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物量范文

2024-07-23

森林生物量范文(精选10篇)

森林生物量 第1篇

森林生物量及其格局与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是植被的第一性生产, 它生产的多少表现了系统从外界获取的能量程度, 其关键表现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多样性。生态系统获取的物质与能量是通过对自身构建来保护自己不受外界的不稳定因素侵袭。, 生物量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果生态系统积累的生物量不能够抵抗外界侵袭时, 生态系统则要面临灭亡的地步。森林的生物量对于全球碳循环的动态平衡作用巨大。碳是生物地球化学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全球生态系统碳收支中具有重要价值, 如今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超量开采, 生物的呼吸作用和人类的工业生产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进而引发了温室效应等严重环境问题。随着资源的日渐消耗, 使人类更有目的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人们开始意识到树干以外林木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并对营林、造林等实践活动提供必要指导。

随着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人类对森林的过度采伐,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 我国将把碳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并将温室气体减排提升到了全球合作的高度, 使碳汇功能保持相对稳定, 因此研究森林生物量格局具有时代性的指导意义。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876年, 为了提高估测精度和探索森林生物量格局的机制, 90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开始用遥感的方式来研究森林生物量格局。人们开始采用各种模型来取代传统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生物量模型的研究跨入了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 主要有:相对生长模型、自然稀疏模型、材积源生物量模型和遥感模型等。

在相关数据整理中, 对中国北方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数据和公式的预处理包括数据的筛选, 对重复的样本进行判别和删除。材积公式的转化其函数表达式一般分为多项式函数、幂函数与复合函数。为了便于相关软件处理, 需首先将函数线性化, 将复杂的非线性方程转化为了简单的线性方程, 大大简化了模型的拟合难度。选择了中国北方6个属及其9个主要树种作为材积生物量格局的研究对象。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复合群落数据的预处理、非郁闭林分样本的判别。森林的自然稀疏揭示了种群内部生存竞争的动态格局过程, 必须对这些样本进行判别。这包括某树种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样本、某树种处于非优势地位的样本和若干树种共优的样本。另外, 只有当林分密度足够大时自疏才会发生, 林分的株密度仅反映了单位面积林木的数量, 在进行数据计算时, 首先将现实林分的平均胸径和株密度带入公式, 用一定区间对所有样本的密度指数进行筛选, 初步判别林分是否达到自疏密度, 森林在自疏过程中, 林分的生物量与蓄积量密切相关, 树木材积与树高、胸径等测树因子之间显著相关。

森林的蓄积量一直以来是林业研究的重点, 并通过它推算生物量的必要因子, 对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后, 将不可靠的样本删除。删除不可靠样本后, 对多个材积公式重新进行回归分析, 并分别进行统计检验与误差分析。平均单株生物量与密度呈幂函数关系。

如落叶松属材积生物量格局。对筛选后的落叶松属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林分平均材积、树高、胸径和材积生物量均随着密度的减小而增大, 而且这种趋势非常明显。当密度较大时, 产生种内竞争激烈, 限制林木生长, 引发大量植株个体死亡, 即林分密度显著下降, 而当其密度表现为较小时, 其种内竞争也大大降低, 使植株死亡率减少, 植株个体大小或重量增长明显;又如对筛选后的兴安落叶松数据进行回归, 得结论为林分平均材积、树高、胸径和材积生物量都伴着其密度的缩紧而增加, 这种趋势非常显著。尤其是它密度很大时, 其种内竞争更加激烈, 限制了林木的生长, 引发大量植株个体死亡, 使林分密度明显下降, 当密度较小时, 其种内竞争也越来越小, 显然植株死亡率也变小, 为植株个体大小或重量增长较快。由此可知, 林分平均材积和材积生物量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不同, 然后是平均胸径和树高。

森林生物量约占全球陆地植被生物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生物量格局表现了植被演替、物种进化、人类活动以及自然干扰和环境污染的综合作用, 林分地上生物量均随着蓄积量的越来越多也变得越来越大, 它反映了生物量随蓄积增加的速度, 适于对大尺度森林生物量的估测。

综合地对森林各层次的生物量进行模拟, 研究林下植被生物量、地下根系生物量、潜在生物量格局、并与遥感技术的结合、进行森林碳汇功能的评估, 使人类更有目的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将基于实测数据建立的模型与遥感技术有机结合, 结合环境因子建立模型, 使生物量模型的估测更加精确。并对具体的营林、造林等活动提供实践指导, 这对有效地营造和经营高碳汇森林将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肯辉:《立木生物量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的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 1998年。

森林生物量 第2篇

东林防字〔2010〕1号

关于做好美国白蛾人工挖蛹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两防”工作会议精神及县主要领导同志批示,切实搞好美国白蛾人工挖蛹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乡镇各单位明确“包保领导、技术人员、挖蛹责任人”三位一体包保责任制,责任到人,一包到底。同时勾绘到村、到疫情点的美国白蛾人工挖蛹区域图,按图进行作业。

二、查清疫情、抓住重点

各乡镇各单位要结合人工挖蛹工作,对所辖区域内美国白蛾越冬虫情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要细化到地块、林片、疫情点,建立图、表、卡档案,以此确定重点村,并报县“两防”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三、逐级上缴,实行通报

1、对美国白蛾蛹实行逐级上缴,自1月28日开始,每十天上缴一次,由乡镇收集,统一送县林业局称重计量并上缴市林业局。县林业局收蛹时间安排:2月8日,20日,3月2日,11日,21日。

2、对美国白蛾挖蛹实行通报制,县指挥部将每次收缴统计的蛹量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工领导,同时报送各乡镇委、政府主要领导、分工领导。

四、加大投入,严格考核

县“两防”指挥部对美国白蛾挖蛹工作实行奖补,各乡镇各单位也要制定出台奖补政策,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待3月底挖蛹工作结束后,县督导组对各地挖蛹工作进行调查评估,进行考核,兑现奖补。

森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保护 第3篇

【关键词】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保护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是相互关联的,森林消退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大威胁,生物多样性是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最重要因素。据生物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8万种植物可以供人食用,目前仅利用3000多种,而人类所需植物蛋白的95%来自其中的30种,50%以上的植物蛋白仅来自3种,即小麦、水稻、玉米。世界医药复合物中,约有一半来自植物或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有用成分。人工繁殖饲养或种植的动植物,其生产力或抗病虫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野生或半野生、半人工的遗传基因资源。野生生物在心理、文化和精神上的价值更是无法估计。

1.森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森林与物种多样性

森林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据估计,地球上有500万-3000万种生物,其中—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由于森林破坏(年毁林面积达1800万-2000万hm2)、草原垦耕过度放牧和侵占湿地等,导致了生态系统简化和退化、破坏了物种生存、进化和发展的生境使物种和遗传资源失去了保障,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如果一片森林面积减少为原来的10%能继续在森林中生存的物种将减少一半。目前地球上的全部物种已消失了25%,有20%-30%还有消失约危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91年世界环境报告中预测,1990-2000年,世界生物物种每年可能失去1.5万-5万个。

