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的语言输出

2024-07-23

调整的语言输出(精选9篇)

调整的语言输出 第1篇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利用太阳能发电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问题。光伏电池的开发利用使太阳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由于受转换率低等原因限制所产生的高成本问题, 阻碍了光伏电池的发展[1,2,3,4,5,6]。

为了提高太阳能系统能量的转换率,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采用适当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控制光伏发电工作输出功率, 保证系统总是运行在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中, 最大功率点跟踪的问题已取得较大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文献[7]~[12]系统地介绍了目前比较常用的几种最大功率跟踪算法。文献[13]提出了一种固定电压启动的变步长扰动观察算法, 大大提高了跟踪速度与精度。

本文提出一种提高太阳能系统能量转换率的新型思想, 将原有的固定式太阳能电池阵列, 改变成动态可变式阵列, 这种可变式阵列称为太阳能大系统阵列。大系统阵列由多个可以独立发电的可变式子系统阵列组成。在太阳能大系统阵列和控制器之间设计一个变阵控制器当光照强度较好时, 各子系统独立工作。当光照强度降低到一定程度, 变阵控制器将根据目前负载的容量和系统所需求的开路电压和闭路电流的要求, 改变大系统的结构, 对各子系统进行系统重组, 使光伏阵列对控制器的输出电流和电压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从而延长发电系统的工作时间并保持最大功率点的稳定性。

1 问题描述

光伏电池组件由多个太阳能电池片 (单元) 进行耐候性封装后构成, 根据太阳能电池片串、并联的数量的不同, 可以获得不同输出功率、电压。太阳能电池阵列由若干个太阳能组件串联及并联连接构成, 串、并联的数量决定了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

太阳能电池组件输出电流-电压特性如图1所示。

注:Isc-短路电流;Ipm-最大输出工作电流;Upm-最大输出功率工作电压;Uoc-开路电压。

图1中所示I-U曲线是组件标准状态下电流、电压的输出特性, 最佳工作点是得到最大输出功率时的工作点。在光伏组件实际工作中, 通过DC-DC变换器对组件输出电压不断调整, 促使组件工作点尽量接近最佳工作点。

对一般常用的晶体硅光伏组件, 输出功率一般与光照强度成线性关系, 光照强度越大组件输出功率也越大, 反之亦然, 如图2所示。

当太阳光照强度发生较大变化时, 光伏组件的伏安特性曲线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这样将会有以下几个问题出现:

(1) 由于伏安特性曲线发生较大变化, 光伏组件的最大输出功率点将发生较大变化, 那么给最大功率点跟踪带来了难度, 很难实现稳定及精确的跟踪。

(2) 当太阳光照强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 光伏阵列输出功率就会很低, 光伏系统将会停止工作。

(3) 光照强度发生了较快的变化, 也会使整个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本文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一个新型的光伏发电系统结构, 如图3所示。

必须先对各个光伏子系统及其组成的大系统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找出输出功率与子系统重组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 从而实现根据光照强度对各个子系统进行重组, 重组后的大系统输出功率满足所需要的值。

2 连接矩阵的定义

由于各个子系统的工作方式是相同的, 假设各个光伏子系统输出电流、电压是相同的。

根据光伏阵列的电池连接方式, 可以确定出太阳能光伏阵列重组系统中子系统之间的连接基本方式:一般是将部分光伏子系统形成串后, 再将若干串进行并联。

将子系统串联在一起时为了满足负载所需额定电压, 而将同样的串联组并联在一起是为了满足蓄电池所需的额定电流。

(1) 用矩阵A来表示链接矩阵, 在矩阵A中用aij (1或0) 代表第i个子系统与第j个子系统的连接关系。

用“1”来代表两个子系统串联在同一串联组上;用“0”来表示子系统本身与本身的连接方式, 即:i=j时, aij=0;当i≠j时, aij=0, 表示两个子系统无串联关系。

(2) 令每个子系统的输出电压均为u, 输出电流均为I0。

(3) 令电压矩阵P=[u1 u2…un],

其中u1=u2=……=un=u。

(4) 令电流矩阵Q=[I1 I2…In],

其中I1=I2=……=In=I0。

3 光伏阵列数学关系模型

下一步, 求出光伏阵列重组系统的连接矩阵A与输出电压U、电流I的数学关系模型。

输出总电压U等于任意串联组的各个子系统电压之和;输出电流I等于串联组的并联数乘以任意串联组输出电流 (也是任意一子系统的输出电流) 。每一个光伏子系统的输出电压u、电流I0均为已知量。根据这样的理论, 可以求出连接矩阵A与的输出电压U、电流I的数学关系模型如下:

证明:

若, 已知n阶连接矩阵

电压矩阵P=[u1 u2…un],

其中u1=u2=…=un=u。

电流矩阵Q=[I1 I2…In],

其中I1=I2=…=In=I0。

通过矩阵的运算法则, 可以令参数矩阵为:

其中a1=n/ (n-m) , a2=……=an=0;

其中b1=b (n+m) /m=……=b (k.n+m) /m=n/ (nm) (k=0, 1, 2, 3…, 且k≤m-1) , 当j≠ (kn-m) /m时 (k=0, 1, 2, 3……, 且k≤m-1) , bj均为0。

则, 光伏重组系统的输出电压为:

光伏重组系统的输出电流为:

因此, 很容易得出光伏矩阵A与输出电压U、电流I的数学关系模型。

证毕。

4 光伏阵列变阵调整输出算法

已知一组蓄电池的所需额定功率为w0, 当光照强度足够强时, 光伏阵列子系统输出功率w1满足蓄电池的所需的额定功率时, 各个子系统无需重组, 各自独立正常工作。若光照强度不足时, 每个光伏阵列子系统的输出功率w1低于蓄电池所需的额定功率w0, 即w1

此时的每个光伏阵列子系统的输出电压u、电流I0可以测出来, 即为已知量, 一组蓄电池所需的额定输入电压U、电流I, 均为已知量。设计算法, 根据连接矩阵A与的输出电压U、电流I的数学关系模型, 可以求出连接矩阵A。

具体算法步骤如下:

