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作用范文

2024-05-25

康复作用范文(精选12篇)

康复作用 第1篇

关键词:颈椎病,恢复期,康复指导,复发率

颈椎疾病是人体长期超强度的劳动或长期处于某种不良姿势, 使头颈长时间处于过屈过伸的静力牵拉状态引起颈背部肌肉痉挛, 累及胸锁乳突肌、颈部斜角肌等肌群纤维受损[1]。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影响到附近的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和椎动脉结构, 造成颈椎内源性失稳。所以颈椎病的恢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需要患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使其长期、主动地进行康复锻炼, 在提高物理治疗有效率的同时也能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复发。2008年8月—2010年5月, 我科采用牵引、中药熏洗、手法复位的治疗方法配合一系列康复护理措施, 治疗颈椎病446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住院患者446例, 年龄19岁~75岁, 男269例, 女177例, 病程2个月~25年不等。均经X线片、CT或M R I检查确诊为颈椎病, 其中神经根型268例, 椎动脉型96例, 混合型42例, 脊髓型22例, 交感型18例, 平均住院21 d.上述病例均有典型临床症状, 如:颈、肩及手臂疼痛、麻木、困胀, 头颈部活动受限、僵硬、眩晕等。

2 康复指导

2.1 颈围的正确使用

颈围是颈部制动的有效用具, 它能限制颈部过度活动, 可以保护颈椎, 减少神经根的磨损, 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 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2]。颈围的大小可根据患者颈部的高度、周径及颈椎病变情况而定, 复位后前半个月颈围全天佩戴, 半个月后可酌情适当每天去掉2 h~4 h, 坚持佩戴1个月~2个月。佩戴期间还应注意:颈部勿过分活动, 睡觉时取下, 起床前戴好, 停止使用时应逐渐摘除, 使颈部有适应的过程。

2.2 功能锻炼指导

(1) 左顾右盼。头先向左旋转, 眼向左后上方看, 再向右旋转, 眼向右后上方看, 各转8~12次。 (2) 仰首观天。取站位或坐位, 两手叉腰, 头颈向上看天, 并逐渐增加幅度, 尽量向后上方看天, 注意呼吸均匀, 动作要缓慢。 (3) 项臂争力:a) 取站位或坐位, 两手于头后枕部相握, 两前臂夹紧两侧颞部, 头颈用力左转, 同时左前臂用力阻止, 项臂持续相抗片刻, 后放松还原, 然后做右侧, 各8~10次, 吸气时侧转, 呼气时还原;b) 取站位或坐位, 两手于头枕部交叉, 头颈用力后伸, 同时双手用力阻止, 持续相抗片刻后放松还原, 吸气时后伸, 呼气时放松, 8~10次。 (4) 回头望月。头部转向一侧, 头顶偏向另一侧双眼极力向后上方观望, 如回头望月状, 坚持片刻, 进行对侧锻炼。 (5) 拔项法。头顶向上伸展, 下颌微收, 双肩下沉, 使颈部后方肌肉紧张用力坚持3 s~5 s, 每次10~15下, 以不疲劳为度。 (6) “米字操”。做米字操时身体要直立, 双手自然下垂、挺胸、抬头、目视前方、颈部向左侧屈吸气, 复原时呼气, 再向右侧屈, 下颌贴胸, 颈后伸到最大限度, 头向左斜上方摆动至最大限度, 再向右斜上方摆动至最大限度, 配合呼吸。向左斜下方摆头至最大范围, 最后向右斜下方摆动至最大范围, 整个过程就像头部在写一个“米”字, 颈部的锻炼一定要和全身的锻炼结合起来。 (7) 如果遇到下列特殊情况, 不宜做运动疗法:发热高于38℃以上者;静息状态下脉搏100次/m in以上者;收缩压低于100 m m H g (1 m m H g=0.133 kPa) , 有自觉症状者;心功能不全, 伴有心源性哮喘、呼吸困难、心源性水肿、胸腹水者;近期内有心肌梗死者;严重心律不齐者;在安静时即有心绞痛发作者。出现上述症状, 须待症状缓解后方可锻炼[3]。

2.3 饮食指导

加强营养, 增加机体抵抗能力, 根据不同体质进行饮食指导, 如肾阳虚者多食温补之品, 如:羊肉、猪肉、桂圆等;肝肾阳虚者, 多食清补之品, 如:山药、鸭肉、牛肉、百合、枸杞等;一般患者可食胡桃、瘦肉、骨头汤、黑芝麻等补肝肾强筋骨的食物[4]。

2.4 日常生活指导

(1) 颈部注意保暖, 避免凉水冲洗刺激; (2) 戒烟, 防止咽部刺激、感染, 有咽炎及时治疗; (3) 避免颈部过度劳累, 勿长时间靠在沙发上或头抵床头看电视, 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 (4) 养成正确坐、睡姿势, 即正襟危坐, 双髋、双膝屈曲90°, 双前臂支在桌子上, 上身垂直。每天至少应保持3 h~5 h仰卧姿势, 仰卧位睡眠时枕头应放在枕后结节下, 其支点应位于颈后正中, 以衬托和维持颈曲, 侧卧位时, 枕头应放在耳下后方或下颌部, 切忌高枕或无枕睡眠, 枕芯应以透气性好、质地柔软、富有弹性的材料为佳, 如:荞麦壳或绿豆壳等; (5) 养成正确洗漱姿势, 脸盆不宜过低, 双膝部微屈下蹲, 再稍向前低头; (6) 复位后1个月内禁止举大于5 kg的重物过肩, 禁止握大于5 kg的重物离地60 cm, 复位后重体力劳动时应佩戴颈围。

2.5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 能从事正常工作且无不适;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不影响正常工作, 但劳累后稍感不适;有效:症状及体征部分减轻, 不影响从事轻体力劳动和工作;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或自行停止治疗。

3 结果

446例颈椎病患者在恢复期给予康复指导后, 颈部功能恢复结果:痊愈率为66.36%, 显效率为25.11%, 有效率为9.64%, 无效率为1.12%.

4 讨论

颈椎病患者全身各部分肌肉因神经营养失调或疾病等原因, 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 并引起肌肉劳损和肌肉筋膜炎等病变, 颈椎周围的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组织也可以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 缺少活动等使上述组织发生粘连和僵硬[5]。为配合有效的治疗, 取得满意的后期治疗效果, 应用康复指导不仅能巩固和提高疗效, 还能预防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王振国.颈椎病康复治疗图解[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95.

[2]岳二妞, 王海涛.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康复护理[J].中医正骨, 2000, 12 (9) :567-568.

[3]李维萍, 胡道珍, 朱德举.颈椎病治疗中运动干预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13) :2989-2990.

[4]张淑卿.护理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99.

