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资本范文

2024-08-17

有效资本范文(精选11篇)

有效资本 第1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有效性

市场有效性是指市场中信息的有效性,即资产价格充分反映了相关信息,在考虑了风险和交易成本后,投资者根据任何信息都不会获得超额利润,也就是说在一个充分有效的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应该能够全面反映该商品的信息,并且在出现新的信息时,商品的价格能够立即作出反映。

Fama (1970)在《有效的资本市场:理论回顾与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有效市场的定义:“若资本市场在证券价格的形成中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全部相关信息,则称其为有效率”,即所谓有效市场假说(EMH)。他将与价格有关的信息分为三类: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内部信息,并定义了三种不同程度的市场效率:弱式有效、半强势有效、强式有效。

弱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已充分反映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卖空金额、融资额等;半强式有效市场认为价格已充分反映所有已公开的有关公司营运前景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成交价、成交量、盈利资料、盈利预测值、公司管理状况及其它披露的财务信息;强式有效市场认为价格已充分反映了所有关于公司营运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已公开的或内部未公开的信息。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研究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并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明显差距。造成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资本市场信息的充分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信息在投资者中的分布,与成熟的国际市场存在差距。(2)资本市场配置低效,以政府主导的资本配置制度导致资本市场存在明显的结构缺陷。(3)投资者以众多散户为主,投资缺乏理性。(4)公司治理还不够完善,独立董事、监事会的功能有待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何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本文提出下列政策建议:

一、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促使上市公司发布及时准确的相关信息

有效市场的本质在于信息的充分披露和均匀分布,但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存在诸多问题。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伪造文件、会计记录、过分包装等问题导致信息失真。信息披露不及时,审批上报环节较多,延时过长,导致时效性降低,极易造成信息泄露,为少数人内幕交易提供机会,尤其是上市公司本身和一些利益相关的中介结构。因此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违反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的出发力度。

二、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

市场上许多上市公司及大股东的造假行为都与中介机构存在直接的联系,甚至存在与中介相互勾结现象。证监会及下设机构与其他自律性组织,应该保证中介机构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职业道德,保证及时准确客观中立的发布看法,并对制造虚假、混乱信息的机构或个人进行处罚。

三、全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的治理结构由于缺乏对经营者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经营者的监督和制约功能没有形成有效的力量;内部人控制现象由于所有者代表缺位比较突出;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决策与运作由于股权相对集中受到旧体制的影响等现象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带有的经济转轨时期的显著特点。为此,需要从以下内外两方面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1)强化公司的内部结构治理。首先需要建立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坚决杜绝独立董事成为摆设或与大股东合谋的现象发生;其次需要加强对董事行为和活动能力的制约,同时必须提高董事会的监控能力;尽快完善管理层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上市公司的经理层运作机制。(2)完善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设。中国证券市场应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大市场化建设,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加快健康发展的速度。

四、股票发行市场化

上市公司的好坏需要由投资者来选择,而不是由政府来选择。中国证监会只负责证券发行的注册及对市场的监管,证券的具体发行要交给交易所,证券的选择权交给投资者,由市场来决定企业的上市资格。同时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不少上市公司业绩多年亏损,给投资者造成损失还依旧在资本市场上存在。为了加大我国证券监督机构的监管、处罚力度和使优质公司上市,应尽快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

五、引进做市商机制,促进证券市场的良性运行

竞价市场机制目前是我国实行的证券交易制度。它是一个平面网状结构,由许多相同质量的交易主体连接而成的,发展不成熟的市场由于缺乏对冲机制,将会使市场风险迅速扩大。证券市场的流动性随着做市商不断买卖证券而得到了提高,满足了投资的需求。证券市场提供服务的成本费用和所获得的利润则通过设置买卖报价的适当差额来补偿,,这样做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同时维护了市场的稳定发展。竞价市场机制具有投资者和做市商两个层次,我们可以通过将市场风险分散到投资者和做市商这两个不同质的市场中来降低市场风险。做市商可以很好地降低非系统风险,做市商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需支付佣金,他们是纯粹的买卖关系,这样以来投资者的信息成本将会大大降低。作为专业证券分析者,做市商掌握了大量的优先的信息,他们根据这些信息对证券提出报价,这种报价使得股票价格向公平价格靠拢。

参考文献

[1]刘赣州.资本市场与资本配置效率: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03 (11) .

