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范文

2024-07-17

普通心理学范文(精选12篇)

普通心理学 第1篇

1 教学背景

自2008年广西中医药大学招收第一批应用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方向) 的学生开始, 《普通心理学》已有五年的教学经验。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应用心理学班级共有学生37人, 其中男生12人, 女生25人。班级人数较少, 易于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普通心理学》的讲授对象是本科一年级的学生, 授课学生的普遍年龄为18~20岁, 刚进入到大学学习, 还没有摆脱中学生被动型的学习习惯, 学习思维习惯依赖于教师和教材, 缺乏自主思考的意识。且许多学生入学前对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少, 只是模糊地觉得心理学可能很好玩, 可以读懂人的心理, 对心理学的了解和兴趣还是表面而肤浅的。此外, 由于医科院校的背景, 使得部分学生对于心理学的学习有着怀疑或消极的认识, 认为医科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就业前景和师资力量等无法和医学专业比拟, 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容易陷入迷茫。

针对学校和学生们的这些特点, 在《普通心理学》这一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这第一门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心理学学习意识, 并且让他们树立对学习心理学的信心, 打好学科基础, 为其后的延展课程的学习储备知识和做好准备, 提高学习心理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以上都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讲授提出了要求和挑战。

2 教改设计

2.1 根据课程大纲, 合理有序地安排教学进程

本门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彭聃龄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心理学》第4版教材。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这一教材结构慎密, 内容体系完备, 作为国家教委推荐的高校心理教材, 适用于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教学[2]。根据这一教材和新修订的版本, 还有专业培养方案中对《普通心理学》5个学分, 共80个学时的安排, 以及各章节的侧重, 教学进程安排为约4~5学时完成一个章节的教学。

2.2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的应用

如前所述, 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可能停留在“好玩”、“神秘”的初步认识中, 在第一节的课堂上, 除多媒体课件教学, 还应用图片、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展现形式辅助学生进入课堂, 例如一些视觉、感觉的图片图像, 有趣的情绪过程的视频, 让学生了解“认识你自己”这一心理学的核心思想,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历史和学说, 建立心理学的理性和感性观念。并且, 在其后的课堂教学中, 亦尽量通过生动多媒体形式, 多角度加强心理学的趣味性和应用性, 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如在内容稍微刻板的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用几段科普式的生物纪录片, 和内容比较容易延伸的第十章〈情绪〉, 籍一个活泼有趣的情绪小故事, 让学生更易于直观和感性地将知识点联系起来, 教学效果显著。

2.3 参与型教学在课堂的应用

心理学课程的专业非常讲究实践应用, 从第一门课就注重学生在课程的参与度, 让学生离开座位, 不再是单纯地听教师在讲台授课, 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的意识和提升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思辨能力。在本门课程上, 亦特意设计某一章节, 让学生围绕此章节的内容做好资料搜集, 于课堂上作为“小老师”分享讲解课程内容。

随着现时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信息咨询的随手可获和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操作也越为可行。本次参与型教学选取的是略为抽象不易理解的第七章〈思维〉, 将学生按本章小节分为6个小组, 每组6~7人, 每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确立本组讲课代表等分工负责讲授一个小节。并且分组讲课作为比赛进行, 与平时成绩挂钩, 小组得分即为小组每人最后得分, 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合力尽力展示。讲课任务提前五周布置, 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到图书馆或网上找寻资料准备。实践证明, 每组学生皆全力以赴, 资料收集广泛完备, 为支撑所讲章节的知识点和挑选训练本组讲课代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除课件等多媒体讲课外, 个别小组还自己制作图片海报, 或剪辑几段影片, 或排练一段小话剧来展现课程内容。学生的用功, 内容的丰富, 形式的多样, 知识点和实例结合的精确, 出乎意料。

随后, 对每个小组进行点评并由教师讲解本章内容, 亦纠正了学生的一些错误归类。学生经过课前的准备, 课内展现, 教师点评和再讲解, 对课程内容掌握更深, 知识点亦记忆更牢固。

2.4 情景教学法在课堂的应用

心理学教学强调理论和结合应用并进, 故在课堂上, 除了知识的讲解, 与应用实例的结合是帮助学生强化理论认识的最佳手段, 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一些情景的创设, 引导学生对照心理学理论在相关人的成长中生活中, 不仅提高学生对理论学说的认可度, 同时也能培训学生的思辨习惯。如在第八章〈语言〉中, 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家乡的方言和方言文化, 比较中英文的发音和内涵等;还有在第十三章〈学习〉中, 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 分析什么是“高原期”。各种情景场景结合理论的创设表述, 增进了学生的理论认识, 让学生了解到平时没有去思考的情形, 原来也有科学的解释。情景教学法的效果良好, 也锻炼了学生多种的学习能力。

3 教学反思

几种教学法各有所优, 能较好地帮助教师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检验教学成效的方式除学生在课堂的表现, 还有考试的整体水平。本门《普通心理学》的期末考试, 题型均为主观题, 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 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都在各题有侧重和展现。从卷面反馈来看, 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良好, 运用得当。

此外, 学生普遍反映, 运用参与型教学和情景教学法的几个章节知识点记忆较为深刻, 学生也乐于在这种互动多的教学方式里获取知识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但案例分析题答题情况稍欠理想, 除了学生长期形成答题的固定思维, 习惯于照搬书本的知识点, 未能结合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由于此案例选自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中的案例——《天生一对》电影中双胞胎姐妹的性格和行为等个性形成发展, 旨在说明遗传和环境对个体的塑造作用。因在课堂上未加以提及电影剧情, 由于时间安排也未能在课堂上放映电影和布置学生观看, 即使在考卷上已详述剧情, 学生对剧情了解不透, 导致无法有效对照知识点来答题也是因素之一。以上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完善, 改进教学方法, 创设更通俗易懂的场景, 引导学生全面多样性地学习心理学知识。

摘要: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最为重要的主干课程, 是心理学专业学生首要的专业必修课, 它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知识的基本框架和理论基础, 并对心理学分支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学习保障。文章探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在《普通心理学》课堂的应用, 包括参与型教学、情景教学法等, 并对这几种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教学,情景教学法,参与型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承海, 李霞.论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与体系[J].甘肃高师学报, 2010, 15 (4) :110-111.

普通心理学(大纲) 第2篇

绪论 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系统

原则和方法 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1. 个案法:又叫个案历史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技术,这种方法强调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如灯是个体之间的差异。个光、铃声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案法是对一个人进行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以词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能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否加以扩展,应该慎重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分析。信统,它是人所独有的。2. 实验法:是主试者在严5.动力定型

格控制条件的情况下,第三节 认识过程 观察被试者的行为或第一单元 感觉 活动,探索客观条件和一.感觉及其种类 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1.德国生物学家韦伯1840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年发现,差别阈限并不是固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础 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及功能 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一.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ΔI∕I=K。ΔI是差别阈限;I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就是构,它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自主神经系统。脑神经有122。费希纳定律,用公式表达对,脊神经有31对 即S=KlogR, S是心理量;R二.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是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S1.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和R的关系是对数的关系。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二.感觉现象

延脑,脑桥,中脑。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2. 间脑位于脑干之上,包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括丘脑和下丘脑。现象。

3. 小脑位于延脑和脑桥2.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的后方,是保持身体平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衡,调节肌肉紧张,实象。

现随意和随意运动的3.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机构。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三.大脑皮层的结构及功能 种感觉的现象。

1.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三.视觉:视觉的适宜刺激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是波长在380钠米—780纳叶,枕叶和颞叶 米之间的电磁波。2. 大脑大致分为3个机能四.其他感觉

区,既皮层感觉区,皮1.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层运动区,皮层联合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区。皮层感觉区分为*平衡器官过于敏感,容易引视觉区(枕叶后端),起前庭器官的高度兴奋。听觉区和躯体感觉区。2. 运动觉 第三单元巴甫洛夫学说的3. 内脏感觉 几个基本的概念 第二单元 知觉 1.兴奋和抑制 一.知觉的定义与特性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1.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各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

2. 知觉的基本特性:

 整体性;  选择性;  恒常性; 

理解性

二.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所谓双眼视差,是说我们的两只眼睛相距大约70毫米的距离,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在两个视觉网膜上的呈像是有差别的,即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

2.错觉---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觉的。如行重错觉(大小不等,重量相等的木盒,掂起来觉得小的重,大的轻),视听错觉(眼睛看着台上做报告的人,觉得声音是从台上传过来的;低下头来不看报告人时,又觉得声音是从旁边扩音器里传过来的。第三单元 记忆

一.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凡是过去感知过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二.记忆的种类 1. 形象记忆 2. 情景记忆 3. 情绪记忆 4. 语义记忆 5. 动作记忆 三.记忆的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识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出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

四.艾宾浩斯证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块后慢的。后人用他的试验数据画出的保持量与间隔时间关系呈负加速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保持曲线。

第四单元 思维,言语及想象 一.思维

1.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 2. 思维的种类 

根据思维的形态: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

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辐合思维;发散思维 

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再造思维;创造思维

3.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所谓问题空间,就是指问题解决者对索要解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以及如何从初识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的研究,是为了了解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并有助于分析创造性思维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二.语言与言语

1.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语言又是人们用以思维和交际的工具。2.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则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3.言语运动中枢受到损伤会发生表达性失语症;言语需要

第二单元 动机

一.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处需要之外,内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2.美感 3.理智感 第五单元 意志 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4.功能性

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二.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听觉中枢受到损伤会发生接受性失语症 三.想象 想象的种类

1. 意想象

2.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第四节 意识和注意 第一单元 意识

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

第二单元 注意

一.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种类: 1. 不随意注意; 2. 随意注意; 3. 随意后注意 三.注意的特征 1. 注意的广度; 2. 注意的稳定性; 3. 注意的转移; 4. 注意的分配 第五节 需要和动机 第一单元 需要

一.需要都是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二.需要的种类

1. 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人和动物都有)

2.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成长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激发活动的动机。二.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4.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第六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

4.信号功能

第二单元 情绪理论 1.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和兰格

2.情绪的丘脑理论:坎农 3.情绪的认知理论:沙赫特 4.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汤姆金斯和伊扎德 第三单元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其两极性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是指对情绪、情感所固有的特征的度量,这种度量可以从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几方面来进行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一.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可通过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以应付外界突如其来的刺激和高度紧张的环境。