音乐在听障康复中的作用 第2篇

音乐疗法,是时下最流行,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心理疗法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音乐和书一样,是一种很好的媒介与工具。

你一定知道,给花花草草“听”优美的旋律,它们会开得更娇艳、长得更青翠;给蔬菜施曼妙的“音乐肥料”,绝对长势喜人;让小动物们听歌,它们的性格不但越来越温顺,还会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呢~~ 而对于听障儿童来说,音乐的强大之处还远不止这些。它不仅是听障儿童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也是听障儿童听觉和言语训练的重要手段。通过聆听不同的音调、响度、音长、音色,能“狠狠地”刺激孩子的听神经,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参与精心设计的音乐游戏,在组词、组句、歌谣、诗歌以及美妙的乐曲声中,感受声音的节奏和音调,能激发孩子的兴趣,陶冶情操的同时更能促进言语矫治。

*把耳朵“叫醒”

刚刚戴上助听器或做完耳蜗手术,准备进行听觉训练的孩子,首先就要唤醒听觉,让耳朵“醒”过来,感知声音的存在、有无、大小、高低,这是听障儿童迈入有声世界的第一步。

优美和谐的音乐,能培养孩子辨别不同音色和音调的能力。而用音乐进行听觉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在音乐中培养孩子的听觉注意,养成聆听习惯,更充分地利用好残余听力。

对于孩子来说,通过音乐游戏来唤醒耳朵是最好的方式,比如,让孩子听钢琴、电子琴弹奏的儿歌,听录音机播放的音乐,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中做游戏,让孩子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习、复习、巩固其中的词语和句子。

*让舌头动起来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让听障儿童在听中学唱、唱中学说,这对于孩子的嗓音、听力、呼吸、语调等方面的训练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伴随音乐的发音训练听障儿童语言和呼吸器官的灵活性,让孩子在发音时掌握正确的口型、舌位和呼吸方法,发音清晰、洪亮,为语言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麻麻让孩子倾听钢琴弹奏的音阶、打鼓发出“咚咚咚”,一开始,孩子可能会不习惯听,但请麻麻持续、多次播放,几次之后,他们就能慢慢静下心来认真听了。其实,孩子对这样的学习方式很感兴趣,多次聆听,他们不但能分辨高音、低音、长音、短音等,还能唱出基本音阶,在音乐声中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在歌声中呼吸

听、说、唱,是听障儿童在音乐中学习语言的过程,因而,在孩子整个的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比如在听障儿童会唱基本音阶后,可以教他们唱简短的儿歌,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音乐,时刻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唱歌与说话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发音、换气、停顿等。唱歌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呼吸与嗓音训练,因为歌曲本身有旋律、节奏,唱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停顿、换气、声音时高时低来进行练习。这可比单一地用词句训练,效果好多了。

So,各位麻麻,与其和孩子大眼儿瞪小眼儿地枯燥发音、干巴巴地念句子,不如带着孩子来音乐世界里找找刺激,一起玩音乐、学说话吧~

No.1 生活中寻找旋律

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听障儿童在佩戴上助听器设备的第一天,麻麻就要有 意识的让他们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很多声音的节奏都是不同的,比如敲门声(哐哐哐|哐哐哐)、母鸡下蛋声(咯咯 咯咯—哒——)等,因而,在孩子听辨声音的同时,麻麻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听辨不同的声音的节奏(尤其,是当孩子的听觉发展达到分辨阶段的时候),对有一定语言基础的还,可以让其模仿小动物或交通工具等事物的叫声、动作,感受声音的乐趣。

No.2 用动作感受节拍

孩子们最喜欢并且也比较容易掌握拍手、点头、踢腿、踏步走、跑、跳等动作,麻麻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孩子通过整个身体各部位协调的动作来感受音乐和节拍。

需要注意的是,麻麻别要求孩子动作的优美性和准确度,而要求他注意听辨音乐中的不同旋律、节奏,再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出来,从而充分发挥孩子通过音乐感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No.3 打击乐嗨起来

演奏打击乐器是孩子特别喜欢的一种活动,不同音色的乐器能表现出不同的音乐色彩及内容,麻麻可以根据孩子的听力补偿情况带孩子试着演奏打击乐器,并引导孩子通过演奏来感受乐器发出的声音,从而提高听障儿童对乐器及乐器演奏出的声音反应的灵敏性,并提高孩子音乐的感受力。

No.4 舞动节拍

麻麻可以尝试着每天在家里循环播放一些简单、旋律轻快、易学的儿歌,让孩子在音乐的环境中,潜意识感受音乐的存在。

通过一段时间的播放,麻麻可以引导孩子随着音乐表现,和孩子一起跳舞,用优美的肢体动作与音乐的配合,让孩子感知并理解旋律。同时,面对孩子一边跳舞一边跟着唱歌,加深孩子对节奏的印象,让口、眼、手共同协调的。

No.5 让音乐“活”起来

兴趣是孩子主动学习的前提和基础。由于传统的音乐都是由若干音符组成,比较抽象,孩子往往兴趣缺缺,也不容易理解。

所以,妈妈不妨用比较生动形象的图片来表现,增加他的兴趣。比如,因为乌龟爬得慢,我们可以用乌龟表示二分音符,而小白兔跳得快,我们用小白兔来表示四分音符,让孩子在了解乌龟和兔子的速度的前提下,体会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快慢不同,让孩子理解并像乌龟、兔子一样表演出音乐的节奏,让孩子更形象的感受音乐。

No.6 让音乐融入生活

孩子每天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游戏、运动等环节都和生活息息相关。麻麻有没有想过,将音乐渗透到孩子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呢?

比如,吃三餐前,麻麻可以放三段不同的音乐,让孩子渐渐熟悉听到哪种音乐就要吃哪一顿饭。举一反三,麻麻还可以利用不同的音乐“指挥”孩子上厕所、吃饭、收玩具等等,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心情下接收特定的音乐“指令”,就像做游戏一样,从而提升听障儿童对声音的辨识能力。

Tips:玩音乐小讲究

*麻麻可以多和调机师多交流,根据自己孩子的听力补偿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或乐器进行训练。

*通过音乐进行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让孩子聆听、感知,而后在体会中慢慢练习发音、演唱甚至表演。音乐的选择上,也要先从简单的节奏、节拍开始,慢慢过度到旋律单一的儿歌、多层次的儿歌、复杂的音乐等。

社会介入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作用 第3篇

一、自闭症儿童的临床表现

自闭症儿童多表现为以语言、社交障碍、行为刻板和兴趣狭隘为主,还有部分儿童的智力发育存在缺陷。

1.自闭症儿童的首要表现是语言障碍,其中大概有50%的儿童根本没有形成可成文法的口语,有部分儿童在2~3岁时存在一定语言表达能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又逐渐下降,直至语言能力几乎完全消失,这种语言倒退发育现象大约在20%~40%之间。

