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插图利用论文

2024-05-12

课本插图利用论文(精选12篇)

课本插图利用论文 第1篇

“田凭”是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1862年)忠王李秀成发给金匮县黄祠墓祭的土地所有权凭证,发现于荡口镇人家所藏的弘 治本三国 志通俗演 义内,为连史纸 墨刷,墨笔填写,高29.8厘米,宽27.3厘米,现藏于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田凭的内容见右图。

教科书编写者选用“田凭”的意图 是与“历史纵 横”相互印证,“说明了现实生活中太平天国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保护农民 土地所有 权”。[1]P155-156但是陈德 运指出金匮田凭“保护的并非是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仍然是对原有土地关 系的确认———保 护原有田 主土地所 有权”,与教科书编写者的原意背道而驰。[2]这不能不说是课本编写的一个瑕疵。不过经过精心的设计,瑕疵也能成为指导学生独 立思考和 自主探索 的绝佳教 学资源。回归文本,围绕插图“田凭”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开展“《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这一子目的教学设计。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凡天 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 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 处以赈此 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除 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荳苧蔴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

———《天朝田亩制度》

结合材料一,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请你说说《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怎样分配土地?它体现了农民阶级什么样的愿望?这对当时的农民战争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过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了解《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认识到《天朝田亩制度》作为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提出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张,体现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鼓舞了广大农民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之中,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当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有一定的了解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分析插图“田凭”所蕴含的信息。

材料二:插图“田凭”(注:太平天国 壬戌十二 年即1862年。金匮县是清代常州府所辖的一个县。花户泛指纳税民户。黄祠墓祭指宗族祭田,主要经营方式为租佃。)

根据材料二,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和探究:课本说这张田凭是发给农民的,你赞同吗?如果反对,请说说你的理由。

利用课本的瑕疵,教师可以激活学 生探究的 兴趣,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图像史料中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发现“田凭”并非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从而得出课本插图名不副实的结论。这个教学过程的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证据意识。在课堂探究气氛逐渐浓郁的时候,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请你谈谈太平天国政权在金匮县采取了什么样的土地政策,这与《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有 什么区别?启发学生 抓住“自置”、“完纳(银、米)不得违误”、“所 有自份田 产并无假冒隐匿等弊”等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出太平天国政权在金匮县实施的土地政策是先组织查田,如果田主没有假冒隐匿田亩数额的情况,就发给凭证,保护田主的土地所有权,而田主则需按照天朝定制每年缴纳银、米。通过与《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对比,学生不难发现在太平天国治理区域内,土地的获取方式不是“按人口和年龄分配”,而是“自置”;粮食缴纳方法不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而是按照规定缴纳银、米;土地关系不是“凡 天下田天 下人同耕”,而是承认 田主土地 所有权,不论田主是地主还是农民。在一系列对比 之中,学生不禁会产生疑 惑:既然《天朝田 亩制度》是纲 领性文件,为什么太平天 国政权不 执行既定 的土地分 配方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教师可以顺势导入下一段材料。

材料三:甲寅四年(1854年)“贼常例各馆皆具人数,每十日赴典圣粮领米人一斤,斤不过七合,米不足,改给稻,仍一斤,砻米仅四 合,稻亦不足,止给半斤,极至四两,因令人喫粥。然稻四两得米止合余,即作粥亦不饱,咸有怨言。”

———《金陵省难纪略》

针对材料三可以设计这些教学问题:请你说说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政权面临了怎样的困境,太平天国施政大纲无法付诸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这段材料反映出1854年天京严 重缺粮的 情况,并且已经到了“咸有怨言”的地 步。在学生对 天京粮荒 有基本了解后,教师可以配上一段解释性说明: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随着行政机关的扩充和供给制的实行,主要依靠克复州县获取粮食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天京日常的粮食需要。与此同时,外部严峻的军事形势和频繁的军事行动也大大加重了太平天国的粮食负担。《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情况下完全不具备实施的主客观条件,并且是缓不济急的。[3]P781-786根据材料的描述和教师的说明,学生很容易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根本无法实现,具有严重的空想性,而太平天国政权在金匮县实施的土地政策则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是太平天国后期严峻的斗争形势所催生的一种权宜之计而已。”[4]当然,历史事件 的因果关 系并非线 性的,往往是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天 朝田亩制 度》的难产不仅仅来自严重的外部军事压力及粮食危机,也在于农民阶级内部的腐化和堕落。在学生们有了如此认识后,进而引出“天国悲剧”一目的学习。

课本插图是历史教师最容易接触到的教学资源,但往往最容易被忽视。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深度挖掘插图背后的历史信息,如何与教学主题相结合,并能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以下三点建议可资参考。

首先,掌握插图信息,判断插图的准确性。在“用课本教”的理念指导下,教师不再把课本奉为圭臬,而是作为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大胆质疑、增补、删减和 整合,力求使课本更贴近历史教学情境。插图的灵活运用在本质上就是教 师依据教 学需要对 历史课本 的“二次开发”。既然是“二次开发”,教师不仅要了解插图的出处、时间、背景和内容等基本要素,也要知道教科书编写者选用插图的意图。但掌握基本信息还只是开发教学资源最基础的步骤。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重视课本插图 的准确性,根据课本 编写者选 用插图的 意图,判断插图的使用是否符合情境与史实的统一,敢于质疑课本和教参的权威。信息搜集和准确性判断是灵活利用课本插图,深度开发教学资源的奠基石。

