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愉悦的语文课堂

2024-06-08

创建愉悦的语文课堂(精选10篇)

创建愉悦的语文课堂 第1篇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 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同时, 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 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来说, 只是外因, 真正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还要靠学生的内因起作用,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谐的课堂教学反对那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要求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同学关系的和谐。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互助协作的学习机会, 只要是全班范围内的探究、协作和交流, 就一定要让全班学生成为一个共同学习的团体, 即:发言者一定要面对全体同学, 如前面的同学回头说, 后面的同学发言时大家回头听;还有, 只要是一个问题的研讨还在继续, 除了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同学之外, 后面的同学一定要在倾听前面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同时, 课堂就像全班学生的家, 团结友好、和睦共处是每一位学生的愿望。

(3) 教学过程的和谐。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欣赏就可以获得学生的尊重和喜欢, 这样教师就很容易与学生一同走进教材, 进入角色, 一起分析解决问题, 并一起获得情感的满足。教师再也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 是协作学习, 把师生、生生的交流贯穿于整体教学活动中,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 从而使教学过程和谐。

二、给学生以愉悦的课堂生活

首先应该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去做, 过去我们对学习的认识有误区, 总以为学习就是必须吃苦, 只有刻苦学习, 才能学好。把学习与痛苦连在一起, 这是完全错误的。有时候教师总拿祖宗的名言教育学生,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崖苦作舟”, 明明知道学海无边 (崖) , 还要天天吃苦, 要一辈子在绝望中煎熬。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我们人类是逃避痛苦, 追求快乐的动物, 如果我们把学生往痛苦的海洋里推, 他们会乐意吗?尤其90后的学生, 他们没有吃苦的经历, 就拿我们学校的一些学生来说, 一到课堂就打瞌睡, 一到宿舍就来精神, 教师形象地称其为老年人综合症。因为他们在童年没有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把学习与痛苦连在一起。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课堂必须是愉悦的环境, 而不应该是痛苦的地方。如何才能使课堂环境愉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正确引导, 把学习与快乐连在一起

在思想上构建快乐学习的模式, 在这方面我们的老祖宗有两句名言, 大家也都非常熟悉, 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会读书的古人早就体会到读书是件快乐的事, 读书就像看见美丽的女子一样愉悦, 可见读书是件多么快乐的事。

2. 提高素养, 为愉悦课堂创造条件

(1) 渊博的知识。渊博的知识能让学生陶醉在知识的海洋中, 领略知识的丰富多彩, 开阔眼界, 体验课堂的愉快。

(2) 幽默生动的语言。科学知识往往是枯燥的, 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常常成了润滑剂,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让课堂充满生机, 巧妙的语言也是化解危机的灵丹妙药。

(3) 灵活的教学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灵活的化解难题的能力。具有高超技巧的教师, 总能够深入浅出、化繁为简, 使课堂更加轻松愉快, 并在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善意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快乐, 相反会使课堂陷入尴尬境地。

只有在和谐愉悦的地理课堂环境中, 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培养, 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发掘出来, 教师的教学成绩才能更真实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得到体现。和谐愉悦的地理课堂环境的创建, 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得到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是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因此, 教师要努力创建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想说、敢说、要说, 使课堂成为学生踊跃思考、跃跃欲试的平台。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来的实践探索, 谈谈几点做法。

如何创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第2篇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怎样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和谐统一的教学目标是课堂高效的根基

课程改革确实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面貌,语文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勃勃生机。语文学科是“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一个睿脑,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课堂高效的根基。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高效的前提。具体而言,一篇课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语文知识”,发展学生什么“语文能力”,培养学生什么“情感态度”应该是明确的,而且必须明确。

