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教育范文

2024-06-30

报纸教育范文(精选11篇)

报纸教育 第1篇

NIE是英文Newspaper In Education的缩写, 它是一种利用报纸进行教育的活动, 最早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由报业组织与教育系统联合, 通过免费赠送或折价出售的方式将报纸引入课堂, 使报纸成为教科书或教学辅导读物。其目的一方面是通过NIE使学生时代就阅读报纸的人成为报纸的忠实读者, 从而提高报纸的发行量;另一方面则是促进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以及增加学生对时事的关注。

二、中国NIE发展的现状

1、中国NIE工程发展简述

我国NIE工程正处于发展期。虽然有些报纸开辟了教育版面, 但这些版面开辟主要是为了体现教育新闻的新闻价值或配合学校招生的广告目的, 都不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NIE工程。

虽然如此, 但我国NIE工程已经起步, 我国成立了中国报纸教育中心, 该中心的NIE联盟中已有成员5个, 学校成员5个, 另外还设有社区成员和企业成员。

2、中国NIE工程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A.绝大多数报纸缺乏走进校园的战略思想和规划, 忽视对校园读者群和校园潜在市场的开发。

B.部分报纸开辟了教育板块, 但内容仅仅是关注部分教育新闻、教育现象, 而很少可以直接作为教育教材使用, 这与NIE的本质是不相符合的。

C.报纸的内容缺乏对校园学生的认识, 缺乏有创意和贴近学生需求的信息。各类报纸开设的教育板块中鲜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其内容多是教育会议或某些教育政策的说教性文章等。

D.中国报业竞争压力日益激烈, NIE工程开展前期的收益较小甚至会出现亏本的情况, 因此NIE的推行会遇到一定困难。

三、中国NIE发展的前景

1、中国进一步发展NIE的前提条件

(1) 学校与学生的数量极大 (2) 一系列经济实力强大、社会责任感较强的报业集团的产生 (3) 素质教育政策的进一步强化 (4) 全民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流

2、中国进一步发展NIE的方式与方法

国家立法保障NIE工程的开展法治社会的形成需要健全法律的保障。NIE作为一项社会工程, 也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协调。

社会团体、企业的资金支持NIE工程的开展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仅靠报社的开支维持一定程度上是不能满足需求, 所以社会团体与企业的支持是NIE发展的必要条件。

进一步扩大中国报纸教育中心及其NIE联盟的作用美国的NIE工程由美国报纸协会主导, 英国报业协会指导英国报纸开展NIE工程, 中国报纸教育中心作为专门化与专业化的NIE工程组织可以在中国NIE工程的开展过程中担当领军人物, 为各大报纸开展NIE工程提供各种专业指导和帮助, 从而促进我国NIE工程更好更开的发展, 促进报纸架与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报纸视角进一步学生化, 报纸内容进一步专门化报纸视角和内容的选择体现出报纸的市场定位。在NIE工程中, 各报就应该准确定位自己的市场方向。通过各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固定的受众。

学校与报社相互配合, 及时沟通学校是报纸教学的主体, 而报社是出版报纸教育素材的主体。两个主体之间只有更好地相互交流, 逐步发现和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推动NIE工程的发展。

四、中国发展NIE工程的意义

1、加强青少年与文字的接触

新媒体日益发展, 其信息丰富、互动性强、超文本链接等优点对青年人形成了巨大的吸引。一些读者, 特别是青少年在通过各种多媒体接受信息的时候会忽视文字的作用, 但我们必须承认, 文字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础。NIE工程在课堂上讲授各类知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形成读报的习惯, 让他们能自觉地与文字接触, 通过文字获取信息。

2、更好地让青少年了解社会

美国传媒人很早就认识到让青少年积极关注社会、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这也是NIE工程在美国的开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通过长时间的熏陶和学习, 当学生们真正走上社会时, 他们往往能很好地适应并很快地投入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中去。

3、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

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识全面、人格健全的人才。NIE工程的引入就能很好的实现这个目的。NIE工程中为学生提供的是全方位的知识素材。美国NIE工程中, 英语、算数、社会、美术等课程经常集中在一份报纸上。阅读报纸让学生更了解社会生活、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也能更好的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4、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新媒介的出现、报业公信力的降低使我国的报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生存更加艰难, 单一报纸的发行量在日益萎缩。而NIE工程的引入, 一方面可以提高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行量, 向学校提供报纸可以提高当前的发行量, 而通过NIE培养的未来读者又可以无形中提高报纸未来的发行量;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能提高报纸的社会公信力和知名度, 教育是社会性的工程, 报纸参与其中可以使报纸更好的被社会所认可, 这也就使提高了报纸的软实力, 在竞争中将会获得更大的优势。

摘要:NIE (Newspaper In Education) 工程, 即“报纸参与教育”工程。这一工程发源于美国, 现在世界各地广泛推广。本文主要介绍美国NIE工程发展的现状及意义, 并结合我国国情对NIE工程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阐释, 通过对NIE工程在中国的推广途径和推广意义进行分析, 我认为NIE工程作为传媒与教育的结合, 既可以拓宽教育的领域, 也可以对传媒发展产生各种利好影响。

关键词:NIE工程,中国化,现状,前景,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媛媛:《NIE工程——让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世界教育信息》, 2006 (11) 。

[2]田丰:《美国报业的“NIE工程”》, 《青年记者》, 2005 (8) 。

报纸教育 第2篇

—— 十七中在新课改的有益探索中全速行进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

然而,保定十七中却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大放异彩,抢抓机遇、趁势发展,以敢为人先的气魄走出了素质教育的泥洼地,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喜悦成长——孩子们眼中的十七中

2004届新加坡SM2留学项目学生杨知行如是说:“十七中的英语小班授课使我受益匪浅。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以及人性化的管理都养成了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离开十七中有几年时间了,但是得益于那些习惯和方法,我一直在进步。

英语特色教学的快速发展

英语特色学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取得对外交流的新突破,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南里海学区建立了友好关系。英国剑桥大学考试中心英语教学能力证书(TKT)和学生通用五级证书项目引入我校,并取得突出成绩。我校教师单独组成省内TKT培训师队伍,已到三个城市义务培训。通用五级考试学生成绩优异,使我校英语教学水平有了国际性的测量标准。我校学生在ACTS考试中成绩优异,4人获得赴美留学资格。英语学科的发展对其它学科教师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见证幸福——老师们眼中的十七中 相约明天——家长们眼中的十七中

(4)努力提高教职工的幸福指数,形成发展合力。学校在大力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全方位地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美化了办公环境,制作了多组宣传展板,成立了教职工健美操队、退休教职工合唱团等群众性组织,活跃了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学校成立了女职工工作委员会,邀请专业医师义务为女职工体检,还通过发放慰问信、举行团拜会、教师节庆祝活动及各种慰问活动,完善了帮困送温暖长效机制,为教职工提供了可靠的帮助,全校上下凝心聚力,教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2、丰富载体平台,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优势发展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规范学科课程体系,建立活动课程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平台。

