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人范文

2024-07-22

把关人范文(精选12篇)

把关人 第1篇

1“把关人“理论概述

“把关人”理论是由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卢因率先提出的。“1947年,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再次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如今,卢因的“把关人”概念为传播学学者所广泛使用,特别是在组织传播中,以及超出新闻组织研究的其他研究之中。

“把关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通常是指记者,编辑等个人,广义的还包括了媒介机构和各种组织。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把关”,其传播流向都是:信息→传者→大众媒介→受众。因此,“把关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网络传播背景下的“把关人”

2.1 网络传播中仍然需要“把关人”

研究者对于网络时代的“把关人”角色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把关人”已经不再需要;第二种认为网络新闻传播中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仍然存在,但地位和作用大为削弱;第三种观点也是本文赞同的观点——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角色呈现多样化,且应该加强网络“把关”。

网络传播使信息得以广泛散发,吸收和利用,在人类信息流通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则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任何一枚硬币都有两面性,网络传播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有其不可忽略的劣势:人肉搜索高举“正义的审判”随意将他人的隐私暴露在公众面前,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干扰其生活。例如,2014年黄海波嫖娼案,女主角的隐私被挖掘公布在网络上;失实信息泛滥,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虚假失实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例如,2010年,《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发布出“金庸去世”的假消息,后果严重;市场经济诱惑下的网络色情,网络暴力泛滥。例如,车模“兽兽”的艳照在网站流出;随意窃取他人的知识版权,盗版猖獗等等。因此,网络时代的“新问题”使得公众越来越迫切需要更加真实和客观的“把关人”来为自己导航。

2.2 网络传播背景下“把关人”的特点

2.2.1“把关人”技术手段的升级

传统媒体时代,把关技术也是相对简单和可控。在印刷时代,对于报纸和杂志,记者和编辑会对信息进行处理,电视节目也会进行编辑处理,这些都是人为具体的把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把关技术升级了,网络信息的过滤技术被广泛应用。最常见的就是搜索引擎和防火墙。

搜索引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虽然其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它却根植于人们的内心。以百度为例,受众输入相关字句来查阅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百度会用技术进行信息过滤,从而尽可能地不出现不良信息,这样就割断了受众和不良信息的连接。网络防火墙是另外一个大宗过滤器,防火墙不仅仅能阻挡不良信息,还能大大减少电脑黑客和病毒进攻的可能性。

2.2.2“把关”可行性弱化

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每天公开发布的容量都是有限的,所以把关人必须对信息进行精挑细选,将之压缩为精华。“把关”就显得格外重要,既不能让一条无聊的新闻占据黄金版面,也不能漏掉一条精彩的信息。但是网络却没有这个先天缺陷,基于web2.0时代的互联网的容量是无可比拟的,在网络上可以不顾及版面的大小和文字多少的问题,因为网络技术使得一般的信息都能出现在网络版面上,所以,传统“把关”似乎逝去了一半的存在价值。

网络的操作简单导致“把关”非组织化。传统媒体“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要经过记者、编辑、总编一层层的审核才能完成任务。而网络传播时代,为了时效性,网络记者都是采编播一体,这样的把关效果也随之弱化。

2.2.3“把关人”主体的多样化

首先,网络媒体组织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的“把关人”,在网络传播中,网站承担着最主要的“把关”作用。其中具体的“把关人”是网站编辑,或是贴吧,论坛的管理员。他们依照公众喜爱的内容和社会普遍认同的伦理道德,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对信息进行核实、筛选。

其次,从古到今宣传都与权利组织有着先天的关系。当今世界政府在宏观上对网络传播进行“把关”,这样保证了在网络上一旦发现不符合规范的内容就会第一时间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屏蔽掉。这种“把关”特别体现在对局域网和各大门户网站和的监督和控制。

最后,网民也是一种“把关人”。社交网络的兴起,网民成了“公民记者”,可以随时发布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民的把关人角色分为两种。第一种:网民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网络形式将原创或转载的内容发布出去,在这个过程中,网民就是“把关人”;第二种:网民在网络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社会道德判断监督举报不良信息。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传播者也是接收者,角色在不断变化,随机变换的传受定位,造成了互联网的“把关人”角色的不断变化。

2.2.4“把关”标准倾向于市场化

在中国从事网络新闻传播活动的主要有两种媒体:一种是以人民日报网络版为代表的新闻媒体网站,另外一种就是类似于新浪网的商业网站。前者多为纸媒内容的电子化;后者在新闻选择方面以受众喜好为标准,从而带来可预测隐性效应,走上资本的良性循环。商业网站的成功使网站更加明确受众定位,抛弃过分的政治化宣传导向,在选择新闻时更加倾向于“市场化”。

3 结语

互联网极大地放松了对传播资格的限度,给了人们相对的“自由”,也给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带来了震撼性的冲击。网络传播的无限制性使得网络中充斥着网络暴力、黄色的信息,危害网络健康环境。这也证明了“把关”角色需要继续在网络传播中发挥作用,但网络时代的“把关人”角色有了新的变化。面对网络凸显的各种问题,如何根据新的“把关”特点、新的“把关人”角色来创造一个干净、健康、清朗、文明的网络环境是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何煜.新传媒时代的把关人[J].新闻实践,2002,(2).

践行安全理念 做安全把关人 第2篇

——记十一矿机电安装队电工孙士刚

十一矿机电安装队电工孙士刚在工作中认真践行“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理念。不但自己搞好安全,还积极排查隐患,督促工友搞好安全。今年以来,由于他安全责任落实好,现场敢说敢管,尽职尽责,连续三个季度被矿评为“安全之星”。

班前查隐患

参加工作20多年的孙士刚认为:安全隐患是事故的根源,及时消除生产中的安全隐患是预防各类事故的有效方法。因此,他进入施工地点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看工作地点是不是存在安全隐患,然后才开始工作。

10月份,该队负责的戊9-0-16100机巷、戊组运煤斜巷机电安装设备多、作业战线长,孙士刚每次到达工作场地总是先检查作业环境,对自己能处理的隐患主动处理,一个人处理不了的,他及时要求班组整改处理。10月17日早班,孙士刚在戊组斜巷调整电缆,发现该巷道40T溜子与皮带机搭接高度不够,存在安全隐患,就立即向班长进行了汇报。随后,他和班组职工一起按规定高度重新吊挂了机头后才去干自己的活。

班中反“三违”

“维护皮带看似轻活,但必须得操心,皮带一旦跑偏,将会撕皮带,特别是皮带机头转动滚筒较多,如果一处滚筒不同心,将会造成严重事故。”孙士刚常这样提醒同事。11月20日,孙士刚等人负责在己16-17-22101机巷维护调试皮带。进班后,孙士刚从皮带机尾检查到机头,没有发现问题。皮带开启后,他又巡回检查,看皮带、调托辊,当行至皮带机头,发现非行人侧皮带跑偏,立即向司机发出停车信号。“孙师傅,那碍啥哩?不就偏了一点,没有出滚筒,不碍事。”皮带司机不以为然的说。“偏一点也不行!”孙士刚说着便把开关打至零位上锁。“你看住开关,我去调调”。孙志刚迅速对皮带进行了调整,短短的5分钟,皮带正常转动起来。

班后传授安全知识

孙士刚参加工作2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安全知识。工作之余,他无私地将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他人,对青工更是悉心教授。

10月份的一天,刚参加工作的青工李远辉工作之余带着满腹疑问向孙师傅请教:“孙师傅,有一次在井下,安全检查人员问我井下检修电气设备的作业程序,他说我答的不对„„”,孙士刚耐心地听完小李的一番话后,语重心长地给小李讲,检修电气设备一定要按照的《安全规程》规定程序,井下不能带电检修、搬迁电气设备、电缆。检修前必须把电源断开,检查瓦斯,瓦斯浓度低于1%时,再用同等电压的验电笔验电,确认无电后才能放电,然后接好接地线,才能检修„„紧接着又给小李讲了一些事故教训,帮小李解开了疑团。

进口食品安全的把关人 第3篇

近日,《望东方周刊》记者探访了首都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地了解一线检验员针对进口食品和动植物的检验检疫工作。

搜寻每一块变色木头和缝隙中的虫卵

首都机场附近的顺平路上矗立着首都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大楼,这里是一站式通关中心,“报关、报检、完税、放行”都在楼里一条龙完成。

通过首都机场航空口岸入境的货物,落地后的第一站就是承运货物进出港的中国国际航空地面服务总公司,当货物被分拨到二级库以后,货主或代理公司就可以拿着《入境货物报检单》以及相关文件去报检大厅窗口报检了。

“所有需要申报的法检货物都要进入集中审单平台,系统审核通过后会自动生成一个正式的报检号,检务处通过这个报检号和集中审单系统,把货物的电子信息调出来,和纸面信息进行比对,审核符不符合检验检疫的要求。”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检务处副处长任雪梅告诉《望东方周刊》。

海关放行后,货物被运到货物检验检疫处的查验现场。在打开货箱抽取货物检验样本前,木质外包装首先被查验。“目测木质包装上面有没有虫道,有没有蓝变现象和各种有害生物的为害状。”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货检处的王宇告诉《望东方周刊》。

“木质包装是法检货物。查验员要擦亮双眼,搜寻每一块变色木头和缝隙中的虫卵。有些货物的木质包装是从疫区来的,就必须经过熏蒸,确认木质包装安全无害才能放行。”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副局长钱宏伟对本刊记者说。

2011年9月,首都机场检验检疫人员在对来自印度孟买的一批货物进行木质包装检验时发现了大量木质碎屑和活虫,实验室检测后确认活虫为苏丹双棘长蠹。这是中国首次截获此种检疫性有害昆虫,其在中国没有天敌,一旦入境会迅速繁殖,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

木质包装检验合格后,就要开箱对货物进行“货证相符”检验以及专业人员的“感官检验”,然后按国家标准抽取一定比例的样本,开具送检单送实验室检测。

境外食品进关时往往使用原产地标签,货主就要根据国家标准,把需要标注的内容做成中文标签贴上去。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货检处食品监管科原科长乌日嘎告诉《望东方周刊》,进口食品贴上中文标签是一项硬规定,“有些老百姓以为没有中文的才是真的进口货,那是误会了”。

王宇说,自2011年11月1日起,未印制或未加贴合格的中文标签的产品不得进口,这样就堵住了那些伪洋产品进入消费市场的通道。

为了公正,实验人员不知样品来源

为进一步检验抽取的样品将被带到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样品从机场送到实验室,其相关信息也要经过“语言转换”。

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的张朝晖博士介绍说,报检程序的系统和实验室的系统是分开的,“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公正,我们把这两个系统设计为互不干扰,实验人员不知道样品来源。”