有效资本 第2篇

摘要: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如何设计出一套公平、公正、透明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如何建立能满足资本市场各参与主体需求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

关键词:会计信息;资本市场;有效性;会计信息质量

―的中国股票市场令国内外投资者欢欣不已,A股上证指数从12月30日的1 161、06点上升到5月14日的4 081、43点,涨幅超过250%。如此巨大的涨幅,引起人们对资本市场的热切关注。同时,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资本市场正逐步发育成熟。

一、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弱有效性的现状

资本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资本交易和资本融通的重要市场。

目前有关专家认为,中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半弱式效率阶段,尚未达到次强效率阶段。中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市场不成熟,投资者的投机行为严重,不重视会计信息。中国资本市场从上海、深圳两大证券交易所的成立算起,仅仅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市场机制尚待完备,占绝对比重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投资者准入制度存在限制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解决。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以及作为会计信息最大的主动需求者――机构投资者的比重较低。同时,个人投资者由于资金、知识和精力限制,其投资目的一般仅在于赚取短期价差,天然具有投机性的特点。

二、会计信息与有效资本市场的关系

资本市场是信息市场。“资本市场的运行过程,就是信息的发布、传递、收集、处理、运用和反馈的过程。”资本市场中流动的信息,不仅包括有关已经发生的事实的信息,还包括有关未来的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收益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如董事会成员的变化等。

根据中国《证券法》、《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以及证券投资基金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规定,证券发行和交易应披露的信息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其中所披露的主要是会计信息,或者与会计信息有着密切关系的相关信息。会计的目标就是要提供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

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是资本市场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根本动因。会计信息是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评价金融产品的质量和价值自然离不开这种信息;而由上市公司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又提高了可靠性,因而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三、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1、决策有用性特征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根据“利益相关性”原则确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现有的和潜在的债权人、政府部门、职工、其他利益关联者。在明确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后,就应确保不同使用者获得其各自所需的信息。各种投资者只有通过对有用的会计信息的分析,才能依据当前资本市场的“风险―回报”偏好,权衡价格找到一种合理的投资组合;上市公司也只有向市场披露了真实有用的信息,才可能获得投资者的信任,筹集到必要的资本。

2、充分性特征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从数量上看,会计信息应是充分的。不充分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投资者对于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的需求,他们就会转向其他途径寻求信息,这无疑加大了交易成本并使会计信息的作用降低。充分的会计信息,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以便正确估计所发行的证券等金融产品的价格;而信息的充分披露还有助于减少内幕信息和内幕交易。当存在内幕信息时,价格不能反映未予公开的信息,因而会削弱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3、可靠性特征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反映的真实性、可复核性和中立性。虚假的、错误的和有所偏袒的财务信息也能反映在市价中,但信息虚假必然导致金融产品的定价偏离其真正价值,如果虚假财务信息不能被“看穿”则会出现“功能锁定”现象,资本市场不可能是强有效的。处于信息优势的参与者必然会利用其所掌握的真实信息谋取私利,从而会使大部分处于信息劣势的参与者损失惨重。而虚假信息一旦暴露,便会引起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进而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其在资本市场的.地位,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贡献自然会降低。

4、相关性特征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与决策相关,有助于满足各方面使用者的需要,包括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不仅要看信息是否真实客观,还要看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能够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为了使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市场有用,有助于形成有效市场,其前提是这些信息必须能使投资者产生一个合理的期望值,从而对其决策行为产生影响。

5、及时性特征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并能及时提供。信息提供得越及时,则越能较快地影响大多数投资者的预测和决策,进而迅速地对证券等金融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信息提供的滞后,则会导致内幕信息的产生,损害了市场的有效性。

6、可理解性特征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会计信息能为大多数投资者或投资代理人所理解,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会计信息晦涩难懂,或过分注重细节而使得会计报告冗长无比,则不利于为“足够多”的人所理解和吸收。有效资本市场并不排斥对会计信息“无知”的投资者的存在,但如果大多数投资者均是“无知”者,那么,会计信息的作用便很难发挥。

四、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虚假陈述情况严重。虚假陈述违背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原则,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是近几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较严重问题。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有的上市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或解救被套的“庄家”,对客观事实加以放大或缩小,编造失实的业绩,散布能够影响股价的虚假消息,误导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有的上市公司对完全不存在的事实进行无中生有的捏造,通过虚报资产及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手段,抬高二级市场股价,达到取得配股资格或提高配股价格的目的;还有的公司在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时,表述明显失实,极大地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

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如会计报表尤其是利润表过于简化,附注中的信息也较少,等等。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筹资、投资和生产经营决策将更多地依赖于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他们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要求也越来越多。理论上,上市公司应披露所有可能引起证券价格变动的信息资料,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上市公司报喜不报忧,甚至隐瞒部分事实,虚假披露信息,误导投资者。具体地说,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状况信息披露不充分,最普遍的是一些上市公司借口“商业秘密”不便公开对存货的结构比例及变现能力、大额债务的账龄及金额等予以隐瞒,从而严重威胁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二是选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披露不充分;其结果不仅使同一上市公司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而且使不同上市公司之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此外,一些上市公司借此手段来调节利润。 3、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及时披露会计信息,能使报表使用者及时快速地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掌握公司的最新财务动态,为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因此,上市公司必须及时、准确地披露与报表使用者决策有用、相关的会计信息。但从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看,许多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对过去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总结,而对当期重要会计信息,特别是不利信息则故意延期披露。从中国证监会统计的情况看,延期披露的背后一般存在着内幕交易或操纵市场的行为。

