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胃肠术范文

2024-06-30

不同胃肠术范文(精选8篇)

不同胃肠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3年7月进行胃穿孔修补术治疗的90例患者, 根据手术时机分为A组 (<6h组) 30例、B组 (6~12h组) 30例和C组 (>12h组) 30例。A组的30例患者中, 男21例, 女9例, 年龄18~76岁, 平均年龄 (46.9±6.5) 岁, 术前病程1.0~5.8h, 平均 (3.2±0.6) h, 病灶直径≤0.5cm者21例, >0.5cm者9例。B组的30例患者中, 男22例, 女8例, 年龄18~75岁, 平均年龄 (47.0±6.3) 岁, 术前病程6.2~11.8h, 平均 (8.9±0.9) h, 病灶直径≤0.5cm者22例, >0.5cm者8例。C组30例患者中, 男21例, 女9例, 年龄19~76岁, 平均年龄 (47.1±6.4) 岁, 术前病程12.1~28.5h, 平均 (18.4±1.2) h, 病灶直径≤0.5cm者22例, >0.5cm者8例。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灶直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辅助进行穿孔部位的修补, 首先对患者进行麻醉, 然后建立气腹, 并置入腹腔镜, 对穿孔部位进行有效探查、清除及修补, 另外, 三组手术方面及围术期用药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然后将三组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与肠功能恢复时间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将三组患者的统计数据以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 其中的计量资料 (年龄) 以t检验处理, 而计数资料 (男女比例、不同病灶直径者构成、并发症总发生率及肠功能恢复时间构成) 以卡方检验处理,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比较

A组患者术后的各类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均低于B组及C组, B组则低于C组,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详细数据见表1。

注:与B组及C组比较, *P<0.05;与C组比较, #P<0.05。

2.2 三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A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排气及排便时间<2d者比例高于B组及C组, B组则高于C组,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详细数据见表2。

3 讨论

胃穿孔发生后其不仅仅导致患者出现机体上的严重不适感, 且胃内容物流入腹腔可导致感染及弥漫性腹膜炎等, 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患者的死亡, 因此临床对其治疗的重视程度较高的同时相关研究也较多。而临床中对于本类患者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因此对于手术各个细节方面的研究均不少见, 其中手术时机方面的研究也不少见, 但是对于手术时机对患者并发症及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的影响研究相对少见, 因此对其进行研究的价值较高。

注:与B组及C组比较, *P<0.05;与C组比较, #P<0.05。

本文中笔者就不同手术时机对胃穿孔修补术患者并发症及胃肠功能的影响进行观察与比较, 结果显示, 于穿孔后<6h手术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穿孔后6~12h和>12h手术组, 同时其胃肠功能指标中的肠鸣音恢复、排气及排便时间<2d者比例也明显更高, 另外穿孔后6~12h手术者的上述指标也好于>12h手术者, 从而肯定了手术时机对患者术后状态的影响,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手术时机的重要性。分析原因, 尽早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胃内容物外流导致的腹腔内感染的发生, 并尽量缓解由此导致的其他不良影响, 为疾病的控制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胃穿孔患者应早期进行手术修补, 可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及尽早恢复胃肠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刚.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82例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的效果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 2013, 19 (23) :97-98.

[2]杨玉民, 刘青锋, 黎伊鸣.胃癌穿孔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0) :1531.

[3]庄丹, 许国平.胃癌穿孔手术时机及术式探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2, 9 (3) :205-206.

[4]Botianu A, Matei D, Tantau M, et al.Mortality and need of surgical treatment in 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 one year study in a tertiary center with a 24hours/day-7days/week endoscopy call.Has anything changed?[J].Chirurgia (Bucur) , 2013, 108 (3) :312-318.

