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语文选修课

2024-05-14

吉林省语文选修课(精选3篇)

吉林省语文选修课 第1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吉林省部分高校参与公共体育课轮滑选修内容的400名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检索与查询了有关高校开设轮滑课的相关文献, 以期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吉林体育学院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与探讨, 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一手信息和资料。

1.2.3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 回收431份, 回收率95.7%, 其中有效问卷400份, 有效率92.8%;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1.2.4 逻辑分析法

对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运用归纳、演绎、对比等逻辑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吉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轮滑选修内容教学现状

2.1.1 轮滑选修内容教学资料、内容、形式及其评价现状

轮滑教学的资料、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其评价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目标的完成[2]。对于轮滑选修内容的教学来讲, 由于教学时数和教学对象的限制教学内容、形式等就更加的重要。通过调查吉林省高校学生公共体育课轮滑选修的教学内容, 总体上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教学目标。但是,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高校学生公共体育课轮滑选修内容的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2.1.2 轮滑选修内容教学场地、器材的硬件设施现状

轮滑教学对场地的要求并不高, 开阔平整的空地、篮球场等都可以成为轮滑教学的场所, 有些学校已经具备了专门的室内、外轮滑场馆, 这也极大地提高了轮滑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增加了选择轮滑选修课的学生数量[3]。通过调查得知 (见表1) , 吉林省大部分高校都能够提供足够的场地、器材来满足轮滑教学的要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共体育课轮滑选修内容的发展和普及,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轮滑课的学习中来。

2.1.3 吉林省高校学生公共体育课轮滑选修内容教学的综合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 吉林省高校对轮滑项目运动的开展并不乐观, 未能引起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重视, 虽然我省轮滑运动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但是, 公共体育课轮滑选修内容在吉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领域中还处于发展阶段, 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我们也看到轮滑选修内容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阻碍轮滑课普及和实施的因素来自诸多方面, 有教学本身的、学生自身的、场地器材方面的以及轮滑教师等方面[4]。

2.2 吉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轮滑选修内容学生学习现状

2.2.1 学生的轮滑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状况

随着新兴运动的广泛开展, 学生对轮滑运动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也会随着增强[5]。吉林省高校学生通过公共体育课轮滑选修内容的学习, 在基本技术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可以熟练的掌握轮滑的基本动作。但是, 吉林省高校学生对轮滑历史和轮滑文化的掌握普遍不好, 这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有很大关系, 在进行轮滑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适当的加入轮滑文化和轮滑历史的教育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6]。

2.2.2 学生学习轮滑的动机

高校学生选择轮滑选修内容的学习并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 每个选择轮滑课学习都有其学习的动机和目的, 且不同的学生学习轮滑的动机是不同的[7]。通过调查得知 (见表2) , 为了追求身体健康而学习轮滑的高校学生是最多的, 其次是应付学校要求和体育考试, 第三是出于对轮滑运动的兴趣爱好。吉林省高校学生学习轮滑运动的动机比较积极, 认知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占主要部分, 依附动机和受迫动机比例相对较低。

2.2.3 学生对轮滑课的参与程度

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8]。通过对轮滑任课教师和高校任课教师的双向调查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学生对于轮滑教学的参与程度。结合任课教师访谈信息和高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得出, 高校学生的参与程度处于一般水平, 参与程度较高和参与程度较低的学生数量都比较低, 参与程度处于一般水平的学生数量占绝对部分, 主动参与者略高于被动参与者。这与学生的动机调查结果相一致, 动机水平和参与水平有一定的联系, 动机水平制约着参与水平[9]。

2.3 吉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轮滑选修内容的优势分析

2.3.1 新兴运动项目优势

轮滑运动属于我国新兴运动项目, 属于多元运动项目, 它包括了健体、竞技、娱乐、艺术等多元特色。轮滑运动的健身作用更是深而广, 陶冶心智、磨砺意志、健身强体、抒发情感都是轮滑运动所涉及的。因此, 轮滑运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吉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轮滑选修内容来说, 它接受了我国新兴运动项目文化氛围的影响, 校园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对它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深远, 来自家庭、学校、社区及社会共同制约了吉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轮滑选修内容教学的发展。所以, 我们应共同营造新兴运动项目, 在高校中发展轮滑特色运动, 促进轮滑运动在吉林省高校校园中的开展。

2.3.2 教育优势

在教育领域, 轮滑运动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帮助高校大学生养成正确的身体观、健康观,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轮滑教育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 还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体魄, 增强学生的体质, 增进学生的健康, 学会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 具有乐观开朗的心态。另外, 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多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导致了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下降, 高科技产品的广泛使用把高校大学生的大部分余暇时间集中在室内, 挤占了学生在室外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所以, 我们应该着力解决教育领域中阻碍轮滑运动广泛开展的方面, 继续大力开展轮滑运动。

