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兴趣去伪存真

2024-08-29

让学生的兴趣去伪存真(精选7篇)

让学生的兴趣去伪存真 第1篇

一、引起情感, 观察认识中培养兴趣

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 客观的事物只有当它被人认识的时候, 才能引起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 教师平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开始只需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 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例如, 去车行修自行车, 学生是怎样和修车人员交谈的, 修车人是如何修理的, 学生必须观察、记录下来。在要求学生以“教室里真整洁啊”为总起句写一片段时, 教师便抓“整洁”这一中心词和学生一起观察, 并不时地提问:1.你先看到的是什么? (桌子、讲台) ;2.接着看到什么? (地面、黑板报、窗门) 然后走到讲台上让学生摸摸讲台面, 问3.讲台是否干净?通过观察, 学生还真觉得教室与往日不同, 这样学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了。由于教师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得当, 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 作文中也有话可说了。

观察, 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教师要针对学生观察的实际情况, 利用多媒体的友好交互界面和超文本结构, 抓住契机, 适时设计问题, 指导学生观察练说, 使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描绘生动。如教学《钱江大桥》时, 教师首先出示了钱江大桥的整个画面,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确定观察重点和顺序。然后将画面进行分解、定格、放大或放慢演示, 着重指导学生围绕“桥上”、“桥下”、“远看桥”、“近看桥”等画面, 反复仔细地观察。接着, 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如:你能分别介绍大桥上层的公路和下层的铁路吗?站在大桥上看江面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通过讨论, 使图中的事物形象转化为条理清楚的语言信息, 以满足学生口头表达的需要。

二、灵活运用, 课堂教学中培养兴趣

在语文教材中, 凡是入选的课文都是典型的优秀文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可以把这些文章作为作文的楷模。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具有代表性的文章, 引导学生加以品味、欣赏, 并要求熟读背诵文中的优美词句和段落, 及时在课堂上进行小练笔。如课文《可爱的草塘》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浪花翠绿翠绿的, 绿得发光……茫茫的跟蓝天相接。”此时可提问学生:“这段话还可以用来描写什么景物?”学生纷纷回答说:“绿油油的麦苗。”然后教师就以“美丽的田野”为题, 要求学生描写春天田野的景象, 并用上这一段话, 这样的练笔有课文作为基础, 学生写作兴趣较浓, 写出来的内容一点儿也不空洞, 还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并且积累大量的词汇。

三、开阔视野, 课外阅读中培养兴趣

读是写的基础, 只有多读书, 才能开阔视野, 积累语言。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 教师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报, 这学期本班办了图书角, 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拿出两本书, 利用课外时间彼此借阅、交流。此外, 还开设了佳作欣赏, 使学生在读中学到优美的语言文字, 又潜移默化地领会写作方法, 使其感受到写作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四、引导思考, 实践活动中培养兴趣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自己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 作文时才有东西可写、有情可发。为了写好习作《美丽的校园》, 教师带领学生清除花坛里的杂草、纸屑, 动员学生观看花坛中的假山、喷水池等景物, 通过他们的行动和观察,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校园更美丽, 这样学生作文时才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此外, 教师还可通过朗诵会、故事会、成语及歇后语竞赛等活动, 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 使他们的写作欲望更加强烈。

五、反馈评价, 多媒体教学中培养兴趣

计算机是传播知识信息的载体, 也是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恰当地运用计算机, 可以帮助学生采集、储存、分析、显示写作材料, 从而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构建计算机辅助作文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在于:1.借助计算机, 丰富学生的写作表象。小学生对写作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 加上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往往比较模糊、零乱, 所以其面对作文时往往难以下笔, 但每次作文前都让学生实地观察又不现实, 故借助计算机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 能增加他们的写作素材, 丰富其写作表象, 增强写作欲望;2.借助计算机, 创设作文情境。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真情实感, 爱说套话。研究表明: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形象, 能发挥学生感知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诱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计算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创设情境, 渲染人情入境的作文氛围。这样学生就成了感知的主体, 掌握了写作的主动权, 增强了主体意识, 将“要我写”变为“我要写”;3.借助计算机, 提高作文评改效果。借助计算机, 教师可以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 师生共改, 集思广益。学生通过自评、互评来相互促进, 不仅可以品尝成功的喜悦, 培养责任心, 而且还能提高写作能力。

让“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兴趣 第2篇

一、物理教学与设置情境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 “问题”情境的设置具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训练, 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设置问题的习惯。

根据认知理论,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兴趣, 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欲望, 引发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思考, 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 发展其思维能力。如:

找一个像手掌一样长, 像手指一样宽的纸条, 向下图所示, 剪两个小口或撕两个小口。然后去考考学生:如果拿住纸条两头向两侧拉一下, 纸条会断成几截呢?