2.另一种表现被称为社交障碍,儿童的社交障碍在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表现,早期表现主要包括眼接触回避、对身边事情漠不关心、独来独往、行为孤僻等。

3.行为刻板、兴趣狭隘是随着自闭症儿童年龄增长而逐渐显现出来的,体现在他们对规律的生活和环境细微的改变会变得十分不安,相反,他们喜欢单一而简单的事物。另外,对于一般儿童所喜欢的事物或者娱乐活动,他们并不感兴趣,而是往往特别关注或者习惯某些个别物品或活动。

二、社会介入的意义

从社会反映和客观條件来讲,自闭症患者,尤其是自闭症儿童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方面提供援助。目前政府政策层面对自闭症儿童的支持太少,投入的资源有限,救助条件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社会自发性质的救助服务,本质来说就是政府与市场救助失败的产物。社会自发性组织的专业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只有它在现阶段可以成为参与社会救助和供给的主体,能够为自闭症患者提供多方面的救助服务。

社会在自闭症救助方面的介入,恰能在政府无暇顾及的方面发挥作用,并充分利用其灵活机动、群体力量强的优点。在国家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时,社会参与能够及时地填补空白,而社会干涉对于自闭症救助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服务对象解决暂时的困难和问题,社会自发的救助组织还在其他诸如知识信息传播、政策舆论方面起到很大作用,这些领域同样可以纳入自闭症儿童的救助形式当中。在社会救助之前,自闭症儿童的权益主要依靠其父母来争取,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为自闭症儿童争取利益的工作逐渐由社会来分担。其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1)代表自闭症群体与政府协商和寻求政策支持;(2)为自闭症儿童的照顾者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心理咨询等辅助服务,缓解照顾者长期紧绷的精神状态;(3)由于长期接触自闭症患者,社会服务人士能够获得更多的临床接触经验和救助经历,从而可以为自闭症患者康复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建议。

文至于此,笔者也呼吁,希望更多的社会组织能够关注和参与救助自闭症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发挥自身的舆论和政策导向的影响力,倡议政府为自闭症患儿提供更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救助,以保证这一小群体和社会大群体的更加健康、安全延续和发展。

康复作用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80例, 男46例, 女34例;年龄12岁~70岁;颅脑外伤40例, 脑肿瘤18例, 脑血管畸形10例, 高血压脑出血12例;混合性失语20例, 感觉性失语36例, 命名性失语18例, 运动性失语6例;轻度失语20例, 中度失语36例, 重度失语24例。将本组失语病人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0例,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种、失语种类及程度、身体营养状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神经外科术后护理进行一般的语言康复训练。

1.2.2 训练组

除按神经外科术后护理常规外, 术后即开始语言康复训练。

1.2.3 评估

一旦发现术后失语病人首先评估失语种类及程度, 根据不同的种类及程度制订有针对性, 一个完整的训练计划,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1]。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资料数据釆用χ2检验。

2 护理

2.1 加强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保证, 我们介绍本科失语病人训练后语言恢复情况, 并让同房语言康复训练恢复良好的典型病例进行现身说教, 减轻病人心理负担而积极接受语言康复训练。

2.2 训练方法

2.2.1 轻度失语

主要反复练习简单常用语, 用病人易接受而温柔语言反复练习, 采用指字、指图、指物的方法让病人说出物体名称, 特别在护理和治疗中, 让病人说出器具名称, 反复训练。

2.2.2中度失语

主要进行囗语练习, 训练时给病人较强语言刺激的同时结合听、视、触、嗅的刺激, 用球仔、鸡蛋、水等让病人逐渐理解词意并讲、读与复述出来, 反复训练。

2.2.3 重度失语

对完全不能发音者, 从舌部、口部锻炼操音, 用鼻音和嗓音四声进行练习。用形状或线条画代替语言, 帮助病人改善表达能力, 特别是感觉性失语者给予听觉性语言刺激, 让病人进行读音训练, 从喉部先发出“啊”声, 从低音到高音, 从长音到短音, 诱导发音。根据病人特点, 利用周边环境中的物品, 可用强行办法, 当病人想饮水时令其将水壶名称说出后给饮水, 这样帮助和刺激病人发音, 本组收到满意的效果。

2.3 两组训练后进行语言康复效果比较

失语程度和训练效果评估标准。 (1) 失语程度评估标准。轻度:能讲戓理解缓慢, 表达短语。中度:能讲或理解单词。重度:理解单字但丧失发音。 (2) 康复效果评估标准。显效:失语程度缓解二度并接近正常。有效:失语程度缓解一度。无效:训练前后无明显变化。

3 结果

4 讨论

4.1 语言康复训练有效地帮助病人重建了语言表达力

在临床观察中, 凡通过语言康复训练, 进行口、舌、鼻、嗓四操音反复练习的失语病人均有效地改善其理解和表达能力, 特别是感觉性完全失语不能用语言沟通者, 用物体的形状和线条画代替语言, 并给予刺激性听觉语言让病人反复读音练习, 两组各8例感觉性完全丧失语言沟通病人, 训练组釆用刺激其脚心和腋下诱导发音, 有6例在术后5d内从喉部发出“啊”的始声, 有了苐一声便有第二声, 反反复复地练, 训练组病人语言恢复收到滿意的效果, 而对照组8例感觉性完全丧失语言沟通病人, 术后20d未见其从喉部发出始声, 两组语言康复情况比较, 训练组语言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术后早期实施语言康复训练是神经外科失语症者重建语言的保证, 也是语言康复中最关键的护理措施。

4.2 语言康复训练有效地促使失语修复

训练中发现, 利用周辺环境中物品釆用强行办法能够帮助病人对词的回忆而令病人讲出物品名称, 采用奖励的刺激也能使病人开口说话。在护理和治疗中让病人说出器具名称, 饮水时强行让其讲出水壶名称并反复训练, 特别对命名性和运动性失语病人语言修复效果更为佳, 因此训练组命名和运动失语病人训练15d~20d, 病人失语程度均缓解一度或二度, 因此病人失语恢复越好, 他们训练的劲头越大, 均自觉地、积极地天天坚持反复训练, 两组语言康复情况比较, 训练组语言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组 (P<0.01) , 证明语言康复训练不但促使神经外科失语症的康复, 且而训练不是短暂的, 要坚持至说话正常为止, 这也是失语康复训练的关键。

4.3 语言康复训练是语言康复最重要的护理措施

首先为病人选择合适训练环境, 针对失语种类及程度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法, 重点进行病人理解性语言能力和表达语言能力的培训[2], 坚持不懈多次反复训练, 特别性格内向、弧僻、逃避环境失语者, 尽量安排小间住, 初期训练从喉部发音时, 最好避开家人, 由医务人员进行训练[3]。对感觉性失语者在训练时, 除做好心理疗法外, 不能操之过急, 以免损伤病人自尊心而影响失语康复训练。4.4失语康复训练不是短暂的对神经外科失语康复训练, 它不是短暂的, 出院也不代表康复训练结束, 反而要继续坚持训练直至说话正常[4,5]。

参考文献

[1]常红, 付玉娟.脑卒中失语病人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7, 21 (4C) :1037-1039.

