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性探讨范文

2024-09-22

人文性探讨范文(精选12篇)

人文性探讨 第1篇

语文人文性的内涵之一:提供自由的文本, 关注生命个体, 尊重个性差异。

教育的对象是人, 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为此, 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语文教材, 它必须具备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

所谓文学性, 是相对于政治性、知识性而言。教材不是道德说教, 不是政治观念的诠释, 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在“读经讲经”或“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上, 这是对语文人文性的一种践踏, 语文教材的建设应立足于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 选文生动形象, 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 学生在主动思维理解中, 享受审美乐趣。

所谓开放性, 是相对于保守性、单一性而言。随着素质教育战略的实施, 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长远需求, 传统的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的垄断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纲多本”乃大势所趋, 教材多样已是社会必然。

所谓时代性, 是相对于陈旧性、僵化性而言。传统的语文教材思想僵化, 缺乏时代精神, 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教材选文必须与时俱进, 联系生活, 关注人的发展, 去触动生命个体发展中的敏感神经。

所谓灵活性, 是相对于教材编写的体例、形式而言的。最易于学生接受、最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教材就是最灵活的教材。传统教材形式单一, 版面单调, 学生的主体活动空间得不到体现, 板着面孔迎接学生, 难以引起学生的认同。

语文人文性的内涵之二:更新教学观念, 强化个体解读, 挖掘人文底蕴。

语文人文性的解读, 固然离不开文本, 但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 却直接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发展。教师人文情怀的干瘪, 知识底蕴的虚空, 个性语言的萎缩, 造成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相当多的教师不读书, 不研究社会, 教学理念模糊, 以致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

语文人文性的内涵之三:承认个体差异, 立足健康发展, 构建平等平台。

时代性・性・创新性・人文性 第2篇

时代性・实用性・创新性・人文性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姚锋新作《高校学生干部素质修养概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   时代性:该书立足于21世纪宏观时代背景,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着眼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着眼于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的新变化,认真研究学生工作的新课题。作者紧扣教育改革与发展主题和时代的脉搏,较全面地概括了与大学生紧密相关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管理模式所发生的新变化、呈现的.新特点,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性。   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是该书的另一特点。全书分为背景篇、素质修养篇、工作务实篇。在工作务实篇中,具体、详细地探讨和研究学生干部常规性工作、班级工作、团支部工作、学生会工作、学生社团工作,富有操作性。   创新性:书中强调学生干部要思想敏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善于思考;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理论概括能力,宣传说服能力;要注意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和载体创新,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含量。尤其是本书在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有自己独到见解。   人文性:书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作者强调学生工作要重视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作者认为,学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着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的结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都不能忽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融合。(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追问人文性 第3篇

“人文性”的基本含义当指一种精神品质,是以人为对象的思考,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注。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要培养学生自发的向上之心和向善之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养成一种德性。在学校的各科学习中,不可否认语文学科的内容最能滋润学生的心灵,借助语言的中介,语文教师也最能切入学生的生活。因而语文教学是最不能剥离人文性,最需要体现人文性,也是最能够体现人文性的教育。

学校教育中知识学习的途径是授受与建构,情感培育的途径是熏陶与感化,行为与技能形成的途径是训练与固化。于学生而言,内心的陶冶是教育的根本,规范化的训练是外在的功夫。如果说信仰的教育是帮助建立一种世界观,旨在求“善”,主要手法是灌输与规训;科学的教育是帮助建立一种理性,

旨在求“真”,主要手法是引导探究;人文的教育侧重于诉诸情感的求“美”,主要方法是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的思想与情感总得有所依傍,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习得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

“语言是思想的家”,没有离开思想的语文。思想贫乏,语言必然平庸。“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苍白,语言必然干瘪。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表情达意,倘若抽去情感与思想的内核,语言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文以载道”,倘若失去语言文字作为载体,思想与情感便没有依附,无法表达。凡作品皆有思想倾向,语文中的思想倾向主要诉诸心灵的内在感悟,而不是外在权威耳提面命的训诫。但教学中一不小心就会将语文课演变成思想教育课。

人文性的泛化、庸俗化于课堂教学中尚有:其一是如吕权湘先生所言的借“人文”以“放胖”的现象。短文长教、浅文深教,教者唠唠叨叨,听者昏昏欲睡。其二是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的那种离开文本,旁逸斜出,随心所欲的发挥。其三即是最为多见的忧世情怀,微言大义的说教,无论文章解析或作文指导均生拉硬扯出伟大意义,或升华出崇高思想,结果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如果说语文教学“工具”论的偏颇在于将鲜活的语言宰制成冰冷的部件,那么,语文教学“人文”论的畸变在于将精美的语言感悟演绎成热闹庸俗的游戏。语文教学倘若教而不得法,学而不得要领,读而不见涵泳,思而不见精纯,行文尚且多有不通,何来奢谈人格养成与人文精神之类?

情感教育推进人文性滋长 第4篇

一、情感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情感教育是以心灵感应为载体, 在学习中渗透感情交流的一种开发式教育, 是当前教育体系中的新思路, 适应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 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必须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和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注意运用丰富情感进行教学, 将作品声情并茂地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更确切地掌握文章的情感, 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提高人文素养。在必修三《祖国山川颂》的学习中, 引导学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感受在经过时间的历练、历史的变革, 祖国山川依旧高耸威武的特点, 生出民族自豪感。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将自身情感融入教学中去, 通过自身有感情朗诵, 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魅力, 使学生更确切地掌握文章情感, 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前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基本语文知识面, 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保证学生进步发展的保障。在语文教学中, 渗透情感教育, 能够不同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必修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中,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进行基础语文知识教学外, 要有针对生命的意义进行系统的阐述, 让每个学生感谢当前安逸的生活, 学会珍惜生命, 活在当下, 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到更多的人生知识, 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利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提升对高中生的全面进步有重要的作用。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要将情感教育落实到实处, 结合学生的当前语文学习水平, 有针对性的渗透情感教育, 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一) 结合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对高中生进行情感教育, 不能脱离教材内容。语文老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重要资料, 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对教材内容进行融会贯通, 加强对教材的扩展, 整理教学资源, 运用语言知识, 仔细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学到的《鸿门宴》, 主要是指公元前206年在秦朝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参与者是两支对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 此次宴会对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有重要的影响, 后来“鸿门宴”也指不怀好意的宴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知识, 同时对“鸿门宴”深入了解, 让学生了解宴会背后的寓意,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人情世故, 在对刘项对比理解中, 获得对项羽的“刚愎自用”“妇人之仁”“当断不断”等性格有所认识, 使我们能客观看待“霸王”的性格和情感, 从而丰富我们的情感, 获得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 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的朗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身语文表达能力, 注意结合文章的特性进行朗读。如《祝福》一文, 主要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的遭遇, 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的压迫, 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语文老师要注意运用有感情朗读, 整篇文章以缓慢的语速进行, 结合时代背景, 注意朗读的气氛, 要以悲痛的语调进行朗诵, 激发学生的共鸣,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平待遇进行系统阐述, 让学生体会到当前社会的稳定和学生生活环境的安逸, 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 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文化素养。

(三) 注重设置有效教学情境

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来, 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必须注意结合学生的当前学习水平, 有效地设置教学情境。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 想象力丰富, 语文老师要结合学生学习能力, 有意识地带动学生进行想象, 让学生融入意境中去。如《沁园春·长沙》上阕主要写了湘江的美景, 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下阕主要阐述作者同一个激进全体之间的联系, 追忆了同学时光, 抒发自身抱负。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将学生带到美景中去, 让学生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注意文章的联想意义, 激发学生对同学朋友的回忆, 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然, 情感教育需要我们为学生搭建情感抒发和表达的平台, 我们可以举办诗歌朗诵、辩论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 让学生表达情感, 将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人文情感表达出来。

总之, 高中语文渗透情感教育, 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共鸣;以自身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 发掘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从而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促成他们包括人文素养在内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摘要:传统高中语文教育过于注重学生语文知识夯实与语文能力训练, 忽视了学生学习情感、思维品质等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 能够在对学生进行基础教学的同时, 凸显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从语文情感教育的相关教学体系出发, 对如何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教育,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明珠.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研究[J].语文学刊, 2013 (07) .