3.意志的坚韧性 4.意志的自制性 第七节 能力与人格 第一单元 能力

一.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能力是和完成某种活动相联系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和知识、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同时,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能力的发展。(多选)三.能力的分类: 1.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作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2.按能力的构造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3.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4.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能力结构理论(了解)1.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2. 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3.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

五.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商高于140的儿童叫超常儿童,低于70的儿童叫弱智儿童。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一个人成就大小的惟一决定因素。

第二单元 人格 一.人格的特性 1.独特性 2.整体性 3.稳定性

三.气质类型学说 1.体液说:苏波克拉特 2.体型说:雷奇米尔 3.血型说古川竹二 4.激素说伯曼

四.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高级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五.胆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征是强但不平衡。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相适,胆汁质的人一般是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他能忍受强的刺激,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而不知疲劳,显得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率热情,情绪兴奋性高,但心境变化强烈,脾气暴躁,难于自我克制。

六..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七.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八.人格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2.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普通的股票,不普通的股东 第3篇

主流金融理论假设股票市场完美有效,股票价格能无偏地反映公司内在价值,此时,最大化股东价值就等于最大化公司股票价格。但实际上资本市场并不完美,股东风险收益偏好不同,存在多样化的类别股东。特别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类型多样化,除了有发起人的非流通股与社会公众流通股之分,还有A股、B股及H股之分。现实中,不同类别股东的价值取向差异甚大。例如,同为流通股股东,境外投资者(H股、B股股东)相对A股投资者更偏好现金股利,非流通股股东分享不到资本收益,偏好现金红利;由于流通A股股东普遍短期投机偏好,以严重脱离公司基本面价值的高价格交易,从而偏好股票股利。

从用友软件(600588)高派现遭质疑,到招商银行(600036)可转换债券融资计划受抵制,一些业绩优良的公司合乎规定的红利政策和融资行为频频遭遇流通股股东的诟病,其实质反映的是不同类别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从这来看,不同股东利益之间有差异,“股东价值最大化”也要分别对待。

最大化哪类型股东价值

上市公司股东可以分为内部股东(控股股东,非控股股东)、外部公众股东。不同类型的股东承担的风险、责任、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角色不同,风险偏好、价值取向及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即便同类的股东,价值取向也不尽同样,公司很难满足风险收益偏好不同的所有股东利益最大化,让哪类股东“价值最大化”通常都由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决定。股票市场本身是各种价值理念和力量博弈及自由选择的场所,在股票市场投机盛行的环境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可以选择不同的业务发展(价值创造)策略和红利(价值分配)政策。

控股股东的一种选择是,坚持以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真实资本价值最大化为原则,从而配置资本,制定公司业务发展战略、投融资战略和价值分配策略,不迎合短期投机股东或分析师对投资题材的追捧和价值分配方式的要求,不在意股票市场对公司股票短期价格表现冷淡甚至负面反应,或者不切实际的乐观预期。这样,大股东需要构建一个与控股股东业务发展战略和价值取向一致的目标股东群,从而致力于目标股东价值最大化。A股市场上的佛山照明(000541)则是这类上市公司的代表。

控股股东还可以选择迎合股票市场短期投机偏好,制定业务发展策略和红利政策,从而实现公司股票短期收益最大化。A股市场上的新黄埔置业(600638)、嘉宝集团(600622)等公司则有这种倾向。这类上市公司表现为主动迎合股票市场短期投机交易偏好,采取高转增或送股的股利政策,资本配置行为呈现投机性和短期化,主业衰落,却总能引起A股市场短期积极反应。

不过,大多数控股股东会选择基于公司可持续发展和真实价值增长,通过博弈迎合股票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当市场认为某家上市公司拥有许多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从而高估公司价值的趋势时,理性的控股股东清楚项目的实际状况,如果控股股东认为公司股价被过分高估,就可以利用投资者的过度热情增发股票,但不将募集资金投入到新项目中,而是保留现金或投资于资本市场上其他公平定价的证券,或者在投资者青睐的领域只投小部分募集资金。而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如果控股股东认为公司股票价格被市场不合理地低估,还可以回购股票。

控股股东还可以利用投资者的红利偏好制定红利政策。哈佛大学的学者Baker和Wurgler教授在2003年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对派发红利公司的兴趣及红利政策偏好时常变化,从而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历史上,有些公司一直分配现金红利或者股票红利,大多数公司管理者通常会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红利政策,目的在于获得股票溢价。即当投资者倾向于风险回避,对支付现金红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支伺现金红利,当投资者偏好股票红利,对股票红利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改为股票红利。

上述这些策略的中长期结果不同。实践表明,坚持以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真实资本价值最大化的原则来配置资本、制定业务发展战略和价值分配策略,尽管在股票市场短期投机盛行的环境下,股票价格波澜不惊,甚至低迷,但有助于构建一个与控股股东业务发展战略和价佰取向一致的目标股东群,纠正股票市场刘公司行为的误解和定价的叫显偏差,使公司股票价格始终能以与企业真实价佰相关的价格交易,减少公司股票的投机性,减少甚至消除控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在资本配置战略和价值分配政策方面的冲突,有助于公司的产品市场经营战略保持 贯性,形成股票市场评价与产品市场经营之间的良性互动。而随着其竞争地位日益强大,最终也受会到股票市场青睐。

股东选择公司,公司也可以选择股东

正如产品市场上需要细分客户,满足客户需求不可能满足所有客户需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也并非所有不同风格的投资者价值最大化。俗话说得好:“道不同,不相与谋”。公司不同的业务发展及融资战略、不同的红利分配政策会吸引拥有不同投资风格的外部流通股股东,反过来,不同投资风格的外部流通股股东也会影响公司投融资战略和红利政策风格。对于此,上市公司可以在进行股东细分之后,锁定自己的目标股东。

关注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和资本增值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应该坚持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其中包括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商业模式、投融资计划和红利政策,并且向股票市场传达这一明确信号,增加透明度,以便外部投资者正确评价和选择,吸引和筛选出与控股股东价值取向一致的外部流通股股东;同时,使那些怀着短期预期或不现实预期的股东离开。

成熟市场上的很多上市公司正是通过明确业务发展战略、价值取向来淘汰那些与自己的经营和价值理念不一致的外部股东,从而建立一个与自身发展和价值理念一致的股东群。新兴行业的公司,例如微软公司(Microsoft)上市以来,一直不派发现金红利,高速成长吸引了偏好资本收益的增长型股东群,而一些传统产业或公用事业公司,则通过稳定成长和高现金股利政策,吸引了一批养老基金等偏好稳定的现金红利的投资者。

在短期投机力量主导的股票市场,往往投资者会对上市公司短期盈利形成评价压力,或者由于投资者过于乐观,定价过高,会对公司持续增长产生巨大压力,不利于上市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美国MomtorGroup的首席执行官Joseph Fuller和哈佛大学商学院Mmhael Jensen教授曾撰文指出,美国股票市场上盛行预期公司收益游戏(Expectations game),即股票分析师往往给公司设定比较乐观的增长预期,并迫使公司管理者努力实现分析师的预期。Fuller和Jensen呼吁,公司管理层不要害怕公司股票价格低。因为股票被市场高估并非好事,投资者脱离实际地高估公司股票价值,会对公司未来增长产生乐观要求或者压力,而这种增长要求脱离了公司实际能力,或者是公司基本上不可能实现。如果公司管理者迫于股票市场分析家的这种要求或压力,往往会采取损害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的战略及资本配置行为,安然、北电网络等不少公司就是这样的典型。

在A股市场上,迎合股票市场短期投机偏好、采取短期和随机的业务发展策略及高股票股利政策的上市公司,往往不再致力于踏踏实实进行实业运作,提高经营效率,培育竞争能力,而是以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名义,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热衷于在外部随机寻找不相关的热点投资机会,轻率进行投机。

例如,1999年股票市场青睐于高科技概念时,上百家上市公司纷纷投资科技企业12000年投资网络,2001年又转向传媒。股票市场短期投机偏好和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又激励和助长了这种短期资本配置行为。由于这类公司在投资机会获取方面高度不确定,并且缺乏把外生的投资机会转化为实际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的执行能力,导致频繁变更募集资金投向。一旦投资失败,则通过与大股东资产置换转移投资丧失。这些公司没有因投资扩张而集聚和增强主业可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主业竞争地位显著下降,甚至丧失,经营业绩逐年下降,从“实业运作—价值创造”型企业演变为没有竞争优势的多元化投资管理公司,或沦为ST,甚至被置换出股票市场。有些原本优秀的企业因此沦落。

不完美市场下的可行选择

理想状态下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在不完美的现实中面临很多问题。在短期投机的价值取向下,上市公司要坚持长期真实价值最大化并非易事。A股市场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东与内部控股股东在价值创造、融资和价值分配策略上的分歧非常突出。近年来,监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规范股票市场参与各方行为的政策法规,对股票市场发展和规范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流通股股东的利益等同于上市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例如,由流通股股东决定公司能否实施再融资计划,实际上会限制很多上市公司正常商业抉择,损害了非流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不利于上市公司持续发展。

有效实施股东价值最大化,需要改造股票市场本身和公司治理机制。

首先,对股票市场本身的改造更显重要。这需要改变短期投机价值取向主导的格局和上市公司构成,使投资者的价值取向多样化,形成价值取向不同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能够自由博弈的制度环境。

另外,还需解决中国股市长期存在的股权流通性分割的问题。最起码需要放松《公司法》中对股份类型及权利设置单一化的限制,允许一家公司存在多种类型的普通股,增加金融合约自由度。实际上,内部控股股东与外部公众投资者的分歧并不可怕,关键是正视差异和分歧,明确游戏规则,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及合约设计找到分歧的解决方案。股票类型及其权利设置是投资者之间的事情。在成熟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创始人股东为保持股权集中和控制权,往往设置不同表决权股份(DualClass Share),形成一家公司多种股份格局。私募融资中,允许投资人之间根据利益和风险管理要求灵活设计合约,同类普通股股权所具有的收益分配权、表决权以及控制权、清算权的配置等可以与股份比例不一致,甚至可以分离,但设置不同情景下的条款,保护合理权益,限制风险。

