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类大学生范文

2024-07-13

IT类大学生范文(精选11篇)

IT类大学生 第1篇

一IT类独立学院学生互联网创业现状

IT行业具有智能开发、创意创作、个体与团队作业相结合、工作场所与时间不局限等行业特点, 是利于自主创业的, 也是最易通过自主创业等方式来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在此背景下, 作为一所以IT类专业为发展核心的独立学院, 为了生存与发展, 更加注重以专业为特色、以特色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创新谋发展, 学生更是可以利用专业优势以及院校专业特色, 开展形式多样的互联网创业探索。在国家“互联网+”的政策大环境下, 辅以学校浓厚的互联网创业氛围, 以IT为专业特色的独立院校学生互联网创业呈现出新时期的各种特点以及问题。

1. IT类独立院校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主要领域

第一, 校园服务类。随着“90后”大学生的出现, 该群体更多的着眼点开始趋向于学生群体, 集中于校园生活, 因此大多互联网创业项目也是基于校园生活探索而出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将近60%的学生开发的App项目集中在校园活动、体育健身、旅游服务、学生兼职等领域, 涉及的App项目包括超级课程表、口袋兼职、高校行等。这些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开发为学生群体搭建了更加便捷、方面的信息服务平台, 从而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实现无缝对接。

第二, 社会服务类。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 人们对于免费聊天工具、互联网娱乐等的需求也呈现更多元化的特点, 部分具有创业经验以及一定家庭背景的在校大学生具有相对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这类群体在互联网创业领域中则更加偏向于社会服务类。例如电子商务, 不少大学生依托学生本身的购物特点与需求在这个领域进行创业, 使消费者和经营者无须见面, 通过电子支付等手段进行交易。网络游戏的开发以及由此衍生的下载、播放、截屏等多方面的互联网功能与应用, 也是在校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手段。

2. IT类独立院校学生互联网创业的主要特点

第一, 依托专业优势、专业竞赛, 结合自身兴趣创业。具有IT特色的独立院校培养的IT专业人才是介于重点本科大学以及高职高专之间的既注重理论学习又注重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开发、项目发展上具有相对清晰的定位。近年来, 国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加大了支持力度, 比如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愈演愈烈的创业竞赛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路演、赢取孵化基地、获得风投融资等机会, 从而开启了互联网创业之路。

第二, 具备创业的潜能和实践基础。多数学生在初高中或是大学阶段有过与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 如摆地摊、串宿舍推销、参加直销、卖电话卡等。独立院校学生在动手能力上相对较强, 不拘泥于课本理论知识的束缚, 具有较强的社会敏感度, 善于“推销”自己。这表明独立学院的学生具备创业潜质, 并且在创业实践上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口袋兼职创始人张议云, 15岁便开始人生第一次创业, 在成立极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之前就已经有过三次创业经历。

第三, 学生创新能力强, 创业意识强烈。在创业方面,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 敢于实践, 有相对较强的创业动机。调查显示, 有创业计划并表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进行创业实践的达到七成以上, 既说明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创业意识强烈, 也说明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力量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理念正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可, 鼓励学生创业的相关措施也已凸显成效。

二IT类独立学院学生互联网创业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薄弱, 自主创业成功率相对较低

独立学院学生创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典型的成功创业案例相对较少。以IT为专业特色的独立院校, 在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相对薄弱, 创业团队初始成员主要为有IT专业背景的学生, 而不是优势专业比如管理类或者经济类, 因此创业团队中能够自己独立创出一番事业的学生、具备独到的创业理念的学生相对较少。由于独立院校学生在综合的人文素养上相对缺乏, 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没有谦虚的心态, 加之相应的知识 (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 储备不足, 经验缺乏等原因, 在创业阶段对市场及行业分析、制订营销策略、组建创业团队、预测未来财务状况、筹集创业资金、评估创业风险等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导致创业失败。

2. 学校创业扶持政策滞后, 人才培养理念有待改善

近年来, 教育部先后出台各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扶持政策, 很多高校也通过建立创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提供创业扶持基金等措施, 在校园内营造扶持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但是, 独立院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 面对异军突起的创业大军, 尚未做好未雨绸缪的应对措施, 出台的相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滞后, 创业学院等成立也暂时流于形式而没能真正发挥实际效益, 不能充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体验, 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和动力, 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 学生创业政策知晓率低, 法律法规常识缺乏

独立学院在培养综合型人才上相对吃力, 基本没有法学专业学生或者权威的法学专业教师, 同时又缺乏完善的创业政策普及平台, 不少学生在创业初期面对创业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模块的空白时求助无门, 所以这类年轻的创业群体宁可花一些时间与精力在一些所谓的“潜规则”上, 也不通过正规渠道去解决问题, 这又加剧了政策知晓率低的状况。

4. 缺乏创业经验, 创业融资难

跟传统创业项目一样, 创业资金同样是制约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瓶颈。调查结果表明, 80%以上的学生争取创业资金一般有三个渠道, 一是通过参加各类创业大赛或者接外包项目获得公司运转初期的资金, 二是依靠父母资助, 三是依靠天使投资或者同门师兄弟的公司资金扶持。但大学生创业者通过父母资助、参加创业大赛以及外包项目等途径所获的资金毕竟有限, 而且大学生创业者缺乏企业管理运作经验, 如果没有好的创业项目或创业企业没有盈利, 风险投资公司很难对其投资。因此, 大学生进行互联网创业的最大困难就是融资, 融资是创业的前提, 互联网创业和传统创业一样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三推动IT类独立学院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对策

1. 构建大学生创业个性服务体系, 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学校应该尽快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开设创业课程, 同时纳入学分管理。根据学院实际情况, 建立完善可行的弹性学制, 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同时, 鼓励学校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入驻学校创业学院, 对创业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构建创业政策扶持以及法律咨询平台, 落实工商注册、税费减免、融资服务和财政补贴政策。对于具有创业成果证明的学生, 可以组建导师专家评审组进行免修资格审查答辩, 根据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能力, 给予相关课程的缓考、免听、认定创新创业学分以及相关课程加分等激励政策, 并将优秀合格的创业团队予以推广。

2.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营造良好的自主创业环境

目前各独立院校在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加强师资力量, 提供创业教育所需的硬件设施等的同时, 忽略了对创业团队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规范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调适等的教育工作, 急功近利、诚信缺失等不良创业风气开始频发。因此, 各独立院校在为学生提供良好创业教育硬件设施的同时, 也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平台, 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互联网+”正面创业成功典范, 并将创业道德规范等课程也纳入创业教育体系,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潜能, 引导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 甚至正能量创业。同时为创业团队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专职教师, 帮助学生在创业阶段不断调试心理状态, 防止学生走入歧途, 走进极端创业的泡沫浪潮。

3. 注重学生专业水平与创业能力的同步提升, 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独立院校特别是IT专业人才大学生创业者多数为专才偏才, 这类学生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但是在经济类、行政类以及管理类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相对匮乏, 这种局面将给学生创业初期团队、公司的运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 独立院校一方面要加强相应选修课程体系的完善, 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要积极为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搭建交流学习的良好平台, 促进专业人才之间的互补, 实行导师推荐制, 为创业团队推荐合适的专业人才, 协助学生进行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4. 完善独立院校的激励机制

