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尝试

2024-05-29

初中数学教学尝试(精选12篇)

初中数学教学尝试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参与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数学实践能力, 就是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一、创设问题情境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挖掘学生的内在的潜能, 教师首先要有现代的教学意识, 要更新观念, 改革单一的教学质量观, 改革整齐划一、单一的教学观, 探索在课堂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改革传统的师生之间学习、活动的关系, 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感触下讨论, 合作, 思维碰撞,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 思考, 活动的兴趣, 优化教学过程。

1. 问题情境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有问题, 有情境学生便有了自己思维的空间, 有些学生便会在情境的感触下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从而有所创新, 试验中将会探讨问题情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影响。学生是否能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关键在于他是否接受了理想的教学, 是否得到了必要的学习时间 (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有了自主活动的机会, 同时也给了他机遇和挑战, 给了他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2. 问题情境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关系。

学生实践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 这一点不容置疑, 但学生实践能力也需要学生本身的努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 我们对实践的理解应该更为广些, 动手操作是一种实践, 在问题情境刺激下学生的自我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属于学生的实践活动, 因为学生会从问题情境中知道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1. 把握教材内含的情感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 唤起求知欲。数学美感很强, 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 数与形特征的表象美, 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 教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象信息简洁形象的美, 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 点拨启发思维艺术的美, 作用美等。这都给学生以美感, 因此, 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 遵循教学规律, 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 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其学习情趣。

2. 教学是一个不断地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读书者无疑, 须教其有疑。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将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这一过程也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 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可从数学学科的应用广泛性入手, 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系统的设计, 教师的学识水平, 口头表达能力, 是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不仅对学好当前的课程, 而且还对学生一生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在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一章的引入时, 我不是照课本中的引例 (“铺设水管”) 讲解, 而是将其改成生活实际的设计问题 (求水管的铅直高度) , 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一下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开始讨论, 制定方案, 有的作全等三角形, 有的用相似三角形等方法, 我充分肯定这些解法是不错的, 但有一些在实际中是不可行的。那么是否还有简单易行的办法呢?此时学生沉默了, 这时教师再点拨, 学生仿佛有豁然开朗之感,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于是这一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 也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 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尝试 第2篇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这种活动的特征之一,是活动内容必须物化为具体的成果,才能脱离活动主体(学生)而获得独立存在的资格。所以它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活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课文的教学同作文训练存在着脱节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正视语文教学中读、思、写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读中有思、以读促写、思写结合、以思导读,使语文教学走上螺旋式上升的良性轨道。

一、激发阅读兴趣,养成博览习惯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某一领域知识积累是产生该领域的认识兴趣的基本条件。当某个领域的实际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时,就容易产生对该领域的兴趣,否则,一窍不通只会索然无味。因此,让学生多阅读、勤积累,必然会激活学生的读书兴趣。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并进行指导,巧于点拨,使学生养成博览的习惯。

二、读中有思,以思促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大语文教学观,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读书看报,特别是那些的新鲜时文和中外名著。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思考,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从而改变阅读策略和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

三、以读促写,想好再写

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

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学生的阅读面拓宽了,视野自然就会开阔,这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也让学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同时顿悟了作文之道。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就是这个道理。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读书,必定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

四、提高写作兴趣,达到成果目标

以成果为目标,促进作文的教与学,便把训练成果提到了首位。训练是否有效,作用是大是小,得到了具体而实在的检测,这样能发现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文教学的成果是实实在在的硬件,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压力,会迫使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想方设法思索训练的手段,努力追求理论与实践的逼近,不停地写作,进行“下水”探索。久而久之,教师的创造性也许就逼出来了,课堂讲授会以有效的指导为出发点,就会极力追求理解的准确和表达的深入浅出。从学生角度来看,成果意识的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人都善于表现自己,就写作而言,人人都希望获得成功。一旦目标达到,希望变成现实,这就会产生一种“再写”的写作冲动。这样不断的良性循环,学生个体写作水平显然会提高。

初中音乐愉快教学尝试 第3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愉快教学 创新 和谐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所谓“愉快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愉快地思考学习,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愉快教学的核心是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学生“乐学”,教师首先要有“乐教”精神,“乐教”是“乐学”的前提,“乐学”是“乐教”的结果,实施愉快教学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乐教”,正如苏联教育家卡特金所说:“教师要用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为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我进行了初中音乐课堂实施愉快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尝试,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每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创设创新氛围,引导学生做表演,进行愉快教学

表演是学生喜爱的形式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创新氛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玩、去实践,使学生真正投入到音乐世界中,从而实现师生的和谐互动。