普通心理学 第4篇

感觉和知觉是个体心理中最基本的认知活动, 个体对外界事物的刺激都需要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通道来接收, 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而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一方面,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另一方面, 感知觉的相互作用使人们可以为记忆, 思维和语言等更高级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黑泽明的《罗生门》这部电影中, 就可以看出感知觉是一种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统一, 四个证人描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故事情节, 或许就是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 每个人都会在社会角色, 记忆水平, 思维方式, 行为模式, 表达能力, 动机需要以及情绪体验等方面有所差异或倾向。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曾经说过, “存在即被感知。”, 存在是相对的, 而我们感知到的或许是一种存在, 或许只是一种错觉。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 人类本质上看到的和听到的只是一些有排列和组合的光波和声波, 并非颜色和声音。所以说, 当从客观世界中获取新的知识的时候, 要相信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 所有的知识和真理都是被人们想象和建构出来的。比如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不能再使用中学的程式化学习模式, 而要跳出原有被禁锢的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 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和知识。不仅是心理学等社会人文科学, 物理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再到霍金的《时间简史》, 甚至到目前崭新的研究领域, 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研究范式, 或者说是所谓的“永恒真理”。正如西班牙民间的一句谚语一样, “在这变化莫测的世界上, 既没有真理也没有谎言, 所有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看世界时所用镜片的颜色。”

2 记忆

记忆中的“记”代表着识记, “忆”代表着回忆, 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过去识记过的经验, 在现在时刻回忆的过程。记忆不但连接着人类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 还是连接感知觉与思维、语言的桥梁与纽带。任何一种高级信息加工过程都不是在一个时刻进行并完成的, 就好像看电影一样, 假如大脑没有记住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情节, 没有回想起一个个单独出现的故事画面, 就不能把每一时刻电影在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所产生的体验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而形成对电影的总体印象, 评价和思考。

而《记忆碎片》这部电影可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记忆的重要作用, 如果一个人没有记忆, 他的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矛盾。正如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 莱昂纳多在失去短时记忆之后, 只能通过照相片并加以备注的方式获得记忆的片段, 但即使这样, 失去记忆的人也很难把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有逻辑地组合成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从而对事情的前因后果的理解造成混乱。

最核心的问题还并不是失忆给人类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而是无法了解自我以及存在的意义。“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这三个基本的哲学思辨问题, 在生活中的有些时候还会困扰着普通人, 何况是失忆的莱昂纳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莱昂纳多在失忆的条件下, 还可以意识到他存在的意义在于复仇, 虽然他的行为和观念可能是片面的, 消极的, 甚至是违法的, 但是他可以意识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相反, 面对物欲横流, 灯红酒绿的世界, 我们现代人是否完全排除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和干扰?是否还记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省和思考的。也许是我们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 不经意间对物质的欲望愈发强烈和敏感, 物质世界让我们跑得太快, 以至于精神灵魂世界被遗弃在过去的某个角落里, 可悲的是我们身陷囹圄却不能自拔。从这个角度看, 失忆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状态, 而是一种暂时的休养生息, 它可以让人类清醒地觉察到此时此刻的状态, 让人类发现是否和你开始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有所偏离, 让人类重新关注在主我的角色上, 而不是客我, “勿忘初心”一词也是就是对人类记忆本能最好的见证和说明。

3 能力和意志

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发展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能力和人格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稳定的, 持久的心理特征, 这些是一种区别于他人最明显的方式。而能力作为一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评价标准, 对于不同的个体, 能力的测量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

通过电影《阿甘正传》不难看出, 能力衡量的标准不一定就是智商, 主人公阿甘就是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时, 却在橄榄球, 乒乓球, 从军, 捕虾经商等生活中各种领域和方面都取得成功, 现在学校中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 所以对能力的认知需要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

而通过后天培养来提高能力的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志。无论家庭, 学校和社会这些外界环境因素多么的充足, 但如果个体内心中没有意志作为精神支柱给予支持, 那么个体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就变得十分渺茫。意志与人类的动机和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可以对认知和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 从而来坚定人类的信念和理想, 以实现我们的目标和计划。

正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 最后欧亨利式的结尾让观众看到了主人公安迪内心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是意志, 意志可以让他在面对无期徒刑的牢狱生涯时形成强大的抗逆力;可以让他在越狱过程中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时形成强大的抗压力, 从而可以让他在梦寐以求的墨西哥海滨与老朋友相聚。

有趣的是, 这两部同年度进行奥斯卡金像奖争夺的电影, 把心理学中的能力和意志两个概念结合在了一起, 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能力和意志是密不可分的。观众看到了阿甘许多方面的天赋, 但是这些都归于一个本质———“跑”, 这种横跨了美国的跑步就是阿甘无人能比的坚定意志所驱动的。而只有安迪一个人成功地越狱, 也不只是在于他十年如一日的意志进行挖洞, 同样也要求他有一种精通财务制度的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可以审时度势, 韬光养晦, 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最佳的选择。总而言之, 一个人必须具备全方面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两方面因素, 把外在资源和内在素养进行有机地结合, 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就像企业家宋美遐女士所说:“长得漂亮是优势, 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4 总结

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型的社会人文科学, 无论是和虚拟中的电影, 还是和现实中的生活, 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科学, 没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 正如《云图》那部电影所包含的跨世纪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 人类就好比是一部电影巨作中的一张胶片, 但小小的胶片却表现了这个时刻最丰富多彩的画面。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是渺小的, 而人类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己, 就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其实, 人的一生就好比一部电影, 有高潮也有低落, 而心理学教给人类的就是如何使这部人生电影更加波澜起伏, 丰富多彩。

摘要:通过打破了对心理学的传统认知, 以一种电影文化的视角来解释普通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包括感知和记忆等客观心理活动、能力和意志等主观心理体验, 从而让社会大众更直观地理解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不仅从电影中了解到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以及科学系统地认识社会中的心理现象, 并更好地指导社会大众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第5篇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三)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四)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

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第三第一文库网节?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①脑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②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等人。

行为主要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艾里克逊等: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家日益关心认知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这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应该重要的趋势。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着重于人格的研究。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 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神经元这一名称,并确立了神经元学说。

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一)什么叫神经冲动

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回路

三、神经网络

第二节?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一、大脑的结构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功能

布鲁德曼的皮质分区图。

1、初级感觉区??? 包括视觉区、听觉区、肌体感觉区。

2、初级运动区

3、言语区??? 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言语听觉中枢(听单词引起威尔尼克区的激活)。

4、联合区

三、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优势

言语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则定位于又半球。

四、鲁利亚的脑的三个机能系统说

动力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第三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心理物理学研究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反比例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反比例,韦伯定律K=△I,K是常数,I为刺激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一)对数定律(费希纳定律)P=KlgI。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中等刺激适用。

(二)乘方定律(斯蒂文斯)P=KIn。P指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I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这就是斯蒂文斯乘方定律。

第二节? 视觉

一、视觉的传导机制与中枢机制

(一)视觉的传导机制

(二)视觉的中枢机制

二、色觉及其理论

(一)什么是颜色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hues)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明度(brightness)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饱和度(saturation)指某种颜色的纯正程度或鲜明程度。

颜色混合分两种: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是加法过程,颜料混合是减法过程。

(二)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托马斯・扬,红、绿、蓝)

2、对立过程理论(1874,黑林的四色说: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三、几种重要的视觉现象――视觉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一)视觉对比

明暗对比、颜色对比。

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将呈现绿色;放在黄色背景上,圆环将呈现蓝色。总之,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的方向变化。

(二)边界突出与马赫带

马赫带(Machband)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三)视觉适应

(1)暗适应(dark adaptation)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2)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

(四)后像(afterimage)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第三节? 听觉

一、听觉基本现象

(一)音调

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为16-0赫兹。

(二)音响

由声音强度决定。测量音响的单位是贝尔(Bel)或分贝(dB)。人的音响下阈为0分贝,上阈为130分贝。音响还和声音频率有关。

(三)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称为声音的掩蔽。

二、听觉理论

(一)频率理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

(二)共鸣理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三)行波理论(冯・贝克亚西,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升高)

(四)神经齐射理论(当声音频率底于400赫兹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第四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对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逐步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认识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认识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或意义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第二节? 空间知觉

一、轮廓与图形

(一)形状的特征分析(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

(二)轮廓与图形

(三)图形的组成(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方向和简单性等)

(四)图形识别(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叫做图形识别)

二、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a=A/D

a指网膜投影的大小,A指物体的大小,D反映对象与眼睛的距离。即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而与距离成反比。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问题,即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这就是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三、深度与距离知觉

当双眼视差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双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双眼深度线索随距离增加而变化。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

四、方位定向

方位定向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肌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

人的听觉定向有以下几个规律:

1、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

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3、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例如误前为后,误上为下等。

第三节?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一)时间知觉的形式

包括:①对时间的分辨;②对时间的确认;③对持续时间的估量;④对时间的预测等。

(二)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形象。

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3、借助计时工具,如日历、时钟、手表等。

(三)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人的态度和兴趣。

二、运动知觉

(一)网像运动系统和头-眼运动系统

(二)真正运动知觉与似动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第四节? 错觉

我们的知觉有时不能正确地反映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这种现象叫错觉现象。

研究错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错觉虽然奇怪,但不神秘。产生错觉不仅有客观的原因,而且有主观的原因。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研究错觉还有实践的意义。从消极方面讲,它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从积极的方面讲,人们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概述

一、意识的机能和作用

二、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三、无意识

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包括无(下)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视盲等。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与梦

(一)睡眠

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β波。安静和休息状态时,则由α波取代。在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波。

(二)梦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示。心理学观点认为,梦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认知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便成为梦境。在有些情况下,个体在梦境中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可以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这一现象被称为明梦(lucid dream)。

二、催眠

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后好像是睡着了,但并不是睡眠,这时的脑电记录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是一样的。在催眠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指引下进行,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三、白日梦与幻觉――意识的自发漂移

在很动作程度上,白日梦是以个体的记忆或想像的内容为基础自发产生的。

第三节? 注意

一、注意的特点和功能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二)注意的功能――它在人类活动中的意义

1、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消息进行选择。

2、整合功能。

3、维持功能。

4、调节和监督功能。

二、注意的分类

(一)不随意注意

1、什么是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

(2)人本身的状态。

(二)随意注意

1、什么是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2)对兴趣的依从性。

(3)对活动组织的依存性

(4)对过去经验的依存性。

(5)对人格的依存性。

(三)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第四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1、脑干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是指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

2、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附近的皮层和有关的皮层下组织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

当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时,这些细胞就会活动起来,而对已经习惯了的刺激不再进行反应。