以IT为专业特色的独立院校专业教师虽然具有相对良好的专业素养, 但是部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却与企业、公司运作等的实际脱节, 因此独立院校可以选择思维活跃的年轻教师参与培训, 并取得相关资质认证, 强化创业专业知识、技能知识、法律知识, 同时提供实践课堂培养学校自己的双师型教师。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在待遇上鼓励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培训的教师, 这样不仅培养了本院校的优秀教师, 也增强了独立院校在未来的竞争力,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结语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处在就业夹缝中的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更应该改变传统的就业意识, 增强自主创业意识, 特别是在“互联网+”理念的引入以及推广的背景下, 在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政策支持下, 以IT为专业特色的独立院校大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具有无可比拟和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由于学校、社会等的扶持力度与自主创业工作之间的不平衡性, 也让学生在互联网创业领域上出现不少问题, 这一切都要求政府、高校、社会要通力合作, 让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成为普遍共识, 将互联网创业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摘要:独立院校由于知名度以及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原因, 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当前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互联网创业已逐渐成为众多具有IT专业特色背景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创业的首选。但由于创业者自身综合素养不高、学校创业教育与自主创业工作不平衡等诸多因素导致学生互联网创业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将深入研究以IT为专业特色的独立院校学生互联网创业的现状, 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IT,独立院校,互联网创业,对策

参考文献

[1]贾丽红、白彦民、魏俊玲.独立学院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才智, 2010 (22) :291

[2]肖军、陈柳.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 (20) :56~60

[3]毕成、吴继.基于移动互联网行业背景的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5 (1) :158~159

交行IT类笔试经验 第2篇

网上很少关于交行(IT类)的笔经,本着造福下一届的精神(其实是为了攒人品)我来说说今天的题目吧,。。

我计算机小硕,报的是地级市的柜员岗位,不知道怎么就被调到IT岗了,而且到了打印准考证的时候,准考证上写了才知道。这点交行貌似太不人性化。。。

晕死。。。。哭死。。。一点专业知识都没复习

考试时间9:00-11:50,两小时五十分钟,最后半个小时60题性格测试,不说了,只说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180题,包括行测+专业知识。

行测具体多少题忘记了,题量,难度都不算太难。这个和金融类的题目应该是一样的。考试过程我偷偷看了下旁边考经济类的同学,起码图表题是一样的图是一样的,其他的我没看清,也没时间看。

那么,干货来了,专业题考什么呢?一句话,涵盖了从大一开始的所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好想很吓人,但是确实如此,不过和计算机考研的题目还是有区别的,

****C++考了3题的样子。给个三五行代码,然后问题,++x,y--之类的.。和软考有点像。

****java考了5题以上。有抽象类,接口,继承,socket等等。。。面向对象思想考得不少,C++和java里都有考到。

****java web考得不少,spring、hibernate都考了,spring和hibernate加起来就有5题了,题目不难,但是都是偏理论的知识,如果你平时知识开发用到spring和hibernate,那估计不会做。

****软件工程比较多,什么进度管理,项目管理之类的都考了。难道是软件工程比较好出题?

差不多,我记得就这些了,总得来说难度不会很大,有些题目是英文的,也不会很难,计算机专业英语而已。

网上说的什么交行知识,时事政治我一题没看到。

最后吐槽几句:

1、监考老师很不专业,开考前大把的时间不签到,开考之后,时间很赶,居然还让大家来签到,而且监考老师偏懒,把签到纸往第一排一给,自己传者签到。

6类春日最IT包 第3篇

潮流提点:

01 野性皮纹

·动物纹路的图案谁说一定是秋冬季节的专宠。在灿烂的春日,动物纹路的包包也能让你野性一回。

02 迷样拼接

·拼接图案的包款在去年的秋冬就非常流行,而09的春夏也不例外。搭配牛仔裤或者随性的服装,街头味道十足。

03 皮革新制

·运用鳄鱼皮、鸵鸟皮等珍贵材质制成的包,拥有强大的气场,适合有品位的高端女性。特别是很多品牌在色彩与款式上做文章,比如彩色的鸵鸟皮、做成褶皱蟒蛇皮等,都让包包在款式上有了更多年轻的气息。

04 品牌个性

·各大牌都推出了带有自己品牌个性的特色包款。如上海滩有中国结的包、MIUMIU 带有编织设计的包、VERSACE带有未来感面料的包包,就看你中意哪一个创意。

05 经典链条

·带有金属链条设计的包包,现在已成某一类的经典。特别是今年FERREGAMO的创新设计,很多细链条组合的包带,很值得细细玩味。

06 “白”无禁忌

IT类大学生 第4篇

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 IT行业作为朝阳产业将会进一步发展, 随之IT类专业的就业竞争将非常激烈, 特别是地方高校的IT专业毕业生, 相对于重点大学、部属高校毕业生整体还是处于劣势, 本文结合常州大学IT类专业的就业情况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分析与建议, 更好地帮助地方高校IT类专业高质量的就业。

一、地方高校IT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一) 就业去向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相对稳定, 就业去向一般是考研, 出国深造, 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 直接就业, 创业这五个主要就业渠道, IT专业考研的同学相对于文科专业偏少, 以常州大学信息数理学院为例, 近三年考研报考率稳定在50%左右, 上线率在15%~20%左右, 相对于文科专业报考率、上线率都偏低;选择出国深造的人数非常少, 近三年每年有1~2人, 国家集中在英美等发达国家, 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学生每年都在增加, 近三年报考率在30%左右, 大部分集中报考中石化等石油化工企业, 这与常州大学学校特性相关, 老牌的石油化工院校, 所以报考比例较高;直接就业主要针对的是去私企、民企等企业就业, 近三年这一比例大概在60%左右, IT类企业还是比较多, 特别是在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 所以IT专业就业岗位需求量不小;大学生创业方面, 近三年学院创业的学生人数不多, 每年1~2人, 基本与出国留学的人数持平;综合分析, 由于出国和创业对经济基础要求高, IT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考研、考公务员和直接就业三个方向。

(二) 就业地区分析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 大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以常州大学信息数理学院毕业生为例, 毕业生集中在长三角。苏南地区, 苏北地区去的人都相对较少, 近三年毕业生60%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 9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地区则受到冷遇。

二、地方高校IT专业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高校扩招,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教育培养质量的下降, 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 参与项目编程等机会较少, 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学时偏少, 对非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不够重视等。

(二) 学生个人能力欠缺和定位模糊

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 专业知识学的不扎实, 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经历等, 自我定位不明晰, 平时也不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 自我感觉良好, 择业期望值较高, 不喜欢去基层、生产一线去工作, 以常州大学信息数理学院毕业生为例, 本科毕业生普遍薪金期望值是4000~4500元, 而目前现在的企业为应届本科生开出的薪金也就是2000~3000元之间, 存在较大的落差。

三、地方高校IT专业就业改进提升措施

针对地方高校IT专业就业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高校、学生个人、政府部门应该密切配合, 多措并举, 多角度多渠道改进和提升目前地方高校IT类专业就业状况。

1) 高校应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 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在不影响其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加大实践课程的学习力度。