例如,在教唱歌曲《咱当兵的人》时,我把学生分成三组,分任海陆空三军,音乐开始,每组学生自编动作,随着音乐节奏进入教室,踏步;行军礼;手握钢枪动作;左手像走正步一样横放胸前,右手下垂;右手放胸前、立起、向上伸直;踢正步;甩头等等各种动作,当把这一系列动作连起来做时,我都被学生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不自觉地加入到学生表演的行列中。学生对自己想出的动作特别有感情,因此,在表演时也特别带劲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自觉、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又如在学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我们可以先播放《吉祥三宝》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判断具有我国哪个民族音乐的特点,接着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片段,通过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的图片、蒙古族服饰的照片、相关的风俗资料等,让学生体会歌曲所描绘的“风吹草地见牛羊”美丽、富饶的草原景色,感受歌曲抒情、宽广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般的美好境界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深处萌发一股热爱美丽大草原的情感。这时再鼓励学生去表演,去发挥。学生情绪高涨,边歌边舞,全身心地投入到优美动听的音乐中。拓展练习是孩子们回忆会唱哪些关于草原的歌,会跳哪些关于民族的舞蹈。学生们自由表演、发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舞蹈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二、学生自制乐器,增强学习兴趣,进行愉快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表现出音乐的时候,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才会进一步提高。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一些日常用品和废旧物,自己动手制作乐器,如有的学生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锤;有的用旧锅盖当小镲,有的用铁丝将两个啤酒瓶盖串在一起当碰铃;有的将碗中倒入不同量的水,用筷子奏出七个音符等等。

例如,在教唱歌曲《我们在一起》时,我做了一个集体练习:把全班学生分为五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敲击串铃、三角铁,第四组唱歌,第五组舞蹈表演。五组轮换表演,唱、奏、歌、舞交融,所有的热情都展露了出来,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了学习兴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自由想象,创作音乐,进行愉快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自编歌曲对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已经掌握一定知识的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创作简单歌曲的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高兴时嘴里会轻轻哼唱,而唱的内容是自己随意“创作”的曲调,可能并不完美,却是学生音乐创作的雏形。音乐创作有很多形式: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指定的节奏加上音高即兴唱出来;或为安排好的音高即兴加节奏唱出来;还可以旋律接龙,根据上一乐句接下一乐句;或者让学生发挥情感自编歌曲。学生感到自己的“作品”被大家接受、认可,充分体验到音乐创作的快乐,灵感得到创造性发挥。

四、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进行愉快教学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融洽、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轻轻地问候,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好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上以创新能力为前提,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对于课堂中可能出现的不愉快因素,教师要以冷静、宽容、大度的气质,巧妙地融而化之。

总之,实施愉快教学,可以让学生以轻松的姿态上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音乐课。用生活击活课堂,用音乐点缀生活,让音乐与生活密切结合,使学生从中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去发现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

参考文献:

[1]陈静.巧用教学策略,打造快乐音乐课堂[J];北方音乐,2013(11).

[2]廖乃雄.音乐教学法.中国音乐学院出版.2005(7).

[3]廖乃雄译.奥乐夫音乐教育法初步.安徽文艺出版社会,1987.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 第4篇

同一年级的学生基本都处在同一年龄段, 不过由于他们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上、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另外, 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大教学班、课时45分钟等条件限制, 只能照顾到部分学生, 并且采用一种教法、一种作业和一种评估测试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必然不能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 所以对学生的发展都非常不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既要有层次、有步骤地搞好面向全班学生的集体教学, 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 并给予具体的指导,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实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学生成绩差异的分层不是人格的分层, 这就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分层教学”要做到不给学困生增加心理负担, 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 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至关重要。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 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 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做个别调整之后, 公布分层结果。

三、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1. 学生层次

在实际教学中, 课程标准要达到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的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的差异,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 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6∶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位优等生, B层是中等生, C层是学困生。在编排座位时,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四个人 (1个A层、2个B层和1个C层) 分为一个学习小组, 便于讨论、辅导和提高。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 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 作必要的层次升降调整, 激励学生上进, 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 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2. 学习目标分层

学习目标分层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确立具体可行的分层学习目标。例如, 对于A层学生,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所以就要求他们能深刻地理解并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对于B层学生, 教师要求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并灵活运用基本方法来提高理解和思维能力;对于C层学生, 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指导, 要求能掌握主要知识, 学习基本方法和培养基本能力。

3. 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过程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 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的立体化弹性教学。为了鼓励C层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我们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 给C层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 适当的问题让B层学生回答, 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这样, 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便于激活课堂, 使课程充满生机。对B、C层的学生, 我们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而对A层的学生,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 让他们在领悟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同时, 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 然后再变更问题, 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要以“放”为主, “放”中有“扶”, 要突出教师的导, 重在转化, 妙在开窍,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4. 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 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 及时反馈、矫正并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在选编练习时, 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 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把学生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 反馈出教学信息, 达到逐层目标落实的作用。

5. 作业分层

作业设计要多层次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 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题型由易到难呈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 同时配少量略有难度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在作业批改上, 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成绩较好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办法进行处理。

6. 测试分层

在试题编制中, 依据教学目标, 把测试题分为基础题和层次题两部分, 基础题占60分, 层次题占40分, 要求学生在完成本层次题的基础上也可以完成高一层次题。若能完成高一层次题的测试, 则得分加倍。

7. 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使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如, 对C层学生采取的方法是,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培养他们对学数学的兴趣, 增强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 既揭示其不足的地方, 又指明其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督促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己。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学习论文 第5篇

数学教学的基本做法是以学习新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尝试学习。这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而且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一种适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好方法。其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启发诱导和围绕尝试这一中心环节开展探究活动。