1.2森林与生态系统多样性

森林占陆地面积的1/3,其生物量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90%。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及其群落的种类、结构和环境具有多样性,也是动物种群多样性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证。森林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引起温室效应、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候失调等问题,从而也严重影响农田、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1.3森林与遗传多样性

一个物种种群内两个体之间的基因组合没有完全一致的,灭绝部分物种,就等于损失了成千上万个物种基因资源。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了物种多样化的生境,不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为物种进化和产生新种提供了基础。森林的破坏导致基因侵蚀,使得世界上物种单一性和易危性非常突出。

1.4森林对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裸露土地上或森林受到严重破坏的地区,通过营造人工林形成新森林环境,随着森林植被不断演替,最终改变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当人工林成林后,植被物种逐渐增加,一些耐荫的伴生种孽生繁衍,森林内昆虫大量繁衍,同时招来各种鸟类在林中觅食、栖息、繁衍。森林也为哺乳类动物提供了很好的隐蔽场所和食物,如食草和食林木种实的鼠、免等,另外,狐狸、维鸡、刺凋、黄鼠狼等动物迁徒而来。

2.森林多样性的保护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森林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加剧,森林生物多样性下降达到空前的水平。森林的破坏不仅导致有机物合成的减少,生物链短缺,而且破坏了环境,野生动物失去了“庇护所”。因此,森林破坏、锐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已向人类生存发起挑战。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保护前提下的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2.1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森林具有丰富的各种自然资源,除具有生产木材及林副产品直接经济效益外,还具有更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如提供医药、工业等的原料。目前,人类对森林物种的生物和经济价值所知甚少,还持续在单一的“木头”思想,没有从森林的多资源、多效益的角度去看待森林。一个物种所含的遗传信息在今天看来可能毫无价值,但是在将来的某一天也许极有价值。一个物种价值的相对性还表现在:有时人们已经弄清某个物种所含遗传信息的重要意义,但现在人们尚不能,而寄希望于将来能利用他们。例如,有一种低产的野生小麦,其叶片的光合强度是一般小麦的4倍,农学家也找到了使叶片具有高光合强度的基因,但现在尚无法将这个基因嫁接到农作物小麦上,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将来也许能够实现。

当人们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和价值,明白生物多样性如何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并且懂得了在不降低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满足自身的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才会获得成功。

2.2加强立法和执法,完善保护体制

我国发布和实施的《森林法实施细则》《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规则和条例,对我 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出现的新形势,对有关法律法规要进行修补和完善,并制定新的法规。

2.3加强自然保护区、植物园、动物园的建设

保护生态系统稀有和濒危灭绝的物种,防止基因及基因综合体的损失,是自然保护区的基本任务。根据国家标准GB/T14523—93《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划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其中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起保护作用的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物类型、野 生植物类型3个类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保存生物基因,繁衍濒危生物物种、探索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类合理利用生物资源途径的重要基地。另外,加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有重要意义。它们除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绝大多数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2.4通过发展速生丰产林,缓解木材危机

集约经营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致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发展一定规模的集约林生物多样性减少了,但它能提供社会需要的充足木材,减少天然林的采伐量,不仅缓解了林产品的供需矛盾,还保存了自然植被,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同时,发展速生丰产林还有助于促进各种树种的改良和优良基因的保存。如何科学的营造速生丰产林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其次要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的抚育采伐管理。实践证明适宜树种的混交比营造纯林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且林分生长稳定,如落叶松与水曲柳混交其长势高于彼此的纯林。

2.5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焕环发大会上签署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确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 全人类共同的事业”。近几十年来,我国对保护全球环境和物种资源方面作出了许多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物种资源的迅速减少,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先进经验、技术措施,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藏,梁彦兰,张东斌.浅谈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保护[J].河南林业科技,2006,(04).

森林生物量 第4篇

准确估算全球生物量对研究目前的拟合气候模型、量化气候变化以及了解生态系统的过程是极其重要的。随着雷达和激光雷达的迅速发展, 为研究全球生物量遥感估测提供了可能性[1]。一般情况下, 遥感测量方法不会直接测量森林生物量, 而是间接测量生物量的相关因子, 如森林结构、郁闭度和密度等。

2 生物量估测

2.1 LVIS RH指标

LVIS RH指标是指返回波形的四分位数, 即RH指标值, 包括RH25、RH50、RH75、RH100。RH指标值是根据发射的光斑数据得到的全波形数据进行估算的, 根据首尾回波来计算与经度、纬度和高度三重峰的关联度[5]。其中判断LVIS点属于哪一个特定的子区域, 是根据激光照射的光斑在区域所占的面积重叠百分比来确定, 作为交点的LVIS点占所在区域的面积比定义为总面积的百分比。

2.2 区域生物量估测

很多研究报道指出激光雷达RH指标值与区域生物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森林里面植物的生长, 他们的生物量也在逐渐增加, 如果能够估算这个过程数据就能够达到对森林生态过程结构的控制, 并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量结构特征。

2.3 误差来源分析

激光雷达数据的指标和生物力量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致的, 不同样本对应的相关系数R2也会不一样, 引起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有2个:一个是生物群落和物种的研究地点因素不同, 如树种、年龄和气候等都会影响区域尺度的生物量结果;还有一个是森林结构和生物量之间的较高相关性关系只在过大的空间尺度上体现出来。

3 结论

本文是从试验区域选取的LVIS数据进行了分析, 初步分析实验区域的激光雷达数据的相对应的指标, 用以评估其与区域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在激光雷达数据里, 选取了RH25、RH50、RH75、RH100指标作分析, 得到了RH100是被证明的生物量的最佳估测指标值。

摘要:量化全球大区域森林地区的生物量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完善生态系统、模拟气候变化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本文在获取的激光雷达数据和实地测量数据的基础上, 分析相应地区的区域生物量和激光雷达指标之间的关系, 以检测和评估利用激光雷达方式来估测森林生物量上的准确性。

关键词:激光雷达,生物量,指标

参考文献

[1]Marcus V.N.d'Oliveira, Stephen E.Reutebuch, Robert J.McGaughey, et al.Estimating forest biomass and identifying low-intensity logging areas using airborne scanning lidar in Antimary State Forest, Acre State, Western Brazilian Amazon[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2, 124:479-491.

[2]Marius Hauglin, Janka Dibdiakova, Terje Gobakken, et al.Estimating single-tree branch biomass of Norway spruce by airborne laser scanning[J].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013, 79:147-156.

[3]Almasi S.Maguya, Virpi Junttila, Tuomo Kauranne.Adaptive algorithm for large scale dtm interpolation from lidar data for forestry applications in steep forested terrain[J].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013, 85:74-83.

[4]付甜, 黄庆丰.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数据的森林生物量估测研究进展[J].林业勘查设计, 2010, 4:86-89.

