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收藏的误区

2024-06-07

艺术收藏的误区(精选11篇)

艺术收藏的误区 第1篇

在近数十年的时间里, 新的媒介艺术形式给传统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尤其是进入数字时代, 媒介本身开始成为艺术形式, 实验性质的作品花样翻新, 例如1977年的《satellite art》, 利用卫星和电视屏幕把两组不同地点的舞者联系起来, 进行打破空间的实验, 而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数字图像艺术, 是实验虚拟现实的早期研究之一。这些艺术形式如此广泛, 作品数量如此浩瀚, 而且通常由多个组件结合起来, 例如在展出的时候, 有些数字艺术作品需要专用的软件、机械、电路系统等。

新媒介作品的收藏和展出, 通常会遇到四个主要问题。

首先, 收藏这些艺术品的博物馆, 通常会有一个时期非常不适应:传统的展厅配置, 画架和展台无法满足这些作品的展出, 传统的保存方式完全不适用于这些和电脑、软件联系紧密的作品。例如, 有些数字交互装置作品, 会随着观众的动作而改变亮度, 有些投影作品需要在特定的时间, 特定的空间展出 (通常是天黑以后, 需要露天的大面墙壁)

其次, 数字时代的技术形式更新过快, 有些支撑作品的技术手段被逐渐淘汰, 而威胁到作品本身的存在。例如数字艺术刚开始出现时, 艺术家们需要用复杂的编程来实现电脑绘图, 而这些程序语言早已被淘汰, 在比如原来用老式电视机展出的装置作品, 老电视的维修都成问题。

再次, 知识产权在这类作品的收藏和展出中成为巨大的问题, 传统的名画, 例如蒙娜丽莎的复制品无数, 但是仍然有专家可以分辨真伪, 其价值也是天差地别, 但是, 要怎样分辨一个视频艺术作品的真伪?怎样区别原来那个视频和复制品之间的价值区别?如果可以无差别复制, 那这件作品的收藏价值怎样界定?

最后, 在传统的艺术品收藏中, 博物馆工作人员、策展人, 甚至藏家都经过专门的培训, 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 而新媒介艺术作品的收藏还没有统一的理论方法, 无法进行专业培训, 相关人员在收藏和展出这些作品的同时都在不断的问自己:我做得对吗?

二、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分析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做大量的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从艺术管理、艺术保存、艺术史, 到科技史、再到工程学、信息技术、电脑科学、编程、再到基本的软件常识和应用, 硬件维修等。艺术、技术和数字技术理论三个方面需要同时兼顾, 从而才有可能探索出一套适用于这些新艺术形式的收藏和展出理论、程序、方法。想要设计出一套适用的程序方法,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需要设计理论工具和指南, 用来分析、界定媒介艺术作品中所用到的技术手段和组成部分。在艺术收藏中, 需要有专业的语言体系, 所以第一阶段设计的核心, 可能是建立多语种的专业用语体系, 准确的描述和分类媒介艺术作品中的技术组成, 并且能够随着技术的革新速度而更新。

第二个阶段, 需要设计适用的文档策略。在充分理解这些作品在技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它们的艺术价值同样重要这一事实的基础上, 建立正确的文档策略:相关文档在归档时需要进行深入分析。这一阶段包括文档资源的开发和适应作品中技术组件的访问工具。例如, 包含了网页的作品, 就需要专门的访问工具, 且需要随时更新。

第三个阶段包含了对媒介艺术作品中艺术组成部分和技术组成部分的保护问题的技术性和方法性研究。在这一阶段, 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案例分析来探索正确的保护方法。

第四个阶段, 对媒介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直是研究者们讨论的重点, 在这一阶段, 主要关注包含了视频、软件、网页这些数字技术形式的作品, 在传播过程中的产权问题, 在这一阶段, 可能主要回答这几个问题:怎样界定这类作品的收藏价值?应该建立怎样的管理系统来控制它们的传播过程?

综上所述, 在探索媒介艺术作品的收藏、展出和保护问题的过程中, 可能面临四个主要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关注专业用语系统的设计、文档策略的设计、技术组成部分的保护方法探索, 和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三、总结和展望

媒介艺术的收藏、展出和保护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 急需相关的研究来解决燃眉之急, 这些研究不但能为博物馆、策展人和藏家带来好处, 也是新一代专业媒介艺术研究者和工作者产生的必要条件, 可能从中产新的专业技术、新的语言体系和新的专业学科, 媒介艺术的收藏展出和保护很可能发展为一个全新的艺术研究领域。

摘要:随着当代科技发展, 艺术创作出现了许多包含技术元素的新形式, 例如数字媒体艺术, 而艺术博物馆, 特别是主要收藏当代艺术的博物馆, 在面对这些新的艺术形式时, 正面临数不清的难题。首先来看一下这些艺术形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上带着明显的技术烙印。数字艺术、机械化、电力化, 通常多种新媒体形式综合利用在一件作品中, 在数字技术崛起的今天, 甚至艺术作品会以软件、数字图像和网页等形式出现。这些艺术形式, 因为其与传统艺术形式的明显差别, 在收藏、展出和保存方面正面临未知的困境:在收藏中, 要注意那些要素?在这一领域有没有适用的研究成果?收集和收藏这类艺术作品 (通常被称为新媒体艺术或者媒介艺术) 而言, 有什么工具是共通, 和必须的?本文试图通过媒介艺术的特点进行分析, 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 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

关键词:媒介艺术,收藏,展出,保护,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Albano, A. (1988) .Art in transition.AIC Preprints:New Orleans, Louisiana, 1988, 195-204.

艺术品收藏全民化背后的冷思考 第2篇

“盛世兴收藏”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笃信的理财之道。然而,当收藏演变成大众投资,一时兴起全民收藏热,不少人“一夜暴富”的心态更加强烈,民间收藏市场乱象纷纭。这一轮敛古博富的全民收藏热,究竟是“盛世收藏”还是“浮世乱象”? 一夜暴富梦搅动收藏热

9日开幕的第八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展会首日就吸引8.9万人次参观,成交额达97.6万元。

近年来,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空前繁荣,人们开始大规模地涉足文物艺术品收藏和投资领域,甚至出现“井喷”现象。有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收藏爱好者队伍超亿人。

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联合相关部委共同发布的《2012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去年全国共举办788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拍563915件(套)拍品,成交额高达288.52亿元。

富人争相购买拍卖行的高价艺术品,普通老百姓对艺术品收藏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以“鉴宝”、“寻宝”为主要内容的收藏类电视节目层出不穷且收视率不断攀升,各类艺术品收藏广告频繁见诸报端,街头古玩店也异常火爆。

“现在北京的古玩市场比菜市场还多”,瓷片卖家赵明亮常年在北京报国寺、潘家园摆摊,“从天不亮开始就有人打着手电筒在摊上淘宝捡漏,北京大大小小的古玩交易市场永远都是人山人海的,赶上周末人多到迈不开步。”