在食品实验室,首先要对样品做“前处理”。“前处理”就是对所检测项目进行提取净化浓缩的过程,张朝晖说,“比如说检测酱油,我们让它体积变小浓度变大,防腐剂就更容易检测出来。”

“原来上学时用分液漏斗摇晃分离提取的场景现在都见不到了,这里都实现了机器自动化。”实验室桌上放着豆油、花生油和瓜子油三种不同的食用油,各有各的味道,工作人员正在操作的气象色谱,主要用于小分子检测,“芳香物质,酯类化合物等,分子比较短,在常温下能‘闻’到的东西,用气象色谱就能检测出其内部结构特点。”张朝晖说。

对化合物进行有效分离后,再用质谱做分子量级的称重,根据质量数来确证该化合物是什么。“比照化合物身份就要有标准品,要讲究溯源性。”张朝晖介绍说,技术中心有一个标准品储藏库,储藏着各种提纯后的化学物质供比对。

检测结果在电脑系统上实时更新,货主递交了检测产品就可以在网上跟踪检测过程。检验全部合格后,货物检验检疫处与检务处联手办公,才会给货主发放卫生证书并加贴CIQ(中国检验检疫)标识。至此,进口食品才有机会被中国消费者买进门。

惩治“不懂法、不学法、还不畏法”的

比起技术中心只对样品负责的单纯技术活来,和货主打交道的一线货检员会经常遇到不配合查验的货主,其把关过程更为复杂。

2009年4月,国内某酒厂驻京办从德国进口了180瓶葡萄酒,因缺少卫生证书等相关手续被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施封。“按照规定,如货主私自开封至少要罚款3万元,但这货主很狡猾,没动封条,在箱底掏了个洞,把真酒全部换成了每瓶不足5元的假酒。”钱宏伟向本刊记者回忆说。

“我们与该酒厂驻京办主任联系,但对方置之不理,我给了他最后期限,明确告诉他如果一周内还不来,一切后果自负。”曾当过兵的钱宏伟发了狠,下定决心要惩治这个“不懂法、不学法、还不畏法”的货主。他设法把这家酒厂的副厂长叫到办公室,驻京办主任随后被副厂长强令赶到现场,最后该酒厂交出當批德国葡萄酒,被检验检疫局尽数销毁,同时接受了行政处罚。

“国内货主拒不配合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外国人嚣张的情况也不少见”。钱宏伟说,有一次某国农业部领导要在驻中国使馆设宴,从该国进口了一批牛肉和水果,因为要急用,竟然只走完报检第一关,还没等货检处查验,就强行把货拉走。“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把家伙(封条)准备好,说走就走,在运送货物的车辆到达目的地前堵住了他们。”

“知道车里的东西还没通过检查吗?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就要遵守中国法律,必须现场检验!”面对钱宏伟的质问,对方当事人哑口无言。后来考虑到中外关系,在征得该使馆同意后,检疫局一行人进入该使馆内,对未检的进口牛肉和水果采集了检验样品。

因为经常扣留不合格货物,经常查办违法、违规案件,钱宏伟得罪了不少人。私车牌照让人卸过,车胎被人扎过,还收到过恐吓电话恐吓信,但是他说自己早在兵营里就学会了在危险面前绝不服软。

请“对立面”来提意见

不久前,首都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周承利主持召开了“社会监督员”会议,这些监督员来自检疫局工作的“对立面”,有的来自报检公司,有的来自进出口企业,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检疫局提意见。

周承利在会上说,“我经常对社会监督员说,你们就是我们的啄木鸟,专门剔除我们肌体中的病害,是我们难得的好医生!”

把关人 第4篇

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国家硬实力得到极大提升, 在中国经济实现出超的同时, “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 存在‘文化赤字’” (赵启正, 2006)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愈发得到重视。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近年来, 中国在对外传播方面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 积极向外传播中国的真实形象。同时, 中国在对外传播中注意宣传正面情况, 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然而, 如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程度很高, 全球范围内信息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鲍曼, 2004) 。在世界传播中一度落后的中国仍然未能高效率地实现对外传播, 与对外传播大国仍有差距。以美国为例, 其人口约占世界人口5%, 但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通讯社垄断了世界上90%的新闻 (徐耀魁, 2000) 。截止2002年, 国际互联网上60%以上的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器信息来自美国, 相比之下, 中国在互联网上的信息输入和输出仅分别占0.1%和0.05% (刘继南, 2002) 。2002年11月21日, 第二届中美媒体研讨会上, 报告者认为由于“缺乏中国语言和文化知识”, 美国媒体容易忽略事件的关键性因素, 误解甚至曲解事件真相。力量的悬殊导致中国的对外传播一时难以与外媒相对强大的负面传播相抗衡。

“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 有了影响力, 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 (赵启正, 2006) 在此背景下, 中国必须越过文化障碍, 增进与国际社会的了解和沟通, 掌握舆论主动权, 树立正面形象, 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动地位, 为自身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以求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加强中国信息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刻不容缓。

一、把关人理论与翻译

“把关人 (gatekeeper) ”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勒温 (Kurt Lewin) 率先提出的。他认为, 把关人是控制信息流通的个人或群体。在传播过程中, 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罗杰斯, 2002) 。而“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赛佛林, 2000)

在文化传播中, 国家起决定作用, 政府决定传播内容制定传播计划, 资助传播活动, 并限制传播的范围, 是宏观意义上的把关人。出版单位、编辑人员也是把关人, 他们选择原著, 选择译者, 决定刊登的篇章。从较为微观的层面来看,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 始于信息源编码, 形成讯息, 而后接受者解码, 接受信息, 产生反应, 反馈给信息源 (赵明, 2009) , 具备传播的四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国家对外传播中充当着微观层面上的重要把关人。

当前的国际传播环境信息传播失衡, 英美主导文化社会, “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 把外来文化拒于门外, 习惯于接受通顺易懂的译文, 把外国文本中的价值观隐匿在本国的价值观之中, 令读者面对他国文化时, 还在自我陶醉地欣赏自己的文化。”[1] (韦努蒂Venuti, 2004) 英国汉学家葛瑞汉 (A.C.Graham) 在《论中国诗的翻译》中就说:“……在翻译上我们几乎不能放手给中国人, 因为按照一般规律, 翻译都是从外语译成母语, 而不是从母语译成外语, 这一规律很少例外。” (潘文国, 2004) 纵观中国现今翻译市场, 大部分中国译者从事的仍然是外 (英) 译中的工作, 中译外 (英) 的作品相对较少。

中国对外传播要求打破英语译者对汉译英的垄断, 不能仅仅依赖于孔子学院之类的机构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 希冀外国人对中国的语言文化和真实情况有深刻了解。中国必须通过自己的把关人, 向外传播国家正面形象。这就要求中国译者的媒介活动不能局限于简单的、静态的语际转换和文化阐释。译者需要从国家的政治立场、国家的综合国力、政府的方针政策等等出发, 从大量信息中选取和传播有益国家的信息, 为中国在世界传播中取得真正独立和平等的地位发挥作用。

二、中国译者在对外传播中的把关策略

对外传播要求中国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采取积极策略, 对外进行译介。在此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以及接受心理, 进行恰当的增删;同时, 正确定位中国形象以及文化内涵, 大胆输出中国特色的新信息。

三、考虑受众, 增删信息

《邓小平文选》是我国改革开放先驱邓小平同志的著作、讲话选集。了解邓小平的思想将有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在中国对外传播中, 《邓小平文选》的外文译本可以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需要译者仔细把关。

例1:

《邓小平文选》 (以下简称邓选) :要注意经济稳定, 协调地发展, 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北京周报 (英文版) 》 (以下简称北周) :Attention mustbe paid to stead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ut steadiness andcoordination are only relative, not absolute.

外文出版社《邓小平文选 (英文版) 》 (以下简称外文)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stable and proportionate development, but stable and proportionate are relative terms, not absolute.

北周版是对原文的简单语际转换, 将“steadiness (稳定) ”和“coordination (协调) ”保留作为后半句的主语, 以“relative (相对的) ”作为表语, 描述“稳定”与“协调”的特性。对英语国家的读者而言, 这是在陈述客观情形, 可能导致误解, 以为中国有相对的稳定协调情况, 言下之意也就是有相对的不稳定和不协调情况。外文版对此作了修正, 指出“稳定”和“协调”是作为相对的措辞 (terms) 使用的。这样的修改明确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是稳定和协调的, 消除了误会的可能, 能够有效实现对外传播。

例2:

邓选: (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 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 当然, 随着实践的发展, 该完善的完善, 该修补的修补, 但总的要坚定不移。

北周:Of course, as the reform is implemented, these policies should be improved or amended wherever necessary.But we should remain unwavering in our general direction.

外文:Of course, as the reform progresses, some of these policies should be improved or amended as necessary.But we should keep firmly to our general direction.

此处, 北周版使用了“these policies (这些政策) ”, 将应该完善的基本政策等同于所有政策, 这样会使目标读者作出判断认为城乡改革政策会有改变。外文版的译者通过使用“some of these policies (其中的一些政策) ”杜绝了错误的理解, 达到把关的效果。

(二) 拒绝文化畏缩, 大胆传播中国特色信息

2007年12月18日, 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正式确定“海宝”为吉祥物, 英文名称为“Haibao”。“海宝”的英文译名大胆地采用了汉语拼音, 显示了中国克服文化畏缩、对外传播的信心。相比之下, 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英文译名的确定颇是经历了一番波折。2005年11月, “福娃”的译名发布, 采用英语原有词汇“friendly”的变体, 定为“Friendlies”。此译名在翻译界认同率颇低。兰州大学一名李姓博士提出“Friendlies”至少有三方面不足:首先, “friendly”的名词用法含“友谊赛”之意;其次, 译名发音与“friendless”雷同;第三, 译名拼写为“friend+lies”, 易使受众产生不良联想。这些缺点的出现, 一方面是因为译者把关不严, 没有考虑到可能在受众中引起的负面反应;另一方面则是屈服于受众文化的强势, 对受众接受外来新词 (如汉语拼音译法) 的能力不抱信心, 使得传递的信息出现了缺失。随后李博士提出了三个备选译名:“Forworld”、“Forward”、“Forwards”, 分别与“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勇往直前”以及西南方言中的“福娃子”相合。李博士的提议解决了译名在受众中引起负面反应的问题, 却依然体现了对本国文化的不自信。2006年10月, “福娃”英文译名最终确定为“Fuwa”。汉语拼音的采用既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原意, 又避免了误解, 可谓一举两得。