以常州大学信息数理学院为例, 探索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多家知名IT企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 在嵌入式培养、学生实习就业方面展开合作, 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除此之外, 常州大学信息数理学院还加强大学生就业联盟建设, 发动毕业班党员同学, 建立就业信息更新与发布制度, 多渠道帮助毕业生就业。学院在日常还非常注重非毕业班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

2) 作为地方高校的IT类专业学生首先要自我定位明确, 要有职业规划, 平时要注重自身能力培养, 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 有机会可以跟专业课老师做项目, 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因为实践经历不仅仅用人单位非常看重, 就是在研究生复试时也是学校关注的重点;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先就业再择业, 要敢于到基层和一线去锻炼。

3) 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充分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消除性别和地域歧视, 为毕业生创造和谐健康的就业环境, 政府也应该多牵头组织公益性的招聘会, 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毕业生就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 涉及到方方面面, 我们要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 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学生本人共同努力, 多措并举, 为毕业生搭建良好平台,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切实提升IT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姚群秀, 王华, 彭亮.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

大学生创业开五家IT连锁店 第5篇

碰到困难时就对自己说:“为家人争光!”

王晶个子瘦瘦小小,却是易族校园IT连锁店的老板,已经有5家店面了。

“大一的时候我就进入了学校的外联部,认识了很多学生会干部,还结识了一些学校社团的组织者。”家里父母开着饭店的王晶很有做生意的想法。开学期间学校里的电话卡总是卖得很火,王晶就从移动公司的朋友那里拿了电话卡,让身边的同学去各个学校卖。

“后来我又用卖电话卡赚的钱进了一批收音机。英语四级要考听力,收音机卖得很不错。”

冬天,王晶还去杭州汽车东站批发手套、围巾、棉拖鞋,到食堂门口卖。“我们学校女生占了70%,我的东西很漂亮,很快就卖完了。”靠着这样的眼光和敏锐的经济头脑,王晶积攒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大二时,王晶在杭州各大电脑城里发过传单,还和电脑城里的商户进行交流。“我的交际能力不断提高,人脉也不断增长,现在我店里的很多货源,就是那时候结识的朋友提供的。”

2007年8月28日,上大三的王晶决定在下沙高校园区开一家数码店。“我的销售渠道已经打开了,对电子产品也比一般人熟悉。”王晶说服了2位同学一起入股,凑了10万元资金。“真正做起来,发现有很多困难。”

“刚开始主要是资金不足,缺少流动资金,我们就想找一家投资公司投资。但是跑了很多家公司,他们都不愿意投资。”王晶把自己的学费投了进去,一个月后才把学费补上。现在王晶的店从杭州下沙高校园区发展到了滨江区、绍兴和湖州。“每家分店我们都占30%的股份,合作的店主都是比较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

“易族电脑”刚开始营业的时候,“店里人手不够,我们就自己跑去做电脑售后服务,有时候晚上10点多还有人打电话过来要求修电脑,所以我们经常晚上11点多才能回学校,翻窗户进寝室。”

给王晶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位阿姨给自己的女儿买电脑,“我和她从12点一直聊到下午两点,她终于愿意买我们的电脑了。但是1年内,我们跑了十多趟为她的电脑重装系统,杀毒。”就是这样真诚的态度,王晶的店越开越多,今年10月1日,易族电脑浙江工商大学形象店开张了。

创业感悟:

IT类大学生 第6篇

高职IT类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种, 所培养的人才将是我们信息时代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按照我国高等教育体制, 高职教育具有典型的职业特色, 人才培养方法为面向职业岗位群专项定位培养;IT类高职人才培养是其中对信息素养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一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是这样的一所专门培养IT制造业和服务业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院校, 下面将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信息基础教育的经验, 谈一下IT类人才信息素养能力的养成方法。

高职IT类人才实际上是三种角色的复合, 包含高等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以及IT类专项教育, 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涵盖上述三者, 又与他们不同, 简单说, 就是要有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特征、职业教育的实用特征和IT类别的特殊要求等几个方面。

信息素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空泛的概念, 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 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简单的说, 就是要:知道信息从哪里来, 知道如何处理信息, 并且能充分合理的利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信息素养不是指你容纳了多少的信息量, 更多的是强调一种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在我校近几年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信息素养能力是作为“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展开的。具体实施情况根据全校学生的专业特色而有所不同, 主要分为:公共信息素养能力养成、专项信息素养能力养成、拓展信息素养能力养成三个组成部分。

1 公共信息素养能力养成

公共信息素养能力是高职IT类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IT行业的特点, 其对人才信息素养能力的要求必须要比别的行业高。对于现在的高中后毕业生, 计算机、手机等电子工具的熟练操作早就不在话下了, 所以信息素养的养成侧重点并不是放在基础操作能力上, 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规范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我校的现行专业设置结构中, 虽然全校均属IT类专业, 但是专业方向是不同的, 所以大一年级开设的公共信息基础类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全校上下的共识是:信息基础类课程是建立好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手段, 规范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有重要影响, 是奠定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IT类人才公共信息素养养成的设置体系是:由学校牵头, 主管教学常务副校长主要负责, 成立信息基础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教务处、计算机学院负责常务工作, 聘请计算机专业高级职称专家为全院课程总负责人, 负责课程体系设置和相关标准的制定, 各分院派专人承担系部课程负责人负责本系部的课程实施, 全院和各系部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保障课程的具体实施, 全院和各系部教学督导负责监督课程的实施效果。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是, 首先以体现高职特色的操作部分知识为引导, 然后逐步展开信息知识体系、信息知识应用、信息知识发展、信息文化等相关内容, 涵盖常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应用、信息知识基础、计算机发展及文化体系、媒体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库、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知识模块。

2 专项信息素养能力养成

专项信息素养能力是在公共信息素养建设基础之上, 由各系部结合各自专业方向, 所开展的特定内容的、必修性质的、带有专业特征的培养体系。举例来说, 计算机学院的学生需要在公共信息基础课之后进入专项课程学习;信息服务学院的学生可能需要进行Office高级应用课程;而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学习计算机制图技术。专项信息素养能力是在基础能力上所进行的进一步提高, 是具有典型职业特色的, 符合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

3 拓展信息素养能力养成

这部分能力的养成采用的是学生自主的主动学习的模式, 主要有学院开始的各类拓展 (选修) 课程体系构成。学校鼓励教师结合各自方向和特长开设各类拓展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和各自发展计划自由的选择课程学习, 学习合格后可获得相关学分。拓展课有学校教务机构统一管理, 并由教学督导机构监督教学执行情况。

4 其他形式的信息素养能力养成

由于我校是信息类高职院校, 所以全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养成模式比较丰富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选择创办店铺 (电子服务类) 、参加老师带领的研究性学习、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学生为项目主持人) 、参与校企合作专项课程、参与企业培训、参与社会服务等来进行。

总体来看, 高职IT类人才培养不能仅以技能培养为最终目的, 信息素养能力的整体发展才是核心;技能的提高可以磨练但是如果信息素养体系没搭建好, 学生毕业以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受到相当大的限制。我们认为, 作为中国职业人才培养主力军的各类职业技术院校, 首先要把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提高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来对待, 而IT类人才培养的标准也要以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素养体系为目的和追求, 对于高职IT类人才要高标准、严要求, 充分创造环境和模式, 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格人才。

摘要:信息素养为现代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极其丰富而又快速流动的时代, 谁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信息, 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高职IT类人才的培养定位具有三重角色的复合性, 在基于职业岗位群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本文着重研究高职IT类人才信息素养能力的适用范围和养成方法。

关键词:职业岗位,高职,IT,人才,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静波.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陈华鹏, 祝俞刚, 沈音乐.高职学生IT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0 (4) .

