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礼仪教育

2024-05-28

职业学校礼仪教育(精选12篇)

职业学校礼仪教育 第1篇

一、打好基础, 形成氛围

新学期一开始, 学校就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上好第一次礼仪课, 以打好基础, 形成氛围。

首先, 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 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然后重视第一次文明礼仪训练。一开始就重视礼仪训练, 打好底子, 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既要使学生明白“理”, 又要训练“仪”, 学练结合, 以练为主。做示范、教表演, 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势, 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同时成立礼仪队, 由专职教师进行训练, 形成良好的礼仪氛围。

二、多管齐下, 做细工作

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之一, 学校教育, 育人为本。学校必须切实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引导学生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使学生在校是个好学生, 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1. 规范校园教育阵地

(1) 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 同时在学校醒目处张贴文明礼仪标语, 大力宣传现代公民教育内容。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主线。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每周的讲话内容均有明确的主题, 内容充实, 能真正起到引起师生的共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 狠抓养成教育。坚持举行校周会, 由学校政教处负责总结各班开展活动情况, 表彰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 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学生。利用班会课、德育课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引导和文明养成教育, 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 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 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

(3)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 积极创建礼仪之校, 实行全员育人, 做到教书育人, 服务育人, 环境育人, 文化育人, 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 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学会审美, 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 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2. 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相对而言, 职高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知较薄弱, 要改变这种现象, 就要从普及入手。礼仪规范虽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生变化, 但归纳起来, 无外乎这样几个方面:在家庭生活中, 表现为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在人际交往中, 表现为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 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 重形象、讲礼仪;在社会生活中, 表现为遵守规则、维护公德, 同情弱者、扶贫济困, 爱护环境、善待自然。

此外, 还要让学生“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 让学生了解说声“对不起”是最常用的礼仪用语之一, 它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能使人与人之间紧张的关系松弛下来, 有助于我们与他人相处融洽, 能让他人相信你、接受你, 更能让自己亲近别人。

3. 教师树立学习榜样

孔子曾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则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 始终严以律己。综观古今中外, 但凡著名的教育家, 无一不以其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 成为“万世师表”。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 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 因此, 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 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 应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 体现出尊重学生, 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4. 整合德育资源, 形成教育合力

(1) 家校互动, 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 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 特别要重视与“问题生”家长联系, 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有效地教育学生。

(2) 开展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学校适时与社会实践基地或街道社区等联系, 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挖掘校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扶幼、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农村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学生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

三、持之以恒, 一抓到底

文明礼仪教育, 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训练, 持之以恒, 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出现反复, 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应对学生充满信心, 抓反复、反复抓, 扎扎实实, 坚持不懈。通过强化教育, 绝大部分学生均能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不论是在楼道里、操场上, 还是在校园之外, 见到老师都能主动问好, 变得讲文明、懂礼貌。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 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 而其要诀即是贵在持之以恒。

另外, 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重要的是, 通过礼仪教育, 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以及良好的校风, 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总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既要有理论作指导, 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实践证明, 我校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抓手的德育工作, 适合我校实际, 适应我校学生的素质基础、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环境, 学生的文明素养有了很大提高, 学校管理井然有序, 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编著.服务礼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6年.

学校文明礼仪教育 第2篇

时间:3月28日

地点:学校操场

参加人员:全校师生

主讲:

主题:文明礼仪伴我行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明白“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人人争当“礼仪标兵”,形成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互相帮助的和谐关系,促使他们提高礼仪意识,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全方位提高文明素养,也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过程

1、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首先要做到六个“不”,不随手乱扔纸片,不随处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墙壁留鞋印、球印,不在餐桌上倒剩饭、剩菜、剩汤,不抛纸团、倒废水等。

其次在同不卫生习惯告别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地、随时随地地捡拾地上的垃圾,擦洗墙上、桌上的污迹,擦净楼梯上(立面、台面)、过道上、教室地面上的各种污迹,为创造洁净的校园环境做自己的贡献。

再次要在整治校园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不说污言秽语,不给同学起污辱性绰号,不抽烟,不喝酒,不吃口香糖,走路不勾肩搭背,上下楼梯、出入厕所不推搡拥挤,不在校园墙壁、走廊、桌面等处乱写、乱画、乱涂、乱刻、不损坏公物。不在升国旗与集会时讲话,不顶撞师长,服从教育与管理。在告别陋习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1)升国旗时,严肃庄重,肃立,行注目礼。

(2)着装整洁得体,坐正、站直,行走稳健,谈吐举止文明。

(3)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4)用好体态语言:微笑、问好、鼓掌、右行礼让、回答问题起立。

(5)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上课时起立向老师问好;课堂发言先举手;进老师办公室报告或轻轻敲门,经允许后进入;在教室老师问话时,能主动站起来回答。

(6)家中吃饭请长辈先就座;离家或回家与家长打招呼。

(7)碰见客人,主动问候,微笑致意,起立欢迎,招手送别。

(8)对老、幼、病残者有爱心,行走让路,乘车让座,购物让先,尊重帮助残疾人等。

(9)递送或接受物品时起立并用双手。

(10)参加集会守时肃静,大会发言先向师长和听众致谢,观看演出、比赛时适时、适度鼓掌致意。

3、要遵规守纪习惯的养成教育。

职业学校礼仪教育 第3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和提供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多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部分学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流失较大,中职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工作不稳定等等,而这些情况的发生与中职学校忽视学生素质培养,对学生德育教育疏忽有密切的关联,这要求中职教育将礼仪教育提到工作日程当中,予以关注和重视。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中国礼仪文化是贡献给全世界的,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1]。实际上,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灌注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当中能够为礼仪教育提供天然的生长环境,让礼仪教育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功能、内容、方式等特征和其蕴含的合理价值对于现代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礼仪教育现状

针对中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现状调查,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这些学生一般集中在学生干部、积极分子等群体;而大部分学生文明礼仪还有待提高,不少中职学生存在现实行为与礼仪行为不符的情况,首先是仪容仪表不符合规范,存在男生留长发,女生化浓妆,染彩色头发等不符合中职学生身份的情况;其次是存在言行举止不符合行为规范的情况,习惯使用礼貌用语的学生不多,出口成脏较为普遍,随手乱抛杂物、乱写乱画行为也同时存在,少数学生还存在打架斗殴、闹事等现象。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品德修养的加强,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云:“不矜小节,终累不德”;但丁曾经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这些都说明,一个人如果不注重文明礼貌就很难拥有高尚的品格,单纯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不能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就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二、礼仪教育对中职学生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现代教育思想,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不仅仅是对专业人才的教育,更加注重的前提是素质教育。礼仪教育从表面上来看是针对学生言行举止的纠正,而实际上正是抓住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学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化情况针对性加强礼仪教育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为各行各业提供高素质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1、提高对礼仪教育的认识

中职学校礼仪教育落后的根源主要是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礼仪为“小节”,不值一提,但实际上失“小节”,则可能“无节”。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大张旗鼓开展礼仪教育,并且不断强调礼仪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让全体职工和学校领导加以充分的认识,在思想深处意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这也是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的现实意义。

2、将礼仪教育课程化

传统文化典籍《三字经》中有云:“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可见学校应当开设礼仪课程,让礼仪课程作为常规课程,而这种方法已经有成功案例,如韩国对青少年礼仪教育的重视,在小学和初中开设道德课,高中开设伦理课,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家庭、社会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青少年教育中推行儒家哲学,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礼仪教育有很大的鼓励。与此同时,在礼仪课程的开展中,教师要重视创新方法,突破传统讲授模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对礼仪课程的兴趣。

3、礼仪教育扩大化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礼仪素质要提高,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单凭学校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加要征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有效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小结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特色,这些要求礼仪教育能够发挥其作用,将高水平、高素质的劳动力输送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这是保证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环节,结合我国传统礼仪文化有效应用到现代中职教育当中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和操作性[2]。

参考文献:

[1]路琴.礼仪教育的传统意蕴及其现代价值[J].闽江学院学报,2009,30(4):75-79.

