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绩效范文

2024-06-18

上市银行绩效范文(精选12篇)

上市银行绩效 第1篇

有关企业不同层级薪酬差距对绩效的影响存在两个不同的理论, 即锦标赛理论与行为理论。竞标赛理论认为, 一个企业连续两个层级之间的薪酬差距如果较大那么会产生更大的提升激励, 因此, 低层员工更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当他们得到提升时会获得这部分差距, 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绩效。行为理论认为, 两个层级之间较高的薪酬差距会导致低层员工的不满情绪, 最终降低企业绩效。究竟上面哪一种理论能够准确阐明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还存在争议。因此在中国背景下研究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 国内有关薪酬差距的文章主要是从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这一角度出发, 而就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研究很少, 仅有的一些关于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文章的样本剔除了银行业这一特殊行业。银行业最为国家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一般企业存在很大差异, 其高管薪酬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银行业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银行绩效的影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薪酬差距理论是否使用于银行这一特殊行业, 如果适用, 会存在怎样的关系。

本文以沪深两市13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 时间跨度为2007~2011年。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为:我国商业银行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与银行绩效存在二次曲线的关系, 薪酬差距对银行绩效存在正向关系, 而当这一差距达到一定值后会对银行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1 文献回顾

有关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主要有锦标赛理论与行为理论, 锦标赛理论认为薪酬差距可以促进企业绩效而行为理论认为这种差距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整合梳理:

(1) 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即支持锦标赛理论

Lazea和Rosen (1981) 提出了锦标赛理论, 认为企业两个相邻层级之间的薪酬差异可以促进低层员工更努力地工作从而促进了企业绩效。Lallemand (2004) 以比利时企业为研究样本, 检验了内部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最终支持了锦标赛理论。刘春、孙亮 (2010) 研究中国国企内部薪酬差异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最后得出国企高管和员工之间的内部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经验证据支持锦标赛理论。宋增基、夏铭、陈开 (2011) 以中国14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 分析了高管薪酬和员工薪酬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得出银行高管间适当的薪酬差异可以提升银行绩效。

(2) 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即支持行为理论

Cowherd和Levine (1992) 提出了行为理论, 他们研究发现, 如果高管的薪酬大大超过普通员工的薪酬, 员工会感到不公平, 从而影响个人以及团队的绩效。Pfeffer和Langton (1993) 以大学内的职工为样本, 结果表明, 学术研究部门薪酬相差越大, 大学职工的满意程度、合作关系以及研究成果都显著下降。Olubunmi等 (2010) 运用美国3121个企业年观察值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高管与普通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生产效率负相关, 并且参与工会人数越多的企业这种负效应越大。张正堂 (2007) 利用我国264家上市公司近4年的相关数据对高管团队核心成员间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论发现, 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符合行为理论的预期。

(3) 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不确定的关系, 既不支持锦标赛理论也不支持行为理论。

不可忽略, 很多研究既不支持锦标赛理论也不支持行为理论。Leonard (1990) , Ang (1998) , Conyon (2001) 等都运用实证得出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不相关。张正堂 (2008) 认为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研究本年的薪酬差距与下一年的绩效的关系, 结果表明, 企业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对企业未来绩效ROA没有显著影响。赵睿 (2012) 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对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 而且这种关系不因企业控股性质与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

鉴于现有理论研究还存在很多争议, 国内对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绩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 特别是研究银行业这一特殊行业的薪酬差距对其绩效影响的文章少之又少, 所以本文选择银行这一行业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变量定义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高管与普通员工薪酬差距对其绩效的影响, 高管—薪酬差距作为解释变量, 银行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 银行规模、治理结构等作为控制变量。本文选用ROE作为银行绩效的衡量指标;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为前三位高管薪酬的平均值与员工平均薪酬的比值, 其中员工的平均薪酬等于资产负债表中年末应付职工薪酬减去年初应付职工薪酬加上现金流量表中当年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之和除以员工总数 (包括银行高管在内) ;银行规模用银行总资产的对数表示;治理结构用董事会规模以及独立董事规模表示;其他的控制变量为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本文相关变量说明见表1。

2.2 数据与样本

本文研究对象为沪深A股13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 分别为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 时间跨度为2007~2011年。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中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中国银行财务研究数据库以及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等。

2.3 研究假设与模型

锦标赛理论认为企业连续两个层次之间薪酬差距会促使低层员工付出努力, 由于在比赛中, 最佳的员工将被提升, 也就是说当这种薪酬差距很大的时, 被提升员工能够得到更多的薪酬。因此, 和上一级的薪酬差距表明了最优秀员工被提升时潜在奖金的大小。

虽然, 企业两个层次之间高的薪酬差异会引起比赛中竞争对手的努力, 但是还有其他因素潜在阻止更高水平的努力。通过较大的薪酬差异来实现高的比赛奖励会造成企业中不同层级员工薪酬的不平等。Fehr和Schmidt (1999) 提出了不公平厌恶的概念, 并提出当一个企业的薪酬分配机制背离公平分配原则的时候, 其代理人会出现负效应。在他们的模型中, 如果工资差距太大, 那么代理人可能不会参与到比赛中, 或者要求更高的薪酬。这些研究表明代理人不仅考虑到自己的薪酬, 还会考虑与其他代理人的薪酬差距。企业中每个层级之间薪酬差异导致了高管与员工薪酬比例较大。因此, 管理人员薪酬与员工薪酬之比较大可能会导致基层员工的不满从而会导致低的生产效率。

总而言之, 有关高管—员工薪酬比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存在两种理论。一方面是锦标赛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公司中连续两个层级之间的薪酬差异较高可以产生更大的提升激励, 因此, 基层员工更愿意努力。另一方面, 行为理论认为:两个层级之间较高的薪酬差异也会导致低层员工的不满情绪, 最终导致低的生产效率。因此, 本文提出本文的假设。

假设:高管—员工薪酬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但这种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后会降低企业绩效, 因此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

本文选用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薪酬差距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回归模型为:

其中, β0表示常数项;β1到β2表示各变量的系数;PAY和PAY2分别表示银行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与薪酬差距的平方;SIZE表示银行规模;BD和ID表示银行董事会与独立董事的规模;CAR和NPL分别表示银行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率;i表示银行编号;t表示年份;ε表示误差项。

3 实证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值为0.300, 最小值为0.037, 平均值为0.168表明银行整体效益较好并且银行之间差异不大;高管与员工薪酬最大值为41.020, 最小值为2.316, 平均值为11.473, 说明, 银行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存在较大差异。

3.2 回归分析

由于模型选用面板数据模型, 因此我们就要区别是采用混合横截面模型、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或者是随机效应的变截距模型。本文运用Hausman检验与F检验来寻找适合本次研究的模型。首先, 先用F检验来区分使用混合横截面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其次, 用Hausman检验来区分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通过Hausam和F检验本文适宜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

注:*、**分别表示在10%和5%水平下显著。

其中回归模型的R2为0.2009;F值为2.0472 (概率为0.06) 。表3结果表明PAY与银行绩效正相关;PAY2与银行绩效负相关;银行规模与银行绩效正相关;董事会规模与银行绩效不相关;独立董事规模与银行绩效正相关;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负相关;不良贷款率与银行绩效不相关。

PAY的回归系数为0.0019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增加一个单位, 银行净资产收益率随之上升0.0019个单位, 但是PAY2的系数为负数, 这就说明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与银行绩效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二次曲线关系, 即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的增加会对银行绩效有一定得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差距的加大反而会抑制银行绩效。这就说明单独的锦标赛与行为理论不能解释中国上市银行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而应该将这两种存在争论的理论结合起来看待薪酬差距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一方面, 根据锦标赛理论薪酬差距对银行绩效有正向影响;另一方面, 根据行为理论, 当这种差距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会对银行绩效有负向影响, 这从两个方面来诠释了银行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对绩效的影响。

此外, 银行规模与银行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说明, 银行规模越大其经营绩效越高;董事会规模与银行绩效不相关, 而独立董事规模与银行绩效正相关, 这说明银行董事会的规模并不影响其经营绩效, 独立董事的规模对绩效有正向影响;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负相关, 这可能是由于较高的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使银行可使用的资金减少从而降低了其绩效;不良贷款率与银行绩效显著不相关, 这说明不良贷款率对银行绩效不存在影响。

4 结语

本文以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 搜集了13家沪深两市A股市场13家商业银行2007~2011年5年的数据, 对商业银行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银行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与银行绩效的关系存在倒U型的关系, 当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增加后对银行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而当这种差距增加到一定值后, 这种差距会反向作用于银行绩效。

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适度的薪酬差距的能够对银行高管有更好的激励作用, 银行也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 其自有资产较少, 属于高负债经营的企业, 在运作经营方面, 银行高管具有重要的低位与责任, 因此作为银行的代理人高管对银行绩效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而对其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对高管起到激励作用。但是, 并不是说这种差距越大越好, 随着差距的加大, 低层员工会感觉到不公平, 会对银行感到不满从而最终会对银行绩效产生负向作用。因此, 银行在设定薪酬机制以及薪酬差距方面要做到适度的原则, 既要对高管起到激励作用又要照顾到普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这样才会对银行绩效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睿.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 2012 (5) .

[2]张正堂, 李欣.高层管理团队核心成员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J].经济管理, 2007 (2) .

[3]张正堂.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对组织未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2008 (9) .

[4]王怀明, 史晓明.高管一员工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8) .

[5]刘春, 孙亮.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来自国企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 2007 (2) .

[6]王永乐, 吴继忠.中华文化背景下薪酬差距对我国企业绩效的影响—兼对锦标赛理论和行为理论适用对象的确认[J].当代财经, 2010 (9) .

[7]Rosen, S.Prizes and Incentive in Elimination Tournamen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76) .