一般会认为断成三截。这时候你让学生试一下, 试的结果一定会使同学感到迷惑不解:纸条只断成两截。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 提出问题, 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 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 这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 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使其充满了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 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 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 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 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教学实例】在教学“动量”的内容时, 可以先用“高空落蛋”的实验拉开序幕:将细绳一端拴牢一只气球 (内置一只鸡蛋, 气球内不加气) 后跨过一米高的支架, 将鸡蛋缓慢地拉到一定的高度后放手, 使其直接落于桌面上, 结果可以想见。因而, 当再次重复此实验时, 同学们屏住呼吸, 眼睛紧盯着鸡蛋, 一颗颗原来平静的心也仿佛被提升起来了, 而我却偷偷地在鸡蛋的正下方放上一块柔软海绵, 结果自由下落的鸡蛋完好无损 (如依此序, 则需两只鸡蛋) 。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从物理本质上看, 又应该怎样解释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 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 提出问题, 交流解答。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 学生从现象到本质, 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 增强了探究学习的兴趣。

2. 联系社会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 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 并感到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 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 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例】针对教学中碰到的实际情况,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问题, 例如: (a) 为什么你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树木后退, 而远处树木前进? (b) 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 而舀起来都是无色的? (c) 为什么火车的玻璃窗安装两层玻璃? (d) 乒乓球拍的正反两面胶片各有什么作用?试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加以分析。 (e) 为什么不弯腿就跳不高。 (f) “神舟”飞船与“嫦娥计划”等等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有关。这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 从生活实际出发, 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 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 促进新知识的增长。

【教学实例】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在讲述牛顿第三定律时, 很多同学认为, 在拔河比赛中, 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应该不会分出胜负, 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 这是否违背牛顿第三定律?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让比较壮实的同学脚穿滑冰鞋与一文静瘦弱的女同学现场进行拔河比赛, 问同学们:女同学能赢吗?为什么?有人说“能”, 有人说“不能”, 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4. 通过读文章、讲故事, 创设问题情境

文章中的故事情节生动, 感染力强, 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 以增强探究欲望。

【教学实例】“烧不着的布条”。找一块棉布条, 用水淋湿, 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 然后用手拿着布条的两端, 把布条张开, 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 好像火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 棉布条并没有烧焦……

三、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在讲授“光的色散”现象时, 学生对彩虹的现象就十分感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彩虹, 彩虹是由太阳光经许多小水珠折射、反射后形成的, 观察时应注意彩虹里面各种色光的排列次序如何。是红的在下还是紫的在下?我们还可借助其他方法得到人工彩虹, 满足学生随时观察的需要。比如:对着太阳光把一口水喷成雾状, 即能观察到一条人造彩虹, 其色光的排列与天空中彩虹一样。 (如图所示) 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光线通过水珠发生的色散现象。还可把一玻璃杯水放在窗台上, 让太阳光经杯中的水发生折射, 再在地上铺一块大白纸, 就可以观察到一道非常美丽的彩虹。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有趣的现象, 不但觉得物理有趣, 而且还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由此看来, 学好物理必须学会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 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身边的问题, 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这是一个认识、实验、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如下图所示。

让学生飞舞写作兴趣的翅膀 第3篇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从一个人笔底流淌出来的文字往往就是他心灵的独白。曾有学生在《我的愿望》中写:“因为我个子不高, 所以面对高个子同学的欺负就只能忍气吞声, 敢怒不敢言。要是我能长高那该有多好, 这样我就可以和他们斗一斗。”还有的学生希望自己有上百万的金钱,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的作文不可谓不真实, 但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出现思想上的滑坡, 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但是, 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空洞的大道理、苍白的口号, 只会让学生感到味同嚼蜡, 而一些寓教于乐的小故事、美文, 就如同一缕清爽的微风拂过他们的面庞, 如同一场甘霖滋润他们的心田。因此, 我常向他们推荐《意林》《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刊物, 并定期举办读书汇报活动,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情操, 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 让他们成为一个个能感悟生活的鲜活生命。

二、搭建桥梁, 沟通生活与写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都是要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

