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换位范文

2024-08-28

心理换位范文(精选10篇)

心理换位 第1篇

关键词:心理干预,换位思考,静脉穿刺,成功率

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主干课, 其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护理技术中的多数实验是在护理模型人上练习, 而注射、静脉输液是在学生身上互相练习, 以增加实验的真实性。对初次进行注射的学生来说, 既兴奋又紧张, 尤其是静脉穿刺时既怕对方疼, 又担心穿刺不成功给对方造成伤害, 从而产生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 以致对一些静脉充盈良好的血管穿刺失败。

遵循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007~2008年笔者将心理干预及换位思考理念引入护理操作教学中, 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专2007级、2008级护生143人, 其中女140人, 男3人;年龄为15~19岁;其中农村生源98人, 城镇生源45人;独生子女占总人数的2/3;均为初中起点, 入校后随机分教学班。各班学生入校成绩无统计学意义。按教学班分为对照组 (68人) 和实验组 (75人) , 2组由相同的任课教师与实验室带教教师授课, 2组教学进度相同。

1.2 方法

静脉输液实验课时为4学时, 第一次实验课教师示教、学生回示、分组进行排空气练习 (在模型人上) ;第二次实验课, 学生分组相互进行静脉输液练习 (实体操作) 。对照组第二次实验前按常规做一般指导, 而实验组第二次实验前、中给予心理干预, 并强化换位思考理念。

1.2.1 集体心理干预, 提高思想认识

对学生再次强调这次实验课的目的和意义, 强调持针手法、进针角度等要领, 总结以往学生穿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处理方法及成功事例, 分析静脉穿刺时造成紧张的原因, 用语言激励学生勇敢、胆大、细心地去做一定能成功,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 随着医疗服务纳入消费法, 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期望越来越高, 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 而护生中大多属独生子女, 在家中比较娇惯, 在关心、帮助他人方面较欠缺。因此, 培养护生在静脉穿刺等侵入性操作中的换位思考意识是学好基础护理操作课的第一步。

1.2.2 教学方法

(1) 个别心理干预,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经调查, 在静脉穿刺时, 90%以上学生紧张, 少数是恐惧, 原因首先是学生怕疼, 不愿穿刺或被穿刺;其次是怕穿刺不成功, 把血管穿破, 给同学造成伤害;再次是有的学生喊叫、流泪, 从心理上给穿刺者造成一定的压力。对个别胆小, 心理素质差, 不能进行穿刺, 更不愿当“患者”的学生进行说教, 多给予鼓励, 并使之与胆大学生组合操作, 多给予耐心指导, 可使学生的紧张心理得以缓解, 并在教学中引入换位思考理念 (即指人们对各种事物或现象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 。针对学生的现状, 开展“如果我是患者”、“我心中的护士”等演讲比赛,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2) 音乐放松, 充分演示。在实验室播放一些节奏舒缓的轻音乐, 音量适中, 以不影响语言交流为宜。教师要对操作达到娴熟而精确的程度, 开始时采取总体演示, 再分解演示, 逐个讲解要领及方法, 并辅助影碟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 使信息的呈现更准确、更方便、更易于接受。演示完毕, 学生在模型人身上进行练习, 掌握步骤及要领。

(3) 情景教学, 师生角色扮演。请一位学生与教师进行真人操作后, 学生间一对一分别扮演护士和患者, 然后请“患者”谈感受, 并对护士的操作全过程作评价, 并让扮演“护士”的学生谈心得, 教师当场点评, 培养护生的换位思维方式。教师的职业素质、示范性操作中一言一行所表现出的知识水平、专业素质及学生操作中对“患者”的关爱和“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和赞扬, 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学效果。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见表1)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换位 第2篇

江苏省阜宁县芦蒲初级中学 吴建平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如何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真正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好“学生”的角色,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现状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要学习的新内容,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索者。也就是教师要做好心理换位,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从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教案,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想学生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时刻关心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在洞察其心理,及时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初中学生特别喜欢实验,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安排一些实验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如在形成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概念时,关键在于做好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几个对比实验,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每一个实验都要指导学生从现象分析而推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概念都是来源于实践的这样一个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实验

