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对象范文

2024-05-22

实践对象范文(精选11篇)

实践对象 第1篇

本文以一个结构化设计的医疗费用管理系统为例探讨基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再工程的实践过程。

一、原系统介绍

原医疗费用管理系统开发于2001年, 以PB6.5为应用开发平台和Visual Foxpro6.0为数据库数据管理平台, 采用C/S模式部署。经过多年运行, 系统已无法满足业务部门日益增长的工作需要, 问题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VF6.0数据库不支持多线程编程, 数据处理能力较差, 不适应数据日益增大的系统处理要求;PB6.5开发平台老旧, 研发技术不够先进;系统新增功能与原系统进行对接难度较高。

二、软件再工程实施过程

(一) 业务需求再分析

采用软件再工程方法要对原系统的规模、体系结构、功能、内部算法、复杂度功能进行分析, 同时与业务人员沟通, 将系统目前欠缺的功能及缺陷进行汇总, 确定软件再工程涉及的范围。

1. 更改系统界面, 将原系统的客户端程序用Web代替, 实现B/S模式访问。

2. 更换系统数据结构。更换系统数据库, 采用Oracle数据库替换VF6.0, 同时对原系统数据库表进行高范式重构。

3. 更换系统平台, 采用MVC设计模式和Java语言进行系统编码, 优化功能模块设计, 增加部分系统功能, 如身份验证和报表生成等。

(二) 软件系统再设计

原医疗费用管理系统C/S模式部署, 客户端为单用户使用, 数据库和应用都部署在单机上。逻辑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对原系统的逻辑分析以及系统用户的需求再调研, 软件再工程过程可以从3个层次开展, 即系统的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层。用既存系统的3个层次去分别对应从逻辑上得到对应每个层次的输入和输出, 然后为每一层寻找能够实现最大程度重用的重构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1. 重构系统部署模式和访问模式。集中设立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客户端通过IE浏览器访问系统, 简化系统维护工作。基于服务器端的网络应用需要重新开发界面, 这种方法看上去没有重用既存界面代码, 其实不然。首先, 界面设计完全可以重用, 从而节省设计时间;其次, 可以重用已有的网络系统界面 (如系统身份验证界面、各类统计分析报表界面等) , 这样也会减少工作量。

本次系统重构将C/S模式改变为B/S模式, 增加系统登陆界面及对原有系统界面的Web化处理, 仿照原系统界面, 利用JSP技术设计新系统Web界面, 有利于原系统用户更快适应新系统的使用方法。

2.重构系统逻辑功能和运行平台。由于新旧系统逻辑功能基本不变, 因此原系统中逻辑功能部分代码重用率高。通过对系统逻辑层的分解可得到可重用和不可重用的2部分代码。对可重用部分可直接引用, 对不可重用部分则应尽量通过对象包装法将其改造成可重用构件, 用于新系统的功能实现。

本次系统重构主要将系统开发平台转换为Java平台, 设计模式采用MVC模式, 将逻辑功能封装到Java Bean中, 最大可能将业务处理逻辑与数据处理逻辑及展现逻辑分离。将原系统中人员信息封装为Person类, 将管理员封装为admin类, 将收入处理封装为in类, 将支出处理封装为out类, 将数据处理封装为data类。将所有的数据及功能全部封装到各个类的方法中, 便于今后进行功能修改和维护。如图2所示。

面向对象的封装实现了新系统各个类重用原系统得功能模块, 利用JAVA语言对原系统功能模块进行重写, 内部处理逻辑及算法都可以重用, 极大加快了系统开发进度, 降低了系统开发成本。

3. 重构系统数据结构。更改系统数据库管理平台, 采用Oracle数据库替换VF6.0。对原系统数据库表进行高范式重构, 将人员信息表及明细表拆分, 设计数据表为人员信息表、收入表、支出表、历史数据表、管理员信息表。通过表范式提升, 将实体基本信息和业务数据分离, 有效解决了数据处理中统计报表、年终处理以及年度数据历史备份问题。

数据层通常要求更高的重用率, 此次实践将数据结构进行了较大程度修改, 势必使逻辑不能正常运行, 因此, 在进行数据层重构时要提供新数据结构与原数据结构对应关系。在逻辑功能实现时, 特别重用部分原系统逻辑功能模块时, 利用这种对应关系修订原系统部分代码, 尽量提高系统重用功能的研发效率。

(三) 系统重构再部署

完成系统研发并经过测试后, 系统部署主要包括:一是原系统历史数据的导入, 由于数据层结构已经改变, 因此在数据导入前需对元系统数据进行清理分割, 按照新系统数据结构导入;二是新系统Java及Oracle数据库的安装调试, 准备好服务器基本环境和网络环境。

本次实践中, 系统重构后采用网络系统进行部署, 需对业务部门用户进行培训及技术支持。

三、软件再工程实践总结

(一) 提升系统研发效率可采用软件再工程方法

软件再工程能够重用原系统大部分功能, 并且改造后的软件系统能提供更多功能的软件重用构件, 为其他系统的再工程改造继续提供支持。软件再工程周期越长, 可用构件越多, 那么效率就越高。因此, 软件再工程与系统新建是一个互为补充的关系, 经过再工程改造的软件系统就如同一个新系统使用, 但是这种再工程研发效率明显高于新建系统。

(二) 延续系统生命周期可采用软件再工程方法

通过新技术、新架构的采用, 软件再工程方法能够延续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软件再工程方法就是针对用户需求不断变化、软件系统复杂性不断提高和软件维护日趋困难而提出的。早期的软件系统经过软件再工程实施后仍能够提供相应的业务功能, 而且系统架构和IT技术都较为领先, 因此延长了系统生命周期, 降低了系统重新研发的成本。

暑假实践活动调查对象与方法 第2篇

当天中午和下午,队员们陆陆续续地从家里赶到青岛市北区台东四平路的春辉旅馆集合,安顿好之后,王文晓带领我们简单地熟悉了台东地区的情况。队员们此时共九人,包括王文晓、王潭青、郭曜鸣、迟洪涛、朱晓桐、韩庆旺、尤嘉琪、匡雪和迟洪涛的同学刘永丽。

下午,队员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整理之前下载的三篇调查问卷,摘取和改编之后,完成了一份针对渔民和针对普通大众的调查问卷,内容全面,问题客观,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意义;另一部分队员利用无线网络搜寻青岛当地各大媒体和各个与课题相关的政府单位的联系方式,如青岛日报社、半岛都市报和青岛电视台,国家海洋与渔业局和青岛信息产业局。我们分别拨打了政府单位的电话,但因工作太忙、开会出差等原因没有成功预约。

惬意的晚饭之后,大家没有灰心,聚在一起各抒己见,制定了在青岛的实践活动计划,之后共商明天联系媒体的事情,其中计划19日到21日上午在青岛,之后几天在黄岛。明天计划分成三波人马出发面见商谈。另外更好的是,王文晓联系到了海大的一名生命科学学院的刘教授,明日就有关海产养殖的问题和王潭青去采访学习,并且参观其实验室。

7月20日

上午八点半,大家分头行动,一队去青岛日报社,我和韩庆旺拿着本次实践企划书和院介绍信来到报社门口,进去分别面谈了青岛早报、青岛日报和青岛晚报之后,结果是可以通过义卖报纸捐助微尘基金来获得报道并联系到了青岛早报在黄岛的刘记者,其他的要求不予实现;二队,迟洪涛和其同学去的半岛都市报社,由于报社要求苛刻,加上门卫的阻拦,此次计划未能完成;三队,朱晓桐、尤嘉琪和匡雪去的广电大厦,生活在线的导演对我们的社会实践感兴趣并留下他自己和我们的联系方式,看看我们的调研成果。

上午,王文晓和王潭青顺利地拜访了刘教授,做了详细的采访和参观,拍了精彩的照片和录像,下午她俩整理材料,写出了一篇客观的有依有据的采访记录。

在青岛的实践过程中,王文晓同学安排了很多事务,包括大家的衣食住行,在此非常感谢她。晚上,王潭青通过父亲的关系,联系了开发区薛家岛渔业办和南岛相关海产养殖户,并安排了车随我们一起实践,十分感谢她和她老爸。除此,王文晓又成功联系到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工作人员,将在下星期与王潭青去做采访。最后,大家商量了在黄岛的活动行程。7月21日

一大清早,某几位男生同志在晚起的不利情况下,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及时地打印了调查问卷和活动一览表,然后于八点半与剩余队员一起出发来到北海分局做启动仪式。在征得分局的拍照同意后,大家穿着队服,高举院旗,完成了仪式。