森林生物量 第5篇

关键词:旅游踩踏;土壤微生物;土壤酶;鸡冠山;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 S15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2-0398-05

收稿日期:2015-05-26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理工科重点项目(编号:14ZA0069)。

作者简介:刘静(1989—),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生态学研究。E-mail:sodamew@163.com。

通信作者:潘欣,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林业生态等研究。E-mail:panxin@cdut.cn。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与不可再生性使其极易受外界干扰,且一经破坏便难以恢复。在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的前提下,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在如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愈发受到大众关注。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土壤微生物-植物”这一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动植物残体而参与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土壤养分、土壤结构、土壤稳定性、植被生态恢复产生重要影响,有机质转化所需能量的90%以上均来自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植物提供养分的同时还为预防植物病害提供帮助[1-4]。

土壤微生物及植物根系能够释放各种酶类进入土壤,土壤酶类和微生物一起推动着土壤的代谢过程。土壤酶类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组分之一,是生态系统的生物催化剂,在土壤与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参与包括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在内的自然界物质循环,既是土壤有机物转化的执行者,又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活性库[5]。其活性不仅可以反映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的强度和方向,而且对土壤肥力变化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更敏锐的指示作用[6]。

国内外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对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土壤物理性状、植物多样性、景观、土壤流失等方面均产生了严重影响[7-9],旅游活动中的游客踩踏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为普遍的形式[10-12]。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植被等直接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及其多样性[13-14],因此游客踩踏与土壤微生物、土壤酶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生态旅游的大环境下,研究旅游踩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保护森林公园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四川省崇州市鸡冠山森林公园的土壤进行系统采样,分析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土壤酶活性,探讨旅游踩踏对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提供数据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边缘,崇州市西北隅,东与崇州市苟家乡接壤,南与大邑县毗邻,西与苗基岭雪山相连,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接壤,背靠终年积雪不化的“四姑娘”山。该森林公园占地 10 800 hm2,森林覆盖率95%,最高海拔可达3 868 m,以其独特的山峰、森林、瀑布、雪山、温泉、云海、大熊猫等自然秀美景观和人文风光著称。森林分布呈现明显的垂直带谱,海拔 3 000 m 以上为高山草甸带、高山杜鹃林带;海拔2 000~2 400 m 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冷箭竹海;海拔 2 000 m 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人工柳杉林带、林边竹海。动物资源也极为丰富,有大熊猫、牛羚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有小熊猫、红腹角雉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7种。由于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独特的原始自然风光,目前已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户外爱好者前来登山野营。

1.2供试材料

1.2.1供试土壤土壤于2014年8月采自四川省成都市崇州鸡冠山森林公园旅游区,根据游客登山线路,分别于山顶(海拔2 020 m)、山腰(海拔1 880 m)、山脚(海拔1 712 m)进行采样,其中每种海拔又分为密集区(离游道1.5~2.5 m处)、缓冲区(离游道边50~80 m处)、无人区(人未踏及)。采样深度为0~5 cm,随机布点,每次取500 g土壤混匀,用自封袋存于4 ℃冰箱中保存备用。

1.2.2培养基细菌培养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3 g、蛋白胨10 g、NaCl 5 g、琼脂15~20 g、水1 000 mL,pH值為7.4~7.6,于121 ℃高压蒸汽灭菌20 min。

真菌培养采用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蔗糖20 g、琼脂15~20 g、水1 000 mL,pH值为自然。马铃薯去皮,切成块煮沸30 min,然后用纱布过滤,再加上糖和琼脂,溶化后补足水至1 000 mL,于121 ℃高压条件下蒸汽灭菌20 min。

放线菌采用高氏Ⅰ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 g、KNO3 1 g、NaCl 0.5 g、K2HPO4·3H2O 0.5 g、MgSO4·7H2O 0.5 g、0.01 g/mL的FeSO4·7H2O储备液1 mL、琼脂15~20 g、水 1 000 mL,pH值为7.4~7.6,于121 ℃高压蒸汽灭菌20 min。

nlc202309030836

大肠杆菌采用伊红美蓝培养基:蛋白胨10 g、乳糖10 g、磷酸氢二钾2 g、琼脂20~30 g、2%伊红水溶液20 mL、0.5%美蓝水溶液13 mL、蒸馏水1 000 mL。琼脂加至900 mL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后加入磷酸氢二钾及蛋白胨,混匀使之溶解,再以蒸馏水补足至1 000 mL,调整pH值至7.2~7.4。趁热用脱脂棉或绒布过滤,再加入乳糖,混匀后定量分装于烧瓶内,置于高压蒸汽灭菌器内于115 ℃灭菌20 min。

1.3方法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参照《微生物实验指导》[15]、《土壤微生物研究原理与方法》[16]。细菌、放线菌、真菌、大肠杆菌均采用稀释平板法,每个体积分数重复3次。细菌、大肠杆菌于37 ℃下培养16~24 h;真菌于28 ℃下培养3~5 d;放线菌于28 ℃下培养5~7 d。培养完成后对其进行观察、拍照、计数。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参照《微生物实验指导》[17],土壤过氧化氢酶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其活性以培养24 h后 1 g 风干土壤中NH+-N的质量(mg)来表示;纤维素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其活性以培养72 h后1 g风干土壤中葡萄糖的质量(mg)来表示;蔗糖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其活性以培养24 h后1 g风干土壤中葡萄糖的质量(mg)来表示;淀粉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以24 h内淀粉酶分解生成麦芽糖的质量(mg)表示淀粉酶活性的大小。

采用Excel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旅游踩踏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1.1土壤中微生物的总数量鸡冠山森林公园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的数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不同试验区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出现明显差异(图1)。低海拔地区土壤受踩踏作用的影响明显高于高海拔地区,而游道旁的密集区土壤受踩踏作用的影响明显高于缓冲区,更高于无人区。通过绘制不同海拔、不同试验区、不同微生物的数量分布图,可清晰显示旅游踩踏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SPSS统计软件可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不同海拔、不同区域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表1)。

土壤微生物数量分析结果表明,细菌总数为1.75×106 CFU/g,真菌总数为7.26万CFU/g,放线菌总数为 3.88万CFU/g。总体表现出细菌数量最高且占绝对优势,真菌数量次之,放线菌数量最少(图1)。

表1海拔及试验区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

相关因子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放线菌大肠杆菌海拔0.4070.4100.007**0.1570.045*试验区0.2150.2240.1440.1180.044*注:“*”“**”分别表示在0.05、0.01水平下显著相关。下表同。

土壤微生物的总数量随海拔的增加大致呈增加趋势。海拔2 020 m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最高,达到了10.44×105 CFU/g;海拔1 880 m土壤微生物的总数量为4.36×105 CFU/g;而海拔1 712 m土壤微生物的总数有少量增加,其数量为3.77×105 CFU/g。

在同一海拔下,微生物的数量受游客踩踏的影响明显。整体来看,无人区微生物总数量明显多于缓冲区,而缓冲区微生物总数量略多于密集区,其中高海拔(2 020 m)无人区的微生物总数尤为凸出(图2、图3)。

2.1.2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变化土壤三大类微生物中细菌的数量和种类最多,占有绝对优势,因此细菌的分布情况与三大类微生物总量的分布情况相似(图4)。土壤细菌的数量随海拔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海拔1 712 m不同试验区土壤细菌的总数量为3.68×105 CFU/g,占本研究中微生物总数量的94%;而海拔1 880 m土壤细菌的总数有少量增加,达到 3.88×105 CFU/g,占微生物总数量的89%;海拔2 020 m不同试验区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最高,达到9.91×105 CFU/g,占微生物总数量的96%。无人区细菌数量明显多于缓冲区,而缓冲区细菌数量略多于密集区,以海拔2 020 m无人区细菌数量最为明显,达到7.78×105 CFU/g。