其实, 将“福娃”、“海宝”译成“Fuwa”、“Haibao”之类的语言间词语互借现象并不罕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新事物、新概念从一国传入另一国, 随之也在输入国产生了带有异域色彩的新词。汉英之间词语的互借现象十分突出:汉语中, 有向英语借的咖啡 (coffee) 、基因 (gene) ;英语中, 也有向汉语借的dim sum (点心) 、feng shui (风水) 等。然而汉英之间词语的互借是不对等的。汉语中的英语音译外来词要远远多于英语中的汉语音译外来词。由于英语国家各方面的强大实力, 英语在近年已成为国际性语言, 英、美文化也成了强势文化。在此背景下, 中国译者在中译英的实际操作中, 容易缺乏把中国独特的词汇推介到国际社会的自信。

事实上, 由于音译词语义丰富, 其在现实生活中也广泛被英语读者所接受、理解。相比较breathing exercises、martial arts等意译词汇, 英语读者更愿意接受并使用qigong, kongfu (或kung fu) 等音译词。2012年3月,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新编的《美食译苑》为2158道中餐饭菜给出官方译名。其中不乏用汉语拼音命名或音译的菜名, 如:“驴打滚儿”译为“lǘdagunr”, “豆汁儿”译为“douzhir”, “饺子”也从“dumpling”变为“jiaozi”。中国译者在对外传播中应该发挥类似的把关作用, 大胆并积极对外传播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词汇。需要注意的是, 外译中文词汇时依然需要周详考虑译词在英语中的相关联想义, 避免造成负面传播。

结语

为了树立传播中国真实而正面的形象, 维持世界力量平衡, 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需要积极对外传播。在此过程中, 需要大力推进中国译者的汉译英工作, 打破国外强势媒体在国际的垄断地位。中国译者必须明确自己“把关人”的重要性, 明确立场, 采取有利于国家利益的把关策略, 为中国的对外传播贡献力量。

摘要:“把关人”理论认为, 把关人是控制信息流通的个人或群体。在文化传播中, 译者属于重要把关人。目前, 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仍处于“入超”地位, 译者不能局限于简单的、静态的语际转换和文化阐释, 需要采取一定的把关策略, 为中国在世界传播中取得真正独立和平等的地位发挥作用。

关键词:译者把关人,对外传播,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鲍曼, 齐格蒙特.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刘继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3]、罗杰斯.传播学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4]、潘文国.译入与译出.中国翻译, 2004, VOL25, (2) .

[5]、赛佛林, 沃纳.小詹姆斯.坦卡德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6]、韦努蒂, 劳伦斯 (Lawrence Venuti) .译者的隐身 (The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7]、徐耀魁.世界传媒概览.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0.

[8]、赵明.从信息传播模式论翻译.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 (2) .

[9]、赵启正.跨越文化障碍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

中考考前作文把关 第5篇

中考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且属于水平考试。它不像作文竞赛那样,可以于险中求奇——可以追求奇思妙想,可以追求立意高远,而中考作文则不能这样,应稳中求好,不能冒险,因而考试作文,应注意以下十点:

(一)看清题目要求,确定好文章体裁。如果题目要求是:“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则最好写记叙文,因为记文平时写得比较多,写起来可以驾轻就熟。

(二)作文主题,反映积极向上的思想,尽量少写消极的东西,更不可以揭露阴暗面为主,因为就一个初中生的水平而言,写揭露阴暗面的作文很难驾驭,稍有不慎,就会写出思想内容不健康的文章来,使你的作文考试一败涂地。

(三)先打一两百字的草稿,理清思路以后,再在试卷上写。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作文也是如此,不少同学平时作文,有时写了一个开头写不下去了,就重写,考试时倘若不打点草稿,要另起炉灶,就麻烦了。当然,考试时,也没有必要在草稿上把文章写完再抄,若这样,有极大的可能会少了时间,使前功尽弃。

(四)控制好文章的字数。若试题要求字数是500字以上,一般可写650字左右,最长不要超过800字。如果刚好是500字,则显得容量不够,若写得太长,会有黄大妈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之嫌,加上我们作文时错别字、病句又极难避免,那样,文章写得愈长,问题暴露的机会就愈多。当然,如果限制了文章的字数,则必须按要求行事。否则,会冤枉扣分。

(五)行文时,一定要注意分段。一般说来,以四至五段为宜。这样,可使文章显得层次清楚。如果只分三段,则有可能使阅卷老师认为你的写作水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若分段过细,又会使你的文章显得过长,特别是限定了字数上限的文章,会让你有冒超过字数的危险——因为计算作文字数时,阅卷老师是按行计算的,绝不会一个一个字地去数。

(六)分配好文章各部分的字数。通常作文可分为三部分,各部分字数分配最好是:第一部分100-150个字,第二部分350——450个字,第三部分100——150个字。这样的字数分配方案,可避免行文将开头拉得太长,到写正文时,则已超过字数,或是试卷的版面不够,不得不草草收兵,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七)中考作文,常常有规定:“若涉及到具体校名、人名,则用×××代替”,考试时,如果硬按要求办事,会使你的文章逊色三分,作文时,你不妨用“别名”代替,特别是人名,你可依据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给其取一个绰号,像写一个勤学好问的同学,便可将其名为“小勤”或“勤问”什么的,若实在不好取,就取姓名中的一个字,在前面加上一个“小”字,如“小明”“小惠”等,这样,既不违反规定,又能生动你的文章,可谓一箭双雕了。

(八)注意详略得当。若是写一件事,则将其重要内容详写,若写几件事,则可将其一件详写,一件次之,一件一笔带过,切莫平分秋色,否则,会使你的文章显得过长,而重点却不突出,结果是劳而无功。

(九)结尾注意点题或升华主题。有不少作文一经点题,便生色几分,有些文章如不点题,便跑题,时下流行的话题作文更是如此。这是学生作文时常可见的毛病,考试时,不可不注意。

(十)保持整洁卷面。作文时,切莫急躁,生怕完不成作文,其实中考语文,时间是比较充足的。有的考生一拿起笔龙飞凤舞起来,其结果是写出来的字,有些恐怕连自己一时也认不出来,那又怎么能要求阅卷老师对你另眼相待,像猜谜语一样来读你的大作,而给予你的高分呢?有不少同学,平时语文还不挺不错的,可考试时,分数却不高,则极大的可能是字不行,古人云:“字是门楼书是屋”,考试时,你的字不可不认真书写。且写完文章后,非认真检查一两遍不可,因为作文时,过于心急,错字病句难免。

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角色的重塑 第6篇

关键词:把关;培育机制;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08006

“把关人”是传播学理论,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起着审查、把关的重要作用。在互联网传播高度发展的时代,“把关人”角色的内涵和外延也应与时俱进的扩展、延伸。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观点鲜明、发展迅速、更新率高、影响力强等特点,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大学生是思维最活跃、最乐于发表见解的群体,他们对整个互联网世界的发展好奇积极、有技术优势、易融入、易共情、会分辨、可引领。相对于职业网络传播“把关人”,他们更大众化,人数更多,覆盖面更广,在网络世界里游刃有余,更易发挥“把关人”职能。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中的“把关人”角色研究值得深入开展。目前针对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的探讨研究已逐步开展,但仍缺少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笔者基于对安徽省某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调查,详细分析高校网络舆情中“把关人”角色的内涵外延变迁,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角色重塑的实现途径。

一、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

(一)数据采集方法

1.样本选取。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为安徽某大学在校本科大学生(研究生除外),无硬性条件。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择770人,覆盖本科一二三四年级。

2.数据收集。对抽取的770名同学发放调查问卷,问题分为三个板块,一、日常生活中个人网络言论发布特点分析;二、对网络舆论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和反应;三、对网络舆情发展中自身网络责任的认识等方面共16个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均仔细认真的填写了相关答案。调查时间:2016年4月5日至2016年5月5日。

3.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收集完成后导入计算机,并利用Excel等相关软件进行归纳整理,制作成表格。主要统计方法为频率分析。

(二)、数据采集结果

1.第一板块: 日常生活中个人网络言论接触的特点分析。个人网络言论发布的平台和个人言论受关注最多的平台。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770名调查同学中,有630名同学选择了“QQ”,占总人数的81.82%;使用微信、微博、贴吧等信息平台的各占10.39%、3.9%、1.3%。可见QQ平台应该是大学生网民比较信任和乐于使用的信息发布平台。表2可以看出70.13%的学生表示在QQ的发言关注最多;在微博、微信、贴吧的发言受关注较多的比例为25.58%、6.49%、和7.79%。QQ是一个私人的空间发布平台,它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设置自己的信息可以被哪些人看到,哪些人可以评论,相对比较封闭,QQ大多都是自己认识和熟悉的人,能给人以安全感,可控性高。

(三)结果分析

1.大学生在网络信息发布中注重私密性。第一板块的调查明显验证了这一点,QQ这个私人性的可操控平台,是学生主要的信息发布平台,主要面向自己认识的人,在陌生的平台如贴吧和晚于QQ出现的微信(主要功能都在手机平台)上信息发布明显减少。在QQ群的建设上,学生比较积极,但是对自己的群缺乏监管意识,在帖吧等网络平台做版主的比例不高,说明学生在公共空间主动参与管理和主动挑起话题的积极性不高。

2.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参与人的积极性很高。日常会浏览各类新闻,同时,74.03%的学生都会选择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帖,表7和表9两项对比,可以发现大学生一般不会主动与陌生人交流,在网络主动发起吸引关注的帖子。但是他们又有自己的是非观,会对网络信息进行分辨,有抒发自己意见的渴求,会以参与者的身份发表意见,他们的发言对于网络舆论的形成又是重要的组成内容。对于papi酱这些网络名人,74.03%的学生都知道,超过40%的学生很肯定知道她的信息。可见,学生对于网络名人会关注和受影响,对papi酱的言论大部分学生认为搞笑,有24.68%的学生认为其中有低级趣味的东西,再次验证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具备一定辨别能力。

3.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观念和自律意识。在发帖时接近80%的学生会考虑到是否合法问题,说明大学生的整体法治意识较高,在自己的帖子被质疑时近90%的学生会审视自己或与对方沟通,说明大学生具有自我把关意识,但是并不明确,与对方沟通说明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这背后折射的是对互联网法规的不了解和对知识的把握不到位,或者对社会习俗的不清楚等,也可以发现互联网的法律体系、道德体系尚未形成,导致网民言行缺乏指导和约束。对于网络法律知识超过60%的学生不清楚或只知道一部分。一方面说明互联网法律的宣传不到位、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没有重视。受访者意识到了网民媒介素养和网络监管、建立机制的重要性。说明大学生网民中大部分都是有明确的是非观和法律观念的,这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相关,大学生网民在网络中具备行使“把关人”角色的基础条件,但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促进角色的完善。