其次,根据教学主题确定课本插图的挖掘深度。太平天国运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立意不高和教学主题不明。基于单元主题的整体考量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如果说人教版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单元主题可以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那么具体到课,“太平天国领导人探索救国之路”即可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人教版《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共有六幅插图,分别是《洪秀全》、《太平天国形势 示意图》、《曾国 藩》、《全盛时期太平天国都城下关的景象》、《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和《〈资政新篇〉书影》。在六幅课本插图中,前四幅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有关,只需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即可,而后两幅有关太平天国领导人提出的两项救国方案,最能体现农 民阶级在 近代社会 的革命性 和局限性,是本课的核心所在,可以深度挖掘,灵活利用。

90后经典小学语文课本插图 第2篇

刚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怀旧帖,里面汇集了一些80、90后经典小学语文课本插图,看到觉得挺有意思的,拿上来放放。记得以前小时候每逢新学期领新书时就特兴奋,其中最期待的就是语文课本。因为那时课外读物还相对匮乏,语文课本总被拿来当故事书来看,往往一发下来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打开翻看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童年时光真美好,时间也过得飞快。

各位80、90后,以下这些经典语文课本插图你还记得多少呢?看后是不是觉得感触良多啊。《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

《赠汪伦》:

《完璧归赵》:

《蜜蜂引路》: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伽利略》:

《凡卡》:

《小摄影师》: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伟大的友谊》:

《乌鸦喝水》:

《小蝌蚪找妈妈》:

《老舍家的猫》:

《琥珀》: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中的戒尺》:

《吃墨水》:

《让我们荡起双桨》:

《下雪之后》:

《挑山工》:

《他是我朋友》:

《我的父亲李大钊》:

《一夜的工作 敬爱的周总理》:

《珍贵的教科书》:

《倔强的小红军》: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飞夺泸定桥》:

《狼牙山五壮士》:

《卢沟桥的狮子》:

课本插图利用论文 第3篇

(一)巧用插图,创设情境。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很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导入经常采取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种模式,学生就会厌烦。因此,教师一开始就要激发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欲望。所以要巧用本节课上的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导课方法。例如,《文艺复兴》一课,首先请学生分析《蒙娜丽莎》一图,这幅画以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神秘的微笑”征服了世人。那么,这幅画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呢?该作品又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时代精神?作者在这个时代起到怎样的作用呢?通过一看一问,缩短了历史与现实、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注意力、兴趣被老师调动起来,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在导入选择插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图片,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插图为核心,围绕插图拓展教学。

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起到“以图代文,无文之史”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以一幅代表性的图片展开历史课堂教学。“西周分封示意图”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幅历史地图。在地图上,小红点代表同姓封国,小圆圈代表异姓封国。重要的封国燕、齐、鲁、卫、晋、宋、楚、吴等都在地图上有标示,并且对这些分封诸侯的身份进行了分类说明,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舜后代妫满在陈、封异姓功臣姜商于齐等。因此本节教学就可以以此为核心拓展教学。通过对分封示意图的分析,学习本课内容,为什么要分封,以前是如何统治,分封对象、目的,如何维系这种分封制,如何评价?这样可以将本课历史史实浓缩于该示意图中,一个图涵盖一课内容,一个图解决一节教学内容。

(三)图文结合,相互融通。

单纯的文字教学和单纯的插图教学,都会使课堂教学显得单调乏力。必须巧用插图读取文字信息,同时也要将文字内容给以空间化、时间化、动态化。同时图片和文字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要融合好,否则,会使整个课堂显得混乱无序,不能突出重难点。

历史插图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它是课文内容的必要补充。对于前后有关联的历史插图加以比较,必然会对理性知识的理解起到强化作用。能够理解插图语言所表达的历史内容的前因与后果,应为培养历史地理观的更高层次。诸如古都名城的兴废,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政权和国家的形成与演变,世界局势的发展等等,均可借助于地图所呈现的历史地理要素,通过对隐性知识的挖掘而获知其因果所在。对比一下隋唐至两宋的各幅图,可以找出古都开封兴废的原因所在,历史地理因果关系通过地图中的隐性知识揭示出来。

(四)以图导悟,德育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不是单纯讲述历史史实,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书本插图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在进行日本侵华战争的教学中,要结合书本的插图,引导学生通过画面直观地感受日本法西斯的残酷、野蛮,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不忘国耻。同时再针对现实中的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等抹杀战争罪行的行为,引导学生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认识到国力衰弱的危害,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肩负振兴中华,兴我中华的历史使命,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总之,教师恰当地运用历史插图,能使学生愉快主动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刺激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形象,为历史概念的形成、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供感性基础,深化课堂教学效果。

课本插图利用论文 第4篇

一、利用课本插图导学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生物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直观、贴近生产生活的特点而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领略生物就在自己身边的新奇感。生物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生物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当学生领到崭新的课本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怀着好奇心,把课本从头到尾翻个遍,并被其中一幅幅新鲜、形象、直观的插图所深深吸引。因此,教师在第一堂生物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时机,结合《致同学们》的内容,引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例如,教师可问学生:你知道自己在母亲的肚子里是长什么模样吗?当学生还在摇头、疑惑、七嘴八舌时,教师引导:大家可以观察绪言中胎儿的图片。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进而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根据《致同学们》中的三幅图(图1、2、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人的一生。接着,教师追问:你知道试管婴儿吗?听说过克隆哺乳动物和转基因食品吗?引导学生看彩图4、5、6、7,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生物世界的神奇、科学技术的伟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图的同时,还要注意创设能让学生“想问不成,想答而不能”的情境,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此外,各章节的各种生物形态结构示意图、实验探究步骤图、生物生长过程图、生物的生理活动示意图等插图都具有浓郁的趣味性、直观性,教师可通过导学引领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以此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稳定兴趣,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课本插图导学引领,加强实验教学