职业学校礼仪教育 第4篇

关键词:礼仪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思考

目前, 初中毕业生的分流情况大致是成绩优秀的上重点高中, 成绩较好的上普通高中, 剩下的才上职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 职业学校学生不仅在学习上成绩欠佳, 而且在思想上对自己要求也不严, 礼仪素养较差。所以, 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职业学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 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 首先就要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

(一) 当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基本条件

社会的快速发展, 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礼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 意识到不注重礼仪的危机性。只有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要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接受礼仪教育是必要的。对于在校学生来说,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环境下, 人才选择异常残酷, 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察。学历文凭固然重要, 但其他如能力、道德观念、礼仪修养、团队精神等也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表现。据媒体报道, 在人才求职招聘会上, 常常是温文尔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彬彬有礼的学生更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任用。因此,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 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文明素质, 更有助于他们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使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

(二) 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人际交往中, 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因此, 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礼仪, 运用礼仪, 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 有助于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真正提高个人的文明程度。

(三) 有利于塑造未来良好职业形象

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实操型人才, 讲究礼仪对个人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它关系到个人和组织的形象。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反映, 一些中职学校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 但“德商”较低, 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此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 无疑有益于人们更好地维护个人形象, 更充分地展示个人的良好教养与优雅的风度。

(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现代生活中, 与人交往越来越频繁, 而礼仪是人们交往规范的集中体现, 任何社会的交往活动都离不开礼仪。人类越进步, 日常生活越社会化, 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不懂礼仪就难以进行人际交往。由此, 礼仪是人们交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职校生毕业后即走向社会, 如果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则很难有所作为。开展礼仪教育, 让学生了解礼仪知识, 掌握交往技巧, 积累交往经验, 是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 有利于塑造职校生良好的仪表形象

仪表形象, 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 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人生态度。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详尽的规范。职校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较强的成长阶段,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期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礼仪修养, 在社会上展现出个人的风采。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拘小节, 有许多不良行为习惯, 有些职校生甚至认为不拘小节、不修边幅是潇洒的表现。礼仪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从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仪容仪态入手, 通过学习讨论、观察思考和训练模拟, 因势利导, 让学生在学习思考和展现自我的过程中, 认识到什么是当代职校生美好的精神面貌和个性形象, 什么是有悖于礼仪和社会公德的个性形象, 从而达到矫正不良习性、展示良好仪表形象的目的。

二、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的途径和方法

(一) 树立学习礼仪的意识, 强化礼仪职业教育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 必须树立长久的“习礼意识”, 处处留心, 时时“念经”。礼仪要靠平时在校有意无意地模仿, 靠周围环境的影响, 靠在交际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摸索, 逐渐地总结经验教训而习得的。学生喜欢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事物相联系, 每个学生都关心着未来的就业, 因此外树形象, 内强素质是新时期对礼仪的一种内在要求, 为了在就业时及今后的职业走向中以形象和素质取胜, 就一定要在平时牢固树立学习礼仪的意识, 并以此调控自己的言行。

(二) 重视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 是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学生善于模仿, 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形中都可能为他们所效仿。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长期在学校工作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 教师的行为作风, 对学生的才识品学、素质风格以及集体面貌影响极为深刻。教师进取心强, 受其熏陶, 学生也会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对人诚恳, 作风民主、和蔼可亲, 能听取学生意见, 学生中也会充满团结向上的气氛;教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学生也会重视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 特长的发展;教师的素质在某一方面不尽如人意, 学生也会无法避免地出现某种相应的遗憾。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 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 行为的教育, 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任何时候教师都应按照礼仪的规范和标准行事, 把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作为教师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标, 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三) 提高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修养, 锻炼履行礼仪的意志

首先, 礼仪从广义上来讲是一种道德行为, 因此要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就应该从日常生活中遵从礼仪规范这一最基础的层次做起;另一方面要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 自觉地参加学校、社会等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把礼从人的行为规范上升到人生规范。其次, 一个人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 才能深刻地理解礼仪的原则和规范。因此, 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它对于礼仪的修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四) 注意环境塑造, 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礼仪教育的综合结果在于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因此在礼仪的教育中, 认真组织和指导受教育者的行为演练, 通过严格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礼仪修养过程中, 环境的“他律”作用非常显著。因此,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于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通过校园活动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 注重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

从根本上说, 礼仪教育是一项牵涉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 个人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共同努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道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从娃娃抓起。”礼仪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应该从小抓起。为此, 家庭教育要彻底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 家长要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 为孩子营造充满文明礼仪气息的家庭氛围。社会作为礼仪教育的大课堂, 要大力宣传必要的礼仪知识, 把礼仪作为有关文化活动的重要主题。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总之, 只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相互配合, 必定能取得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教育效应, 我们的职校生也必定能成为技能专长、特色突出、礼仪形象良好的社会人才。

总之, 在礼仪的教育过程中, 学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要求和培养。未来社会将更加注重礼仪教育, 外在的形象气质与内在的道德修养相一致更是和谐社会对人才的一种广泛需求。因此, 在礼仪教育中, 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意、守之以行。礼仪之花一定会在职业教育中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

[1]李莉.实用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帛.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3]蓝庆华, 等.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实践思考[J].高校教育研究, 2004, (4) .

[4]张洪林.礼仪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5, 7 (3) .

职业学校礼仪教育 第5篇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将礼仪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普遍开设,但就教学效果而言并不理想,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礼仪修养的现象屡见不鲜;礼仪素质诸要素发展水平不平衡,礼仪的认识、情感、品质、言行四者之间,有的成分超前,有的成分滞后,有的逆向发展;尤其是“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现象非常普遍和突出。纵观校园,不文明、低素养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礼仪内涵认识不到位,忽视礼仪教育

礼仪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是对他人表示尊重的一种形式。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忽视礼仪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仅注意礼仪表象的学习,狭隘理解礼仪。

同时,由于高职教育将培养学生就业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重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课程学习,在礼仪课程方面仅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礼仪、秘书礼仪、商务礼仪等,且教育流于形式,授课时间短,教育质量不佳。

此外,一些高职院院校忽视基本礼仪教育,认为学生基本礼仪教育是家庭教育、其他教学单位的责任,不应由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育观念片面。

(二)缺乏教师礼仪素质培养,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从高职院校教师来源看,教师多来自于师范院校、贸易、金融、数学等专业学科。对于来自师范院校的教师,接受过教育心理学、教态等培养,而来自于专业学科的教师,接受的师范教育少,可能会缺乏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生心理、教师职业素养等方面知识。这样,如果其自身修养不够,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