(1) 假设有n个光伏阵列子系统;

(2) 设A为连接矩阵, k为连接矩阵A的阶数, m为连接矩阵中子矩阵的个数 (均为未知量) ;

(3) 令一组蓄电池所需的额定输入电压为U、电流为I (均为已知量) ;

(4) 令每个光伏阵列子系统的输出电压为u、电流为I0 (均为已知量) ;

(5) 定义电压矩阵P=[u1 u2…uk], 其中u1=u2=……=uk=u, k≤n;

(6) 定义电流矩阵Q=[I1 I2…Ik], 其中I1=I2=……=Ik=I0;

(7) 定义参数矩阵为:

(8) 当w1≥w0时, 各个子系统将正常地独立运行, 无需重组;

(9) 当w1

得到, m=I/I0;

(10) 根据公式

再根据第9步, 得到,

(11) 根据k、m可以确定连接矩阵:

其中, Ai为子矩阵, 且A1, A2, ……, Am为k/m阶的以0为主对角线其他元素均为1的对称矩阵;

(12) 计算机根据连接矩阵A实现光伏矩阵系统的重组。

5 数值仿真

假设光照强度为1900W, 温度为25℃, 目前有6个光伏阵列子系统独立正常运行, 测得每个子系统对应的一组蓄电池所需的额定输入电压为40V, 所需额定输入电流为16.6A。

当光照减弱到一定程度, 如1000W时, 测得每个子系统的输出电压为38V, 输出的电流为7.9A。

为了提高有效利用太阳能的资源和输出功率, 可以根据给出的调整输出算法实现系统动态重组, 为了更好地比较给出了不同时刻的系统输出功率曲线。

仿真结果见图及分析如下

(1) 当光照为1900W时, 可以通过图4看到, 此光伏系统最大输出功率可以达到16W, 此时各个子系统可以独立工作。

(2) 当光照强度降低时, 取光照强度为1000W, 此时, 此系统可以输出的最大功率约为8W, 这时光伏系统的输出功率大大降低了, 甚至不能给蓄电池进行充电, 那么太阳系统可能停止工作, 如图5所示。

(3) 而在此时, 利用光伏重组算法, 光伏变阵控制器对光伏子系统进行重组, 使得新的光伏大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提高到了16W。

6 结论

菱形的输出(C语言) 第2篇

#include

int main

{

int i,j,k;

for(i=0;i<=3;i++)

{

for(j=0;j<=2-i;j++)

printf(“ ”);

for(k=0;k<=2*i;k++)

printf(“*”);

printf(“ ”);

}

for(i=0;i<=2;i++)

{

for(j=0;j<=i;j++)

printf(“ ”);

for(k=0;k<=4-2*i;k++)

printf(“*”);

printf(“ ”);

}

return 0;

调整的语言输出 第3篇

DM-10型数字全固态中波发射机输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将功率合成器输出的4Ω低阻抗转换为馈线端的50Ω输出阻抗, 该输出网络又称之为阻抗变换网络, 是由带通滤波器和T型阻抗匹配网络两部分电路组成。输出网络原理图如图1所示。

在图1中L101、C101、C102、L102、C103等组成带通滤波器, L103、L104、L105、C104等组成T型阻抗匹配网络。L107为可调电感线圈, 用于为调制监视器提供射频输出电平的取样信号, E101为放电球。下面对输出网络中的带通滤波器和T型阻抗匹配网络的原理进行分析。

2 DM-10型中波发射机的输出网络

2.1 带通滤波器原理分析

我们知道, 全固态中波发射机的末级功放桥电路是工作在开关状态的, 其输出波形为一个方波, 如图2所示。方波的频率由发射机本机输出的载波频率决定。

上述方波信号的傅立叶级数展开式, 可用式1表达。

式1中第一项是基波, 其余为奇次高次谐波, 没有偶次谐波分量。其中, 三次谐波的振幅最大, 并且随着谐波次数的增高, 其振幅逐渐减小。为了抑制上述谐波向外辐射, 全固态中波发射机设计了仅让基频通过的带通滤波器。但是, 为了使滤波器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防止调制边频对负载变化的影响, 滤波器的Q值通常取得较低, 这就使得该滤波器对三次谐波的抑制度不够大。为了使滤波器达到必要的滤波度, 又在后面的T型阻抗匹配网络中, 加装了三次谐波滤波器, 进一步加强对三次谐波的抑制作用。

图3为带通滤波器的等效原理图。由图3可知, 它是由二阶带通滤波器组成。之所以选择二阶滤波器, 是由于滤波器阶数越高, 其使用的元件就越多, 会加大输出网络的调试难度。在中波发射机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中, 通常都选用二阶带通滤波器。在图3中, L1和C1负责该带通滤波器的电抗部分的调整, L2和C2负责阻抗部分的调整。

2.2 T型阻抗匹配网络原理分析

功率合成器的输出阻抗等效到发射机输出端, 通常不会正好等于负载阻抗, 即馈线的阻抗。阻抗匹配网络的作用, 就是把馈线阻抗调整为与合成器的输出阻抗相同。阻抗匹配网络通常采用T型网络或π型网络, 而对于DM-10型全固态中波发射机而言, 采用了T型阻抗匹配网络。该匹配网络通常要完成三个功能, 即阻抗匹配、谐波滤波和抗雷击作用。由于前面带通滤波器的Q值取得比较小, 对于三次谐波的滤波度不够, 在图1中, T型阻抗匹配网络的L105和C104的作用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大对三次谐波的滤波度。另外, 全固态中波发射机的功放模块都是由场效应管组成, 抗冲击能力很差, 当天线遭到雷击等原因, 使塔基放电球放电时, 天线阻抗瞬间被短路, 此时, 在功放电路里会产生过大的瞬态电压和电流, 很容易导致功放模块的损坏, 通过计算机仿真试验, 设计网络时, 如果恰当地选择元件, 可以控制在天线短路时等效到功放侧 (功率合成器输出端) 的负载阻抗为感性, 就可以对功放模块进行有效的保护。