胃肠道“搭桥”:小手术解决大问题 第2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副院长、影像介入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各种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子宫肌瘤、血管瘤、肝、肾及卵巢囊肿的介入微创治疗;出血及血管性病变的介入栓塞治疗;血管内溶栓及内支架治疗;胃肠道梗阻及阻塞性黄疸的介入疏通技术;不孕症的输卵管介入再通术;食管、气管、输尿管、十二指肠及结肠内支架治疗。

医学上使用的“支架”有两种:一种是矫形支架,是骨科或康复科医生用于矫正或固定肢体所用的支撑架;另一种是管状扩撑支架,,将其置入人体生理腔道,可用于疏通阻塞的管腔、封堵穿孔的旁道、维持原腔道的正常功能。血管腔内使用的支架,称为血管支架,主要用于心脏血管、颅脑血管、主动脉和腔静脉大血管、外周四肢和内脏血管;非血管腔内使用的支架,称为非血管支架,主要用于食管和胃肠道、胆管和胰管、气管和支气管以及输尿管和尿道。简单地说,支架相当于一座桥,在人体管腔内放支架,相当于在人体内“搭桥”。

胃肠道支架:胃肠道内“搭座桥”

食管是人类进食的通道,胃肠道是人类消化吸收的场所和排泄通道。食管和胃肠道因良性或病变导致狭窄或穿瘘,可导致进食受阻、消化吸收和排泄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甚至会危及生命。我国是癌症高发区,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由于大部分癌症病人在被确诊时已是晚期,无法进行手术治疗。无法切除的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肠癌和手术后复发的癌肿,均可引起肿瘤病变部位胃肠道的狭窄和穿瘘,此类病例数量庞大,且缺乏传统治疗手段。在这类病人体内放支架,相当于在不能正常贯通的食管或胃肠道内“搭桥”,用微创技术恢复病人的饮食和排泄功能,为无手术条件的病人创造治疗机会。

同时,一些良性病变也能引起胃肠道梗阻,如食管贲门失弛缓症、食管和胃肠道化学烧伤或手术后吻合口疤痕挛缩,以及炎症、溃疡、外伤、手术等。这些疾病难以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用支架“搭桥”不失为一种可以尝试的有效方法。

胃肠道支架“家族”成员

食管支架 食管癌是全球第八大最常见的癌症,全世界每年新增食管癌病例数超过40万人。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地区,且50%的食管癌病人在诊断时已是晚期,约70%的食管癌病人因食管狭窄而发生吞咽困难。目前,我国食管支架的年使用量约为2万枚,占消化道支架使用量的65%。

胃支架胃癌为第四大常见肿瘤,因胃腔巨大、因肿瘤挤占胃腔造成无法进食的情况较少,故胃支架并不常用,主要用于食管贲门入口和接近幽门出口处的肿瘤病人。

小肠支架 小肠弯曲游离、迂回多变,放置小肠支架需经口、并通过食管和宽大的胃腔,虽可借助胃镜操作,但严重梗阻时,难度较大。小肠癌少见,但胰腺肿瘤极易压迫或侵犯十二指肠和空肠近端。由于深部空肠和回肠目前尚无直接放置支架的技术条件,故目前小肠支架主要用于十二指肠和空肠近端“搭桥”。

大肠支架我国大肠癌年均发病人数已超过17万例,增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大肠癌易导致肠梗阻,部分肠癌病人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肠梗阻会增加外科根治手术的难度,支架治疗不仅可为失去手术机会的病人提供姑息性治疗,也可为之后的外科根治手术创造条件。

胃肠减压术护理体会 第3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我院2009年8月-2010年8月住院并应用胃肠减压术患者, 共100例, 男67例, 女33例, 年龄27~79岁, 平均年龄49岁;其中肠梗阻32例, 胆胰胆管疾病41例, 消化道穿孔15例, 外伤所致腹腔脏器损伤10例, 胰腺炎2例。

1.2 结果

一次留置胃管成功96例 (96%) , 置管不成功4例, 其中脱落3例, 自行拔除胃管1例。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插管前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怀体贴, 做好插管前的解释准备工作, 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加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争取患者的信任, 告诉患者插管胃肠减压的基本步骤, 取得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2]。告知患者如何配合及配合的重要性, 避免出现自行拔除胃管现象。在插管前必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个体差别、心理特点等, 实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2 术中护理

插管前先深呼吸几次, 练习几次吞咽动作。必须用注射器注气检查胃管是否通畅, 润滑胃管减少对食管、胃黏膜的刺激。插管时动作要轻柔, 配合患者的吞咽。通过咽腔时快速插入, 并嘱患者做深吸气及吞咽动作, 以迅速通过咽腔, 按教材上描述成人一般插胃管长度为置入45~55cm, 即可到达胃。确定留置胃管成功的标准:将胃管连接注射器抽吸, 有胃液抽出;或用注射器向胃管注入空气, 能在胃部听到气过水声;或将胃管末端置入水中无气体逸出, 说明留置胃管成功。