一、在试管中加入5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没复燃;

实验

二、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称好了质量为1克)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木条复燃;从而能很容易得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即催化剂的第一个要点。

实验

三、待实验二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能很快看到不在产生氧气的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后又有氧气产生,此实验可重复多次,好像二氧化锰用不完,学生能自己总结出催化剂概念的第二个要点——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

实验

四、待反应停止后,试管中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后再称量二氧化锰,发现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学生会很容易总结出催化剂的第三个要点——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从这一组实验现象学生能很快获得概念的三个要点,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从而很自然的得出概念。而在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时,也能自如的运用概念,如在设计寻找新的催化剂实验时,总能运用概念中的能否改变速率、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变化、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否变化三个方面进行实验设计,寻找答案。

2、想学生所难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在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

如在教学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这一问题时,从老师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但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对这一问题却难于理解。

那么作为教师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做好“平等中的首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学生的思维去思考,思路是这样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有发生化学变化就看有没有生成新物质,而新物质的性质与原来物质有什么不一样?怎样验证有无新物质生成?接着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的小花。第一朵小花上喷上稀醋酸,小花变成红色,说明酸溶液能使石蕊变红。

向第二朵小花上喷上蒸馏水,小花不变色,说明蒸馏水不能与石蕊反应。

向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小花仍然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也不与石蕊反应。

向第四朵小花上喷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气体集气瓶中,小花变成了紫色。这样分成四步,从学生的思维角度,逐步分析,学生能自己得出二氧化碳和蒸馏水反应生成了一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酸——碳酸。

3、想学生所疑

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突然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显然是学生思维出现了“疙瘩”。此时,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若不及时排除,必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继续学习的障碍,使得思维中断。这时教师就应重新站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找出产生障碍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措施。

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经过实验验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理解其内容时应强调“参加”,“总和”等关键词,不参加反应的不能算到质量总和里。学生对物质有没有参加反应认识不到位,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编制这样的题目进行训练。

1克氢气与8克氧气正好完全反应后生成9克水。1克氢气在9克氧气中燃烧能生成几克水?1克氢气在10克氧气中燃烧能生成几克水?经实例训练后,学生能理解“参加”的真实含义,“总和”是怎么回事,同时能起到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和帮助记忆的作用。

4、想学生所错

教师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常发现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给学生指正后,为了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故意再错一次,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

如在教学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时,学生常常将“+”读成“加”,把“==”读成“等于”,为了纠正,我在读方程式时也故意读错,学生听了以后立即进行纠正,我就自己幽默地轻轻的打了自己嘴巴,提醒学生正确的读法。这样歪打正着,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像这样的例子太多,教师要时常想到学生的错误,及时提醒,不断纠正。

5、想学生所乐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表演中来。高明的教师必须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乐。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凡是可做的实验尽量做,可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尽量让学生动手。积极鼓励学生完成课外实验和家庭实验。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色彩斑澜的化学现象,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烈。会透过现象去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去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

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都是从化学实验中产生的,有化学实验,就高兴,就想动手,就愿意问老师这个实验我们在家里能做吗?等等。我就找资料给他们介绍与每节课内容有关的家庭小实验,学生做了以后,第二天来学校后,给老师汇报,不足之处,老师给以指点,学生高兴万分。

6、想学生所忘

有人说化学知识一学就懂,一丢就忘。化学学科确有许多内容要强化记忆。比较成熟的教师常有这样一种心理体验,即在用到某知识点时,忽然间明明熟悉的知识好像变得模糊进来,此时,教师则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知识也容易遗忘,这是典型的心理换位现象。遇到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以学生的身份出现,和他们一起回忆、识记、联想、推导、验证,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战胜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换位 第3篇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如何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真正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好“学生”的角色,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现状为前提,以学生的视角去审视要学习的新内容,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索者.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好心理换位,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从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教案.