中午十一点半,大家在依依不舍下,还是告别了热情好客的旅馆阿姨,踏上了前往黄岛的征程,我们与带伤不下火线的王文晓会合之后,坐上隧道三号公交车,穿过崭新的胶州湾隧道,来到了开发区,在一点半与前来陪伴我们的叔叔会合之后,带我们来到薛家岛渔业办单位,在王潭青爸爸的引见下,我们采访了渔业办的陈主任,陈主任虽操着纯正的胶东话,但言语之中无不显示出这位实业家的经验和远见,受益匪浅之后,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南岛去探访海边的养殖代表性专业户,在海风浓烈的咸味侵蚀下,我们见到了刘老板,他主要从事海参和鲍鱼养殖,这位伯伯经验丰富,朴实无华,给我们上了一堂综合性科学性通俗的海产养殖专业课,为此我们做了大量可观的第一手材料。然后,我们观察了养殖池,并且拜访了刘书记。

此次调查之后,我们安置了住处,用完膳之后,大家购置了展板,并商量了星期六义卖之后下午的实践活动结束仪式的计划。

7月22日

今天上午八点半我们一队六个人来到了刘家岛村。由于昨天联系了村支书刘书记,所以我们

今天的采访和调查问卷工作才能顺利进行。首先,我们来到了刘家岛村委会,在刘书记的办公室,就有关刘家岛村居民情况和养殖情况对他进行了二十分钟左右的采访,最后还请他帮我们填写了第一份调查问卷。随后,我们兵分三路,深入村里针对村民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查和交流,当然,好事多磨,期间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队员们随机应变,克服了重重阻碍,最终收获了七十份结果客观,内容充实的问卷。中午,队员们步行到村东南的养殖基地继续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服务,这次我们直接与养殖专业户面对面的交流,得到了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信息,为我们随后的调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资料。近期正值青岛地区浒苔爆发的时候,队员们秉持着大学生反馈社会的愿望,担起了对保护海洋生态的责任,来到沙滩自觉地清理了一部分浒苔,做出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下午一点半,我们来到刘家岛村活动中心的图书室,在刘书记简单地布置之后,开始了热火朝天的清理工作。大家擦书架、整理图书、扫地、擦桌子、拖地,在一番紧张的大扫除之后,图书室焕然一新。休息之余,刘书记和前来阅览图书的村民对我们赞不绝口,倍加感谢。服务完之后,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踏上了回旅馆的路,但是,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7月23号

早晨六点半,我们一行六人先坐31路到黄岛区薛家岛枢纽站,再转隧道三号公交来到了台东,然后步行到台东三路的麦当劳——青岛早报义卖地点,与报社工作人员进行了一番交流、登记上名字以后,我们六人分头拿着报纸,贴上义卖标签,挂上我们山师大志愿者绶带,开始了行动。大家面带着微笑,宣传着青岛微尘的精神,“献爱心,做微尘”,为社会贡献一份爱心,承担一点责任,经过两个小时的卖报纸过程中,大家将汗水和辛苦转变成了130份报纸和140多块钱,成果令报社的记者佩服之极,她之后对我们进行了采访,最后工作人员为我们颁发了一张奖状。

23日,队员们来到开发区广场上宣传保护海洋环境并举行市民签名活动。本次活动采用横幅和展板等宣传工具,以“保护海洋环境,共创美好家园”为主题,旨在提高市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下午3点半,队员们手持着三块展板和条幅来到开发区广场进行宣传和讲解。在广场正中央,条幅上的“保护海洋环境,共创美好家园”——山师大“扬帆岛城”服务队格外醒目,市民纷纷来到条幅前,在队员们的引导下,签下自己的名字来表达关注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决心;另外,三块展板竖立在花坛旁,主题分别为“与海洋环境面对面”、“实践和服务的融合”和“我们的态度”,队员们细心认真地向市民们讲解怎样战胜浒苔的知识、怎样保持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而且队员们还组织了对小朋友们的保护环境知识竞赛,买了玩具作为答对的奖励。时间过得飞快,但此次活动的成果令人满意,条幅上布满了市民们的名字,极大地肯定了队员们的工作。这次活动不是最终,而是开始,是珍惜好我们生态环境的开始!

实践对象 第3篇

关键词:案例;面向对象;Java;类

Java语言自从1995年被推出以来,一直广受喜爱,被称为网络语言。在最近十几年TIOBE编程语言社区发布了编程语言排行榜,Java始终位居前三位。由于其面向对象、安全、多线程、分布式等优点,Java成为应用系统首选的开发语言之一。在许多互联网招聘网站发布的招聘信息中,Java工程师也是需求量最大的职位之一。当今,地方本科院校正在转型发展,办应用型技术大学。因此,提高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也可以为信息产业培养软件人才,使中国的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信息类专业都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由于学生学习该课程之前,许多院校都开设C程序设计课程。C语言是一门经典的程序语言,对其他程序设计语言的设计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鉴于它的重要性,大部分院校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把它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了。而C语言是一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对以后面向对象的学习有阻碍作用。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对先入为主的知识印象深刻,很容易产生思维定式,不习惯使用面向过程思想考虑问题。Java程序设计中类与对象是面向对象编程基础。开展好“类与对象”的教学对于转变学生编程思想,奠定软件开发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地方高校从事了多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通过反复探索与实践,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知识点归纳-案例构建或选择-案例演示与讲解-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实践操作”教学模式。

一、知识点归纳

依据教学大纲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类与对象”的教学内容归纳为若干个知识点,即类定义、类继承、方法或变量的静态性、访问权限、对象初始化、方法重载、方法覆盖和多态机制。在每一个知识点上,我们总结其“规则”。如在访问权限上,类的访问权限有public和默认两种,成员的访问权限有public,protected,默认和private四种。标识为private的成员只能在类中被访问,默认访问权限只有在同一个目录下被访问,标识为protected的成员可以在同一个目录下或继承关系的子类中被访问。成员能够被访问必须具备类和成员可访问权限。

二、案例构建或选择

围绕知识点,我们精心挑选或构建体现知识点规则的案例。如在对象初始化知识点上,对象初始化遵循的顺序是“父类静态变量赋初值,父类初始化静态块,子类静态变量赋初值,父类非静态变量赋初值,父类非静态语句块,父类构造方法,子类非静态变量赋初值,子类非静态语句块,子类构造方法”。我们构建Animal类,拥有静态成员变量weight,非静态成员变量age,构建静态块和非静态块,然后分别赋值相应变量后输出;在构构造函数中,重新赋值后再输出。定义子类Cat,拥有静态变量num和非静态变量luck,构建静态块和非静态块,然后分别赋值相应变量后输出;在子类构造函数,重新赋值后再输出。

三、案例演示与讲解,课堂练习

在课堂上,教师在讲解知识点和相应的规则后,在PPT上显示案例,让学生根据知识点的“规则”写出程序运行结果。在学生给出结果后,教师演示程序运行结果,揭示相应的机制。通过这个过程后,做错了的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做对了的学生理解了面向对象的思想。教师再布置一个类似的习题,让学生课堂中练习,加深印象和理解。

四、课后作业和实践操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尽管在课堂中听懂了教师所讲内容以及会做一些练习题,但如果不加以巩固,学生就会遗忘。此外,学生自己不动手编程,其理论和实践水平都不会提高。教师要布置相应的作业题和实践操作题来巩固和提高本次教学内容。作业题和实践操作题分为两类,一类与课堂内容和难度相类似,起巩固作用。另一类比课堂内容稍难一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起提高作用。

总之,从课堂学生互动的积极性以及作业完成情况来看,方法的教学效果还比较理想。案例、作业题、实践操作题等相关的资源库构建是该方法教学的基础,也应当不断完善。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5B216)。

实践对象 第4篇

关键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 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 其中要求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 标志着双语教学模式在各高校的全面推广实施[1]。国家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双语教学。

本文结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 阐述了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

1、课程与教材的选择

1.1 课程选取

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 是指教学语言除母语以外, 再用一门语言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进行教与学的一种方式, 但不是专业知识与外语教学的简单相加, 而是两者相融的教学过程, 是教师综合运用两种语言完成教学活动的过程, 目的是使学生在学科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外语的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国内双语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主要采用英语。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 在国际学术交流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许多经典教材、研究论文、参考资料都采用英语撰写或翻译为英文版。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信息,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满足自身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 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其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 有大量的实例,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理解原理, 进而弄清楚原理的英文表述。同时, 学生在前期课程中学习了C语言, 对该领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因此, 该课程适合采用双语教学。

1.2 外文教材的选取

外文教材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基础要件。教材的选取应当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教材应该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 能够体现本学科的经典内容和发展前沿, 最好是国外知名大学选用的原版或影印版教材;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科基础水平与外语水平能力。外文经典教材通常多次改版, 内容丰富, 篇幅较大, 浓缩了作者多年的心血。但是这些经典教材中部分章节对学生的英文功底要求极高。因此, 对于英文水平要求较高的章节, 应当适当翻译成中文内容, 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防止产生畏难情绪。

