经成为细胞凋亡最常用的研究模型。影响淋巴细胞凋亡的因素很多,机体受到各种刺激,使体内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抗凋亡或促凋亡基因表达。目前已经证实: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可促进淋巴细胞凋亡,而白介素-2(IL-2)等可抑制淋巴细胞凋亡[4,5]。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种:(1)通过一种细胞表面蛋白分子Fas及其受体FasL相结合而介导的淋巴细胞凋亡。活化的淋巴细胞Fas表达增加,同时细胞表达FasL、Fas与FasL结合后被激活,使细胞内的一系列蛋白酶被激活,导致淋巴细胞内源性自杀程序激活,使得降解染色体DNA的核酸内切酶激活,从而导致凋亡[6]。(2)通过人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TCR/CD3)介导淋巴细胞凋亡。研究发现,TCR/CD3中,TCR负责接受抗原刺激,CD3负责转导抗原刺激信号,抗TCR和抗CD3抗体的刺激不仅可以激活T淋巴细胞,也可以导致胸腺细胞、激活或转化淋巴细胞凋亡[7]。(3)通过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淋巴细胞凋亡。TNF-α有两种受体即TNF-αRⅠ和TNF-αRⅡ,TNF-α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凋亡受体Fas、TNFRⅠ、TNFRⅡ结合后,产生级联反应,激活一系列凋亡蛋白(capases),最终导致细胞凋亡[8]。

淋巴细胞作为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其凋亡失控,可使机体的免疫系统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

2 淋巴细胞凋亡与衰老

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也像其他系统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育、成熟,进入老年期后,免疫功能逐渐降低,表现为衰老状态。研究证实:老龄化对CD4+调节性T细胞的调节参与导致免疫系统衰老的机制有多种,其中免疫细胞发生凋亡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CD28+表达随年龄增长而下降,CD28-和CD95+表达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提示淋巴细胞凋亡在免疫衰老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9]。Pagliara等[10]的一项研究通过提取健康青年男性和老年男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各分成四组,其中三组分别给予环已酰亚胺、加热、H2O2处理后测定其凋亡率,另一组不作任何处理,比较各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淋巴细胞凋亡率,发现老年组均较青年组易发生凋亡,提示衰老可能是促进淋巴细胞凋亡的一个独立因素。

衰老促进淋巴细胞凋亡的机制还不确定。目前的一种假设是衰老可直接影响促凋亡基因和抗凋亡基因的表达。研究证实,在相同的静电磁场下,衰老的淋巴细胞促凋亡基因bax与p53的表达增加而抑凋亡基因bcl-2和hsp70的表达下降[11]。国内的一项关于老年大鼠T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表明,与年轻大鼠相比,老年大鼠激活诱导的细胞凋亡百分率增高,有显著差异,并且通过测定年轻和老年大鼠的促凋亡及抗凋亡基因表达差异及凋亡蛋白Caspase8和Caspase3的活性变化证实:促凋亡基因表达上调、抗凋亡基因表达下调及凋亡蛋白Caspase8、Caspase3活性的增高是老年大鼠T细胞凋亡易感性增高的重要分子机制[12]。另一种假说认为,在衰老进程中,机体内低活性酶的增多及氧化修饰蛋白蓄积,使细胞表面物质发生改变,从而激活细胞内的一系列蛋白酶,导致淋巴细胞凋亡的发生[13]。另外还有研究表明,衰老可能是通过特定的基因表达对凋亡产生影响。一项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与年龄及p21WAF1的关系的研究,分别从老年人和新生儿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分别检测其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发生凋亡的情况,并检测淋巴细胞凋亡时p21WAF1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老年人淋巴细胞p21WAF1的下调幅度明显大于新生儿组,提示老年人淋巴细胞凋亡率高与其p21WAF1表达容易下调有关[14]。

3 淋巴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

淋巴细胞凋亡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是目前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这方面较多的研究是其在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老年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在心血管疾病方面,较多的是针对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但是由于心肌细胞活体采样困难使其研究受到限制,故近年来研究者们已逐渐重视对心血管疾病与淋巴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3.1 淋巴细胞凋亡与慢性心力衰竭

炎症反应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在心衰的发病过程中,存在病理性免疫反应,已经证实:心衰患者的淋巴细胞增生性反应较非心衰组低。心衰患者血液中各种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均发生改变:IL-6及TNF-α的水平明显增加,并伴有左室功能障碍进行性发展[15]。对心衰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变化的测定发现:CD3、CD4和CD4/CD8明显降低,CD8数目显著增加,NK细胞数目及活性显著降低可能参与了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与心衰程度有关[16]。

