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贯试验:对比分析

2024-08-04

标贯试验:对比分析(精选7篇)

标贯试验:对比分析 第1篇

1 试验方法

1.1 试验户选择要求

2008年的11月下旬, 选择了5个试验户进行观测试验。试验户指参加试验的示范户和对照户。示范户是指采用辽宁省粮食科研所设计的JSWG—120钢骨架矩形储粮仓, 并采用科学储粮方法进行储粮的农户;对照户是指采用传统储粮方式 (地摊穗或栈子穗) 储藏粮食的农户。示范户和对照户一般选择在同一农户 (种粮大户) 中进行。试验期间, 尽量不搬动和使用粮食, 如果有特殊情况急需使用粮食, 必须准确称取质量, 并详细记录。对照仓粮食损失严重时, 同样的取样方法、检测方法、检测指标, 测试不同储粮方式的损失数据, 确保数据的可比性。

1.2 粮食入仓方法

入仓粮食必须是当年刚收获并整理后的新粮。粮食入仓后应立即取样, 及时检测水分等相关指标, 并记录相关指标的初始数据。示范户粮食入仓时, 必须准确称质量并记录。对照户按原方法入仓或堆放, 同时也必须准确称质量并记录。试验期间试验仓中粮食最低数量不少于3 t。

1.3 储粮过程中取样方法及要求

1.3.1 取样次数

分别在入仓时 (11月、12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 , 由专业人员各取样1次。

1.3.2 取样点要求

(1) 取样部位。试验仓的取样点应分上、下2层, 每层5个点, 分别为四角和中心点, 共计10点。上层和下层分别距粮面和底部50 cm, 每点距边缘50cm, 每次取样部位应保持一致。 (2) 取样数量。各点扦取样3穗。先现场进行脱粒 (准确称质量并记录) , 然后将所有样品充分混匀, 按“四分法”分取约1 kg。入仓时, 对玉米穗进行称质量, 然后算出玉米穗折粮率。玉米穗折粮率为玉米穗脱粒后, 玉米粒质量占玉米穗总质量的百分比。

1.3.3 方法描述

从大堆玉米穗中随机取出玉米穗若干, 称质量后脱粒, 玉米粒再准确称质量, 并计算。

玉米穗折粮率=玉米粒质量/玉米穗总质量×100% (1)

水分检测方法采用GB/T5497—1985中的“定温定时烘干法”;脂肪酸值检测方法采用GB/T20570—2006《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不完善粒检测方法采用GB/T5494—1985《粮食、油料检验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法》。粮食出仓时要及时取样, 并对试验储藏的粮食进行脱粒称质量, 做好记录。

2 试验结果

2.1 玉米穗折粮率对比

玉米穗入仓时, 要分别测定玉米穗折粮率, 见表1。

2.2 玉米籽粒含水量对比

试验数据表明, 试验仓和对照仓储粮损失率相差很大, 试验仓储粮损失率只占1.0%左右。而对照仓储粮地摊要在8.0%以上, 打栈子要好一点, 平均在3.0%左右。按这一比例计算, 昌图县年产玉米16×108 kg, 60%储存, 如果都采用辽宁省粮食科研所设计的JSWG—120钢骨架矩形储粮仓储粮, 可减少粮食损失0.5×108 kg。

2.3 霉变情况对比

粮食入仓时, 虫蚀粒占0.4%~1.2%, 生霉粒为0.9%~1.4%。粮食储存期间, 示范仓和对照仓的虫蚀粒均无明显增加, 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可见, 2种仓储方式都不增加虫蚀程度。但是, 对照仓的生霉粒明显多于试验仓, 增加率为0.1%~0.7%, 这说明示范仓的通风条件较好, 可明显减少粮食发霉变质。地摊储粮由于春天气温逐渐升高, 只保管到每年的3月中旬, 并且降水很小, 不能继续储存, 再继续储存就要发生霉变。

2.4 脂肪酸值的对比

根据GB/T20570—2006规定方法, 对入仓时和之后每满1个月测定1次,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2种储粮方式在低温时, 对不完善粒和脂肪酸值的影响不大, 但温度高时, 地摊储粮的各项指标明显增加, 特别是生霉粒。

3 结论

辽宁省粮食科研所设计的JSWG—120型钢骨架矩形储粮仓, 通过对比试验, 储藏穗玉米的安全性, 达到了预期效果, 具有推广价值。

摘要:农户储粮损失调查, 对于推广科学储粮技术,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具有重要的意义。辽宁省通过5个试验户对采用JSWG—120钢骨架距形储粮仓储藏穗玉米, 与传统储藏法 (地摊穗、栈子穗) 进行对比试验, 阐述了仓储玉米的优点和效益。

玉米不同品种对比试验示范分析 第2篇

关键词:玉米,示范,对比

1 示范目的

玉米作为继小麦、水稻之后的第三大作物, 在稳定粮食生产, 提高粮食产量, 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方面,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近几年,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饲料重要来源的玉米越来越紧缺, 再加上食品加工业的兴起, 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 玉米的加工潜力、增值空间受到广泛关注。山西作为玉米主产区之一, 在培育优良品种, 更新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 在许多玉米产区, 品种更新比较缓慢, 找不到适合的玉米品种, 成为制约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玉米生产品种单一, 品种更新较慢, 产量提升缓慢的现状, 孝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选择了一部分玉米新品种进行对比示范。