[2]朱莉莎, 周方萍.浅谈失语病人的康复训练[J].护理研究, 2000, 14 (6) :249-250.

[3]乔玲娜, 王宽新.脑出血病人失语的康复训练[J].护理研究, 2003, 17 (9B) :1069.

[4]程雪君.重型颅脑损伤后失语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1B) :141-142.

康复作用 第5篇

关键词:茶疗法;田径体育训练;损伤康复

田径训练对于运动员膝盖的磨损非常大,经常会出现运动员膝盖疼的问题。在以往的康复治疗中,运动员大多数采用现代的医疗手段进行康复治疗。但是经过研究表明,茶叶当中含有可以缓解人体关节磨损,增强人体功能的作用,而且,茶疗法对于药物的依赖性小,对运动员的伤害大大降低。所以,现在对田径训练的损伤康复治疗中,加入了茶疗法。

1田径体育训练中损伤的危害性

在引进茶疗法之前,必须对田径体育训练造成的损害有一定的了解,才可以针对损伤,对症下药。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运动损伤的现象,这种损伤一般来讲是无法规避的。出现田径体育训练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体的能量被消耗过剩,训练的强度超过了人体可以承受的负荷量,因此,就会出现关节的磨损、肌肉的拉伤和韧带的拉伤等运动损伤的问题。这种损伤大部分都属于急性损伤,只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就不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那么急性损伤就会转变为慢性损伤,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后果十分严重。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在田径体育训练当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概率已达到60%,所以,田径训练造成运动员身体损伤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必须重视田径训练中的损伤问题,加入茶疗法也是迫在眉睫。

2茶疗法的理论依据

2.1理论依据.茶叶当中包含着非常多的物质,高达35种,例如黄酮、茶多酚、锌和铁等等,很多物质都对人体有帮助,具有生物活性和物理性。茶多酚能够在运动员精神状态不佳的时候,提起运动员的精神,而且当运动员身体出现疲劳时,茶多酚能够使得运动员的疲劳感减弱,对运动产生的疲劳起到抵抗的作用。并且通过研究发现,在运动员进行训练之后,体内会出现血清尿素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而茶多酚恰恰可以对这些物质进行吸附,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茶叶当中包含的铁和锌等微量元素,对运动员骨骼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骨骼的磨损。所以,茶疗法是具有重大的医学价值的,运用茶疗法对田径体育训练中的损伤进行康复治疗是十分科学的,值得在临床治疗当中被普遍应用。

康复作用 第6篇

【关键词】舞蹈治疗 学龄前特殊儿童 康复作用

一.舞蹈对学龄前特殊儿童的作用

学龄前特殊儿童教育不同于其他时期教育,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挖掘学龄前特殊儿童的创造力。尤其是对于学龄前特殊儿童来说,舞蹈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一)有效促进学龄前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

舞蹈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个人素质和个人修养,在特殊院校中进行舞蹈教育教学有助于开发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智力,对促进学龄前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能够提高学龄前特殊儿童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学龄前特殊儿童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此外舞蹈教育教学还能够对人的智力的开也有着很大的作用,能够开拓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思维,使其更具有创造性。

(二)培养学龄前特殊儿童的艺术素质

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了体育教学思想、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形式不断的进步。为了满足人们当前的需求,所以要将体育教学与舞蹈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以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发展大学龄前特殊儿童的艺术素质,进而可以提高全民的文化艺术素养。所以,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独特性,将舞蹈教育教学融合其中,在学龄前特殊儿童们的进行强健身体时还能够很好的完善心灵,进而提高学龄前特殊儿童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学龄前特殊儿童们的艺术素质,能够有效的促进学龄前特殊儿童们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舞蹈教学在学龄前特殊儿童中的应用对策

(一)构建和谐教学气氛

舞蹈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模仿能力为基础,早教学过程中按照舞蹈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也要合理利用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学龄前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特殊儿童在模仿行为中创造自己的肢体动作。其次,因为学龄前特殊儿童还处于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合学龄前特殊儿童理解的教学用语,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避免学龄前特殊儿童在学习枯燥的基本动作时产生的厌倦感。

学龄前儿童非常喜欢观察和模仿老师的,因此老师一定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与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沟通,用温和的目光、善意的笑容去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用舞蹈动作表示自己的情感,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额效果,还能促使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性格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外向自信,感受到舞蹈肢体艺术美的魅力。

(二)注重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当前社会,特殊学校的舞蹈老师应该建立与学龄前特殊儿童之间融洽的关系,为特殊儿童提供温暖和关心。老师在对特殊学龄前特殊儿童进行教学时可以观察学龄前特殊儿童的习惯,分析学龄前特殊儿童的学习规律,用爱和支持作为教学方法教育学龄前特殊儿童,以此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舞蹈能够有效促进特殊儿童的各方面发展。在特殊学校的教育中,老师要明确教学目的,针对特殊学龄前特殊儿童制定教学方案。

舞蹈老师对于舞蹈教学不应该单纯地停留在对动作的教授上,老师本身对舞蹈教学过程中参与热情也是激发学龄前特殊儿童创造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都让学龄前特殊儿童体会到乐趣,并且充满想象,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出学龄前特殊儿童的好奇性、主动性以及表现力、创造力等。所以对于学龄前特殊儿童舞蹈老师的选用应该选择具有良好、全面的舞蹈文化知识、掌握基本的舞蹈表演技能,能够尽量开发舞蹈教学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并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对教学的把握要有分寸,还要拥有对舞蹈、游戏、生活等融会贯通的整合能力。

(三)注重多重感官

舞蹈是一门通过音乐的辅助,利用动作、表情等来表现的学科。对于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教学应该首先要引起学龄前特殊儿童对舞蹈的兴趣,产生共鸣感,愿意自主学习。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去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如通过播放舞蹈伴奏音乐,让学龄前特殊儿童逐渐熟悉旋律,激发其好动特性,通过想象力开始自主创造动作。此时,老师不要急于讲解舞蹈动作,而是通过鼓励方式让学龄前特殊儿童慢慢融入课堂。

其次,教师必须根据学龄前特殊儿童特点来开展教学,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很差,要想使他们的生活能力以及智力的康复培训顺利进行,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使教学逐渐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龄前特殊儿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有残余的听力且智力比较好;第二种类型存在听力方面的障碍与智力中等;第三种类型智力比较迟缓。然后根据三种类型的学龄前特殊儿童特点进行教育,舞蹈动作的难易程度情况要根据学龄前特殊儿童实际情况而定,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学校要以学龄前特殊儿童为本,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中提高特殊学龄前特殊儿童的舞蹈学习能力,关注特殊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成长发育。通过加强学校、老师与学龄前特殊儿童的互动,建立能够提高学龄前特殊儿童的舞蹈教学的措施,根据学龄前特殊儿童相关认知能力的有效研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舞蹈教学的有效性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庞佳.舞动疗法运用于特殊儿童康复研究述评[J]. 中国特殊教育,2015,11:19-25.