目前的研究认为:心力衰竭时,机体的淋巴细胞增生性反应降低,而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第三军医大的一项研究分别提取心衰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TUNEL原位标记法测定淋巴细胞凋亡表明:心衰患者淋巴细胞凋亡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淋巴细胞凋亡率与β1受体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7,P<0.01);与β2受体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r=0.27,P>0.05);而与β3受体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5,P<0.01)。Virmonds Rodrigues等[15]分别测定24例因感染美洲锥虫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23例无心衰的感染美洲锥虫病患者的淋巴细胞增生性反应、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血液中Fas/FasL及TNF-α水平,结果显示,心衰组淋巴细胞增生性反应较非心衰组低,而淋巴细胞凋亡率、血液中Fas/FasL及TNF-α水平在心衰组均较非心衰组高。

心力衰竭时,淋巴细胞凋亡增加的机制可能是:(1)通过Fas/FasL系统介导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心衰时,患者血液中Fas/FasL的水平较正常人水平明显增高,导致细胞内的一系列蛋白酶被激活,使得降解染色体DNA的核酸内切酶激活,导致凋亡。(2)目前已经证实,TNF-α是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子。心力衰竭患者血液中TNF-α增多,机体可通过TNF-α诱导淋巴细胞凋亡,TNF-α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凋亡受体Fas、TNFRⅠ、TNFRⅡ结合产生级联反应,激活一系列凋亡蛋白capases,最终导致细胞凋亡。

3.2 淋巴细胞凋亡与冠心病

淋巴细胞凋亡同样也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测定,发现成功行PCI术后14 d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凋亡相关的细胞因子TNF-α、sFasL及血浆颗粒酶B水平明显升高[17]。该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机体血浆中的细胞因子发生改变,可能与免疫细胞功能异常有关,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免疫细胞功能异常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8]。一项对冠心病患者淋巴细胞亚型NK细胞凋亡的研究提示:在冠心病患者中,外周血NK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并认为NK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可能与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相关[17]。但是,氧化应激导致NK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明确,目前的一种假说认为,冠心病患者血浆中,氧化剂和抗氧化剂失衡,机体更容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导致机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产生氧化修饰,使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氧化性型密度脂蛋白诱导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17]。

3.3 淋巴细胞凋亡与其它心血管疾病

有学者通过比较高血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发现,两者均可见细胞凋亡的发生,高血压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与左室肥厚(LVH)呈弱正相关(r分别为0.22、0.20),提示高血压外周淋巴细胞凋亡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相关[19]。一项关于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与坏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时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和坏死明显增多为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均可间接反映心肌病理损害程度[20]。

4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综上所述,衰老及机体内细胞因子是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主要启动因素。但是,查阅的文献显示,老年心血管疾病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的研究比较少见,通过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特别是慢性心力衰竭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相关性的研究,可进一步了解淋巴细胞凋亡与慢性心衰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在老年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还不明,是保护性机制还是损伤性机制?有学者认为,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在心衰的发病过程中可能系保护性机制,但这一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

老年心血管病人须警惕缺血性结肠炎 第10篇

答何某读者:

缺血性结肠炎是老年心血管病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病变好发于左半结肠或乙状结肠,偶尔累及降结肠。该病是由于为结肠供血的动脉发生了栓塞,导致肠黏膜严重供血不足,从而发生大面积肠黏膜的坏死,继而引起广泛肠出血。

其诱因多与脱水、休克、心力衰竭和強体力活动等有关,而根源则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由于心血管疾病可造成结肠动脉的血管硬化、增厚及狭窄,并可引起血粘度的增高,导致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积聚,形成栓塞而致缺血性肠炎的发生。

老年心血管病人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一旦突发剧烈腹痛、便出鲜血或血水样便,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应当及时考虑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明确诊断后,先行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吸氧、应用广谱抗生素与抗凝剂等措施。如果病情呈进行性恶化,出现腹膜炎、休克、酸中毒,或有结肠梗死、穿孔的危险时,需考虑行手术治疗。

陕西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副主任医师 韩咏霞

老年心血管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2月~2012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血管患者247例, 其中男135例, 女112例。患者年龄为60~85岁, 平均年龄 (72.00±5.23) 岁, 平均病程12年。247例心血管患者中有原发性高血压110例, 冠心病60例,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38例, 高脂血症39例。且所有患者的心功能控制都符合国家所制定的适应症范围。

1.2 临床表现

247例老年心血管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心跳频率过快或过慢、疲劳、呼吸费力、紫绀, 以及眩晕和昏厥。

1.3 常规治疗方法

先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定期测量, 再根据不同类型的高血压, 如收缩期高血压、舒张期高血压, 以及冠心病、高脂血症、脑部供血不足、糖尿病等并发症状来进行药物的选择, 而后对患者的原发疾病积极的进行治疗。收缩期高血压应选择长效的利尿剂或钙拮抗剂, 舒张期的则选普通钙拮抗剂, 冠心病选用钙离子的拮抗剂。