1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

每节课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尝试点,编成有梯度的问题。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尽可能和实际现象对照比较,使学生产生如下心理动机:感到新奇———产生兴趣———急于解决———认知碰撞———迫切探究。这既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也为学生的尝试学习创设了最佳情境。如讲授代数平方根这个内容时,上课开始就可先出示一组口答题:

(1)面积为16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面积为25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3)面积为14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学生在回答第(3)题时,迟迟不举手,看得出学生都在苦苦思索,想在所学的有理数范围内找一个数,其平方等于14,这样的数不存在,因此,形成了认识“冲突”。什么数的平方等于14?同学们用期待的目光等着老师点拨,从而使这节课达到最佳的教学契机,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无理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的获得就是从疑问开始的,从“有疑”到“无疑”的探究过程是一种重要的求知过程。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进入思维“盲区”,创设疑问的氛围,引导学生感知问题,然后自己去尝试、探究和猜想,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又如讲“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先写出一组简单的方程,让学生观察、解答:

(1)说出这类方程的一般形式;

(2)试举出一次项系数为零的一元二次方程;(学生举的方程有x2=9;x2-4=0;x2=7……)(3)观察x2=9和x2-4=0的解是什么?学生争相举手。当让学生回答x2=7的解是什么?多数学生举手迟疑,陷入了沉思。从而为学生探究方程的解法创设了情境。小结时,可以让学生总结什么样的方程可以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去解,除了课本上的结论外,学生还总结出了“一次项的系数是零的、且二次项的系数与常数项的符号相反时,一定可以用这种方法解”的结论。

2在探究尝试变式练习的环节中,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动力,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与追求。因此,在尝试和变式练习中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我们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探索解题思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考热情。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引导学生先用三角板和量角器得出一百八十度的结论。该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需要证明。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但具体证明时,学生遇到了困难。我们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寻找证明的思路和方法。首先,180°的角与平角的度数相等;若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其次,考虑应当怎样证明的问题,学生会即刻答道:若能把其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组成平角,问题就可得证;也有的学生指出,若能想办法将其转化成同旁内角,问题也能得证。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证明。结果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研究出现多种作辅助线的方法,并且证明的思路和方法都非常正确。归纳其基本思路是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这种做法充分凸显了学生的自主角色,在议论、探究中发现了新的知识和方法,并且独立地解决了提出的问题。这时学生无不充满着兴奋和喜悦,从而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进取意识。

(2)精于激发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每个问题有其一定的规律,若能教给学生剖析问题的原因和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解题的钥匙,长此训练下去,学生在听课或做题时,总会想着发现、揭示其内部规律,找到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如讲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学生发现并总结出了“缺少常数项的情况下用这种解法解题简便且一定有两个根,其中一个根等于零的”规律。经过长期练习,学生水平提高了,他们无论干什么都想去发现规律,走解题的“捷径”,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思路入手,多路径剖析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首先做到长期性,用初中三年的时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其次是阶段性,认真备好每节课,备课时要想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时间久了,学生一旦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自然会从多角度分析解决。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很愿意拿出新招,显示一下自己的本事,看一看自己有多大能力。例:已知:在ABC中,∠B=∠C,D、E是BC边上的两点且BD=CE,求证:∠ADC=∠AEB。分析:主要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通过“三动”,明确思路。生1:要证∠ADC=∠AEB,只要证出AD=AE就行。生2:要证∠ADC=∠AEB,只要证出ABEACD也行。到此,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证明,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接着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学生变式操作,教师也考虑如何变的题更好。总之,我们认为,凡是一位好的数学教育者,定会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每时每刻都让学生“三动”,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他们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刘心.中学数学教学中尝试学习的运用效果分析[J].中学生语数外,(4)34.

阅读:初中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06-02

一、体验性阅读教学

1.将阅读权交予学生。要想让学生对文学作品達到理解的程度,首先对于文字先要搞清楚才能透过表层进入文章的实质,理解文章的内涵进入深层次的阅读境界。这种深入的阅读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领悟、去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阅读达到丰富体验的感知。感知体验不是凭空就会生成的,是需要学生通过一定量的阅读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留白的教育方法,不能占用课堂的多数时间进行课文的讲解,将阅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课文,去感受其中的语境。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将作者的认知情感生成自己的体验,也要注意不要匆匆放手,简简单单的用眼睛过一遍就开始让学生说出读了本文的具体感受和体验,这种状况是硬“生成”。我们要肯花时间并指导学生读书,让他们自己读通、读顺、读出问题,通过思考、理解、体验,最终解决问题,这样看似“无为”,却能体现教师的“有为”。

2.营造体验的情境。在体验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如教《风筝》一课(语文七年级上册21课)时,可物化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儿童喜放风筝的镜头和优美的音乐笛子独奏《江南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文化情境,学生齐背清代高鼎的诗歌《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唤起美好回忆,渲染情境气氛,激发“易起反应”。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背诵诗歌渲染气氛,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在体验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途径很多,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图画、展播录像节目、情景剧表演等。