[2]沈健.试论舞蹈治疗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1:85-89.

康复作用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08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10例。诊断标准: (1) 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偏瘫患者, 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 (2) 纳入标准:昏迷、失语、明显智力损害除外者, 符合诊断标准均纳入。将110例患者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55例, 男33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65.11±12.16) 岁;对照组55例, 男32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 (63.38±13.75) 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DL比较, 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取早期康复护理, 而对照组患者仅予常规治疗和护理。

1.2.1 早期康复护理:

按我院自制的2周康复程序——阶梯训练计划训练。 (1) 第一阶段 (发病1~4d) :①体位护理:保持患侧肢体处于功能位置, 每2小时更换1次。②床上被动运动:依次活动肩、肘、腕、指、髋、膝、踝、趾各个关节, 并给予肢体关节的内收、外展、旋转、屈伸等被动运动。运动幅度由小到大、运动强度由弱到强, 运动时间也由短到长, 以不出现疼痛为原则。在这阶段里, 针对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 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诱因、发展过程及转归, 消除患者恐惧、悲观、焦虑的情绪。 (2) 第二阶段 (发病5~9d) :①坐起的训练:用枕头垫在患者后腰, 约呈15°角, 逐渐增加到30°角, 最后到90°角, 时间15~30min, 逐渐过渡到不用借助床档而独自坐位。②转移能力的训练:患者坐在床边, 两脚着地, 用健侧的手搂住康复师的肩膀, 臀部离开床面, 以健脚为轴, 旋转身体, 臀部对准椅子坐下。③站立和行走的训练:先在两人的扶持下, 逐渐过渡到一人扶持, 最后让患者单独站立, 并保持正确的站姿。待患者能独立站时, 可进行步行训练。步行是独立生活的重要步骤, 先在平衡杠内训练, 作跨步训练, 逐渐过渡到自己扶持物体行走。在这阶段里向患者、家属讲明早期康复的目的和重要性, 康复的基本知识, 并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 使患者从心理和情感方面获得帮助, 并发放我院自制的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手册, 播放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录像。 (3) 第三阶段 (发病10~14d) :上下楼梯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协助患者进入康复室, 一般以患侧先上为原则, 行上下坡、平行梯、上下楼梯训练。同时进行穿脱衣服、进餐、梳头、沐浴、拧毛巾、书写、下棋等精细活动训练。 (4) 在各阶段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 如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律不齐, 应及时终止训练。切忌过早让患者步行, 易导致下肢伸肌张力增高, 形成难以纠正的“划圈”的偏瘫步态。 (5)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①预防深部静脉炎:将患肢抬高, 按摩患侧肢体, 避免患侧下肢输液, 如发生静脉炎可做理疗, 亦可使用弹力裤或弹力绷带。②预防肩手综合征:避免患侧上肢输液, 避免肩部过分的活动。保护肩关节, 预防患侧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和半脱位。坐立位时用肩臂吊带, 既可减轻肢体水肿, 又可预防肩关节损伤和半脱位。

1.2.2 评价指标:

出院时对两组患者ADL的疗效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4], 以及对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进行评价。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及ADL比较, 见表1。

3 讨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 极大发挥脑的可塑性, 功能训练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伤后功能恢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5]。早期康复可以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畸形、足下垂、足外翻、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废用综合征。又可以预防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肠胃活动的全面减退等, 这一点是任何药物不可替代的。一般认为, 只要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可开展。本文结果表明:早期康复可以从入院第1天开始介入。如早期进行良姿位的摆放、肌肉按摩、肢体功能的被动、主动训练、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等。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减少致残率, 使患者早日重归社会、重返工作岗位、减少社会的负担, 同时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从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较对照组低, 治疗后Bathel指数得分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了,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容易造成忧郁、悲观、厌世的心理, 心境障碍是脑卒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对患者的身心康复有极大影响。文献报道[6], 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状态会严重影响神经功能的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早期的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 笔者在各个康复阶段, 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特点、不同心理需求及康复知识的需求不同, 给予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提高自信, 增强其心理应对能力, 以促进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康复训练, 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医疗费用。

总之, 临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是脑卒中患者恢复的有效护理方法之一, 是一种科学的、实用的护理方式, 值得推广。今后, 笔者将进一步探讨护理人员与康复治疗应如何紧密配合, 才能使患者的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以及住院天数、住院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 而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ADL、住院天数、住院医疗费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ADL、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有明显差异 (P<0.001) , 即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经早期康复干预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ADL, 缩短住院天数, 减少医疗费用,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和人力资源负担, 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干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朝民.脑卒中的康复研究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1) :3.

[2]王强, 李铁山.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1819

[3]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23.

[4]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 (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67.

[5]王玉龙, 吴向琼, 吴萍, 等.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 (J) .中国康复, 2003, 18 (3) :185-187.

精神患者康复时期家属的作用 第8篇

1精神药物必须由家属掌管

1.1 是因为这样可以监督和督促患者按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在用药过程中, 剂量过大, 患者不易耐受, 易出现中毒反应。剂量过小, 起不到治疗作用, 反而延误病期。

1.2 是因为有的患者怕长期服药危害身体而不肯再服, 也有的是怕影响工作和学习而不再服药。

1.3 为了防止有消极轻生念头的患者, 可能会利用药物来达到自杀的目的, 因此, 要想让患者按医嘱, 按时, 按量, 安全服药, 家属就得担当起重任。

2要遵医嘱服药, 不可突然停药

医生用药是根据患者年龄, 体质量, 身体情况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剂量调整的, 患者是否停药应根据不同患者, 不同情况而定, 何时停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 循序渐进, 切忌骤停, 以免发生戒断症状。

3按医嘱调整精神药物剂量, 顺利渡过易感季节

要防止刻板用药, 不要长时间一成不变用药, 要随着患者病情和季节而灵活用药, 在安全剂量范围内上下活动。精神患者发病多在3~5月份, 为了控制病情, 防止复发, 在高发季节来临之前, 要酌情及时加大剂量, 同时, 要及时处理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以利于保证维持用药, 巩固疗效, 稳定病情。

4不可随意更换药

有的患者及家属听说什么药好就更换药物, 这样是对患者的治疗康复不利的, 严重的可导致疾病复发。

5定期复查

由于患者是长期服药, 为了防止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服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象, 血糖, 心电图, 肝功能。

5.1 血象在4~10109/L的范围内属正常, 若<4109/L或>10109/L时, 就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以便及时治疗。

