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音乐教学

2024-08-26

中国古典音乐教学(精选12篇)

中国古典音乐教学 第1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外来文化不断渗入, 很多新的价值观和文化元素甚至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形式冲击着现代人群。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中, 明确地提出了关于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要求”。[4]念着RAP踏着青春动感脚步而来的周杰伦;火辣的、席卷了半个地球的“韩流”, 我们的下一代面对如此强烈的听觉、视觉冲击, 还能容下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吗?

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 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但这并不能抹煞本民族文化的灿烂成就, 相反, 我国民族文化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需要而且应当被我们后人所继承和发扬。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的音乐艺术, 激发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这是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中华民族具有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 在音乐教学的歌唱等活动中只能接触到其中的一少部分, 音乐欣赏则可以让学生熟悉、了解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师在这个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 应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欣赏中国著名的古典音乐《阳关三叠》、《渔舟唱晚》、《梅花三弄》时, 我们采用情感导入、情境创设、艺术综合三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接受和喜爱民族音乐。

一、情感导入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 突出情感。”[2]可见, 音乐是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 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教师应有立足于学生情感、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学生对通俗、流行音乐有浓厚兴趣, 课本上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瞬息万变的精神需求, 既然我们无法阻挡流行音乐对校园音乐领域的侵入, 何不顺水推舟, 用一些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流行音乐,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 并教会学生选择健康的、适合自己年龄的音乐。对于校园流行音乐, 与其进行适得其反的遏制, 不如正面引导。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 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七言格律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原诗是:“渭城朝雨浥轻晨,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了诗人对即将到关外的朋友恋恋不舍的情谊, 寄托了对友人无限的关爱之情。

本课的导引, 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引:播放通俗歌曲, 周华健演唱的《朋友》。

师:你们怎样理解“朋友”这个词语?

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师:现在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古人对朋友的情谊。

播放合唱《阳关三叠》, 对比:古人和现代人对待友情的方式。

古人———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现代人———一生情, 一杯酒。

古人一句“劝君更进一杯酒”既显出豪气, 又道出对友人的不舍, 如今的“一生情, 一杯酒”, 又是对友情的一种感悟:朋友之情犹如杯中之酒, 越久越浓。二者都把友情寄托在了酒里。

在对本课进行了如此的感情铺垫后, 学生已然接受, 再对此曲进行分析, 如曲中意境、何谓“三叠”等, 学生们对古曲还会有排斥心理吗?

在本堂课中, 我用学生容易接受的通俗音乐作为导引, 为他们在古典与通俗间架起了桥梁。

二、情境创设

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是一个吸引的过程,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投身到音乐实践中去, 促进情感体验。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中指出:音乐教学要创设与乐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富有感情的表现力, 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培养学习音乐的信心, 使他们在欣赏过程中受到美的愉悦, 美的熏陶。

如:《渔舟唱晚》可以用三幅画将整首乐曲连接起来:第一幅:湖滨晚景;第二幅:渔歌飞扬;第三幅:湖边月色。

教学过程:

1. 结合三幅画听全曲, 并为乐曲分段。

2. 分段听赏, 体会每段画面和情境的不同。

第一段:安静;第二段:热闹;第二段:安静。

3. 用手里的乐器和材料模仿每段的音响效果。

第一段水声较弱, 用报纸模仿水声。第二段学生可以自己设计船桨划水声, 启发学生还会有什么声音, 可以有人声, 有很多船靠岸, 船上人的讲话声。

4. 用自己设计的音响效果和音乐。

用图画和音响让学生身临其境, 理解曲中意境, 对于学生来说, 要理解中国古典音乐, 这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艺术综合

在音乐教学中提倡综合教学法, 把其他学科如文学, 当然更少不了音乐的姊妹艺术如舞蹈、戏剧、影视、美术, 有机融合于音乐教学中, “即以共同的要素实现各学科的沟通和连接, 这种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能力, 而达到超越种种感官的特异性而上升到相互沟通和相互替代, 比如听到音乐产生视觉表象, 看到形状色彩, 产生冷热轻重的感觉”[4]。

诗、画、乐合为一体的教学, 如:《梅花三弄》。

导引:

1. 播放群舞《梅花》。

师:大家看出这段舞蹈表现的是什么吗?

生:梅花。

师:你们见过梅花吗, 它有些什么特点?

学生接着会答出梅花的形态、颜色。教师再以梅花在冬季开放来引出梅花具有的坚韧品质。

2. 出示梅花图片, 学生在视觉上被梅花所吸引。

3. 古今有许多以歌颂梅花为题材的艺术作品, 如诗词:陆游的《梅花绝句》:“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师:让学生背诵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师:我们欣赏了这些表现梅花的艺术作品后, 来听一段音乐《梅花三弄》, 大家注意这首乐曲表现的梅花的高贵品质, 并注意这首乐曲的主题。 (欣赏)

师:听赏完这首乐曲, 大家来讨论一下梅花的品质。

生:不畏严寒, 迎雪怒放, 刚毅坚贞。

师:再听一遍全曲, 注意主题反复了几次?

生:主题反复三遍。

师:对, 这也是“三弄”的来由。

复听全曲, 进一步理解曲中意境。

四、听赏有关梅花的作品。

《红梅赞》是在江姐走向刑场所唱的, 这首歌用梅花比喻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越是面临危险, 越是信念坚定。《梅花三弄》的难点在于它是表现意境而非表现情境, 前面之所以用了很长篇幅的两种艺术形式来导引, 就是为了让学生先理解意境, 再沿着这个方向听赏音乐。

其实在这三种教学方法中, 都少不了应用其他姊妹艺术, 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 可让学生先吟诵白居易的《暮江吟》。又如在欣赏《阳关三叠》时, 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表达友情的诗句,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这些都可以和音乐教学融会贯通, 帮助音乐教学更顺利更有效地开展。

摘要: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 在学校音乐教学中, 音乐欣赏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音乐是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 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音乐教学要创设与乐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综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能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中国古典音乐教学,情感导入,情境创设,艺术综合

参考文献

[1]曹理, 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中国通俗音乐教学设计 第2篇

慈利三中

卓德华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

2、对不同时期的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特点有所了解,并能举出不同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流行作品

3、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喜爱民族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二、教学重点:

能够较好掌握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主线历程,热爱中华民族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三、教学难点:

在欣赏探究中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正确认识通俗音乐的发展一定要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才是世界的,才是流行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向同学们了解几个问题“你们平时最熟悉听什么样的歌曲?”。生:流行歌曲。

师:一般的流行歌曲属于通俗音乐,你们说说通俗音乐有什么特征?

生:节奏感强、易学易唱、通俗易懂……

师:通俗音乐的概念及特征: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易于流传,大众化的音乐(内容大多取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结构一般比较短小简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括流行歌曲和轻音乐。

师:这是用文字对流行音乐的概述,同学们都知道不同地域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也是一样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在今天这节课里,我们着重欣赏找寻的是流行歌曲的发展历程。

(二)新授

二十世纪初中国就出现了通俗音乐,直到现在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起步曲折期(20年代末--40年代初)

师:1927年,著名音乐家黎锦辉先生创作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歌曲标志着中国通俗音乐的诞生,由此开启了中国通俗歌曲创作的第一个历程。黎锦晖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奠基人。这时期的佳作还有贺渌汀的《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任光的《渔光曲》。

欣赏歌曲《春天里》,学生可跟着影音资料轻声哼唱。师:通俗音乐在当时随着歌舞表演和有声电影的放映在一些大城市(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群众当中广泛流传,刚刚我们听的《春天里》就是这一时期的,它是电影《十字街头》的一首插曲,歌曲情绪轻松活泼、在这里歌词用了一个很口语化的语言“朗里格朗”充满了生活气息。你们知道在这一时期我国发生了那些事情?

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师:当时中国发生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内战,很快这些通俗音乐被抗战的群众歌曲所取代,中国的通俗音乐走向低潮。

2、停止发展期(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

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俗音乐的概念一度被轻音乐所取代。1955年天戈创作的《青年友谊圆舞曲》是一首影响较大的优秀作品,旋律轻快,活泼,加上三拍子的圆舞曲律动,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欣赏《青年友谊圆舞曲》。

师:我们刚刚听的《青年友谊圆舞曲》就是这个时期的,这是一首轻音乐,在二十世纪50年代轻音乐成了中国通俗音乐的代名词。我们比较熟悉的《九九艳阳天》就是这个时期的,它是电影《柳堡的故事》当中的插曲,是女主人公送男主人公参军时唱的一首歌,唱出了革命战士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对待爱情的坚贞、纯洁的态度,就是这么优美的一首歌曲在哪个阶级斗争的年代被戴上了“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受到公开的批评。接下来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这二十多年里通俗音乐在中国就销声匿迹了。

3、再生模仿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

师:改革开放,一些新的文化理念和思潮一涌而进,音乐领域人们疲倦了“强,硬,响,快”的风格,很快就接受了港台音乐的“清新,温和,优美,流畅”和“软绵,颓废,情爱,小资”等音调和思潮,在一段时间里大陆音乐创作和演唱风格都一味地模仿港台音乐,港台艺人也首次在中国大陆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最具代表的有张敏明的《我的中国心》、奚秀兰的《阿里山的姑娘》。

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阿里山的姑娘》。

师:这一时期“抒情歌曲”成为当代歌曲的主要体裁。歌星以李谷

一、成方圆等为代表,优秀品有《乡恋》、《乡间小路》等。

欣赏歌曲李谷一《乡恋》。

师:你们知道当时还有哪些非常有名气的歌星? 生:邓丽君,朱明瑛,徐小明……

4、探索发展期(80年代末--90 年代初)欣赏歌曲《一无所有》。

师: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歌手是谁? 生:崔健,《一无所有》。

师:“我曾经问个不休。。。”一声惊天动地反叛性的呐喊,终于从中国摇滚乐先锋崔健那嘶哑爆破而又富有磁性的喉咙里蹦出。是啊!人们是应该问一问“什么是我们自己的音乐,我们的音乐怎么了”“脚下的路在走,身边的水在流”难道我们还仅仅是“总在笑一无所有吗”。崔健那富有反叛困惑和号召性的呐喊,终于唤醒了中国的通俗乐坛,80年代末90年代初,音乐家们开始踏上了继西扬中,通俗音乐民族化,艰难而有意义的漫漫长路。

(1)独特个性风靡一时的“西北风”,其代表作《黄土高坡》、《信天游》、《少年壮志不言愁》等等。这些作品采取了陕北民间音调,明显引入了欧美摇滚思维,挖掘和吸取了我国北方以黄土高坡信天游的苍凉挺劲的阳刚之气在中国乃至世界流行乐坛一展风采。

欣赏歌曲《黄土高坡》。

(2)器乐,舞蹈,戏曲等民间音乐成为音乐家们创作流行音乐的素材源泉。如:流行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音乐主体吸取了我国著名琵琶曲《彝族舞曲》中的音调;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则是将东北二人转和评剧的曲调相融渗。