2.1.3土壤中真菌的数量土壤中真菌数量的分布见图5,1 712 m低海拔地区土壤中的真菌数量(0.33万CFU/g)较少,明显低于1 880、2 020 m高海拔地区土壤中的真菌数量(3.55万、3.36万CFU/g)。不同试验区的真菌数量呈现出与细菌相似的特征,其数量依次由密集区、缓冲区、无人区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对真菌数量的影响极其显著(P<0.01),但试验区对真菌数量无明显影响。

2.1.4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土壤中放线菌数量的分布见图6,海拔1 712 m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最低,其总数达到067万CFU/g;海拔1 880 m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居中,其总数为1.23萬CFU/g;海拔2 020 m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最高,高达1.98万CFU/g。不同试验区放线菌的数量仍呈由密集区、缓冲区、无人区逐渐增加的趋势。

2.1.5土壤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为进一步考虑人为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对土壤中大肠杆菌的数量进行分析(图7)。土壤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样明显,其总数随海拔的增加依次降低,并由密集区、缓冲区、无人区呈依次降低的趋势。海拔1 712 m密集区土壤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最高,为6.78万CFU/g;而海拔2 020 m无人区大肠杆菌的数量最低,仅为0.25万CFU/g。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和试验区对大肠杆菌数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

2.2旅游踩踏对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

nlc202309030836

土壤酶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来源于土壤

微生物活动、植物根系分泌物、动植物残体腐解过程中释放的酶,它参与了包括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在内的自然界物质循环,是土壤新陈代谢的重要因素[18-19]。对不同海拔、不同试验区的土壤酶活性进行对比及相关性分析(表2),有助于进一步解释踩踏对酶活性的影响。

表2海拔及试验区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

相关因子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蔗糖酶淀粉酶海拔0.024*0.024*0.010**0.050*试验区0.028*0.003**0.008**0.079

2.2.1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主要来源于细菌、真菌、植物根系的分泌物。过氧化氢是生物呼吸过程中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氧化反应而产生的,其积累会对生物和土壤产生毒害作用,而生物体和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能酶促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从而解除过氧化氢的毒害作用[20]。鸡冠山森林公园海拔1 712 m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并不明显,但仍可看出海拔2 020 m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海拔 1 880 m 处次之,海拔1 712 m处最低(图8)。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海拔显著相关(P<0.05),且与不同试验区显著相关(P<0.05)。

2.2.2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碳素循环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酶。鸡冠山森林公园海拔2 020 m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均高于海拔1 880、1 712 m处。在不同区域中,密集区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最低(图9)。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真菌的活动高度相关。

2.2.3蔗糖酶蔗糖酶主要来源于微生物、动植物残体、植物根系。鸡冠山森林公园海拔2 020 m处土壤蔗糖酶活性普遍高于海拔1 880、1 712 m处(图10),该特点与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活性的研究结果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不同试验区均与蔗糖酶活性极显著相关(P<0.01)。

2.2.4淀粉酶淀粉酶是催化淀粉水解的一类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和微生物中。在微生物作用前期,淀粉酶活性对土壤中碳素的转化过程、土壤中植物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淀粉酶很大一部分由土壤中微生物分泌,因此淀粉酶活性常作为土壤微生物生长和活性的指标。研究区淀粉酶的活性与海拔显著相关(P<0.05),但试验区对淀粉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

3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三大类微生物的数量上,细菌占绝对优势,真菌次之,放线菌最少,表明细菌对该土壤的适应性强,而真菌、放线菌次之。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蔗糖酶、淀粉酶的活性也呈增高趋势。高海拔地区地势更加陡峭,旅游者数量更少,对土壤的踩踏程度更轻;另外,高海拔地区植被群落更丰富,地表凋落物更多。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增加。在同一海拔下,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數量均由无人区、缓冲区至密集区逐渐减少,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蔗糖酶、淀粉酶活性逐渐降低。密集区旅游者活动范围非常集中,踩踏强度较大,土壤腐殖层消失,土壤厚度减少导致土壤板结,植物难以生长而形成裸地,土壤有机物分解速度加快,土壤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养分,导致微生物活性降低、数量下降[21-22]。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重要的肠道共生菌,同时也是环境污染指示菌。大肠杆菌主要附着于人类或动物的肠道中,经由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在登山过程中藉由人类的不文明行为等得以在土壤中停留。由于密集区旅游人数众多,人为活动增加,踩踏所带的病原指示菌逐渐增强;而缓冲区至无人区地段人迹罕至,踩踏所带的大肠杆菌数量逐渐变少。大肠杆菌数量随海拔的升高呈降低趋势,各海拔下均表现为密集区>缓冲区>无人区。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代表着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对植物生长发育、群落演替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在保护濒危植物、恢复退化植被、修复被污染土壤方面发挥着巨大职能[23-26]。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游览痕迹对于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将导致土壤微生物区系的改变,从而使植物种群减少、生态环境被破坏。须进一步规范和规划游客活动过程,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特别是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

参考文献:

[1]文都日乐,李刚,张静妮,等. 呼伦贝尔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研究[J]. 草业学报,2010,19(5):94-102.

[2]Grayston S J,Prescott C 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forest floors under four tree species in coastal British Columbia[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5,37(6):1157-1167.

[3]Grierson P F,Adams M A. Plant species affect acid phosphatese ergosterol and microbial P in a Jarrah forest in south-west Australia[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00,32:1814-1827.

[4]Heal O W,Madean F S. Comparative productivity in ecosystem-secondary productivity[C]//van Dobben W H,Melonnell P H L. Unifying concepts in ecology. Hague:The Hague Holland Press House,1975:89-108.

nlc202309030836

[5]向泽宇,王长庭,宋文彪,等. 草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J]. 草业科学,2011,28(10):1801-1806.

[6]赵超,王兵,戴伟,等. 不同海拔毛竹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J]. 河北林果研究,2010,25(1):1-6.

[7]张晓兵. 野外旅游活动对土壤的影响[J]. 国外林业,1995,25(1):1-4.

[8]冯学钢,包浩生. 旅游活动对风景区地被植物-土壤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76-79.

[9]杨海君,肖启明,谭周进,等. 放牧对张家界索溪峪景区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作用强度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4):913-917.

[10]谭周进,肖启明,祖智波. 旅游踩踏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性的影响[J]. 土壤学报,2007,44(1):184-187.

[11]谭周进,肖启明,杨海君,等. 旅游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土壤酶及微生物作用强度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1):133-138.

[12]杨海君,杨成建,肖启明. 旅游活动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分布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07,26(5):617-621.

[13]Grierson P F,Adams M A. Plant species affect acid phosphatase,ergosterol and microbial P in a Jarrah(Eucalyptus marginata Donn ex Sm.) forest in south-western Australia[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00,32(13):1817-1827.

