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池穿刺引流

2024-06-07

腰大池穿刺引流(精选10篇)

腰大池穿刺引流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住于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的21例重症原发性脑室出血病人作为研究组,男13例,女8例;年龄61.8岁±8.0岁;左侧脑室铸型为主的病人12例,右侧脑室铸型为主的病人9例,均合并有第三脑室及中央导水管积血;8例合并有第四脑室积血。选择2011年1月—2012年8月我科经锥颅钻孔穿刺侧脑室引流术的21例重症脑室出血病人作为对照组,男15例,女6例;年龄62.3岁±8.9岁;左侧脑室铸型为主的病人16例,右侧脑室铸型为主的病人5例,均合并有第三脑室及中央导水管积血;其中有8例合并有第四脑室积血。

1.2 纳入标准

①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及头颅CT证实为原发性脑室出血;②既往患高血压或者在发病时出现血压升高,排除其他的原因所致脑室出血;③CT显示出血灶在基底节区、或丘脑,或侧脑室前角旁,均存在一个脑室铸型以上的脑室出血;④年龄35岁~75岁;⑤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lasgw outcome scale,GOS),Glasgow昏迷评分量表(GCS)≥8分;⑥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但不包括已经发生脑疝的病人;⑦病人家属配合随访≥3个月;⑧无其他严重的全身性器质性疾病。病例剔除标准:治疗未满疗程或无法判断疗效者。

1.3 穿刺部位选择原则及操作方法

两组病人均在发病后6h后手术治疗,尽量在24h内完成手术。同时给予常规治疗监测血压与颅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脱水降颅压,预防并发症,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两组均行锥颅钻孔微创侧脑室前角穿刺引流术,依据头颅CT片确定颅表穿刺点,尽量选择铸型明显侧侧脑室的前角为穿刺侧,应用电钻钻通颅骨及硬脑膜后,在穿刺针引导下将一次性无菌硅胶脑室引流管置入侧脑室前角,尽量缓慢释放脑脊液,使颅内压逐渐下降。颅内压平稳后,连接于三通转向阀,再连接于一次性密闭脑室引流瓶,下接无菌引流袋,并置于床下方固定,然后逐渐将引流管近穿刺点部位置于穿刺点上10cm~15cm处固定。当脑室积血明显,脑脊液引流不畅,存在梗阻性脑积水的病人,两组均在脑室内注入尿激酶2×104IU后进行夹闭引流管3h~4h后开放引流管引流,反复多次尿激酶注入直至脑脊液变清亮。研究组病人同时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在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后6h~24h即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用17G硬膜外穿刺针进行腰穿,腰穿成功后通过穿刺针将19G硬膜外麻醉管理器导入脊髓蛛网膜下腔后用一次性贴膜胶覆盖穿刺部位胶布固定于背部皮肤,引流管另一端连接一次性颅脑引流器持续引流,根据颅压应用调节器调节滴速,控制引流量在每日150mL以内。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脑脊液变化,脑室积血改变情况,术后1月GOS预后评分,术后9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变化及死亡率。1月后选用进行评价。具体评分:尽管有轻度功能障碍,但已恢复正常生活(5分基本正常);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4分轻度残疾);清楚但残疾需要人照料日常生活(3分重度残疾);只有最小生命反应如存在睡眠/清醒周期的眼睛睁闭(2分植物生存);死亡(1分)。9个月后评分选用ADL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脊液转清亮及三、四脑室积血大部分消失时间比较

研究组脑脊液转清时间及第三四脑室积血清除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d

2.2 术后1个月GOS评分评定情况

研究组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注:两组比较,P<0.05。

2.3 术后9个月后ADL评分评定情况

研究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注:两组比较,P<0.05。

2.4 合并症及手术安全性评价

重症脑室出血常见合并症是上消化道出血,其次是肺部感染,还有颅内感染。研究组6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6例肺部感染,1例颅内感染。对照组8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8例肺部感染,1例颅内感染。锥颅钻孔穿刺侧脑室引流术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均为微创手术方式,创伤小,风险小,安全性高。

3 讨论

原发性脑室出血是脑室内脉络丛血管出血或室管膜下1.5cm出血破入脑室,出血量少时仅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项强、Kernig阳性,一般意识清楚,预后良好。出血量大时,很快进入昏迷或昏迷逐渐加深,双瞳孔缩小成针尖样,病理反射阳性,早期出现去脑强直发作,常出现丘脑下部受损的症状及体征,如上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大汗、血糖增高、尿崩症、预后差、多迅速死亡。治疗重症脑室出血关键在于能否彻底清除第三和第四脑室积血,解除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恢复正常脑脊液循环通路[1[1]。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重症脑室出血,血肿充满脑室系统,使脑内中线结构(丘脑、下丘脑和脑干结构)受到挤压,不仅血肿压迫还有血凝块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同时颅内压迅速升高易诱发脑疝形成[2[2],加重脑损害,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病人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为血肿致颅压增高造成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功能受到抑制或损害,因此清除脑室积血,才能使脑中线结构少受压,才能使丘脑深部结构少破坏,避免血肿压迫和刺激下丘脑和脑干引起的各种脑功能的激发损害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

锥颅钻孔穿刺侧脑室引流术并腰大池置管引流缩短重症脑室出血时血性脑脊液转清亮时间,而且能迅速清除第三、四脑室中积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急性期的重症脑室出血病人存活率。

根据临床观察结果体会有:①为防止出现脑疝及低颅压,腰大池引流量每天不应超过200 mL,以防止引流速度过快导致张力性气颅的发生桥静脉撕裂出血反致脑室出血加重[3[3]。②术式选择先行侧脑室前角穿刺引流,可降低颅内压,再实施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避免脑疝形成。③手术成功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液变化,观察引流管是否有堵塞如果有应尽快给予处理,以保证引流畅通,保持双管持续稳定的引流状态。④预防感染,侧脑室引流时间、腰大池引流时间控制在7d左右。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配合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创伤小。联合应用使引流更有效及时彻底地清除脑室系统内积血,由此促进病人意识好转,也可避免因大量甘露醇等脱水剂造成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和肾衰,降低死亡率。

摘要:目的 探讨侧脑室穿刺引流并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21例重症脑室出血病人作为研究组;2011年1月—2012年8月我科经锥颅钻孔穿刺侧脑室引流的21例重症脑室出血病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组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并腰大池置管引流术,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脑脊液转清情况,1个月后神经功能评分,9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侧脑室穿刺引流术相比,侧脑室穿刺引流加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脑室出血可降低病人致残率,提高生活能力。

关键词: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穿刺引流术,腰大池置管引流术

参考文献

[1]陈固善,余玉银.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4):411-412.

[2]曹文军,田力学,田志刚.双侧侧脑室引流加尿激酶灌洗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重症继发性脑室出血[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1):758-759.