(三)职业礼仪教育体系不完善,环境不理想

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受科学职业礼仪教育影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职业礼仪教育体系建设必不可少,需要完善的职业礼仪教育体系。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仍没有深刻认识职业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在整个教育环境中,院校忽视职业礼仪教育,教育环境不理想。

二、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道德水平

身心健康对高职学生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习惯影响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由于高职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学生具有爱好、兴趣、性格差异性,加上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感情困惑、竞争失利,学生易产生心理失衡,从而影响人际交往、自信心。

在此背景下,加强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指导学生如何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装扮自己,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而得体的装扮、优雅的举止则可表现一个人的积极与自信,从而赢得别人的信任、尊重,进而树立自信心。

同时,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同事,如果学生不懂得如与人沟通、相处,则会影响人际交往,产生无聊、寂寞情绪,不利于身心发展。通过礼仪教育,学生掌握求职就业的礼节、见面施礼问候的礼节等,培养交际能力,且通过诚信的交往、优雅的举止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善意、友好,增强彼此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高职礼仪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劳动者素质。高职学生只有具备职业理论,提高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同时,学生只有具备了职业礼仪,在职业中遵守礼仪,形成人与人交际的规范,才能具备职业竞争力,获得职场青睐。在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今天,高职教育应思考如何增强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例如,在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职场,刚毕业的高职大学生想在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重视职业形象的塑造,熟悉和正确运用礼仪,以恰当的语言、优雅的举止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增强双方友谊,为步入职场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现代礼仪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其符合当下人们的心理需求、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当高职毕业生迈入社会后,文明自律、彬彬有礼的表现则容易被社会接纳,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工作承压力、实力增强。

三、采取合理措施,完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礼仪教育

(一)优化礼仪教育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礼仪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对礼仪教育环境进行优化。例如,加大礼仪教育方面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日常礼仪、各专业职业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定期职业礼仪培训,逐渐提高职业素养。

同时,高职院校可通过校园广播、社团活动等方式在学生中间宣传、普及各种礼仪知识,强化礼仪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职业礼仪、公共场合礼仪意识。

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礼仪指导队伍。如院校可通过聘用、兼职方式,积极引进长期从事职业研究的专家到我校做讲座、授课,丰富学生礼仪知识。

此外,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教研室、就业指导中心,设置专门的职业礼仪指导部门,分派专业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职业礼仪进行专门的指导。而对于教师自身而言,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进修,指导教师保持良好的教风,注重自身礼仪,以身作则,以自己的高素质影响学生。

(二)根据学生特点,科学设计礼仪教学

礼仪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密切相关,因此,在礼仪教学中,教师不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应创新教学,改革教育,提高礼仪教育效率。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礼仪问题及学习兴趣点,利用学生兴趣培养其学习积极性。在具体礼仪教学中,结合学生兴趣,利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情景练习,保持课堂生动、轻松,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请一些本专业、本行业的先进青年现身说法,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礼仪大赛、礼仪讲座等,示范礼仪规范示演,让学生感受礼仪对自我风采展示的作用及魅力。此外,由于一些学生认为礼仪就是几句简单的话、动作,无需进行训练,从而没有形成礼仪意识。

因此,在礼仪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礼仪实践,组织情景练习,为学生自我训练提供平台。例如,在请校友到班级做客时,教师应对学生分组,要求学生接待客人,担当不同角色。在学习礼仪理论之前,学生面对客人可能不知该如何安排与自处,没有微笑,站姿不对,慌慌张张,忘记打招呼等。在此情况下,学生会意识到自己失礼及礼仪学习、训练的重要性,会在以后客人接待中提升自身礼仪。

(三)完善礼仪教育内容,加强日常训练

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在课程体系中纳入礼仪教育,还需训练学生在职业礼仪、社会礼仪、个人礼仪中注重自己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展示自己风采、魅力。在具体礼仪教育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使学生在学生示范、典型案例分析中养成与工作、学习、生活相关的礼仪,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指导、训练学生的电话礼仪、握手礼仪、着装礼仪、电梯礼仪等。如在接电话时,需面带微笑、备好纸笔,合理利用电话礼貌用语,这样当对方传达重要信息时,第一时间记录,提高工作效率,并以合适的用语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职业学校礼仪教育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礼仪 综合素质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礼仪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赢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类现象:一些中职学生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谈阔论,破坏公物;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冷漠自私,污言秽语,不懂得尊重别人;穿奇装异服,发型怪异,妆容夸张等。在笔者学校就业部门的就业跟踪调查中,部分用人单位也反映,中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但文明礼仪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因此,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礼仪教育刻不容缓。

二、加强职业礼仪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较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并得到不断发展。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提高职业礼仪素养,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为缺乏职业礼仪而丧失机会。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礼仪教育,是继续加强针对性技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育手段。

第一,职业礼仪教育是规范中职生日常礼仪的重要工具。礼仪在支配、控制人际交往活动的同时,会成为第一印象中他人的主要衡量、判断手段。拥有良好的礼仪素养,更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第二,职业礼仪教育是提高中职生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重要形式。加强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与他人形成更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个体独立人格,满足学生从学校逐步向职场过渡的心理成长需要,提升其自信心、自尊心。

第三,加强职业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中职生综合素养,培养道德自觉意识,促进其自我锻炼、改造礼仪品质。礼仪是道德素养的外化表现形式。中职生以得体的言谈举止、平和的心态、恰当的事件处理方式迈入职场,是赢得领导与同事认可、获取长远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途径

职业礼仪已经成为礼仪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礼仪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职业礼仪教学

职业礼仪教学应该“学”“用”并重,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职业礼仪教学中可使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如让学生参加模拟招聘会、模拟工作流程等,灵活运用之前所学的礼仪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2.发挥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教师一直扮演着言传身教的重要角色。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按照教师礼仪的规范和要求行事,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3.改革礼仪课程考核方式,健全评价体系

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礼仪课程的考核应当以实践检验为主,以笔试测试为辅。笔试侧重考查学生对礼仪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检验重点考查学生对礼仪规范的实际应用情况。要对课堂表现、平时活动、岗位礼仪的运用等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评,真正达到通过职业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4.打造有浓厚礼仪氛围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能够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礼仪修养。在校园内,应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提倡文明言行。例如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通过演讲、辩论、专题讲座、文艺活动等形式,呈现学生关注的礼仪问题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受教育,用有浓厚礼仪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来感染他们。

当今社会是一个强调品牌打造的社会,中职学生要想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形象,在职场中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学习职业礼仪,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富有成效的职业礼仪教育在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企业对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中职学校更应该积极实施职业礼仪教育与技能培训两者并重的教育模式,力争培养出更多知识全面、技能过硬、适应企业要求、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

人才。

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探究 第7篇

目前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理论上讲, 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理应具备一定的礼仪修养, 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却存在着与其所受教育程度严重不对等的情况, 比如: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大声喧哗;人际交往中冷漠自私, 不尊重他人;上课迟到早退、作业抄袭、考试作弊, 工作岗位中表现得无知无畏等, 在我们的当代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现象。