(1)德育工作形成“三条主线”。一是以爱的教育活动为 主线,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集体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固化“爱心教育”、“爱助我成功”、“责任教育”等内容,增强教育功能和延展性。二是以全力推行自主管理模式为主线,大胆尝试探索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规范了成长档案袋、班级日志、小组日志的形式和内容,班级事务人人管,人人有事做,互相帮助,促进良好习惯养成,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以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主线,全方位、多维度评价学生,初步形成校内评价系统,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健全的人格,实现德育功能最大化。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极大改善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学校荣获保定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有两个班级荣获保定市优秀班集体称号,4名教师获得德育工作相关荣誉,叶子嘉同学获得“宋庆龄奖学金”,管鑫同学获得河北省“美德少年”荣誉称号,11名同学被评为保定市教育系统优秀共青团员。另外,2010年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共计90余项。《保定晚报》刊登了“以爱育爱,大爱无言”为题的通讯对我校德育工作进行全面报道。

(2)构建新型课堂。我校在深化英语特色的同时,把英语特色发展经验推广到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之中,总结出“一激四导”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互助发展、优势发展,该项目获得保定市教育成果一等奖。

(3)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在规范学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的活动课程体系。把学校内对学生的教育和拓展知识方面的内容全部以课程的形态呈现出来,使十七中校内教育活动系统化,并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前台,教师担当导演,关注教育细节,优化工作流程,帮助学生在各种课程中快乐成长、全面发展。目前,我校共梳理出活动课程27项,建立了12个社团,通过活动课程和社团建立形成了新的知识增长点,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良好的集体观念。

3、加强行动研究,提高科研意识,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1)加强“建设幸福新学校”行动研究。一是确定了“建设幸福新学校”的长远目标。二是通过开展全校性“建设幸福新学校”大讨论活动,培育全校教职工快乐工作、愉悦生活的幸福感受。三是组织管理团队参加北京“新学校论坛”活动,为“建设幸福新学校”行动研究培养骨干力量。四是成功申请成为全国新学校研究中心会员校,为“建设幸福新学校”行动研究争取到国内优质学校的支持。

(2)以课题研究的方法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瓶颈。学校通过规划小课题的设置管理,不断形成教师工作的反思机制,以科研兴趣小组为单元,以小课题研究为重点,推进课程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验收会,逐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目前,学校各级课题共17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2个、市级6个,校级6个。

(3)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一是建立校本教研的行动研究管理机制,通过理论学习、交流反思、师师互动、教学论坛、专题研讨论坛、专家与教师对话及培训等方式,不断激发教师主动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幸福发展的内驱力。二是英语特色学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取得对外交流的新突破,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南里海学区建立了友好关系。英国剑桥大学考试中心英语教学能力证书(TKT)和学生通用五级证书项目引入我校,并取得突出成绩。我校教师单独组成省内TKT培训师队伍,已到三个城市义务培训。通用五级考试学生成绩优异,使我校英语教学水平有了国际性的测量标准。我校学生在ACTS考试中成绩优异,4人获得赴美留学资格。英语学科的发展对其它学科教师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三是引导教师更新思想观念,加快发展节奏,不断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引导教师在工作中找到“痛点”,拿出解决方案,全员参与行动研究,紧跟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形势。年内共有30余名教师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其中,7名教师在全国优质课评比等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本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占我校公用办公经费的5.92%。

二00八年以来,学校秉承“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办学理念,制定了“走开放式国际化办学之路,育复合型现代化人才”的办学方向,确定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校训,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规范学科课程体系,建立活动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报纸教育 第3篇

关键词:报纸教育;语文;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有提高

1.从学生整体意见看出报纸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报纸教育的教学告一段落之后,为了了解学生对报纸教育课程安排方式以及报纸教育对他们的影响。采用了封闭式问卷调查,这次问卷的封闭式题目共分为9个题目。通过85位学生对报纸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整体意见调查的数据统计中明显地发现,报纸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喜欢报纸教育课程”“我喜欢老师的上课方式”“我会将上课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三个调查题目分别有80人、78人、0人表示“非常同意”,有3人、5人、75人表示“同意”,有2人、2人、10人表示“无所谓”,“不太同意”和“不同意”均为0人,其他6个调查题目不作一一数据统计描述。

从85位学生对报纸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整体意见的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特别喜欢“报纸教育课程”的比例非常之高,达到94%,这是一个很令人鼓舞的状况,可见在课堂中增加报纸教育是有市场的,有生命力的。但是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学生在非常认可“我的教学方式”时,有高达97%的学生认可度,并且在答“学生会将上课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时,有1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这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上课方式影响了他们对报纸教育议题的评价,这有待后续观察、研究。

笔者通过学生对报纸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看出学生对报纸教育实践的整体意见是持十分肯定的意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结果,对于初次进行报纸教育尝试的我是一大鼓舞,顿时精神大振,以致还增强了我继续研究、探索报纸教育实践教学的信心。

2.从学生的访谈分析可看出报纸教育能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笔者在学生之间,通过选择了两位学生代表进行访谈,了解笔者报纸教育的实践探索研究对他们的学习的实际影响。其中以一位上课表现一般,对报纸教育不是非常满意的学生,为报纸教育实践探索这一节课的厌学者的案例,从这位学生的访谈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报纸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社会中,人所拥有的生存、合作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成功率,学生在平常的课堂中,却忽略了这种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报纸教育正是在这个角度呈现出它的生命力。但是,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学生从内心深处所表现出来的对世界良好发展的渴望,只要我们稍加指导,一定会在报纸教育中让他感到合作的重要性;另一位学生是上课表现十分突出,积极参与并投身报纸教育的实践,这作为优秀生的案例,从这位学生的谈话中,我们明显地可以感觉到他的喜爱,报纸教育让他改变了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他能学以致用,并且非常可喜的是,这些教育议题改变了他的语文爱好兴趣,由原来的一般学生一下子跃为发言积极的学生,难道这不就是我们语文工作者最喜欢看到的情况吗?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在某一种程度上,增强了我的信心,我相信学校教育最终会认识到这一点的。希望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对前期报纸教育的实践进行总结,为自己今后课题的开展提供一种借鉴。

二、学生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为了检验自己的实践效果,我选择了两个班级,分别作前后的比较。在实验前,我设计了10道总分为100分的有关报纸教育的试卷进行了考试。内容涉及“拟写新闻标题”“写广告语”“新闻采访稿”等方面内容。七(3)班有学生43人,七(2)班有学生42人,对两班培育前的成绩作各项分析,详细情况具体统计如下:七(3)班、七(2)班平均分分别为63分、61分,91分以上人数均为0人,80-90分人数均为1人,70-79分人数分别为8人、6人,60-69分人数分别为19人、20人,50-59分人数分别为12人、10人,40分以下人数分别为3人、5人。