3.意言不尽,教师补充。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情况,其实是与他们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相关的,原有的知识结构一定要和新的需要掌握的知识存在梯度的、递进的关系,之间要有一定的衔接关系或是小的跨度,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认知接受的需求和不抵触的愿望,从而利于体验的生成。这时,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表“意”不尽时,就需要教师对于课文背景、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价值观体验等给予相关的经验补充,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生成应有的体验。如,讲授《风筝》时,通过风筝事件,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介鲁迅先生呢?怎样让学生正确理解鲁迅的兄弟之情、鲁迅的自省精神呢?由于鲁迅的生活环境与现在这一代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差太远,教师就要及时补充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并让学生走进他的世界。

二、创新阅读,自主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笔者的指导思想是: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获得审美体验,最终养成阅读的习惯。有节阅读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给学生范读了一篇名为《家乡,在童年的记忆中成长》的散文,学生们不仅记下了其中大量优美的句子,并且还深情款款的背诵下来“家乡是一种思念;家乡是一种依恋;家乡是一种宗教;家乡是吟咏不完的诗歌,写不尽的文章;家乡是潺潺如流水的梦;家乡是凝固在眉宇间的一杯愁绪”。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感受,并进行赏析、评价,学生都很踊跃,回答得也非常精彩。其中对“家乡是一种宗教”一句的理解,经过交流、订正、补充等过程,由最初认识上的模糊浅显,变得清晰而深刻。“宗教是神圣的,而家乡在游子心中也是神圣而庄严的;宗教是古老的,而家乡给人的感觉也是悠长的……”,学生大都能从结构、立意、内容、语言等角度推敲、斟酌和评判。最后,来不及在课堂上思考完整的,课后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完成。读读、品品、说说、写写,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情趣,懂得、欣赏、运用,培养学生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塑造良好个性。让学生自主阅读,旨在增强能力,参与感悟。《读者》上有一篇名为《有种水果叫香蕉》的文章,经我推荐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大家认真阅读,反复揣摩,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文中的老史是个怎样的人?”、“你如何理解老史老婆掏钱的细节?”、“长大后的我为什么给老史寄来在香蕉树下的照片?请你设想一下老史接到照片的情景”、“为什么文章开头不说,问‘香蕉是什么’的孩子是我,而在结尾点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文安排”、“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请你写出两句赞美老师的诗句”、“你认为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等。自主阅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多角度思考,作出多元化的解答,培养了他们的钻研能力。

三、制订明确目标

1.阅读目标的制订要具有合理性。我们所上的每节课,其实都是有具体的阅读目标和阅读任务的。训练与课后阅读都需要有比较具体的目标做指导。如,课文的预习阅读,首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1)利用工具书,让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达到认识并学习理解的程度;(2)初读整篇文章,感知文章内容,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脑中形成初步的感受;(3)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结构,给各小节加上小标题。这样为学生制订一定的阅读目标后,学生通过阅读、鉴赏诗歌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领会文章内容的美。

2.加强阅读目标的针对性和层次性。由于课文的题材是不同的,对于不同题材的目标要求也不同,文章的体裁不同,同样也有不同的阅读角度要求,需要教师在制订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有针对性的选择,同时还要采用不同的教法,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带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乐学、会学的探究真知的情感。总之,教无定法,阅读教学的方法是笔者在几经尝试后得出的一条有序、省时、高效的语文教学途径。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尝试 第7篇

一、适时鼓励,细心保护,让“学困生”也能探究

对于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尤其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更是属于不成熟的个体,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探究性教学中要注重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尤其是让“学困生”探究的热情也能得以复燃,从而让探究之风吹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一次我临时接手一个班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对学生不是很了解。在讲到“角平分线”一节课时,我拿出准备好的角状模型教具让学生作出角的平分线,我让一位想举手却又彷徨不定的学生到讲台前来做,那是一位被同学称作“笨鸟”的学生,我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那个学生:“我相信你,来证明给大家看,大胆走上来。”结果那名学生拿着一张纸教具,对折了一下,羞涩地说:“这条折痕就是平分线。”尽管他的表述不是那么规范,但我没说什么,而是朝着全班学生起了大拇指,全班学生在顿悟之后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后来那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显出的热情越来越高。经过一番努力,很多和他一样的学生也都找回了往日的自信,重新燃起了学好数学的热情。

除此之外,在探究学习中还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每一位数学工作者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不断的追求。

二、展现错误,不断纠正,引领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解题遇到困难凭借经验解决不了时,便常常把问题搁置一边,等待同学或教师的讲解,从而使思维再次受到束缚,时间一长,探究精神就深深锁于心底。

教学中,在解答某些题目之前,我故意装作不明白或展示一些错误思路,而后,沿着这条路往前探究,结果“撞得鼻青脸肿”,最终发现此路不通。这时我会及时教育学生不能泄气,应冷静之后再思考,有时还让学生走上讲台提供解题思路。数学课上经常会上演“师生打官司”、“师生比高低”等剧目。几番周折之后终于柳暗花明,我和学生都流露出探究之后成功的喜悦。慢慢地,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更重要的是在我的一再“模范带头”下,学生也在和我一起体味成功的过程中喜欢上了探究。他们不再似以前那般沉寂,数学课中有了更多的争论,更多的问题,更多的答案,更多的欢笑。学生从中探究出了问题,探究出了门道,探究出了学数学的乐趣,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开放课堂,开拓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机会

要让学生探究,教师就必须提供可供探究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增加开放性,这样才能使探究顺利开展。

例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运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县的一次数学知识竞赛的预选赛中共有20道题,对于每一道题,答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扣5分,总得分不少于80分者通过预选赛,育才中学25名学生通过了预选赛,他们分别可能答对了多少道题?

