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站

2024-05-21

大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站(精选12篇)

大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站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站,建设,实践,探索

高校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宿舍管理和建设对维护高校稳定, 繁荣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08年11月, 学院创新公寓管理方式, 以公寓为单位, 建立大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站。经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 笔者针对服务站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大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1、服务站成员自我认同感差, 工作被动

由于服务站成立的时间不长, 相对其他学生组织, 少了头上的光环, 多的是琐碎的检查任务。工作的单调枯燥与学生的不谅解, 服务站成员普遍自我认同感差, 工作被动。

2、常规检查流于形式, 考核考评缺乏依据

在实际操作中, 存在的一个难题就是学生来自多个系部, 常规检查虽每周坚持, 但由于缺乏与交叉系部的沟通与交流, 加上服务站制度的不完善, 考评考核缺乏依据, 工作流于形式。

3、平台缺失, 工作难以开展

在工作之初, 服务站仅仅只是搭起了一个空架子, 没有有效的平台, 没有全员性的宣传渠道和影响力, 各方力量难以调动, 工作难以开展。

4、社区活动单调, 文化氛围不浓

社区服务站单纯的停留在宿舍的常规检查, 活动有时流于形式, 往往简单的将团总支学生会活动嫁接到服务站上, 受场地限制、系与系界线的限制, 社区文化吸引力不够, 服务站活动影响力、参与面和活动效果都不够理想, 社区文化氛围不浓, 服务站社区作为一个组织的特色不明显。

二、推进大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站工作的具体措施

1、推进党团组织进公寓, 建好队伍, 为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队伍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保障。根据需要, 11#大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站注重队伍建设, 设立临时党小组与团总支, 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 按照平时负责的版块组成小组, 成员以党小组、团总支为单位共同工作, 共同学习, 增加党团组织的渗透力。

2、转变工作态度, 为工作开展建立群众基础

变被动为主动, 每周有周计划、周报表总结, 工作思路清晰。另外站长与服务站成员经常深入学生宿舍, 多和学生情感交流。如以前的站长接待室, 只是被动的等待学生走进办公室, 现在延伸站长接待室内容, 确定站长接待日, 走出办公室, 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的需求。

3、落实常规检查, 形成联动机制, 进一步做好学生宿舍的安全与稳定工作

服务站制定了卫生检查表与夜不归宿情况检查表, 并将结果向各系各班班主任沟通, 形成联动机制。检查人员佩戴工作证, 做到宿舍卫生天天有检查, 周周有记录, 月月有总结。

4、搭建平台, 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服务站工作

4.1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建立社区网络bbs论坛平台, 探索网络进公寓教育模式

现在网络越来越深入学生, 为了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发挥服务站的管理与服务作用,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及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尝试建立了服务站bbs社区论坛, 利用专门的网络渠道开展工作, 提升服务站的影响力。目前论坛运行正常, 会员1600人左右, 点击率超过5000人次。利用网络的优势, 服务站工作的舞台更宽更广, 突破口也更多。

4.2充分构建多个实体平台, 凸显社区服务、教育、管理功能

服务站推进党团组织进公寓后, 又继续建立了站长接待室、党员服务站、毕业生爱心接力站就业指导站、心灵聊吧等多个平台, 推进党建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心理咨询等工作进公寓, 慢慢提升学生对服务站认知。黑板报和海报的质量和内容也丰富了不少。活动的密度也开始加大, 内容除了简单的宿舍文化评比外, 还结合节假日开展母亲节赠言、文明理财等活动。通过采取这些措施, 服务站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近期服务站结合专业特色, 推出了“周末课堂室”, 帮助学生辅导英语, 深受学生的欢迎。

5、创建活动载体, 把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作为服务站工作的助推器

实施公寓文化建设工程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我系服务站结合实际, 广泛开展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普及性文化活动, 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学生思想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1以重大节日, 重大事件为契机,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加强服务站教育的经常性与渗透性

服务站以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为契机, 开展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与时政, 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学生;如组织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知识讲座、母亲节“小小卡片寄深情”、维护午休倡议活动以及玉树地震捐款捐物等, 进行时政教育、感恩教育以及责任教育等。

5.2结合学生实际, 开展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群众性娱乐性活动

现在院系活动覆盖面不广, 效果不明显。服务站成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 调整思路, 举办的活动力求贴近学生实际, 融知识性、趣味性、大众性为一体,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如宿舍安全与文明教育、宿舍吉尼斯、宿舍之星、个性宿舍风采展示、宿舍团体辅导, 同时班主任也积极参与, 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6、建章立制, 注意长效机制的建立

建章立制, 制定符合实际的考评机制, 是服务站长效机制建立的重要一步。服务站推出了宿舍积分卡, 记录学生宿舍卫生动态与参与活动情况;另外制定了各系联动公文--告班主任通知书, 形成多方联动、多管齐下。

大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站 第2篇

各部门、各组:

为完善办公室管理,规范成员行为准则,使本中心各部门各组在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约束,提升成员的自我素质,根据国家或地方相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各部门正副经理各组负责人或其他成员在胸卡下发或在岗时必须佩带胸卡。

二、在岗执勤或做其他工作时必须做于自己相关之事,不得在工作时出现打牌、玩手机、听音乐、睡觉、讲话等或其他与工作无关之事。

三、各部门办公桌必须时刻保持整洁,注意保持办公室的安静。

四、上班或其他工作执勤时间,在办公室内女生不得出现短裙、化妆、刺绣等男生不得出现耳钉、耳坠,长发、怪发、染发、抽烟等于单位形象不符之事。

五、各部门、各单位、各人不得在学生社区服务中心QQ群内私聊、乱聊或乱发一些与社团无关之事。

六、凡办公室的文件材料、未经所属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反动或外传。

七、各部门、各组、各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岗,不得迟到或早退(特殊情况除外,但必须事先向所在部门负责人请假或告知)

八、在非工作或执勤时间内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无故进入办公室。

九、凡有事请假需履行各类请假手续,否则不得缺席迟到。

十、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第3篇

社区管理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社区管理服务标准就是规范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行为,规范社区管理服务市场,调整社区管理服务组织与社区成员关系的重要技术支撑,建立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是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促进社区管理服务可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安全社区、生态社区、健康社区的重要基础手段,对提升社区管理服务的公共性、服务性,维护社区成员的合法权益,提高社区管理服务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对社区的建设发展,打造社区管理服务品牌,增强社区管理服务标准化,加速社区管理服务公共化都非常有必要。

标准体系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标准体系编制的依据。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编制主要参考依据有:GB/T 15624.1《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总则》、GB/T 24421.1-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一部分:基本要求》、GB/T 24421.2-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二部分:标准体系》、GB/T 13016《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等国家标准和有关资料。

标准体系编制的原则。体现社区管理服务特点,突出地域特色,促进社区管理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提高社区管理服务质量,规范社区管理服务行为,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重视和谐、文明、安全、环境、卫生、帮扶,维护社区成员的权益;全面协调开展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坚持全社区参与和持续改进。

标准体系编制的过程

全面梳理。对现有的社区管理服务的方针政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有关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收集梳理,研究如何以标准的形式将其固定。

广泛调研。按照以社区管理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电话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社区管理部门、社区工作部门、社区成员对社区管理服务的需求和期望。安排专人搜集国内外有关社区管理服务的标准化文献,系统分析,整理研究标准体系的特点和运行的机制。

科学构建。在对贵州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现状进行充分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初步搭建由社区管理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社区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和社区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三大子体系为支撑的覆盖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全过程的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框架。

明确重点。充分考虑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合理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考核性,明确应重点制定的各项标准。标准体系应建立应全面、协调,全面主要是指标准体系要涵盖了社区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协调主要是指其中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应重点编制本地区的社区管理服务标准做到衔接配套,有机组合。同时,按照控制面的不同科学设定标准子体系,按照控制点的不同和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各项标准进行科学归类,纳入相应的标准子体系,保证了整个标准体系的系统性。

实施改进。标准体系制定、实施后,按照积极探索、循序渐进、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原则,针对标准体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标准覆盖面不全,标准动态变化快、个别标准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应对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和有关标准进行修订完善,推动了标准体系持续改进,形成一套完整、协调配合、自我完善的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的结构

结构关系图

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包括社区管理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社区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和社区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这三大体系,不相互独立,它们之间有着广泛的内在联系,缺一不可。管理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是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的基础,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和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是标准体系的核心。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对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对管理服务保障。

社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组成

社区管理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社区管理服务在建立和实施标准体系时应遵循的一些通用的或基础的标准的集合,处于整个标准体系的最上一层,对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和管理服务提供体系的建立和制定起着技术上的保证和支撑的作用。主要包括标准化导则、管理服务指南、术语与缩略语标准、符号与标志标准、数值与数据标准、量和单位标准、测量标准、机构分类与命名、人员分类与命名等8个子体系,共包含若干项标准。

社区管理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支撑管理服务有效提供而制定的标准构成,按其内在联系而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是以安全、环保、健康、节约能源为主,以人力资源、设备、财务、信息为辅的完整的,为管理服务提供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主要包括环境标准、能源标准、安全与应急标准、职业健康标准、信息标准、财务管理标准、设施与设备及用品标准、人力资源标准、合同管理标准、建设管理标准、综合管理标准等11个子体系,共包含若干项标准。

社区管理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为满足社区成员需要,规范社区管理服务机构与社区成员之间直接接触活动而建立的体系。主要包括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服务质量控制规范、运行管理规范和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其他管理标准等6个子体系,共包含若干项标准。