2 示范地基本情况

示范地选址在山西省孝义市下堡镇南榆苑村, 孝义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春季风大雨少, 夏季多雨炎热, 秋季温暖湿润, 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0.6℃, 平均降水量486 mm, 平均日照2 640 h, 日照率为60%, 无霜期190 d左右。示范地曹村坪, 属丘陵台塬区, 距离孝义市区约15 km,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玉米是当地主栽品种, 属于中晚熟玉米种植区。示范田坚持常年施农家肥, 具有一定的地力基础。

3 示范材料

山西省培育的屯玉68号和69号、晋单55号、潞玉6号、双惠100号、潞鑫4号、6号、福盛园52号, 河北省培育的冀玉9号、三北338号, 甘肃省培育的蠡玉13号和35号、并单390号、中地77号、迪卡655号、迪卡M9号, 沈阳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沈单16号、18号, 新疆培育的登海66号, 内蒙古、吉林省培育的通科抗旱王1号、平安31号, 以及康地3 564号、良玉66号、承玉10号、宁玉309号、大丰14号, 共计26个品种作为示范对比材料。

4 示范设计

每个品种示范小区0.067 hm2, 总面积1.74 hm2, 示范地四周临路。采取南北走向种植, 根据不同品种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收割时, 每个示范区取0.01 hm2进行单收单打, 推算理论单产量, 按理论产量的80%作为校正产量。

5 生育期管理

对玉米生育期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播种时统一施农家肥, 每0.067 hm2用复合肥50 kg做底肥。播种后苗前喷施40%异丙草莠除草剂250 g, 苗期追尿素15 kg。6月下旬, 防治玉米螟一次, 用质量分数为1.5%的辛硫磷1.5~2.0 kg灌心。7月下旬, 防治玉米红蜘蛛一次, 用质量分数为73%克螨特乳油2 000倍液喷雾。

6 全年气象信息分析

2011年玉米生育期降雨量327.7 mm, 比常年减少115 mm, 比上年减少264.4 mm。玉米播种前降雨58.5 mm, 虽然降雨较少, 但比较集中、适时, 对春播较为有利。7月—9月降雨167.2 mm, 少于2010年同期171.3 mm, 少于历年同期106.1 mm, 不利于玉米灌浆增产。

春季平均气温较历年偏低, 极端最低气温-10.7℃ (3月9日) , 终霜日4月29日, 玉米可以正常播种出苗。6月—8月平均气温比上年同期偏高0.4℃~1.8℃, 比历年同期偏高1.1℃~1.5℃, 对玉米后期灌浆成熟影响不大。

7 玉米产量分析

根据各个玉米品种产量分析, 结合全生育期观察分析记载, 有11个品种具有推广潜力, 需要进一步扩大面积示范种植。

一是校正产量高于600 kg的有4个品种, 依次为中地77号产量为771.13 kg/0.067 hm2、承玉10号产量为726.33 kg/0.067 hm2、潞鑫4号产量为621.56 kg/0.067 hm2、晋单55号产量606.53 kg/0.067 hm2。这4个品种表现为苗期比较抗病虫, 带青成熟, 植株不倒伏。

二是校正产量高于500 kg、低于600 kg的有7个品种, 依次为宁玉309号产量为579.45 kg/0.067 hm2、登海66号产量为579.17 kg/0.067 hm2、良玉66号产量为578.36 kg/0.067 hm2、潞鑫6号产量为558.53 kg/0.067 hm2、福盛园52号产量为541.82 kg/0.067 hm2、屯玉68号产量为536.74 kg/0.067 hm2、通科1号产量为500.76kg/0.067hm2。这些品种表现为苗期比较抗病虫, 正常成熟。

以上11个品种, 由于受2011年生育期降雨偏少的影响, 产量有所减低, 如遇正常年份, 产量还可以提高。

轻型和重型击实试验对比分析 第3篇

多年建筑经验表明, 在进行土方的压实作业过程中, 正确的进行土体的压实工作, 在合理的参数指标基础上, 选择合理的压实方法, 可以在保证达到较好压实质量指标的条件下, 大大的节省费用[1]。工程中常用压实度来控制工地压实质量[2]。将室内击实试验得到的土体最大干密度作为标准控制工地现场施工时所要求达到的干密度。室内击实试验是模拟工程实际情况, 在室内利用击实仪, 将土体按照一定的标准试验方法进行击实, 测定土体击实后的干密度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 并确定最大干密度及最优含水量, 从而在现场通过压实度对压实施工质量进行控制, 检验施工过程中压实度是否达到有关规定。事实上, 土体在现场的碾压或夯实与室内击实试验是有区别的。室内击实试验也分为标准轻型与重型两种, 二者反映的击实能不同, 得到的击实曲线也不同。因此, 有必要探讨两种击实试验之间的差异, 为合理选择击实能与击实方法提供参考。

2 轻型与重型击实试验

我国各行业对轻型和重型击实试验的击实标准规定有所不同, 但相差不大[3,4,5]。SL 237-1999土工试验规程和GB/T 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中击实标准的规定基本相同, JTJ 051-93公路土工试验规程中击实标准在锤底直径、落距、击实筒尺寸和层击数等方面与前二者有略微的差别。GB/T 50123-1999中轻、重型击实标准有关参数见表1。

轻型击实和重型击实试验的过程和步骤及有关区别如下:

1) 取一定数量的风干土样进行碾压。其中轻型约20 kg, 重型约为50 kg。2) 将碾压后的土样过筛, 轻型击实试验过5 mm筛, 重型击实试验过20 mm筛。拌匀后测定土样的风干含水率。3) 根据塑限预估最优含水率, 并制备一组至少5个以上不同含水率的试样。每两个含水率之间的差值约为2%, 其中轻型击实试验的预估含水率中2个大于塑限, 1个接近塑限, 2个小于塑限。重型击实试验应至少有3个预估含水率小于塑限。按照公式:来计算加水量。4) 将一定质量的土样按预定含水率均匀喷洒所需加水量, 拌匀后密封、静置备用。一般静置的时间为一昼夜。5) 将击实仪置于坚实平整的地面上, 在击实筒内壁和地板上涂抹凡士林, 连接击实筒及护筒。将制备好的试样按一定质量进行分层击实。轻型击实法每层土体质量约为600 g~800 g, 分3层进行击实, 每层击数为25。重型击实法每层土体质量约为900 g~1 100 g, 分5层进行击实, 每层56击。注意每层交接面处应进行刨毛, 并使得击实完成后超出击实筒顶的试样高度不超过6 mm。6) 刮平击实筒顶部和底部的余土后秤取击实筒连同试样的质量, 精确至1 g。7) 取出试样, 从试样中心处取一定质量的土样进行含水率测定, 称量精确至0.01 g。试样的含水率应取2个平行测定的结果。平行差不大于1%。8) 对其余预配含水率下的试验重复上述步骤。9) 计算各不同含水率下击实试样的干密度, 绘制击实曲线, 并测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

3 同种土在不同击实方法下的击实结果比较

试验选用液限为16.1%, 塑性指数为9.9%, 比重为2.7的低液限粉土分别进行室内轻型和重型击实试验。试验结果如表2和图1所示。

可见, 同种土在不同的击实方法下得到的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有较大的差异。随着击实能增加, 最优含水量减小, 最大干密度增大。从压实度定义可以看出, 室内击实试验得到的最大干密度对判别压实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参数。在进行压实度的计算时, 应特别注意得到最大干密度所采用的击实标准。若现场击实能大于室内击实采用的击实能, 则会出现压实度假性偏大, 无法保证工程安全;反之若现场击实能小于室内击实采用的击实能, 虽可提高填筑时土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但却会造成压实度值偏低, 难以达到规范要求而使得施工难度和工程造价大幅增加。

4 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路基压实质量

有关试验研究表明, 各种不同类型的土体采取重型击实方法得到的最大干密度均比轻型击实方法得到的最大干密度要大, 平均增大7%~12%, 且土体的塑性指数越高, 最大干密度增大的幅值越大。近年来, 随着道路交通压力的逐渐增大, 提高路基压实质量的要求迫不及待[6,7]。表3是我国在某一时期分别采取的以轻型和重型击实为标准的最低压实度要求。从表中可以看出, 采用重型击实标准的压实度值虽比采用轻型标准的压实度值小2%~3%, 但由于重型击实的最大干密度是轻型击实最大干密度的1.07倍~1.12倍, 因此按照重型击实标准控制的压实度要求计算的路基土在施工现场需达到的干密度仍然大于按轻型击实控制的干密度。可见, 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路基的压实度质量, 将提高实际压实时土体的干密度, 增加路基土的强度。

5 结语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同种土在重型击实和轻型击实下得到的击实曲线不同, 重型击实得到的最大干密度大于轻型击实得到的最大干密度, 而前者的最优含水率小于后者的最优含水率。根据不同击实标准判定土体的压实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现场压实时, 应注意采用与室内击实试验一致的击实能, 这样计算的压实度才具有真实的可比性。否则将造成压实质量与实际不符, 无法保证工程的安全性。此外, 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对于路基压实质量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压实机械的多样化和压实方法的不断改进, 研究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将对准确控制填土压实质量具有实际的工程意义。

摘要:对低液限粉土进行了室内标准轻型和重型击实试验, 探讨不同击实方法下同种土压实试样的差异, 试验表明, 击实能越大, 同种土击实后得到的最大干密度增大, 最优含水量减小, 现场压实时采用的击实能应与室内击实试验对应的击实能相一致, 计算得到的压实度才具有真实性。

关键词: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含水量

参考文献

[1]赵继志, 唐质勇.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提高路基压实质量[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4, 4 (2) :14-18.

[2]任本杰, 郭兆清.基于标准击实试验中值得注意问题的分析[J].工程与建设, 2006, 20 (3) :241-243.

[3]GB/T 50123-19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S].

[4]SL 237-1999, 土工试验规程[S].

[5]JTJ 051-93,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S].

[6]刘义新, 鲁教银, 吴军.轻型击实与重型击实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07, 33 (30) :293.

标贯试验:对比分析 第4篇

电网中, 数量庞大的高压电气设备是保障其顺利运行的基础。而针对这些设备展开的日常维护工作中, 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高压电气试验来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核查。具体核查过程中, 高压电气试验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 避免事故的发生。

2 高压试验分析

2.1 线路空气间隙绝缘特性试验

在实际的输电线路设计过程中, 两根相邻的杆塔之间的距离, 对于线路运行的整体效率水平有着深刻的影响意义, 尤其是在特高压输电线路中, 多个因素都会导致线路可靠性的变化, 因此在特高压外绝缘特性的试验过程中, 不仅仅必须面临更为复杂的试验环境, 同样也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通常, 采用1:1的“棒-板”模拟真型结构来对特高压线路的外绝缘特性进行试验, 由于通过该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所得到的数据的真实性。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所包括的内容有:由于操作和雷电冲击电压有正、负两种极性, 电极形状不对称, 冲击电压的极性对冲击绝缘强度有很大影响;导线的尺寸较多数电极的形状小很多, 因此, 电极间的电场很不均匀, 带电电极的场强最高;实际杆塔的结构随电压等级等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同时, 导线本身的分裂结构对电压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因此必须综合考校实际环境中的电磁效应问题。