生活处处皆学问, 一枝一叶总关情, 能从一棵小草嗅到春天, 能从一片落叶感受奉献, 能从一朵梅花看到坚强……关键是要有善感的心灵。因此我时常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发现生活, 感悟生活。

除此之外, 还需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影视、流行音乐、网络, 与其让它们“犹抱琵琶半遮面”, 还不如大胆地引入课堂。从张艺谋的《英雄》到美国大片《特洛伊》, 从马加爵的冷酷到任长霞的无私, 从周杰伦到S.H.E……这些例子从学生笔底流淌出来, 给作文带来了青春与时代的气息。

三、提供舞台, “秀”出自我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文章得到欣赏, 都希望自己的写作才华得到展示。作为老师, 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一方舞台, 让他们“秀”出自我。如创办班刊、编辑自己的文集、开展“给编辑的一封信”活动等。

四、诚于嘉许, 培养自信心

只要我们用“放大镜”来寻找孩子们作文中的优点, 给予良好的心理暗示, 他们的作文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每次作文本发下后, 学生最关注的就是分数和评语。我的打分标准非常低, 只要学生稍微在语言表达或字迹上有进步, 结构或体裁上有创新, 我都会打一个大大的90分。并且在评语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真切的欣赏, 尽量不用断语, 杜绝挖苦、嘲讽。当他们怀着欣喜的心情在评语中看到了鼓励和希望时, 他们也就找到了自信。

让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 让他们飞舞着“兴趣”的翅膀在作文的天空自由翱翔。

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4篇

关键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有一位教育家说:“如果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那就如同苦役在身;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就如同把苦役施加于学生。”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学生向上的阶梯;对于学生来说, 不论学习哪门学科, 只有产生了兴趣, 他才能去认真对待这门课, 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用兴趣之水浇灌学生的智慧之花, 使其结出丰硕的果实。在我从事这几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 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英语教材的优势, 进行情景教学

英语教材的特点是图文并貌, 形象生动并且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这样组织内容有助于学生学的英语知识与周围客观事物, 交际场所联系起来, 真正达到英语这一交际工具的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相应的直观教具、动作表演、卡片、挂图、实物, 随时随地取材或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语言环境, 并尽量多的使用英语, 逐步过渡到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 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英语的环境中;我在教授科普版小学英语第五册Lesson 10时, 本课的话题是“购物”。于是我让学生分组, 在下节上课时做好准备, 能准备实物的准备实物, 像carrots、apples、potatoes等等, 没有的用图片代替。在课堂上, 创设情景, 让学生分组进行如下操练:S1:Can I help you?S2:Could I have some carrots?S3:I want some tomatoes.S4:I want some potatoes.S1:Yes, here you are.然后各组上讲台汇报表演, 看看哪组表演的最出色。这样各组学生将“购物”这个话题演的绘声绘色, 在欢快的氛围中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创设情景, 从准备到操练, 学生积极性很高, 不仅比哪个组准备的充分, 还比发音, 比表演, 从而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参与意识, 活跃课堂气氛, 寓知识于娱乐中, 进行愉快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尽量运用主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开展有趣的课上活动, 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样, 学生不仅乐于上英语课, 而且更盼望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 回答老师的问题, 他们喜爱做游戏, 我就把游戏引进课堂, 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训练听力以及表达能力, 轻松愉快的同时学到了新知识。我在教授科普版小学英语第六册Lesson 4时, 本课主要话题是“位置”, 在讲之前先复习There be句型。我拿了一个盒子, 然后告诉学生There are many things in the box.Guess, What, s in it?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用There be句型来说盒子里有什么?规定所造的句子不能重复, 最后看谁造出的句子既多又正确。然后将盒子里的东西拿出来, 分别放在书桌里、椅子下、盒子前……, 进行如下问答:“T:What’s in the desk?S1:There is a dog in it.T:What’s under the chair?S2:There are some apples under it”.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既复习了旧句型及旧单词, 避免了僵硬和机械性的朗诵, 同时又自然导入新授内容, 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联想。

孩子是通过情绪、形象、趣味而记忆的, 如果黑板上都是单调的粉笔字, 他们会觉得压抑、乏味, 就谈不上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简笔画”向孩子们展现出一种与传统教学课完全不同的现代课堂教学, 具体化了的“简笔画”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化、儿童化。在教授科普版第四册Lesson5“Let’s talk”时, 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 然后问:“What can you see?Ss:I can see a tree.”我继续在树上画上鸟和蛋问:Can you see some birds?Ss:Yes, I can.T:How many can you see?Ss:I can see three.T:Can you see any eggs?……这样用“画一英”转化取代“汉-英”的转化, 从而排除了母语的干扰, 增加了对知识的直接理解, 学生掌握了会话内容, 并很快能看图进行角色表演。进行句型练习时, 还可以在黑板上勾几笔人体的动作, 学生根据图形马上就能造句;由于形象直观, 造句的同时, 学生还可以添加上自己的动作, 这使孩子们对英语兴趣大增, 学习就变得轻松愉快。