腰大池引流术后观察与护理体会 第2篇

【关键词】持续腰大池引流;并发症;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48-01

近年来,持续腰大池引流(LCDF)因其具有创伤小、可控引流速度和引流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在神经外科领域里已得到广泛开展。2011年6月~2013 年9 月,我科应用硬膜外导管行LCDF 治疗患者41 例,通过严密的监测,细致的护理,临床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 年6 月~2013 年9 月,我科应用硬膜外导管行LCDF 治疗患者41 例(,本组患者基本都是在全麻下行脑室引流术后3~5天后放置腰大池引流管的)。男28例,女13例,年龄36~84岁,平均60岁。自发性出血27例,外伤性出血7 例,,颅脑外伤术后伴硬膜下积液5 例,术后颅内感染者2 例。

1.2 置管方法 病人取侧卧位,头和双下肢屈曲,尽量靠近胸部,以充分暴露椎间隙。在腰3~4或腰4~5椎体间,用硬脊膜外穿刺针行穿刺术,见脑脊液流出后,将直径1mm的细硅橡胶管推入腰椎管蛛网膜下腔内4~6cm,观察管内脑脊液呈流通状态后,在穿刺局部缝一针,用敷贴、胶布包扎穿刺处并沿脊柱方向固定引流导管,外接一次性引流袋即可。

2 围手术期的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评估与医生一起查房、讨论,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评估患者的脑部及全身情况,注意有无腰大池引流禁忌证。如患者有脑疝征象、颅内占位性病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尚未行动脉瘤夹闭术、穿刺部位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穿刺部位的腰椎有畸形或骨质破坏等情况,不适宜行腰大池引流术[1]。

2.1.2 心理护理在神经外科,无论手术大小,患者及其家属都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常有恐惧、害怕心理。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行腰大池引流的治疗目的、必要性和方法,并讲明在术中及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让患者及家属做好思想准备。在本组,经护士的耐心安抚和心理疏导,所有的患者及家属都积极配合治疗。

2.1.3 术前准备开放静脉通道,术前30min 可酌情使用20%甘露醇125~250ml 快速静滴,降低颅内压,以避免因脑脊液压力梯度差过大诱发脑疝形成。躁动者应给予约束带保护,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准备一次性中心静脉穿刺包1 套、三通管1 个、输液器1个、引流袋1 个、2%利多卡因、0.5%碘伏、胶布等材料。准备好吸痰装置、呼吸气囊、气管插管等器械,以备抢救。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观察术后需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呼吸、血压及肢体活动情况。如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症状时,提示脑疝形成,应立即报告主管医生,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在本组病例,由于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认真操作以及术后精心护理,无1 例脑疝形成。

2.2.2 引流速度脑大池置管后,引流高度为外耳道平面以上10cm 左右,根据病情调整流速,每日引流量不宜超过脑脊液分泌量,保证腰大池引流的安全性[2],本组引流量控制在200ml~300ml。当患者改变体位、头部高度发生改变时,宜先关闭三通管,待调整体位后,再打开三通管,重新调节引流管高度和引流速度。

2.2.3 引流管护理观察腰部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渗漏;引流管要固定在位,防止牵拉及误拔引流管;认真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脱落等现象,保持引流通畅;记录24h引流量;动态观察引流液的性状,本组15例行腰大池引流第3~5天时,脑脊液色泽清亮、蛋白含量降低、细胞数减少,予以拔管,拔管后置管部位给予缝合两针加压包扎。本组使用的是医用硅橡胶管,质软,弹性好、管径较大。

2.3 预防感染腰大池引流属于有创性操作,存在通过引流管逆行性感染的风险,一般置管时间不宜过长,通常为7~12 d[ 2]。因此,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1)每日监测体温,注意观察脑脊液的量、颜色,有无絮状物。检测脑脊液常规、生化,定期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如患者出现发热,脑脊液变混浊,化验示蛋白量增高、细胞数及分类增多,提示有颅内感染。(2)及时倾倒引流袋内脑脊液,防止出现逆流。本引流装置中颅压调节瓶有防虹吸断流作用,可防止逆流造成颅内感染。但仍需密切注意连接于颅压调节瓶下方的引流管是否通畅,以及引流袋内脑脊液是否过满,以防止颅压调节瓶内的脑脊液液面过高而淹没其引流滴管口(3)观察腰大池引流管的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我们使用了3M 透明敷贴来固定穿刺部位的外露引流管,既有利于对穿刺局部情况的观察,又能很好地了解引流管刻度情况以判断导管是否在位。如穿刺点出现渗液,或其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破损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汇报医生,必要时给于拔管并重新更换部位置管。(4)在给患者变换体位或搬运过程中,应先夹闭引流管,特别是患者外出检查时应暂时夹闭三通旋阀,待调整好颅压调节瓶和引流袋的位置后再开放引流。本组41例患者经过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均未发生逆行感染。

3 小结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除了具有创伤小,避免反复腰穿的优点外,还能持续引流血性,降低血管痉攣和脑积水的发生率,同时通过持续外引流多量脑脊液,使颅内压偏低,为漏口粘附愈合创造条件。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发现,维持有效的密闭引流,严格控制引流量,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感染,同时护士高度的责任感,细致认真地临床观察,综合分析,均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但对颅内压明显增高或脑疝患者禁忌做LCDF,避免发生继发脑损伤。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第1 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52.

腰大池穿刺引流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使用资料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患者21例, 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小者35岁, 最大者78岁, 平均年龄51岁。患者在入院后第一时间行头颅CT, 结果显示:有23例患者为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系统, 有9例患者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 有19例患者破入单侧侧脑室, 有8例患者破入侧脑室及第三、四脑室, 有5例患者破入双侧脑室及三、四脑室。本次所研究的病例, 患者在入院时都出现神志昏迷状态, 但呼吸状态平稳, 其中有9例患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正常, 有16例患者呈现单侧瞳孔散大, 有7例患者出现双侧瞳孔散大。

1.2 治疗方法

32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在6 h内, 11例患者在6~8 h内进行了微创穿刺抽吸术。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要在患者头皮上标示出外侧裂的投影线, 穿刺点的选择要避开这条线。如果基底节出血在40~50 m L, 要设置双管, 其一放置在血肿的最高层面, 当最高层的血肿面积较小时, 可将其放置在血肿最高的第二层面前1/4, 另一根管要放在血肿的最低层面, 若血肿最低层面的面积较小, 可放置在血肿最低第二层面后1/4;当基底节出血>50 m L时, 注意还要在血肿中心位置放置第3管。丘脑出血时放置单管, 置于血肿中心位置。一般对患者施行局麻术, 后进行锥颅, 通常使用4.0 mm直径的骨锥进行, 然后放置硅胶管, 硅胶管一般用3.5 mm直径并带有多个侧空的管子, 将其放置在血肿腔内, 然后连接注射器抽吸其中已经液化的血凝块, 最后要把硅胶管缝合1针, 将其固定于患者的头皮。在手术后要定时注入4 m L生理盐水稀释的尿激酶4万U关闭引流管, 3~4 h后再开放引流管。患者还要定时复查血肿的消除情况, CT复查时间为术后24、48、72、96 h。血肿消失或者消除到仅剩下点、线状残留量<12 m L时, 可以将颅内血肿引流管拔除。