伽利略曾说过:“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语言、文字的叙述过于抽象,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加强实验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课本P36-39的插图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学生代表的讲述中不断提出质疑,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各个结构的作用,加深对显微镜结构、作用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教师的质疑(显微镜操作中注意的事项),使学生对显微镜规范性操作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幅清晰完整的实验方法步骤图,能够直观、明确地表明该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操作方法、实验顺序。因此,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课本插图,对于确保生物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获得良好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帮助学生学习、记录、复习有关实验内容和实验技能,对培养学生设计生物实验的能力等均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又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4~6人为一小组认真阅读P91课本插图,然后设计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方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内交流的同时不断提出质疑。通过教师的导学引领和课本插图的利用,变教师的独讲为学生的自主学,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利用课本插图导学引领,促进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夸美纽斯曾说过:“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概念教学是许多生物教师觉得较难处理的部分。新教材中形象、直观的插图为概念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光合作用”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本插图,说出每一个演示实验图设计的意图,接着指出教材P130中“光合作用示意图”中的箭号、绿色的叶片、阳光分别表示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给光合作用下定义,再与课本中的“光合作用的实质”作比较,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又如,在“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八年级(上)P10“家蚕和蝗虫生殖发育过程图”,对比图形中的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结构特点,这样学生对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变得简单、深刻多了。

四、利用课本插图导学引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爱因斯坦曾说过:“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历史不具有可重复性,图片资料比文字资料更能触动人的心灵。新教材配合生物科学发展史,刊印了露西少女、东非人化石、珍妮古多尔和黑猩猩交朋友的照片及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图片、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肉汤腐败实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图片及内容,鼓励、引导学生谈谈从这些科学家身上学到了哪些可歌可泣的精神,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建立都要经过对大量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以及对相关资料、数据的归纳整理,经过科学推断提出假设,再经过证实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具体运用而得到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及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推论,而且还要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通过利用大量的事实插图引领导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利用课本插图导学引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地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地方,一旦遭到破坏,将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为了保护地球环境,人人必须有“环境为我,我为环境”的意识,这就要求从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初中生环境意识的最直接、最有力的主阵地。初中生物课本中许多插图材料为环境教育提供了直观、明了的素材。教师通过引领学生阅读一幅幅鲜活的、震撼人心的图片,不断冲击学生的心灵,再激励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感想,让学生明白人类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的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总之,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很多,我们生物教师应立足学生学情和教学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利用课本插图导学引领,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也仍需广大生物一线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发挥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功效。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很多,课本插图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利用富有趣味性、指导性的课本插图,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加强实验教学;利用形象、直观的课本插图,可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进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 第5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课文配有插图,这些插图鲜活、直观、富有儿童气息,易于小学生观察理解,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配合,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挖掘课文插图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在新、异、奇的情境中生动、形象、具体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第一、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倡“乐学原则”。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者趣也。也就是说,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学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就是针对儿童认知心理,运用生动有趣的插图进行诱导,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新奇、有趣、亲切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亲人》一课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的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的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利用好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

点。课文中有的插图体现了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用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丰碑》第七自然段时,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回答下列问题:倚靠在树杆下的老战士衣着跟周围的人有什么不同?他的动作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神情镇定安详?通过指导看图,避免了抽象的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领会词句的含义。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既训练了学生个人的观察能力,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既提高了学生准确生动地观察描绘人物的能力,更准确地把握了老战士这一人物典型的形象。

第三、利用好插图,能帮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如教学完《长城》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总结:看着这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屹立于崇山峻岭上的长城,想起那些古代劳动人民是使用着怎样简陋的工具,又用着怎样的毅力来完成这一被称为“世界奇迹”的伟大工程。同学们,你想说点什么?由此,让学生感受长城的气势,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四、充分利用好插图,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新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需要记忆背诵,这无疑会给部分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把插图转化为文字,学生就容易记忆了。如《卢沟桥的狮子》

一课,课文要求学生背诵描写狮子形态的第二自然段,由于狮子的形态一共有五种,学生很容易混淆。文中配了三幅插图,把狮子的形态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凭借这一优势,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大略记清狮子形态的顺序,再多次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让学生配以相应的动作,接着抛开文字内容,让学生看插图进行记忆背诵,结果平时难以背出来的学生也就很快背出来了。

第五,借助插图,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小学习作教学是启蒙打基础阶段。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应放在首要地位。因为小学生只有观察得好,才有可能把作文写好。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很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会观察的方法,增强观察的能力,从而为习作打下基础。如教学《小站》一文时,可先让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说说图画的内容,再将学生引入课文,了解作者的观察和写作顺序,让他们从中学习观察方法;当完成这课教学后,再让学生进行学法迁移,学习《小站》一文的观察方法,亲自观察校园的一角或自家、邻居的小院;最后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就能降低习作的难度,让绝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尝到习作成功的快乐,从而让他们从小增强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六、利用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收