同学们还喜欢唱歌, 我就把学过的单词、句子, 会话编成歌曲或歌谣。例如, 在教动物单词时, 我将这些单词编成歌谣:“Dog、Dog汪汪汪, Pig、Pig哼哼哼, Duck、Duck嘎嘎嘎, Frog、Frog呱呱呱……”, 这样边说唱边动作, 学生兴趣盎然。还可将句子、会话用“两只老虎”、“Happy birthday”等琅琅上口的曲子来替换演唱, 在上课前演唱, 复习巩固了所学内容。快下课时让他们演唱, 一曲终了, 消除了疲劳。

三、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培养学生自信心, 进行成功感教学

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 受人重视和关注, 使自我得到发挥, 自身价值得到实现, 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 便体现为希望自己的些许成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 落实到自己身上, 便是掌握一点一滴知识, 一旦证实了自己的成功而产生成功感时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信心大增, 兴趣盎然, 情不自禁地想更上一层楼;对于不同程度的同学, 在课堂上给予不同程度的问题, 让他们回答, 他们的一丁点进步也及时得到鼓励, 从而使他们都觉得, 只要自己认真跟着老师学, 就能学得好, 树立起学好英语的心理优势。例如, 对于班里特别优秀的学生, 他们基础很扎实, 不仅预习做得好, 而且对于新知也接收的快, 如果硬是让他们重复听或和其他同学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 无异于浪费他们的智力和精力。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让他们充当“小老师”, 让他们来范读新词和新句子, 或总结知识点。这样一些新知经他们的讲授, 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对于学困生, 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宽容和鼓励。我从学习习惯、态度和方法上加以开导, 帮助制定阶段学习目标, 注意从各方面的表现来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 及时授予“进步之星”的头衔加以表扬、公布, 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树立自信心, 使学困生的队伍不断缩小。对于其他有特长的学生, 我也设置了许多头衔。例如“英语单词擂主”、“英语朗读能手”、“英语模仿秀”、“作业全优生”等。只有用关爱和赏识的目光去看学生, 他们才能真正产生学习的兴趣。

做一名让学生感兴趣的老师 第5篇

一、发挥教师特长

常言道:“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 来吸引学生,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擅长写作, 那就不妨常常下下水, 多多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大作, 你优美的文笔、精妙的构思、细腻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定会激起学生的赞叹而跃跃欲试;有的教师板书设计匠心独运, 或言简意赅, 或形象直观, 甚至有较强的审美价值, 你就一定要利用它来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有的教师善于言谈, 出口成章, 妙语连珠, 在你身上就闪烁着耀眼的语言艺术魅力, 怎不引起学生“心向往之”。有好几位学生都对我谈起过:老师有趣, 我们就愿意学。应该说, 教师自身的这些特长, 就是有趣的地方, 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

二、出其不意的课堂导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 犹如乐曲中的“引子”, 起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活动、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 能抓住学生的心弦, 质疑激趣, 促成学生情绪高涨, 步入求知的振奋状态。每一堂课的开始, 教师应巧设悬念, 创设情境, 渲染一种乐学的氛围, 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 而且要做到堂堂新, 让学生意想不到, 出其不意, “先发制人”。导入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文体、不同课文内容安排设计, 故事、歌谣、音乐、游戏、幻灯等等都可随机使用。

三、援引其他艺术进入语文教学

我国古代早就认为“诗、书、乐、画本是一体”, 一幅泼墨写意山水画必配以诗词, 诗画相映成趣, 一首词作也是入韵能歌的。文艺本是一体,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让其他艺术走进课堂。

1. 援引音乐。

(1) 以“乐”衬文。

文学审美遵循“先入后出”的原则。启发学生“入文”的方法也多, 采用背景音乐是颇为有效的一法。特别是对抒情散文而言, 若能恰到好处地配以情调一致的背景音乐, 学生很快便会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 与作者同悲同喜, 从而也就对作品的主题、情感理解得更深一些。