对于心肌再灌注的治疗方法, 患者发病后6~12h之内, 应用尿激酶0.5h静脉输注 (1.0~1.5) ×106U, 再皮下注射肝素1.25×104U或是低分子肝素0.5×105U, 连续7d注射, 每天2次, 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次, 前三天0.3g, 后期减至75~150mg。

1.4 预防性治疗方法

1.4.1 对安全用药进行指导

药物从吸收到排泄一系列的过程, 很大程度上因为老年人的脏器功能减退而受到影响, 对药物的敏感性十分强烈, 容易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所以, 要对老年人用药进行全面的指导, 具体方法是对听力和记忆力差的患者, 在用药前要反复叮嘱, 并进行实时监督;医护人员必须了解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使用方法, 给患者药物时要仔细说明应该注意的事项;减少对贵重药品的使用, 保证能够长期用药, 最终达到治疗的效果。

1.4.2心理指导

老年患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很差, 机体的功能也在逐渐衰退, 常常会因身体的不适对心理上产生影响, 性格孤僻、情绪低落或是态度消极, 这些心理特征常常会影响疾病的治愈和康复, 甚至加重患者的病情。对于患者出现的所有心理问题, 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了解更多有关心血管疾病的知识, 以及对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和预防。尽量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原则, 增强治疗的信心。

1.4.3运动指导

让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因为适当运动有预防和保健的作用。少量运动能够促进患者全身血液的循环, 调节身心, 同时增强心肌的供氧能力, 改善微血管的痉挛和大动脉的顺应性[2]。另外, 适当运动也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血脂和血压, 是一种很好的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1.4.4 饮食指导

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因素通常会影响到日常饮食, 老年心血管患者因为消化和吸收的代谢能力差, 日常要尽量以低脂、低盐、清淡、低胆固醇, 以及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少食多餐。可以多吃一些优质蛋白食物和瓜果蔬菜, 男性患者尤其要注意戒烟戒酒, 少吃刺激性大的食物。平时养成良好睡眠和休息的习惯, 使自身机体更健康。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预防性的治疗, 247例老年心血管患者的血压控制数值、HAMD总分、TC以及并发症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患者及患者家属对防治措施的满意度为100%, 见表1。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见疾病, 应用最先进治疗手段仍有50%的心血管疾病幸存者无法自理生活。全世界每年有近15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常见的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和中风等[3]。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威胁因素, 老年人的舒张压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 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却逐渐的增加, 反映了大动脉与主动脉的弹性下降。一般严重高血压标准是≥160mm Hg (21.3kpa) 和95mm Hg (12.7kpa) , 并伴有血总胆固醇高及左心室肥厚。而轻度的高血压为≥140mm Hg。一般老年高血压患者要在138/83mm Hg以下, 合并糖尿病患者控制在130/80mm Hg以下;合并肾脏病患者要在125/75mm Hg以下, 合并心衰患者应在130/85mm Hg以下为理想水平[4]。控制高血压除了防治以外, 通常采用药物治疗, 如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等。

高脂血症也是心血管疾病重要诱因, 防治措施有效降低人体血浆的TC甚至LDL-C值, 同时使HDL-C水平升高。高脂血症超标的患者, 一定要控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含量, 治疗的目的不仅要降低TC值, 提高HDL-C水平, 还要降低出现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几率。

有效的防治老年心血管疾病, 最基本的是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做到坚持食用低脂食物, 并保持饮食的多样化。一般的正常人血液呈现弱碱性, PH值在7.35~7.45之间, 所以老年人应使体内的酸碱保持平衡, 促进血管的柔软。同时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情, 避免情绪上的低落、或压力过大[5]。另外, 需要掌握药物的副作用, 积极的与医生进行沟通。

本次研究表明, 247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相比, 患者身体的各项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血压控制数值由防治前的 (140.00±10.25) mm Hg, 降为 (130.00±7.35) mm Hg, TC (mmol/L) 值由 (6.80±2.82) mmol/L变为 (4.65±1.53) mmol/L。患者及患者家属满意度100%。

总之,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只有患者与医护人员积极的沟通和配合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一般治疗与常规用药以外, 进行一定的饮食指导、心理指导和适当的运动等预防性治疗, 对病情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对247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临床防治探究进行分析。方法 资料选自2011年2月2012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血管患者247例, 从一般资料、预防性治疗等方面, 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心血管疾病各方面的指标变化。结果 247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相比, 采用临床防治使血压控制数值、HAMD总分、睡眠质量以及并发症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结论 临床防治对老年心血管患者的病情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应该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 加以预防性治疗, 才能有效稳定和抑制心血管疾病。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郭艺芳.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加强老年心血管疾病防治[J].实用老年医学, 2011, 19 (7) :201.

[2]闫卫东.314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临床防治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7 (10) :249-250.

[3]田颖, 李霞.社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24 (13) :1409-1410.

[4]季东.高血压心血管病的防治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1, 25 (25) :191.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与地理教学下一篇:世界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