大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站 第4篇

如今, 在我国“看病难, 看病贵”已经成为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医改后百姓看小病得自掏部分医药费, 而社区卫生站服务方便, 价格低廉的特点又正好能满足医改后市民的要求。医改后政府大力推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社区医疗服务站中仅能售卖《中国药典》中规定的304中基本药物, 因此逐步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社区医疗服务站药品信息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支持, 最终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优秀医药管理软件的出现, 并在竞争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优化。

本系统开发设计思想是实现药品管理的数字化。尽量采用现有软硬件环境, 及先进的管理系统开发方案, 提高系统开发水平和应用效果的目的;系统具备数据库维护功能, 及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数据的添加, 删除, 修改等操作。总之, 它满足了人们多方面、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和医疗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系统中药品信息数据来源于《中国药典》, 社区医疗服务站中仅能售卖《中国药典》中规定的304中基本药物, 采用统一编码。

系统分析

1.用户需求

这个系统是帮助社区医疗服务站医疗人员完成日常繁重窗口业务的工具。借助计算机系统, 使他们凌乱的工作变得有条理, 解脱他们需要记忆大量信息 (药品的规格, 价钱, 疾病的名称与编码等) 的困难。保证他们遵守某些规范, 减轻他们汇总、统计、报告和传递这些信息的负担。因此, 尽量符合这些事务处理级工作人员的工作秩序与工作习惯, 功能完整, 操作简单, 响应迅速, 界面友善, 易学易用成为这类软件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

2.主要功能

(1) 登录功能

由于是限定医疗服务站使用, 人员较少, 分工并不完全明确, 因此登陆后可以使用所有功能。

(2) 用户管理功能

用户可以更改用户名和密码。

(3) 药品预览功能

在主窗口下用户可以看到所有的药品及其药品名称、药品编码、药品剂型、药品规格、药品包装、价格等信息, 点击左侧预览即可在右侧区域中看到。

(4) 药品管理功能

对药品进行添加删除已经数量上的买进售出等方面提供管理功能。

(5) 药品查询功能

点击工具栏或菜单栏的“查询”, 可以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要查找的药品名称或剂型, 由此可以查找该药品并能查看其详细信息。

模块结构

系统管理模块分为用户登录、用户管理、药品信息管理、药品查询、入库管理和出库管理;药品管理模块主要有数据修改模块;入库单模块主要有入库数据修改社区医疗服务站医药信息管理系统 (入库) ;出库管理模块主要有出库数据修改。

系统体系功能模块见图1:

系统开发环境

1.系统的运行环境

2.服务器端技术指标

1.服务器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5

2.采用IIS 6.0作为系统运行服务器

3.客户端需要客户下载并安装, 占用空间小, 满足客户易用性要求。

4.客户端须满足如下技术指标:

(1) IE 6及其以上版本

(2) Windows XP版本操作系统及以上版本

系统的处理流程及实现

1.用户登录

(1) 功能流图

(2) 功能描述

用户根据已知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 只有登录成功才能进行系列的药品管理、库存管理、入库及出库管理的操作。

2.药品管理

用户进入系统以后, 首先需要添加药品信息, 没有药品信息就无法进行库存管理了, 更做不到药品买进和售出。药品信息作为库存管理的一部分, 是药品入库和出库的编号查询;还有为提供药品有效期的报警来源。

3.售出管理

用户在售出管理的时候, 要先根据已有的可以售出的药品信息才能出库, 出库时候进行出库药品信息核对之后便可以完成药品出库了。

4.买进管理

用户在买进管理的时候, 要先根据已有的药品信息才能入库, 不能插入没有名目的药品。入库时候进行入库药品信息核对之后便可以完成药品入库了。

开发模式和实现

1.MVC模式

在系统整体设计中采用常用的MVC模式, 即操作界面为视图层 (V) , 整体的跳转控制为控制层 (C) , 与数据库连接的业务为逻辑层 (M) 。在本系统中MVC具体实现见图3。

2.系统实现

图4为系统实现的主界面。

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制度 第5篇

1.首诊医师、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的思想,在工作中要始终突出一个“急”字。工作作风要严谨,对病员要认真负责,主动热情,把好医疗质量关,做好急诊抢救工作。

2.急诊病员就诊,首诊医生要争分夺秒,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在病历上记录就诊时间和用药品名及用量,危急病人要迅速送抢救室,组织人员进行抢救。

3.首诊医师对就诊病员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对病情复杂、科室间的“临界病员”,首诊科室接诊后,应详细检查,处理有困难时,可邀请有关科室会诊,被邀请会诊人员应随叫随到,通力合作,进行抢救。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病员,否则对其产生的不良后果应负主要责任。

4.病员如需留置观察,要建立观察病历,对危重病人不能留观的而自己或家属要求留置观察的,病人或家属必需签字,如出现意外后果自负,医师要及时开出医嘱,通知护士执行。观察期间,医护人员要定时巡视病员,记好病程记录,对疑难病要及时请上级医师或其他科室医师协助诊治。

5.首诊医师要按急诊病历要求,认真写好病历,内容要力求完整、重点突出、字迹清楚。准确记录接诊时间及上级医师对病员诊断和治疗意见。

6.严格交接班制度,医护人员要坚持床边交接班,做好交接班记录。

病历书写制度

1.病历记录应用钢笔书写,文字力求通顺、完整、简练、准确,字迹清楚、整洁,不得涂改、剪贴,要签全名。

2.病历一律用中文书写,诊断、手术应按照疾病和手术分类名称填写。3.门诊病历的书写要求:

(1)要简明扼要。要做到“五有一签名”,即主诉、病史、检查、诊断或印象诊断、处理、签全名。

(2)复诊病人应重点记述前次就诊后各项诊疗结果和病情演变,体检可有所侧重,对上次的阳性体征应重复检查,并注意新的体征,补充必要的辅助检查和特殊检查。间隔时间过久或与前次不同病种的复诊病员,书写要求同初诊。

(3)每次诊查,均应填写日期。急诊病历注明时间,法定传染病应注明疫情报告情况。

(4)请求他科会诊,应将请求会诊目的及本科初步诊断在病历上填写清楚。

(5)被邀请的会诊医师应在病历上填写检查所见、诊断和处理意见并签名。

(6)门诊病员需要住院检查和治疗时,由医师签写住院证,并在病历上写明住院的原因和初步印象诊断。

(7)门诊医师对转诊病员应负责填写转诊病历摘要。

处方制度

1.临床医师、医士享有全部常用药品处方权。

2.有关毒、麻、限剧药处方,遵照“毒、麻、限剧药管理制度”的规定办理。3.药剂科不得擅自修改处方。如处方有错误应通知医师更改。凡处方不合规定者,药剂科有权拒绝调配。

4.严格执行我市医保中心的处方协定,一般处方以三日量为限,对于慢性病及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反对贵重药品的滥用。三日内重复开出大处方,药房有权监督、拒绝配发。

5.处方当日有效,超过期限须经医师更改日期。医师不得为本人开处方。6.处方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医保卡号、年、月、日、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及数量,用药方法、医师签名;配方人签名并计价。

7.处方一般用钢笔填写、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有涂改,医师必须在涂改处签字。一般用中文,禁用非规范的英文缩写。

8.药品及药剂名称,使用剂量应以中国药典及卫生部颁发的药品标准为准,如医疗需要超过剂量,医师需在剂量处重加签字,方可调配。

9.处方上药品数量一律用阿拉伯字码书写,药物用量单位以克(g)、毫克(mg),毫升(ml)、国际单位(IU)计算。片剂、丸剂、胶囊剂,以片、丸、粒为单位,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并注明含量。

10.一般处方保存二年,到期登记后由站长批准销毁,不得作废纸卖出。11.药剂人员有权监督医生科学用药、合理用药。违反规定乱开处方、滥用药品的情况,药剂科有权拒绝调配,情节严重者应报告院领导调查处理。12.外院返回处方,医生根据病情有权进行更换;确需应用的外购处方须经科主任审批。

值班、交接班制度

1.节假日等非办公时间,须设有值班医护人员,由各科室统一安排执行,2.值班医师每日在下班前到科室接受各级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交接班时,应巡视病室,了解危重病员情况,并做好床前交接。

3.各科医师在下班前应将危重病员的病情和处理事项记入交班薄,并做好交接班工作。值班医师对重危病员应用好病程记录和医疗措施记录,并扼要记入值班日记。

4.值班医师负责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病员临时情况的处理,对急诊入院病员及时检查,填写病历,给予必要的医疗处理。

5.值班医师遇有疑难问题时,应请经治医师或上级医师处理。涉及他科疾病,应随时观察,必要时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6.值班医师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护理人员邀请时应立即前往视诊。因公确需暂时离开时,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和联络方式。7.每日上午值班医师将病员情况向经治医师报告,并向经治医师交清危重病员情况及尚待处理的工作。

8.值班医师原则上按排班后休息,如因抢救病员工作需要未得到休息时,应根据情况适当补休。

查 房 制 度

1、临床查房是病房诊疗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医疗活动,三级查房是确保医疗质量行之有效的措施。查房时要做到热心、细心、关心和耐心,认真履行医嘱制度,做到及时治疗处理。

2、实行三级查房制,如无主任医师由分管院长代替主任医师负责查房工作。

3、住院医师对危重病人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作记录,必要时向上级医师报告。

4、住院医师进行系统查房,重点巡视重危、疑难、新入院和手术后病人,检查分析辅助诊断报告,提出进一步诊疗意见并检查医嘱执行情况。

5、上级医师查房,主治医师要报告简要病史、目前病情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级医师重点解决疑难病例、新入院的重危病人的诊疗问题,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病史医嘱及护理质量,听取医护人员的意见,倾听病人陈述,决定出院、转院和邀请院外会诊,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