IT类大学生 第7篇

近年来,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 经济与管理类 (经管类) 专业因其良好的就业形势而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经管类专业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一般而言, 经管类专业, 比如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科学、物流管理、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和电子商务等, 都需要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相关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将这些课程称之为经管类专业IT支撑课程。这些课程一方面是以学校通识课为基础, 另一方面又是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先修课程, 如图1所示。这些课程通常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在授课时, 如何掌握这些IT支撑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是一个相对难以界定的问题:如果讲述的太深入, 会使学生陷入繁琐的计算机知识之中;而如果内容太简略、肤浅, 可能会给后续课程学习带来困难。

山东财经大学是财政部、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重点财经类高校, 担负着为山东省经济建设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重任。山东财经大学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 跨学科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组织管理问题的能力。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 始终将IT支撑课程放在重要地位, 曾多次组织专家论证教学计划, 力求使IT课程真正为经管类人才培养发挥支撑作用。本文旨在就IT支撑课程的实验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2 经管类专业IT支撑课程群体系构建原则

2.1 IT支撑课程群构建

针对经管类专业的特点, 在IT支撑课程群的选择以及相关实验体系的构建中, 充分体现学校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反复论证和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 确立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Java)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主的课程体系, 建立起能够贯通本校所有专业的经管类专业IT支撑课程。其结构如图2所示。

在IT支撑课程群中各课程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相互支撑,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Java) 主要以Java语言为例讲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主要讲述各种常用的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方法以及算法分析初步, 可以使用Java语言进行描述, 该课程在对后续专业课程形成支撑的同时, 还可以对前期开设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有效地巩固和加深。数据库原理与设计主要讲述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及数据库的整个框架体系, 强化理论与应用开发的结合, 重视知识的实用, 跟踪数据库技术发展前沿, 该课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部分内容可以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形成相互支撑。计算机网络则主要讲述网络数据通信基础、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以及简单网络应用程序开发, 在介绍网络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该课程网络应用程序开发部分的内容可以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形成相互支撑。因此, 经管类专业IT支撑课程中各门课程相互衔接, 关联密切, 自成体系。

2.2 实验体系构建的原则

实用性是IT支撑课程群实验体系构建的首要原则, 确保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实用性知识;同时, 还要有别于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这主要体现在:

(1) 适当缩减难度较大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语言的理论性知识;

(2) 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以大量经管类学科的实际应用案例为背景;

(3)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从解决问题入手学习知识点, 并逐步建立知识图谱, 以知识图谱为导航控制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

(4) 包含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最关键的信息技术支撑课程。

其次, 在实验体系整合优化方面, 实现IT课程群的统筹规划, 资源共享。构建时遵循以下原则:

(1) 强调综合实验, 即涉及两门以上课程的实验的比例。在实验规划时, 要和其它课程融合, 尽量多地利用涉及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 强调与经管类专业课程的结合, 真正起到支撑作用。即在实验过程中, 要求逐步地与经管类专业课对接, 为将来学习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3) 强调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即要求开设的实验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3 经管类IT支撑课程群实验体系构建

传统的单一学科的实验教学体系已经很难从自身去求解目前经常遇到的复杂问题, 这需要各课程相互融合, 融会贯通, 一方面整合、合并相同或者相近的基本型、应用型实验项目, 一方面开发设计出涉及多门课程的实验项目。

3.1 以综合实验为主的实验体系构建

在IT支撑课程群实验体系构建中, 根据“夯实IT基础、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总原则, 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组织管理问题的能力为检验标准, 按照重视实践、综合能力的特点, 提出以综合实验为骨干的实验体系构建,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构建了跨课程实验案例库。设计了一些连续性的案例实验、实践环节, 使其能够贯通IT课程群, 并且在每一门课程中实现一个案例的一部分内容, 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具有一定实用性的大型应用系统;

(2) 建立了统一的学生互动平台, 实现了共同的学生互动信息的管理、分析和共享;

(3) 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由于IT课程关系密切, 因此各教学团队在人员组织和知识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交叉, 实现了团队之间以及各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交流, 优势互补。

图3以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为例给出了一个综合实验的构建。该综合实验融合了数据机构、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Java) 等多门课程。可以有效支撑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的多个专业的课程, 其中, 经济学科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贸易经济等5个专业;管理学科包括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工程管理等11个专业。

3.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Java) 的实验体系构建

为了说明IT支撑课程群中每一门实验课程的体系结构, 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Java) 为例给出实验课程的具体内容。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Java) 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和逻辑思维方式进行计算机编程研究;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理论和技能进行一般的计算机项目的分析和判断, 进行编程设计, 解决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在实验体系构建时将实验内容与经管类课程相结合, 构建的实验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4 教学改革与实践情况

近年来, 山东财经大学针对经管类专业IT支撑课程群的建设做了很多有益地尝试, 从教学内容、实验体系、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特别是根据IT类课程的逻辑性较强、微观思维为主的特点, 从经管类学生的学科背景出发, 在横跨不同学科基础上, 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项目, 构建了面向综合能力培养的IT支撑课程群实验教学体系, 总结如下:

(1) 实现了学科融合, 在融合过程中体现出各自学科的优势;

(2) 构建了综合实验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3) 实验课程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 真正起到了“支撑”作用。

总体来看, 整个课程实验体系为经管类学生建立了适合其专业培养目标的完善信息技术基础理论, 同时强调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对学习各专业的后续课程形成了有效支撑。

每学期末, 都要对学生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近五年 (2009-2013) 的教学来看, 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每年参与调查的学生超过8000人, 学生学习兴趣满意度以及成绩高分率情况如图4所示。

在探索经管类专业IT课程群实验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要时时以“支撑”为参照点, 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经管类人才。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还远远不够, 下一步将继续探索一条适合经管类专业的IT支撑课程群实验教学模式。

摘要:经管类专业IT支撑课程群实验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学习各专业的后续课程起到支撑作用。针对如何让经管类学生快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这一问题, 结合山东财经大学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提出构建以跨学科综合实验为主要内容的IT支撑课程群实验体系。从学生反馈以及考试结果来看, 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均取得了较大提高。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IT支撑,实验

参考文献

[1]柯林.经管类专业IT类实验课程体系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2 (08) , pp:222-223.

[2]梁周扬, 吴菊华, 陈恩孝.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广东科技, 2012 (13) , pp.15-16.

[3]吴修国, 陈洁.经管类专业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 2013 (3) , pp.49-51.

[4]彭涛, 鲍有文.任务型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23 (1) , pp:75-77.

