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2024-08-11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精选12篇)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整合与外延

发展应用型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学科交融、特色取胜”的办学理念, 是现代众多区位型高校办学功能多样化后需要深入研究探索和加强建设实践的一个新课题。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标准) , 强化坚持应用为本的办学定位;深化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 设置面向行业产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下面以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为例对教学改革进行探究。

1 了解学生现状,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学生规模的扩大, 导致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 水平的高低参差不齐。调查中发现, 有不足1/10的学生在某一领域较熟练, 但存在不足;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Word, 只有不到1/5的学生自认为还行;对文字处理中的图文混排, 更是高达4/5的学生从来没用过, 仅有1/5的学生了解一点;而对于Excel更是知者甚少。虽然大部分的学生接触过计算机网络, 但是上网也只是聊天和看资讯, 甚至有相当多的学生仅仅只会玩电脑游戏。

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激情很高, 有一种想更好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渴求, 这也是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源泉。

当前社会, 计算机应用主要还是以使用现成应用软件为主。传统的三尺讲台、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显得落后且力不从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涵盖广、内容丰富、操作性强, 但又面临着课时比较少, 学生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矛盾。如何把这些庞大的知识体系用简单而清晰的方法自然地灌输给学生, 探索出解决计算机应用技能教学方法的问题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首要问题, 只有解决了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 熟练地应用知识。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成败, 学生掌握知识层次的高低, 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后续计算机课程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所以,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改革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2 注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从1946年第一台数字化的电子计算机诞生之日起近40年间, 计算机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每18个月翻一番的摩尔定理, 近年来早就被打破。现代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双核机一夜醒来就变成了四核机, 容量和速度更是级数增长。新的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更新, 计算机基础课的实用性、操作性特点, 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探索和重视新的教学艺术, 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说、写、教的教学过程是一门综合艺术, 新型的教、学、做、演、练、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是一门艺术。它具体实施的操作性,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用性、引导性, 教师的自身素养与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化感染作用和活泼、亲近的教学风格等等, 都是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的综合体现, 符合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 从理论到实践, 再从实践回到概念, 从浅显简单到深入复杂的哲学发展过程, 是逻辑统一。

例如, 在教授文件操作时, 新型的教学模式一改教师教、学生学的陈旧方法。新模式中教师讲、演、析, 学生思、作、答, 流畅教学, 交叉互动, 课堂气氛不错, 教学效果也好。然后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 对本节课的知识理解得比较透彻、清晰, 整个过程是分时交叉进行的, 反响效果非常良好。

3 强化教学思维的逻辑过程

传统教学方法看似简洁明了, 但学生并非真正理解, 只是机械地记忆下来, 只能应付短期的做题和考试, 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做、演、练、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除了教师的自身素养、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外, 再加上灵活地运用诱导、启发、设问等方法驱动, 一环一环, 步步为营, 知识层次架构清晰, 知识拓展自如。

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设置陷阱,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不平铺直叙, 使课堂气氛跌宕起伏, 让学生在学中求乐, 乐中求知。

同时, 新的教学方法不单要求教师教法灵活, 还要求教、学、做、演、练、评的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具有真正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4 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外延

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指知识内部的关联和结合。整合是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的归纳和总结。例如, 可以将中文文字处理系统Word中的表格制作与处理和电子表格Excel的应用进行高度概括和比较:

Word中表格的制作方法有两种:手动制表和自动制表。

Excel中表格的设置与编辑, 它与Word制表的异同是什么 ?

Excel中数据的快速、智能录入方法对Word表格中数据录入的进步。

Word表格在进行数据计算时只能通过菜单公式一个一个进行, 而Excel对数据的统计可以通过公式进行也可以在单元格中直接以等号开始进行, 既方便又灵活。

学生在这样整合概括知识要点的基础上, 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具体操作,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这些极具实用价值的东西, 都需要教师长期的分析总结。学生对其中一种操作理解了, 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并且, 在这些整合的基础上, 学生还可对不同的功能操作进行参照比对, 加深理解, 开拓视野。同样是一节课学生会更轻松、更深入、更清晰地学到更丰富的知识, 并使学生树立“学习计算机有用”的意识和增强“能够学好计算机”的信心。

教学内容的外延是指此学科与彼学科的关联与结合。例如,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各专业的专业课程的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善于应用其他学科知识, 来理解本学科所要认识和掌握的知识, 教师还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科的不同需要, 选择不同的授课重点。如果是艺术专业, 比如艺术设计类, 可重点讲解Photoshop、Flash等多媒体软件的处理与设计;如果是工科专业, 比如建筑土木类, 可以重点讲解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仿真等方面的应用;如果是文科、工商类, 可重点讲解信息处理、电子商务等内容;如果是经济类、电子商务类, 可重点讲解公式及函数使用、数据计算透视、数据汇总与分析及套账管理等内容。

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和英语的联系也是极为广泛的。计算机专业术语中的英语词汇, 有很多都是四、六级单词。例如artifi cial、intelligence、purpose、digital、analogue、arithmetic等等。长期阅读英文原版的计算机材料, 特别是经常使用英文原版的计算机软件, 一方面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计算机基础概念, 另一方面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英语学习语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使用英文教材、用英文授课, 这都是十分必要的。我曾接触过一个学生, 用了半年的英文原版Windows和Offi ce, 之后并没有特意去背四级单词, 就在实际考试中获得高分。这都充分说明计算机公共基础和英语两门学科能够很好的互相配合, 互相促进。

总之,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给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应用型高校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比较强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特别是独立操作计算机和使用软硬件的能力, 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 并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新型信息化、数字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若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蒋加伏.大学计算机基础 (第3版) [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2.

计算机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案. 第2篇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一计算机基础与文字录入(二计算机操作系统(三国际互联网

二、办公应用(一文字处理软件Word(二电子表格软件Excel(三幻灯片制作软件PowerPoint 课时设置

计算机基础与文字录入 第一讲准备工作(一开机

1、先开外设(显示器,再开主机(Power

2、意外情况处理: 热启动:Ctrl+Alt+Del 复位启动:Reset(二关机

(1先关闭打开的窗口,再关主机(“开始”—关机—关机—确定,最后关 外设

(3光标控制键区

◆Delete:删除键◆四个方向键(4数字小键盘区 ◆Num Lock:数字锁定键 第二讲发展组成及五笔基础 第三讲五笔输入法 第四讲信息单位 计算机操作系统一、开始使用Windows

二、文件及文件管理

三、定制个性化工作环境

四、Windows附件

五、管理与控制Windows 第一讲开始使用Windows

一、为什么要学会使用Windos

二、启动与退出

三、学会控制窗口

一、为什么要学会用Windows 操作系统概念:计算机接受人发出的指令后进行处理(由软件进行,再将处理结果通知相关设备(硬件实现运转。这些控制计算机基本运转的命令,就称为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作用:它是计算机与使用者之间交换信息的桥梁,即操作系统可以将枯燥的数学语言、控制命令等,通过窗口问答形式,变为可以进行人机交流的工作环境,从而使根本不懂数学或计算机的人,也能通过Windows窗口轻而易举地进入计算机并畅游其中。

二、启动与退出(一启动:正常开机

桌面组成:图标、背景、“开始”菜单、快速启动栏、任务栏、语言栏、通知栏(二退出:正常关机

三、学会控制窗口

(一窗口组成(“开始”—程序—附件—写字板

1、标题栏(控制图标、窗口名称、最小化、最大化/还原、关闭按钮

2、菜单栏

3、工具栏

4、工作区

5、滚动条

6、状态栏

三、学会控制窗口

(二改变窗口大小

1、窗口的最小化、最大化、还原

2、左拖窗口边框(三移动窗口

1、前提:窗口未最大化

2、操作:左拖标题栏

三、学会控制窗口(四整理多个窗口

1、层叠和平铺:右击任务栏空白处

2、切换:Alt+Tab(Esc(五关闭窗口

1、关闭按钮

2、双击控制图标

3、Alt+F4 第二讲文件及文件管理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

二、查找指定文件

三、回收站

四、本章总结及作业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

(一两者作用:查看、组织与管理本机中的文件系统(二“我的电脑”窗口结构

1、窗口组成: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地址栏、智能式任务菜单、文件区(共

用文件夹、硬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状态栏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

2、文件、文件夹与驱动器(1文件与文件名

A、数据的存在形式。指代。B、文件名:主文件名.扩展名

C、主文件名小于255个西文字符长度,不能用: / : * ? “ > < | D、扩展名—文件类型:.txt—文本文件.bmp—位图文件.exe—可执行文 件

E、显示隐藏扩展名:“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2文件夹

A、查找与管理文件

B、树状(子文件夹(3磁盘与驱动器

A、磁盘:存放数据的硬件设备(硬盘、软盘、光盘… B、驱动器:读写磁盘的设备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

3、工具栏的操作

(1按钮:后退、前进、向上、搜索、文件夹、查看(2显示:“查看”—工具栏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三文件与文件操作

1、选择(工具:鼠标、Shift、Ctrl

2、文件、文件夹任务菜单(1新建(右键

(2移动(Ctrl+X—Ctrl+V(3复制(Ctrl+C—Ctrl+V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4重命名(F2(5删除(Del(6共享(“文件”

(7发布到Web(MSN

二、查找指定文件(一打开最近使用的文档

1、“开始”—我最近的文档

2、改变文件的关联程序:右击文件—打开方式

3、显示与隐藏:右击“开始”—开始—自定义—高级

二、查找指定文件

(二搜索功能的使用(“开始”—

1、所有文件和文件夹

2、通配符(1?:任意一个字符(2*:任意字符串

三、回收站

(一恢复被删除的文件:打开回收站—选择—任务菜单—恢复此项目(二清空回收站:打开回收站—任务菜单—清空回收站(Shift+Del

四、本章总结及作业(一本章总结

1、在“我的电脑”中对文件(夹进行移动、复制、删除、更名、发布到Web等 操作,创建自己的文件夹结构

2、在回收站中,对项目进行恢复或彻底删除

3、通过搜索查找指定的文件,学会使用通配符

四、本章总结及作业(二作业

1、在“我的文档”文件夹下创建如下图所示的文件夹结构:

四、本章总结及作业

2、在桌面新建记事本和画图程序两个文件,将记事本文件复制到“工作文件” 文件夹下,将画图文件移动到“个人照片”文件夹下。

3、将“我的文档”设置为共享文件夹

4、查找符合下列条件的文件:(1文件名以A打头,扩展名为.bat的文件(2扩展名为.txt的文件(3文件内容中包含词组“计算机”的所有文件(4最近3个月生成的,扩展为.bmp的所有文件 第三讲定制个性化工作环境