6、每天下午住院医师必须对在院病人进行查房并有登记。

7、党政领导及有关科室负责人,定期进行行政查房,检查病房工作,了解对病人的治疗意见,征询病员对院方的各种意见,及时研究解决。

查对制度

一.临床科室(医师部分)

开医嘱、处方、各种检查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病员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药物剂量、使用方法等。

二.检验科

(1)采取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检验目的。(2)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标本数量和质量。(3)检验时,查对试剂、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对应。(4)检验后,查对目的、结果。(5)发报告时,查对科别、姓名。

三.理疗、针灸科

1、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

2、低频治疗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

3、高频治疗时,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物。

4、针刺治疗时,检查针的数量和质量。取针时,检查针数和有无断针。

四.特殊检查室(心电图、超声波)

1、检查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查目的。

2、诊断时,查对姓名、编号、临床诊断、检查结果。

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床号。

查对制度

五、护理部

1.处理医嘱时,要严格进行“三查七对”。

2.每班下班前查对本班医嘱,下一班要查对上一班医嘱。每周可由护士长或主班护士组织查对医嘱。

3.临时医嘱由主班转抄小治疗卡,由治疗班护士核对无误后执行,并记录执行时间、签全名。对可疑的医嘱必须查清后方可执行。4.护士原则上可拒绝执行口头医嘱。当抢救或手术中,对医生的口头医嘱,医生须复诵一遍,经医生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须保留用过的空瓶或安瓿,检查核对后再弃去,并记录执行时间、药品剂量。抢救病人结束后,应及时督促医生补开医嘱及处方。5.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查标签、质量,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6.转抄及整理医嘱后,必须经另一人查对后方可使用。7.护士长每周抽查医嘱处理质量及执行查对情况一次。

医疗事故管理制度

1、科室发生医疗事故以后,应立即报告站长,由站长立即上报主管部门领导,并会同护理部、科主任马上查清经过、保存有关的物证、病案。未经批准,不得接受任何人“采访”或借阅病历,更不允许复印。

2、发生医疗事故的当事人应将事故发生的经过如实书面报告。若患者已死亡,科室及时组织讨论。讨论结果及其它情况书面报告站长和主管部门领导。组织人员对医患双方反映的问题作全面的调查分析,书面材料及时上报主管部门领导。未有结论前,站内任何职工必须遵守医疗保护性制度,不得撒布任何信息,否则,造成不良后果,将严肃追究责任。

3、根据调查结果由站里决定是否请院外专家和上级医疗部门鉴定。

4、根据鉴定由站里确定对科室、当事人的处理或处罚。

5、对患者家属的损失由站里决定按法规给予经济补偿。

物品、药品、器械管理制度

药品管理制度

1.病房小药柜所有药品,仅限于住院或急诊病人使用,用后及时补充,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取用。

2.建立药品出入帐和有关监督制度,避免药品流失。

3.根据药品种类、性能、剂型进行分类放置,有明显标志,定点、定量、定品种,严格交接班,确保安全使用。

4.贵重药品应单独存放,限制药品应专人保管,班班交接。

5.每月检查一次药品,注意药品质量,防止积压、变质、失效。如发现药品变质、过期或标签模糊、药标不符者均不得使用。

器械管理制度

1.护理部主任全面负责领取护理部所需物品器械等,指定专人分类保管、报损、建立帐目,定期检查,做到帐物相符。

2.每月清点、核对,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登记并由 护理部主任呈报上级批示处理。

3.使用医疗器械必须了解其性能及保养方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用后必须清洁、消毒等处理后归还原处。

4.急救器械做到班班交接,保证完好,随时应急使用。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制定全院感染控制规划及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坚持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定期对全院重点科室及部分临床科室使

用中的消毒液、手、物品表面、空气进行采样监测,对不达标的 部门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措施。

三、组织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对有关医院感染问题进行讨

论提出对策。

四、负责医院各科感染管理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提供技术咨询并对

新分配人员进行感控知识的宣教。

五、监督检查全院有关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六、对全院使用中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每半年进行一次监测,凡不合 格者及时更换。

七、监督进入医院的一次性卫生用品,消毒药械每季度查验“生产企

业卫生许可证复印件”、“产品备案凭证或者卫生许可批件复印

件”对进口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无

菌日期、失效期等中文标识。

八、每季度检查供应室一次,包括一次性卫生用品监测情况,毁形记

录,各种无菌包内有无指示卡,包外有无3M胶带。

九、开展前瞻性查房,每周对全院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每月将

全院感染率上报省卫生厅防疫站。

十、定期检查全院污水处理及

污物的焚烧情况

传染病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传染病的科学管理,特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

一、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为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二、门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登记门诊日志,要求登记项目准确、完整、字体清楚。

三、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种染性非典肺炎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

病、肺炭疽的病人、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城镇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防疫站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发现乙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城镇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四、责任报告人发观麻疹、白喉、百日咳、脊灰、流脑、乙脑、伤寒

及副伤寒、钩体、疟疾、出血热等我县重点管理的传染病及疑似

病人,以最快方式报告防疫站并配合检诊。

五、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应准确、完整、字体清楚,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交医院指定的疫情管理人员。

六、诊治传染病病人时,要按规定作好消毒、隔离措施。

七、疫情管理人员要按规定作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每月一次传染病漏报自查,做好门诊日志、疫情旬报、传染病花名册、自查统计、奖惩情况等资料并存档。

八、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医院负责人不履行职责,违反以上规定,按《染 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传染病报告制度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士有义务做好传染病的登记、报告。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权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一、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日志的登记工作,填写专卡和传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住址写明细,不得有缺项、漏项。

二、发现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须在两小时内报告防疫科,乙类及丙类传染病须在六小时内报告。

三、发现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诊医生以最快的速度报告防疫科。

四、防疫科每月对辖区内的门诊和住院日志进行一次检查核对。

五、医院防保人员应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对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按要求时限网上直报。

六、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甲、乙、丙类传染病不按要求瞒报、缓报、谎报,一经查实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医疗废弃物处理工作制度

1、指派专人负责医院医疗废弃物处理工作。

2、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站门口有明显警示标志。医疗废弃物分类包装,标识清晰,加盖存放;

3、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二次,每次60分钟,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喷雾消毒二次,地面消毒二次,并做好记录;

4、处理站每日定时开放,接收、转运的医疗废物应严格进行登记并执行双签字制度;

5、按规定定时将医疗废物由专人送至指定地点集中处理,并做好交接记录,取回回执;

6、严禁转让、买卖医疗废物,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7、医院医疗废物领导小组定期对处理站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记录在案。

8、如发生遗失、渗漏等应立即向医院及主管部门报告,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防止污染和扩散。

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管理制度

一、各科室使用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从设备科领用,应确保合理使用,防止积压浪费,杜绝流失,设备科购入时应“三证”齐全。

2、护士长或管理人员要加强对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储存管理:设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专柜并保持柜内洁净、干燥;不同类型、型号用品分别存放;按有效期先后放置,做到生产日期、有效期明显;杜绝使用过期用品;室内无污染物品及腐蚀性气体。

3、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再次消毒易发生材料质地的变化,不提倡再次消毒重复使用,严禁进入体内用品使用再次消毒用品。

4、操作者在使用前注意检查:单包装有否生产日期及有效期,包装有否破损、污染。

5、使用过程中若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有关医疗事件,必须封存原物并按规定登记:发生时间、种类;受害者临床表现、结局;所涉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生产单位、生厂日期、批号及供货单位、供货日期等。并及时上报。

二、使用后回收必须按以下分类入袋,统一处理销毁。

1、针头类:使用后卸下,单独浸泡于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中60分钟,每日取出沥干放入黑塑料袋待收。

2、针筒类:使用后必须将针筒与针芯分开(有脓、血的针筒必须先用2000mg/L有效氯冲净后再分开)放入黑塑料袋待收。

3、输液、输血器:使用后先剪下针头,浸泡于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中,剪破茂菲氏滴管放入黑塑料袋待收。

4、一次性塑、胶手套:使用后毁形放入黑塑料袋待收。

5、其他易毁形一次性物品各种引流袋、引流管、导管、药碗、镊子等,使用后毁形放入黑塑料袋待收。

6、其他难毁形一次性物品包括胸腔引流瓶、镇痛泵、口腔科专用器械等,使用后放入黑塑料袋待收,由一次性医疗用品处置室统一毁形。

紫外线灯安全使用制度

1.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每周用酒精纱布进行

擦拭,若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应随时擦拭。

2。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3.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

水雾,温度低于20度或高于40度,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

照射时间。

4.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5.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lOOuw/cm2,使用时灯管不得低于

70uw/cm2,低于70uw/cm2立即更换。

消毒药剂使用制度

1.化学消毒药剂的应用原则,应坚持合理、少用的原则对医院所用的医疗器材及用品,能采用物理方法的(如压力、干热消毒灭菌)不用

化学消毒剂。

2.凡一次性使用物品、不允许使用化学消毒剂浸泡后反复使用,医院

内常规清洁扫除,无需使用化学消毒剂。

3.使用时应按产品说明配成适当的浓度,并准确掌握使用时间。4.要熟悉化学消毒剂的毒副作用,使用具有腐蚀刺激的化学消毒剂应

避免直接接触和吸人,必要时采取带手套等防护措施。

转科、转院制度

1、医院因限于技术和设备条件,对不能诊治的病员,由科内讨论,经医务科报请院长或主管业务副院长批准,提前与转入医院联系,征得同意后方可转院。

2、病员转院,如估计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与病员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后作出留院处置,待病情稳定或危险过后,再行转院并落实年病员转院时,应将病历摘要随病员转去。