2.具体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堂高效的命脉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堂上,“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成功的基石,课堂的教学艺术则是“催化剂”。什么叫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呢?王荣生教授这样认为,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适宜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最起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从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基于此,那些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能够启迪学生思想,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点,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建构”,要遵循“生本”的原则。学生需要什么,我们便教什么。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使所建构的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精神品质的“滋养品”。语文教师要能够正确、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从而建构有效地教学内容。首先,理解编者意图,结合实际,根据课文特点进行有效的建构;其次,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重构出创新的教学内容;第三,植入“添加剂”,开拓相关的课外补充材料;第四,教学内容要“学练结合”。“学”指教师的讲解,“练”指学生的训练,其中包括回答提问、提出问题、做习题。一节高效的好课,如果课堂上没有对学生进行“练”,那么,再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借口。训练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等等。

总之,教师的“教什么”永远要比“怎么教”重要得多,筛选和建构合适的教学内容,理应成为课堂高效的命脉。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课堂高效的不竭动力

“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高效性依赖于教师高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高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短效,后者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一是显性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地教,使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是隐性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如今,在理性反思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到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对新课改的反哺意义。如重视“熏陶感染”的同时也要重视“字斟句酌”;致力“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要致力“基础落实”;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也要珍视“教师的权威解读”;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新兴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要提倡“授受、记诵、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

如何创建轻松愉悦的数学课堂 第3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轻松愉悦 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下面我就如何创设轻松愉悦的数学课堂总结归纳如下。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与兴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命的组成部分,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与爱好,则是学生获得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用三种心理满足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爱好。

1.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人的好奇心与生俱来,这种好奇心在年龄越小的人身上表现得越强烈。他们愿意尝试对他们来说是新的事物,愿意经历他们没有经历的过程,表现在数学课堂上愿意成为学习活动的亲历者,渴望成为数学结论的发现者。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猜想、去提问、去验证。

2.满足学生的归属心理。所谓归属心理,就是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种强烈愿望:希望自己成为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希望自己被班集体接纳认可,并在集体中表现出对别人的影响力。这种心理一旦得到满足,他就会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3.满足学生的趋美冲动。学习的个体——学生天生具有一种趋美冲动,即对美的样式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当一个学习个体,面对具有很强魅力的学习对象时,在趋美冲动的作用下,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来,形成求知需求,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孜孜不倦地去渴求、去欣赏、去品味。如果他面对的不是很有魅力的学习对象,他就不会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情绪,就很难产生积极的享受学习的情感体验。

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1.精选生活素材,让学生感悟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实践中,如努力拓展小朋友们认识数学的空间,重视他们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能尽早感受,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高矮”的前一天,可安排学生:“明天数学课上,小朋友们要告诉全班小朋友,你家里是爷爷高些,还是奶奶高些?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同桌的是你高,还是他高?”这样学生在课外自然就会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生活实际中感悟。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感悟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再经过家-校沟通、实践体验,让学生经过一个时期的感悟-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发现数学。数学思想处处存在于生活现实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估算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开学学校要发书本子、自己要买文具、教辅书等,知道单价和数量,可以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总价;妈妈买菜,知道带的钱和单价,估算买多少菜,等等。把生活中学生形成的估算技巧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把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数学概念的建立本来是抽象空洞的,然而,由于这些具体的事物经常摆在学生的眼前、身边,学生很快就能熟知并会运用。这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3.课外延伸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习应用数学。小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知识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坚持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大量实际运用,让学生经常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用处,也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进而认识数学的价值。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成为数学课堂中主要的学习方式

实践证明,如果条件合适,给学生做主的机会,他们住住会把事情处理得比较恰当。当学生努力把事情做好后,他们会有强烈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这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对课上所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答,哪些问题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小组合作。合作之前,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自己初步认识,或对问题的认识模棱两可之际,这时进行小组合作,才会真正发挥“互补”作用,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实现思维认识的提高。

在组与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使本组获胜,组内同学会全力以赴,团结协作,合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如采用积分制,展开小组之间的竞赛,小组同学为组内争得荣誉的加分,反之则减分。任何学生都不愿给小组拖后腿,都会尽最大努力为组争光,在这种状态下,才会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课堂中的学习是以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为基础的,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动力的。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对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启发、激励、维持、调控作用,而且与学习态度的形成、信仰的确立、个性的完善息息相关。