接着进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患者取血肿侧侧卧位, 取其L3~4间隙作为穿刺点, 使用17 G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穿刺, 进针约5~6 cm可以见到有脑脊液流出, 放置导丝到穿刺针内部11~12 cm, 随后将穿刺针拔出, 使用扩孔器将穿刺孔沿导丝扩大, 深度一般达到5~6 cm时退出扩孔器, 然后送入5F的硅胶腰大池引流管, 距离皮肤8~9 cm, 退出导丝, 这时可见流出有血性的脑脊液, 为防止引流管脱落, 缝合引流管1针, 将其固定于患者穿刺孔周围的皮肤上。引流管和引流袋要连接正确, 患者取平卧位, 引流袋位于患者额部上方13~15 cm。

2 结果

32例患者中, 成功治愈的患者数为26例, 有6例患者死亡。在死亡患者中, 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的患者有2例, 死于肺部感染的患者有1例, 死于颅内感染的患者有2例, 死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1例。微创穿刺引流加腰大池引流治疗破入脑室系统脑出血总有效率为81.2%, 病死率为18.8%。手术后患者进行CT复查, 患者血肿消除时间4~5 d的有19例, 血肿消除时间为6~7 d的患者有7例。

3 讨论

3.1 传统开颅手术与微创穿刺术

传统的开颅手术首先要切开脑皮层, 切口为2.5~3.0 cm, 使用脑压板将脑实质牵开, 牵开深度达到4~5 cm时才能看到血肿腔, 这样的方式加重局部脑组织的破坏, 加重脑水肿。其次, 传统开颅手术一般施行全麻术, 全麻插管对中老年患者来讲是一种危险性较高的麻醉手段, 会损伤其心肺功能[1]。另外, 双极电凝灼烧所造成的损伤和脑压板牵拉血管的损伤, 都会使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升高。而微创穿刺抽吸术就有所不同了, 不言而喻, 其对脑组织的损伤相比传统开颅手术而言会小很多, 虽然其不能实现血肿的立即清除, 但是经过一次次的液化血块抽吸后, 血肿面积会逐步减少, 且微创穿刺术中还存在尿激酶的溶解作用, 12 h引流后就可使血肿对周围组织的挤压损伤明显减小。两种手术方式的对比, 微创穿刺抽吸术的优势不言自明。

3.2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与颅内感染

临床实践证明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不易引发颅内感染, 置管的时间可以得到适当延长[2,3]。腰大池和皮肤表面的距离约为6.0 cm, 其深度要比头皮厚度大得多, 通常情况下, 进行侧脑室持续外引流置管的时间要保持在1周时间内, 但是如果施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 其放置时间则可保持15~30 d。据报道, 施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的最长放置时间为35 d, 患者在期间没有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本次研究中, 所有病例的留管时间为8~16 d, 时间和文献报道时间相比明显偏低, 没有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据研究总结可知,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颅内感染的原因可能是脑室系统的积血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清除, 缩短脑室引流时间, 血肿清除后患者病情迅速缓解。

微创穿刺引流加腰大池引流治疗破入脑室系统脑出血实现了两种技术的科学结合, 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微创穿刺抽吸术能够对脑室系统的积血和血肿进行彻底清除,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则能够将剩余下的残余积血进行进一步清除, 两种技术都在局部麻醉情况下进行, 创伤小, 临床效果较为优良, 适合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对CT定位下进行微创穿刺引流加腰大池引流治疗破入脑室系统脑出血的方法和疗效进行综合分析及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所用资料32例, 均为破入脑室系统脑出血, 对患者进行微创穿刺引流加腰大池引流术, 并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尿激酶灌洗。结果 32例患者中, 成功治愈的患者数为26例, 有6例患者死亡。在死亡患者中, 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的患者有2例, 死于肺部感染的患者有1例, 死于颅内感染的患者有2例, 死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1例。微创穿刺引流加腰大池引流治疗破入脑室系统脑出血总有效率为81.2%, 病死率为18.8%。手术后患者进行CT复查, 患者血肿消除时间4~5 d的有19例, 血肿消除时间为6~7 d的患者有7例。结论 微创穿刺引流加腰大池引流治疗破入脑室系统脑出血是一种新型的医疗科技手段, 其具备创伤小、安全性高、有效率高的优势, 对降低破入脑室系统脑出血疾病的病死率起到了关键作用, 可以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微创穿刺引流加腰大池引流,破入脑室系统脑出血,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志华, 肖亚珍.微创结合椎管置管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脑室出血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 2002, 17 (1) :62-63.

[2]耿黎明, 苗今乐, 许建军, 等.大剂量脑脊液等量置换及椎管内尿激酶注射救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2, 4 (6) :397-399.

腰大池穿刺引流 第4篇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神经外科疾病应用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73-01

在神经疾病治疗系统中,腰大池持续引流(LumbarContinuedDrainage)被广泛应用对神经外科疾病的检查和治疗阶段,在临床治疗技术中发展较为成熟,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腰椎穿刺技术在腰大池内置入细管,利用闭式引流装置实现对脑脊液的引流操作,加强脑脊液的循环,LCD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的特点,且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显著降低。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治疗86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9例(57%),女性患者37例(43%),年龄为15--73岁,平均40.2±3.6岁。经诊断所有患者置管操作时脑脊液初压介于0.46—3.5kPa之间,平均1.76±0.58kPa,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40例,术后颅内感染症状22例,脑室内腔出血症状11例,脑脊液鼻漏症状8例,后颅术后切口脑脊液漏症状5例。

1.2方法

2.1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腰大池引流(LCD)的治疗方法,进行硬膜外麻醉后患者换为侧卧位姿势,在患者腰部3—4或4—5间隙部位用18号硬膜外套管针内穿入腰大池下腔部位,脑脊液流出后利用针芯在患者腰大池(约5—8cm)置入软质硅胶细管。待硅胶细管内流入脑脊液后将引流导管固定好,采用常压闭式方法,引流速度可以通过引流袋上的阀门进行控制。无菌引流袋要每天更换,引流量始终维持在250—300ml/1d左右,对脑脊液性状进行记录,并进行脑脊液的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测,硅胶引流细管留置最佳时间6—13d,对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要另外进行药敏感试验及细菌培养操作。

2.2统计学分析方法

对86例神经外科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和分析,所得资料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的形式标记。

3.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有再出血、继发颅内感染和脑疝等明显并发症,对8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及5例后颅术后切口脑脊液漏患者进行为期7—14d的引流,所有13例患者均痊愈;对22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进行为期8—15d的引流,并配合1—3次/d的阿米卡星或万古霉素注射治疗,1例患者需进行二次治疗,经过治疗后痊愈;总治愈率达97.7%。

4.讨论

微创治疗技术具有创伤性小和安全性高的特点,无论是对患者的生理还是心理伤害都比较小,是未来外科治疗的必然发展方向,腰大池引流是通过对异常脑脊液的持续引流以达到保持低颅压的治疗状态。腰大池引流具有疗效好、易操作和安全性高的优势,对术后颅内感染症状、难治性脑脊液漏症状和脑室内腔出血症状有显著的效果。