获创新的花朵。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强,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激发兴趣,他们就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不断的创新。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选取一些激发学生兴趣、想象丰富的事例,就能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学生的兴趣一旦提高,就会展开非凡的想象,他们的思维就会绚丽多彩,散发出创新的火花。如高鼎的《村居》,作者将自然景物和活动的人物巧妙地融合在一幅画面里,赋予了早春二月乡村景物新的意境,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让人读来心旷神怡,除了那明媚的春光令人沉醉外,一颗童心仿佛也飞到了空中,让人浮想联翩,令人神往。教学时,出示文中插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伴着美妙的古筝乐,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仿佛身临其境。你听:地上的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快乐的唱歌。杨柳的绿枝条抚摸着堤岸,轻轻地摆来摆去,放学回来早的孩子,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特别是对孩子放风筝内容的想象,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创新的光彩正渐渐绚烂。

生1:哦---放学了,同学们高兴地跑着,跳着,大家一边跑一边整理着自己的风筝,议论着怎样进行风筝比赛„„

生2:一个扎着小辫的孩子高高地举着一只五颜六色的老鹰风筝,一边跳,一边叫“快!快!”“注意,小心挂在树枝上”„„

生3:快看哟!我的风筝正在和云朵比高低嘞!在这个拓展的过程中,学生眼观画面,放飞想象,完成了一次想象再创造的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爱想象是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由的联想。

1、提出假设,启发想象

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引导观察图上能看到东西外,还要启发学生想象图上没有出现的东西。或把图上的内容作一假设,变换,让学生想象新的条件下的新情况,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小松鼠找花生》一文中,花生特殊的结果方式让小松鼠犯难了,而插图帮助小松鼠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教学中,一位教师作了假设,把小松鼠假设为小蚯蚓,让学生说说小松鼠来到地下会看到什么,它会怎样想呢?爱想象的低年级学生对于这样的假设很感兴趣的。有的小朋友说:“小松鼠到地下,它艰难的向前爬呀爬呀!一会儿看到了一串串花生,它终于明白了,原来花生的果实长在地下,而不是挂在枝头。”有的说:“呀!地下太暗了,小松鼠爬呀

爬,头上不知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一抬头,发现原来就是苦苦寻找的花生。它连忙摘了一大串,然后钻出了地面。”„„这样的想象训练满足了学生的爱想象的心理,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插图直观、形象,易于小学生接受。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一幅插图,描绘了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的情景。在教学中,一位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首先着眼于整个画面,对各种事物都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让学生对当时的环境有个大略的了解。在观察整个图画的基础上,重点观察邱少云的动作和面部表情,最后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的事物联系起来,想象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让学生创设课文中所没有或比原文更生动、更形象的情景来。学生通过观察图画,阅读课文,想象情境,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从而进一步体会邱少云的内心世界和他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精神。

第七,充分利用好插图,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1、让学生在展现情境中感知美。课文插图以形象、直

观的画面展示了课文内容,同时因为色彩鲜艳,生动逼真,又使它具有一定的美育功能,恰当地指导学生看图,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爱美之情。人教版第十册《阿里山的云雾》一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教师可在学生学课文过程中,适时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体会文章中的“笼罩”、“遮蔽”、“笼着”、“汇成”、“漂浮”、“插”等词语,想象千变万化的秀美画面,体会作者对阿里山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给人的美妙意境。凭借插图,把学生带入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阿里山,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让学生在读读画画中表现美。一篇好的写景文章,一首诗歌,往往就是一幅深刻意蕴的画。以图配文,可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到美的认识。《暮江吟》这首古诗词句优美,浅显易懂。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读诗、画图、涂色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美景。①读诗。学生借助注释、字典读诗,边读边画,教师巡查指导,抓重点词“铺”、“可怜”组织讨论,为学生释疑、解难。②画画。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并联系生活实际画出夕阳、江面、露珠、新月。初步感知诗中所描写的景物。③涂色。绘好草图后,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用橙红色或金黄色涂色,绘出夕阳的余辉斜照江面的景色,来表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意思。江面的一半用

碧绿色来涂,表示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江面的另一半用红色涂,表示夕阳的余辉映照在江面的颜色。

三、四句诗,可让学生大胆想象,将露珠、新月融为一幅图,再配上草绿,深蓝色的夜空„„绿、墨、蓝等颜色的大胆使用,勾勒出深秋时节夜晚的幽深意境。④吟诗。通过画画、涂涂后。一幅幅《暮江夜景》图跃然纸上,此时,再让学生看着图反复吟诗,诗画交融,学生就深深地领悟了全诗描绘的美丽景色。学生运用不同的彩笔、图案,借助插图,在纸上涂抹出不同的色彩,这简单的形式把每个学生隐形的思维过程外现了,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利用课本插图培养低段学生说写能力 第6篇

关键词: 课文插图    低段学生    说写能力    培养方法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审美品质,编者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充分挖掘绘图的美育功能。绘图者用心领悟文字教材,体悟编者意图,认真创作,力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陶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特别是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插图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对学生学习语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插图往往被忽略或轻易带过,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下面我就利用课本插图培养低段学生说写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合理利用插图提高阅读兴趣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对于写话也不例外,但低年级学生对冰冷的文字毫不“感冒”,他们直观思维较强,翻开课本后往往首先受插图吸引,看到课文中感兴趣的插图,才能主动阅读相关文字。教师应该珍惜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有效性问题,让学生积极拥抱文本。