分析:两个班级的平均分都非常低,高分段人数少,超过80分的只有两位,40分以下还有三位和五位。

我选择了七(2)班作为实验班,在学期期末,我又出了10道有关报纸教育的题目,其中选入了很多中考题目,涉及“拟写新闻标题”“写广告语”“新闻采访稿”“写解说词”“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等方面内容。形式类似实验前的试卷。对两班培育后的成绩作各项分析,详细情况具体统计如下:七(3)班、七(2)班平均分分别为66分、75分,91分以上人数分别为0人、5人,80-90分人数分别为2人、14人,70-79分人数分别为8人、11人,60-69分人数分别为17人、8人,50-59分人数分别为15、4人,40分以下人数分别为1人,0人。

分析:从数据的统计来看,两个班级都有进步,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后应该是有所积累,面对这样的题目,应该有所进步。但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出来七(2)班的进步十分神速,高分段的人数大幅度增加,而且这些题目大多是中考的题目呢!结果出来的时候,学生自己也大吃一惊,七(3)班的学生纷纷要求我在下一个学期在他们班级也进行语文媒介素养的教学,并对我的“偏心”表示不满。

三、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加强,新媒介能力得到发展

初中报纸教育的实践探索中五个单元的教学实践,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报纸教育不仅是浏览报纸,而且还要学生发表新闻与作文。前面两个单元主要培养学生的批判力,但尤其是后面三个单元:学会新闻采访、学会编写特产专版、创办班级作文周报非常重要,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排版和制作报纸能力得到培养打下良好基础,以至提高全班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也体现在语文课程的作文训练中,笔者班级的学生对作文不存在普遍的畏惧感,反而能够在兴趣推动下高质量地完成。这从一方面说明语文课程与报纸教育的融合是可行的。单从语文课程角度看,报纸教育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在课堂实践中能使教师得到启发,从而生成合适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本身也在发展,新课改为报纸教育留下了生存空间:初中教育阶段每周两节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可以作为报纸教育活动时间。在教学方法上,报纸教育中作业单的利用对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国外的经验还是从笔者实践的经验看,语文课程与报纸教育的融合都是现实的选择,可能带来双赢的结果。如我班学生先后在《今日永嘉》上发表两篇新闻,另一位学生的一篇作文在《今日永嘉》上发表,从中可以看出我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不断提高,因此,我觉得报纸教育的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是可行的,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浏览(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刺激学生的发表欲望。

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有进步

在报纸教育学习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对各个单元的教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通过报纸教育各个单元的实践,尤其一些具体的案例的运用,如解读报纸焦点新闻、进行报纸的比较,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质疑辨析、善于抓住问题关键、善于重视严格的逻辑推断辩证思维,以至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断得到提高,如“一图一世界”“一闻一事件”,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笔者从学生的调查来看,很多学生认为报纸教育的课程的设计,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而且要注意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做任何事情,又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和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是弥补了平时我们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报纸教育 第4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陈旧, 每个单元以一个主题的方式呈现, 它只是对七年级语文篇目稍做改动, 把七年级语文 (上) 中的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改为周国富的《人生寓言》、把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改为梁衡的《夏感》、把《古代诗歌五首》改为《古代诗歌四首》;把七年级语文 (下) 中笛福的《荒岛余生》改为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把《短文两篇》之一的《两小儿辩日》改为《共工怒触不周山》、把冯骥才的《珍珠鸟》改为郑振铎的《猫》, 八、九年级的语文教材都没有改动, 总体上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研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没有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语文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没有一点新鲜感, 令人感到枯燥乏味, 可连八年级语文 (上) 出现的《新闻两则》也远离了学生的生活, 所以学生也不愿意学习, 从而导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新课程语文中得不到解决, 学校课程已经无法回避媒介介入的现实。

二、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逐渐下降

近年来, 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带动了媒介的发展, 由于学生受到网络等声光媒介蓬勃发展的影响, 阅读习惯大有改变, 接触文字的机会逐渐减少, 导致国内阅读纸质媒介的学生越来越少。由于学生阅读的时间减少, 看书思考的时间变短了, 生活经验中不再是文字的思考与积累, 这样会导致学生缺少对媒介现象和媒介行为的思考, 尤其是阅读报纸, 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下去, 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会普遍下降, 进而导致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也逐渐消逝, 从而使我们国民的素质受到影响, 这对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是不利的, 它也将影响国家竞争力。如果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上能够善用这一份报纸, 来扩充课程的涵盖面, 增添教学与生活信息的互动以及结合, 无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对儿童的多元阅读, 应当都很有帮助。

三、语文教学内容课内与课外相脱节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课堂知识的落实, 不关注学生现代语文能力的培养, 学生几乎没有出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语文课堂没有由室内转向丰富的课外生活, 以致切断了学生课堂教育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桥梁, 使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严重不符。因为语文教师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只是注重学生单向思维的发展, 不关注学生多元思维的培养, 从而难以培养出学生在生活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特别是学生现实中的实用功能得不到培养, 因为他们不能运用课堂内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以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没有得到培养。报纸教育正好弥补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不足, 它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生活外延。

四、媒介语言成为中考语用题———综合性学习习题的新开拓

媒介的影响已经掩盖全社会, 它牵涉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考虑到语文课程的关联, 温州市初中毕业生中考试卷语文卷参考或借用媒体语言, 在综合性习题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 如, 汲取信息、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短信、拟写新词卡片、拟写欢迎词、写宣传标语、写广告语、写解说词、拟写介绍词、为对联配画、新闻点评、推荐语等。据中考试卷错题分析的了解, 学生在牵涉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媒介语言应用能力十分不理想。由此可见, 我们迫切需要提高学生媒介素养能力中的报纸教育能力。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做了明确规定, 其中报刊也是语文课程资源之一, 在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一直以课外资源的形式出现, 而实际上一直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因为社会在发展, 语文教育也要跟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语文不再是传统的封闭的结构, 它增添了各种文本的新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也充实了, 社会对语文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报纸教育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初中语文,媒介,教育

参考文献

报纸教育 第5篇

当时有一家网络媒体在报导完这则个性化新闻之后,紧接着下则新闻就列出了美国十大濒临绝种的报纸,列表上有《费城日报》(The Philadelphia Daily News)、《明尼阿坡里斯星论坛报》(Star Tribute)、《迈阿密先驱报》(The Miaml Herald)、《底特律新闻》(Detroit News)、《波士顿地球报》(Globe)、《旧金山纪事报》(Chronicle)、《芝加哥太阳报》(Chicago Sun-Times)、《纽约每日新闻》(New York Daily News)、《沃斯堡星电报讯》(The Fort Worth Star-Telegram)以及《克里夫兰平原经销商报》(The Cleveland Dealer)。

这10家报纸大多都得过新闻业最高荣誉的“普利兹新闻奖”,有的甚至得过10次以上,都是很有历史传承的报纸,其中《底特律新闻》有超过100年的历史,但是他们上榜的理由都是财务出了问题,进的账比出的账少。一方面这些报纸在同城还有其他传统报纸比他们更有竞争力,但更严重的问题是广告营业额受到新媒体的竞争,节节败退,因此才会出现《Niiu》这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报纸。

2013年,我们回头去看这10家当时被列为濒临绝种的报纸,居然都还生存在原来的城市,而且依然印刷报纸。反之,《Niiu》却只存在FRA 200g奥西的展台上和人们的记忆里。

既然上网可以看到新闻内容,又何必再印出来呢?《Niiu》是数码印刷机最美丽的demo版本,因为当你读到这么摩登的报纸生产和订阅模式时,恐怕自己并不会想到也希望订阅份这样的报纸。如果你没有这种需求,那么市场上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需求。

实际上,《My Newspaper》并没有跳出《Niiu》提供新闻服务的模式,那么其命运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就能获得成功吗?