具体的做法是在输出网络中把阻抗匹配网络设计成45°相移网络, 当负载短路时, 功放侧的等效阻抗呈感性。实际上, 负载短路通常是铁塔基部出现雷击放电时引起的, 因此, 为了有效防止雷击对功放模块的损坏, 还必须保证在塔基短路时, 发射机输出口对于雷电流来说也是处于短路状态。这样, 还必须要在天调网络中附加相移网络, 如图4中A、B两点所加网络, 使A、B两点的相位差为180°的整数倍, 从而确保在天线调配网络中遭到雷击接地时, 保证发射机的输出端口A点不能接地, 从而达到防雷效果。

2.3 输出网络的元件Q值的选择与发射机稳定性的关系

组成输出网路的电感线圈和电容器的Q值的选择以及元件间接触电阻的大小, 对发射机工作的稳定性有非常大的影响。电感线圈多用紫铜管绕制而成, 其Q值与导体横截面积大小有关, 电容器的Q值与介质材料与制作工艺的好坏有关。输出网络的Q值就是由这上述两种元件 (即电感线圈和电容器) 决定的, 元件间的接触是否良好, 也直接影响输出网络的Q值。Q值越高, 输出网络中消耗的功率越大, 此时, 将导致元件温度上升, 而温升将使元件的参数值发生变化, 致使输出网络失谐, 引起场效应管的工作电流增大, 并形成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功率模块的正常工作, 造成发射机工作的不稳定。因此, 必须选择合适的元件, 并保证元件间连接处接触良好。对于中波发射机来说, 输出网络Q值的选取范围一般在4至6之间。

3 输出网络的调整与维护

3.1 输出网络的调整

输出网络在调整好后一般不需要重新调整, 除非需要改变发射机的工作频率。如需调整检测, 通常采用冷调法。在调整前, 必须确认已断开了发射机的全部电源, 用通地棒将所有曾加过交流电或高频高压的地方进行通地放电, 并且在无其它干扰频率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调整。

以DM-10型中波广播发射机输出网络为例, 说明如何对该机型进行输出网络的调整。

(1) 三次谐波滤波器L105、C104的调整

断开L105与L104、L103的连接的铜皮, 将高频电桥接至L105上端与地之间, 调整L105使其谐振于工作频率的三次谐波。调整完成后, 将连接铜皮恢复。

(2) 带通滤波器L102、C103的调整

断开连接到L103的铜皮以及连接到C101的馈电螺栓上的铜皮。将高频电桥接到C103的上端与地之间, 使L102、C103并联谐振于载波频率的位置。调整时, 松开L102与C103连接点, 上下滑动接点, 寻找谐振点, 使阻抗处于最大位置, L102、C103谐振时, 其谐振阻抗约为2500Ω左右。注意, 由于L102靠近后板, 必须盖上后板测量, 否则有大约4kHz的误差, 应尽量做到误差最小为宜。

(3) T网络的调谐和调载的调整

断开L102和L103的连接铜皮, 并把50Ω假负载接到发射机的输出端。然后把高频电桥接到L103的前端和地之间。

(1) 先将L103和L104的电感量调到最小值。

(2) 分别调整负载线圈和L104调谐线圈L103, 使其读数趋于 (50+j0) Ω, 注意, 在调整两个线圈的电感量时, 为了保证能较快地调整到位, 每次调整尽量不超过1/4圈。

(3) 要注意T网络的相移是45°, 其中有一个50Ω假的谐振点。正确的方法是将调载线圈的初始位置设置到最小电感量的位置, 然后开始增大调载线圈的电感值, 第一次高频电桥所指示的为假谐振点, 然后接着调整负载线圈的电感值, 第二次指示50Ω的点, 则是正确位置。

(4) 重新将铜皮接到L102和L103的螺丝栓上, 断开功率合成器输出端与L101的连接, 将高频电桥接到L101与地之间, 调整时, 需参考厂家给的预置表中有关功放合成阻抗的数据。该点输出, 对带通滤波器的阻抗应为4Ω左右。

(4) 热调

发射机接通天线后, 天线阻抗经馈线等效到发射机输出的阻抗通常不会正好是50Ω, 因此, 还必须让发射机加电进行热调。热调时, 用发射机上多用表的驻波反射指示作为调谐和调载的指示, 将输出网络调整到正确位置。实际调整时, 升功率使模块导通18~19块之间, 此时输出功率为10kW, 功放电流在48~52A之间, 同时, 对调谐、调载进行细调, 使功率输出最大, 电流最小, 同时驻波比反射也最小为止, 工作十几分钟, 注意观察发射机的运行情况, 用点温计检查模块是否过热以及输出网络的各连接点的温度是否正常, 如无过热, 则属于正常。如果模块导通了18~19块模块, 功率始终调不到10kW, 说明槽路没有调整到正确位置, 应重复上述调试过程, 直到正常为止。

3.2 输出网络的维护

在维护此类机型发射机的输出网络时, 应经常查看各连接点的松紧度, 同时观察有没有发黑的痕迹, 如果发射机使用过长后, 接头出现发黑的痕迹, 应用细砂纸把其打磨干净后再重新装好。同时, 在发射机开机状态用点温计查看真空电容、瓷饼电容和电感的温度以及它们连接点的温度是否有过热现象。如果发现有过热的迹象, 就应该按照上面步骤 (4) 对发射机进行微调, 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

4 结束语

无论是对发射机的初次调试, 还是更换元器件重新进行调整, 作为发射机的槽路都是比较难以调试的, 通过对该机型的发射机的输出网络的原理分析和调整方法的介绍, 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地把发射机输出网络的状态调整到位, 从而保证发射机的稳定正常运行。

摘要:文章对DM-10型数字调幅中波发射机输出网络的原理进行了分析, 并介绍了在实际维护中对输出网络调整的经验和维护方法。

排列组合C语言输出 第4篇

int Num;

void show(int n);

main()