IT类大学生 第8篇

2008年9月12日、13日, 中央电视台分别在收视率最高的CCTV-1和CCTV-新闻频道连续4次播出微软windows XP番茄花园版盗版案。与此同时, 力推国产红旗Linux操作系统 (以下简称Linux) 。这必将促使人们 (企业) 更多的关注Linux技术, 从而使Linux技术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Linux与Windows虽然各有千秋, 但两者品质均堪称优秀。Linux倡导自由软件文化, 其代码的开源性决定了它更易于技术共享与技术创新。所谓“自由”, 正如Linux网站的描述“‘free’as in‘free speech’, not as in‘free beer’”, 是指“言论自由”而非“免费啤酒”。但Linux产品的价格优势确实是吸引用户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不足之处是在该平台上奔跑的应用软件还没有发展到像Windows平台上那样巨多 (如网游) , Linux用户群也不像Windows用户那样浩如烟海, 竟达几十亿人。

Linux开源技术由两部分组成:开源代码所表征的公开技术和系统优化、整合、裁剪、工程化所表征的隐形技术。开源技术非常有利于技术的集体开发和团队合作创新, 从而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而不存在技术上的绝对盗版性。正因为如此, 近几年来, 作为源于Unix血统的操作系统, Linux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校务、通讯、嵌入式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 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当然, 即便是未来, Linux也不可能完全取代Windows独占市场, 没有Windows的市场是不精彩的, 但这并不影响Linux的发展和推广。笔者认为, Windows和Linux的关系, 既不可互相替代, 也不可任意缺失。正因如此, 探讨怎样将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技术引入高校教育体系, 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Linux应用构架

关于将Linux技术引入高校IT类专业的问题, 首先应该将纷繁复杂的Linux应用体系分解为若干技术模块, 然后将这些模块与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岗位或岗位群) 对应, 开发出该专业需求的Linux课程体系。目前, 从面向市场Linux技能应用的角度考虑, 可将Linux应用体系分解为四个技术模块:Linux基础应用, Linux网络管理, Linux应用开发, Linux企业架构。

2.1 Linux基础应用

本项应用针对将要使用Linux系统和准备基于Linux系统从事相关网络应用、应用开发、项目部署等工作的人员, 注重其知识性和实用性, 学习掌握Linux系统应用的必备技能, 其主要内容是基于Linux的开源文化, 以及系统的文件架构、基本操作、管理与应用技术。

本项应用可分为“初级操作员”和“高级操作员”两个技术级别。

2.2 Linux网络管理

本项应用针对已经具备了Linux操作基础技能, 计划从事Linux网络与系统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 其主要内容是互联网络常规知识 (如常规网络协议、主要网络服务模块等) 、Linux系统与网络应用技术知识、基于Linux服务器网络的搭建与管理技术。

本项应用可分为“网络管理员”、“网络管理师”两个技术级别。

2.3 Linux应用开发

本项应用针对能够基于Linux平台开发指定任务或功能模块的编程人员, 其主要内容是跨平台的计算机接口技术、程序语言、数据库技术、网络编程技术等。

本项应用可分为“初级程序员”和“系统程序员”两个级别。

2.4 Linux系统企业架构

本项应用针对基于Linux服务器系统平台实现网络可靠性、可用性、延展性及管理性等企业级应用和技术部署的项目服务与管理人员, 其主要内容是商业数据库应用技术、集群技术、中间件技术、项目管理技术。

本项应用可分为“系统开发程序师”和“企业架构师”两个级别。

3. Linux与高校人才培养融合成就

众所周知, 企业出于追求利润的需要, 是新技术的最先应用者, 往往代表了行业技术的发展方向。高校宜与这类企业紧密合作, 实时更新专业和课程, 以保证所授知识技能的前沿性、实用性、准确性。教高[2005]11号文早在2005年就批准了在北大、清华等40所大学建设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以推动国产软件的发展, 实属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教高[2006]16号文明确地指出了高职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 就是校企双方基于典型职业岗位 (群) 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和载体, 共同确定课程教学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只有与行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国内外教育机构建议标准高度融合才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动态的, 应该根据市场技术的变化, 实时更新内容。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将Linux引入职业教育方面, 作了积极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经验。2006年春该院开始与北京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红旗Linux创造者) 合作, 先后有14名教师获取了“红旗认证讲师”资格, 申报了红旗Linux认证考试中心。校企双方还共同建设了四川Linux重点实验室, 共同开发了院级精品课程《Linux应用基础》, 并根据专业 (或专业方向) 选择了不同的Linux应用技术模块, 将Linux课程体系引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Linux应用基础》、《Linux网络管理》、《Linux开发基础》、《Linux高级编程》、《Linux系统裁剪技术》等课程有序推进, 学生能根据不同应用需求自主定制微型Linux系统, 并在其平台上开发出并形成自己的各种应用产品, 由此揭开了操作系统的神秘面纱。通过校企合作, 专业共建, 于2008年12月上旬,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代表队凭借过硬技术一举夺得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主办的“2008‘红旗杯’全国大学生开源软件技术竞赛”特等奖,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 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开源软件的前景与魅力, 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摘要:随着Linux技术的迅猛推广, 必将对高职IT类专业产生技术更新, 给IT类专业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就如何将繁杂的Linux技术引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提出了若干建议。

IT类大学生 第9篇

一、 IT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一, 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不符合实际要求。

对于IT专业的毕业生来说, 要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 问题在于很多毕业生的期望值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和现实的可能。据《IT咨讯导刊》杂志的一个调查报道指出:目前, 毕业生的首选仍然在大城市, 占被调查学生的72%。同时, 毕业生的择业很多集中在相对比较大的企业, 目标过于集中。而县城以下的地方急缺IT类人才, 这里是大量毕业生可以发挥其特长的地方, 可是毕业生根本不愿意去。

第二, 部分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适应发展需要。

由于IT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快, 要求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跟得上知识的更新和社会的需求。可现实中很多院校由于教育体制和教学质量、教育经费等问题, 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的竞争能力就相对较差, 从而导致社会对IT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愈来愈趋向名牌大学或者名牌高职院校, 造成其他普通院校的就业率逐年降低。

第三, 部分毕业生就业心理有问题。

前几年由于IT专业的毕业生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 因而毕业生对IT行业人才供需趋于平衡或饱和的走势缺乏应有的认识, 导致IT专业的学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不强, 心理价位过高。部分学生有业不就, 有约不签, 长期的等待、观望, 试图找到更好的工作, 使就业率迟迟达不到理想水平。

第四, 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偏低。

许多IT专业的学生应变能力不强, 缺乏协调和沟通能力, 文字和口头表达不流畅, 甚至不会写简历, 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他们也不会包装自己, 有些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屡遭失败, 有的学生甚至到5、6个公司去面试都没有被录用, 这部分毕业生就业的战线拉的过长、过缓, 签约率一直处在低谷。

第五, 考取研究生比例太低。

IT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不愿意报考研究生。以某大学计算机专业01级为例, 在校生共有265名, 只有32名报名参加考研的, 只占毕业生总数的12%, 考取率仅占毕业生总数的4%, 特别是05年没有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又延续到06年报考, 这部分毕业生在一年的时间里即不就业, 又不能保证考取研究生, 给就业带来无形的压力。

