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2024-06-22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精选12篇)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第1篇

佤族地区的学生, 其语言以佤族语言为主, 汉语为辅。学生除了上课时说几句汉语, 课后时间几乎都是讲佤语, 这就造成了汉语的生硬。很多佤语翻译出来与汉语是颠倒的, 这样, 学生组出来的词就往往是前后两个语素颠倒, 这就自然造成了作文中的语句不通顺。平常不讲汉语, 连基本的语句都讲不通顺, 就更谈不上语言的洗炼。连说都困难, 写就更难了。因此, 要提高佤族学生的习作能力, 最为首要的一点就是练习多说话。在教学时, 教师要利用好每个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内容, 让学生敢开口说普通话, 让学生练习说普通话, 把好语言关。当然, 这并不是说要让他们放弃本民族的语言, 而是要让他们不仅会本民族语言, 而且也会讲普通话, 这样, 积累了语言, 就为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深抓字词句

文章的构成不外乎字、词、句、段、章、标点符号。记牢字要从低年级抓起, 要从音、形、义三方面入手。每位语文教师都应把生字的教学抓好, 要从音、形、义三方面去剖析。记住音, 才会读;记往形, 才会写;记住义, 才会用。另外, 应适当增加学生书写生字和组词造句的练习, 在记牢字的基础上, 要加强词语的积累。因此, 在每学习完一篇课文之后, 让学生用新词来构句, 然后再加以点拨指导, 使其能灵活自如地造句, 为习作奠定基础。

三、提高观察能力

虽然佤族学生生活较单调, 但如果留心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就会发现生活同样是个诱人的世界。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 语文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如我在教学中常常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拿到课堂上, 让学生看, 让学生摸。在课外活动中, 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 我就先听听他们的议论, 再说说自己的看法, 常常带领学生去感受四季的变化等等。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 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增强了, 头脑里的素材贮存多了, 写作时也就有话可写了。比如, 描写一种植物, 就带领学生观察这种植物, 并作适时指点:根是什么样的, 茎和叶又是什么样的, 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长, 以及什么时候开花结果等。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中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经过缜密的思考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这就成了一篇颇为优秀的习作了。在教学中多用这种方法, 让学生经常练习对一事一物的描写, 对提高习作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四、多读课外书

利用课余时间及自主学习时间, 认真阅读, 不仅可以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写文章时还能做到胸有成竹。阅读课外书, 可以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 有助于积累大量的语言文字。课外书中学生不懂的字词, 教师不再作指导, 由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己查过字典或词典记住的字词, 是记得很牢靠的, 学生查一遍字典、词典, 比教师告诉更加有效。

五、重视习作评改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2篇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又是农村小学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可以说农村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他们的阅读量少、见识不多,不可能像城市孩子那样博览群书、视野开阔,再加上监护人大多为爷爷、奶奶,对他们的写作起不了帮教作用。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殊情况,造就了农村小学的习作难、难教习作,老师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很多同学一提到习作课,眉头就紧锁;考试时,也完全靠背诵范文来应付„我任教小学语文中高段也多年,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曾懊恼、惆怅过,在心灰意冷之余,我也想: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情为何不能有不一样的教法呢?于是,我多次认真解读<<课标>>中对中高段学生的习作要求,并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本地学情的需要,设计了一套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方案。经过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今与之提出,与同行共勉。

一、培养写作兴趣,促进写作态度主动化

写作态度主动化,就是让写作成为学生主观的需要。怎样才能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主观需要呢?那就需要培养写作兴趣。兴趣是写作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就会有写作的欲望。

(一)建立师生情感,构建和谐的关系

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打开学生畏惧作文的心里枷锁。我告诉他们:小学生作文就是“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心”,写的就是自己,表达的就是真情实感,不怕写不好,就怕不敢写,只要敢写、想写,表达的欲望就会随之而来。同时,在课堂内外,我十分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亲近,和他们闲谈作文趣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始终相信一点,学生既然喜欢你这个人,那么一定会喜欢你这门学科。(二)指导观察生活,抓准引导时机

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但却不知写什么,这就说明在生活中未做到有心观察。培养如何观察周围事物,成了平日习作训练的一项基本且重要的学习任务。

1.培养学生扩大观察范围。学生的视野往往只限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对社会、自然的景物观察很少,这就使得写作素材匮乏。于是,我安排他们去发现、寻找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喜怒哀乐的事。我还经常利用春游、秋游及平时家访日,带领他们去观察大自然各种景物的变化,以此扩大他们的观察范围,让他们明白:生活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不是没有素材可写,而是我们没有用眼睛去发现,没有用感官去接触而已。

2.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的提高,主要是观察顺序和观察细致的培养。观事,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观察;观景,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例如,我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景物时,教会他们要按照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或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并让他们说出观察的景物最远的是什么,最近的是什么,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使他们在观察有序的基础上进行,如果说得比较粗略,可让其他同学做补充,或老师适当点拨,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提高观察能力,不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而且要自觉观察,这样才会有话可说,写作兴趣也就浓了。

二、爱上阅读,为写作水平提高导航 众所周知,农村孩子受家庭、社会双重环境的影响,阅读量太少了,甚至可以说一点阅读习惯都没有。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告诉了我们读与写之间的关系,阅读量的不足势必会影响写作的质量。<<课标>>明确提出:背诵优秀诗文60篇,阅读不少于100万字。面对<<课标>>提出的阅读要求,我因地制宜,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班级成立图书角,人人争当阅读王

我利用班级的一角,建立了“阅读共享”的图书角。首先我自己拿出许多对学生有益的书籍让他们阅读,同时鼓励班上同学人人参与,把自己的图书拿到班级中与他人共享。很快的,教室的一角堆放了各式各样的书籍(作文书居多)。下课十分钟、午晚饭后,教室里都有学生孜孜不倦读书的身影。为保证图书角的书籍安全,我还派专人进行管理,给图书分类,办借阅登记卡,使阅读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我还要求学生把优秀的文章或片段背诵下来,以充实自己的大脑;平时还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课外书籍与其他班的同学互借,从而达到大量阅读的目的。