现代社会交往频繁, 科技发达, 信息量大, 给经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 也为文明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文明礼仪的传播不再局限于言传身教, 而是日益多元化。在这样一个好的基础和平台上, 高校虽然进行了礼仪教育, 但效果并不理想。从各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看, 工作后的学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个人仪容仪态不合规范、语言交流中用词不当、各种失礼行为等种种现象时有发生, 这给工作单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大学生职业礼仪修养缺乏的原因

近几年, 笔者通过与学生的接触、日常观察以及相关专业人群的交流, 搜集资料、调查研究, 发现造成大学生礼仪文明“失范”的原因很多, 导致大学生忽视职业礼仪学习的原因也很多, 这两者密切相关, 相互影响,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严重偏失

我们深知, 家庭是培养孩子文明礼仪习惯的主阵地, 是礼仪教育的第一课堂, 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的行为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 作为80后、90后大学生, 大多属于独生子女, 由于父母的溺爱致使现在的学生过于自我。同时, 家长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理性和正确的导向, 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 百般呵护, 使孩子逐渐养成了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同礼仪倡导的“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大相径庭, 致使其对礼仪产生了强烈的抵制性;在教育内容上, 家长们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想的是如何使孩子进重点小学、中学, 考入重点大学, 而忽视了孩子的礼仪文化教育。

2. 教育因素——学校礼仪文化教育的缺失

与学生礼仪文化培养密切相关的另一个主渠道是学校教育, 所以, 强化礼仪知识, 学校教育占有重要地位。但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当前学校教育过分注重学习成绩, 忽视了礼仪知识的传授和礼仪规范行为的养成, 使学生的礼仪修养不能从小得到很好的培养。高校在现行教育体制下, 扩招、学生激增, 师生比例不合理, 责任教师短缺, 课程设置和管理体制的转变, 在其未形成稳定价值评价体系之前, 在新环境中出现了思想道德和礼仪行为“失范”的现象, 如学生不明是非、不知荣辱等情形。

3. 社会因素——社会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各种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 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观念正受到来自外界的新生事物和理念的冲击, 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严重紊乱, 社会上各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极易给大学生礼仪的养成带来消极影响, 使其对传统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程度大大降低。经笔者调查, 有些大学生认为中国的传统礼仪对其个人影响不大, 甚至在生活中会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传统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并存, 中国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与外来张扬个性的新思潮, 使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他们缺乏对这种现状整合的能力, 使得自己陷入到一种道德困惑中, 致使其认知失调, 心态失衡。当然, 也有许多大学生注重礼仪文化修养, 重视职业礼仪培养, 但是在一些缺乏礼仪规范的社交中却不能被理解和接受, 使学生陷入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境地, 从而遏制了学生学习礼仪修养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岗的工作人员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使学生们无视职业礼仪, 从思想上影响了学生对于职业礼仪修养的认知。盲目的从众心理使社会的负效应严重挫伤了履行职业礼仪的行为, 使学生失去了一个施行职业礼仪的良好氛围。

4. 个人因素——大学生个人礼仪“失范”现象严重

目前大学生礼仪实际行为的低水平与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养要求的高层次之间还存在矛盾, 从学生自身来说, 没有对礼仪文化修养形成正确的态度。一些专业权威资料显示, 部分大学生对礼仪文化不感兴趣。虽然有些学生认识到个人礼仪和职业礼仪的重要性, 但缺乏规范训练和持之以恒的培养, 很难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因此也常有出现失礼的言行。

加强大学生专业礼仪教育的措施

古人说:“不学礼, 无以立。”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 他们是时代的骄傲, 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同时, 因为大学生都经过系统的教育, 接受过良好的文化熏陶, 基础知识扎实, 文化层次高。因此, 笔者认为, 必须针对大学生群体这一特点, 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加强如公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等专业礼仪教育, 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文明礼仪素养, 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1.突出职业礼仪特点

礼仪是交流表达、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是提高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大学开设礼仪教育应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紧密联系, 尽可能地根据学科、专业、性别、年龄的不同有的放矢, 主要围绕商务礼仪、公务礼仪、公关礼仪、求职礼仪、家居礼仪、日常礼仪等相关内容进行专业教育。这样既能体现出大学生职业礼仪的专业性和具体性, 也符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为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在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课程设置上, 可以按学年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新生以仪容仪态、校园礼仪、自律礼仪等内容为主, 可从入校军训就开始;中年级在校生主要以加强社交礼仪、校园礼仪之外的其他场所礼仪等为主;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 则侧重于求职应聘礼仪、商务礼仪、服饰礼仪、化妆礼仪等为主设置课程, 让礼仪学习贯穿大学始终。在教学方法上, 要紧跟时代步伐, 紧随社会潮流, 创新教学手段, 以互动性教学为主。还要合理构建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 将学生的礼仪实践和表现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去, 使礼仪实践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3.注重实践教学

礼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特别是与职业技能相交叉的部分, 其操作性这一特点更为突出。为此, 一是可以在礼仪教学中开设技能训练的内容, 二是通过组织礼仪大赛等相关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是通过在一些如运动会、社团活动等校内外各项活动中, 组织相关礼仪教学实践。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知礼”的基础上“用礼”, 并在不断的操作和实践中既知其然, 也能懂其所以然, 养成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好习惯, 不断加强礼仪修养和职业素质, 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贤国.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6) .

[2]郭华.现代大学生职业礼仪与实践活动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6) .

[3]霍治海.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8, (03) .

[4]蒋璟萍.加强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09) .

对学校武术礼仪教育的研究 第8篇

1 武术礼仪教育的时代内涵

传统的“礼是西周统治者所创设的有关政治、法律、道德等涉及国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思维方式的规范体系”。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学校就非常注重礼仪和礼仪教育。尤其是作为古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多年历史,而且对武术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道德教化是武术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的就是仁、礼的道德教化之水,从而哺育着世代炎黄子孙而成就其礼仪之邦,深受其文化浸染的中国武术也同样如此,它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技艺,更是一种对人心灵德性、高尚品德的教化。道德教化的作用和价值始终贯穿于中国武术的产生和修炼的全部过程之中,也成为中国武术延续、传承的核心价值。纵观流传至今的各派武术,不论是刚健勇猛、注重外练的少林拳,还是以柔克刚、追求内修的太极拳,无不将道德教化内容开宗明义地告诉研习者和继承者,并作为其终身遵守的道德规范。“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中国武术一直具有重礼、讲礼的优良传统,武德不仅是武术活动中礼节的一种重要标志,更是习武者自身修养的良好体现。公平、尊严、忠诚、节操、信义等思想,一直伴随着习武的全部过程,它使习武者“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改之”,从而调节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儒家文化中“仁”的思想,对中国武术礼仪影响颇深。“仁”的基本思想是仁慈、忠厚、善良和富有爱心地来接人待物。古代武术研习者非常重视谦逊忍让、克己复礼、信用等高尚品德的培养,历代武术流派在授徒择人时均有严格的要求:“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谈”,“学拳应以涵养为本”等。习武者的理想人格是谦恭待人、含蓄不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稳健温和、胸怀坦荡。这些都成为武术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另外,随着社会文明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充满着血腥的战争和搏杀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今天的中国武术,已经成为人们修心养性、健身娱乐的重要方式,武术的礼仪教育逐渐凸显出重要的地位。如作为体育比赛项目的竞技武术,在对抗中既要以技术取胜,又要做到点到为止,不能制人于死地,以及散打中规则的制订和护具的穿戴,以及太极拳推手、功力大赛等,都鲜明地体现了武术礼仪的教育作用,并教化着人们的思想道德。