上市银行为银行改制探路 第2篇

改制上市是多数商业银行的目标,而已上市银行的表现

则给予了人们更多的预期―

招商银行作为上市银行首家公布了年报,民生银行也于上月27日公布了年报,两家上市银行20的不俗表现也使人们对银行上市有更多的预期。透过上市银行的表现,人们也关心为何上市银行会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

资产利润强劲增长

据招商银行年报披露,截至去年末,总资产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039亿元,利润创下新高,利润总额达到34.45亿元,较上年增长34.04%;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27.2亿元;不良率3.15%,比年初下降2.84个百分点。民生银行实现净利润13.91亿元,比上年增长近60%。去年9月上市的华夏银行上市以来在资本市场也表现良好,资产规模达到2400多亿元,不良资产率为4%。

上市银行的良好表现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元,增长9.1%。央行近日发布的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报告显示,2003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1万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22万亿元,同比多增8351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中,基建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票据融资居前三位。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上市银行普遍加大了中间业务的开发拓展力度,并取得良好的效益。2003年民生银行债券业务创造的利润与相比增长了20%,并占到银行间市场的.24%。招商银行去年中间业务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收入11亿元,较上年增长57.75%,占总收入的6.89%,比上年增长了0.9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国际业务中间收入53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1%。

资本金补充渠道多元化

上市银行规模的激增,也相应地要求要补充资本金,以达到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的要求。目前五家上市银行都存在强烈的再融资要求,去年,招商银行提出要发行100亿可转换公司债券,引发包括基金在内的流通股股东反对。

上市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补充或扩大方式主要有留存收益转增资本金、增发新股、配股及发行可转换债券。针对上市商业银行普遍资本充足率不足的现状,银监会去年底发出了《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按照《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次级债可以补充银行的附属资本,虽然对提高资本充足率所起的作用有限,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银行的资本基础和投资者的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招商银行大幅修改融资方案,由原来发行100亿可转换公司债券改为发行65亿可转换公司债券,其余35亿靠发行次级债来解决。招行再融资方案的修改考虑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受到市场的欢迎,市场人士分析此方案发行成功可支持招商银行8500亿的资产规模,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除招商银行外,华夏、浦发也都有发行次级债的计划。

而民生银行正在探索的是海外上市的路子,民生银行计划今年发行H股,H股发行成功不仅有助于民生银行成为一家现代化、国际化程度都非常高的商业银行,也可以立竿见影地补充资本金。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相信有更多的上市银行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本和资产的扩张,提高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竞争。

外部监督力量加强

上市银行与非上市银行最大的差别在于上市银行除了要对内部股东负责、接受内部监督之外,还必须对广大投资者负责,接受外部监督。这些外部监督力量来自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媒体等。

作为公众上市银行,资本市场将银行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利益驱动下,机构投资者将深入地研究、密切地关注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为银行提供管理信息与咨询意见,从而有助于提升银行管理水平。

如在招商银行最初的100亿可转债**中,正是流通股股东的强烈反对,才导致这一方案的更改。随着公众更多地持有银行股,社会对银行的经营状况会越来越关心,这种外部力量将推动银行实现更规范的运行。

文/本报记者 赵晓强

作者:赵晓强

上市银行绩效 第3篇

摘 要 本文抽取了14家上市银行为样本,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其经营业绩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通过比较,进而找出商业银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上市银行 因子分析 综合绩效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在金融业中,银行业既是我国金融市场长期以来最基本的融资渠道和工具,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金融中介。所以商业银行经营质量的好坏不但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广大客户的利益甚至社会的稳定。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进而找出商业银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提供一些思路。在现阶段研究多数是利用一些单要素指标,但这些指标所能反映的信息是有限的。而本文想从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和成长性等方面选取指标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因此,本文选择因子分析法。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从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具体讲是从具有一些错综复杂关系系统的经济现象中找出少数几个主要因子,每一个主要因子就代表反映经济变量间相互依赖的经济作用,抓住了这些主要因子就可以较容易地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1.样本和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已经上市的1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样本,从商业银行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和成长性等四个方面入手,选取10个指标,分别是资产利润率、成本收入比、净资产收益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资产负债率,存贷比、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具体数据来源于各上市银行2009年年度报表。

2.数据处理和分析

(1)数据处理。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变量数据的相关矩阵,并得出Bartlet球体检验值和KMO测度值,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中,Bartlett检验值为106.410,p=0.000,说明拒绝该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犯错误的概率为0,该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同时,KMO测度值为0.393,按KMO测度值的判断标准,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因而可以得出结论:观测变量适合用因子分析。

(2)提取公因子。在这里选取的求解因子解的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从表2中看,选取的公因子个数为4时,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9.735%,符合提取公因子的要求。

(3)因子旋转。因子旋转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对提取的公因子赋予经济学意义。下面表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因为斜交旋转放弃了因子之间彼此独立的限制,其实际意义也更容易解释。因此,本文旋转采取的方法是斜交旋转。结果如下表3。

上表3可知,因子1在大多数指标上都有较大的取值,因而可视为综合效益因子;因子2在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上的正载荷较大,因而可视为盈利性因子;因子3中总资产增长率的正载荷较较大,因而可视为成长性指标;因子4在拨备覆盖率上的正载荷较大,因而可视为安全性因子,显然,这4个因子都有较为明显的经济意义。

(4)计算因子得分值。在得出上述四个具有经济意义的因子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四个因子分别对上市银行进行整理排序,最后,计算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四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银行的综合得分F,即

F=(43.25*F1+17.959*F2+16.649*F3+11.877*F4)/89.735

并以此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总绩效进行综合排序。如下表4。

三、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从上表4可以看出上市银行经营绩效的各项排名,并结合各银行2009年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各家上市银行经营业绩各有特色,在盈利性方面排前三甲是深发展、兴业银行、工商银行;在成长性方面排前三甲是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中信银行;在安全性方面排前三甲是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可以看出,盈利性较好的银行大多是拥有规模优势和地理优势,比如工商银行和兴业银行。拥有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综合金融平台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成长性相对较好,比如中信银行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经营稳健的银行安全性要好些。比如浦发银行。

第二,从银行总业绩排名中可以看出,原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总体上要优于改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排在第10位,建设银行排在第12位,工商银行排在第13位.由此可见,由原国有商业银行股份改革上市后,经营业绩相对较其它股份制银行要弱一些,所以改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第三,上市银行经营发展不均衡。从总得分的差值来看,得分高的银行与得分低的银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单个因子所评价的绩效来看,各个商业银行之间同样也存在明显的绩效差别。也就是说,各上市银行都有各自的不足,我国商业银行总体水平还有提高的空间。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研究 第4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而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 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中国金融业, 尤其是商业银行, 面临着国内和国外等各个方面的压力, 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商业银行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改革, 旨在提高经营绩效。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实现息息相关, 因此如何科学进行银行绩效评价至关重要。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种类较多, 主要有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EVA分析法、DEA分析法等。国内外有诸多学者对运用DEA方法对银行绩效做出研究。Anastasios D.Var ias和Stella Sofianopoulou (2012) 采用2009年希腊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 对希腊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银行总资产规模与绩效成正比, 银行可采取兼并和收购政策以提高绩效。丁姗姗 (2009) 采用5家国有商业银行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4~2006年的财务数据, 运用DEA方法, 从银行的盈利状况、资产流动性、未来发展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四个方面对银行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技术效率高与国有商业银行, 规模是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陈传兴, 李宇翔和董银红 (2010) 采用某银行北京支行的4家支行近五年的财务数据, 运用DEA方法, 对该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管理水平和技术进步是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

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 采用DEA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 并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二、实证研究

(一) 样本数据及指标选取

考虑到分析的需要及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选取2009~2012四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并对它们进行实证分析。这16家上市商业银行分别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样本数据均来自各银行2009~2012年的年报。

在模型指标的设计上, 本文将商业银行看作一般的工业企业, 按照一定的投入, 获得一定的产出。使用生产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DEA分析。工业企业通过投入一定的劳动力、资产等进行运作经营, 以获得相应的收入和利润。而银行通过投入一定的净资产、固定资产、劳动力, 并花费一定的营业费用, 以获得一定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因此, 本文研究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时, 选取的输入指标为:净资产、固定资产、员工人数、营业费用, 输入指标为:营业收入、净利润。

(二) 实证结果分析

将研究中所需要的全部数据, 按照银行和年份进行分类, 运用DEAP2.1软件, 对商业银行2009~2012年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钢化处理后, 按照设计的指标体系计算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值, 表1为整理后的结果。

1. 技术效率。

从技术效率来看, 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效率值普遍好于国有商业银行, 规模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效率值低于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 工行表现最好, 四年中有三年技术效率值为1, 建行表现次之, 其技术效率均值为0.958, 高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技术效率均值, 中行、交行、农行表现较差, 四年技术效率均值在16家上市商业银行分别排第15、14、13名。股份制商业银行中, 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规模较小, 表现较差, 技术效率均值低于平均水平, 宁波银行技术效率均值为0.865, 在16家上市商业银行分别排名倒数第一, 北京银行和兴业银行四年技术效率值均为1, 其次, 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有三年技术效率值为1。

2. 纯技术效率。

从纯技术效率来看, 股份制商业银行纯技术效率值略好于国有商业银行。16上市商业银行总体上都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上, 四年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986。光大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纯技术效率均值排名倒数三位, 但都有0.941、0.949、0.952,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四年纯技术效率值均为1。由此看出, 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值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规模效率值较低。

3. 规模效率。

从规模效率来看, 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效率值普遍好于国有商业银行, 规模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效率值低于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 除了中国工商银行有三年规模效率值为1, 其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四年规模效率值均未达到1, 其规模效率均值都低于16家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股份制商业银行中, 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规模较小, 表现较差, 规模效率均值低于平均水平, 宁波银行技术效率均值为0.865, 在16家上市商业银行分别排名倒数第一, 北京银行和兴业银行四年规模效率值均为1。国有商业银行的低规模效率显示出其没有发挥其规模优势, 经营绩效仍有大幅提升的可能,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规模效率虽然整体上高于国有商业银行, 而且经营比较稳定, 经营绩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 尤其是像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等规模较小的银行。

三、结论及建议

整体看来,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要好于国有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同时, 国有商业银行远没有发挥出它的规模优势, 应尽快提高其投入要素的质量。而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 普遍存在规模效率, 应该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 适当扩大经营规模。因此,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改善经营规模、提高员工素质水平, 改善资源配置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合理化业务结构来减小自身的绩效差异, 提高绩效水平。

摘要: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 采用DEA方法, 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 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 并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DEA,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Anastasios D.Varias and Stella Sofianopoulou.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Greek commercial banks using DEA[J].Journal of Applied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2, 4 (4) :183-193.

[2]丁姗姗.基于DEA方法的商业银行绩效研究[J].第三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 2009 (05) .

[3]陈传兴, 李宇翔, 董银红.基于DEA方法的银行业绩效评价初探[J].兰州学刊, 2010 (08) .