2.2 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 变压器制造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种情况下, 很多常见的缺陷通常在出厂之前就已经被处理完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变压器的外绝缘系统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加之制造过程中客观存在薄弱部分, 在恶劣环境下的应用, 非常容易在这些薄弱部分被激发局部放电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局部放电实验来检测变电器的整体质量水平。根据以往经验可以得知, 该方法是检验变电器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方法, 因此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油箱内部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局部放电水平被认为是允许局部放电量。对三相变压器可以分相测出每一相的局部放电量水平。对每一相的局部放电量而言, 包括其他绕组传递到被测绕组的局部放电量。每一相的高压、中压与低压绕组有其各自的局部放电量。

通常情况下, 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所生产的变压器都是采用的分级结构完成绝缘处理的, 因此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 可以用分项加压法来进行试验。该方法的操作如下:在变压器低压侧绕组上施加试验电压, 通过改变接线方式调节输出电压, 使各侧电压达到试验电压值。再将被试变压器高压侧、中压侧套管电容作为耦合电容, 从套管末屏处抽取信号, 测量局部放电值。通过上述操作即可完成对该设备的常规检测。

2.3 串联谐振耐压试验

在原有的技术水平下, 通常以交流电压来完成测试工作, 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往往需要预先准备好大规模的无功功率。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为了提供大规模的无功功率, 需要采用的设备规模非常庞大, 运输和搬运都非常不便, 同时也很难在现场找到工作电源。因此在具体实验中, 通常以串联谐振交流耐压试验设备为主要试验设备。

通过该设备进行试验, 具有如下几点优势:首先, 试验电源对实验结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参数不具有影响作用。第二, 一般所消耗的纯有功功率即电源的输出功率。第三, 电压放大通过设备本身即可实现。第四, 电流为纯阻性, 因此可以极大的提升供电电源的整体利用水平。最后, 串联电路可以在调整试验电源输出频率的基础上达成一致, 不需要进行额外的调节。

3 安全措施分析

通过上述对高压试验内容的比较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 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 往往必须有大规模的设备和众多的人员操作, 而在高压带电操作的过程中, 如果人因因素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非常容易由于意外而出现人身伤害, 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安全意识的前提下, 通过如下几方面的措施来保障实验的安全:

(1) 加强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

正如上文中所介绍的, 高压电气试验过程中危险性极高, 因此我们必须为实验人员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工作, 通过提升其专业的技能水平来为其安全防护共组的展开提供便利和支持。除此之外, 在后期的实验过程中也同样应强化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 让他们对安全生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从而保证每一个参与到高压电气试验中来的人员的人身安全。

(2) 完善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相对于常规意义上的电气试验来说, 本文所研究的高压电气试验在配备的人员、使用的设备方面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基于这一情况, 我们的测试人员必须做好完善的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一旦发现问题, 必须及时处理, 在经过相关人员检验合格之后才可继续投入实验。在检查工作确定无误之后, 经负责人签字之后方可启动设备进行试验。

(3) 严控试验危险点

实验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必须在实验之前就做好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这是我们进行高压电气试验工作的核心内容, 我们必须在实验前就对其中的危险点进行防控, 严格按照相关实验规定填写控制卡。具体操作上, 必须有明确的责任人, 并签署责任事故承诺书,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参与实验的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4) 严格遵守试验规章制度

作为电网设备实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其他的电器设备实验一样, 高压电气设备的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流程都有着自身严格的规范, 这些要求必须在试验现场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 正是由于高压电器设备实验的复杂性和高度危险性, 我们更是必须严格的遵照相关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这是保障参与实验、设备检测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 在接地检测的过程中, 必须完全的完成放电处理, 保证设备完全放电, 电容中不存在高压电。处理完毕才能按照相关的规范对设备进行检查。接地导体的处理工作同样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和肯定, 这是保障导体能够以清洁的面貌来保持自身良好的接地导电性能的前提。

(5) 严格执行试验作业票制度

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 所有的操作流程都是有着明确的规则制度和操作规范的, 除此之外, 包括监护制度在内的多种制度也是保障安全的重要途径。而在主要的管理单位方面, 提供工作票, 并对其进行方法和管理, 也是其保障实验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条件。这一工作的根本性目标就是对操作人员提出警示, 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以更为严谨的态度去面对实验, 保证实验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在这里有一些具体的问题能够为我们更好的认识到工作票的重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工作票的方法一方面能够帮助操作人员集中精神, 更为规范化的进行操作, 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操作人员的试验敏感度, 同时对于整体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规范化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有效的提升了实验过程中组织结构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4 小结

通过笔者的研究可以发现, 由于高压电气的试验往往伴随着极高的风险, 因此在实际的试验作业过程中, 要求操作人员一方面必须具备相应的经验和专业素质水平, 另一方面也必须具有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应该认识到, 在我国电网中, 只有保障了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高压电器设备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为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做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高压电气试验作为当前我国电网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实验内容, 是检验高压电气设备的有效方法, 但是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 不仅仅具有巨大的复杂性, 同样也伴随着高度的危险性。基于上述情况, 电力系统安全的保障和测试人员人身安全的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本文的研究中, 通过对现有的高压电器试验的分析和总结, 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意义, 并以此为基础指出了强化安全措施是保证高压电气试验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电力系统,高压试验,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龄.电气试验中的危害分析及预防措施[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2010 (6) :38-39.

[2]杨本贵, 刘晶.电气工作票实施问题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4) :120-121.

[3]谢英桃.浅谈供电企业高压电气试验中被忽视的一些问题[J].科技传播, 2011 (05) :12-13.