记者了解到,收藏也是目前很好的投资手段,可以规避通货膨胀风险,还能实现一定的收益。收藏现已成为中国人继储蓄、股市、房地产之后的第四大投资方式。十几年前几千块买的收藏品,如今却能翻涨数十倍,甚至数百倍。

古玩市场成赝品江湖

民窑充官窑,越南黄花梨充海南黄花梨,现代仿品充明清古物„„记者在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走了一圈,发现“以次充好”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在东西都不好淘了,几乎都是赝品,人人都当真东西卖,你可千万别当真东西买。”市场上一位卖家对记者道出了实话。

古玩市场充斥着赝品,收藏者难免“打了眼”。面对高价买到的赝品,一些收藏者挽回损失的办法只能是伺机再转手,这导致了赝品在收藏市场的恶性循环。

长春市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高立鑫是国内多家艺术品拍卖公司顾问。他对记者坦言,高端拍卖行中也不乏赝品,“拍卖前往往都会先展出几天让人们看样,看完样进行拍卖,即使拍到了赝品,买家也没地方讨说法。”高立鑫介绍,近年来,因为拍卖行拍出赝品引发的纠纷不在少数。

高立鑫表示,各种民间文物鉴定机构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鉴定骗局层出不穷。只要肯出钱,就可以获得一张艺术品鉴定证书,不但可以立刻包装成宝,身价倍涨,甚至还可以“指鹿为马”。类似“汉代玉凳”的荒唐例子举不胜举。“没有鉴定标准,没有鉴定专家,老百姓凭着自己的经验和‘伪专家’忽悠,市场怎么能健康发展?”

“证出一门”规范鉴定机构

据收藏界专家表示,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投资者比例大约是20%,80%是真正的收藏者,一旦过度偏离这“二八”比例,就可能导致市场过热或者泡沫的出现。然而,业内人士指出,真正的收藏者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收藏爱好者抱着投机的心态,从中捡漏,跟风盲从、求富心理现象严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买家卖家还是炒家,心态都显得十分浮躁。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施立学认为,政府应牵头建立专业的民间收藏评定委员会。施立学说:“目前还没有具有公信力的组织发出权威的声音,政府应该组织成立权威的评定委员会,由正规专家组成,提高市场上收藏品品质,让‘证出一门’,取缔‘证出多门’现象,促进收藏品市场繁荣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应建立鉴定机构准入机制。建立相关的法律监督约束机制,鉴定证书必须由专业机构签证,一旦存在虚假签证,可追究相关机构的法律责任,通过法律和信用机制对文物、艺术品鉴定行为进行制约。同时,很多所谓的鉴定专家自身缺少文化修养和专业教育,社会亟待权威的评定委员会还真正的艺术品“清白”。

收藏者的心理误区 第3篇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艺术的菁华。自古以来,艺术品的欣赏被视为最高的审美活动之一。又因为收藏文物能修身养性,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甚至有人认为可以消灾纳福,所以收藏活动被人们视为高尚的精神追求。在封建社会,因为帝王的权力最大,财力最厚,所以他是最大的收藏者,皇宫集中了最精美、最有价值的艺术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收藏者必须具备有闲,有钱,有学问三大条件才能胜任。所以古代还有一些知名的收藏鉴赏家,多为士大夫。古人的收藏是轻松的,在赏玩、品味艺术品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陶冶性情。有些画家、书法家因为有幸接触到古代名家的真迹,在揣摩中汲取营养,而后学问为之大进,技艺随之增长。

现代人多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说得没错。尤其体现在收藏活动中更为明显。多数人将收藏作为投资手段与买股票和购商品房等同起来,期望藏品保值和升值。也有人为了标榜身份和炫耀财富而购买一些古董。更多的人纯粹为了盈利,头天买了第二天就卖,根本谈不上收藏二字。由于上述动机,必然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为了说明问题,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2002年夏,两位收藏家脚前脚后来到笔者的工作室。第一位姓徐,拿来4件青花瓷器,一坐下就说:“刘老师,今年我运气特好,捡漏捡到了几个元青花,我仔细研究了,没有问题,请您确认一下。”我看了一眼几件瓷器,笑而无言。凑巧,另外一个姓史的朋友也来了,打开密码箱,拿出两件斗彩瓷器,我看了之后,没有表态。这时我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破例让他们互相鉴定。理由有二:因为两位都经常到我这里鉴定,彼此了解,是非常熟悉的朋友;我知道两位的水平,他们完全有能力鉴定(对方的)藏品之真假。他们听了我的话,当然都很高兴。史先生仔细地看了桌子上摆着的四件“元青花”,肯定地说:“这几件都是赝品。”他从器形、绘画、青花发色、铁锈斑几个方面说出假的道理。然后又将瓶子翻转过来,看了圈足,补充了自己的意见。徐先生听了却不以为然。他坚信这几件是真的元青花,来到这里抱有很大希望,目的是得到我的肯定。史先生的话,他当然不能接受。徐先生问我:“元青花对不对?”我没有说话。我说,先请徐先生鉴定史先生的两件成化款的斗彩鸡缸杯。徐先生很认真地看了那两件东西,然后说是新的。当然他有充分的理由,从釉色、绘画、款识等几个方面讲,说得很专业很到位。史先生认为东西对才花重金买来,当然不能接受。他们请我说说看法。我肯定了两个人的意见,作了系统的补充。最后两个人心服口服,承认自己的东西是新仿制的。

为什么自己的刀,不能削自己的把?这件事说明什么问题?很多买赝品的人,并不是没有鉴定能力,而是鉴定能力在一定的心理条件下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为什么看别人的东西那么理智,看自己的东西就糊涂了呢?左右收藏家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呢?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利益驱动。

正因为收藏受利益驱动,在购买藏品时容易进入误区,下面从几个方面说。

误区一:忽视鉴别真伪,注意力放在价钱上

购买古代艺术品,最要紧的是鉴别真伪。但有些人,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价钱上。这些人收藏时间较长,有一定的文物知识,如果冷静下来完全可以避免上当,但,他偏偏不冷静。如有藏家在市场上看到一件玉璧,首先想到这是战国时代的玉璧,这玉璧的形制、玉质、刀工、沁色似乎都与战国器物相符合。不过,仍有些没搞清楚的地方。在看玉璧的同时问了价钱,卖方要6万元,他觉得便宜。心想:这个玉璧的市场价是10万元。按照以往的规律,要6万还可以还价。他表面上在专注地看玉璧,心里想的是怎样还价。这时对方起誓发愿地说,这玉璧是出土的东西,经名家鉴定,是战国玉璧。这位买家嘴里虽然说东西不对,但已经被便宜的价钱所吸引,他的心理价位是3万元,有7万元的利益空间,对玉璧的年代已经不考虑了。再看卖东西的人穿戴土气,自称是盖房子挖出来的,更坚定了他非买不可的决心。经过讨价还价,2.5万元成交,他高高兴兴往回走,到家再看觉得沁色不对,细看纹饰也似是而非,于是,到琉璃厂来鉴定,鉴定结果那个玉璧是新的,是经过做旧的仿品,知道上当受骗,已经晚了。