创建愉悦的语文课堂 第4篇

●让教学内容变“活”

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一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死板的教材中走出来,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学校的电脑配置,对所教的计算机内容进行选择。要保证所教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应用性。如,在教学Windows98附件中“画图”工具的使用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练习,我设计了“画水果”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水果画到画板上。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有了主题,不再像从前那样乱画一气,而且素材来自于他们熟悉的生活,他们画得非常得心应手。同时,学生的选题不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每个学生的作品也不相同,到最后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把教学目标变“活”

老师的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在教学内容选定之后,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先考虑学生。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具体需要,千万不要照搬过去的教学目标,照老方抓药,不要忽略现在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是不一样的这一情况。同时,我们每个学生的情况又不尽相同,因此要把“死”目标变“活”, 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标准,最终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如,在进行“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时,我首先把一张做得非常漂亮的校报拿给学生们看,以此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当学生们听说自己也要学习制作这样的小报时,显得非常高兴。接着我说到:“为了能制作出比老师这张还好的报纸,我们今天先从改变‘字体’学起。”这样,把教学目标分成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学生渐渐学会插入文本框、图片、艺术字,最终完成了一份精美的小报版面设计。

●让教学过程“活”起来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寻求别出心裁的答案,使孩子们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得到迁移。因此,教师要注意过程的灵活性,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尊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在教学Windows98附件中“画图”工具画画时,当给学生们介绍完窗口各部分名称之后,我就放手让学生们自己练习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同时要求他们边画边自己总结出每个工具的作用,并鼓励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在给学生一部分自由活动的时间之后,我让学生们提出自己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的学生说:“用刷子画的线为什么不直?”接着下面有个同学回答:“那你可以用直线工具呀”;有的说:“我画的圆不圆,只是个椭圆,像鸡蛋,这该怎么办?”;还有的说:“我能让纸改变颜色,你会吗?”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说着自己的体会。这时我便抓住时机,找了几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如:如何改变背景颜色?我把机会给了刚才会操作的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课堂真正变成了孩子的乐园,学生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让课堂氛围“活”起来

课堂教学是教师一生中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作为教师的我,每一次走入课堂时,总是把自己最灿烂的微笑展现给学生、把自己最饱含激情的讲解呈现给学生、把自己最富热情的活力传染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当教师饱含激情之时,学生的情绪也得到感染,变得激昂而有活力,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谈小学语文愉悦课堂的营造 第5篇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二、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 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 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 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 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同学们正在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 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 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 去。”望着笔者“抓起”“塞入”的手势,同学们会心大笑。进而笔者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课 代表:“我的眼睛能把卢婉敏吸进去吗?”同学们开 心答到:“能!”“对,通过眼睛我知道了她是个勤奋好学聪明负责的女孩子。”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 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 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

三、 赞扬欣赏激趣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 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 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 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 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认真倾听激趣法

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 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 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譬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一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雷罗汉,这 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 ‘呵字非常的形象、传神、有趣。还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当笔者一问什么是“呵”时, 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力迸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 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初中语文高效愉悦课堂的建设策略 第6篇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在以 “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在开展教学,学生机械式的学习,很难对语文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形式也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比较沉闷,语文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想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就需要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先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才能够缓解学习的压力,让学生逐渐地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打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开展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可以更多的展示自身的才华,以更加轻松的心情去面对语文学习。

比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大概的讲解下文章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发挥,将整篇故事进行缩写或者是改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受限制的,可以根据自身对文章的理解, 充分的发挥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还可以让学生采用别的形式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让学生将每个故事情节画出来,然后通过图画的形式能够将整篇文章的意思表达出来, 这样有趣的形式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学习知识,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增加师生互动,营造开放式课堂