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配有两幅驯鹿的插图,图中可爱的小鸟惊奇地望着树下的驯鹿,驯鹿慈爱地望着树上的小鸟,画面宁静和谐。在学生怀着奇怪的心情看插图的时候,老师如果能顺势引导小鸟为什么这样奇怪地看着驯鹿呢?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很自然地走进文本,并对文本产生浓厚兴趣,为课文学习奠定情感基础,也为写话提供词汇和句式保障。

二、有效使用插图,训练学生观察能力

看图写话是低年级学生写话的一种常见方式。由于学生的直观思维较强,观察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尚未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拿到图片之后不知道如何观察。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抓住课本插图这一优质载体,培养学生观察图片与分析图片的能力。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月亮湾》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按照先整体后部分然后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整理观察到的内容,然后在课文中标注出自己看到的景物,学生经过对比很快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就是自己的观察顺序,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自然而然就萌发了按照“观察顺序来表述”这一想法。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基本都能掌握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观察要从整体和部分两个角度进行,学生的说写是观察的再现,自然就杜绝了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混乱现象。

除了利用插图教给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我们还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搜集图片所表达的信息,揣摩作者表达的意图。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秋游》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图中哪些景物可以看出图片上画的秋天?”“图中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针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观察和分析,很快得出所要的答案。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可以从人物的形体外貌、衣着服饰弄清人物一些显性特征,从动作表情揣摩人物的一些隐性特征,观察环境特点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唯有如此,学生的写话练习才会在人物描摹上丰满,在情节叙述上具体。

三、利用课本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

学生所积累的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他们的想象能力。想象力的发展在习作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水平,利用课本插图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这一环节就必不可少。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往往看到的是静止的人或物,他们表象的缺乏注定不能有太高的想象水平。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供以问题为载体的支点,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加入合理丰富的想象。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思考“爷爷、奶奶会和我说写什么,表情和动作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合理想象,使原本静止的课本插图活动起来,使单调的人物剪影丰满成活生生的形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训练,就会让学生的想象成为一种自觉,也会让学生的写话更加鲜活。

四、利用插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说话是写话的基础,利用课本插图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低年级学喜欢表现自己,经常在课堂上叽叽喳喳,但是由于词汇和句式的欠缺,缺乏必要条理性和连贯性训练,口语表达往往有呈碎片式和跳跃式的特点。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学生喜爱课文精美插图这一契机,用好课本插图这一良好素材,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大量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说话中提高说话能力,从而达到更好地写话这一目的。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谁的本领大》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三幅插图,让他们加入合理想象说说每一幅图都表达了什么,然后让他们连起来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学生很快能体会到按顺序表达的重要性,基本都能连贯讲述故事的前因后果。唯有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连贯性才得到更好发展。

物理课本中插图的运用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本,插图,运用

初中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整个课本就像一本漂亮的连环画,这些插图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获得生动、鲜明、形象的认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教材的内容。教学时,充分利用插图这一载体的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能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在教学中因图而异,采用“巧”、“动”、“议”、“练”、“赛”等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巧”即教学时巧用插图。

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 巧组图片,创设情境。

物理课本的插图,有些图片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巧妙组合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浓厚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如《什么是力》一节,将课本中运动员踢球、接球、头顶球三幅组合到一幅幻灯片上,学生眼前展现出一幅在绿草如茵的足球场上,学生们在踢球的情景,引起学生无限联想。这时我提问:“哪些同学参加了足球活动课或踢过足球,谈谈踢球时有什么感觉?”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2. 化静为动,形象直观。

课本上插图是静止的,不能表现物理过程,利用幻灯动片或多媒体技术使图片动起来,可让学生观察到物体变化过程,形象生动,效果较好。如《功》一课中讲功的概念时,用幻灯片的动片形式表现“叉车举货物,火箭起飞”等运动过程,可直观反映出力和距离的方向关系,对理解功的概念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很大帮助。《导体和绝缘体》中“金属中的电流”插图很抽象,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自由电子运动方向和电流方向。

3. 利用插图,展开故事。

教学中根据插图不失时机地插入相关故事,在故事中融入物理现象及知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动”即教学时师生动手验证插图。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课本的大量插图是可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的,有些图片也有助于理解实验,图片和实验是密不可分的。教学时绝不能以图代实验,强化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过程,同时又紧扣课本插图,可大大提高学生解答有关插图题目的能力。1.教师要按要求做好演示实验;2.尽量让学生参与实验,亲身感觉,加深印象,如《大气的压强》一节中的“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纸片会掉、水会洒吗?”插图,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做;3.让学生课外按插图动手做好课本“小实验”,进行展览、交流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激发兴趣。

三、“议”即让学生对插图发表议论。

对课本上的一些插图,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开展讨论,可活跃课堂气氛,发展思维,加深对插图内容的认识。如《电功》中“1度电的作用”的插图,可在学生观看插图后,联系实际谈谈1度电带来的效益,对浪费电的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良好习惯。

四、“练”即通过练习理解插图。

1. 一图多练,同一插图,可变换不同题目来练习,如对电流表读数,可设计下列一组练习:

(1) 电流表的示数为%%%%; (2) 若电流表示数为0.8A,画出电流表的指针; (3) 若电流表示数为0.5A,则使用的接线柱是%%%%。

2. 将插图分类练习,期末或初三总复习时,将插图按类别进行练习,如可分成识别图标和仪器、填写观察现象或结论、作图或补充图形等。

五、“赛”即通过开展竞赛巩固插图。

通过竞赛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1.开展绘制图标、简单仪器图片竞赛,如举办绘制“高压危险”、“公路旁限重、限速”标志,画电流表简图比赛,评比展览,既加深了学生印象,又培养了学生动手绘图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渗透美育教学。2.小开展制作竞赛,布置学生课外按插图动手做好课本“小实验”,将小制作作品进行评比,展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语文课本插图频频出错引关注 第8篇

孙膑时代就有轮椅了?古人衣襟是哪边在上?……“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插图有问题。”据《山西晚报》消息,近日,文史爱好者李彬先生说起小学课本中的一些插图,他充满质疑,认为有些教材编写得“太不严谨了”。李先生说:“你看,孙膑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他能坐上轮椅吗?”李先生翻开自己所带的课本,指给记者看。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一课的插图中,孙膑坐在轮椅上发奋著书。“轮椅是在我国南北朝时才出现的,难道孙膑是穿越了吗?”李先生说,类似这样插图不严谨的地方还有很多,“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卢沟桥烽火》一课中,最先抵抗日军的是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但插图人物却是八路军。”他又举例说,“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春日偶成》一诗插图中,图中人物明显穿着汉服,但他的衣襟是右边在上,但我国古代汉族的传统服装一向有左襟右衽的说法。”针对这些错误,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课本上的插图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辅助手段。孩子们在学习课文时,更多是通过插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帮助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感情。所以,课本的插图绘制应该更加严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学习到正确的知识。

巧用课本插图丰富语文课堂 第9篇

鲁迅是极为重视书籍插图的, 他曾说过:“插图不但有趣, 且亦有益。”他还说过:“书籍的插图, 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 但那力量, 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 所以是一种宣传画。”作家杨泽文在其《迷恋插图书》一文中深情地回忆说:“印象中接触书籍插图从上学起就开始了。最突出的是在语文课本上。几乎三分之一的课文都配有插图, 有的还很精美很传神。可以说, 这些插图在当时对我加深课文印象和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极好的作用。我也因此日渐喜欢上了课文插图。尤其是新课本来时, 首先认真逐一欣赏的就是一幅幅生动传神的插图。”

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 教材中的插图是文本的一部分, 是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面对如此精彩的教材插图, 我们应该像对待课文文本一样加以充分重视, 在备课时认真考虑插图的运用。在教学时能巧妙应用插图, 不仅会使课堂很轻松, 而且还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无疑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而插图则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教学素材, 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加以利用。根据不同的插图, 教师应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教学情景, 让插图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利用插图来渲染气氛, 教师对插图的内容作富有情感的评价, 用自己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经听一位教师在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时, 深情地向学生介绍这篇课文插图。他说:“这幅油画题为《红烛颂》, 是闻一多先生的第三个儿子——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闻立鹤及其夫人张同霞二人合作完成的。它以燃烧的红烛为主体, 奔腾的烈焰变为朦胧的古楚文化中的凤鸟, 蕴涵着先生凤凰涅槃的不死精神;先生黑发垂立, 口衔烟斗, 侧身回首, 神态自若。看到这幅油画, 我们仿佛跨越时空, 看到了先生高大的身躯, 听到了先生爱国主义的豪迈诗篇。这幅画像中的人物就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现在我们来学习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更具体地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这位老师能够在教学中激起学生对闻一多先生无限的崇敬之情, 对情感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利用插图来阅读相关文字, 学生会更感兴趣, 兴奋感更强, 所以不容易疲倦。教师提出要求, 使图文对照更有针对性, 并让学生围绕插图不断地动起来, 这样就能较轻松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 教学的重点是人物的外貌。有教师因此在教学中作如下安排:首先初读全文, 划出人名, 对照插图看能否找出对应的人物;再仔细阅读文段, 仔细观察图中各个人物的神态, 并在文中勾画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词句;接着确认, 看谁认出的人物最为准确;最后让学生观察插图中的福楼拜后补充描写他的外貌。经过这种图文对照阅读, 学生兴致极浓, 在比较辨别的活动中, 教学的重点顺利完成。图文结合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 插图的介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语言的品味能力。

有些插图往往描绘一个重点场景, 合理利用有助于突破文章重难点, 使课堂教学水到渠成。如《背影》, 我请一组同学深情地朗读文章第六段, 其余同学关注插图, 聚焦在父亲臃肿的身体与艰难攀爬的姿势上。这时, 学生对作者着力刻画的父亲的艰难动作, 就会有更形象的感受, 儿子的眼泪里所蕴含的情感, 在学生的心中同样会有。作为文章重点的“父子之间至纯至真的情感”就无须更多解说。《斑羚飞渡》一课中配有一幅悲壮的“斑羚飞渡”图,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图并进一步想象当时的场景, 然后提出表述要求:请你对追捕的猎人说一段话吧!在图文的感动下, 有不少学生表达得声情并茂。又如《最后一课》配有一幅许多人听课的图, 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试着从衣着、身份、神态、心理等方面说说自己的理解。有了具体可感的图画, 学生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这样就地取材利用插图, 既简便又有效, 能给读者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 引起欣赏者心灵的震撼。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要考虑如何利用插图, 选好切入点, 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吃透文本和插图的关系, 找准文本和插图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当把握两点:一是学生关注插图的时间, 二是对插图内容关注的重点。介入的时间也多种多样, 有课前介入, 中间介入, 还有课后介入。课前, 教师要细心地研究, 精心地指导, 明确插图的特点, 在课堂中合理灵活地运用, 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如果学生还没有理清文本的思路就仓促地关注插图, 则难以突破重点;如果学生没有关注插图的重点内容, 其注意力反而会被分散, 他们的情感与思维就有可能处于一种无序的漫游状态。