欣赏琵琶曲《彝族舞曲》。(3)各地民族的音乐成为流行歌曲创作的又一源泉,一首河北民歌《小白菜》曾为程琳演唱的台湾歌曲《酒干淌卖无》、那英演唱的《山不转水转》提供了创作基础,其旋律走向和乐句落音都与《小白菜》极为相似。

欣赏歌曲《小白菜》。

(4)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也为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另一个广阔天地,少数民族音乐象一朵朵艳丽的奇葩为这个风格的流行音乐创作增添了新的色彩。如:陈明《快乐老家》——是新疆特色乐器和现代配器手法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郑钧《回到拉萨》——揭开藏风流行音乐神秘的面纱。另外还有《青藏高原》、《天路》、《神奇的九寨》等。

欣赏歌曲《天路》。

师: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音乐家们最终找到了中国流行音乐的精髓:通俗音乐民族化。

5、开放深化期(1996年—至今)

从90年代末,内地通俗歌曲受欧美通俗歌坛的影响越来越大。淡化旋律、强化节奏。更加另类、时尚、超前。通俗歌曲样式和消费口味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表演模式上各种演唱组合成为一大亮点。中国通俗歌曲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与国际通俗歌坛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师:随着音乐世界的接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走向了国际化,21世纪的流行音乐趋于开放式,多元化,涌现了一批同学们喜欢的流行创作歌手,喜闻乐道的就是:周杰伦,王力宏,张韶晗,李宇春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歌手。你们能列举出他们的一些作品吗?

生:周杰伦:《双节棍》、《东风破》、《千里之外》……

王力宏:《公转自转》、《爱你就等于爱自己》…… 张韶晗:《隐形的翅膀》、《潘朵拉》…… 李宇春:《请你恰恰》、《和你一样》……

五、课堂小结

浅析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现状 第3篇

关键词 古典诗歌 唤醒 意境 情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30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古典诗歌仍如空谷幽兰,散发着浓淡相宜的幽香,美好神秘,令人无法割舍。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有关“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内容占了相当多的篇幅,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和迷人魅力。但古典诗歌产生的年代距学生现在生活的年代相当久远,学生对此特别陌生,加上在古典诗歌的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主导课堂,把优美的诗歌“字字解释、句句落实”,惟恐有所遗漏,使得一篇篇充满灵性与智慧的的古典诗歌成了枯燥、毫无美感的结论灌输,导致学生似懂非懂地听,真正自己解读时却,焦头烂额,束手无策,久而久之,只得畏而远之。所以,教师要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解读水平。

一、唤醒学生的激情

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学生接触到诗歌,很难一下子就被其打动,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情境中。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的是情读诗歌,品读出诗意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激情去体会情真意切的情感,还原诗歌的创作情境。比如在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可设计让学生边闭目聆听哀婉的乐曲,教师边轻声述说一幕由重色轻国的帝王与娇媚恃宠的美人所酿成的悲剧,从而激发学生探讨悲剧根源的热情;再如鲍照的《拟行路难》设计情境,让学生先畅想自己将来学业有成后施展抱负的美好愿景,再过渡到感受诗人因社会黑暗而有志难伸的悲愤;还有通过满含激情的吟诵如黄遵宪的《今别离》,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古今离别之情。

二、重现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多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所以在画面的表现力度上特别强。在学习时教师要让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置身诗境,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从而体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无论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春意盎然,还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日寂寥;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苍凉开阔的壮丽,还是“红藕香残玉簟秋”人去席冷的寂寞;无论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朦胧美好,还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人生禅境,这些形象之美都忌由教师和盘托出,只需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灵的视觉,再现丰富的画面,就能感受到那份诗意之美。鼓励让学生从意境的再现中结合独特的审美感受再造个性的审美意识,学生们就能获得惊喜愉悦的审美享受。

三、体验诗人的情感

刘勰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诗言志,读诗即聆听诗人的心声。因此教师须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完整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教杜甫的《蜀相》前,教师可以全面介绍杜甫的人生经历和遭遇,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感受诗人颠沛流离的无奈,给学生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泪的杜甫,所以当诗人辗转漂泊到成都时,我们依稀看到了孤独徘徊于丞相祠堂前久久不肯离去的诗人那一张老泪纵横、攒眉蹙额的面庞。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杜甫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古今同声一哭的感人画面。

四、注重阅读的迁移

提到“迁移”,首先要确立迁移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可以把文本的知识点设置为“定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诗歌教学的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将陆游的《书愤》和他的另外一首《临安春雨初霁》拿来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可结合两首诗的创作背景感受到两首诗的不同点:表现重点上第一首诗抒发的是有志难酬的郁愤和“鞠躬尽瘁”的精神,第二首则是诗人“客京华”时惆怅落寞的写照:诗歌风格上前一首豪放悲壮,后一首则是含蓄而带讽刺。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这两首诗,也对陆游这位爱国诗人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写作技巧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诗歌迁移阅读,不仅可以由点及面的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技巧,而且有利于寻觅到诗歌创作的轨迹,总结出品读的规律,寻根究美,既品味了诗歌本体,又饱览了无数的峥嵘人生和绚烂至极的人性之美。

五、小结

浅析中国音乐史教学 第4篇

中国音乐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 它讲述中国音乐发展的线索, 阐明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些基本概念, 提供必要的音乐历史知识。因此, 音乐史是历史学与音乐学交叉渗透的一门学科。中国音乐史是为我院音乐类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两大部分。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 该课程的学习时间共两个学期, 每周授课2学时。除国庆、五一、元旦等节日以及两周机动安排外, 每个学期的教学时间一般在18周左右。

教学内容如下:

本课程学生用书为夏野编著的《中国音乐简史》。教学参考书有:

1孙继南周柱铨编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2秦序编著《中国音乐通史简明教程》

3蓝玉松著《中国古代音乐史》

4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5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6刘东升编著《中国音乐史略》

7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词典》

8许海山主编《中国历史》

在专业音乐院校里, 表演专业的课程都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这样的教学个性化较强, 强调你教我学, 使学生缺乏相互的观摩和交流。而像中国音乐史这门课为大班课, 为集体授课形式, 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由于授课方式不同于专业小课, 所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与专业小课有所区别。在专业音乐院校里, 史论课的教学也存在着特殊性。

二、副科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意义

在专业音乐院校里, 除了作曲和音乐学、音乐教育外其他都是表演专业, 为什么中音史是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呢?是因为中音史的教育有三个必要性, 一是史论课的教学能帮助我们提高对听觉文化的认识作出选择。拉开时间距离去看事物。历史这门学科通过研究以往的事, 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远距离审视的效果。例如我们可以研究下周代的礼乐制度, 即可拉开时间距离, 看出听觉形象的运用, 对政治的影响。我们可以研究下元杂剧和南戏的产生发展来审视现代音乐中占主导地位的音乐走向。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上有责任感的、自立自主的公民, 其间音乐史可能提供的时间距离可以服务于整个社会;二是基于美学教育和人文学科的更为广泛的领域。专业音乐院校学生在学习各种音乐技能的过程中, 同时也是在对音乐本身的审美体验, 而学习中国音乐史能接触到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如欣赏东汉的《胡笳十八拍》、魏晋时期的《酒狂》、元代的南戏、清末明初的学堂乐歌等。从人文学科教育来看音乐史教育意义为:1学生要会认识到艺术作品表现了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所特有的价值观念2学生要会重视艺术, 把它当成人类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开设副科中国音乐史的意义。三是中音史可以支持所有音乐专业课程的各个方面, 从最实际的意义讲, 学习中国音乐史更能服务于音乐表演课, 使音乐表演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协调统一。学习中音史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 表演中更准确的把握作品风格。对个人而言也能丰富知识面, 提高个人修养。

三、副科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模式

1. 传统的“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转变为双主体和互动对话关系

在传统大学教育模式中, 教师的角色就是讲坛的圣人、不可冒犯的权威, 学习者的角色如同被动的接受者。双主体互动对话的关系是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参与、互动、对话、和谐共鸣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模式价值和以学习者发展为本的重要前提。在主体性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彼此之间是一种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可以交换的。从教学的过程看, 互为主体是教学互动的前提。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主体, 但它不是一般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均不是独立地出现在互动中的存在物, 而是共同参与在互动活动中的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特点的生命存在形式。为了让学生体现主体性, 可以多让学生走向讲台, 让他们准备一段材料讲课。老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老师对学生的讲述进行点评总结。

2. 变重知轻行的价值取向为知行合一的价值取向

重知轻行是指片面强调掌握各学科的理论知识, 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能力或动手操作能力。知行合一是指知道的要和行动一致。中国音乐史虽是一门理论课, 但它同样有实践操作性!比如给声乐专业上这门课, 完全可利用学生专业的资源为课堂服务。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里有大量的声乐作品, 像聂耳的《飞花歌》、张寒晖的《松花江上》等都可以请学生进行示范唱, 这样也给学生提供了表演的机会展示的机会, 互相观摩的机会。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 使课堂气氛活跃。把过去认为死板的理论课变为轻松的实践课。还有些合唱作品如冼星海《黄河大河唱》、李叔同的《春游》更能使全班同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既让学生得到锻炼, 也然教学更好的进行。在这同时, 老师还可以结合史论, 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对学生演唱情感上风格上加以指导, 让学生在表演上更有深度。这一教学方式也实现了老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互动。

3.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兴起, 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也是认知心理学进一步完善的结果。该理论认为, 学习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在交流、合作的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 以学生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建构主义理论还认为,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1)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中国音乐史是学科牵涉面很广、知识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非常必要, 其优势在于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 并且交互性强,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制作和使用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必须遵循辅助性原则、视听统一原则和适当信息原则。.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教育的所有方面受到革命性的挑战。从上个世纪初的无声电影、唱片应用于教育开始, 现代教学媒体就成了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这种新颖的教学媒体承载了大量的视听信息。它不但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也使教学变得更为形象生动。, 实施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优化中音史教学过程, 促进音乐欣赏教育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它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 扩大对音乐欣赏知识的传输量, 增大音乐欣赏教学容量和密度, 可用声、光、形、色多种信号使音乐文化得以再现。

(2) 课程的整合

现代教学注重人的各种能力的和谐、统一和发展, 使人尽可能形成最佳的能力综合和人格完善。具有建构主义原则的综合性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经验, 有益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无论是人文艺术还是科学, 各学科之间有着许多必然的关联。综合性课程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整合” (integration) , 是指将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合并成一门学科;另一种称为“关联” (correlation) , 则指在保留传统学科的分科教学基础上, 强调某科目与其他科目之间的相关联。从目前情况来看, 采用关联的综合形式更切合实际。在我们学院, 开设了舞蹈专业和戏剧专业。都是和音乐相关联的。在古代音乐中, 很多作品都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如教授汉唐音乐部分, 可以观摩舞蹈系古典舞专业的剧目《踏歌》《桃夭》学生从现场的视听效果中, 更能对书本上的名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国当前实行的艺术教育“新课标”, 大力推行艺术综合教育, 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采用关联的音乐综合形式课程教学, 建立一定的情景和合作小组, 通过互动合作, 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

(3) 教案的整合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案。把内容组织成单元来教学。常用的有两种模式:1等同单元。此结合模式是对各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慎重地分别对待。是纵向的线条。例如, 在等同课程中, 有一单元讲音乐美学, 一个单元讲民族交流史, 一个单元讲宫廷音乐史, 一个单元讲民间音乐史。把内容跨年代整合。2混合单元。按朝代划分。强调的重点也很多, 而自始至终各部分都保持原有的特点。如每个朝代都按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器乐、乐律及思想四部分讲。

综上所述, 副科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不是单调程式化的。它在音乐表演类专业课程中是缺一不可的。作为一名史论课教师要不断的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准一条适合表演专业的教学方法。充分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 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行为, 使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熟悉和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让副科中国音乐史成为生动有趣的学科吧!