股权结构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绩效 第5篇

摘要: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模式,制约着公司内部管理和外部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建议引入机构投资者,由法人股股东担当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对控股股东,形成控制权可竞争的股权模式,应该是符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改革思路。

内部人控制中国的公司治理实践已多年,虽举措不少,收获却一般。正如在中国企业评估协会的一份报告中所显示的,中国前 500强的企业绩效比世界前500强的企业要低得多。在1998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分别是$7.116亿和$3.981百万(In USD),仅占世界500强的0.88%和1.74%。尽管存在其他因素影响国有上市公司的业绩,但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要担当重要的责任。借鉴现有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结果,综合分析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对优化股权结构,改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绩效具有重大意义。

一、理论上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作用

在我们分析股权结构如何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绩效之前,对公司治理机制和股权结构的概念有个清楚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公司治理机制的概念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将公司治理机制看做是由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的一个有机整体是较全面的概念。内部治理机制指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三方面形成的管理和控制关系。因此,完善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的重点在于,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最终保证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而外部治理机制是与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相适应的公司外部管理与控制体系,他们提供企业绩效的信息,评价企业行为和经营者行为的好坏,并通过自发的优胜劣汰机制激励和约束企业及其经营者。一般认为:外部治理结构包括: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即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外部政府治理机制(即政府对一、二级市场的管制)以及外部社会治理机制 (即中介机构的信用制度)等三个方面。

股权结构也有不同的分类。一般来讲,股权结构有两层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股权集中度,即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从这个意义上讲,股权结构有三种类型一是股权高度集中,绝对控股股东一般拥有公司股份的50%以上,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二是股权高度分散,公司没有大股东,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完全分离、单个股东所持股份的比例在10%以下;三是公司拥有较大的相对控股股东,同时还拥有其他大股东,所持股份比例在10%与50%之间。第二个含义则是股权构成,即各个不同背景的股东集团分别持有股份的多少。在我国,就是指国家股东、法人股东及社会公众股东的持股比例。从理论上讲,股权结构可以按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益索取权的分布状况与匹配方式来分类。从这个角度,股权结构可以被区分为控制权不可竞争和控制权可竞争的股权结构两种类型。在控制权可竞争的情况下,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相互匹配的,股东能够并且愿意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实施有效控制;在控制权不可竞争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控股股东的控制地位是锁定的,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作用将被削弱。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它决定了股东结构、股权集中程度以及大股东身份、导致股东行使权力的方式和效果有较大的区别,进而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运作及绩效有较大影响,换句话说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中的内部监督机制直接发生作用;同时,股权结构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受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反过来,股权结构也对外部治理机制产生间接作用。

(一)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内部机制的影响

1.股权结构和股东大会

在控制权可竞争的股权结构模式中,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互匹配,大股东就有动力去向经理层施加压力,促使其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而努力;而在控制权不可竞争的股权结构模式中,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不相匹配,控制股东手中掌握的是廉价投票权,它既无压力也无动力去实施监控,而只会利用手中的权利去实现自己的私利。所以对一个股份制公司而言,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着股东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实施其权利和承担其义务。

2.股权结构与董事会和监事会

股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董事会的人选,在控制权可竞争的股权结构模式中,股东大会决定的董事会能够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而在控制权不可竞争的股权结构模式中,由于占绝对控股地位的股东可以通过垄断董事会人选的决定权来获取对董事会的决定权。因而在此股权结构模式下,中小股东的利益将不能得到保障。股权结构对监事会影响也如此。

3.股权结构与经理层

股权结构对经理层的影响在于是否在经理层存在代理权的竞争。一般认为,股权结构过于分散易造成“内部人控制”,从而代理权竞争机制无法发挥监督作用;而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经理层的.任命被大股东所控制,从而也削弱了代理权的竞争性;相对而言,相对控股股东的存在比较有利于经理层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更换。

总之在控制权可竞争的股权结构下,股东、董事(或监事)和经理层能各司其职,各行其能,形成健康的制衡关系,使公司治理的内部监控机制发挥出来;而在控制权不可竞争的股权结构下,则相反。

(二)股权结构对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为内部治理机制得以有效运行增加了“防火墙”,但即使外部治理机制制订得再完善,如果股权结构畸形,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也会形同虚设。笔者认为,很难说明公司内外部的治理机制谁是因,谁为果。比如,在立法形式上建立了一套外部市场治理机制,随着新股的不断增发或并购,股权结构可能出现过度分散或集中,就易造成公司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得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外部市场治理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另一个例子是,由于“内部人控制”现象,公司的经营者常常为了掩盖个人的私利而需要“花钱买意见”,这就会造成注册会计师在收益和风险的夹缝中进退维谷,使得外部社会治理机制也会被扭曲。

二、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治理绩效作用的实证分析

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的关系,中外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大体分为“股权结构相关论”和“股权结构无关论”(Holdenese and Sheehan,1987通过对拥有绝对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与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的绩效比较,发现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无相关关系),但更多的结果支持了“股权结构相关论”的观点。Jansen and Mechling(1976)认为公司价值取决于内部股东所占股份的比例,这一比例越大

,公司的价值越高。格罗斯曼和哈特 (1980)证明,如果公司股权是高度分散的,股东就缺乏密切监督公司经理人员的足够的热情。Stulz(1988)则建立了一个模型证明,公司价值最初随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后开始下降。 Myeong-Hyeen Cho(1998)采用最小平方回归的方法,对500家制造业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公司价值随内部股东拥有股权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并且认为股权结构是个内生变量。

国内学者高明华,杨静对 2001年的327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股东数的增加,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负面影响逐渐降低;而国家股比例、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和职工股比例四个指标与公司绩效指标变量――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国内学者孙永祥(, 2001),黄祖辉(1999)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经营绩效、收购兼并、代理权竞争、监督四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影响人手,认为与股权高度集中和股权高度分散这两种极端的结构相比,有一种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总体上最有利于四种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因而具有该种股权结构的公司绩效也趋于最大。郑德埕、沈华珊(2002)的研究显示国家股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的经营绩效均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许小平()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国家股比重越高的公司,效益越差;法人股比重越高的公司,效益越好。这些研究都显示并进一步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最显著特征――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弊端。可以说它是造成公司治理结构扭曲,治理绩效低下的直接原因。国有股“一股独大”主要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外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行,下面将就这个问题作具体分析。

三、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症结――国有股“一股独大”

中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原国有企业脱胎而来的。为了满足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有关法规条文的要求,上市公司设置了名义上的多元法人股权结构,国有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同时为了绕过在所有制问题上的认识障碍,做出了国有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的规定。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固化了,这是一种控制权不可竞争的股权模式。再加上国有股的特殊性,这种股权结构模式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更甚于私有经济的可能结果。

根据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公布的统计结果,截至2001年7月30日,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数占总股本的66%,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以及政府机构持股数占总股本的 51.16%,国有股所占比例居绝对统治地位。另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截至1998年底,上市公司不能流通的股权有1664.84亿份,占发行总股数的 65.89%,其中包括国有股865.51亿股、法人股716.17亿股和83.17亿股的职工股。861.93亿股的流通股仅占整个上市公司股份的34.1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从这些数据上看,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症结除了股权的高度集中,并且不能上市流通影响了公司控制权市场功能的发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隐形的――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它影响了公司内外部制衡机制的建立和良性运作,具体表现如下:

(一)股东大会尽管股东大会在中国立法上是非常有力的,事实上,股东大会经常是反映大股东权益的“橡皮图章”,少数权益股东的呼声很少被听到,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较为普遍。例如中国证券报(2000年5月11日)报导了中国股东大会的情景。气氛死气沉沉,内部持股者的数量增多(特别是职工股股东)而外部股东在下降;股东大会的程序也非常机械化――主席或者CEO总是宣读已公布的年报,没有增加任何关于来年的发展、计划、预算和管理目标的讨论;主席或者CEO没有给股东提供问问题的机会,而单请股东们表决;最后,股东本身也很少提问题,表决结果几乎总是100%的支持管理层提出的决议。并且被采访的一些董事拒绝披露年报以外的更多的信息,认为提供给股东的信息越少,他们越不难与股东相处。

造成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消极的原因除了小股东出于时间、交通费和不能影响结果的考虑而有着“搭便车”的现象外,虽然内部职工股东人数增大,但员工的持股比例依然是很低的,平均值只有5.88%,并且各个具体环节包括法律基础、持股量标准、发行价、持股资金来源等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致使其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参与公司管理的目的难以实现。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被控制在国有股股东手中。国有股应发挥大股东对经理层的控制作用,然而国家股是单一的国有资本形式投入到企业中形成的,国家委派官员对企业行使国家股股东的权利,但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的政府官员并非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于是这些官员就会利用手中的廉价股票权,根据自身的利益来选择经营者,从而在代理权的竞争中大肆寻租,而企业的绩效却成为这种代理权竞争机制中的牺牲品。综上所述,股权大量集中在产权残缺、行政负担严重的国家股股东手中,首先造成了大股东监控的无效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大会既没有真正反映国家股东的利益,也不能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二)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内部人控制”现象)

在“一股独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内部人的范围不仅包括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内部职工,还包括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母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由于所有者缺位,内部管理者成为公司事实上的主人,反过来控制公司董事会。管理者甚至可以挑选董事,决定董事的任免。有相当多的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是公司内部管理人员。董事会“内部人控制”是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据抽样调查统计,我国样本公司董事会中执行董事尽管近些年来逐步递减,但目前仍然高达57.4%(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2000)。在这样一个主要由内部执行董事组成的董事会中,期待由下一级执行董事来监督和约束自己的上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显然是不现实的。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频繁的违规行为也反映出了公司监事会地位的不独立和缺乏实质性的监督权。另外,由于国有股占流通股比例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一般是通过股票市场的外部监控功能来实现。但在我国目前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国有股的不能流通阻碍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并且低估了国家的股权。由于股票价格失真,小股东搭便车以及追求短期价差等因素,使股票市场出现了过度投机的现象,使证券市场从外部监控公司治理的功能难以实现。

总的来说,由于“国有股”的特殊性,即产权不明晰,控制权执行者的不确定,监控作用的失效,国有股的“一股独大”使得公司治理的内外部监控机制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把优化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作为突破口来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绩效。