{

int i;

printf(“请输入:”);scanf(“%d”,&Num);a =(int *)malloc(sizeof(int)* Num);for(i = 0;i < Num;i++)a[i] = i + 1;show(Num);}

void show(int n){

int i, j, t;if(n > 1){for(i = 0;i < n;i++){t = a[i];} a[i] = a[n-1];a[n-1] = t;show(n-1);t = a[i];a[i] = a[n-1];a[n-1] = t;} else {} for(j = 0;j < Num;j++)printf(“%3d”,a[j]);printf(“n”);

return;

调整的语言输出 第5篇

关键词:全固态中波广播发射机输出网络,天线阻塞匹配网络,调整方法

2010年5月,按照工作计划,我台开始调试发射设备,因此需要制作、安装、调整发射天线的阻塞匹配网络,调整发射机的输出网络。在这以前,发射天线的阻塞匹配网络的制作、安装、调整和输出网络的调整都是厂方技术人员来具体操作的,我们只是看看,记记,没有独立操作过,最重要是我们没有网络分析仪,现在我们采购了矢量网络分析仪,我们经过综合考虑,为锻炼工程技术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决定自己制作、安装、调整发射天线的阻塞匹配网络,调整发射机的输出网络。

根据天线的阻塞匹配网络的原理图,我们做了以下准备:准备好安装用的工具(手套、扳手、螺丝刀、烙铁、剪刀、垂子、虎口钳、沙布、锉子、套筒、电钻);准备好元器件(电感、电容、铜皮、固定螺丝);准备好安全用的接地奉,测试用的万用表和矢量网络分析仪;将参加安装调试的人员做好分工。

1制作、安装发射天线的阻塞匹配网络

根据天线的阻塞匹配网络的原理图,我们选取所有元器件,裁剪、打磨好铜皮等连线,在固定架上打眼、安装、固定好各元件,对照原理图,连接好各元件,经多次检查,确定装配无误后,我们连接好天线准备调试发射天线的阻塞匹配网络。

2调试发射天线的阻塞匹配网络

首先将矢量网络分析仪接好地线并通电预热好,做好测试前的校、验等准备工作。

图1是双频共塔网络,主要起到“阻抗匹配”、“频率阻塞”、“陷波”和“防雷”的作用。左边部分工作在981kHz的频率,此时天线阻抗(从图1的下a端测试天线,断开整个网络)为Za=(142.4+j96.2)Ω,用网络分析仪测试(图1)的b端的阻抗,a端到b端,经过C1和L1组成的并联谐振网络,由于C1和L1组成的并联谐振网络并联谐振于765kHz,该网络对频率为765kHz的信号呈“开路”状态,即阻止频率为765kHz的信号通过,这样,右边765kHz发射设备的高频信号就不能倒送到左边的981kHz发射设备上来,起到频率阻塞/隔离的作用,此时网络分析仪的读数为Zb=(142-j179.79)Ω,我们从Za和Zb两式中看到,b端的阻抗中实部(142Ω)基本不变,虚部从感性的96.2变为容性的179.79,为了使发射机输出负载接近50Ω的纯阻的目的,需要将实部减小,虚部减小,增加L2的目的,就是减小虚部。增加L2后,仔细调整L2,使C点阻抗中的虚部接近零,通过反复仔细调整L2,c点的阻抗Zc=(142+j0.6)Ω,从Zc的阻抗看,C点阻抗的虚部已基本符合要求,实部需要减小,并联La,就是减小实部,并联La后,仔细调整La,使d点阻抗中的实部接近50Ω,通过反复仔细调整La,d点的阻抗Zd=(50.8+j67.97)Ω,从Zd的阻抗看,d点阻抗中的实部接近50Ω,虚部又变为感性的67.97。为了将虚部减小,串联电容Ca,此时e点阻抗中虚部变为容性,再串联电感Lb (如果电容Ca容量大小刚好适合或者可调,我们就没有必要电感Lb),并仔细调整Lb,e点的阻抗Ze=(49.8+j0.7)Ω,从Ze的阻抗看,e点阻抗已基本符合要求,L3,C2组成的并联谐振网络,并联谐振干981kHz,再和L4串联谐振于1143kHz,作为1143kHz频率的陷波器,减少本台其他工作频率对本机的干扰,从f端测试阻抗,微调Lb、La、L2,使Zf接近纯阻50Ω,实际调整后,Zf=(50.2+j0.3)Ω,调整到这一步,图1的左边部分基本冷调好。

图1中右边部分的调整,右边部分工作在765kHz的频率,此时天线阻抗(从图1的下a’端测试天线,断开整个网络)为Za’=(40.8+j35)Ω,用网络分析仪测试(图1)的b’端的阻抗,a’端到b’端,经过C3和L5组成的并联谐振网络。由于C3和L5组成的并联谐振网络并联谐振于981kHz,该网络对工作频率对981kHz的信号呈“开路”状态,即阻止频率为981kHz的信号通过,这样,左边981kHz发射设备的高频信号就不能倒送到右边的765kHz发射设备上来,起到频率阻塞(隔离)的作用,此时网络分析仪的读数为Zb’=(40+j250.23)Ω,我们从Za’和Zb’两式中看到,b’端的阻抗中实部(40Ω)基本不变,虚部从感性的35增大到250.23,为了使发射机输出负载接近50Ω的纯阻的目的,需要将实部增大,虚部减小,增加C4的目的,就是要减小虚部,增加C4后,Zc'=(40.3+j42.18)Ω,从C'点看,C'点阻抗中虚部减小了,增加C5和L6的目的,就是增加实部,增加C5和L6后,仔细调整L6,使d'点阻抗中的实部接近50fΩ,通过反复仔细调整L6,d'点的阻抗Zd'=(49.6+j41.8)Ω,从Zd'的阻抗看,d'点阻抗的实部已符合要求,虚部需要减小,因为虚部呈感性,串联电容C6,此时e'点阻抗中虚部变为容性,再串联电感L7 (如果电容C6容量大小刚好适合或者可调,我们就没有必要增加电感L7),并仔细调整L7,e'点的阻抗Ze'=(49.8+j0.5) n,从Ze'的阻抗看,e'点阻抗已基本符合要求,L8,C7组成的并联谐振网络,并联谐振于765kHz,再和C8、L9串联谐振于711kHz,作为711kHz频率的陷波器,减少本台其他工作频率的干扰,从f’端测试阻抗,微调L7、L6,使Zf’=(50.9+j0.5)欧,调整到这一步,(图1)双频共塔网络全部基本冷调好,下一步连接50Ω射频馈管再微调,使网络分析仪在发射机射频输出端(50Ω射频馈管输入端)测试的阻抗接近Z=(50+j0)Ω。