一、整理桌面

二、控制任务栏

三、整理“开始”菜单

四、改变屏幕显示

五、本讲总结及作业

一、整理桌面

(一图标的显示设置及清理:桌面空白处—右键—属性—桌面—自定义桌面 注:快速显示桌面—Win+D(快速启动栏(二创建快捷方式图标

1、右击—发送到

2、桌面空白处右键—新建—快捷方式

一、整理桌面

(三快捷图标更名及删除

1、更名:选择—F2

2、删除:选择—Del(四移动与排列图标

1、移动:左拖

2、自动排列图标:桌面空白处右键—排列图标

二、控制任务栏

(一移动位置:左拖任务栏空白处(二改变高度:左拖任务栏边缘(三隐藏:右击任务栏空白处—属性(四向快速启动栏添加/删除图标

1、添加图标:左拖图标至快速启动栏

2、删除图标:右击图标—删除

三、整理“开始”菜单

(一设置程序显示数目(显示小图标:右击任务栏空白处—属性—开始菜单— 自定义

(二添加/删除程序

1、右击程序—附到开始菜单

2、删除程序—右击程序—从列表中删除

四、改变屏幕显示 右击桌面空白处—属性(一桌面背景:桌面(二屏幕保护程序

(三屏幕刷新频率:设置—高级—监视器

五、本讲总结及作业

(一本讲总结:本章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用户都可以自己动手设计一个符合自己需 要的工作环境(二作业

1、在桌面(快速启动栏、开始菜单添加画图程序的快捷图标,并画一幅画, 将其设置为桌面墙纸

2、将任务栏放在桌面的左侧位置

3、设置“开始”菜单中显示7个程序,并改为小图标显示。第四讲 Windows附件

一、应用软件及基本操作

二、其它附件的使用

三、本讲总结及作业

一、应用软件及基本操作

(一启动附件:“开始”—所有程序—附件(二写字板

1、段落:Enter

2、自动换行:“查看”—选项—多信息文本

3、选择文字:左拖抹黑(Shift

4、格式设置:选择—格式工具栏

5、移动与复制:选择—Ctrl+X(C—定位—Ctrl+V

6、保存:“文件”—保存(Ctrl+S

7、关闭:Alt+F4

8、打开:Ctrl+O

二、其它附件的使用(一计算器

(二媒体播放器(娱乐

(三造字程序

三、本讲总结及作业

(一本讲总结:本廛通过列举具体的程序,进一步熟悉Windows的基本操作,包括 打开、关闭程序,在程序间复制资料等(二作业:

1、启动画图程序并画一幅画,保存,并设置为墙纸。

2、打开写字板,写一篇自我简介,将画复制过来,保存在E盘自己名字文件夹下。

第五讲管理与控制Windows

一、软件与硬件管理

二、提高Windows系统性能

三、磁盘管理

四、本讲总结与作业设置

一、软件与硬件管理

(一更改系统日期和时间:双击通知栏中时间(二添加/删除程序:“开始”—控制面板

1、更改或删除程序

2、安装程序

3、添加/删除Windows 组件

一、软件与硬件管理

(三安装打印机:“开始”—打印机和传真(四用户帐户(“开始”—控制面板

1、创建一个新帐户

2、更改帐户

3、删除帐户:右击我的电脑—管理—本地用户和组—用户—右击用户名

4、切换用户:“开始”—注销

二、提高Windows系统性能

(一获得远程帮助(前提:连接到Internet

1、设置邀请权限:右击“我的电脑”—属性—远程

2、发出邀请:“开始”—帮助和支持—请求帮助—电子邮件

3、接受邀请:接收邮件—附件

二、提高Windows系统性能

(二系统还原(控制面板—性能和维护—系统还原

1、创建还原点

2、进行系统还原

(三文件和设置转移:附件—系统工具—文件和设置转移向导—新、旧计算机

三、磁盘管理 附件—系统工具

(一备份(还原数据(二磁盘清理(三磁盘碎片整理

四、本讲总结与作业设置

(一本讲总结:本讲主要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Windows对计算机的软硬件进行管理, 是提高性知识。应掌握的内容有:安装应用程序、添加打印机、系统还原、磁盘

清理(二作业:

1、修改系统时期

2、添加一个打印机并删除

3、对存放工作数据的硬盘进行清理 目录

第1讲 Word基础知识 第2讲行文过程 第3讲表格处理 第4讲图文混排 第5讲编辑长文档技巧

第6讲 Word的高级应用 第1讲 Word基础知识

一、Word功能作用

二、Word界面

三、Word的启动

四、新建Word文档

五、Word文档的保存

六、Word的退出

七、文档的打开

一、Word功能作用(一文字录入与编辑(二表格制作(三图形处理(四处理长文档(五协同工作

二、Word界面(一标题栏(二菜单栏

(三工具栏(常用、格式

(四标尺(水平、垂直(五编辑区(插入点(六滚动条(水平、垂直(七视图标签(八任务窗格(九状态栏(十Office助手

三、Word的启动

(一“开始”—程序—MS Office—MS Word(二“开始”—运行—WinWord

四、新建Word文档(一Ctrl+N(二常用工具栏—新建空白文档(三“文件”—新建(任务窗格

1、空白文档

2、根据模板新建

五、Word文档的保存(一保存新文档

1、Ctrl+S

2、常用工具栏—保存

3、“文件”—保存、另存为(F12(二保存修改过的文档

1、直接覆盖保存(保存

2、另生成一篇文档(另存为

五、Word文档的保存

(三自动保存(“工具”—选项—保存(四加密保存

1、“工具”—选项—安全性

2、另存为—工具—安全措施选项(五保存对话框操作

1、保存位置

2、文件名

3、保存类型(Word文档—.doc、文档模板—.dot

六、Word的退出(一退出应用程序

1、“文件”—退出

2、标题栏右侧—关闭按钮

3、Alt+F4

(二关闭窗口

1、“文件”—关闭

2、菜单栏右侧—关闭窗口

3、Ctrl+F4(W

七、文件的打开

(一“文件”—打开(常用工具栏(二Ctrl+O 第2讲行文过程

一、准备纸张

二、文字录入与修改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

四、保存与输出打印

一、准备纸张(一“文件”—页面设置

1、页边距

2、方向

3、纸张

(二文档视图(查看和操作屏幕的形式

1、切换

(1“视图”—(2视图标签

一、准备纸张

2、视图介绍

(1页面:所见即所得的工作视图,显示对象最完全(默认视图(2普通:简化了页面布局,便捷文字录入、编辑(3Web版式:以屏幕适应显示的Web页,可显示背景(4大纲:显示文章的纲目结构,适用于长文档

一、准备纸张

3、控制显示的工具(1显示比例

A、“视图”(常用工具栏 B、Ctrl+中键(2全屏显示:“视图”

(3隐藏空白:单击两页横向间隔位置

二、文字录入与修改(一输入法

1、任意输入法:Ctrl+Shift

2、一种中英文切换:Ctrl+Space

3、中英文标点切换:Ctrl+.4、全角与半角符号切换:Shift+Space(二添加符号

1、“插入”—符号(Wingdings—笑脸

2、软键盘上右键

二、文字录入与修改(三增加第二个自然段(Enter(四处理更改建议

1、自动更正选项(例:无所做为

2、自动更正(“工具”—自动更正选项—自动更正

3、常识

(1红色波浪线:拼写错误(2绿色波浪线:语法错误

二、文字录入与修改(五简繁体转换与翻译

1、简繁体转换(1常用工具栏(2“工具”—语言

2、翻译(“工具”—语言

(六注意问题

1、定标形态及定位(即点即输

2、插入/改写(Insert

3、自动换行(手动换行—Shift+Enter:软回车

4、自动分页(手动分页—Ctrl+Enter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一文字选择

1、任意连续选择(1左拖抹黑(2Shift

2、间隔选择(Ctrl

3、竖选文本块(Alt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

4、字词(双击

5、句子(Ctrl+单击

6、段落(三击

7、全文(Ctrl+A

8、选定栏操作(1单击—行

(2双击—段

(3三击—全文(Ctrl+单击

9、键盘选择(Shift+方向键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

(二复制、移动、删除、撤消与恢复

1、移动(复制(1左拖(Ctrl(2右拖—移到(复制到此(3剪贴板:剪切(复制—粘贴

2、删除:选择—Del

3、撤消与恢复(1撤消:Ctrl+Z(2恢复:Ctrl+Y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三字体格式设置

1、字体对话框(1“格式”(2一些快捷键 A、字体:C trl+D

B、上标:Ctrl+Shift+= C、下标:Ctrl+= D、增大/减小字号:Ctrl+]/[

2、格式工具栏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四段落格式设置(“格式”

1、对齐方式(1左对齐:Ctrl+L(2右对齐:Ctrl+R(3居中:Ctrl+E(4两端对齐:Ctrl+J

2、缩进

(1左、右、首行、悬挂(2水平标尺

3、间距(段前、段后、行距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

3、复制格式

(1常用工具栏—格式刷(2复制格式:Ctrl+Shift+C

粘贴格式:Ctrl+Shift+V

4、边框与底纹(“格式”

5、项目符号和编号(“格式”

四、保存与输出打印(一保存(二打印

1、打印预览(1“文件”(常用工具栏(2Ctrl+F2

2、打印输出

(1直接打印(常用工具栏—打印(2选择打印(Ctrl+P;“文件”—打印 第3讲表格处理

一、创建表格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结构

三、排序

四、计算

五、表格内容的修饰

一、创建表格

(一插入表格

1、“表格”—插入

2、常用工具栏—插入表格按钮(二绘制表格(“表格”—绘制表格(三文本转换成表格

1、将文本用统一分隔符隔开(Tab

2、选择—“表格”—转换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结构

(一光标定位及输入内容(单击、方向键、Tab键定位(二调整行高与列宽

1、拖动行、列线

2、标尺上拖动

3、“表格”—表格属性—行、列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结构(三调整表格大小(左拖右下角(四插入与删除行、列

选择行、列—右键—插入、删除(五合并或拆分单元格

1、合并(选择—右键

2、拆分(定位—右键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结构(六绘制斜线表头(“表格”(七调整表格位置

1、文字对齐方式:右键

2、平均分布各行、列:右键

3、对齐方式:右击表格—表格属性

三、排序

(一表格和边框工具栏—升序、降序(二“表格”—排序—关键字

四、计算

(一单元格名称(列标+行号:A3(二单元格的引用

1、left:左边 above:上面

2、间隔引用:逗号;连续引用:冒号

四、计算

(三计算(“表格”—公式 公式格式:=SUM(left

(四掌握的函数

1、SUM:求和

2、AVERAGE:求平均值

3、MAX:求最大值

4、MIN:求最小值

五、表格内容的修饰(一边框和底纹

1、“格式”—边框和底纹

2、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二表格自动套用格式(“表格” 第4讲图文混排

一、绘制图形

二、插入图片

三、图形对象的版式

四、图形对象的编辑

一、绘制图形(绘图工具栏(一简单图形

1、对象:直线、箭头、矩形、椭圆

2、左拖绘制

3、正图形:Shift 中心图形:Ctrl(二自选图形

二、插入图片(“插入”(一图片

1、剪贴画

2、来自文件

3、艺术字

4、组织结构图(二文本框

1、横、竖排文本框

2、文本框的链接

三、图形对象的版式 右击对象—设置格式—版式

四、图形对象的编辑

(一旋转或翻转(绘图工具栏—绘图(二调整位置(左拖(三设置格式(右击对象(四阴影与三维效果(绘图工具栏

(五图形的组合与取消(选择—右键 第5讲编辑长文档技巧

一、大纲视图和工具栏

二、为长文档创建目录

三、为插图添加题注及目录

四、查找和替换

五、长文档的版面控制

六、为文档创建多个修改版本

一、大纲视图和相关编辑工具(一进入大纲视图(二大纲工具栏的使用

1、段落的升级和降级

2、段落平移

3、展开或折叠文稿结构

二、为长文档创建目录(一创建目录

1、定义标题样式

2、“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

(二修改目录格式(“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目录—修改

(三更新目录(目录上右击

三、为插图添加题注及目录(一题注

1、选择图—“插入”—引用—题注

2、自动题注

(二图表目录(插入题注—“插入”—引用—图表和目录—图表目录

四、查找和替换(“编辑”—查找(一查找和替换文字(二查找和替换格式(三查找和替换特殊字符

五、长文档的版面控制

(一章节分隔(“插入”—分隔符—分页符、分节符(二分栏(“格式”(三页眉页脚(“视图”