1想学生之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时刻关心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在洞察其心理,及时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初中学生特别喜欢实验,那么教师要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安排一些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想学生之所难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可能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在重温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学习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

3想学生之所疑

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突然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显然是学生思维出现了“障碍”.此时,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若不及时排除,必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继续学习的障碍,使得思维中断.这时教师就应重新站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找出产生障碍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措施. 4想学生之所错

教师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常发现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给学生指正后,为了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故意再错一次,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

5想学生之所乐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必须引导学生自觉地加入到这种表演中来.高明的教师必须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乐.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凡是可做的实验应尽量做,可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动手.积极鼓励学生完成课外实验和家庭实验.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色彩斑澜的物理現象,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强烈.学生要透过现象去认识物理变化的本质,去探索物理变化的规律.

6想学生之所忘

有人说物理知识一学就懂,一丢就忘.物理学科的确有许多内容要强化记忆.有经验的教师常有这样一种心理体验,即在用到某知识点时,忽然间明明熟悉的知识好像变得模糊起来,此时,教师则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也容易遗忘,这就是典型的心理换位现象.遇到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以学生的身份出现,和他们一起回忆、识记、联想、推导和验证,一起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从而战胜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换位 第4篇

局长是在下乡回来的路上把人撞了的。当时小张坐在局长的身边, 双眼紧盯着局长握方向盘的手, 忽视了给局长看路。没想到, 路中间突然就蹿上一个人来, 局长一慌, 连忙去踩刹车, 一脚却踩在了油门上, 这车就箭似的朝那人冲了过去。

小张和魂飞魄散的局长跳下车, 跑到被撞的人跟前, 那人已口吐鲜血有出的气没进的气了。局长便木桩子似的吓呆了。过路的车停下来, 有人拨打了122, 很快, 交警来了, 把被撞的人送往医院, 现场拍照后, 把小张和局长带到了交通事故处理中心。

面对严肃的警察, 局长惊魂未定地说道:“我没想到会撞人的, 真的没想到……”

小张连忙一扯局长, 对局长说道:“局长, 您喝多了, 是我开的车呀!”小张说着, 掏出驾驶证递给了警察, 站在了局长前面。

局长一愣, 瞬间明白了, 立刻退到了小张身后。

由于伤者正在抢救, 生死未知, 肇事者小张必须被扣押。小张对局长说:“局长, 您回去吧。如果人死了, 我可能就回不去了。”小张说着眼里就有了泪。

局长感激地拍拍小张的肩膀, 肯定地说道:“放心, 我一定会把你接回去的。”

两天后, 小张被局长接回了局里。局里拿出一大笔钱赔偿了被撞的人。回到局里, 局长把小张直接领到局长室, 关好门, 亲自给小张倒了杯茶, 递给小张说:“小张, 多亏你了, 当时我都蒙了, 要不是你说我喝多了, 站出来, 恐怕我这局长也干不成了。有什么要求你尽管说。”

小张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没啥要求, 就是我不能再干司机了。”局长连忙摇头说:“这可不行, 你提什么要求我都能答应, 就这不行, 有你给我当司机, 我放心啊!”小张苦笑着说:“局长, 我不是不想给您当司机, 您想想, 我出了这么大的事故, 如果不把我调离司机岗位, 会让人猜想的, 说不通啊!”

局长想了想, 笑着说:“是啊, 说不通啊!这样吧, 你先到办公室跑跑腿搞搞接待, 办公室李主任也快退休了……”

小张就到了办公室。虽然到办公室工作, 但局长外出或下乡的时候还叫小张当司机。不过, 当车行驶在宽敞的大道上时, 局长还做小张的司机。

半年后, 小张被提拔成了办公室主任。

一年后, 小张主任在局长的力荐下, 当上了副局长。只是, 张副局长还是经常跟随局长外出或下乡, 互做司机。

这一天, 还是张副局长和局长俩人开车外出, 局长喝了酒, 借着酒劲儿一屁股坐到了司机的位置上, 结果又撞了人, 而且把人当场撞死了。警察询问时, 局长信心十足地望了一眼张副局长, 退到了张副局长的身后。

站在局长前面的张副局长腰杆儿一挺, 对警察说道:“我们局长喝多了, 我不让他开他非要开, 结果……”■

题目换位思考作文 第5篇

房间显得那么寂静,秒针“嘀嗒、嘀嗒”地打击着四周雪白的空气,再次看了看表,他,怎么还没有来?