3 调试全固态中波发射机的输出网络

全固态中波发射机的输出网络如(图2):

全固态中波发射机的输出网络起到“滤出谐波”、“阻抗匹配”、“相移”的作用。从(图2)看,L1、L2、C1、C2组成带通滤波器,L2、C2并联谐振于发射机工作频率,如981kHz,765kHz,1143kHz,711kHz等频率之一,L1、L2、C1、C2组成的带通滤波器,主要作用是完成发射机末极放大器产生的“基波电压输出”和“杂波滤出”。L3、L4、L5、C3组成的T型网络,主要起“阻抗变换”、“谐波滤出”和“相移”作用。

调整全固态中波发射机的输出网络:

调整3次谐波滤器,断开L5到L3、14间的连接,将网络分析仪接在L5的上端和C3之间,设置好网络分析仪工作频率,调整L5使L5和C3组成的3次谐波滤器谐振于3倍工作频率,如3×981kHz,3×765kHz,3×1143kHz,3×711kHz等频率之一,此时网络分析仪的阻抗读数最小。

调整T型网络,恢复L5到L3、L4间的连线,断开L3和L2间的连接点,恢复L3、L4、L5和C3间的连接,L4右端与地间接50欧的假负载,网络分析仪接在L3输入端和地之间,仔细调整L4、L3,使网络分析仪读数接近Z=(50+j0)Ω,同时,关上发射机网络柜门调整,尽量减少分布参数的影响,调整后应满足L4=L3,并且L4、L3电感量最小。

调整带通滤波器,先调整C2和L2组成的并联谐振网络,断开L2和C1之间的连接,L2和L3之间的连接,网络分析仪接在C2的上端以地之间,调整C2在L2上滑动触电1的位置、使L2、C2并联谐振于工作频率的位置(比如981kHz、765kHz、711kHz、1143kHz等之一频率),此时并联谐振阻抗最大,再把L3和L2连接上,T型网络输出端(L4右端)接50Ω的假负载接调整好的天馈系统,C1到L2间的连线接好,断开L1到功率合成器间的连线,矢量网络分析仪接在L1的输入端(L1左端),设置好工作频率,测试阻抗,微调L2上的2、3滑动触头(调整实部)和L1 (调整虚部),使数据符合发射机生产厂家提供的数据(对于762厂生产的AM103S2-1型号的全固态PDM中波广播发射机,使网络分析仪读数接近Z=(23+j0)Ω,对于上海明珠厂生产的TSD-10型全固态中波广播发射机,使网络分析仪读数接近Z=(3.8+j0)Ω),调整到这一步,发射机输出网络(图二)全部基本冷调好,下一步连接好天馈系统加电联调。

4 热调发射系统

检查发射机和天馈系统各部分及大电流紧固件,确认正常后通电预热发射机,缓慢升发射机功率,并调整L3、L4,观察发射机电流和功率情况,使发射机在功率模块导通18块时满足电流在48-52A之间,功率10kW,反射接近零,天线零位、网络零位接近零,单台发射机调试正常后,两台发射机同时开启,分别观察各发射机是否正常,同时注意观察功率、整机电流、反射、天线零位情况,如功率、整机电流、反射、天线零位偏大,可微调发射机输出网络L3、L4、使发射设备的功率、整机电流、反射、天线零位等全部数据都正常。

通过这次对发射机输出网络及天调网络的调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工作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对设备及网络的维护上了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全固态中波广播发送系统原理与维护.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文化输出中语言和符号的运用 第6篇

一、语言和符号的文化特点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 文化的交流分为横向交流和纵向交流两种情况。文化输出自然是不同民族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 问人类的语言和符号在这个过程中就有着重要的价值, 其作为承载信息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充当着关键性的角色。例如北京奥运会中的“和”的展示, 显示中国博大精深的汉文字演变和历史。而语言和符号的价值体现和其本身的特点也有着直接的关联, 要实现文化输出自然是有不同形式的, 而语言和符号所展现出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

1.语言和符号的可感性应用价值, 所谓的可感性就是的语言的声学特性, 指语言交际中集中所体现出来的语言流的媒介刺激。人能够通过语言和符号的可感性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表达的信息;

2.能指性应用, 即语言和符号能够指称和替代来自于客体的各种信息内容。交际双方使用语言和符号也能在第一时间的信号刺激下获取对应的表象和内容指证, 而这种与信息相关的特点和语言的编码有直接关系。严格的语言和符号编码规则也使得信息能准确无误的传导到被传播的对象中, 表现出文化交际的稳定性;

3.可操作性, 语言和符号的可操作性是指人类动态的思维对客观主体在概念上的把握, 并能够对某一特定概念实现表达功能。语言符号的可操作性特点不仅着重表现了人类思维同轨的直接对应关系, 而当人类对新的文化内涵和概念进行解读是, 也能够去分析更加高级和复杂的信息, 从而通过语言和符号系统捕捉新的思想和信息。这个过程也体现了语言和符号的不断更新和进步, 而这种更新以及不断的填补空缺的特点, 也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语言和符号的这三个典型特点是最基本的, 同时语言和符号也存在着其他的特点, 例如生成性、可换性、学习性和可变性等特点, 这些符号也承载着不同文化人群对世界的认知和态度, 不想其他的符号系统是例如交通标志、手势等, 语言和符号是的特点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应用到人类文化交际活动中, 成为文化输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媒介和信息传输的载体。