第六, 毕业生在校求学期间专业知识积累不够。

很多老师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 就是大部分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物质的极大丰富, 学生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足的环境里, 安逸的校园生活导致他们缺乏竞争意识, 不能够居安思危, 在学习上的时间花得太少, 导致毕业后专业知识的缺乏。

二、IT类毕业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结合我校 (广东海洋大学) 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 我们认为解决信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创新学生工作, 应对就业挑战。

针对信息类专业的特点, 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和往届毕业生建立就业网络来沟通就业信息。同时, 建立按专业划分的就业宣传网站, 通过网站来推荐优秀毕业生, 发布就业信息。组织举办模拟招聘会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竞争意识、务实态度。针对信息类专业部分学生迷恋网络、沉溺于计算机游戏等不良行为, 可以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开展专项治理, 建设优良学风。针对毕业生中存在的就业违约现象, 学生工作加强诚信和法律教育, 严格就业协议管理。

2.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学生就业指导要由“一次性指导”转向大学期间“全程指导”, 由“全员指导”转向“专业设计”, 逐步实现长期化、系列化、专业化。针对信息类毕业生的整体情况, 制定针对该类毕业生就业的专业方案。针对IT类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着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待心理、消极就业等现象, 辅导员老师要加强引导, 鼓励学生主动择业,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各种就业安排。此外,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要强化学生的危机和忧患意识教育,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先就业再择业, 鼓励和提倡学生自主刨业。把就业教育贯穿大学四年的始终, 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 设置与就业有关的选修课, 开设各种各样的就业知识讲座, 特别是信息专业学科介绍、市场需求指南和几年以后的就业趋向, 不断调试学生适应市场的程度。

3.学校应及时更改专业课程设置, 以适应发展需要。

由于IT产业的技术更新呈加速度发展趋势, 这就意味着, 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该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 以适应IT产业的技术更新对毕业生的技术要求。

4.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

对信息类专业来说, 要加强数学、英语教学, 强化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鼓励学生选修管理、财经等专业的课程。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学生工作经费中可以考虑拿出一部分设立专项经费, 每学期都开展专业技能、设计创作等学科竞赛,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 还要格外重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例如, 我校软件工程装业实行的导师制, 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每个导师都要承包学生的学业、就业等系统工程, 从大学一年级即开始就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成才计划为就业做好准备, 保障学生能够正常和顺利的完成学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IT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在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是否适应快速发展的IT产业, 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社会需求。从这个角度看, 高校作为教育机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 加强和改善毕业生就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以学生为本, 关键是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责任落实, 要特别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们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好的学生, 更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高校信息类专业如何迎战IT就业“寒流”,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这是众多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辅导员学生工作的角度出发, 对IT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了提高IT类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些工作体会。

关键词:IT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辅导员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关于“计算机教育”的情况与几点认识[J].计算机教育论坛, 2006 (1) :23-24.

IT类大学生 第10篇

关键词:杭州;大学生创业;创业实践教育

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为大学生创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宏观环境。2011年3月,杭州被授予“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被誉为“创业天堂”,杭州大学生也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视创业为一种就业选择,走上了创业之路。据杭州市人力社保局统计,2014年1月-7月,杭州全市新注册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达1004家,较去年同期(812家)增长23.6%,创历史新高。其中,电子商务企业260家,占25.9%;信息软件202家,占20.1%。这与杭州成为我国重要的IT研发基地的特质高度相关。杭州倾力打造硅谷天堂,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了沃土,那么具有IT专业、技术背景的大学生很显然是参与高科技创业的生力军,了解当下IT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优势、困境和需求,从而进一步引导IT专业创业大学生有意识关注且真正参与到技术含量高的创业项目,对于大学生提升创业质量,迈向高端创业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形式,根据办学特色和代表性选取: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四所高校IT类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共回收问卷341份,有效回收率为85.25%,选择IT专业创业学生个案32人。

一、IT專业大学生创业现状

(一)IT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调查的IT专业大学生,56.5%有自主创业意愿,但不明确,8.5%有明确的创业意愿,两者相加的比例高于60%。对于是否开始准备创业,48.5%的大学生表示“愿意,还没有准备,不知道从何处入手”,6.5%的大学生“愿意,正着手进行准备”,4.5%的大学生“愿意,已经在创业中”,9.1%的大学生“不愿意,太有风险”,18.9%的大学生“不愿意,觉得没有创业潜质”,6%的大学生表示“没想过,离自己很远”。根据调查发现,创业意愿存在性别差异,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中,男生达到32.6%,而女生则只有7.4%,男生的创业意愿远远强于女生。创业意愿存在年级差异,年级越高,创业意愿越强烈,而本科生的创业意愿又高于研究生的创业意愿。

(二)IT专业大学生创业动机及项目选择倾向

占受访人数80%学生认为:IT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主要集中在获得创业相关经验、获得财富及创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占受访人数的16.5%认为:是解决就业问题,有3.5%的学生因为工作难找而选择创业。可以发现,当下的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解决就业的需求,更多的是他们具有初生牛犊的一种敢闯敢拼的精神,想创出一番事业的雄心,属于自我价值实现范畴。而关于项目选择倾向的问题,在问卷设计之初,笔者认为IT专业大学生大多会选择与IT专业相关的技术类项目,但在实际的调查发现,在创业和有创业意向的同学中,有63%的大学生选择了开网店、电子商务类,8.5%选择快餐、饮吧等服务业,选择与IT专业相关的创业仅占16.3%。在个体访谈中,已经创业的学生也提到在选择项目方面,主要从事自己感兴趣、成本低、准入门槛低的行业,而选择专业IT相关项目的同学,一般是前期有竞赛积累、有导师、师兄师姐引领更容易入门。创业之初,大学生更多考虑资金和风险问题。而技术创业通常是有核心技术且与人合伙、技术入股为主。

二、大学生对创业实践教育的评价

(一)对开设创业实践课的态度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IT类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持支持态度,“对于是否需要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这一问题,37.8%的同学觉得很有必要开设,可以是培养创业意识、可以是创业相关经验,有53.7%的同学表示可以开设,只有8.5%的同学表示没用、不需要开。在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内容的选择上,57%的同学希望在该课堂上获得创业意识的培养,23%的同学希望在该课堂上获取创业成功或失败案例信息。为什么选择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选项上,有36.4%同学选择了讲授的内容,34.4%选择了讲授形式,19%选择了讲授者,10.2%的同学选择了其他。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是需要的、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的,对于大多数IT专业学生来讲,即使没有选择创业,也不妨具有创业精神,也可以了解创业是怎样的,以后有机会可以尝试;对于选择要创业的学生来说,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同学们对于授课内容和形式是有所期待的,所以在创业相关课程方面,如果一味地讲授理论概念,没有实践经验的内容,不会有好的效果,而形式多样的授课形式才能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