术后颅内感染目前常采用多次腰穿释放脑脊液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不仅操作复杂且安全性不高,还会造成患者极大的痛苦,腰大池引流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它将受感染脑脊液的分泌引流到体外,通过抗生素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症状在神经外科中较为常见,一般采用脱水、抗生素等方法治疗,若常规治疗无效则采用腰大池引流治疗法,通过加速漏口部位肉芽组织的生成增强漏口的与和能力,此次研究腰大池引流对脑脊液漏患者治愈率达100%;脑室内腔出血患者要及时清除积血,一般采用的脑室外引流术虽然手术效果尚可但操作过于复杂,而腰大池引流实现了新脑脊液高度冲洗原脑脊液,能较为彻底的清理掉积血,继发性脑损伤的出现概率大大下降。

我们体会到腰大池引流治疗有以下优点:①创伤小,避免了频繁进行腰椎穿刺术,减少了病人的痛苦。②治疗脑脊液漏或术后引发的颅内感染.易取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检查及细菌培养并做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从引流管内注入行鞘内治疗。③通过脑脊液自然循环途径加速血性脑脊液的引流。④能较快地放出血性脑脊液,清除有害物质减少其对脑细跑的继发性损害,减轻脑血管痉挛,促进脑功能恢复。⑤持续放出血性脑脊液起到降低颅内压,增加脑灌注的作用。⑥减少血性脑脊液的刺激,临床症状、体征较快缓解,减轻脑积水等并发症。⑦避免反复腰穿时每次腰穿放液过快,释放脑脊液过快可致瞬间颅内压力梯度改变引起的并发症,又增加了24h放液总量。⑥缩短疗程,大大缩减住院时间及减少经费。

综上,腰大池引流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对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随着神经外科医学的不断发展,腰大池引流在该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郭军,张俊义,王建军.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12)

[2]王铁峰.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國医药指南.2014(18)

[3]李兴华,刘丛.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治疗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4)

[4]商崇智.涂悦.董化江.张赛早期腰大池引流术治疗急性颅脑创伤致外伤性脑脊液漏[期刊论文]-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5)

[5]石传江.崔佳嵩.刘滨.杨涛.杨波.张义.王林.王森.李雨泽颅脑创伤术后终池引流预防脑积水[期刊论文]-实用医药杂志2013(1)

[6]程序曲.赵富文.褚荣涛.黄炜.孙成法脑外伤开颅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30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9)

[7]杨春林.南远顺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与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

腰大池穿刺引流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均为重型脑室出血, Graeb评分≥5分。包括原发性脑室出血 (血肿集中在脑室内) 及继发性脑室出血 (出血主要在脑室内, 脑室外血肿量≤15 m L) 。除外严重心脏、肺部、肝、肾、凝血功能障碍。年龄≤75岁。其中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31例, 未能完全明确病因者11例。近期无感染、输血及其他严重疾病史。

1.2 一般资料

治疗组共42例, 男性28例, 女性14例, 年龄35~75岁, 平均53.8岁;原发性脑室出血7例;继发性脑室出血35例, 其中丘脑破入脑室12例, 基底节区破入脑室27例, 脑叶破入脑室3例。GCS≤5分11例, 6分≤GCS≤8分27例, GCS≥9分14例;出现一侧瞳孔散大12例, 双侧散大3例;呼吸节律改变6例。对照组共39例, 男性24例, 女性15例, 年龄36~73岁, 平均50.1岁;原发性脑室出血5例;继发性脑室出血34例, 其中丘脑破入脑室10例, 基底节区破入脑室27例, 脑叶破入脑室2例。GCS≤5分8例, 6分≤GCS≤8分28例, GCS≥9分3例;出现一侧瞳孔散大9例, 双侧散大2例;呼吸节律改变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GCS评分、瞳孔改变、呼吸节律改变等6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3 头颅CT扫描情况

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性头颅CT扫描确诊重型脑室出血。按多田公式计算脑内血肿量均≤15 m L;脑室积血程度按Graeb法分级[2], Graeb评分均≥5分。治疗组脑室内积血程度5~8分31例, 9~12分11例;对照组脑室内积血程度5~8分32例, 9~12分7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脑室内积血程度方面亦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患者住院后立即保持呼吸道通畅, 建立静脉通道, 脱水降血压, 止血, 控制血压, 急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及急诊生化。做好病例选择, 除外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及年龄>75岁者。如患者出现脑干及呼吸循环衰竭、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 则为手术禁忌。做好术前各项相关准备后送手术室。如有必要先床边气管切开。①双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方法。上矢状线向左右各旁开2.5 cm与双额发际内2.5 cm交点即为穿刺点。常规消毒术野, 铺无菌巾, 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或基础麻醉下先行一侧穿刺, 切开头皮直达颅骨面, 剥离骨膜并撑开头皮, 头皮止血后取电动钻或手动钻于预定穿刺点处钻穿颅骨。烧灼并以尖刀切开硬脑膜。取圆钝弹头带4侧孔内径为3~4 mm的硅胶脑室引流管 (带内芯以固定方向) 平行于矢状线并对准双侧外耳道假想连线穿刺, 约进入5~6 cm有落空感后再进入1~2 cm即可退出内芯。即可见血性脑脊液 (混血块) 涌出, 此时应注意控制涌出速度不宜过快, 以避免脑室壁或脉络丛血管扩张出血。如无脑脊液流出, 则取10 m L注射器以适当负压回抽即可回抽出血块 (注意负压不宜太大) 。颅骨孔以明胶海绵填塞后固定引流管, 接密闭引流袋, 缝合头皮。同样方法行另一侧侧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一般先行血肿量较多一侧脑室穿刺。取生理盐水反复经血肿量较少一侧脑室的脑室引流管注入以打通室间孔, 常可见到由一侧脑室引流管注入生理盐水后经另一侧脑室引流管流出。术毕一侧脑室引流管置低位引流, 另一脑室引流管最高端则抬高于侧脑室平面15~20 cm。②双侧侧脑室尿激酶灌注冲洗方法。取尿激酶4万U+NS 10 m L充分溶解, 严格无菌情况下经脑室引流管注入, 夹管2~3 h后松夹, 在一侧引流管灌注时另一侧脑室引流管抬高。12 h后以同样方法灌注另一引流管。每天2次, 直至引流液色淡至澄清。③腰大池持续引流方法。双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后第2~3天可行腰大池引流术。所用器材为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装置。方法同腰椎穿刺术。腰穿成功后见脑脊液流出。取软质硬膜外导管置入腰椎蛛网膜下腔间隙约10~20 cm, 引流导管远端接三通管及密闭无菌引流袋。使引流管最高端高于腋中线10~20 cm左右, 控制引流量及引流速度 (10~15 m L/h) 。血性脑脊液色淡至澄清。本治疗组引流约4~8 d。④拔除侧脑室及腰大池引流管时机。血性脑脊液色淡至澄清, 脑压不高, 脑室内无感染时复查头颅CT。当脑室系统内血肿消失时先拔除一脑室引流管, 另一管夹闭24 h后未出现意识障碍、发热等症状时即可拔除。双侧脑室引流管拔除后观察1~2 d后同样未出现意识障碍、发热等症状时复查头颅CT示脑室系统及中脑导水管无血肿、无脑积水表现时可拔除腰大池引流管。⑤所有操作均须严格无菌, 对病情过程的观察应细致。⑥所有患者入院后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吸氧、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抗感染、预防脑血管痉挛、预防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翻身拍背排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多种措施。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S11.5进行资料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所有参与比较的81例患者在发病后12个月根据GOS评定标准分为痊愈、中残、重残、植物生存、死亡5种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3.995, P<0.05