课堂教学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对于教师来说,要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自己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让学生感觉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敢于交流和沟通。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式的,学生和教师应该能在融洽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学习知识,为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能够表现学生能力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互动的机会,从而打造愉悦高效的语文课堂。

比如,在学习戏剧《雷雨》的时候, 这篇经典的戏剧里面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关系都是比较复杂的,学生通过阅读的形式可能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对于文章中人物情感以及性格的把握也不是很准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观看《雷雨》的影视作品,学生能够很快的了解和联想到文章中的人物。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深入的讨论,分析人物的性格以及特点,对这种家庭悲剧产生的原因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当学生对文章的故事情节以及背景有所了解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即兴表演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表演活动中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 然后进行故事情节的再现表演,加上自身对故事以及人物的理解,可以有所发挥,师生之间共同完成这项表演,在演出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乐趣,将课堂的气氛提升到顶峰,同时表演的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还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构建高效愉悦课堂

探究式的学习对于各学科的学习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也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有效策略。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然后让小组内的学生进行讨论,各小组之间可以进行比赛,这种竞争性质的课堂游戏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小组内的成员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遇到问题的时候,小组成员通过共同的努力及时的解决,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队的凝聚力。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的活跃,探究式的教学形式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今后的发展以及学习来说都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的策略 第7篇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提高缓慢, 轻视语文

当前社会环境普遍存在着较强的功利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功利性, 由于考试并不直接考课本中的内容, 所以, 学生就没有对课本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有, 如果想对语文成绩进行进一步的提高, 这需要长期的学习, 见效比较慢, 这样会造成学生误认为学习语文是件浪费时间的事情。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现象, 那就是普遍认为学习语文相对其他学习科目来说是一件高耗低效的事情, 所以, 学校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 由于语文文本基本上很少进行课本内容的更新, 在教学内容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传统的篇目, 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

2. 职业懈怠, 缺乏激情

客观来说, 教师职业是一个较为清高的职业。但是教师也是普通人, 需要像普通人一样有必要的衣食住行。就现代来说, 普通高中教师每天的工作量比较大, 一般的工作时间都要超过12个小时, 然而收入却很一般, 其年收入仅在三万元左右。这样很大程度上使部分教师丧失了工作的动力以及缺乏课堂教学的激情。此外, 还需要充分考虑升学的压力, 学校也很少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 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生活, 造成教师的生活平淡枯燥, 缺乏生活的激情, 这也容易产生职业懈怠的现象。如果一旦教学出现职业懈怠的现象, 教师们就很容易出现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教学过程中缺乏激情、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及缺乏创新等等。

二、构建高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的策略

1. 学生通过充分预习来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课前预习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对课堂教学文本进行充分的阅读, 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去了解学习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会做到忙而不乱, 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去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前预习, 有助于学生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会出现较多的疑问, 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习, 这样会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 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必要的充分预习, 不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激发求知的欲望, 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 活动创新, 活力永驻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就是课堂教学活动。为了能进一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对高中语文课堂活动进行设计时, 需要对每位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同时,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参加语文活动。值得注意的是, 一定要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贴近生活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语文变得更为丰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进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通过课堂来演绎生活的教学目的。此外, 这也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 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独角戏的教学模式, 引导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 课堂成为学生和老师教学互动的舞台, 进一步引导学生真正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人, 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扩大容量, 拓展思维

语文课堂因愉悦而如此美丽 第8篇

那么, 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愉悦, 而富有活力呢?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 从以下几点略做阐述。

一、课堂和协氛围造出来

几千年来, 师道尊严, 师者至上, 拉开了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 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捆住了学生的手足, 使他们的表现亦步亦趋, 畏首畏尾, 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 教师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 站到和学生平等的位置, 尊重学生的人格, 保护学生的自尊, 珍视学生每一次独特的体验。彻底给学生松绑, 让他们放开手脚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不必担心教师的斥责、同学的嘲笑, 因为已没有了让他们感到惧怕的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教师的口头禅应该经常是“是不是可以这样?”“可以吗?”“同意吗?”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 学生觉得轻松、释然。