1.2 尊师重道是武术礼仪教育的典型体现

“尊师”,即尊重师长,一般指晚辈对长辈的俗称礼仪,从学校和武术界来讲,泛指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傅的固定礼节。“重道”,即崇尚武德、爱好武术与道德修养,泛指人的品格与技能兼修的境界。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着优良的尊师重道传统。《尚书·泰誓》云:“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可见老师的地位之高。这种思想不可避免地对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武术界历来重视师徒之间的关系,强调“凡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重视武德”。因为在古代社会中,一方面,武术作为保家护院、安身立命甚至是养家户口的一种生存手段,使师父在传授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师徒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一种模拟的父子的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使徒弟必须尊敬师父,孝敬师父,另一方面,中国武术技巧性非常强,大多需要口传心授、言传身教,“武术是身体动作,必须得有人教”。特殊的传播方式,强化了师徒之间的感情。武术正是在这种严格的、特定的师承关系约束下,其道德教化功能逐步形成。

2 武术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些传统的道德准则被打破,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完全确立。导致学生思想道德出现较大的问题,一些学生道德意识模糊甚至缺失的现象见诸报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忧虑。其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必须承认,礼仪教育的缺席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学生礼仪教育的缺乏导致其道德滑坡,并产生道德危机。另外,部分学生一味追求西方倡导的个人自由、个性解放,放任自流,整天无所事事,导致失去正确的生活目标和起码的自控能力,从而造成精神上极度空虚,生活上以自我为中心,无视集体与他人,没有基本的道德约束是这些人的典型特征,而且这样的少男少女不乏其人,从而也严重影响着部分学生的行为。

2.2 武术礼仪教育的弱化

学校武术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对于学校武术教育的研究,很多学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然而据资料显示,学校武术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全国有70.3%的学校没有开展武术课”,学生主要通过对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来了解武术,造成对武术的理解非常片面;对武术功能价值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武术的健身、防身价值,而忽视了武术的文化价值,导致武术礼仪教育价值的弱化,使农村学生纷纷到武术馆校学习武术,城市学生以追求跆拳道为时尚。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学校武术教学片面强调武术的健身、防身价值,忽视了武术礼仪教育教化功能的追求;过分强调技术技能的学习,淡化了武术文化的传授,使大部分学生在武术的练习中,不能体会到武术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从而也不可能从中得到道德的熏陶和礼仪教育。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对武术存有严重偏见和错误的认识,认为练武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一种强身健体的技能,而是为了不怕别人欺负,或是能够欺负别人,甚至认为学武就是为了打架。严重影响了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和发展。

3 礼仪教育是学校武术教学中不可缺失的元素

3.1 学校武术礼仪教育对道德教化的作用

中华民族能够长期稳定和谐的发展,礼的道德约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重礼崇德的“德性”文化制约下的中国文化,使得“中国的治道要津不在法治,而在人治,而人治又特别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礼成为规范人的行为、培养理想人格的重要力量。人们在家尊敬师长、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在外诚实笃信、重义轻利、谦和好礼等,他们试图通过不断对自身思想行为的反省,不断改正,最后成为完美的理想化的圣人。而这种文化决定了中国成为礼仪之邦,也成为当代中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通过武术礼仪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可以对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而武术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教育思想,如武术在传授过程中一直体现出礼、义、忠、信等武德的教育思想;武术套路的演练中也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太极拳的外显运动规律,是一种将打、强悍和勇猛的收敛。运动中“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立身中正”、“蓄而后发”、“舍己从人、”以逸待劳,体现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中庸”思想;“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又是宽厚、礼让和克己的表现,太极拳中的“听劲、化劲”其核心是教会人尊敬对手,全身心地观察对手,做到无我的境界,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仁爱的思想。

另外,礼一直是修习武术的重要内容。武术研习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道德熏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武术招式的不断体捂,对武术套路的练习,从而达到消磨人的好斗之心、争强好胜之心,培养人的忍耐之心和高尚品格,净化人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具有仁爱诚信,谦和礼让的良好品行;另外,中国武术虽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但是中国人一直认为“兵刃之举,圣人不得以而为之”,故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学中通过对武术打与不打之间关系的解释,让学生了解武术其实是通过对人的道德理性的束缚,以强大自身来威慑对手,以高尚道德影响对手,以仁慈之举来感化对手,以诚实笃信来善待对手,从而让学生思想道德得到熏陶。

3.2 武术教学可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人格指一个人的个性、性格、气质等,具体表现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乐观自信的心境,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正确面对所遇到的困难等。中华武术不仅强调爱国、正义、重信、有礼等武德的培养,而且从一开始就重视内在精神的修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注重内在气质的熏陶。长期的锻炼能够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例如在太极拳的教学中,对学生讲解太极中的“虚静”,“舍己从人”思想,加强学生对太极拳理论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谦虚乐观的生活态度,减少学生生活中产生的焦虑、冲动、暴躁等心理和行为;少林拳的刚猛有力,朴实无华,每出一招均以刚力、猛劲袭击对方,犹如弩弓放箭可挡,这可以教育学生诚实勇敢,不畏艰难,奋发进取的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武术的教学比赛培养学生处世不乱、遇事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

4 践行学校武术礼仪教育的措施

4.1 提高教师素质

常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武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注重教学教法的探讨,在传授学生技术技能的过程中,善于把合理的教学方法融人文教育于技术教学中去,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武术人文素质。另外教师自身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始终作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处处以健全的心理感染人、以广博的知识启迪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人,真正体现一个教师的良好精神面貌。

4.2 转变教学思想,创造良好氛围

学校武术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处处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对体育能力差的学生尤其要耐心的帮助,鼓励学生自觉地参加武术锻炼。另外,教学内容应选择学生喜爱的、多数同学可以接受的、富含人文素质和教育意义的技术动作,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另外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也不可忽视。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文明素质较高的人。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有限空间,利用好橱窗、板报、广播电视、校报等文化宣传设施,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气息,为学生造就一个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如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武术历史故事,或者能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我国民族精神的历史人物等,使学生处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来学习和成长。

5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加强礼仪教育浅谈 第9篇

《左传》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是安邦治国之本。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论语·颜渊》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礼仪是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礼记·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可见礼仪是促进人际和谐的助推器。管子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见礼仪是立国兴邦的精神之本。

先人圣哲们关于“礼”的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传统礼仪的精神内涵。由此观之,礼仪是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安身立命、治世教民、礼尚往来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

二、礼仪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1.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向社会人转变,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是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懂得如何称呼、介绍和问候,懂得如何着装、怎样待人接物,懂得同各种文化人打交道,在不同场合充满自信地与人交往,既能满足大学生走向职场的需要,又能促进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更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 可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知书达礼是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礼仪作为一种非法律的社会规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维持的,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礼仪修养。一些大学生公共场合服饰不当、语言粗俗、行为失范,人际交往不讲诚信,求职面试不懂规则,等等,损害了大学生的社会形象,制约了大学生的发展空间,究其原因是缺乏必要的礼仪知识和礼仪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指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严格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显得尤为迫切。应教育引导大学生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尚道德素质的当代大学生。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1.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吸收国际礼仪经验。