5.2 血糖正常值3.9~6.4 mm01/L, 部分患者长期服用了精神病药物 (如氯氮平等) 可使血糖升高, 血糖升高的这类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治疗或更换药物。

5.3 心电图有异常, 可对证治疗。

5.4 肝功能复查, 尤其是在出现肝区胀痛, 胃纳减退, 乏力, 发热时, 也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6药物的不良反应

各类精神药的作用范围很广, 不仅对精神活动有作用, 而且对植物神经, 运动神经, 内分泌等许多方面都有影响, 因此, 出现不良反应是难免的, 若副反应轻, 则不影响治疗, 若出现严重的肢体强直, 震颤, 吞咽困难, 并有高热或出现巩膜与皮肤黄疸等情况时, 就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7尊重患者的人格, 提高认知力, 早日回归社会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把尊重患者的人格放在首位, 只有这样才能取信患者, 与患者谈话均应以商量的口气, 患者不听话或不合作可能有别的想法或因病情, 认病能力不足造成。对此, 采取的办法应灵活, 均不可以强硬态度或用侮辱的话对待暴怒的患者, 也不必与之争辩, 最好由较能了解患者的人有针对性地劝解, 待患者脾气降温后再施以教育。有时可借助一些成功事例和激励患者, 让患者感到有光彩, 以此达到让患者配合治疗的目的。让其多参与社会活动, 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在迈出这一步之前, 家庭成员之间应重视信息交流, 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8从以下几方面细心观察, 可以尽早发现患者旧病复发

若患者有性格改变, 语言表达异常, 敏感多疑, 情绪异常, 行为反常, 拒服药, 不承认患有精神病, 失眠, 也有的患者在发病前受到一些精神刺激, 尔后出现异常表现的, 若发现令人难以理解且与其平素表现相差明显的改变时, 则应高度重视, 尽快带患者到精神病医院就医, 切不可任其自然。

营养治疗对糖尿病康复的作用 第9篇

一、糖尿病的分类及症状

正常情况下、人体会将吃进去的淀粉类的食物转变成葡萄糖, 作为身体的养料。胰岛素是由胰脏制造的一种荷尔蒙, 它邦助葡萄糖进入细胞, 提供热能。糖尿病人因为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 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 血糖浓度就会升高, 因而形成糖尿病。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已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所采用, 诊断标准如下: (1) 糖尿病危险人群 (老人、肥胖、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有妊娠糖尿病史、应激性高血糖等) 或有糖尿病症状者, 空腹血糖≥7.0mmol/L, 或任何一次血糖值≥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2) 如结果可疑, 应再做葡萄糖耐受量试验。成人空腹服75g葡萄糖后测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值≥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7.8-11.1mmol/L为耐糖量降低。 (3) 单独空腹血糖6.1-7.0mmol/L, 称为耐糖量降低。

糖尿病分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是因为自身免疫或原因不明的胰脏及细胞破坏而形式, 多数年龄较轻。二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阻抗作用和分泌缺乏所引起。其他有妊娠型糖尿病, 胰脏疾病, 内分泌疾病等。大多数人发病初期都没有症状, 只是觉得有点不舒服而已。除非做健康检查, 否则不易发现。渐渐地才有小便次数增加, 口喝、饥饿、疲劳、体重减轻, 或伤口不愈合, 甚至视力模糊, 手脚发麻等症状出现。其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尿多、饮多、食多、体重减轻。由于排尿功能增加, 肾囊可能膨胀出现腰痛。

二、糖尿病形成的原因

研究表明, 胰岛素不足主要是β细胞机能发生障碍, 或β细胞破坏所致。而β细胞的破坏又是营养不平衡所引起的。特别是在肉类等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中含有色氨酸, 但人体对它的吸收利用是有限的, 多余的要靠维生素B6来控制, 并使其转化为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如果维生素B6不足, 多余的色氨酸在人体内就会自行转化为黄尿酸。黄尿酸在体内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对胰岛素内的β细胞起破坏作用, 使其丧失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当前对糖尿病患者生命最大的威胁是心血管病并发症, 以及肾脏疾病, 神经障碍, 白内障, 皮肤病等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是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缺少胰岛素, 使糖的代谢无法正常进行, 人体也就无法得到所需的热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 摄取适宜的热量, 调整宏量营养素的类型及构成比, 适量补充膳食纤维等手段, 可达到控制血糖, 血脂和血压的目的。

三、糖尿病的营养治疗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患糖尿病的人是越来越多。为什么生活提高了, 而患糖尿病的人却愈多了呢?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证明, 糖尿病与冠心病和癌症一样, 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疾病。糖尿病既然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疾病, 那么治疗糖尿病首先要从调整饮食入手,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 合理科学饮食, 结合药物治疗, 辅以运动疗法来康复。

1.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情绪低落时, 交感神经兴奋, 会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 同时交感神经还会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也间接抑制了胰胰岛素分泌。如果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存在, 则可能引起胰岛素β细胞的功能障碍, 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最终固定, 进而导致糖尿病。在这种情况下, 患糖尿病的人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多了解一些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知识和应对措施。

2. 糖尿病人要注意饮食

糖尿病人饮食适宜于: (1) 糖尿病人宜吃含高纤维的食物。因为高纤维食物能促进机体的糖代谢。 (2) 宜吃含糖低的蔬菜。 (3) 宜吃含钙的食物, 缺钙能使糖尿病病情加重。 (4) 宜吃含硒的食物, 硒有与胰岛素相同的调节谢的生理活性。 (5) 富含VB和VC的食物。补足这两种V、有利于减缓糖尿病病发症的进程, 对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的病变, 肾病有利。

糖尿病人饮食不适宜于: (1) 甜食不宜多吃。 (2) 米饭不宜吃饱。 (3) 水果不宜多吃 (尤其是含糖高的水香焦、葡萄、甘蔗、桔子) 因为甜食和许多种水果, 因葡萄糖、蔗糖消化吸收快, 食用后血糖很快升高。

3. 要走出糖尿病食疗的误区

(1) 限制饮水。一些患者因为发病初期多饮多尿的病状, 就限制饮水。其实是萄糖从尿中排出时带走了大量水分, 所以感到口渴就应喝水, 千万不可加以限制, 否则引起脱水和高粘血症。

(2) 过度节食。一些患者为了让自己的血糖, 尿糖降低, 盲目地控制自己的食物摄入, 由原来的饮食无度一下转变为过度节食。此做法在开始时虽然能使血糖, 尿糖暂时下降, 但由于营养摄入不足, 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只能由身体分解脂肪来提供, 可能会引起酮酸中毒, 重者危及生命。

(3) 多吃坚果一些患者认为多吃花生, 瓜子等坚果类食物可以减轻自己的饥饿感, 其实这类食物含有大量的脂肪, 过多摄入会使血脂升高, 一部分血脂会通过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 从而对身体不利。