六、为文档创建多个修改版本(一打开版本对话框:“文件”—(二建立版本:现在保存(三查看和比较版本 第6讲 Word的高级应用

一、样式

二、邮件合并

三、分工协作

一、样式

(一概念:字体、字号和缩进等格式设置特性的组合(二打开(“格式”

(三使用样式(选择—单击(四新建样式(新样式(五修改样式(右击样式名(六删除新建样式(右击样式名

二、邮件合并(一创建主文档(二建立数据源(三进行合并

1、打开邮件合并工具栏

2、打开数据源(第2个按钮

3、插入域(第6个按钮

4、合并到新文档(倒数第4个

三、分工协作

(一修订

1、进入修订状态(“工具”

2、批改文档

3、添加批注(“插入”

4、整合修订文档(接受或拒绝

三、分工协作(二超链接

1、建立超链接(右击—超链接

2、链接到

(1原有文件或Web页(2本文档中的位置(书签、标题(3电子邮件地址

3、使用超级链接(Ctrl+单击 目录

第一讲 Excel基础知识 第二讲创建电子表格 第三讲创建图表 第四讲公式与函数 第五讲数据管理与分析

第一讲 Excel基础知识

一、Excel功能作用

二、Excel的启动

三、Excel的界面组成

四、几个概念

五、工作簿的新建、保存、关闭与打开

一、Excel功能作用(一电子表格(二图表(三计算

(四数据管理与分析

二、Excel的启动 Win+R—Excel

三、界面组成

(一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二编辑栏(名称框、编辑框(三列表、行号(四单元格(五工作表标签

(六滚动条(水平、垂直(七状态栏

四、几个概念(一工作簿

1、Excel文件 2、255张工作表组成

3、默认3张(Sheet1(二工作表

1、工作簿中的每一张表 2、256列(IV、65536行(三单元格

1、最小单位

2、列标+行号 2、32767个字符

3、活动单格

五、工作簿的新建、保存、关闭与打开

(一新建:Ctrl+N、常用工具栏、“文件”—新建(二保存:Ctrl+S、F12

(三关闭:Alt+F4(四打开:Ctrl+O 第二讲创建电子表格过程

一、确定管理项目与结构

二、输入数据

三、编辑、修饰表格

四、保存与打印输出

一、确定管理项目与结构(一确定管理项目

1、表格所要反映(收集信息的字段名

2、实例:学生成绩统计表?(二建立表格结构

1、合理安排管理项目

2、实例:学生成绩统计表?

二、输入数据(一数据类型及输入

1、文字(1左对齐

(2全数字文字(’数字

2、数字(1右对齐(2分数(0空格1/2

二、输入数据

3、日期与时间

(1日期:年-月-日(年/月/日;系统日期:Ctrl+;(2时间:时:分:秒(后加空格A/ P—上午/下午;系统时间:Ctrl+Shift+;

4、公式(1以等号(=开关(2实例:c1:=a1+b1

二、输入数据(二注意事项

1、输入与确认

(1输入:单击—全新输入;双击—编辑修改(2确认:Enter;Tab;方向键;下一单元格 2、列向记忆:Alt+↓ 3、区域输入:Ctrl+Enter 4、换行:Alt+Enter

二、输入数据

5、改Enter键方向:“工具”—选项—编辑

6、减少输入错误(1复制数据

(2链接输入(=;[工作簿] 工作表!单元格(3设置有效性:“数据”

7、数据的条件格式:“格式”

三、编辑、修饰表格

(一数据的选择、复制、移动、删除(二单元格数据格式设置(三数据的填充(四数据的查找与替换(五行列的操作(六工作表的操作

三、编辑、修饰表格

(一数据的选择、复制、移动、删除

1、选择:单击、左拖、Shift、Ctrl

2、复制:Ctrl+左拖

3、移动:左拖

4、选择性粘贴(“编辑”

5、删除

三、编辑、修饰表格(二单元格数据格式设置

1、格式工具栏(合并且居中、边框

2、单元格格式对话框(1“格式”—单元格(Ctrl+1(2注意:保护(要在保护工作表后才有效:“工具”—保护—工作表

3、自动套用格式:“格式”

三、编辑、修饰表格(三数据的填充

1、填充柄的使用

2、自动填充选项(1文字:复制、格式、内容(2数字:序列(3日期:工作日(4公式

三、编辑、修饰表格(三数据的填充

3、“编辑”—填充—序列—等比

4、自定义序列(“工具”—选项(1输入序列(2导入序列

三、编辑、修饰表格(四数据的查找与替换

1、Ctrl+F

2、格式替换

3、在工作簿中查找与替换

三、编辑、修饰表格(五行列的操作

1、行列的选择:单击(拖动行号或列标

2、行号、列标上右键(1插入(2删除(3行高与列宽(4隐藏

3、最适合行高、列宽:“格式”—行、列

三、编辑、修饰表格(六工作表的操作

1、工作表标签上的操作(1左键

A、单击—选择(Shift、Ctrl B、双击—重命名

(2右键(插入、删除、重命名、移动或复制、全选、标签颜色

三、编辑、修饰表格(六工作表的操作

2、“格式”—工作表(1隐藏(2背景

3、保护工作表:“工具”—保护

四、保存与打印输出(一保存

1、常规的保存、另存为

2、另存为Web(网页(可添加交互

3、加密保存:“工具”—选项—安全性(二打印输出

1、页面设置(“文件”(1打印缩放比例

(2页眉页脚(3打印区域、标题

四、保存与打印输出

2、打印

(1直接打印:常用工具栏—打印(2打印设置:Ctrl+P 第三讲创建图表

一、创建图表

二、应掌握的三类图表

三、图表编辑及数据分析

一、创建图表(一图表向导

1、“插入”—图表

2、常用工具栏—图表向导(二一键生成图表:F11(三图表的两种形式

1、独立图表

2、嵌入式图表

二、应掌握的三类图表

(一柱形图:比较数据大小(二折线图:变化发展趋势(三饼形图:比例分配关系

三、图表对象的编辑及数据分析(一改变图表框大小:尺寸控制点—左拖(二移动(复制图表:左(Ctrl拖(三图表修饰:双击(四图表区上右键

1、图表类型

2、源数据(增加或删除数据

3、图表选项

4、位置(移动图表到其它工作表

(五设置2Y轴:右击系列图柱—数据系列格式—坐标轴 第四讲公式与函数

一、运算符类型

二、自定义公式

三、单元格的引用

四、函数的使用

一、运算符类型

(一算术运算符 +、-、*、/、^(乘幂(二比较运算符

=、>、<、>=、<=、<>(不等于(三文本运算符 &(四引用运算符 : ——区域 , ——联合 空格—交叉

二、自定义公式(一规定:

1、以“=”开头

2、数字或引用单元格(二例

1、=13+2*(7+8→43、A1=10 ,B1=90 ,C1=A1+B1 →100

三、单元格的引用(一相对引用

1、默认的引用方式,直接使用行、列地址(如:B3

2、复制公式时,位置跟着变化

3、例:C3=A3+B3 将C3复制到C4,则C4中的公式为: C4=A4+B4

三、单元格的引用(二绝对引用

1、在行、列地址前加“$”(如:$B$3。

2、复制公式时,位置固定不变

3、例:C3=$A$3+$B$3 将C3复制到C4,则C4中的公式为: C4=$A$3+$B$3

4、命名与绝对引用

(1命名:名称框(“插入”—名称—定义(2名称的使用:直接引用名称

三、单元格的引用(三混合引用

1、行号或列号前加$(如:$B3、B$3

2、相对部分随公式位置变化,绝对部分保持不变

3、例a:C3=$A3 将C3复制到D3,D3=$A3 将C3复制到C4,C4=$A4 例b:C3=A$3 将C3复制到D3,D3=B$3 将C3复制到C4,C4=A$3

四、函数的使用

(一函数的格式:函数名(参数1,参数2…(二函数的输入

1、函数向导:“插入”—函数(Shift+F3、编辑栏f x

2、编辑栏内手动输入

四、函数的使用(三常用函数的使用

1、sum(∑、average、max、min

2、查找数据:lookup(1表达式

lookup(查找项,查找项区域,结果区域(2注意:应先将查找区域按升序排序

四、函数的使用

3、条件函数if(1表达式 if(条件,真值,假值

(2实例:如果性别为男,则返回“先生”,否则返回“女士”

四、函数的使用

4、统计单元格个数函数(1数值:count 格式:=count(参数(2条件统计: countif 格式: =countif(区域,“条件”

四、函数的使用(四函数嵌套

1、概念:在函数里再调用函数

2、实例:(1若A1:A5均值大于100, 求最大值,否则最小值

(2成绩评定:成绩d2如>= 90为优, >= 80为良, >=大70为中, >=60为及格,否 则为不及格

第五讲数据管理与分析

一、筛选与排序

二、分类汇总

三、数据透视表

四、其他应用技巧

一、筛选与排序(一筛选(“数据”

1、自动筛选

取消自动筛选: “数据”—筛选—自动筛选

2、高级筛选

建条件区域:同行—与;不同行—或

一、筛选与排序(二排序

1、简单排序:定位—常用工具栏—升序、降序

2、复杂排序:“数据”—排序

二、分类汇总(一分类:按关键字排序(二汇总:“数据”—分类汇总

(三删除分类汇总:“数据”—分类汇总—全部删除

三、数据透视表

(一创建:“数据”—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二设置报表版式

1、向导步骤3—布局

2、表中将字段拖到拖放区域

四、其他应用技巧(一使用窗体准确输入数据

1、“数据”—记录单

2、新建

(二创建下拉列表方式输入数据

1、“数据”—有效性—序列

2、两种方式:直接写、引用(三将一列中的两组数据分离 “数据”—分列

中文版PowerPoint教案 第一讲认识PowerPoint 第二讲美化幻灯片 第三讲幻灯片的放映与打印 第1讲初识 PowerPoint

一、功能作用

二、操作界面

三、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

四、文档视图方式

一、功能作用(一编制演示文稿(二制作幻灯片

(三用以做报告、演讲和授课等

二、操作界面

(一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二幻灯片/大纲列表区(三幻灯片编辑区(四备注区

三、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

三、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二编辑

1、添加文字(占位符、文本框、自选图形、艺术字、表格

2、右击幻灯片选项卡(1剪切(移动(2复制

(3新幻灯片(4删除(5隐藏

三、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三保存、关闭与打开

1、保存(另存为、加密保存、打包

2、关闭(Alt+F4

3、打开(Ctrl+O

四、文档视图方式(一普通:编辑幻灯片(二幻灯片浏览:整体显示效果(三幻灯片放映:预览放映状况(四备注页:添加备注

第2讲美化幻灯片

一、文本格式(一文本选定、移动、复制(二格式设置

1、“格式”—字体

2、格式工具栏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探索 第3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实践教学探索