我提出要求:试解决这个问题,(不限定方法)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有没有其他方法?与你的同伴讨论和交流一下。如果你是利用不等式的知识解决的,在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后,如何给出原问题的答案?应该如何表述?

通过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解决问题,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循序渐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同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己。对于上例,可有多种方法解答,求得不等式的解集后,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给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可知,探究性学习应把重点放于学生学的方面,强调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自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看书、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讨论交流,让学生有充分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允许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充分的思考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交流中暴露思维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困难,教师切不可以讲解或直接的灌输来代替引导启迪。

四、勇于动手,勤于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

传统课堂教学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抄、学生记的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因此效率极低。动手操作能给学生更广阔自主的空间,使探究成为可能。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样学生通过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体验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往往能主动探索。

再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内容时,我是这样安排和学生一起完成下面的操作的:

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分别用三种颜色将三个角表示出来,再用剪刀把三个角都剪下来。

(1)你想怎样处理剪下来的三个角?

(2)把三个不同颜色的角拼在一起,你会观察得出什么结论?

(3)你用什么方法能够解释“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找出了很多探究的方法,当然从中也体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所带来的乐趣。

采用铺垫方法逐步设计问题,有预见地引领学生进行思维,并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来完成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更能渐进地、持久地、均衡地发展。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轻松掌握大量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同时能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发展的探究空间,达到培养探究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避免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成果.让探究点燃热情激活思维.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 2007, 第4卷, (8) .

[2]周静, 卓耘.点燃思维的火花.四川教育, 2005, (5) .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尝试 第8篇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它的第一要素是口语, “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是英语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 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语言活动, 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运用口头语言接受对方信息, 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对方的过程, 它具有及时性、流动性、现场性、综合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听懂, 并开口说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Fun With English (牛津初中英语) 注重训练交际能力,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传递大量的英语信息, 创造条件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听说, 大大加强学生的听说活动。由于学生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 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怕说错, 说不好, 不敢开口, 越怕越不敢说, 越不说就越不会说, 教师要防止这种现象发生, 要鼓励, 少批评, 让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教师对学生交际中的语言错误应注意策略, 教师要尽量忽略学生的错误, 采取鼓励、肯定的态度纠正其错误, 消除学生怕犯错误而不敢开口的心理焦虑, 一个轻松、宽松的环境, 一个鼓励、期待的眼神, 都能帮助学生顺利地说英语, 使学生感受成功, 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心。

二、创设外语交际情境

用英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大量说英语的示范, 便于学生口头模仿, 有利于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 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于初中学生, 用英语教学一开始可能不习惯, 也听不懂。老师可以借助实物、图片、动作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 向他们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 范围越大、环境创设得越好, 学生使用英语交往的欲望越强、交往的内容越丰富, 效果就越显著。创设定量的交流阵地, 激发学生用英语交往的兴趣, 使学生在身心愉悦时能畅所欲言, 充分展示其全面真实的个性, 在交往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发展自己的思想, 为以后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交流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想学生口语表达很顺畅, 还要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没有足够的听力实践是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听是交际的第一步, 听得清楚明白了, 才能架起通往“理解”的桥梁, 才能提高说的质量, 在训练听力时, 要引导学生在听的时候集中精力, 披沙炼金, 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重音、表情等识别主题, 记住要点;另一方面要多听、多模仿, 日积月累, 培养语感, 以利于提高说的能力。听和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两者不可分割。在教学中, 老师要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情境, 围绕所学语言内容和知识进行具有交际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给学生开口讲英语的机会。

三、要求学生熟读教材

针对初中英语新教材知识容量大的特点, 学生应该克服惰性, 树立“勤”字当头的学习精神;俗话说“熟能生巧”, 熟练是与人会话的前提, 只有熟练, 在会话时才能流利, 熟练的标准就是要达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们学汉语讲究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 学习英语也应该这样, 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重点语句、谚语, 精心选取其中的佳句, 要学生背诵和掌握, 并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 又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熟读教材的方法之一是让学生跟着磁带录音朗读或者教师领读。在具体操练过程中, 则遵循先模仿, 后应用;先机械, 后活用的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 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在语音语调方面出现错误。训练他们语音语调的基本功, 注意重要的段落或难读的句子, 直到熟练顺口。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要重点指导, 亲自领读, 直到人人过关为止。在经过一定的模仿, 机械操练之后, 学生感到对所学课文能朗朗上口, 当有意义的操练时, 机会就成熟了。如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介绍熟悉的人、某处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口语表达能力。这种练习就可以使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的局面, 能使学生进入运用英语口语表达话题。有些学生喜欢用整段的时间来专门背单词、词组, 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利用点滴的, 零散的时间来背词汇, 多记单词并在短时间内多次重现, 巩固记忆, 可以事半功倍。尽量多地大声速读课文, 速度越快越好, 快到一口气能读完五六个句子, 直到文章内容能脱口而出, 这样学习记忆深刻, 不易忘记。这样有助于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课堂气氛的活跃, 学生在轻松的口语表达中得到训练, 这是英语口语教学中最理想的方法之一。