二、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意识的挖掘和培育

(一)大学生网民“把关人”角色的先天优势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民中最活躍、最敏感的群体,也是新闻发布中最易担当舆论领袖的群体,但是他们担当领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像papi酱这样的人物在大学生中比重很小。但是一个小小的papi酱能吸引如此多的关注量,也说明了大学生网民更容易成为网络舆论领袖,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知识储备和政治敏锐性,在价值观激烈冲突的网络世界里,能够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对信息进行分析,辨别真伪,在水军充斥的舆论氛围中,属于不易被蛊惑的人群。他们的参与性很强,在网络把关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明辨是非、发表正面言论方面,大学生网民具备先天优势。2015年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是2547.7万人,这个庞大的人群的能量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可以发挥正能量,也有可能出现负面影响,所以如何激发大学生网民的正能量,唤起大学生主动发挥“把关人”角色的作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的作用发挥途径

从papi酱从网红到被举报、勒令整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网民发挥了网络舆情“把关人”的作用,广电总局也是在网民举报后才勒令papi酱整改。Papi酱这起网络舆情事件从一开始的备受关注和追捧,到被举报,是网民意见的一致性导致的,网民一致关注时是网红,网民发觉不妥一致要求整改,是另一种网络共同意见的形成。可见,网络统一意见是网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们可以选择关注,也可以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有效渠道去处理。这与本次的问卷调查结果吻合。

大众传播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1-2]。在网络舆情发展中,这个过程的反复速率明显提高,一方意见和反方意见的切换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统一意见的形成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由此次问卷调查可见,大学生网民中很多是有自己完整独立的价值观取向的,网络世界的舆论大冲突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冲突,孰是孰非的问题经常成为网络舆论争议的焦点,可见统一意见的形成背后是价值观的角逐。“把关人”在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中,或者说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水”的作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关人”通过发挥自己的把关作用,影响着网络舆论的导向。

(三)高校网络舆论“把关人”的培育

如何培育大学生网民的“把关人”意识,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线下大学生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两学一做”、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价值观塑造活动,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使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传播中能有一套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明辨是非,正面发声。线上则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宣传力量,让党团有声音、有阵地、有影响,让大学生接触到正确价值观的洗礼。

2.提升大学生网民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概念是舶来品,一般是针对职业媒体人,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大学生网民在网络把关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他们的媒介素养也是应该重点培育的方面。在高校我们开设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目的也是教会大学生正确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增加知识储备。除此之外,也应该加设网络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正视互联网已融入日常生活甚至左右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增强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很多国家作为重要学科融入中小学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关系到全民素质的培养[3] ,要加强大学生的分析、辨别、利用网络信息能力的教育,在网络舆论铺天盖地涌来的时候想把关、能把关、会把关。

3.“事前把关”与“事后把关”的结合。“把关人”的原始职能是负责审核把关让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进入传播渠道,在人人都是主播的互联网时代,事前把关的难度加大,自我把关变得更加重要,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网民对自己的发帖会考虑合法性原则,说明他们已经有初步把关意识。对于事后把关,大学生網民的作用是明显的,他们跟帖发言的力度会影响舆情的发展方向,如某高校选课出现拥挤事件,出现了“有人受伤”的虚假报道,吸引了大批量转发,帖子出现后很多大学生发帖澄清无此事,使该舆情在几天后平息,未引起不良影响。

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提升大学生的事前把关意识,主要是做好自己的把关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的发言合法性、真实性、可能会引起的影响进行把关,发言更有理性、顾大局、切实际。事后把关积极性主动性需要加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积极发挥“把关人”作用。

4.自上而下的网络监管环境。网络监管分为法律监管和道德监管两个内容。互联网的法律体系、道德体系的建设仍处于不成熟阶段,近些年,国家和各机构、协会出台了多项互联网管理条例和条款,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国互联网网络版权自律公约》、《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以行业协会发布的居多,约束力强度不够,时间制定大都在2004年以前,与现在的互联网发展严重脱节。法律的制定有滞后性,往往需要很长的观察总结分析验证过程,在法律暂时缺失的背景下,网络道德监管的实现变得更加重要,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网络社会中,道德标准不明,网民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网民的道德水平应该是其中较高的,他们的道德引领作用,道德监督作用的发挥,对网络社会发展来讲有着重要的“把关”作用。通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网络世界的道德观,在舆论面前他们的道德观会做出反应,反作用于网络舆论发展。因此,互联网法治体系亟待完备,道德标准亟待确立,大学生网民的“把关”作用亟待发挥,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的建立才能真正净化互联网世界,发挥互联网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限制其危害社会的消极影响。

三、总结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整个互联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规律可借鉴到整个互联网领域,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角色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应深入把握其中规律并通过教育、调控、适应和引导,把这些实践成果应用于整个互联网治理,正视责任,敢于担当,通过反复实验、研究、实践不断推进互联网治理的理论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1.

[2]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3]李柯.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嬗变[J].新闻前哨,2013(12):78-79.

[责任编辑:吴晓红]第5期訾媛媛:高校妇女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8卷第5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8No.5

名人微博的“把关人”角色探讨 第7篇

关键词:微博,名人微博,把关人

网络的结构是按照“分组交换”的方式链接而成的分布式网络, 不存在一个管理和控制的中心, 并且由于身份通过数字化处理而隐匿起来, 因而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权威, 而这也就恰恰消解了权威, 权威的消失也就是中心的消失, 因此, 在网络社会中, 不存在服从与支配的概念。正因为如此有人将网络社会称为“没有首脑、没有法律、没有警察、没有军队”的无政府社会[1]。

对于网络传播中是否存在“把关人”这一问题, 在美国从事传播研究的学者马成龙指出, 一方面, 新闻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大大增加、这就意味着需要对此有更多的筛选, 即“把关”;另一方面, 从全球范围看, 人们可以自行选择新闻内容的自由度大大增加, 这又意味着“把关”的减少。[2]从马成龙先生的表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把关人”的角色, 一是传播媒介, 对传播内容的源头进行“把关”;二是传播受众, 对传播内容的接收进行“把关”。

微博源起于美国, 但迅速在全球范围受到追捧。2006年, 一家位于美国旧金山的公司推出Twitter服务, 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最新动态。2008年一些娱乐、体育明星落户Twitter, 甚至希拉里、奥巴马在竞选期间也利用Tw itte r发布自己的行程。微博人气火爆, 据数据统计其日均访问量2000万人次,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网站排名中均列在前15位[3]。而中国在2007年就有了微博性质的网站, 新浪微博以其深厚的用户群根底在2009年8月14开始内测之后, 迅速占领市场, 根据2010年官方公布数据显示, 新浪微博每天发博数超过2500万条, 其中有38%来自于移动终端, 每天发布微博数量超过两千五百万条, 微博总数累计超过20亿条, 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最受瞩目的微博运营商。新浪微博采用了与新浪博客一样的推广策略, 即邀请明星和名人加入开设微型博客, 并对他们进行实名认证, 认证后的用户在用户名后会加上一个字母“V”, 以示与普通用户的区别, 同时也可避免冒充名人微博的行为, 但微博功能和普通用户是相同的[4]。

一、名人微博的特点

(一) 高知名度使名人微博博主成为舆论领袖

按照新浪微博公布的数据, 所有的微博使用者中, 人气最高 (即拥有关注者最多) 的排行前十位有大多数都是娱乐明星, 人气最高的演员姚晨已拥有了1600万的网友, 其一条微博的转发评论量从几千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次不等, 其转发评论量与其微博内容的新闻价值成正比。相比之下, 普通用户的微博评论转发量平均处于100次以下。

新浪实名认证微博的名人大概分为娱乐明星、体育明星、商界精英、传媒人士、知名作家和政府机构以及协会等几大类。不同的微博名人发表的微博内容也有很大不同:娱乐明星的微博主要是由图片构成的生活记录及情绪表达;而商界名人的微博内容主要集中在励志感言和经济动态讨论;传媒人士的微博主要以新近新闻和传播现象探讨为主;知名作家则是以分享其心路历程作为微博的主要内容;政府机构微博以通报最近动向和回答网友提问为主。

(二) 对社会争议话题有强大的话语权

众所周知, 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的特点, 但是实名认证的微博名人正是由于曝光了其身份和姓名, 并且在之前的现实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名气和关注度, 所以才会成为微博中的意见领袖, 作为意见领袖的微博名人, 无法再将微博只当做是一个私人交流的平台, 一条名人微博能够影响社会舆论的形成和走向, 对社会争议话题所表达的意见也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中国知名演员, 新浪微博名人认证用户吕丽萍转发网友“冯伟牧师”的一条关于表达同性恋有罪的微博, 并通过评论:“弟兄姊妹转起来!”号召网友转发, 旗帜鲜明地反对同性恋。但此条微博被网友迅速转载, 并掀起了微博上一场捍卫同性恋权利, 保护其不被歧视的讨论。许多微博名人参与其中, 如台湾知名节目主持人蔡康永先后发表两条微博表达了对吕丽萍这种公开反对同性恋的言论的愤怒, 也表明了他支持言论自由的同时非常同情同性恋群体受到的歧视和谩骂的观点。这两条微博的评论和转发量都在五万以上, 许多微博用户参与评论, 大多数都表达了对同性恋群体的理解和支持, 并对吕丽萍这种公开发表反对同性恋的言论表示愤怒。

(三) 能够设置社会议程

媒介有议程设置功能, 能够在人们想什么和如何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而微博名人的粉丝数量少则几十万, 多则上千万, 其数量丝毫不亚于一个纸媒的发行量。微博名人的号召力和关注度, 使得其一言一行本身就是新闻。因此, 名人微博也具有设置议程的作用, 通过转发和评论, 引发人们对某一问题的讨论。2012年春节期间, 方舟子质疑韩寒之父代笔为子写作, 与韩寒展开隔空“骂战”。针对愈演愈烈的“代笔”质疑, 韩寒在其博客上公布了当年《三重门》所有的手稿, 并表示将把两部手稿出版成书。不少微博名人纷纷发表对此事件看法, 一时间新浪微博变成了“挺韩派”和“倒韩派”的第一战场。“挺韩派”以出版商路金波、韩寒父亲韩仁均、著名演员姚晨、编剧宁财神为主要力量在自己的微博中纷纷表达了对韩寒的支持。而“倒韩派”以媒体人彭晓芸、央视特别评论员王志安等为主, 也在微博中表明了对方舟子质疑韩寒作品真实性行为的支持。整个春节期间, 打开微博几乎都能看到关于韩寒方舟子事件的转发和评论。

著名编剧宁财神在微博中这样写到:“在韩寒的事上, 我一直没有表明过态度, 这次一并说明白吧, 韩少其人, 在现实生活中, 嬉笑怒骂出口成章, 脱口秀比文章精彩许多, 如果把他聊天语录整理出来, 每篇都是动人文章。虽然他后来不幸因为脑残而变成了五毛, 但所有字, 我毫不怀疑是他自己写的。为此, 我愿意为他背书, 找到枪手者, 我一年稿费归他[5]。