2.2 两组在脑室通畅时间、脑脊液正常时间及引流管拔除时间比较 (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t=2.763, P<0.05

2.3 术前、术后影像比较

①病例1:患者男性, 57岁。突发神志不清反复呕吐1.5 h入院, 入院后即行本术式治疗, 3 d后意识逐渐转清, 17 d后搀扶出院, 生活完全自理。见图1。②病例2:患者女性, 49岁。突发不省人事伴肢体抽搐1 h入院, 入院后即行本术式治疗, 6 d后意识转清, 21 d后步行出院。见图2。

3 讨论

脑室出血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重型脑室出血起病急, 患者往往陷入昏迷状态, 病情危重, 病死率极高。重型脑室出血的危害有三个方面:①脑室内血肿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 导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引起恶性颅内压增高, 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急性扩张压迫下丘脑及脑干, 最终出现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②脑室内的血肿本身对脑组织特别是深部脑组织的机械性压迫, 影响最基本的生命活动。③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后, 血细胞破坏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引起脑血管痉挛, 可并发大面积脑梗死[3]。因此迅速清除脑室内血肿、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解除颅内压增高、减少继发性脑损伤成为治疗重型脑室出血最迫切的需要, 直接关乎病情及预后, 故必须分秒必争, 抢救生命[4,5]。目前脑室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脑室外引流及手术。手术方法分直接开颅清除血肿及脑室穿刺和/或联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直接开颅清除脑室内血肿能较快清除脑室内血肿, 但开颅手术创伤太大, 且仅限于直视部位, 即限于清除双侧侧脑室内血肿, 对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及第四脑室血肿却无能为力。目前直接开颅手术已较少采用[6,7,8]。我们此前常规用对侧脑室穿刺引流和/或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 积累了一定经验。2008年4月后我们采取双侧侧脑室急诊穿刺, 在双侧侧脑室引流管内尿激酶交替灌注冲洗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这种方法治疗重型脑室出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并与对照组的方法做比较分析, 证实较有效。

本治疗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比较优点分析如下:①双侧侧脑室穿刺引流:能及时抽出清除脑室内血块, 解除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改善脑脊液循环通路, 减少血肿对脑组织的机械性压迫, 因而阻断该病引起的急性脑疝。单管引流积血较慢, 还会出现引流管堵塞。双管很少出现堵管情况, 从而保证血性脑脊液的持续引流。②双侧侧脑室引流管内尿激酶交替灌注冲洗:尿激酶具有直接激活纤溶酶原的作用, 使纤维蛋白降解, 血凝块迅速溶解, 无毒性及抗原性, 无明显出血倾向, 不良反应少, 可反复使用, 局部用药可减少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 起到局部溶解血肿的效果[9,10,11]。笔者在手术过程即予尿激酶给药。方法是取尿激酶4万U+NS 10 m L充分溶解, 严格无菌情况下经脑室引流管注入, 夹管2~3 h后松夹, 在一侧引流管灌注时另一侧脑室引流管抬高。12 h后以同样方法灌注另一引流管。每天2次, 直至引流液色淡至澄清。③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可很快引流出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及第四脑室的积血, 加速脑室系统循环通畅, 减少脑积水及蛛网膜粘连的机会, 从而缩短脑室置管时间。本治疗组的脑室通畅时间为 (4.7±2.5) d, 脑脊液正常时间为 (5.9±1.3) d,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14.6±3.6) d及 (13.4±3.1) d。拔管时间亦较对照组短, 分别为 (5.5±1.6) d及 (14.9±2.3) d。上述比较均具有明显意义。本治疗方法与文献报道中报道的单侧或双侧脑室穿刺引流和/或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具有优越性, 即在脑室通畅时间、脑脊液正常时间及引流管拔除时间三方面均缩短[12,13]。

值得一提的是, 对重型脑室出血应尽快明确病因, 怀疑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者应尽早全脑血管造影, 如为阳性行神经介入或夹闭术[14]。

另外对呼吸循环已出现衰竭, 或伴有严重心、肺、肝肾、凝血功能障碍者, 则应明确病情已不可逆转, 预后极差, 应视为手术禁忌证。

重型脑室出血的治疗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系统的专业的复杂的过程。病情判断、观察应及时准确。尽早清除脑室内积血, 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 减轻脑干、下丘脑的继发性损害是减少死残率, 改善生存质量的关键。通过对对照组的比较及相关文献的复习, 我们认为双侧侧脑室急诊穿刺, 在双侧侧脑室引流管内尿激酶交替灌注冲洗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重型脑室出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行双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 尿激酶灌注冲洗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急性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共收治的符合条件的急性重型脑室出血患者42例均急诊行双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 尿激酶在两脑室引流管交替灌注冲洗,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期间积极采取各种综合治疗措施。根据其治疗效果, 与以前常规单侧侧脑室引流的39例资料对照。结果 本组治疗的42例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的脑室血肿清除时间、脑脊液转澄清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本治疗组脑室及腰大池引流平均6.2 d并拔管。术后无颅内感染及明显再出血, 2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12个月。基本痊愈18例 (42.9%) , 中残10例 (23.8%) , 重残4例 (9.5%) , 植物生存2例 (4.8%) , 死亡8例 (19.0%)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急诊行双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 尿激酶灌注冲洗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急性重型脑室出血可较早拔除引流管, 患者较早清醒, 从而缩短住院病程, 减少并发症, 减少伤残率, 提高生存质量, 提高社会效益。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术后护理 第6篇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9例, 女29例, 年龄9~72 (平均54.1) 岁。经CT诊断脑挫裂伤41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35例, 脑脊液耳漏8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和原发性脑干损伤14例。在脑外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于发病后3~10d行于腰3~5椎间隙穿刺置一细小导管于腰大池中, 导管尾端接一次性输液管和无菌引流瓶, 通过调速器控制脑脊液引流速度, 持续缓慢引流脑脊液, 平均引流5~7d, 每天引流量不超过250m L。本组病例由于护理得当, 除5例堵管, 2例拔管意外,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2 护理要点

2.1 保持引流通畅

妥善充分固定导管, 避免导管滑动、移动及扯脱;对烦躁不安的患者, 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加约束带防止牵拉及误拔管, 搬动病人变换体位等由2名以上护士完成[2], 注意导管走行, 各种操作完毕后, 确认管道无扭曲、受压、闭塞、脱落后, 见引流状态良好方可离去;如果发现引流液突然变清变黄或停止流动, 应考虑管道堵塞, 但先要排除引流管是否有打折, 如果已发生堵塞经冲洗仍不通, 应通知医生更换引流管。