[4]徐伟, 明经亮.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18) :44-45.

标贯试验:对比分析 第5篇

关键词:板岩,粘土,配料

前言

内蒙古乌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乌兰水泥基地现有四条干法水泥生产线, 其中二线可日产熟料2500吨/日, 在原工艺条件下, 第二条水泥生产线在生产中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有:

1) 皮带上物料不均匀 (主要是粘土) , 甚至会出现断料现象。

2) 石灰石化学成份不均匀以及粘土水分偏大引起预配料较大的波动。

3) 石灰石与粘土的离析严重。

4) 料头料尾波动较大。

公司曾采取了一些措施和办法来解决以上问题, 但配料波动仍然较大。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难题, 首先需要分析一下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分析结果如下:

1) 在预配料的石灰石化学成份中, 当Ca O含量波动超过一定范围时预配料将无法校正, 而需补料并重新校正预配料配比, 这样对出磨生料必然会造成较大的波动。因此石灰石在预配料之前的波动范围尽量要小。

2) 当预配料中所用粘土水分高于1 5%时, 致使粘仓、堵料, 预配料及二次配料中下料不均匀, 加剧了物料的离析, 严重影响配料的稳定性, 更有甚者设备出现故障进而导致停产。另外粘土下料不均匀也会导致皮带上物料部不均匀, 甚至出现断料现象。

鉴于以上对所出现问题原因的分析, 并且在考虑原料成本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乌兰水泥公司自2008年11月26日至12月27日的早班时间进行了板岩配料生产试验[1]。

1、试验工艺及原材料

1.1 试验工艺

本试验对原工艺进行一定改进, 并对两种工艺进行比较。

1) 原工艺:将石灰石、粘土进行预均化, 预搭配成混合料, 再与铁粉、石灰石校正料、硅质校正料按一定的比例配仓入磨。

2) 新工艺:将石灰石单独进行预均化入原混合料仓, 板岩入校正料仓, 铁粉、硅砂仍入原铁粉仓、硅砂仓;从仓底进行四组份配料之后入磨[2]。

1.2 试验原材料

从表1可以知道, 使用粘土比使用板岩每吨生料在原料成本上可降低2.60元。因此, 使用粘土比使用板岩每年可节约资金为:2.60×75×1.55×10000=302.25万元/年。

2、结果与讨论

在此对两种方法的生产、质量情况以及易磨性进行对比分析, 其具体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2.1 生产情况对比

由表2分析可以得出:

1) 从生料台时产量来看, 使用板岩比使用粘土台产下降45.32t/h (经过分析数据, 估计台产下降约1 5 t/h左右) 。

2) 从生料电耗情况对比来看, 每吨生料板岩比粘土多耗电0.23kw/h, 则每年需多耗费资金为0.23×75×1.55×10000×0.35=9.3581万元/年。

3) 从熟料台时产量来看, 板岩试验时的台时产量比使用粘土时多2.6t/h, 则每年可多生产熟料2万多吨, 每吨熟料利润按30元计算, 则每年可为公司多创利润6 0万。

4) 从孰料电耗对比来看, 板岩试验每制备一吨熟料电耗多耗0.62kw/h, 则全年需多耗费资金为0.62×75×10000×0.35=16.275万元/年。

5) 从煤耗情况来看, 板岩试验每烧成一吨熟料煤耗为97.62Bkg, 粘土配料每烧成一吨熟料煤耗为104.66BKg (此数据依据10月份煤耗情况) 。因此每生产一吨熟料可节省7.04 BKg/吨熟料, 折实物煤为8.58Kg/吨熟料, 全年可节省资金:8.58÷1000×75×10000×320=205.92万元/年。

2.2 质量情况对比

根据窑况将板岩试验分为三阶段即11月28日至12月8日、12月9日至12月18日、12月19日至12月27日。

11月28日至12月8日该阶段换新喷煤管刚投入使用, 火焰较好, 窑产量稳定在1 7 0 t/h, 工艺事故基本上没有, 窑况较佳, 熟料f-C较低平均为0.9%, 升重平均为1183g/cm3, 3天抗压强度平均为35.0MPa, 7天抗压强度平均为45.7MPa, 28天抗压强度平均为57.9MPa。总之, 该阶段试验较理想。

12月9日至12月18日窑胴体温度偏低, 熟料升重低, 窑内发浑, 火焰不好, 工艺事故频繁, 主要反映在预热器堵料, 投料量大多在160~165 t/h, 熟料f-C有升高趋势平均为1.7%, 升重下降平均为1106g/cm3, 3天抗压强度平均为31.2MPa, 7天抗压强度平均为43.6MPa, 28天抗压强度平均为56.5MPa。该阶段试验与上一阶段相比窑况较差。

12月19日至12月27日窑系统通风不好, 负压大, 偶尔窑内有大球, 熟料面多, 块少, 部分有黄心;在配料上也有较大调整, 熟料KH降低为0.89~0.90;喷煤管也有频繁调整。投料量在160t/h左右, 熟料f-C平均为1.5%, 升重较低平均为1106g/cm3, 3天抗压强度平均为28.6MPa, 7天抗压强度平均为40.0MPa, 28天抗压强度平均为57.5MPa。该阶段试验状况最差[3]。

2.2.1质量情况对比

从表3可以看出:

1) 在使用板岩配料时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出磨生料KH值, 即板岩配料有利于出磨生料的稳定性。

2) 在使用板岩生产时, 水泥的3天强度、7天强度没有明显提高, 28天强度提高较大, 约2MPa多, 强度的提高使得在生产时可以适当增加混合材掺加量, 增加量约2%。