另一位媒体人, 新浪微博账号为“土摩托”的新浪微博名人表达了不同看法:“韩寒是个挺好的赛车手, 但他通过博客发表的那些文章多烂啊!一个劲儿抖机灵, 发感慨, 却鲜有真材实料”。不过“韩寒现象”到确实值得关注, 它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荒谬。每次我看到那么多中老年知识分子狂热地表达对韩寒的喜爱就觉得可怜, 这些人没有独立思考, 只有教徒式的盲目崇拜, 以及自我标榜。

二、名人微博“把关”的问题

(一) 可能发布虚假信息

微博支持的wap、web等各种客户端登陆的特性使得微博使用变得更为便捷, 140个字数的限制将莎士比亚和平民拉到了同一水平线, 而微博的低门槛限制使得人们可以很轻易的获得账号并使用微博的全部功能, 因此每天都有数以千万计的用户在使用微博, 发表微博, 而微博不同于之前的BBS论坛或者社区的管理方式, 没有版主对用户发表的内容进行审核, 大量未经核实的信息会在第一时间发布, 尽管新浪微博有运营团队在进行内容的查证并适时进行辟谣, 但都是在微博已经发出后进行, 其效果大打折扣。而新浪认证用户的水平和素养也参差不齐, 名人微博也常有造谣和假新闻传出。2010年12月6日晚20时19分, 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用户“中岛”发布的一条信息瞬间引爆网络:“刚刚得到消息, 著名武侠作家金庸, 1924年3月22日出生, 因中脑炎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 在香港尖沙咀圣玛丽亚医院去世。”一时间这条微博被疯狂转发成千上万次, 甚至有媒体迅速安排了悼念专版, 题目都已经拟好, 叫做“大哭江湖”。这条假消息在22分钟之后, 由香港凤凰卫视记者在微博中回应“金庸去世”传言, 称其为假消息[6]。

假新闻的传播, 不仅让微博尴尬, 让那些在微博上转发了这条假消息、为假新闻的传播推波助澜的人也很尴尬, 尤其是一些所谓名人和意见领袖, 就更尴尬了———这些被网站加了V (身份认证) 的名人名博, 未加核实的消息发布和毫无怀疑的转发, 让假消息看起来更像真的[7]。网络传播需要“把关”, 微博也需要“把关人”。而微博的“把关人”, 不能仅仅只是新浪微博的运营团队, 庞杂纷繁的信息无法只由十几人的团队进行“把关”, 而真正能起到最有效最直接作用的“把关”作用的“把关人”是微博的使用者, 特别是微博名人这一群扮演着微博意见领袖的微博使用者。

(二) 容易发布煽动性言论

名人微博享有着万千网友的“钟爱”, 其一言一行往往会受到许多网友的追逐和模仿, 特别是对于一些自我辨别能力不高, 盲目崇拜追随偶像的网友, 其偶像的一条微博就会成为其行动的标杆和方向。新浪微博名人吕丽萍在微博中发表反同性恋的微博, 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起了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中对于该话题的再次讨论, 而作为被诸多观众喜爱的演员, 公开发布反对同性恋的言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2011年7月4日,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4小时”节目对吕丽萍反同性恋言论引发的风波进行了报道。该节目提出“抛弃歧视”、“尊重每一个群体的自我选择”的观点, 并指出吕丽萍作为一个社会名人, 应该反思或者反省一下。

(三) 有时语言过于低俗

我们不得不承认, 有许多微博名人, 特别是有一些娱乐明星其成名很早, 由于工作的原因并没有接受完整系统的教育, 使其在语言表达上有些不足, 错别字和表达意思含糊不清的现象在不少名人微博中都有出现。对于这些错误, 网友大多持有包容的态度, 但有些名人微博言语过于低俗, 甚至出现了与网友对骂的情况。2010年8月, 主持人李艾在微博上表达了自己对于某档节目主持人采访嘉宾方式的些许不满, 结果就在极短的时间内, 遭到了数千微博用户的指责, 其中还包括很多带有人身攻击的性质的辱骂。在2012年春节前夕, 有一名网友在演员陈坤的新浪微博中对陈坤进行辱骂, 陈坤予以转发并发表类似辱骂性评论, 之后陈坤迅速发表新微博表示歉意并将原微博删除, 而类似的例子在微博中时有发生。

三、名人微博“把关人”角色的矫正

(一) 遵循无害原则

微博是一个社区, 对所有用户都公平对待。作为微博, 拥有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关注, 就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名人微博中表达或者暗示着个人观点或者对新闻事件进行发布或评论, 就会立刻引起社会关注, 产生社会影响。因此, 无害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

基于微博与其他网络媒介的特殊性, 我们将“把关人”的无害原则做以下的解读:无害原则要求微博内容不损害国家民族利益, 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要求微博内容不对其他微博受众造成伤害或构成攻击;要求微博内容不对任何一个非微博使用者即人民大众造成伤害。

(二) 遵循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

当微博名人在微博中畅所欲言, 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 更要记得网络共享精神的另一面即网络社会中的奉献精神, 要记得作为微博名人更要注意自己有义务, 有责任为微博提供真实, 公正的信息。特别是在发表微博和评论的时候, 要注意不说无根据之话, 发挥榜样作用, 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当突发事件发生, 以金庸先生“被去世”事件为例, 如果微博发布者在发表微博前仔细核对信息的真实性, 不发布未经核实的消息, 相信乌龙事件就会被及时制止, 不会引发成千上万的转载, 更不会伤害到金庸先生及其家人和众多的金庸迷们。

(三) 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

微博名人与普通大众一样都是微博使用者, 应当尊重所有微博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人格权、隐私权、自由表达权等。

网络是虚拟隐匿的, 但是使用网络的人都是真实存在的, 因此我们不能只将发表微博当成虚拟世界的活动, 更要把他人也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 以人为本, 尊重他人。作为一个微博名人, 首先把好自己的关, 正确看待自己的名气和影响力, 能够容忍非议和质疑, 当有损害到自己正当权利的微博发表时, 首先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 正确看待对方的目的。面对善意的批评, 虚心接受;面对恶意的谩骂, 通过正当正面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 如像微博客服中心举报等方式, 不仅能够解决问题, 也同样体现了作为名人榜样真正该有的气度。

(四) 遵循正确引导原则

新浪微博名人都是新浪认证过的用户, 在现实社会中拥有庞大的关注人群, 因此在微博中拥有众多的关注者。网友可以查看到自己关注的微博名人的每一条信息。因此微博名人在把好自己关的同时, 也要时刻注意引导关注者正确使用微博, 注意微博言论。

著名演员林青霞在2011年9月3日发表一篇微博让网友很受鼓舞:“我写微博和写作一样认真, Amy说人家写微博轻轻松松随便写一句就走开, 没有人像我一样一坐几个钟, 没办法, 求好心切, 要求完美, 性格如此, 杨凡说我不够幽默, 他说微博文化和一般写作不同, 我看了看人家写的果然不同。它有一种特殊的结构, 要和你们打成一片, 得先学会你们的语言。”其严谨认真对待微博的态度不仅在业内赢得一致好评, 并且也在其关注者中发挥了无形的引导力量。

微博“把关”无法通过有形的规范达到, 但是可以通过无形的引导而完善。在这个需要榜样的时代, 微博名人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在社会中发挥引导大家积极向上的力量。许多微博名人已经意识到微博的力量, 一些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知名媒体人和文体明星之间也有了很多的互动, 而且讨论的许多话题多是公共事件, 如果他们能够对其“把关人”的角色达成共识, 共同致力正确引导公众, 避免谣言和微博暴力, 那对于微博的良性运转是极为有利的[8]。

四、结语

在微博上, 有辟不完的谣言, 止不了的诽谤, 停不下的谩骂和挥不去的垃圾信息, 让所有人不胜其扰, 有人树起道德的大旗对微博口诛笔伐, 可微博纵有千般不好, 却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是短短的微博, 在玉树地震时给传出的第一条信息, 也是短短的微博, 在动车失事后发出血库告急的消息。我们希望看到名人微博而在享受名气带来影响力的同时, 准确“把关”, 适时引导, 为众多网友树立正确使用微博的榜样, 共同杜绝微博谣言, 消灭微博暴力, 营造纯净的微博使用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名瑛.传播与伦理[M].湖南:湖南师范法学出版社, 2007:167.[1]邓名瑛.传播与伦理[M].湖南:湖南师范法学出版社, 2007:167.

[2]南宏师, 张浩.网络传播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159.[2]南宏师, 张浩.网络传播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159.

[3]Twitter令人又爱又恨, 新闻比传统媒体更快但不保真[EB/OL].人民网, (2009-07-08) .http://media.people.com.cn/GB/9613162.html.[3]Twitter令人又爱又恨, 新闻比传统媒体更快但不保真[EB/OL].人民网, (2009-07-08) .http://media.people.com.cn/GB/9613162.html.

[4]周萌萌, 余来文.一个新盈利时代的到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 (10) .[4]周萌萌, 余来文.一个新盈利时代的到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 (10) .

[5]“韩方之争”[J].商周刊, 2012 (2) .[5]“韩方之争”[J].商周刊, 2012 (2) .

[6]陈瑞霖.微博平台上记者的社会角色[J].新闻世界, 2012 (2) .[6]陈瑞霖.微博平台上记者的社会角色[J].新闻世界, 2012 (2) .