[14]Dick R P. A review:long-term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systems on soil biochemical and microbial parameter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1992,40(1/2/3/4):25-36.

[15]陈金春,陈国强.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8-41.

[16]林先贵. 土壤微生物研究原理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7]关松荫. 土壤酶及其研究方法[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260-339.

[18]徐雁,向成华,李贤伟. 土壤酶的研究概况[J]. 四川林业科技,2010,31(2):14-20.

[19]杨万勤,王开运. 森林土壤酶的研究进展[J]. 林業科学,2004,40(2):152-159.

[20]王菊兰,何文寿,何进智. 宁夏引黄灌区温室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素的关系[J].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2):162-165.

[21]席建超,胡传东,武国柱,等. 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旅游步道对人类践踏干扰的响应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8,23(2):274-284.

[22]毕江涛,贺达汉,沙月霞,等. 荒漠草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5):149-155.

[23]严君,韩晓增,王守宇. 黑土不同植被覆盖与施肥下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J]. 土壤通报,2009,40(2):240-244.

[24]崔金香,王帅.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2010(6):165-169.

[25]毕江涛,贺达汉. 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9):244-250.

[26]赵官成,梁健,淡静雅,等. 土壤微生物与植物关系研究进展[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31(1):83-88.王广海,吕恩利,陆华忠,等. 果蔬气调运输车厢阶梯型密封门的结构设计与试验[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2):403-406.

森林生物量 第6篇

三维绿量作为绿化指标突破了原有二维绿化指标的局限性,针对不同植物种类、不同城市森林结构间差异,以植物占据的绿色空间体积作为评价标准,使城市森林绿化指标由二维向三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三维绿量指标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城市森林空间构成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水平,有助于准确地描述城市森林的空间结构和定量研究城市森林与环境的相关关系。

1 研究地概况

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全市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三环内主建城区面积331.21平方公里。哈尔滨市年平均温为3.6℃,全年有5个月的时间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暖湿,7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2.8℃,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哈尔滨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日较差多在4~13℃之间,年较差达42.2℃,且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亦快,春温略高于秋温。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哈尔滨城区气温明显高于郊区。近十年来,城区的年平均最低气温比郊区高2.7℃。其中7月份高3.0℃,1月份高4.2℃。

哈尔滨1951~198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23.3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1月份平均仅3.7mm,7月份平均达160.7mm。哈尔滨四季之间降水量差异甚大,以夏季(6~8月)降水最为集中,其量多在330mm左右,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4%~65%;春、秋两季降水量相近,秋季(9~10月)稍多于春季(4~5月);冬季(11~3月)总降水量只有30mm左右,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6%。哈尔滨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呈不稳定型,年降水变异系数为0.19。年内各时段的变异系数以农作物生长季(5~9月)最小(0.20),夏季(6~8月)偏小(0.23),秋季(9~10月)最大(0.41),冬、春季略大。在80%保证率条件下,哈尔滨年降水量为418mm,生长季(5~9月)降水量为351mm。受城市小气候影响,哈尔滨城区、郊区的降水量、降水强度都略高于周围地区[3,4]。

哈尔滨野生植物种类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地区有野生植物770余种,其中维管束植物600余种。在各植物种中,华北植物区种占42.1%,满洲植物区种占53.4%,蒙古植物区种占27.9%,西伯利亚植物区种占28.3%。有199种为广布种。在哈尔滨地区的植物区系成分中,虽然西伯利亚植物区、蒙古植物区与满洲植物区的植物种类相差悬殊,但各区植物的平均比数很接近,说明哈尔滨地区的植物区系成分具有西伯利亚植物区、蒙古植物区与满洲植物区过渡的特征[5,6]。

2 研究方法

2.1 取样地的选择

首先,借助2002年哈尔滨城市绿地分布真彩航片,在哈尔滨城市森林进行分层抽样:按照城市森林的树种构成划分第一层(多树种构成林地以优势树种为基准),在每一树种内以郁闭度等级划分第二层,最后以树龄划分第三层,共取样54块,郁闭度大于0.7取样面积为800m2,郁闭度小于0.7取样为800 m2[7~9]。

2.2 三维绿量及生物量测算步骤及模式

(1)将哈尔滨城市森林按树种进行一类圈划(多树种构成林地以优势树种为基准),主要分为六类树种:杨树林(Populus spp),柳树林(Salix matsudana),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榆树林(Ulmus pumila),云杉林(Picea spp),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2)在真彩航片上确定出郁闭度的等级,以郁闭度等级进行第二层分类圈划,郁闭度划分为3个等级:I级(0.7~1.0),II级(0.4~0.7),III级(0~0.4)。

(3)在真彩航片上按龄级进行分类,龄级分为3个等级:I级(幼生林),II级(中生林),III级(成熟林及过熟林)。

(4)分层抽样确定样地。调查样地树种的主要组成,实测样地的郁闭度、龄级、单株树木生物量;并实地调查树木冠型以计算单株三维绿量(三维绿量公式见表1),累加单株三维绿量及生物量获得样地三维绿量及生物量,利用组成比例加权平均获得不同树种在不同郁闭度等级及不同龄级下城市森林单位面积的三维绿量及生物量(表2)。

注:x为冠幅,y为冠高.

(5)按照城市森林树种构成、郁闭度等级和龄级对航片矢量化,获得不同类型和等级的城市森林面积分布,与相应单位面积三维绿量相乘,计算不同等级下的城市森林三维绿量值,汇总累计哈尔滨城市森林总绿量值;将不同等级下的各树种三维绿量值与相应单位体积生物量相乘,计算不同等级下各树种的生物量值,汇总累计哈尔滨城市森林总生物量值。

2.3 精度检验

在有效样地内,随机选取30块样地,用推算得到的样地三维绿量及生物量值和实地调查的样地三维绿量值及生物量值检验测算精度。检验公式如下:

(4)用公式求可靠性为95%和99%时的相对误差。式中,E为相对误差。

(5)用公式C=100%-E求精度(C)。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株三维绿量及生物量的测算

根据实地调查得到的树木冠型、冠幅和冠高选用三维绿量计算公式计算单株树木的三维绿量。实地采样得到不同树种林木在不同龄级及郁闭度条件下的单株生物量。

3.2 航片数字化

由于航片(图1)在城市不同区域色彩质感差异,使用监督分类比非监督分类更为精确,因此,本研究使用监督分类。根据调查样地航片的色彩特征与实地调查的城市森林特征的相关关系,借助ARCGIS进行航片数字化,获得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图1、2、3、4)。

由图可见,哈尔滨市区城市森林主要集中在二环内,在开发区等新规划地区优势树种几乎全为杨树,落叶松主要集中于市郊。

3.3 单位面积三维绿量及生物量计算

累计样地内单株三维绿量,得到样地三维绿量,将相同树种相同郁闭度相同龄级的不同样地三维绿量加权平均,获得不同树种不同郁闭度不同龄级的单位面积三维绿量及生物量(表2)。