2.3 术后护理

胃管要妥善固定, 保持有效引流, 插管后先用干毛巾擦干鼻翼两侧, 再用医用胶布固定, 防止胃管滑脱。每次巡视病房时, 如发现胶布松动, 要及时更换。除常规固定外, 再用别针固定于衣领上, 防止因脱出而导致重新置管的痛苦。同时还要注意引流是否通畅, 如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应考虑到引流不畅, 及时检查原因, 调整角度或长度, 同时检查是否堵塞, 必要时及时更换。注意观察患者引流的量、颜色以及性状, 做好各项记录。引流液一般为无色状1 500~2 500ml/d。胃手术后的胃液, 一般呈红色或暗红色;陈旧性血液为咖啡色;胆石症患者胃液为草绿色;肠梗阻患者胃液呈淡黄色;如胃内引流出大量鲜红色液体, 说明有胃出血, 需立即告知医生处理。

3体会

在临床工作中, 持续胃肠减压是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操作, 正确、有效地胃肠减压, 不仅能够减轻患者胃肠张力, 还可通过对胃液的观察, 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为治疗提供依据, 减少并发症发生。在此过程中, 由于人体生理解剖的特点, 加之患者的因素, 行胃肠减压术有一定的难度。在为患者插管时, 要尽量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置管后的护理, 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插管并积极配合, 力争达到理想的治疗与护理效果。通过对本组病例观察, 所有患者均完成胃肠减压, 部分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经处理后均未造成严重的后果。针对胃肠减压应积极做好准备工作, 细致的心理护理、正确的操作流程、认真处理相应的问题, 是得以顺利完成胃肠减压、减少患者痛苦的关键。

关键词:胃肠减压术,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金家琼, 陈荣荣.急诊病人胃肠减压的护理体会 (J) .西南军医, 2008, 10 (1) :137.

不同胃肠术 第4篇

关键词:胃肠功能衰竭,发病机制,手术治疗

食物是人们生活当中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想要让自身机体的生理功能、免疫功能、发育生长状态还有新陈代谢等多项生命活动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就需要食物的支持。胃肠系统能够将摄入的食物进行转运还有消化吸收等处理, 为人体提供正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胃肠功能具备如此多的变化, 使得它们一旦出现失调或者衰竭, 其临床症状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对胃肠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解,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胃肠功能衰竭诱发机制以及相关手术治疗临床效果, 对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胃肠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胃肠功能衰竭住院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 女20例;年龄33~75 (53.2±11.1) 岁;病程时间5~90 (53.8±11.1) d。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各有患者2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三孔法完全腹腔镜下胃肠造瘘术进行治疗,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对患者进行器官插管之后应用全身麻醉, 保持头高脚低的姿势, 度数大约为25°。医生站在患者右侧或者是两腿之间, 负责扶镜的护理人员则站在患者的左侧或者右侧, 使用三孔法, 在肚脐下缘置观察孔, 直径为10mm。术者两手两个操作孔放别放置在右侧锁骨中线肋缘下方大约5cm位置还有左侧锁骨中线肋缘下方大约2~5cm位置, 如胃造瘘患者则位置较高, 空肠造瘘患者位置较低, 戳孔大小均为5mm, 左侧戳孔同时还当做造瘘管引出口。常规建立气压为10mm Hg的气腹, 进镜探查, 胃造瘘患者选取胃体前壁的中央点作为造瘘口, 空肠造瘘者则选择Treitz韧带下面距离大约15~20cm空肠位置, 对系膜缘中央宣威造瘘口, 与造瘘口距离5mm及10mm分别进行镜下双重荷包缝合处理, 暂时不收紧以及打结, 在内圈荷包中应将胃或者空肠壁使用电凝切开, 朝着远端方向将硅胶造瘘管插入, 插入的距离大约为10cm, 胃造瘘患者选择F12小儿胃管, 空肠造瘘这选择F10小儿胃管, 将上面所述的两层荷包按照顺序收紧打结, 同时内翻造瘘位置的胃或者空肠壁, 再沿着近端的胃或者空肠壁进行浆肌层的缝合处理[1]。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治疗过程各项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过后住院时间、感染事件发生概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具有显著优越性,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导致人体出现胃肠功能的发病机制为:机体在受到创伤、感染或者失血等损害的时候会发生应激反应, 主要为: (1) 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胃肠道粘膜变薄; (2) 释放出大量的儿茶酚胺, 会导致胃肠粘膜血管出现收缩进而导致胃肠粘膜出现缺血、缺氧甚至坏死[2]。这些是导致人体胃肠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而本次研究中接受三孔法完全腹腔镜下胃肠造瘘术的观察组患者, 各项临床指标相对于常规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有显著优越性,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宝东.微创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 13 (12) :109-110.