人文性的学生评语 第5篇

3,(姚)该生有学习潜力,喜欢动脑筋,当教师提问题时,总是积极开动脑筋,但发言声音不够响亮。清洗教室时,比较勤快,能很快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个学期改正了好动的毛病,能静下心来学习,真是很可爱。很有上进心,担任值日班长,能及时上岗,带领同学们学习。写的一篇日记《难忘的一节班队会》令人感动,因为爱妈妈。4,(庄)该生学习勤奋,各项作业都完成得很认真,字迹工整,读书卡、日记、钢笔字都一丝不苟地完成,是同学们的学习榜样。写的日记很感人,语言优美,能帮助同学纠正错误,性格温和,但有时做事情会偏慢,读书速度慢,教师都为你着急,发言声音不够响亮,希望今后胆子大些,上课更专心些,再接再厉。

5,(陈)该生是个很有学习潜力的孩子,考试时,写的作文是满分,可见,写的文章生动具体,认真地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因此,被评上了“文学奖”,是同学们的学习榜样。洗教室地板时,能用布、刷子把地板洗得干干净净,弯腰时的身影让人感动。希望改正丢三拉四的毛病。免得影响到听课和改正。

6,(陈)该生手脚勤快,学习勤奋,上课发言积极,声音响亮,能珍惜教师创设的机会,好好锻炼自己,担任值日班长,能聪明地带领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并且复习有关知识,同学们都很听话,是个优秀的值日班长。为人诚实,一张笑脸让人感动,是那么可爱。当你把汉堡让给同学品尝时,真让人感动。

7,(林)该生是个聪明的孩子,爱好打篮球。有学习潜力,上课认真做笔记时,当老师叫他,他马上把作业本给教师看的时候,是最可爱的时候。发言积极,爱动脑筋,爱好打篮球。但有时上课会动篮球,后来马上改正了,有进步。希望下个学期,能改掉丢三拉

四、爱哭的毛病,那就更可爱。

8,(侯)该生是个手脚勤快的孩子,清洗教室地板时,很认真,是个会干活的人。但学习不够勤奋,会偷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学习中最大的拦路虎。认真时,学习有进步。俗语说:“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补拙。”只要有决心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前程是光明的。

9,(翁)该生是个有学习潜力的孩子,上课能动脑筋思考问题,口语表达能力强,声音响亮,能给全班同学以启发,当教师看到作业本上一笔一画书写的字迹时,是最高兴的时候,因为教师看到了一颗上进的心。当马上把作业本给教师检查的时候,也是最可爱的时候。老师为他的进步而感到高兴。

10,(陈)该生性格温和,为人诚实,合唱比赛中,协助老师编排动作,发挥了自己的爱好特长,好样的。学习成绩也在不断进步中,能认真完成各项作业。不怕艰苦,追求上进,很有进取心,作文还得了高分了,写得生动具体,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文,望再接再厉,多看课外书,增长更多的知识。

11,(施)该生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能用心完成各项作业。当写作文时,她会很认真地看题目,然后开动脑筋思索,动笔写时,一口气埋头写,语句富有真情实感。写的日记《我的妈妈》写得很感人。虽然基础不够扎实,但下学期有明显的进步。老师也为她感到高兴。手脚勤快,打扫教室卫生很干净,也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

12,(王)该生是个很有学习潜力的孩子,认真完成作业时,书写美观,老师也经常表扬。但没有恒心,有时会偷懒,真的很遗憾。所以当教师要他把作业拿出来时,就有点困难。这时,教师也为他着急。为人诚实,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参加活动时,能遵守纪律。背诵课文还挺快的,但有时没有及时去背。希望以后扬长避短。

13,(俞)该生是个有学习潜力的好学生,也很努力,能认真完成各项作业,日记本上的内容写出了真情实感,让老师感动。担任值日班长时,工作积极,能及时上岗,提醒同学做好眼保健操等,声音响亮,落落大方,敢于锻炼自己,有进步。积极参加活动,当回答正确得到表扬时,开心的笑容让人难忘,天真可爱,渐渐自觉地克服动的习惯,好。希望能坚持不懈,取得更大的进步。

14,(陈)该生是个性格开朗、总是笑咪咪的男孩儿,好像天天都是那么开心。受到批评也笑咪咪的,所以他不急,老师却为他着急。做事情总是慢条斯理的,有时也影响到作业的及时完成。团结同学,和同学们友好相处,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劳动积极,能把教室地板洗得干干净净,手脚勤快,上课能积极发言,肯动脑筋,望今后能扬长避短,多看课外书,更上一层楼。

15,(林)该生学习勤奋,努力上进,勇于锻炼自己,总是笑咪咪地面对同学和老师,给人带来快乐。担任班干部时,能以身作则,落落大方,能克服声音

小的缺点,声音响亮地发出命令,带领同学们学习,是老师的好助手,是优秀的值日班长。手脚勤快,总是开心地与教师、同学交流。学习进步快,成绩优秀。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是大家的榜样。

16,(俞)该生是老师的好助手,手脚勤快。身为学习委员、英语科代表,每天坚持不懈地为英语老师准备好录音机,为同学们服务,获得英语奖。成绩优秀,学习勤奋,能认真完成各项作业,一丝不苟,上课发言积极,努力克服声音小的缺点,声音响亮地回答问题,有了很大的进步。热爱劳动,清洗班级卫生时,能洗得干干净净,是好榜样。

17,(王)该生是个有学习潜力的好学生,学习上有一股拼劲,进取心强,总是以最认真的态度上课,认真答题,给同学们以启发,声音最响亮,是同学们发言的好榜样。老师总是让全班同学向她学习,也像她那样大胆地锻炼自己。手脚勤快,帮助同学和老师做很多的事情,清洗地板非常干净,书写日记很用心,但存在着错别字,望暑假多练习写钢笔字,多学一些课外本领。

18,(方)该生是个有学习潜力的孩子,思维与众不同,发散思维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知识面比较广,喜欢看课外书,回答问题总能给人以启发,当老师指出他的作业中的毛病时,总是不停地点点头,能虚心接受意见。但有时没有实际行动,没有用心改好钢笔字。每一个字好像都会长了角。希望今后改正丢三拉四的坏习惯。及时把作业带来,免得影响了听课和订正作业。

19,(陈)该生有进取心,上课听讲很认真,并且能积极动脑筋,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当老师看到他高高地、激动地举起的手,很受感动,因为老师看到的是一颗活泼向上的心。当争分夺秒地抄正完作文时,是最可爱的时候,因为很努力。担任值日班长时,以身作则,及时上岗,提醒同学,是好助手。望扬长避短,再认真些,再安静些,多练字。