2.2 控制引流速度

使用有调节器的引流装置, 保持脑脊液匀速外滴 (一般以2~5滴min为宜) , 引流管很细, 每分钟的引流量较少, 为保持引流畅通, 引流瓶应置于床下, 低于创口部位15~20cm为宜[3]。为病人改变体位以及头部高度发生改变时应重新调节引流速度, 使病人颅内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切忌引流速度忽快忽慢。若引流速度不加以调控, 引流脑液过多, 除可造成颅内低压外, 还可出现气颅等并发症, 因此应根据不同病因严格控制流速。

2.3 加强引流观察

加强引流脑脊液的量、性状、颜色的观察, 每日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状, 并适时留取脑脊液作有关化验检查。引流液静置24h后观察沉淀物的多少, 若引流液外观由黄色混浊转为无色清亮, 且沉淀物消失, 蛋白质含量低于0.5g/L, 且体温恢复正常时, 可考虑拔管, 拔管前先夹管24~48h, 观察患者是否适应。拔管后除注意意识、生命体征的观察外, 还应注意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漏。

2.4 密切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生命体征的变化。正确区分颅内高压与颅内低压性头痛。术后有减压窗患者可通过观察减压骨窗区是否膨隆或凹陷, 如果凹陷明显, 应及时汇报医生, 减慢引流速度及控制引流量。限制输液量,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 防止颅压突然增高导致引流速度过快。

2.5 预防引流感染

引流术口每日消毒换药2次,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随时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是否有发红肿胀的异常现象;更换引流瓶、测颅内压、鞘内注药时,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搬动病人时, 先夹闭开关再搬动防止引流液反流;对暴露在皮肤外端的引流装置每日用75%酒精消毒3次;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次, 减少探视及人员流动。做好病人基础护理, 因置管位置较低, 容易被二便污染, 因此保持引流口处皮肤清洁干燥非常重要。

3 讨论

脑脊液的分泌与吸收在生理状态下是一个稳定的循环过程, 在病理状态下, 如脑脊液中含有血、病菌等可使单位时间内脑脊液分泌量增多, 持续外引流, 加速脑脊液的循环, 对SAH或感染性脑脊液, 有良好的稀释和冲洗作用, 从而有利于病变的治愈。在以往治疗中, 由于多数病人需要反复多次腰蛛网膜下腔穿刺释放脑脊液, 操作繁琐, 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是一种微创治疗手段, 方法简单, 操作方便, 使医生随时掌握病人脑脊液变化, 减轻病人痛苦, 减少并发症发生。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发现, 维持有效的密闭引流, 严格控制引流量, 预防感染, 采取有效安全的护理措施, 同时护士高度的责任感, 细致认真地临床观察, 综合分析, 均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术后的安全护理方法 。方法 总结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经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的98例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 91例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无感染及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5例患者堵管, 2例拔管意外。结论 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 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国平, 黄思庆, 蕙旭辉, 等.289例持续腰池脑脊液引流在神经外科应用的临床总结[J].华西医学, 2000, 15 (1) :53~54.

[2]李冬梅, 朱建英, 倪宝英, 等.持续腰穿外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4) :1~2.

腰大池外引流术的观察与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2例均为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按照应用传统腰椎穿刺术及停留腰大池外引流术的不同分为两组:应用传统腰椎穿刺术48例, 其中男性37例, 女性11例, 年龄19-67岁, 平均年龄39岁, 住院时间10-82d, 平均住院天数26天。应用腰大池外引流术共84例, 其中男性60例, 女性24例, 年龄21-70岁, 平均年龄43岁, 住院时间5-52d, 平均住院天数18天, 停留置管时间2-14天, 置管意外脱落2例﹙均为病人躁动所致﹚, 置管失败2例, 因擅自改变体位致不适4例, 拔管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

1.2 引流的目的

持续性的腰大池外引流, 可加快脑脊液的循环,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感染性脑脊液都有良好的冲洗引流作用, 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 从而利于病变的愈合。

1.3 术前准备

神志清醒的患者或昏迷患者家属对于腰大池外引流术多会产生恐惧心理, 误以为腰大池外引流术就是抽取骨髓, 从而产生回避、拒绝治疗的心态。因此术前应严格按照腰大池外引流术的健康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该项治疗有操作简单、安全、微创、有效等优点及治疗的必要性和预后等,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家属的支持。对于一些躁动或精神紧张的患者, 可按医嘱应用镇静药物。

1.4 操作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 头和双下肢屈曲, 医生在腰3-4或腰4-5椎体间, 应用一次性体外引流组合件及监测系统, 以穿刺针行腰椎穿刺术, 见脑脊液流出后, 将硅胶的引流管导入腰大池中, 向头侧蛛网膜下腔置入导管约8-10cm, 观察管内脑脊液流出通畅后, 将引流管固定, 接引流调节装置和无菌的引流袋。

1.5 术中配合

护士应在术前协助患者清洁腰背部皮肤, 然后协助医生摆好患者体位,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认真观察和记录脉膊、呼吸、心律、血压、神志及瞳孔的变化。如患者双侧瞳孔不等大或同时缩小, 对光反身射迟钝或消失, 意识不清、呼吸不规则等症状时就提示脑疝形成, 应通知医生立即停止操作。

2 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在临床护理中, 如果因为我们引流护理不当就会严重影响放置腰大池外引流的意义, 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腰大池外引流术后的护理, 是每一名神经外科专科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在护理引流管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保持引流适当的高度, 妥善固定, 保持引流通畅, 防止逆行性的颅内感染, 严密观察病情以及引流的颜色, 性质及量。

2.1 术后体位、生命体征的观察

置管后严格卧床休息, 去枕平卧6h。患者平常可左右翻身, 但严格卧床, 同时保持病房环境安静, 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其他神经系统方面的体征。如有无恶心呕吐, 原来的头痛程度是否减轻等。

2.2 引流管的固定

将腰大池外引流的导管沿脊柱侧向头部方向延长, 从肩胛侧伸出用宽胶布固定于肩部, 这样的固定方法既可以防止引流管打折, 方便患者翻身, 又可远离肛周避免排泻物污染从而减少感染的机会。

2.3 引流的高度

正常成人的颅内压为9-18cmH2O, 相应来说, 引流袋的高度以入口处高于外耳道平面9-18cm为佳。当患者头部高度改变时, 应重新调节引流的高度。譬如:患者要抬高床头, 应先夹闭引流管, 抬高床头, 再重新调节引流的高度, 在术后宣教中应向患者及家属强调这一点。

2.4 引流的速度

一般成人每天可以产生大概500mL脑脊液, 临床护理中, 应严格控制引流量, 根据病情控制流速。一般每小时引流量控制在10-15mL以内, 每日总量控制在250-350mL以内。当患者改变体位时, 应重新调节引流口的高度, 使颅内压保持在正常的水平。

2.5 脑脊液的观察

严密观察脑脊液的颜色、性质、量, 并准确详细记录, 做好交接班。

2.6 保持引流通畅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防止引流管受压弯曲。如:引流液中有絮状物或小血块时, 就协助医生在严格无菌操作下,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一般可再通, 如不通, 应由医生给予拔除引流管, 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需要重新置管。