3.4 哈尔滨城市森林不同类型三维绿量及生物量和总体三维绿量及生物量

借助航片数字化得到哈尔滨城市森林不同树种不同郁闭度级别不同龄级的面积分布,与单位面积三维绿量相乘,获得哈尔滨城市森林不同树种不同郁闭度级别不同龄级的三维绿量及生物量,并且得到哈尔滨城市森林的总体三维绿量及生物量。

3.5 哈尔滨城市森林三维绿量及生物量测算精度检验

以不同树种不同郁闭度等级不同龄级单位面积三维绿量推算的样地三维绿量及生物量值与实际调查的样地三维绿量及生物量值检验测算精度。

在95%和99%置信度下三维绿量测算精度分别为87.33%、82.51%,生物量测算精度分别为85.74%、80.90%,结合国内外相关测算经验,精度达到80%以上即可应用,经检验,哈尔滨城市森林三维绿量及生物量测算精度达到要求,可以应用。

4 结论与讨论

(1)整体来说,哈尔滨市城市森林主要分布于公园和高校范围内,并且存在树种种类单调的缺陷。新开发地区行道树及绿化树种基本均为杨树,而落叶松林则在市郊大量分布。市区内平均面积三维绿量为0.24 m3/m2,这主要是因为城市森林面积较小,而市郊被大量开发为农田或建筑用地导致的。

(2)研究证明,通过分层抽样,样地实地调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利用立体量推算立体量及生物量的方法能迅速并较精确的测算城市森林绿量及生物量。对城市森林绿量及生物量的测算是为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环境效益提供资料,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城市森林的健康发展。随着对三维绿量、生物量研究的深入,必将促进城市林业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城市森林三维绿量及生物量是研究城市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利用2004年哈尔滨市真彩航片和实地抽样调查,借助ARC/GIS测算哈尔滨城市森林三维绿量及生物量。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区城市森林总体三维绿量为93534319m3。其中杨树林为37366961m3,占39.95%;柳树林为19015526m3,占20.33%;落叶松林为17390519m3,占18.59%;榆树林为19314837m3,占20.65%;云杉林为281240m3,占0.30%;白桦林为170600m3,占0.18%。哈尔滨城市森林总体生物量为162115950kg。其中杨树林为56999969kg,占35.16%;柳树林为38875704kg,占23.98%;落叶松林为34979398kg,占21.58%;榆树林为30315682kg,占18.70%;云杉林为927898kg,占0.57%;白桦林为172372kg,占0.01%。经检验,该方法在测算绿量时精度达到87.33%(α=0.05),在测算生物量时精度达到85.74%(α=0.05)。

关键词:生物量,三维绿量,城市森林,哈尔滨

参考文献

[1]李伟,贾宝全,王成,等.城市森林三维绿量研究现状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8,7(4),31-34.

[2]刘常富,何兴元,陈玮,等.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测算[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7(3),32-37.

[3]刘常富,何兴元,陈玮,等.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模拟及其影响因子[J].应用生态学报,2008,1(6),1173-1178.

[4]范文义,殷晓伟,倪春迪.基于3S的哈尔滨市城区绿地现状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0(9),86-88.

[5]王莉雯,卫亚星,牛铮.基于遥感数据的辽宁省植被变化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56(12),2956-2960.

[6]郭红,龚文峰,李雁,等.哈尔滨市热岛效应与植被的关系-基于RS和GIS的定量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7,4(2),22-26.

[7]刘常富,李玲,赵桂玲,等.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的垂直分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17(3),18-21.

[8]张萍,张进.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综述[J].中国林业,2009,46(5),56.

浅论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 第7篇

1 对于有害生物的治理情况的分析

由于营林绿化事业不断的推进,林业的规模开始变大,害虫的寄主变多了就导致一些有害物种不断的出现,同时因为很多区域的生态氛围不是很好,所以经常性的发生一些虫害问题。由于害虫的存在,使得相关的效益受到很大的影响,干扰到林业的运作活动的开展,干扰到生态工作的创建,所以要积极的开展治理工作。由于人工林的总数不断增加,同时害虫的类型也变多了,导致的不利现象越来越多。害虫的潜在危害非常厉害,虽说还未导致很多的不利现象,不过其潜在的不利现象却是非常的严重的,总的来说目前的形势不容乐观。

2 应对措施

2.1 关注苗木,把治理活动设置到造林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

使用那些有着优秀的抗病性,没有病虫现象,根系非常健壮的超过一年的良好的树苗开展营林活动,积极的开展好检疫活动,而且要培育全新的类型。从最初的种植开始,发展到最终的抚育管控阶段,要一直把培育优秀的林木当成是关键的发展追求。开展标准化营林活动。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状态,积极的协调,在适宜的区域之中种植适宜的种类。开展好培育活动,提升遗传性。开展好抚育活动,将有问题的树木去除,提升它们的抗逆水平。

2.2 做好虫害树木的清理活动

整合抚育中幼林及时处理虫害木,有效控制扩散根源,是害虫治理的关键工作。学习优秀的经验,严格根据技术规定进行操作,对于有害生物产生的林木危害进行有效的清理,并且选择针对性强的品种进行造林更新,有效控制虫害。如松材线虫病和松突圆蚧疫区的纯松林应在除害处理后进行更新改造,用材林应改种其他用材树种或套种乡土阔叶树种,以增强马尾松林的抗病力;生态公益林应改种优良乡土阔叶树种或珍稀阔叶树种。在桉树纯林中,易发生桉树枝瘿姬小蜂的桉树DH201系列在砍伐后应及时改种桉树广林九或DH32-29等抗病品种。另外还可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杀虫(菌、草)广的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2.3 营造混交林

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生态关系,即生物有机体与其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混交林是一个结构极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在抗御各种自然灾害方面的作用相当明显。混交林的病虫害常较纯林轻微,这主要是由于混交林具有种间相互促进的作用,能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地力,林木生长健壮,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强;混交林内枯枝落叶层能形成易分解的腐殖层,生物种群比较复杂,物种类型非常多,一些昆虫虽说会对树木产生一些干扰,不过它们很多时候充当了天敌寄主的作用,可以在害虫的总数不多的时候,确保天敌能够有存在之处,进而生成一种非常有序的林业氛围,最终防止不利现象的出现。林内食物丰富,有利于招引各种益鸟、天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2.4 做好综合化的监测活动

开展有序监测的意义是为了对生态体系开展综合化的分析,进而明确不健康的体系,使用有序的方法对其开展维护,将问题治理好。或者是将那些较为优秀的体系,使用合理方法来维护其目前的状态。综合的讲,该项活动不但要变革过去的那种被动治理的模式,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单种治理导致的一些不利现象,最关键的是维护体系的顺畅发展。

2.5 确保资金充足

确保资金充足是提升防震减灾水平的关键前提。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 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 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各级政府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 增加防治、测报、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三是按“谁受益, 谁补偿”的原则, 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结语

总的来讲,害虫的治理活动是当前非常关键的一个活动,它是为了维护资源,维护生态,确保经济发展协调而开展的工作。设置在生态学前提之下的防治活动是非常有效的,在当前的林业创建活动中要合理的使用。要分析害虫和生态间的关联,结合目前的生态学知识,结合相关的造林技术,并且分析有关的检疫事项,将治理生物作为强调重点,使用多项有序的方法,创造一些不适合害虫存在的氛围,确保林业发展顺畅。