(二)、勤积累、写心得,架设倾吐的桥梁

阅读书籍,不仅仅只是读书,更重要的是勤于积累书中的好词好句、优美的片段,为写作的生动、具体提供资源。只读不思、不想、不学、不写已不适合小学高段学生的要求,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讲的就是积累的好处。除了告知学生读书时勤于思考、勤于做读书笔记外,我还要求他们对写得好的、能打动人心的文章或片段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倾吐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就是为文章的“实”打下基础。我曾经以六年级的一篇课文《凡卡》为例,写出了我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心得体会,以此对学生起指导作用。我抓住课文中三个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来写。一是凡卡无父无母,是个孤儿,唯一疼爱他的爷爷也因为实在无力抚养他而把他送去当学徒,9岁的孩子在举目无亲的城市孤苦无依,整天不停做工,睡不好觉,还挨饿受冻,没有一天好日子过„读到这儿,想起他年级小小,就遭遇那么多的磨难,内心十分酸楚。而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么幸福的年代,吃好的、穿好的,被父母宠爱着,没有做过一点家务,比起凡卡,的确幸福多了。二是抓住凡卡不仅挨饿受冻,稍做一点错事,就受到老板娘的暴打,时刻生活在恐惧之中,尤其是他背着老板娘给爷爷写信时呼喊:“爷爷,快带我走吧,我快要死了…”我的心更痛了。作为小孩子,受一丁点痛苦,他们是不会在意的,可凡卡过的日子连狗都不如,简直生不如死,沙俄统治下的俄国穷苦人民实在太可怜了,连小孩都不放过,这是怎样的时代啊,比起我们如今的社会,简直是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啊!三是抓住凡卡寄出的信暗示着爷爷不可能收到,凡卡的希望将会彻底破灭来体会凡卡的悲惨人生不会改变。读到结尾处,我仿佛看见凡卡哀怨的眼神、无助的命运,我的心揪得更紧了…当我读到这儿,教室里鸦雀无声,全班同学沉浸在凡卡悲惨的命运里。我抓住时机提问:我们该如何写心得体会?他们立即各抒己见,我及时总结:1.写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2.结合生活实际来对比体会;3.大胆说出内心所想更有真情实感…看到教室里同学的情绪高涨,我还总结一条:每个人读书的感受不同,体会自然也有所不同,不可千篇一律。(三)、多练笔、善运用,让写作的翅膀放飞

写作来不得半点懈怠,我从接新班的第一天起,就要求学生必须每天记一篇日记,我告诉他们,材料的累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使写作水平提高,做到“出口成章,落笔成文”得需要坚持记日记,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找真、记真并写真”,找真体验、说真实话、写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写作素材 就会这样积少成多。当提笔学文章时就不会显得无话可写,空泛空洞了。在学校里,我时刻注意发生在同学间及周围的事情,也常随机引导他们该如何观察生活,抓住可写素材。记得有一次早上,我正上着语文课,学校的广播响了,通知我班同学去搬营养奶,我话刚落,同学们蜂拥而至冲出教室,冲向校门口,在班长的组织下兴致勃勃的去完成这次任务,而我站在教室的阳台上,观看着他们的劳动场面:刚开始大多同学干劲十足,一件奶不够,再两件、三件……跑着、笑着、说着,奔向放奶室,这样来回几趟下来,他们也是大汗淋漓,累得气喘吁吁……不知谁说了一句:同学们,我们来接力赛,于是大家自觉排成几条“长龙”,搞起“运奶”接力棒,他们仍旧大声笑着、说着,场面十分热闹……我被这种互帮互助,团结一心的场面感动了,不觉眼眶有点湿润……终于,运奶大队蔫蔫地回到了教室,我停下正在上的语文课,对他们的行为即时进行了表扬,并适时引导他们说出这次运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说得生动、具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事情的过程……有些同学未说清楚明白的,其他同学补充,同学们

说的兴趣激发出来了。我又叫同学们拿出平时的积累本,找出自己的词句资源把这件事写得生动、具体。生活中不乏写作素材,只看你恰当运用好词句。是否注意去发现,观察并坚持写下来,这样,学生的说些水平定会提高。

三、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使写作水平步上新台阶。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贾岛作诗,“推敲”成为典故,欧阳修快马追字,被人们视为美谈。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都会这样做,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应正视自己的文章,认真修改。于是,我在写作时,注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能力。我通过几种形式是学生明白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改出来的道理,以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一)示范改文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开始阶段,把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展示在屏幕上,用彩笔修改给同学看,并且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让学生从老师的修改示范中,具体而直观的感知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和原因。了解修改作文的过程,使之可以效仿。

(二)集体评改

选一篇中等水平的文章,打印发给人手一份,然后根据习作要求提出修改方案,请同学们人人修改,老师再对修改的情况进行评讲,对改得好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改得不是很理想中差作文的,再根据情况选典型在班上指导如何修改。

(三)评讲自改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大作文,我会收齐先阅读一遍,根据作文上反映出的问题梳理出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讲。这种讲评有时着重评审题、立意、选材的内容关;有时评构思、抓文章结构关;有时评遣词造句及文采,抓语言关;有时评错别字及标点符号的运用关。通过讲评,指导学生了解这次习作主要改什么,怎么改。然后让学生具体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悟出该怎样改的道理。这种评讲给他们指明了方向,抓住了重点修改的范围,减缓了修改习作的坡度,让学生在愉快的作文自改中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3篇