2.7 管道的安全标识

做好腰大池管道的护理, 在引流管调节装置处作好管道的标识, 从而更好的与其他的管道的区别开。

3 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无碎屑。重形颅脑伤的患者常为昏迷病人, 应保持皮肤清洁, 给予口腔护理, 定时给予翻身拍背, 促进排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清醒患者应鼓励深呼吸, 指导学会有效咳嗽, 鼓励患者多喝水, 防止尿路感染。

4 预防感染

主要的措施包括:将病人置于单独病房或监护病房, 病房内定时通风, 减少探视和人员走动, 每日对病房用空气消毒机消毒3次, 每次为1小时。引流装置应严格无菌, 翻身及搬动患者时应夹闭引流管, 防止引流液逆流入颅内, 禁止拖拉病人。随时观察置管部位敷料是否清洁干燥, 局部的皮肤是否有过敏等异常情况, 必要时可留取引流液做细菌培养+药敏实验。

5 拔管后的护理

腰大池外引流置管一般停留3-7天, 不超过14天, 拔管后严格卧床休息, 去枕平卧6小时。在此期间, 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意识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同时, 注意穿刺部位敷料是否清洁干燥, 如穿刺部位敷料浸湿就是发生脑脊液漏了, 应马上报告医生给于加压包扎, 适当延长去枕平卧的时间, 必要时可缝合穿刺部位。

6 结论

持续性的腰大池外引流与传统腰椎穿术相比, 除了具有创伤小, 避免反复腰椎穿刺的优点外, 还能持续引流出脑脊液, 降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率。本组资料表明:持续性的腰大池外引流能比传统腰椎穿刺术更有效清除患者蛛网膜下腔的积血, 使颅内压在短时间恢复正常, 患者头痛等症状能较快缓解, 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住院时间也有明显的缩短。但同时也对临床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它需要护士掌握扎实的神经学基础知识, 而且要不段学习有关专业知识, 落实健康宣教, 将健康宣教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 同时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做好基础护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及时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才能保证应用腰大池外引流术取得成功。

摘要:目的 总结行腰大池外引流术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以来132例分别应用传统腰椎穿刺术及腰大池外引流术治疗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护理进行分析对比。结论 腰大池外引流术比传统腰椎穿刺术能更有效清除血性脑脊液, 缓解头痛,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是一种操作简单、易固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术中、术后通过严密的观察与护理,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保持引流适当的高度, 妥善固定, 保持引流通畅, 防止逆行性的颅内感染, 严密观察病情以及引流的颜色, 性质及量, 加强健康宣教, 做好基础护理等措施, 对于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应用腰大池外引流术的病人, 更有利于病变的愈合。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外引流术,护理

参考文献

[1]彭永东, 吴先平, 梁鉴添.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的安全性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5, 11:1.

[2]薛俊波, 孙亚男, 尉娜.腰大池引流的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2:55.

腰大池穿刺引流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5~68岁,其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6例,脑室内积血6例,脑脊液漏5例。

1.2 方法

给患者取侧卧位,腰部后弓,大腿贴紧腹部,穿刺点选择在L3~L5的椎间隙,严格消毒后实行局部麻醉,然后将腰穿针缓缓地刺入,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看见脑脊液流出测压,再把硬膜外导管置入其中,穿刺处用安舒妥透明敷贴固定,外接一次性脑室外引流器,根据调节器及高度控制引流的速度。

1.3 结果

因护理得当,本组病例中,堵管2例,颅内低压1例,无意外拔管,无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 护理要点

2.1 密切病情监测

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认真倾听患者的每一项主诉,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及早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2.2 引流管护理

2.2.1 妥善固定导管,保持引流通畅。

神经外科患者大部分都是意识不清或者烦躁不安的,所以针对此类特殊患者,管道的固定显得特别重要,扩大胶布固定的范围,胶布松动时及时更换;适当使用镇静剂,双上肢予约束带固定,防止牵拉及误拔管,搬动患者变换体位等由2名以上护士完成[2],操作完毕须检查管道是否通畅。

2.2.2 加强引流观察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密切观察穿刺点及硬膜外导管与外装置连接处有无脑脊液的渗漏,注意动态变化,在护理单中详细记录,若脑脊液的颜色变深或者变为血性,则即刻向医生汇报。

2.2.3 引流应适度,忌过快过量

引流量一般控制在150~200mL/d为宜,过度引流常会导致颅内压骤降,导致致低颅性头痛,而颅内低压又导致脑脊液分泌增多,吸收减少,可能诱发脑积水,更甚者可致颅内血肿、脑疝的发生[3]。

2.2.4 预防感染

及时清倒引流液,做好高危管道交接班、引流量的标识、记录。搬动患者时,应先夹闭引流管,防止逆流;定时留取脑脊液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感染,及时治疗。引流液近3/4容器满时及时按无菌要求倾倒,减少倾倒次数,减少感染的机会。置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1周,不超过2周。拔管的前一天先试行夹管,如果患者没什么异常反应,则可考虑拔管。

2.3 心理护理

神志清醒的患者及昏迷患者的家属多数会产生恐惧心理,误认为腰大池引流是抽骨髓,而有回避和拒绝治疗的心态。因此,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腰大池引流的操作简单、安全、微创、有效等优点及治疗的必要性和预后等,取得患者的配合,家属的支持。

3 讨论

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术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方法简单,操作方便,避免了反复间断腰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感染机会,使医生随时掌握脑脊液的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还可以随时留取脑脊液化验,以掌握颅内的动态变化。故有效安全的护理措施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高度的责任心,仔细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万里妹, 刘宏奇, 徐辉, 等.持续腰池脑脊液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14 (1) :94-95.

[2]李冬梅, 朱建英, 倪宝英, 等, 持续腰穿外引流防止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4) :1-2.

腰大池穿刺引流 第9篇

【关键词】 皮牵引,桡骨, 骨折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3~58岁,平均47岁。病程:3小时~5天。16例中,Collis骨折8例,Smith骨折2例,Barton骨折5例。5例Barton骨折同时合并桡腕关节脱位,1例为开放性骨折。

1.2 治疗方法及术后处理:在患者床旁设计一滑动悬吊皮牵引装置,嘱患者平卧床,上肢轻度外展,自腕关节以远做悬吊皮牵引,肘关节屈曲90度,在行皮牵引前患者骨折断端在局部麻醉下手法复位:两名助手一名双手分别牵引患者拇指及示中环指,另一名固定上臂并做对抗牵引,持续牵引约2-5min后,术者根据骨折移位的具体情况进行手法复位,恢复桡骨轴线及掌倾角。随后在两骨折端周围适当挤压以复位骨折碎块及下尺桡关节。观察外形满意,骨折端触无台阶感,腕关节夹板固定后实施持续悬吊皮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1-2kg. 牵引后定期x线片复查,分别于第一周2次、第2周1次、第3周1次,可根据情况调整骨折端掌倾角、尺偏角及关节面的平整。3周后去除皮牵引,4-6周去除夹板,加强腕关节及掌指、指间功能锻炼。