误区二:急于求成,志在必得

有的朋友买了假货,来我处鉴定。我问他为什么不先鉴定后买,避免经济损失。朋友回答:当时看好了就想买,时间不允许来鉴定。像这样事情办得匆忙,肯定会忙中生错。要知道,速战速决,从来就对卖方有利。这种情况一般在街头摊上,或者在古玩市场,当他看到一件东西时,当即围上几个人(有的是卖方安排的,有时是几个无关紧要的闲人),就是这几个闲人,对买主心理产生影响。买方怕自己不买被别人买了去,越是这样,他身旁的旁观者就越像竞买者。有时出差在外地,在一个很小的古玩店买东西。老板为了卖给你,一定说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比如,今天一天没开张了,我赔钱卖给你。这时,你就该冷静下来,不要急于购买,求之太急肯定会忽视鉴别真假。

误区三:忽略常识

购买一件艺术品,专业知识十分重要,尤其是一般常识性的知识不能忽略。有时候都是因为在收藏活动中不能科学地认识事物,对一些违背常识的事物熟视无睹,让一些唯利是图的小人或者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现在说的是一件真事,某公司自称有一块一斤六两重的田黄,某二人带着信用卡前去购买。这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历史上100克以上的田黄石很少见,800克的田黄石在古代文献上没有记载,当代更不可能出现。因为在地球上,田黄石只有福建寿山村水田底下砂层才有。出产田黄石的土地仅为一平方公里,而且历经数百年的挖掘,反反复复,过了多少遍筛子,就连小鸽子蛋大小的石头都没有了,怎么会发现一斤六两重的黄色彩石呢?

这两位先生不会鉴别真假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收藏者起码具备上面所说的常识。

还有,有人自称有三个汝窑瓷器,

消息传开,就有人相信,要带着现金去购买。那些欲购者也不想一想全世界有多少汝窑?有据可查的也不过70余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30余件,占全世界总存世量的二分之一。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知名大藏家也都是传承有绪的。在传媒如此发达,人们文物意识如此强烈的今天,有人在街头小摊花几百元,甚至几十元买一个汝窑洗子,听起来不是很可笑吗。故宫博物院历经明清两朝经营了将近六百年,以皇家权威收藏几十件汝窑,而一个现代人,仅仅几年的工夫,就收藏汝窑三五件,纯粹是天方夜谭。还有人说,他从清凉寺花几十元钱买了两个临汝整器,那更是蒙事,因为那里的人关于汝窑的知识比你知道的多,特别是对汝窑的价值比你知道的更准确。退一步说,就是他不懂,有空前发达的传媒,也会了解汝窑器的价值,不会几十元卖给你,他不会那么蠢,也不是你的运气好,是你忽视了常识,存在侥幸心理。

近几年,北京几个拍卖公司几乎场场拍卖“齐白石”、“郑板桥”、“金农”。齐白石有人论述过,这里姑且不说。郑板桥一生画了多少瘦石疏竹,金农一生写了多少漆书中堂?哪里有那么多的真迹?只要动脑筋想一想就清楚了。还有,你看看拍卖公司所谓郑板桥的纸是什么颜色,然后再去博物馆看看乾隆时代的画,那纸是什么颜色?印泥又是什么颜色,两方一比较就明白了。

有人花十几万元当古董买了一个新玉笔筒,拿来鉴定。这个笔筒用浅浮雕刻一美女,露胸袒腹,刻工粗糙,形象恶劣。并有“千古名流”四字。我看了之后就说,这个东西用不到鉴定,有一般常识的人从图案上就都能看出破绽。在我的启发下,这个人反复看了笔筒,最后说:“我看出两个问题,一是笔筒上的女人穿得太露了,二是‘千古名流’四个字不该从左向右写。”我说对了,就凭这两条,就足以证明这个笔筒是新的。古代人与今人有别,不会将半裸的女人刻在文房用品上(春宫另说)。再说半裸的女人也算不上什么“千古名流”,古代的名流专指文化名人,不像现代,把什么演员歌手都叫名流。那时叫名伶,这也是常识。另外,“千古名流”四个字是从左向右读的,这是与古代的书写顺序不同的,也是常识。

像这样忽视常识的情况很普遍。有些问题,只要冷静下来,动脑筋想一想就会很明白。

误区四:轻易地相信讲故事

卖古董讲故事,这是一个运用多年,屡试不爽的方法。讲故事的花样不断翻新,千奇百怪。但是,总括起来,不外两点。一是为自己编造故事,再就是为商品即所谓的“文物”编造故事。给人编故事,一是强调一个“土”字,装傻充愣。自称从边远山区来,家有一个老太婆,一个文盲儿子。这件东西是不经意从地里挖出来的。还有一种,和前一种正相反,就是强调一个“大”字。讲故事的人神采飞扬大讲自己“显赫”的家史:什么他的先人是清代皇室的后裔,再不就是清代名臣的多少代子孙,说得有名有姓。还有什么民国四大名医的后代,财政次长的后代,他爷爷是袁世凯的管家,张作霖的秘书。外地人就说自己是当地军阀、省长后代,或者是当地的首富。反正都是“文革”时期死活不敢说,说出来就会被批斗,就会永世不得翻身的身份。这种为自己或者祖上编造身份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证明他的出身高贵,应该占有宝贝,他的东西是不会有假的。那些报假身份的,都是卖东西的人自己说的,没有任何人证物证。但是,你还是相信了。接下来的故事是自己急需用钱不得不卖,因为家里有老人住院,孩子上大学,爱人出了车祸,或者有其他什么为难的事,是忍痛卖给你的,让你捡了一个大便宜。通过他这一忽悠,你觉得东西是真的,价钱便宜,机会难得。接着是讲价还价。最后,一个价值几十万的东西,你花了5万元成交了。你觉得占了大便宜,心里这个乐呀,你乐,他比你还乐,他那东西是花50元从潘家园买的,是景德镇烧制的新瓷器。

卖画的,编造自己的父亲是某疗养院的院长,“文革”前好多著名画家在他那里疗养,画了好多画,当代名画家的精品都有收藏,而且还拿出书画家的照片。卖假货现在也与时俱进了。过去完全靠说,现在有道具。有人拿出当代名人书画,说在某个权威出版社出版过。还拿出假造的出版社发稿签。带有编号、公章。还有人拿来一件“元青花”,请鉴定部门开具鉴定证书。进门就说:“我这个元青花不用鉴定,已经做了化验了。只需要一个鉴定证书。”说着,展示一个化验单。那是一个权威单位的化验结果,只是证明他的瓷器釉面的化学成分与元青花的成分相同。并不是碳14测试结果。这种混淆概念,先入为主的做法,和讲故事如出一辙。还有,讲故事的方法与以前相比也有所改进,由原来的单口相声,变成小品,由简单的讲故事到几个人表演,这里不再多讲,请收藏者留意。