2.3.3 学校体育优势

吉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轮滑选修内容是在高校学校体育领域中开展的, 因此, 它一定会受到学校体育大环境及区域学校体育的影响。在高校学校体育领域, 轮滑课属于非流行体育项目, 大部分高校大学生首先选择那些社会上比较时尚的、流行的体育项目, 例如, 健美操、艺术体操、瑜伽等项目。但是根据问卷调查有很多大学生喜欢轮滑运动, 想学习这项新兴的体育项目, 由于学校没有开设所以不能选择。学校体育对于高校大学生轮滑选修内容开展的影响力是长久的、深远的。吉林省高校传统体育项目水平相对不高, 高校轮滑运动的开展也是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3.4 其他优势

人类社会的空前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 充分的利用了科学技术提供给人类的便利, 一些传统项目基本占据了体育活动的全部。这使得新兴运动项目成为了人们的备选, 人们并没有看到新兴运动项目对于健身健美、修身养性方面的无法比拟的作用;对于传统和新兴运动的发掘和研究不够也是限制轮滑运动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的重要原因;社会媒介和舆论的宣传和导向也是影响轮滑运动在学校体育领域开展的重要原因。

3 结语

(1) 吉林省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轮滑选修内容的情况不好, 只有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轮滑选修内容;在教学的内容、形式以及评价方式等都有不合理之处, 场地器材基本能够满足高校学生轮滑教学的需要。 (2) 吉林省高校学生对参加轮滑选修内容的学习总体比较好, 动机比较积极, 认知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占主要部分, 依附动机和受迫动机的人数较少;对教师内容教学比较认可, 对教师、场地器材以及教学方法等趋于满意。 (3) 影响吉林省高校学生参与公共体育课轮滑选修内容教学的因素比较多, 教育体制、学校体育是主要影响因素;轮滑运动的发展程度、社会舆论、媒介宣传和导向作用是影响高校学生参与轮滑运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刘俊一, 张强.备战2010年冬奥会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2007~2008赛季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与特征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10, 46 (4) :76~80.

[2]杜放, 王岚, 代莹, 等.北方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1 (1) :126~128.

[3]刘俊一, 徐莹, 陶玉晶, 等.2010年冬奥会前国家短道速滑队女子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检测及特征的辩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11, 54 (6) :50~54.

[4]杜放, 郑洪才, 罗彭.吉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11, 33 (5) :76~79.

[5]刘俊一, 徐莹, 张强.冬奥会前高原备战对国家女子短道队主力队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11, 49 (1) :107~111.

[6]杜放, 范尧, 郑洪才, 等.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少林与太极 (中州体育) , 2011, 3 (5) :38~41.

[7]刘俊一, 张强.课余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J].体育学刊, 2009, 16 (9) :74~77.

[8]刘俊一, 徐莹, 马睿.我国广播体操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6 (6) :14~16.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探索 第2篇

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带来的新变車

更新教育理念,重构课程文化。语文教育的着眼点是由知识本身转变为人的发展。“所谓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或社会集团。”学生主体意识表现在选课的自主性方面,教师主体意识表现在参与课程开发方面。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参与课程开发,与学生对话、与专家对话,加快了专业发展。教学反思日记就是教师自主参与研究的表征。随着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对话文化”“学习文化”正在逐步整合成“语文选修课程文化”。

更新教材内容,建构教材体系。新课改引入了后现代课程理论,语文教材编写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可分为两大类型:必修教材、选修教材。选修教材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读五个模块并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以散文诗歌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发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江苏教育出版社开发了《唐诗宋词选读};语文出版社开发了《中外现代诗歌鉴赏》《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山东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也都开发了相应的诗歌选修教材。从语文选修教材编排体系看,“文选系统、知识系统、助学系统、巩固系统”四维系统已被打破。语文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建构学习目标体系、学习内容体系学习评价体系、学习指导体系、实践活动体系,这些将共同构成立体的、开放的、多元的语文选修教材体系。

转变教学方法,重构方法体系。“教学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它是教学中旨在实现课程(学科课程)所计划的教学目标,旨在接受一定教学内容(教养内容、教材),师生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性的步骤。”教育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朱熹的“有疑无疑法”,陶行知的“小先生教学法”,叶圣陶的“精读略读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无不凝聚着先贤们的智慧,至今仍有实践价值。

2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产生的困惑

语文选修课程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所谓选修课程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这类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选修课程是与必修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对应的。然而语文选修课程的目标究竟如何定位?这又成了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焦点问题。

