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2024-05-26

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精选10篇)

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第1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更离不开相关法律制度所提供的保障。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成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里程碑。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提出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问题。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实施意见》中, 都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1996年5月经全国人大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 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该法第一次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 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法制化的开端,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005年国务院再次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 教育部共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高[2000]2号)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4]1号)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4]12号)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2006]14号) 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等文件。这五个文件的颁发, 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变化, 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变化。

二、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与“内涵建设方向”的确定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 规模快速扩张的阶段已经过去, 现在进入了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型, 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 又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确定, 也就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方向”的确定, 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主, 重点抓教学质量上。

三、高等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大有作为

终身教育的内涵是:从动态的角度讲, 一个人可以在他一生的任何时刻和任何地点接受再教育;从动静态的角度讲, 它是人们在一生中 (包括婴儿、幼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等六大阶段) 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终身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教育与训练过程不应随学校生活的结束而结束, 而应贯穿于他生命的全部过程;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是连续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他在一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充分地发挥和表现自己的潜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 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在这个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拥有13亿人口, 为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途径是加快教育发展, 这样才能把我国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强国。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 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加,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发挥作用, 更要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大显身手, 培养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 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完善, 这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中, 只要高职教育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 积极主动地按照社会需要进行改革, 必然将会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大有作为。

四、高等职业教育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对策

(一) 以学分制为纽带, 促进终身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衔接,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办学

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必须是相互衔接、分工明确的有机整体。各种形式的教育之间能够横向流动, 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全社会教育网络系统, 能够为社会每一个成员随时提供各种学习帮助, 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时间的各类人员的不同教育需求。为此, 必须建立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有弹性的、开放性的教育制度, 探索和研究不同教育系统之间的连接和接口问题, 建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网络教育等在内的互沟通的教育结构体系。学分制可以起到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桥梁和纽带作用, 为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终身教育提供了可能。推行学分制可以突破年龄限制和学时限制, 将课程“单元化”, 不要求学生的整体性、一致性, 允许插班学习和单独辅导, 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学分可以累加, 符合终身教育体系“学习终身性”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为经过国家正规考试招收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 也要为社会相关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供同样的教育服务, 以体现教育公平。

(二) 以工作过程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以满足终身教育需要

多元智能的人才观研究指出:人只有智力类型不同, 没有智力能力高低之分。有些人抽象思维能力较强, 而有些人则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 一般来说, 其逻辑数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 而空间视觉、身体动觉以及音乐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则较强, 是具有形象思维的个体。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 形象思维者可以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的智力类型, 决定课程内容指向,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 应该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获得为主, 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以适度够用的辅, 即过程知识为主, 陈述性知识为辅。目前, 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基本上都是本科院校学科体系课程的压缩版, 或者说是本科的“压缩饼干”, 已远远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内涵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急需改革。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 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可以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课程的学习而有利于工作过程相关内容的学习, 完全可以满足社会上不同层次人的职业教育需要, 顺应终身教育全员性的本质特征和要求。工作过程的特点:它“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与职业之间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 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 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另外, 要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转化为若干教学情境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

(三) 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保证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质量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没有教师是不行的, 而且这个教师团队必须是“双师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双师型”要求, 是由自身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普遍性, 又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一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 高职教师在结合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传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智力技能和动手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基本含义是:首先,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首先应是个合格的高校教师, 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其次,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 即:要让学生做到, 教师就要首先做到, 教师要“能讲会做”。这只是从教师个体方面来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含义的。对于有些发展比较快的专业, 教师通过短期培训使教师个体达到“双师型”是很难做到的。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 以赢利为直接、首要目的, 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技术是最容易被企业接受和接纳的, 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的力量, 通过从企业、行业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 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这是今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保证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四) 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 拓展实训基地的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

目前, 高等职业院校已拥有相当数量的校内实训基地, 有些还是国家级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为学生在学校期间培养工程实际岗位技能、获得职业培训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提供了重要保障。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农村人口仍是我国人口的大头, 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 特别是将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较发达的大中城市,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之一,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 可以减轻农村人口对有限自然资源的依赖与压力, 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 使全部劳动力在城乡之间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目前, 全国民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培训网络, 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需要。在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背景之下, 高等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优势, 不仅要为培养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服务, 也要为培养毕业证加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人才服务, 更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其他社会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服务。

(五) 及时总结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成果, 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2000年9月和 2001年6月, 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国家首批15所和第二批16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 该项目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2005年10月,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文件提出:“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6年11月, 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2006]14号) 文件提出:“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自2006年12月起至今, 教育部、财政部先后评选出了首批28所和第二批42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 建设期为三年。这些立项院校的产生, 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又迎来了一个发展机遇期, 必将会促进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目前, 首批28所立项院校的建设期已经过半, 要及时总结这些院校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经验和成果, 发挥其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 示范性建设计划立项院校更要积极总结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所取得经验和成果, 以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等方面工作的开展,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等职业和终身教育,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终身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田汉族等.论我国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1) 24-27.

[2]李文斌.对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学分制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 2003, (3) 91-92.

[3]李正峰.浅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5) 97-99.

[4]郭俊朝.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 59-61.

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第2篇

、上海终身教育体系正逐步

建立

1、初步形成了国家、行业、企

业、社会力量多元整合的终身教育

网络

终身教育办学体系进一步呈

现多元化趋势。2003年上海共有

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学校76所,

社会力量举办的非学历教育培训

机构1431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

学校145所(每个乡镇有1所),市

区街道普遍建立了社区学校,行业

和大型企业建立了培训中心,现有

市级老年大学4所,区县局和高校

办老年大学65所,街道、乡镇老年

学校219所,居(村)委老年学校办

学点3276个。上海已经初步形成

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的比较健

全的终身教育网络。

2、初步形成了基本满足社会

各类人员继续教育需要的培训系

2003年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和

中等专业教育学习的在校学生达

22万人。市属成人高校招生4.4l

万人,比2002年增长7.1%。参加

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各种培训近

210万人次,其中参加外语类培训

2万人次、艺术类培训17.9万人

次,社会生活类培训10,3万人次,

职业培训49.3万人次、文化类培

训22.?万人次。参加国家高等学

历文凭资格考试注册的达1.9万

人次。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

专科专业59个、开考课程113门)