(2) 以乐“赏”文。

实际上, 有相当一部分音乐作品都是以文学作品作为蓝本而创作的, 音乐作品本身就是对文学作品内在意蕴的阐释, 因此, 如果在学习完文学作品之后, 再听一听相关的音乐作品, 那么, 对于文学作品的内涵可能会理解得更深入细致。

2. 援引绘画、雕塑。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环节。疆化的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毫无兴趣可言, “创新”被提到了最前沿。要创新, 就要让学生有新刺激、新兴趣, 我们可以援引绘画雕塑作品来给学生新刺激。

3. 援引书法、电影。

让学生的兴趣去伪存真 第6篇

一、导课新颖, 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导语, 用趣味横生的新课导入, 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诱发学生形成主动探求新知的兴趣, 如教学“年、月、日”时, 老师可先设置这样一个疑问:小明今年11岁, 可他到现在为止却只过了3个生日, 你相信吗?学生经老师这么一问, 心中肯定产生了疑惑, 11岁本来应该过了11个生日, 而他怎么只过了3个生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当学生产生疑问, 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 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 你想知道是为什么吗?通过这堂课的探究, 你就可以找出答案了。教师的问题诱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运用教具, 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 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直观、形象的演示, 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 让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6个面都糊上纸, 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 然后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都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自动手糊过火柴盒, 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 大家都能有条有理的把观察的结果叙述出来, 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 兴趣也很高, 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最后, 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地作了叙述, 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直观、形象的手段, 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使学生注意力能够集中、持久,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三、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 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和学生能接受、爱观看、喜参与的学习情境。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把学生带进这样的一个学习情境:小头爸爸带大头儿子逛公园, 大头儿子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 小车动不了, 接着改乘椭圆形轮子的小车, 车开动了, 但大头儿子被颠得忽上忽下, 惊魂不定。最后他坐在圆形轮子的小车上, 小车很平稳地向前滚动, 大头儿子开心极了。那么圆形与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圆形轮子的小车开起来为什么平平稳稳呢?通过情境创设很自然地揭示出新知, 通过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 激发了兴趣, 激发了情感, 使学生自觉地、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在新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

四、动手操作, 提高兴趣

教学中教师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 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 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 才有利于储存和提取信息,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 提高兴趣, 获取知识。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 让学生拿出不同大小的圆柱形罐头盒, 把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 展开后看看是什么形状。有的学生沿着高剪开, 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沿斜线剪开, 展开后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把高瘦的圆柱体罐头盒沿高剪开, 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到: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 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它们的长 (或底) 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 宽 (或高) 与圆柱的高相等, 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 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 在此基础上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 不仅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 掌握了计算侧面积的公式, 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优化练习, 增添兴趣

教师可根据每节课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主动设计一些新颖的、有创意的、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探究, 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质数和合数”, 结束新课时设计这样一个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号, 按老师要求站立, 看谁反应快。 (1) 学号是质数的同学; (2) 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 (3) 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 (4) 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 (5) 学号是合数的同学; (6) 没有站立过的同学。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 带着成就感结束一节课。设计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多种感官参与练习, 达到“练一题长一智、练一题多一能”之目的。学生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增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巧妙结课, 保持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课伊始, 趣已生;课进行, 趣正浓”;而且还要“课结束, 趣犹存”,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结尾: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 对分数有了初步的理解, 下面我们完成本节课开始时所提出的问题:“一块蛋糕, 奶奶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 妈妈吃了这块蛋糕一半的一半, 聪聪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达吗?当学生们回答出:奶奶吃了一块蛋糕的1/2, 妈妈吃了一块蛋糕的1/4, 聪聪吃了一块蛋糕的1/8后, 再追问:这块蛋糕还剩几分之几?谁吃得多?谁吃得少?为什么?这些知识就是我们下一节要学习的内容,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先自学。此课的“尾”就成了彼课的“头”, 使新旧课之间有了衔接, 把一次一次的课堂教学连贯起来, 给学生带来一种学无止境的感觉, 有助于保持学生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

七、开展活动, 发展兴趣

学生在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并建立兴趣之后, 就不满足于课堂内所学的内容, 而把注意力转向课外。这时, 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开阔学生的视野,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获得开拓性发展, 产生自觉探求数学问题的强大动力。如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实验、制作、数学游戏、问题讨论;举行数学知识竞赛;出数学墙报;开展每日一题征解活动;开展专题讲座;适时向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家的生平趣事;揭示独特的解题方法等。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 可以以“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为题, 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解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学的内容、数学的作用、学习数学的方法等等。