1.3 治疗结果:本组16例,随访时间3个月~5年,骨折复位及愈合良好。5例合并桡腕关节脱位者,骨折与脱位同时获得整复,未发生骨折再移位,术后外形及功能均满意。

2 讨论

2.1 治疗原理: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由于腕部伸屈肌的收缩活动,尤其是肱桡肌的作用,易发生再移位。而且目前传统使用的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均不能有效地防止骨折再移位,结果多遗留有畸形、腕关节肿胀时间长、功能恢复差、晚期并发症较多等情况。我们采用自制悬吊皮牵引,经手法复位后配合夹板外固定,通过悬吊缓慢牵引,不仅使严重移位的骨折获得整复,而且由于悬吊牵引作用持续存在,克服了前臂肌肉的作用,断端软组织通过自身张力作用维持位置,有效地防止了骨折再移位;配合夹板外固定能使骨折复位后更加稳定;不需做骨折内固定,不干扰骨折断端,不破坏骨膜及周围软组织血运,减少感染机会,促进骨折愈合,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完全符合BO理念。

2.2 适应证的选择:适用于任何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例如严重粉碎性Colles骨折、Smith骨折、单纯Barton骨折等。

2.3 術中注意事项:1)在行皮牵引制作时,皮牵引正中插入一扩张方木,自方木两端牵引,一般情况下牵引方木的桡侧端偏高,使其在持续牵引过程中腕关节保持尺偏的作用力,有利于骨折复位。2)影响关节功能恢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掌倾角、尺偏角及关节面的平整。[1]3)牵引时可行指间关节功能锻炼,3周时去除皮牵引,4-6周去除小夹板,加强掌指、腕关节功能锻炼。

2.4 该术式优点:通过持续悬吊皮牵引,骨折断端周围的肌肉张力、关节囊和桡腕掌侧韧带、桡腕背侧韧带和尺腕掌侧韧带的约束作用可起到约束骨折片、复位骨折断端的目的,配合夹板外固定能使骨折复位后更加稳定;且操作简单方便,消肿特别快,减少患者的痛苦,能够缩短病程,降低经济成本,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汪新民,钟世镇,赵卫东,等.桡骨远端骨折掌倾角改变的三维运动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2003,34(2):147-149.

腰大池穿刺引流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经CT确诊为脑出血。80例患者中男性52例, 女性28例, 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55例, 动脉瘤破裂12例, 其余为不明原因。临床表现为头疼、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患者从接受CT检查距发病时间为2~12h, 出血量30~57m L。修订Graeb评分:重度 (9~12分) 27例, 中度 (5~8分) 31例, 轻度 (1~4分) 22例。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引流组 (对照组) 和交替引流组 (实验组) , 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交替引流组:常规备皮、消毒、局麻, 选择冠状缝上, 中线旁开2cm或冠状缝前2cm, 中线旁开3cm处为穿刺点, 电钻钻孔, 以脑室穿刺针垂直缓慢进针, 进针5.0~6.5cm到达侧脑室, 拔出针芯, 见血性脑脊液流出, 先夹闭引流管, 防止因脑室压力下降不利于对侧侧脑室穿刺引流。以同样方法行对侧侧脑室引流术, 缓慢放出脑脊液, 用生理盐水缓慢冲洗脑室腔, 待脑脊液颜色变淡, 缝扎固定引流管, 然后双侧分别连接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 根据引流情况适时调整高度, 缓慢注入尿激酶4万~6万U, 夹闭引流管2h后开放引流, 连续冲洗3~5 d, 术后第1d行腰大池置管术。首先夹闭侧脑室引流管, 常规置入腰大池引流管, 外接腰大池引流装置及三通转向阀, 构成密闭引流系统。每6~8h与侧脑室交替夹管引流。

常规引流组侧脑室额角穿刺, 置管冲洗引流方法同上, 根据CT复查结果和脑脊液性状进行调整, 拔出侧脑室引流管后行腰椎穿刺术, 放出血性脑脊液, 每日1次。

1.3 观察指标

在术后复查头颅CT, 观察脑脊液颜色, 观察血肿清除时间, 疗效评定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及死亡[2]。以基本痊愈、显著进步与进步患者占总患者百分比为总有效率;观察2组颅内感染、中枢发热、肺部感染、脑积水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血肿消除时间为 (6.5±2.3) d, 对照组为 (9.6±3.1) d。2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基本痊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率之间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疗效对比见表1。实验组1例发生颅内感染, 3例发生梗阻性脑积水。对照组脑积水5例, 未见颅内感染, 2组均有4例并发肺部感染。

注:实验组为交替引流组, 对照组为常规引流组, 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室出血是脑室壁及脉络丛出血, 以脉络丛血管瘤、脑室内或周边血管畸形破裂最常见, CT平扫表现为脑室外无高密度出血灶, 仅见脑室内高密度影, 通过CT平扫即可确诊[3]。脑室出血在短期内就会在患者头部凝成血块并铸型[4], 造成脑室的扩张与占位, 凝固血块阻塞脑脊液循环通道, 产生脑室占位压迫周围结构, 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颅内压增高, 加重脑损伤, 心, 肝, 肾功能衰竭和死亡[5]。除意识清醒或无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者, 均宜首选脑室体外持续引流术。此术式安全有效, 简单易行, 有安全性高, 创伤小的优点[6]。

脑室出血后, 不能吸收脑脊液, 可能出现交通性脑积水[7]。脑室引流术不仅能缓解脑积水, 降低颅内压, 打断颅内压增高的恶性循环。还能引流脑室内积血, 加速脑水肿廓清, 间接引流脑实质内血肿, 减少血肿及血性脑脊液吸收引起的不良反应及迟发性交通性脑积水[8]。本研究采用侧脑室腰大池交替引流, 血肿消除时间为 (6.5±2.3) d,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9.6±3.1) d, 这是因为腰大池持续引流可加快清除第三、四脑室及蛛网膜下隙积血, 促进脑室畅通, 防止脑积水。传统腰椎穿刺术需每日或隔日进行腰穿, 反复穿刺易诱发脑疝, 而且患者患者痛苦大, 较难承受。与传统侧脑室引流结合腰椎穿刺术比较, 侧脑室腰大池交替分流操作简单, 引流安全, 容易控制引流速度和引流量, 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董津平.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4) :51-52.

[2]王新德, 韩仲岩, 王强.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 448-537.

[3]李庆堂.脑室外引流并腰椎穿刺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J].临床医学, 2011 (9) :72-73.

[4]黄春明.脑室出血 (全脑铸型) 18例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 2009 (25) :67-68.

[5]段继新, 谢宏, 王昌适.单、双侧脑室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的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 9 (2) :41-42.

[6]StammbergerHR, KenneyDW.Paranasalsinuses:Anatomi cterminologyandnomenclature.[J]AnnOtoRhinolLaryng ol, 2010, 67 (1) :7-16.

[7]Darweech AK, Guy DE, Stephen JF, et, al.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managed with ventricular drainage[J].Clin Neurosci, 2007, 14:898-900.

上一篇:单招考试下一篇:化学灾害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