如今我们看到了国内印刷产业开始思考电子商务的可能,网络印刷服务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有些还吸引了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一般的风投不了解印刷,可能被有抱负、有信念的行业精英的热情迷惑。如果你正在读《今日印刷》杂志,那么肯定是印刷业的内行;但如果你是风投经理人,如何判断哪些印刷生意模式有机会在未来电子商务的风起云涌中胜出呢?

我们不会算命,所以也不敢打保票哪些电子商务的生意模式一定会成功。但是有一种生意模式一定不会成功,就是不管利用什么新技术,还得和今天的印刷厂抢生意的生意模式。

今天你有个印刷活,在一个城市里面要找10个印刷厂来报价易如反掌,如果你有时间和乐趣的话。而印刷厂在一个城市里的竞争对手可能是国际印刷集团,也可能是“跑单帮的印刷掮客”,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如果一个网络印刷生意搀和进来,又无法避免地和既有的印刷厂抢生意,那就注定会失败。

其实印刷技术供应商也不知道如何做印刷生意,而是通过新技术提供新服务,就像《Niiu》和《My Newspaper》可以印出全新的报纸。如果读者没有对“我的报纸”的需求,那么他们也不会每天去编辑报纸再来等待报纸送到自己手上。

对比2009年濒临绝种的报纸和新兴的《Niiu》个性化报纸的经验,我们可以意识到。新技术可以打开新生意模式的大门,但是不合理的生意模式比传统生意模式的风险还要高,就像《Niiu》和《My Newspaper》的个性化生存比美国十大濒临绝种的报纸还危险。

报纸教育 第6篇

过程描述:

课始, 学生们拿出自己带来的旧报纸, 在教师指导下, 运用新颖的创意和灵活的双手自己制作体育比赛器材, 要求以小队为单位, 项目必须有跑、跳、投、打、踢等内容。学生们兴趣盎然。先让他们进行自我制作练习, 然后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队, 让每个小队运动员轮流尝试本队队员设计器材的妙用方法, 并选出一种最新颖实用的作为运动会比赛器材。经过一番热烈的动手动脑活动, 设计出的器材有:接力棒、垒球、排球、足球, 还有设计成用于跳跃练习的障碍栏杆。由于把各种体育动作都编排在一个情节之中, 小队员们对《报纸运动会》的各项内容兴趣盎然, 他们以极大的热情“与报纸一起运动”。设计制作垒球这一项目的小队, 在小队长的带领下进行投掷PK赛;设计制作接力棒的小队把报纸卷成接力棒练习30米接力交、接棒动作;设计制作排球的小队, 模仿中国女排队员的发球和传球动作;设计制作障碍栏杆的小队, 进行并脚连续跳跃动作练习。全体学生都在积极地准备, 一面争取本小队在自己设计制作器材的项目中获胜, 同时争取赢得其他小队设计制作器材的项目比赛的胜利。在活动比赛的组织过程中, 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孩子, 观察发现孩子探索组织过程的闪光点, 及时予以肯定, 更好地鼓励其他的队员去探索和发掘, 让队员们自己想办法, 注重的是让队员学会探索各种方法, 而不是以往的教给他们方法, 使得每个队员都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动作。运动会中, 教师还善于观察、调控和安排, 使每个队员都有同等的机会来充分进行锻炼, 得到表现能力的机会, 促使全体队员的共同提高,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体育活动中来, 在自由、自主、轻松的运动会环境中练习“跑、跳、拍、踢”等动作, 学生们练得开心, 玩得尽兴, 锻炼了体能, 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孩子们在愉快、满足与成功的气氛中结束了“报纸运动会”。

反思评析:

首先, 在选择活动内容时, 我充分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取既适合学生动作发展水平,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小学低年级教学基本都是以游戏为主, 让学生在游戏中接触和掌握一些体育基本动作和技能。把报纸设计成运动器材, 安全、一物多用,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节约环保意识。在参与运动会各项比赛的探索过程中, 我抓住每组学生的创新表现给予表扬和推广, 鼓励其他的孩子想出更多不一样的方法, 但是在此过程中也注意到保护个别能力较弱的学生, 对孩子们的表现都予以肯定。在此基础上, 再鼓励和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体育活动的评价也是组织活动的主要环节, 评价能对活动起导向作用。在体育活动中, 学生的行为很容易受同伴和教师的影响。尤其是在探索别的动作玩法的过程中, 要对富有创造意识的学生进行鼓励, 并亲自参与, 对其新玩法进行推广, 极易激起其他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

其次, 体育游戏的实质是学生与环境、器材及同伴间的自由互动。在体育游戏中, 师生间的互动要能达到积极、有效, 不仅要处理好活动内容选择、形式设计、教师的引导语言和教态, 还要充分重视游戏环境的创设、器材的投放, 使环境、器材因素为师生间积极的隐性互动创造更好的条件。尤其当一位教师与众多学生发生互动行为时, 要想避免因忽视或顾及不到个别学生等引起的消极互动, 就要充分重视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投放的材料, 要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激励, 甚至教师的活动目的、要求渗透在环境中, 让学生主动与环境、材料互动。而《报纸运动会》就很好地达到了此效果, 从而也引发了学生间的互动, 这就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增加了积极色彩, 同时也显示出良好师生互动的积极与有效。

再次, 在体育活动中要真正做到“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这样教师的激励、引导、鼓励、参与和支持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 并唤起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主动性。此次活动中个别学生的表现脱离活动预设目标, 我并没有强求他们一定要按照我的动作要求去和报纸交朋友, 而是在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个适度发展的空间, 允许他们用任何动作。这就在情感上给了他们适当的满足, 使之愿意回应教师发起的互动要求, 这就为师生间的积极互动提供了条件。

报纸教育 第7篇

关键词:都市类报纸,改版,发展与创新

都市报和晚报在编辑设计和经营模式上基本一致, 公众已经逐渐将都市报和晚报统称为都市类报纸。目前都市类报纸以广大城市居民为读者群, 城市读者覆盖面广和读者阅读关注率高对报纸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地位, 被公众认可的具有传递信息、促进经济、服务社会、反映人民意愿、舆论监督等多种功能。