误区五:以图录为根据,或者盲目相信文物书籍

有的朋友来鉴定文物,还拿着一本书。指着书上的图录说:“我这个北宋钧窑鼓钉洗子,这本图录上就有。我将这件藏品和图录对照了,一模一样。”我说:那个作假的人就按照书上的样子作的。当然一模一样了。

图录并不可靠,尤其拍卖图录。有的拍卖公司拍卖的就是假东西,你再以那个图录为准去买东西,岂不很荒唐。

对于收藏,理论的指导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读什么书很重要。我看了网上的一个朋友发表意见:现在的鉴定图书泛滥,真正有学术价值的凤毛麟角。冯先铭先生的《中国陶瓷》,马承源先生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杨伯达先生的《古玉考》、《中国古玉文化史》(与台湾屈志仁合作)等是货真价实的学术著作。近几年出版的书籍,多数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即使有些具备些学术含量也是注了“水”的。主打的是大量图录,文字都是抄来抄去。东拉西扯,说些空话,充其量不过用语都是:“比较罕见”“这是一个开门的东西”等话。一到关键之处,便含糊其词,以“只要细心观察,不难看出问题”敷衍了事。至于从哪个角度去观察,观察什么,能看出什么问题,读者不明白,恐怕作者自己也不一定明白。

不仅如此,读书还要全面理解,不要断章取义。千万不要死读书,更不能为某种目的去读书。有的收藏者根据需要读书。这里所有的需要,不是求知的需要,而是为自己的藏品找理论根据,唯我所取,为我所用。他以书为根据,证实自己的藏品是真的。比方有人买了一件钧窑的洗子,自己认为是北宋的,很有价值。为了这个洗子,他买了几本关于宋元瓷器的书籍。看过书之后,自己的信心更足了。因为书上说:北宋的鼓钉洗子一套是十个。每个洗子在底足中间都刻有编号,他的洗子刻的编号是一。书上还说,北宋的洗子有窑变,釉面上有蚯蚓走泥纹。有了这样的几条,他已经有八成把握了,于是,到琉璃厂来鉴定,期待鉴定专家肯定结论。专家看了之后,得出相反的结论,他就把书拿出来,指着书上的几条和专家辩论。实际上,书上关于北宋钧窑瓷器的不仅仅这几条,还有其他方面的。但他记住对自己有利的,忘却了对自己无利的。

误区六:盲目相信媒体

国人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盲目相信报纸,盲目相信电视台的广告。虽然多次上当,但是虚假广告依然在欺骗着忠厚老实的人。表现在文物收藏,媒体娱乐性节目的误导较为严重。当今最霸道或者说最权威的大众传媒电视,以不可阻挡的强势进入收藏领域。对待电视节目,要独立思考。要区别学术性和娱乐性。要区别专家和主持人的关系。不要把主持人当成专家,主持人最好也不要以专家自居。虽然有的人经过充分准备,可以把文物知识背得流利又流利,但那充其量只是背诵而已,就像天气预报的主持人将天气变化背诵得滚瓜烂熟。能背诵和实际运用还差十万八千里。天气预报的主持人不是气象专家,鉴宝的主持人也不是文物专家。还有做节目那些捧场的观众,猜想一件“宝物”多少钱,完全是凭空猜测,完全出于娱乐,没有任何科学根据。那些专家给出的估价也与实际市场价格有较大的差距,给市场带来了误导。天真的观众不要以那个为标准。

《艺术收藏投资的70个问题》 第4篇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你完全不懂艺术吗?你想买画收藏却不得其门而入吗?你想知道投资艺术品怎么赚钱吗?那太好了, 《艺术收藏投资的70个问题》就是为你写的。很多人听过媒体渲染的天价故事, 也听过很多“收藏致富”的传奇;太多人对艺术市场好奇, 却不得其门而入。在中国财富阶层买了名车、豪宅、喝遍了红酒、打腻了高尔夫球之后, 也开始对高价稀缺的艺术品投注目光, 艺术家逐渐成为名人。2008年金融风暴后, 更多人对股市的无常、房产的泡沫感到忧虑, 产生了必须多元置产的警觉, 艺术品更引起了全民关注。在企业家的圈子里, 收藏成为一种时尚的标签, 更是品味与品位的象征。在金融风暴短暂的回档盘整之后, 2010年至今, 加上房地产调控等措施, 艺术市场又出现另一波资金行情, 掀起史无前例的投资热潮。如今, 中国艺术市场正式进入亿元时代。之前是老藏家主导的江湖, 如今是投资客的天下, 市场又是一番新光景。

经济不确定性推动全球艺术品收藏热 第5篇

经济不确定性导致投资者将投资重点从股票债券转移至实体资产,艺术品和收藏品需求因而不断上涨,带动艺术和金融行业此项新型全球专业服务的产生。

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17日发布《2013年艺术和金融报告》称,随着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崛起,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关注艺术品的资产类型。

有关报告调查了200多家私人银行、艺术品收藏者和画廊。德勤指出,对财富管理机构而言,将艺术品纳入传统财富框架的主要动机不再是竞争,而是客户需求。考虑到客户拥有约4万亿美元的资产,这一趋势对私人财富管理行业而言不容忽视。

此外,德勤艺术策略艺术和金融信心指标显示,财富管理机构对未来12个月艺术和金融行业发展的信心不断增加。

艺术品市场在2012年历经了平稳与理性的调整,但踏入2013年随即又掀起热潮。2013年的春拍大幕已于3月末4月初陆续拉开帷幕,三大拍卖巨头香港苏富比、中国嘉德(香港)、保利(香港)几乎在同一时间集结于香港举行拍卖,打破了苏富比率先举槌的中国艺术市场惯例。

三大拍卖行已先后公布了春拍数据。中国嘉德(香港)以2.9亿港币的成绩圆满落槌,远超出开拍前2亿港币的总估价。而保利香港2013春季拍卖会也于4月7日落幕,五个专场总成交6.4亿港币,其中古代书画拍得9111万港币,近现代书画总成交1.85亿港币。与此同时,香港苏富比也公布了今年的春拍数据,该拍卖行于4月3日至8日在香港举行的2013年春季拍卖会,共售出3100多件拍品,总成交逾21.8亿港元。而在4月5日香港苏富比的2013年春拍“中国书画”专场,其中326件拍品售出了316件,5件拍品逾千万港元成交,总估价逾1.3亿港元。这一系列数据似乎让人们感觉到,2013中国艺术市场开始强势回归。

艺术陶瓷的收藏 第6篇

陈设艺术陶瓷用于家庭的柜中展示、壁间点缀、架上陈列、案头摆列,既可朝夕相对,又能陶冶性情。

我国的陈设艺术陶瓷分陶和瓷两大类。陶主要产地有以紫砂茶壶和花盆著称的陶都宜兴;有以陶塑人物和动物造型见长的广东石湾;还有生产唐三彩的河南洛阳、生产黑釉陶罐的山西浑源,生产刻花陶器的四川荣昌等。瓷主要产地有以生产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的瓷都景德镇;有以釉下五彩装饰美术陶瓷而闻名的湖南醴陵;还有生产雨点釉和发展刻瓷艺术的山东淄博,生产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郸,生产白瓷的福建德化,生产青瓷的浙江龙泉,以及生产釉上彩花瓷的廣东潮州等。