由表3分析可知, 使用板岩比使用粘土时每生产一吨水泥可节约2.1246元, 每年可节约资金为:2.1 2 4 6×7 0×10000=148.72万元/年。

注:表3和表4中粘土数据皆取自2008年1月至11月质量情况;板岩配料数据皆取自2008年11月28日至12月27日的日平均值。

从表4可以知道, 粘土配料比板岩配料熟料的Ca O含量低, 其体现在率值上则是KH偏低;体现在矿物组成上则是C3S含量偏低, C2S含量偏高;由于SM相近, 则熟料中硅酸盐矿物合量基本相等[4]。

2.3 易磨性比较

从测量立磨的衬板、辊套磨损数据可知:使用粘土时磨损3.94mm/10万吨生料, 使用板岩时为5.17mm/10万吨生料。按立磨的衬板、辊套磨损至15mm报废计算, 则一套衬板可磨混合料生料241万吨;可磨板岩生料184万吨[5]。

由此可知, 使用粘土时立磨的衬板、辊套使用周期为2年, 而使用板岩时立磨的衬板、辊套使用周期为1.6年。因此, 在使用板岩时, 立磨的衬板、辊套要比使用粘土时每年需多耗资金近5万元。

3、结论

综上所述, 可得到以下结论:

1) 在使用板岩配料有利于提高出磨生料的稳定性。

2) 在使用板岩生产时可以适当增加混合材掺加量, 增加量约2%。

3) 使用板岩配料生产出来的熟料比使用粘土时Ca O含量高;C3S含量偏高, C2S含量偏低;两者硅酸盐矿物含量基本相等。

4) 生产每吨生料可节约资金为:

生产每吨熟料可节约资金为:

总体来看, 使用板岩比使用粘土每年直接费用可节约:

综上所述, 无论是从生产质量, 还是熟料成分组成以及生产成本上, 板岩替代粘土应用在水泥生产中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张亚平, 魏爱琴.粉煤灰配料试验生产与板岩配料生产对比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 4:54-55.

[2]邹伟斌.水泥粉磨工艺发展趋势及改造要点[J].矿山机械.2007, 12 (35) :92-95.

[3]施正伦, 骆仲泱等.金属尾矿代黏土配料煅烧水泥熟料试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7, 11 (41) :1866-1869.

[4]焦有宙, 施正伦等.煤粉炉联产Q相水泥熟料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7, 12 (6) :936-942.

标贯试验:对比分析 第6篇

公路和铁路路基现场试验检测参数主要有压实系数K、相对密度Dr或孔隙率n, 虽然大部分工程以压实度K为主要路基压实质量标准参数, 具有击实试验指导现场施工、现场检测简便等优点, 但是, 对于高速铁路或其他对强度指标要求严格的情况, 仅靠压实度参数来反映填土的压实质量就有其局限性。公路方面反映路基强度的指标主要为弯沉值L、CBR, 近些年来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 又逐步引用了地基系数K30、EV2、EVD。可见, 采用强度和变形参数作为控制指标是路基质量的有效控制措施, 更能很好的评价路基的抗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

我们在压实度、弯沉等方面已经有了很成熟的经验, 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检测技术K30、EV2、EVD检测方法及原理, 正确理解各参数的意义、特点,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将有利于我们指导工程施工建设和质量的提高。

2 检测内容

2.1 弯沉L

弯沉是指在规定的标准轴载作用下, 路基路面表面轮隙位置产生的总垂直变形 (总弯沉) 或垂直回弹变形值 (回弹弯沉) , 以0.01mm为单位。常用贝克曼梁法进行测定。

测点的回弹弯沉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LT-在路面温度为T时的回弹弯沉值, 0.01mm;

L1-车轮中心临近弯沉仪侧头时百分表的最大读数即初读数, 0.01mm;

L2-汽车驶出弯沉影响半径后百分表的最大读数即初读数, 0.01mm。

2.2 地基系数K30

地基系数K30是指采用直径为30cm的荷载板测定下沉量为1.25mm对应的地基系数, 其试验是平板试验。

从荷载强度与下沉量关系曲线得出下沉量基准值时的荷载强度, 并按下式计算出地基系数:

K30=σs/ss

式中:

K30-由直径30cm的荷载板测得的地基系数 (MPa/m) , 计算取整数。

σS-σ-S曲线中ss=1.25×10-3m相对应的荷载强度 (MPa) 。

Ss-下沉量基准值 (=1.25×10-3m) 。

2.3 静态变形模量EV1、EV2

变形模量EV1和EV2试验也属于平板荷载试验, 在试验装备上与地基系数K30及其相似的。主要区别在于操作步骤与资料整理和计算方法的不同。

变形模量EV计算公式比较复杂, 一般都是由微电脑通过试验自动生成结果, 详细计算步骤参考《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

2.4 静态变形模量EVD

动态变形模量EVD是指土体在一定大小的竖向冲击力Fs和冲击时间ts作用下抵抗变形能力的参数。由平板压力公式 (简化) :

Evd=22.5/s

其中:Evd-动态变形模量 (MPa) ;

s-实测荷载板下沉幅值, 即荷载板的沉陷值 (mm) ;

3 试验特点对比

我们通过下表一可以看出这几种测试路基承载力的试验参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都是测试路基的沉降量, 下面列出路床顶层各试验参数指标合格标准的沉降量:

沉降量的检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与被测面的接触程度。测弯沉L时如果探头没有充分接触到压实面, 测试结果就会比真实值偏小。同样EV2等静态平板荷载试验在测试时, 如果接触面不平整, 沉降量就会偏大、结果偏小。EVD动态平板试验除了要充分与地面接触外, 还要防止试验时操作杆和平板的跳动所产生的附加冲击。经过现场试验发现, 动态的变形模量小于静态变形模量。