他是我从小到大的玩伴,每次,我总是和他一起上学,一起回家。即将迎来枯燥学习的焦虑与上学迟到的担心交织在一起,我不得不去问一下。

刚走进他的房间,电视上耀眼的彩色就连闪了几下。他看了我一眼,便知道我要问什么,说道:“我还没吃饭。”顿时,房间里的空气在此刻瞬间凝固了。

“我在家等你,去的时候就叫我。”我说道。

以前,他总是比我收拾得快,总是经常等我。那时的我总是很着急,经常埋怨母亲,但现在,我似乎准备得太早了。

“嘀嗒”和风声组成了今天的终结曲,天气预报说今天一整天都是阴雨天。

天空更加昏暗了,我的心也更加焦虑和担心起来。

再次走时他的房间,刚想问他,他的母亲恰巧端着饭菜进来,对他说道:“你今天坐车去学校吧!”

我摸了摸额头,于是便独自骑着自行车向学校奔去。又下起了小雨,马路上是那么的宁静,少了一份以前的`声音,是什么呢?

后面传来了摩托车开动的噪声,他从我身边擦过,他笑着、喊着。我笑着回应着,使劲踏着自行车,奋起直追。望着渐行渐远的身影,心中弥漫着失望和沮丧的情绪,还有一点点埋怨。

恍惚之间,他那甜美的笑声和灿烂的笑容再次闪现在我脑海里。好像,这是一段模糊的记忆,以前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同样的路,同样的人,同样的天气,同样的自行车和摩托车,只是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想法。

那时候,父亲也曾载着我经过,我也曾那样对他有过同样的笑声,同样的笑容,他也是以微笑回报,并且也是使劲踏着自行车,奋起直追。

那时,他也和现在是一样的想法吧!

只有经历真正相同的事,才可能会有真正相似的想法,但生活并不会有这么多的碰巧。

梳理·换位·实践 第6篇

一、在“梳理”中学语文

教材编者为我们安排的是以“人生体验”和“精彩演讲”为主题的两组作品。第五单元是依据内容的一致性串联起来的,而第六单元则是根据体裁的同一性编写的。我们可以发现, 这两个单元的内容和体裁都极为丰富:除了直接编入单元教学的课文之外,还在“诵读欣赏”中编入了四首古诗;写作方面,安排了“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和“写简短的演讲稿”两组内容;此外,还有两个专题和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的语文活动。

第五单元中,刘心武的《错过》是一篇哲理散文,写法空灵,语言也散发出浓浓的哲理味和盎然的诗意,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费些思量,所以,这篇课文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文言文,篇幅较长,词语丰富,某些词语略显生僻,写作方法上记叙、描写和议论相结合,这些都是同学们学起来较为困难之处。学习时, 大家可根据“直译为主 , 意译为辅”的原则 , 做三轮翻译:第一轮,只看课文,心中默译,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第二轮,结合书上注释,画出默译时译错的地方;第三轮,结合文言字典和参考资料,完善自己第二轮的译文,可将译文写出来,并想一想为什么有不足。

诗歌学习中,《有的人》第一节以及其他与鲁迅相关的诗句,需要同学们仔细咀嚼品味。李商隐的两首诗,影响都很大,但均不是隐晦朦胧的那种,不会给同学们造成太多的学习障碍。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则因为用典和内容的多义, 会造成学习的难度。建议同学们在简要识记“向秀闻笛”和“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的基础上,理解其中蕴含的“亲朋凋零”和“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尤其是对于诗中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要结合整首诗歌的意境,前后勾连,深入体味。