另外, 为弥补学生英文能力的不足, 在精心选择原版教材的同时, 还应挑选1~2本中文参考书籍,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知识。

2、教学环节的组织

2.1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精心备课是双语教学的质量保证基础。对于第一次采用双语教学的教师, 应当提前仔细阅读采用的教材, 同时按照教学对象的专业基础、英语水平、学习习惯组织教学内容, 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 规划重点、难点, 制作电子讲义文档, 规划课堂示例程序, 设置合适的练习题。对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而言, 特别要注意关键英文词汇、句式的发音、拼写和含义。

2.2 合理选择教学形式

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获取学科知识, 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外语能力。专业教育应重于语言教育, 故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需要选择正确的双语教学形式, 这对保证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常用的双语教学的形式包括:1) 学校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 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式双语教学”;2) 开始时使用母语, 然后逐渐增加外语教学的比率, 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式双语教学”;3) 开始时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 然后逐步转变为只用外语进行教学, 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式双语教学”。这一定义体现了双语教学过程中平稳过渡、梯度推进、不断提高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2]。

基于本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 采用了“过渡式双语教学”。在教学开始过程中, 采用中文为主, 英文为辅, 即板书、幻灯片、教学语言以中文为主, 对术语、实例、阅读文献等均采用全英文或中英对照。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 并能结合课件进一步地理解原版英文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适应。经过一定阶段后, 慢慢过渡到纯英文授课, 板书、幻灯片均采用英文, 如此循序渐进、平稳过渡。

2.3 合理选择教学多媒体

双语教学由于英语理解的因素可能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因此, 对多媒体英文课件制作应当进行合理规划, 突出重点、难点, 掌握好内容的节奏, 尽量采用幻灯片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 并增强授课过程的生动性、丰富性, 增大课堂的信息量, 保证教学进度。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其开发工具的掌握也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开发工具的使用, 通过现场演示, 讲授程序编译和调试过程, 使学生参与到程序的实际设计活动中, 在活动中取得体验和经历, 最后达到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工具使用技巧的目标。

2.4 合理设置情景案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有大量的应用实例, 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的情景案例, 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这也是典型的西方教育方法。上课之前, 教师根据将要实施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英文情景案例, 设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目标, 学员根据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学习自行研究合理的解决途径, 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完成, 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研究创新能力。选编案例时我们选取高质量的案例, 兼顾案例的典型性和启发性。

2.5 合理安排作业与考核形式

作业是对学员掌握知识的检查与巩固。为了能适应最后的英文考试, 作业要求采用英文回答问题, 作业形式包括英文教材的课后习题、大作业和小论文等, 这样通过英文的书写锻炼学生英语书写的能力和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考试是学员学期结束后的最终考核, 其考题我们采用了中英文结合的形式, 做法是简答和填空采用中英文结合, 尽量采用英文表述, 而名词解释、术语翻译, 程序阅读和程序设计则采用纯英文形式。

3、双语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双语教学的准备与实施过程中, 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 开展双语教学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功, 还应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听、说、读、写英文, 教师发音不准确、写作不规范都将对学员理解教学内容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也可能造成学员对教师的不信任。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自身英语能力, 对把握不好、理解不透的英语内容必须仔细斟酌。

其次, 应注意处理好外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关系。正如前文所述, 课程的首要目的是让学员掌握专业知识, 是在学科知识的获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外语的运用能力, 而不是单纯地提高外语水平。双语课程不能上成专业英语, 更不能上成英语课, 切忌本末倒置。

第三, 应正确处理好母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 发现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能力不强的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遇到不少困难, 导致对专业课程内容学习兴趣的降低。解决此类问题势必要增加母语授课的份量, 才能减少由于语言能力问题造成的不适应。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在开始阶段采用中英文混合授课, 随着对专业知识认识的深入和英语授课方式的熟悉, 逐渐增加英文比例, 最终实现全英文授课为主的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要求。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先修指定内容的专业英语, 再修专业课, 这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4、结束语

双语教学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对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一种挑战, 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师资水平、学生基础、选用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因素。从教学效果来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适合进行双语教学, 有助于学员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并提高该领域的英语水平, 与学科前沿接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面临大量新课题, 值得认真细致地研究, 需要授课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 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 切忌不顾一切地盲目要求, 使学生产生反感和厌烦情绪, 才能更好实现教与学和谐的共进。

参考文献

[1]易勇, 罗钊, 王挽澜.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4 (1) :70-73.

[2]吴婷婷, 刘文杰.“UML面向对象建模与设计”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28:59-60.

实践对象 第5篇

从主体―对象范畴看实践美学的生命活力

主体-对象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全部问题的核心.因此,重新阐释对主体-对象范畴,论述美感和美是审美过程中主体和对象相互作用的.共生现象,分析美感和美的丰富性,说明实践美学的生命活力尤有必要.同时,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对主体-对象范畴的理解所出现的一些扭曲现象.

作 者:习传进 作者单位:荆州师范学院英语系,湖北,荆州,434020刊 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323(2)分类号:B83-02关键词:主体-对象 本质力量 对象化 丰富性

“无对象”交流 第6篇

搞形象思维的都有点“人来疯”。我们的“无对象”交谈酣酣畅畅。为此不甘因篇幅所限而舍棄她的每一个说法,便断然反了自己:把它从原先设计的话题里拉出来——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文字。之所以将它归类为“影视大讨论”专文,是因为《牵手》的成功首先是一种观念的收获。无论是艺术上,还是内容上。(▲为问;为答)

▲借用我们一位专栏作者的话,今儿个我“不跟您谈艺术,也不谈技术”,咱们谈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你从观念上是如何对《牵手》作整体把握的?

95年拍完《牛玉琴的树》,编剧王海玲把一个20集的本子《异性朋友》给我看。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一个叫王纯的女孩怀了钟锐、一个有妇之夫的孩子而引出了一个家庭的婚变。从这个婚变,看到了一系列女性在婚变中的磨难和痛苦。故事传递出一种很强的意识——女人不能够失去自我,否则就失去一切。其主题是探讨女人怎样自强自立不受伤害。它可以引起有同样经历的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的关注。但它是否能唤起更广泛的关注?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对社会起到更积极的作用,而不是让人觉得生活很无奈,容易受伤害,有一种悲凉的情调。一部作品出来,投资好几百万,许多人讴心沥血地创作,该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如果说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那是应该对社会整体有作用的。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人们的生活富足之后情感问题该提到我们的认识水平上来。从你进入青春期到寿终正寝,情感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会伴随人一生。全社会的人都会面临它。其实人在情感上都是非常渴求的,很多人找不到解决的办法甚至用错误的方法去处理,以至弄到好夫妻反目成仇刀枪相见,付出生命和鲜血的都有。作为一个女性导演我觉得不能回避这种生活中的矛盾。出于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追求吧,我们对《异性朋友》进行修正,重新把握主题,将最初探讨女人受伤害调整为探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的种种情感问题。

在创作上我一直提醒自己:探讨这类问题,观众是最有发言权的。我希望观众看它时几乎忘记是在看戏,好像就是在看自己的生活。这里所发生的一切他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我对《牵手》的定位是贴近生活再贴近生活,几乎和现实生活完全地溶为一体。观众在欣赏时才不会有距离感。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返朴归真浑然天成。过于深沉和矫揉造作一定要避免。创作过程中我们大家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在导演阐述里我有这样三句话:感觉不到的摄影机,感觉不到表演的表演,感觉不到的导演处理。我不希望任何一个部门跳到前台来给观众一个意识,而希望把所有的创作技巧都包起来(▲所以我不跟您谈艺术和技术,这两点你做到了,都统在您的观念之中),是的。

对于观众的重视,播完后我得到的反馈,真是你给予观众多少关注他们就会回报你多少关注。你给予的越多,回报就越多。说观众是上帝不能老放在嘴上要装在心里。我一直在提醒自己这样做。无论是对整个戏节奏的把握,到一种叙事风格和很多具体问题,都在琢磨观众这会儿想看什么?如果他们已经满足了,我一定停止这个阶段,给他们开辟新的,要他们不断地渴求再渴求……我观察到观众现在的欣赏状态已不像前几年,而是相当有见识了。在视觉听觉上的审美要求已大幅度提高,追求一种高品位。如果你拿不出相应的高水准,哪怕你故事讲得再好表演再卖力,他们也会说你这是个低档次的。所以我要求创作人员对自己高要求,不能粗制滥造对待观众。