由于陈设艺术瓷种类多而杂,不少人采用定向收集方式,如广东有位专门收集彩盘的收藏家,现已拥有陶瓷彩盘3000多种。北京一位收藏家则着重收集各种艺术小壶,并在自家屋内布置了一个“千壶馆”。香港制饼商人胡锦超先生,年逾花甲.他的特点是专门收集石湾陶器,而且只收藏人物雕塑。前不久,他将十多年来收藏的部分神态各异的人物雕塑共238件奉献给香港艺术馆,他说,让大家一道去欣赏这些陶瓷宝贝吧!在国外,收藏陶瓷亦很盛行。如英国王室喜欢收藏瓷质餐具。许多西方国家风行收藏彩盘,美国就有五万多陶瓷彩盘收藏者,他们特别对我国传统仕女题材的彩盘表现极大的兴趣。1985年至1987年,景德镇宇宙瓷厂设计、生产的《红楼梦》十二金钗系列彩盘,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紧紧捕捉古代女性的动态美,表现宝钗“冷冷的美”,巧姐“恬静的美”,凤姐“泼辣的美”,探春的“高雅的美”,画面远近景结合,庄重而静谧,色彩深沉,意境深远。出口到美国市场,在彩盘爱好者中反映极佳,争相购买。时至今日,当时仅500元人民币一套的《红楼梦》彩盘,现在国内要卖到2000元以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般工薪阶层都具备收藏陈设艺术陶瓷的条件,但收藏是一门学问,收藏爱好者一定要加强修养,提高识别眼光。

首先。应量力而行,经济不十分富裕的,可以购买小彩盘、小花瓶。小异形壶,以及陈设与实用兼而有之的文具、茶具等,这类陶瓷的设计,如能达到形象美、情趣好、内涵深三个要求,就是较高的陶瓷艺术作品,陈设在壁间、案头。能给人赏心悦目、勃勃生机、余味无穷之感,或者还能给人一点思考、一点遐想、一点启迪。

其次,陈设艺术瓷作为商品,价格自然也受供需关系的影响,并非价钱越高越好,这就需要比较,认真鉴别。比如釉下彩和青花,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注意有人拿釉上冒充釉下,以假乱真;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

再就是,对陈设艺术陶瓷的选购,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有无异样。比如颜色釉必须“明如镜”,釉色纯正叫得出色釉的名称来。还要注意器身不能有黑点、气泡、砂点、脱釉等明显缺陷。

最后,选购陈设艺术陶瓷要在白天光线好的地方,灯光往往会出误差,对瓷质可轻轻弹叩,听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沙哑声是有裂纹的,再好看也不值钱。有裂纹的陶器不易保存。

艺术品收藏,企业名利双收的选择 第7篇

新理益集团董事长刘益谦,当之无愧为当今国内最抢眼的企业收藏大佬。他继2013年在纽约苏富比以折合人民币5037万元竞得苏轼《功甫帖》、2014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以2.8124亿港元拍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后,又于2014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以3.484亿港元将一件“大明永乐年御制刺绣红夜摩唐卡”收入囊中。

当然,高调收藏的企业家远不止刘益谦一人。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以3.77亿元购得梵高的《雏菊与罂粟花》;俏江南董事长张兰以1050万美元买走了安迪·沃霍尔的《小电椅》;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和他的收藏团队以1.72亿元收下了毕加索的《两个小孩》,之后又收藏了高更、塞尚、毕沙罗等西方抽象派的不少经典名作;厦门宝龙集团“掌舵人”许健康砸1.288亿拍下黄胄的《欢腾的草原》,着实让买家和卖家都欢腾了一把……

企业进行艺术品收藏,其目的无外乎两个,一是增添企业的文化内涵,将企业形象提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境界,从而促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二是作为一种投资增值、保值的手段,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藏艺术品已有20多年历史的微软公司,其收藏的理念是“创造一个鼓舞人心的工作环境,促进创造力和创新”。

一般而言,企业通过艺术品收藏提升形象, 主要形式除了用艺术品装饰和美化办公环境、凸显主人不凡的品位与格调外, 还通过展览等形式向公众开放,加强企业与艺术家、与社会的互动,让艺术走进大众的视野,在回馈社会的过程中提升企业形象。如今,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选择适当的时机将馆藏艺术品开放,均产生了较好的新闻效应。譬如,泰康人寿在公司成立15周年之际,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图像·历史·存在”艺术品收藏展。展览的作品清晰展示了新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使公众受到教益。在江西,博能公司举办“举世臻藏·文化博能”首届国大师文化艺术节,展出公司收藏的张松茂等名家的瓷板画、根雕、国画等精品共300余件,让观众一饱眼福,企业也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作为一种风险相对较小的投资工具,企业进行艺术品收藏无疑是明智选择。据悉,国外不少银行把约3%的利润用于艺术品投资。上世纪80年代,从事艺术品收藏的美国公司有1000多家,他们所购买的当代绘画作品一度曾占国内市场总销售量的一半。有的企业还成功地将艺术品作为对抗通货膨胀的对冲工具,有效减少了资金风险。

浅析企业对艺术收藏品的会计处理 第8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投资市场也愈来愈丰富多彩。其中, 艺术品收藏与股票、房地产投资并列为三大投资项目。虽然中国市场起步晚, 但在2007年前后的那一轮艺术品热潮中, 据估计整个艺术品市场40%的成交额是来自企业直接或间接的购买行为, 而在2010年、2011年中更甚, 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七成甚至八成。例如众所周知的微软公司, 除了在电脑软件上技术领先, 同时它的艺术品收藏同样不容小觑。微软的艺术品收藏规模超过了5 000件, 展示在全球180座建筑物里。收藏类别包括了油画、雕塑、纸上作品、照片、陶瓷以及多媒体作品。国家对股票与房地产投资在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 已有了比较完善的规定。收藏品应如何确认, 资产升值应如何在会计上进行反映, 成为众多投资收藏品的企业面临的难题。

1 企业收藏品的含义

收藏品一般是指稀少商品, 而且具有一定的潜在升值价值。它的特征是:物品稀少, 不会再次制造或发行, 未被普遍人所认识, 具有潜在的升值价值。艺术品收藏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求, 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有用性、价值性。艺术品大部分具有极强的保值增值功能, 能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不受经济危机、政治动荡、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同时, 艺术收藏品是不可再生的特殊品, 随着时间、作者的知名度与日剧增, 其增值空间较大, 对于企业来说收藏艺术品的利润也较为客观。这恰恰符合了企业对收藏品最直接的需求, 收藏品的有用性、价值性在满足了企业投资增值愿望的同时, 还能有效地扩大企业知名度, 提升企业文化, 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 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