3、病人转院时,主治医师应出具病史摘要及所需的证明文件,并同时办理结帐手续。

4、病情应转院而病人家属不愿转院时,主治医师应劝说动员其转院,如劝说无效,应报告科主任(负责人)或业务院长,并由家属在病史上签字。

5、院内转科,需经转入科会诊同意,由主治医师开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将病人陪送到转入科。

6、转出病人有登记并有随访记录。

健康教育制度

1.定期给区卫生宣传栏提供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并有记录和资料保存。2.开展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定期上健康教育课,每年不少于两次。3.实施健康教育职责,做好门诊和病房的健康教育。做到门诊有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内容有针对性。4.使用健康教育处方。

5.对职工健康教育每年不少于两次,覆盖职工总数70%。6.做好站里网络健康教育宣传。

安全工作制度

1.安全工作实行站、科两级负责制,分管站长负总责、各科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科室的防火、防盗、防水等各项安全工作。2.治疗室、化验室、药库、药房、仓库等重要场所禁止吸烟,禁用明火。3.发现安全隐患或电器设备损坏应及时报告分管领导,及时报修,一切电器设备不得任意拉接,不准擅自更换保险丝更不能用铜丝代替保险丝。

4.每日下班前应检查室内电器、切断电源、关好水龙头、门窗,重要部门要安装防盗门窗。本科室钥匙不得转借外人,如有丢失立即报告,及时处理。

5.假期值班人员必须在岗在位,忠于职守,要经常巡视各科室,注意防火、防水、防盗,如有异常,要及时上报。

奖罚制度

1、因违反诊疗操作常规或责任心不强、脱岗等造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视情节轻重,追究当事人及相关责任人责任,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涉及到医疗赔偿事故的,当事人应承担10%经济赔偿责任;

2、迟到早退者,超过5分钟罚款20元,在班不在岗,造成不良影响的每次罚款50元;

3、与病人及其亲属争吵或医务人员在上班期间相互争吵,造成不良影响的,每次罚款50元,情节严重者将追究责任及开除;

4、每人每月休息两天,因工作不能休息者,每天补助50元,法定节假日上班按总公司华泰医院相关标准补贴,护士加班每小时补贴5元;

5、请假制度,特殊情况需要临时请假者,需提前3天(突发事件除外)并写好请假条,交于门诊主任处,一经批准方可;

6、不合格处方每份罚款5元,不合格病历每份罚款20元;

7、发错药,收错费,出错报告,造成不良影响的每次罚款20—50元。

8、因服务态度,诊疗过程中不负责任的,被病人投诉者,每投诉一次罚款200元;以上制度行政人员将不定时督查,年底将评出优良差,酌情奖罚,优胜劣汰(最末淘汰制)。

考勤制度

1.全站职工必须执行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坚守工作岗位,严格考勤制度。

2.病事假请假按有关规定执行,事假未经批准擅自不上班者按旷工处理。3.因公、因私外出办事,事先向领导说明,经批准后进

行,因私外出未经批准则按旷工处理。

乡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的管理 第6篇

一、目前乡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指标管理体系

到目前为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的管理还没有一整套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档案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模式,多数单位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进行管理,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系统化,主要体现在:

1、年初缺乏计划,年底没有考核,档案管理状况同科室的考评没有直接挂钩,缺乏规范化的措施。2、由于认识程度不同,各科室的档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按照规定收集档案的现象依然存在,档案丢失、归档不及时、个人留存不交的情况时有发生,档案的管理职责有待进一步加强。3、由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规范,缺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性医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档案的分头管理和分散保管现象严重,各自为政、标准不一,装具参差不齐,档案利用率低下,信息管理与档案管理严重脱节,人力、物力和空间浪费现象严重。

(二)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以医疗服务为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对社区医疗服务档案缺乏严格的考核,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档案痕迹留存可有可无的模糊认识。至今仍有不少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对档案管理意识还较淡薄,同时由于受人员、设施、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档案管理工作受到冷遇。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导致个别同志为了方便自己利用,任意扣压或丢弃使用完毕的文件材料。

(三)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人员知识更新不够,业务素质不高。档案管理工作是专业性强、涵盖面广、涉及部门多、工作内容繁杂的一项专业性工作。从目前看,各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人员,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为缺少,大部分档案人员专业水平偏低。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人才培养中,一般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没有纳入计划和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平时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够,缺乏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培训,缺乏创新和活力。

(四)档案信息开发不足,档案利用率偏低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开发利用档案仅满足于“查阅文件”的被动封闭式的状况,只是发挥其简单的自然属性,使大部分档案信息处于“沉睡”状态,从而失去了档案存在的价值。同时档案的分散管理也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人员难以对档案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和开发利用,档案室也就不能提供综合性、宏观性、整体性强的档案信息,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档案利用率的低下。

(五)档案管理尚未与医疗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

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近期和远期规划中,一般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规模、医疗设备、技术水平、人员结构等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则。而对档案管理、档案设备投入等考虑较少或完全未纳入规划中,造成档案管理水平无法与医疗业务同步发展。一些单位由于医疗用房紧张,挤占档案用房现象普遍。另外,档案管理设备陈旧,管理技术落后,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较少,基本还停留在手工收集、检索阶段。档案管理与医疗服务的不协调发展必然导致档案信息的开发不足,并最终导致医疗服务丢失档案信息保障的后果。

二、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理顺关系,健全制度,拓展档案的归档范围

社区医疗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和依据,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应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下,由县卫生管理部门档案机构负责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工作的具体监督和指导。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应明确一名领导分管档案工作,把档案工作纳入领导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应理顺档案管理体制,建立综合档案工作机构,负责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和统一管理本部门形成的各种载体的全部档案(病历档案除外)。各单位应根据工作实际配备1-2名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是促进档案工作规范管理的关键。要结合本单位档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档案接收、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使档案工作各环节的运行有章可循,使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归档范围进行收集、积累和整理。对各科室的各类档案材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增加档案管理的综合性和独立性,编制统一的分类大纲,把各门类的档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系统地进行整理,统一分类编号。完善的制度与职责,将使档案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档案人员管理档案更加规范,对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要建立健全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制度,并纳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确保每项重要的医疗、防疫、科研、教学、药品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都有完整、准确、系统的文件材料归档。

(二)加强领导,重视宣传,增强全员档案管理意识

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医院档案工作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各级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应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领导重视是档案管理的前提,要把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要大力宣传档案工作,使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领导、管理者、职工都能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档案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

(三)重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规划,促进档案建设与业务建设同步发展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管理作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中是不可缺少或替代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制定中长期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档案管理的设计和建设,要根据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发展规模和需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大档案管理的建设力度,使档案管理的用房条件、设备配置、人员配备、业务培训、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业务发展相适应。

(四)加强投入,提高配备,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重视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有条件的单位还应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及档案管理软件等,提高档案信息的基础质量,扩充档案的种类,使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发生的重大事件,不仅有文字、照片、录像甚至光盘等电子档案,而且利用方便,逐渐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五)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要将档案人员培养纳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人才培养计划,应加大对档案人员教育培训的力度,鼓励支持档案管理人员的学历教育和业务学习及培训,通过在职学习、短期培训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专职档案人员及兼职档案人员都应做到持证上岗,学历层次应在大专以上,有条件的应参加档案管理专业的职称考试,取得档案管理专业的职称,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推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六)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使档案资源为社区医疗工作服务

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档案管理的主要目的,通过档案的深层开发,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业务、管理及患者服务。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使社区医疗服务的档案为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编研活动,对信息进行开发,编写各种专题汇编,为利用者提供多方面、有实效的信息。另外还要加强档案利用反馈信息的管理,以满足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求,从而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也由此提高档案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档案建设。

大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站 第7篇

1 一般资料

地市级城区CHS站为城镇基层CHS站。随州地区城区内现有人口50万人, 设有6个CHS中心30个CHS站 (被国家确认的24个) , 共有在编人员107人, 其中护士35人。隶属三级综合医院管辖1个中心5个站, 在编人员46人:行政主任1人, 医、药、护、收费各2人, 工勤人员5人;中心被省卫生厅评为“全科医学社区实践培训基地”、“省级CHS示范点”1个。隶属三级专科医院管辖1个CHS站, 在编人员5人:医护各2人, 工勤人员1人。隶属二级综合医院管辖1个CHS中心, 在编人员4人:医护各2人, 兼职护士长1人。由原厂医务室转型的CHS站3个, 在编人员12人:每个站医护各2人。以上CHS站均被国家验收确认。隶属地段卫生行政部门管辖4个中心21个站 (其中被国家验收确认15个, 验收不合格未被确认6个) , 在编人员40人:医生25人, 护士15人 (除15个国家确认的CHS站各配备1名护士外其余均为私营个体诊所无护士) 。护士学历:本科5人、大专7人、中专15人、高中8人。职称: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23人、护师10人。年龄:30~40岁5人、40~50岁23人、50~60岁7人 (内退后返聘5人) , 平均年龄46.7岁。

2 管理现状与分析

依据“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 (试行) ”, 对照CHS护理管理标准与基层CHS护理管理现状进行比较, 如表1。