▲非常对。您刚才说到没有表演的表演。我就想问一下,您是如何启发“钟丁丁”的呀?他是我看到的影视剧中最有孩子气最聪明的一个,表现出了孩子最纯真的一面。

对他的把握是对成人一样的要求。(1)让他们高度地和角色溶为一体。包括演员都没用那些特别脸熟的。我是这样考虑:他们都很有表演实力,同时又利用他们还不是家喻户晓。这样观众心里就很相信和认同(他),也是希望给演员提供一个和角色溶为一体的条件吧。(2)要求做到没有痕迹的表演。我认为这是表演的上层境界。(3)相互交流。这部戏虽然晓雪、钟锐还有王纯是最重要的,但实际上应该说是靠很多很多配角一起托起来的一个戏。任何一个演员在里边的失败都可能是全局上的一个失败。有些影视剧,也用了很优秀的演员,但他和另外一个演员演对手戏时,马上就感到那个人的不足。这也会是一种伤害。我希望演员在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外还要处理好与对手的交流。不光你一个人出色而是整台演员都要出色。对钟丁丁也是按这三点把握的。这小孩首先从形象上,没选浓眉大眼一看就特招人喜欢的那种。在副导演挑来的几十个孩子里他并不很出色。但我看中的一点是,他比别的孩子都认真,跟他讲故事他非常认真地听并能关注很长时间。我觉得这是做一个演员很重要的条件。另外,他特别能相信一个假定性。这就属于天才了。还有,整个创作过程,我都给演员提供一个非常生活非常宽松的氛围。让大家不要认为这是在演戏,导演喊“预备、开始”,你不要觉得这就开始演戏了是开始生活了。所以这孩子从进组到结束,他始终觉得很好玩,像“过家家”一样: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是小姨……把孩子过家家的情绪调动起来。很多成年人都怕跟儿童演对手戏。他呢,有时反而能把大人的情绪调动起来。有一场戏:沈五一第一次到晓雪家作客。那天是“沈五一”第一天进组拍戏。丁丁已在剧组很长时间完全没有演戏的感觉。我说你拿出你的玩具招待伯伯。然后让他们坐在那儿聊天。大家说那场戏精彩。其实所有这些很随意的对话都是在絮絮叨叨中自然流出来的。这孩子戏这么重,我当时看剧本到后来改剧本,一直在祷告:给我一个好孩子给我一个好孩子。可能也是祈祷应验了吧。(笑)

▲我还想问一个问题:剧中晓雪的母亲好像比晓雪更具现代意识。这种处理法我很赞同。我觉得母亲就应该给儿女输入或者濡染一些好的东西。咱们的戏一到塑造老年人时就都像“九斤老太”一样。我有一个感觉,好像中老年观众,不管是对钟锐、晓雪或王纯的看法,反而更豁达些。

是这样的。我也是有一点点出乎意料之外。

您想过这个问题吗?按说年轻人本应该意识更前卫、更现代起码是更先进一些。事实有时恰恰相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倒给我一种启示!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更应该演练自己,应有自省意识。

对。比如在把握夏心玉上。她那种经历过之后的清醒,难能可贵,算是活明白了。很多中老年观众,他们的层次是和夏心玉一样的。如果还用那种传统的观念来判断:他们肯定不喜欢《牵手》,肯定要做道德批判的。创作者有这样的心态,那是我们落伍了。

还有一点,考虑到现代观众,我特别提醒自己不要作宣讲师。创作上不矫揉造作也别是个人小情调;在思想内容的把握上包括导演的观念,对这部探讨情感问题的戏,一定要留相当的空间给观众。让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放进来,最终是要观众和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部《牵手》的创作。如果做到100%饱和,不给他们留余地,那就等于是把你的意愿强加给他们,替他们作了是非判断道德评判,人们也就不关注了,因为他觉得这里没他什么事儿。我力求站在客观的角度上,仅仅把问题呈现出来,让大家共同去重视、认识、关注,每个人通过戏来反思和完善自己,从而使人的心灵情操得到一种升华。

有些观众说你这部戏里怎么都是好人没坏人呀?是不是女导演都觉得生活就这么美好人都没有恶性?其实不是。一个有成熟是非判断的人,他不会以为生活就美好到彩虹一片。但这部戏的主题不是在探讨人性的善恶,它是在揭示情感世界。人们在感情世界里是公平的,好人坏人穷人富人都会面临情感问题。如果你要是对人做一个好与坏的是非判断,那就是在误导观众。比如,因为王纯是坏人她作了第三者;晓雪是好人所以受伤害。我是想把人们都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并非他们坏才产生情感问题。这一点,我希望通过《电影画刊》,给观众一个回答吧。但的确我们对善恶是有认识的并在戏里有所呈现,也尽可能地展现人性和性格的多侧面。比如晓雪有非常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带来她的软弱,付出的同时她也在索取;钟锐很真诚但也由于真诚而犯了一些错误。你说他是个没责任心的男人吧,和王纯有了一夜情后他本可以不理这个女孩,但他要对她负责甚至不惜放弃家庭和她结婚。除了爱之外他认为他也要尽责任。可是对王纯负责了晓雪又怎么办呢?生活中这真是很难办的。我只希望把人们的这种处境给观众推出来。现在有的女大学生说看完之后就提醒自己不要做王纯,那是很痛苦的别给自己找痛苦。我觉得这也是积极的一面吧。从整个戏播完后大家的反响看,包括有人提到的比较严厉的问题(这部戏的确有不少问题),都让我感觉到完成了自己的初衷——真正和观众牵起了手,让彼此的心产生了明显的沟通。观众特别渴望有一个说话的机会和地方,《牵手》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参加好多讨论会,观众非常踊跃,他们太想探讨这个话题了。有的人讲了自己的故事,相当感人。当时我就想,如果我早一点听到这些故事,在《牵手》的很多处理上可能会更好。

您也不能期望在一部戏里把什么都表现了。我相信,只要有这种观念,在以后的作品里一定会不断地给观众输送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我还想说的是,影视和刊物是两个殊途同归的行当,咱们都要更多地体验生活——

对,对。从《牛玉琴的树》到《牵手》,我越来越尝到生活给予创作者回报的甜头了。你不去深入生活,脑子里净在那空想,改剧本想编一些情节都快把人累死了。一到生活当中去,它几乎就是奔涌而来应接不暇,然后你再去挑拣筛选用你的灵感捕捉住它。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感谢电话。让我们在不见其面只闻其声中成为知音。那是信任、共识的互动。

图:杨阳近影

杨阳导演在《牵手》的工作照

本人提供

《牵手》剧照

实践对象 第7篇

在目前, 面向对象还是程序开发的主流思想, 因此, 在高职的软件技术类专业中普遍开设面向对象课程。为了不使高职的面向对象课程发展成本科同类课程的精简版, 本文结合本院软件技术专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实践, 探讨符合高职教育需求和高职学生特点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思路。

1 编程语言的选择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不下数十种, 又以C++、JAVA、C#、Delphi等最为常见。我们选择以C#语言作为语言载体来学习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 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C++作为一门编程语言无疑是优异的, 但对学习者来说, 难度颇高, 尤其是对普遍学习动力不强的高职学生;对教学而言, 我们需要给高职学生一些简单、直观又有趣的例子增加其学习兴趣, 用C++要做出这种例子相对要困难一点。

(2) JAVA以其开放性和完全的面向对象而知名, 但这种开放性而不是集成性对高职学生而言却是个限制。在工程实践中, 要搭建一个满足开发要求的JAVA开发环境往往需要大半天时间, 添加各种插件、各插件可能因为版本问题相互冲突……虽然有的人很享受这个过程, 但这却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本科院校选择C++、JAVA等语言比较普遍, 而高职则以就业为导向, 以理论够用、注重实践作为教学原则, 并且前导课程是C语言。

因此, 为了使高职毕业生能快速走上程序开发人员的岗位, 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选择入门简单、整个.Net体系又足够庞大、高度集成的语言C#作为面向对象教学语言。

2 教学过程的改革实践

当前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 他们在面对C#这种语法规则很多、很细的语言时, 容易产生课程枯燥难懂、学习不知如何着手等情绪, 进而丧失信心、失去学习热情, 形成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不良心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着眼实际情况、注重方法, 使大多数学生能紧跟授课进程, 学会并会用C#。

2.1 传统教学的问题:

虽然多数高职课程都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但多数还是形变实不变。课堂理论讲授枯燥乏味, 多媒体教学也局限于课件或小程序演示等方面;等到了实践实训时, 学生又不会动手写程序代码, 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2 理论教学内容的改进:

在设计理论教学内容时, 坚持以程序员岗位的能力需求为基准进行设计。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能指导学生书写代码, 因此我们只保留知识点中主干的部分, 并制作成条目而不是段落。学生对照着简单的几条知识点、再参照样例, 基本就能完成代码的书写了。比如在讲授构造方法的内容时, 我们给出的理论知识点就只有以下五点: (1) 它是类的一种特殊方法, 方法名与类名相同; (2) 没有返回类型, 可以重载, 一般以public修饰; (3) 不允许用户显式地直接调用, 只能在创建实例对象时紧跟new之后, 系统自动调用该类的构造方法为新对象初始化字段; (4) 若用户未定义任何构造函数, 系统将为这个类缺省定义一个空构造函数, 形如:public类名 () {}的空构造函数; (5) 若用户定义了构造函数, 则系统将不再提供缺省的构造函数。

有以上五条知识条目, 学生已经对构造方法有足够的认识, 也足够指导学生进行构造函数的书写, 其他更详细的知识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补充, 而不追求一步到位。

2.3 教学方法的改进:

改善教学方法是为了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具体—抽象—具体”的学习过程。还以构造方法的学习为例, 首先让学生联想新购买的手机或电脑的初始状态 (具体的事物) , 引导出new一个对象时的初始化问题, 这就引入了在C#中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即构造方法, 讲解前述的几个知识点 (抽象的理论) 。最后再结合具体的代码例子, 让学生能观摩抽象的知识是如何在具体的编码中应用的, 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也能知道如何学以致用, 为下一阶段的实践作好准备。

2.4 实践实训的改进:

编程能力是练出来的, 而不是背出来的[1]。一方面是实训项目的准备。实训项目应该既有能准确反映当前语法内容的小程序, 又有能体现面向对象优越性的规模稍大、贯穿前后的项目。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单个语法现象, 又能体会这些语法点在项目中的应用, 做到局部和整体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 对代码的规范性作严格要求。学生总是对代码规范不以为然, 但这却是工程项目设计的精髓之一[2]。对现阶段的学习, 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命名规则、代码风格、异常处理等方面。教师需要在实训指导书中对规范要求作明确的罗列, 而在指导过程中, 发现有不规范代码, 立即要求学生作规范性改进, 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指导。通过强制性的要求, 学生逐渐能写出高质量代码。

3 考核办法的改革实践

考核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驱动力。传统的考核一般以卷面的方式出现, 容易导致学生过于强调语法的学习, 而忽视了代码编程能力的锤炼[3]。因此, 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应该并重。

由于面向对象课程中的知识点很多, 为了避免把理论考试全都集中到期末的一张试卷中, 我们采取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 即分五次进行考核。与前导课程C语言类似的数据类型、表达式、流程控制语句等是第一次考核, 也作为对前一学期内容的巩固和提高;数组和方法作为第二次考核的内容;类的封装性的内容作为第三次考核;类的继承性的内容作为第四次考核;类的多态性和异常处理作为第五次考核。

针对实践考核, 应该把提交实验实训报告和在实训课堂的随机抽查结合起来。实训报告中要求提供完整的设计过程、代码和结果等内容, 体现学生的实训成果;另外, 为了避免部分同学抄袭, 在每次实训课堂上教师需要随机抽查三五个同学的独立完成情况, 当面提问、当面回答, 从而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实践性练习。

4 结语

.Net是微软公司的战略性产品, C#面向对象课程前承C语言的编程基础, 后接WinForm编程、ASP.NET等课程, 衔接性作用非常明显。因此, 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教学全过程, 设计更合理的内容体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更合适的演示和实训项目, 以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为目标, 督促学生学好理论、写规范代码。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完成整个课程体系学习之后, 成为有一定理论基础、满足程序员岗位要求的合格毕业生。

摘要:在高职软件技术类专业中, 面向对象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学生掌握面向对象基本理论, 另一方面编码实践能力也需要着力培养。本文从编程语言的选择、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等方面对面向对象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面向对象,高职,C#,教学

参考文献

[1]吴修国, 陈洁.经管类专业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 2013.3:49-51.

[2]赵鹏, 孙政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代码规范探析[J].江苏教育学报 (自然科学) , 2013.2, 29 (1) :16-18.

实践对象 第8篇

● “对象管理”问题的提出

“文件管理”内容通常出现在小学阶段, 在各地的教材中均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如江苏版教材中将其设计为《我的文件我管理》, 陕西版的教材中将其设计为《文件管理大师》等。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教材内容的核心观念是相同的:从Windows系统的文件管理中, 学习如何通过多种方法对文件进行有效管理。

文件管理部分的学习目标, 首先是为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如何对诸多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我们所谈及的管理对象, 彼此之间存在一种树状结构的关系, 操作者通过对树状结构中的各对象进行有目的操作, 达到管理和有效储存的目的。当我们对文件进行管理的时候, 按照文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不同品质进行分类, 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分类结果。而我们必须更深入地思考:文件管理的背后所蕴含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具有效益的文件管理?为什么文件管理的树状结构可以实现?这样的树状结构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它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 从文件的管理看对象的管理方式

作为被管理的对象, 对象的属性是自身所具有的。属性 (Properties) 是概念本身所固有的性质, 是一个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特征。属性是关于类成员的一般事实以及关于个体的具体事实。在本体中, 属性能用来表述个体之间或者从个体到数值的关系。所谓对象属性 (ObjectProperties) 则是指将个体关联到个体的属性, 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概念以及任务、功能、策略、行为、过程等, 通常具有一定的分类层次关系。[3]

对象的属性无处不在, 与对象本体同依同存, 只要有对象存在, 就天然携带着相应的属性。例如, 一个新的文档文件保存之后, 它便具有了“文档名称”“文档类型”“文件大小”“修改时间”等相关的属性。这一系列的属性是文档本体所具有的, 也正是因为这些属性, 它与周围的其他文件有了建立在属性基础之上的关系:利用文件的大小可以进行不同的排序, 利用文件的修改时间可以进行另一种排序, 利用不同的扩展名可以进行分类存放或呈现等。不同的文件对象之间, 由于其无处不在的属性, 彼此间形成了无处不在的关系。每一个文件或对象均具有自身的变量、方法或事件的定义属性, 一组文件或对象便具有一组的变量、方法或事件的定义属性。组群内便有了进行排序或顺序呈现的需要, 依据不同的属性参考数据, 可以对这一组群进行相应的排序或顺序呈现, 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形态。拓展开来, 不同的组群之间也包含同样的方法和数据, 也可以进行一定的描述:有的组群是将现实世界中实体或关系抽象化后形成的基于代码的抽象概念;有的组群是基于类的实例, 在对象之上的抽象;有的组群则是将对象的某些类具体化。总体而言, 不同的对象组群之间又形成了一种网状的结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组群内所有对象的属性天然携带的, 是必然的。各网状结构之间继续形成各类基于属性的联系和关系, 从而形成基于对象的管理系统, 最终成为具有信息技术特征的文件管理方式。所有对象必有属性, 有属性就有关系, 有关系就有结构, 结构以交织的网状结构出现, 形成具有完整结构的信息技术管理方式。

● 看“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的异同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 对所有文件、文件夹的管理都采用了“资源管理器”作为管理工具。“资源管理器”是Windows系统提供的资源管理工具, 用它可以查看本台计算机的所有资源, 特别是它提供的树形文件系统结构, 使我们能更清楚、更直观地认识计算机的文件和文件夹。“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在实际的使用功能上具有共性, 两者都是用来管理系统资源的, 也可以说都是用来管理文件的。“资源管理器”提供给使用者一种多途径寻找、认识、处理文件或文件夹的方式。任何文件和文件夹都是平行的关系, 文件与文件之间、文件与文件夹之间、文件夹与文件夹之间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共同接受“资源管理器”或“我的电脑”的统一管理。

有趣的是, “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都可以实施对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同样采用树状的管理结构, 但两者又有些“微立场”的不同。“资源管理器”是一种“低视角”的态度, 直接指向文件或文件夹。而“我的电脑”则是“高姿态”的态度, 自上而下地带着约定的规则, 也可以称之为特殊的关系结构。例如, C盘中的某些系统文件, 必须留存在相应的位置, 为操作系统提供支持, 如果将其转移到其他硬盘或存储器, 则会导致系统崩溃, 引起使用障碍。

针对两者对文件或对象管理的方式而言, “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同属于一种树状的管理结构, 运用一种相同的管理工具即可完成相应的管理。其中的区别在于“我的电脑”中某些特殊属性的对象,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特殊管理。