2 企业对艺术收藏品的确认

2.1 艺术收藏品属于资产

公司投资艺术品的目的是增值, 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新会计准则中:资产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只有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才能产生资产, 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于此同时, 资产的成本或价值必须能够用货币来计量。从投资艺术品的过程和目的来看, 艺术品由企业过去的交易引起, 由企业拥有, 最终结果会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 艺术品收藏可视为一种资产。

2.2 企业艺术收藏品不属于固定资产

根据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 (1) 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2) 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而2007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认定价值限制取消, 只要公司认为可以的且使用寿命大于一个会计年度的均可认定为固定资产。艺术收藏品均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但是, 对于固定资产来说, 在进行后续计量的时候, 固定资产都必须进行折旧, 即固定资产的价值在随着经营生产而不断的消耗减少, 账面价值也随着折旧而不断下降, 只剩下净残值。而艺术品随着年岁的增加其价值不变。并会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制作者的名气、年岁的流逝而增值。例如某公司用100万元购买艺术品或机器设备, 一年以后, 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已经是150万元了, 而机器设备进行折旧, 账面价值只剩90万元。就折旧问题而言, 艺术品收藏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相差太远, 所以, 艺术品计入固定资产是不准确的。

3 企业对艺术收藏品的会计计量和会计处理

3.1 企业艺术收藏品的会计计量

收藏品投资的价值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与股票有着相似之处, 它们的价值不确定因素很多, 随着市场而不断变化。而目前, 我国的艺术品投资市场比较活跃, 艺术品的市场评估体系较为完善。而且, 其价格随着市场等因素波动较大, 所以在投资艺术收藏品的后续计量时采用公允价值更为妥当。公允价值更能真实直接地表示收藏品的实际价值, 以方便企业了解如何更好地管理经营所持有的收藏品。

3.2 企业为了投机, 短暂性持有艺术收藏品

投机, 顾名思义, 就是为了低价买进, 高价卖出, 赚取差价。在会计处理上, 笔者认为可以计入投资性收藏品。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艺术收藏品, 其目的是为了赚取差价。而企业对艺术收藏品进行投机, 它只是短暂性的持有。

1) 初始计量:企业在取得艺术品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初始确认金额, 计入“投资性收藏品—艺术品”科目。企业取得艺术品所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 (如相关机构的鉴定费用) , 应当在发生时计入投资收益。

2) 资产负债表日:在资产负债表日, 艺术品应当按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应将余额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3) 艺术品的处置:处置艺术品时, 企业应将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等科目。艺术品的账面余额贷记“交投资性收藏品—艺术品”科目。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同时结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例如:A公司于2012年1月以210万元购买了一幅名画 (包含手续费等10万元) , 2012年3月市场价为220万元, A公司2012年4月以300万元卖给甲, 收款以存入银行。

1月购买时:

3月:

4月:

3.3 企业为了投资, 长期性持有艺术收藏品

相对于投机, 投资的时间更长, 为了在未来时间内获得更稳定的现金流收益。企业管理层取得艺术品的目的在于长期持有, 笔者以为可以计入长期收藏品投资。

1) 初始计量:企业将取得艺术品的公允价值和发生的相关费用之和借记“长期收藏品投资—艺术品”科目, 贷记“其他货币资金”等科目。

2)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 按艺术品的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基于对艺术品增值这一特点的考虑, 企业投资的艺术品, 应该具有较稳定的增值可能性。所以, 对于艺术品投资可以不进行减值测试。

3) 艺术品的处置:企业出售艺术品, 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按其账面余额, 贷记“长期收藏品投资—艺术品”, 按艺术品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 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的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 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例如:甲企业2010年购买了一幅名画, 价值100万元, 聘请机构评定及手续费20万元。甲公司现持有增值。2011年因为该作者的作品受到市场追捧, 市场价值为120万元。2013年6月甲公司以15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乙。其会计处理如下:

买进时:

2011年:

2013年:

4 艺术收藏品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4.1 艺术品后续计量可能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艺术品后续计量上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由市场决定的, 但可能存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自己所持有的艺术品的升值空间, 而进行恶意炒作, 会导致最后的市场价值不公允的情况。而且, 公允价值难以准确的得到, 而且过程繁琐, 容易虚抬艺术品的价值, 导致与实际不符合。

4.2 艺术品涉及的税务问题

企业在进行一系列的收藏品会计处理时, 税务问题同样值得认真考虑。如有些企业计入固定资产, 每年进行折旧, 在计税前可以全额扣除, 而影响当期的损益, 艺术品的折旧充当了抵税的功能。在进行缴纳所得税、营业税等时, 减少了应缴的税款, 容易造成逃税。因为企业收藏品的价值一般都是逐年上涨, 其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差太大。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所拥有的艺术品一般会被认为具有较大升值空间和明显升值趋势。税务机关在税收时要谨慎。

5 结语

根据公司持有时间的长短, 将艺术品分为投资性收藏品和长期收藏品投资, 有利于完善公司的会计管理, 可以为管理层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同时也希望国家能尽快制定相关的会计规定, 完善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1]丁呈敏.浅谈艺术品投资的会计处理[J].会计之家, 2007 (11) .

[2]夏燕华.企业艺术品购买会计处理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 2013 (2) :181.

[3]沈小平, 房振武.企业艺术品投资业务的会计及税务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 2008 (11) :33-34.

[4]潘上永.收藏品的会计处理——兼论资产增值会计论[J].财会研究, 2005 (6) :37-38.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艺术收藏 第9篇

在中国,情况或许更加复杂。因为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中国当代艺术的进步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支持艺术发展的体系在中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所以,中国的问题不完全像国外现阶段所遇到的情况一样,中国有着比较特殊的现状,也需要自己的“药方”。国际经验当然是有帮助的,但这些经验仍只具有参考性的意义。

从艺术收藏的角度来说,政府主管单位针对美术博物馆、民营非营利性艺术机构的收藏,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但由于收藏资金明显不足,有关美术博物馆、民营非营利性艺术机构的社会捐赠制度、免税扶持政策等尚不完备,国内美术博物馆及相关艺术机构的购买力有限,如上海美术馆每年的收藏经费是300万元人民币。中国的企业收藏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参与身份、地域、城市等方面出现越来越不平衡的现象,如民营企业的参与度较大、沿海发达地区参与度较大,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相对集中,2009年中国国内企业收藏的资金大约在100亿元人民币。由于企业收藏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因此在目标定位、程序规范、藏品管理、回馈社会等方面,都有待改进完善。

相对而言,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是私人收藏。由于中国正处于个人财富加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尤其是中国的高净值财富人群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带动了向艺术品收藏的转向。然而中国的私人收藏,由于缺乏家族传承的渠道,因此从艺术品市场中购买就变成了主要途径。随着近年来的发展,中国国内私人收藏的购买力对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力也越加明显。2009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国内地区买家比例已上升到了21%。但是正因为中国的私人收藏对于艺术市场的参与度较高,因此中国目前的私人收藏受到市场的影响也就比较大,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对收藏家的“反作用力”。