参考文献

[1]《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浙江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典音乐教学 第5篇

内容摘要: 在音乐教学中,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熏陶,善于从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厚土壤中钩沉音韵的积淀,吸取养料,丰富音乐知识。通过现代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拓展传统音乐文化的宽度、深度和精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键词:音乐教学 传统音乐文化 传承与熏陶

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它是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按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包含着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一是器乐音乐、二是戏曲音乐、三是说唱音乐、四是民歌、五是民间舞蹈音乐。这些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本体,是中国音乐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情趣所在。

在一个民族中它的文化传统,渗透在思想、文化、艺术、道德等各个方面,它是通过积累、沉淀、世代相传,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音乐新课标突出强调:“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的音乐文化,旁征博引,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

一、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深化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度

新课改实施之后,教育理念、教学原则及方法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新教材中,加入了比较多的传统音乐成分,但学生对这个内容似乎不是怎么感兴趣。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倾入,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的音乐文化,越来越远离我们的本土文化,那如何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很好的接受这些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逐步引导了。我采取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多了解,才能去关注,最后才能达到热爱。

1、从音乐发展中感受传统音乐文化

在学生当中,有一大部分特喜欢听的是摇滚乐,对摇滚音乐非常痴迷,而说到摇滚音乐的发展史,学生却不清楚,其实音乐人都是传承者,都是本土文化的发扬者。从摇滚乐的发展中,让学生去了解非洲黑人的祖先先创作出我们今天所接受的音乐形式,一百多年前的美国黑奴再用自己家乡--辽阔的非洲大地所特有的节拍创造出早期的拉格泰姆和布鲁斯,再后来以个人和小团体发展的Folk(民歌)、Country(乡村音乐)与juzz(爵士乐),再到Rock(另类,疯狂,重金属,尖叫,呐喊)、Metal(摇滚)、Punk(庞克)等等。继而,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从舞台走向生活,得到全面性的发展,音乐不再局限于单一风格,也不单是一种音乐型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摇滚乐的发展过程中,多听听、多看看、多比较、多研究,切实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熏陶他们的心灵,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文化精神,感受到今天所听的摇滚乐就是继承了传统的音乐文化。

2、从流行音乐中“学唱”中国传统文化

流行歌曲就是时代的标准,它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时代在发展,流行歌曲也在变化。现在在流行乐坛上从周杰伦、王力宏到林俊杰,再到当前人气和口碑急升的台湾创作歌手吴克群等,在他们的音乐中都在加用“中国风”,而纯粹的中国风是“结合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譬如:林俊杰的《江南》中曲风把现代音乐和中国江南古典音乐优良结合在一起,吴克群的新专辑《将军令》中乐器编配充分运用了唢呐、鼓、笛子、古筝、二胡等中华民族乐器与现代打击乐融合,周杰伦歌曲《青花瓷》《本草纲目》歌词中填了传统的诗词歌赋,曲式结构上,具有中国传统音乐多种变奏体系及曲式,统一中求变化;这样的作品犹如国画,没有刻板的几何构图,重在写意,追求神似,达到了极高的美学境界。王力宏的《在梅边》歌曲中唱腔“掺杂”着传统戏曲京剧、黄梅戏音乐中的唱腔等等,创造出复古、含蓄、寂愁、优雅、轻松等音乐格调。使得爱流行音乐的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及疏离感扫除了,知道在他们心中的偶像都在吸取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滋养,这样也就慢慢树立起当代中学生对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喜爱,流露出对浓厚的中国风韵的热忠,也使得这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味道的歌曲,在广泛的流唱过程中,被众多学生接受并喜欢。这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带给你身心的陶醉,恰如清代叶燮在论诗时所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二、创造氛围,拓展传统音乐文化的广度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最早、最普遍的将中国传统音乐划分为五大类:民歌和古代歌曲、歌舞和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在众多传统音乐文化中蕴涵着使人心沉气定的巨大力量,这种品性渗透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内心,这是什么都比不了的,能在传统的音乐文化中学到对自己独到的精神内涵,它将在学生们的一生中发挥作用。

在目前,很多学校音乐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但都显得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气氛不够浓厚,且缺乏学术性和艺术性,势必使课堂缺乏深层次,缺乏系统性。京剧,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更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那“生、旦、净、丑”,“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无不显露出独特的风格,那奇妙的视听感觉,在过去的历史中曾给人留下了亘久弥长的美的享受。在音乐课堂

一、两节的教学中,很多学生虽知道什么样人物是生,什么样人物是旦。但更多的学生只是看热闹,热闹没了,京剧也觉得没意思了。一个学生了解不多的东西又怎么能让学生们喜欢呢?为了更好的加强学生对京剧的认识,我们可以将民间的京剧演唱“大师”邀请到学校来,以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讲解、演唱,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听闻优美动听的京剧,还可以领悟到每一首京剧背后所掩藏的文化内涵。那现场的演唱与历经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的录音磁带相比,到底哪一个能够产生耳濡目染的效果呢?课堂上播放的录音占据者主动的地位,学生是消极的:而进入了课堂的京剧演唱,则保持了采风一般的清鲜,演唱者与学生的交流是更是互动的。以曲为先,普及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增强了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他们的传统音乐文化涵养;增加了义务和责任。

在学校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音响、音像、多媒体或实物演奏等手段,以曲(舞)为先,普及知识。利用广播欣赏名曲或名剧、名段,如《高山流水》或《牡丹亭》等片断,利用图片海报介绍这些经典曲目,并间接引入音乐常识及相关知识,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更多的中国传统音乐进入第一、二课堂。创设小舞台,让学生或教师或邀请校外民族音乐爱好者将古琴、琵琶、二胡等乐器带来,选择有代表性的曲目进行现场演奏,使更多的学生和高雅乐器近距离的接触,对乐器的音色、质感、形状等等有更深刻的记忆和感悟,这样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更容易能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和积极性。

在传统音乐中有一部分是价值特高的,代表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水平,他们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民族最有特色、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还有一部分是我们民间长期的创作和传承,记录着我们民间的生活和历史的。在我们的家乡——温岭,就有一大批的民间音乐文化,如民间舞蹈——大奏鼓。据传,大奏鼓原系明代福建惠安渔民迁居石塘时传入,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表演中,由七至十几个渔家汉子身穿类似戏曲中的媒婆服饰,手持小锣、铙钹、木鱼等赤足上场,且敲且舞,伴以锣鼓、唢呐,热烈粗犷,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温岭渔家特色。民间说唱——道情,它是温岭民间艺人经常演唱、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演唱者手持油纸蒙住一头的竹筒,一手拿竹板,边打节奏边唱,内容大都为传统戏曲或新编故事。因其演出简便,表演活泼,内容生动,而深受群众欢迎。还有民间渔歌、洒尺、天皇花鼓、排街、莲花等等。在学校开设“寻根”的研究性学习氛围,选择有关乡土音乐文化的课题研究,如:“温岭乡土音乐调查”“温岭大奏鼓的发展”“温岭采矿号子”等,充分挖掘和展示这些传统的民间文化,“寻找我们的根”感受当时的民间艺人创作的目的和源泉,倾心倾力,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上能扎下一个比较深厚的根,又可以使得他们在人格塑造上获得指引。

三、学习并继承,追求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度

作为人类传统音乐文化载体的精髓作品,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但有一部分传统音乐文化由于传统音乐的传承依赖于特殊的社会和文化生存环境及特殊的“口头”传承方式,均面临着急速消失的危险。因此传统音乐一旦“消失”,就是“完全的不留痕迹”,在这些“边缘位置”的音乐中也包含着我们的本土音乐,而学生却是传统音乐文化最好的继承人。

1、利用集体的智慧,传承本土音乐文化

在本地区集中音乐教师及部分健在的民间艺人,编写本土教程为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播提供书面资料做准备,记录或拍摄民间艺人演艺的过程留作视频或音频资料,在乡土教程的开发上,各学校要将乡土音乐文化向学科课程渗透,把乡土文化与各学科课堂整合,注重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滋养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学校可开设以下弘扬乡土音乐文化的校本课程:民间歌舞:大奏鼓、莲花、洒尺、排街、流徒传、天皇花鼓,民间说唱:道情、三句半、快板,民间音乐:山歌、号子、田歌、渔歌,戏曲音乐:太平滩簧、太平乱弹等校本课程。只有这样传统的本土民间音乐文化才能得以存活、延续、创新、发展,才会有更强的艺术生命力!