● 教学方法建议

1.主观选择性的认知行为

文件管理是计算机基本操作内容之一, 学习者在一定的使用经验的状态下进行本内容的学习, 常见于小学中年级段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活动体验, 在实际学习中, 涉及一部分知识如存储数据之类的学习需要。因此, 教师要从需求出发, 引出文件管理的概念。例如, 在“文字输入”教学内容之后, 学生学习了如何存储文档的操作。在第二次学习中, 教师可导入“修改上节课的文档”的预设,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如何寻找自己的文档的学习需求。此时,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 实施教学行为从而解释资源管理器的概念, 并让学生体验信息储存的方式。

在此类行为中, 教师主要采用了实例中的实际需求为引导, 让学生产生对资源管理的内在渴望, 进而学习信息加工、信息处理的思维过程。在设计过程中, 学习者领会到的不仅是管理文件本身的操作方法, 更是方法背后隐藏的关于对象管理的思想, 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模块化的智能索求

有一些软件提供了一些相似的文件管理方式, 如Power Point中的大纲视图, 就与“资源管理器”中的“缩略图”查看方式有着相似的“面孔”。在教学过程中,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两者之间熟悉的“模样”, 进而产生知识的迁移。学生会很快意识到通过“缩略图”的形式来查看文件要比一个个打开幻灯片预览更高效。教师可以收集学生们制作的幻灯片文档, 组织学生进行“最大的PPT”“最新的PPT”等的评比, 让学生体验更多的关于“文件”属性的把握方法。

在以体验为主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相似的平台中体验信息的查看方式, 通过迁移来促发学习主体的自我提升与学习力的构建。[4]

3.结构性追索对象属性

“资源管理器”的教学中, 最难阐述清楚的要数各种文件和文件夹的树状结构与具体查看方式之间的关系。设计思维多指向艺术和建筑设计领域, 如强调理性与感性的整合、组构[5], 或者强调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6],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为何这种树状结构时而变成属性, 时而变为按某种规律排列。教师可采用以实例说规律的方法来进行说明, 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 “我的电脑”中的“文档库”文件夹, 就有作者、修改日期、标记、名称等不同的呈现方式, 点击文档库界面右上角“排列方式”的下拉菜单, 可以看到这些按钮, 分别点击, 会呈现出文档库中文件的不同成组形式。教师可以在文档库中存放各类文件, 帮助学生体会属性对于管理的重要性。再如, 借助Scratch软件中的“外观模块”的三大常见控件“当绿旗被点击”“当角色被点击”“当接收到广播”教学内容来解释。三个控件都指向同一个角色, 但是角色会随着点击目标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反应, 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脚本完成不同的动作。就像在“资源管理器”中, 使用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属性来查看文件的排列方式一样, 给予的口令不同, 但是执行者都是同样的对象。

在实例中感受对象被管理的方式, 进而总结出属于信息技术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亲近的、有童趣的, 不但符合儿童的认知习惯, 而且能帮助他们在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之间形成有效的辅助技巧, 对逻辑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

● 小结

当代课程论认为, 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当代社会生活需求的时候, 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7]在课程思想的视线中, “对象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看到, 由于对象的属性本身是结构化的, 因自身的属性存在结构化的可能, 形成了具有信息技术特征的对象关系。各级各类的对象之间形成了庞大的网状结构, 管理的可能性及管理思想从这里开始产生, 使通达现代信息管理之树的顶端成为可能。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强调这种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 有利于学习者内在品质的成长, 这正是课程建设所追求的终极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艺, 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梳理思路简议[J].电化教育研究, 2014 (4) .

[2]王吉庆.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内在价值[J].教育科学论坛, 2014 (9) .

[3]潘颖, 王天江, 蒋雪玲.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建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8 (1) .

[4]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1) .

[5]陈楠.设计思维与方法[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78.

[6]周曙华, 熊兴福.设计思维的两重性[J].包装工程, 2005 (6) :217-219.

实践对象 第9篇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具有抽象、封装、继承与多态的特点, 比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具有更高的可重用性、 易扩充性和易维护性[1]。 目前已作为大中型应用软件开发的主流方法, 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概念繁多, 语法规则多, 语句结构相对复杂, 导致学生在学习初无法理解该课程中的基本概念, 例如, 对象和通过对象如何调用方法等, 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常感到很迷茫, 教学效果较差, 学生学完这门课后无法看懂基本的程序, 更别提用面向对象思维编程, 学生普遍反应不好学, 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均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度持续提升。 笔者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为了改变现状, 先分析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了解产生的原因, 提出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案例贯穿式教学模式, 并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 证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用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出学生读程序和写程序的能力,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本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 自觉性较低, 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很少能自发地对学习产生兴趣, 求知欲望普遍较低, 基于C++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内容多, 语法多, 应用程序框架复杂, 案例较少, 教学课时偏少, 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地方多, 学生理解能力较弱, 所有这些因素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不明显。

在实际的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把书中的重点内容都讲完, 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法,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乏味, 师生互动交流过少, 导致学生无兴趣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该课程的编程思路源于生活, 学生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进度也就无法掌握编程的思维。 该课程的教材过多侧重语法知识点的介绍, 虽然每个大章节有一个综合案例介绍, 但是由于学生无法及时掌握各个语法, 更难将所有内容应用到综合案例中, 算法设计教学无法开展, 导致无法看懂综合案例。

该课程的实验课内容多以验证性为主, 由于实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加上学生在课程中对相关语法知识点掌握得不扎实, 教师同时指导的学生过多, 无法及时解决每个学生碰到的问题, 学生厌学, 干脆不做现象严重, 甚至出现旷课现象, 最终造成学生的编程能力无法得到练习和提升。

受应试教育限制, 该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 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 无法有效考核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 闭卷笔试具有学生为应付考试考前突击, 临时抱佛脚, 高分低能的缺陷;程序分析题批改主观性大, 即使程序结果错误也可根据步骤给部分分数, 达不到考核编程能力的目的;程序设计题在平时做过的实验课编程题中出, 达不到考核编程能力的目的。

2.新教学模式设计

现在, 国内高校都认识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性[2,3]。 本文提出了一个案例贯穿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加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主动地参与理论和实验教学。 该教学模式设计包括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及教学阶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详细设计。

2.1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

2.1.1教学目标

根据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方向和特点,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 教学内容翔实、教学方式多样,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求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的同时, 掌握利用面向对象思维编程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质量。

2.1.2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教师设定问题, 设定课程小练习, 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展示自己, 杜绝上课睡觉, 跟不上教师的思路现象, 提高学习热情, 从而提高三本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让其乐于探索出自己的方法和思路自主学习, 提高编程能力。

教师在上课中使用平时收集的贴近实际应用的教学案例, 理论课引导三本学生利用所学语法分析案例, 最终能读懂案例程序。 实验课引导三本学生分析清楚编程的思路和步骤, 在脑中建立一个立体的编程思路, 最终编写出实验案例程序。案例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的眼界,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组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实验课除了进行案例的编程练习外, 最后一次课编程题目为中型案例。 根据一定的策略给学生分组, 使小组成员通过交流、讨论、协作最终完成任务, 每个小组成员完成一个类的编程, 组长编写主程序使用已经编好的类, 最终完成中型案例程序设计;并让小组组长讲解自己的程序运行思路, 让学生学会在团体合作中完成中型案例的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在上课时候要能够客观、 公平地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和编好的程序进行合理评价, 多联系已学语法规则和知识点进行分析, 给予学生肯定支持, 让学生自信自主地不断尝试。

2.2教学阶段设计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本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教师讲解课本中的每个章节, 分析该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期间设定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加深对概念和语法规则的理解;第二阶段, 教师在每次课的末尾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选择题目, 点学生回答, 让学生当场就能够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语法规则都加深掌握。 第三阶段, 教师深入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设计特点, 面向对象的核心思想, 结合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深刻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设计思想, 设计方法;实验课上布置案例编程题目, 案例从小到大, 编程之前教会利用软件单步调试程序的方法, 让他们学会用软件分析已有程序运行过程, 最终掌握C++各种案例的编程。

2.3教学内容设计

因为该教学模式的第一个阶段为教师讲解课本章节为主, 设计问题为辅, 学生思考问题为主, 所以在教学的初期和中期, 应该及时地分析上课班级学生的特点,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在针对每个章节新的知识点的讲解中, 首先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程序使学生对该章节所学知识点建立较完整的认知网, 然后将案例程序各部分的程序模块分解对应到各具体的知识结构语法规则中, 进而使学生对各章节相应内容的面向对象思维建立宏观概念, 深刻具体目标印象, 再逐步细化, 最终掌握各相关知识点的语法规则。 该学习法能够较好地让初学者扎实掌握该门课程各类基础知识。 在教学的后期, 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的语法规则后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 利用所掌握的知识点和语法规则解决类似问题, 在大脑中建立整本书中C++面向对象思维的语法规则以达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来读程序甚至能够编写出较复杂程序的目的, 从而提高应用能力。