四、政策建议

因国有股“一股独大”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症结,所以

明确国有股的所有者,确立独立的国有股股权行使机构或进行国有股的减持是关键。建议引入机构投资者,由法人股股东担当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对控股股东,形成控制权可竞争的股权模式,应该是符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合理设想。

作者:河南财经学院 张艳芳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并购绩效;因子分析;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4-0111-005

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合称,在经济学上的含义通常可解释为一家企业以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取得另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和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企业往往希望通过并购的途径来实现规模的扩张、利润的增长,但实际上企业并购并不一定能显著提高企业的综合绩效。Healy(1992)对1979—1984年美国最大的50起并购业绩进行研究发现,并购对公司的资产收益率有正向影响。[1]李善民(2002)以1999—2000年在沪深两市出现的349起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发现并购后收购企业的股东财富价值得到增加,但被并购企业股东财富增加不明显。[2]何硕(2009)运用修正了的EVA指标对1998—2000年发生并购行为的213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在进行并购后往往绩效下滑。[3]李田香(2012)采用Tobins Q值法对比分析了556家参与并购的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研究发现民营公司比国有公司的并购绩效更明显。[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啤酒企业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并购。作为国内啤酒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A企业自1994年起开始进行大规模并购,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本文将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并购绩效综合评价体系,从综合绩效得分分析该企业并购绩效变化,并对不同阶段并购绩效动态变化的特征进行评价分析。

一、因子分析数学模型及基本原理

(一)基本概念

因子分析模型中假定每个原始变量由两部分构成: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公共因子是各原始变量所共有的因子,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特殊因子是每个原始变量所特有的因子,表示该变量不能被共同因子解释的部分。[5]

因子分析的理论模型如下:

Xj=aj1F1+aj2F2+aj3F3+…+ajmFm+Uj

(j=1,2,3…p,p为原始变量总数)

可以用矩阵的形式表示为X=AF+U。其中F称为因子,由于它们出现在每个原始变量的线性表达式中,因此称为公共因子。A称为因子载荷矩阵,U称为特殊因子,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

aji(j=1,2,3,...p,i=1,2,3,...m)称为因子载荷,是第j个原始变量在第i个因子上的负荷。因子载荷aji是变量Xj和因子Fi的相关系数,反映了变量Xj与因子Fi的相关程度。因子载荷绝对值越接近1,表明因子Fi与变量Xj的相关性越强。

(二)KMO(Kaiser-Meyer-Oklin)检验

因子分析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原有变量进行浓缩,即将原有变量中的信息重叠部分提取和综合成因子,进而最终实现减少变量个数的目的,因此它要求原有变量之间应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否则,如果原有变量相互独立,相关程度很低,不存在信息重叠,它们不可能有共同因子,那么也就无法将其综合和浓缩,也就无需进行因子分析。

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取样适当性量数。KMO测度的值越高(接近1.0时),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子越多,研究数据适合因子分析。通常认为KMO值达到0.6以上就适宜做因子分析,如果KMO测度的值低于0.5,表明样本偏小,需要扩大样本。

(三)因子旋转与因子得分

通常公共因子提取后,对因子无法作有效的解释,这时需要进行因子旋转,通过坐标变换使因子解的意义更容易解释。旋转的目的在于改变公共因子在各因素负荷量的大小,旋转后使得因子在每个因素的负荷量向0和1两个方向分化,而非旋转前在每个因素的负荷量大小均差不多,这就使对公共因子的命名和解释变得更容易。

经过因子旋转后,原始变量的信息和研究对象的特征可以由公共因子来反映和描述,即公共因子可以由变量的线性组合来显示:

Fii1X1i2X2+…+βipXpi=1,…,m (1)

式(1)称为因子得分函数,值分别为各样本在公共因子上的得分。因子得分函数中变量的个数大于方程的个数,故只能采用回归方法得出估计值。

各样本综合得分为:

Sjj1F1j2F2+…+γjiFijendprint

(j=1,2,...,p;i=1,...,m) (2)

式(2)中γji(j=1,2,...,p;i=1,...,m)为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其值为第i个因子的贡献率与m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之比。

二、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

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一般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能够反映这四个方面能力的财务指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X1)、总资产收益率ROA(X2)、EPS每股盈余(X3)、权益乘数(X4)、流动比率(X5)、速动比率(X6)、资产周转率(X7)、应收账款周转率(X8)、营业收入增长率(X9)、总资产增长率(X10)10个指标来测度A企业1994—2012年各年度综合绩效。

(二)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及贡献率

由于原始数据量纲不统一,故会影响到因子载荷的确定,因此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KMO检验,值为0.619,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来简化变量。表1是因子分析得出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就达到89.9%,即前3个主成分已集中体现了原始数据大部分的信息,因此可以提取3个公共因子。[6]

(三)公共因子命名

为使因子之间的信息更加独立,对因子负荷阵进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旋转后所得矩阵如表2。表2表明,旋转后三个因子在每个变量的负荷量呈现向0和1两个方向分化的趋势,经济含义更加明显。根据表2将指标归类为 3个公共因子:第1个公共因子在指标X1、X2、X3、X7、X8上有较大的载荷,这5项指标是集中反映作为创造价值的经济实体的企业其资产的利用效率与经营效果,因此可以把Fl称为生存因子;第2个公共因子在 X4、X5、X6上有较大载荷,这3项指标集中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可以把F2称为偿债能力因子;第3个公共因子在X9、X10上有较大载荷,这2项指标主要是反映企业的成长能力,因此把F3称为成长能力因子。

(四)因子得分

根据上述因子得分计算公式,计算出A企业1994—2012年在3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表3)。从F1得分可见,该企业生存能力在1996年后开始持续好转(得分一直增加),2002年出现较大增加,表明自2001年后企业生存能力大大增强。从F2得分可见,2001年以前由于大规模的并购,并购活动需要大量资金,故偿债能力逐渐下降(得分持续变小)。2002年后收购步伐开始减慢,偿债能力有所增强(得分开始增加),但2010年后偿债能力出现下降趋势(得分变小)。从F3得分可见,该企业成长性不太稳定,但在2003年以后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说明企业后期的并购已经由前期的粗放型转向注重质量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根据公式(2)计算出历年度该企业综合绩效得分,变化趋势见图1。根据综合绩效得分的变化可把该企业的并购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994—1996年(得分剧烈下降)、1997—2000年(得分基本不变)、2001—2009年(得分持续上升)、2010年至今(得分出现下降)。

三、不同阶段并购绩效的分析评价

(一)第一阶段(1994—1996年),并购导致绩效剧烈下滑

图1表明,1996年以前,A企业综合绩效得分由1994年的0.25下降到1996年的-0.35,综合经营绩效下滑剧烈,其原因主要是:

1.并购路线不清晰,盲目扩张导致企业出现亏损,各项利润指标都剧烈下滑。这一阶段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从1994年的8.67%、6.25%下降到1996年的3.41%、1.96%,每股收益从0.18元/股下降到0.08元/股,并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存货大幅上升,短期偿债风险加大。这一阶段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下降剧烈,从1994年的2.58、1.97下降到1996年的1.67、1.28,说明企业存货逐渐上升,公司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逐渐降低,公司的流动负债相对于流动资产过多,短期偿债能力逐渐减弱。

3.资产利用效率较低,营运能力低下。这一阶段企业总资产周转率一直在0.5左右,总资产平均2年才能周转一次,且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基本都小于10,说明企业营运能力差,资产利用效率低。

(二)第二阶段(1997—2000年),并购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图1表明,1997-2000年,A企业综合经营绩效下滑趋缓,且开始出现回升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

1.并购路线清晰,开始内部整合,盈利能力下降趋缓。这一阶段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从1997年的4.76%、2.90%下降到2000年的4.25%、1.88%,每股收益基本稳定在0.11元/股左右,并购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2.资产利用效率逐渐提升,营运能力增强。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在这一时期持续增加,总资产周转速度明显加快,公司资产营运能力变强。

3.营业收入增长率上升剧烈,成长能力大幅提升。这一阶段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从1997年的1.03%上升到2000年的54.01%,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效益有所改善。

(三)第三阶段(2001—2009年),并购的经营绩效大幅提高

图1表明,2001年以后,A企业综合绩效得分由2001年的-0.72上升到2009年的1.21,综合经营绩效大幅提高,其原因主要是:

1.并购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扩张转型,盈利能力大幅提高。这一阶段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从2001年的3.96%、1.57%上升到2009年的15.25%、9.48%,每股收益由0.1元/股上升到0.93元/股,企业经营绩效大幅提高。endprint

2.并购步伐放缓,偿债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改善。2001年以后,尽管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仍然较低,但却开始持续上升,短期偿债能力逐渐增强。另外,这一阶段公司战略变革的步伐加快,同时资源配置也进一步优化,企业价值链整合力度加大,长期偿债能力明显获得改善。这表现在权益乘数逐渐下降,由2001年的2.93下降到2009年的1.74。

3.资产使用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明显增强。2001年后,总资产周转率持续上升,2009年达到1.32,总资产基本在1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周转一次,说明企业自2001年以来资产管理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资产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另外,2001年以后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大幅提高,2009年达到207.1次,企业管理效率明显增强。

(四)第四阶段(2010至今),并购的经营绩效呈下降趋势

图1表明,2010年以后,A企业综合绩效得分由2010年的1.08下降到2012年的0.87,综合经营绩效出现一定下滑,其原因主要是:

1.并购步伐加快,企业新一轮扩张启动。2010年下半年以来,该企业并购太原嘉禾、杭州西湖,同时在河北石家庄、珠海、福州连江等地开始扩张产能。公司扩张需要资金大量投入,这也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出现轻微下降。这一阶段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从2010年的15.83%、9.7%下降到2012年的14.1%、8.15%。

2.随着企业的新一轮扩张,偿债能力出现一定的下降。2010年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变小,表明短期偿债能力减弱。同时,长期偿债能力也出现弱化倾向,表现在权益乘数逐渐上升,由2010年的1.83上升到2012年的1.85,2011年达到了1.92的高值。

3.资产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开始降低。2010年后,总资产周转率开始下降,应收账款周转率开始上升,表明随着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资产的管理和利用也比较复杂,由此造成企业资产使用效率降低,营运能力变弱。