0.引言

当前,计算机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更好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各大高校都致力于探索和研究改革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的方法。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颁布,它提出:高校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课的目的是为了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能了解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从而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内的一些问题。据此要求,各高校应当加大力度探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方法,找到更优质更高效的模式。

1.当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1高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由于高校学生来自我国不同地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存在着一些差距。在经济发达地区,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与计算机和网络的接触也比较频繁,因此他们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在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计算机基础设施条件差,学生有可能从来没有接受系统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对网络的接触也比较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有的学生甚至完全不会使用计算机。

1.2教训内容不贴合学习和生活实际

在各学科中,计算机技术都有很重要的使用价值,比如金融专业学生要使用计算机学习炒股,设计专业学生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绘图,新闻专业学生要利用计算机进行排版和剪辑,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的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各学科对计算机的应用提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会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只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和操作方法,无法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能力的要求。

1.3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都遵循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即在多媒体教室内上机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模式都是教师先进行理论教学,接着在电脑上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操作过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种灌输性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既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效果。

2.高校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十分重要。一方面,作为新时代各学科学习的基础,计算机知识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内有不同的应用方式,应当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另一方面,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当前社会对大学生最根本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将会事倍功半。毕竟专业领域内的实际操作能力才是社会和企业看中的根本,也是大学生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加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实践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社会后更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

3.完善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的办法

3.1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后进生还可进行单独辅导,使学生得到整体提高;另一方面,对文理科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针对专业对口性,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理科生主要开始C语言、JAVA,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学建模、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等;文科、外语、经济专业的学生则可以着重学习基础知识、VB程序设计以及平面设计、SQL Server等专业知识;法学专业学生可以学基础知识,以及VF语言设计等。

3.2加强实践教学,以实践带动理论

由于计算机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老师不仅要在知识演示的时候进行详细的讲解,还要在学生自我实践过程中加强指导和监督,及时解答学生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避免盲目尝试造成的时间浪费,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和更新换代的时间比较快,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能固守课本五年不换。

3.3完善师资建设,加强教师引导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完善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高专业水平的计算机老师,并加强教学技巧培训,注重教学方法的培养。与此同时,课堂上还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同学的学习重点,操作方法给予有效指导。

4.结束語

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各行业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高校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要充分考虑到计算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与学生专业学习相适应的计算机教学,让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为专业课学习和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基础。广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投入更多精力致力于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找到更具科学性更有价值的教学方法,让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彭相华.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2(8).

[2]盛娟.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软件导刊,2011,10(9).

[3]董大伟.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投资 ,2013,(35).

[4]谢俐,杨乐,杨鲁等.引入建构主义思想实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第4篇

二十一世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计算机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高校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并实行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这是高校计算机教学普及并推动计算机教学水平提高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如何结合军事院校的实际情况,融合计算机最新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尤为重要。

2 课程分析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2000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Power Point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知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基本知识等。该门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及其常用办公集成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让其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以适应信息时代人才的需要。

2.1 课程特点

从计算机学科和近几年的学生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如下:

(1)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软、硬件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更新速度飞快。

(2)实践性强。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基础课意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脱离应用的教学毫无意义。

(3)要求有一定的教学条件。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性较强,对硬件要求较高,如需要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足够数量的机房等。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学生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不相同,水平有高有低。

(5)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因为计算机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而且还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

2.2 课程难点

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问题:

首先,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有关计算机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的问题。这些抽象概念较为枯燥、难于理解;

其次,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数制之间的转换问题。转换方法中的知识点多,容易混淆,学生难于掌握;

最后是Microsoft Office软件的操作性很强,操作步骤的繁琐让学生更易遗忘。

3 教学方法

3.1 抽象概念形象化

一般来说,概念是抽象的,是对事物本质的高度概括。因此,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已获得的知识,适时、确切地使用比喻是十分有效的形象记忆概念的教学手段。

按照教材上的定义,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其中硬件系统分为五大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其中“运算器”和“控制器”统称为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存储器”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输入设备”用来接收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和程序;“输出设备”用来把存放在内存中由计算机处理的结果转变为人们能接受的形式。为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教师可以这样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相当于人的躯体,“软件”相当于人的思维,“中央处理器”相当于人的大脑。

为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可以把它比喻成人脑的工作过程:例如,如果要计算“3+2=”这样一个数学式子,那么把大脑的工作过程细化来看,首先要通过人的眼睛或耳朵接收这个信息,眼睛或耳朵的功能就相当于“输入设备”的作用;这个信息会暂时存放在大脑里面,这就相当于“存储器”的作用;之后大脑会对“3+2”进行计算,得到结果“5”,这就相当于“运算器”的作用;同时“5”这个结果也会在“存储器”中暂时存放;大脑发出命令,整个工作过程都由神经中枢控制,这就相当于计算机中“控制器”的作用;最后再由“口”说出或“手”写出结果,这个过程就是“输出设备”的作用了。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就可以对计算机的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工作原理等抽象概念有更加直观、透彻的理解。

3.2 激发兴趣

在计算机教学中,若能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实际应用,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比如:在学习对文档的排版时,教师可以事先制作好文字内容相同的2个文件:一个未排版,另一个用Word的各种技能排版出精美的效果,分别放映给学生看,学生一对比,便有了学习的欲望。又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在课件中加入一些动画效果,增加趣味性,让学生觉得神奇,迫切想自己动手去做。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兴趣也就被激发了。

3.3 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今天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特别是对于从事计算机学科的教师,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尤为重要。一个优秀的课件不仅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大量的相关信息,而且也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领会和接受知识。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种类繁多,各有特色。比如,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教学制作软件有: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Adobe Acrobat Reader Professional,Macromedia Authorware和Founder Author等。通常,较为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可以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和Adobe Acrobat Reader Professional来完成,它们操作简单,比较容易上手;如果课件功能要求较为专业、复杂,则可以选择Macromedia Authorware和Founder Author。Authorware是功能强大、专业的Windows多媒体应用程序开发软件。教师可以几乎不需要任何编程知识,就可以制作出功能强大、效果丰富的多媒体课件;Founder Author(即方正奥思)是国内最优秀的多媒体开发软件之一,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很有利于非机算计专业教师开发各类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4 教师素质

面对新的形式和任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高校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建设与改革的关键。每位教师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角色学习”和“角色创新”的问题,都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也是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核心。

4.1 更新知识

计算机这一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终身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这样,在解答学生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比如,教学大纲中关于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是基于Microsoft Windows 2000,但是今天最新的操作系统已经是Windows XP和Windows VISTA。学生在课余或课后可能会询问这些信息,所以只掌握书本上的教学信息根本无法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

4.2 科研能力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动力所在。教师要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把理论有机地转化为创新实践。这样,将有助于教师把握教育教学的动态,明确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5 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已经受到各专业院校的高度重视,普遍成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飞速,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所以,作为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本着“面向未来,面向前沿,面向学生,面向应用”的观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不断刷新,对这门课程的知识储备不断完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珍,周李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3):123-124.

[2]宋轶夫.论布卢姆教学思想的本质和局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5):28-29.

[3]王红军,迟津愉,石飞.高职计算机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7;9(7):38-39.

[4]姚辰松,张筱丹.谈高等农业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次分模块教学[J].

[5]宋掉,刘力,邹长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T-T教学模式与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2):254-256.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第5篇

摘 要: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卷调查,分析制约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从学校、学院和教师等3个方面采取措施,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关键词:林业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 教师; 教学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24002

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着全校数、理、化、外语、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随着高校扩招,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逐年上升,教师们整天忙于日常教学,没有余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在大力倡导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研究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教师们对教学能力发展的认知情况,从中发现学校或学院在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加强公共基础学科教师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基本情况

课题组以西南林业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6月进行一个月的随机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问卷99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调查覆盖了西南林业大学理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思政部等4个院部。问卷内容有2个方面:教师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教龄、职称、是否师范生等);教师的现状及需求,从教学与科研、学历进修与职称晋升、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为重点,设置了涵盖面较为广泛的26个相关问题,试图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了解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结果分析

2.1 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当前西南林业大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总体情况是:性别比例大致均衡,男性教师占45.7%,女性教师占54.3%;年龄比例呈现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教师占75.7%;学历结构呈现高学历化趋势,具备硕士学位以上人数占89.4%;出国进修机会总体偏少,有留学经历教师仅占10%; 职称结构偏低,讲师或助教占74.5%,教授仅占5.3%;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较多,占62.8%。

通过调查发现:青年教师队伍的壮大既为学校的发展带来生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复杂性;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提升了本校师资层次,成为本校发展难得的资源和财富,但他们缺乏走出国门学习国外教育教学经验的机会;中初级职称教师较多,晋升职称压力较大;非师范专业的教师由于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的正规训练,在教学工作中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提升教学业务素质。

2.2 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

2.2.1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载体,教师对此非常重视。

调查显示,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水平持较高的满意度。有67% 的教师选择“自身课堂教学水平“比较满意,可进一步提高”,29.8%的教师选择“一般,有待提高”,选择“不满意,急待发展”的仅有1%。教师们认为自己来自综合性大学,学过的专业知识足以应付大学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因此教师普遍对自我教学水平感到自信。

针对最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调查结果依次是:“思维活跃,不照本宣科,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创新研究与学习”(72.3%);“知识面广,学科知识深厚”(58.5%);“资源呈现多样,能够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多样化呈现教学资源”(50%);“平易近人,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与学生保持较好沟通”(45.7%)。对自身发展目前最关注的问题,调查结果依次是:“综合发展”(77.7%),“教学水平”(19.1%),“工资待遇”(19.1%),“学术水平”(16%)。表明高校教师为适应教学需要和学科发展,表现出对提升复合型教学能力的强烈需求。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结果依次是:“教学过程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参与较少”(50%);“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灵活与创新”(45.7%);“教学内容偏理论,轻实践”(30.9%);“内容呈现以套用现成PPT模板为主,呈现方式单一”(9.6%)。表明在教学互动方面,往往把重心放在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加之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通常大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上课难于实现教学互动。同时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使得基础课教师很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领域当中,教学能力难以提高。