糖尿病人缓解饥饿可采用以下办法: (1) 煮三次菜。用芹菜、西葫芦、冬瓜、韭菜、油菜等糖含量在3%以下的蔬菜, 经煮后弃汤汁, 然后加水再煮、重复三次, 食用后可有饱腹感, 但热量很低。 (2) 食用去油的肉汤。去掉肉汤或鸡汤冷却后上面凝结的油皮, 然后再烧再冷却, 去油皮可供病人充饥。 (3) 冻粉没任何营养但可充饥。 (4) 低盐饮食:每天5~6克盐, 糖尿病人可多食海带、因为海带可降低血糖。

运动训练中体能康复训练的作用 第10篇

1 体能康复训练概况

体能康复训练是以体能训练方法为手段, 解决和帮助恢复运动功能障碍的一门综合学科, 又称之为康复性体能训练[1]。体能康复训练不同于传统的运动训练, 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帮助性, 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运动训练理念。在体育运动中, 运动员的体能 (包括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 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础。现阶段, 我国的体育运动员的身体多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专项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容易发生多种损伤或伤病, 传统的医疗康复方法又不能迅速解决运动员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体能康复训练能够更好的促进运动员体能的恢复, 提高运动员的体能。体能康复训练有效地结合了运动医学、功能康复、运动训练以及运动营养等多种理念, 全方面地对运动员进行体能恢复训练, 并与运动专项训练相结合, 通过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评估, 找出造成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 并采用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法并辅以营养支持, 帮助运动员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有效地防治运动损伤, 使运动员的机体功能和体能水平能够满足专项训练的需求。体能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三类: (1) 对身体健康的运动员进行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体能康复训练; (2) 对处于受伤或者亚健康状态下的运动员进行诊断, 判断运动员的身体状态, 并找出造成体能下降的原因, 并制定专项的训练恢复运动员的健康状态; (3) 通过具体的专项体能训练, 帮助运动员减轻伤痛, 恢复运动能力。

2 体能康复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2.1 促进运动员向最佳运动状态过度

运动员在长期、大量的运动训练中, 其肌肉力量不平衡, 造成关节的稳定性下降或出现关节移位的现象, 导致运动员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关节损伤。运动员一旦发生运动损伤, 必定影响其体能, 不能正常的进行各项训练或参加比赛。这也就要求用有效的训练方法, 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并帮助运动员快速地恢复健康。在运动训练中, 无论运动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多大, 都会造成运动员体能的下降, 而体能的下降又会加重伤病。因此出现运动损伤时, 只进行医疗康复并不能彻底地治疗运动员的伤病。体能康复训练结合了康复医疗和体能训练两方面的内容, 能够在进行康复医疗的同时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 促进运动员体能的恢复, 使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向最佳状态过渡, 既满足运动训练的不间断性, 又缩短了运动员身体恢复时间, 并为运动员恢复正常后的专项训练提供有力的保证[2]。

2.2 有效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

体能康复训练包含康复治疗, 与传统的运动康复治疗不同, 其从营养支持与运动医学入手, 评估运动员的身体状态, 分析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并根据运动员损伤的情况制定专项的康复训练方案, 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对运动员进行康复训练。体能康复训练能够使运动员避开造成运动损伤的不安全因素, 提高训练的安全性, 有效地预防运动性损伤的发生。同时, 在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 通过相应的训练可以治疗运动员的伤病, 促进运动员健康的恢复, 缩短治疗时间[3]。

3 体能康复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3.1 机能康复性体能训练

运动员在受伤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会出现体能下降的情况, 而体能的下降又会降低运动员自身的恢复能力, 使其伤病加重。因此运动员一旦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 为了保证其自身的运动能力与机能不受损伤的影响, 就需要在恢复的过程中, 根据运动员身体的实际情况, 以康复医学的相关知识作为支点, 将其与运动项目所需要的机能与体制要求结合起来进行技能康复性体能训练, 并针对康复性体能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康复方案的调整, 促进运动员伤病的早日康复。

3.2 防病康复性体能训练

运动员通常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运动训练, 会造成肌肉疲劳或者关节不稳定, 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病。体能训练中有效地预防伤病对于运动训练至关重要。通过分析造成损伤的机制, 制定相关的训练方案, 选择避免造成运动员伤痛的动作进行练习, 有效地防止伤病运动员病情的加重, 同时避免再次损伤的发生。如髌骨痛是运动员常出现的损伤之一, 主要是因为股内、外两侧的肌力不平衡造成髌骨移位, 若在训练中进行伸膝练习就会加重髌骨运动异常而造成的疼痛。因此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 应避开造成运动员疼痛的训练, 选择足固定位的闭链练习法, 使运动员的膝关节与脚趾保持在一条垂直的直线上, 减轻疼痛, 避免出现膝内扣的现象。

3.3 功能康复性体能训练

功能康复性训练是体能康复训练的重要原则[4]。在运动训练中, 运动动作大多是由多个关节之间配合完成的三维动作, 一个关节功能的下降就会导致运动无法完成或不符合标准。例如进行棒球投球运动时, 腹肌同时参与了收腹与转体两个动作, 传统的仰卧起坐训练对腹肌训练的针对性不强, 且无法充分地发挥腹肌、腰肌、上肢等协调运动的优势。若采用橡皮筋拉力做伐木式转体收腹运动就能更好地锻炼腹肌功能, 使运动员活动更加灵活。

3.4 神经康复性体能训练

身体中枢是维持身体姿态、保证身体运动的重要部分, 在传统的运动训练中缺乏对身体中枢的锻炼或无相应的针对性, 人体躯干一半以上的中枢肌群是纵向或者横向排列, 传统的仰卧起坐练习功能性不强, 无法做到对神经的锻炼。体能康复训练中包含的腹部的屈和旋转两种运动形式, 能够充分锻炼躯干的中枢肌群, 刺激中枢神经系统, 更好地协调运动姿态和动作。

3.5 平衡和关节康复性体能训练

平衡和关节稳定性练习是预防关节损伤的主要方法, 体能康复训练中的平衡训练通常采用简单的器材就可以实现需要的锻炼要求。例如蹦床运动员一般都会出现踝关节扭伤, 在训练过程中通常采用平衡板对踝关节进行平衡训练, 在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训练后, 踝关节肌群明显加强, 能够轻松地完成在不稳定平面的平衡控制, 提升了运动员的平衡控制能力和关节的功能。

4 结果

本文将本市120名篮球运动员随机分为应用前组和应用后组各6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机体各项功能等一般资料之间具有可比性 (P>0.05) 。应用前组按正常训练、作休, 应用后组在正常训练、作休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 发现应用体能康复训练后机能水平 (78%) 、防损伤率 (64%) 、关节功能 (87%) 、神经功能 (73%) 、平衡功能 (89%) 均优于应用前 (分别为63%、41%、79%、51%、68%) (P<0.05) 。

体能康复训练结合康复医疗与体能训练两方面的优势, 能够更好地提升运动员的体能, 预防训练过程中损伤的发生, 治疗伤病, 防止病情的加重与复发, 促使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向最佳状态转变。

参考文献

[1]杨时.功能性训练在康复体能训练中的应用[J].体育科研, 2012, (4) :85-88.