随着国内报纸业在市场冲击下的发展日益加速, 都市类报纸继续作为报纸业的先锋队, 面临着多方面的改革和转变。都市报纸已不再局限于它的传统范围, 头版格局拥有更加独特的品质和风格, 还能够适应市场、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大胆创新, 改变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设计。

一、都市报纸的现状

当下, 对于都市报业经营方面的探讨是我国报纸业关注的焦点, 包括广告、发行、品牌、资金运营等方面, 都市报纸市场的经营概念在市场的带动下变化、发展着, 都市报纸的市场化与读者的需求在不断发展变化。都市报纸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的读者群体, 对于传统都市报纸的内容质量要求很高。对于都市报纸本身的内在思想, 大多数报纸业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都市类报纸的设计和经营理念依然不是很清楚, 如对报道的新闻内容负责, 还是有责任刊登一切新闻报道, 还是为了市场化刊登一切报道文刊?报纸报刊是走经济路线追求利润, 还是要保持报纸本身的尖端的报道特色?保持对社会有力的批判维护公正独有的风格, 还是为了迎合大众做普通经济报道?社会公众对报纸版面的鉴赏要求也越来越高, 都市报纸面临着市场定位、内容品质、市场竞争、经营发展战略、道路和方向选择等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 都市报顺应市场的发展潮流, 进行了多次改版设计, 造成了都市类报纸之间的内容雷同、版面相似, 文字设置、版面风格大同小异, 给读者带来审美和欣赏上的疲惫感。以四家报纸的现状为例 (表1) :

以上四家报纸都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独家报纸, 如今在市场的冲击下, 面临着各种各样版面设计的问题, 不改变原有的版面设计就没有优势在市场中立足, 适应发展才有进步, 伴随着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 都市类报纸传统的公众特色已不再有优势, 任何事物都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革新。

二、都市报纸改版的因素

(一) 市场竞争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 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发展, 在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下, 基于当今危机四伏的报业局面, 我国都市报为了突出市场重围需要进行一系列摸索和研究。又因报业的经济效益源于公众的普遍认可, 都市报纸版面设计要迎合未来发展创新的趋势, 所以从理念上要更加重视受众本位, 从读者角度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个类型的报刊为谋求发展都在走经济路线, 都市类报纸发展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 都市类报纸的市场化角色也逐步深入,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报纸在不断更新设计版面及内容形式, 开办与众不同的办报模式等, 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二) 读者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 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日益提高, 生活方式和世界观都在发生变化, 人们与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 读者对知识和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广。都市报纸是读者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 读者不仅需要大量的资讯, 还要对报纸版面的设计有审美需求。另外, 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 社会结构也发生变迁, 读者群体也在不断扩大, 读者的需求也表现出多种多样, 原有报纸版面以文字形式的设计已经单调、乏味, 一成不变的设计已经吸引不了广大读者的眼球, 这也说明读者对报纸的版面设计要求越来越深入。为了抢占更多读者的关注, 报纸要不断改革。作为市场化的报纸, 都市类报纸既要满足读者的个体化需求, 更要以公共利益为重点, 实现共同利益。

(三) 竞争媒体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网络的普及, 变化多样的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形式层出不穷,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传递形式;广播、电视、网络视频、图像动画的出现都对报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如今的都市报在版面的设计上采用新闻照片, 在艺术上表现丰富, 具有视觉效果强的特点。新闻照片生动形象, 因此表现出来的视觉冲击力强, 是文字无法达到的效果。多数情况下, 读者在疲惫不堪时拿起报纸, 时尚简约的内容能够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给读者一种放松、舒适的感觉, 避免视觉疲劳。

(四) 排版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 传统的报纸印刷技术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排版的需求了, 现代化的电子排版、数据化排版及卫星传送技术等都为报纸的改革提供了可能。

三、都市报纸版面设计发展

(一) 发展独特的创新版面

在各类的报纸报刊中, 为了确立都市报纸独有的特色, 报纸要突破传统的设计版面, 要发展特有的设计风格, 鲜明独特、新鲜活泼、耳目一新的办报风格, 丰富版面色彩, 提高整体美感, 头条的标题与大面积的新闻图片成为突显的视觉效果, 版面层次清晰, 脉络清楚分明, 醒目、大气、清新, 既要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 又要顾全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设计。创新是报纸业持续发展的战略策略, 它要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 是一个社会发展永久的话题, 不同地域的报纸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特色设计, 突出区域的文化、风俗、习惯等来吸引广大读者的眼光。

(二) 开创新颖多样的版面阅读内容

在追求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 一份成功、有价值的报纸, 需要具备品质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各报刊都以不同程度的扩版来增加知识信息的含量, 信息量要更宽广, 更加重视报纸的服务功能和信息的实效性, 要从基础的版式规模上打破传统的界限, 增添新颖的、别具一格的版面元素, 发挥文字所特有的力量。读者对人云亦云的文字不会有太多的关注, 而表达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是受读者青睐的。从内容上, 报道信息量更加丰富多彩, 视野更加开阔;从形式上, 报纸的报道更加轻松活泼, 报道引领生活等, 迸发出积极向上的态度, 例如, 《南方日报》在60多年的版面内容设计中, 形成了以行政人员、商人和专业人士为主体的读者群, 提出“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 并不断推动改革创新, 带动了全国省级党报改革的热潮, 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总之, 版面的内容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力争刊登与众不同的内容, 体现时代发展特色。

(三) 创新版面风格与色调设计

报刊的设计遵照视觉角度设计, 从读者与阅读的内容进行版面的人性化设计, 在增加阅读的同时也能带来美感, 将色彩运用到版面上来。随着技术不断变革, 原有版面设计由单一色调向多色调方向发展, 从单纯的黑白色彩向多色彩方向发展, 追求色彩连续、立体感, 形成特有的色调风格。改变传统的单调设计, 极力追求感官上的简约、整洁, 内容上的清新、韵雅。例如, 图片已成为报纸版面上必不可缺少的设计组成部分, 它与文字相互映衬, 精美的设计还会成为版面的主角。图片不单纯指新闻照片, 还可以使用非新闻类照片、美术作品 (如漫画) 等。形成最佳视觉范围, 传递视觉效应, 形成审美视觉体验, 让读者在风格独特的版面中汲取知识带来的正能量。

(四) 开发多媒体网络设计版面

在多种媒体参与竞争的时代, 多媒体侵占了报刊的市场地位, 对报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创。面临这样的形势, 都市报业可将多媒体中读者热衷的传媒元素注入报纸的版面设计中, 可模拟多媒体读者的阅读习惯, 将传统的编辑转换为网络数据。面对多媒体的竞争, 需要创新报纸版面设计。都市类报纸要想赢得千千万万读者的关注, 尤其是新时代青年读者的喜欢, 版面设计就要顺应青年需求, 发挥多媒体的创意。

参考文献

[1]涂雨秋.从都市类报纸改版看近年我国报纸版面的发展与创新[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 (7) :35-38.