参考文献

森林生物量 第8篇

关键词:生态健康,森林健康,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生态是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及其复杂, 其健康生态也就是可以正常的长期稳定循环运行, 同时整体的结构还必须完善、顺畅, 自我修复能力要强大。整个生态之中, 林业生态是整个生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生态之中是维护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整个林业系统之中,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道路, 完善机制结构, 使用最先进的现代化技术, 进行结构的全面优化, 结合林业的实际情况, 定制出合理可行的控制方案。建立完整的森林系统, 尽量避免有害物质的出现, 这也是可持续林业发展的重要道路。

1 森林健康

森林的整个系统必须有长期稳定的生长状态、抗灾害的能力要强, 同时还能够给我们不断供应各种生态上的服务与相关产品。

1.1 森林健康管理

对森林进行健康的管理, 主要目的就是保护与促进其系统的健康运行, 增强其自我修复的能力, 在加强了森林整体的生态状态的同时也加强了抵抗逆环境的能力, 使其稳定性能、和谐性能更加强大, 尽量的减少或者是避免内外因素对其健康造成的危害, 不断的改善其生长环境, 确保其顺利健康的生长, 这样森林给予我们的生态服务也就会更完美。

1.2 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进行森林有效健康的管理, 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也就是经过对其健康的管理之后, 改变森林原本不健康的生长状态, 使其维护长期稳定的健康生长, 使之在育苗期间就一直保持健康的状态。健康状态下的森林在进行管理与运营时, 必须确保生物与非生物有害因素对其不会造成有害的影响。在健康的生长状态与环境之中, 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同时还必须满足我们对整个林业生态与社会的各种需求。

森林的健康运行状态最重要的也就是对其有合理的布局与规划, 在经营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健康的理念。有如下几个部分: (1) 火险处理, 其中就包括可燃物质的处理、火险的等级、避免野火的出现、火烧的控制对象等; (2) 森林有害物质的管理;对森林健康运行状态的检测与评估, 我国必须确立随森林健康状态的全面检测, 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与记录相关信息, 掌握其生长变化, 使用人为的方式促进其全面发展, 也就是天然林采取自我修复的方式, 人工林必须结合自认的经营状态, 掌握好其游憩的功能、全民参与的认识教育。

2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运用生态健康原理, 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 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 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 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 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 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 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 体现了生态学思想, 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 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 使森防工作者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3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 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 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 管理策略逐步完善, 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 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 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 笔者认为,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 采取“营林为主, 适当干预, 精密监测, 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 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

3.1 营林为主, 培育健康的森林

在整个营林的时候, 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健康的理念与思想, 育苗阶段到成熟至采伐这一过程, 都必须有健康的管理, 始终贯彻健康的理念。进行育苗的时候必须把重点放在苗木是否健康合理生长之上, 确保苗种的多样性, 提高种子的全面健康管理;结合森林的实际情况, 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方案, 有合理的配置, 保障森林多样性, 结合现代科学的方式进行种植, 增加其抗危害的能力, 就虫害现象严重的林区来说, 必须加大抚育的力度, 增强其抗性, 把有问题的林木进行相应的处理, 避免影响到其他的林木, 对其天然林必须加大保护的力度, 避免人为对其造成干扰, 避免其他的物种入侵, 进行采伐的时候, 必须合理的安排采伐的办法, 防止出现大面积, 一次清的采伐方式, 采伐必须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

3.2 以生态调控为主, 对造成灾害的有害生物进行干预

就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来说, 必须提高其抵抗外来有害物质侵害的能力。在实施的时候, 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合理的药物, 防止大量大范围的用药, 对于非靶标生物来说,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选择的药物必须是害处极小的, 必须使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施药, 这样有针对性的施药避免了不必要的伤害。通常巡视的过程必须加大监督的力度, 在第一时间发现处理, 避免事态严重。

3.3 精密监测, 精确管理

对其森林进行监测的过程中, 必须使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管理, 制定出合理安全的监管体制, 加大监管的能力, 采用的监管设备要求必须要高, 这样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出现问题的树木, 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处理。就健康与亚健康的树木也必须加大监管的力度, 确保林木能够长期稳定健康的生长。进行检测的时候, 巡视的工作人员必须对整个林区有全面的了解, 完善检测时记录的内容, 把平常检测时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管理。在中国必须重视这方面的管理, 只有运行过程中做到了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情况, 这样才可以避免危害再次发生, 确保林业生态能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生态环境的恢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病虫害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森林的健康, 所以文中对于如何建立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如何防治病虫害做出了分析, 为我国营建健康的森林体系做出了贡献, 并且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 2008 (3) :40-41.

[2]赵宇翔.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2.

[3]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EB/OL].科学网.[2008-04-15].

[4]杨伟, 周祖基, 黄琼, 等.浅议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J].四川林业科技, 2004.

宁洱县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及对策 第9篇

关键词:有害生物,防治,对策,宁洱县

宁洱县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防治效果和防治技术不断提高, 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是, 目前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常发性森林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居高不下, 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有害生物大面积暴发, 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 对我县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 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 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1 概况

宁洱县位于普洱市中部, 地理位置为东经100°43′~101°41′, 北纬22°41′~23°36′。主要以山地为主, 海拔551.7~2851m, 每年季节分明, 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年平均气温为18.1℃, 最低气温-2.3℃, 年平均降水量为1408.7mm, 土壤主要以砖红壤、赤红壤和红壤为主。宁洱县是普洱市重要林业县之一, 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58.37万hm2,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7.31%, 活立木蓄积1875.16万m3, 活立木年生长量70.43万m3, 森林资源年消耗量38.24万m3, 森林覆盖率74.04%。在全县林业用地中, 国有林地面积9.95万hm2, 占林业用地的21.1%。林业在宁洱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 将半数的人是以林业为生。

2 制约当前宁洱县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因素

2.1 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增多, 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 由于社会经济和林业科技发展的局限性, 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 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 往往在森林有害生物暴发成灾后, 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

2.2 造成宁洱森林有害生物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近几十年, 宁洱县森林有害生物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 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 与此同时, 森林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 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林种结构, 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 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 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造成大面积的发生。

2.3 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宁洱县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 长期超负荷采伐天然林, 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 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从而导致森林有害生物的发生与流行。

2.4 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 一味依赖化学农药, 不仅杀伤大量天敌, 使病虫产生抗药性, 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 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 防治效率低。

3 防治有害生物的主要对策及措施

森林有害生物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宁洱县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3.1 加强育苗消毒处理

在苗圃建设中, 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 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 才能确保出苗率, 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3.2 适地适树, 培育健苗、健树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 提高人工林防灾控灾的自控能力。

3.3 因地制宜地搞好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 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 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 增加天敌数量, 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 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

3.4 保护害虫天敌

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 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 应采取有效措施, 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4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4.1 加大森林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 各乡镇林业部门必须坚持对病虫害调查常抓不懈, 要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辖区内的森林有害生物动态, 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 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 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同时, 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的一般调查和系统监测, 不断积累基础资料, 建立健全起数据库, 从而利用高新技术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