四、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表明,2001年以前A企业并购是粗放型的,只重视规模的扩大,效益并未得到提高;而2001年后,企业的扩张更强调质量,通过强强并购,改善了产品结构,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体现了公司“实行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的战略,因此经营效益显著增加。可见,虽然并购是调整社会资源配置、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盲目并购实现的资产规模扩大并不能提升企业经营业绩。[7]

(二)对上市公司并购的建议

为提高并购绩效,这里对国内上市公司并购活动提出以下建议:

1.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并购战略

上市公司并购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是追求内涵的提升,而不仅仅是外延和形式上的扩大。并购战略是并购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系统性和长远性的并购战略有助于上市公司理清发展思路,在认清自身弱项的基础上,通过并购别的企业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并购目的。上市公司应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在对公司自身资源、经营状况和行业发展前景进行系统分析后提出自己的并购战略,并要在实践中及时对并购战略进行调整,使其不断完善,更加切合公司自身发展实际和需要。

2.并购前要认真分析和慎重决策

上市公司在并购前一定要慎重。首先,要结合公司制定的并购战略,明确并购的目的,弄清楚到底想并购的是什么,是别的企业的品牌、技术、营销网络,还是其他方面的东西。其次,要根据并购的目的选取目标公司,并对被并购公司的相关方面进行调查,而不能看到企业便宜就盲目并购。再次,要认真考虑并购的各个环节,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并购能够给公司带来最大的利益,并购支付方式的选取等。最后,要对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做出可靠的评估,而且实现这种协同效应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整合、整合需要付出多少成本等,上市公司也都要提前分析。

3. 重视并购后资源整合

上市公司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仅完成了并购目标的一半。如果上市公司在并购后不重视整合,对被兼并企业的技术资源、人才和企业文化、财务管理等方面整合力度较小,那么并购仅是规模的扩张、形式上的合并,将无法发挥协同效应,失去了并购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上市公司并购后必须加强整合,对被兼并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整合,如先进的经营理念、财务与会计的管理整合,产品与市场营销的管理整合,人力资源开发与文化整合等,从而实现自身资源与被并购企业资源的有效结合,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4.加强企业并购的规范、引导和品牌建设

国家要修订《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完善企业法、税法和反垄断法等相关法律,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减少政府对企业并购活动的干涉,鼓励和引导企业基于发展战略考虑的、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产业创新的并购重组行为,使企业达到最大的协同效应,发挥并购应有的作用。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脸面、对外形象,也是消费者认知企业和产品的窗口,品牌带动效应明显。并购后被兼并企业在与母公司保持同一品牌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拥有自己独立的品牌,以提高市场的细分度。[8]

参考文献:

[1]Healy P K.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2,(31):135-175.

[2]李善民,陈玉罡.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J].经济研究,2002,(11):27-35.

[3]何硕.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EVA回报率评价[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01):54-57.

[4]李田香,干胜道,谭顺平.国有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短中期并购绩效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46-150.

[5]项勇,任宏.市场主体创新系统有效运行对策研究[J].理论建设,2012,(04):95-98.

[6]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7]金明.从关联交易规制缺陷探究《公司法》改进之路[J].长白学刊,2012,(06):73-79.

[8]陈守东,张凤元.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理论建设,2012,(01):83-87.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 第7篇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商业银行的上市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并且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实现了上市的要求,并且一个铁的事实就是它们上市后的运作执行绩效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商业银行上市之前和上市之后的运行效果来看,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绩效和经营绩效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一、商业银行上市的实践

商业银行上市问题已成为近几年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加快了上市的速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上市是在逐步进入资本市场的节奏,这也说明金融体制的改革已经被推到经济社会改革的最前端。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上市数量的增多,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已取得了较大成果。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上市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已经超过25万亿元,这就表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金融这个比较大的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商业银行上市的目的一个方面是为了筹集资本;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完善公司的治理并且加快建设公司制度的步伐。

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合计约63.7万亿元,占同期全国贷款余额的61.4%;吸收存款合计85.50万亿元,占同期M2余额的59%;16家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合计9.11万亿元,总市值合计7.62万亿元。从中可以看出,上市商业银行在银行金融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表1)

二、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最早是从深发展银行开始的,商业银行上市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筹集到资本金,为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提供可靠的保障,并且加快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接轨的速度,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当今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上市可以为商业银行的有效经营提供更加广阔和有效的平台。通过对商业银行上市前后经营绩效的分析,能够为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银行监管制度的提升等方面提供有效可行的思路。

(一)商业银行上市前的经营绩效分析。从总体来看,商业银行在上市之前的经营效率是比较低的。银行的利息成本、非利息成本、资本金规模、银行行业因素和一些宏观经济的因素都是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的,其中的行业竞争对手对于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是负的,而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规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是为正的。

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创新,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很多都已经上市了,面对很多的行业竞争对手,各个商业银行都有很大的压力,竞争对手如果势力比较强的话,对一些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会比较大,如果行业的竞争对手比较弱势的话,某些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会比较小一些,商业银行竞争对手的强弱跟商业银行本身的经营效率有很大的相关性。

在不考虑银行监管制度的情况下,行业竞争对银行的经营绩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在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情况下,行业的竞争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是负相关的关系,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可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就不是越好,银行间竞争压力的增大会使得商业银行面对的压力越大,对于提高经营绩效来说并不是有利的帮助,这一点符合银行传统的假说理论和观点。在实际情况下,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那些竞争能力较弱的商业银行会不适应激烈的竞争,从而在激烈的环境下被淘汰出去。

(二)商业银行上市后的经营绩效分析

1、从资本成本角度分析经营绩效。商业银行上市之后的经营效果分析是衡量商业银行上市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比较重要的事情。根据亚洲比较权威的银行业期刊《亚洲银行家》的关于对商业银行进行的排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其中的排行榜上还是比较靠前的,表现还是比较突出的,其中的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在排行榜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从上市总的情况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以后其资产的总额、贷款的余额以及净利润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特别是民生银行,上市时间不是很长,净利润竟然增加了一倍,并且它的不良贷款在所有上市银行中还是很低的。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在上市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净利润也是在不断地增长,不良贷款的数额在不断地下降,在同行业中也是处于领先的地位。虽然一些商业银行在最近一段时间内的经营业绩出现徘徊的阶段,但是它们在刚刚上市的那几年时间里,净利润和不良贷款以及在那段时间内的经营业绩也是比较靠前的。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问题,上市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还是比较有推动作用的。

2、指标分析上市后的经营绩效。商业银行上市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动力,推动了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进程,下面就上市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做一些具体的指标分析。

(1)赢利能力分析。对于一家银行来讲,上市不但能够使银行本身有更多的资本金,还能增加银行的投融资渠道,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上市能够加快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但是也并不是说只要上市就可以给银行带来较多的收益。相反的情况是,上市以后如果经营不当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盈利能力的下降。

(2)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分析。虽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所处的水平是比较高的,但是他的平均水平还是不到百分之十,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是比较低的。资本充足率的大小代表着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与风险的承受能力。如果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是很高的话,就说明该银行的竞争力和承受风险的压力不是很强,当遇到某些特殊的情况时,这些资本充足率低的银行就会承受不了风险的冲击,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我国上市的一些商业银行关于他们的资本充足率问题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内容。

(三)商业银行上市后的经营绩效变化。根据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来分析,上市比较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东的权益的回报率是比较高的。在不同的时间段会有不同的效果出现,但是总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在经济比较波动的时期,商业银行上市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程度,在金融危机过去的一段时期,虽然商业银行上市后资产收益率得到相应的改善,银行盈利指标也相应得到很大的提高,可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是风险控制的指标现在已经超过了预警的信号。(表2)

商业银行上市以后的经营绩效比上市之前的经营绩效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等相对指标也发生了相对的变化。根据一些国际方面的协议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该达到8%,商业银行上市以后,他们的资本充足率大致有了比较大的改善。商业银行通过上市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但是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投资者的投资资金的带动下,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在不断地扩大,而核心的资本不足的问题是商业银行一直都很头疼的问题,商业银行上市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三、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未达到最佳效果的原因

商业银行上市后的绩效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并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下面就商业银行上市后的经营绩效并没有达到最佳效果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股票市场功能的不健全。由于我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时间比较晚,因此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规模不是很大,其资源配置的功能也受到很多的限制,并且在一些上市公司中比较传统的工商业占很大一部分,产业结构功能的调整效率发挥得也不是很好。股票市场是一个比较弱势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股票的价格是比较容易受一些国家政策和内部消息等因素影响的。我国股票市场在国内成立也只是短短的十几年,并没有较深厚的功底,当然会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缺陷,不能有效地规范某些上市公司和一些投资者的行为。在这样的背景状况下,上市商业银行经常会把持续融资和不断地扩大资本金的数量作为比较重要的事情,很少会关心怎样做才更很好地提高经营绩效这个问题,以至于商业银行虽然上市了但是并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数据来源:上市商业银行季报

资料来源:新浪财经

(二)缺乏技术和激励制度的创新。上市商业银行会把通过证券市场渠道筹集来的资金去购买一些固定资产和增加零星的新网点,他们没有把更多的资金用到银行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改革中去。实际上,商业银行拿出一定量的资金去支持新网点及增加银行人员数量的做法是一种比较低层次的扩张手段,虽然也能够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但效果并不是非常的明显。据有关数据显示,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深发展、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5家上市银行的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仍占较高的比例。而美国、日本、英国的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基本在40%以上,一些大的银行则达到50%以上,而花旗银行更是高达80%。此外,在激励制度方面,我国上市银行也没有引入股票期权等薪酬制度,缺乏对经营者的长期激励制度。

(三)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中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对原有金融体系的一个补充,但是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仍占主体地位。由于银行性质的不同,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是很公平的竞争关系。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起步较晚,以至于他们的机构网点很少并且数量也不是很多,在存款资金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也是无法媲美的。在银行的资金运用渠道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国有商业银行有较广的资金运用渠道,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金大部分都安排在了银行贷款方面,因此导致了资产风险的集中性,从而不良贷款形成的概率也是非常的高。

四、提高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建议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在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时,应当全方位分析考虑问题,努力抓住每一个机遇,利用好社会上的资源,推动金融体系更快更好地发展。下面就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完善市场经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完善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可以灵活控制公司的财产权,实现交易领域的自由进出。上市商业银行的股东可以自主选择公司经理层级别的人员配置,经理层如果对其不满意,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取消委托代理。