无痛胃肠镜诊疗术的安全性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对象选取:选取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300例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其中, 男性患者140例, 女性患者160例;患者年龄32~75岁之间, 平均 (48.5±3.5) 岁。 (2) 纳入标准:排除严重心、肝、肾、肺功能不全等内镜检查禁忌证;确认患者无麻醉过敏史。 (3) 分组情况:随机分为无痛组和常规组, 各150例。无痛组中:男68例, 女82例。年龄32~72岁之间, 平均 (47.5±4.5) 岁。常规组中:男72例, 女78例。年龄34~75岁之间, 平均 (49.5±2.5) 岁。 (4) 无痛组与常规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分析比对价值。

1.2 方法

在该研究中, (1) 全300例研究对象于术前12 h禁食, 10 h禁饮, 形成空腹状态。 (2) 准备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气管插管等急救物品、药品。 (3) 与患者或家属签订麻醉及胃肠镜诊疗术知情同意书[3]。 (4) 配合检查。 (5) 常规胃镜检查术前10 min含服盐酸利多卡因胶浆 (国药准字H10880008) 10 m L;与患者简单交流, 让患者放松身心, 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开始检查;从口腔或肛门进镜, 该组患者口腔进镜的深度以回肠中段为界, 肛门进镜的深度以空回肠交界区为界。 (6) 无痛内镜检查前建立静脉通路, 检查过程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呼吸、BP、HR、指脉SPO2, 准备工作完成后, 专职麻醉师给予患者丙泊酚 (国药准字H20010368) 1~2 mg/kg剂量, 4 mg/s速度静脉推注, 观察患者意识变化, 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 全身肌肉松弛时, 内镜医师进行插镜检查。

1.3 观察指标

(1) 两组患者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的BP、HR和SPO2水平。 (2) 两组患者肠胃镜诊疗术操作效果评定:按手术顺利程度和不良反应情况分为优良、良好、不良;优良率= (优秀例数+良好例数) /总例数[4]。 (3) 咽喉反射、不良反应、操作满意度评价。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3.0数据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计数比较用χ2检验, 计量比较用t值检验[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肠胃镜诊疗术操作效果

在该次研究中, 无痛胃肠镜诊疗术操作效果优良率为98.67%;明显优于常规胃肠镜诊疗的82.67%,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BP、HR和SPO2变化

在该次研究中, 胃肠镜检查前、中、后: (1) 无痛组的BP、HR和SPO2相对平稳, 无明显波动, 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 常规组的BP、HR有明显波动幅度, 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无痛组在检查中的BP、HR以及检查后的BP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咽喉反射、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评价

胃肠镜诊疗后:无痛组在咽喉发射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皆低于常规组 (P<0.05) ;无痛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见表3。

3 讨论

在该研究中, 无痛胃肠镜的操作优良率为98.67%, 明显高于常规胃镜的82.67%, 这与近年来叶芬[6,7]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分析原因如下:胃肠镜检查是消化内科常用检查方式, 同时胃肠镜诊疗术属于介入性检查, 需侵入患者机体内部, 容易给患者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刺激。常规胃肠镜诊疗过程中, 胃肠管受外力介入牵拉, 患者会产生强烈痛感, 严重者甚至导致休克和心脏骤停。此外, 常规胃肠镜诊疗中, 患者无检查前麻醉, 整个介入观察过程意识处于清醒状态, 容易引起患者恐惧、恐慌等负性心理和情绪, 一方面导致患者与医务人员配合程度较差, 影响到诊疗效率和诊疗效果;另一方面部分患者术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进而放弃诊治。