如在教学像《揠苗助长》《刻舟求剑》这样内容较为浅湿易懂的课文, 可开展“我是小先生”的活动, 即学生之间的互学互教互评。事实证明, 在互学互教互评活动中, 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并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这种形式, 拉近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 教者潜心钻研, 听者全神贯注。有时小先生一句幽默的话:“没办法, 他太急了, 只好把好好的禾苗拔高了, 禾苗不予理会, 从此睡大觉了!” (《揠苗助长》) 或是一个滑稽的小动作, 会引来学生们一阵阵开心的笑声。有时听者一个“刁钻”的问题“临考时的加急复习, 是否也是‘揠苗助长’?六岁就成为神童呢?”也会令教者措手不及, 也正是在此种情况下, 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积极锻炼, 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要求。

二、教师主导情感亮出来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个心里装着学生, 而又能认真解读文本的教师, 一定会充满激情地走进课堂, 会始终和学生共享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试想, 一个带着某种非乐观情绪的教师走进课堂, 势必会把满腹牢骚传给学生, 把内心伤感留给学生, 用偏激的言辞伤害学生, 这将会导致怎样的不良后果?

教师怎样才能拥有激情呢?

首先, 教师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着执着的爱, 对学生充满着爱, 对语文、对生活充满着爱。只有对语文教育满腔热忱的爱, 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天地里做出非凡的业绩。

其次, 语文教师上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熟悉教案, 做文章作者的“知音”, 成竹在胸, 课堂教学中才能自信地用激情洋溢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调、乐观豁达的心胸去传达内容, 怎能不感染学生呢?如果课堂上总是一个语速, 一个腔调, 平铺直叙的语言, 又怎能唤醒学生情感呢?怎能做到有声有色的教学呢?语文课上, 读《长征》, 教师就是豪迈充满乐观主义的毛泽东;讲《黄继光》, 教师就是那无所谓惧, 爱憎分明的爱国英雄;赏《再别康桥》, 教师就是依恋康河, “甘心做一条水草”的徐志摩;析《匆匆》, 教师就成了那感叹岁月蹉跎的朱自清。当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学生, 学生哪有理由不喜欢语文, 哪有理由不为学语文而感到快乐呢!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学生课堂主体动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主人”, 所以学习语文的过程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应当在平等对话的前提下, 教师的激情引导, 课堂教学才具有亲和力, 学生才能够突破胆怯的心理关, 大胆质疑教师巧设的错误障碍, 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激情澎湃地畅所欲言。

如《徐裴鸿励志学画》的教学中, 当讲到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徐裴鸿说话时, 我让学生讨论外国学生为什么说中国人不行?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情感感动了学生, 他们心中涌起了为振新祖国而学习的志向, 在随后的教学中, 师生在读讲和言语中表现出的尽是对徐裴鸿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敬佩和感动, 师生情感与课文情感的交融进入了最佳境界。伴随情的迸发, 伴随为振兴祖国而学习的决心, 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出来, 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就水到渠成, 自然而生了。

再如, 《称象》的教学中, 从课题入手, 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学生提出:“谁称象?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象?称象的结果怎样?”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鼓励他们自己通过读课文去解决问题, 以此完成了课文的教学,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所谓“红杏枝头春意闹”。

四、课堂教学过程活起来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 学生默默无闻地聆听, 整个教学过程就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作单向的信息传递中完成, 没有激情, 没有愉悦, 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感受是不在教师的考虑之中的, 更谈不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了。只有我们的教学能够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因文而异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如教《称象》一课,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拓展学生思维, 我采用故事导入:“从前, 有个孩子叫曹冲, 一天, 他的父亲曹操带着他和官员们去看一头大象, 看着看着, 这时曹操对众官员问谁有办法称出象的重量?官员们议论纷纷, 就是想不出称象的好办法来。突然, 曹冲大声说他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同学们, 曹冲到底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呢?请大家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这样以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 并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 学生学习兴趣一时被激起, 急于想知道曹冲用了什么办法称象, 于是就能兴趣盎然地学文, 激发学生去探索求知。