在梳理学习内容的时候, 同学们可能还会注意到第五单元不断出现的一种写作手法——对比, 这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错过》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对比作为一种论证方法, 突出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增强了议论的力量;而诗歌《有的人》中的对比则增强了画面感,突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人生价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

就阅读教学而言, 第六单元的演讲稿无疑是重点之一,但是本单元作为初中阶段唯一的演讲单元,课文的层次结构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内容也大多明白流畅,所以,这几篇文章不是学习的难点。

二、在“换位”中学习语文

这里说的“换位”,指的是做一回小老师,达到“我的课堂我精彩”的目的! 第六单元被编者安排成“自由读写单元”,同学们可以和语文老师商量,由大家自己来设计教案, 自己执教。当一回老师的体验固然很有趣, 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教的角度来透视课文,把握学习过程,这会让同学们获得更多的启发。建议同学们先组建自己的教学团队, 这个团队最好是由一个学习小组的全部成员组成。同时,要进行科学的分工合作,明确收集资料、主备、执教、制作课件、记录反馈等方面的人员。文本解读是备课上课的第一步,不能只看参考资料,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认知与理解, 最好有经得住推敲的感悟。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好教学的流程,尤其要注意课堂问题的设计,以及对同学们回答的预设,要注意把“语文的东西”(包括“有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言品味与运用”)教给同学们。同学们可以在各自的团队内进行预演, 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在整个过程中,也要及时求得语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总之,“自主教学”的语文课,应该会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涯留下美好的记忆, 甚至会产生超越学习本身的影响!

三、在“实践”中学语文

可以安排三次语文实践活动:

1.关于“叶”专题的实践活动 。同学们可以采集叶子,或者拿出自己珍藏的叶子,在课堂上展示; 还可以进行有关叶子的科学知识的收集和交流, 并把生物老师请来做嘉宾, 对大家发布的有关叶子的科学知识做简要的总结与评述; 或者请音乐老师来教大家唱一首《绿叶对根的情义》;同学们再以比赛的形式, 背出课本里的几首关于叶的古诗,请语文老师讲讲“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在自然界的叶子与诗文世界中的“叶子”之间的沟通中,我们便实现了跨学科学习,这不只是知识的交接,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心灵感悟的融合。

2. 热点问题研讨 : 确定热点——收集资料(相关资料、形成背景、现实状况)——形成思考(对热点本身及其发展走向的思考、预测)——交流研讨——总结反思。

3.举办一次演讲比赛。

举办一次以“青春与梦想”为主题的演讲会。从设计方案到具体组织,均由同学们自主进行,可以邀请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担任评委,并进行最后的现场点评。需要注意的是,演讲要有明确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生动材料,条理要清晰,语句要明白晓畅,还要真挚而充满激情。演讲时最好脱稿,语言抑扬顿挫,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和互动性。

“换位思考”教学反思 第7篇

换位思考是指从对方权益出发,为对方目标提供平台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突破固有的思维习惯,解决常规性思维下难以解决的问题;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认识自我;了解别人的心理需求,实现真诚沟通。

教学中的换位思考是指教师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及效果,将认识立场转换到学生的位置上来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换个角度组织教学;或是学生改变自己的角色,以“责任人”的身份重新审视教学,转换思维,自主学习。教师走下讲台,成为积极的“倾听者”,支持、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走上讲台,担当课堂的“代言人”,阐述、论证、评价教材内容。教师的换位思考,有利于走出“自我”,克服主观武断意识,实现从“主观”向“客观”的转化;学生的换位思考,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缓解心理疲劳,实现从“客体”向“主体”意识的转变。换位思考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和学生间因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思想认识等不同而造成的教学双向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差距,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克服教师单向思考方式所带来的主观性、片面性和武断性,为学习者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双方的教育教学沟通达到最佳的融合状态。

二、换位思考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换位思考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模式,教学过程不再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获取,更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科研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换位教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的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其基本要求如下:

首先,学生主体地位必须突出,学生是课堂的组织者和驾驭者,真正成为建构知识的主人。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要摆脱对教师过多的依赖心理,主动地根据现有的信息去思考、假设、判断、概括和总结,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的学习活动,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宜选取难易适当的教材内容,要求学生预习,查阅相关资料,或围绕主要内容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判断、分析。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按照自己对内容的理解,讲解主要问题,或者讨论,最后由学生作评论性总结发言,教师总评。这样学生就扮演了教师的角色,预习、讲解和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过程、知识构建的过程。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效果是比较好的,一方面学生对学习内容认识比较深刻,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突破重点和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顾问和指导。

在换位思考的课堂上,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你上我下的角色换位,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要融入到学生的世界,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关键,教师需要选择难易适度、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材料;需要设计合理、有深度、有意义的任务、活动;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相互交流;以及创造和谐、愉悦的环境和气氛等。实际上,教师担当了引导、帮助、顾问和支持的角色,即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这种多重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知识,从新的角度把握教学脉络,从新的高度观察和组织教学。可以说,换位思考触动了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自身素质方面的思考,对教师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三,换位思考教学模式必须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避免从教师“一言堂”转向学生“一言堂”。

换位教学的目的,就是促使每个学生掌握、加深所学知识,发展智能,它是集体智慧迸发和群体脑力活动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机会均等,都有权利和义务陈述自己的观点,哪怕是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人人都应成为这种教学方式的主体。当然,学生每学期要学习几门课程,不可能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一门课程上,况且一个学生的精力、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若把几个学生组织在一起,互有分工,相互讨论,不仅可以减轻个人的负担,也可以提高对问题的理解深度。

小组合作形式是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使个体行为成为集体智慧的一部分,淡化了个体与群体的对立。个体行为以集体行为为依托,学生个体的“声誉”、“地位”、“影响力”从属于小组集体,即使个体行为被群体予以否定,学生仍会积极探求为集体效力,因为在换位教学模式中,受到环境评判和检验的是小组集体而不是个体。学生个体会彼此帮助应对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个体的安全感意识增强,学生潜在的口才、学识及各种能力被激活。在换位教学的环境中,对学生而言,一方面更富有挑战性和竞争性,另一方面将为每个学生潜能的激发创造空间,有利于构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第四,换位思考教学模式的实现必须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

换位思考教学模式得以实现的前提要有充分的材料和方便构建的支持性环境。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像、声音、动画配合文字,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表现力,增加课堂信息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实施网络课程教学,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流空间和便捷的交流手段,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三、换位思考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践意义

知识是促进发展的手段,思考是完善人性的动力。换位思考教学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对于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具有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构建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健全人性的形成。换位思考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念,鼓励学生自己找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并对教材内容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选择得到教师的尊重,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提供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视野更开阔,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构建其个性发展空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很少有机会或只有少数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大部分时间处于沉默状态,只是接受来自教师的信息,缺乏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因而教学效果、学习效果均不太理想。换位教学法把学生摆在“学习责任人”的位置,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以小组形式集体备课,以表演、对话、讨论等形式讲课。学生准备充分,有话可说,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生互动,讨论热烈。这种氛围无疑为学生创造了运用知识表达思想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完全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语言交流氛围,使学生心理上怕犯表达错误的压迫感和拘束感减少了很多,学生变消极地听、记为积极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环节也由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的重点真正从传授知识转向提高综合能力。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学生的研究不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虽然两者在提出问题、推断结果、制定计划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学生的研究活动更多地体现为培养探究的兴趣与意识。当学生可以从多角度看待事物时,问题情景就能吸引并维持学生的兴趣,还能使他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致力于解决问题的主体,他们识别问题,并努力探求、理解问题。学生作为一名研究者角色,不断地了解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求知欲和好奇心,形成勇于创新的态度。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换位思考教学的一个潜在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社会性,让他们学会交往与合作,能与人友好相处,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技能,是在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相互交流。在小组集体备课、小组集体担任专家组等活动中,学生通过协商和讨论,共享专业知识,共同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相互交流和鼓励,共享群体的思维与智慧,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愿意合作也善于合作的人。同时,学生在人格平等的环境里学习,也有利于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更能体现其个人价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获取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自己,“换位思考”特别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鼓励学生跨出自身角色限制,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尝试自己做教师,对内容进行再加工,这一模式对学生自觉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一安, 刘润清.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1) .