3、利用当前的形式,宣传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规则也日渐详细,老师们要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学生当中宣传,让他们树立起对民族民间音乐保护和挖掘的意识,担负起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人的重要责任。

中国古典舞教学中手臂的训练 第6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舞蹈教学 手臂训练

中国古典舞的手臂是—个复杂而极富表现力的部位。由于手臂具有运用灵活、支配自如的特点,使得它成为整个身体动作中被发展得最丰富,也是最优美的一部分。“手臂动作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传情达意方面有着极为细腻的表达方式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并且,还有着自己独立而完整的表现程式。尤其在古老的东方舞蹈中,这一特点更为鲜明”。①我国戏曲艺术中对手臂动作的发展和运用,其形式之多,让人眼花缭乱。仅手掌运动的形态描述就有各种各样的形容。如:切、分、盖、推、摊、提、压、撩、绕、盘、转、抹、劈、托、穿等等。著名戏曲表演大师梅兰芳就总结出上百种手的造型。通过若干表演艺术家的积累、总结发展、越发使得戏曲舞蹈中的手臂动作多姿多彩,在表现力上独占优势。同时也增强了它的表演难度。一个没有经过专业化训练的演员,是不可能很好地支配和运用于臂动作的。身韵在吸取大量的戏曲身段和武术的同时,训练上要根据舞蹈发展的需要,从科学性、系统性及训练性等方面去重新认识和整理传统中的手臂动作。比如传统教学中的许多口诀,体现了在审美上、动体现范上以及动作方法上对手臂的严格要求,是供我们研究分析、建立手臂训练教材的极好基础。“六方圆满、三节白然、手、眼相随、大方舒展”这是对手臂动作的总的要求。还有很多很细致的要求如对手臂的形,讲“形圆”,动作过程则要“残圆”,“形圆接线圆,线圆落形圆。”避免僵直,但又忌过于弯曲,要做到圆而舒展,又如对“劲”的要求,“虽发力于腰,必须达于梢”。意即在动作过程中,力量要一直贯通到手指尖上,反对将力量停留在肩或大臀上,形成笨拙、僵硬的状态。

一、手臂的基本位置

要使学生树立手臂在运动过程中基本位置的正确概念,必须从一开始学习舞蹈时就教给他们,并反复进行练习,形成习惯,直到巩固下来为止。准备位:双背手,两手手臂在身后轻靠于髋骨上。下侧位:简称—位。手垂于体侧,离骨盆约12公分。平侧位:简称二位。手在体侧抬与肩平,开度与胸平。上侧位:简称三位。手上举于体侧上方,离头约16公分。体前位:简称四位。手位于胸前,高度抬与肩平,与胸形成90度直角。肋旁位:这个手位男性应用多于女性。手臂在以上位置上有两类基本造型。一类是圆式,一类是直式。圆式手臂的造型又根据肘关节的旋内和旋外分内外两种。直式手臂同样有两种,一是保持手臂的自然伸直状态,肘与腕关节无任何动作。例如在翻身一类的技巧中,大都采用这种直式手臂的造型。另一种是肘关节外旋时,这种直式手臂的造型在—些舞姿造型中也常运用。但圆式手臂在训练中应用最多,因为这类手臂造型变化多而复杂,不容易定型。学生掌握起来困难比较大。另一方面,圆式手臂又突出地反映了古典舞手臂造型的风格特征。所以,作为基础训练应多练这一类型。下面将圆、直两种手臂在几个基本手位上的造型举例如下:

第一,一位。肘内旋。手臂呈半圆弧线,两手握拳或做掌、伸腕。简称“圆一内”,俗称提襟。肘外旋,肘关节微弯称“圆一外”。第二,二位。肘内旋,手臂呈半圆弧线,伸脆翘指,简称“圆二内”,俗称山膀。肘外旋,肘关节微弯,伸腕翘指。简称“圆二外”。第三,三位。肘内旋,手臂呈半圆弧线,伸腕翘指,简称“圆三内”,俗称托掌。肘外旋,肘关节微弯,伸腕翘指。简称“圆三外”。第四,四位。肘关屈,内旋、手掌于虎口处对身体正中,手腕无屈伸动作,简称“圆四内”,俗称按掌。肘关屈,外旋,手拿的外侧(小指)对身体正中,手腕无屈伸动作,翘指,简称“圆四外”。“直一外”至“直四外”的手臂形态,除了在位置上有所不同外,只要把肘关节外旋即可。

二、指的训练

指的训练主要针对转指、轮指、翘指三方面进行:

1.转指:是手指末梢神经的一种意识训练,它可将动作的延伸感贯串到指尖,尤其对于初学者,采用单指在胸前进行立圆的转、绕等练习,可为整个手臂动作起到领法儿的作用。使之在今后复杂的手臂运动中,手指能有意识地、积极细腻地参与工作。转指练习可做单一的。如单指向左或向右做立圆的环绕,也可同整个手臂一起练习。与小臂(肘关节为限)、大臂(以肩关节为限)做中的和大的立圆环绕。另外,以后再与身体其它部位一起训练。尤其要注意同头、眼一起做“点”、“线”的练习。通过在不同运动线上做跳跃、延续或停顿等各种练习,从而加强手指在运动中所起的引导作用。

2.轮指:这是训练手指灵活、运用自如的素质练习。在所有腕关节的动作中,如盘腕、转腕、绕腕,都有一个轮指的过程。它能使手掌动作显得圆润、丰富,从而增强手掌的表现力。它一般与转腕一起练习。例如:往里转腕时小指带,其余四指依序收拢。向外打开时仍由小指带。如果先往外转碗,则由拇指带其余四指。

3.翘指:是加强手指关节活动的幅度,使手指造型优美、修长,手的动作更加清晰的一种练习。它一般与屈伸(提压)腕、转(推摊)腕在一起训练。也可以让学生两手交叉压指关节,来加强手指的柔韧性。

三、腕的训练

腕的训练主要针对提压腕、推摊腕、盘腕、小五花四方面进行:

1.提压腕:是腕关节的屈伸运动。一般同翘指—起训练,屈时手指放松,自然下垂。伸时手指上翘,这个动作要做得脆而小,有寸劲。提压腕可在手臂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做,也可在各位置之间的连接过程中做,它还可以同头、眼及腰部的提、沉、冲、靠等元素进行综合练习。

2.推摊腕:是腕关节旋内与旋外以及屈伸的运动。一般同翘指、轮指一起训练。旋内时经过轮指的过程,然后屈腕,再伸腕翘指,用手掌向外推,强调手指根部关节下压的感觉。推腕和压腕的结束动作一样。旋外时手指自然放松成握拳状,然后再打开伸腕,手掌向上顶,手掌形态同托腕。这个动作要做得有柔劲,它可以同间头、眼及腰部的提、沉、冲、靠等元素进行踪合练习。

3.盘腕:是腕关节的环线运动。手腕在空中如同画一个立体的8字,往外环绕时由小指主动带,经轮指打开后,同时手腕伸,即托腕。往里环绕时则由食指主动带,手腕屈,即掏腕,它可同头、眼的弧圆线及腰部的含仰、旁提、拧等元素一起练习。以上动作可单手做,也可以双手同做。

4.小五花:即双手相配合做盘腕。两手手背相对,尽量屈腕,一手向外环绕;另一手向里环绕。行走路线可做上下直线,也可做8字线。与腰的提沉、含仰及旁提、拧等元素相配合。做小五花这个动作时,要求两手对衬,腕子转的幅度要大,转的过程要圆。

四、肘的训练

肘的训练主要针对提压肘、转肘两个方面进行:

1.提压肘。即传统中的“三节”(腕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练习。肘关节主动提起再落下,肩、腕、指相随,整个手臂如波浪般运动,这个练习能使手臂动作柔和连贯。

2.转肘。是肘关节的旋内及旋外的运动。一般通过穿手、中云手等动作进行训练。第一,穿手。穿手可在上方、下方、前方、斜前方、斜后方及侧几个不同的方向上做。上穿手,“圆二内”(山膀)准备。右手掏手后在胸前屈肘,肘关节外旋,手指尖向上。左手由“圆二内”(山膀)变为“圆四内”(按掌)。然后右手指尖向上穿,仿佛要刺破天空,拉长右手臂及右侧背肌,接着右手肘内旋,手心对旁,手臂由上向旁或旁下打开。旁穿手,分正反旁穿手,顺时针方向的为‘正”,逆时针方向为“反”。正穿手可单手做,也可双手配合做,通常与腰“移”的元素相联而进行训练。传统中称之为掏手和抽手,掏手即正旁穿手,抽手即反旁穿手。正旁穿手,以右手为例,双背手准备。右手外转腕掏手后,双手在肋旁位,右手经胸前平穿到左旁,与左手在体前交叉。然后再从左向右平行拉开。单手做时,左手后背即可。仅旁穿手,以左手为例,左手在直二外推备,从左至右平行至胸前时,进行屈肘腕旋内掏手,手的位置在肋旁。然后向旁伸直手臂,并注意在伸直手臂的同时,肩、肘至腕关节都最大限度地内旋(但不能耸肩),手心向上。后穿手,可单手做,也可连续地双手交替做,通常与腰部的台、腆及旁提拧等元素交织训练。以左手为例,左手在直二位准备,从左走上弧线至右上方时,屈肘、腕旋内掏手,经腋下向体后穿出。

第二,中云手。这个动作是双手保持一定距离交错做盘腕。也可以说它是“小五花”在动作上的放大,因为云手在幅度上可大可小。小至双手紧贴变成“小五花”,大至双臂完全舒展开带上胸腰做大云手。中云手的手臂动作主要体现在肘关节及其以下的部位。有人将这一动作形象地比喻为“揉球。幅度过大,手臂分得太开就不成其为揉球了。例如:左手在“圆四外、右手在“圆二内”准备(山膀)。左手做下盘腕的内环绕,右手同时做上盘腕的外环绕,双手在胸前有一个上下交错的过程。然后右手开始做下盘碗的内环绕,左手则做上盘腕的外环绕。两手不断上下循环反复。双手之间始终保持约一篮球大小的距离,动作过程要连贯、流畅。在训练中进行严格的区分,真正达到每个功作的训练效果。

以上是手臂基本动作的介绍,主要是说明这些动作的做法和基木规格以及它们的训练目的。总之,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手臂训练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就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有时候需要靠整体的演绎来进行,切不可过份强调部分,忽略整理。走入盲人摸象的极端误区。

注释:

① 张娜.中国古典舞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P58.