[7]张羽, 侯逸君.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微博假新闻现象探析——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J].今传媒, 2011 (2) .[7]张羽, 侯逸君.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微博假新闻现象探析——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J].今传媒, 2011 (2) .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特点 第8篇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把关人”,特点

0 引言

21世纪毫无疑问是信息的时代, 互联网的崛起和普及使信息的传递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的使用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那么在光怪陆离的信息世界里何者是真何者是假, 网络新闻的舆论导向怎么发挥作用, 基于此本文对传统“把关人”理论在网络新闻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1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网络新闻传播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 它伴随网络技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 主要依附于高科技产品, 所以具有一些传统新闻传播所不具备的优势, 如传播的迅捷性、方便性、广泛性;但是同时由于目前的情况下网络管理的不健全, 这些优势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 这给网络把关带来一定的困难。

1.1 网络新闻传播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报刊杂志还有电视, 网络作为新媒体, 被人们称为“多层次的大众媒介”, 网络具备多种传播方式, 是能够提供现实社会多种传播样式的虚拟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MSN等聊天工具进行交谈, 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传播方式;而电子公告牌可以进行组织传播;新闻浏览则是大众传播。据调查有60%~70%的网民经常在网页上浏览新闻。

网络媒体是一个全新的媒体, 它是对传统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的一种新的整合, 鉴于这个特点也必然具备传统媒体所不能比较的优势, 比如所提供信息的广阔全面性、与传统一次性观看所不同, 网络具有庞大的数据库、海量信息、全面生动, 使传播者不再单方的拥有信息特权, 与受众一道成为平等关系、互相交流的伙伴。

1.2 网络新闻传播的弊端

网络新闻传播给人们生活带来精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惑。其一, 是人们越来越分不清什么是真实, 在原始的新闻观中,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够在媒体上发表, “把关人”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 “把关人”的作用被大大的削弱了, 网络新闻内容芜杂。尼葛洛庞帝曾说:“在网络上, 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网络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 不仅有真实可靠的信息, 更多的是垃圾信息、某些人故意制造的虚假信息, 而那些真有价值的信息反而被湮没在这些杂质之中。

其二, 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 这固然满足了网民发表信息和观点的愿望, 但同时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 这无形中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欲望, 因为仅靠个人手段是无法在整个庞大的网络世界中找到恶意传播者的。传播虚假信息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曲解信息, 以此来扰乱受众视线。而且, 现在各类网络上都充斥着众多色情、暴力的东西, 这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是一种侵犯, 也形成了许多家长反对小孩上网的局面, 极端的不利于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网络传播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2 从传统到现代——“把关人”角色的转换

不管是以前的大众传媒还是现代的新媒体, 媒体的“把关人”的作用始终没有丧失, “把关人”功能依然强大, 只是发生了一定地转换, 隐身于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界面之后, 使人不易觉察。

以2011年7月3日吴菊萍徒手接住两岁女童事件和2011年震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为例, 最美妈妈吴菊萍从新浪相关微博被转发7 000多次, 新华网、中新网、新浪微博等各大网站均对这两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 并达到了从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进行了阐述, 促进了我国的法律道德建设。

2.1 显性到隐性

传统新闻的把关人控制了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的全部, 可以说“把关人”就掌握着整个新闻的传播渠道。相对来说, 网络新闻传播的开放性, 就像一个公众都可以去的酒吧一样, 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化名, 七嘴八舌, 各抒己见。这样网络上的新闻把关也退居幕后, 由显性转为隐性, 但是毋庸置疑幕后确实是存在把关人的, 我们可以在每个突出的网络新闻中发现隐形的把关人。比如, 在“最美妈妈”事件的传播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对吴菊萍的报道主要是从母爱和关注儿童安全的角度两个方面展开。

网络新闻传播的渠道主要有3种:

一是转载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 像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网站等, 这一类的把关人是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二是编译来自外国新闻网站的新闻信息, 由于这类新闻网络具有重要性、全球性和及时性, 具备新闻所要求的要素, 所以常常会成为各大商业网站的招牌新闻, 但经多重编辑, 其真实性必然有所降低;第三个主要来源是采编于网民自己发布的帖子, 这部分资源要由网站编辑的来组织传播。首先网络编辑对网民所提供的信息提取加工, 选择有价值的再上传到各个新闻网站。综上所述, 以上3种新闻渠道都要经过网络编辑来把关, 都需要网络编辑对冗杂的信息适当地进行选取和加工。毫无疑问, 网络新闻编辑自然而然地就成为网站与受众之间的主要把关人。

2.2 直接到间接

有部分研究者认为, 互联网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跨越时间、空间性, 网民可以众多新闻事件中根据自身的意愿任意选择, 那么在选择信息时, 就在一定程度上不接受把关人主观上所提供给的信息, 这样把关人似乎就不能够在新闻报道背后进行把关这样的幕后行为。但是, 我们在认识到网民自身选择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网民无论怎样绕开网络把关人, 总是要进入某一个媒体、一个具体的新闻网站, 它里面的信息都是网络编辑选取过滤的。

比如在“小悦悦事件”的传播过程中, 围绕着人情冷暖和社会正义等社会公德方面, 广东设立好人基金等现实性的问题。在这个新闻的编辑过程中, 光明日报网不仅详尽的报道了事件始末, 还对这一事件做了评论, 并在文章的下面做了一系列的文字链接, 著名律师司伟江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人大法工委官员的看法, 广东政府的看法等。由此可见网络编辑的过滤方向主要是挖掘事件发生过后各个社会层面的反应, 这一事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网络把关人间接的把网民引向这个角度思考问题。

3 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新闻传播, 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具有一些独特的特色, 主要有把关程序的减少, “把关人”素质较为低下, 缺乏行业自律精神。

3.1 把关程序减少

传统媒体新闻的把关有众多把关工序, 一般来说从低到高有新闻采编人员、新闻编辑、责任主编、总编等人员, 但是网络新闻的把关程序却很简单, 只有网络编辑一道, 这样把关程序就由多层变为单层。

据有关统计, 负责网络编辑的人数与传统媒体比较来说相当少, 像人民网这样国内权威的新闻网站和新浪这样的大型商业新闻网站的工作人员只有几个人而已, 仅凭几个工作人员就来负责网站的全部工作不得不说会出现僧少粥多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有着深刻的原因, 一方面, 对于传统新闻媒体来说, 他们的注意力主要还是放在广播、电视、报纸之上, 而不太重视新闻网站, 网络新闻传播对他们来说, 有的话就能在如虎添翼, 没有也并没有多少妨碍, 在经济经营上来说还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传统媒体不同, 网络媒体使传播更具开放性、大众性和广泛性, 它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产生的传播效应更大。但是由此所带来的新闻质量良莠不齐也是不可避免的。

3.2 缺乏职业自律精神

因为在新闻网站工作的人员在目前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数量还很少, 网站发展时间也有些短, 所以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像传统媒体的组织, 所以网络把关人所处的环境相对来说较为宽松和随意。网络把关人还难以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组织, 而且松散的组织对网络把关人也没有很强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同时我国网络管理法规不很健全, 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此外, 政府对网络的相关管理相对来说也比较宽松。环境宽松的影响有好有坏, 好的方面是使传播环境较为开放;不好的方面是造成网络新闻中夹杂着较多的冗余信息。我们必须强调社会责任论, 强调编辑对网民负责, 网民对社会的负责, 网民对网民负责。

3.3“把关人”素质较低

与传统媒体编辑相比来说, 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素质较低, 因为一般认为网络编辑并不要求高素质, 熟练掌握即可。在传统媒体工作的编辑普遍都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 具有高素质水平, 这就保证了传统新闻媒体把关的质量;而网络媒体是一种新兴媒体, 对信息技术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网络编辑要具备多种方面的技术, 发布文字、链接、视频、图片等内容, 还有网页制作, 具体操作专业计算机系统等, 但是由于对网络新闻的偏见, 我国网站人员的制作水平普遍较低, “把关人”素质良莠不齐, 而网络的迅疾性要求网络编辑十分快地选出好信息, 要求质量的同时又要求速度, 这种标准是十分高的。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 许多网络编辑并不具备专业的素质, 这对把关带来一定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杨梅, 何苗苗.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的角色变迁[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

[2]戚晓波.网络新闻传播与“把关人”——试论网络新闻编辑的自律[J].新闻爱好者, 2009, 9.

[3]刘茜.网络也需“把关人”[J].数字记者网络与媒体, 2009, 4.

[4]闫东艳.网络编辑把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编辑之友, 2009, 11.

略论专业频道把关人的角色意识 第9篇

一、强化把关人意识, 做懂得创新、敢于负责的把关人。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 特别是电视传媒的飞速发展, 频道管理者的把关责任被强化了起来, 记者负责把关信息的采集、编辑负责把关信息的处理, 但这通常都是基于栏目而存在的, 他们首先要以栏目的要求作为把关的基本准则, 而频道管理者则要从整个频道运营的角度对信息进行把关、确认, 从而保持频道的整体特色。为此, 首先就应强化责任意识, 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心中有大局, 事事有沟通, 始终围绕频道的核心特色展开工作, 同时还要强化创新意识, 让创新成为频道工作的主旋律。

二、强化经营意识, 围绕市场化运作, 让精神产品更多地转化为商品。

频道管理者应不断强化经营意识, 提高节目生产中的成本意识、市场意识, 改变以往重创作、轻产出的局面, 形成节目生产投资多元化、产品多样化、销售市场化的运营模式。

首先, 以主打栏目为根本, 挖掘第一桶金, 追求经营的最大化收益。栏目是频道存在的基石, 运营成功的专业化频道离不开品牌栏目的培育与经营。任何成功的专业化频道都必须有自己的品牌栏目, 这些栏目具有高知名度、高收看频次和高欣赏指数, 能够使观众产生约会意识和收看惯性, 有了这样的节目, 就有了固定的收视群体, 频道就可以通过广告经营、节目销售、项目推动等手段在经营方面做文章。

其次, 频道在开发节目资源和广告资源的同时, 应注意开发频道的辐射性资源、延伸资源, 充分发挥频道的整体效用, 进行跨行业、多项目的产业经营, 形成频道发展的产销发展产业链, 达到既巩固了频道的品牌形象、提升了社会效益, 又扩大了频道的影响力、增加了经济效益的双重目的。具体来说就是, 在挖掘第一桶金的同时, 科学合理地进行有序延伸, 开掘频道的第二桶金、第三桶金、第四桶金, 通过科学合理的运营方式实现频道的长足、快速发展, 不仅要有冲劲、有干劲, 还要有后劲。

第三, 对于完成了前期运营, 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频道来说, 可以尝试通过制播分离的方式进行运营, 节约成本, 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频道可以让有条件的栏目成立工作室, 或者直接和传播公司合作, 进行制播分离运作, 在制播分离大潮全面来袭之前抢占先机。

三、强化队伍意识, 把建设一支能打硬仗、敬业奉献的队伍作为频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频道靠栏目来生存, 栏目需要人来操作、运作, 频道的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决定着频道产品的质量, 因此在频道运营中, 应大力加强频道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 着力提高主持人、节目创作队伍的素质和创新精神。作为频道的管理者, 应把团结、奉献、开拓作为队伍建设的关键。要办最好的频道, 就要有一个最好的管理和最好的团队作保障, 不忘使命、真诚奉献, 才能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节目形象;打牢基础、张扬个性, 才能使整个节目统一于基础、丰富于个性;采编合一, 民主管理, 才能调动每一个人的力量, 让每个人都成为频道的主人, 用事业凝聚队伍, 用队伍的凝聚力战胜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 用队伍的凝聚力, 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著名学者彭吉象先生深入研究了欧美发达国家媒体的运营方式, 提出了“倒二八结构”的用人模式, 即用20%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维持80%日常节目的运行, 以80%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去打造20%的品牌栏目, 以整个频道投入产出的最优化原则来组织频道的栏目和节目。由此可见, 建设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 而且梯队完整的队伍, 对频道的成功运营是非常关键的。