其次, 该研究表明:在无痛胃镜诊疗前、中、后患者的BP、HR和SPO2无大幅波动, 表现更加平稳, 而常规组则波动相对较大这与近年来罗桂金[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考虑原因如下: (1) 心理方面, 常规胃肠镜检查时患者意识清醒, 心理压力较大; (2) 生理方面, 疼痛引起的患者机体应激反应。在熊弦[9]的研究中, 常规胃肠镜下患者的SPO2水平出现了相对明显的波动, 考虑与患者精神紧张对呼吸造成的影响, 与该研究结果并不矛盾。此外, 在咽喉反射、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方面, 该研究中无痛组也明显优于常规组, 可见无痛胃肠镜不良反应较少, 分析原因如下:无痛胃肠镜诊疗术是一种浅麻醉状态下的诊疗方法, 术中患者处于睡眠状态, 吞咽、腹痛、呕吐等反射程度被削弱。在临床常规胃镜检查中, 不少患者因耐受度较低而不得不放弃诊疗, 容易造成诊断不及时、误诊等不良情况, 严重影响到病情的控制和有效治疗。

注:“*”标表示常规组术中与术后比较, P<0.05;“#”标表示组间对应指标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虽然无痛胃肠镜诊疗术对患者耐受度无要求、患者无痛苦、适应性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更容易被患者选择和接受[10]。但同时无痛胃肠镜诊疗术也存有一定的并发症可能性, 因此应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干预和护理:术前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做麻醉剂诊疗过程讲解, 使患者更有序的配合诊疗;术中应密切监测、观察患者的呼吸、BP、HR、SPO2等生理指标, 提升诊疗安全性;术后应加强观察, 如有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 需及时进行有效处理。

参考文献

[1]马东红.无痛胃肠镜与常规胃肠镜的临床安全性对比分析[J].临床研究, 2014 (5) :56.

[2]杨晓云.无痛胃肠镜检查1870例并发症原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3) :68.

[3]张会弟.无痛胃肠镜诊疗术的临床安全性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4 (2) :104.

[4]张艳.无痛胃肠镜诊疗术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华西医学, 2014 (2) :953.

[5]罗锦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安全性评估及并发症的护理[J].微创医学, 2013 (4) :453.

[6]叶芬.无痛胃肠镜与常规胃肠镜临床应用1800例[J].消化病杂志, 2010 (12) :1264.

[7]姚永远.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 2014 (8) :1006.

[8]罗桂金.无痛胃肠镜诊治消化内科疾病8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11) :149.

[9]熊弦.无痛胃肠镜检查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 2011 (20) :4227.

胃肠减压术在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 第6篇

观察1例:患者, 男, 58岁, 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3 d, 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 d, 诊断肠梗阻收入住院。患者6年前曾做胆囊切除术, X线提示肠腔少量积气, 腹部见多个液平面, 肠管轻度扩张。入院后医嘱给予禁食禁水及胃肠减压术, 第1天引流出宿食及墨绿色液体300 m L, 第2天给予经胃管温盐水冲洗, 并持续给予胃肠减压, 于1周后症状缓解, 无腹痛腹胀, 肛门排气, 拔除胃管。

胃肠减压治疗护理要点: (1) 插管前和患者做有效沟通, 消除其紧张情绪, 讲解插管的目的及作用, 使患者积极配合, 早日缓解症状。 (2) 妥善固定胃肠减压装置, 记录胃管插入的深度。 (3) 维持有效负压, 有利于气体和液体的吸出;保持胃管通畅, 每天每班观察、记录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如持续引流出血性液体, 提示胃肠道出血, 应及时报告医生[1]。 (4) 做好鼻腔、咽喉部及口腔的护理, 每天测量外露胃管长度并记录, 随时评估患者口腔黏膜的情况, 长期使用胃管的患者应每周更换胃管1次。 (5) 胃肠减压期间一般禁食禁水, 必须经口服药时, 如为片剂要研碎调水后注入, 并用温水冲洗胃管, 注入后夹管30 min。 (6) 通常术后48 h~72 h肛门有排气, 肠鸣音恢复后, 可拔除胃管。拔管时, 捏紧胃管末端, 嘱患者屏气, 先缓慢往外拉牵, 当胃管前段近咽喉部时, 迅速将胃管拔出。

综上所述, 胃肠减压是普外科经常使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局部和全身情况。正确有效的胃肠减压, 不仅能够减轻胃肠张力, 还可通过对胃液的观察, 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减少并发症发生。因此胃肠减压效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不同胃肠术 第7篇

参考文献

[1]刘凤林, 邓进巍, 秦新裕.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6, (1) :56-57.