2.4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方法设计

在教学中, 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组织教学中要做到几方面。 首先, 要上好本课程的第一堂课, 在第一堂课中要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即这门课程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应该如何学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多举些利用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案例, 比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诊所信息管理系统等, 让他们认识到这门课的内容学习是很有用的, 也是很有趣的, 并且是计算机对现实的问题的解决最常用的编程思维。 其次, 在后面的学习中, 要重视寻求方法巩固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 要学习的知识点逐渐难以理解并且枯燥, 在教授这些知识点时应利用贴近生活的经典案例讲解这些知识点, 让学生掌握其中要遵循的语法规则, 并降低这些案例难度作为实验课的编程题目, 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同时建立题库, 采取每个章节完毕后, 让学生做相应的选择题, 点学生回答, 通过让学生认真做题加深每次教学要掌握的知识和相应的语法规则的应用。 最后, 利用本课程最后一次课, 给学生讲解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综合应用系统, 让他们知道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及语法规则是如何实现这个较复杂的系统的, 最终达到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2.5教学方法设计

由于教学大纲内容的要求和课时的限制, 不少教师采用“ 满堂灌” 的教学方法[4],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角, 学生被动地听, 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自己的思路融入教师的讲授过程中, 产生个人见解和对所学有深刻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只是一个引导、组织、介绍的辅助角色, 学生才真正是教学过程的主角。 在该门课的教学中, 通过在课上设置一些小问题, 通过不断提问让学生真正融入课程教学中去,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疑问, 并且进行讨论,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达到学习目的, 而不单单是教师的个人秀。 同时, 教师要适当布置作业, 及时批改, 及时讲评,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和总结, 对学生的思路和看法给予肯定, 从而让学生做完作业的同时, 具有更多自信, 就会让学生更想学这门课。

2.6教学手段设计

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达到课堂信息量大, 内容直观形象,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同时, 也要注重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除了要在课内解决学生的疑问外, 还可以加入学生的班级群中或通过QQ及电子邮件来和学生课后业余时间加强沟通, 通过群邮件给班级学生发送教学资料, 比如教案PPT、作业讲评PPT、实验源代码, 等等。

2.7课程评价设计

课程评价是该教学模式很重要的部分, 好的评价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 也能够及时总结本学期课程的上课优缺点, 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模式。 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以往的课程评价只有笔试成绩评价, 达不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故应将该门课程的评价分成三个方面:平时课程表现、实验课表现和知识综合应用表现。 综合三个方面评价结果得出一个能够反映学生程序设计知识和语法规则掌握好坏及程序设计应用能力的分数评价体系。

3.新教学模式的特点

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设定一系列问题和题库让学生思考, 再抽学生回答, 激发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和求职欲望,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能较快扎实地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各种知识及大量语法规则, 提高三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结合实际的典型案例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课教学合理设计实验内容, 编程题目从简单到复杂, 并对应各章节相应知识点, 让学生逐步巩固他们的知识体系与语法规则;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心得和交流编程技巧, 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采取的授课方式是由教师在讲授内容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可以取得以往填鸭式教学远不可及的效果。

4.结语

根据三本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 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的理解各个案例, 及时巩固当堂课程的知识点及语法规则, 使学生在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的同时能够懂得如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 掌握基本的编程方法和技巧, 提高协作能力及程序应用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教学的实践, 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 考试通过率和学生的编程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今后, 我还会不断探索和思考本课程更有效的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以持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 让该课程知识和后续课程知识高效融合。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我院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院学生的特点和实情, 从教学目标的改革出发, 提出了一种案例贯穿教学模式, 并详细设计了该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 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赵俊平.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浅析[J].科技信息, 2009 (20) :188-189.

[2]张丽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 2005 (3) :45-47.

[3]吴粉侠, 段群, 李红.《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J].福建电脑, 2009 (8) :36-37.

实践对象 第10篇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模式: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在高职高专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占较大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摆脱本科的那种重理论、重系统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的技能训练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高职高专院校还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要求相适应,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功能。

1 传统式灌输教学向导向式教学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都是以理论知识灌输和教师为主体,学生学习非常被动。这种方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走神,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被提了出来,这种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和教师把学生放到应有的学习主体的地位上,充分地发挥教师教导与引导的主动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寓教于乐,学生自悟与自觉的高水平教育境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行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层次社会人才。“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研究型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切实培养学生使用java语言进行程序开发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做好导向式教学。为了更好地体现导向式教学,我将整个教学环节进行了调整,授课过程中更多地增加了提问、学生演讲、小组讨论、实训练习等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述Java基础语法知识时,我采用与C++/C#语言进行对比的方式,列出问题,给出测试题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看书,并通过小测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案例驱动式”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案例驱动教学法作为教育领域中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开始吸收并实践这一教学方法。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Java语言在软件开发中的广泛应用,在此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案例驱动始终贯穿其中。

2.1 准备阶段

首先参照企业软件开发模式(项目组)将学生划分成小组,确定组长后,由各组组长进行管理。然后根据学生语言基础能力和兴趣,确定企业实际项目。

2.2 实施阶段

根据Java程序设计大纲所规定的能力单元,将项目切分,渗透到各个相关知识点的讲授中。例如在讲授面向对象基础知识时,有了继承、封装、多态的概念继承,讲到类的定义,就可以要求学生将实际项目中所涉及的各个class文件创建出来,为后期开发做准备。后面讲授多线程、I/0流、图形界面、网络编程、数据库操作等,在实践练习环节都引入实际项目的分模块开发,从而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知识扩展性,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3 检查阶段

在整个教学过程结束后,一个较完整的项目就开发出来了。对此,小组组长要对各组员的项目结果进行检查,教师要对各小组的项目质量进行检查。工作结果要按照预定的目标来进行自我和相互的检查并判断达到的效果如何。此过程锻炼学生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估方法。同时,教师除对工作计划以内的内容进行检查外,还应对质量保证情况进行检查。

2.4 评估阶段

最后,学生完成工作评定,教师完成最终评估。首先学生自己对所做的工作进行工作评定,包括项目的准备、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的各种疑难问题、自己所负模块的效果等各方面进行总结;然后指导教师进行最后的工作总结、成绩评定,并找出差距和改正办法。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与监控

根据《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着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该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课时比为1:1。但通过听取其他同事对java课程的讲授和对学过java课程的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虽然加重了实践课时的比例,由于对实践环节的落实和监控力度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很大很好的提高和改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切实落实实践教学环节的展开,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学生实践练习的过程和结果的监控反馈力度。采取分组管理的方式,由教师对组长,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监督、控制的方式,切实保证教学实践环节人人参与的目标。最后组长要根据各组实践练习情况写出书面总结报告,教师根据各组情况针对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

4 总结

《Java语言程序设计》己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也是目前流行的一种编程思想.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好这门课,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掌握当前主流的编程语言和编程方法,使他们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使我们教学实践的目标。我们应该以就业为向导,以案例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他们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很不错。

参考文献

[1]张哲,陈桂生.在Java语言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8).

[2]李尊朝,苏军.Java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宋平,工振.提高Java语言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8(4):693-695.

实践对象 第11篇

在上期对影响独立学院自我管理因素的调查中发现, 影响班级自我管理的因素主要为学生个性差异、班委能力与个人领导魅力、班级人员结构、班级建设、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等等。

根据查结果,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班级为实践对象, 提出实现独立学院班级自我管理的三个重要方面。

一、以“建”促“管”, 加强班级建设, 提升班级自主管理意识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 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而且是深刻的, 班级建设是促进班集体形成并完善的一个必要且重要手段, 良好的班级建设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的形成, 对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维系师生关系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强班级建设是大学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 对实现班级自主管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 班级干部队伍建设。正所谓“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 班干队伍作为班级的“火车头”, 在班级管理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因此, 班级干部队伍的构成、队伍素质能力及其稳定性等对班级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为此, 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要从选拔、考核、组建、激励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管理。

1.学生干部的选拔要抓住“想干、能干、会干”三个标准。“想干”即“有心干”, 许多人认为班委应当能者居之, 可是班级自我管理是一场耐力赛, 这时候, “有心”比有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学生干部的工作性质更多体现在服务上, 这就意味学生干部必须拥有奉献精神, 要有为服务同学而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准备。“能干”即工作能力, 而这能力不仅仅只体现在工作效果上, 同时其沟通交际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也需具备。“会干”即工作的主动意识, 有心有能力是基本的要求, 但其积极性、主动性及悟性更是体现其工作效能的重要方面。所以, 在选拔学生干部时, 这三个标准缺一不可。