一、拓展学生生活阅历面,充实写作材料

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写作文亦是如此。写文章不是靠什么灵丹妙药完成的,读的书多了,视野就会开阔,生活阅历面就大,知识就会增加,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会胸有成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在我们的习作课堂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面对习作题目,口咬笔头,紧锁眉头,干瞪眼;有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内容空洞,词语匮乏;有的学生干脆拿出《同步作文选》抄袭;还有的同学拿出一本本作文选,从别人的作品中东拼西凑……种种情况究其原因,使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丰富,写作材料贫乏,无东西可写。正如有句话所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文章是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反映。从生活到写作,从客观事物到文章,需要具备两种基本的能力:一种是获得材料的能力,一种是文章的表达能力。如何获得材料呢?首先应从书中去获得。因为读书可以积累大量的优美词汇、感人的佳句,可以掌握各种文章的结构方法、写作方法。几年来,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仿学的写作特点,从一年级就把多读书当成一项重要活动。比如:一个月背四首古诗,一年背三十六首古诗,小学毕业至少备下二百篇以上古诗;学过的好词好句先进行摘抄,再进行背诵;其次,利用每天一小时的阳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亲身做过的活动,用语言叙述出来;再就是我校大队部组织学生参加童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强身健体,做事有耐性、有毅力,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材料,写起文章来就有话可说。

二、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观察

习作就是给生活留影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大力倡导“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教育”。因此,只要认真细致观察,心目中就会有轮廓出现,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来的东西才会具体、生动、形象、真实。我在教学中牢牢地把握学生观察的动向,做到有的放失,具体指导。

1. 自由观察。所谓自由观察,就是让学生每时每刻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事物。比如教学《春天来了》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春景图》,然后再根据生活中的观察动笔写下自己的习作,最后欣赏一下学生笔下的绿叶,鲜艳的花,可爱的小鸟,蓝蓝的天,嫩嫩的柳叶,调皮的青蛙,构成一幅美好的充满童趣的画面。

2. 有目的地观察。比如我们学了《背影》这课以后,要求学生以《我的爸爸》为题写习作,学生跟爸爸生活了十几年竟觉得无事可写,并且绝大多数同学笔下的爸爸都是:“高大的身材,乌黑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脸上爬满了皱纹。”针对这个问题,讲评习作时,我把雷同的外貌描写读一读,然后我說:“你们的爸爸怎么都成了黑发的老爷爷了?”学生大笑。这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对生活缺乏观察,连自己爸爸的外貌都缺乏仔细的观察,由此引导学生必须从观察入手,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人物要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衣着、语言、性格、年龄等差异方面进行观察,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会千姿百态。

为了养成学生的观察习惯,我给学生拟定一个观察对象,以《关心班集体的人》为题进行习作,于是文章出现了:“陈同学脸上浸着细密的汗珠,她向我们微笑时眼睛眯成一条缝。”还有人写道;“生活委员早上来得很早,放下书包拿起盆去打水,然后用抹布擦门和窗台,最后把脏水倒掉,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学习。”还有人写道:“班长轻轻推开门,一眼看见倒在地上的拖布便弯腰拾起来。”……总之,习作是生活,只要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写出有生命力的文章。

三、展开想象,启迪智慧

如果说读书是写作的源泉,那么观察和想象就是写作的关键。写作文离不开认真观察,观察是基础;写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乃是写作的翅膀。学生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才能把文章写好、写活、写出灵气。

1. 引导学生看图产生联想。教师找好图画,指导学生自己观察画面,分析图意,然后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如,学习《藏羚羊跪拜》一课时出现插图,让学生想象一下,藏羚羊为什么向猎人跪拜呢?有的同学说:“是让老猎人放它一条生路。”有的说:“是祈求老猎人放过它还没出生的孩子啊!”有的说:“这一跪看出动物也是通人性的。”通过看图大胆想象,把文章的主题充分体现出来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2. 实在事物的想象。实实在在的事物加上合理的想象,文章会更加生动。如,我班闫同学一连旷课一周,让同学想象一下班主任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呢?同学思考后想出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的同学说:“老师会狠狠地批评他一顿;老师会让他的家长明天来一趟;老师会让他说出旷课的原因;老师会给他补课等等。”针对大家说的,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最后让同学根据自己的想象写段话。

3. 触景生情,大胆想象。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的文章不仅仅有合理的框架结构,更要深入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写生情,以情感人,才不失佳作。为此,当教某一文章时,我都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感受。当春暖花开时,我便带领学生漫步在学校的林间小路上,闻一闻花坛里的花,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夏天我有时停止讲课让学生听蝉的鸣叫,去感受那隆隆的雷声,去听大雨啪啪打在玻璃窗上的声音,冬天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我带领同学打雪仗,堆雪人,让学生感受冬季淋漓尽致的快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一草一木,行云流水都在变化,这就是她们描写的对象,由看到的景色激发感情,触景生情,广泛联想,写出一篇篇充满灵气的文章。

学生习作能力提高之我见 第4篇

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 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 饶有兴趣地学习,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

1.写熟悉的内容, 以“趣”激趣

作文命题应开放, 出宽题, 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 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写作素材,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愿望。如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 命题《我想对你说》。

2.以成功的喜悦, 激发写作欲望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 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并逐步养成习惯, 满怀兴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给学生自信心。把学生的作文拿到班级作范文宣读, 小作者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即使学生写得不出彩, 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也可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 以此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3.形式多样的活动, 激发写作兴趣

培养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 是指导学生作文迈向成功的基点。小学生好奇心强, 爱表现, 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 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 或是诵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等;又如开展作文竞赛, 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 还可以提高习作的质量。另外, 教师还可以用导语激趣、创设情境激趣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善于观察, 注重写作积累

写日记是练笔的最佳途径, 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生活, 观察生活,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学生脱离现实生活或者不会体验生活, 不会从生活中汲取习作素材, 是无法写好作文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者必须拥有直接或者间接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 才能写出质量较高的文章。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生活、感悟人生。