达2.5万余人次,参加老年学校学

习的达32.4万人次。每年接受各

级各类成人教育总数280万人次

以上,占全市人口的l/6。1994年

以来,上海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

试和获得合格证书的人员累计分

别超过200万和130万、参加通用

外语考试和获得合格证书的人员

分别达到30万和24万。近年来,

已有20万下岗职工通过冉培训获

得了再就业。

3、初步形成了一批体现学习

型城市发展方向的学习型社区和

学习型企业

上海所有街道、乡镇都开展了

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社区教育,

共建立厂近200所街道(乡镇)社区

学校,开办老年学校,建立各种文

体团队,满足离退休人员和社会其

他不同人群渴望学习,追求知识的

愿望,提高了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

和牛活质量。目前已有25个创建

学习型社区实验墓地。

在建立区—级管理机构的同

时,根据我国社区教育以行政区划

为地域范围的特点,逐步形成和完

善厂以街道(乡镇)为基本单元和实

施主体,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横向

贯通、纵向衔接的推进社区教育发

展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组织网络。

各区教育部门内普遍设立社区教

育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教育工作委

员会等社区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协

调和管理全区范围内的社区教育

工作。各街道(乡镇)设立社区教育

委员会、学习型社区推进委员会等

相应机构,统筹协调社区内企事业

单位和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和学习

型社区的创建式工作。

上海在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

形式的28家企业和32个行业、企

业培训中心开展了建立现代企业

教育制度、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试点

工作。这些企业普遍开展了高级职

业培训、上岗和转岗培训以及高新

技术培训等各类培训。

4、初步形成运用现代传媒开

展终身教育的开放式教育新格局

上海覆盖城乡的远程教育网

络已基本形成。覆盖全市1Q个区

县的上海电视大学,白2000年起,

每年的入学人数以超过25%的速

度递增,在校学历土已达8万人之

多,非学历教育与培训每年超过50

万人次。2003年3月,由市妇联等

单位组织的“百万家庭网上行”活

动开展以来,已有8647人获得合

格汇书。“空中老年大学”开办7年

来,已有337万老年人收视。

二、上海在建立终身教育培训

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推进终身教育培训的机制

不灵活,缺乏活力

美国州一级政府制定企业内

教育认定制度——“非大学教育计

划”。根据这—制度规定,企业内进

行的教育及训练活动,如果属于大

学水平的,可由州有关机关加以认定,可向有关大学申请,将学习成绩作为正规学分予以认可,被审查认定的课程,大部分为大企业、大公司或公共机构提出。美国还实行校外学位制。现在获准举办校外学位资格考试的大学有134所,对社会上的学习者实行“自学考试”,并根据考试合格后所积累的学分进行学位认定并颁发证书。

而上海还没有建立非学历教育的成果认定制度,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缺乏沟通,入学一般都以学历为条件。

2、推进终身教育的法制建设滞后

日本经参众两院(国会)审议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整备法”,并于1990年7月1日正式实行。日本还颁布了《社会教育法》。美国于1976年颁布了《终身教育法》, 1984年2月,又通过了《职业继续教育法》。德国于1971年制定了《联邦教育训练促进法》。

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有关终身教育的专项法规。上海于 1988年制定的《上海市职工教育条例》,已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发展。

3、社区教育和郊区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学习型城市发展很不平稳

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社区学院的数量少,课程体系不完备,不少社区学校还没有独立的校舍,设施也比较简陋。

上海郊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远低于市区(老城区),郊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7年。农业从业人员为99.4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占8.4%,小学文化占38.2%,初中文化占41.1%,高中文化占 7.9%,中专文化占3.8%,大专及以上占0.6%,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 7.6%。规模化经营农户中83%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

4、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力量与全面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体制上存在问题,各种教育资源难以做到共享;各种培训信息难以沟通,名种有利培训的政策难以用足用好。如在郊区曾有很大影响的“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未能随着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充实内涵、提高效益;曾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市民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如何进一步发展并推出新的培训项目,缺乏整体的策划和推动。这些问题都与现行体制缺乏统筹规划有关。

三、上海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和思路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面打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转换渠道,全面建成面向上海、幅射全国,规模较大、组织健全、机制灵活,行业、社区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层次门类全,具有国际化、市场化、社会化特点的现代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2010年建立终身教育培训体系的主要标志是:

基本建立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终身教育培训制度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教育规律的终身教育培训体制和机制;终身教育培训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在终身教育培训中得到普遍应用;办学条件和教育培训质量居全国前列,终身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2000年的平均水平。其中:

——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12年,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率70%以上,

——终身教育培训支出占 GDP比例达到4%;

——市民家庭用于终身教育培训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目前的 7.8%提高到10%以上。

2、-g..O目标 。

(1)构建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满足市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提高劳动者知识更新、知识发展、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培育终身教育培训市场,建立政府宏观管理、行业业务指导、社会中介服务,各界积极参与,企业和办学机构依法自主办学的现代终身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3)为专业人才补充、更新和拓宽专业知识提供机会;为各行业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和提供高素质的新生力量;为转岗工人提供技术培训。

(4)加强劳动者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劳动者的职业人生观与企业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相统一,使全社会劳动者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5)加强各级各类终身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通过资源重组或集中投资,用办教育服务产业的思路,兴建配备最先进设备的专业化基地。

(6)建立协调的机制,确保各种证书、资格的互认和衔接;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实施“就业准入制度”。

(7)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2007年前建成50个示范性学习型企业,带动全市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建设。

(8)开展市民素质教育,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社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科学文化技术教育,满足居民精神文明生活与自我完善的需要,使市民素质基本达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 2007年前,建成80个示范性学习型社区,带动社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9)各类学校逐步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为形成学习型城市服务。

(10)各相对独立的住宅区建立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到 2007年,基本形成儿童和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和老年人教育的社区教育网络。

3、思路

(1)形成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终身学习的环境条件

——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从业人员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提升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特别要大力发展各种非学历教育。2010年,上海从业人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要达到25%左右。

——发展在职人员高等教育,提升每10万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

——城市将为每个市民提供更开放、更便利、更富成效的学习机会与学习场所,特别要建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平台。

——继续推进“功能性扫盲”,为加快上海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造条件。除继续开展外语、计算机培训外,还应在市民中普遍开展法律、环保、金融、保险等培训。

——积极配合各区县做好街道 (乡镇)社区教育设施的建设和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工作,建成一批与社区教育配套的社区学习活动的场所与基地。

(2)形成有利于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优化整合的终身教育管理模式

——加强社区教育各类载体的建设。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内现有的教育资源的作用,资源共享、整合功能。二是多渠道解决载体建设的资金,应采取区县政府扶持、单位主动承担、建立社会基金和受益者适当出资等办法,形成多渠道投入的机制。

——注重部门间的合作协调,促进资源共享。在纵向上,教育系统内部要打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两个纵向贯通。一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贯通,层层发挥示范、幅射作用。二是区县、街道(乡镇)、居委(村)的贯通,形成相互开放、协调、互补的社会教育网络。

——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组织形式、文化需求的不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发展社区教育。

(3)形成激励广大市民在不同起点、不同岗位上不断奋发学习的运行机制

——实施多元入学方案。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对获得不同层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在其具备一定的工作年限后,即可升入相应层次的高一级学校。对在工作岗位中取得较高级别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术人员应给予免试进入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学习的机会。

——实行“分段学习,学分累计制”。积极推进非学历教育学分制标准化的试点,在职职工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其中包括正规学校教育活动,也包括非正规学习活动,在这两种同层次、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中所取得的学分,逐年累计,待达到学历教育所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

(4)形成一批符合国际标准化的教学软件、课程、教材和资格证书

——力口快引进国际通行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和课程。尽快研发一批与国际技术理论和生产技能水平相适应的教学软件;与国际公认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相适应的课程及教材。将现行MBA、EMBA的核心课程,加大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训,开发新的培训项目。

—‘在成人与继续教育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国际标准化考核。要积极吸引国际知名的或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进入上海,进行执业资格的培训和考试,建立国际互认的执业资格制度,有的还要通过国际性组织颁发培训证书和资格证书。

(5)形成规范、有序的人才培训市场体系

——力nJ陕推进国际上著名培训机构和项目的引进力度,提高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的国际化程度。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基地,建立人才培训的管理信息系统及远程教育网,实现人才培训的现代化。通过构筑“终身教育”的大培训体系,使上海成为国际化人才资源的开发创新基地。

——发挥已建成的1400多所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作用,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产业的培训网络系统。为全面提高城市人口素质,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确保每年有 200万人次接受各级各类培训,为尽快建成“学习型城市”的雏形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积累的支撑。