八、人文评价, 保护兴趣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应采用激励性语言, 更多地倾注宽容、尊重、理解、信任、赞赏、表扬和鼓励, 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 形成“乐学”的心态, 学生学习就会更积极、更主动。哪怕是一句“你讲得真好!”“你真棒!”“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真聪明!”或是“奖励一面红旗、一颗星”, 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 人文评价对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益处的。如“简单统计”学习结束时, 老师给一个同学这样的评价:“近一阶段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统计数据, 该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 能收集、记录数据, 知道如何求平均数了, 也了解了统计图的特点, 制作的统计图很出色, 在这个方面是全班最好的。但该同学在使用数学语言解释统计结果方面有一定困难, 希望继续努力!”这个以肯定为主的评语, 实际上也是学生与教师的一次情感交流, 学生阅读了这个评语后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九、联系生活, 扩展兴趣

让作文变成学生感兴趣的事 第7篇

一、精心设计, 让题目激发写作欲望

如同服装设计一样, 相同的面料, 在不同的设计师手下, 可以设计出风格迥异的款式。同样, 一次相同内容的作文, 也可以有不同形式的题目, 新颖别致的作文题目,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发写作的欲望。譬如, 写理想愿望之类的作文, 如果题目是“我的理想”, 那么对于一些本来就不用心学习的学生来说, 就成了一个思想负担了。他心里也许会这样想, 我都这样讨厌学习哪里还有什么理想可谈?这样老掉牙的题目, 也许难以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但是如果换成“设计我的未来”这样的题目, 他马上会想到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想要怎样的未来?等等。这样的题目将有利于老师的作文指导,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所以, 在作文之前, 设计出新颖、活泼、别致又具有普遍性的题目, 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如果仅仅沿用一些陈旧的作文题目, 将很难达到作文训练的预期效果。

二、营造氛围, 创设亲切自然的写作环境

有了精心设计的作文题目还不够, 还必须要有恰到好处的引导。作文指导不仅仅要告诉学生怎样写, 而且要引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有兴趣去做的事情总是比被迫去做的事情要做得更好, 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写好作文, 关键是在作文之前, 如何把学生引入到主动写作的状态之中。因此, 必须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角色。

如指导写作“____我想对你说”这题目时, 我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 针对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性格特点, 分析他们的内心世界, 以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就把作文本看做感情的载体, 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这样,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写作状态。

三、捕捉亮点, 让学生的独特性得到尊重

从学生的作文中,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闪耀着道德情操、思想智慧的亮点, 如曾经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一件小事情:说他的母亲在处理垃圾时, 把一些碎玻璃另外装袋, 他被母亲的行为感动了。这个同学平时在班上的表现很不错, 我因此跟同学们说, 这就是良好的家教对一个人的成长所产生的做用, 让学生明白原来作文跟做人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啊!

即使在作文中表达苦闷的情绪, 也是学生自我解剖、认识自己的一种表现, 也应尊重。有一个学习、纪律很差的学生, 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是个很讨厌的人, 全班没有一个人对我有好感, 因为我经常影响班上的纪律。”这样的作文我也在班上进行表扬, 我表扬他有说真话的勇气, 他知道自己是错的, 这说明他还是想改正缺点, 所以我们老师和同学都应该帮助他。这样的举措无疑是对差生的鼓舞。他没想到一篇写自己缺点的作文也能得到表扬。这对他以后收敛自己的不好行为, 自然是个良好的开端。

作文应该是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样自然就会增加学习的信心。

四、不拘形式, 让作文课充满人文关怀

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 有的学生作文时, 总是打不开思路, 所以适当改变一下作文课的形式, 对学生的写作将产生比较好的影响。比如, 在写介绍美丽的家乡这类作文时, 先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 集体完成一篇作文, 然后择优在班上宣读。这样就可以让大家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创造一些这样的机会, 让学生在课堂上最直观地学习, 比从作文书上得到的启发要来得更加实际更加贴切。我觉得这也是对弱势学生人文关怀的体现。

五、抓住契机, 让写作与学生同呼吸, 共命运

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活动。比如, 我对刚进校门的初一学生, 就设计了“三中印象”这样的题目。这样他们就无法把小学写过的作文继续重复写给老师看, 而且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他们的作文水平。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大小事情, 养成独立思考, 独立写作的习惯。这样, 写作就不仅仅是让学生成为行动或思想的摄像机, 而是提升认识、净化灵魂的再创作活动。

上一篇:中国国际经济竞争力下一篇:广告语言与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