另外,可以适当的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从供给的角度看,扩大市场包括几层含义:一是增加股票市场中上市企业的数量;二是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在发展原有股票市场的同时,加快其他新品种的发展,最终形成以股票、债券和基金为主,以金融衍生物为辅的多元化金融市场格局;三是增加资本市场层次。目前有更多的企业希望通过股份制改造与资本市场建立关系,因此可考虑在沪深两个全国性的证券市场下建立并完善一批新一级的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形成我国资本市场阶梯式的发展格局。

(二)加快股份制改革和促进股权结构的合理化。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如果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话,就会降低非经营目标在总目标中的权重,也会使银行能够恢复经纪人的本性;如果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股份制改革的话,原有体制所产生的单一产权结构将不被打破,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就不能形成。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应当进行产权改造,根据现有的公司制度要求,可以分步骤地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完善内部法人的治理结构,并设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等相关部门,使得银行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相应地规定一些职责的权利,从而使各个岗位的制度明确并且合理。

(三)健全风险内控机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利益与风险是相互并存的,所以健全风险内控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国有企业风险内控机制不完善还情有可原,毕竟国有企业的风险大都由国家来承担,企业本身并没有太大压力,但是对于股份制上市企业来说,风险需要自身承担,所以要加强风险内控机制建设。对上市商业银行来说,也需要增强风险内控的敏感性,应建立不受地方行政干预、独立审计、信贷审批、风险监管的体系和制度。国内外的一些实施标准其实已经为商业银行标明了一种前进的方向,这些标准可以更有效地监管行业原则。如果上市商业银行没有向该方向努力,只是一味地要求股改和上市而忽略了风险内控管理,这些倾向需要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楮彩云.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天津:天津大学,2005.

[2]王利民.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山东:青岛大学,2005.

[3]胡刚.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管理研究.吉林:吉林大学,2011.

[4]乔忠红.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与化解的思考.金融纵横,2005.32.3.

[5]付婷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划理论及方法探讨.苏盐科技,2012.45.8.

[6]李双杰.我国商业银行上市与绩效的实证研究.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1.

[7]孙建波.我国商业银行上市的绩效分析.中国金融,2010.46.2.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第8篇

关键词:上市商行,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类型

一、引言

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背景下, 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商业银行的各个层面都进行着改革。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的实施优化, 能够在服务质量上得以有效提升, 也只有在安全稳健的银行经营下, 才能有助于我国的经济稳步发展。另外, 这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这一发展环境下, 研究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有利于实际发展。

二、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的内涵分析

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撑的重要部分就是金融行业, 金融行业的中心则就是银行机构, 这就需要加强银行机构的管理, 促进银行的正常化运行。在财务绩效的评价方面进行加强就比较重要, 这能有效的将银行的竞争力得到加强。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而要想使得商业银行能在市场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就要从内部以及外部的环境深度优化, 在各个层面的管理模式也要能得到有效转变。财务绩效评价是通过财务分析技术的应用对商行财务实施全面评价。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是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并对科学财务指标体系的有效利用, 然后结合比较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和程序, 对商行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的公平客观的评价。通过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 就有助于商行的财务运转顺利进行。

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过程中, 要能遵循相应的程序, 这样才能将绩效评价的作用得到有效体现。首先是对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这一环节就要结合商行自身的发展情况, 对评价指标的选择也要能科学性。可将国内和国外的一些评级机构和指标等进行参考, 和商行自身的情况相结合, 构建适应度较好的评价体系。接着, 对财务绩效评价的分析方法选择, 可将因子分析和熵值相结合的方法实施绩效评价。最后就是通过分析之后的结果, 进行提出适当的合理的建议, 来促进商行的财务运行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主成分指标对绩效比较差的银行进行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这样就能够将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的程序得以完善的实施。

三、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的对象内容以及遵循的原则分析

1.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的对象内容分析

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措施的实施, 已经成为理论界以及银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 银行是特殊的行业, 也是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撑的重要机构, 其健康的发展运行就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银行的规模不断的扩大, 也会在利益上能最大化的获得, 但也会有着一些风险存在。这就需要在财务绩效评价方面进行加强, 将银行的治理结构进行完善, 将风险控制能力得到加强。对于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的对象内容方面, 进行评价的时候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主体绩效实施的判断, 这就要能够有评价的主体指标。在进行对评价指标选择过程中, 就要能加入相应的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 然后是评价的标准, 将一些比率性的指标进行标准化的体现。最后阶段就是对评价方法的选择。从这些方面来看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的对象就主要涵盖着评价的体系以及方法。

绩效评价的内容主要是资产价值的评价以及风险的评价, 前者主要是商行经营收益以及在资产的质量发展能力等方面, 是支持商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所以要能对商行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价, 这样才能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而对风险的评价主要是商行资产负债比率相对比较高,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风险, 而对其风险进行评价就比较重要, 能能将商行的运行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

2.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分析

第一, 加强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评价, 有助于促进商行的稳步发展, 在进行评价中也要能遵循相应的原则, 这样才能有助于财务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对财务绩效评价影响的因素比较多, 所以在评价的相应指标要比较多, 这就需要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 能够遵循相应的原则, 才能保障评价的公正和有效。首先在评价的全面性原则层面要能充分重视, 对选择的评价指标要能对商业银行的多层面得到有效反映, 要能从盈利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加强重视, 以及要能够从商行的长远发展上进行考虑, 只有实现了评价的全面性, 才能对商行实际的财务运行情况得到准确反映, 这也有利于商行的进一步发展方案的制定。

第二, 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的独立性原则也要能得到充分重视, 有的评价间是有着相关性的, 而在评价的指标间也有着相独立的含义以及内容。不仅如此, 也要能充分重视财务绩效评价的匹配性原则, 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要能和商行的组织文化发展等各方面是相互匹配的, 这样才能够促进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的科学有效性。

第三, 商业的财务绩效评价还要能对可行性以及可比性的原则充分重视。前者主要是能对财务指标选择上能方便可行, 以及在评价计算的公式要科学准确等。后者则是要能够将选择的评价指标在适用度层面要得到充分的体现, 并且在绩效评价的纵横向的分析比较上要能保障, 这样能够对银行间的不足得到反映。故此, 商行的财务绩效评价要能够将可行性以及可比性的原则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体现, 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保障评价的准确科学性。

四、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的体系类型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1.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的体系类型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的体系类型是多方面的, 其中在盈利性的指标类型上, 商行的盈利与否对其自身在市场中的生存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所以要能在这一体系类型上得到充分重视。在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上, 主要是在商行原来基础上对发展的规模进行的扩大化, 以及其自身在未来的发展潜力等。比较重要的就是从可持续增长率上对商行的内外条件的反映, 对银行综合发展有着反映。还有经营增长的指标, 其中有净利润增长率以及利润总额增长率等几个层面的指标, 通过这些相应的指标就能对商行的财务运行情况得到反映。除此之外, 商行财务绩效评价的体系指标还有资产质量指标以及流动性指标和内部管理指标几个层面。

2.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层面来看, 主要体现在多个层面, 其中在安全性的指标因素层面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就涉及到了资本的充足率以及不良贷款率, 如果不是不良贷款率比较高, 就对商行的财务运行有着很大的压力, 对银行的信誉也会带来相应的影响, 最终就必然会影响商行的财务绩效。除此之外, 商行的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还体现在流动性指标方面, 这就涉及到了流动比率以及存贷比率, 这两个方面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呈现, 就会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带来负面的影响。除此之外, 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还体现在收益稳定性指标因素以及盈利性指标因素层面。

五、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的优化策略

通过加强上市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 就能有助于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提升。笔者结合实际, 对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的优化措施进行了探究, 希望能对实际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深化改革, 创新思想

对上市商行的财务绩效评价进行优化, 就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和完善, 首先要将改革的力度进行深化, 以及从创新思想观念上在实际改革中加以融入。只有经过不断的优化改革, 才能有效的商行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 在价值创造能力上才能得到有效加强。从具体的措施实施来看, 就要能够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形势, 以及对金融监管的局面变化详细观察, 对市场以及顾问咨询市场开拓能力极强, 在新的银行产品的研发层面进行加强。在进行创新改革中, 还要积极的和国际商行的发展相靠拢, 在营销以及理财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

2.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上市商行的财务绩效评价中, 要在风险管理层面进行强化, 构建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预警机制等。这样才能将经营中的风险得到最大化的降低。同时, 对商行的管理组织结构要结合实际进行不断优化, 在商行的内部人员资源的配置上要合理化, 将规模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提升自身的发展竞争力。在治理结构层面也要积极优化合理化的布局, 将差异化的战略要结合实际科学实施。对商行的财务绩效评价发展, 要能充分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只有充分重视风险的管理, 才能有助于商行的市场运行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在发展的安全稳定性方面也能得到有效保证。

3.加强产权改革重组

商行要能将产权改革以及重组改造方面进行积极的推进, 以及将商行的资产质量等进行不断提升, 实施多元化的改革。要能在实际发展中将治理模式能规范化科学化的实施, 对所有权以及经营权的权责界定得到有效明确, 对商行的机构多元化发展得到重视。为能够将商行的财务绩效评价的水平得到有效, 就要结合实际从基础做起。对商行的不良贷款率要能有效降低, 这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着手, 发挥政府的职能, 在行政干预上尽量减少, 从宏观控制的能力上不断加强, 商行在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层面进行优化发展。

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服务

商行的进一步发展, 要能在服务基础层面进行加强, 从而在市场上的发展潜能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呈现。对客户基础要能优化, 从网点服务的质量进行提高, 创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渠道等, 对客户要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从科学技术层面的应用, 将服务质量水平得以有效提升。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需求, 并积极的发展新的客户。不仅如此, 还要能对资产的安全性以及流动性的管理层面进行不断加强, 将流动性的风险识别以及测量控制能力得到有效加强。上市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就要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服务水平上不断提升, 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完善发展, 才能有利于实际经营效率的提升。

5.优化财务绩效评价的方法

对上市商行的财务绩效评价措施的优化实施, 要能从方法上进行创新应用。并要能够充分重视绩效评价方法的应用, 在多种方法的应用下, 才能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得到有效的反映。这就需要对市场价值乘数的方法加以有效应用, 这一方法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乘数对经营单位的占用资产账面价值得以结合, 并对市场价值的期初以及期末的数额加以模拟。在这一绩效评价方法的应用下, 就能够对历史数据的检验准确的表达, 从而有效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进行有效反映。还可将经济增加值的方法加以有效应用, 这一方法的应用主要就是对企业经济利润进行有效增长, 将已经投入的资本回报进行有效提升。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在绩效评价的效果上就会得到良好的呈现。

六、结语

综上所述, 对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的优化实施, 要能和实际的发展相契合, 并要能充分重视策略应用的合理科学性。商业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保障商行的科学良好的发展, 就能有利于国家的经济稳步发展。此次主要从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内涵以及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分析, 然后对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和发展策略结合实际进行了探究, 通过此次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理论研究, 希望能有助于实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宇.浅谈利率市场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J].时代金融, 2015 (17) :26-27.