20,(薛)该生是个很出色的同学。兴趣广泛,爱好打篮球,写的日记《我喜欢打篮球》给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学习勤奋,听课专心,爱看课外书,这个学习习惯很好,要坚持到底,老师也为之高兴。爱动脑筋,上课发言能给同学启发,是同学们心目中的智慧之星。望多练写钢笔字,让字如其人。热爱劳动,团结同学,也是同学们的开心果。

21,(沈)该生聪明活泼可爱,爱动脑筋,爱好广泛,是个小舞星。在班级歌唱比赛中,协助老师编排动作,教同学们,是小老师。热爱劳动,能团结同学,写字比较端正。总是笑咪咪的。但学习上还要加把劲,使自己更上一层楼。各项作业能及时完成,但不是很认真,所以暑假里,要多练写钢笔字,多看课外书,让自己更出色。

22,(何)该生机灵活泼可爱,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上课听讲很专心,能积极思考,当老师一提出问题,他总是眨着眼睛,然后很快地举起手来,发言声音响亮,能给人以启发,老师很受感动。身为路队长,每天准时带着班牌带队,整队喊口令,很负责任。担任值日班长时,很有号召力,以身作则,是个好助手。学习勤奋,有学习潜力。

23,(莫)该生聪明机灵,很会动脑筋,上课认真听讲时,当老师一提出问题,他总是眨着眼睛,然后很快地举起手来,发言声音响亮,能给人以启发,老师很受感动。因为老师看到了一颗积极上进的心。这时是最可爱的。有时能认真地完成作业,这时,他会及时地、很快地拿给老师检查,但没有恒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节约的习惯。经常乱花钱和借钱,这个习惯要改。

24,(林)该生是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好学生。认真早读,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值日班长经常在黑板上写上她的名字,表扬她。自己担任值日班长时,以身作则,发出命令,声音响亮,全班同学都很听她的话,很有威信。真正像个小老师。学习勤奋,各项作业完成得很好,经常展示给同学们看,热爱劳动,手脚勤快,是老师的好助手,望多看书,再认真些,不写错别字。就更上一层楼。

25,(张)该生是个上进心强、勤奋努力、严格要求自己的好学生。性格文静,和同学们相处融洽、友好,有一张很纯真可爱的脸。总是努力地让自己发言的声音更响亮,努力地写好每一个钢笔字,努力地写好每一篇作文,很让老师感动,因为老师被她勇于锻炼自己的心感动。担任值日班长时,能把握住机会,以身作则,带领同学们学习,管理能力得到锻炼。成绩优秀。

26,(徐)该生是个勤快能干、性格温和的好学生。乐于助人,能与同学友好地相处,在班上,像个大姐姐一样地关心爱护新同学,很让老师感动。做事情值得老师信任。担任班干部,热心为同学们服务,被评为“优秀小管家”。是老师的好助手。学习比较勤奋,能及时地完成作业,但有时会丢三拉四。望暑假多看书,灵活运用好词佳句,不写错别字。争取更上一层楼。

27,(郑)该生聪明机灵,思维敏捷,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她总是眨着一双灵活的眼睛,积极思考,然后第一个举起手,回答问题时,总是声音响亮,正确率高,声音像小鸟一样动听,能给同学们以启发,问题难的,经常是她回答正确。比较娇气,说话有时奶声奶气的。各项作业能认真完成,摘抄读书卡工整,写的日记富有真情实感。总是笑咪咪地面对同学和老师,很可爱。望假期里多练习写钢笔字。

28,(周)该生是个有学习潜力的孩子,当学习勤奋时,能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做好摘抄好词佳句的作业,也能完成写日记。但没有恒心,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还有丢三拉四的现象发生,影响到听课和改正作业。热爱劳动,团结同学,遵守纪律,当老师看到你一点一滴地进步时,老师也为她感到高兴。这学期,总体来说,有很大的进步,被评为进步奖。望扬长避短,暑假再努力。

29,(何)该生是个有学习潜力、富有上进心的好学生。能认真完成各项作业,书写的钢笔字很美观,读书卡、日记展示给同学们欣赏,写的《我的妈妈》很感人,很有真情实感,老师看了很感动,读给同学们听,大家也很受启发。担任值日班长时,以身作则,工作负责任,勇于锻炼自己,提高了工作能力。望多看课外书,增长知识,再接再厉。

30,(林)该生是个很有上进心的女孩子。虽然基础不够好,但是能努力地赶上去,当老师看到她埋头修改的时候,很受感动,因为她能用心地写每一笔每一画,字迹端正了,美观了,真好。性格非常内向,不爱说话,不会贪玩,是个乖巧的孩子。希望假期里,多看课外书,能独立自主,取长补短。

团结同学,尊敬教师,笑的时候最可爱。

31,(何)该生有一颗诚实善良的心,能乐于助人,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上课爱动脑筋,发言积极,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认真完成各项作业。学习勤奋,能珍惜时间背诵、复习功课,很努力,很让老师感动。由于基础不够扎实,作文中有错别字。但老师相信他一定能行,一定能改正过来,因为“有志者,事竟成。”他是一个很有志气的孩子。也很有前途。是优秀小管家和优秀少先队员。

32,(吴)该生为人诚实,团结同学,热爱劳动,手脚勤快,很听话。写字端正、美观,能一笔一画地写字,当认真完成日记的作业时,是最可爱的时候,因为日记内容写得很具体、感人。学习有所进步。但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有时会丢三拉四,影响听课和改正作业。望扬长避短,在暑假里能多看课外书,补缺补漏,打好基础更上一层楼。

33,(庄)该生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有表演天份,能和同学密切配合,表演歌舞节目,让同学们一起欣赏,带给同学们美的享受。认真完成各项作业,读书卡摘抄很工整,内容丰富。写的日记目录完整,字迹美观,是同学们的学习榜样。但做事情速度偏慢,有时,不能及时把完成的作业交上来,比别人慢半拍,望扬长避短,再接再厉。

34,(俞)该生是个很有学习潜力、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上课听课认真,发言积极,努力地让自己发言的声音响亮,让全班的同学都能听得见,回答正确,有自己的见解,让老师很感动。爱好广泛,画画、唱歌、表演,样样行,当他表演一个舞蹈动作,全班同学跟着学的时候,带给全体同学的是欢乐,担任值日班长,责任心强,能力强,是老师的好助手。

35,(郭)该生思维敏捷,上课认真听讲时,能马上开动脑筋,眼睛一眨一眨的,很可爱。然后高高地举起了手,回答正确,给人以启发。但声音太小,像蚊子的声音,不然,就更棒了。能认真完成各项作业,书写美观,作文写得很有真情实感,是同学们的好榜样。热爱劳动,每次大扫除,都积极带好工具,把地板洗得干干净净。望再专心些。

36,(何)该生是个非常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在课堂上,总是第一个开动脑筋,第一个举手,而且回答正确,语言表达能力强,老师喜欢他的发言,也给其他同学以启发。但美中不足的是,自控力不够强,有时激动得举手时都会离开自己的位置,上进心是强的。下半学期有进步,能有意识地、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受到表扬,老师也为他的进步而高兴。担任值日班长,有责任心。

让识字教学充满人文性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人文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了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过分注重识字技能的传授,一味地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因此,识字教学往往被视为纯技能性的训练,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学生不堪重负,而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所以,识字教学首先应是对人的教学,应该渗透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贴近实际,让识字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小学开始的,调查研究表明,六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经知道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其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