对提升教学能力有重要作用的方式,调查结果依次是:“外出进修”(82.8%);“教学实践”(59.6%);“传帮带”的带教指导”(52.1%);“自我进修”(48.9%);“教学培训”(48.9%);“学术会议”(38.3%);“岗前培训”(36.2%);“学历提升”(36.2%);“教研活动”(33%);“从事科研”(33%);“教学竞赛”(27.7%)。表明不同形式进修、培训、教学实践和“传帮带”的带教指导均得到广大教师认可。

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的作用,调查结果依次是:“作用一般”(37.2%);“作用比较大”(33%);“作用很大”(16%);“作用不大”(12.8%);“没有作用”(4.3%)”。这说明,有大约一半的教师未能充分认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觉得自己目前最需要提升哪方面的教学能力,调查结果依次显示:“教学研究能力”(64.9%);“.教学设计能力”(23.4%);“教学管理能力”(19.1%)”;“教学操作能力”(13.8%);“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4.2%)。这说明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所缺乏的主要是教学研究能力。

“传帮带”是高校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最直接的方法,调查中有58.5%的教师接受过指导,且大部分是青年教师,这与我校实行青年工程培养有关。针对教学团队对教学能力提升作用的调查结果依次是:“作用比较大”(60.6%);“作用不大”(21.3%);“作用很大”(18%);“没有作用”(2.1%)。说明近八成教师认可教学团队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竞赛(授课比赛、课件比赛等)是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有效方式。调查显示,教学竞赛对教学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依次是:“作用比较大”(46.8%);“作用不大”(38.3%);“没有作用”(7.4%),“作用很大”(7.4%)。有半数略多的教师认为教学竞赛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竞赛也是一项值得坚持的活动,但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竞赛的许多评价专家并非同行,评价结果有出入。

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否有促进作用,调查结果是:“作用不大”(48.9%),“作用比较大”(40.4%),“没有作用”(8.5%),“作用很大”(7.4%)。说明学生评教有一半教师认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思考如何客观合理地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才能既有利于对公共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

教学反思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通过总结、反省自己的成功和不足,琢磨出更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很有效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有22.3%的教师选择教学反思对教学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作用很大”;67%的教师选“有帮助,作用比较大”,表明近九成教师认同教学反思对提升教学能力具有较大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需要保持不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状态。针对信息技术对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有哪些影响,调查结果依次是:“拓宽教师的发展渠道和路径,教师可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72.3%);“提供丰富的信息化发展资源”(57.4%);“扩展教师的发展内容范围,教师应提高信息技术能力”(55.3%);“提供教师自我发展管理的平台”(44.7%)”;“与评优评先和奖励挂钩”(12.8%)。显示出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持赞成态度。

2.2.2 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能力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动态不但需要高校领导者、管理者关心,高校一线教师更应关心。从教师对教学改革形势的关注程度看,选择“非常关心”的有22.3%;选择“关心”的有67%。有近90%的教师是关心教学改革动态的,在一定程度说明教师对于教学改革形势是比较重视的。

公共基础课教学需要教学改革,学校也很重视教学改革。针对教师主持或参与研究项目状况,调查依次显示:“国家级”(5.3%);“省部级”(36.2%),校级”(30.9%),“没参加过”(29.8%)。有2/3主持或参加了校级及以上的教学改革课题,说明大部分教师有比较好的从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平台和条件,但教师参加国家级教改课题的比例偏小,反映出本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研究水平偏低。

撰写教改论文是教师深入思考并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反映。可是在调查中却看到,只有6.4%的教师经常写,44.3%的教师有时写,而有30.9%的教师偶尔才写,有22.3%的教师几乎不写。说明教师们对于撰写教改论文的热情和动力不高。

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方面,有54.30%的院部经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31.9%的学院偶尔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仅有6.3%的学院未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可见,在从事基础课教学的学院中经常性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仅约一半,部分学院未能将教研活动制度化或制度执行不到位。

针对日常工作中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依次为:“科研与教学同重”(34%);“重教学轻科研”(33%);“根据情况实时变换”(28.7%);“重科研轻教学”(2.1%)。这说明大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是教学型的,符合基础课教师的特点。然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与职称(职务)评聘并没有对专业课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有所区别,这对大多数公共基础课教师来说是不公平的。

2.2.3 高校的管理或激励制度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与高校的管理或激励制度、教学环境不无关系。目前,高校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都与科研挂钩,这使得广大教师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科研上,而对科研方面处于一定劣势的公共基础课教师而言,科研消耗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针对学校是否有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调查结果依次是:“有”(8.5%);“有一些,但是作用较小”(23.4%);“很少”(29.8%);“基本没有”(38.3%)。由于职称的评定、项目的奖励、业绩考核往往更注重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机制致使众多教师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投入减少。

对制约教师发展的首要因素调查显示:“学校(单位)缺乏重视”(59.6%);“学校(单位)缺乏规划”(26.6%);“学校(单位)缺乏制度”(15.8%);“自身不够重视”(7.4%)。对哪些措施能激励高校教师自觉提升教学能力的调查,前四位是:“与津贴挂钩”75.5%”;“与职称评定挂钩”(55.3%);“与评优评先和奖励挂钩”(47.9%);“与职位晋升挂钩”(47.9%);对近3a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培训形式的调查结果依次是:“.学术开会”(45.87%);“讲座培训”(42.6%);“学历提升”(14.9%);“进修学习”(13.8%),这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压力、科研压力、家庭责任等分不开,当然也与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有关。

从以上3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知,随着高校扩招,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以我校理学院为例,每人每学期的平均课时约360学时),因此很大一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了教学中,甚至仅仅单纯地做教学工作。科研和教研成果的缺乏影响了他们个人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也产生了职称晋升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林业高校公共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措施

根据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应从学校、学院、教师3个方面,完善或构建一套能帮助和督促公共基础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教师理性地投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让专注教学的人安于教学,擅长教学的人乐于教学。

3.1 学校应完善激励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

3.1.1 政策导向

积极推行教师分类管理。根据教师所属学科、院系之间发展基础和所承担任务的不同,设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岗位。教学为主型的教师的职称评聘、重要岗位的考核以教学业绩为主,科研为辅;教学科研型岗位的各种考核与科研业绩为主,教学为辅;科研型岗位以科研考核为主。实行分类考核的目的,实现人尽其才,有利于教师在各自岗位发挥最大的潜力,促进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

3.1.2 加大投入

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都十分繁重,要做到脱产学习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在职提高或短期进修。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用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引进、在职教师的培训和国内外访问学者研修;加大对公共基础实验课的支持力度,更新实验条件和硬件环境,引导教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1];扶持搭建研究平台,学校应建立广泛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机制,推进基础课教师与相关专业教师的相互合作,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2、3]。

3.1.3 规范奖励制度

设立与科研业绩奖励并行的教学工作奖项,对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成果、实践教学、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等进行奖励,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能力[4]。

3.2 学院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运行机制

院(系部)应根据学校的政策,结合自己学院的特点,完善教学指导和监控评价制度。应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面临的是刚进校的新同学,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教师的言行对他们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促进教师学术交流。林业高校多是以林学学科为主,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大学。由于公共基础课和校内其他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交叉性,学院要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的学科交叉,让跨学科的思维成为其科研思维的自然表达,这无疑将为科研创新奠定丰富的学术思想基础,使教学和科研相互见长,促进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此外,学院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教研室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有效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一线阵地,是真正的“教师之家”。可见,教研室的工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教研室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织,其目的在于开发教学资源,发挥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5]。通过优秀教师“说课”或“课程全程录像”让其他教师进行课程观摩、个案集体探讨等方式来交流经验等开展教研活动;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并进行点评;以课程建设为基础,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或教材等深入研究、讨论,不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如我校理学院完成5门重点课程建设,结合学校以林科为主,多学科全面发展的特点,主编或副主编多部教材,其中一部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让青年教师融入教学团队,参与老教师质量工程项目、教研课题,有一定积累后,鼓励尝试主持项目[5]。本校理学院有多项质量工程项目获得审批,并获得省级优秀教学二等奖一项,省教育教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

3.3 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动力

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因素是内因,是能力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外部因素要通过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把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中去。公共基础课教师除在业务上既要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外,还要关注所教对象的专业背景知识,培养目标和发展前景等。如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和林产化工专业,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适当减少质点运动学与质点动力学的教学内容,增加量子力学的教学内容,以便为后续的高分子化学等课程提供支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除了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知识来武装自己。同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需要教师能通过学习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自觉进行教学反思。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长期持久的过程,其自我完善离不开终身不息的自省、自责、自励、自强,从自身经验反思中提升教学需要的新本领;加强师生互动。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在不断主动与学生的互动中,才能清晰地了解自身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发现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从而实现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个体等3个方面形成发展合力,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林业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锋.高校公共基础课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料教育,2013(1):108-111.[2] 肖湘平,钱美珍,陈华锋.深化公共课教学改革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2(2):151-153.[3] 邱容机.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培养,提高农科院校教学质量[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3):74-76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探讨 第6篇

关键词:应用能力实践操作案例式教学网络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156-01

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应用,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各专业领域都需要用到计算机知识,所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一个标准。计算机公共基础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打下基础,因此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必须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面向市场,面向就业,不断进行探索,不断进行改革。

1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应,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其次,应针对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不同的要求程度,对各专业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比如说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具备较好的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和网页设计的能力;财会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好的数据处理能力,最好能用一种数据管理系统做一些小程序等。

再次,是我们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如文字录入速度、软件应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等。

2 改进教学方式

2.1 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在学习“计算机的组成“时。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再写出“1+2=?”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告诉学生: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这道题的信息输入给大脑;通过自已的记忆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通过手写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到计算机内,这两上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像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像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机械的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白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就学会了。

2.2 精讲多练,加强实验教学

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精讲”,着重讲清楚重点和难点,为了巩固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需要学生在实验中“多练”,加强操作训练。为达到“精讲多练”的要求。课时分配为理论与实验1∶2,要制订了各章节的实验大纲,编写上机指导书,合理安排了实验内容。实验课中,最好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精心设计好每堂课要完成的任务(即课堂作业),给予学生以明确的目标。这种目标或任务、作业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这样可以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去同化当前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新的意义。

2.3 采取“案例驱动”的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課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突出重点、难点。教师不是按照“提出概念一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步骤进行,平铺直述地讲解如何解决问题,也不是简单地给学生演示该软件有些什么功能,这个菜单命令怎么使用,而是根据拟讲解的章节内容和重点难点综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设计应用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案例,并引导他们积极尝试如何完成案例,充分挖掘和丰富案例的更多知识点。带着学生的问题,最后老师对案例进行讲解和演示操作,学生在无形中也就掌握了知识的要点和解决方法。通过“案例驱动”教学法,课堂教学找到了一种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以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点,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结果转向过程,激发思维,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 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计算机学科本身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最现代化的学习工具,因此执教教师就更应该转变观念,打破原有教学模式,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我的做法是:在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对计算机怎样学还缺乏感性识识的时候,我首先给他们在桌面上放一个“精美图片”的文件夹,里面放了一些风景、动画等精美的图片,可以把这些图片放在桌面上成为背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同进我还用大屏幕演示一些制作精美的艺术照片、幻灯片、动画片头制作、Flash动画、音乐等,以调动起所有同学的兴趣和求“学”欲望,让他们急不可待地想接触计算机广阔领域,接着就有意识地告诉他们一些路径,以启发他们去找整个网络中他们喜欢的东西。

2.5 建立辅助教学网站

尽管课堂教学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还是属于“教师讲、学生听”传统的“演播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呆板,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差,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信息容量又很大,学生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么多的内容。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校园网资源,建立网络辅助教学网站,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网上可以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手段和示教方式。教师可以把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重点难点、实验素材和模拟试题放在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这门课程。网站还提供作业管理、网上测评、答疑辅导和交流论坛等功能,方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和提高工作效率。网络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开展自主学习,而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管理者、组织者、指导者。在这种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检查与管理,以保证学习质量与效果。

高职教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带来很多的新问题,教学的创新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还要认清形势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进行改革尝试,建立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艳玲.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公安大学学报,2003,3.