参考文献:

[1] 张娜.中国古典舞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刘丽敏.古典舞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郑伟.中国古典舞教程[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刘欣.中国古典舞[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中国古典音乐教学 第7篇

《中国音乐史》是对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和各个时期的音乐形态两条主线进行阐述。课程中主要以“乐舞时代”、“歌舞伎乐时代”、“民间音乐时代” (古代史部分) 和“专业音乐创作时代” (近现代史部分) 这四部分组成。[1]其中涉及到了古代史部分 (乐器、乐舞、民间音乐、民间歌舞、说唱音乐等) 的内容;近代史部分 (早期音乐创作、音乐家、革命音乐创作等) 的内容。其中以史学层面纵向性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和横向性文化背景的宏观视野为历史著作的命脉;精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三个不同时期所产生的三种不同音乐形态。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同样由于政治、经济的剧烈变革, 西方音乐的大规模传入, 中国音乐发生了性质上的重大变化, 进入了专业音乐创作阶段。

《中国音乐史》是具有专业性的音乐课程。它同表演及创作类课程的关系可以说是互为表里, 是一门内在性的课程, 通常只在舞台下为创作者及表演者提供隐性的文化支撑。这门课程与其它技能课相比, 它更具有史学所持有的严肃性与客观性。学习中国音乐史, 可以大学生提高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提高音乐分析、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感情, 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对促进高师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未来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二、提高学生兴趣, 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方法入手,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优秀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经验的积累和个人素质的提高, 更体现了学生对于本课程主动参与的能力和深度, 针对这门课的特点, 在教学中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性教学是可行的。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感受音乐的艺术性

在教学内容中, 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会使学生不但有理性上的认识, 更有感性上的认知。讲授课程时, 可以把教学的一半时间用于理论, 另一半时间用于艺术实践。实践教学, 注重使用多种实践方法并用的原则。比如, 歌舞伎乐的教学, 通过一些简单的舞蹈肢体动作, 让学生模仿表演, 体会唐代舞蹈的风韵;乐舞的教学, 采用以“欣赏视频”为主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等。重视并倡导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本课程的教学特点。

2. 引导学生把实践与欣赏相结合,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本课程中, 可多加入些模唱环节, 讲到民歌的部分时, 加入一些代表性的传统民歌, 如陕北民歌《蓝花花》《信天游》等, 让学生先听赏后模唱, 通过自己去亲身感受陕北民间音乐的魅力。教学实践中, 通过模唱的练习, 可以提高视唱练耳的能力, 使学生找到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当教师在进行欣赏部分的教学时, 要先引导,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然后学生们就会带着问题去感知、思考、分析音乐作品, 再加上所展示的相关图片一并进行分析, 通过积极地讨论和问答环节, 进一步关注该作品。接着对学生们的分析和讨论给予鼓励, 并积极地回应, 这样教师去讲解某一个时代出现的音乐形式时, 才能使欣赏、实践与分析较好的结合在一起, 增加学生的印象, 起到启发、思考、记忆、运用等教学作用。

3. 引导学生采用循序渐进、自主性的学习方式, 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中国音乐史中古代史部分的原始社会、夏商、西周音乐大多记载在《诗经》《春秋》《尚书》之中, 由文言文记录下来的, 没有讲解, 是很难明白的?如传说中的原始乐舞《吕氏春秋·古乐篇》中的《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2]这部原始的乐舞, 没有细心讲解, 学生是不能了解原始人是怎么把生活与音乐相结合的。这部乐舞反映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 这里崇拜的图腾是一只黑色的鸟, 是什么动物呢?是燕子。原始人无法解释自然季节的变化, 将冬去春来报春的燕子视作把他们从饥饿、寒冷与死亡的严冬中解救出来的“神鸟”, 加以赞颂、顶礼膜拜。教师应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简单入手, 一点一滴地进行反复讲解、分析。待学生对于中国历史背景比较熟悉了之后, 再进一步对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进行认识和了解。

学生通过课程艺术的实践、欣赏之后, 都会发现《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内容众多, 无论是讲解、分析, 还是欣赏的范围都很广泛。因此, 在短短的一学年的时间里, 学生要全部了解、认识, 并要把大部分的内容记牢, 是巨大的学习量。因为这些原因, 在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内容知识广泛的基础上, 更要重点突出。教师更要培养学生多学习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增加自己的专业修养。

三、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

近年来, 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不断改善, 多媒体教学深入到各大高校中的各门课程的讲授中。《中国音乐史》作为一门理论课, 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PPT教学课件、音响资料等的合理运用, 可以把大量理论知识与新颖的图片结合起来, 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 使讲解更加生动、易懂。

首先在讲述各个历史时代、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音乐, 使学生对学习音乐发展史产生强烈的兴趣。比如:在讲到唐代歌舞大曲“燕乐大曲”时, 采用先讲授的方法, 了解唐代的“燕乐大曲”的背景。尤其是它的代表作品《霓裳羽衣曲》是唐朝最为著名的大曲作品。有关此曲的来源推测是唐玄宗在根据西凉都督杨敬述进献的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3]然后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法, 把《霓裳羽衣曲》中的《霓裳中序第一》的谱例放出来, 引导学生去分析谱例与模唱, 并结合《霓裳羽衣舞》的部分, 放映相关舞蹈视频资料,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法, 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

《中国音乐史》本身课程的特殊存在于高师的教学当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和兴趣, 要调动多种积极因素, 通过让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观、价值观的传承。此外, 教师还要尽量站在该学科教育的前沿, 不断补充更新更多的知识面, 保持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前瞻性、创新性。中国音乐文化, 都是以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审美观、价值观作为支撑的。在中国音乐的传承过程中, 让学生不断发现它的美之所在, 理解它的价值之所在, 在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它、认知它、热爱它, 并将其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摘要:《中国音乐史》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概述了从原始社会到新中国成立的音乐发展历程。近年来, 这门课逐渐受到学生的重视与喜爱, 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笔者通过数年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对如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做了几点研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两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8.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

中国古典园林的教学方法浅探 第8篇

一、中国古典园林教学现状

目前的古典园林教学中, 往往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偏重对中国古典园林史的讲述, 或是对文学化的描述方法的阐述, 以及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的浅层意义上的描述, 多是站在古代来讲古典园林。导致了学生的意识中, 是将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分开来看的。而且上课的过程中, 学生显得很被动, 学习的收效不大。当交给学生一个任务, 要求以中国古典园林为指导进行设计, 他们要不就无从下手, 而迟迟交不出方案;要不就盲目的照抄照搬, 做了一大堆古典园林景观元素的堆砌。这两种情况都对学生极为不利。

二、中国古典园林教学方法的探讨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教学中, 应针对目前的情况, 抓住的教学

1.情感的培养。一个具有敏感的审美情感的人, 内心世界将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只有脱去俗念, 坦率性情才会有丰富的情感。因此我们要让大学生在美的愉悦和享受中使心灵得以净化, 道德情操得以陶冶、锻炼, 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

2.感知能力的培养。当代大学生要在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中培养自己敏锐的心灵, 去感受美的形式。艺术家所见到的自然, 不同于普通人所见到的自然, 因为艺术家的感受, 能在事物外表之下体会内在的真实。就是这个道理。

3.理解力的培养。理解力不是天生的, 它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 多观摩艺术作品, 熟能生巧, 在艺术的渲染下, 审美理解力会逐步提升, 只有具备了理解领悟能力, 审美活动才能转化为更高的智慧境界。

4.想象力的培养。人自身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于丰富的审美经验。大学生要借助各种艺术形式在审美实践中培养自己对于美的体验和回味。

5.艺术教育观的培养。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艺术教育活动, 激发他们产生新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愉悦, 使他们的思想上升到新的精神境界, 性格得到熏陶, 情操得到升华,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克服重“技”轻“美”、重“技”轻“艺”的倾向, 树立以审美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思想。

6.实践活动的培养。艺术社团为学生提供了挖掘艺术潜力、施展艺术才华的天地, 吸引了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踊跃参加。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审美活动, 并引导更多的学生参加由学生自己开展的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

重点, 旨在引导学生抓住古典园林的精髓, 提高提高设计能力, 对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不再停留于表面的形式。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领域、沟通方式几点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教学方法。

(一) 教学目的明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那就是, 我们学习古典园林是为了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它, 是要将古典园林中优秀的元素用到我们的现代园林设计中来。带着这一目的, 将很好地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思考, 变被动为主动。

(二) 教学内容的拓展:立足现实, 讲解中国古典园林

要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古典园林, 就必须明确二者的异同, 所以, 在讲授课程时, 有必要将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比较着来讲授, 将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异同分析清楚。

1. 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共通之处

引导学生看到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共通之处, 使他们明确,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之间的变化, 用否定之否定的观点来看, 是呈一种螺旋上升的态势, 这二者之间必然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 这也是在现代园林中可以很好的借鉴古典园林的地方。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一指导思想, 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现代社会, 这种顺应自然、讲求和谐的造园思想, 与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不谋而合, 正是世界造园主流。

其次, 追求舒适宜人的环境是园林设计的初衷。古典园林考虑如何利用自然气候条件, 在庭园中营造出宜人的小气候。比如西北叠山, 冬季阻挡寒冷的西北风;东南理水, 夏季使东南风

七、小结

总而言之, 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 学校应该把审美教育摆在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上, 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审美教育对于当前的艺术院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审美教育, 学习国际先进的审美理念和方法, 把这些理念和方法深入贯彻到艺术教育当中去, 才能确保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杨曾宪.审美价值系统[M].人民文学.1998 (98)

[3]贺克.加强审美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M].大学教育科学.

[4]王健.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原因及对策分析[K].教育时空.

[5]田世英.对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M].国高教研究.

[6]张英豪.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方法探究[M].艺术教育.2007.1

[7]李燕.公共艺术教育与火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8]克罗齐.美学原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10

赵孟雄, 男云南丽江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主任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及民族、文化研究

从水面吹过的原则。引导学生深入的分析这些手法, 弄清楚其原理, 并结合现代的技术手段和现代环境的变化, 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满足人的生理舒适要求。

第三, 领着学生很好地学习彭一刚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中提到的看与被看、因借、空间的对比、藏与露、虚与实、空间序列等一系列空间组织手法[1], 这些在现代园林中同样具有非常的意义, 可以创造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空间。

第四, 意境美的创造是中国园林区别于世上其它园林的内在魅力, 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 情景交融, 耐人寻味, 它使得园林具有迷人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意境正是现代园林继承古典的精髓所在。应提醒学生加深在这方面的理解与锻炼, 增加设计中的内涵。

2. 现代园林较之古典园林的变化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 根植于不同的物质文化环境中, 必然有着很大的不同。领着学生发现这些不同, 并找到其根源, 是我们合理的借鉴古典园林的必由之路。

首先, 二者的服务对象不同。中国古典园林, 是为某个人或者某些人服务的, 营造的是封闭的小空间。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 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使人们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园林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 就必须考虑公众的要求, 其功能、空间组织和形式都要产生巨大的变化。

其次, 物质条件的进步, 使造园的材料、施工工艺等都有了极为丰富的变化, 为现代园林设计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而且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现代人融入真山真水之中已十分便利, 在城市里模拟自然山水意义不大。而且真山真水的气势及其丰富的景观环境是假山水难以比拟的, 导致古典山水园林形式的运用受到更多的制约。作为设计者, 就不能一味地照抄照搬, 而要理解现代人类的需要。

第三, 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审美心理有着质的变化,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代文人“隐逸”文化艺术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与文人们的出世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其所追求的意境也多属此类。而现代人追求自由、明朗、富有激情, 要求现代园林是开放的、多元化的, 并能为大众服务的一种新的空间格局。而且园林中的意象不应仅来源于文学、绘画, 应当更加丰富, 除了艺术外, 科学、生态更应成为园林主题[2]34。

第四, 建筑空间形式的变化也是二者区别的一个重要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和园林衔接自然, 室内空间到室外空间平稳过渡。但受空间所限, 其往往偏好小景、着眼细部。然而, 如今的城市高楼林立, 建筑的材质、体量、结构、外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园林中观赏者的视野、角度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古典封闭的小尺度造园手法无法适应现代园林自由开放布局的发展要求, 若是不假思索的照搬古典园林, 必然会与现代城市环境格格不入。

(三) 教学模式的探索:

设计专业的教学, 都应该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设计人才服务的, 在教学模式上应该不能墨守成规, 而要灵活的对待。不能采用原来的那种理论课的做法, 教师讲, 学生听。应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课堂中, 允许学生随时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且号召大家一起讨论。可以让学生分组, 每次的课堂上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 讨论方案, 还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的辩论, 还分组计分。再加上适时的鼓励和表扬, 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 他们能提出很多很活跃的思路, 教师在其中也受益匪浅。

同时, 虽然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是二维的平面构图无法显现出来的。通过园林的实地参观、考察、测绘, 或者制作实景模型, 可充分体验设计空间和园林文化[3]1,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 在实践中探索传统造园理论与现代园林的结合点和创新点。

(四) 教学领域拓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教学还可以渗透到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小品设计等课程中去。园林与建筑本来就是息息相关的, 而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建筑、室内更是不可分割的。中国古典园林中, 皇家园林布局宫苑合一, 气魄宏大, 体态雍容华贵, 色彩金碧辉煌, 江南私家园林可游可居, 淡雅朴素, 由园主人的性格爱好而特色各异。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江南园林, 都对现代室内设计颇有参考价值。[4]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构件、家具陈设、园林小品、色彩等, 都是室内设计中可以很好的借鉴和研究的。比如, 建筑构件的应用方面, 建筑本身及整个建筑内外环境常常由格子窗、精美的吻兽、斗拱件等恰当的装饰而显得既美观又统一和谐, 起到画点睛的效果。而家具本来就是室内空间中的主体, 是室内的大部分功能和装饰风格的载体。古典园林中的家具, 尤其是明式家具, 是室内空间中很重要的构成要素。教师通过对学生分析古典园林中家具搭配的原则和规律, 学会在在适当的空间选择适当的家具。比如:交椅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是上位者的座椅, 而玫瑰椅则是家中小姐的座椅, 如果将玫瑰椅摆在客厅的首位, 就会闹笑话。而就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小品而言, 门窗洞墙式样变化丰富, 不仅是自身成景, 还能形成框景;既能分隔空间, 又使空间保持连通。所谓“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以门窗框景所形成的效果。这些元素, 应用到室内空间中, 恰当的分隔和连通空间, 营造动态空间和流动空间, 使得整体环境的空间层次感更强。[5]108

(五) 沟通方式的拓展

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 而现在网络的发展, 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沟通。比如用qq群来共同探讨, 还可以及时发截图作为说明, 对作品或者想法进行及时地表达和点评, 相对上课的时候有些学生难免走神, 聊天的时候走神的倒是不多,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课余的交流比课堂的更为活跃轻松, 师生朋友式的交流可以让学习过程更为快乐。

三、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中最核心的东西是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意境的营造, 是需要我们深入去了解的内涵和精神, 不是短时间的课程时间内能吃透的。教师将学生领入其中,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典园林的闪光之处, 引导学生建立起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兴趣, 在将来坚持长期持久的学习, 结合了解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 在设计中坚持原创, 避免盲目的跟从西方、大量的拿来主义。这样, 才能在为当前日益变化及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性、多面性的综合素质人才。

以上是本人依据对本专业的思考、现实情况以及教学中心的体会, 对本课程内容的教授提出一些看法, 难免管中窥豹, 有失偏颇, 目的是想抛砖引玉, 培养出有专业理论底蕴、有思维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郑树景, 许先升, 段晓雁.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唤醒园林史的学习[J].现代园林, 2007, 64 (1) :34-37..

[3]周干峙.试论我国风景园林建设的继承和发展——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序[J].中国园林, 2007, 138 (6) :1-2

[4]戴力农.寻胜兰.中国风——从传统到现代的中国室内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装饰2004.08

对中国古典舞专业训练教学的思考 第9篇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的功能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所谓人格也就是今天所讲的素质, 它包括了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专业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 学生应该在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有自主获取知识和发展自我的能力。

我国的舞蹈教育事业始于孔子的关于“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的名言遗迹。“乐者, 田地之和也;礼者, 天地之序也”的精辟阐述, 被推为人类最早的乐舞教育思想, 并被视为高度民主发达的中国乐舞教育的标志。教育本质是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古代的乐舞教化以礼治乐, 以乐治民。不论是蔡先生所述的全面能力的缔造, 还是孔先生的礼乐的教化, 显现出了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全面性, 之所以这样, 舞蹈艺术和艺术教育得到了持续空间的发展。

当代舞蹈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人文性的科学、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 正以自己的特点、特殊的方式形成了专业基础理论、艺术技能、艺术创造与实践的特色体系, 在社会中确定了其他任何教育形式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的功能, 也与一切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相应生辉。德国人类学家, 艺术史学家格罗塞的说:“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 能像舞蹈那样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

就是因为舞蹈艺术本身有着独特行为视角, 所以舞蹈艺术教育的实质也是通过“舞蹈”这个审美媒介, 使接受者在了解舞蹈审美知识, 参与舞蹈艺术实践的过程中, 得到感官的愉悦、意象的感悟, 并超脱功利意识而达到陶冶思想情操, 提升精神境界,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其指向并非是单纯的记忆或娱乐, 也借此传达人类文化积淀, 沟通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使受教者将人类丰富想象力、创造力的结晶进一步发扬光大, 以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繁荣进步。教育的共性, 舞蹈的个性决定了舞蹈教育有着自己的教学特点。舞蹈, 又作为生命跳动的一种形式。以生命最直接, 最实质, 最强烈, 最尖锐, 最单纯而又最充足为情调, 成为了最大的综合性的艺术。联系舞蹈的特点, 舞蹈教育也具有了丰富性、导向性、动情性、参与性、系统性, 变化性、流动性、时代性等特点和功能。也说明舞蹈教学需要大量的信息量, 在多变中寻找规律性, 在规律中认识多变性, 掌握舞蹈教育的特性, 让舞蹈艺术与舞蹈教育良好的结合。

二、 舞蹈教师的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舞蹈艺术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在前以阐明, 如何达到它的作用, 发挥其功能。教师作为教学中一个环节, 它起到了重要的媒介的作用。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表说》。蔡先生道, 教育功能使人提高与能力。说明了传道者本身要蕴涵多少的知识、素质能力, 方可施教。俗说:“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这个是塑造“未来人”的职业, 它关系着教育的传播, 因而教师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博、大、精、深” 知识与修养, 多元的思维, 创新的理念, 重要的是有公平的心态与责任感。

舞蹈艺术本体决定了舞蹈教学的特性, 舞蹈教学的特性决定了舞蹈教师的特殊性, 舞蹈教师的素质、能力决定了舞蹈艺术今后的发展, 一个循环体中, 舞蹈教师被放到了举足轻重的中间环节。而教师对教学目的和内容的了解掌握, 是直接对升教学质量的保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 (1分) +教材 (2分) +环境 (4分) +教法 (3分) ]*教师素质能力。在该公式中, 教师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教材由教师选设, 教学方法有教师选择, 教师素质是在教学之先已经客观存在。与教师相关的各个项目分值越大, 公式中的最后乘积才会越大, 教学质量也才可能越高。

舞蹈教学是普遍教育共性与舞蹈教育个性的体现,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舞蹈教师不仅有教好专业理论基础, 还要以身试教、形象教学, 在授课中不断激发学生身体的潜力, 感情的爆发点, 突破身体的极限。以达到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 得到舞蹈训练的真正的目的。

三、 中国古典舞教学专业训练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建构, 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中, 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舞蹈性。寻求于民族文化的根髓与理念, 维护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 运用民族文化的身体语言, 具备鲜明的民族性;独特的舞蹈本体性;深厚的传统文化性;科学系统的训练性;强烈的时代审美性;高难度技巧性;基于这样的体系建构, 拥有这样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的专业教学把握这些特点, 融入了教学当中, 以形、神、劲、律为核心, 以闪、转、腾、挪为运动方式, 以拧、倾、圆、曲为外形特点, 以三圆为运动路线, 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为节奏特点, 以高难精湛的技术为技巧的闪点, 培养出了一批一批优秀的舞蹈人才。

古典舞学科教育教学的逐渐的拓展, 力图达到真正意义的大学教育的内涵、职能与教育目标, 从中专到大学, 将中专——基础教育, 本科——全面知识、专业技能、创新实践能力的教育, 探索实践的特色教育, 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和建设。突出中专教育的基础性, 本科教育的全面性。所以现分为古典舞教育方向、古典舞表演方向专业的学习。

中国古典舞教育专业, 以培养知识、技能结构全面, 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较高文化素养和理论、思辩、表述、传授能力的舞蹈专业教育人才为目标。要求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技术技能、风格和表演的同时, 重视理论知识及跨学科知识的学养, 在掌握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培养教学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研究、创新意识。达到表演、教学、编创三种能力的全面发展。侧重于教学理论、教学法、教材的研究与完善, 教学能力实习, 剧目创作的体验与实践。对学习理论、教学实习、表演实践, 思维创造等都进行全面的开发。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 以全面的学识与学习能力为基础, 其二, 掌握系统的教学理论。其三, 掌握专业教学技能, 其四, 锻炼教学实践能力, 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有目的的培养出知识全面化、专业精深化的未来教师。

四、 培养教师的教学方式

中国古典舞教学有着自己一套较为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模式, 针对教育方向在学习方式上应更全方位。以基础训练课 (基训) 为例, 在本科四年制的专业授课中, 基训是主修课, 在教学模式中主课老师是一位任课老师, 任课四年, 有其好处, 在长时间的教学的磨合中了解每个学生的专业情况, 以及能力状况, 包括在教学磨合中双方的适应。事物是矛盾体, 这样固定的教学方式, 也会导致单一性、固定性、对于全方位的能力、素质培养是有局限性的。

作为课程计划是通过教学实现的, 而教学是由教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既是课程计划的执行者, 又是课程的最终决策者, 在课程的实施环节中, 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 课程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最后的实施和执行。其中, 教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师转换课程的准确性、合理性, 将决定课程的面貌。再次, 任何课程设计都包含着一定的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 而每位执教的教师同样拥有自己的教育方式与教学手段, 所以, 最终的课程价值体现是课程编制者与方式与手段交互作用的结果, 不同教师实施的相同的课程, 结果会给予学生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效果。