1.再现生活情境识字

比如学习“染”字,教师的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老师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红色。老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放到绿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绿色。老师又让学生试着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之后,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这就叫“染”。大家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シ”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的水(师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液体中,经过多次的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中,学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シ”,右上方的“九”的来历,悟出了下方“木”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既准确地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2.在情境创设中识字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他们总喜欢猜谜语、念儿歌等。就此我们经常可以进行猜谜语等游戏来识字。如一口咬掉牛尾巴是什么字?(告),八只脚是什么字?(趴),十八张嘴是什么字?(杏、呆、束、困),王大嫂和白大嫂一起坐在石头上是什么字?(碧)……许许多多的汉字都可以用谜语来猜。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字形的方法优于机械记忆,是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极为深刻。同时,此种识字方法树立了学生识字的信心,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培养。

二、轻松愉快,情趣化地识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学习形式的新颖,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形象识字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汉字中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儿童对这些都会很感兴趣。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如教“看”,用手遮目成“看”,竹毛制成“笔 ”,出示毛笔实物让学生观察。学习一些会意字,可画一画图画,如“休、伐、林”等。

2.游戏识字

教育学家卡罗琳曾说:“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孩子们最情愿接受的。”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学习十几个生字,可谓是非易之事。因此,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多给孩子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开展各种富有情趣的活动和游戏,使他们愉快地识字。孩子们具有天真可爱的特性,每天学习十几个生字、词语是很累的,但他们会忘记疲劳争着做。在游戏活动中,他们既积极参加又互相谦让,竞争的能力得到体现。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反复与所学的生字词语见面,记忆也就加深了,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同时得到培养。

三、主动探索,创造性识字

多年来,识字教学大都采用单一的齐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少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就经常引导学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会有多种识字方法。

四、解除束缚,开放性地识字

一提到识字,我们总是习惯地想到课本、课堂、学校,这些当然是重要的,但是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了,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汉字到处都有,随处可见。因此,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拓宽途径,走开放识字之路。

1.利用校园文化识字

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里的文化设施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课程表、黑板报、班级制度;伙伴名字、书包里的书本等都是学生识字的好素材。教师就当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日久天长,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

2.利用电脑功能识字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电脑也越来越多,既可熟记字音,又可巩固字形,还会积累字词。学生通过电脑打字,无形之中会通过比较熟悉,牢记许多字词。

3.利用字典识字

字典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也是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最权威的工具书。虽然课标明确规定“查字典不在列入考试的内容。”但是我依然要求每个学必须自备一部字典,而且强调课前准备必须将字典和语文书,课堂笔记本整齐地置于桌面上。课前我有个习惯:仔细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否到位。在课堂上,课后作业等经常创造机会,布置小任务,让学生多动手翻字典,从中有更多机会认识较多的字。

人文性探讨 第7篇

有的人认为:人文性就是人文精神性。

李镇西曾经就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发表过一封著名的书信。他说:“按我的理解, 所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实际上就是语文教育中所渗透的 (或者说本来就应该具有的) 人文精神。”

韩军在《语文教育人文精神与其他人文精神的区别》一文中说:“我在中国语文教育界第一次提出‘人文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

他们所说的“人文精神”, 是指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人文主义,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没有而建设中国现代公民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

也有的人认为, 人文性就是文化性。而且, 这一看法似乎得到了新课标的认同。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时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一表述中, 显然“工具性”是针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文性”是针对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意思, 这里的“人文性”事实上等同于“文化性”。

笔者的观点是:不赞同“人文性就是人文精神性”的看法, 基本认同“人文性就是文化性”的看法。但是, 就语文学科性质来说, 使用“人文性”比使用“文化性”更能够兼顾语文学科的类属性。

什么是人文性?先让我们从“人文”这个词汇的起源谈起。

在中国传统语境下, “文”在古汉语中的通假字为“纹”, 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后来引申为:1.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2.人为修养。3.美、善、德行。“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观呼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人文”就是指自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伦社会规律。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以后, 如:“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说苑·指武》) , “设神理以景俗, 敷文化以柔远”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从古汉语词源上讲, 文化就是“人化”, 它与自然状态相对立。“化”, 本义为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后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化”作为动词, 就是以“人文”进行教化;作为名词, 就是人文教化的结果。从《辞海》的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也可以看出, “人文”和“文化”的意义非常接近。人文 (或者人纹) 可以说就是指文化或者文化的精神脉络。因此, 从汉字词源上考察, 语文的人文性可以视为语文的文化性。

在西文中, 和“人文”一词对应的单词有两个:一个是人文精神, 一个是人文学科。

“人文精神”humanism, 通常译作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其核心思想为:1.关心人, 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价值, 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2.张扬人的理性, 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3.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 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周国平教授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1.人性, 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 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2.理性, 对真理的追求, 是广义的科学精神;3.超越性, 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 就是关心人, 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 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精神的价值。

在中国, 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人道主义思潮的译介。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思想界以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为武器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片面发展、忽视精神价值体系建设等现象进行批判, 对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实用品格进行反思。而语文界内对人文精神的呼唤除了上述社会大背景的原因外, 还有反思应试教育和语文技术性教学模式的原因。

在西文中, 和“人文”一词对应的另一单词是“人文学科”, 它源于拉丁文humanitas, 意即人性、教养。欧洲15、16世纪时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 以别于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几经演变。狭义指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 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 (辞海)

新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巢宗祺先生指出:“‘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可见, 语文的“人文性”兼具了中国传统语境下的“文化”涵义和西方语境下的学科属性涵义。这里的“文化”就不仅仅是西方语境下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文精神”了, 既不仅仅是以追求唯心主义“绝对理念” (或上帝) 和坚持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狭义人文理念, 也不仅仅是从西方文明发展的精神历程中概括出来的广义人文理念, 而是指包括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在内的人类一切先进、健康的文化。“文化”或者“人文”的外延大于“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的外延。语文就是要以其学科特有的方式传播人类先进、健康的文化, 语文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定向社会化, 也就是进行教化。按照新课标第一部分前言所说, 就是:语文教育要在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现代公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应该说, 当下弘扬人文精神对于改良中国传统文化, 健全中国国民人格结构, 建设现代公民社会具有毋庸置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 作为西方文化精华的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 (包括广义和狭义的人文精神) 并不能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值得人类传承的优秀文化, 培养人文精神不是语文教育承载的全部内容。

虽然“语文”一词, 始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编中小学课本之时。但作为母语教育, 实际上语文早在中华文明肇始之初就存在了, 否则, 语音、汉字和词章规范就无法传承。

语文, 作为母语教育, 不单单中国有, 外国也有, 其所指是一样的。

作为在古今中外存在了数千年的母语教育学科———语文, 它的精神内涵显然不是一个“人文精神”所能涵盖的。

正如李镇西所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 作为个体的人, 特别是普通的人, 是毫无思想自由的, 所思所想都是‘服从’!从根本上说, 中国传统文化是没有个体精神自由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 中国传统文化是没有人文精神的。”渗透在《三字经》《弟子规》《女儿经》和四书五经等古代语文教材中的古代皇权专制思想显然不属于人文精神。

在古希腊和中世纪, 体现“物本”和“神本”等与“人本” (人文主义) 相对立的思想也必然渗透在当时的语文教材中, 这些内容也不是人文精神。

在建国后的语文教材中, 体现“领袖崇拜、否定儒家传统文化、阶级斗争极左思潮”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也只能算一种文化思想而不能算做西方传统语境下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第8篇