中国新兴的私人收藏家,从行业背景来说,主要集中在近年来资本增长最快的领域,譬如说房地产、金融、能源与基础资料、高科技以及制造业等行业,而这些行业通常又和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以及产业调整的政策紧密相关。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性的经济波动以及国内经济周期的影响,会通过私人资本传导而影响到艺术市场。正因为这样的影响,中国艺术市场与社会整体经济的“正相关性”日益增强。

与艺术收藏相比,现阶段的中国艺术消费扩张得很快,但仍同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进入21世纪,艺术投资逐渐成为社会性话题。从中国艺术品市场来看,艺术投资的理念已经从意识启蒙逐渐成为某种共识与行为实践。现阶段中国国内的艺术投资,在给予艺术品市场更多流动性资金的同时,也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导致市场行情的不稳定或过度波动。即便如此,在2009年的北京、上海两地,财富人群选择艺术品投资的比例为18.3%,排序仅在房地产、股票之后,可以看到艺术投资在国内投资人群中的上升趋势。除了针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直接性投资之外,国内金融行业陆续推出的艺术理财产品和2009年深圳、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相继挂牌,也在为国内外资本开辟间接性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艺术品市场也受到了冲击。但是在2009年中国传统艺术品的价格仍然出现了很大涨幅,2010年甚至出现了单件作品超过4亿元人民币的拍卖纪录,这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艺术品购买力仍处于实质性增长的现实。但是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些增长过于依赖于现阶段的中国书画拍卖市场,这也使得市场购买力的倾向过于单一,并可能形成价格增长过快之后的“价格泡沫”。

200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变化,虽然很大程度受到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因为当代艺术是中国艺术市场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部分,但更重要的原因仍在于中国目前缺乏成规模的当代艺术的私人收藏家。对于当代艺术的收藏来说,真正的难点还在于如何去判断其价值。这对于新兴的中国收藏家来说显得更为困难: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当代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体的精神创造,不仅仅是艺术家对本土现实的关注与反映,同时它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沟通与交融,因此判断当代艺术的价值,既需要熟知本土,也需要国际性的视野;另一方面,收藏价值观的形成并不仅仅是私人收藏家的事情,需要更广泛的共识与讨论的机制。

如何用艺术收藏隐藏企业财富? 第10篇

自2008年中国书画进入亿元时代以后,六年来,中国书画拍卖市场并未如当初许多人想象的一般一路飙红,反而在2011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回落。直到2013年的秋天方有回暖迹象。2014年10月,当代画家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在香港拍出1.8亿港元,12月的内地秋拍中,黄胄的《欢腾的草原》拍出1.288亿元。亿元时代似乎再一次来临,不同的是,这一次,企业家们钟情的,是现当代的书画。

企业家成“高端玩家”

金钱结出的果实,总是格外引人瞩目,尤其是金钱和艺术结合之时。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是世界并不是黑白对半分的,因为君子太少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滔滔者天下皆是”。还是杂家的思想家们更透彻,《吕氏春秋》里说“无欲者,不可得用也”,欲是什么?《吕氏春秋》说欲是“荣利”,2000年后的思想家们则说欲是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发明“五层需求论”,把人的欲望分为生理、安全、理解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层需求,从“利”到“义”,层层递进,步步高升。孔子当然也希望“富而好礼”,但是他的两分法先把君子和小人对立起来了,虽然比起马斯洛对利的定义来说,孔子要宽容得多,但终究还是不够中庸,终究还是有点儿耿耿于怀的意思。

讨论如何“富而好礼”其实是没有意义的,这是道德时代的命题。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贫富”的问题,根本还是“义利之辨” , 根本还在 于道德社 会对“利”的轻视,正是因为这种轻视,使得子贡所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在孔子眼里,只是“可也”,但还不够,更好的境界是“贫而乐,富而好礼”。

事实上,“贫”在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眼中是“毫无乐趣”的,像颜回那种“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人,往古来今,又有几个?反过来说,“富而好礼”的就很多了,哪怕仅仅是表面上的“好礼”。

“富而好礼”最基本的表现,就是靠近文化,而中国富豪们靠近文化最传统也最简单的途径,书画第一,金石古玩次之。在“利”是贬义的时代,“利益场”中的人,他们通过附庸风雅来获得尊重,来获得安全,是最普通不过的手段,在这一点上,古今并无二异。金融危机之后,大批的企业家进入收藏领域,温州财团、民企老板、金融大鳄、房地产商人,一再地成为各种拍卖会的“高端玩家”。短短几年之间,就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拍卖神话。

有需求就有市场,亿元书画时代,富豪和企业家们对于艺术品的需求究竟又来自何处呢?如果把这些富豪们放在马斯洛理论的尺度下衡量,其实答案是明显的。当生理或者物质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安全。

企业家的财富焦虑

固然,中国开放30多年间迅速暴富的亿元富豪、十亿富豪,乃至百亿千亿富豪数量在急速增长,对于他们来说,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多和“原罪”相关的命题也在发酵,更重要的是,企业家们尽管获得了财富,但也有随时都会失去的风险,许许多多不正当和看似正当的理由,都能让他们的财富消失,重回起点。

所以,安全感永远都是企业家们最缺乏的,不论是移民潮,还是投资艺术品潮流,其实都是追逐安全感之下的产物,它们的背后,映射的都是企业家的财富焦虑。

没有什么“企业家接管艺术品市场”的问题,一个正常的市场里,艺术品投资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实业。也没有什么“企业家开始注重品位”的问题,大多数中国的企业家,还没到追求品位的时代。

他们寻找 的 , 是财富的 安全。拍卖 会上“富 人游戏” 的秘密,正在于悄无声息地隐藏财产。一幅一亿的书画,不论是放在个人的收藏室里,还是放在企业的博物馆里,都从流动资产变成了固定资产,年年都会折旧,现行的税法并无针对艺术品的规定,更多时候,计算在“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工具”中,折旧年限5年,5年后,1亿的资产“合法”消失不见。

对于企业家来说,尽管艺术品市场也同样风险很大,但总要比平白无故地消失要安全得多。而对于社会来说,企业家们把钱拿来买书画古玩,总比把钱转移到海外要容易接受。更不用说,买书画,至少还能养活画家,这比养活奢 侈品制造 者要更有 文化。

有书画商人道出其中玄机,大多数富 豪购买书 画的第一 目的,并非因为艺术本身,而是为了抵御市场的风险,包括通胀在内的许许多多可预测与不可预测的风险。这些内地的富豪们,往往不显山露水,在艺术品拍卖的世界,他们常常隐忍不发,但每发一次 , 却大多都 能中的。 而且,从最开始的个人行为,已经逐渐发展成规模化的资本运作。