四、口头复述

学生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在给出关键词的前提下, 口头复述课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概括性练习。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话把所学内容说出来, 一遍不行, 可以多练几遍, 越练习遗忘就越少。在起初练习时, 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技巧等方面原因, 往往复述课文接近于背诵, 但是在基础逐渐打深、打牢后, 就会慢慢地放开, 由死记硬背到口头灵活表达, 复述就越来越有灵活性。学习英语口语最好的方法是反复高声朗读课文,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具备了语感, 才能在做习题时不假思索, 下意识地写出正确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9篇

一、语段教学, 以点带面、窥一斑而见全豹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完整的脉络体系, 每一段文字, 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能表达作者的观点见解、思想感情。 语段, 作为文章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尤其是精彩的语段, 无不体现阅读能力的各项要求。 因此, 选取文质兼美的语段进行教学,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能以点带面, 理解全文, 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何谓文质兼美的精彩段落? 我想应该具备如下四个标准: (1) 语段的结构必须完整; (2) 语段的层次必须清晰; (3) 语段的语言必须精美; (4) 语段的文体特征必须充分。 例如我在分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 根据这篇文章故事情节层次清晰的特征,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精彩语段, 即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 这个语段对鲁提辖的三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 使用了三个精妙的比喻描写这正义的三拳。 这三拳打出了鲁提辖疾恶如仇的性格, 这三拳代表了被压迫人民伸张正义的愿望。 教师可引导学生研讨本段, 赏析“三拳”, 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鲁提辖这个英雄形象, 而且把握了本文的要领, 学到了一些描写的技巧。

语段阅读是阅读能力、 分析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一项综合训练, 学生只要掌握语段阅读的分析思路, 自然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比较阅读, 由表及里, 比比而悟其妙

比较阅读法是达到阅读训练目的的一种直接有效的办法。 用这种方法进行语文教学, 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而且有助于学生整理知识, 建立语文知识结构,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比较阅读法可以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比较阅读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就单篇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比较, 从而明确其主题。 本文不再展开分析, 这里着重讲讲几种横向比较的阅读法。

1.同主题不同题材的作品比较阅读。 例如 《孔乙己 》与 《范进中举》 这两篇文章作者都是通过塑造被封建科举制度所迫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社会, 但两文所描写的内容却不同。 前者的主人公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可笑, 一生热衷功名却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 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拖着一条断腿走向坟墓。 后者的主人公范进前半生穷困潦倒, 但后来中了举人, 因中举而喜极发疯, 最终是进入了权贵阶层。 我在教学这两篇文章时, 将孔乙己与范进的形象进行比较, 围绕两文的各自特点设计一些思考题, 师生共同比较鉴赏这两篇不朽之作, 领略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

2.同题材不同主题的作品比较阅读。 例如我教学 《 沁园春·雪》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时, 引导学生认识到:因时代不同、阶级不同, 写出来的作品意境不同、感情也不同。 《沁园春·雪》抒发了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表达了革命领袖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因此, 诗中所描写的雪景纵横千里、气势磅礴, 而后者却抒发了边塞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 冰雪奇寒、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通过比较, 学生可以领略其各有千秋的艺术美。

3.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作品比较阅读。 由于作家的气质不同、感受不同, 可以写出风格迥异的作品。 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送别诗, 但是前者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写尽了离人们千回百转的哀怨之情;后者中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因其超凡脱俗而流放千古。 可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比较阅读可以由表及里、 深入浅出, 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分类集中, 由此及彼, 温故而又知新

所谓分类集中, 就是从某一点生发开去。 连类而及, 将具有相关性的材料组合在一起, 加深知识和提炼规律。 这样由此及彼, 可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鲁迅的文章在初中各册都有。 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 我就引导学生回顾初一、初二学过的所有鲁迅先生的文章, 进行全面辐射。 从体裁、内容、主题、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列表归纳。 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的课程, 而且深深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爱国思想和执著的战斗精神。

分类集中法较适用于文言文阅读复习。 它可以从文言字、词、 句的表达规律方面进行归纳集中。 比如文言中常用虚词“之”、“其”等通过分类集中的教学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不仅如此, 这种方法还可用于对文言课文中的所有语言现象的理解。例如, 我们现在使用的某些成语都是出自初中文言文, 像“一鼓作气”、“扑朔迷离”、“无人问津”、“鸡犬不宁”、“三顾茅庐”等。 我们不妨让学生从“出处”、“作者”、“原句”等方面把它们整理出来, 这样学生就从宏观上把握了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加深了对语文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能力, 不是一会儿就会从无到有, 一要得其道, 二要经常历练。 ”因此, 我们教学生时不能拿所点的金给他, 而要给他那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初中英语教学的尝试 第10篇