三、读写结合, 学习写作手法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 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利于学生从读学写,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1.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

选入教材的课文, 都是文质兼优的佳作, 无论是遣词造句、篇章结构, 还是文章的立意等方面, 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因此,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适宜从阅读教学入手, 这样往往会事半功倍。在阅读课上, 我采取“娱乐性方式”教学, 如举行“故事讲演会”“学习方法座谈会”“图画想象比赛展”等活动, 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训练。在课文结构分析上, 精析精讲, 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 让学生进行扩写、缩写、仿写等各种形式的小练笔。

2.朗读背诵, 培养语感

文章源于积累, 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才可能文思泉涌, 笔下生花。语言的积累, 语感的形成, 有赖于多读多背, 语言文字的运用, 写作能力的形成, 也需多读多背。教学中, 我让学生准备好词好句积累本, 不仅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 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还要求学生把课上及课外搜集的好词佳句抄写下来, 加以背诵, 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写、背, 让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 提笔书写就不再是难事。

3.扩展阅读, 积累材料

小学生能否写好一篇文章, 与知识的积累密切相关。知识面越广, 作文就越丰富生动, 否则, 就空洞无物。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主要方法就是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学生玩心重, 自我约束能力差, 未必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此教师要做相关辅导。对课外阅读量大的学生给予充分鼓励, 同时引导他们多读一些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有益于提高协作能力的课外书籍;对课外阅读缺乏的学生, 教师要进行个别帮助, 根据他们的兴趣介绍相关读物, 如学完课文《猴王出世后》后向学生推荐《西游记》, 学完《草船借箭》后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在教学中, 强调学生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作的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它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能促进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既要做好课内文章的读书笔记, 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作好课外读物的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是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 语言才会丰富, 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才会涌向笔端。

四、重视评改, 升华写作兴趣

1.草稿上下功夫

为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 我向他们介绍古人名家锤字炼句的故事, 阐述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道理, 提高学生认真修改草稿的自觉性;同时进行具体指导, 提高学生鉴赏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作文命题后, 根据题目的难易, 我只简单地提示题目的要求范围, 可写哪些材料, 注意事项, 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 让他们养成认真作文的良好习惯。收到作文草稿后, 我先粗略地看一遍, 好、中、差各选一篇, 在课堂上做评改。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自改作文。改后的作文, 我再进行认真批改、讲评。第二次讲评, 着重表扬改后有进步的同学。这样, 我虽然辛苦, 却十分有效, 因为这种加强作文指导的做法, 更加贴近学生的作文需求。

2.优秀生着重“评”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在作文评改上, 应根据学生作文的差异, 有所区别。优秀生以“评”为主, 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改”为主, 评改共有毛病, 在文章的立意、结构等写作方法上逐渐提高要求, 给予指导,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增强作文信心。

3.学困生着重“改”

对待学困生作文, 我采取面批面改。针对主要欠缺, 每个学生一学期批改3次, 最初面稍大, 之后逐渐形成宝塔形。面批面改力求做到:严, 逐词逐句, 从不马虎;爱,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 不歧视, 有耐性, 善于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 给予鼓励。

4.创新习作评语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在习作评语上尝试改变传统的做法, 从取材、立意、结构等方面入手。一是文字激励。从鼓励学生习作入手, 使用激励性较强的评语, 如“我为你的成功而喝彩”、“你的成功就是我的收获”、“你的见解很独特, 希望下次再给我一个惊喜”。二是形象评语。除了运用文字评语外, 还可用上形象的评语, 如画带有笑脸的大拇指。在学生写得好的词句上画线, 并画上一个大拇指;对于整篇文章都不错的则在文章结尾画一个更大的微笑大拇指, 学生都以能得到这个大拇指为荣, 从而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和动力。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第5篇

在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必须立足实际,积极开拓习作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习作环境里、在各种活动中学习作。

在习作教学实践中,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对习作教学空间的突破。

一、立足实际,丰富习作语言

俗话说得好:“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试想,学生没有语言积累这个“米”,如何做得好习作这个“炊”?所以要解决写作之头疼,必先进行语言之积累,并养成经常积累语言的好习惯。阅读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曾说过:“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要开放阅读渠道,引导学生平时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有助于内化积累语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才越见深切。

二、开拓视野,丰富生活容量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 对习作教学人文互动的理解,也派生出这样的理念:生命所在、生活所在,习作所在。生命和生活是广延性的,习作必然体现时时、处处的特点。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大千世界、心宇万象、社会生活,无不是习作的广阔天地和习作之源。由此可见,要开拓学生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通过撰写观察日记、体验日记、读书笔记等形式,让学生学会随时、随机、随兴自由习作,从而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

三、想像添翼,丰富习作主题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的确,习作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像力,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像来燃烧,观察力靠想像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像去创造,思路靠想像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像去塑造。因此,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开拓学生的想像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习作主题。

例如现在的房屋,一旦完工,它便固定下来,设想一下,未来的建筑由一个个组装件构成,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组合,这样既适合不同人的需求,又便于搬迁、移动。

当看到学校操场只有一处,它的空间过于狭小,能不能想像未来会同时拥有地下或空中操场,用升降机来回启用……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都可以大胆想像它的样子、形状、功能,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空间就大了!