4 相互关系及特点

工程中我们也做过这方面的对比研究, K30试验由于人工读取, 所以试验结果人为影响很大。而EV2是数显的, 结果直接打印出来。在压实度满足的情况下, 表面处理的好, K30结果很好, (反之) 结果就有可能不合格。EVD它具有测试方便、快捷等优点。EVD试验对路基的压实度尤其是表面5~8cm范围内的压实度, 还有表面平整度、含水量等都有很高的要求。EVD动态试验所产生的冲击力也使操作杆和承载板产生跳动, 也极大的影响试验结果的真实性。从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出, 公路和铁路路基路床顶的合格标准中, 公路的弯沉试验指标和铁路中的EV2数值比较接近, 在工作中我们也发现, 当压实度K合格时弯沉L和EV2基本都能达到合格, 当EV2合格时压实度K也是满足要求的, 但是当压实度K满足要求时K30和EVD有时也会不合格。

5 结束语

弯沉L相对其它试验比较直接、生动的反应路基的承载能力。对于压实良好的路基, 由于EV2测试时, 经过第一次加载对荷载板同土的耦合非常好, 更能反映填土自身的特征。K30也可较好的反映测试土体的自身特征。EVD受界面影响较大, 但其测试方便、快捷, 可以增加测点个数或进行统计分析, 以消除土体的离散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1]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

[2]《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两种黏性土的基质吸力试验对比分析 第7篇

红黏土主要是碳酸盐岩系岩石经红土化作用产生的棕红、褐红色的高塑性黏土。高液限红黏土 (wL>50%) 具有高含水量、高塑性和高孔隙比的特点。含砂次生黏土是红黏土经搬运、沉积形成的。含砂次生黏土中砂粒比例增加, 液限下降 (50%>wL>45%) 。高液限红黏土和含砂次生黏土在我国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区分布广泛, 经常用于建筑工程基础持力层、道路工程的路基填筑等。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其理化性能、工程性质, 才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确保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

土体基质吸力能够表征土颗粒中水的活跃程度, 体现土中水分运移的方向, 还能揭示土体中水分与土颗粒作用力的强弱。土水特征曲线反应了含水率和基质吸力的关系。基质吸力试验能够较好地解释非饱和土中的水、气运动特征以及土的体积变化、强度变化[1]规律。

本文选取湖南郴州地区分布的两种黏土作为研究对象, 对某高速公路现场的两种黏性土进行实地取样并做基质吸力试验对比分析, 利用压力板仪器进行两种红黏土基质吸力测定试验并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曲线数值拟合, 研究红黏土基质吸力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 分析不同黏粒含量、级配情况、土类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 得出红黏土土水特征曲线的特征规律。

1 基本原理

土壤类别对土水特征曲线影响较大, 相同的基质吸力下, 黏土的含水率明显高于砂土的含水率;在含水率相同的情况下, 黏土的基质吸力则明显高于砂土。这一特性亦归结于黏土内含的亲水矿物成分多于砂土。土体细观结构包括颗粒大小、级配和组合方式等。孔隙结构影响土水作用面积和收缩膜的形状, 收缩膜的形状决定着吸力的大小。土体颗粒孔径小、进气量大、保水性强, 则土水特征曲线越平缓[2]。就土体孔隙结构而言, 通常粒径较小、相对级配良好的土, 其孔径也较小。基质吸力明显随密度变化而变化, 且土的含水率越低越明显[3]。试验证明, 在相同含水率情况下, 当砂土密实度由小变大时, 其基质吸力也随之表现出小—大—小的变化。同种土同种含水率, 随密实度增大, 土水特征曲线形状也发生一定的变化[4]。

干湿循环必然引起土体含水率、孔径、级配等相应变化, 进而影响土体的保水性能, 改变SWCC曲线的形状。在此过程中, 基质吸力与含水率的关系并非固定的单值函数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同种土在含水量增加或下降过程中测得的特征曲线是不相吻合的, 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土中含水率升降的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特征曲线[5]。

2 土性分析

试验A土和B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如表1所示。

两种土样的土颗粒分布曲线如图1、图2所示。

黏土吸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黏粒含量, 由表1可看出A土干密度大于B土, 但液限、塑限低于B土, 吸水能力低于B土, B土可达较高含水率。由图1可以看出两种土Cu>10, 级配良好, A土粒组分布范围比较广, 土中含大量碎石, 其含有的一定砂性颗粒导致其级配连续性不好, 相应的Cu较大, 对于其吸水能力有一定影响。

3 基质吸力量测

试验A土为含砂次生黏土, B土为高液限红黏土, 土样均取自湖南郴州某高速公路路基填筑施工现场, 基质吸力测定所用仪器为带陶瓷板压力板仪。

3.1 试验测定

分别对两种土样在烘箱105℃温度下烘干48h, 碾细过筛后, 按照表1所示最优含水率配制土样, 然后做击实样, 对每种土样分别制作2个环刀试样, 进行编号。

(1) 土样抽气饱和

在进行测定之前要对土样进行抽气饱和, 如图3所示。土样在真空抽气机中进行负压抽气饱和10h以上。一般土样颗粒越小, 吸力平衡需要的时间越长。饱和完成取出环刀试样, 去除土样表面水膜后对土样称重, 称重所用电子天平精度为0.001g。