[2]肖静华.都市报版式设计理念变革探索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2.

[3]刘劲松.都市类报纸的社会角色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11.

报纸教育 第8篇

2009年11月5日, 在广州城内发生了这样一单新闻事件:分管基础教育工作的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网上公示述职报告, 自打98分, 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广州市各大报纸均对此进行了报道, 在稍后的几天里, 舆论迅速转向网络, 直至11月10日, 徐志彪首度公开回应了网友的质疑, 事件才逐步平息。

从这个新闻事件中, 我们不难发现,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报纸新闻正演生出新的特点, 即报纸的“网络化”和网络的“报纸化”, 下面, 我将以这个新闻事件为例, 浅析广州报业发展的新特点。

一、报纸的“网络化”

随着网络的发展, 如今, 只要打开网络, 你就可以在线浏览当天广州各大报纸的版面, 如广东省内大报的有:南方报业的“南方报网NFDAILY.CN”、广州日报网页版、以及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金羊网”等, 而各大报旗下的子报、小报的网络版更是层出不穷, 如南方都市报在线版、信息时报网络版等, 为受众提供了除纸质界面以外的多个接收渠道。

而在之前提到的新闻事件中, 徐志彪副市长述职报告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网络热议, 而网络讨论的阵地其实就在各大报纸所建设的网络平台里悄然展开了, 随即各大报纸网站论坛开启了相关讨论专区, 网络传播使事件如气球般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 在“央视网”和“荆楚网”等外省媒体门户上也出现相应的论题。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即11月6日,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金羊网, 一网友发表了题为“副市长自评98分, 谨防吹嘘变成出丑?”的评论文章, 而当天的新快报和羊城晚报分别以“徐副市长的自信为何无人能懂”和“副市长述职网上公示, 为何拒绝评论跟帖”为题进行了短评, 网络讨论第一时间被延伸到纸质报纸上, 迅速传遍整个羊城, 这就是报纸“网络化”后带给报业新的变化。

报纸网络化这一进程, 其显著体现在, 新闻采编者其获得新闻线索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原先只能通过实地采访、电话采访才能获得的新闻信息, 现在都可以从网络获得, 在当今“渠道为先, 内容为王”的时代, 特别是小报发展迅速的今天, 报纸网络化所带来的不仅是报纸影响力的提升, 同时, 报纸也能从网络中获取信息。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 由于网络受众的不确定性, 网络言论的相对自由化, 报纸在引用网络评论或者观点的时候, 其报纸本身的立场和观点将被模糊化, 说白了, 就是“借刀杀人”, 借网络传播者的“口”来发表自己所想要说的观点, 这种关系将在往后一段时间内, 被报纸或者是传统广电媒体所广泛利用。

二、网络的“报纸化”

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 网络传播新闻有一个弱点, 如国内著名的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等, 因为其自身没有新闻采编的权利, 其发布的新闻一直缺乏权威性。在中国, 只有传统的报纸、广电媒体才拥有采访权, 所以报纸上刊登的新闻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拥有较高的权威性。而网络新闻一直就活在报纸新闻的阴影之下, 背负着“空穴来风”、“小道消息”等衔头。有网友评论这样说:“对于报纸转载网络新闻, 还需抱审慎态度, 网络确实平等、自由, 但过多的不负责任信息来源让人很难清晰了解到事实。因而更多的还是相信传统媒体的声音。”如今, 由于传统报纸进一步推向网络, 网络报纸的时代也正式来临了, 网络传播新闻的最后一道软肋也终于被根除, 因为传统媒体的参与, 网络新闻的权威性得到了提高, 老百姓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快速方便的同时, 也能获得准确、可靠的信息, 这就是网络“报纸化”的内在含义。

在前面提到的新闻事件中, 为什么报纸能够如此迅速地把网络的信息向公众公布呢?首先, 当前盛行的网络博客为报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信息平台, 很多著名学者, 他们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评论, 报纸不需通过访问就能获得这些信息, 既快速又准确, 其次, 很多报纸的特约评论员, 他们在给报纸撰稿之前, 已经在相关报纸的网站发表了评论文章, 就连事件主体的广州市市政府, 就将徐副市长的诉职报告公布在政府的门户网站上, 这就为网络传播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既然政府在网上公示, 其“目的”必然是想引起网络讨论, 所以报纸引“网言”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在事件发展到最后, 随着徐副市长出面回应网络批判后, 报纸也快速作出反应, 如南方都市报11月13日就发表了“我挺徐志彪副市长”一文评论文章, 引述城中名人的观点, 对事件进行了正面评述, 其实质就是网络热议后换来的正面推动效果。

在互联网里传播信息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的时候, 近期, 我国出现了第一份以互联网内容为报道对象、面向全国发行的新闻周报《网络导报》。而就在不久前, 美国也出现了一份由“博客”文字组成的印刷报纸, 其已和300多名“博主”签约并将发表他们的“博客”。所以我们不难看出, 网络的“报纸化”进程并没有完全蜕化成型, 它正以一种与报纸并驾齐驱的态势, 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广州日报社社长戴玉庆说, 广州日报正在尝试加强报网联动, 同时提倡报纸制作网络化, 就是像网络的多个链接一样, 报纸也讲究多端口进入, 拆散长文, 分点分块地描述事件, 以迎合“浅阅读”的需要。

报纸教育 第9篇

背景情况:

2011年以前, 《重钢报》的“声音”存在严重缺位。

“官本位”思想严重——反映领导的报道多、反映职工的报道少。重要版面刊发的大多是反映企业领导的行踪及参加各类活动的稿件, 而反映职工工作、生活的报道少之又少, 但报纸受众95%以上都是普通职工, 这无疑削弱了报纸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会议性报道多——《重钢报》大多数的新闻是报道企业领导在各类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求”;标题上也经常出现领导作“重要指示”的醒目字样;图片大多为领导坐在会议室里“研究工作”和参加各类会议及在会议上发表讲话的照片;而且会议报道的形式过于僵化, 往住是八股文式的一、二、三或者首先、其次、再次……。由于稿件冗长、篇幅过大、教化的成分过重, 可读性几乎没有, 宣传作用大打折扣。

以2009年一季度为例, 在1月6日、3月2日、3月25日分别刊发了3次领导讲话:

探索方向:

一份好的企业报应该具有双向的传导作用, 它不仅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宣传企业丰硕成果、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 推动企业改革、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及繁荣企业文化、推动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而且也应该成为企业职工乐于倾诉的对象, 发出真正属于企业职工的“声音”, 成为企业决策者把握决策方向的得力“助手”。为此, 2011年重钢报社回归重钢集团党委宣传部后, 《重钢报》就积极围绕“唱响报纸‘好声音’传递发展‘正能量’”进行改革创新”——

强化评论发“观点之声”