[2]庞维国.从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全球教育展望, 2002 (5) .

换位思考解难题 第8篇

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看事情,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笔者认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经常换位思考,可有效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融洽干群关系,提高执行力水平。“换位”到位,事半功倍。

在推进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有些管理者喜欢拿自己的工作经历说事儿,张口闭口“我那时怎样”,却很少从提高职工的安全风险控制水平上下功夫。现在的年轻职工大都学历高、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如果管理者总是简单套用自己的经验,不仅达不到说服帮教的目的,而且还会让他们产生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管理者要学会调整视角,转换身份,多倾听、少指示,努力从职工的言谈话语中听出他们的真实想法,查找出安全风险中的思想隐患。

换位思考,表面上看是工作方式,从根儿上讲是工作态度。把职工的思想困惑当做自己的困惑,把职工的工作难题当做自己的难题,才能取得换位的真实效果。管理者眼里不起眼的小事,在职工心里也许就是了不得的大事。管理者不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对职工违章违纪行为没有查清真正原因就妄下结论,这样容易伤害职工的感情,甚至埋下安全隐患。

人称换位匠心独具 第9篇

上面这段节自《鸿门宴》的话中, 沛公一会儿“臣与将军”, 一会儿“将军与臣”, 是史书流传有误, 还是沛公有意为之?要弄清这句话的真正含意, 须深入探究此话产生的心理背景。

刘邦进入咸阳后, 与民约法三章, 得到百姓的支持, 关中王的梦想指日可待。然而沛公左司马曹无伤的告密, 使刘邦后院起火;项王谋士范增的火上添油, 更使原本尖锐的矛盾激化。项羽冲冠一怒, 40万精兵压境, 刘邦的形势风云突变, 即将变为现实的梦想转眼又将成为泡影!野心勃勃的刘邦岂能甘心?可势单力孤是不争的事实, 不自量力的抵抗无疑只能是自取灭亡。低三下四甘为儿臣?这又与沛公的本性相悖。如何既能褒己责人挽回自己的面子又能不激化矛盾以避逃战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一番话可谓是不卑不亢, 攻守兼备, 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思想。

体育换位意识阐析 第10篇

在以前的教学环境下, 我们一线体育教师的职责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没有或者很少有培养学生健康知识的意识, 更很少涉及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就根本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现代健康观的教育了。我们习惯了教, 学生也习惯了听。主动权在教师,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 教学变成了真正的“教学”。其结果就是, 我们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很累, 体育课变成了一场彼此博弈的游戏。老师提醒一点, 学生就做一点, 老师离开了, 学生就开始自由活动, 很难形成良好的互动, 教学效果也很差。老师难以理解学生, 学生也不理解老师, 彼此是一种微妙的独立关系, 好像师生是好不相关的。

而现在不同了, 老师要在新的形势下去改变教学方式, 变主为客, 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一个服务者, 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体育教学活动, 去理解体育教学改革, 去尝试发现新的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模式, 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这当中, 最重要的就是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 用换位意识来面对教学活动。

所谓换位意识, 是指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 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情感体验, 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 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 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即是一种理解, 也是一种关爱。