[2]陈秀杰.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及其控制[J].新经济, 2014 (11) :65-66.

[3]沈荣海, 赵雪蕊.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3 (27) :78-79.

[4]卜振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评价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08) :12-13.

[5]白璐.我国上市及非上市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4 (03) :45-46.

上市银行绩效 第9篇

1.1 理论综述

1.1.1 资本结构对银行治理结构的影响

银行治理结构是一组规范银行相关各方的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 是现代银行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 包括银行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资本结构属于治理结构的重要部分, 同时还决定治理结构的其他方面, 因而其对治理结构的作用是基础性的。资本结构决定了对经理层的约束激励状况, 董事会的设计结构, 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银行治理的积极性等治理结构方面的内容。

1.1.2 银行治理结构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治理结构对银行经营绩效的作用在于:治理结构的构建是为了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核心是解决对经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治理结构决定董事会和经理层是否为实现那些符合股东、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治理结构激励企业更有效的利用资本, 降低代理成本, 提高经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

1.2 文献回顾

目前研究商业银行的文献比较多、呈现出系统化、规范化的特点。但是大部分文章是从影响银行资本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资本结构角度对银行经营绩效分析的文章并不是很多, 而且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童梦等 (2004) 在《银行资本结构与经营效益》中提出了资本结构和经营效益关系的概念, 但主要通过理论阐述, 没有涉及模型和实证研究;何问陶等使用了多因素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回归, 但仅从资本充足率的角度计算了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对我国上市银行收益率变化的影响, 没有涉及资本结构的多项要素。

1.3 实证分析

1.3.1 数据说明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是指商业银行的债务性资金来源与商业银行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之间的比例,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不足, 数据获取存在困难, 也有学者认为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是指商业银行的债务性资金来源与自有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银行的资本结构通常用负债资产比率或负债股权比率来定义, 也就是资产负债率 (DAR) 和产权比率 (DER) 来表示。对于经营绩效的描述本文采用的是净资产收益率 (ROE) 和资产收益率 (ROA) 来表示。其中:资产负债率 (DAR)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产权比率 (DER) :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 资产收益率 (ROA) :净利润/总资产, 净资产收益率 (ROE) :净利润/净资产。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之后对指标进行取舍。

1.3.2 数据的选取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来源于中信建投通达信行情网站, 经过相应计算所得。由于我国上市银行数目相对较少, 所披露的信息有限, 本文只选取了上市的十四家银行的2007年末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四个指标上。

1.3.3 计量检验步骤

由于在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四个指标中我们不确定分别选择那哪个指标作为资本结构和经营绩效的代表, 因此我们对两两指标之间进行计量分析来对变量进行取舍。

(1) 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①数据平稳性检验。

ROE是一阶差分平稳的。

②协整检验。

首先进行协整回归:LS ROE C DAR。然后检验残差的平稳性, 结果显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DAR、ROE之间是协整的。

③误差模型修正。

键入命令:LS DROE C DDAR UHAT1 (-1) , 由于DW=1.21188, 有自相关现象存在, 为了消除自相关键入命令:LS DROE C DDAR UHAT1 (-1) AR (1) , 结果如下:

T检验结果较为理想, 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 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运用和以上一样的计量方法, 结果如下:

①数据平稳性检验。

资产负债率 (DAR) 和资产收益率 (ROA) 平稳性检验:知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收益率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

②协整检验。首先进行协整回归:LS ROE C DAR。然后检验残差的平稳性, 结果显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DAR、ROE之间是协整的。

③误差模型修正。

结果没有通过T检验, 变量关系不显著, 因此我们认为ROA和DAR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3) 产权比率和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和以上的方法相同, 得出产权比率和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的结果没有通过T检验, 可以说明产权比率和资产收益率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

(4) 产权比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该结果T检验通过, 但是DW值经过修正仍然不理想, 产权比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

1.4 计量结果

经过以上的四个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在体现上市银行的资本结构和经营效率的指标中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可以表述为:DROE=0.004+1.50DDAR。

2 结论分析

2.1 合理扩大债务进行经营

资产负债率的确有助于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银行应通过积极扩大债务经营, 但是一方面要做好风险预警机制, 做到两手抓两手都不误。

2.2 通过多渠道补充资本金

商业银行在非理性扩张中蕴藏了各种金融风险, 比如:资产负债不匹配, 效益未随规模同步增长, 风险拨备不足以及资本约束乏力等等。所以商业银行在发展转型中要强化资本管理, 明确发展模式, 选择有约束的理性增长。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可以通过两个道路:分子策略和分母策略。分子策略就大资本金来源, 比如补充核心资本, 吸引战略投资者、上市。分母策略, 实际上就是做小分母, 因为资本是很有限的, 投入就需要回报, 不可能满足无限的业务扩张, 所以必须要调整资产结构。根植于国内金融发展环境, 具有明显较低业务和管理水平的国内商业银行, 应通过战略转型提升内部经营管理能力, 并同时作用于分子和分母, 改善资本约束。

2.3 加强上市银行业务管理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和金融脱媒的逐步显现,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资本约束的影响, 以及经营绩效的考虑, 各行都加强了公司业务的集约化管理, 加强风险资产的发放。与此同时, 迅速兴起的零售业务给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而这也是外资银行入华后竞争的焦点。

2.4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银行的资产质量

不同的资产有不同的风险权重, 因而通过优化资产配置, 改变资产在不同部门中以及不同形态的组合, 特别是控制或降低高风险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 促进高风险资产向低风险资产的转换, 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对于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 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加快剥离和处置进度, 为国有商业银行改善资产质量, 提高资本充足率, 实现稳健经营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胡援成.企业资本结构与效益及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2, (10) .

上市银行绩效 第10篇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 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如今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经济危机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盈利能力的冲击, 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严峻考验, 客户对商业银行服务需求和议价能力的提升, 这些都要求我国上市银行充分的分析自身的经营绩效, 以明晰自身优势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方面。因此, 本文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评价是指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 选取适当的指标, 通过对商业银行某一经营期间的经营数据全面分析, 以做出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析2009年上半年银行经营状况, 从而给银行提高经营绩效, 增强综合竞争力提供依据, 这不仅满足银行提高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提高了银行在国内外行业竞争中的实力。

二、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因子分析与评价

(一) 样本与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的是在国内上市的银行, 根据已提交2009年上半年上报数据, 最终选取了十一家银行, 分别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 根据这十一家银行提交的数据选取了十项指标, 这些指标涵盖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 分别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收入利润率、成本收入比;衡量银行成长能力的净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衡量银行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存贷比;衡量银行营运能力的总资产周转率。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所公布的半年报。

(二) 数据处理

通常为了消除各指标间由于量纲不同可能带来的影响, 应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但由于本文所选取的指标均为比例指标, 并且这十个指标都是正向指标, 因此本文所采取的数据不需标准化处理。

(三) 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

本文采用SPSS13.0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得出的相关系数矩阵和各个相关系数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可知, 十项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因此有必要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因子。

根据提取主成分分析的原则, 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0%-85%, 特征根大于1。

根据表1反映的数值, 前4个因子的方差贡献都大于1, 且累计方差贡献率占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6.038%,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85%的区间, 反映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因此选取四个主成分。

(四)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为了对提取的主成分代表的经济意义进行解释, 对因子进行旋转, 本文采取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如表2

根据表2可知, 主因子F1对净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的载荷比较大, 这三项主要反映了银行的成长能力, 因此可将F1定为成长因子;F2对收入利润率、成本收入比的载荷比较大, 这两项反映的是银行的盈利能力, 因可将F2定为盈利因子;F3对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的载荷比较大, 这三项反映银行的盈利和运营能力, 可将F3定为营运因子;F4对流动比例、存贷比载荷比较大, 这两项反映的是银行的偿债能力, 因此可将F4定为偿债因子。

根据表2中各个主因子在每个指标上的得分做权重, 则四个主因子的表达式如下:

(五) 因子得分

根据各主成分的得分的乘以个主成分的权重, 即三个主成分的贡献率, 即可得到各银行的综合得分。

(六) 综合得分分析

第一, 较早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绩效方面优于改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从得出的综合排位可以看出, 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民生银行, 而国有银行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综合排名都相对靠后。

第二,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较快, 从综合排名可以看出, 南京银行、北京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综合排名靠前, 表现出较强的综合实力。

第三, 各上市银行在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 营运能力差异较大, 由综合评价可看出各家银行的差距很大, 综合得分较高的有南京银行, 民生银行, 交通银行等, 十一家银行中九家银行得分为正。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得分为负, 分值相差极大。而从成长能力看, 南京银行、民生银行、浦东银行的盈利能力表现优异;从盈利能力看, 北京银行、南京银行、浦东发展银行表现优异;从营运能力看, 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表现优异;从偿债能力看, 南京银行、工商银行、北京银行表现优异。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十一家上市的商业银行2009年上半年的经营数据分析, 得出各银行的经营绩效综合水平及排名, 但是由于有些银行尚未提交半年报, 无法得到经营的数据, 所以样本和指标的选择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会对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带来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 本研究应该从以下二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对于样本的选择要全面, 我国现上市的商业银行数量不断增多, 研究的难度也相对加大, 但是对结果的准确性给予了保证。第二, 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绩效的评价, 数据的选取不只从财务指标着手, 更应增加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准确科学的评价, 在以后的研究中会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李靖, 邓晶.主成分分析在上市银行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 2009 (9)

[2]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3]林基吉, 余峰.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J].经济师, 2009 (10)

[4]谭磊, 张旭.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银行经营绩效评价[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9 (4)