2.1 管理模式不统一。

目前, 我国社区护理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个医院或当地的地段卫生机构承担, 国家卫生部没有统一的规划, 社区护理机构没有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 未建立专门的护理法规[2]。本地区管理现状与全国一样, 隶属医院管辖的即医院型CHS站, 由医院对其实行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 建立CHS中心, 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多元化服务, 人员结构相对合理, 有专职管理、医疗、护理、药师、收费及工勤人员, CHS站除进行医嘱型功能制护理外, 协助CHS中心开展多元化服务。隶属当地卫生机构管辖的私立诊所即私营型CHS站, 调查中发现无专职护理、药师、收费及工勤人员, 由医护人员承担药师、收费及勤杂工作, 30个CHS站6个无护士, 占20%比例。私营型CHS站无专职管理人员及组织管理模式, 与医院型CHS站相比, 护理管理存在很大差异, 除完成基本的医嘱型功能服务外, 无法落实护理质量及发挥社区护理基本职能。

2.2 护理管理不规范。

资料显示:医院型CHS站, 虽然有专职护士, 但多数为知识层面偏低、年老体弱、身体亚健康或为退休后返聘的老龄化人员, 因社区护士的待遇偏低 (比院内护士绩效少20%~30%, 返聘护士800元/月) , 造成社区护士的流动性大, 护理队伍不稳定。无专职的护理管理人员及护理一级质控组织, 通常是一名护士长分管所有社区护理管理工作, 一般约有3~6个CHS站, 分布区域较广, 间距约有3~5km, 同时还为兼职 (兼职所在CHS站的日常护理工作) 。一级护理质控无法按标准要求完成, 每月未开展护理质量评价分析及护理差错防范讨论, 不能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和差错, 不能提出对应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无法体现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效率, 存在社区护理管理滞后, 护理质量得不到保障。私营型CHS站社区护士普遍存在人员不足或空缺, 有护士的CHS站因人员不足既要担负护理治疗性工作, 又要担负收费、发药及勤杂工作, 待遇低 (<1000元/月) , 护士流失严重 (如有的CHS站营业证上记录有护士, 而实际上护士已走) 。无专职护理、管理人员, 护理组织形同虚设, 存在护理管理断层, 护理质控无法落实, 护理质量无法保证。

2.3 岗位培训未落实。

由于CHS工作量大、工作范围广、工作对象泛, 资料显示社区护士编制明显不足、空缺、老龄化、流动性大, 使社区护士没有足够的机会和条件参加学习和培训, 除CHS中心护士长参加过培训外, 其余社区护士均未参加岗位培训, 社区护理工作无论从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及专业层次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和滞后, 阻滞了CHS护理功能的发挥, 制约和影响了CHS的健康发展与社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2.4 存在护理安全隐患。

各基层CHS站普遍存在房屋面积小 (20~80㎡) , 医院型CHS站对配药区、治疗区、建档工作区等有明确的区域划分, 布局较合理, 标识清晰。私营型CHS站有的无明显的区域划分, 配药区与各个区域无明显界定, 环境不清洁有明显污迹, 一次性无菌物品随地堆放。使用后的无菌物品处理、一次性用物管理、医疗废物处理等均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处理流程, 在日常护理技术操作中离不开使用无菌物品、一次性用物及由此产生的医疗废物。基层CHS站无专职和充足的护理、管理、工勤人员, 无专用的消毒设备设施, 使用过的无菌物品处理、消毒, 采用简捷的自来水清洗, 煮沸消毒。一次性用物无严格的验证、登记、进货、质量监测及用后毁形等管理制度, 医疗废物未建立严格的分类、出科、交接登记处理程序, 存在安全隐患。

3 管理对策与建议

3.1 总结调查结果, 及时反馈意见。

调查工作完成后, 调查成员认真总结, 对调查结果进行评估分析, 及时向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汇报, 提请组织召开隶属医院分管护理院长及隶属地段卫生行政机构分管CHS领导、各CHS中心负责人参加的社区护理管理专题会议。会议内容重点反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与安全隐患, 组织学习CHS评价标准, 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设性指导意见, 强调落实政府投入, 改善社区环境, 提高护士待遇, 稳定护士队伍, 规范管理模式, 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 为改善我市CHS护理管理现状, 保证CHS护理安全提供保障。

3.2确定服务模式, 转变服务理念。

社区护理的特点以预防保健为主, 以群体健康为焦点, 具有服务的综合性、分散性及长期性、自主性及独立性、可及性与协作性。社区护理功能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 开展常规医疗护理、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训练、饮食指导、健康教育、临终关怀、心理治疗、卫生健康, 发现和评估健康问题, 协助转诊、会诊、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等多项服务内容, 做到服务到位、技术到位、管理到位, 让社区居民感受到在地理上、时间上、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实惠, 为此确定了社区护理的多元化服务模式。首先应从管理理念上转变观念, 找准新时期社区护理工作的功能与定位, 打破传统的功能制医嘱型护理模式, 从思想上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 做到服务内容从医疗护理服务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与维护、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上转变, 服务对象从为患者服务向为社区内所有群体服务转变, 服务方式从院内护理向院外社区、家庭转变, 服务角色从执行医嘱式的“配角型”向社区护理工作的自主性与配合性相结合的“主角型”转变, 使基层社区护理工作随着新时期CHS的步伐快速健康发展。

3.3健全护理组织, 规范护理管理。

社区护理机构应建立“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为一体的专门的、系统的、完善的社区护理网络系统[3]。依据CHS护理管理评价标准中资质条件要求, 每个CHS中心应配置1名专职护理管理人员, 每个CHS站应配置1~2名全科护士, 由护理管理人员与护士组成一级质控管理组织, 制订社区护理质控标准, 每周按照标准随机抽查各CHS站护理工作质量2~3次, 汇总记录1次;每月以中心为单位开展护理质量评价分析与护理差错防范讨论1次, 对检查中发现的护理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并开展质量追踪。

3.4 加强岗位培训, 发挥社区功能。

社区护士的职责从传统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现代的“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除要全面熟练地掌握护理知识和技术, 了解社会、人文科学知识, 人际沟通技巧外, 还应具有综合护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处理能力, 能够独立评估、诊断、处理个体、家庭、社区的健康问题。这对社区护士的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区护士必须相对年轻化, 进入社区前由市护理质控中心组织专业护士进行岗位培训, 有机会参加省内或国内的社区护理学习班, 使每一个社区护士达到全科护士标准, 掌握社区护理工作内容, 认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3], 积极开展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CHS, 充分发挥社区功能作用。

3.5 合理布局, 完善制度, 消除安全隐患。

规范CHS站面积 (不得小于80㎡) , 强调区域 (配药区、治疗区、工作区) 划分, 标识清晰, 建立健全消毒隔离、一次性物品管理、医疗废物处理等管理制度, 配备必要的工勤人员, 负责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出科登记、交接处理。一次性物品验证审批进货应由地段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承担, 严把质量关。可重复使用的无菌物品的处理, 可依赖当地验收合格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开展社会化消毒供应有偿服务, 以确保消毒物品质量, 消除安全隐患。

摘要:分析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理管理现状,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护理管理现状主要有管理模式不统一、建筑布局不合理、护理队伍不稳定、护理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认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管理现状存在安全隐患, 只有规范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护理管理, 加强岗位培训, 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 确保社区护理安全。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管理,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 严冬梅, 郭小红, 谭桂花, 等.居家患者家庭访视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2, 2:118~119.

[2] 余旻虹, 徐珊.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 :61~62.

大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站 第8篇

原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采购配送形式

过去, 各服务站药剂人员每周一根据前段时间药品的实际用量和现有库存, 参照设定的药品库存高、低限, 生成药品采购申请单, 递交至中心药库。中心药库接收到各服务站药房和门诊药房的药品申领单, 根据现有的药品库存, 形成医院总的采购计划单, 登陆浙江省药品交易采购平台进行采购。一般情况下, 医药公司获取各自相关药品信息, 周二组织配送药品至中心药库, 库管员对照医药公司的出库单及随货联审核药品实物进行入库验收摆放, 核对无误完成入库手续。周三库管员根据4个服务站各自的申领单发放药品, 打包装箱, 放置于待发区。周四中心派专职人员配备专用车辆送至各服务站药房, 各服务站药剂人员再根据中心药库的出库单验收药品。此种配送模式, 中心药库产生大量重复繁琐的操作, 增加了劳动强度, 加剧人员、用房和用车紧张, 降低工作效率。

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直接配送到站的条件

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剂人员具有较好专业素质:服务站药剂人员应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药品管理水平, 熟练掌握药品采购计划的制定和药品验收复核、养护等相关技能, 掌握医生用药习惯, 了解周围居民的用药需求, 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 及时调整药物品种和数量, 以适应临床变化, 满足临床需求。

建立更加完善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门诊药房、中心药库和服务站药房的药品实行实时动态管理, 贯穿药品的采购计划编制、采购、出入库、销售等整个过程, 查询各药房药品出入库明细、药品的库存、各时间段药品销售量等, 根据各药房在具体时间内的销售情况, 自动生成采购计划。

具备一条流畅的采购供应链:宁波市海曙区卫生局在浙江省药品交易采购平台确定了5家规模大、信誉好、配送及时的医药公司作为区卫生局下属公立医院的配送企业。药品采购信息通过省药品交易采购平台传送给医药公司, 然后由医药公司及时地把药品配送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个服务站。

更新药品采购平台软件:宁波市海曙区卫生局向浙江省药品交易采购中心提出申请, 要求在采购平台的药品新建订单上增加维护订单配送地址功能, 使得一张订单满足分别配送到中心和各服务站的需求。这样既能满足医院的配送需求, 又能达到省药品交易采购中心提出的限制采购次数要求。