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第3篇

1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我国终身学习社会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1]。包括各种层次和类型的职业学校、职前与职后培训机构, 以及各种普通教育机构内职业教育课程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特点。适应需求, 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有机衔接, 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 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 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多元立交, 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 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 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

1.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十八大报告将大力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作为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内容。这一安排与其后的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居民收入、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有着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可以说, 教育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是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温家宝总理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是教育面向人人的重要实现途径。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1.2.1 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增强就业稳定性。这些建设举措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在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引导, 还是在刚和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 都是职业教育体系义不容辞的责任。据了解, 仅2012年广东省卫生系统为了应对广东省食品和医药行业标准升级以及珠三角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委托职业教育院校对开展了近万人次的“双转移”培训, 不仅提高了因专业转型升级淘汰的职业人员的就业质量,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而且直接推动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1.2.2 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是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两种转型的复合状态,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 据测算2011年城镇居民的比例会超过农村居民。中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来看, 虽然网络信息、生物基因、航空航天、物理能源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但刀耕火种在广大农村也很常见。也就是说, 我国社会仍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与此相应的, 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 职业教育理念、基础办学能力、制度建设水平以及理论研究也在发生根本变化。职业教育体系也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

1.2.3 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我国要几大在资金、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力度, 但是教育保障依然是根本手段之一。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为城乡人口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我国终身学习社会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包括以下目标:满足人人学习, 终身学习的需要、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与普通教育系统相沟通、完整的职业教育学校系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系统可以相互转换、学习者自主选择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习方式。这些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未来信息社会, 知识经济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角, 我国提高落后产能、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经济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创意产业, 而职业教育将为这些产业职业人员的发展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 将为他们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提供进一步支撑。

2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障碍

2.1 社会对职业教育质量整体认可度较低,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

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师资不足等原因, 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一直未能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加上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中一直将职业教育的招生批次安排在普通高等院校之后, 使得职业教育的在社会民众的心中的整体认可度较低。与此同时,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 多数职业岗位未执行强制性准入制度, 职业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收到较大影响。因此, 职业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强。

2.2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未能注意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未能全面激发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

由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影响, 重“学”轻“术”的观念影响着广大学习者甚至教育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方面的差异长期被忽视, 教育主管部门也较少注意到两种类型教育的差异, 在管理过程中多数套用是普通教育的制度、措施, 导致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未能充分体现。

2.3 办学资源严重不足

教育事业虽然处于国家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的地位, 但由于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对于经济直接贡献不明显, 仍属于“弱势群体”。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导致资源投入不足。据调查, 全国中职院校仅有100余所办学条件真正达到设置标准, 不足院校总量的20%。而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量已经超过普通高等院校, 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资源投入的不足直接威胁到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进而威胁各个行业的正常运转, 更勿言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3 加大社会投入和制度倾斜,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十八大报告指出, 我国将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加大力度。教育作为对生态环境污染小、社会发展支撑力度强的服务型产业, 应重点发展。与此同时, 职业教育发展将提升国民素质, 特别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对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有直接贡献率。国家应该在管理体制和经济方面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3.1 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排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障碍

党和政府应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不失时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吸引更多的办学主体进入职业教育领域, 激活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规范化、程序化, 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教师和社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决策,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试点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 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保障民办教育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合理回报。

3.2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的可持续发展

从2012年开始, 各级政府落实教育投入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4%的基本指标。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史无前例的完成了宪法中的这一目标。这足见政府对于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这些资金以专项拨款和基本建设经费的形式源源不断流入教育战线的各个环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作为关系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 也收到了格外的资金扶持。各个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而教师在职培训和其他进修得到更多支持。这将有利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将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这一战略部署对于我国终身学习社会形成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需要加大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经济投入和制度倾斜, 以突破现有的观念、制度障碍, 推动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构建免费师范生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第4篇

1.加强统筹规划,构建以免费师范生培养院校为主体,以毕业生任教学校为支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系统、卫星电视网与计算机互联网相融通,学校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相结合,覆盖全国的免费师范生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2.创新免费师范生教育培训服务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应支持“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其为建立免费师范生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免费师范生培养、攻读教育硕士远程教育以及在职非学历培训提供支持服务。

3.系统建设免费师范生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教育行政部门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建立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切实加强免费师范生教育培训资源建设,依托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共享优质公益性资源。

4.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监控,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依托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路径和方法,完善资源管理和学分管理,为免费师范生以及培养院校和毕业生任教学校提供优质服务。

5.加强政策和经费保障。政府从政策和专项资金上给予实际支持,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设,为免费师范生乃至全国教师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另外,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学费问题也应尽快明确。

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第5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背景,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 不光是文献信息的存储和传递中心, 而且是知识积累和传播的枢纽,还是实终身教育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时代的发展、技术的革新给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为了提高自身竞争的实力,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已刻不容缓,图书馆员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终身教育的背景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古老的思想,在中外古代哲学中早有论及。如今的终身教育,早已不是古老思想,而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理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的成人教育思想和实践使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意义初露端倪。其思想共识是人所接受的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并不是一个阶段所能完成的。1965年, 法国著名学者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作了“终身教育”的专题报告,开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理念,1970年发表的《终身教育导论》是这一理念正式确立的标志。保罗·朗格朗指出:“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教育必须以这样的做法,来适应个人和社会的连续性的要求。”“应该使教育从纵向方面贯穿于人的一生, 从横向方面连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 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以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与人的生命共始终,与人生活的所有方面相联系,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不断为人们自尊、自强生存提供不竭动力。

保罗·朗格朗对终身教育的倡导,只是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强烈的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真正吹响终身教育号角。该组织于1972年旗帜鲜明地宣称:“我们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1]该组织的推波助澜使终身教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实践。

2 高校图书馆员终生教育的必然性

终身教育强调的是人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 以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增强内在素质为目标,其理念正好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信息技术进步及图书馆员职业化发展对高校图书馆员教育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2.1 知识经济时代的使然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 知识载体电子化、智能化,知识的传递速度和综合利用能力大大提高使得知识交流不分地域。知识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态的到来,给大学图书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图书馆资源正从纸本文献向电子资源、网络资源转型,知识的获取、利用和创新已成为贯穿于图书馆各项业务的主线,促使图书馆服务发生根本变革,其服务职能从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借阅延伸到现代技术所带来的各种网络资源开发。

随着知识积累呈现指数增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也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机构,更应该重视图书馆员的终身教育,图书馆员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一席立足之地,就必须持有“终身教育”这张绿卡。

2.2 信息化时代的冲击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信息量急剧增长,文献“半衰期”日趋缩短。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信息传输的全球化、网络化使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需求显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综合化、个性化等特点,信息的获取、利用和创新已成为主要业务。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理念随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所担当的服务角色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而代之以信息专家、信息向导、信息管理者、信息顾问等新角色。角色的转变,体现信息化时代对馆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好角色的转换是每个图书馆员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为了及时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馆员必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每个馆员安身立命的必然选择。

2.3 馆员职业化建设的诉求

所谓“职业化”, 就是指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使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2]

图书馆员的职业化是图书馆服务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基本要素就是要求图书馆员应具备专业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非专业化及去职业化现象非常严重,成为阻碍高校图书馆事业顺利发展的一大障碍。图书馆员职业化是一个图书馆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是图书馆行业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图书馆发展与创新的必然路径。