2011中国民营上市企业绩效报告 第11篇

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明确指出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由于根源上的体制机制障碍并未解除,人们对“新36条”是否能落到实处还存有疑虑。但无论如何,这一新政策的出台,都为民营经济进入重要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契机。民营上市企业作为诸多民营企业中规模较大、经营水平相对较高的企业,在2010年又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呢?下面我们将以中国民营上市企业为样本,从企业层面分析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

盈利水平增长落后于营业收入增长

2010年,样本中民营上市企业总营业收入达到37220.94亿元,平均营业收入为25.37亿元,比2009年分别增长了73.65%和11.13%。从2007年到2010年,样本民营上市企业的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46%,较2009年13.04%的营收增长率有很大增长。该指标在继2008年小幅下挫和2009年大幅下滑后,终于有了大幅回升,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形势的好转,另一方面也因为今年样本和以往相比,出现了更多高成长性创业板上市公司。

从净利润来看,由于样本中民营上市企业数量增加,样本民营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总额大幅增加,达到3910.80亿元,但平均净利润为2.66亿元,和2009年2.54亿元的平均净利润相比,增加幅度不足5%。简单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8.52%,与2009年相比也基本持平。在社会贡献方面,2010年A股民营上市企业工资与税收支出总额为2405.54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工资与税收支出额为2.24亿元,与2009年1444.89亿元的工资与税收支出总额、2.17亿元的平均工资与税收支出额相比,略有增长。根据2011年6月30日的收盘价,民营上市企业的总市值为99959.63亿元,平均市值为66.64亿元(表1)。

民企运营能力优于国企

从规模来看,我国民营上市企业远小于国有上市企业。A股国有上市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达到147.02亿元,而民营上市企业平均数仅为25.37亿元,仅为国有上市企业的17%;国有上市企业的平均净利润为14.04亿元,而民营上市企业平均净利润为2.66亿元,不足国有上市企业的1/5。国有上市企业的平均市值为190.01亿元,而民营上市企业平均市值为66.64亿元。

在盈利能力方面,201O年民营上市企业和国有上市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基本相当,分别为14.11%和14.77%,但民营上市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却是国有上市企业的两倍多。这说明企业民营上市企业的财务杠杆远小于国有上市企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事实。

2010年,国有上市企业工资与税收总支出20777.38亿元,而同期民营上市企业支出量为2405.47亿元。平均而言,每个国有上市企业支出的工资与税收为20.04亿元,每个民营上市企业支出的工资与税收仅为2.24亿元。国有上市企业的工资与税收无论是总量还是平均数均明显高于民营上市企业。由于国有企业数量多、规模大,为排除企业数量、规模的影响,我们进一步使用工资与税收总额与营业收入之比来衡量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民营上市企业和国有上市企业的“工资与税收/营业收入”分别为10.44%、13.63%(表2),这说明去除规模的影响,民营上市企业所做的社会贡献仍落后于国有上市企业。

通过杜邦三项分解来分析和对比民营上市企业和A股国有企业。可以看出,民营上市企业的平均销售收益率为10.77%,略高于国有上市企业的9.55%,而在平均销售周转率等方面,民营上市企业明显优于国有上市企业,这说明民营上市企业在运营能力方面超过了国有上市企业。由于国有上市企业能更好地运用债务融资,民营上市企业的平均财务杠杆远远低于国有上市企业(表3)。

海外上市民企盈利能力更强

进一步比较海外上市民企(主要是指香港和美国资本市场)和内地上市民企的绩效。从规模来看,海外上市民企的平均营业收入为38.35亿元,远高于内地上市民企的21.45亿元,这反映出海外上市对于企业规模有更高的要求。海外上市民企营业收入总额为15148.85亿元,内地上市民企为23033.25亿元,这主要是由于内地上市民企数量更多造成的。从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来看,海外上市民企也远高于内地上市民企,分别为25.65%,20.42%(表4),但差距比去年有所缩小。从盈利能力来看,内地民营上市企业也逊色于海外民营企业。2010年内地民营企业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3.15%和12.80%,低于同期海外民营企业的4.04%和16.01%。

创业板民企成长性高

今年样本的一个显著变化是A股创业板民营企业数量增多,去年为52家,今年新增172家,达到224家。作为新生力量的创业板民企从数量上已不容忽视,我们将其与主板和中小板民企的绩效进行对比(表5),以获得对创业板民企更深的了解。

结果可见,A股创业板企业虽然在规模上还比较小,但表现出了很高的成长性,这从它们接近40%的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可见一斑。在盈利方面,创业板民企、主板和中小板民企的加权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分别是7.48%和3.01%,说明创业板民企的运营能力也远高于主板和中小板民企。但由于创业板民企规模小,更难获得银行信贷的青睐,所以其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远低于主板和中小板民企。在社会贡献方面,虽然创业板民企的平均工资和税收较低,但去除规模因素的影响,其工资和税收与营业总收入的比例高于主板和中小板民企。

2010年中国民营上市企业整体上保持了平稳甚至加速发展的态势。从营业收入来看,民营上市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上市企业盈利水平的增长却落后于营业收入的增长。

EVA在上市银行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第12篇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资本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债务资本, 一种是权益资本。企业在筹集资本的过程中, 无论是哪种来源, 都要对资本成本进行分析, 以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以最低的资金成本来实现经营所需的资本。但是, 传统的业绩衡量以会计利润为核心, 而会计利润只考虑以债务融资成本, 忽略了股权资本的成本, 从而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企业投资决策的正确性。1982年美国Stem Stewart咨询公司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提出了经济增加值 (EVA) 的价值管理体系。当前, 以EVA为核心的企业绩效评价管理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等国际知名银行证实了EVA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

EVA (经济增加值) 又称为经济利润, 是经营所得在支付所有成本之后的剩余部分。具体而言, EVA就是指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 (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之和) 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这一差额是正数, 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 创造了财富;反之, 则表示企业发生价值损失。

二、EVA与传统会计利润的区别

EVA与传统会计利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考虑了机会成本。会计利润是指经营所得减去所有经营投入后的剩余部分, 只考虑了实际发生的支出。而EVA考虑了投入所产生的机会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为某项经济活动投入的资源如果用于其他活动所能争取的回报。从而认识到资本的投入使用也是有成本的, 因此要运用EVA, 首先必须确定投入的资本成本, 通常也称为必要报酬率。这是为了补偿投资者所认知的风险而需要的最低报酬率,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银行、甚至是银行内部不同的项目的必要报酬率是不同的。传统的会计盈利实际上总是高估了利润, 对于权益资本成本并未进行补偿。即使从财务报告中看到净利润在增长, 也并不能简单地判断公司的价值在增长。只有当企业获得的利润补偿了所有资本成本时, 才是真正盈利的。

三、EVA评价模型

EVA的具体计算公式是根据银行的组织形式、经营战略目标以及资产规模来制定的。在数值上表现为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扣除全部成本 (包括债务和股权成本) 后的净值。计算公式:

EVA=税后营业利润-全部资产成本=NAPOT-COC=NOPAT-WACC×TC

其中:NAPOT=税后利润总额+贷款呆账准备的本年变化数+坏账准备的本年变化数+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本年变化数+/-营业外支出 (收入) -/+税率×营业外支出 (收入)

TC=股东权益+年末的带宽呆账准备+年末的坏账准备+年末的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累计营业外支出 (收入)

WACC=权益资本成本率=无风险收益率+B×市场风险溢价

REVA回报率=EVA/总资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总资本

四、EVA在上市银行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银行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经营目标同样也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所以同样需要明确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来反映股东价值的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完成, 不断完善的上市银行治理结构和信息支持系统为EVA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国内上市银行有使用EVA方法的市场需求。2004年3月, 我国银监会正式实施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这一办法的实施对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也使资本金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的稀缺资源, 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对于国内上市银行而言, 虽然可以通过上市来筹集资金, 有效缓解银行资本金的压力, 但公众投资者显然会对其投资回报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促使银行必须建立起与股东回报最大化原则相协调一致的考核办法, 快速实现由利润管理向价值管理的转变, 而EVA绩效评价方法正好能满足这一需要。

国内上市银行具备使用EVA方法的环境及经济条件。EVA方法已经受到国内银行业的普遍重视,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EVA在银行业的推广应用赢得了支持资金。由于我国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收入, 即银行的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之间的差额, 使得我国的银行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相比, 权益资本成本的分摊更为清晰, 这就保证了银行总行与其下级机构之间的成本分摊能够得到准确的计算, 也为EVA在银行及其各分支机构中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着EVA管理思想在国外的盛行, 该理念在1999年前后也被陆续引入我国, 国内一些大型的企业率先开始了EVA价值管理体系的初步实践而国内的部分上市银行也初步引进了EVA绩效考评方法, 具体的应用情况如下:

1、中国建设银行。

建设银行于2002年引入了经济资本的概念, 是国内首个引入EVA管理的银行。建设银行首先根据EVA的结果来考评各分行的经验绩效, 并据此分配绩效工资;其次以EVA为核心, 建立了风险与回报约束机制, 实行了经济资本预算管理;2005年建行又推出了EVA和KPI并行的考核体系。自引入EVA管理以来, 建行成功实现了以银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理念的转变, 显著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益。

2、中国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于2006年全面启动了以EVA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该行将EVA作为评价各分支机构经营业绩水平的主要标准。在EVA理念的指导下, 工商银行结合岗位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考核目标;同时, 将奖金的分配与各部门对银行的贡献度紧密挂钩, 使以EVA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成为了工商银行分配制度的重要支撑, 进一步推行公平有效的考核制度, 使银行的奖惩计划更加具有激励作用。

此外, 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国内上市银行也部分引入了EVA绩效考评体系, 开始了对EVA方法的探索试用。

五、EVA的应用意义

以经济增加值作为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 突出了价值最大化的要求。促使经营者以经济增加值为导向, 综合考虑收入、支出、风险、资本成本等因素, 合理分配并有效使用资源, 使业务目标和财务目标在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下实现融合。同时, 避免出现以前各级商业银行为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而不计提呆坏账或不愿进行有效益的资本性投入等能为银行带来长期效益的行为, 从而保证银行效益长期、稳定的增长。

摘要:本文根据Stem Stewart公司的EVA (经济增加值) 定义, 结合我国的国情与银行的特殊性, 建立EVA模型, 同时, 通过对EVA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实际分析, 发现EVA在银行绩效评价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显著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益。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下一篇:启蒙教育中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