虽然此仿作很不成熟,显得幼稚,格律上也不严格,内容上尚显单薄,甚至仅仅是顺口溜,但很贴近学生的欣赏写作水平。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大发,纷纷尝试。其中赵雨濛仿写的习作《浪淘沙·残秋》中有“秋之寂寥天,情丝牵牵,游子在外亲人念。一年一度风又起,思故心间”之句,将景色与思念之情有效嫁接,表达了作者不仅是悲秋那样简单,而是对季节轮回的忧叹,对亲人的牵挂;张竞文仿写的习作《浪淘沙·钓鱼岛》中有“祖国东海岸,纠纷不断,钓鱼岛外海监船。一张合同掀波澜,必保江山!中国人民心意坚,还我主权”等句子,更是表达了作者保卫祖国山河的凛然正气和坚定信念,可谓时政性和现实性跃然笔端;曹琦仿写的习作《浪淘沙·学习忙》中有“学习重压肩,作业铺天,校里校外做题烦。繁重学业今又是,未换人间”的语句,表达了课业负担对孩子们青春岁月的磨蚀与侵扰,道出了万千学子内心的呼唤,虽然语句略显苍白,但它属于当下学生们的心声;再有王宇鑫仿写的习作《采桑子·思乡》中有“岁月无情人有情。日日思乡,今又思乡,庭外秋月分外凉。一杯一影残酒浊,不似乡愁胜似乡愁,酒尽人醉意更稠”等句,体现出同学们为赋新诗强说愁的青涩记忆,斯时斯人,是一种年龄与年代的产物,虽然不值得倡导,但毕竟在孩子们的心灵中产生了这种朦胧的意境;再有刁巍然同学的六首《十六字令》个性鲜明,自然流畅,通过一个“战”字领启,对《三国演义》中的吕布、黄忠、赵云、关羽、诸葛亮、庞统、刘备等进行了传神的描绘,如“翻上虎牢关、刀斩夏侯渊、浑身都是胆、义释曹阿瞒、二士谈笑间、仁义打江山”等语句,可谓一语中的,直达要义,概括到位,体现出了习作者善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深厚的文笔功底。

当然,人文性的体现,有时具有多重性,或者是综合性,通过学生们的习作,我们也感觉到,一个人驾驭不同风格的作品,体现不同的心理感受也很常见。比如于思文同学分别写了《浪淘沙·玉女篇》和《浪淘沙·愚公移山》 两篇作品,其中“素手抚白莲,红衣翩翩,蓬莱山上玉女轩。两行清泪诉愁绵。月梦谁颜?情意破万川,青鸟探看,蜡炬成灰漫飞天。牛郎织女燕上逢,肿了双眼”,写得活灵活现又不乏幽默戏谑,而“险峰把路断,决心移山,自诩智叟来相劝。一点退意都不见,真可笑焉?此事惊天边,举动撼帝,派遣强者助搬山。滴水定会把石穿,但凭信念”则文字清新,洒脱自然。

虽然学生的创作有的很不成熟,但是写作时情绪高涨,能够积极主动的思索、不厌其烦地修改,主动学习占据主要地位,这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个体学习既不受本能冲动的驱使,也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而取决于需求、情感、价值等内心的心理状态。重视人的中心地位,偏重于人格的圆满和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这正是新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的题中之义。

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动,方可有效的优化课堂的人文环境。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学生,真心赏识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

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一大飞跃。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高中语文人文性之我见 第9篇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对于高中语文人文性的认识: 一是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实施的途径, 二是语文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语文特色的文化人。

一、人文教育实施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人文教育的实施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首先,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就是具体体现在教材中, 体现在一篇一篇的课文之中的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上。它包括各种思想意识、情感态度、风俗习惯、礼仪规范, 以及各种文化如建筑文化、雕塑文化、书法文化、服饰文化等。在这些文化现象中, 又以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最为重要。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 需要对课文所体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尤其是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进行认识、甄别和扬弃, 排斥落后、腐朽、消极的文化意识, 树立优秀、健康、积极的文化意识。正如《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其次, 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选入教材的课文, 具有汉语言文字的形式美———字形美、音韵美、修辞美、意境美等。比如《诗经》, 比如《楚辞》, 比如汉赋, 比如魏晋骈文, 比如唐诗宋词, 比如明清小说, 语言的形式美都是非常鲜明的, 也都是各不相同的。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 就要引导学生体会、鉴赏文章本身的语言特色。正如《课程标准》所说的, 要“观察语言”“品味语言”“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具有良好的语感, 努力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

第三,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欲望、情感倾向、精神品质、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强调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 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引导学生热爱语文,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认知、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听说的行为、习惯及其态度。学生既要愿读、愿写、愿听、愿说, 又要会读、会写、会听、会说。

二、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人文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学生方面:

1. 对语文不感兴趣, 对语文学习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轻视语文。

2. 只喜欢听讲, 不喜欢独立思考, 不善于质疑问难, 缺乏反思和批判意识, 学习语文不自觉, 不主动。

3. 写字不认真, 不严肃, 不规范, 不美观, 不关注汉字本身的意蕴美感, 写字似乎只是一种工具, 写字只是为了完成记录的任务。

4. 阅读不认真, 粗枝大叶, 只关注内容, 不关注语言形式, 不会咬文嚼字、含英咀华。

5. 不喜欢作文, 甚至畏惧作文。学生认为写作是被逼无奈的事情, 不愿动脑子写作, 更不愿主动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师方面:

1. 重视课文内容, 轻视语言形式, 漠视学生学习过程。不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习惯和方式等。

2. 只会拿着教学参考书、带着专家的思想上课。对文章缺乏敏锐的感觉, 也不会进行细致的分析, 更不会有独到的发现。

3. 对汉字缺乏深入的认识, 认识不到汉字的意蕴美感。对书法没有什么研究, 自己写的字也不规范美观。

4. 不愿写作, 不愿花费时间开动脑筋写作, 对写作没有什么真切的经验和体会。

学生存在的问题, 有功利性很浓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的功利思想意识特别强, 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 学习的唯一目的是考高分、考大学。为了考试获得好成绩, 就会在语文知识和技能方面下大功夫, 而无暇顾及高尚情趣与道德精神的培养, 也就会有意识地轻视或放弃需要慢功夫、见效慢的语文, 而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其他学科上。

更有教师的原因。语文教师的功利性也是非常强的, 在绝大多数老师看来, 教学的目的就是学生能够考出好成绩。学生成绩好, 一好百好; 学生成绩差, 什么都差。除去教学目的之外, 就是教学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 有的课文内容一读就懂, 而老师却大讲特讲, 学生当然厌烦。课文很美, 学生本来读得兴致勃勃, 老师却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 学生反而感觉索然寡味。老师的语感不好, 读文章不会含英咀华, 也没有独到的发现, 学生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 自然不感兴趣。教师写字不认真规范, 没有示范作用, 学生也不会用心写字。教师对写作缺乏真切的经验, 学生听课兴趣不浓, 写作不会有多大进步。

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语文特色的文化人

人文性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其最终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语文特色的文化人。所谓具有语文特色的文化人, 是指通过语文教学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具有优秀健康先进的文化意识、真诚纯洁美好的思想情感和奋发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是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对语文充满兴趣, 爱好读书爱好写作, 会读书会写作, 乐于读书乐于写作。三是具有自觉的语文审美意识和高尚的语文审美情趣, 具有语文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语文特色的文化人呢?

首先, 要处理好人文教育三个途径之间的关系。课文内容、语言形式、学生学习过程, 三者相较, 语文教学更要侧重于语言形式和学生学习过程。为什么这样说呢?