以我班为例, 四年的专业课老师每一年都有变化, 而且是同一门课程变化不同的教师, 每位老师都有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例:一年级的沈老师, 她以中专的教学内容为主, 在规格、规范上给了我们清晰的概念, 老师以身示教, 以德服人, 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概念, 老师要对于教学内容负责, 有严谨的教学态度, 良好的教学心态, 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的价值, 关注到学生的感受。二年级高老师, 进入大学教材, 强化动态语言, 协调运动规律。以动势训练学生的流动意识, 给了我们多种的动势思维, 加上老师诙谐的教学授课, 让我们严而不紧, 娱而不懈。三年级王老师, 进入高班的课程主要是综合性的运用, 以组合形式把握民族语言、表现技术语言, 在授课中强调动作的变化、配合, 强调动对动作的感受, 变化多样短句, 技术的复合性肢体语言, 以及老师授课的情感个性特点启示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调动以情带舞、以舞带情的激情。让我们认识到, 任高班的老师不仅是对动作、组合的要求, 因此需要的是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挖掘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学会如何支配身体, 如何运用身体。四年级宋老师, 以强化训练、整体运用为主。老师采用以数量达质量的训练手段, 到了高班学生基本可以把握一定的舞蹈风格语言, 所以需要的是不断的强化身体能力, 把握民族语言的运用, 提高技术技巧的精准度, 突破自身的极限创造奇迹, 此外老师还给予了我们标准的示范, 让我们明白以技服人, 作为舞蹈老师口述的表达故此重要, 但自身的示范能力标志了老师对舞蹈动态实际掌握和唤起在学生心中信服的程度。

无庸置疑, 在教学活动中, 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是人类在相当长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科学意义的理论。不同的老师授同一门的课程, 从中可以了解不同的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方法。在对比的教学中, 我们会显而易见的看出其优势与不同, 在这不一样风格的教学课上, 蕴涵了每位老师对教学的把握, 对教学方式的运用, 细细的品味这些教学的经验, 我们受益匪浅, 当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时, 我们今后的教学, 就会在所得知的教学方法中, 选定最合适自己的方式来教学, 让学生可以获益更多。

未来我们将走上教师的职位, 我们怎么可以成为合格的或者是优秀的老师, 还要感悟到做教师育人的重要。在大学四年里可以有这样诸多的教师授课, 我想给予我们教育班同学的养料是伴随的学习感受和总结, 教育是培养教育人才要针对专业教学核心中不同的层面、内容、方式, 配合不同的教师的特点与特色, 成为学生未来的个人特色的启示与基础, 师资的配备一定是切忌单一, 而强调多样性的教学。

随的时代的变迁教育的不断创新。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面临着新知识与技能的挑战。如果说“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从学会转向会学的话”。那么,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会, 而在于会教。只有会教的教师才能教出会学的学生。舞蹈教学重启示性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专业素质, 道德素质等。善于改善教学观念, 运用现代的教育方法, 现代的教育模式以不断适应发展学生需要, 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 增减和变革教学内容及方法,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生存”, 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作为教育方向的同学, 我们将面临的角色的对换, 我们会把我们所学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我们实习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 落实到我们今后的教学里, 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主编吴志宏.《多元智能与教师》.2000.

[2]主编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2002.

[3]主编吕一生.《舞蹈教育学》.

[4]主编钟启.《课程与教师》.

中国古典音乐教学 第10篇

一、学生钟情“中国风”歌曲, 成祸?

现在, 学生们大多会唱《千百度》, 甚至写作业也会哼唱出声。于是, 有的老师反对了, 这样做作业不是不够专心吗?他们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 学习时间很宝贵, 如果把过多精力花在学唱流行歌曲上, 会影响学业的!

学习古诗文, 对于当今的许多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痛苦的事。学习古诗文, 教师难免要求学生认真地读, 熟练地背。而古诗文不比现代文, 读着很拗口, 读得多了更是索然无味, 谁还去管它是什么千古名篇。于是, 在学生眼中古诗词简直是累赘, 是负担, 是折磨人的课业。有的教师要说了:背诵都不会, 何谈唱歌!

第16个“世界读书日”刚过, 调查表明中国人的阅读量又有所下降。而一种文化行为一旦到了需要过节的时候, 就说明我们已经逐渐失去了它。于是, 有人认为, 在教育领域中, 既然学生还有时间唱流行歌曲, 倒不如让他们多去阅读几本经典!

二、师生赏读“中国风”歌词, 有获!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说过:在教师的主导之下, 选可读之文章去读, 选精美之文章熟读, 是学语文最根本的办法。 (1) 既然学生喜爱唱“中国风”, “中国风”歌词又文质兼美, 具备古典文化元素, 我们何不引水归渠呢?在学生爱唱的基础上, 把古典歌词引到古诗文的渠道当中, 悄无声息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积累古诗文名句岂不是一件快事!

(一) 学生唱得开心、学得起劲

据统计, 学生们大多对许嵩的歌比较喜爱, 尤其是他的那首《千百度》。于是, 我解释“中国风”歌词特色, 并且把《千百度》歌词摘录下来, 做好课件, 与大家一起赏读, 并且许愿:如果大家能够把歌词中融入的古诗词原句背诵出来, 则可以继续欣赏其他的中国风歌曲, 一时间竟然群情激奋。我趁势鼓动他们大声朗读, 激越有神地读;全身心投入, 全神贯注地读;摇头晃脑, 自我陶醉地读。

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慨,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强调了发声朗读和动情吟咏方法的有效性。反观今日的“中国风”歌词朗诵课堂, 似乎做到了这一点。

(二) 教师导有蹊径、教有成效

语文报社社长蔡智敏就说:“我认为周杰伦的一些歌词还是写得非常美的, 既具有古典的意境, 又具有现代精神, 深受青年人的喜欢, 具有语文教学价值。” (2) 教师应是导演, 要为整个语文教学精心设计一个有声有色、卓有成效的进程。那么, 语文教师能否巧妙利用中华经典美文和流行文化的结合点来引导学生学好古诗文呢?

学唱中国风歌曲,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一定有利于古诗文的记忆、背诵, 这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师如果尊重学生, 能够捕捉到学生生活中一个个的兴趣点, 那么将中国风歌词赏读引入语文教学, 不失为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 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歌词, 在享受旋律、领略文学意境的同时, 也思考流行文化的“弦外之音”, 这样紧随学生的兴趣, 用“生活味”、“时尚味”盘活了资源、激活了课堂、学有成效。

(三) 歌词读中品味、歌中积累

新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是获得以上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风的歌词创作常常从古典诗句中汲取营养, 在主题营造、意境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得到启发, 化用古人诗词中的语句改动或者将诗中意象进行再创造, 所以歌词创作有诗情画意、古韵古情的特点, 迎合了现代人对古典情韵的喜好。

例如歌曲《千百度》作品呈现的意境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中那种淡淡的哀愁极其相似, 甚至更为凄绝。歌词中也多处可以捕捉到其他古典诗词的影子, 如:

千百度———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客怎眠———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

怅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兄得闻之, 怅然心中烦。

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鹧鸪”也为词牌名。在诗歌中, 鹧鸪声是哀怨、凄清的化身。)

清怨———纳兰性德《虞美人》:凄凉别后两应同, 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一岁荣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此外, 词中出现的多种意象, 如野店、风雪、瘦马、鹧鸪声、旧楹联、灯盏, 都可以联系到古典诗词, 都透出一种典雅之美。

学生品味大量的“中国风”歌词, 可以更多地领略古诗词的雅韵, 从中汲取营养, 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书到精绝潜心读, 文穷情理放声吟, 这是语文教学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三、语文教学“中国风”作品, 留惑: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 仅有的几首歌词如《我的中国心》《希望的田野上》等, 歌词不可谓不美, 但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却有些远。那么, 歌词的阅读教学该教些什么内容, 又怎么教呢?

(一) “中国风”歌曲能进中学课堂的大雅之堂吗?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 当阅读变得高不可攀、与兴趣相违背时, 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拒绝阅读, 这正是语文学习的大忌。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认为:不能把阅读看得太狭隘, 只有看几本好书才叫阅读。从广义上说, 看电视新闻、文艺节目等, 都是一种阅读。阅读大致有两个动机, 一个是求知, 一个是消遣。对正常人而言, 这两种阅读都需要, 它们并没有高下之分。 (3)

“中国风”歌曲终究是时下流行音乐, 学生的阅读动机介于求知与消遣二者之间, 它适合走进语文课堂吗?

(二) “中国风”歌词古味典雅必然优秀吗?

优秀的“中国风”歌词有洗练的特点, 能够用简短的文字承载起复杂的内容和思想, 保持着类似绝句和律诗那样的高承载力, 内容和形式兼具古雅特色, 反映出我国传统的古典意境和古典情怀。

中国风作品的品质主要看曲辞精神和格式上的表达美, 拼凑者为下品, 叙述流俗者为庸品, 精练流畅者为上品。的确也有的“中国风”词作里加入一点文绉绉看似典雅的辞藻, 堆砌了典故, 层叠了意象。然而对相同的歌词,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语文教师没有一双识得真金的慧眼, 难以甄别歌词的优秀与否。

(三) “中国风”作品的情感内涵对中学生有负面影响吗?

流行歌曲事实上就是中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绝大部分学生关注的仅仅是歌手的嗓音、歌曲的曲调旋律等外部形式, 很少会思考、品评歌词的内涵。所以在赏读内容的选定上, 我们不仅强调字词句的韵味、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 更强调歌词的思想内容的评析, 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感内核。

这次练笔中, 学生魏××写道:我喜欢《千百度》这首歌, 它的歌词以诗的形式写成, 有古典的韵味, 我还喜欢它淡淡的忧, 轻轻的愁, 和我的心境正合, 令我的身心不禁卷入音乐的漩涡。徐××写道:《送别》让我更珍惜当下和同学们的友谊, 这三年的缘聚将不会有遗憾。它的歌词有悠远的意境, 写得非常凄美。还好, 这些情感都是真善美的一种, 至少没有出现让教师担忧的。

歌曲对人们文化生活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流行歌曲多属于成年人的精神消遣品, 但孩子们过多涉足情感表述, 当然有负面影响, 如何尽可能地减少这些负面影响也正是继续研究的方向。

时尚与古典并重, 通过赏读“中国风”歌词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在美读中积累, 在吟唱中感受语文的价值, 我们真的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

千百度 (许嵩)

关外野店, 烟火绝, 客怎眠, 寒来袖间, 谁来为我, 添两件。

三四更雪, 风不减, 吹袭一夜, 只是可怜, 瘦马未得好歇。

怅然入梦, 梦几月, 醒几年, 往事凄艳, 用情浅, 两手缘。

鹧鸪清怨, 听得见, 飞不回堂前, 旧楹联红褪墨残谁来揭。

我寻你千百度, 日出到迟暮, 一瓢江湖我沉浮。

我寻你千百度, 又一岁荣枯, 可你从不在, 灯火阑珊处。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注释

1 《语文教学应重视阅读》, 《中国教育报》2011年5月5日。

2 http://blog.sina.com《语文报社社长蔡智敏:周杰伦的歌词有语文价值》。

谈初级中学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 第11篇

初级中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人生的重要阶段,它上承六年小学教育,下启三年高中教育,同时也正值学生的青春期。这一时期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都有重大影响。作为中华文明精粹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这一阶段应该如何实现它的教学目的和发挥它在教育中的作用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初级中学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继承文明传统,弘扬民族文化。