[2]江小明,高林.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原则与课程结构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式),2004,24(4):46~49.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7篇

一、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进一步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同时, 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尝试将理论融于实践、课堂融于实践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以这一原则为指导思想, 并将其贯彻到教学中去。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遵循“从实践到理论, 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将课堂搬到可以进行实地操作的实验或实训车间。在真实环境里, 教师演练操作、讲解技巧, 学生及时实践, 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将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 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 彻底改变教与学分离的现象;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技能培养和考核, 突出职教特色。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我们尝试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 理论与实践做到了有机的融合。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 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确立以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 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期待心理, 倡导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 并以此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制定目标——展示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达成目标等几个阶段。结合我院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 以“教学为本, 专业为用”为目标, 探讨目标教学, 根据不同的专业我们设计不同的目标来更好贴近专业。本课程实践性很强的特点, 采用目标教学法, 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保障条件

1. 具备完善的实地教学环境。

建设完善的实验室、实训室, 具备良好的实训条件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对实训室的设备应加强维修保养, 设专人负责, 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2.“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 每位任课教师都应真正具有“双师”素质, 可以通过培训、深入生产第一线学习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 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 满足教学要求。

3. 改革考试方式。采用上机考试方式, 按理论占2 0%, 操作占80%进行综合评分, 加大了操作技能考核的比例, 与教学模式相适应。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在机房使用网络教学广播软件, 进行屏幕广播。

1.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提出有适当难度的几个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之认为仍然有学习的必要。

2. 展示目标, 激发兴趣。将预先做好的一个作品展示给大家,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导探索, 实施目标。

将完成项目需要的知识及操作分为若干个知识点, 每讲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亲自动手, 完成相应的内容, 再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示范操作, 这样和学生交互进行, 直到完成整个项目。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较高要求, 制作新作品, 巩固基本操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自主设计新项目, 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欲望。选择优秀作品展示给大家,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达成目标, 归纳总结方法、步骤和技巧。

五、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1)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及评价模式, 解决了分段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上不连贯、不衔接等问题; (2) 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 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能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 学生评价。

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自我主观能动性, 在提高职业技能方面已经显现出前所未有的作用。学生普遍认为, 这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理论形象化, 空洞内容具体化, 更容易接受。在学习训练当中, 亲自动手, 受益匪浅, 终身难忘, 看十遍不如练一遍, 学习效果好。

3. 应用推广。

实践证明,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职业技术教育中, 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 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 发挥了作用。目前, 我们已将其推广到电子商务、会计、化学、检验等课程的教学中,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乐颖陈芷: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之浅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4

[2]赵黎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3]戴建法金扬凯《:电子线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科技信息》, 2006.9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第8篇

1 行为导向教学法及其特点

行为导向教学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来逐渐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所接受和推崇,它是职业教育教学论中的一种新思潮。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通过创设实际工作情境,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技能、习得知识、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的现代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重点控制教学方向和进程,在教学活动中用行为来引导学生,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从而使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体系。

行为导向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创设环境、活动或学习任务,通常采用分组的形式,使学生承担不同角色,分析研究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并以成果展示的形式来检验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最后通过综合评价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分析归纳,进一步促进学生们的思考。从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设计、修改、实施,到学习反馈和结果评价,教师都要起到积极的主导和监督作用,确保任务完成的时效,并督促学生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既各司其职又携手合作,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行为导向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上包括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问题式学习法、大脑风暴教学法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特点、课程类型以及教学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面向专业应用设置教学内容。强化专业特色和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两方面作用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完全可以把专业任务有机地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去,使得学生在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一方面,由于计算机在各专业的应用有所不同,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侧重。如管理类专业可以适当侧重数据库的内容,艺术类专业可以适当侧重多媒体处理软件的应用。另一方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采用的素材、案例、任务、项目等可以来源于各专业的实际应用。如在学习WORD时,不同专业的应用场景不同、应用内容不同。如工程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是市场调研、工程项目的设计、管理、实施、监督等应用场景,其应用内容主要涉及撰写市场调研报告、编写项目任务书、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等方面的文档资料。通过把各专业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案例嵌入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课程在本专业工作中的应用,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性与积极性。

2)设置多层次探索式的案例、项目或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高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通常采用以班级为组织形式的集中授课方式,班内新生由于来自不同地区,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能更好地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设置多层次的探索式案例、项目或任务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教师通过选取一个或几个简单和典型的案例对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和技能进行讲解演示,便于学生初始学习和对知识的迁移。然后,再和学生讨论选定一个完成难度较高的能覆盖一些知识点、一个知识单元或几个知识单元的大任务或大项目来协作完成,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框架。最后,师生共同对项目或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如在学习Power Point时,教师首先制作并演示一个简单美观并能涉及关键知识点的PPT演示文稿,让学生们对Power Point先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演示讲解之后,列出涉及Power Point的重要知识点及关键的操作技能。然后,创设这样的工作情景:学校要制作一个对外交流宣传的PPT演示文稿,请每组同学协作完成。学生们通过“方案设计、计划制定、素材收集、任务实施、检查完善”这一步骤,制作完成学校的宣传演示文稿。最后,每组学生展示点评项目成果。

3)采用分组分工合作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对于综合性的复杂的项目或任务采用分组分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革新创新、自我学习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分组的原则、组员的搭配、任务的分工、成员的数量等方面直接影响着组员的学习效果。分组之前,教师可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全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性格特点等进行了解与分析。从课堂实施的情况来看,采取互补方式进行搭配,更能激发学习积极性。一般每组人数为5~6人,由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组员组成,每组一名组长,可集体推选、自我推荐或教师指定。组员间在组长的带领下,协作沟通,对具体的工作项目进行认真分析,划分任务,明确分工,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项目实施过程中安排学习先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及时的帮助。

4)借助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拓宽行为导向教学的平台。随着多媒体技术日趋发展进步,计算机网络越来越被视为是开展合作学习与工作的理想工具。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更深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作用。除了把课程教学信息与教学资源放在了网络教学平台上,方便学生随时下载电子课件、习题库、技能训练项目等内容,还可以与学生借助论坛进行互动交流。在论坛上鼓励学生回答、讨论、质疑或提出新的问题,对于积极参与讨论,表现突出的都给予相应的鼓励,并在总评成绩中进行体现。

3 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1)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更大的优势,比较适于综合性知识和综合性技能的形成,对于树立高职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改善学生不良的学习情绪和行为问题都有积极作用。

2)行为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素养、较强的教学组织水平以及较好的实践能力、调控能力。行为导向教学需要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应用案例、项目或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大量的教学准备工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时时监控好教学的进度以及学生的进展、完成质量,并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处理。

3)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努力程度直接影响着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效果的好坏。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是教师的工作职责,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习自信心的缺乏和学习惰性不会因简单说教就有本质改变,需要有较好的整体学习气氛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光凭教师的个人努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能动性,效果是有限的,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努力。

总之,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效加强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但是要成功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并取代一定的成绩,不仅需要学校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摘要:在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灵活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面向专业应用设置教学内容,设置多层次探索式的案例、项目或任务,采用分组分工合作方式,借助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等手段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引入计算机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第9篇

1 VFP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方面

现在大多数的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都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 对于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非专业学生来说, 在学习VFP时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 具学生们反映, 学习完该门课程后感觉没有什么用处, 对于程序, 简单的能够读懂, 复杂的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 大部分同学都不能独立的编写, 分析原因首先是授课内容安排不合理。该门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课时只有每周4学时, 其中理论和实践各2学时。由于课时不足授课教师只能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讲解函数、语法等, 在训练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程序设计部分不得不进行取舍;另外由于师资紧张该门课程大都采用合班上课, 每个授课班级的学生人数都在100人以上, 在课堂上教师无法做到与每个有疑问的学生都进行交流, 造成学生问题积压的现象。

1.2 教学方法方面

大部分学生反映:老师在理论课上所讲解的内容大都能理解, 但当自己动手编程或进行实验时便无从下手。在VFP教学安排上, 一般的讲法常常是重点讲授基本语法, 表的建立、查询、程序设计。每讲一部分用一些实例来验证。虽然课程内容并不难, 但这种“就事论事”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每一节课都要记住许多语法细节, 而且知识的连贯性较强, 其中某个环节没有记住, 就导致以后的操作不能进行, 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 更不要说怎样综合的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于是学生们逐渐对该门课程尚失了兴趣, 最后造成实际开发应用能力的欠缺。

1.3 教学手段方面

由于课程任务量较大, 只有靠实践环节的练习来巩固理论知识, 但由于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当学生在进行实践环节的练习时, 理论所学内容大部分已经忘记, 学生们不知道应该怎样操作, 于是教师还要重复讲解理论课所讲解的内容, 产生授课教师负担重的情况。

2 针对问题的改进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2.1 设置有目的的实例开发

在开学初, 教师演示一个使用VFP软件开发的程序, 让学生对今后要学习的这门软件的功能有所了解, 使其学习目标明确,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系统开发”的一个整体概念。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在每堂课之前通过对实例的讲解先来介绍本堂课要学习的目标, 并阐述本部分内容与其它章节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们明白本节课在整个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学习目标框架, 是能否学好VFP课程的关键。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用于学习计算机的时间是有限的, 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要以应用为出发点和目标。由于各专业的特点不同, 对计算机使用的要求也各有差异, 在学习的后期可以展开教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实例的制作, 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当学生经过了不同阶段的学习和操作之后, 教师可以将所有的基本内容进行压缩再通讲一遍, 留出足够的时间, 由教师带领学生来完成类似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使学生熟练的掌握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

这一阶段可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 先从模仿开始, 采用程序开发的模块化方式, 每组负责一个模块, 当教学过程结束后, 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一个小型的信息管理系统, 使用这种方式,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结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程序设计的能力。

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平时的表现、操作情况记录下来, 作为最后成绩评定中的一部分;可以将学生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在下次上课时, 再向同学们强调一下这些知识点, 教师也可以在课下认真思考和总结。

2.2 充分发挥多媒体以及网络优质资源的作用

针对上课班级人数多的情况, 可以创建一个网络平台, 提供师生自由交流的场所, 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为学生答疑, 学生可以利用FTP上传作业。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使学生与老师的交流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

学生是否能成功的上传作业, 也将作为最后成绩考核中的一部分。

2.3 调整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

对于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来说, 它的操作性较强, 于是针对学生操作能力差的特点, 可以适当的提高实践学时的比例, 将2/3的教学在实验室中进行, 也就是以教师在机房讲课学生当时验证的方法, 这样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机率, 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

2.4 改变课程的考核方式

针对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特点, 我们应该改变一成不变的考试形式, 在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 担任课程的教师应该根据当前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生的薄弱环节等精心的编制试题、建立题库, 建立网上考试系统。整个考试可分为两部分, 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理论考试部分只针对那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实践考核方面, 在平时可进行模拟考试, 把部分试题库中的题目给学生练习、测试, 使学生熟悉考试环境。正式考试时从试题库或试卷库中随机抽题, 同时要对学生的试题和试卷自动评分的结果以及考生的最后成绩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详细的记录, 从而保证了考试的质量和公正, 并且有利于必要时对该信息的查询。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视;另一方面通过网上考试也将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的判卷工作中解脱出来, 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 总结教学经验, 进行经验交流, 以提高教学质量。

在考核过程中, 应该以实践考核为主, 实践环节的成绩应该由平时实践课的出勤率和实践考核的成绩综合评定。

我们只有不断地研究设计出符合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不断根据其特点和具体情况提出措施修复该门课程存在的问题, 才能不断的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成维莉.计算机程序设计探究教学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06) .