图书馆员作为馆员职业化建设的主体, 在职业化建设进程中,走终身学习之路, 是职业化建设的使然,否则无法跟上建设的步伐。

3 高校图书馆馆员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作为全新的教育模式,超越了阶段性、制度化并贯穿于人生的始终,需要各方力量合力构建一体化的系统,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建立终身教育法规

构建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体系必须依靠法规的强制和规范,法规的强制性和规范性是图书馆员终身教育体系赖以构建的保障,因此,立法规问题就成为决定图书馆员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现阶段中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有了宏观的总体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 分别就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努力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必要条件,明确规定把终身教育作为一项规定和任务,确保每一个公民都有终身教育和终生学习的权利和义务。

但具体到图书馆员的终身教育,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员的终身教育,则缺乏具体的、有指导性的法规导航,需要专门制定相应的法规,以规范和保障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保障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的顺利进行。法规应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员享有终身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并对终身教育经费的筹集、教育资源的配置、监督评估的实施、资格证书的统一认定、管理职能的归属等作出明确规定, 使高校图书馆员的终身教育有法规可依。

3.2 完善终身教育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是为各类型、各层次的非专业图书馆员量身定做的教育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的目的、内容、时间及师资、经费、组织管理、考核等方面。

当前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培训往往时间短,导致培训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馆员对阶段性培训的重视程度。为了将馆员的终身教育落到实处,不光图书馆界应开展全方位、多样化的培训活动,给馆员终身教育提供广泛的学习渠道,学校及图书馆也必须制定一套完善的终身教育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馆员进行知识培训,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运作机制。

针对高校图书馆员素质不一、层次不齐的境况,培训应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既包括针对一般工作人员的普及型培训,又包括针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人员专职型培训。培训目标的价值预设既凸显专业性又兼顾个体差异。培训模式可以多形式、多渠道、多方面,除开展培训进修、馆际交流、学术研讨、业务讲座、参观访问等较为传统的方式外,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拓展网上教育渠道, 构建网络数字学习平台,使馆员方便快捷地更新知识, 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总之,培训制度的制定既要着眼于当前的工作,又要立足于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时刻以发展的视野对之充实、完善。

3.3 健全评价和激励机制

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除了培训制度之外,还有赖于以下两种机制的健全。

一是,健全终身教育评价机制。评价对象包括单位领导和馆员。单位领导是图书馆教育发展的舵手,他们对终身教育的态度和支持度直接影响到馆员终身教育开展的顺利与否,因此对单位领导的评价应作为领导任期内的考核指标。可以针对他们对待终身教育的意识与态度,为馆员的终身教育创设的有利条件,采取的有力措施,经费的给予,自身终身学习的情况等给予评价。馆员作为终身教育的主体,是否切实地践行终身教育理念以及践行的成效如何,也必须纳入考核体系。对于馆员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其自我学习的情况及培训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在竞争上岗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二是,健全终身教育激励机制。为了激励高校图书馆员不断地学习,健全激励机制是一大举措。高校图书馆领导要引导馆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了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才会化为自主终身学习的行动。同时,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实行公开聘岗,竞争上岗,聘岗把终身学习情况作为一个指标体系,定期考核,考核与图书馆员的工资、奖金和晋级挂钩,激励馆员终身学习,使馆员化压力为动力,自觉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3]

3.4 创建学习型图书馆

所谓学习型图书馆他是以共同愿望为基础, 以增强图书馆学习力为核心, 以“学习+激励”为动力,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对用户负责的扁平化组织系统。[4]

高校图书馆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门类繁杂,知识结构单一,因此加强知识和业务学习成了馆员面临的首要任务,建立学习型图书馆是完成任务的一大捷径。创建学习型图书馆,目的是使图书馆员的终身教育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支撑。

学习型图书馆把学习看成个人和组织生命的源泉。因此首先需要激励馆员主动寻求自我教育,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制定终身教育职业规划,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自我完善。

其次,学习型图书馆要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馆员持续学习、创新和发展的文化氛围,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的场。整个图书馆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成员演绎经验的交流,智慧的交锋,价值的共享,实现共同提升。

总之,高校图书馆员既是图书馆重要的的人力资源,也是终身学习的主力军。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又迎来了大好发展的机遇。构建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体系是图书馆员适应挑战和抓住机遇的必经之路。唯有构建一体化、持久性的高校图书馆员终身教育体系,图书馆员的发展才有了坚实可靠的平台,才能够造就一支综合能力强,专业素质硬的馆员队伍,图书馆作为学习化社会基础设施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S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李文文, 陈雅.我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探析[J].图书馆工作, 2011 (2) .

[3]黄婧.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7, 5.

浅析大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第6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体系,高等教育,高校

一、引言

1999年1月,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 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教育作为一项规定和任务, 已分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终身教育是进入2l世纪的关键所在, 也是必须适应职业界的需要和进一步控制不断变化的个人生活的节奏和阶段的条。保尔·朗格朗的继任埃托雷·捷尔比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合;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 而且也是个人 (包括儿童、青年、成人) 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最大限度文化教育方面的目的, 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

二、高校构建终生教育体系的作用

1. 终身教育理念激励高校为社会大众提供多样化的受教育机会。

终身教育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更新的速度日趋加快, 周期不断缩短, 任何人都不可能学一而终, 必须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人们对于知识获得的需求, 需要社会提供各种制度保障和物质资源, 高校因此有了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的作为, 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科研所等这些优势资源可为社会大众提供各种便利。目前, 许多高校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函授等多种继续教育形式, 为社会大众提供多样化的受教育机会。

2. 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激励高校培养优质教师。

终身教育理念激励高校教师自身不断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对师范生的培养更加注重专业化的培养, 扩大了高等师范教育的职能范围, 并更多地承担在职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任务, 如国培计划。终身教育理念促进学校组织多种资源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教育平台, 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积极打造专业素质强的教师队伍。

3. 高校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导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高校的职能已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 并且高校的服务职能为适应市场需求在不断强化。为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办学效益, 高校自身也在不断创新突破, 以其自有的资源条件 (图书资料、先进的科学实验条件等) , 为高校开展终身教育研究及推广提供了各种便利。另外, 高等教育大众化, 使得高校将前沿理论知识和高新技术向社会展开, 引领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传播。

三、终身教育理念下之于高等教育的转变

1. 高校从教育的终端转变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传统的教育观念下, 人们认为大学是精英分子的特权地, 接受的教育是最深奥最高端的知识文化。终身教育理念下, 高校已不再是教育学习的终端, 不再是深奥知识传播的唯一场所。对于获得资深知识的人来说, 获得的渠道已然是多样化、多形式的, 高校只是获得知识的一个渠道。高等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仅仅是人生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 是继续教育新的起点和基础, 是进行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2.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地位被打破。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传播, 大学已不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场所, 失去了以往占有高等教育的统治地位, 高等教育从单一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多样化的大众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权威机构, 是培养人才和传播真理的最高学府。随着终身教育的介入, 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打破了大学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主体地位。

3. 终身教育理念的传播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终身教育理念的传播让人们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和全新理解。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 高等教育也不是教育的终结。终身教育的提出让我们明白现代社会的教育已经不可能一次完成, 而要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推行, 进一步沟通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拓宽了学校的生源。在未来的社会需求中, 世界文化知识是日新月异的, 这就要求人们要“活到老, 学到老”, 即终身学习, 那么另一方面显现的是学校教育生源多样化。相对的, 高校对于特定人群的人们进行教育, 已不再是局限于校园教育, 而是网络教育、函授等多种形式。