报纸刊发的评论性文章代表了一家报社的观点和立场, 树起报纸的一面旗帜。通常, 媒体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引领受众的思想潮流, 总是通过刊发评论来实现。社论、评论员文章、言论、杂文、编者按、编后语和短评等, 都是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钢报》及时组织刊发点明重钢集团当期安排部署深意、针砭现实生产等方面的各类评论, 大大提升了报纸的思想性。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这是笔者统计的2009年与2012年《重钢报》言论刊载情况比较——

2009年, 《重钢报》刊发评论员文章10篇、言论16篇、短评1篇, 这些评论员文章不仅深度不够, 还存在“八股化”问题, 短评和编后这样的小版块也不突出。2012年, 《重钢报》刊发评论员文章30篇、言论77篇、短评10篇, 从数据可以看出:与2009年相比, 2012年《重钢报》的评论性文章得到大幅增加, 从质量上看, 这些评论性文章涉及公司政策要求、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等各方面, 切合实际, 论证深刻, 报纸的指导性得到大幅提高。

评论是报纸发出的最直接的“声音”, 是衡量一家报纸办刊理念和编辑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张有思想、有品质的报纸, 只有当它的评论所传递的思想能帮助读者了解和判断纷繁复杂的现象和问题、理清思路, 进而影响受众行为决策, 才能体现出其公信力和权威性。《重钢报》评论版块的增强, 为统一职工思想、凝聚职工力量发挥了巨大作用, 言论的引导“声音”, 为重钢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办好栏目发“关注之声”

报纸的另一种“发声”方式是版面语言。版面语言除了寓意深刻的编排模式外, 最直观的莫过于栏目设置了。

而品牌栏目是企业报编辑特色的有力彰显, 是最引人注目的企业文化精品。对此, 在2012年, 《重钢报》建立了品牌栏目策划小组, 推出了“钢城晨钟”、“职工论坛”、“身边人”、“曝光台”、“钢城内外大事小情”、“职工微信”、“感动在身边”、“我的老照片”、“读书”等栏目, 这些栏目在突出版面主题的前提下, 每期都有所不同, 且内容新颖, 贴近职工的工作、生活, 因而在广大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

每期, 我们都根据“热点性”——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时间性”——某一特殊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绝对性”——信息的惟一性;“深入性”——从其他渠道的信息源中挖掘到对受众有进一步阐述价值的引头, 来选择适合的栏目推出。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 凡是栏目贴近职工、贴近生活, 就能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报纸就会受到读者欢迎。如, “我的老照片”、“职工微信”栏目就深得职工欢迎, 他们也踊跃投稿, 使报纸风生水起。

重视策划发“引导之声”

在发展迅猛、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 没有哪一家媒体能够否认“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性。新闻报道策划源于新闻采访又高于新闻采访, 包括我们平常所见的连续报道、突发事件的追踪报道、主题新闻的系列报道、专题栏目的整合报道等。总之, 这是一个赢在策划的时代。

2011年以前, 《重钢报》几乎鲜有策划, 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处于被动报道的状态, 宣传缺乏力度和深度。2012年开始, 《重钢报》强化了新闻报道策划的整合理念, 通过专版的栏目的整合式报道, 大大提升了报纸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整合理念就利用事物是“联系的”、“系统的”哲学观点和方法, 将若干被策划报道对象或某一被策划报道对象之若干部分视作同一主题下的有机整体, 从局部到全局、从个体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相互联系与作用。

如2012年的第一期报纸, 我们策划了一期“亮点2011——百年重钢再铸辉煌”专题的连版报道, 将重钢集团及其下属各单位2011年的重要事件在一个平面上进行组合, 这一组合是有选择性的, 要能反映重钢一年来的工作成绩和企业精神, 报道推出后, 也达到了鼓舞干劲、凝聚职工的宣传效果, 这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之后, 对重钢新区2011年全年圆满实现600万吨钢的产能规模这一新闻事件, 我们从质量、成本、能源、安全、工艺、难点以及职工队伍7个方面, 多层次、多角度挖掘与实现600万吨钢相关联的新闻内容。这7个方面的工作综合报道, 加之以此为切入点的言论《借东风好扬帆》, 如金字塔的一块块基石般, 共同烘托出实现600万吨钢这一新闻事件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这7个方面的工作的宣传报道, 也成为了引导其它单位职工抓好生产的重点。

再比如, 反映春节职工坚守岗位的专题策划, 从职工工作、到职工食堂菜品的变化、再到班车的调整, 我们将这些若干要素进行整合, 全方位透视出职工春节加班的情况。

谁会杀死报纸? 第10篇

是谁杀死报纸?文章说,文字媒体所面临的威胁,来自网络的兴起。内文引述美国北卡罗拉纳州大学传媒学教授菲利浦•迈尔(Philip Meyer)最近的一本著作,推算美国报业寿终正寝之日,将在2043年第一季出现。文章不断地引用连串的数字,证明报纸这个行业很快走进夕阳,例如“在瑞士和荷兰,报刊已流失约50%的分类广告”,使得一度曾经形容分类广告是报纸“长流不息的金河”的传媒大亨默多克(又译梅铎)也不得不改口说:“金河终有干枯的一天。”

网络PK报纸谁胜出?

网络孕育出来的民间记者和网络写手势力逐渐壮大,也直接威胁到报纸的权威。它说:“网络打破了专业编辑和记者的行业门槛,无论何时何地,一台连线的电脑便可发放新闻。”

世事就有这么巧,美国的《新闻周刊》最新一期也谈到网络与报纸的关系,但论调却是乐观得很。文章内容引用网上权威的新闻评论网站“slate.com”的调查,指出所谓网络威胁到传统报纸的说法,过于夸张失实。文章引用调查结果指出,那些所谓民间记者和网络写手,可以用“睡衣媒体”(这些人大多都是半夜上网一族)形容,但他们的读者是谁呢?美国的1200万网络写手基本上都是写给自己看的,此外就是他们的父母亲,差不多40%网志只是日记式散文,78%的网志是个人经历描述,84%说写作只是个人嗜好,而最多人浏览的100个网志,原来本身就出自专业记者或作家的手笔。

但不管如何,报业受到网络的挑战,已是一个不争之事实,如何面对威胁,是很多报业集团的当务之急。《经济学家》认为,高水准的报纸比如《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这类报刊,读者遍布全球,应有能力提高价格以补偿网络抢走的收入。像其它行业一样,那些走“中间路线”,即既非“阳春白雪”、也不“下里巴人”的报刊,最有可能给挤出市场。文章还说,部分优秀的媒体将会由非牟利团体资助。例如目前个别有分量的媒体,例如《卫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已是如此运作。

哗众取宠杀死报纸?

但《经济学家》忽略了一个冷酷的事实,即是万一社会大众根本没有足够的读者支撑高水准的报纸,这个社会岂非只有它所形容的哗众媒体才能生存甚至壮大,主宰大众行为态度的取舍?