语文教师, 课本插图你在用吗? 第10篇

我们这里所谈的插图, 专指课本插图。它是插在文字中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图画, 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插图的艺术表现形式划分,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1.照片。照片是教材经常使用的插图样式。照片内容涉及与课文相关的人物 (主要包括课文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 、历史事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其他物件。照片多以课本正文前彩图的形式出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正文前有十多幅照片类彩页插图。2.图示。图示包括统计表、示意图、地图等。3.绘画。绘画包括油画、素描、国画、版画、简笔画、漫画等。油画、国画作品多以彩页的形式印制在课本的前几页, 如人教版七上彩页印有《孔子讲学》国画一幅。而漫画、简笔画、版画等多作随文插图, 像人教版七上课本中《金色花》插图, 就是选用徐悲鸿先生为《金色花》作者、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人物肖像素描。4.图饰。图饰是课本版面的一种装饰。它一般是用美术图案来点缀和烘托版面, 以求使课本的版面显得生动、和谐美观。

二、插图的特性

插图其实也是一种符号, 是一种十分生动、对视觉有极强吸引力的符号。它能将事物的形象直接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它能使平面的字页显得有深度和立体感。与文字符号相比, 它有自己的特点。首先, 它具有直观性。插图往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有比文字更强的感染力, 具有一股能够使读者心灵震颤的力量。再次, 插图具有解说性。图表、示意图、地图、漫画等能够以形象性的符号来统计或描述课文中的某些内容, 对那些相对比较枯燥的文字表述作出生动易懂的诠释。特别是在属于说明文体、新闻稿之类的课文中, 有很多抽象的、专业性很强的东西, 或是属于学生暂时陌生的领域, 或是属于没有知识储备的领域。如果有了一幅或几幅插图, 可能就会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内涵和魅力。

三、插图的功能和应用

下面从不同的角度谈谈插图的功能和应用问题。1.借助插图, 解析课题。有时候, 引导学生观察、品味、咀嚼插图, 不失为一种巧妙析题的捷径。2.借助插图来介绍作者, 揭示文章创作背景。3.学习叙述性文章, 借助插图, 有时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记叙的要素, 理清文章的线索, 把握行文的脉络。4.借助插图理解关键语句, 突出文章重点, 突破文章难点, 归纳文章中心。在一些文章中, 个别语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或提纲挈领, 或画龙点睛, 或深化主题, 或凝聚主旨。理解了这些语句, 就等于找到了开启文章内涵的钥匙。而有的语文课本, 就是将文章中某些重点语句摘录出来, 并为这些重点语句配上插图。5.借助插图发掘细节。细节描写最动人, 细节刻画最有韵味, 文章中表现细节的文字最值得咀嚼。发掘细节、关注细节、把握细节, 对分析人物、体会情感、领会思想有重要意义。6.插图可以清楚地展现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在说明文中, 插图作为文字的注解或补充, 可以很好地弥补文字表述上的种种不足。7.借助插图可以强化对文章艺术表现手法的认识和理解。8.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训练。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9.借助插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没有美育, 就没有任何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语) 。

那么, 插图可以在教学的哪些环节上使用呢?1.预习。预习是自学的重要形式, 观察插图、解读插图、欣赏插图, 可以作为实施预习的一种手段。举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 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是预习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有些插图就集中反映了课文内容的主要人物、核心事件、作者倾向等。2.导入。导入是一门艺术, 有时巧妙地使用插图导入, 效果也不错。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地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集中起来, 激发学生赶快阅读课文的好奇心理, 考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预判能力。3.讲授。在讲解课文内容过程中, 引导学生读图对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激发思考、引发联想等等, 都非常有意义。4.总结。概括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中心、开展自主探究等都可以与读图相结合来完成。5.插图在作文教学中也有价值。另外,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 也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为课文内容绘制插图, 让学生按照插图编写剧本, 设计舞台和道具, 表演课本剧等等。

插图是课本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效地使用插图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根据笔者多年对苏北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对语文教师的调查发现, 对插图偶尔使用者远远不足一成, 经常使用者更少, 有目的 (我们简单地以把使用插图编写进教案为标准) 、有效的使用者几乎为零。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缺憾。为此, 笔者呼吁, 请语文教师善待插图, 利用插图, 让插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唐代兴.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原则与方法.课程·教材·教法, 2009 (9) .

[2]洪宗礼.语文教学参考书 (7—9年级)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2006.

[3]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7—9年级) .人民教育出版社.

地理课本插图的运用 第11篇

关键词:读图;析图;亿图;绘图;用图

新课改后的初中地理教材,课本插图不仅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的作用正大幅度提高。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难点就在图上,怎样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呢?