当然, 要想真正理解学生, 就得首先学会理解自己, 试想一个根本无法明白自己需求的人又怎么会理解别人的感受呢?所谓认同此心, 心同此理,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心里学上来说, 心里体验是一种或几种实践活动在人意识中的反映过程, 是自我本位的一种情感。我们要想真正理解学生, 就要先去学会体验自己的内心情感, 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的感受如何, 这种感受是如何得到的, 又是如何发展成为一种自我需要的。最为一个体育工作者, 一个一线教师, 几十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深深爱上了体育这门课程, 但这也会妨碍我真正的去思考这种爱背后的原因。追本溯源, 考上体育学院, 走上体育的道路, 是源自我对体育的热爱, 源自自身的身体素质。但这种最原始的热爱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回忆童年, 最早的游戏行为便是体育活动的萌芽。那个时候, 根本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 也谈不上什么对体育热爱, 只是一个孩子对游戏的本能向往。而后的岁月中, 这种游戏的行为开始逐渐的演变为对体育亲近行为, 训练辛苦, 但潜意识里从没有把它看做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反而乐在其中, 流汗时没有痛苦, 而是快乐, 练习的腰酸背痛时, 不感到烦躁, 而是一种成就感。所有这一切, 都是源自把体育看做游戏的那种意识。

而走上工作岗位后, 体育变成了养家糊口的行为, 但这种行为却并没有改变我对体育的看法, 那种游戏意识是始终存在的。只是很少意识到它的存在。体育是快乐的, 是可以让我忘记烦恼的, 是可以让我在大汗淋漓后摆脱一切的。

明白了自己的心理, 我便开始尝试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为什么要上体育课呢, 他们真的感兴趣嘛, 他们想在体育课上得到什么呢?很多很多问题开始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慢慢的我开始逐步的了解学生们的想法了。

可以说, 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即使是同一阶段的学生, 由于性别和个体的差异, 对同一门课程的要求也天差地别。比如, 对于大一新生, 他们上体育课还真有点高中的兴奋劲, 毕竟刚刚迈入大学的门槛, 对一切都很感兴趣, 也很想知道大学的体育课是什么样的。所以, 上课的积极性比较高, 无论是学太极拳还是其他什么, 都是热情高涨。那么这个时候, 我们就应当因势利导, 将大学体育课的教学目的和他们的兴趣紧密联系起来, 让他们在入学之初就对大学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 将一些健康观的知识渗透到体育课的教学当中去, 潜移默化的影响同学们的健康意识。

而对于进入大二的同学来说, 他们已经不再有大学刚入学时候的激情, 事业不再仅仅局限在大学的课程上, 而是有了更多的业余生活, 他们开始关注广泛的大学生活。而体育在他们看来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甚至一部分学生仅仅把体育课看作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或者是拿学分的手段。个别同学也只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关注一些, 而对于那些可以全面发展他们体质的科目视而不见, 甚至避之不及。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采取了将体育课与同学们的业余生活紧密结合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 我们将健美操和同学们热衷的交际舞联系起来讲解的方式, 让同学们掌握肢体协调的技能, 提高身体素质。实践证明, 这种把教学和学生的业余爱好结合的方式还是非常有效的。

当学生进入大三之后, 课业压力增大, 续本问题、就业问题开始慢慢浮出水面。同学们的心理压力也开始增大。个别同学开始逃课去学习续本的课程, 体育课在个别同学眼里变成了无关紧要甚至是毫不相干的事情。可以说,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理解同学们的心理, 理解他们面对的压力。在这个阶段, 我们采取了, 将体育教学与就业相联系的方式, 给同学们讲解就业后的一些保健知识, 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职场的压力, 如何在今后紧张的生活和工作中合理安排体育锻炼的时间, 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同学们对这种直面职场的体育教学非常的欢迎, 一些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同学回到母校看望我们时, 还不时的提起此事。

应该说,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只要作为教学主导的我们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站在学生的角度, 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 认真倾听他们的要求, 了解他们的需求, 制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摘要: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让大学体育课的教学进入了一个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彻底转变健康观念的时代。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大学体育教师, 我们应该转变观念, 学会换位思考,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认真研究, 仔细分析学生心理的基础上, 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 切实提高学生身体心理素质, 树立学生全面、正确、合乎时代要求的健康观念。

关键词:体育,换位意识,学生

参考文献

[1]周岳水.高等学校体育与新世纪人才培养[A].首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2.

[2]张应春, 王成勇.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策略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 2006, (03) .

上一篇:虚拟现实技术发展下一篇:肝脏穿刺活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