四、评改给力,丰富习作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使学生形成修改习作的能力并逐步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小学习作教学应牢牢抓住这一点,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作文评改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多元开放。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审题 观察 积累 修改 提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小学生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让学生在习作时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实际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将习作教学和平日生活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认真审题,确定内容

任何习作,审题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当学生看清题意、明确了习作要求和内容,才有可能写好后面的内容,否则第一步就走错了方向,后面会背道而驰。为此,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一《二月八,看巧云》时,我是这样带领学生审题的:认真读读本次习作要求,你发现本次习作内容是什么?学生在阅读后会说是“自然现象”;那么什么是自然现象呢?在这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现象这一问题是写好本次习作的关键,教师可以结合习作要求中所举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朝霞、晚霞等都是自然现象。本次习作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让学生把变化特点写出来,在这里要让学生明确不是写特点,而是写变化特点,要写出自然现象是如何变化的。在带领学生审好题后,再让学生动笔,学生习作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

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不是一日之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坚持训练,每一次习作前要做好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审题,带领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教师要本着由扶到放的原则,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后,要让学生独立审题,独立分析。只要教师坚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一定会形成,学生一定会走好习作教学的第一步。

二、引导观察,抓住特点

写好习作,具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也是不可缺少的。善于观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观察力,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要求学生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和细微处。具体要求要根据具体的习作内容来确定,如景物要观察什么,事物要观察什么,人要观察什么等。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再观察它的动作,要引导学生度多观察、多记录,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积累一定的习作素材。在学生对自己喜爱的动物进行了一定观察后,动起笔来,就有话可说,动物的特点描写的非常准确、细致,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真情。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要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如要抓住特点观察,“景物”要观察其形状、大小、颜色、结构、作用;“人”要观察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事”要观察事件的过程。要在细微处观察。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小事、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帮助学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三、加强积累,丰富素材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积累一定的素材,习作中之所以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就是因为学生平时不善于积累,积累素材不够,出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动笔少了,即使积累了一定的素材运用起来也比较生疏。为此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非常重要。我要求学生至少写两篇周记,日记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随时记录,如当自己生活中有高兴的事、难忘的事,或者读过一篇好文想写的随笔等可以随时记录;周记则可以写写在一周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趣事等。指导学生写日记和周记时,我要求学生要取材身边小事,选取自己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事,勤动笔,多写多练,这样在后期的习作中就会有话可说,比较流畅了。

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在生活和学习中积累了一些写作素材,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其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以此来保持学生搜集素材的兴趣。如要求学生每天选择性收看一段时间的电视,借助媒体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从生活中汲取习作素材。每周开展“素材展示交流会”,拿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见闻在班上交流,内容可以是学生搜集到的好词佳句、佳作赏析,自己本周内最满意的一次练笔,也可以是一则电视或电影短评等等。结合时令特点,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中,多角度观察,多途径寻找习作素材。总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多渠道搜索素材,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四、指导修改,提升能力

作品只有在多次修改成后才能趋向于完美。教师在学生完成初稿后,要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交流写法。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引发学生修改的兴趣。可以让学生从文章的遣词造句、标点使用、题材选择、布局谋篇等入手,可以先通读全文,找出文章中需要修改的地方,再从优缺点方面总结。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修改作文的方法后,我发挥同桌互帮的作用,让学生同桌互改,让他们从对方的习作中学习写作方法,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之处,然后抓住主要问题,找到修改的重点,这就要让学生读懂习作要求,根据习作的要求修改,因为习作要求是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秋天的树叶》,要求学生观察一下植物叶子的形状和颜色,然后写下来。在指导学生修改时,我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写出叶子的形状、颜色,描写不准确的地方要重新修改。经过学生自改、同桌互改后,我发现植物叶子的特点描写得很具体和准确了,在修改中后进生有了一定的进步,优生又得到了培养,还学会了写一些简单的评语,学生的习作能力在修改习作中得到了培养。

总之,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在自己的习作教学中加强研究和探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自己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写、会写,最终形成一定的习作能力。

整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第7篇

一、在阅读中积累词句

阅读教学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词语、优美的佳句搭建了平台, 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摘录、记忆词语、优美的佳句, 在不断地吸收和积累中掌握相关的知识, 在大脑中储存起来, 并在习作中变成自己的思想、体会加以释放, 从而写出一篇篇感人的作文。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许多课文需要学生背诵, 许多的好词、佳句需要学生认真摘抄, 细细揣摩, 这就为学生搭建了积累词句的平台。例如: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的四字词语都是描写春天的词语, “冰雪融化”“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百鸟争鸣”可引导学生背诵。在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1中描写秋天的词语如“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春华秋实”“秋收冬藏”也可以让学生背诵。学生在背诵中不但要记住这些词语, 还应该在摘录中去加深理解。对于句子的积累, 不能仅停留在摘抄好句子上, 还要对部分句子进行批注, 提出自己的疑问, 写出不同的看法。让学生在学文识字中巩固知识, 拓展思维, 领悟好词佳句, 为习作奠定基础。

二、在口语交际中培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从低年级的生字组词、词语造句, 到中高年级的写句、写段, 都强调了口语交际的作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课文的内容, 体会词语的用法, 并把课文中的好句、好段背诵下来, 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把课文中的一些情景迁移到家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并把参与实践的整个过程用好词加以链接, 不断修改, 变成一篇记忆深刻的习作。在中高年级可进行应用修辞手法、名人名言的口语交际的训练, 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应用自己积累的修辞手法和名言警句, 教师再加以引导, 让学生学习选择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句子概括成某一段的内容或者是课文的大致内容, 进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词语、句子的口语交际训练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提倡整体感悟, 读中感悟, 小组交流学习感悟, 让学生联系文章的语境去感悟词语的含义,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提高学生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能力。

三、在阅读中仿写练笔

写作是把自己的语言文字变成书面文字的重要过程, 也是自我认识、自我创造的过程, 教师要抓住平时的小练笔, 训练学生学习课文的句式进行仿写。例如, 根据文中的倏辞仿写一段话 (可以练写比喻、拟人、排比……) ;根据创设语境进行续写、改写。教学《凡卡》一课时, 可创设情境想象凡卡最终的命运如何, 让学生续写进行小练笔。如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爷爷收到来信, 来到莫斯科, 接走凡卡, 回到村里。凡卡从此有人疼爱、有人关心, 和爷爷一起生活。凡卡渐渐长大了, 靠自己的能力养活爷爷。教学《桥》一课时, 可结合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 一心想着全体村民, 宁可牺牲自己, 也要保护他人的行为, 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 写出老汉舍小家为大家, 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献身精神, 体会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在范文学习中习作