4. 终身教育使得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多样化。

终身教育使得高等教育由曾经的自我封闭走向开放, 开展的多种教育模式多样化教育的形式。高等函授教育、业余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的高等教育及课程教育正在迅速发展, 尤其是现在的MOOC (大规模网络开放教程) 教学模式的出现对大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培养方式拓宽了人才获得更高教育的途径, 社会发展要求每个人终身不间断地学习, 也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多样化的成才途径和方式, 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开放度。

四、高等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困境

1. 高校对终身教育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

高校发展终身教育的中坚力量是继续教育, 但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被认为是高校开展教育的副业, 继续教育的内容“没有学术水平”, 专业化指导等使得终身教育未能得到学校以及社会的足够重视。另外, 由于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建成, 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相关实践等也不规范。

2. 高校教育发展终身教育资源不足。

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 就需要高校建立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生活设施, 但是由于现有教育资源仍然紧缺, 教育经费不足, 缺乏建构先进继续教育的专业化平台, 高校难以发挥功能, 很难保证终身教育的教学质量。

3. 高校师资发展跟不上终身教育发展的步伐。

终身教育一般为继续教育的形式, 它的发展需要高校教师对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 在数量和质量上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目前, 我国高校中担任继续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紧缺和不足, 我国的高校一般每个教师对应四十至六十个人, 这就造成了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4. 缺乏完善的终身教育立法体系。

我国第一部关于终身教育的法律, 是福建省2005年9月28日颁布实施的《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但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达到相应的实际效用和法律效力, 不过其象征意义是不可言喻的。继这之后, 我国出台的第二部地方终身教育法是2011年1月5日《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其对终身教育的实施宗旨与目的、主体与对象, 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之间在内在关系都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和规定,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不足之处。目前, 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理念并没有进入人们的思维之中, 对于终身教育立法的意识还在前足阶段, 仅仅出现在少数的地方政府认识觉悟中, 国家层面尚没有完整独立的相关立法体系, 这是值得我们去重视的。

五、终身教育视野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启示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推广高校联盟,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最重要条件是学有所教, 它强调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过程的终身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教育空间的社会性。大学担当着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角色, 推进终身教育发展是高校的责任, 大学作为信息知识的前沿场所, 应当开放优质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为终身教育提供服务渠道。深入推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从而达到全民终身教育的目的。

2. 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及其终身学习的意识。

高校发展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受益于终身教育的开展, 能在离开校园后在这适者生存的社会中激流勇进。故高校在从自我管理角度发展终身教育的过程中, 也要兼顾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 积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充分展示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使其在离开校园后仍能受益于学校的教育, 这才是高校发展终身教育的固有成就。

3. 用终身教育理念建设学习型高等教育教学团队。

2005年起, 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考, 打破了教师资格的终身制, 这不仅是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 更是对高校教师进行终身学习的挑战, 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要求高校教师要时刻激励自己坚持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高校要想建立实质性的学习型高等教育教学团队, 就需要高校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不断激励自己的成长, 力争时代前进的步伐。高校教师要勉励自己做知识型社会先进知识的引导者、开发者, 成为高校特色有内涵的教学团队成员, 为高校构建高校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坚实的保障。

六、结语

要与时代共进, 就要终身不断地学习, 就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 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非常有限, 人如果仅仅依靠在学校阶段获得的知识来应对社会各种各样的挑战, 是绝对不够的。在不断探索发展过程中, 终身教育及终身学习开始被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们通过终身学习获取知识技能, 满足社会需求, 来不断完善自我, 实现自身价值。同时, 国家政府机构也为了培养新型人才, 优化人才, 建立学习型社会, 促进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 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齐幼菊, 龚祥国.终身教育体系构架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10, (11) .

[2]靳培培.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视阈下高等教育的定位分析[J].成人教育, 2012.

[3]吴遵民, 张媛.终身教育思潮下我国高等教育自考的定位与发展契机[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4]陈乃林, 祝爱武.终身教育视野下高等教育观念的解构与嬗变[J].江苏高教, 2006.

[5]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我国农村终身教育体系问题研究 第7篇

一、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科学内涵

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教育体系,它包含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在教育对象层面,该体系包括学前幼儿教育、学龄( 儿童、青少年) 学校教育、以成年人为对象的成人教育等; 在教育组织形式层面,该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和除学校教育以外的社区教育、企业教育等各种教育组织形式; 在教育内容层面,该体系包括基础教育( 知识和技能) 和专业教育( 知识和技能) ; 在教育方式划分层面,该体系包括自我教育、面授教育、非面授教育等教育形式[1]。这些不同的教育模式或方式在体系内部充分地发挥各自地独特功能,与此同时,体系内部的各种教育模式和方式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与沟通。我国的农村终身教育体系以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为目标,这一教育体系不仅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其他各种教育非正规教育的教育类型。这一教育体系的重点是构建全民性质的终身学习体系,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机遇,让学习者享有各种学习机会,使社会变为一个全民不断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另一种重点是为每一个社会人提供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借鉴以上的定义,本研究将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界定为“以满足人们获得精神富足为目的,不受时间、年龄限制,且超越一定制度规范的全新的教育体系”。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具有形式多样性、时空变化性、教育目标价值的个体性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开放性的特点。

二、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一) 有利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农民贫困、农业发展萎缩、农村经济滞后是我国社会最突出的三农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经济,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二) 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建立农村终身教育体系不但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建立学习型农村社会的实际需要。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有利于激发农村人口终身学习的学习欲望,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三、我国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现状

( 一) 对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认识不够,没有形成终身教育的氛围与环境

1. 大部分人对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认识不够深刻、透彻、明晰,大部分人认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就是面向成人的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人们对各种教育体系时认识仅仅停留在其特殊性上,而对于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知之甚少。

2. 我国现有的各种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普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以及成人教育体系等不同教育体系之间相互独立,互不融合。

3. 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人口缺乏通过终身学习提升自我、促进发展的教育和学习理念,尚未形成终身不断学习的学习氛围。

( 二) 农村地区现存的各类终身教育资源分配不科学

调查表明,造成各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由于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科学、不合理,优势教育资源大部分流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而贫穷地区在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方面严重不足; 二是由于各种学校和非学校教育之间缺乏沟通,致使教育资源不能及时实现对外开放,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影响我国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

( 三) 农村终身教育资源流失严重

首先,教师资源流失严重。由于环境以及待遇等方面的因素,大部分教师不愿留在农村。其次,学生资源流失较多。由于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导致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大部分家长选择让学生进入城镇学习。再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中央政府将把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支出交由各级县镇负责,而县镇级财政支付能力有限,导致农村教育发展缺乏资金保障,农村教育发展缓慢。

( 四) 尚未建立针对农村终身教育的领导机构

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一直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混乱状态,大多数终身教育领导机构的工作成效难以令人满意。当今,面临终身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级政府必须健全法制,切实保障每个公民的学习权利,促进本地区终身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必须有一个核心的领导机构加以综合管理。因此,现阶段,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性管理机构,对那些相互分离的管理机构加强统筹管理,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行政保障和机构保障。

三、我国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 一) 以学校为主体,由其负责实施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活动