再如, 在教学《王二小》后, 为了让学生更深层地感受王二小用他还没来及绽放的生命, 为今天的孩子们换来了没有战火燃烧的幸福生活。我采用了音乐渲染法, 让学生闭上眼睛, 然后静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听的过程中把自己假想成王二小, 根据歌曲内容, 做出王二小面对敌人时的神态, 想象出王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 然后让学生轻唱、齐唱、大声唱, 这样拉近了学生与王二小的时代距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活跃课堂气氛, 引起学生情趣。不同的课文, 不同的对象, 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构建愉悦课堂促进语文教学 第9篇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弘扬个性。要建立这种民主关系, 而教师应打破自我权威的崇拜。让学学生生明明白白老老师师也不是无所不知的, 他们才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想法;只有让老师明白在当今时代自己不应再是一桶水而应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 才能降下自身的权威地位向别人学习, 包括向学生学习。有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把“呆板”读成ái bǎn, 这时一位女同学怯生生地举起手, 老师看着这名同学示意她站起来发言, 女孩脸有点红说了句:老师, 这个词原来是按照您这样读, 但按照新的字典注音应该读成dāi bǎn。这时班级静极了, 大家都想老师肯定会来一番驳斥, 但事实却相反, 老师有礼貌地请这位同学坐下, 并慈爱地对全体同学说:谢谢这位同学的提醒, 这说明她在认真听我讲课, 也能够善于钻研, 也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向她学习。正是学生的勇敢才使得教师的知识得到增长, 也正是教师的民主才给了学生自信和尊严。我们应该在课堂中自始至终创设一个优良的宽松环境, 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和精神鼓励, 把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自信心确立起来。

二、积极促进师生互动

如何促进师生互动呢?我觉得对于语文课堂而言, 不是告诉学生“什么”, 而是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什么”, 思考到“什么”。就拿诗歌阅读教学来说, 诗歌阅读教学要突出听和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地位。我认为, 诗歌中的诗味不是讲出来的, 而是让学生品出来的。诗歌就像一杯清茶, 诗歌阅读就像喝茶一样, 诗歌是用最精致的细瓷小碗盛上的龙井, 而不是街头供人解渴的大碗茶。其中的滋味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品出其中的滋味。因此, 语文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直接告诉学生诗中所蕴含的诗味。

要想积极地和学生互动, 还需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所设问题不能太难太深奥, 否则学生很难回答上来。如果设置的问题适中, 学生仍然回答不上来的话, 那就要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不仅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时间, 还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思路慢慢接近答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有些语文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 既不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也不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 就让学生回答, 学生很显然难以回答出来。为了不至于冷场, 教师就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势必会造成语文课堂的枯燥乏味, 气氛不活跃。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通过图、文、声、像等信息, 形象、具体地表现教学内容, 生动、有趣地传授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进行辅助教学, 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 提高语文素养。

如在古诗《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 学生体会其意境是个难点。运用多媒体可以突破这个难点。运用多媒体创设出春江月夜图, 配以中国民乐, 进行吟诵, 以渲染出诗歌特有的意境。在学生大致读懂诗题的基础上, 在屏幕上展现有节奏的配乐范读, 同时, 根据诗歌内容次序在背景上出现相关图像, 并最终完成诗歌意境图。最后, 让学生在反复地吟读中, 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体会欣赏诗歌描绘的意境。

四、实施激励评价,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创建愉悦的语文课堂 第10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审美愉悦;想象力;学习兴趣;文学作品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指出:“教育过程的结果是获得进一步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参与新课改的语文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贯彻实施,使学生既能掌握必要的文学知识,又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审美愉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整体把握文学作品