(二)对现有创业实践课的态度

在对高校开设的创业实践课形式调查发现,有23%的学生选择了所在学校没有关于创业方面的课程、讲座和比赛,还有16%的学生选择没有留意、不清楚,61%的同学选择从没参加过此类活动。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校已经采取了创业相关的教育措施,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大、涉及面窄,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学校中是否开设有关创业课程、指导服务措施”、“对学校相关创业指导措施是否满意”、“如果创业,希望学校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对于第一个问题,在校学生中48%的大学生选择没听过、不了解,第二个问题,在创业大学生中得到的满意度很低,34%的创业大学生选择了不满意,21%的创业大学生选择不太满意,这些结果表明了学生对于学校创业教育的相关措施并不是很清楚,而创业的学生在主动寻求学校创业教育指导过程中,并不满意,在访谈中,他们更多地反映了学校的创业支持教育内容多在大三、大四开展,且比较理论化,有一些创业类的讲座,但相对零散,不成系统,很难对创业实践有具体的指导帮助作用。这些问题反映了学校创业实践教育实践支持还不够理想,学校是大学生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可以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支持方面继续探索。

(三)对非课程创业实践教育形式的态度

创业实践教育可以分为课程创业实践教育和非课程创业实践教育两种形式。非课程创业实践教育形式主要是各种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学校创业社团、企业家校友(专家)讲座、网络、电视等媒体、实习或实践等等。学生对非课程创业实践教育的排序从高到低为:53%实习或实践,47%创业计划大赛,41%网络、电视等媒体,36%学校创业社团,31%企业家校友(专家)讲座,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中影响比较大的非课程创业实践教育形式是实习、实践和创业计划大赛、社团,这几种形式都强调了参与实践,无论是否选择创业,参与实践都能让大学生们收获一种创业精神和体验,其中创业计划大赛尤以“挑战杯”影响最大,虽然参与者是少数,但是辐射面非常广,在调查中,参加挑战杯的人是少数,但绝大多数同学都知道挑战杯;而讲座之所以比较靠后,是因为讲座的覆盖面较小,而且不是连续的、系统的,影响面非常有限,如果能够有知名校友、企业家做讲座,成系统也许可以进一步发挥讲座的作用。

三、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创业实践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虽然当前大学生创业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创业教育并没有真正进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去,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只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个部分,没有与学生所学学科知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也缺乏与专业、实践相关的具体结合,所以在学生的调查中,创业实践教育影响非常小。所以当下我们所说的专业课程教育仍然处于一种创新与创业精神的培养,是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以激发、唤醒、引导、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见习、团队训练、创业实践等活动,形成大学生新的创业理念。因此创业教育体系建构需要一个顶层设计,是一个课程体系而非单独一门课。

(二)创业实践教育教师的缺乏

通过调查发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大多是由学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担任,而这些教师并没有系统地对创业有一个具体的学习,通常是经过几次培训或者没有培训就直接上岗,并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而聘请企业导师,一方面,需要學校花大力气去维护关系,另一方面,企业导师时间紧张,大多是以讲座形式而非具体指导。IT专业的任课老师更多的是技术的讲授,缺乏在企业、创业经历,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指导经验不足。

(三)创业实践教育内容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创业实践教育内容不满意主要指向为理论太多,实践太少。个案访谈中,创业学生谈得最多的是学校的创业教育对创业实践帮助不大,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对创业没有实际的接触,提起创业很茫然。他们希望通过实践环节能对创业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或者学校能够搭建与创业者沟通的平台,讲解创业成功、失败的案例,走出校门、看看外面的创业环境、开拓眼界和视野,形成一种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对完善杭州市IT专业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议

根据调查可知,杭州市高校大多数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但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缺乏,而创业教育课程不仅仅是开设一门就业创业课程即可使学生掌握的技能,它应该包括课程教育实践和非课程教育实践。

(一)专业课程教育实践

1.创业课程应贯穿大学全程化

当前的创业课主要集中在大学的三、四年级,而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大学入学开始,贯穿大学四年,学校可以将创业课程以必修为主、选修课为辅,大一、大二可以开设创业意识培养的课程,大三、大四年级可以根据自己兴趣、专业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课内容,并增强创业课程的实习、实践环节,增进学生创业感知与兴趣。另外,加强IT专业与创业市场的联系分析,创业市场广阔,专业的未来前景反过来会促进IT专业学生专业学习。

2.创业课程教师专业化、企业化

由于创业课程是一门新兴事物,各个高校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多是由职业生涯课教师来担任,有些是辅导员兼职担任,教师储备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对称,针对有限的教师数量,可以将课程统一设计,采用大班上理论课,并将班级划分若干个小班,在小班中主要以实践为主,通过案例分析、专家辅导、模拟推演等形式,让创业课程成为一种开放式的体验;引进企业家导师和创客群体,为大学生讲授创业的实践内容,也可以在课程中设置创业计划比赛,邀请企业家导师和创客群体作为评委,点评这些项目的可实施性,让社会力量进入创业课程教育讲师系统,充实创业课教师队伍。

3.创业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创业最终是一种实践,那么创业课程内容一定具有实践性才有活力。可以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将一些实习、实践内容收入课程体系中,在基本理论课程完成后,可以分成若干小班,每个小班给予一个项目,体验从创办、发展、清算的完整过程,发放模拟货币,在课程结束时,分享自己的创业感受,对利润、亏损、运作过程进行总结。

(二)非课程教育实践

1.加大创业计划大赛的影响作用

在个体访谈中发现,参加过“全国创业计划大赛”或者“挑战杯”的IT专业创业者,创业选择方面更倾向于与自己专业相关,而且更容易形成一个由老师、师兄、师姐传帮带的团队,更容易、更顺利在创业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IT专业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全国创业计划大赛,通过积极探索和研发专利技术产品,努力挖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这个过程,使具有技术能力的大学生真正地接触到了营销、市场,切身感受到创业中,市场与技术研发是同样的重要,培养学生学、研、生产相结合的能力,也可以促进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要素,这样的IT专业大学生是高质量创业的生力军。

2.充分发掘学生技术社团的潜力

在调查中发现,各个高校中都有一些以技术为核心的学生社团,比如科学技术协会、信息安全协会等等,这些社团中的学生都是热爱IT技术,动手实践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可以将学生社团与各类创业竞赛相拼接,通过竞赛这一平台将技术人才聚合起来,加大对这些技术性社团的指导力度,配备专门的创业导师,培养这部分同学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教育,可以充分促进IT专业学生进行创业,即使他们不能马上创业,至少都有创业意识,机会成熟,自然会考虑创业,而这批人的创业,也是高质量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搭建创业师友交流平台

杭州是一个创业天堂,聚集着大批的创客(Geek),这些人一方面自己创业,另一方面也不断打造自己的平台和影响力,他们不仅仅是创业,更看重的是创业中的创新精神和企业文化的传播。而每个高校都有着自己宝贵的校友资源,这些人中不乏已经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那么,搭建平台让具有技术背景的大学生与这些创业者、校友进行交流,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创意火花,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实战咨询,能对其创业起到直接、有力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旭东.创业学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婉萍.大学生创业教育及保障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

学,2006.

[3] 王巍.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4.

[4] 赵劲.建立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场域路径分析[J].教

育与职业,2014,(27):123-125.