一、教会学生读图

读图是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读图时,首先要认识地图的基本要素,如地图的方向、图例和比例尺等,在读懂这些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描述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大小、形状、分布状况等。比如学习《台湾省》时,首先找出左下角的三个说明:一是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的50千米;二是图例中不同的颜色,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棕色代表山地;三是方向,經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图文结合,描述台湾省的组成、地理位置、地形等。

二、指导学生析图

析图就是根据对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经过思维加工、处理、提炼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在《印度》一节中,分析印度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时,首先让学生找出主要的工业城市,棉纺织中心孟买和麻纺织中心加尔各答;其次找出孟买附近盛产丰富的棉花,加尔各答附近盛产丰富的黄麻,分析出印度工业分布接近原料产地。这样可节约时间和运输费用,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工业中心同属于沿海城市,方便工业制成品的对外运输。最终得出结论:这两个工业中心既方便生产,又方便运输,因此分布在这里最为合理。

三、鼓励学生描绘插图

描绘插图,有助于学生强化空间概念,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空间记忆。例如在学习《印度》地形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板图,再结合板图指导学生描绘课本插图,具体步骤:(1)在插图上描绘印度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孟加拉国的国界线;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海岸线;恒河。(2)在空白纸上再描出上一步描绘的线,这样就可得到一幅印度轮廓图。(3)在描完的空白图上,填写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这样学生对印度的轮廓和地形区记忆深刻,有助于学习印度农作物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四、指导学生忆图

忆图就是让学生记忆地图内容,重要的地名、地理事物只要一提出名称,就能在头脑中构成一幅空间分布的图像,并能把从课本中获得文字、地理知识转化为图像,记忆在大脑中。具体方法:每讲一个地理事物就让学生在课本插图中做标记,这种试听结合、手脑并用、动手勾画、反复练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学习《东南亚》地形与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时,明确亚洲地形为中部高、四周低、中部为高原和高山、四周多为河流冲击成的平原;再让学生回忆亚洲气候图,结合东南亚的位置,分析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濒临海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所以气候类型应是季风气候。这样再让学生看东南亚的专题时,就可以水到渠成,自然地分析出本区的地形、气候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开拓学生用图

善于使用地图,死图可变活图,识图的目的重在灵活应用。如学习《我国的内外区域》时,可与我国年降水量图对照阅读。通过分析降水量与河流的关系,从而得出外流区降水充沛,则河流多,水量大,流程长;内流区降水少,则河流少,水量小,流程短。然后,分析得出外流区内外流河的分布规律:从北向南河流汛期越来越长,含沙量越来越少,河流的径流量也越来越大。

总之,由于地理事物分布在空间的广阔性和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想让学生充分了解现象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单靠文字描述是远远不够的,课本插图正是学生积累地理材料的一个辅助手段。正确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忆图、绘图、用图,是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柏林镇中学)

依托课本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知识 第12篇

从这幅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生长素对植物根、芽、茎的调节作用都 具有两重 性———低浓度促 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第二,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可能不一样;第三,某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不相 同———生长素浓度为C时,抑制根生长,促进茎生长,对芽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第四,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第五,促进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10-10mol·L-1,促进芽生 长的最适 生长素浓 度为10-8mol·L-1,促进茎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10-4mol·L-1。

我们可以利用上述插图中的知识解释生长素的 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如植物根的向地性,其原因是:根尖合成生长素,发生极性运输(图1甲),由于重力作用,使生长素在根尖端的近地侧A处的浓度大于背地侧B处的浓度(图1乙),又由于植物的根对生长素敏感,B侧为低浓度,起促进作用,根长得较快,A侧为高浓 度,起抑制作 用,长得较慢(图1丙),这样使根弯向地心生长。

又如,植物的顶端优势,其原因是植物顶芽(图2甲中B点)产生的生 长素极性 运输,其浓度较 低,生长较快;侧芽A也产生生长素,由于顶芽B运来的生长素使侧芽A处生长素浓度较高,生长受到抑制,从而表现出顶端优势(图2乙)。

由于芽距AC要大于AB,且生长素 在发挥作 用后就被分解(激素发挥作用后的特点),因此侧芽C处的生长素浓度不高,其生长所受顶芽影响较小。当顶芽被切除时,侧芽生长就不受抑制,生长较快(图2丙和丁)。

利用图2还可以解释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 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不同。如植物茎的背地性,茎尖合成生长

素,发生极性运输(图3甲),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茎尖端发生横向运输,近地侧A处浓度大于背地侧B处浓度(图3乙),A处促进作用大于B处,这样产生茎的背地性。

特别要注意的是:植物茎的背地性和向光性都不能体现生长素调节作用的两重性。

我们还可以依托该插图知识指导 生产实践。花 农希望种植的菊花、一串红等植株能开出较多的花,可以在营养生长时解除菊花、一串红等植物的顶端优势(可以解除主枝和侧枝的顶端优势),再追施适量的肥料,这样就会有许多侧芽发育成侧枝,开出更多的花;花农在培植盆景时,可以通过采用单侧光照射(图4甲)、不同位置放置盆景(图4乙)等方法对木质花卉的茎进行弯曲处理。

可以采用扦插的方法来繁殖某些植物,这时需要插条生根,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基部,那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的适宜浓度如何确定呢?据此插图,我们可以做预实验,找到一个 浓度范围,然后在该范围内继续做实验来缩小该范围,最后能接近最适浓度。

课本插图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知识,更能蕴藏许多知识,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合理利用,适当拓展,就会增加教材的使用价值,教学更轻松,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好插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识图、思维和想象等能力都起到重要作用。

上一篇:头位难产的识别和处理下一篇:滤网保护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