近二十多年来饱受战争苦难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前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只有历史和文化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这是一句极富哲理和现实意义的话语。它告诉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不可丢。如果我们的学生外文说得呱呱叫,却说不好普通话;如果我们的孩子对日韩港台名星如数家珍,却不知道中国的诗仙、诗圣和诗史;如果我们的年轻一代要通过流行歌曲《在水一方》才能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我们又何谈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亡国固然可怕,但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灭亡。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院士曾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杨先生的话令人警醒。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古典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佳作迭出,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二)加强人文教育,塑造健康人格。

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类的普遍关怀,这些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应该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将这些问题同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有助于扩大视野,树立远大目标,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标准。

中国古典诗歌,能折射出前人的伟大人格。陶渊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人格,李纲“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舍身取义精神,时至今日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他们对初级中学学生的为人处世一定有深远的影响。

(三)培养创新精神,激发个人潜能。

人文教育对科技活动中灵感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孕育也有着很大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知识是有限的,但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1981年,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因研究人脑而获诺贝尔医学奖。他发现左脑是理性脑,同逻辑思维紧密联系;而右脑是感情脑,同形象思维紧密联系。在学习古典诗歌等的过程中,眼睛通过视觉作用来刺激右脑,而诵读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所以整个过程,恰好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发生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提高2至5倍。如此可使人类的智能尽可能地得到发挥。素质教育,关键是开发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但是,对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仅靠数理化、外语等学科的教学是难以完成的。这一点对初级中学阶段学习的学生至关重要。

二、初级中学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一)初级中学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与社会和教师的期望相去甚远。从学生的中国古典诗歌积累来说,按照教育部开出的小学“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80篇,一个小学毕业生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积累已经不少,而且这些篇目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相当不理想。

笔者曾对自己承担初级中学语文课教学任务的七个班做过一次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很好的,占3.8%;认为较差和很差的占45.6%;认为较好和一般的占50.6%。从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和同其他同行交流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初级中学的古典诗歌难教。从笔者的教学感受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在考试总结中普遍反映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在考试中古典诗歌学习能力题失分很多。

目前,初级中学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模式一般按照下列方式进行:一,诗歌作者生平;二,诗歌创作时代背景;三,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四,诗歌中的造句及用字。

从教学内容来看,以上这四项应该讲,但由于讲的方法不当,以致千篇一律,学生听后毫无兴趣导致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厌学现象。对于前二者来说,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时代背景对于诗歌内容、诗歌流派及诗歌鉴赏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但由于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管它们与诗歌教学内容是否有关,一味盲目地将教学参考书上的相关内容加以灌输。结果是提供的信息量不少,但教学效果却不明显,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对于主题和结构来说,大多数老师在讲解时过于注重它们的共性而忽略了其个性,结果导致学生感觉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点,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有很多共性,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一脉相承、卷帙浩繁的表现,但针对每一篇具体作品来说,我们更应注重讲解它的个性。造句和用字在今天这个以创新精神为主体的信息时代,老生常谈、人云亦云当然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初级中学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1.客观原因。在当今快餐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古典诗歌阅读空间被侵占,阅读品位在逐步下降。现在的初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影视文化和其他流行文化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相当有限,花在中国古典诗歌阅读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只喜欢看一些卡通、漫画和武侠等类别的口袋书。由于现在就业方面的压力,新一轮的重理轻文的现象悄然出现,学生们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兴趣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吟词背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些“口袋书”中。这些书装帧精美、图文并茂、短小精悍、携带方便,在学生中有相当的市场。同时由于教学条件等的限制,不少教师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课单调呆板,无论什么题材、无论什么篇目,都一以贯之地从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主题和结构及造句和用字等方面逐一讲解。老师不管学生的感受满堂灌,结果学生毫无兴趣可言,而对像《鹿鼎记》中的“我对您的敬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等台词却倒背如流了。

2.主观原因。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功能的弱化和异化,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古典诗歌老土。他们喜欢有点韵味的流行歌曲,如“在水一方”,却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乃琼瑶将《诗经》中的《蒹葭》篇意译而来。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困难,难就难在学生们学习它的态度和热情不够。受这个浮躁社会的影响,他们的功利心太重,不喜欢积累,讨厌记诵,这些都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大敌。有的学生为了考分愿意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古典诗歌,但在课外他们从来不看这些作品。

三、改进初级中学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

好的行动必须依托正确的认识。如前所述,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意义深远。基于这一点,教育部在指定的相关教材上也逐步加大初级中学阶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语文课中的比重。要将这种精神贯彻下去,必须提高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热情源于学习兴趣。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应当从注重特色——诗律教育来加强和改进初级中学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声律教育等的缺失直接导致我们的古典诗歌教育没有突出特色,也无法调动广大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到了初级中学阶段,我们的学生虽然在古典诗歌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却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毫不了解。结果一方面导致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没有特色;另一方面,他们也丧失了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教育在初级中学阶段应该突出两个方面:古典诗歌的种类和平仄。

(一)中国古典诗歌的种类

虽然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相当复杂,但我们可避繁就简,仅从字数和格律上去进行总结归纳。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从格律上看,诗又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为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作今体诗或格律诗。从字数上看,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因此一般诗集里只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类。近体诗的格律又从唐代臻于成熟,而且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高峰,是诗歌的朝代,所以唐代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尤为重要。

由于格律诗仅限于五言和七言,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不是五言和七言的诗,都可以归为古体诗。在五言和七言诗中,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也是古体诗:其一,押仄声韵,如柳宗元的《江雪》、孟浩然的《春晓》等;其二,诗句不是律句。

格律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仅四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一般为八句,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另有不限长短的排律,但它必须是偶数句。

(二)中国古典诗歌格律的平仄

虽然平仄并非中国古典诗歌格律的全部,但它却是古典诗歌格律的重心。因为构成古典诗歌格律的内容即用韵、粘对、律句等都必须以平仄为基础。

平仄源于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即四声:平、上、去、入。现代汉语除轻声外,也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它们的对应关系如下:

1.平声,分化为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

2.上声,分化为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

3.去声,仍为现代汉语的去声。

4.入声,分化为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古代汉语的声调与平仄的关系为:平——平声,仄——上、去、入三声。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之后,变化最大和最复杂的声调为入声。为了平仄知识的普及,我们不妨将现代汉语声调和平仄关系作如下归纳:把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归纳为平;把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归纳为仄。尽管这种归纳不科学,原因就是入声字发展到现代汉语阶段后分别分化到了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之中。但作为初级中学的平仄普及教育依然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平仄问题。这也给学生们以后在这方面的发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解决了平仄问题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上面所说的符合古体诗条件之一的规定:押仄声韵。《江雪》中的韵脚为:绝(入声字)、灭、雪——仄声韵;《春晓》中的韵脚为:晓、鸟、少——仄声韵。

粘对指的是古典格律诗的行句原则。对要求在一联之内的平仄要相对,即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之间等;粘要求在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要一致,即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之间等。以五言为例,律句有四:(1)仄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3)平平平仄仄;(4)仄仄仄平平。并规定:(1)(2)、(3)(4)互为对句,而(1)(4)、(2)(3)之间互为粘句。还有以下特殊情况:如以(2)或(4)为全诗的起句,则它们互为对句,以下不变。它告诉我们,中国古典格律诗中的五言,无论多少篇目,无不是由这四句按照格律诗的粘对原则组合而成。这种原则形成了格律诗的格式。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是初级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我们现阶段的教学一定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特色教育,使中国的古典诗歌教育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古典诗歌教育。它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除了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了解诗歌的主题、修辞和格言警句外,还应该引导他们通过文面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美,这对于提高广大初级中学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浅析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的发展现状 第12篇

民族乐器大多数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采用一对一教学,学习乐器虽然需要手把手教但是对于乐器传播与普及还是受到限制,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很多乐器都失传了,以前大多数乐器多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近年来随着文化的发展民乐除了民族乐器合奏以外,在专业院校中广泛传播, 加上音乐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支持,使我国的民族乐器达到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

但是民乐的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乐艺术的发展。以及它所引发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呼声当下的民乐教学面临三大挑战:

其一,口传心授式民族器乐教学模式在科技文化的迅速崛起, 教育手段日益更新的今天的缺陷则暴露无疑。教师的教学活动多是将自己多年从事艺术表演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针对相关经验的理论总结。这就使得学生陷入到教师个人经验设定的框架之中,难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其二,传统的民乐教学活动将技巧表现作为重点,忽视表现者对表演内容的掌握。将技巧表现作为训练的中心,而忽略内容的教学模式是我国民乐教学一贯的思维模式。现代教育模式下,民乐教学不仅要培养熟练掌握演奏技巧的学生,还需要他们对相关的乐理知识有足够的了解,能够将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我国传统文化是将音乐教育视为技术教育,素来不重视音乐教育的理论提升。对于能够演奏乐器的乐工而言,演奏只是熟练工种,忘记了境由心造,情生哀乐。

其三,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综合素养提高。所涉及到知识面是相当广的,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重视乐曲本身的演奏技法, 而忽视了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以名曲《二泉映月》为例, 曲作者本人坎坷的身世是理解整部作品的关键。试想演奏或欣赏者对这首二胡名曲的背景知识一片空白,他所获得审美感知和情感体验必然是十分有限的。

当今社会,流行音乐通过媒体宣传在青少年中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一些好声音的选秀比赛节目受到越来越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相对应的中国传统的器乐音乐在社会中缺乏创新、缺乏宣传,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内涵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几乎无人问津,如箜篌,古琴等。大多数人分不清楚古筝跟古琴的区别, 大家最多只听过《十面埋伏》《高山流水》这类乐曲,但却会对流行歌曲朗朗上口,这些流行音乐曲调顺口,亲切自然并且大家可以随时随地演唱,而乐器会受一些现场环境的影响,比如乐器一般适合在音乐厅这类的场合演奏,且要有良好的功底,良好的功底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出来的故民乐发展有所阻碍。所以民乐需要改革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民乐艺术需要寻找到一种新的载体。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平台的使用为学生创造了相对宽松、 自由的学习环境,而音频、视频和动画效果在民乐教学中的大量使用,也从更多的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多媒体技术平台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提供的双向度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入教学环境, 使得他们能够主动地探究知识。它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使得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赋予的情感信息,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成为我们解决当下教学模式中暴露的问题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因素不断渗透。中国传统民乐艺术的发展面临着来自于方方面面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将中国的民乐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之前的内在逻辑关系作为考察、解读民乐教学形成的背景,不仅可以开拓我们的研究视域,更为重要的是揭示出深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

摘要:我国的民族乐器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积累、发展和变化,音乐文化也在其中不自觉的延续下来。当代社会、喜爱并学习民乐的人们越来越多,民乐教学也步入专业院校,本文针对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中的现状进行阐述。

上一篇:SAN网络存储系统下一篇:相对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