二、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和符号的应用价值

1.语言和符号是文化输出的过滤器。人们对于思维活动的清晰性以及简洁性表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一类文化的语言和符号。Franz Boas在1987年的文化传输和交际中对于语言和符号的应用提出了这样的解释“人类对于语言和符号的理解和驾驭并不像源文化中的成员之间的和谐, 因为文化交际双方往往来自于不同的文化群体, 而不同的文化其深层次的结构自然也是不同的”。而文化也处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 可以说是特定环境下人类情感、思维、行为的总和。那么人类在文化输出时, 就必须对文化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而文化及时一系列高级认知行为的总和。所以在文化输出中, 被输出的国家可能对于同一句话的理解是不同的, 因为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导致对事物的认知也是存在偏差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也是对文化认知能力的直接反应, 人们常常按照各自民族的文化模式来完成语言交际的过程, 通过语言和文化的感知来理解彼此回话的不同意图和含义。

2.语言和符号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首先文化输出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了相对应的语言和符号, 这套符号就是他们的主体文化符号。那么相对于主体文化符号来说, 跨文化交际的另一方自然就是客体文化符号。当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将主客体的语言和符号达成共识时, 也就代表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和相似的情景下, 对自己的文化语言和符号做一定的开放。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语码选择, 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交际者、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的不同对于对方的语言和符号运用和理解也是不同的。

三、结语

总之, 语言和符号是文化交际的重要载体, 我们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语言和符号的特点, 并就其在跨文化交际的价值进行了阐述。而语言和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文化交流活动的日渐频繁, 文化将依赖语言和符号进行广泛的传播, 我们必须充分的认识文化差异下语言和符号系统对于人类思维方式、行为特点的不同反应, 从而更好的向外界介绍和传播自己的文化特色。

摘要:按照文化主体的不同, 文化交际可以分为文化输出和文化输入,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 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日渐频繁。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我国大有入侵的态势, 传统文化的缺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为此我们从语言和符号角度出发, 分析其在文化输出中的价值和应用。

关键词:文化输出,文化交际,语言和符号

参考文献

[1]陈岗.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语言符号叙事——基于景区营销、文化传播与旅游体验文本的比较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2:121-127.

[2]梅小华.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符号的认知过滤与语用推理[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5:765-768.

调整的语言输出 第7篇

我国规定中波广播的载波频率为526.5~1606.5k Hz, 对应波长为569.80~186.74米, 频率间隔9k Hz, 调制音频带宽±4.5k Hz, 共有120个频道。

全固态发射机射频系统包括:信号发生器、射频电压放大器、射频功率放大器、射频输出网络等四部分组成。射频信号发生器是射频振荡源, 经电压放大, 合成功率放大, 输出网络, 再经天线向天空辐射, 完成信号发射全过程。

1 射频网络

1.1 射频信号发生器。

它是射频信号的射频激励源, 是全固态发射机提供所需工作载频的射频信号源, 是一个以高稳晶振振荡器的输出信号作为基准信号的锁相环频率合成器, 其方框图如图1所示。

工作原理:由恒温晶体振荡源输出高精度4.608MHz信号, 经电压比较整形放大, 变成三角波, 再经固定分频器512分频后, 形成9k Hz。这一高精度的9k Hz信号将作为锁相环基准频率信号。压控振荡器产生的射频信号, 经过三位可编程分频器的分频, 分频后的信号与基准信号的相位进行比较。在鉴相器中产生误差信号, 经过低通滤波器的滤波, 进行频率校正、所定, 两个9k Hz的信号相位差接近为零。

1.2 射频电压放大器。

将射频激励器的方波信号, 经过放大、滤波以后, 达到一定的幅度和能够推动48个射频模块正常工作的射频驱动信号。它有三级驱动放大:冲放大级、预驱动级和驱动放大级, 由一块母板组成的。

a.缓冲放大级的任务是将射频激励板输出的射频方波信号放大后, 去推动预驱动放大模块。放大后的射频方波信号经宽带网络输出约23Vp-p近似正弦波驱动信号。b.预驱动放大级是一块射频功率放大板。它是由场效应管组成的桥式电路, 工作于半桥状态。如果有一个半桥出现故障, 可用选择开关或自动倒换到另一路半桥继续工作。调整可调电感, 使预驱动放大器的输出回路串联谐振在载波频率, 使驱动放大有足够幅度的正弦波信号。c.驱动放大级由三块射频功率放大模块组成, 来提供足够的射频功率。为了达到输出回路串联谐振在载波频率上, 模块的输出接有电容和电感以及驱动合成器的初级磁环线圈。三块模块有一块供电受控于电源调压板。如果有一块损坏或有故障时, 受控模块会自动补偿驱动电平变化, 来保证射频激励电压稳定。为保证每个射频功率放大模块激励信号同幅同相, 96根射频电缆的长度必须相同。

1.3 射频功率放大器。它是由48块射频功放板, 三块功率合成板以及射频功率合成器组成。

a.射频功率放大板:三块4个场效应管 (MOS) 构成H型桥式开关放大器。它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半桥工作方式;另一种是全桥工作方式。射频功率放大板的“开通”与“关闭”是受调制编码信号控制的。b.射频功率合成母板:由三块功率合成母板。其中一块是主合成母板, 另外两块是二进制合成母板。c.射频功率合成器:它的工作原理与驱动功率合成器基本相同。全固态发射机工作时所有的功放模块必须全部插上, 即使有的功放模块已经损坏, 也必须插到位, 否则, 会造成磁环线圈打火, 造成磁环爆裂而损毁。

1.4 输出网络。

输出网络是用来实现阻抗匹配, 使输出网络的输入阻抗与高末级槽路谐振阻抗相匹配, 输出网络的输出阻抗与馈线阻抗匹配, 才能使输出的能量有效地传输, 在负载 (天线) 上获得有效的功率, 输出网络使发射机输出的高频能量在馈线上得到最佳的传输。

在广播发射机上通常采用L、∏、T型输出网络。在全固态发射机中输出网络由二阶带通网络和T型阻抗匹配网络两部分构成。如图2所示:

滤波器是由L5、L6、L7、C3组成T型低通匹配网络, 其作用是滤波和阻抗匹配。

2 馈线网络调整

中波发射天线的馈线大都采用架空六线, 中间两根高电平铜质导线与塔房调配室网络连接, 作为信号传输主线, 传输时能够将高电压, 大电流的载波送到铁塔上, 其阻抗是230欧姆左右。外围四根导线是接地线, 起到屏蔽的作用, 防止外部信号的干扰。天线大都采用变宽半米截面三角形多层斜拉线高76米铁塔。底部用绝缘陶瓷与地基连接。