中国礼仪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取之不尽,是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生动教材。古人的礼仪教育从启蒙时期就开始了,《三字经》、《弟子规》、《童蒙训》、《孝经》等启蒙读物中关于修身养德、为人处世方面的教育占很大的篇幅。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借鉴国外的礼仪经验,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而且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大学生国际交往的能力。日本和韩国十分重视员工的礼仪和修养,把礼仪和修养提到直接关系到企业兴衰和存亡的高度。

2. 加强教师礼仪修养,礼仪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礼仪教育应纳入大学生“两课”教育系统,使大学生系统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从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国立联合大学的教育效果来看,接受系统礼仪知识教育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青睐。礼仪教育属于德育范畴,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还未开设专门的礼仪修养课,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礼仪修养缺乏认识,更没有礼仪实践意识,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人际交往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礼仪教育必须纳入课堂教育。高职院校应根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形势,不断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为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提供师资保证。

3. 家庭、社会、学校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首先,家庭是教育的起点,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延伸。家长要从小教育子女了解并遵从社会礼仪规范,讲礼节,懂礼貌,以礼待人,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家长也要做好表率,率先垂范,一个讲求礼仪的家庭,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遵守礼仪的人。

其次,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制定必要的礼仪规范制度,发展健康的社会舆论,形成良好的遵守礼仪的社会环境,让大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

最后,学校是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礼仪修养的主要场所,要把礼仪教育引进课堂,并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全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体系。

这样,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合力,必然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培养。

4. 开展生动活泼的礼仪文化实践活动。

人的行为是一个从动机到效果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是时代的必然要求。礼仪教育要取得成效,就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的未来职业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理解礼仪知识和规范。如举办辩论赛、演讲赛、职业礼仪大赛、小品、礼仪专家学者讲座等,弘扬文明礼貌之风,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展示礼仪魅力,彰显大学生的时代风范。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王玉丽.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

职业学校礼仪教育 第10篇

每当新的一学期开始,我首先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上好第一次礼仪课,打好基础,形成氛围。

(1)在开学典礼上,利用“开学动员”和大幅标语对“学规范,学做人”这一教育中心进行宣传,营造教育气氛。(2)每周升旗仪式利用国旗下讲演时间,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规范”的系列讲演,让学生学习礼仪常规和待人接物的原则,使“规范”深入人心。(3)各班级根据学校的周教育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每周分重点、分专题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学习教育,使“学规范”更细致,更深入。

二、从常规训练入手,多样方法,做活工作,使文明具体化

1.规范校园教育阵地

(1)狠抓养成教育。坚持每周举行主题队会,表彰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孩子们。我班还开展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为主题的中队会,在全校起到了带头作用,重在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言谈举止等细小方面做起。班会上,通过开展活动向全班学生讲述文明礼仪的四方面的问题:从“坐、立、行”起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文明的礼仪;从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 爱家乡开始,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怀;从勤学好问,热爱劳动抓起,培养现代人应有的基本品性。(2)抓好班级氛围。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重形象、讲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同情弱者、扶贫济困,爱护环境、善待自然。此外,还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说声“对不起”也是最常用的礼仪用语之一, 它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使人与人之间紧张的矛盾关系松弛下来,有助于我们与他人相处融洽,能让他人相信你,接受你,更能让自己亲近别人。

3.教师树立学习榜样

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 这样的细节,体现出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4.整合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1)家校互动,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切实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组织管理,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适时与社区联系,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挖掘校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优美环境的好处,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号召各班成立“义务清扫突击队”,对校园的清洁卫生天天坚持清扫,让学生人人参与义务清扫,人人分享劳动成果,人人从劳动中受到教育,人人都不忍破坏自己亲手创造的干净环境,人人都不允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劳动成果,使维护环境卫生,成为自己的事。 同时,学校德育处还实行了教室卫生、过道卫生、公地卫生各班责任包干的办法。各班负责清扫、维护、保洁。除红领巾监督岗每天两次检查外,德育处还每周不定期突击检查,发现问题取消本周卫生流动红旗。

四、争当文明小卫士,形成良好的文明竞争风气

在整个“学做文明礼貌中学生”活动中,“争当文明小卫士”一直贯穿始终。“文明小卫士”的争当,必须通过自荐、班级核实、大队部批准三个程序,也就是只要自己认为自己符合一个“文明小卫士”的标准就可自己到大队部,自己推荐自己当文明小卫士,不必要同学选举,不需老师推荐,只要大队部到班级核实,文明行为基本属实,即可当上文明小卫士,然后担任红领巾监督岗执法工作。

职业学校礼仪教育 第11篇

一、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初中毕业生的分流情况大致是成绩优秀的上重点高中,成绩较好的上普通高中,剩下的才上职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学生”)不仅在学习上成绩欠佳,而且在思想上对自己要求也不严,礼仪素养较差。所以,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中等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上岗前教育。目前,笔者学校只在餐旅和计算机文秘两个专业开设了《礼仪》课。走在中职校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张张年轻的笑脸,一声声“老师”的问候,但也会遇到一些染发、奇装异服等与这个年纪和校园环境不协调的打扮,以及装酷扮靓、穿拖鞋进教室,甚至脏话满天飞的印象……有些班主任这样说:学生连最起码的见面礼节都不懂,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行为举止的错误。

现代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就要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因此,在中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很重要。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的需要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礼仪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子则把礼义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些精辟的论述从不同角度深刻地揭示出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当代社会对人才礼仪素养的要求

社会的快速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礼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才选择异常残酷,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察。学历文凭固然重要,但其他如道德观念、礼仪修养、团队精神等也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表现。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文明素质,更有助于他们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

3.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礼仪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礼仪要求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尊重、诚恳和善、待人和气、仪表端庄,而这些都源于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通过礼仪教育深刻体会到礼仪的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交往中自觉地、轻松地接受礼仪的熏陶,强化道德观念,从而提高道德水平,这比传统的道德灌输教育要有效得多。

二、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

1.礼仪课堂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讲授礼仪课程,也不能用同一种模式来教授不同的内容,教师要根据中职学校礼仪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不拘一格,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

图示法:在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仪态教学过程中,可将坐、立、行、走等各种标准姿态的图片放大张贴在教室四周,供学生反复模仿、学习,这对矫正学生的不良姿态能起到很大作用。讲授男性和女性的仪容、仪表等内容时,可向学生展示各种仪容、仪表图片。

案例分析法:针对礼仪教学的特点,应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选取的案例应贴近学生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案例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各种礼仪教学资料,也可以是生活实践,还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明星或影视剧中选取。如现在很多学生喜欢“韩剧”,“韩剧”自始至终贯穿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和人性的温暖关怀,体现了儒家文化传统,教师可顺势顺时引入家庭和工作中人际协作意识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同时教育学生继承和吸收传统文明礼仪之精华,讲文明礼貌、懂尊老爱幼、谦虚热情、诚实守信。