我国的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教育体系,它包含各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种教育类型和形式。因此,要实现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必须实现各种构成的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促进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和现有的各类教育体系之间的相互兼容。在时间上,实现纵向衔接,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横向链接,构建能够满足各类社会成员学习需求的教育网络系统。纵向衔接指各级教育机构在履行其教育职能时,要有一定的过渡性和衔接性,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不同年龄段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换而言之,即政府部门需继续加强和扩大义务教育的普及范围,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尝试普及高中教育。在高等教育学段,除了采取扩招手段,还应完善和健全各种教育模式,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横向链接指政府部门应建立并加强各种教育之间的横向沟通,建立一种科学的互动以及互补机制,使各种教育之间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加强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之间的合作互补,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 二) 政府部门发挥其各项导向与调控职能,健全各项机制,保证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顺利开展

1. 健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丰富的的教育经费是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经济保障和基础。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优化财政支出,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协调好各种教育类型的经费投入,适当地提高终身教育的经费投入; 其次,各地方可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通过改革税收的征收比例来增加对终身教育的投入; 再次,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发展基金,广泛且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广纳资金; 最后,积极鼓励个人及家庭对终身教育进行投资,在学校内部,实行教育经费预算管理机制,保证经费投入的合理有效。

2. 健全农村教育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实施教育活动的政府部门必须依据现实,制定完备的与终身教育相关的各级各类法律,确保终身教育实施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以法律的形式确保终身教育的合法地位和作用; 地方各级政府要充分地发挥其导向作用,支持并出台地方性关于终身教育的相关法规,构建科学合理的终身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使我国的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有法可依。在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做出调整和修改,确保法律法规实施的有效性,为构建科学的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创造条件。

3. 加强政府对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调控机制。各级政府部门是推进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行动主体,针对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各级政府部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 1) 充分发挥各类高校( 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 的优势,实现高校、研究所以及企业等相互协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结构逐步科学合理。鼓励各类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建立终身教育与培训的联合机构,逐步实现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共享。

( 2) 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协调和宏观调控作用,协调好、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改变教育资源来源单一的困境,努力促进各种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利用和自由流动,加强各种类型、各种教育模式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作; 健全各级各类继续教育机构网络,为社会成员进行终身学习和教育提供丰富资源[2]。

( 3) 充分挖掘和整合各方面、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源,建立网络化、一体化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为全体市民提供具有便捷性、个性化以及全方位优势的学习服务,实现各类优势教育资源之间的共享[3]。

4. 健全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相关监督机制

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设立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顺利开展则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进行严格的监督。完善我国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相关监督机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 1) 以相关法律为依据,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搭建有关终身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既要考虑不同年龄段人口、不同类型人口的不同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也要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相应规定; 既要有全局评估的整体性方案,也要有分阶段评估的阶段性任务目标和评价指标等[3]。终身教育评价体系各项指标的确立必须尽可能地全面、科学。

( 2) 提高社会、个人以及媒体等参与监督的意识,发挥公众力量对终身教育的实施情况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在搭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相应的监督机制必不可少。原因在于,一定的、合理的监督机制能够为任务的顺利实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甚至会产生决定作用。仅靠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不但不能保证监督机制的有效、真正实施,甚至会影响全民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终身教育监督的意识和积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监督机制,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来。各级政府部门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和举报制度,对该项工作的经费使用情况、发展情况、取得的效果等,鼓励民众进行监督和举报,为终身教育工作的开展搭建 “全民参与”的、良好的、高效的平台。

5. 构建农村范围内的全民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

学习者学习动力不足是导致我国民众学习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学习激励机制,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这对于形成全民学习的积极氛围和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立专项教育资金的方式,对进行继续教育的成人给予学费等方面的补助,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不断拓宽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鼓励社会成员进行再教育、再学习。鉴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应将教育资助对象锁定为一些没条件进行正规教育或是再教育的弱势群体。其次,政府部门要改变人才评价标准,去除“重学历,重文凭”的僵化思想,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做到唯才是用[4]。最后,建立和完善对各种学习成果的科学评价制度,尤其是要建立对非正规、非学历教育的评价制度。通过以上措施,调动民众投身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我国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 三) 成立针对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专门性研究机构

针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先进的理论对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相关理论的研究。成熟、科学的终身教育理论体系有助于形成有章可循的终身教育的系统知识,为各界人士开展终身教育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实践研究在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四) 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推进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农村人口的积极配合、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需要财政部门加大拨款力度,需要媒体的积极宣传,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充分借助新闻舆论的力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关注和宣传农村职业教育,大力宣传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脱贫致富的成功案例[5],尤其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四、结语

为了满足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必须建立完善的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采取一系列相关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国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现状,建立完善、科学的全民性农村终身教育体系。

摘要:建立农村终身教育体系不但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解决农村各项矛盾、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实际需要。然而,我国的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存在:对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内涵、特征等认识不够,缺乏终身学习的氛围;缺乏保障农村终身教育顺利实施的相关法律;在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不足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该积极探索我国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对策,加强我国的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促进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关键词: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内涵,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童素霞.我国农村地区终身教育体系价值及其构建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7):44-47.

[2]周发明.论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5):11-14.

[3]尚道文,等.从农村职成教育发展谈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9):21-23.

[4]景民,等.构建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1(11):9-12.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第8篇

一、终身教育应有的要点

终身教育这一新颖系统, 带有明晰的系统特性。预设这样的体系, 是教育延展的根本需求。终身教育特有的形式及内涵, 被划归成它的根本要素。这样的要素, 潜藏着特有的内在关联, 折射出了总体态势下的教育面貌。

(一) 预设的新颖形式

从广义看, 终身教育这一概要体系, 涵盖了惯用的正规教育, 以及非正规架构下的教育。细分出来的正规教育, 涵盖了三个层级内的教育。非正规架构的教育, 涵盖了惯用的成人教育、惯用的继续教育、回归教育及关联着的家庭教育。从现状看, 如上的两类教育, 带有渗透及融汇的总倾向。

(二) 预设的教育方式

第一, 惯用的面授教学, 是传统架构下的教育路径。这样的惯用方式, 增添了互通及直接交流。这样的路径, 带有便捷特性及高效特性, 便于吸纳教育内涵。除此以外, 教师可随时更替既有的教学内涵, 以及既有的手段。教育对象吸纳并体悟了这一内涵, 便利了接续的认知消化。

第二, 比对惯用的面授, 函授这样的路径, 拉大了原有的对象距离, 也延展了互通的时间。然而, 这样的新颖途径, 培育了对象应有的自学能力, 延展了思维空间, 也供应了足量的活动空间。

第三, 现代范畴以内的远程教育, 涵盖了网络架构下的教学、多媒体协同的授课、新颖的电视教学。把现代媒体的预设和运用, 当成这一新颖的模式标志。多媒体态势下的优化组合, 突破了惯常的时空限制, 延展了空间优势。成人教育及关涉的社会教育, 都可以接纳这一形式。这就助推了均衡发展, 获取期待中的最佳成效。

二、教育体系特有的内涵

终身教育, 被划归成特有的素质教育。均衡架构下的这种教育, 涵盖了偏大的范畴, 包括惯用的道德教育、带有综合特性的认知教育、能力的延展及人格的促动养成。

(一) 心理范畴内的关联教育

培育出来的健全心理, 涵盖了最优个性, 以及最优心态。个体潜藏着的心态发展, 带有不稳定的特性, 以及可塑的特性。个体心态的延展, 受到偏多的外界影响。例如:社会这一范畴的总环境、家庭既有的环境、学校以内的环境, 都带有偏大的影响。预设的终身教育, 经由有序指引, 不断培育期待中的健全心态。这样做, 优化了个体原有的心理素养, 创设了最佳的心理构架。