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直接配送管理模式的实践和优点

2012年海曙区卫生局建议采用药品直接配送到站的模式, 我中心首先进行了试点, 每周一由各服务站药剂人员根据前期药品的销售动态制定采购计划, 上传到中心药库, 中心采购人员根据各药房的采购计划在浙江省药品交易采购平台统一建单采购, 周二医药公司根据订单上的配送地址分别配送到中心和各服务站, 服务站药剂人员对照医药公司的出库单、随货联审核药品实物进行验收, 核对无误完成入库。经过尝试, 发现我中心药库的工作量大大减轻, 重复劳动和中间环节减少, 如药品摆放、领药发药、打包装箱等, 库管员从繁重的药品保障工作中解放出来, 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合理用药,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开展全程化药学服务[1];药库储存压力明显减轻, 有效节省了储存空间, 缓解医院用房紧张局面;药品流通环节减少, 到货时间明显加快, 使社区卫生服务站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得质量保证的药品。现我区的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采用药品直接配送到服务站的管理模式。

综合我中心在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直接配送到站模式的实践, 不难发现, 只要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药库有序化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剂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 在医药公司的积极配合下, 就可以实现药品直接配送到站的管理模式, 从而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药库零库存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基于社区智能管理需求的服务设计 第9篇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 推动管理重心下移, 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发展社区服务站等专业服务机构, 有效承接基层政府委托事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 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 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 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这些对基层社区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社区基础管理, 而且要求以居民需求出发, 通过信息化、电子化的管理手段做好智能管理。

始于2005年北京市东城区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创新打开了智能化管理城市的新思路, 不仅提升了基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办事效率, 而且提升了居民宜居环境, 是促进和谐社会与智能管理的有益尝试。

北京市政府在"科技北京"发展战略中提出:"提升民生科技在首都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医疗卫生、旅游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服务水平, 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做出切实贡献。"这些要求基层政府管理部门进一步开阔管理思路、丰富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效率, 不仅要提升城市管理能力, 而且要求进一步细化到政府最基层管理单元--社区 (行政村) 的管理方式及手段。

据统计, 北京市共有230余个街道, 下设6600余个社区 (或行政村) , 这些最基层政府的管理部门是最接近社区居民的组织, 它们工作的效率, 以及结果直接代表了政府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 它们给社区居民的感受是最直接体现政府规划及发展战略的执行情况, 这就要求社区的管理更加智能化、更加自动化、更加人性化。

二、设计思路

以往单纯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体现智能管理的思路, 本文作者认为要实现社区智能管理, 就应该包括社区职能管理、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居民互动三个方面。只有这三个方面一体化设计才可能实现社区智能管理。

本文作者尝试用"服务设计"的思路去开发和完善社区智能管理体系。

服务设计可以简单归纳为是以使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 通过运用创造性的、人性化的、客户需求出发的、提升客户感知的一种设计方法, 是确定服务提供的方式和内容的一种过程。有别于传统的工业产品、电子产品和生活日用品, 服务体系或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概念或一个思路, 而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品, 但也是能给使用者带来客观感受的方法。因此, 服务产品也可以说一种特殊的"体验产品"。这种将服务和设计结合起来说是设计学中比较新颖的课题, 也是服务学和设计学中一个交叉领域。服务设计作为一门学科, 不应当孤立的看待, 而应该同服务开发、管理、运营和营销结合起来, 和一般的管理活动相比, 设计活动具有更强的观念性和基础性。对于服务产品设计, 目前各国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是统一的是服务设计包括下面几层涵义:

1. 设计活动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求;

2. 设计活动包括产品本身设计和产品提供过程的设计两方面内容;

3. 设计活动本身是一个转型处理过程;

4. 设计活动始于设计理念的形成, 结束于设计理念被转化成各种具体要求。

三、问题分析

基于上述服务设计的理念, 本文作者率先分析了现在社区职能管理、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居民互动三个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结果如下:

四、解决思路

从服务设计的理念, 以及用户需求分析智能社区管理系统应包括的内容为:

1. 社区职能管理

(1) 建立有效地社区数据采集方式, 实现快速录入与电子化管理;

(2) 建立有效地社区数据管理体系, 实现社区数据分析与数据共享机制, 减少重复采集, 提高社区数据管理效率。

根据上述两点需求, 在社区职能管理方面, 政府人员的工作可描述为:每个社区管理人员日常对负责的区域进行巡检, 一旦看到公共设施的损坏或缺失等情况时, 就会使用定制的无线手持终端进行现场拍照 (或者录制音频/视频) , 填写电子表格, 然后立即通过无线网络把照片 (音频/视频) 和表格实时发送到社区管理监督中心的监控平台。

根据工作性质和要求, 社区管理人员的职能管理工作又可分为主动上报信息 (事件) 和被动接受工作任务两项。

具体的客户需求可分离成如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 社区管理人员通过手持终端, 可以把现场的图片、视频/音频文件、数据表格信息、城市部件信息通过无线数据网络发送到社区管理监督中心。

第二, 根据需要, 可以通过手持终端参加由社区管理监督中心发起的电话会议, 人数可能从几人到几十人不定。

第三, 社区管理监督中心可以向社区管理人员群发一些文字或者图片信息, 如会议通知等。

第四, 社区管理监督中心可以实时获得社区管理人员的位置信息并显示在GIS大屏幕上。

第五, 社区或街道领导可以通过无线或者有线的方式, 很方便地从社区管理监督中心获得所需的监管报告信息或者城管员的当前位置信息。

2. 社区便民服务

(1) 让居民清楚地知道可享有哪些社区服务, 如何享受社区服务;

(2) 有效地评估体系, 对社区服务商进行评价, 实现优胜劣汰。

3. 社区居民互动

(1) 政府-社区:有效地任务下达和社区工作的委派, 提高社区工作效率;

(2) 社区-居民:综合利用社区里的电子屏、用户手机、网站论坛、电视等媒介, 进行社区信息发布;

(3) 居民-居民:建立一个社区虚拟论坛, 通过线上互动促进线下社区居民间的邻里关系。

五、建设方案

在实现上述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作者分别从社区职能管理、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居民互动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电子化智能系统改进的建议:

1. 社区职能管理的设计

(1) 建设要点。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沉淀;利用信息化技术, 加强社区工作执行力, 改善数据准确性。

(2) 拟建设项目。 (1) 社区工作执行信息化--利用IMS即时消息平台实现信息采集和互动;信息互通--利用飞信将政府、居委会和社区服务人员互联执行审核--对执行情况通过飞信进行管理。 (2) 社区信息采集创新化。基于无线通信网络的无线采集--利用平板电脑或手机终端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全面集成采集--采集文字、数字、录音、录像、照片以及位置信息。 (3) 社区数据"云计算"中心。数据整合--整合民政非政务数据;数据沉淀--集各种填报表格于网上;数据共享--发展数据分析和数据共享。

2. 社区便民服务的设计

(1) 建设要点。利用政府公信力公布社区服务标准和菜单; (1) 利用居民力量开展社区服务评价; (2) 开放服务能力接口, 吸引基层与社会参与。

(2) 拟建设项目。 (1) 社区服务菜单;服务门户--建立服务菜单, 推荐服务标准;服务体系--对政府投资或政府管理的服务利用网络和飞信进行全程监督;服务平台--提升"96156"由热线为服务热线、质量监督、精品服务管理的综合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平台。 (2) 社区服务评价系统。服务检索--建立社区服务的"淘宝"网, 协助居民、社会双向沟通;服务评价--建立评价网站, 通过居民评价, 规范服务体系。

3. 社区居民互动的设计

(1) 建设要点。 (1) 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善政府宣传; (2) 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居民互动, 发展社区文化。 (2) 拟建设项目。 (1) 社区宣传信息化;社区电子屏--统一发布、多媒体、低碳;网站升级--"96156"社区网升级互动;互动高清电视--利用互动高清电视进行宣传。 (2) 居民无线服务网络。无线网关--与电子屏互动, 收集居民信息;个人信息门户--市民主页、社区彩信报等内容。 (3) 网上虚拟社区。虚拟社区--利用博客、互动游戏等虚拟社区功能促进居民互动;居务频道--由居委会牵头, 开辟居务、子女教育、社区医疗等频道推进社区发展。

六、结语

大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站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目前,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共有24个站点, 分布在127平方公里范围内。社区责任医生44人, 男38人, 女6人;平均年龄55岁, 其中45~60岁25人 (56.8%) , 61~69岁19人 (43.2%) ;原村医收编24人 (54.5%) , 原乡镇卫生院医生20人 (45.5%) ;学历:高中以下43人 (97.7%) , 大专1人 (2.3%) 。护士24人, 均为女性;年龄20~45岁, 平均28岁;原乡镇卫生院护士9人 (37.5%) , 后配备15人 (62.5%) ;中专15人 (62.5%) , 大专9人 (37.5%) ;合同制21人 (87.5%) , 编制内3人 (12.5%) 。

2 存在问题

2.1 人员结构不合理

社区责任医生队伍老化, 平均年龄55岁。受医疗大环境的影响, 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护士毕业后直接进入站点, 87.5%为合同制护士, 造成人员流动性大, 队伍不稳定。

2.2 消毒物品配置不合理

基层医院设备科采购渠道狭窄, 规格型号单一, 配送站点的一次性无菌物品以大包装形式为主, 但每个站点的业务量不多, 常与实际消耗不匹配。检查中发现6片装无菌纱布和50支装棉签开封后未及时消耗, 使用时间超过24小时;60ml装碘伏超过7天;500ml装酒精使用时间超过1个月;部分站点受经济利益驱使, 在消毒设施完善的情况下擅自开展小手术;扎脉带数量不足, 输液时未执行一人一用;拖把清洗后直接堆放在水槽或墙角边, 未分区使用, 存在交叉感染隐患。