模拟训练法:礼仪课程的可操作性,使模拟实践教学大有作为。通过模拟训练,在课堂上搭建社会舞台,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使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如开展模拟接待、模拟宴请、模拟各种庆典等活动。通过模拟训练,让每位学生均有登场机会,使得人人都行动,个个皆是演员,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开阔学生视野,使之熟悉相关礼仪礼节,锻炼学生设计策划、组织协调和临场应变能力。

2.重视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是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形中都可能为他们所效仿。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教师进取心强,受其熏陶,学生也会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对人诚恳,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能听取学生意见,学生中也会充满团结向上的气氛;教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学生也会重视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特长的发展;教师的素质在某一方面不尽如人意,学生也会无法避免地出现某种相应的遗憾。任何时候教师都应按照礼仪的规范和标准行事,把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作为教师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标,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3.营造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培养礼仪修养的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常显著,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干净、整洁而优美的环境中,人们的不文明行为有很大转变。因此,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文明礼仪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内,应大力提倡文明言行,如通过墙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反对一切不文明礼貌现象。对学生关注的礼仪问题,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失礼言行,对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组织召开讨论会、演讲会,举办专题讲座,或以文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加强礼仪修养,形成了良好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4.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

从根本上说,礼仪教育是一项牵涉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个人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共同努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道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礼仪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该从小抓起。为此,家庭教育要彻底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家长要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为孩子营造充满文明礼仪气息的家庭氛围。社会作为礼仪教育的大课堂,要大力宣传必要的礼仪知识,把礼仪作为有关文化活动的重要主题。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总之,只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相互配合,必定能取得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教育效应,我们的学生也必定能成为技能专长、特色突出、礼仪形象良好的社会人才。

职业学校礼仪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学校礼仪教育,价值特征,实践困境,破解路径

学校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然而, 由于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以及评价制度的不完善, 学校礼仪教育体系建设能力比较薄弱。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目前我国学校礼仪教育价值特征的分析, 探讨学校礼仪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并提出破解困境的对策, 以此推动学校礼仪教育体系的科学化建设。

一、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价值特征

1.鲜明时代性与历史继承性共存

我国学校礼仪教育是经过数代人在实际生活和道德实践中沉淀而形成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现代学校礼仪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同时, 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客观、理性、辩证的态度发展和创新学校礼仪教育。

2.社会普遍性与校园特殊性共存

现代学校礼仪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并且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格局要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学校礼仪教育由于其主体、客体、媒体、环境的特殊性, 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主体的二重性:一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礼仪教育, 另一方面就是学校机构的运作形式, 即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遵守的组织内部规定的和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礼节、仪式的总称。

3.地域文化性与民族差异性共存

我国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 每个地方以约定俗成的民族习惯和特定文化为依据形成当地特有的风俗。学校礼仪教育的发展应该积极地融入生活世界, 通过一定的学习与实践建立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理解与尊重。

4.既定规范性与实际多样性共存

学校通过礼仪教育使学生认识并且明确礼仪作为一种既定的、良好的准则需要遵守以及自我约束。但是由于礼仪并非抽象思辨的纯粹的社会意识, 而是一种理性实践, 所以, 在礼仪的学习成果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 为了提高礼仪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礼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需要丰富和创新。

二、我国学校礼仪教育传承的实践困境

1.缺乏完善的学校礼仪教育制度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学校缺乏对礼仪方面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视, 导致学校礼仪教育缺乏明确的理念、定位、目标, 针对性弱;缺乏对礼仪教育系统设计和整体协作, 可行性差;缺乏礼仪教育实践中“情”与“意”的培养, 可操作性低;缺乏对礼仪课程开放逻辑的探索, 丧失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可持续性弱。

2.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育理念的偏差

近年来, 在教育市场化的冲击和“分数就是指挥棒”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部分教师秉持礼仪教育必须要让位于成绩训练的理念不动摇, 导致学校礼仪教育流于形式, 这些现象使得学校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低;缺乏心理学的知识, 仍然采用灌输的方式传授礼仪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以个人权威价值判断取代事实感知, 未触及学生的心理世界, 学生在封闭环境中缺乏思考、反思的空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频现, 对待教学缺乏热忱, 空洞的说教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3.家长忽视礼仪的教育

现代社会节奏快, 压力大使得许多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礼仪教育, 形成了礼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家长深受“应试教育”的价值驱动, 缺乏对学校礼仪教育进程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在独生子女家庭中, 长辈的溺爱以及父母自身未做到个人修养的提高, “知行不一”等问题, 造成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

4.礼仪教育的社会规范体系失控, 社会对礼仪的宣传不足

中小学生德行缺失是社会规范体系失控的缩影, 也是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礼仪塑造源于教育, 教育根植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社会支持力不够, 政策缺失、专业支持不足、个别媒体为博得大众眼球对消极负面信息大肆渲染, 一再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 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使得学校礼仪教育实施步履维艰, 难以达到既定目标。

5.网络庸俗文化的渗透, 影响优秀礼仪文化的传承

网络是个虚拟空间, 同时也是个小型社会, 它的范围涉及全世界。青少年作为虚拟交往的主力军, 自控能力不足,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这样不能及时规避网络陷阱。侮辱、攻击、谩骂等有伤社会风气的言论大肆扩散, 虚假信息的散布、隐私的泄露甚至犯罪行为, 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生活和行为方式, 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影响。

6.东西方礼仪文化多元碰撞使我国传统礼仪文化被边缘化

当今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 在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之下, 青少年学生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如何避免出现未把握住西方礼仪的核心精神却丧失了传统礼仪文化精髓的不中不西的尴尬局面, 在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来面对开放、多元的世界, 减少强烈的迷失感, 形成比较明确的身份认同, 保留本土礼仪文化遗产是当下的困境和突破的方向。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礼仪教育的策略思考

1.学校礼仪教育制度体系建设

(1) 加强和改进学校礼仪教育制度规范体系建设

首先, 学校要转变办学以及育人理念, 转变“智育第一, 德育说教”的现状, 在德育教育中融入礼仪教育, 借鉴国外礼仪教育的先进经验。其次, 深入发掘课程中所蕴涵的礼仪道德修炼和健全人格塑造的教育资源, 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得到人格的滋养。将学生发展从知识发展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次, 同时要体现礼仪教育特有的求同存异的精神和人文关怀。最后, 将礼仪规范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注重系统性、科学性、整体配套性、操作性。构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所需的保障体制, 可持续发展体制, 形成道德教育共同体。

(2) 统筹安排学校礼仪课程, 定期举办礼仪讲座

礼仪教育合理地纳入思想道德教育, 同时在整合古今中外文明成果的基础上, 将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从内容层面上, 力求体现人文情怀;从方法层面上, 注重实践性、趣味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实际, 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和道德模范, 加强对礼仪的感知体会, 并在学生生活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切实为学生提供健康发展的资源和平台。

(3) 丰富课外礼仪教育活动

课余礼仪活动作为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 要具有实践性、多样性、开放性、针对性。学校礼仪教育不能仅仅采取单一的课堂知识性的讲授方式。作为“缄默知识”必须彰显实践性,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充分利用我国传统节日开展有目的的活动, 通过情景模拟、讨论辨识、榜样示范、反馈分享等形式, 让学生在生活处处践行礼仪美德, 有层次和针对性地保证学校礼仪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充分利用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定期开放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设施。遵循学生行为发展的规律, 将课堂常规教育与日常行为相结合, 促使学生知行统一。