[5] 李海波.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分析及启示[J].世界教

IT类大学生 第11篇

从现有文献的论述不难发现,同行在对IT产品市场营销的研讨时,往往聚焦于品牌塑造以及营销体系的构建。实则不然,从整体视阈下来看惟有完善了终端控制,才能推动以上两方面的塑造与构建。由此,问题解决的关键仍在于监管产品终端销售的市场情况。

本文首先对终端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终端控制的价值定位。最后,构建终端控制模式。为了简化分析,本文以“手机”代表IT类产品。

1 IT类产品终端市场需求分析

自从我国市场环境于上世纪90年代初转变为买方市场后,有关切合消费者的需求来决定产品的生产便成为企业家们的共同认识。那么对于IT产品而言,终端市场需求又呈现出怎样的情形呢。之所以给出个体和群体两个主体,实则在于中国消费者并未形成较为成熟的购买习惯,对于IT产品的消费则更突出于时尚和炫耀。因此,应在个体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群体分析。

1.1 个体需要偏好分析

以手机产品为例:我国手机产品从本世纪初逐步走向普通民众的生活,其所呈现出的使用价值也从身份、地位的宣示物品,逐渐转变为方便沟通交流的大众物品。随着消费者更加理性的看待手机产品,其需求偏好也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①品位提升型需求。消费者在实施购买行为时,往往更加关注于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其它附加功能。②普通消费型需求。鉴于原有手机产品使用周期的限制,正常更换新的手机产品。③功能扩张型需求。不难理解,随着3G技术的应用使得当前手机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这一客观现实就对年轻消费者带来了新奇的体验,自然就促使他们购买功能更为强大的手机产品。

1.2 群体需求偏好分析

本世纪初,国外大型手机生产企业(如诺基亚)就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消费者的手机需求偏好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显示:相比较于欧美消费者,东亚消费者更加关注于手机的样式、内在的功能项目。这就意味着,在手机产品的群体需求偏好差异化现状下,IT企业针对中国和欧美国家的产品战略管理是不尽相同的。这也就反证出当前诺基亚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失败根源,即以一种傲慢的心态忽视了中国消费者的群体需求偏好。

由上分析不难发现,个体需求偏好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多样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也增大了企业的战略管理难度。但是,就一国消费者的民族性来看,其中仍有许多相似的需求偏好。从而,这也为企业开展无差异营销管理提供了可能。

2演化视角下终端控制的价值定位

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可得,厂商在实施营销活动时不仅面临着自身内环境,还处于更加复杂的外环境之中。由此,厂商若要建立起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终端控制模式,便要求其在营销行为的价值取向上分别符合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的需要。

2.1 厂商的价值判断

①厂商对内环境的价值判断。

这里可在组织资源范畴下来理解厂商内环境,即内环境由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三个要件构成。

②厂商对外环境的价值判断。

厂商面对外环境要么与之共生,要么退出该市场范围。由此可见,在市场需求、竞争、制度等因素影响下,厂商对外环境的价值判断将直接影响厂商对终端控制的定位,以及对中间商的选择;当然,还涉及到是否有必要进入该市场。

2.2 厂商的价值取舍

笔者认为,厂商终端控制模式的构建是由诸多相互联系的步骤构成的。步骤之间在本质上并没有谁轻谁重的区别,只是在特定的动因形态下才呈现出各步骤的不同权重。建立在市场需求导向的基础上,以下两个方面反映出了价值取舍问题。

①厂商对各价值取向的排序。

以“需求方”这一要素为例,面对国内个体和群体消费偏好影响下,IT厂商在内环境价值取向排序上应遵循:人力、财力、物力的逻辑顺序。其理由则在于,国内IT厂商大多属于民营厂商,民营厂商所共存的资金需求约束仍然体现在IT厂商身上;同时,其产品品牌塑造还处于起步阶段,此时应将终端控制的注意力,放置到增强厂商员工市场拓展能力上来。

②厂商对各价值取向的重构。

“重构”意味着组织变革的开始,或者说是组织资源要素重组的开始。如,提高厂商产品开发技术水平。厂商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而人惟有在不断激励的条件下才能充分调动起自身的创新潜能。因此,设计“创新”的绩效体系则显得必要。其中,最为关键的应是激励机制的构建。这样一来,IT产品就在4PS顶端获得市场先机,在技术垄断背景下将优化终端控制效果。

3价值定位指向下的控制模式构建

结合以上所述并在价值定位指向下,这里将从4个方面展开对终端控制模式的构建。

3.1 预算约束下的控制模式

目前我国诸多IT厂商仍面临着较大的资金供给压力,从而在控制终端市场时应遵循预算约束原则。那么这就可能形成一种困境,即预算约束下将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其实不然,理论推论还须与市场实际相结合。本文在终端市场需求分析中已经指出,从大的范围来看国民仍具有很强的消费偏好趋同性。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同质化控制模式下完成大部分的产品信息发布。这些信息便能在平面广告、车载广告等平台上,规模化的向公众发布。最终,满足了预算约束的要求。

3.2 环境适应性的控制模式

本文以我国IT厂商为主体,其在面临市场环境时不仅存在着消费环境,还包括竞争和制度环境。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国内民众对于所列出的手机中: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等国外品牌手机,普遍显示出熟悉以及曾经使用过的反馈信息。结果说明,通过长达10多年的品牌打造,上述手机厂商已经建立起了稳固的顾客忠诚度。笔者建议,本国IT厂商应积极开拓乡镇目标市场。

3.3 人员植根性的控制模式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市场IT产品的品牌塑造具有连续性特征。如,摩托罗拉在上世纪的“传呼机”销售上已经形成了品牌优势,借此优势又提升了它们在手机终端市场上的话语权。而本国IT厂商则不具备这样的历史沿革。因此,即使针对产品品牌的塑造,也需要建立人员植根性的深度控制模式。面对终端控制来说,应强化人员的区域市场植根性,以此来替代运用广告宣传来影响消费偏好的策略。

3.4 产品创新性的控制模式

4PS体系中的顶端便是产品选择,而此处的产品选择更突出它的技术创新性。笔者始终认为,最优化的终端控制模式,应具有这样的逻辑结构:技术创新—品牌号召力—激发市场需求。如,苹果的IPHONE4手机便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基于国内IT产生的实际,目前还应在产品创新上下工夫。应逐渐从模仿转换到更能揣摩国人需求偏好的正轨上来。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笔者从独特的视角对主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的诸多不足也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完善。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4小结

从整体视阈下来看惟有完善了终端控制,才能推动以上两方面的塑造与构建。在构建终端控制模式时应围绕着:预算约束性、环境适应性、人员植根性、产品创新性等四个方面来展开。最优化的终端控制模式,应具有这样的逻辑结构:技术创新—品牌号召力—激发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晓华.浅谈中国IT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策略——以联想集团为例[M].财经界(学术版),2010,(2).

[2]涂晓芊.IT企业营销渠道研究[M].台声新视角,2005,(5).

[3]张耿.IT企业市场营销的知识管理[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IT类大学生】相关文章:

地学类大学生06-05

通信类大学生07-17

师范类大学生07-26

音乐类大学生08-21

电气类大学生08-26

大学生类论文提纲09-12

大学生类论文范文05-13

工科类大学07-17

管理类大学生毕业指导08-08

兽医类大学生管理论文04-26

上一篇:光源节能下一篇:能耗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