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魅力,首先在于他的完整性,内容完整、思想完整,情感脉络一以贯之。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对文章整体有所把握。我曾听过两节《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公开课,第一名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分别指出文学的特点、内涵和作用。且不说初一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尚不十分明确,仅就这种肢解文本的方式来说,就是不足取的。而另一位老师则采取整体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向大家推荐自己了解的文学作品,说说喜欢的理由,并以此为契机谈谈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这种侧重文章整体感知的方法,显然要比肢解文章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老师为学生打开这扇文学之门的目的,也就达到一半了。

可见,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我们常说,教材是语文教学之本。其实,说教材是语文教学之门可能更准确一些。每篇经典,并不是硬生生从历史中切割下来的装饰点缀。经典是华夏文化大树上的一朵小花,一颗果实,是长期积累的结晶。教师只有熟悉这棵大树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前因后果,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动机,才能建立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认识。

二、合理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文章中寻找陌生感,把握作者创作意图,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人类认识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新鲜事物的快速感知,但那时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他们感兴趣的部分。这种自发的探索,是不稳定、也无法持续的。语文教学的基础,不可能仅仅建立在这种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

因此,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充分解析,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理性认识,这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例如:在《雷雨》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鲁侍萍:我的眼泪早已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自己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你们家里逼着我,把孩子留在你们家里……天哪!我觉得自己像是在做梦。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难发现,这段文字中的人称代词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由“你”而变成了“你们”,结合语境就能明白,这并非当年周朴园的个人意愿,绝情的是周朴园,但赶走鲁侍萍的却是周家。鲁侍萍不仅对周朴园怀着明显的怨恨,而且与无法无天的周家仇深似海。鲁侍萍的仇恨不仅针对一个始乱终弃的昔日恋人,更是对仗势欺人的资产阶级的血泪控诉!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可以逐步发现文学作品中的魅力:文学作品不仅要有其典型性,更要有代表性。

三、要设计好教学过程,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没有自主思考,学生就不知道语文除了应对考试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用途。其实,语文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门最重要的学科,因为只有这门课,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真正统一。学好这门课,才能为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如何能够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每位老师都会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摸索出一套方法。在这里,我只想说说自己的做法,与大家共勉。

第一,故事情节上留有想象的余地。很多文学作品的结局不是明确展现出来的,而是要读者去发挥主观想象。如《伤逝》《玩偶之家》《孔乙己》等,它们的结局都不是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读者能够根据自己想象续写主人公命运。对于这样的作品,只要教师稍加引导,便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自由的王国里任意驰骋。

第二,思想寓意上留有想象的余地。如课文《三个太阳》,教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色、白色、绿色的太阳分别象征了什么?要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其实作者对这个问题早有定论:红色来自真实的生活,是大自然中太阳的本色;白色象征着南极大陆的一片银装素裹;而绿色则象征在这块看似没有生命的土地上,孕育着无限生机。这样重要的参考资料,教参上为什么只字未提呢?开始,我还颇感遗憾,思考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不讲明画家的创作意图,便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与其让学生背下每一种颜色的象征意义,不如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情境,当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第三,创作手法上留有想象的余地。这种想象既非来自作者的主观意图,也非来自编者的再加工,而是来自老师的精心设计,刻意引导。

例如,我们都知道叙议结合更能凸显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利于表现文章的思想意义,但在学习了莫泊桑的《项链》和泰格特的《窗》之后,学生答案便会有显著变化,叙议结合固然可以直奔主题,但巧妙的情节设计,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独特安排,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就好像带着游客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远看,是云蒸霞蔚,群峰巍峨,这时不妨饱览雄伟的风光,激发人们攀登的壮志;近看,则是青山如织,林壑尤美,这时不妨坐下来一观山间的灵秀;最后,再让学生放飞思想,和他们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天地尽情遨游,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教师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记忆要点,掌握文学知识,并且增强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需求,最大限度地在语文课堂上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和感受。

上一篇:比较优势下一篇:小学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