2.1 发射机与发射塔之间具有严格的要求:

其输出网络、馈线、天线调配网络和天线等必须处于良好的匹配状态。天线高度、工作波长以及天线Q值必须保正在天线网络的整个通带内有良好的匹配状态, 减小驻波比。

2.2 调配网络是对偏离额定输出阻抗的天馈系统进行阻抗微调, 使电压驻波比接近最佳值, 来保证发射机安全、可靠、正常地运行。

全固态发射机的调配网络与电子管发射机相比具有更严格的要求。除了考虑到元件的电气性能有足够富裕量和载波点的阻抗匹配外, 还必须有良好的通带特性和阻带特性。就是能够做到带内平坦, 带外陡峭。具有良好的防雷措施, 避免雷电击坏发射机, 造成停机事故。

2.3 地网:

为了提高发射塔的有效辐射, 降低损耗, 必须在发射塔的底部铺设地网。地网是用3毫米的铜线, 长度为0.53波长, 120根以发射塔为中心呈放射状, 地埋深度为0.2~0.5米的地下。由于多年的图壤的氧化作用, 可能有的地方已经氧化烂掉。在更换全固态机之前, 必须全面检查地网的情况, 加以维修, 来减少反射功率。反射功率对发射机的功放模块的损伤是致命的打击, 严重时, 发射机会自动降功率甚至停机。总之, 天馈网络对于安全播出极其重要。

调整的语言输出 第8篇

随着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模式已初具规模, 但我国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输出能力远远弱于输入能力的问题。如何帮助学习者激活已输入的语言知识和提高输出意识和输出能力, 是我国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 基于项目的学习对提高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的可行性, 并提出基于项目学习的语言输出培养模式。

一、基于项目的学习

基于项目的学习 (简称PBL) , 就是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项目, 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 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 形成专门的技能和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PBL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强调的是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PBL的学习流程分为: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研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六个步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PBL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己兴趣做出选择, 围绕项目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20世纪80年代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说”基础上, Swain和Lapkin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设”, 他们提出, 学习者口头表达和写作时, 能扩展自己的中介语来满足交际的需要, 他们利用自己内化的知识, 或是从未来的输入中寻找解决语言不足的线索。输出需要创造新语言形式与意义, 学习者在此过程中, 发现自己用目的语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Swain认为输出具有三个功能:注意筑触发功能、假设验证功能及元语言功能。Grass和Skehan认为语言输出还具有提供反馈、形成自动化、从意义加工转向句法加工、优化语言输入以及培养话语技能和发展个人语用风格等功能。本文主要讨论“语言输出假设”中提出的语言输出三大功能。

注意筑触发功能。在三个输出功能中, 注意/触发功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功能。在二语学习过程中, 较之“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学习者在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时更关注他们试图表达的与能够表达的之间存在的差距, 进而触发对现有语言知识的巩固或获得新的语言知识的认知过程。

假设验证功能。二语学习被认为是一个对目的语不断做出假设并不断检验和修改的过程。“互动和反馈”是假设检验的前提, 为尽快达到交际的目的, 学习者在“互动和反馈”中通过输出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元语言功能。学习者在进行语言输出时会用目的语来思考语言的元语言作用就是元语言功能。Swain指出:当学习者反思自己的目标语用法时, 输出即起着元语言功能, 输出能使他们控制和内化语言知识。

二、PBL对语言输出的促进作用

Swain曾举例说明了合作学习能实施输出假设的三个功能, 而PBL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 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构建。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提供真实的并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项目, 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以及反映项目及学习者的评价体系。

1. 选定项目。

立项一般取材于生活, 按照学习者的需求立项, 学习者面对的是真实而具体的问题。作为英语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特点的不同需求指导学生立项, 这样所学与将来所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选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者会结合自己已有知识水平预计项目的结果, 并关注自己已有水平和预计达到的结果之间的差距, 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可理解输入”的关注度, 对项目内容积极建构。

2. 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要求所有学习者共同参与, 通过协商, 讨论等方式开展。学习者在组长的组织下就项目的实施情况制定总体计划, 包括预计的项目结果, 时间安排, 小组成员分工等,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详细的执行计划, 有专门的小组成员负责记录每一步项目完成的情况。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 每一位成员都会就自己分配到的任务和预期达到的目标进行比较, 找出具体的差距, 触发对现有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3. 活动研究。

小组成员收集有助于回答或解决项目问题的信息, 确定获取信息的来源及方式:课外阅读、网络、多媒体、访问调查等。通过小组成员充分论证后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形成资料文件夹, 以备其他小组资源共享。在资料整理过程中, 学习者可以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依据所学知识及对项目结果的预测, 对项目进行研究、选择、分析、合成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很好地和已有信息联系起来。

三、基于项目学习的语言输出培养模式

以往英语教学中重输入、轻输出, 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输出薄弱的问题。但学习者在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中能很好地实现语言输出的三大功能, 从而使语言输出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1. 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

基于项目学习的语言输出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每一单元围绕一个主题, 创造最大限度接近现实的语言环境和交际场景, 围绕同一主题或项目展开输入与输出的循环活动。多媒体网络平台为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提供了支持, 丰富的选题资源, 真实的情境, 形式多样的语言输入, 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语言能力、情感因素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对选定项目的兴趣。由于选题的确定, 学习者会积极主动关注项目所需的语言, 促使学习者意识到自身的语言问题, 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修正自己的语言输出。

2. 重视在协作和会话过程中的“互动和反馈”。

在制定计划、活动研究、作品制作过程中离不开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会话, 基于项目的学习要通过小组讨论, 给学习者提供交流会话的机会, 而面对目前英语教学课时有限的问题, 多媒体网络平台可以在课外增加学习者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与输出量。在对项目的讨论中, 在制作项目的协作中,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得到充分体现, 为达到成功完成项目的目的, 他们积极主动地与本组学习者和老师之间进行互动。在互动中, 学习者既进行语言输入又进行语言输出, 作为听话者, 以证实询问、澄清请求、含蓄或直截了当地纠正等形式对学习者的输出给予反馈。通过这种反馈, 说话者验证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的假设。