四、结语

由节目时代发展到栏目时代, 由栏目时代发展到当今的频道时代, 短短20余年, 中国的电视媒体完成了快速的“三级跳”。目前中央电视台的改版发出了强烈的信号, 电视专业化频道的科学合理运营将成为今后频道专业化发展的新机遇, 甚至有人将频道专业化称之为中国电视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电视频道专业化已是大势所趋。机遇有时也是挑战, 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发展运营也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 需要决策者、管理者们不断探索, 须知机遇从来都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 作为把关人的频道管理者应看清大势认清大局, 进一步强化角色意识, 勇担责任, 努力创新, 强化经营, 培养尖兵, 抓住中国电视业实现跨越式飞跃的难得机遇, 为中国电视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试论电视专业化频道的营销策略》现代传播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xsqk_view.jspid=963

[2]孙玉胜《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http://cul.sina.com.cn/s/2003-11-12/45653.html

略论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的现状 第10篇

一、网络媒体“把关人”呈现多元化

(一) 专业“把关人”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三网融合的媒介发展态势, 传统媒介借助互联网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 拓展自己的传播渠道, 如新华网、凤凰网、人民网等网站。这些网络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延伸, 如新华网是新华社的延伸和拓展, 新华社是新华网的母媒体。此外还有政府门户网站, 利用互联网向群众公开政务信息和办事指南。这种网络信息的“把关人”其实就是传统媒体的信息“把关人”和政府的代言人, 他们根据社会价值标准和政府的政策导向生产、传播信息, 堪称为专业“把关人”。

(二) 商业网站“把关人”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以商业营利为目的的门户网站和垂直门户网站出现在受众视野中。门户网站集合众多内容, 提供多样服务, 以求吸引受众的眼球, 最终达到投放商业广告的目的。如有中国四大门户网站之称的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网易等, 这类网站没有对时政新闻的采编权, 但经授权可以有新闻的登载权, 也可与传统媒体合作, 转播转发传统媒体的新闻或与传统媒体结成报道联盟。因为这类网站传播的信息源于传统媒体, 本身不生产新闻, 故而这类网站的新闻信息把关还集中于传统媒体专业“把关人”手里。垂直门户网站则针对特定行业, 其访客也是特定领域的消费者, 如中华美食网、58同程网、携程网等, 它们只在特定行业和领域渗透, 这里不对其“把关人”做赘述。

(三) 普通网民“把关人”

新媒体的出现让每一个公民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他们借助个人网站、博客、微博、空间、论坛等平台发表言论。在这里, 网络赋予网民在传统媒体所没有的话语权, 使得信息更加及时、丰富、广泛、全面, 但同时也应看到, 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舆论因为网民的复杂性而带有一些不可控因素, 如果不注意控制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2011年3月, 日本核泄漏事件发生后, 网友“渔翁”在QQ群上发出消息, 称该事件污染我国海域, 消息一出迅速传播开来, 进而引发抢盐风波, 此时各传统媒体及时行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莆田电视台也迅速组织记者分组采访了超市抢盐现场、发改委、盐务局及专家, 先后播出《莆田:食盐供应有保障》、《莆田:开展食用盐市场检查》等深度新闻, 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才使得谣言得以平息。由此可见, 因为大多数网民没有经过新闻专业教育, 不具备传统“把关人”的素养, 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够, 甚至因为网络传播的匿名性, 网民可能在网上恶性传播和恶意攻击, 最终导致舆论失控, 虚假低俗信息泛滥、恶意炒作、网络诈骗等诸多问题。

二、网络舆论“把关人”的缺失

传统媒体机构网站和门户网站都有经过审核专业从事信息编辑和传播的工作者, 具有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职业素养,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最大限度保证了其客观准确性。除此之外, 不可忽视的是庞大的网民群体, 他们在各类论坛、博客、微博、个人网站、空间里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 主观臆断性较强, 导致网络媒体“把关人”缺失, 网媒的公信力受到挑战。当四川广元的“柑橘蛆虫事件”、江苏盐城的“爆炸谣言”、新疆籍艾滋病人滴血投毒事件、国税总局“47号公告”等网络谣言不断出现时, 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已经被大打折扣, 究其原因在于网络舆论“把关人”的缺失, 具体可分为:

(一) 网络舆论“把关人”责任感的缺失

无论什么年代, 社会舆论导向正确与否, 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与人们群众的生活, 更直接影响着政府的执政。传统媒体掌握话语权的时代, 作为舆论的引导者, 媒体机构要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 及时揭露社会事件的真相。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以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 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

而在网络时代, 新媒体急剧扩张的同时, 缺乏管理、粗放经营、信息泛滥等弊端也日益凸显, 网民的个人素养参差不齐, 没有了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责任感, 行事不计后果, 最终损害了公众的利益。2011年9月1日凌晨, 受台风“南玛都”影响, 莆田普降特大暴雨引发严重的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 主城区严重受淹。当天8点多, 有网民通过莆田小鱼网散布消息称, 莆田东圳水库紧急泄洪, 洪流冲毁农行莆田分行后院围墙, 内河水倒灌院内。此消息一经发布即不径而走, 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事件发生后, 传统媒体很快发挥作用, 莆田电视台迅速赶到现场, 并采访防汛办、水库管理局负责人, 全方位、立体式地还原了事件的真相, 给莆田市民一个科学的解释, 最终遏制了网络谣言的蔓延。试想, 如果网民能够负责任地发布信息, 此类事件完全可以避免, 更不会给公众造成恶劣影响, 虽然依靠传统媒体的责任感与公信力, 才让事态得以平息, 但网媒不负责的言行已经失去公众的信任。

(二) 网络舆论“把关人”思辨能力的缺失

一个合格的媒体“把关人”, 不仅要善于发现新闻, 更要对信息进行甄选, 这就需要新闻信息“把关人”具备很强的思辨能力, 从纷繁复杂的众多新闻事件中, 筛选合适的信息, 并将其及时公布, 让受众及时获得新闻事件的真实信息, 引导舆论朝正面的方向发展。因此, 网络媒体“把关人”应具备一定的理性思辨能力, 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事件在传播上应考虑社会效应, 减少负面信息和色情信息的传播。如2014年3月份的“茂名PX事件”发生后, 茂名反PX游行造成“15死300伤”、“坦克车进城”等传言开始在网络上散播, 很多缺乏思辨能力的网民便开始肆意传播, 并夸大其词, 还有网络爆料者, 向媒体添油加醋, 致使4月2日香港《东方日报》报道了题为《“锁城遏示威茂名15死300伤”》的新闻, 最后虽经《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证实纯属子虚乌有, 但已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 网络舆论“把关人”道德的缺失

这是网络传播“把关人”缺失的最主要表现和最根本原因所在。网络媒体的眼球经济, 加上人们的好奇心理, 色情和猎奇新闻以其迎合人们的本能和耸人听闻的特性, 恰恰暗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和追求, 因而有了市场, 最终演变成闹剧。如当年的“艳照门”事件, 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又因为是名人事件, 结果照片一经流出舆论一片哗然, 有很多人在微博、博客、贴吧、论坛等网站转发, 并加入自己的评论, 左右了舆论导向, 引起人们对娱乐圈的种种质疑。2013年5月23日, 一名网名为“ly8363433”的网民在百度“六枝”贴吧内散发虚假言论, 称当地有3名孩子被抢, 一时引起群众对当地社会治安的不满和恐慌, 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不难看出, 各种网络事件, 始作俑者或因商业炒作, 或为吸引眼球, 便不顾良知与道德, 随意散发消息, 导致人心恐慌、市场混乱。因此, 作为广大的网民, 应本着对和谐社会负责的精神, 在自由的网络空间里, 做好信息的“把关人”。剔除网络不良信息, 建立绿色互联网信息平台, 需要每一个网民提升自身的道德和素养。

三、强化网络舆论“把关人”意识的措施

中国传播学会会长尹韵公说, 中国拥有全世界人数最为庞大的网民群体和手机用户群体。新媒体大环境下, 若想改变舆论失控、管理被动的现状, 必须完善法律规范、构建网络道德标准、加强舆论引导, 而其得以实现的大前提就是强化网络舆论“把关人”意识。

(一) 加强针对网民群体的法规宣传

由于网民群体的不可控和数量的庞大, 信息在网络世界里很容易形成舆论场。有些网络信息引起网民对事件的参与者进行人肉搜索, 并在网上公布个人信息等, 其实这些行为已经构成了侵权。从这些网络事件中可以看出网民法律意识的淡薄和模糊, 因此, 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必须不断完善相关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 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网民负责任地发表言论观点, 出现状况也能有法可依, 有据可循。实现对网民的互联网法规教育则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比如专门开设主页、设置链接、在网络醒目位置进行提示等, 甚至可以让互联网法律法规走向中小学课堂, 从小做起, 进行全民普法教育, 提升网民的法律素养。

(二) 全面提高网络从业者的素质

因为网络传播的特殊性, 仅靠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的控制依然有很大的局限, 提升网络从业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从信息传播者自身控制网络信息, 才是强化网络舆论“把关人”的核心。人民网是人民日报社办的网站, 创办之初就以“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为宗旨, 严把新媒体“把关人”素质关, 要求网站编辑在熟悉新媒体特点的同时, 还要在新闻采写、编辑、把关尺度等方面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 除了要具有很高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 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文化、文字功底, 有统揽全局的能力, 稳扎稳打, 精益求精。正因为对“把关人”的高标准严要求, 人民网发展十多年来, 在海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 已形成广泛而稳定的受众群体, 先后被评为“最具价值新媒体”、“中国无线互联网最专业新闻网站”。再反观其他很多新媒体, 由于竞争日趋激烈, 许多网络“把关人”迫于生存压力, 放弃职业操守, 想尽办法吸引公众的眼球, 只为提升自身的轰动性, 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有的门户网站和个人网点根本不重视“把关人”的筛选, 工作经验和个人素养都严重不足, 种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最终导致社会舆论频频失控状况的发生。因此, 全面提高网络“把关人”的自身素质, 已是刻不容缓。

(三) 增强网民自觉意识

根据2014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发布的数据, 截至2013年底, 中国网民数量超过6亿, 互联网普及率超过45%,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爆发式增长,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上网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此高的网民数字, 却有着与之不相匹配的网民素养, 爆粗、对骂、造谣甚至人肉等网络暴力时有发生, 通过互联网进入公共舆论空间, 进而影响到其他网民。因此, 尽快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 树立人人都是“把关人”的理念很有必要, 只有每个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 都能以新闻“把关人”的意识保持理性、清醒的心态, 对所发布的信息把好出口关,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才能真正遏制虚假信息的源头, 净化网络空间。

概括来说, 网络新闻传播的“把关人”主要有三个层面, 即政府管理部门把关、网站把关、网民自我把关, 三者相辅相承, 并不矛盾, 政府、网站“把关人”对后者负有引导作用, 网民“把关人”对前两者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只有三者都负起各自的责任, 相互协同作用, 才能让网络新媒体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不至于脱离轨道, 网络管理失控的状况才能得以彻底扭转, 在法治的框架下, 以人为本, 标本兼治, 营造一个绿色和谐的网络环境才有可能实现。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在全球化的今天, 互联网已经将地球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对网络环境的管理变得日趋复杂, 已经不可能由单一部门、区域或国家独自完成, 如何做到多方联动, 建立起一个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把关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注释

1[1]陶涵.新闻学传播学新名词词典[M].北京: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新媒体需要什么样的“把关人” 第11篇

传统媒体是非常成熟的媒体,形态成熟,管理有序,运营规范,从业人员特别是编辑训练有素。传统媒体虽然没有新媒体的锐气,但它比新媒体更有功底,更见内力,这些正是新媒体最为缺乏的。

那么,新媒体需要什么样的“把关人”呢?