课外延伸阅读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第8篇

课外阅读不占课时, 却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师有义务在语文课上开启一扇阅读的窗, 让学生看到更广袤的世界。课外阅读如何与课内阅读联系, 习得阅读方法, 激发阅读兴趣, 保持恒久的阅读欲望, 丰富语言积累和情感体验, 以达到课标要求, 进而从读学写,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呢?在教学实践中, 我做到了课内阅读启发读、多种方法促进读、落实练笔检验读, 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课内阅读启发读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教材中的每一篇范例, 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特殊性。结合每篇课文的体裁、写法等特点, 推荐相应课外阅读内容, 旨在激发阅读兴趣。结合单元内容, 我会推荐给学生同样类型的习作范文, 或让学生自己收集同类型的文章, 为的是让学生开阔视野。

二、多种形式促进读

知易行难, 学生即便已经懂得了阅读是多么好的事情, 但如果没有师长的提醒与督促, 没有同学间的舆论导向, 没有成功的内心体验, 很难养成长久的阅读习惯。教师推荐的书目学生读了没有?有什么收获?是否喜欢读?读书是否成了学生每天必需的生活?这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

为持续学生的阅读热情, 我首先做一个读书人。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课间, 走到班级书库旁, 和学生一道阅读, 教师捧起书的行为本身就是无声的语言。

班级书库种类繁杂, 学生也不会仅仅阅读教师推荐的书。于是, 我会挤出语文课的一点儿时间交流读书内容和收获。可课上的师生交流、共同交流、分享的时间很有限, 全班同学不可能人人都发言。真正阅读后, 每个学生都有交流分享的愿望, 却无法一一实现。于是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读懂的、知道的写在阅读积累本上, 也可以讲给自己的家长听。阅读积累本见证着学生阅读的历程, 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成长。我还在黑板报开辟出了一个专栏, 把学生的 (哪怕是改编的) 箴言以“每周一言”的形式在板报展出。如:“兴趣是人生中最好的教师”、“让我们的愿望都靠自己实现吧”、“假如你是一滴水, 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假如你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你是否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读着这些有哲理的、催人奋进的语句, 更激发了学生读原作的热情, 争相阅读的班级氛围逐渐形成。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除了推荐好书, 建立班级共用书库外, 我还经常在课上为学生朗读、诵读名篇佳作, 我相信学生的目光触及到美好的文字、耳朵浸润在美好的声音里, 阅读的欲望会更强。在阅读的世界里, 学生没有成绩好与坏的区分, 你会发现随着教师的吟诵, 所有同学被无声浸染, 多少次所有同学不约而同、脱口而出, 即使是《赤壁怀古》、《赤壁赋》这样的名篇佳作曾多少次出现在高中以上的课本里, 对于小学生来说何其难也, 但对于经常阅读、对祖国语言有着高度感受力的小学生来说竟也能背得铿锵有力, 似乎也带着他们所感受到的那一份跨越千年的感慨与哲思。

三、落实练笔检验读

阅读是理解, 习作是运用。阅读教学不光要体会文章的人文内涵, 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还兼具从读学写, 指导习作的任务。阅读课上, 让学生感悟写法是一个过程, 并不是今天学了什么方法, 学生就像学会了一道例题那样会写了。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没有大量的读书积累, 学生头脑空空, 写出的文字干瘪无味;没有大量阅读课上一篇篇范文的学习, 写起文章来没有章法;更关键的, 没有生活的积累、情感的激发, 学生更会无从下笔。为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做到了在学生想写的时候写和在学生会写的时候写。

首先, 在学生想写的时候写。平常状态下, 如果教师给学生留写读后感的作业, 学生会认为是很重的负担, 但是如果在学生想写的时候写就不再是负担。

除了捕捉讲读课文的时机, 我也会随时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从读促写, 落实练笔。如“六一”儿童节到了, 对于孩子们来说, 心里可盼着过一个快乐的节日了。学校整齐划一的安排, 学生参与面小, 积极性不高。于是我告诉同学们:每人想好后写成方案, 要写清哪些项目, 怎么实施, 需要做什么准备, 还要注意的是可行措施, 方案一经实施或方案写得认真合理, 教师要发最佳方案奖。第二天, 学生上交的方案既让我喜不自胜, 又让我十分为难, 因为几乎篇篇都是精品, 看得出同学们都十分认真。生活中让学生有所感的瞬间太多了, 比如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 生活中的民俗节日、参观旅游、阴雨下雪, 学校生活中的家长会、同学间的交往, 等等, 我会抓住这些让学生情感震颤的瞬间给学生练笔的机会, 提高写的能力。

落实练笔, 我还会让学生在会写的时候写, 以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消除畏难心理。如学习《新型玻璃》一课, 学生对于课文中几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已经很熟悉了, 接下来我给学生搭设了一个台阶:用自我介绍的方式介绍一种新型玻璃, 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会觉得困难, 因为有本可依, 在复述、对课文语言重组的过程中, 既对课文内容深化了理解, 也对课文写法深化了理解。

提高学生修改习作能力的探究 第9篇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托尔斯泰说过:“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习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要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修改习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认识到修改习作也是写好习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增强学生修改习作的意识