(二) 综合态势下的认知培育

现今时段内, 经济延展的速率很快, 社会要接纳综合素养这一范畴的最优人才。然而, 惯用的课程设置, 限缩了同学接纳的知识面, 造成了特有的人才枯竭。为适应综合态势下的社会进展, 在人才培育的路径上, 要凸显出文理交叉的总指引, 衡平预设的专业比值, 凸显这一范畴的优势互补。人文素养的渐渐提升, 要协同科学素养的升高。只有这样, 才能整合起多样学科。

(三) 培育多层级的能力

认知和能力, 是教育关涉的侧重对象。惯常见到的教育模式, 单纯注重认知的传递, 忽视掉了能力培育。这样做, 与教育固有的内在规律, 没能契合。终身教育这一新路径, 要侧重提升既有的能力素养。例如:自我更新这一重点能力、接纳和学习的特有能力、必备的创设能力。终身教育这一架构下, 把创新能力的渐渐提升, 当成侧重目标。培育的对象, 要具备最优的开拓认知、强烈的这一情感, 并不断延展既有的创新思路。

三、选取出来的教改实例

张家港市预设的教改路径下, 归结出了终身教育特有的经验。例如:为了更替中小学惯常用到的教育模式, 预设了新颖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新路径下, 凸显出同学应有的合作性、应有的创造性, 促动同学去主动探究。这样的教改, 依循固有的成长规律, 尊重个性态势下的同学发展。在全市这一范畴内, 打造了最佳情形下的生态课堂, 预设了均衡教育。

除此以外, 中小学校明晰了这一教改特有的侧重意义, 经由交流活动, 来互通经验。组织院校以内的教师, 认真去吸纳课程的本源理论, 把同学当成主体, 接纳了体验式架构下的先进指引。在互通交流中, 回顾了这一时段的教改状态, 指引教师明晰可用的改革路径, 提升既有的授课水准。

各个学校, 会指派特有学科的教师, 外出去听课。依循设定好的规则, 幼儿园及城区以内的中小学, 都要预设三位教师, 让他们去听课。接纳展示的那些学校, 要预设特有的备课组, 围绕促动终身教育这一根本中心, 凸显明晰的主题, 发挥特有的辐射价值, 以及区段内的示范价值。张家港市依循均衡发展这一总指引, 还预设了远程教育衔接的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之上, 供应了均等态势下的教育机会, 延展了接纳教育的时空条件。

结束语

终身教育这一新颖理念, 更替了惯用的时空观念。创设这一体系, 顺应了现有的进展潮流, 与此同时, 可以把新颖的理念, 转化成均衡延展的现实。教育应有的均衡发展, 还存留着偏大差距。要着力修补现有的体系漏洞, 预设均衡发展的新构架。

摘要:终身教育, 要贯穿一生。终身教育特有的体系, 要依循不同时段的需求, 培育必备的认知、关联的技能, 让人们能接纳最优的训练, 并明晰自我培养的路径。要促动教育架构下的均衡发展, 就应预设终身教育这一新颖体系, 摸索可用的构建渠道。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卉男.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3 (05) .

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第9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口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面对现实,木渎镇成人教育中心在区教育局、镇党委和政府的统筹下,扎实推进终身教育;坚持以聚民心、创品牌为宗旨,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领社区教育的新思想、新举措,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木渎,打造社区学习中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努力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开展的全民教育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木渎镇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社区教育示范乡镇、全国创建学习型社区示范街镇等荣誉称号。

一、打造社区学习中心是建设学习型乡镇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均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学习型乡镇是木渎由小康向富裕转变的需要。为此,我们制定了《木渎镇社区教育2006-2015年发展规划》和《建设学习型木渎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面向社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工作方针,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以成人教育中心为依托”的终身教育运作模式。在建设学习型木渎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打造社区学习中心的重要性。为了满足百姓的学习需求,我们将社区学习(成人教育)中心建设成一个能扮演各种重要角色的多用途学习中心,居民能充分利用它来进行目标多元及范围广泛的学习活动,这将让全体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有机会享受各种学习的乐趣,并收到自我增值的效果,真正提升全民素质,助推木渎科学、和谐发展。

二、以人为本,突出“三全”,推动全民终身学习。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全民教育的发展模式。

(一) 坚持“全民、全程、全方位”,广泛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成人(社区)教育中心融合多种教育培训功能,挂有党(团)校、青少年校外教育总站、区科普学校、苏州市现代农民教育基地、苏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基地等20多个校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全方位、多功能服务社区教育。

1.开展多层次学历教育,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

我们和苏州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5所高校联合办学,开设“成人高考学历班”“一村一名大学生”“开放教育”等成人学历班,每年培养300名左右本专科学员。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在苏州市各乡镇成人教育学校中位居前列。木渎镇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世纪90年代末的9.98年,上升为2013年的13.8年。人口素质的提升,大大提高了木渎镇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为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

2.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市民职业技能

全镇各行业主管部门、社区、企业,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市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年培训人数超过5万人次。定期的岗位培训:企业法人培训、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培训、财务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电力操作人员培训等。不定期的短期培训:特殊工种、电工、电焊、钳工、叉车工等三十多个工种从业人员的培训,年培训超过8000人次。企业内部培训:以天马集团、中华园大酒店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为试点,积极开展对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再培训工作,年培训量达3.8万人次。专业技能培训:如与区人社局合作,平均每年培训2500人次以上;与财政部门共同开设了财会上岗证等专业技术培训,年培训量达4260人次。送教下乡:我们定期聘请农科教教授、专家去各村开展农业种植和经营项目的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农技和灵活的经营手段,为农民致富提供帮助。农民技能素质的提升为木渎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我们通过广场文艺活动、社区主题活动、全民健身等形式,充实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广场文艺活动:全镇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活动100多场次。如“姑苏十二娘”的吴歌表演,青年歌手大奖赛,书画、服饰和苏绣等表演;每年五月、十月的广场文化月和木渎羊肉文化节,迎新春等大型广场文艺活动。此外,各社区小型文娱活动几乎天天有,歌迷会、戏曲会和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小团体常年活跃在街头巷尾。社区主题活动:举办木渎镇社区书场,聘请苏州评弹演员到各村、居委会定期演出,每年400多场;开设居民家门口的“市民大讲堂”,讲居民身边的好人好事,为社区居民讲授科普健康、法律法规、惠民政策等知识。此外,我们定期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如安全消防、妇幼保健等公益活动。展览展示活动:每年举办书画、摄影、集邮、收藏等展览展示活动10多期,为众多市民爱好者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全民健身活动:组织老年体育协会,开展青少年活动项目。聘请专家对市民进行太极拳等培训活动,定期召开农民运动会。

4.开展各类人才培育,提升市民综合素质

新世纪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努力提高市民教育培训层次,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构筑木渎的“人才高地”。

技能型人才的培育:随着新产业、新技术、新知识的出现,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我们常年开设计算机操作与维修、网络管理技师、平面设计师等十多项培训,年均培训量逾5万人次。近3年来,参与培训的市民达20万人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育:木渎镇启动了千名经济创新型人才培训活动,定期聘请专家教授来镇讲课,课程内容涵盖经营管理、金融等各个方面。此外,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合作举办 “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培养学员140多人。聘请名牌大学教授亲自授课,提高了木渎镇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满足了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

(二)打造社区教育品牌,推进社区教育高位发展

为进一步丰富社区教育内涵,扎实推进全镇终身教育,我们坚持以信息化建设、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及推行全民学习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新时期终身教育品牌,努力为木渎终身教育创造更为丰硕的社会效益。