如何克服语文选修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课标要求。学生可以在第一阶段的五个系列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这种限制性的选修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共性基础。学生可以在第二个阶段的若干门课程中任选3门,这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课程资源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和学校文化资源。学校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难以改变。而最具活力的因素——教师在开发课程时又面临许多困难。首先,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的欠缺将影响课程开发;其次,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将影响课程开发;再次,经费短缺也将成为课程开发的障碍。

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引发的反思

语文选修课程应该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何种空间。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必修课要完成培养共性的任务,选修课程更多的是要完成个性发展的任务。“个性发展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个体能力、动机和价值的独特模式的确立,它使个体事先倾向于以独特的方式,对各种情境和环境刺激做出反应。”人的个性发展受先天条件、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思考 第3篇

基于这个目标,高中语文选修课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大系列若干个模块,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选修课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具体表现为:

1.选修课成为选择性必修课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选修课应该是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之后,根据学习需要自主选择至少三个模块进行学习。但就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无法真正做到选修。在高考这个教育评价体系不变的现实背景下,选择教学内容必然与高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校教学行为中出现的凡考则教、不考不教、为考而教的局面决定了选修课不选修,选修课开设全由高考说了算,而不是由课标、课程计划来决定。”[3]学校的课程选择只能在高考框架下进行学生“必修”的选修课教学,学生则丝毫没有选择的余地。

2.教材内容繁多,教学时间不够,教学过程只能是蜻蜓点水

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全书六个单元,包括三个诗歌单元和三个散文单元,其中诗歌30首,散文18篇,除去推荐作品(诗歌15首,散文6篇),还有作品27篇(诗歌15首,散文12篇),如此多的内容要在一个学段(按新课程标准规定是36学时)内完成,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进行,即便是有些学校将语文课的教学时数增加到每周6课时,也要将节假日算在内,否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必要的教学时间做保证,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走过场、赶进度的选修课,谁还会重视?

3.教材处理难度大。

如前所述,既然教学时间不够,那就只能在教材的处理上下功夫。但对教材如何处理呢?《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界定,只用了五个“不能”做了模糊的说明:“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凌乱随意,漫无计划”,“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不能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4]既然如此,唯高考马首是瞻的中学语文教学,只能从历年高考新课标卷中找答案。但遍翻全国高考试卷,只找到“必答题”和“选答题”的分别,“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除此而外,找不到与选修课教学内容有关的东西。于是,哪些内容该保留,哪些内容该舍弃,哪些内容该重点讲,哪些内容让学生自主学,真的让教师辗转踟蹰,左右为难。

4.单一模块内容的学习,易产生审美疲劳

和以前的教材内容相比,这次新课改另一大变化便是教材内容的调整——教材分必修和选修,和必修教材相比,选修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明显单一。以《中国小说欣赏》为例,教材分为“历史与英雄”、“谈神说鬼寄幽怀”、“人情与世态”、“从士林到官场”、“家族的记忆”、“女性的声音”、“情系乡土”、“人在都市”、“烽火岁月”九个单元,节选了18篇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尽管教材所选小说,都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篇,但在长达36学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之内学习体裁单一的小说,学生还是会产生审美疲劳的。

正因为教材的繁难、教学时间的紧张、教材处理的为难、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使得高中语文选修课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语文选修课如何上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当前现有的条件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整合课程资源。学生学习一门独立的课程需要一定的巩固消化时间,要克服课时紧、课程多这个困难,主要还是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下功夫。吃透《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课程资源大胆取舍,合理剪裁,将教学和考试要求结合起来,重组课程内容,突出重点,使学生在有限课时内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样,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

2.整合师资力量。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无论教学思想还是教学策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本+教参”

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因此,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充电”,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整合师资力量。面对内容繁杂的教学内容,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学校应当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加大学校教学硬件配置和校本师资培训力度,让有限的教学资源最大化。

3.改变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语文教育评价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别重视考试的国家,它起着调解语文教学的作用。好的教学评价能引导语文教学走上正确的轨道,反之,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4]因此,不能将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对选修课的评价,应该将学生参与的所有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演讲活动、诗歌朗诵、小组讨论等内容都作为评价的内容。因为在高中教育尤其是语文学科,学生在知识面、阅读条件、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尊重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杜绝一视同仁地开展教学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唯其如此,选修课才会有“源头活水”。

作为新课改试验田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没有可资借鉴的范本,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潜力,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和生机。

注释: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建明.台湾普通高中最新语文课程纲要评述[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4).

上一篇:政策依赖下一篇:非结构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