3、大脑皮层的功能

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

额叶对动物和人的行为具有控制和计划的作用。

二、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选择性注意的理论

1、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班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就完全丧失了。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2、衰减器理论

特瑞斯曼提出了衰减器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二者共同点:①都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必须经过过滤器加以调节;②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3、后期选择理论(多伊奇)

4、多阶段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和海因兹认为,选择过程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二)资源分配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

2、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

第六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二、经验的分类

1、按内容:情景经验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按时间、信息:

瞬时记忆:0.25-0.5秒,容量比较大;

短时记忆,5秒-2分钟,容量7±2个组块;

长时记忆,容量没限度。

3、按意识参与程度: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第二节? 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一、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非定位说(拉希里)? 整个大脑皮层活动

(二)定位说? 海马(短时记忆)

(三)SPI理论

1、假定5种记忆:程序性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情景记忆系统。

2、假定:①编码串行(serial,S),②存储并行(Parallel,P),③提取独立(independent,I)。

二、记忆存储的生理单元

(一)突触结构

(二)突触的传递效率――长时程增强现象

(三)反响回路

(四)核糖核酸(RNA)

(五)脑内代谢物和记忆(乙酰胆碱)

第二节? 遗忘与记忆的保持

一、遗忘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二)引起遗忘的原因

1、抑制或干扰? 2、压抑(动机、情绪)? 3、脑损伤

二、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记忆效率

1、及时复习,

2、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

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

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第四节? 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1、结构深度因素的影响不同(内隐记忆不受影响),

2、保持时间不同(内隐保存较长),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同(内隐记忆不受影响),

4、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同(通道改变影响内隐记忆),

普通纪念币 身价不普通 第6篇

普通纪念币价格远远低于贵金属纪念币,收藏门槛较低,而且题材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因而深受普通藏家的喜爱。

5元和字币 面世受追捧

央行时隔3年再度发行和字书法纪念币,并首度采用了5元面值,该纪念币一面世即受到追捧。

中国人民银行于9月23日发行和字书法 ——行书普通纪念币,全套一枚,面值5元,直径为30毫米,材质为黄铜合金,发行量5000万枚。这枚面值5元的纪念币是和字币的第三组,2009年和2010年央行已发行过两组和字币,但面值都是1元,此次无论是从题材还是面值上来说,都有创新和突破,而且是限量发行,其后市收藏空间还是比较看好的。

2009年发行的首枚和字币目前市场价已到了42元左右,4年升值40多倍。第二枚也已升值20多倍。根据央行当年公布的发行计划,应该有5枚和字币的,现在只发行了3组,预计后面还有两组,但何时发行尚不可知。当然如果你能集齐5组,收藏价值更大。

不过也有藏家认为,和字币发行量呈现扩容趋势,第一、二组均为1000万枚的发行量,第三组扩容至了5000万枚,由于发行量较大,单枚面值高,翻倍情况可能不及前两组。如2011年发行的建党90周年纪念币面值也是5元,发行量为6000万枚,目前市场价在9元附近。到底5元和字币今后收藏潜力和升值空间如何,现在短时间内还很难一下子看出来。

同是纪念币 身份各不同

普通纪念币,这是相对于金、银等贵金属纪念币的说法,两者有共性又有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18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根据需要发行纪念币。纪念币是具有特定主题、限量发行的人民币,包括普通纪念币和贵金属纪念币。”也就是说,普通纪念币和贵金属纪念币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属于纪念币的两种不同类别。但是,两者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材质。普通纪念币一般由黄铜合金等普通金属材质铸造,而贵金属纪念币一般是由金、银、铂等贵金属铸造,从材质而言,后者较前者更加贵重。

第二,流通性。普通纪念币与现行流通人民币具有相同职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而贵金属纪念币的面额只是一个货币符号,不计入市场现金流通量,不参与货币流通。2000年以后,中国金币总公司自“千年纪念”金银币发售开始,规范统一了贵金属纪念币各种材质及规格品种的面额标准。

第三,发行量。两种纪念币的发行数量均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但普通纪念币发行量一般远大于贵金属纪念币。贵金属纪念币的收藏品属性决定其必然具有稀缺性,不能无限量发行。以第29届奥林匹克奥运会普通纪念币和贵金属纪念币为例,第29届奥林匹克奥运会普通纪念币每组发行1000万枚,而贵金属纪念币1/3盎司金币每组发行6万枚,1盎司银币每组发行16万枚。

第四,鉴定证书。贵金属纪念币每枚产品均配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签名的鉴定证书(熊猫普制金银币除外),证书上对每枚金、银币的规格、成色、质量、重量、面额和最大发行量进行证明,而普通纪念币不配发鉴定证书。

普通纪念币 是个大家族

普通纪念币是具有特定主题、限量发行的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发行第一套普通纪念币至今,共发行了70多套普通纪念币。

普通纪念币的材质是用于铸造普通硬币的金属,面额表明其法定价值,主要以中外重大事件、节日、纪念日和珍稀动物为题材而设计铸造。是国家发行的可以流通但又具有纪念意义的法定货币。发行后,可以与其它流通人民币等值流通,其面额记入市场现金流通量,成为货币供应量的一部分,所以普通纪念币又可称之为流通纪念币。流通纪念币其面值一般为:壹角、壹元、伍元、拾元等。

普通纪念币不仅是单纯的货币,还是以某一重要主题为纪念对象而专门发行的货币,因而,又必须具有纪念意义。这种纪念意义要通过图案的寓意、文字的表达来充分表现出来。如伟人系列纪念币,用众人熟知的伟人头像为主图案,主题突出,简单明了。国庆35周年纪念币1套3枚,正面图案均由国徽、广场、礼花组成,国庆的喜庆气氛一目了然。

在题材的选择上,普通纪念币突出重点,自成系列。就题材而言,突出了重大历史事件、杰出人物及特别重要的现实事物。这些纪念币还构成了系列,如伟人系列、国庆系列、体育系列、自治区成立系列、特别行政区成立系列、珍稀动物系列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情况。

升值藏潜力 投资有价值

一枚发行价仅1元的普通纪念币,如今已攀上3000元的高价,即便如此,仍是一币难求。不过,业内人士却表示不足为奇,普通纪念币确有这样的投资价值。

目前普通纪念币收藏中最炙手可热的,当属“中国人民银行建行40周年”纪念币。这套纪念币1998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当时发行量为206.8万枚,全套仅一枚价值1元的铜镍合金结构硬币,该币正面图案为国徽、国名、年号,背面图案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徽及总行大厦。如今,这枚小小的硬币市场收购价已涨至3000元,被称为普通纪念币中的“币王”。另外,有些发行量较小的,如“西藏币”“新疆币”和“宁夏币”的价值也不错,在300-1000元之间。

一名收藏品行家表示,普通纪念币大多设计新颖,图案花纹精细美观,艺术性强,再加上一般都是限量发行,物以稀为贵,随着时间的推移,币价不断攀升也不足为奇。

其实,不少普通纪念币都有身价倍增的阶段,如毛泽东诞辰100周年面值1元的普通纪念币,最高曾涨至58元;“香港回归” 普通纪念币也曾涨至280元一套。

不过,在近几年贵金属纪念币市场价大幅走高的背景下,普通纪念币的价格升幅相差甚远,只有一些发行量较少的品种涨幅较大,其余大多数品种价格徘徊在几元至几十元不等。尽管是纪念币,其价格走势与邮票关联较大,与同为纪念币种类中的贵金属纪念币反而关系不大。

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多种因素,普通纪念币价格飞流直下,后经反复波折起伏,至今仍未能走出低迷。不过,正是在这样的行情下,目前择优投资一些潜力币种,是一种良好的投资机会。

普通纪念币 收藏有讲究

有不少收藏普通纪念币的收藏者有所收获,但也并非没有风险,如果操作不当,也有可能赔钱。收藏专家给出了一些操作技巧:

1、忌买发行量过大的。

收藏品市场历来有物以稀为贵之说,普通纪念币发行量的多少是决定其投资价值和升值潜力的首要因素,一般来说,普通纪念币的发行量与市场价格呈反比关系,即量少价高,量多价低。

2、忌买涨幅过大的。

涨幅过大的普通纪念币,由于在收藏投资中价格一路攀升,而市场消耗少,实际存世量已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涨幅过大并不说明它的投资价值高,而是市场炒作的结果。

3、忌买狂炒后回落的。

在各种普通纪念币中,常有一些品种会受到市场追捧而成为黑马。但这种已经大幅飙升的品种,一遇庄家大量出货价格便会大幅回落,不适宜普通投资者参与。

4、忌买不具独特题材的。

从某个角度看,买普通纪念币就是买题材,有题材就有炒作的概念,而不具有独特题材的普通纪念币是很难激起市场的投资热情的。

5、忌买品相较差的。

收藏普通纪念币如同收藏邮票,也要注意品相,即外观质量。品相好的纪念币与品相差的纪念币市场价格相差很大。如一枚纪念建行成立40周年的普通纪念币,现在全新品相的市价已过3000元。该币在市场交易中有部分因保存不好造成币面氧化或磨损,其市场价格大打折扣,最低的只值100元。品相恶化是硬币收藏的大敌。

购买防假货 辨别有招数

正因普通纪念币增值潜力大,一些不法分子大量制造、出售假纪念币,牟取暴利。收藏者在购买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避免买到假货。

针对市面上普通纪念币的真伪问题,专家给出了如下几种鉴别方法:

1、称重量。“建行”“西藏”“宁夏”“新疆”等早期发行的普通纪念币都是采用镍铜合金制作的,重量为9.32克。而假纪念币有一种是炭精粉或石膏粉的翻砂版,其紧密程度逊于真品,假纪念币实际重量比真币轻1-2克。还有一种是用电子技术仿样铸造,差别与第一种方法大同小异,在高倍放大镜下只是没有砂眼而已。

2、比大小。真纪念币的直径与厚度都有统一的标准。而假纪念币是以真币为母范,其直径与厚度比真币略小略薄。

3、观“面相”。真纪念币是机械压制版,币面光滑,图像凹凸清晰精细,只见柔和光彩而不会产生反光。假纪念币采用精密铸造法,在假币成形后再进行表面抛光处理,故假币看上去“面相”发白,很不自然。

4、听声音。假币的制作方法、金属含量、币身重量、币边齿数等与真币都有一定差别,故轻轻敲击就可发现假币发出的声音沉闷、散乱,如铁片声响。而真币发出的声音清脆、集中,感觉声音的刚性强一些。