1.以创建学习型乡镇为契机,着力打造万名市民读书活动品牌

近年来,根据党中央关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要求,我们在全镇范围内兴起了学习型乡镇创建活动。2009年组织开展的首届“木渎镇万名市民读书月活动”,参与人数2万多人次。第二届读书月活动历时5个月,参与人数超3万人次,该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6届。2012年1月5日,《光明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以《水墨书香浸润古镇木渎》为题,介绍了木渎镇读书活动,国内几十家媒体和著名新闻网均进行了大量报道。“木渎镇万名市民读书月活动”被评为“苏州市社区教育精品项目”。2012年5月,木渎镇在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绿色生活社区行”活动启动仪式上做了交流。这些活动已成为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载体。

2.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数字化学习社区品牌

在实施社区终身教育过程中,我们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注重富有时代特点的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品牌的打造。2010年7月,我镇开通了全省首个乡镇级市民终身学习网——木渎镇市民终身学习网,搭建起了可供万人同时在线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分别开设了符合木渎百姓需求的12大类学习课程。目前课程已有2960多门,基本满足了市民的多元化学习需求。据统计,自市民学习网开通以来,全镇网上实名注册人数已近9万人,平均每天上网学习人数逾2000人,网络学习平台已直接延伸到全镇各村(社区)、居委会、企事业单位、各家各户,真正形成了“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格局。目前,木渎镇市民终身学习网点击量已超过416万次,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优秀实验项目和苏州市社区教育精品项目。

3.以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为抓手,着力打造青少年校外教育品牌

近几年,木渎镇专门成立了校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镇成人教育中心设立了总站,各村(社区)、居委会建立了校外辅导站22个,实现了镇、村、社区(居委会)校外教育全覆盖的网络格局。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重点开展了6个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实施文化传统教育,激发青少年传承吴文化热情。三是组织文体兴趣活动,提高青少年综合实践能力。四是开展生活技能学习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五是开展读书成长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学习理念。六是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强化青少年的法制安全意识。活动平均每年有上万人次参加并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获得了“苏州市优秀教育辅导(总)站”“苏州市社区教育精品项目”等荣誉称号。

4.以推进全民学习为终极目标,着力打造全民学习节示范品牌

2012年,我们启动了以“倡导全民学习、构建和谐木渎”为主题的木渎镇全民学习节,至今已举办三届。学习节活动时间跨度从每年4月至12月,学习活动主要围绕“二进、二百、三千、三万”(即绿色生活进小区、美丽木渎大讲堂进小区、百万市民网上学、百家企业系列学习活动、千名中小学生系列学习活动、千名适龄人员系列学习活动、千名农民实用技术学习活动、万名市民读书月活动、万家学法建和谐活动,以及万名青年增知提技学习活动)主题活动展开,共举办了300多项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市民超过300万人次,覆盖全镇各类人群,规模空前,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涌现出了8个学习型村居委会(社区)、16家学习型企事业单位、 4465户学习型家庭和一大批学习之星。木渎镇全民学习节被评为苏州市社区教育精品项目和吴中区八大新事之一,形成了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并完善长效机制,学习型木渎已初露端倪。

浅析终身教育体系的理念与意义 第10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型社会

1972年,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集, 以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主持的国际委员会在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 正式确认了原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处处长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的终身教育体制的基本理论。

一、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定义

终身教育体系是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 并在80年代后开始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付诸实践的一种现代教育的新思潮, 其中心思想是指教育系统为个人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 使其不断学习, 提高素质,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体系尽可能有效地向社会开放, 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具有包容性, 最终实现沟通与衔接。

终身教育体系是一种理念, 一种思想, 一种原则, 它的本质特征是强调教育的终身性、系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终身教育包括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级各类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 成人教育、职业教育, 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 并且由于这些教育的终身性、连续性, 所产生的整体效益大于其部分的总和。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理念、理论、思想, 它告诉人们, 作为一个现代的人, 其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学习, 否则其将被社会淘汰;作为一种原则, 教育应该也必须为社会的每个受教者一生各个发展阶段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内容和条件。

终身教育的这种理念和原则, 要求在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时, 必须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贯穿其全部工作环节中, 以期使新的教育体系与过去传统的教育体系相比, 呈现出崭新的、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面向未来的全新面貌。

二、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

终身教育, 顾名思义, 是指人的一生不间断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它体现出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开放, 它是受教人一生中受到各种教育、培训的综合教育体系, 是从义务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教育到继续教育等的培养教育总和。它科学地、系统地衔接了受教人在各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型, 使其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

三、终身教育的根本目标

当前社会, 知识更新快, 新设备、新理念、新概念不断推陈出新,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明的发展和需要, 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提升国民的基本素质, 更新知识、转变理念、优化人才培养, 避免出现人才知识结构的老化、知识内容的退化。通过丰富、及时的、不间断的教育, 全面培养受教者的道德情操、健康个性和良好、优异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这就是终身教育的根本目标。

终身教育的全面性、不间断性和教育组织的多样性确立了全方位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

四、终身教育新机制的建立

1. 完善终身教育的各类执行机构, 从上到下, 从规划

到实施, 从管理到监督, 各司其职, 明确职责。明确终身教育的功能, 普及终身教育的理念,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及各种形式的教育中, 努力研发教育项目, 及时、准确地更新传授内容。政府的各级职能部门对教育管理方式由直接行政控制管理转变为监督控制、规划服务型管理, 形成催化人才快速健康成长的净化器。在当今社会, 教育不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 而在于促进个人的发展。因此, 加强对人才的终身教育体制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 在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 大力构建以人才学

习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构建与时俱进、更新及时、准确的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基础上, 对社会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着重培养;在党政人才的培养上, 主要以其思想观念的修养、战略思维的开发、世界眼光的独到以及党性修养的培育为主要培养目的;在市场经营、管理类的人才培养上, 主要以提高其市场创新和竞争力为主, 为其提供市场化、社会化的教育机制;在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 主要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强化其专业技能的培训, 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学术科研能力。

3. 加快、加大对教育事业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投资

力度,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 在开放式的现代教育体系前提下, 建立联系紧密、结构合理的素质教育制度, 让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努力地沟通和引导社会、个人以及单位共同加入到终身教育体系的投资发展中去, 促进学习型人才的观念更新, 提高其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发展。

五、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影响

在信息社会中, 学校只是学习的一个阶段, 在学校里, 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能全部满足今后之需要, 终身教育即通俗来说就是“活到老, 学到老”, 已经成为现在社会教育方面的一大特征, 面对这样的挑战, 个人的学习标准、学习目的与价值取向应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

在我国高校传统教育下, 学校的素质教育主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 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岗位奠定专业基础。但在当今的终身教育理念下, 学校也逐渐改变以往填鸭式的落后教学方式, 以素质教育为主, 秉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 一改传统的知识单方面的传递, 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引入素质教育中, 令学生从被动地去接受教育, 改变为主动地、积极地探索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促进国民的终身教育作为开发人力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和途径。在我国, 发展全民的终身教育也是提高人口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重大举措。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化社会, 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其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公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遵民.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着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3]康德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4.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5]朱其训.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6]何小刚.职业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6.

[7]曾培芳, 叶美霞.中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12) .

[8]陈昌凤.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的认证指标:设定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J].国际新闻界, 2006.

[9]钱民辉.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心血管疾病新研究下一篇:寻找阅读训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