第一,新媒体的编辑应该具有“老编辑”一一传统媒体编辑的功底和本事。他们应该发扬老编辑们的优良传统,有很高的政治、理论、政策水平,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文化、文字功底,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统揽全局的能力,保持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发扬精益求精、视差错为眼中钉的精神。

第二,新媒体的编辑应该具备新媒体所需要的多方面素质与能力。他们不仅要会采(访)会写(稿)会编(辑)会拍(摄影、摄像),还应该具备处理文字信息、图片信息、音视频内容等的多种能力,应该具有管理互动社区的能力。他们在具备基本编辑素质和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成为新媒体的审核员、服务员、引导员。

审核员——他们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新闻频道的编辑一天常常要处理上百篇稿件,论坛、博客、贴吧等互动社区的管理员一天需要看成千上万个帖子。审核的内容,既有文字的,也有音视频的,还可能有动漫的。要迅速地浏览,及时发现并删除其中违反法律、人身攻击、对青少年心身有害等内容的贴文。

服务员——为网民提供舒适的网上家园,提供网民读、写、评的平台和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营造和谐的网上氛围,让网民能够迅速、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得到快乐。编辑要懂得聚拢人气,把更多网民吸引过来,把优秀稿件推介出去,这是网络时代的“为他人做嫁衣”。

引导员——新媒体及新媒体形式,互动性很强,网民之间很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容易出现非理性、情绪化、乱起哄的情况,严重时这种非理性的网上行为会演变成网下行动,对现实社会产生冲击。无论web1.0还是web20,媒体都不能放弃对网民、对舆论,对社会的引导。网上引导员,有些像交通警察,要能适时适当地引导贴文、网上情绪有序地流动,不能堵塞,不能只往一个方向流。这需要按“交通法规”办事,该禁行的禁行,该放行的放行。还要提供准确的交通信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拥堵或顺畅。

第三,新媒体的编辑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新媒体及新媒体形式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依赖于、依存于信息技术,许多新媒体形式是对原有技术的创新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创新就没有新的媒体形式。在这些新媒体工作的编辑们,应该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不断从内容、表现形式、表达方式甚至传送途径等等方面去创新发展,给网民提供更便捷、更新鲜、更优质、更适宜的服务。

把关人 第12篇

朱智贤教授在《心理学大词典》这本书中对逆反心理下了定义:“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即带有强烈的抵触情绪。[2]新闻传播学领域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指的是受众跟新闻传播的本身意图相反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受众在接触大众媒介传播的新闻信息时, 抱着怀疑的、抵触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个心理状态是与新闻对立的一种情绪, 是一种对新闻不信任甚至是怀疑的态度。

一、受众对“把关人”逆反心理的产生

受众的逆反心理是传播者 (新闻媒体) 与受众 (读者) 之间矛盾的产物, 它既是一种传播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 具有双重性。逆反心理在传播维度和广度上深刻地影响着大众传播的效果。[3]

逆反心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传者作为“把关人”, 经过一系列的把关环节, 把新闻和信息经过大众传媒传递给受众, 营造一种拟态环境。但是, 媒介机构的“把关”过程非常复杂, “把关”的实质是媒介机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因为“把关人”不仅要考虑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还要把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利益、传统、文化, 甚至意识形态等因素考虑在内。这样一来, 大众传媒传递的新闻和信息可能是片面而非全面的, 甚至是虚假的。随着受众认知水平的提高, 他们的辨识能力越来越强。当“把关人”“把关”后, 经大众传媒传递的新闻信息与社会常识或受众的认知出现一定的偏差甚至是相悖的时候, 受众的抵抗机制———逆反心理就产生了。

二、受众对“把关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探析

(一) 对“把关人”的信任度在降低

现在的大众传媒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具有绝对权威的媒体了。受众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在接受经过“把关人”“把关”的新闻信息时, 他们会有自己的一个认知标准和价值判断。信任度的降低是多种社会与人为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产物。一些媒体为了达到受众注意的目的, 提高传媒的经济效益, 为了炒作对一些信息添油加醋, 甚至不惜造假, 制造虚假新闻。久而久之, 这种捕风捉影或者像“狼来了”似的消息使受众对“把关人”的信任机制产生危机。一些新闻媒体经常进行说教式、宣传式的报道甚至经常发布一些“强硬家长式统治”形式的新闻, 容易让受众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 进而产生抵抗与排斥情绪的逆反心理。

失实、失真、失策、失误, 是造成报道产生负效应的主要根源。[4]“把关人”在大众传媒上不负责任的报道, 导致新闻报道产生负效应, 使得受众与“把关人”之间的信任度失衡。这种信任度的降低是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新闻报道与受众个人经验累积、既有价值观和态度、立场、行为取向产生冲突的时候, 他们就可能会产生批驳、怀疑、厌烦的逆反心理。

(二) 受众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驱使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 也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把关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 大众媒介很多时候传播的新闻信息不能完全满足受众的好奇心。此外, 当受众觉得“把关人”“把关”后的新闻信息并不能完全反映事件的全貌, 而是片面地进行报道时, 受众的好奇心便会驱使他们探究事件的真相和全貌, 这就导致禁果效应的出现。

最好的宣传是禁止。当大众传媒结构中的“把关人”否定或禁止一样事物的时候, 受众对其了解的欲望反而越强烈。当大众传媒中的“把关人”对一个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保持缄默的时候, 这在无形中赋予了此新闻一种神秘的色彩。这种神秘的色彩对受众产生一种诱惑, 容易引起受众探究的欲望。

(三) 传播的时机与方式不当

传播的时机与方式, 说到底是传播策略的问题, 这直接关系到传播效果。良好的传播时机与方式,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新闻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发表, 也不是可以随时发表。一篇新闻到底该不该发表, 什么时机发表, 怎么发表, 是淡化处理还是突出处理, 是突出强调还是一笔带过, 这涉及到传播时宜的问题。传播的时机与方式, 与社会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考虑不周, 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为了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保护公共环境, 国务院出台了一项关于公共场所严禁吸烟的规定。如果“把关人”还是一意孤行, 大肆对烟草行业业绩的提升进行报道, 就会引起受众的心理抗拒, 从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我国的会议新闻报道长期以来都是八股式的报道模式, 频繁介绍会议发言者和讲话内容等空洞乏味的东西, 而不注重会议的实际精神和带来的社会效果及影响。如果一味是“高大空”的报道模式, 而不切实际实施“走转改”路线, 这就容易使受众逐渐失去了兴趣, 形成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消极的情绪容易使受众产生一种抵抗机制, 促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

三、消除受众对“把关人”逆反心理的措施

(一) 加强“把关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职业素养

新闻的来源是事实,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歪曲或捏造事实的假象, 都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肆意践踏。[5]“把关人”“把关”后的新闻, 必须是尊重事实、最大程度地还原事实的基础上在大众传媒上公开传播的。

如今的受众尤其是网络受众, 对信息的专业感很强, 再加上受众认知的多样性, 他们在新闻传播中起着“事后监督”的作用。如果歪曲、捏造事实, 新闻报道必然经不起真理和事实的检验, 即使一时可以瞒天过海, 但真相总会公布于众, 对“把关人”的威信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 必须加强“把关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不可否认, 引起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 也很复杂。虽说众口难调, 但是以“把关人”为首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避免新闻报道中出现失实、失真、失策、失误的情况。

(二) 受众“自我把关”,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指受众对新闻报道能否接受的主观感觉。接受则谓能承受, 不接受则谓不能承受。受众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性格、气质、思想方法、个人的好恶、恩怨等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不同的受众群体和个体对新闻报道产生逆反心理。

有些受众自恃对信息的专业感强, 就产生一种优越感, 往往只凭借个人经验的累积和既有的价值观念对事情做出简单的判断, 并试图成为“意见领袖”, 影响其他受众的行为和价值取向。这种不顾后果的带有消极情绪的逆反心理, 有时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因此, 受众要加强“自我把关”, 尽量避免消极情绪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 调整传播时机与方式

新闻在什么时间报道、怎么报道, 同类新闻哪个放在前面、哪个放在后面都要慎重考虑受众的心理接受情况。有时候, 当“把关人”经过调查评估认为某些报道不合时宜的时候, 就需要有意不发, 稍微压一压, 选择有利的时机再发。虽然可能影响到新闻的时效性, 但是时效性有时应该让位于受众的可接受性。

此外, 变“一面提示”为“两面提示”也是消除受众对“把关人”逆反心理的有效方式。“一面提示”虽然可以集中阐释观点, 简洁易懂, 但同时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这样就容易使受众产生一种抵抗, 尤其是叛逆心强的受众, 进而刺激逆反心理的产生。“两面提示”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 给人一种“公平”感, 可以让受众产生一种“免疫”效果, 有利于消除受众的心理反感。

摘要:学者对“把关人”的研究多停留在新闻选择和加工环节的分析以及起到的效果和作用方面。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普及, 研究“把关人”在新媒体中的适应性等内容也是方兴未艾。但是很少有学者关注到受众对“把关人”的反馈机制, 也鲜有人从心理学层面进行剖析。本文试着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受众对“把关人”的反馈, 通过分析受众对“把关人”逆反心理的产生、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逆反心理的措施这些方面, 希望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 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受众,“把关人”,抵抗机制,逆反心理

注释

1[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62.

2[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57.

3[3]董秀成.论大众传播中的受众逆反心理[J].当代传播, 2007:4.

4[4]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29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把关人】相关文章:

上一篇:钢筋砼结构下一篇:非效率投资行为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