5、看图案。每枚普通纪念币正面和背面图案在发行时都做了仔细的说明,且图案线条流畅、匀称、清楚。假币一般制作粗糙,图案不清晰,线条粗细不均匀,有断线现象,也有的假币与真币图案不一致。

藏品易氧化 保存莫忽视

普通纪念币表面氧化将造成品相全失,收藏的纪念币也将失去收藏的意义,所以在收藏中如何保存好藏品显得十分重要。

普通纪念币使用过的金属材料有铜镍合金、铜合金、钢芯镀镍、紫铜合金、黄白铜合金等5种,各种金属材料抗氧化性能力按从高到低可排列为:钢芯镀镍、铜镍合金、黄白铜合金、紫铜合金、铜合金,因此普通纪念币的抗氧性能是不同的。例如,“第六届全运会”币使用的是铜合金,表面易氧化,而“宪法颁布十周年”币使用的是钢芯镀镍,表面不易氧化。

表面氧化程度是钱币品相鉴定的一个参数,一般同一品种中,表面基本没有氧化的普通纪念币在市场上的价格比已经轻微氧化的高20%,而表面已经被氧化的纪念币则基本无人问津。

对于如何保存普通纪念币,专家建议要注意4点:

1、对珍贵的普通纪念币都应单枚包装、单枚保存。“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四十周年”纪念币发行量少,只有200多万枚,其市场价格也是最高的,此币极其珍贵;第六届全运会币发行量虽大,但易氧化,全品相的已经很少见。这两种普通纪念币都应单独保存。

2、对已经氧化的普通纪念币,可用布加少量的牙膏轻轻擦洗,尽量不用刷子,去除其氧化层后放入密封容器中收藏好。总之,只要收藏者在收藏普通纪念币时细心一点,就能保证纪念币品相的良好。

3、不宜经常用手触摸纪念币。普通纪念币制造得非常精美,许多收藏爱好者都爱不释手,但如果经常用手触摸纪念币,纪念币表面会留下汗迹以及其它物质,使其易氧化。收藏者可使用集邮镊子来夹取纪念币。

4、不宜将纪念币长时间放在纪念币定位册中。纪念币定位册并未将纪念币与外界空气隔绝,在潮湿的天气下,纪念币表面的水汽更难挥发,因此放在定位册中的纪念币不用几年,往往就被氧化成灰色的了。最好的方法是将其放在无氧、无水汽的条件下,但这对普通人来说很难做到。另一个好的办法是用纸币护套将纪念币逐个装好密封,再将其放入家中用完的铁质糖果或饼干盒中盖好。

普通心理学 第7篇

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曾经说过, “一部心理学史, 就是一部实验心理学史”。实验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心理学的繁荣和进步。由北京师范大学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精心选择心理学发展史上科学严谨、极具代表性、设计巧妙的实验, 引导读者从新的角度重新梳理和理解各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关键理论问题和现象, 为研究者认识和掌握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范式以及应用提供了清晰的脉络。同时, 该书系还将实验本身以及实验所阐释的实践意义加以引申和拓展, 在促进心理学基础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心理学的社会和教育服务价值方面堪称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兼具学术著作的严谨科学性与心理学的生活性与教育性, 这也是本套书系得以入选“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原因之一。相信广大基础研究工作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和一般公众都会从该套丛书中获益。总体看来, 该套丛书有以下特点。

一、涉及六大重要、经典, 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分支领域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很多, 该套丛书特别选择儿童心理、教育心理、管理心理、社会心理、生活心理、健康心理等六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分支领域, 通过既严谨科学又生动有趣的语言对这六大重要领域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问题予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阐释, 为研究者整体掌握人类心理活动、为心理学与人类现实生活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科学素材。

二、每本著作都以该领域最为核心的理论、发展问题和现象等作为主题

丛书的每本著作选择的主题既是该领域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发展现象, 也是教师、家长、一般公众等关心和困扰的现实问题, 且按照从一般理论到相关方面发展再到影响因素、相关教育建议等的逻辑顺序组织每本书的框架。既能帮助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理解有关理论和现象, 也能为学校、家庭教育和一般公众的生活提供科学研究的启示。

三、实验案例选择巧妙、引用经典, 具有代表性、严谨性和科学性

书系的系列著作秉承着“经典”的原则来精选实验, 呈献给读者最为经典科学的实验, 所选择的实验案例目的明确、设计精巧, 能够科学准确且通俗易懂地揭示人类的心理特点、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等。而且通过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的介绍, 也能帮助读者从中领悟到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范式和应用。

四、语言准确精炼、生动有趣、深入浅出, 严谨科学与通俗易懂相得益彰

书系力求通过通俗有趣的语言来阐释基本的理论和关键问题。这首先体现在全书的标题设计上, 作者巧妙运用有趣的、吸引眼球的语言或提问的方式来概括实验所揭示的理论和发展问题的精髓。在每一个主题的阐述中, 作者首先科学简略地介绍理论或问题, 并在“实验应用”部分引经据典, 提供大量丰富的拓展资料, 进一步提升实验的理论含义和教育意义, 实现了科学严谨和轻松有趣的和谐搭配。这种深入浅出的阐释, 易于读者理解和消化, 能够强化人们对于抽象理论和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增强人们对于某一心理现象和问题的科学认识和应对。

五、适用读者范围广, 将成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普及以及心理学在大众生活中普及的重要窗口

该套丛书既有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论和现象的介绍, 也通过具体呈现每个实验的目的、设计及操作程序、实验结果等对实验研究这一重要方法进行了介绍, 最后通过实验应用将实验本身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加以引申。这样的设计思路对于心理学研究工作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论和现象, 对于方法学工作者更深刻地体会实验研究的特点、范式和作用, 对于一般公众通俗地掌握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理解人类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现象, 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启示。因此, 可以说, 本书是一本适合心理与教育研究工作者, 也面向教师、家长等一般公众的适用范围极为广泛的书籍。

《儿童心理学》

本书选择8个方面共64个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巧妙的实验案例, 对儿童发展的重要理论和现象进行了严谨、科学、通俗、有趣的解释, 为读者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重要心理特征的发展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独特发展现象等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角度。比如, 该书首先从“成熟与学习哪个更重要”“心理发展是由遗传还是环境决定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发展有关键期吗”等等理论问题开始, 进而过渡到对儿童认知、情绪、道德等方面的重要发展特点、规律、环境影响因素方面的阐释, 对儿童各项重要心理特征的发展独特性、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科学教育和指导等进行了介绍。例如, 儿童的思维、语言和自我意识是如何发展的, 电视是儿童的好保姆吗,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如何习得的又该如何矫正, 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等等。这些基础理论、发展规律和现实发展中的普遍现象、问题等有机结合的组织框架对于研究工作者梳理儿童心理发展脉络, 对于一般公众了解儿童发展的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成因以及如何对其帮助和指导等大有裨益。

《教育心理学》

学习和教学是一个庞大的研究课题, 既涉及学习、教学的本质、特点, 以及学习的普遍规律和现象, 也因为受到个体发展经历、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的特点等而表现出独特性。《教育心理学》一书正是把握了这一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和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和特点, 紧密围绕学和教两大科学问题组织全书框架, 选择9个方面64个生动有趣的经典实验案例, 对学习的本质、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等基础问题, 以及学习的普遍现象、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促进学习的科学方式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科学、深入、生动的阐释。作者在主题框架设计上, 既没有面面俱到, 也没有挂一漏万, 而是按照从基本理论到普遍现象、关键问题, 再到科学教育指导的逻辑组织内容。比如, 该书既有对学习本质、学习的科学规律等基础问题的阐释, 如“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记忆策略”“学习迁移规律”等;也有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的科学解释, 如“人的从众心理是怎么回事”“习得性无助对于学习动机的影响”等;还有对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的阐释, 比如“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情绪影响学习”等;更有为教师、家长提出的科学的教育指导建议, 如“过份奖励无益于学生内在动机的维持”“怎样发挥期望效应的作用”“怎样合理地进行表扬和批评”“怎样培养孩子的亲社会性”等等。值得一提的是, 作者还特别将“创造力培养”和“道德学习”作为该书的两个重要主题, 这恰好应和了我国未来人口素质建设对于当代儿童青少年创造能力、思想道德的要求, 是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中亟须关注和加强的两个方面。

《管理心理学》

实验是心理学中最常使用的研究范式, 正是因为实验, 管理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科学的独立学科。然而一直以来, 管理实践者们并没有对这一学科引起足够的重视, 究其原因, 管理心理学的众多理论往往过于抽象和笼统, 与现实管理环境有一定的心理距离, 且往往欠缺可操作执行的具体办法, 因而如何让心理学研究结果真正能够指导管理实践一直是困扰管理心理学领域研究者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一问题, 《管理心理学》进行了大胆而有力的尝试, 书中不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介绍, 而是结合实验结果以及作者自身的管理实践经验, 提出了很多颇具实用性、有效性的实践方案, 供管理者选用。在此举一例:职场中, 很多信息的传达不能总是通过直接的方式, 否则可能影响个别员工的情绪或自尊。这时“暗示”就变得非常重要。不过并不是每位管理者都能够很好地使用暗示, 有时暗示不到位, 不仅不能达到效果, 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 该书中专门设立一章介绍一个关于暗示方法的实验研究。研究通过区分不同暗示者特征、受暗示者特征和暗示情境可能达成的暗示效果来发现职场中有效暗示的心理机制。最后作者专门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例如如何使用权威语言和群众语言来管理员工, 在怎样的情境下可以以行动来暗示员工等等。作者对每个方法都进行了详尽具体的介绍, 使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涉及的通常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 例如“怎样认识自己”“怎样为他人喜爱”“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等等。《社会心理学》一书不仅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一本极佳的课外读物, 同时也为那些希望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举个例子, 在介绍认知失调理论的相关实验时, 作者并不急于讲解实验过程, 而是以一个小故事作为导引:一个青年被催眠了, 催眠师让他在晴天穿上雨衣和雨靴, 去很远的地方买6瓶他并不喜欢喝的咖啡。等他回到家, 从“梦”中醒过来后, 他竟然给自己的这些不合常理的行为做了充分的解释, 比如天气多变所以要穿上雨衣、买咖啡是为了放松心情……这个生动的小故事为介绍费斯汀格的“一美元与二十美元”的认知失调研究实验做了很好的铺垫, 让原本很难讲清讲透的认知失调理论立刻生动起来。本书另外一个可贵之处在于, 虽然介绍的是西方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 但是探讨和诠释的几乎都是中国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真实现象。比如在介绍纽卡姆有关价值观和态度的纵向研究时, 结合的是5.12地震中, 一位母亲用身体保护怀中婴儿的感人故事, 引发读者反思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变革社会中, 人们的心灵家园究竟在何方?当人们津津乐道物质追求时, 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否还能找回最初的美好?本书在讲实验, 但最终的目的不仅在于把西方学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实验讲透, 更重要的是引发中国读者思考当今中国的问题, 在中国社会现实背景中研究社会心理学。

《生活心理学》

怎样去剖析生活?如何才能够智慧人生?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但是读书无疑是重要的备选答案之一。一本好的书籍, 不仅可以扩大读者的视野和胸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还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力和判断力。《生活心理学》一书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该书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主题 (例如, 压力问题、婚姻问题、理财决策问题等) , 用生活化的语言系统组织心理学研究中与这些主题相关的经典实验, 是一本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读物。全书以一个个经典心理学实验为基本单元, 每一个实验主要包括引言、实验介绍 (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实验应用等几部分, 试图通过对实验背景、过程尽可能详细、完整的介绍, 对实验结果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有深入的分析, 让读者既能够了解实验所揭示的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又知晓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认识生活真谛, 点亮智慧人生, 就来看看《生活心理学》吧!