《新目标英语》使广大学生和英语教师耳目一新, 它采用新颖的编写体系: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材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 题材广泛, 话题注意到知识和趣味的结合、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记忆和思维的结合。在任务型教学方面有独特的设计, 与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了明显的“信息沟 (Information Gap) ”, 有利于激活语言与情境的关系, 使学生在用英语做事中感受英语, 体现交际教学的理念与要求。这套教材的推广为教师根据学生与教学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教育学基础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明确阐述教法与教材的统一, 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 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他所主张的教育是没有目的的, 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 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 自己得出结论, 从而得到发展。人文主义的课程论主张, 教学过程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成为思想训练的过程, 成为学习“学习方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学, 在愉快、轻松的活动中展开课程, 完成教学。马斯洛、罗杰斯更强调教育应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 这种人格是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的“情感发展”与理智、知识, 理解等“认知发展”的统一, 从而使人的本性, 人的尊严, 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这些教育学理论都为“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

三、实施原则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 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不应仅仅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 而且要遵循现代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 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飞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 愿意接受, 主动探求的形式, 应始终贯穿以下原则:

1. 趣味性原则。

在新课程标准中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主动求知。

2. 实践性原则。

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 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 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 独立思考, 积极参与,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自主学习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 这是衡最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自主权, 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 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 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 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 生活性原则。

在活动的设计中, 要注重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与生活来学习, 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发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材料, 注重选择有可能引起新经验的知识点;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来展开教学, 使他们有更多的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与现实、大自然的直接接触, 让他们从现实和生活经验中发现课题, 在多样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培养“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四、主要的活动方式

由于学生素质发展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活动方式也必然呈现出多种形态。在活动教学中主要为:

1. 信息差的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一课中可以设计“寻人”的活动。情景: (1) 假设一名学生是公园里的保安, 另一名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妹妹/弟弟, 前来求助。 (2) 一个学生扮演警察, 另一人扮演刚被坏人抢走背包的受害者, 前来报警。 (3) 一个学生请另一个学生帮忙, 去机场接自己的外国笔友。活动方式:学生两人一组, 合作编排情境对话并表演出来。目的:准确地表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

2. 游戏竞赛类的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一课中可以设计“猜职业”的游戏。活动方式:小组活动, 每组给一些写有职业名称的单词卡片, 让一个组员提问“What do you do?”根据另一个组员的肢体语言表演, 猜出卡片上的词汇。哪一组在单位时间里猜出的最多, 哪一组取胜。目的:强化新词汇, 操练询问职业的句型, 培养集体荣誉感。

摘要:新课标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 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为内在的需要, 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些尝试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方法;尝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作文教学在理念和方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标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上,让学生乐于写作,同时还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真实的感受生活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无话可说、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新意等问题,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关注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应该表达自己对事物真实的认识、真切的感受。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作文的生命力,来源于真实,它要求写出自己的真实生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写作教学也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善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生活。不写那些让学生无话可说的作文,不写远离学生实际的作文。如我把第一次的作文题目定为《真实的我》,力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从写作情况来看,学生的作文中有的写出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些催人泪下的事情,有的还写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写出了自己的个性,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内容的真实。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及时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面窄,学生没有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缺乏发现生活的眼光,缺乏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深刻的思想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发现那些蕴藏在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在发现中感受生活,受到美的熏陶。

二、多方面立意,训练学生思维

立意,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人生经历比较少,生活比较单调乏味,思维较为单一,所以写出的作文往往缺乏新意,不够深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立意方式入手。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在作文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的环节。”这四个环节中尤以“构思立意”最为重要。因为立意就像一篇文章创作的灵魂,反映出作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思想境界。怎样构思?如何立意?将是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课的一个重点。以话题作文《雨》为例,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立意。可以写一场春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可以写春雨贵如油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还可以展开联想,写现在雨越下越小,雨点没有以前那么晶莹了,由此可以联系到现在环境污染问题。既可以写雨的一般意义,也可以写它的象征意义。这样,从一个事物就可以联想到很多与之有关的立意,学生的作文立意就变得深刻、新颖。

三、改进讲评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作文的讲评可以让学生学到系统的写作知识,同时通过讲评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我在讲评中加强了对学生批改和讲评的训练,通过交流习作、同学点评、自我评价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的做法。

第一,示范引路。教师通过批改几次作文对学生的作文情况有了了解后,在班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收上作文后,抽查十几份进行批改,然后每组分发一本作为示范,让学生了解批改作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再给在学生讲解每次作文批改的具体要求。

第二,分组交流。有了教师讲解的基础,就可要求学生批改。学生在组内读自己的作品,并谈自己的作文思路,选取哪些材料,要表达怎样的观点或主题。组长推荐出重点讲评的作文,再推荐一名同学讲评,交流讲评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展开讨论。通过习作讲评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展开讨论,讨论的问题包括该文章如何进行立意、选材、布局,确立什么样的主题更为深刻等等。虽然很多同学的建议未必恰当,但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学生都认同这种方法,这比老师写评语效果好得多。