课文内容方面所体现的人文性是最明显的, 因为课文是经过教材专家编选好了的, 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人文性自然而然体现在课文中。对于教学来说, 是不需要花费多少功夫的。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判断鉴赏能力, 只要用心读, 就能读得出来, 感受得到, 也自然能够受到熏陶和感染。比如游览名胜古迹, 欣赏大好自然风光, 如九寨沟、泰山、黄山之类, 是不必需要导游赞美的, 也不需要导游进行热爱祖国山水、大自然的说教, 我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此处很美”的感慨, 自然而然就会有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了。教学不也是如此吗? 名篇佳作, 学生读之便会感觉美妙, 便会生出赞美之情与热爱之意。何劳教师把此说破。教师讲多了反而没有什么好处。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教学, 在于解决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语言形式, 是最具语文特色的人文性的东西, 是语文教学之所以成为语文教学而不是数学、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 理应多下功夫重点突破。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也要重点关注, 因为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表现出的兴趣欲望、情感倾向、精神品质、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是人文性的重要体现。

第二, 要进一步认识高中阶段的人文性, 理解要到位, 要深入, 要全面。高中阶段的人文性, 主要表现在文化性 ( 主要是思想性) 和审美性两个方面。高中阶段要加强对课文文化内涵的挖掘, 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 树立民族文化意识,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还要加强审美教育, 增强学生对于汉字、汉语和汉文学、文章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拓展学生心灵的审美空间。

人文性绝不是单纯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说教, 不是借题发挥, 也不是牵强附会, 而是融会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人文性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在教学目标上, 不仅要有知识和能力目标, 更要有过程和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内容上, 既体现在一篇一篇的课文中, 也体现在一单元一单元的教材里;既体现在课文内容上, 也体现在课文的语言形式上。在教学过程上, 既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也体现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 以及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的精神。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能尊重学生的自由与自主, 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精神。

再次,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认识和反思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 要经常思考运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愿学语文、乐学语文, 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最基本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定教, 因材施教。不看学情、没有针对性而组织的教学一定无趣也无效。还有一些常见的具体的教学艺术或方法, 比如: 悬念导入, 优美板书, 激疑提问, 情境设置, 合作探讨, 竞赛学习, 课堂节奏变化, 语言抑扬顿挫, 等等。

最后, 教师要加强修养, 练好本领, 要做一个人文性很强的老师。高中语文教师就要文质彬彬, 就要腹有诗书。要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 会朗诵会阅读, 能写得一手好字, 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人文性的确是一个笼统的模糊的概念, 要落实好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语文特色的文化人, 必须要细化到每一节语文课、每一篇课文。具体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中确实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这需要我们教师用心研究, 细致分析, 研究、分析语文课程的各个方面:《课程标准》, 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 一篇一篇的课文, 每一个学生,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 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 等等。我相信, 只要用心, 我们就一定能做得好。

参考文献

[1] .潘庆玉《语文教学发展论》, 中国海洋出版社。

浅析阅读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性 第10篇

一、提升阅读品位, 培养学生筛选归纳知识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并强调学生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而现实是我们的文化消费正在形成一种“快餐化”现象, “快餐化”阅读已成时尚。传统文化与快餐文化相比较, 似乎更多的年轻人青睐于后者。

作为教师, 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观, 为其积淀传统文化搭建平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因势利导。如赏析《论语》时, 笔者就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孔子“仁”的思想;赏析《逍遥游》时, 就让学生充分理解庄子的处世精粹。同时, 经常向学生推荐好书、名书, 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品位, 纯净阅读思维。长此以往, 学生的阅读品位有了较大的提升, 尤其对古典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笔者还认为, 教师的角色相当于导游, 为学生推荐作品就如为游人买一张进大观园的门票, 这种做法是远远不够的。游人即使进了大观园, 也只是走马观花地游览, 这与空手而归没有差别。所以, 我们既要带领大家去浏览胜景, 还要指导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拍摄美景, 把园中最美、最鲜活的一面铭记在脑海中。从这一点来看, 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是非常必要的。教师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培养其筛选归纳知识的能力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不仅能深刻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精神享受, 而且还会带来强烈的后续阅读成就感,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二、个性阅读与互动交流并重,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语文新课标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批判能力和思辨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 读者不仅要敏于感知, 而且要善于分析、综合、鉴别文本内容的是非曲直, 缜密地剖析文本的事理, 探讨品评作品的思想性。高中生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阅读时所涉猎的知识面非常广, 这本是值得鼓励的, 但他们又正处于人生必经的叛逆期, 视传统观念为随波逐流, 视规矩典范为束缚羁绊, 他们崇尚个性的张扬, 这必然带来一定的弊病。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对社会、对人生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感。由此笔者认为, 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外, 还应该关注学生内在情感, 加强与学生的精神交流, 确保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评判的方向性, 鉴赏作品时思维的纯净性, 进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 笔者也经常举办阅读交流会, 以此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位学生在阅读了青年作家余杰所写的《余秋雨, 你为何不忏悔》后, 对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一概拒之门外, 甚至对选修课本上余秋雨先生所著的《道士塔》也抱有质疑的态度。得知情况后, 笔者与该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 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推荐了余秋雨先生的其他名作, 引导该生全面辩证地认识余秋雨先生的为文、为人, 改变了该生认识上的盲目性与片面性, 提高了该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学生对作品的评判总会受到社会阅历、审美情趣的影响。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评判思考能力, 在阅读活动中就应采用个性阅读与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三、从阅读走向写作,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最终要“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要求语文教学抓“两个基本点”, 即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广泛地阅读, 培养其对文学的感悟能力, 而且在学习实践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读写结合就是提高语文能力、积淀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师要善于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真正做到读写结合。笔者曾经在指导学生写作记叙文时, 就避开空洞的理论讲解, 选择了从阅读做起。记叙文离不开写人, 而要使人物有血有肉, 鲜活地在文本中表现出来, 写作时要注重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基于这一点, 笔者首先布置学生到图书馆去搜集有关细节描写方面的资料。写作课上, 笔者从中挑出一些精彩的篇目或段落, 与学生一起吟咏、赏析。有了这个基础, 学生在鉴赏作品的细节描写时就非常有感觉了。潜移默化中, 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了细节描写的妙处, 在写作时自然也就精心构思, 水到渠成。长此以往, 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步步得到提高。

四、协同合作, 化阅读成果为实践探究能力

高中生正处于汲取知识的阶段, 也是积聚能量为进入社会作准备的阶段, 他们对知识的涉猎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 更应该把眼光放长远, 社会、民生、人性等等都应纳入视野。这种关注也不能局限于对社会的一知半解, 还应该有所为, 对社会问题、民生困惑作实践探究。这种实践探究大都可通过合作交流方式进行。新课标在阅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转变学习方式, “注重合作学习, 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同时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这不仅体现了语文以人为本的人文性一面,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文本解读的主体、资料收集的主体、探究能力发展的主体。

笔者认为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带动学生从书本的精神圣地走向社会化的实践探究, 把阅读成果转化成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笔者班上的学生曾经开过十几次专题探究课。在上课之前, 笔者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搜集与主题有关的资料, 并指导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作成幻灯片, 上课时由学生主持, 分小组对问题进行探究。如, 针对广东省星级酒店将试行不再将一次性日用品配送至每间客房的问题, 我们班的学生进行了延展性探究。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 各司其职, 搜集资料, 作成课件。上探究课时大家针对环保这一主题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究, 并发起了一场杜绝浪费, 保护环境, 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倡议, 全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次活动中, 学生们自主阅读, 精心筛选, 合作探究, 不仅学习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 而且真正地把“环境保护, 我亦有责”落实到社会实践中, 彰显了语文的人文性理念。