不用看得太远,在香港,这个现象已经出现。香港的《壹本便利》周刊在封面刊登了少女组合Twins成员之一钟欣桐在吉隆坡表演时在后台换衣服的照片,久已对媒体的所谓“淫贱化”麻木的香港社会大众,反应却是出奇的激烈。香港政府当局收到的投诉,打破历年来的纪录,妇女及其它各式各样的社会团体排队轮流到这本杂志的母公司“壹传媒”总部抗议示威。甚至连其它媒体也老实不客气对这个“害群之马”发表社论予以猛烈抨击,《明报》更形容这本周刊是“历史罪人”,因为它为政府立法(以保护隐私为名计划立法限制采访自由)打开绿灯。

面对这股来势凶猛的社会批判,这本周刊在香港的销量却突飞猛进,媒体老板于是决定赶快加印,十万火急地送到报摊,满足那些一边臭骂周刊下流却一边仔细翻阅钟欣桐换衣照片的读者。诚如《经济学家》所说,面对网络的威胁,这本周刊的老板采取了最容易的哗众路线。毕竟,栽培高层次的读者,并非是赚钱为最终目的的媒体老板的责任。

香港《成报》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点出了问题的症结,指出“有怎样的社会大众,才有怎样的媒体”。正是因为香港有太多喜欢偷窥艺人更衣的大众,这本周刊才会加印,老板才会继续赚钱。

或者我们不应该问“谁杀死了报纸”,而应该问一下“谁买了《壹本便利》”?

编辑:王克峰

电子信箱:

报纸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被引频次,引文分析,学术价值,人民日报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 尽管新媒体以其琳琅满目的内容成为公众真正的“信息超市”, 导致传统纸质媒介——报纸的部分功能转移, 受众流失, 这是一种全球化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报纸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减弱。这一点从报纸的高被引频次就可以看出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文章选取了《人民日报》等14种比较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报纸, 目的是通过分析对比各种报纸在某些学科被引用数据, 说明报纸的学术价值, 并比较其长短优劣, 从而为各报的提高和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报纸及时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声音, 报道国内外大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长期以来, 《人民日报》不仅在国人心目中是中国第一大报, 就是在海外也深受华侨及世界各国读者和外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在当今社会, 舆论的主阵地虽然在网络上, 但舆论的主导权却依旧在主流媒体上, 这是网络媒体依旧无法取代的。任何情况下, 主流媒体 (党报、党刊、电视台) 都是权威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毫无疑问, 《人民日报》正是当之无愧的主流媒体, 具有的品牌与专业优势十分显著, 在中国传媒业格局中居于首席的位置, 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关键角色。《人民日报》凭借其高素质的采编力量, 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以及很强的学术价值, 故本文以《人民日报》作为调查比较的主体对象。

此外, 无论哪种文献, 它的学术研究价值都具有相对性, 也就是说它的学术价值是相对于其他文献而言的。为加强文章的理论依据, 便于比较鉴别, 本文在调查《人民日报》的被引数据的同时, 还选取收集了另外13种报纸同期被引数据。例如全国性的报纸有《光明日报》、《中国信息报》;省一级的报纸有:《北京日报》、《南方日报》、《解放日报》、《山西日报》、《济南日报》;综合性的报纸有:《中国青年报》;专业性报纸有《美术报》;其他类报纸如晚报和生活报。这14中报纸在级别、出版周期、内容的侧重点、发行量、读者群体等方面各有千秋, 有利于多角度对比, 从而更加真实、客观地揭示《人民日报》等各家报纸在报纸读者群中的影响力度。

2 主要研究方法

在文献信息学领域, 要测评某一类型的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 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是运用引文分析的方法。一篇论文或一本著作在编写过程中, 常常会参考他人或自己的既有研究成果, 作者将这些参考文献罗列在正文之后, 便形成了引用文献。每一篇引用文献对于引证者 (论文作者) 来说, 是一篇参考文献, 而对于被引证者 (被引用文献的作者) 来说, 却是有了一篇引文。所谓引文分析 (Citation Analysis) , 就是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和比较归纳等逻辑的方法, 对各学科的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 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信息计量研究方法。本文正是通过研究报纸被引用次数来测定该报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和影响。

3 调查数据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利用大型数据库进行文献计量研究, 既便捷又高效。本文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采集了从2000年至2007年八年之间相关报纸被10大类收录论文引用的数据, 包括理工A、理工B、理工C、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经济管理。本文的调研也遵循这种分类, 力求反映《人民日报》等14种报纸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学术研究价值。

表1是被调查的14种报纸2000至2007年间各自被引频次, 图1是14种报纸被引频次的直观表达图形。

4 学术价值比较

1) 从以上两个图表可以看到, 《人民日报》以被引146 252次而独居鳌头, 在各个学科中的被引频次遥遥领先, 除了在“医药卫生”学科中和“理工”类学科仅次于《北京日报》, 居第二的位置, 在其余六大领域被引频次都稳居榜首。相比其他13种报纸, 它所具有的品牌与专业优势十分显著, 充分说明《人民日报》学术价值位居所有报纸之首, 其影响力和综合实力也更加彰显。

2) 某种报纸的被引频率与该报纸的级别以及发行量有很大关系, 中央级报纸以及全国发行的报纸被引倾向明显高于地方报纸和专业报纸。从表2可以直观地看出:《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的被引频次遥遥领先于《南方日报》、《解放日报》、《山西日报》等地方报纸。综合性报纸因受众广泛, 被引频次又高于专业报纸;日报的被引频次明显大于晚报, 这是因为日报在内容选择上与晚报有所不同, 日报的严肃性和新闻性更为突出, 而晚报更偏重于娱乐性, 相比之下, 日报影响力和学术价值更加彰显。

3) 不同的报纸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表现出不同的学术价值。例如《光明日报》在“文史哲”学科领域被引10 211次, 占自己总被引的17.4%, 在“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学科被引21 243次, 占自己总被引的36.2%, 这两个学科的被引频次占《光明日报》总被引的53.6%, 说明《光明日报》在“文史哲”和“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这两个学科中影响巨大, 在其余学科领域则表现稍逊色;专业报纸在其所处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 例如《中国信息报》在“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领域以被引1 407次的极高频率, 占自己总被引的33.5%, 并遥遥领先于其他地方报纸和专业报纸, 表现十分突出, 《美术报》在“文史哲”和“理工C”学科领域举足轻重, 而在其他领域表现平平。因此各报可以据此作为参考, 通过定量分析研究, 对比了解自己在各个学科的影响力强弱, 分析对比各报在传播技巧、内容选择方面的长短优劣, 以便提高和改进。

5 结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报纸教育】相关文章: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力推行素质教育(报纸版)06-20

中国报纸05-17

报纸图片06-28

报纸印刷07-02

报纸写作07-21

网络报纸07-28

报纸评论08-11

报纸+08-22

报纸采访08-30

报纸的故事05-12

上一篇:书香文化下一篇:高效燃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