(4) 加强学校礼仪教育荣誉制度建设

学校礼仪教育荣誉制度既是一种独特的学生自治、自律的制度, 也是学生对学校的一种承诺制度。其实质是信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模范效应, 切实发挥荣誉制度特有的激励、导向作用。设立“荣誉委员会”或类似的组织专门负责荣誉制度的执行和维护。这些机构的成员一般由学生主导、学校管理人员的监管或参与, 协作处理与荣誉制度相关的各种事务。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站、晨会、班会大力宣传礼仪模范事迹,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 进而形成积极良性的校园文化。学校礼仪教育荣誉制度发展成一套结构完善、内容丰富的制度体系, 同时也会随客观状况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5) 建立学校礼仪教育指导与服务中心

学校礼仪教育指导与服务中心是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所学的礼仪知识, 并且对其随时跟进和给予建议的组织, 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 真正地使学生接受礼仪规范, 并且转化为个体意识和价值目标, 最后成为个体内在的礼仪行为, 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学校礼仪教育指导与服务中心由高素质的具有丰富经验并且能准确把握国家礼仪教育政策方针的教师组成, 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礼仪实践培训;发掘优秀经验, 及时大力推广;定期研讨和交流, 形成校园特色。

(6)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培养以班主任为重点的一批专业德育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学校礼仪教育队伍建设, 完成高质有效的礼仪教学活动。发挥教师“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引领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细节, 遵循人际交往的准则, 将外在服饰美与内在心灵美和谐统一展示于学生。教师的礼仪教育关键体现在“尊重、沟通、规范、互动”, 教师保持思想开放, 对学生日常礼仪加以一定的引导, 增进沟通, 在有效沟通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接受, 以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学生的认同, 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和谐新型师生关系。

2.学校礼仪教育家庭支持体系建设

(1) 重视家庭礼仪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家庭礼仪氛围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长久以来形成的默契。家长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孩子发出信息, 孩子在无意中会接收这种信息投射到行为作为一种回应。孩子会接受父母因信念、情绪、判断影响而产生的反应作为一种暗示, 还有自我意识二者结合的双重暗示成为自我管理的标准。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满足其成长的需要, 有以下两点需要明确:一是父母是孩子自我认识的启蒙者。二是“做人”应当是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是做一个有技能的人, 最终是成为技能优秀的人。

(2) 家长应率先垂范, 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榜样作用

“教育即风格之培养。”家长言行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孩子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稳定于心中, 最终形成做事风格。同时, 家长在细节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会对孩子产生长久影响, 因为教养体现于细节, 细节展现素质。我们内在的自我标签与原生家庭密不可分, 规则、信条、示范作用等潜移默化地内化为我们心中不二的标准制约着自我。要更好地融入社会自立自强, 人我和谐就非常重要, 而其关键在于从先天来说, 是父母健康的人格;从后天来说, 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榜样。

3.学校礼仪教育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1) 政府部门制定标准化的礼仪规范体系

明确政府职责, 把礼仪教育纳入提升公民道德品质, 净化社会风气系统的建设和规划当中。完善制度建设, 秉持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倡高尚的道德品质、文明的礼仪素养。教育财政收入中划拨一部分专项资金支持学校礼仪教学和实践的进行, 这对打造我国文化和形象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有利于发展适合于现代文明的礼仪规范。坚持“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并重的理念, 从小处着眼, 在细节上下功夫,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2) 社会大众传媒加大对优秀礼仪文化的宣传

以提高公民素质、传播传统文化为宗旨, 聚集优势媒体、出版资源, 形成以教育为主体, 以视媒、纸媒、网媒三大主流传媒为系统, 综合运用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形式, 多方位、多层次覆盖受众。对优秀礼仪文化的宣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 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 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 面向社会大众, 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主要新闻媒体积极对礼仪典型人物进行宣传报道。通过这些媒介宣传, 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3) 积极开展礼仪教育进社区活动

建立学生义工制度,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区活动或公益劳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更好地将校内礼仪教育与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认同感等。礼仪推广社区活动要本着提高学生志愿者自身素质, 向社区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目的, 在学校的资金、师资等支持和引导下举办活动, 旨在推进基层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 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深入实施, 以志愿服务形式宣传推广文明礼仪, 努力提高社会公众的文明素质。

(4) 吸收借鉴西方礼仪文化, 加强我国礼仪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之一宗教信仰的不同, 导致世界上的人们遵循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 跨国交际日益增多, 在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同时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 二者相互渗透, 不断发展, 这是新时代不可阻挡的趋势。礼仪教育予以我们多元的视角以及良好的沟通来面对差异和冲突, 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共同意愿的价值观, 注重整合道德教育资源, 各学科搭建互通的教育平台。

国内基础教育应该更多地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民族认同感。我们对传统和礼仪文化要在情感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总结和继承, 借鉴西方礼仪的形式以及内在灵魂, 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 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 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 使中国礼仪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 这样才能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 确立我们的感染力, 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

4.学校礼仪教育网络补充体系建设

(1) 建立和完善网络监管制度, 加强对网络礼仪行为的引导

学校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需要监督、管理、引导、制约。建立公益性的上网场所, 持续规范运营;鼓励开办健康有益的网络活动;支持推广适合未成年人的优秀数字化文化产品;打击治理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对于学校周边的网吧加强管理协调, 采取多元化监管模式, 不断加强自律监管、互律监管以及他律监管, 为学生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

(2) 完善生态化网络社区建设, 推动学校礼仪教育信息化建设

学校网络社区建设生态化应当达到环境优良、教学设施配备齐全、保障制度完善、礼仪文化氛围浓厚、管理规范有序的目标。现代学校礼仪教育信息化服务不可或缺, 借助宽带网络等现代信息化资源的建设, 学校要充分依托教育信息化的便利条件, 开通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工具, 设立礼仪教育专门板块, 创造条件, 吸引学生参与到礼仪教育的沟通与交流中来, 提高学生对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有利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营造良好的网络礼仪文化氛围。生态化网络社区建设既可以有效地加强社区事务包括学校礼仪事务的管理, 亦可提供各项网上虚拟指导服务, 反映着学校网络社区生态化建设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3) 倡导绿色上网, 培养学生自律意识

网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 需要正确认识其价值和功能。要树立正确的网络礼仪观念, 传统的通信礼仪完全适用于现代的网络世界。人人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建立在网络礼仪的基础上, 尊重这样美好便利的空间, 享受学习与交流经验的重要公共平台。引导学生懂得网上所有言行必须遵循现实社会的法律法规, 增强网络行为的法制意识, 并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诚信守诺, 自觉遵守《公约》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010年7月29日,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 http://www.gmw.cn/01gmrb/2004-03/23/content_7262.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2010年12月30日,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80/201101/xxgk_114631.htmk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 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3-11/15/c_118164288.html.

[5]李树青, 甘玲.礼仪教育: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 (6) .

上一篇:天然气国际贸易下一篇:文化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