3. 培养学习者的元语意识完成意义建构。

学习者运用语言来思考语言的应用就是元语言功能。增强学生的元语言意识, 与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同样重要在理解语言输入时, 学习者可依靠外部线索和常识而在语言输出时, 学习者必须通过边想边说或边说边写进行句法加工, 在此过程中, 学习者能清楚地知道他们能用目的语表达什么, 不能表达什么, 从而进一步意识到他们想要表达的和目的语在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中的差距, 进而导致验证并修改的输出的产生。

4. 提高后续语言输入质量。

学习者在进行语言输出时, 首先注意到自己不能表达的, 进而是通过“互动和反馈”验证目的语在输出时存在的错误, 最后在后续语言输入中有目的地寻求、加工、解决新的语言输入材料以填补不能表达的空白和修正错误。在这一环节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因为根据Swain和Lapkin的研究表明, 学习者在注意到自身语言问题后并非所有学生都会尝试去解决问题, 并且有的学习者在短期的语言输出阶段还不能明确意识到语言困难。所以教师根据学生的输入错误, 及时指导帮助, 并就普遍的错误调整后续输出的质量。

强调语言输出, 并不是说忽视可理解输入, 但要强调比例, 输出要以一定的输入作为前提。本文只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基于项目学习的语言输出培养模式, 但仍需实证研究予以证明。

参考文献

[1]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Susan M, Grass, Input, interaction,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Lawrence Erdbaun Associates, Lnc, 1997

[3]Swain, 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G.Cook&B.Seidlhofer,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25-127

[4]Swain M., Lapkin S.Problem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 1995, (16) .

[5]封宗信.元语言与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9) .

[6]胡庆芳, 程可拉.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论.外国教育研究, 2003 (8) .

[7]刘旭阳.输出假设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

[8]马刚, 王娟.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主题式教学与语言输出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外语电化教学, 2009 (7) .

调整的语言输出 第9篇

关键词:输入,输出,口语发展

引言

口语表达一直是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弱项, 口语水平不尽如人意, 主要表现在口头表达时语流不够顺畅, 缺乏深度。为什么学生经过中学和大学长达八九年的英语学习还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笔者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看来, 口语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口语教学的问题, 它涉及到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 笔者仅就输入与输出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口语提高的问题。

一、输入/输出假设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在“输入假说”中全面论述了“输入”的重要性。输入假设的核心是学习者所接受的输入语言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语言习得才有可能发生:1.可理解性的输入;2.包括已知的成份 (i) ;3.包含略高于已知语言水平的成份 (i+1) 。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备条件。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 大量的语言输入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在非语言环境中更多地接触目标语, 加深二语知识的理解和积累, 增强对目标语的敏感度, 排除母语干扰。这个理论模式是对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它在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方面架起了一座桥梁。

虽然Krashen的“输入假设”在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该理论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它的某些片面性也逐渐显露出来, Swain针对Krashen的“输入假设”提出了她的输出假设。根据Swain的理论, 仅仅依靠可理解输入还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 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并进一步指出可理解输出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二语习得, 即它的三个功能:

1. 注意/触发功能:

语言输出是促使二语习得者意识到自己语言体系中的部分语言问题, 进而可以触发对现有语言知识的巩固或获得新的语言知识的认知过程。

2. 假设验证功能:

二语学习者可以把语言输出视为验证自己在学习过程形成的有关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新假设的途径。

3. 元语言功能:

二语学习者使用语言在语言交际中对语言形式进行协商。

二、输入/输出的关系问题

输入假设和输出假设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阐述对二语习得的作用。输入是第一性的, 输出是第二性的;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 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语言, 这样才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也就是说, 学习者需运用他们已获得的语言资源, 练习发出“可理解性输出”, 才能使习得的内容得到巩固和内化。输入与输出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没有输入, 输出就成了“无米之炊, 无本之木”;而没有输出, 语言就难以真正被掌握和运用, 并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因为语言的输出既是学习的手段, 也是学习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

三、对口语发展的启示

口语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输入和输出两大因素:

1. 注意输入的质量:

既追求输入的量, 更追求输入的质。输出输入的材料可选用具有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思性的材料, 如中东和平问题、中美关系、转基本工程、体育精神、性别歧视、同性恋、精神病、医疗事故、电脑黑客、金融犯罪、大学宿舍管理、单亲家庭问题、正义伦理, 这样就能够接触大量地道的口头表达又学习许多相互联系的词汇, 更重要的是输入的还有语用知识、真实语境及文化知识。由于所读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 不会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由于自己尝到其中的乐趣, 反而会更加乐此不疲, 英语水平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2. 创设输出的机会:

学习者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并能主动地创造条件来进行口语练习。比如经常参加“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 用英语通信等。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意识地多说英语, 可以结交一个固定伙伴, 两人共同练习口语, 甚至一个人自言自语:比如把听力材料的内容口述出来, 把听到的一些故事、消息用英语说出来, 把所看到的情景描述出来, 这些都是随时随地练口语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Rubin, J.What the“Good Language Learner”Can Teach Us[J].TESOL Quarterly9/1.1975.[1]Rubin, J.What the“Good Language Learner”Can Teach Us[J].TESOL Quarterly9/1.1975.

[2]Skehan, P.A.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2]Skehan, P.A.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汪家树.大学英语口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3]汪家树.大学英语口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4]吴棠.关于英语教学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第2期.1994.[4]吴棠.关于英语教学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第2期.1994.

[5]赵鸣九, 季绍斌.成人英语学习动因调查[J].成人教育.第212期.2004.[5]赵鸣九, 季绍斌.成人英语学习动因调查[J].成人教育.第212期.2004.

[6]许国障.回忆学生时代[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1995.[6]许国障.回忆学生时代[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1995.

上一篇:Ⅰ期手术下一篇:特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