2.3 防控知识缺乏, 培训不到位

社区医护人员由于自身文化层次偏低[1], 知识结构老化, 主动学习能动性差。我科每年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集中化常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2次, 形式较单一, 知识面局限。

2.4 制度落实不到位, 监管不力

每季度由公共卫生、医疗、护理、院感、药房人员组成的检查组深入站点进行检查, 完成一次检查至少用时2天, 平均每个站点耗时约10分钟, 在较短的时间不能全面监管到位。检查中发现一些医生无菌观念差, 换药、拆线等操作器械消毒不到位, 浸泡容器长期未更换消毒。此外, 质量检查结果反馈滞后, 通过下月工作例会进行传达, 较流于形式, 整改不及时。

2.5 标准预防不到位

医生在诊疗操作中自我防护意识差[2], 凭工作经验保护自己, 手卫生落实不到位, 擦手毛巾未悬挂晾干, 无菌操作时未佩戴口罩、帽子, 医疗垃圾未及时处置。

3 对策

3.1 人员结构调整

我院新招聘定向培养的社区全科医生2名、护士1名充实到站点。指定1名站点护士监管站内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对业务素养较差、没有上进心的护士调整岗位。

3.2 改进物品配置

根据国卫办医发[2013]4 0号《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中对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伏、酒精启封后使用的有效期为7天的规定。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站点一次性物品消耗量少、节约成本及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 与设备科沟通后调整了一次性无菌物品采购规格:新增2片装无菌纱布;取消碘伏和酒精消毒液, 直接推广使用20支装的酒精棉签和碘伏棉签;根据各站点输液病人数领用充足的扎脉带, 确保一人一用一消毒;配备设施, 如挂钩、标识等, 便于毛巾的悬挂、拖把的分类标识。

3.3 加强知识培训

我科联合护理部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方法, 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对新进站点的医护人员统一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考核合格方能上岗。对24个站点的医护人员每季度进行1次规范化的知识培训, 以PPT多媒体形式授课, 课件上传医院内网系统, 便于下载巩固学习。对业务骨干增加外出学习机会, 以转变理念, 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3]。

3.4 改进监管方法, 加强考核力度

3.4.1 检查方式改变

以往采取大部队定期检查、书面反馈的传统方法, 现改为分批次、不定期检查。现场检查以图片拍摄取证, 口头反馈, 当月集中会议时除文字反馈不足外, 以PPT呈现各站点存在的问题, 增加视觉冲击。

3.4.2 加强绩效考核

对问题突出的个人, 除扣除当月相应奖金外, 责令其整改后才予发放剩余奖金。优秀站点可作为示范站展示, 营造鼓励为主氛围, 利于工作开展。

3.4.3 结对管理, 紧密联合

按片区划分, 3~4个站点为一组, 与中心1名工作能力强、负责任的医护人员结对, 做常态化指导, 形成无缝化管理。

3.4.4 个性化管理, 规范操作

针对个别业务量较大, 有能力开展小手术的站点, 完善消毒灭菌设施, 做好人员上岗培训及日常工作的督查。对没有医院感染防控能力的站点, 从源头上堵截相关无菌用物的领取, 坚决取缔侵入性操作的开展。

3.5 加强职业防护

通过解读标准预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提高社区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在诊疗操作中严格落实手卫生, 擦手毛巾定时清洗、悬挂晾干, 规范口罩、帽子佩戴, 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分类要清楚, 定期由专人回收医疗垃圾到中心集中处理。

4 小结

由于站点多、涉及面广, 人员结构及消毒物品配置不合理等因素, 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成为难点。通过实施人员结构调整、完善设施配置、强化知识培训、改进监管方法等一系列措施, 在第三季度3次质量检查中未发现无菌物品过期情况, 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主动预防意识、规范操作及标准预防方面较前均有明显改善, 有效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和医疗质量安全, 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符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1) :142.

[2]周飞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6 (6) :23.

社区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石 第11篇

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公共服务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社会转型的核心内容,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区民主治理实现城乡管理体制的一体化,最终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社区作为公民社会活动的共同体,既是居民实现社会生活的基本空间,也是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末端领域,其在我国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因此,随着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协调推进,社区必将成为我国基层治理中维护社会和谐安定、保障民生公平权利、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承接社会转型的重要基石。

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割裂,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导致了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长期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社区居民享有起点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权利,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迟缓、消费增长乏力、“两栖人口”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缺失等一系列发展难题;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基层治理的内容虽与农村社区存在细微差异,但是面对相同的宏观背景和社会挑战,城乡社区在运行机制、治理目标等诸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因此,城乡间要素流动加剧所带来的城市流动人口监管和综合治理混乱,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涉及的农村土地流转、房屋拆迁以及社会保障等基层改革的尖锐矛盾,都亟待我国在社区层面构建出有效表达民众利益诉求、民主处理公共事务的新型治理机制。

成都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第一大省的省会城市,为应对城市化过程中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自2003年以来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以经济市场化、管理民主化、社会公平化改革为取向,以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作为 “四大基础工程”重要内容,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推动了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进程。在基层治理方面,成都市注重社区变革的时序性,从基础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入手,加大基本公共产品的均等化供给,创新村级民主治理机制,使得农村社区能够获得与城市社区相同的发展基础和条件,构建了调节居民内部纠纷、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公共事务民主决策平台,解决了许多原来由政府无法妥善解决的基层改革尖锐问题,有效弥补了政府和社会在社会运转中的空白和失灵,对新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社区治理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成都村级治理机制的发展轨迹

(一)基本历程

2008年底,成都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建议》和《关于构建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指导意见》文件,按照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理顺农村社区组织职能关系、推进基层民主自治的思路,在全市农村初步构建了党组织领导、村民(代表)会议和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框架。

2010年初,成都市相继出台了《成都市村民议事会组织规则(试行)》、《成都市村民议事会议事导则(试行)》、《成都市村民委员会工作导则(试行)》以及《加强和完善村民党组织对村民议事会领导的试行办法》四项新型村级治理机制配套制度,保证村民议事会规范化运行,促进村委会转变工作职能。2010年9月,政府出台了《关于村级事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补充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级治理的监督职能,初步形成系统性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

2011年6月,成都市政府出台了《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以扩大基层民主自治为目标,以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化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和加强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功能,健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努力构建党组织领导、村(居)民(代表)会议或议事会决策、村(居)民委员会执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城乡社区民主治理机制。

(二)具体措施

成都市构建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思路,创新在于通过成立村民议事会作为常设议事决策机构,在授权范围内行使村级公共事务的决策权和监督权;目的在于实现社区治理的“三分离两完善一加强”,即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分离、政府职能与自治职能相分离,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组织的领导。

1、以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治理机制运行

建立村级公共服务的经费保障机制是村级基层民主治理机制运转的基础与保证。2008年起,成都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向全市范围内的建制村和涉农社区提供不低于20万元(2011年专项资金最低标准已调整为25万元以上)的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资金。为照顾相对落后地区,成都市确立了不同的市、县财政配额。中心城区由区财政全额安排,近郊区(县)财政按市与区(县)5:5的比例安排,远郊县(市)财政按市与县(市)7:3的比例安排,各级政府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投入的增长幅度必须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为确保资金对农村倾斜,成都市进一步规定各级政府应以2008年为基数,将每年新增的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公用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村级设施建设项目存在资金缺口的,可以在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向城投公司融资7倍杠杆率的专项资金。2009年,成都市、县两级财政共预算村级专项资金7.1亿元,投向近远郊区县的有6.7亿元,其中市财政下拨4.2亿元。确定的专项资金项目超过13000项,平均每个村(涉农社区)经费达到25万元。截止2010年7月,已核准融资的村(社区)88个,共融资金额1.2亿元。

2、以推行村民议事会构建民主决策机制

村民议事会的建立起初是应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需要,尔后与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紧密关联,形成了推动基层民主建设的突破口。村民议事会作为村级自治事务的常设议事决策机构,受村民(代表)会议委托,在授权范围内行使村级事务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实现村级自治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有序协调。自2008年成都市、区(县)两级财政为村(社区)提供每年不少于20万元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专项资金后,这一专项经费“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完全由村民及村民议事会民主决策。政府的决策仅限于制度安排、财政保障和项目规范,充分赋予村民议事会决策、管理和监督公共服务项目的权力,形成了上下联动的民主决策机制。在实践中,民主治理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民主议定项目,通过走访摸底、问卷调查、投票计分等方法,由村民集体决定项目内容和实施次序,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二是民主监督项目,村民议事会或监事会,定期对项目的实施和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三是民主评议项目,完成项目都要经过“三评”:一评是否达到合同要求,二评村民是否满意,三评如何改进提高。

3、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社区组织关系

成都市通过理顺村党委和村委会的重叠关系,一方面促进村党组织领导方式转变,使其由原来的决策、执行功能转变为领导和监督社区组织发展,将精力放在把握国家政策方针、维系群众关系、加强社区监管和自身发展建设,提高了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构建村民议事会民主决策机制,“倒逼”村委会职能转变,使其在承接上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的同时,成为对村民(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会负责、执行村民(村民代表)和村民议事会的决定的行动机构。在理顺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方面,考虑到村委会不仅是村级事务的管理机制,还是集体经济法人代表的双重角色,成都市积极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与村民自治职能分离,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保证其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经营管理活动。