第四,教师点评。学生讨论作文后,教师及时总结本次作文的得失,重在分析优点,激励学生,使学生明白本次作文收获了什么,不足有哪些,在下次作文中应如何改进。

第五,自我修改。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对作文的立意、选材、表达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学生就会心中有数,知道从哪里入手,修改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阅读:初中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12篇

1. 将阅读权交予学生。

要想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达到理解的程度,首先对于文字先要搞清楚才能透过表层进入文章的实质,理解文章的内涵进入深层次的阅读境界。这种深入的阅读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领悟、去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阅读达到丰富体验的感知。感知体验不是凭空就会生成的,是需要学生通过一定量的阅读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留白的教育方法,不能占用课堂的多数时间进行课文的讲解,将阅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课文,去感受其中的语境。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将作者的认知情感生成自己的体验,也要注意不要匆匆放手,简简单单的用眼睛过一遍就开始让学生说出读了本文的具体感受和体验,这种状况是硬“生成”。我们要肯花时间并指导学生读书,让他们自己读通、读顺、读出问题,通过思考、理解、体验,最终解决问题,这样看似“无为”,却能体现教师的“有为”。

2. 营造体验的情境。

在体验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如教《风筝》一课(语文七年级上册21课)时,可物化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儿童喜放风筝的镜头和优美的音乐笛子独奏《江南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文化情境,学生齐背清代高鼎的诗歌《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唤起美好回忆,渲染情境气氛,激发“易起反应”。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背诵诗歌渲染气氛,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在体验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途径很多,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图画、展播录像节目、情景剧表演等。

3. 意言不尽,教师补充。

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情况,其实是与他们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相关的,原有的知识结构一定要和新的需要掌握的知识存在梯度的、递进的关系,之间要有一定的衔接关系或是小的跨度,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认知接受的需求和不抵触的愿望,从而利于体验的生成。这时,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表“意”不尽时,就需要教师对于课文背景、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价值观体验等给予相关的经验补充,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生成应有的体验。如,讲授《风筝》时,通过风筝事件,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介鲁迅先生呢?怎样让学生正确理解鲁迅的兄弟之情、鲁迅的自省精神呢?由于鲁迅的生活环境与现在这一代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差太远,教师就要及时补充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并让学生走进他的世界。

二、创新阅读,自主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笔者的指导思想是: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获得审美体验,最终养成阅读的习惯。有节阅读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给学生范读了一篇名为《家乡,在童年的记忆中成长》的散文,学生们不仅记下了其中大量优美的句子,并且还深情款款的背诵下来“家乡是一种思念;家乡是一种依恋;家乡是一种宗教;家乡是吟咏不完的诗歌,写不尽的文章;家乡是潺潺如流水的梦;家乡是凝固在眉宇间的一杯愁绪”。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感受,并进行赏析、评价,学生都很踊跃,回答得也非常精彩。其中对“家乡是一种宗教”一句的理解,经过交流、订正、补充等过程,由最初认识上的模糊浅显,变得清晰而深刻。“宗教是神圣的,而家乡在游子心中也是神圣而庄严的;宗教是古老的,而家乡给人的感觉也是悠长的……”,学生大都能从结构、立意、内容、语言等角度推敲、斟酌和评判。最后,来不及在课堂上思考完整的,课后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完成。读读、品品、说说、写写,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情趣,懂得、欣赏、运用,培养学生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塑造良好个性。让学生自主阅读,旨在增强能力,参与感悟。《读者》上有一篇名为《有种水果叫香蕉》的文章,经我推荐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大家认真阅读,反复揣摩,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文中的老史是个怎样的人?”、“你如何理解老史老婆掏钱的细节?”、“长大后的我为什么给老史寄来在香蕉树下的照片?请你设想一下老史接到照片的情景”、“为什么文章开头不说,问‘香蕉是什么’的孩子是我,而在结尾点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文安排”、“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请你写出两句赞美老师的诗句”、“你认为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等。自主阅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多角度思考,作出多元化的解答,培养了他们的钻研能力。

三、制订明确目标

1. 阅读目标的制订要具有合理性。

我们所上的每节课,其实都是有具体的阅读目标和阅读任务的。训练与课后阅读都需要有比较具体的目标做指导。如,课文的预习阅读,首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1)利用工具书,让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达到认识并学习理解的程度;(2)初读整篇文章,感知文章内容,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脑中形成初步的感受;(3)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结构,给各小节加上小标题。这样为学生制订一定的阅读目标后,学生通过阅读、鉴赏诗歌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领会文章内容的美。

2. 加强阅读目标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由于课文的题材是不同的,对于不同题材的目标要求也不同,文章的体裁不同,同样也有不同的阅读角度要求,需要教师在制订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有针对性的选择,同时还要采用不同的教法,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带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乐学、会学的探究真知的情感。总之,教无定法,阅读教学的方法是笔者在几经尝试后得出的一条有序、省时、高效的语文教学途径。

摘要: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而我们力图探索出一条有序、省时、高效的语文教学途径。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积极的氛围, 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在热烈的辩论中, 接受知识, 接受教育。这样阅读才不会是枯燥无味和苍白无力的, 才能使课堂教学创造出无穷的生命力。

上一篇:社区支持网络下一篇:四川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