2.学生干部的考核要标准化。设定科学化、规范化的班级绩效指标, 要保证整个绩效实施过程中有准确具体的记录, 例如班级考勤率, 四六级通过率, 计算机一二级通过率, 期末考通过率等。绩效考核要遵循公平客观、结合奖惩、差别原则, 制定明确的标准,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班委的工作进行客观描述。通过班委内部互评, 班级同学对班委工作评判, 辅导员的考评, 形成对班委考核的综合评价, 检验班委工作的成效, 以此激发班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3.在学生干部中实行相应的激励制度。让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或他人身上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利于提升干部队伍自信心积极性及团队协作能力。因此, 每个学期对优秀学生干部进行表彰, 让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干部有了“名分”, 从而更乐意为此卖力。也激励干部团队里的“边缘人”, 向优秀看齐。所以这次实践中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管理学院班级为例, 对在职、连任和曾经担任过的班委进行了一次优秀干部评比表彰。会后做了一次意见反馈收集, 结果显示:94%的在职和连任干部表示“对评选结果很满意, 会更加卖力去做事”, 而曾担任过又获奖的91%表示“对过去的付出有一个完美的交代, 即使不是干部依然会第一时间为集体贡献所需”。

4.把握班级干部换届选举的时间与次数。世间任何事物都有保鲜期, 班级干部的管理热情也不例外。根据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人认为班委换届次数与班级凝聚力有关系。班委换届时间有讲究, 换届次数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班级管理。由于新鲜感与精力有限, 对于班级管理者而言, 在举办第七次活动之后思维开始步入“胡同”, 难以再想出创新的点子或活动。对于班级被管理者, 后来面对一次次雷同的班会活动等, 参与热情也渐渐呈下降趋势。根据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众多的班级调查数据显示, 班干部最好的任期应在一年, 在步入第三个学期应该开始进行班委换届。

(二) 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 构建班级文化可以很好地推动班级管理, 对促进班风校风有着积极的作用。

1.制度文化建设。班级制度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 而且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 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因此, 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有利于班级的正常运行与活动开展。班级制度建设应在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 认真组织实施, 坚持“依法治班”, 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的良好局面。建设优良的班风, 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内在的激励因素, 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

2.班级形象建设。一个班级的形象是一个班级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班级形象对优良班风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班旗、班歌、班徽是班级形象建设的起始点。设计时, 班级管理者应调动全班学生人人参与, 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决策。在班级活动、班级比赛等各种场合予以展示。班旗、班歌、班徽作为班级和班级特色的标志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活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 加强班级的凝聚力, 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

3.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助于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 参与到班级的日常事务管理和决策中来, 形成一种公开公平大家其参与的良好班级文化氛围。

4.班级社交媒体建设。班级社交媒体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级信息的接收、班级的对外形象以及对班级舆论的导向。所以, 构建良好的班级社交媒体是班级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对调查对象关于发放接收信息时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调查中, 60%的班级发放通知选择使用“飞信”, 即类似短信群发功能, 35%的班级只通过QQ群、或微信群发送通知, 5%的班级很多时候通过课间传达, 所以社交媒体的使用在大学中已成非常普遍的现象。另外, 通过班级社交媒体平台, 向学生班级传播正能量, 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 有利于班级形象管理的同时, 能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与认同感。

(三) 班级活动建设。大学班级相聚时间少, 没有固定的座位、固定的课室, 许多大学生下课后便匆匆离座。根据调查显示, 86%大学生聚会活动以宿舍为单位, 其中部分也以学生组织、部门为单位, 很多时候班级活动却少人问津。

正因为大学生活更自由化, 班级管理需要通过活动凝聚人心。据统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每年度被评上优秀的班集体每个学期活动维持在3-4个。也就是基本上1~1.5个月就会有一次班级活动。因此, 班级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开展对班级凝聚力及班级管理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若为了活动而去“活动”, 敷衍了事草草开始, 最后只会花去了力气和时间, 效果不佳, 而且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对日后班级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所以班级活动的管理很重要, 从开展班级活动的经验总结中得出, 班级活动建设应注意:

1.班级活动应该要有前瞻性。临时策划活动效果不佳。应尽量在每个学期开学时, 班长组织班委开展讨论, 做好学期的整体规划。其中包括学期活动的次数、活动日期、活动形式、活动负责人等。

2.班级活动次数要适中。班级管理者应先大概决定活动次数, 对于低年级班级 (大一、大二) , 班级凝聚力处于上升阶段, 活动次数可选择一个学期3-4个, 也就是普遍1-1.5个月举行一次活动, 而高年级可适当减少。

3.活动形式避免单一化, 尽量形式多样。活动类别可分为文娱类、体育类、学术类, 而每个班可以先根据自身氛围选择该学期应该要以哪类为主。此外, 班级管理者最好每个学期组织集体出游一次, 更大程度上帮助班级各个同学更快融入集体。关于活动形式的选择如下:

文娱类:主题班会、联谊派对、聚餐、模仿秀、社交舞会等。

体育类:球类 (篮球足球羽毛球) 友谊赛、室外运动等。

学术类:辩论赛、问答形式挑战、学术心得交流会等。

4.活动策划与开展要全面。活动的策划要有计划性, 包括活动前期中期后期各个阶段都要有详细的方案,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大到整体活动的安排, 小到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 都要有明确的计划。同时, 要做好活动应急预案, 以保证活动能顺利开展。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评估, 找出不足以便下次更好地开展。

二、侧面引导, 发挥多方面作用, 引导班级实现自我管理与服务

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与服务, 除了不断发挥班级自主建设的作用, 同时, 正确的引导与推动更有利班级效能的发挥, 能让班级建设, 特别是新生班级建设少走很多“弯路”。

实行班级导生制, 以老带新, 发挥班级导生在班级管理的引领作用

新时期的班级导生制是指由学校通过推荐竞选程序选拔一批在各方面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协助辅导员对低年级学生 (主要是大一新生) 所在班级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和组织管理。通过“以老带新”管理机制, 有效辅助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 在师生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 导生与班级学生年龄差距较小, 无论是在思想抑或是行为都有所接近, 他们没有教师的身份和威严, 更易于接近与沟通, 这种朋辈的身份的高年级学生能让新生在短时间内更容易适应大学环境。另外, 导生学习的专业与所带班级相同或相近, 在学习上能给予相应指导, 有利于班级更快凝聚与和谐建设。

在对实践对象的调查中显示, 实行了“导生制”的班级学生表示融入大学生活更快, 班级自我管理更有条理性。这种新型干部“导生”对于班级的管理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一) 充分发挥班级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为班级建设提供保障。半数以上学生认为辅导员在班级自我管理中担当着指导、监督角色, 能有效促进班级管理。大学里师生关系大多捆绑于课堂之间。而辅导员作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老师,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调查中可知, 学生对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期望值依然较高。在班级管理建设中, 辅导员应处于指导引导的位置, 为班级管理建设提供相应的建议与策略, 引导班级科学有效地发展。

三、坚持总结班级自我管理经验, 在总结中提升班级管理技巧

进行高效班级管理秘诀之一是贵在坚持总结经验。不管做什么事情, 总有其优缺点, 总结的意义在于扬长避短, 为了更好的发展。无论是班级建设、班干团队建设、导生带班或活动开展等都需要通过探索实践,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1.坚持班级干部内部总结。定期开展班委会议, 各班委对其职责任务进行汇报, 对近期管理工作或班级开展活动进行总结, 导出问题所在, 共同商议解决。

2.在班级内部实行定期反馈意见收集, 可在班级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 收集班级人员对班级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措施, 实现班级事务共同参与的同时, 也能对班级建设管理进行总结提升。

3.定期组织跨年级、跨专业管理者的经验交流会。让各班班委在会上总结本班管理经验、分享本班管理亮点, 另外, 邀请高年级优秀班级的优秀班干部分享他们的管理经验以及给新生班级提出一些实际可行并有效的建议;另外设计提问环节。各班班委针对自己班级的情况, 向高年级优秀班干代表和其他班级的班委提问, 寻找面对同样的问题, 其他人或其他班级的解决办法。在这种互相交流学习相互感染的过程中, 不仅能增强班级管理者的管理信心, 同时也能形成一种班级互学互比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实现独立学院班级的自主管理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只有抓好班级建设这一主线, 发挥班级干部队伍的核心主导作用以及辅导员和班级导生的引导带领作用, 适时进行经验总结, 才能扎实有效地做好班级建设与管理工作, 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与服务, 推动大学生健康成才与成长。

参考文献

[1]钟晓龙.大学班级自我管理的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05-01.

[2]董鹏中.精英之门—高校学生干部实训教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174-175.

[3]陈东升.新时期独立学院班级管理建设探索[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3 (2) :60.

[4]郭毅.班级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05-01.

上一篇:语文课堂的生成下一篇:计算机病毒防范查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