[2]吴冬芹.大学生程序设计学习心理研究与教学对策探讨[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 2006 (03) .

[3]钱秀芳.创新教育观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06) .

[4]蔡晓丽.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化教学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 2005 (05) .

中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反思 第10篇

授课内容常换常新, 增加教师备课工作量。受课程特点限制, 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处于不断新老接替的过程, 教师备课压力较大, 对课程内容不容易把握。

授课对象个体差异较大, 授课效果难令人满意。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范围广, 涉及文理科各个专业, 且均在入校第一年开设, 对学生情况不了解, 且入校程度参差不齐, 授课效果常常很难令人满意。

理论性和操作性知识点并存, 授课方法过于单一。许多老师都认为计算机基础就是操作课, 讲讲操作过程就行了, 这就造成学生只会做老师讲过的某一题目, 换个说法变个形式, 就做不出来了。或者在考试过程中, 对一些考查原理概念性的客观题常常拿不准。

针对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从教师授课的角度, 从课前备课、课中授课、课后反思几个方面着重谈谈如何解决。

一、课前备课, 既要备课程, 又要备学情

备课是每个老师从一走上讲台就要研究和琢磨的工作, 备课到底要怎样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都是一些看似简单容易的内容, 由于学生入校时程度不同, 且课程开设范围涉及全校学生, 这些看似简单容易的知识点通过教师讲解并使全体学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对课程内容仔细揣摩, 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知识的重难点加以梳理, 找到学生理解的“瓶颈”在哪里, 并从中寻找突破点。而且针对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现状, 在备课时要按照分层次教学的理念, 在课程内容上准备充分些, 既要有新知识的拓展又要有基础知识的回顾。

比如, 在《ACCESS数据库基础》中, 学生对数据表视图和设计视图的概念不好理解, 我们在备课时要从回顾WORD的视图入手, 让学生理解数据表视图和设计视图只是一个数据表的不同显示环境。

另外, 专业不同但学习的却是同一门计算机基础, 而且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把计算机当做工具来辅助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和特色, 使授课内容经过一些小的变通, 使之灵活多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专业。

二、课程讲授, 既要讲透原理, 又要注重应用

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很琐碎, 不系统, 教师讲授起来很容易出现繁琐、啰嗦、无条理的情况, 且也不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授课的过程不是知识点堆砌的过程, 原理性的东西一定要讲透, 这样才便于学生在实际中应用。比如, 在《ACCESS数据库基础》中, 学生对数据库和数据表之间的关系总是搞不懂, 在建数据表时, 新建一个表就先新建一个数据库, 结果弄得有几个表就有几个数据库文件。这就是学生对数据库的概念不理解, 对ACCESS存储数据文件的原理没搞清楚。再比如, 在《计算机基础》中, 学生对内部存储器和外部存储器总是分不清楚, 这其实就是学生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没有理解。而且, 教材内容的变换更新, 其中一些原理性的概念和知识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原理讲透以后, 对知识点的理解就会上升一个层次。在讲透原理的基础上, 还要注重知识点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 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才是我们最终的学习目的。比如, 在《Word》中的表格问题, 我们就可以拿课程表做例子讲解, 既直观又实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计算机辅助工作和学习的优越性, 这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是很有效的。

三、课后反思, 既要总结教学内容, 又要总结教法经验

当老师的都有体会, 同一次课先后给不同的班级上, 却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善于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 力争在以后的教学中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一节课结束后, 课程内容安排是否得当, 对重难点的处理是否有效, 有没有造成学生新的学习障碍, 这些都需要我们反思和总结。比如, 同一个知识点, 先讲什么后讲什么, 是很有讲究的, 因为新知识点的传授不仅依赖于教师的授课水平、表达能力, 更依赖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比如, 在《ACCESS数据库基础》中讲到对数据表的筛选, 筛选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先讲哪一个后讲哪一个, 如何引导和过渡到新的知识点, 不同的形式会得到不同的授课效果, 如若不慎, 反倒会弄巧成拙, 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不再是蜡烛, 教师应该是油灯, 活到老学到老, 上好课既是教师的心愿, 也是学生的期待。学习的目的重在应用, 将知识转化为工作和学习的原动力, 计算机教育是培养学生现代意识和时代素质的有效平台,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应用性能力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摘要: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普及大中职学校, 开设范围广, 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为此, 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提出了解决办法, 在培养学生应用性和创造性能力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授课

参考文献

[1]王延红.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分析.2009.

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刍议 第11篇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发展理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其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人。高等教育虽然一般按专业组织教学,但人的全面发展依然是其根本任务。正如刘献君教授在《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中所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人,就是要使人的精神获得整体全面的发展。做事,要学会谋生技能。”[1]

学生发展理论是基于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的理论。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载体,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学会做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只有以生为本才能服务学生的发展。因此,从学生发展理论的视角,阐释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以下简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国外学生发展理论介绍

深受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影响,学生发展理论于20世纪中叶在美国诞生了,其重点旨在研究高等院校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2]。学生发展理论是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石,20世纪60 年代后期和70年代,美国一些专门的机构重新界定了学生事务管理的作用及使命。与此同时,美国大学人事协会推出的《明日高等教育计划》强调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要以学生发展为指导,高等教育应该将“努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其首要目标。布朗(Brown)在他的一篇颇具影响的专著《明日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发展问题——回归学术》中指出:“促进学生发展不应该只是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任务,高校其他部门也应该担负同样的职责。”[3]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原则,学生发展理论在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学生发展理论涉及社会心理、认知结构、个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等方面,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可以将学生发展理论划分为四大类:社会心理和人格发展理论、认知结构理论、人与环境互动论以及整合型理论[4]。

1.社会心理和人格发展理论

这一类理论主要描述学生发展的任务与进程,深入剖析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是如何认识自我的,包括他们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价值观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埃瑞克森(Erikson)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他的人格理论为社会心理学理论提供了研究基础。奇克林(Chickering)的人格发展理论是这一类理论里最有影响的,其理论考虑了学生发展的七个“向量”,它们分别是:(1)发展能力;(2)管理情绪;(3)从独立性的养成到与他人的相互依存;(4)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5)自我人格的实现;(6)成长目标的确立;(7)表里如一品格的培养。学生发展的“七向量”反映的是大学生发展的不同领域和层次,它们由简单到复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呈螺旋形阶梯式递进[5]。

2.认知结构理论

这类理论旨在阐明人们是如何思考的,而不是他们思考什么,强调了环境在智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揭示了个体发展认知的各种途径。认知结构理论有三个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家,他们分别是柯尔伯格(Kohlberg)、吉里干(Gilligan)和帕瑞(Perry)。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为认知结构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的理论起源于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他提出了学生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因为柯尔伯格的研究不包括女性,吉里干于20世纪80年代对道德发展理论进行了修订,并形成了新的流派。她攻击柯尔伯格的理论只关注正义和权利,但没有考虑女性是“以关爱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吉里干的道德发展模型包括三个水平和两个过渡期。帕瑞(Perry)的智力和道德发展理论关注人们的经验如何形成他们的认知结构。他将学生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二元思维模式阶段、多样性思维模式阶段、相对思维模式阶段、责任意识阶段。

3.人与环境互动论

人与环境互动论描述环境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该理论倡导高等学校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应该主动地寻求机会积极参与到有效学习过程之中。阿斯汀(Astin)的“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属于这一类理论家族的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学生参与”理论指出,学生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时间越多、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她)在学习上的收获就越大;高等学校要为所有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的机会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整合型理论

学生发展理论在诞生初期特别关注学生发展的内容和方式。近年来,学生发展理论的最新趋势是以整合型的理论出现,跨越原有的领域分割,从社会心理、价值观等方面将学生作为整合统一的个体来对待和研究。其中尤以科根(Kegan)的意识进化理论(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和巴克斯特-马格达(Baxter-Magolda)的自我主导理论(Theory of Self-Authorship)为代表。科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模型(Model of Self-Evolution),他认为人的意识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婴儿期的无意识阶段、儿童的幻想意识阶段、逻辑思维意识阶段、社会化意识阶段、自我主导意识阶段和自我改造意识阶段。巴克斯特-马格达的自我主导理论概括了学生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她认为,处于自我主导发展阶段的学生不会盲从他人,遇到问题时能够独自解决;高等教育有义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被塑造者到作为领导者来塑造社会的转变。

源于美国的学生发展理论主要以欧美学生为研究对象,是在西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背景下建构起来的。由于中西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西方许多高等教育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不一定适用,但是,学生发展理论作为人的发展在高等教育语境下的延伸具有普遍意义,如它强调高等教育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鼓励高等院校的全体工作人员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等。

二、公共基础课程观的价值转向

课程经常被人们看作高等教育的“黑箱子”。高校课程不仅记载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史,而且折射出了人们所持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人们所持高等教育价值观通常受主流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哲学,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课程理念。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20世纪有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引导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此相应,也就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课程观,即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课程观和社会本位的实用主义高等教育课程观。两种高等教育课程观之间的论争不断并交替居于主导地位,引领着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6]。

我国高等教育曾深受苏联专业教育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人才培养和就业要求整齐划一,高等教育较多关注社会需要、岗位需求,较少关注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素养”的错误观念。高校由于定位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不把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就业率等放在首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的有机结合,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表现为“量到质不到”(计划学时有保证但效果不佳)、“形到实不到”(教学计划有列入但实质未执行)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现象。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合法存在性不断遭到质疑,学生发展理论给高等教育价值观的重构带来了曙光,它认为人是高等教育的对象,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应该强化“学生本位”的课程理念,一切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学生为本就要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7]。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哲学的指导,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将“以学生为本”放在首位。