4.2 加大森防科技含量, 改进防治手段

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含量的支撑。针对宁洱县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不相适应的现状, 防治手段亟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搞好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森林的基础上, 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 采用良种壮苗, 营造混交林, 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 把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 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 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 (BT乳剂和病毒等) 、动物源农药 (昆虫信息素等) 、植物性农药 (茼蒿素等) , 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 研究新的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

4.3 加大林木检疫, 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森林植物检疫工作具有政策性、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结合宁洱县的实际情况, 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 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 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 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 堵塞危险性虫害的传播渠道。三是加强对外来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复核工作, 做到万无一失。

4.4 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针对经费投入不足现状: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 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 以筹集更多资金。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 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和基本建设投资。三是在宁洱县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抚育间伐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抚育间伐,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探究

1 概述

从某个方面来分析, 森林生物多样性能够作为评价森林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 而且又是确保生物系统发展的一个基础条件, 完善与优化生态系统功能。从另外一个层面来分析, 抚育间伐又可以成为森林经营的一个主要对策, 并且又是影响森林生物系统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对森林进行抚育间伐后, 可以使为树木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确保树木能够健康的成长, 并且也会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进而对森林的整体生态功能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所以, 抚育间伐是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成为制定森林抚育对策的主要依据, 并且, 对也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 当前我国的营林工作由最初的植树造林模式转变为抚育管理的模式, 建立以抚育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并且还需要进一步对培育技术、探究方法等加以研究。

2 当前我国森林抚育间伐研究现状

近几十年来, 为进一步降低对自然森林的破坏, 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各种木材的需求, 我国加快人工林发展, 而当前国内人工林总面积共有0.53亿平方米, 排在世界第一位, 通常主要分布到我国山区以及河流的上游等地区。但是, 因大多数都进行粗放型经营, 从而使得大多数人工林分布相对集中, 有些甚至连接在一起, 因此, 其人工林的结构分布十分不科学、不合理, 直接对森林质量产生的巨大影响, 再加上, 人工林生产力偏低, 并且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例如:生态系统功能较弱、出现严重的病虫害等。这样一来, 会使国内人工林的整体质量与整体效益都处于偏低状态, 根本原因是由于规划不科学, 过于追求造林数量, 而完全忽略了提高人工林的质量与效益, 未及时抚育幼林以及成活林等。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人工林生物性稳定性是当前确保人工林可持续发展解决的首要问题。所以, 为保证森林生态效益, 必须对人工林采取诸多有效的经营手段, 而应用偏多的一项措施就是抚育间伐。

3 抚育间伐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3.1 对林内植物产生的影响

一般来说, 所选用的抚育方式与抚育强度都将直接对森林植物种类密度、盖度等产生巨大影响。通过大量实践证明, 对森林植物种类的影响为间伐强度偏大, 那么森林植物种类会更丰富, 并且森林密度与盖度都会变大, 间伐强度对森林植物种类产生巨大影响之外, 也会影响森林植物分布结构, 间伐强度偏低, 那么森林植物结构的垂直分布并不是十分显著, 通常为单层;若为高强度的间伐, 那么会使森林植物结构成显多层, 并且也有十分明显的垂直分化。由此看来, 间伐强度的提高能够增加森林植被的种类, 又能植物的高度与盖度大大提高, 从而增加植物植株的数量。

3.2 对动物所产生的影响

抚育间伐会使森林结构发生巨大改变, 并且森林动物种类、数量以及分布等都是由森林结构所最终决定的。事实上, 森林动物栖息地分布是和森林生态因子联系十分紧密的, 但是, 森林的生态因子又是森林结构决定的, 因此, 森林动物种类与数量和森林结构存在一定的联系, 其中, 有部分动物常常生活在密度偏大, 并且没有对森林进行间伐的地段;而在密度偏大并且郁闭度非常高的幼龄林中却很少有动物生存, 由此看来, 对森林密度偏大且郁闭度非常高的幼龄林的抚育间伐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 不同类型的森林, 其选用的抚育间伐方式也是大不相同的, 因此, 对动物的影响也不完全相同。

3.3 对微生物的产生的影响

通过大量事实证明, 各种微生物对森林枯落物分解、循环与代谢等过程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前针对抚育对森林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酶影响进行的研究相对非常少。国外有学者曾经对山毛榉林微生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在疏伐林地段木腐菌数量最多, 而在重伐区域未疏伐区木腐菌量是非常少的, 此外, 还在重伐区出现了菌根菌。而在国内有学者对森林植物多样性与微生物以及微生物酶变化进行深入的探究, 例如:焦如珍在对不同林龄的杉木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酶的研究结果证明, 在杉木林中龄阶段, 其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种类是非常少的, 但是在幼林以及成熟林阶段,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数量达到最高峰, 而且其土壤酶的活性与此结果是保持一致的, 与此同时, 这对今后抚育间伐之后的杉木林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不断变化的联系都是十分紧密的。

4 加快我国森林抚育间伐研究的有效对策

4.1 将生物多样性当作评价森林质量的主要指标

通过抚育间伐能够将森林生态系统横向与纵向结构予以改变, 提高森林动植物的多样性, 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人工林都是由特定的植物和动物特殊类型组成的, 因此, 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会受到地理与动植物丰富度影响与限制, 因此, 将抚育后的人工林与天然人工林丰富度进行比较, 是一个最佳途径, 由此证明, 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也是评定森林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4.2 将抚育间伐当作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对策

森林生物多样性丰富度能够准确反映森林生态结构和功能。而只有良好的、科学抚育, 必须结合森林当前的现状, 并且参照森林群落发展规律, 将森林慢慢恢复到具有明显地带性森林群落, 只有这样, 森林类型会十分稳定, 并且提高生物多样性发展。一般来说, 国内的诸多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等都分布到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的区域, 但是受生态公益林结构单一的影响, 很难使森林发挥出很高的生态效益, 为充分发挥出生态效益, 需要对生态人工林进行妥善经营和管理。特别是要将抚育间伐当作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对策。

4.3 关于抚育间伐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进行长期研究

一般来说, 森林抚育有一定后效性, 因此, 短时期难以生物多样性变化, 如果缺少长期的定位研究以及大量可靠数据的积累, 将难以更好对抚育效果进行评价。所以, 我们通常要从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开始着手, 结合各个地区森林类型, 选用更合理的抚育间伐对策, 这必然会对提高生物多样性产生巨大影响, 而且这必须建立在长期的定位观测与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 相关学者必须针对抚育间伐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进行长期研究。

参考文献

[1]段, 马履一.抚育强度对侧柏人工林林下植物生长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 7 (5) :27-29.[1]段, 马履一.抚育强度对侧柏人工林林下植物生长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 7 (5) :27-29.

[2]李川, 呼海涛.浅谈抚育间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12, 16 (18) :45-47.[2]李川, 呼海涛.浅谈抚育间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12, 16 (18) :45-47.

[3]李强.森林抚育与生物多样性[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2 (1) :164-166.[3]李强.森林抚育与生物多样性[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2 (1) :164-166.

上一篇:老年患者冠心病下一篇:学校图书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