“语文”人文性之反思 第11篇

语文学科提出“人文性”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1978年开始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大幕,我们开始告别蒙昧封闭的状态,反思文革、反思历史、反思体制、反思自我,学习各种各样的新鲜的思想,并逐渐不断地向纵深推进‘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由此形成了80年代启蒙思想的大潮。”①

在教育领域,“人文性”的提出和倡导“与世界范围内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有密切关系。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人对世界的优先地位,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情感的和谐、环境的熏陶和内心的体验,注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的表现,实际可视为‘对现代教育主智主义过分嚣张之反动。”②在我们的学科内部,陈钟梁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状况:“他们追求教学目标的单一化,教学程序的系列化,教学方法的模式化以及教学评估的标准化。”③韩军概括了“工具性”的表现形式:“教学体系的逻辑化,教学目的细密化,教学过程程序化,序列化,教学方法上对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确理解化,语文知识完全量化、语文能力训练层次化,语文考核测评的标准化”。④王尚文先生说工具性“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使语文学科患上了‘丧魂失魄症。”⑤郑国民揭示了“工具性”弊端:“这股科学主义浪潮在事实上严重扭曲了语文教育,遮蔽了语文教育对人的情感态度、个性、人格等方面发展的功能,因而中国语文教育完全丧失了自信,迷失了自己的发展方向。”⑥学者们在反思、质疑、批判“工具性”的同时,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80年代的思想启蒙大潮和80年代末开始的对工具论的批判,是我们学科提出“人文性”的两个重要条件。

二、“人文性”的涵义

关于“人文”,我国的研究者一般把《易传》的一则彖辞作为源头,《易·贲》说:“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这段文字,朱维铮分析说:“人文之人,非指具体的人,而是指人世间;人文之文,也不仅指人事,司马光《传家集》中有一则解释较合原意:‘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非今之所谓文也;——今之所谓文者,古之“辞”也。”⑦《易传》里的“人文”是指与武力相对的礼教文化。“精神”则是指与肉体相对的“灵魂”,所谓“精者神之气,神者人之守也”。朱维铮认为,把“人文”与“精神”连缀成“人文精神”,意思是“人间非武力统治方式的活灵魂”。中国传统文化语境的“人文精神”的含义显然不符合80年代的社会诉求。

语文学科讨论的“人文精神”实际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不是中国的传统名词,而是从西方译介的概念。朱维铮认为:“人文主义”一词在中国出现,最早在1933年,胡适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演讲《中国的文艺复兴》中,把新文化运动称为“一场人文主义运动”,是“一场理性反对传统,自由反对权威,以及颂扬生活与人的价值与反抗对它们的压制的运动片。”⑧台湾学者陈照雄介绍“人文主义”指强调人类在宇宙关系中之尊严、利益及重要性之任何哲学理论,他借用美国哲学家摩尔边的理论,把人文主义分为七大信念:“对生活充满热望;关怀自然;对人产生信心;人人平等;人人相互帮助;重视事物之进化、发展;经验是我们指导之原则。”⑨

许多大陆学者准确地把握住时代脉搏,从“人文主义”概念出发,正确地指出了“人文主义”的含义:“我们所谓‘人文精神,主要指一种追求人生意义或价值的理性态度,即关怀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由、人与人的平等、社会和谐进步、人与自然的同一等等。”⑩《人民日报》发表阐释人文精神的文章:“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輥?輯?訛这些解释与时代的呼声相回应。

在语文学科中陈钟梁首先提出“人文主义”这个概念,他把重视文学因素和学生情感的课堂教学看作是人文主义的教学态度,他认为:“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学生总是伴随着他特有的经历、思想、情趣、意志、爱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輥?輰?訛韩军用的名词是“人文精神”,他把语言看作生命,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亲历亲受,自感自悟,静思揣摩,要注重情感投入和人格的全面发展。王尚文先生从“语言”分析“人文性”特征:“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輥?輱?訛

学者们对人文性的解释涉及到了人的精神的各个层面:个性、思想、尊严、价值、理想、信念、品德、情操、意志、心理品质和情趣爱好等,还涉及到了人的活动,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总之,人文主义是关怀生命、尊重人的价值、保护人的尊严的思想。

三、“语文”人文性之反思

讨论学科的性质,应当像王尚文先生那样,紧扣学科对象,从学科对象分析、阐释学科的特点。然而,事实上,多数的研究者缺乏应有的对象性意识,不能紧扣学科对象,而是在学科对象之外,从主体“人”这个角度来阐述人文性,把“人”与“人文”等同起来,把“人文”与“人文精神”等同起来,混淆了概念的差别。

有的“人文”论者把语言等同于主体,认为:“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它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体,而是主体;不仅仅是‘器‘用,还是‘道‘体。”?輥?輲?訛语言既是工具,还是人本身,不是客体,而是主体,这种判断不符合逻辑和事实。既然是工具,就在人之外,是独立的东西,而不可能是人本身,不能与人融合为一体。“心脏起搏器”与心脏的联结远比手、脚为近,但是,它仍然是电子医疗仪器,而不是人的器官。客体与主体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人在把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当作认识对象时,被称为主体,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被称为客体,即使人的精神的创造物,当它作为认识对象时,它也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客体。语言作为客观对象,人便是与语言对立的主体。如果把语言看作主体,人的主体地位随之取消,主体丧失了客观对象,主体便不复存在了。

语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主体,但是,这里的主体不是与客体对立着的认识者,也不是中国语境中的“事物的主要部分”,而是指事物的能动性。“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輥?輳?訛这一意义的主体是事物的概念,事物以自身的发展为目的,与概念相符合的事物,它在现实中还没有具体的存在,概念以自己为目的,同时又把这个目的作为起点,向着目的发展。目的不运动,却引起了运动,所以是主体。婴儿不是真正意义的人,他还不具备人的理性,但是,他以人的理性为目标,通过系统的、漫长的学习过程,才具备了人的理性,才成为真正意义的人。

语言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当然属于人的精神的一部分,既然只是精神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就不能等同于主体,更不等同于整体的生命。个人的语言是语言的具体表现,具有主体性;在个人的语言中,一部分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一部分是社会集团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后者是语言的普遍部分,这个普遍部分像一本辞典那样存在于社会中,属于客观的语言,是客体。科学的认识活动以普遍部分为对象,如果把客观的语言与个人的特殊成分混杂在一起,永远无法说清楚语言是什么,正因为如此,索绪尔把“语言”从“言语行为”中分离出来,才建立了现代语言学。

毫无疑问,人是人文性的基础和出发点,但是,人不等于“人文”。人创造了宗教、语言、哲学、艺术、法律,对于这样的外化了的人类精神的理解和解释,当然还需要人的精神,精神的东西只有依靠精神才能得到理解和解释。因为人的持续存在,宗教活动得以开展,语言、哲学、艺术得以丰富,法律得以完备。但是,在完成了宗教、语言、哲学、艺术、法律等的创造之后,它们已经与个别的人分离开,成为在人之外、与人相对的外在精神,是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的人类的精神创造物属于“人文”。属于“人文”的存在物有自身的结构体系,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它们都有自己的本质的规定性,因而与其他事物明显地区别开,同时也与人区别开。语言不同于宗教、哲学、艺术,不同于法律,也不同于“人”。我们分析“语言”的“人文性”特征,“语言”是认识对象,是客体,对这个阶段——被创造出来、成为人之外的客观存在——的“语言”认识,我们要以“语言”为逻辑起点,如果脱离“语言”,在“语言”这个概念之外寻求“语言”的特性,这种文不对题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结论,只能算是强加给“语言”的所谓“特性”。