浅述艺术品收藏与美术馆的关系 第11篇

一、收藏之于美术馆的意义

收藏是一个美术馆的立馆之本, 藏品的数量、质量从最根本上决定了美术馆的实力与地位。“收藏是美术馆的基础, 没有收藏就没有美术馆。”早在1996年, 中国美术馆前馆长冯远, 就在“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研讨会”上发此感慨。美术馆的收藏与学术定位互为关联。只有对自身学术方向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才能长远地规划本馆藏品的收藏方向与特色, 制定明确的收藏方针。同时, 充分利用藏品资源, 以藏带研, 以研带展,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藏品的意义, 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收藏和研究是美术馆的两大核心职能, 也代表了美术馆的学术形象。藏品经研究才能体现其价值, 而研究也离不开具体的藏品。对于一间美术馆而言, 收藏和研究的定位, 直接影响其学术形象和发展方向, 是至为重要的关键因素。以广东美术馆为例, 因其身处华南艺术前沿阵地, 从民国时期开始, 大批艺术家留洋归来, 中西方艺术在此碰撞交融, 留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作品。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广东正处于对外开放的港口, 受到西方艺术思想冲击, 当代艺术蓬勃发展起来。根据地理位置与人文传统的优势, 广东美术馆将收藏目标定位为:以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美术作品和海外华人作品为收藏对象, 以中国近现代沿海美术和广东当代美术为收藏重点;藏品以绘画、雕塑、陶艺为主体, 兼收对美术史构成意义的各美术品类以及有关的美术图书和文献资料。广东美术馆以目前已经收藏和正在进行购藏、募捐的20世纪广东美术各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为基础, 完善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美术现象的梳理工作, 并围绕藏品开展研究和出版等工作, 侧重于美术史和代表性作品的收藏, 力求以作品反映现当代广东美术史的主要脉络。从不同的专题和角度将广东美术放在中国近现代及当代的背景中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比较、研究, 以使广东在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中展示其美术史的独特位置和意义。以代表性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入手, 力求提供一个较完整的美术史脉络和总貌。广东美术馆以艺术史为线索在收藏工作中做了诸多积极的探索, 调动藏品, 进行不同的专题陈列, 如2012年年初举办的“碰撞与交融——广东美术馆藏早期留洋艺术家作品陈列展”。展览将重点馆藏的一批早期留洋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展示给广大观众。经过多年来馆内研究人员与学者的不懈努力, 较为系统完整地梳理出这一时期的艺术史序列, 以作品为依据, 深入解读, 提出新的角度与命题。一系列的陈列展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更为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完善这一时期的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同时, 美术馆的收藏也是自身一张响亮的名片, 正是大大小小不同美术馆各自有特色的收藏共同构成了系统而多元的美术馆生态, 馆与馆之间的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化艺术的不断推进。如2011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 使中国观众近距离接触到包括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大师波提切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大师丁托列托和提香的画作在内的82件作品使观众看到了意大利艺术从15世纪至20世纪的演变过程, 有助于意大利艺术与中国艺术的比较研究, 亦推动了两国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二、国内美术馆的收藏现状

收藏经费的不足已成为国内各公立美术馆普遍面临的问题, 据资料显示, 上海美术馆2009年得到的财政拨款为200万,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美术馆, 这已经是很高了, 相比之下, 国内有一些美术馆全年的收藏经费只有几万甚至没有。面对当下艺术市场的兴盛, 收藏与投资的关系愈发密切, 一方面, 使得艺术家有了更多样的选择:另一方面, 让许多收藏经费不足的美术馆面对一天一个价的艺术品望而止步。许多公立美术馆收藏品的来源, 主要是依靠艺术家本人及家属、收藏家的捐赠, 另有部分藏品系以象征性的低价位购进。这两个途径, 几乎可以概括目前我国美术馆现有藏品来源的现状。

许多世界上著名的美术馆, 都是收藏家捐赠收藏成为能供民众观赏的馆藏。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收藏了数千件艺术品, 并从1957年开始, 把自己的收藏通过捐赠给美术馆的方式与公众分享。他们首先考察相关美术馆, 对其学术定位和馆藏情况有深入了解后, 把自己的相关藏品, 通过路德维希艺术基金会捐赠给美术馆, 基金会负责藏品的保存、展示与借出等事务。

2011年, 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贺岁展“50年捐赠作品大展”, 这是中国美术馆50年所藏捐赠品的首次大规模亮相。邓拓捐出的145件价值连城的中国古画;伍必端捐出的315件收藏和自己的画;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的价值2700多万美元的艺术品;刘迅捐出的1783件个人作品和收藏……800多件作品, 89位捐赠者, 正是这些捐赠者的慷慨成就了中国美术馆。同时, 这也令许多地区性美术馆、中小型美术馆望而兴叹, 经费不足使它们无法收藏艺术水品较高, 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从而无法提升其自身的学术地位及影响力, 进而无法吸引收藏家的关注, 陷入恶性循环。为解决这一矛盾, 许多美术馆在举办展览时, 不得不以收藏作品来代替场租, 从某方面来看, 这确实能暂时缓解收藏不足的困境, 但从长远来看, 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藏经费不足的问题, 并且容易使收藏活动陷入无序的混状, 收藏不到真正需要的美术作品, 也无法长远地规划本馆美术品的收藏方向与特色。

三、美术馆收藏的去向

根据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美术馆未来的收藏方向应逐渐转移到艺术品市场中去。单单依靠艺术家或收藏家捐赠的模式已日渐衰弱, 如不及时介入当下的艺术品市场, 美术馆将面临被孤立于现代艺术市场体系之外的窘况。首先, 政府应重视收藏工作, 加大投入, 收藏经费作为美术馆的立馆之本, 应成为一项必须的固定的经费, 国家逐年给予增加, 确保美术馆能开展正常的收藏活动。另一方面, 在当今艺术品市场热火朝天的环境中, 艺术品市场鱼目混珠, 良莠不齐, 美术馆在收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理性思考, 准确判断是不是市场炒作, 而不是盲目跟风, 作品应经得起艺术推敲和时间检验。同时, 注重培养艺术鉴定方面的人才, 才能正确判断艺术品的真伪, 优劣与价位的相符度。同时美术馆要建立规范的美术品购藏程序, 拟入藏的美术品必须经过有影响的美术家及相应的美术品鉴定专家的确认, 以确保入藏品的正确性和艺术质量。

四、结语

美术馆作为艺术品收藏与展示的平台, 是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当今艺术地图, 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美术馆, 以各自独特的收藏为基础, 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开放的艺术景观。本文藉由国内美术馆的收藏现状来浅析收藏之于美术馆的意义, 以及国内美术馆的收藏去向。希望能由此继续更深入地探寻收藏与美术馆的内在关联, 为美术馆的收藏工作尽己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孙欣.《收藏的去向——浅析奥地利的美术馆生态》.《中国美术馆》.

[2]宋玉麟.《美术馆收藏之我见》.《美术报》.2002年8月31日.

[3]《没有收藏就没有美术馆》.《天天新报》.2012年4月21日.

上一篇:音乐学科素养下一篇:学校政教工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