《健康心理学》

著名瑞典病理学家韩森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 “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人类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 生病的原因不再仅仅是机体损伤、细菌侵入、病毒感染, 负性情绪、工作压力、不良习惯等社会心理因素一样可以杀人于无形。

普通心理学 第8篇

1 为什么要养育子女?——生养的决策

1.1 进化心理学:孩子是遗传媒介

从进化发展的视角看来, 深厚父母之爱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按照遗传进化的逻辑, 后代是父母的一种媒介。通过子女, 父母的基因得以成功繁衍;没有子女的传承, 个体的基因很快就会消亡。对个体而言, 繁殖是和生存同样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对于人类来说, 相较于其他生物, 人类的幼年期要漫长得多, 用以实现功能强大的大脑发展并学习各种复杂的社会生存技能, 但同时幼年期的延长也使人类孩子面临更多的风险, 他们更容易受到饥饿、疾病或人为侵害而夭折。因此, 成年照看者——父母的保护与抚养对于子女的存活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无论何时从本质上看人类的亲代抚育现象, 其繁殖收益都必然远远超过其代价, 从而自然选择成功设计了这种心理机制——强烈的父母抚育动机, 以确保宝贵基因载体的生存与成功繁殖, 从而保证人类个体的基因代代相传。

1.2 经济心理学:孩子是“耐用消费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斯坦利·贝克尔 (Gary S.Becker) 创造性地将经济分析引入社会生活诸领域, 特别是家庭生活中。他将家庭视作一个生产单位, 给家庭赋予投入产出的功能, 而孩子可以看成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种产品。他指出, 子女在一些重要方面类似于耐用消费品, 如汽车、洗衣机等, 因此, 对分析这些物品很有效的经济理论, 也同样可以用来分析子女的生产。首先毋庸置疑的是, 养育子女花费巨大, 但与此同时, 从收益角度分析, 子女至少能为父母带来三种形式不可替代的满足:第一, 父母疼爱子女, 子女热爱父母。这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直接给父母带来满足。第二, 子女本身可以是家庭生产的资源。因此, 子女对家庭生产的贡献为父母带来间接满足。第三, 子女在父母年老时为其提供社会的、心理的和经济上的保障。由此, 子女同样可以为父母带来远期收益。所以, 一直以来, 尽管养育子女花费巨大, 尽管拥有越来越多选择生育的可能和便利 (有效便捷的避孕方法、流产手术广泛普及) , 人们仍愿意养育孩子。这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足够的效用 (满足) , 以补偿所花费的成本。

2 养育多少子女——数量的决策

2.1 进化心理学:争取更多遗传几率, 追求数量但更要保证成活

现代进化心理学理论主要基于汉密尔顿 (W.D.Hamilton, 1964) 的内含性适应性 (inclusive fitness) 原则发展而来, 内含适应性不再仅仅强调个体所拥有后代的数量 (如达尔文的经典适应理论所定义的那样) , 更关注个体基因在未来世代可复制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 个体促进自己基因传承的方式除了生殖行为之外, 还包括抚养后代, 并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繁衍子孙的机会。因此尽管从传统进化论的观点看, 个体若要增加自己的遗传概率应该尽可能多的生产基因拷贝即子女。但事实上, 人们实际拥有的子女数量远低于可能拥有的数量。家庭中孩子的数量除了受到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生育特性和繁殖上限的限制, 更重要的约束条件来自父母资源的有限性。较集中的父母投资增加了他们那些依赖期长、发展程度低的子女的存活机会, 并赋予子女更强的社会生存和竞争能力, 使他们能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进而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择偶繁殖机会。因此, 这时父母的繁衍策略应当符合这样的进化倾向, 即在社会压力巨大的时期, 通过向少数子女进行更多投资而非单纯追求繁殖数量, 可以更好的提高父母的遗传适应性。

2.2 经济心理学:取决于孩子“相对价格”和家庭收入

按照经济心理的原理分析, 人们生育多少孩子的决策受到这样一些因素影响, 主要是孩子的“相对价格”和家庭总收入。一般而言, 孩子“相对价格”的上升, 会减少对孩子数量的需求而增加对其它商品的需求 (假定实际收入不变) , 而孩子的相对价格受许多变量的影响, 主要包括:

2.2.1 孩子的“收入潜力”

如果孩子干家务、在家庭作坊或市场上劳动, 对家庭收入做出贡献, 那么, 孩子的净成本就会减少。因此, 孩子“收入潜力”的增加会扩大对孩子的需求。

2.2.2 对母亲的补贴——孩子的“负成本”

给孩子的母亲提供补贴降低了孩子的成本, 从而导致孩子数量的增加。随着孩子数量的增长, 补贴又会增多, 如产假和生育保险等。这些补贴计划还导致母亲的劳动参与率下降, 从而减少了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机会成本, 进而增加了家庭中孩子的数量。

2.2.3 母亲的时间价值——孩子的“隐性成本”

母亲时间价值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相对成本, 因为母亲的时间成本是生儿育女总成本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者认为,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 发达国家妇女挣钱能力的提高是生育率大幅度下降, 即孩子数量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果说, 孩子的相对价格与其数量间的负相关表现的较为明确, 那么家庭总收入对孩子数量的影响则显得更为复杂, 它不仅影响孩子的数量更会影响孩子的质量, 即对单个孩子的投资量, 也就是说子女数量和质量间存在交互作用。一般而言, 家庭实际收入的增加会扩大对不同商品的需求, 包括孩子。但是,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某些时期内, 城市家庭生育率和财富之间的关系会部分或全部地变成负相关。一般来说, 在低收入水平上, 收入和生育率负相关, 而在高收入水平上, 二者无关或正相关。贝克尔对20世纪内发达国家相当混杂的各种例证进行了重新评价, 认为家庭“收入的增加既会增加所希望的子女数量, 又会增加所希望的子女质量, 质量方面的增加较大而数量方面的增加较小”。 (贝克尔, 1993)

3 如何对子女投资——质量的决策

3.1 进化心理学:受子女遗传价值和基因相关性影响

从遗传适应性的角度考虑, 父母赋予每个孩子的价值并不相同。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具有更高的遗传价值, 将会有意无意的影响到父母的投资偏好。按照内含适应性原则, 父母对孩子的投资主要受到子女遗传价值和基因相关性的影响, 而影响父亲和母亲投资行为的主导因素又存在性别差异。

跨文化研究表明, 母亲总是子女最主要的投资人。由于母子间几乎拥有百分之百的亲代确定性 (母亲体内受孕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她可以完全肯定孩子是自己的骨肉) , 这较好的解释了在普遍的文化中, 母亲对子女的投资总是比父亲多得多的原因。母亲的投资主要受到孩子遗传价值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健康水平, 这是一个孩子繁殖能力最明显的指标。一位母亲更愿意投资给一个健康的能成功存活到生育年龄的孩子, 而不是一个病弱的可能在童年期就夭折的孩子。即使面临道德压力, 母亲们仍然不可避免的表现出这种适应性偏好。

母亲自身的一些特征也将影响投资决定。年轻的母亲比年老的母亲拥有更长的生育期, 从而有更多的机会生育健康的有繁殖机会的孩子。对她们而言, 暂时拒绝对一个婴儿投资从内含适应性的角度来说并不会冒太大的风险;而年长的女性由于其繁殖前景的制约, 更可能投资给任何她们可能拥有的孩子。

另一方面, 父亲的投资则更多受到亲代确定性影响, 因为从生理角度而言, 他们永远无法像母亲那样百分百确定自己的父亲身份, 所以, 父亲的投资与亲子关系确定性密切相关。根据跨文化研究发现, 男性可能会对象征父子关系的线索表现出特殊的敏感, 尤其是对于子女生理特征的相似性。他们更愿意投资给那些他们认为与自己有遗传关系的子女, 而不是那些被怀疑其父另有其人的孩子。当父子关系显得不那么明显时, 女性可能会使用一些社会线索尽力说服男性确认父子关系, 比如暗示子女更像父亲而不是更像母亲。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进一步表明, 父亲的投资与其子女的福利密切相关:如果父亲缺失, 则他们的孩子将面临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社会地位。父亲的高水平支持与高度卷入与其子女的学业成就、情绪调节和社会交往能力显著正相关 (Geary, 2005) 。他们的子女拥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进而能获得更多的择偶和繁殖机会。这与父亲提高自身内含适应性的进化需求相一致, 从而促使父亲们形成更强烈的向子女投资的倾向, 而放弃寻求更多择偶机会的努力。

3.2 经济心理学:由父母收入水平和投资收益率决定

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 可以发现不论在何种社会, 富裕家庭的孩子总能得到父母相对更多的投资, 他们拥有更多的资源, 接受更好的教育, 具有更多成功的途径等。从长期看, 父母收入的增加总是带来对孩子投资量的增长。如前所述, 家庭收入的增加对子女质量的增加效应比对数量的影响更明显, 而子女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又存在交互作用, 对质量需求的扩大会增加数量的成本, 从而进一步提升数量的相对价格。这种相对价格的上涨, 导致了孩子数量即家庭生育率的明显下降, 也将带来孩子质量诸如受教育程度等的大幅度提升。例如, 当台湾的生育率下降51%的时候, 25—34岁年龄组中受过中学教育的人数上升了100%。而当美国的出生率下降33%时, 25—34岁年龄组中从中学毕业的人数上升了33% (贝克尔, 1998) 。