(2) 陶土板抽气饱和

试验前, 应使陶土板内部孔隙饱和。陶土板置于抽气真空器内以负1个大气压抽气8h, 随后注入蒸馏水, 待水面超过陶土板后再以负1个大气压饱和10h[6]。本试验采用4Bar和15Bar陶土板, 先在4Bar陶土板上进行测定, 当加压至4Bar时候换到15Bar陶土板上继续进行试验。

(3) 试样安装

将试样按照一定顺序放入压力室, 连接好陶土板与压力室通水道 (如图4所示) 。放置试样时要使土样一面与陶土板紧密结合, 以减少气泡的影响。

(4) 加压测量

按照9级压力, 即5kPa、10kPa、25kPa、50kPa、100kPa、200kPa、400kPa、800kPa、1000kPa对土样逐级加压。吸力平衡标准是48h内无水流出, 且每次加压前都要称量记录环刀样的重量变化。土样量测过程中卸压、加压严格按照试验规程进行, 确保试验量测准确无误, 降低因操作造成的人为试验误差[7]。对每一级加压的土样进行称重并记录相应的压力值。试验完成后, 将试样取出称重, 置入烘箱烘干24h, 二次称重。最后将各级压力下的土样数据进行整理, 分别求出A土和B土在不同压力下的土样体积含水率, 详见表2、表3。

3.2 试验数据及拟合

利用Matlab软件中的Allometric函数拟合后的A土与B土SWCC (土水特征曲线) 关系见图5、图6所示, 图中散点为实测值, 光滑曲线为拟合得出。

4 试验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两种类型土的特征曲线及拟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 A土与B土的曲线试验均为失水试验, 随着含水率下降, 基质吸力呈放大趋势。初始增速缓慢, 随着含水率继续下降, 基质吸力加大明显, 因此曲线呈反比例关系[8]。

(2) 两种土基质吸力小于100kPa时, 含水率下降较快, 伴随体积含水率下降, 基质吸力增大;当基质吸力大于100kPa, 曲线变化趋于平缓。由此可见, 初始含水率对吸力影响较大, 当含水率下降到一定程度, 其对吸力的影响逐渐减小, 体积含水率减小到接近残余含水率, 基质吸力仍有增大趋势[9]。

(3) 对比图5与图6可以看出, 两种不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皆为下凹型[10], 由于A土为含砂次生黏土, B土为高液限红黏土, 因此B土相对A土持水性较好, 所具有的基质吸力范围更大。A土饱和土体积含水率仅为0.3, 而B土则为0.55。在100kPa内, A土体积含水率变幅约0.044, B土体积含水率变幅约0.12, 这与两种土的级配物性指标的差异性以及土体化学性质有关。伴随含水率下降和基质吸力的增加, A土曲线较陡, B土则相对平缓。

(4) 对比图5与图6可以看出, 两种不同土拟合曲线均能够符合Allometric函数分布, 相对B土对Allometric函数拟合度更高。

式中:S为基质吸力 (kPa) ;θ为体积含水率;a、b为拟合参数值。

A土样曲线中含水率降低到0.27, 其拟合曲线和实测数据吻合度有所下降, 残余含水率较低, 这与其为含砂次生黏土有关。而B土曲线拟合度相对较高, B土相对A土保水性好, 所具有的基质吸力范围更大, 残余含水率较高。

5 结论

对于湖南郴州地区分布的高液限黏土和含砂次生黏土, 采用压力板仪获取其土水特征曲线发现高液限黏土试验曲线拟合度更高, 相对更符合Allometric函数分布S=a*θb;相对含砂次生黏土而言, 高液限红黏土保水性更好, 含水率变化范围更大, 基质吸力变幅更大, 残余含水率更高。这与两种土体的级配、物性指标、类别以及土体化学性质等差异有关。试验获得的土水特征曲线经计算机拟合结果符合指数函数分布。

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湖南省中南部地区公路工程路堤填筑用红黏土土性指标及水理性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试验依据。

摘要:利用压力板仪器对高液限红黏土和含砂次生黏土进行基质吸力测定试验, 通过对比分析及曲线数值拟合, 研究了红黏土基质吸力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 得出红黏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的一些规律。试验证明高液限红黏土比含砂次生黏土采用压力板仪获取的土水特征曲线拟合度更高, 保水性更好, 含水率变化范围更大, 曲线拟合符合指数分布, 通过数值模拟得出红黏土路基的含水率动态变化真实可靠。

关键词:压力板试验,土水特征曲线,红黏土,基质吸力

参考文献

[1]邱欣, 钱劲松, 张世洲.基于基质吸力的粘性路基土动回弹模量预估模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1, (3) .

[2]刘艳华, 龚壁卫, 苏鸿.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研究[J].工程勘察, 2002, (3) .

[3]王铁行, 王晓峰.密度对砂土基质吸力的影响研究[J].岩土力学, 2003, (6) .

[4]Cui Y.J.and Delage P.Yielding and plastic behavior of an unsaturated compacted silt[J].Géotechnique, 1996, 46 (2) :291~311.

[5]赵明华, 刘小平, 陈安.非饱和土路基毛细作用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 2008, (8) .

[6]余沛, 柴寿喜, 魏厚振等.不同干密度下玄武岩残积土土水特征曲线分析[J].工程勘察, 2012, (7) :1~5.

[7]张雪东, 赵成刚, 刘艳, 蔡国庆.土水特征曲线 (SWCC) 的滞回特性模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 2010, (6) .

[8]王有昌, 付强.红黏土毛细水上升影响因素对比试验研究[J].公路与汽运, 2011, (3) .

[9]袁中夏, 王兰民, 严耿升.黄土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 2012, (5) :10~14.

上一篇:β内啡肽下一篇: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