学生开始尝试着对习作进行修改,他们的修改结果教师不能轻描淡写地对待,也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全盘否定。教师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用心体会学生修改习作的良苦用心,通过比较初稿和修改稿,及时发现其中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可改变评改方法,如对一篇习作进行两次评分,第一次指出不足,为基础分。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当然,教师更要认真分析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的方案。这样既委婉地指出了习作中的缺点,又为学生的习作修改指明了方向。第二次认真修改,为提高分。学生拿到习作后,根据教师的评语和符号逐一修改,改段落,改语句,改标点。碰到不会改的地方可以与同学讨论,也可以问老师。习作修改好后,教师根据学生修改习作的态度和效果进行第二次评分。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多次训练,便可以养成自觉修改习作的习惯。教师要以宽容、发展的心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要引导学生对同学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写得好的字、词、句、段。

2.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

在学生对修改习作有了兴趣之后,教师应该及时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学生的习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是习作技巧方面的,有时是思想方面的,有时是书写习惯不好导致错别字,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修改习作的主要内容。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习作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为此,我们要把习作修改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习作修改的全过程。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类:读给自己听,读给同学听,读给家人听,和同学讨论,与他人商量,向父母请教,等等。可以分为以下步骤:一是读一读。看看习作是否朗朗上口,语句是否通顺连贯。二是想一想:文章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情合理,条理是否清晰。三是改一改: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换。修改后再将文章好好地读一遍,认为不好的地方再进行修改。只有组织学生有目的地修改习作,有目的地修改自己的习作和同学的习作,才能不断地提高语感。古人云:“作十篇,不如改一篇。”学生学会修改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习作,不仅可以提高习作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悟出习作之道。

3.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时,要按学段及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

低年级学段,学生刚开始学习说话、写话。进入写话阶段,重点是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要让学生大声的朗读,看看是否通顺,并对同学写的话进行修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己读了、改了自己的写话,自己还读了、甚至还改了别人的写话,就有了修改习作的兴趣,收获也是很多的。

到三、四年级,是学生观察活动的重要时期,最佳的习作训练是先观察后习作。观察要强调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植物可以按根、枝、叶、花、果等顺序,观察人物可以按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顺序,学生在学习修改时就要看看习作是否按顺序写。学生修改习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掌握正确的修改符号并学会修改,学生可以修改在原句的空白处或右边的方框内。(2)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地方,如标点符号、错别字、添字、漏字等。(3)把语句改通顺改连贯,把内容改具体改生动。

到高年级学段,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快速发展,其习作训练应该转向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习作。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教师可以从中心、内容、语句、标点符号等方面作为修改方向,使学生学到综合性、整体性修改习作的本领。在指导学生布局谋篇、运用语言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要“评”“改”结合

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习作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多做示范指导,给学生一些例题。具体可以这样实施:学生习作写好后,教师可以快速浏览一下,重点批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作,选一两段具有典型性的和示范性的习作片段,投影出示,让全班学生读一读、议一议、改一改。集体修改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提出的建议修改给学生看,让学生清清楚楚地知道在哪儿修改、为什么要修改、怎么修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既可以将本次习作与范文对比,也可以将习作的初稿与修改稿对比,又可以将教师的“下水”作文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还可以将优劣两篇习作进行对比。必要时,教师可以写一篇失败之作作为对比材料。评讲时,要多肯定学生可喜的进步及细微的闪光点。边讲边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讲评,把“改”和“评”更好地结合起来,在修改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逐步培养,逐渐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挖掘农村特有资源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第10篇

一、发掘农村特有资源

农村虽然没有城市中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现代气息, 但是农村天地广阔, 有着城市所没有的自然美景、田园风光、鸟语花香和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而这些恰恰就是农村学生作文学习中的特有资源。

1.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写作兴趣首先要从生活中寻找练笔的素材。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 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们可以带学生踏上广袤无垠的戈壁滩, 欣赏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景象。看看向远处伸展的茫茫戈壁, 看看鲜红的夕阳, 看看清莹莹的雾气, 让这些壮美的自然风光激发孩子浓厚的兴趣, 教师则乘势引导, 让学生描绘此情此景, 孩子们一定能把眼前的这一美景流之于笔端, 把兴趣的原动力发挥到极致。

2.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 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在耕读文化和丝绸古道文明中孕育出来的瓜州村落里, 袅袅的炊烟升腾着, 三五个荷锄晚归的农民谈论着棉花的长势, 牧归的牛羊叫着跑着, 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田园晚归图, 如果让孩子将这幅图画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就需要老师给学生一双慧眼, 引导孩子们去观察, 去感受, 去展现。

3.抓住独特的自然景观。瓜州有着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 有连绵的石山, 有茫茫的戈壁, 有榆林宝库、有西去的流水。自古大河向东流, 而瓜州却有一条倒流河———疏勒河。河两边红柳依依, 密密的绿叶衬托着淡红的小花, 清凉的晚风送来淡淡的香气, 散步于河边, 看着清凉的河水向西缓缓流淌, 不远处三五个孩子在大人的陪同下戏水玩耍。如果能捕捉这份独特, 作文时就定能得心应手。

二、注重实践, 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实践是写作的基础。冈察洛夫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 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 我爱过的东西, 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可见, 生活体验是写作的催化剂, 让学生把实践的素材融进习作, 才能表达最真的情感。

1.写生活日记。农村的孩子放学回家后, 经常要帮助大人做一些如喂养小动物、摘菜、种菜等一些简单的劳动。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 把他们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 把种植花果的感受、变化写下来。这样, 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的、富于童趣的日记就会绘声绘色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2.学写科技小论文。农村小学生比城市孩子更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如许多孩子就对棉花的田间管理比较熟悉, 知道什么时间种植、什么时间除草、什么时间拣苗、什么时间打顶等知识。不妨利用这一优势, 学写科技小论文。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 选择不同的场地。秋天到了, 可以让孩子们到果园去摘果子, 到田间去摘棉花, 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动物、植物或景物, 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活动结束后, 可以让学生自由命题, 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作, 借此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