韩军等人的主体含义不是指概念的能动性,而是把语言看作生命,看作人,把客体与主体看作同一个东西,客体不存在了,主体的意识成为无对象的、空洞的主观性,这种空洞的主观性没有任何的认识价值。他们的主张因为没有严格区分个人语言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论述似是而非,所以,既得到了一些赞同,更受到了批评。

搁置学科对象,在学科对象之外大谈“人文性”,多数研究者选择了这种证明方法。“教育不能离开人,教育的科学性不能离开人,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如果忽视了人,看不到教育对象的人格特质,就根本没有教育的科学性而言。”?輥?輴?訛“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尊重主体人格和人权;养育丰富的情感,增强陶冶性或审美性;创设和谐与亲善的人际环境;合理的自由;快乐原则;批判、质疑精神与崇尚真理的态度。”?輥?輵?訛在一本专门讨论“语文”教育人文性的专著中,作者从哲学、美学、心理学以及人学等方面讨论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关系,从“人格”出发,提出了基本人格的12种主要表现?輥?輶?訛。

教育的对象当然是人,但是,教育的途径则是具体的学科。具体的学科,不管是哪一门,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仅仅是教育的一个部门,每个部门有自己的专业分工,承担着自己独具的、特殊的责任,各自在自己的范围内做好自己的工作,尽到自己的责任,既不可以蹿入别的学科,更不能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气概,跨上教育的总目标,担当全部的教育责任,前者是教学“越位”,后者是教育僭越。即便是学科渗透,也必须以学科的独立为前提,倘若学科失去了独立性,无以立足,学科渗透也就丧失了基础。如果不从学科对象出发,而是从“人”出发,凡人的活动和人的创造物,我们感觉到有价值的,尽可以装在一个大箩筐里,交给我们的学科,收归我们的学科,当作我们学科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对于这个结论,即令学者本人,恐怕也是不能接受的。他们的结论是以“人”为原则,以“人”为基点建立起来的,已经从根本上偏离了“语言”,不受“语言”的限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的人格,而不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从“人”的角度论证我们学科的性质,凡是人的精神创造的结果,无不具有共同性,那么,这种性质就不能起到区分的作用,就不是我们学科的本质。单纯沿着非本质的原则向前发展,必将越来越远地偏离学科对象,必然出现“泛语文”、“伪语文”的教学。“人格教育”的旗帜固然高尚,但是,母语教育的起点是语言,终点还是语言,完成了语言教育的任务,就是在一个部门为整体的人格教育尽了应尽的责任。

我们寻求的是学科的性质,学科性质存在于学科对象身上,我们应该尊重学科对象,回到学科对象上来,通过分析学科对象发现、把握学科的特性。

语文学科提出“人文性”并非孤立的“性质之争”,而是与经济、文学、哲学等领域的“人文精神”的讨论相呼应,是整个社会思潮在我们学科的回响,构成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人文精神”作为思想原则,在课程的层面上,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编制课程内容;在教材的层面上,要求选择蕴含“人文精神”的语言作品;在教学的层面上,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体验等。切不可把“人文性”当作学科的对象或学科的本质,无限地扩展“人文性”的内容。

————————

注释

①姚新勇:《犬儒的生存状态与启蒙理性的再思考》,《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5期。

②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③?輥?輰?訛陈钟梁:《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语文学习》,1987年第8期。

④?輥?輲?訛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语文学习》,1993年第1期。

⑤?輥?輱?訛王尚文:《“人文说”和“工具说”的分歧》,《语文学习》,1997年第7期。

⑥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⑦⑧朱维铮:《何谓“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10期。

⑨陈照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复文图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

⑩王一川:《从启蒙到沟通——90年代审美文化与人文精神转化论纲》,《文艺争鸣》,1994年第5期。

?輥?輯?訛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月2日第7版。

?輥?輳?訛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期。

?輥?輴?訛程红兵:《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与魏书生同志商榷》,《语文学习》,1991年第11期。

?輥?輵?訛苏盛葵:《也谈语文人文教育的几个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9期。

?輥?輶?訛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加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第12篇

一、将美育融于课堂教学

学生的身边并不缺少美, 学生也自有审美情趣, 除了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 许多歌星、影星、球星都受到了同学们的拥戴。教《都江堰》, 很少有学生愿意向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李冰学习, 因为他们逃避李冰所付出的艰辛, 这可看出, 学生们只是注重外在美, 而忽视杰出人物的坚忍、探索、奉献等优秀品质, 以及从中表现出的完美人格,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美、景物美、情境美等, 语文课堂教学也要注重对偶像美、人格美的分析。在进行《邓稼先》的教学时, 首先出示了邓稼先的照片, 问同学们:“他美吗?”绝大部分同学回答“不美”。当学生了解了邓稼先是“两弹元勋”, 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时,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外表平凡, 可是做出了突出贡献、具有崇高精神的邓稼先, 美在追求, 美在人格, 这种美是超越时代、万古永恒的, 这样的杰出人物, 更应该是我们敬重崇拜的。在教学中, 对学生的审美追求进行适时引导, 并将这种影响渗透于行动之中, 既可以端正学生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又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 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关注民族文化传统

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信息之中, 思想内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一代代学子。教师在教学中对文章所反映的文化传统有意识地挖掘, 力求使学生在受到文化传统熏陶的同时, 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如:“香九龄, 能温席”体现了孝道, “融四岁, 能让梨”彰显了谦让, 九死不悔的屈原、忧国忧民的杜甫、抨击时弊的鲁迅, 他们都是国家利益至上的斗士, 一脉相承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 今天他们还激励着无数的莘莘学子, 使青年在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同时, 也要接受时代的召唤, 前人的精神便是我们民族传统的精髓。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的授课时, 涉及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教师除了告诉学生贾府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 迫使贾宝玉做出牺牲外, 还应使学生了解, 我国儒家千百年来所提倡的“存天理, 灭人欲”思想, 才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优良民族传统的熏陶, 可以指导学生的操行,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对民族传统中不足的认识, 则可以使学生更冷静地分析社会现象, 更清醒地面对现实生活。

三、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在教学中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力求多角度、多侧面, 不拘泥于一家之言, 分析合乎情理, 肯定其正确性, 这样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文章、对事物有更全面的认识。初中课文《羚羊木雕》中过多地指责了“父母”的不近人情, 如果换个角度来看, 孩子在送出木雕前与家长充分沟通, 完全可以避免对孩子的伤害, 以及所引起的家庭矛盾。这样引导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待人接物。说到李白, 我们往往为其诗歌的飘逸不群、天马行空所陶醉, 可是如果将其《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歌的思想内容综合分析, 不难发现, 李白的反抗更多是针对他阶级内部的黑暗现象, 针对妨碍他个人自由发展的压迫束缚, 他的要求和当时人民的利益有一定相通的地方, 但和人民的要求本质上也有区别, 这暴露了李白的思想局限性。这样分析既体会其优, 也认识其劣, 能够培养学生冷静观察、深入思考、全面把握的能力, 同时也减少了学生的轻信和盲目崇拜。

上一篇:品牌定位与营销创新下一篇:堆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