4、以多元供给渠道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结构

社区多元治理的结构在于政府和社会基于各自的权利、利益和责任,在市场发挥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之上,共同构建稳定的选择关系。在具体实践中,成都市克服原有依托村两委负责公共产品供给的难题,根据“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基本思路,将现阶段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划分成7大类59小类,按照公共服务的性质分为政府为主、村自治组织为主、市场为主的供给主体,以“公共性服务政府承担、福利性服务社会承担适度补贴、经营性服务探索市场化供给”为原则,采用政府提供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由政府部门制定计划并负责实施;采用村级自治组织提供的服务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由村(居)民大会或代表大会或村民议事会自主决定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采用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农村公共服务,政府负责规制与监管,从而实现社区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

三、成都社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社区民主治理机制有利于缓解多方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上下互动”的治理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益探索。成都村级基层民主治理机制优于完全“自上而下”的传统体制,使改革过程中每一个措施具体落实到空间时能够充分体现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从而得到群众的支持,最大程度发挥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赢得发展的高效率;另一方面,村级基层民主治理机制又不同于西方自由民主制,这是党和政府“自上而下”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和改革内容架构、保证国家科学发展前提下的民主。当党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时,群众“自下而上”能够自觉地加以执行,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改革中防止利益被剥夺,赢得效益最大化。

第二,村民议事会有利于发挥自治组织功能,形成民主决策平台。发挥社区自治组织作用一直是推动我国基层治理变革的重要内容。成都市以村民议事会为突破口,使其成为村民自治事务的常设议事决策机构,改变了原有村级自治组织的弱势地位。村民议事会在实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化解了基层群众的内部纠纷,解决原来由政府出面做不好、做不了的“家务事”。成都的经验表明村民议事会作为代表公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村级自治组织,完全可以成为社区居民调节内部矛盾和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民主决策平台,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第三,专项公共资金有利于明确社区治理目标,增强基层治理效果。成都市在推动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专项资金,引导社区民众广泛参与区域内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建设,明确了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目标和任务。社区居民获得了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决策内容,真正乐于参加民主决策事务。从治理效果来看,这20多万元的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经费,对于短期改进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增进居民生活物质水平的效果看似并不明显,但是这笔完全由村民自主决定怎么花、怎么用的经费,让社区居民享有起点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权利,提高了其作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也为政府治理改革赢取了宝贵的民众信任基础。

第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引导治理结构改善,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基层民主治理改革的内涵在于将不同质的公共职能分别赋予相应性质的组织加以承担,理顺村级组织间的利益关系。政府虽然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控制着大量的社会资源,但是这种既“掌舵”又“划桨”的做法,不仅承担了极高的社会成本,导致有限公共产品的低效供给,还抑制了社会组织和市场发挥积极作用的生存空间,不能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弥补。社区治理的多元结构通过以民生性事务带动基层民主建设的方式,最终实现了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同步。

第五,村级治理经验有利于城市社区借鉴,促进城乡社区协调发展。农村社区治理和城市社区治理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他们都是通过利用社区的有限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和社区意识,构建上下互动关系的公民社会活动共同体,最终满足社区发展的需要。因此城市社区治理应充分借鉴成都村级社区治理的形式与机制,不断完善城市社区居民的自制建设,扩大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社区服务内容,实现社区的数字化动态监管,逐步构建城乡协调统一的社区民主治理机制,使社区真正成为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参考文献

[1]王巍.社区治理结构变迁中的国家与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李梅,李增元.我国城乡社区建设背景研究综述[J].天津行政学院,2010(11).

[3]李泉.中国城乡社区治理:反思与检讨[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

论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管理 第12篇

关键词:社区服务,市场化,管理,服务提升

1 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对于未来的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在这样的民生大环境下,民众对于社区的生活自然会有更多的需求,而社区在居民生活中显然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发展新社区服务方式就成为我国社区未来发展的趋势,而新型和谐的社区自然是民众的需求所向。

在人们看来社区其实更像是一个小社会,这里是居民生活和交流的一个互动性的公共场所,同时也是地域性人群的一个代表,在社区中民众有着共同的利益所向,并且以共同体的形式生活在社区当中,相同的行为规划和生活意识是维系整个社区群体的关键。所谓市场化社区其实就是指社区服务的市场化导向,通过市场来决定未来社区发展的方向,以此来更加贴近人群的需求,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和发展。所谓市场化其实是指在社区内职权的分工协作,将工作效力提高,并且提升社区的综合竞争力,让社区在市场活动中凸显其优势。当然中国化的社区也应当具备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民风习俗,每个地区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在这样的环境下,这种带有政治化的行政管理机构,需要融合市场化的发展。

2 我国社区市场化管理机制的要求

目前根据市场机制的含义,结合我国的社区管理现状对于整个社区市场机制有以下几个要求。

2.1 市场竞争环境

良性竞争在各行各业都是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市场化环境下所产生的特殊规律,竞争机制可以理解成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在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各个主体会根据市场运营中所发出的不同信号和发展趋势来调整自身的经营和决策的方向,来帮助自身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也使得各个主体的管理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对整个市场全面的推动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所以社区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特别是政府与营利组织之间的竞争,对于社区未来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在合理运用竞争机制的同时,允许自营部门参与到公共管理服务方面的工作,促使社区中的政府和营利组织形成合作竞争关系,实现社区公共资源积累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目前政府也需要提出一些更适应市场,更能够扶持相关组织的政策,让更多的个体参与到社区管理工作中去,最终形成多方参与的社区管理。

2.2 重视竞争成本数据的分析和判断

市场机制是混合着竞争以及风险机制的综合体,这对于个体组织来说是具有一定压力的,在竞争中个体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获利的方法求生存和发展。但是必须重视的是在管理过程当中,社区管理的公共性往往会造成成本管理的忽视。经济学家曼昆曾经指出:对公共产品的成本—收益分析是一个难题,有效率的提供公共物品在本质上比有效率的提供私人物品更困难。所以从中人们也不难看出,社区管理过程中成本收益的问题是一个关键,也是各个组织体不能回避的十分现实的问题。

由于我国社区长期处于政府管理的阶段,管理工作上的投入并没有以经济理念为重点,并不是实际讲究产出收益的问题,所以这就导致社区在管理的过程中造成了资金缺乏的情况,而由于资金投入匮乏也直接影响着未来社区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有效的发展,社区未来的管理必须建立在树立成本收益数据分析的智商,要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收益,详细地分析产出收益数据。通过建立管理制度,并且将收支完全的透明化,按照市场机制去进行管理和操作,并且政府可以通过一些引资等市场经营方式,进行合资入股等手段,提高社区建设发展,并且对于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帮助他们树立经济效益观念,这也从基础上为降低管理成本做了保障。

2.3 提高工作效率

在传统的公共部门管理工作中,往往会忽视结果和绩效,一些工作人员或者办事部门并不重视这些问题,这也主要是因为我国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所以社区管理个工作也就延续了这样的办事风格,甚至一些工作管理人员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始终习惯于自己拿一套所谓的权威统一的思想,对于新社区的市场化行为有一些抵触和排斥,但是这样的态度对于整体工作的效果必然是影响十分巨大的。

为了能够有效地改变这样的现状,现在社区管理为了迎合市场机制,已经将社区内部去向转向为外部去向,由过去重视过程转变到讲究结果,讲究工作效率。相关社区积极建立了市场化机制下的科学社区管理制度,并且树立了新型的工作管理意识,借鉴一些大型企业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社区管理工作的效率。

3 社区市场化改革后的绩效与服务提升

管理上的人性化是市场机制改革后最为明显的变化,相关的工作人员更加重视服务心态的变化,并且对于外地人口也能够有效做到本地化的待遇,这样让外来人口觉得更加有归属感,并且不再出现被歧视的情况,同时也通过社区党组织的建设,让党员积极发挥了有效的作用,行为举止的文明让社区更加的融洽和谐。

通过规范化的制度提高了社区管理工作,有效地解决了社区内的矛盾,同时规范化管理也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素养,并且制度的确立也有效的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每个部门都能做到各司其职,抓好分工,出现问题也能够责任到人,积极改善自己的行为,这样直接减少了社区工作人员和群众的矛盾和摩擦,提高了社区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也给居民的生活质量带去了更好更积极的影响。

市场化的改革,让社区管理人员更加务实,改变了传统的思维理念,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真正的做到的实处,为了加深与群众之间的感情基础,工作人员也充分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为了能够及时地解决问题,对于居民提出的问题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解决,这样也直接避免了部分矛盾的激化倾向,通过机制的建立,居民有了自治的权利,同时社区也会定期举办会议,帮助居民解决他们对社区不满意的问题,这也让社区服务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延伸。

4 市场机制社区发展需规避的问题

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结合公共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生活上的服务,提高民生质量。所以整个社区管理工作不论其使用哪种机制操作方式,其主要的理念根本不能发生偏离,要始终坚守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只有真正把居民的服务放在主体,才能给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带去正确的操作意识,并且未来才不会出现偏差。

社区管理工作应该建立正确科学的制度,要顺应市场潮流,利用先进的管理机制来进行工作制度的完善和规划,但是需要有效地避免市场化操作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健全社区制度的同时,需要给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的培训和理念的树立。而资金投入的问题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管理监督制度,资金的收入支出需要进行审批并且要透明化,用于社区建设的资金要专款专用。

现代社区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必须是建立在法治之上的,所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要完善且贴近社区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比如树立权威性,并且坚决防止利用公共权力操作违法的行为,避免腐败现象,等等。对于政府以及私营部门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做到不仅制度上有所依据,法规上也要有所限制规范。

参考文献

[1]丁丁.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杭州: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2.

[2]方伟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上一篇: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下一篇: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