[2]黎介寿.对Fast-track Surgery (快通道外科) 内涵的认识[J].中华医学杂志, 2007, 87 (8) :515-516.

[3]雷文章, 赵高平, 李卡, 等.胃肠减压在下消化道切除吻合术后应用的必要性评价[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5, 8 (3) :203-205.

不同胃肠术 第8篇

关键词:胃肠外科,急诊,腹腔镜探查术,剖腹探查术,效果,并发症

急腹症是指脏器及腹腔内、腹膜后、盆腔组织发生急剧病理变化,产生以腹部体征、症状为主,伴全身反应的疾病[1]。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复杂、进展快速,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确诊困难,若不及时治疗,则加重病情,危及患者生命。目前,临床胃肠外科广泛应用腹腔镜技术,在大部分胃肠道手术中取得良好效果[2]。笔者比较研究胃肠外科急诊患者应用传统剖腹探查术和腹腔镜探查术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5年5月我院胃肠外科急诊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22~60岁,平均40.5±3.6岁,发病时间2~9小时,平均4.8±0.7小时;观察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23~61岁,平均41.8±3.5岁,发病时间3~10小时,平均5.1±0.9小时;全部病例均存在手术检查病症,但有原始发病机制不明确现象。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高度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剖腹探查术,遵照常规开腹手术步骤。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探查术:①常规准备,在患者体内合适部位置入腹腔镜,必要时放置套管,准确判定病变部位,行相应操作;②采用纤维蛋白封闭剂经腹腔镜行穿孔修补术,手术时吸净积液,明确诊断出穿孔部位,估测穿孔大小(借助分离钳),取与穿孔大小适当的明胶海绵卷成锥形,穿孔处插入尖端并涂抹固定(医用生物蛋白胶);③粘连者放置第一个套管时避开粘连部位,并用腹腔镜探查明确具体情况,分离粘连处,需切除坏死组织者作邻近小切口;用镜下缝合或修补术治疗结直肠破裂者;不特殊处理大网膜损伤但无活动性出血者。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探查结果(腹型紫癜、肠梗阻、十二指肠球穿孔、急性阑尾炎)、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麻痹性肠梗阻、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观察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1

2.2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5

3讨论

腹腔镜探查具有微创特点,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室[3]。胃肠外科急诊应用腹腔镜探查术具有以下优势[4]:(1)多数胃肠外科急诊患者可在腹腔镜探查下完成诊断、治疗手术,清晰反映腹腔内各脏器情况,利于直接观察病变部位。(2)采用腹腔镜探查术诊断、治疗胃肠外科急诊患者过程中,发现病情恶化患者即转为剖腹手术;中转手术方式并不代表术者技术水平欠佳,而是为了降低手术创伤,防止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临床可根据腹腔镜探查结果选择适当的开腹手术切口位置,避免手术盲目性,增强患者耐受性,减轻其痛苦。(3)胃肠外科急诊应用腹腔镜探查术较多,其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易被患者接受。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一致[5]。腹腔镜探查术较传统剖腹探查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失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能因为腹腔镜探查创面少,对身体损伤。因腹腔镜探查术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约医院成本,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胃肠外科急诊应遵循简单方便、快速有效的治疗原则,选用腹腔镜探查,情况复杂者尽早中转开腹手术,以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6]。笔者认为,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选择腹腔镜探查的小肠梗阻和小肠粘连患者的适应证。大部分小肠梗阻由小肠粘连引起,腹腔镜适用于粘连压迫导致的小肠梗阻,而复杂性、广泛性小肠坏死及小肠粘连不宜使用腹腔镜;胃肠道破裂较小、穿孔者可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缝合、修复,但裂口较大者在腹腔镜下操作难度较大,必要时需剖腹缝合。腹腔内出血过多者禁用腹腔镜,应立即开腹探查。

综上所述,胃肠外科急诊应用腹腔镜探查术具有患者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靳峰.腹腔镜探查在胃肠外科急诊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2,32(8):61-62.

[2]丁明.腹腔镜探查在胃肠外科急诊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25):447-448.

[3]吕柯.腹腔镜探查在肠胃外科急诊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5):122-123.

[4]宁宁,夏绍友,马冰,等.腹腔镜技术在胃肠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10):960-962.

[5]张越.探讨腹腔镜探查在胃肠外科急诊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5,11(1):152-153.

上一篇:种子加工生产线下一篇:慢性盆腔炎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