同时, 对孩子的人力资本投资也受到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实际投资收益率的提高能有效预测对子女投资量的增加, 以下相关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美国社会学家施梅尔茨与布伦纳的研究表明, 上世纪后期的几十年间, 犹太人的收入较高, 而其家庭规模相较于平均水平要小, 但孩子的受教育水平更高, 这正与犹太人对孩子的教育、健康以及其它人力资本上投资的高边际收益率相对应;而美国黑人在子女培训上的投资较少, 因为他们在教育、健康和其它培训方面的投资收益率低于白人。近年来, 黑人的各种社会机会有所增加, 他们在子女培训上的投资也在逐步增多 (弗雷曼, 1981) ;在传统农业社会, 由于农村孩子相对“便宜”, 所以传统农民对孩子的投资较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业日益机械化和复杂化, 农业方面人力资本的收益率也提高了, 随之, 农民家庭对子女的投资日益增多, 对子女的要求从追求多数量转向注重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也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投资量, 整体收入水平的上升加之教育和其它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提高, 将导致孩子数量即生育率的下降, 同时, 增加对孩子投资即对孩子质量的追求。把发达国家收益率的系统差异和不同家庭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类似分析表明, 和贫穷之家相比, 富裕之家的孩子较少, 只有在欠发达国家里, 较富裕之家的孩子才多于贫穷之家的孩子。 (贝克尔, 1998)

参考文献

[1]D·M·巴斯.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M].熊哲宏、张勇、晏倩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3-242.

[2]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M].王献生、王宇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61-184.

[3]加里·斯坦利·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陈琪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09-242.

[4]俞文钊.当代经济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12-149.

普通心理学 第9篇

即使对于国外的心理学研究而言, 也并非一开始便对心理学进行过专门的探索, 追溯最早的心理学范畴, 是古希腊学者在研究哲学理论时被偶然发现的, 这种通过对人心理变化发展的研究在日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如托马斯·霍布士、约翰·洛克、乔治·贝克莱等, 但是上述人物在对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 因时代的原因, 均未能将心理学单独的独立出来研究, 所以心理学还属于哲学的领域。直到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利用实验量化的研究方法, 才首次将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至此以后, 心理学便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二、中国理论心理学发展

如果用国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待中国, 会发现中国的心理学研究起步不但晚了许多, 并且由于国人落后思想意识的排斥, 使得刚刚起步的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也依旧发展迟缓, 但即使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近几年我国在心理学领域所做出的研究也不容小觑, 回顾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至1990年, 此阶段是从中国理论心理学从一片空白逐渐发展起步的萌芽阶段, 在发展之中虽然多次遭受到挫折与艰难, 但是在老一辈心理学家如陈大齐 (1886—1983) 、潘菽 (1897—1988) 、高觉敷 (1896—1993) 、郭任远 (1898—1970) 、曹日昌 (1911—1969) 、唐钺 (1891—1987) 、朱智贤 (1908一1991) 、荆其诚 (1926—2008) 、林崇德 (1941—) 和车文博 (1931一) 等的影响下, 心理学理论研究不但经受住了这些考验并且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第二阶段是从1990至1999年间, 过去那些积极投身于心理学研究的老一辈专家学者都相继离世, 而年轻人由于对心理学缺乏足够的兴趣使得新一代的心理学研究人才相对匮乏, 我国的心理学在这段时期出现了明显的断层, 心理研究也逐渐被停滞。

第三阶段是从2000年至今, 在叶浩生等新一代青年理论心理学工作者的积极奋斗与不断探索之下,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开始摆脱窘境正式进入了兴盛发展的大好时期。时至今日, 我国的心理研究也探索出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 但客观而又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 要想将国内心理研究水平与世界看齐, 我国的心理学研究依旧肩负着巨的压力与责任。

三、如何基于西方理论心理学建立中国理论心理学

第一, 虽然国外成熟的心理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众多的理论与体系, 可以供我国的相关学者学习借鉴, 但是由于文化环境的巨大差异, 使得许多西方的心理理念其实并不符合国人的思维模式, 如果将国外的心理研究成果照单全收, 就肯定会出现“水土不服”得现象, 所以在审视国外研究理念时, 必要的筛选与修正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在对待西方心理理念方面就要时刻保持一种批判的精神,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 一定要积极探索出专属于中国建设的原创性理论思想, 在过去, 虽然老一辈心理工作者已经发展出了如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理论 (陈霖, 1945—)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杨治良, 1938—) 、时间隐喻的跨文化研究与大学生心理学的研究 (黄希庭, 1937—) 、文化多元结构理论 (林崇德, 1941—) 等众多实体理论, 但是由于这些先进的学识理论都已经成为体系的健全理论, 对之后的心理学研究起不到指引作用, 无法对研究者起到启蒙效果, 所以指导性的原创理论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三, 对于心理学研究这类高深的学科, 问题是时刻存在的, 我国在积极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同时, 也要时刻保持与国际学术界的沟通, 同时正面去应对现有国际学术界所面临的众多科研型问题:

(1) 关于心理学范畴中研究理论与实际人类心理变化的关联问题。

(2) 关于对于舶来品研究思想与本土研究理念的融合出新问题。

(3) 关于心理理念的反思与思想体系建构的关系。

从这些当今国际学术界都难以攻克的问题中不难发现, 对于心理学这种极为抽象的学科, 而对于其研究的难点, 便是对于相关理论的反思与新型理论的建构, 中国心理学要想在世界范畴内占有一席之地, 就要学会从这些问题入手, 汇总收集心理理论最前沿的学术资源、积极迎合相关理念发展的趋势、提升心理研究学者自身的理论修养、开阔学术研究的理论性见解和探索学术科研的理论实质。

四、总结

总之, 从西方世界第一次意识到心理学理念的存在, 到心理理念被正式分离确立, 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就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从过去对环境的感知到现在对其自身的认知, 心理学所体现出的价值也逐渐得到了更多相关学者的重视与肯定。西方先进的心理学理念对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是机遇, 同时也是挑战, 在这机遇与困难并存的当下, 如何在赶超世界心理研究先进水平的前提下做到专属的突破创新, 这都是今后一代又一代心理研究工作者所要面临的挑战。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集中式的大爆发, 越来越多的分支学科被细化分类, 成为一门单独的具有导向性的新兴学科, 而这其中, 曾经作为哲学系统麾下的心理学也在大环境下被分离出来, 我国的心理学研究也只是在近几年间刚刚起步的, 人才资源的匮乏, 特别是国人对于心理学依旧存在某种偏见的境遇下, 使得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步伐步履维艰。但是正因为当今全球一体化的难得机遇, 就使得我们可以虚心借鉴国外众多发展较为完善的心理理念, 在充斥我国自身心理研究的同时不断的探索出专属于我国的心理研究经验。

关键词:理论心理学,理论建构,崛起

参考文献

[1]高申春, 王栋.现代心理学理论基础之现象学批判论纲[J].学习与探索, 2012, (4) :26-31

[2]何文广, 宋广文.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其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4) :110-115

普通心理学 第10篇

普通高中该如何定位

这场讨论的焦点是, 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否已经具有了大学预科的性质。

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曾在中国教育报先后刊发了系列文章, 提出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大学预科的性质, 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准备和预备。这一定位将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霍益萍认为, 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应是“基础+选择”, “基础”用于区分高中与高等教育的不同;“选择”则凸显高中学段与义务教育的差别。普通高中教育既要强调共同基础, 又要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既是终止性的, 又是准备性的;既是基础教育, 又是非义务教育。其任务是承认不同并在各种不同中寻找平衡,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为学生走向不同作好准备。

也有观点认为, 普通高中教育是一个独立的阶段, 其功能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准备。

对此, 谢维和认为, 将符合条件的高中阶段教育定位于为高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作准备, 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并不矛盾, 既体现了高中教育普及中的多样化和主要矛盾以及提高国民素质与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他说:“按照这种定位, 部分高中学校, 特别是发达省区和城市的高中学校以及部分优秀高中学校, 应该作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过渡与衔接, 为高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作好准备, 但它仍然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这段话, 可以看成是对“符合条件”的一种解释。

教育实践是否允许这样的定位呢?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校长刘沪认为, 普通高中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完成大学预科任务, 但大学预科教育不能取代高中教育。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认为, 不能把预备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预科教育, 也不能把预备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整个普通高中教育。

讨论中, 有人质疑, 把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为大学预科教育, 会加剧高中教育的应试倾向。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中校长刘次林认为, 为高等教育作准备并不等于为高考作准备。普通高中教育应在保留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 增加自主性、选择性和学术性, 以便与高等教育衔接。在这场讨论中, 也有人提出自己的高中定位观。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说, 普通高中教育需要抓住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促进高中生的志、趣、能匹配。

普通高中定位受制于哪些因素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存在自身的客观规律。谢维和说, 这些规律表现为三个阶段:一是精英型的预备性高中教育, 二是大众型的终结性教育, 三是大众型的预备性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其定位应该加强对价值取向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王晓辉认为, 普通高中的哲学取向表现在全面发展与个性适应两方面, 政治取向表现在大众教育与精英培养两方面, 经济取向表现在劳动分工与职业变化两方面, 教育取向表现在文理分科与普通文化两方面。种种取向, 形成了高中教育错综复杂的张力。

普通高中定位有一定的原则, 讨论中涉及定位原则的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间断性与连续性原则。谢维和认为, 间断性指的是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 要据此选择与安排不同阶段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连续性指的是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如果不同阶段与不同部分之间缺乏过渡或衔接, 则属于彼此“隔离”, 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二是大众化准则与终身教育准则。北京大学阎凤桥认为,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过程是一个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对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既提出了要求, 提供了条件, 也影响了高中教育内容。

给高中定性也要有科学的依据。霍益萍认为, 普通高中定性的依据, 一是社会需求, 二是教育的属性, 三是高中的培养目标, 四是学生的需求, 即“以学生为本”。

高中与大学“互看”