[2]王伟, 朱玉红.对舞蹈运动损伤及运动体能康复训练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2, 5 (10) :124-125.

[3]张舒畅.体能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其康复手段[J].现代教育科学, 2014, (12) :178, 54.

康复作用 第11篇

脑瘫是自受孕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

我科2008年至2012年收治脑瘫儿百余例进行康复治疗,同时配合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

1 教育对象

1.1 患儿。无论年龄大小,多逗引、亲近患儿。有的年长儿,由于身体残疾,常产生自卑、孤独感,情绪抑郁,易激惹,有攻击行为等,应多鼓励安慰,用教唱儿歌、背唐诗,做游戏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情绪,主动参与治疗,可以增强治疗效果。

1.2 家长。脑瘫患儿家长经受着疾病的沉重打击,常产生恐惧、压抑、焦虑、怀疑,愤恨,焦躁情绪,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事,伤害了孩子,有负罪感,有的经常拿孩子跟正常儿童比较,越比越生气,有的担心孩子将来怎么办,丢人,有的为孩子治疗债台高筑,想丢弃孩子等。我们在进行康复治疗时要及时发现患儿及家长的不良心理,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2 入院阶段的健康教育

目的是为了让患儿、家长尽快熟悉医院环境,转换角色。

2.1 介绍主管医生,治疗师,护士,环境,医院相关制度等。

2.2 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改善不良情绪。如介绍恢复较好的患儿,患儿家长的相互支持,不要跟正常儿比,要跟孩子以前比,看到进步和希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讲解脑瘫病因。确信早诊断、早治疗、早受益,讲明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从而更顺利的进行以后的治疗。

2.4 讲解治疗疗程、疗效观察及治疗目标。让其了解康复疗程为月,不是几天,一般要一月后才能看到效果,要有心理準备。目标并非病变完全恢复,而是通过长期的治疗,教育与生活实践的疏导,最大程度的帮助患儿减轻功能障碍,达到生活自理,平等接受教育,融入社会。

2.5 讲解我科开展的康复治疗方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药物、高压氧、电疗、磁疗、中医疗法等,让家长理解脑瘫患儿治疗模式属综合性治疗,讲明每一项检查、治疗的意义,以取得配合。

3 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根据脑瘫患儿临床特征进行生活相关知识指导

3.1 日常生活指导,如进食、更衣、洗漱、入厕等,培养患儿独立生活能力。

3.2 日常康复训练指导。①正确的抱法:痉挛型患儿应分开双腿,分别搁置在家长两侧髋部或一侧髋部的前后侧,从而缓解下肢痉挛;不随意运动型患儿应注意姿势对称,头居正中位,防止因头部姿势变换导致的刺激性紧张出现;肌张力低下型患儿同样要使他头、躯干竖直居中,头背部依靠在家长的胸前,以防发生脊背后突或侧弯畸形。②睡姿:痉挛型患儿睡眠时应分开双腿,两腿间放一小软枕;不随意运动型患儿可取侧卧或睡吊床,有利四肢对称。③坐姿:培养正确坐姿,坐椅高矮合适,腰背竖直,使髋、膝、踝关节保持90度,双足平放负重。纠正不良坐姿,如w坐,拱背坐。④站姿:纠正不良站姿,如膝反张、足内翻、足外翻、交叉尖足必须在穿膝踝矫正鞋时方能站立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有爱心、耐心,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发现异常姿势,及时纠正,为康复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4 做好出院指导

脑瘫康复是一个漫长甚至终身的过程,要让家长、患儿明白坚持家庭康复训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出院后及时随访在家训练情况,疾病有无反弹,及时给予帮助。

护理管理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间处于疾病康复期的200例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00例患者中,61例为男性,39例为女性;年龄在68~83岁之间,平均为(75.3±2.3)岁;1例为疾病后植物状态,40例为中风后遗症,26例为脑部萎缩,2例为车祸伤术后恢复,17例为糖尿病,14例为肺心病。观察组的100例患者中,63例为男性,37例为女性;年龄在67~81岁之间,平均为(74.3±2.4)岁;1例为疾病后植物状态,41例为中风后遗症,23例为脑萎缩,3例为车祸伤术后恢复,18例为糖尿病,14例为肺心病。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疾病康复过程中未实施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了护理管理措施,具体为:(1)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以科室骨干护士为主要责任人,制定详细的护理管理制度,完善各项操作规范,找到护理薄弱点,同时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处理方案。对于bathal指数超过40分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宣传教育,以免坠床及摔倒[2]。床旁添加护栏,用水不可过冷或者过热,要密切注意有无冻伤及烫伤。(2)加强培训。提升本院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其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指导护理人员学习识别护理风险同时预防风险出现。通过编撰相应的案例,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交流和学习,认真讨论护理风险出现的过程,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提升个人的护理风险防范意识[3]。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形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个人风险管理认识,帮助护理人员掌握化解和预防风险的技巧。(3)加强细节管理与环节控制,保证护理质量。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护理长要做好监管工作,每天按时查房,了解护士的工作情况以及工作落实情况。发现薄弱之处,要积极汇报和解决,逐渐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提升新护士的工作能力[4]。(4)建立分析、报告以及处理制度。当出现护理事故时,应及时上报,制定和研究解决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调查所得结果要及时通知科室,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1.3 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 SS15.0系统软件,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为40.0%,对照组为98.0%;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为96.0%,对照组为84.0%,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管理是对护理风险进行评估、识别、处理以及评价,有系统、有组织的减少或者消除护理风险事件出现几率,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的安全。护理工作重复性强,工作繁杂,同时每个患者所患疾病不同,个体差异较大等,在加上临床操作中,各项规章制度尚未完善,因而,提升护理管理主要是查找制度上存在的漏洞和缺陷,逐渐的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和管理机制[5]。

本文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为40.0%,对照组为98.0%;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为96.0%,对照组为84.0%,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提升护理管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能够程度不等的提升医学护理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处于疾病康复期的患者实施护理管理能够提升护理的风险管理意识,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意识以及责任心,有效的降低护理风险出现几率,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肖红.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24(21):145-146

[2]聂方方.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30(04):785-786

[3]苏瑜,李莉,陈芳,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4(03):634-635

[4]归纯漪,孙梅.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我国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资源.2016,48(01):597-598

上一篇:档案鉴定制度下一篇:宫外孕的腹腔镜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