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判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根本问题。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课程价值反映了课程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体现的是课程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是对个体与社会需要的满足,一旦某种价值被确认,它就形成了课程价值的取向[8]。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课程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理论或实践总是受某种价值观念支配的。我国本科公共基础课程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三种,即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发展本位的价值取向[9]。知识本位者倡导应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大学只是追求学问本身,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社会本位者则认为知识只是实现个人和社会目的的手段,教育是促进个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工具。高校要以实用知识为主线来组织建构课程体系。学生发展本位者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需求,高校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为大学生提供有利于其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自由思想的形成比实用的目的更重要。

学生发展理论认为高等学校的一切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公共基础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还存在着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重视外语等实用课程、忽视人文素质类课程的现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国家要求与知识体系完整、忽视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显然,以学科知识逻辑组建的课程体系无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完全的社会或学生本位的课程组织形式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而成才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国家中是不相同的。现阶段,我国对人才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爱国情怀,能够服务社会的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0]。因此,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应该建立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哲学基础上,其价值追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基点,整合多元价值。亦即,我们在选择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时,不仅要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永恒的追求。

三、公共基础课程结构的合理重组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合理的结构有利于事物的正向发展,失衡的结构则可能阻碍事物的良性发展。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作为一个系统也是如此,公共基础课程结构的合理重组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中清楚地规定:“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含邓小平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程、体育课程、外语课程、军事训练课程、生产劳动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等。”纵观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结构,虽然各高校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但原则上都是按照国家文件要求设置。从课程组织的方式看,有学科(或科目)课程(如外语、“两课”)、活动课程(如军事训练、生产实践等);从学生修习课程的方式看,分为必修课程(如外语、体育、“两课”等)和限定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如人文素质类)。这些课程的设置和要求无疑是充分考虑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人。

但是在现代社会,知识的增长和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科的分化与整合同时并存,知识领域之间的交叉和增长日新月异,大学生接受信息、了解世界的途径和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这些变化使得学科课程的缺点逐渐凸显,如对学生发展的需要关注不够、知识内容更新慢。学生发展理论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越来越多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学习目的多样,需求各不相同,进入大学前的基础也参差不齐,将来的发展目标也应该是多样的,多样性是大学生固有的特点[11]。

因此,高校在设置公共基础课程时,既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如可以根据高校所在地区、生源组成情况、学科专业特色、学生发展愿景等维度,有选择性地开设信息基础类课程和一些有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增设一些地区特色、职业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等;同时要平衡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协调必修课程和指定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成为能够了解自我、他人及世界能力的个体,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公共基础课程实施的有效方略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预期目标要实现,必须采取有效的课程实施方略。

首先,要采取统一要求、分层次分类别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组织模式。高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它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诉求,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教育公平实现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12]。目前,高校新进入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表现在外语、信息基础、人文素质等多个方面。因大学前阶段就读学校的教学理念、要求、条件和师资力量各不相同,加之大学生就业愈发多元化,如果采取统一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很难适应不同基础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在组织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改革课程组织形式。如在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分层次、分类别组织教学,统一课程和个性化课题相结合,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改革等。

其次,教学过程要着眼于学生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以课堂教学为例,它一直都是高校实施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要途径,很多高校的教师虽然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但在教学上却难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无法起到促进作用。根据帕瑞的智力和道德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二元思维模式阶段时,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教师的权威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这种二元思维模式必须向多样性思维模式、相对主义思维模式阶段转变,这时教师的权威便受到挑战。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知识代言人的身份,帮助学生更好地从二元思维模式阶段过渡到相对主义思维模式阶段。教师应是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13]。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地对话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课堂教学,高校还应在政策措施、环境条件等各方面为学生成长创造条件,如选择外语小语种教学、提供丰富的体育设施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等等。

第三,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学是教与学的交互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美国学者阿斯汀的“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认为,学生参与的有意义的活动越多,他们的收益就越大,高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有效参与学习的机会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不频繁。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 “填鸭式”教学,既不利于大学生认知的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即便是活动类课程,大学生多半是按照要求被动地参与,主动参与的则比较小。因此,必须变革这种“学生不在场”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参与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85-86

[2][5] 克里斯汀·仁. 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3] A Student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OL] .http://students. Berkeley. edu/committees/ bc/SAStudentDev.doc.

[4] Nancy J.Evans,deanna S.Forney.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Second edition,2009.

[6]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7] 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8] 伍运文.适应与超越:大学课程的价值选择[J]江苏高教,2003(4).

[9]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0] 刘献君. 对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10(8).

[11] Nancy J.Evans,deanna S.Forney.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Second edition,2009:244-247.

[12] 刘献君. 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8.

浅议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制度 第12篇

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是大学生的必须得重要基础课,重要性此处不再赘述,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手段,计算机基础考试形式逐渐转变为网络考试系统、自动阅卷等(即题库系统的教考分离),本文就考察两种主流考试制度优缺点,是不是能够促进教学。

首先分析考试目的与作用:

定义1:考试由主试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在一定的场所,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当的内容,对应试者的德、学、才、识、体多方面或某方面所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地测度或甄别活动。

定义2:高校课程考试是指高校内部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高校教育目标的具体规定,自行主持实施的考试活动,包括平时测评和学期考试。其基本任务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督促学生学习,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掌握高校的教学情况,改进教学和督促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定义3: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则是以高校课程考试为对象,以提高考试活动效率,通过严密的考试规程,考试结果的客观评价和公正使用,检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创造能力为目的的管理活动。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高校重要的课程考试科目。除了期末考试,还有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结合前面高校课程考试的定义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归纳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功能,分五个方面:

(1)测评功能:它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程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它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实践内容两个方面。

(2)知识点整合功能:它对提高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悟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期末考试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地归纳与总结。任何课程学的时候都是积少成多,知识点都是零碎的,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内容进一步有机地结合起来。

(3)导向功能: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基本上都是参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大纲制定标准。

(4)激励功能:一方面考试结果可以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激励学生;另一方面考试结果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激励教师的作用,包括:教师的教学投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总体教学水平等方面。

(5)鉴定功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后,颁发相应证书,对学生计算机水平进行鉴定。

1 考试制度与分析

1.1 教考合一

定义4:教考合一是指课程教学和考核评估由任课教师一人承担。

优点: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教考合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启动师生的创造性,如:教师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事业心与责任感强等,体现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互补性,展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

缺点:教考合一制度,存在着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不规范因素,它主要存在于教者同时作为考者在组织教学到实施考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学生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教考合一情况下,出现个别教师评卷送“人情分”现象,或者考前学生集体要求教师复习、划定范围或降低考题难度的现象,而大部分学生平时听课不用功,抄袭作业,此处就失去了考试的鉴定和激励功能。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有一些平时不怎么学习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最后的突击过关,使得考试成绩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严肃性。

(2)失去了教学和考试的科学性。在教考合一的情况下,整个过程是教师自己备课、自己讲课、自己命题、自己评卷、自我评价,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就算有,教师的授课行为很少受教学大纲约束),可能导致教师随意增减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很难得到落实,有些教师避开难点,甚至自行删去重要章节;同时命题时往往随兴而发,全然不依教学大纲和命题原则,致使命题的结构不科学、不合理,考试的信度很差,试题的难度、效度、区分度,随意性很大,题量、题型、知识的覆盖面窄,教学大纲难于贯彻,教学质量难于保证。此处失去了考试的测评和知识点整合功能。

(3)失去了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性。行为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教考合一制度下滋生的送人情分等现象,有失公平性,使学生感到课堂内外不一,学校言行不一,从而滋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处就失去了考试的测评、导向、激励和鉴定功能。由于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使考分难以测出学生真实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教师在命制试题和批阅试卷时,带有很大的主观倾向性。

(4)不利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在“教考合一”情况下,考试成绩的优劣难以反映教学的质量,这很容易使教师滋长惰性,使得教师上课时重数量不重质量,约束教师工作行为的条件是教师本人的自觉性,监督机制显得软弱无力。最终出现:阅卷时重人情不重原则,命题时重分数不重能力,讲课时重兴趣不重大纲的现象。学生则“平时不学,考前突击,考中作弊,考后求情”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教风、学风、考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也不利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此处就失去了考试所有功能。

1.2 教考分离

定义5:教考分离制度是一种现代教学管理手段。所谓“教考分离”是指将教学与考试分离进行,即将过去某一课程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自己评分的做法,改为从规范、标准的试题库中筛选、组合出符合要求的试卷,或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非任课教师依纲命题,并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阅试卷。

优点:实行教考分离基本上能够解决上述教考合一的缺点。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教学大纲的执行。教考分离后加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教学评估的统一性、标准化、规范性和客观性,减少了在教考合一情况下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随意删减教学内容、减少考试内容、降低考试难度,从而人为降低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使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2)有利于考试公平性与客观性。教考分离使得教学与考试两条线分开管理,这种制度任课教师不参与出题,能够提高试卷的保密性,使考试能够真正起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有利于规范教学秩序,有利于学风与教风的养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促进优良学风的养成。教考分离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的学;又能促进教师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避免以往考试过程中存在的漏题和人情分等现象,促进教师的教。既能又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良好学风的建设。

缺点:教考分离虽然克服了教考合一的缺陷,根本上解决教考合一所不能解决的矛盾,但也存在问题,如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等。

2 教考分离实施几个关键点

总体上看,教考分离利大于弊。教考分离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与考试的分离,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给学生成绩带来误差,提高考试的效度和信度,保证教育质量,同时采取措施克服其负面影响,使其不断得到完善提高。

2.1 不能一刀切对待教考分离

并非每门课程实行教考分离都有利。某些课程考试(如动画设计)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从学生创新意识角度多一些的课程就不能教考分离。文科类的一些课程,本身要求学生涉猎广泛,如果把试题局限于课堂内的几本书,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一些专业性很强、难度很大的后续课程,学校常常只有一两个老师熟悉课程内容,推行教考分离也不太切合实际。所以,我们选择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师多,学生多,教学大纲统一等都便于实施教考分离。

2.2 制度保障,分工合作

教考分离首先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实施教考分离建立前提条件,学校从上到下重视,需要所有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

2.3 建立高质量的试题库

要能发挥教考分离的优点,克服缺点,使其更科学化实行的重要途径是建立科学的题库。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采用试题库的形式,随机抽题后自组试卷,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杜绝了授课教师在考试环节中参与作弊的现象。建设科学的题库可提高考试的质量与权威性。这也是教考分离最大优势也是最大工程,需要所有本学科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廖平胜,何雄智,梁其健著.考试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6页.

[2]胡敏芳.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李兴富“.教考分离”制度:回溯与反思——以英国考试制度为例[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5-78.

[4]朱军,杨万清,代晶.教考分离——高校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20.

[5]王鹏.对教考分离考试制度的认识与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92-94.

[6]张国旭,田红霞,王墨琦《.单片机原理》教考分离的思考和实践[J].科技信息,162页.

上一篇:体育课中小组合作学习下一篇:思品教学贴近生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