讨论中, 普通高中与大学之间互相“打量”, 鲜明地出现了“高中形象”和“大学形象”。“高中形象”体现在大学眼中的高中和高中眼中的高中两方面。

一位清华大学教授告诉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教授:“在我带的硕士生、博士生里, 高分优秀生比较少, 反倒是分数没那么高的学生做事情非常有激情, 且容易出成果。”西南大学副教授杨晓锋说, 大学新生的视野普遍比较狭窄, 思维与思想水平比较低, 自主学习能力较低, 学习动力缺失等。在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中生张威眼中, 当下的大多数普通高中学校, 依然把高考升学率、名校率作为头等大事, 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中教育。如果再加上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一新生体能测试超半数不及格、北京大学3000多名大学新生军训期间累计晕倒约6000人次, 以及“只要学不死, 就往死里学”等诸如此类的标语、高考班集体打吊瓶事件等, “高中形象”就更加令人堪忧了。

“大学形象”也饶有兴味。讨论中, 高中校长眼中的大学, 构成了“大学形象”的一部分。孙先亮说:“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质量对中国的优秀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陈旧与传统, 因此, 大学教育亟待改革。”

当然, 这些只是完整的“高中形象”和“大学形象”的一个侧影, 但它警示我们, 高中与大学彼此衔接已成为当务之急。

如何衔接?北京师范大学綦春霞说, 英国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体现在学术性上的衔接、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并充分体现出自主性和选择性。实现大学与高中的衔接, 需要解决相关现实问题。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认为, 要解决师资、课程、先修课程结果的使用等问题。阎凤桥认为, 两者衔接的“连接器”是高中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地区性的学校认证制度和中介机构组织的学术性向测验。

定位之争的矛头所指

讨论中凸显出几个教育难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些问题已经阻碍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是高中课程改革。

既然要增强普通高中教育的学术性、自主性、选择性, 就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项贤明认为, 应该用若干年时间逐步建立一整套丰富多样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以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修各种更高级、更专门的课程。

二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目标。北京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认为, 在区域层面, 应该谈多样化发展;在学校层面, 应该谈特色建设;在学校教育过程中, 主要是课程与教学要适宜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质。

三是高考制度改革。

高考制度不改, 高中教育难改。刘次林说, 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初期, 以德育课为例, 教材多达15个版本,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也有9种, 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则统一为1种。之所以出现“颠倒”的情况, 无疑跟高考有关。高考的指挥棒发生了变化, 高中的教学才会大胆地发生转变。

四是整个教育制度设计。

既然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那么改变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就在所难免。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认为, 普通高中教育定位问题需要系统思维, 牵一发而动全身, 将会对现行的教育体系、体制等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将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变革。

高中是难的

高中是世界公认的最难的学段, 其改革充满艰难险阻。人们对高中教育变革充满期待, 对整个教育制度的变革充满期待。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教授认为, 东、西方先有大学、小学, 后有中学。中学的研究是随着教育的发达而发展起来的, 相对而言, 关于中学的教育理论还不成熟。

高中教育具有其他学段所没有的复杂性。武汉大学程斯辉教授说, 这种复杂性体现在:第一, 高中教育对象具有复杂性, 高中生身体迅速生长发育, 心理发展处于“动荡”期;第二, 高中教育目标和任务具有复杂性, 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 高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多元的, 包括升学、就业、“成人”三大任务;第三, 高中教育处境具有复杂性, 义务教育中的“片追”、“减负”等、高校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不易、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等, 一般都会归于高中教育出了问题;第四, 高中教育受关注具有复杂性, 各种关注之间往往不一致, 甚至互相冲突;第五, 高中办学类型具有复杂性, 众多类型和性质的高中并存, 使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不均衡性以及竞争的激烈性日益突出。

在理想之路上且思且行

普通高中教育以自身特有的规律在向前发展。谢维和认为,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生了两次转型。1968年前后是第一次转型, 即从精英型的预备性教育开始转变为大众化的终结性教育。从2002年起发生第二次转型, 即从终结性的中等教育体系向大众化的预备性体系转变。

在现阶段, 我们迫切需要思考, 什么样的高中是人民满意的高中?如何叩响理想高中之门?胡金波为我们描绘了理想高中美好的教育场景:好学校吹拂着自由之风, 涌动着创新之情, 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洋溢着快乐之感。

达到何其难。上海市金山区区委副书记贾炜说, 理想是那么美好, 现实却是那么“骨感”。好在, 现实中有学校在艰难追寻着高中教育的理想, 比如, 北京十一学校正在进行的改革, 苏州十中正在践行的“诗性教育”等。

普通人也能养普通锦鲤 第11篇

少数锦鲤能卖出天价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品种极罕见,血统极纯正,品相极美观。目前锦鲤品种有一千多种,但是符合上述三条标准的还是少之又少。

对锦鲤发生兴趣的新手,首先要了解其饲养的知识和信息。普通锦鲤鱼苗价格并不昂贵,5厘米左右的鱼苗在花鸟市场只卖1~2元,长至10厘米的鱼苗,基本在20元左右。从专业网站上查询到的幼鱼价格,也不过在几十至几百元之间。根据色系来分,一般白色比金色要贵,日本锦鲤则要比国内同级别的贵不少。

入门者可以选择20~30厘米这个规格的锦鲤饲养,入手价格大约百元,这样体长的锦鲤一般已饲养2~3年,身体的图案清晰,适合爱好者挑选自己喜欢或认为将来具备升值空间的品种和颜色。

谈及投资锦鲤的“以小博大”,有两种理解:一是体型、年龄越小的鱼价格越便宜,随着饲养年限的增加,体型随之增长,锦鲤身体上的图案会产生变化,价格也不断增长;二是如果从小养起,一条鱼的投入成本并不大,如果捡漏养到品相好的鱼,自然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

锦鲤的寿命很长,有的鱼能活过百岁。很多爱好者会说,你20岁时养一条10厘米的锦鲤,“这条鱼可以陪你慢慢变老”。

除非有意愿进行大规模投资饲养,一般锦鲤玩家都是家庭喂养,鱼缸体积受限,能饲养的成年锦鲤最多也就三四条而已,在总数很少的情况下,还想捡漏养到品相极好的鱼可能性非常小。同时,随着饲养年份的增加,不少玩家会对自己的锦鲤产生深厚感情,于是就慢慢放下了原本投资锦鲤的“发财梦”。

普通心理学 第12篇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和定义

积极心理学萌芽于上世纪末期的西方心理学界, 最早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有所提及, 后来在社会心理学以及相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中也有所表现, 并最终在美国现当代心理学研究者塞里格曼手中得以正式创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本质基本可以概括为是对普通人的心理活力与思想美德进行研究的心理科学。

二、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一) 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继承

虽然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前期阶段, 部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曾对其提出过异议, 但是积极心理学研究者通过多年的努力, 不但巩固了其在心理学研究界的地位, 还开始承认其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的继承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其产生的影响。下面本文主要对其中较为重要的两方面进行论述:

1.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正面的人性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变了传统消极心理学中贬低人性或非人性化的思想研究倾向, 打破了原有精神分析理论范式的局限, 正式提出了一种积极地具有人文关怀性质的研究模式;认为社会上的人本性具有善良、自主、能够对事物进行自我选择的特征, 并且认同人类自身所具备的自我实现成长发展倾向。

2.对心理学中心理治疗观念的继承。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心理治疗方式是当代心理学治疗理论中三个主要流派之一, 其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实践基础, 主要着眼于人的进一步成长和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实现, 坚持认为人必然具备一定的内在建设思想倾向和在遇到问题时的自我指导能力, 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个体性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构建的人际关系, 强调通过心理学指导人员对接受指导人员身临其境的理解和人性关怀, 用绝对的耐心消除接受指导者的心理障碍, 进而逐步恢复心理健康, 使人的精神和人格都得到进一步完善。积极心理学继承了这一思想, 认为心理学治疗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对已经产生的精神伤害加以治疗和研究, 也应该关注人优秀精神品质的培养, 挖掘人的自身潜能, 应该将研究重点放置在为普通人创建健康美好的精神生存空间, 推进整个人类社会健康幸福的发展上。二者均重视在心理学治疗中强调当事人自身的自助治疗, 以及当事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治疗观念大致思想相同, 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二) 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新和超越

1.对社会主流心理学研究态度的创新。在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 实证主义心理学一直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方向, 人本主义思想也在逐渐的发展变革过程中成为本一种反对实证主义的心理学研究分支, 走在主流心理学的对立研究面。但是这种非主流的研究处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也不利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当地社会进行相应的创新。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 它以人本主义思想为主要特征, 却不对主流心理学进行攻击, 而是另辟蹊径, 通过与主流心理学创建良性的共处融合关系, 在公开学术研究场合明确指出自身是对社会主流心理学的补充, 是一种新的发展, 从而真正获得了主流心理学的认同, 融入主流心理学中, 并在其中加以创新和变革, 逐渐对心理学研究起到主导作用, 较之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得了更大的研究成果, 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对心理学治疗观念的创新。积极心理学的治疗观念和方式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治疗方式存在相当大的一致性, 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可以说如果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仍然当做是一种与来访者在同一个文化层面上的谈话, 那么就可以认为积极心理学是用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文化对接受心理治疗者相关心理问题的细化分析, 体现了心理治疗的跨文化性质。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来访者为核心的治疗观念简单的说就是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移情, 并且通过这种移情来完成心理治疗双方的良性沟通。而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创新则体现在反移情上, 通过让被治疗者对治疗者积极乐观心态的体会而调动起自身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并在这一过程中达成心理治疗的共识, 这样被治疗者的心理问题就会被治疗者的积极心态所取代, 从而完成对被治疗者的治疗并进一步激发被治疗者的身心潜能, 促进其健康成长。

结语

总而言之,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不仅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有所继承和创新, 还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前进动力, 二者的协调发展有助于为普通人创建健康的精神生存空间, 推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期在西方心理学研究界兴起的一股学术研究思潮, 他注重挖掘人的发展潜力, 引导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的发现自己并展示自己, 从而获得健康美好的生活, 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研究意义。但是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它发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土壤之中并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有所创新和发展, 二者之间具有相当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继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东滨.试论积极心理教育的历史背景、产生阶段及相关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9) .

[2]韩宗胜.积极心理治疗[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 (7) .

[3]邹亚平.简谈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进展[J].求知导刊, 2014 (9) .

上一篇:安徽广德下一篇:人文社科类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