三、让作文走生活化之路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 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教师要让学生走走进自然、亲近自然, 了解自然的无穷魅力, 以拓展思维领域。

挖掘农村特有资源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第11篇

一、发掘农村特有资源

农村虽然没有城市中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现代气息,但是农村天地广阔,有着城市所没有的自然美景、田园风光、鸟语花香和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这些恰恰就是农村学生作文学习中的特有资源。

1.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写作兴趣首先要从生活中寻找练笔的素材。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们可以带学生踏上广袤无垠的戈壁滩,欣赏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景象。看看向远处伸展的茫茫戈壁,看看鲜红的夕阳,看看清莹莹的雾气,让这些壮美的自然风光激发孩子浓厚的兴趣,教师则乘势引导,让学生描绘此情此景,孩子们一定能把眼前的这一美景流之于笔端,把兴趣的原动力发挥到极致。

2.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在耕读文化和丝绸古道文明中孕育出来的瓜州村落里,袅袅的炊烟升腾着,三五个荷锄晚归的农民谈论着棉花的长势,牧归的牛羊叫着跑着,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田园晚归图,如果让孩子将这幅图画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就需要老师给学生一双慧眼,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去感受,去展现。

3.抓住独特的自然景观。瓜州有着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有连绵的石山,有茫茫的戈壁,有榆林宝库、有西去的流水。自古大河向东流,而瓜州却有一条倒流河——疏勒河。河两边红柳依依,密密的绿叶衬托着淡红的小花,清凉的晚风送来淡淡的香气,散步于河边,看着清凉的河水向西缓缓流淌,不远处三五个孩子在大人的陪同下戏水玩耍。如果能捕捉这份独特,作文时就定能得心应手。

二、注重实践,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实践是写作的基础。冈察洛夫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可见,生活体验是写作的催化剂,让学生把实践的素材融进习作,才能表达最真的情感。

1.写生活日记。农村的孩子放学回家后,经常要帮助大人做一些如喂养小动物、摘菜、种菜等一些简单的劳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把他们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把种植花果的感受、变化写下来。这样,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的、富于童趣的日记就会绘声绘色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2.学写科技小论文。农村小学生比城市孩子更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如许多孩子就对棉花的田间管理比较熟悉,知道什么时间种植、什么时间除草、什么时间拣苗、什么时间打顶等知识。不妨利用这一优势,学写科技小论文。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秋天到了,可以让孩子们到果园去摘果子,到田间去摘棉花,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动物、植物或景物,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命题,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作,借此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

三、让作文走生活化之路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教师要让学生走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无穷魅力,以拓展思维领域。

总之,农村这片厚重的土地上,蕴藏着无尽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农村独特的语文教育资源,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气息。农村学校的作文教学一定能创出一片新天地。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12篇

一、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

1. 日记法

这种方法是训练学生用日记的形式把每天的所见、所思、所感记下来。在记录过程中, 不要求学生有条理, 也不必成文。只要能自由表达, 我手写我心, 我口抒我情, 我心发我感就可以了。如能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就有了动笔的勇气, 也就有了积累词语的习惯, 学生的习作兴趣自然也就增强了。

2. 鼓励法

对于学生的作文, 老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用赏识的目光去挖掘他的闪光点, 从而激发学生发现自我, 提升自信, 让学生有写好作文的动力。无论多差的作文, 老师都应多表扬、多鼓励, 让学生在反复修改习作中产生积极性, 有所感悟, 这样, 学生的下次作文就会有进步, 学生习作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二、注重培养学生平时积累的习惯

“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泉源就是积累, 就是素材。

1. 课内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备好学习笔记本,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读到的好词好句、名段名篇分类摘抄下来, 老师适当指导, 让学生通过诵读、记忆, 再结合生活实际, 加以消化。

2. 课外阅读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把学生手中的课外读物、报纸刊物收集起来, 再发到学生手中, 互相传阅, 在阅读中做好笔记。然后, 组织交流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优秀的在全班传阅。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的写作内容就丰富了, 生活面就拓宽了, 学生的习作水平自然就会有所提高。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平时多读书, 经过日积月累, 方能达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境地。

三、经常练笔与“口头”作文

1. 随文练笔

语文教材中的美文佳作甚多, 每一次学文之后, 学生都会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教师要让学生写一篇相应的随文练笔加强技巧的应用。学生手中的随文练笔本, 在详解、感悟之后随文而记, 相互评议、修改。在这种情况下, 刺激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促使学生相互借鉴, 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2.“口头”作文练习

平时在上课前5分钟, 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作文课上, 利用一定时间让学生口头作文, 把“写作文”变成“说作文”, 这样就会逐步培养学生由怕到喜欢的写作兴趣。

四、要给学生表达自由

1. 形式自由

不压抑个性, 不泯灭童心, 习作形式上顺应学生的天性, 引导学生习作构思与众不同。让学生自由倾吐要求, 让他们能够自由去展示个性。

2. 达意自由

学生情感丰富, 个性色彩浓郁, 他们都有一个独立的心灵世界。为此, 习作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正如冰心所言:“心里有什么, 笔下有什么, 只凭此时此地的心潮自由奔放, 从头脑中流淌到指上……

五、注重学生作文的修改

修改习作是提高习作水平、掌握习作方法和技术的最好方式。所以, 在学生形成初稿之后, 老师应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也应指导好学生之间的相互修改习作。这样, 学生的习作能力, 就在反复修改习作中砺练而成, 在修改习作中, 学生不但知道怎样写, 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写。

六、注重评价

作文的评价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剂良药, 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保障。良言一句值千金, 好的评价会让学生爱上写作, 反之则会使学生失去写作信心。因此, 注重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语言, 让学生读了老师的评语, 能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

上一篇:医疗绿色食品下一篇:三维虚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