4、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不规范。近年来,虽然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对加强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披露不规范的现象仍屡见不鲜,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

(1)关联方关系披露不全面。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如果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按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财务报中应当披露所有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相关信息;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应当披露与合并范围外各关联方的关系及其交易。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公司只披露其母公司或子公司,而对其他关联方关系不作披露;也有些公司甚至在中报和年报中明明编有合并报表,但却声明无关联方及关联交易,或根本未作任何声明和披露,令人费解。

(2)交易内容披露不完整。关联交易是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关联交易有11种类型,分别为: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提供资金(借款或股权投资)、租赁、代理、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支付关键管理人员薪酬。但是,目前的披露内容主要集中在购销商品或除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上,其他类型的关联交易涉及较少。不可否认,购销业务是关联交易的主要形式,但是购销业务之间提供的担保,以及支付关键管理人员报酬也不少见。这种只披露关联交易的某一方面内容,而缺乏关联交易完整信息的财务报表,势必会引起报表使用者的错误理解。

(3)交易要素披露含糊不清。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交易要素至少应当包括:交易的金额;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条款和条件,以及有关提供或取得担保的信息;未结算应收项目的坏账准备金额;定价政策等。其中,定价政策是关联交易的关键,因为关联交易之所以令人敏感,是由于它与公平交易有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交易价格上。不公平的交易价格,或者说不同于其他独立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不仅预示着企业纳税时要做相应调整,而且会令投资者对企业未来赢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表示担忧,失去信心。从目前许多上市公司的中报或年报来看,定价政策经常使用“基本市价、合同价、协议价”等含糊的表述,让人不禁对其价格的公平性表示怀疑。

五、完善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1、规范公司会计行为。良好的会计信息披露体制是建立在规范的公司会计行为基础之上的。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中国的会计规范体系,进而规范公司会计行为,从而使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更加可靠。

2、强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内部监督。上市公司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以国家法规和制度为保证,用一套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独立的核算形式,能够渗透于企业各个方位的管理控制工具。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加强内部控制,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中国上市公司大都是过去的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而成,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存在缺陷,内部控制较为薄弱。为了达到各种目的,处于信息优势的公司在对外提供的账目上做手脚,制造虚假赢利。完善公司治理是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有效途径。

3、大力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完善市场机制。只有规范有序的市场才要求规范、有序的信息披露,并鼓励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4、加强证券中介服务机构的审计监督。中介服务机构作为证券市场的第一看门人,地位非常重要。没有好的中介机构,就没有好的监管者,就不能很好地做到事前预防。因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作用:一是明确财政部、证监会、中介机构、交易所和上市公司等机构之间的关系,划分各自的职责范围,并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将使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做到各司其职、井然有序。二是改革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接受业务委托的方式及报酬支付方式,以此解决上市公司的双重身份问题。三是加大审计队伍的自身素质建设力度,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为审计行业选拔优秀人才,鼓励非执业会员从事审计工作。同时,对执业者进行有效的后续教育,使他们能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5、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法规,加强法规的普及和执行力度。当前,上市计信息所依据的法规主要有会计法、各项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制度等,这些法规的内容尚有待修订和完善。在中国,法规的出台较为频繁,需要加强法规的普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会计领域也存在,法规的执法力度需要加强。

6、加大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处罚的力度。近年来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违规处罚的力度与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呈正相关关系,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处罚的力度,可以增加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因此,证券监管机构应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违规处罚力度。对造假行为的指使者和操纵者应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者,应追究刑事责任。对参与造假的事务所及相关注册会计师应加大民事赔偿的处罚力度,并辅以吊销其执业资格,情节恶劣者,应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应追究事务所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7、培育理性投资者,改善投资者结构和素质,减少投机因素。理性投资者是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的前提条件,投资者缺乏理性,则不会充分利用所获取的信息,金融产品的价格也不能得到合理定位。中国投资者的素质普遍不高,投资者盲从现象较严重,投机性强,加大了投资风险。加强全民教育,提高投资者的素质,普及会计知识,是今后要注意抓好的工作。鼓励机构投资者的加入,鼓励委托理财,也有利于克服人员素质低、投机性强的问题。

总之,一个完善而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是建立高效资本市场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需要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以及上市公司的共同努力。相信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并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300、

[2]马广奇、资本市场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200、

[3]马广奇、资本市场上的信息非对称及其效应[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62―65、

[4]陈信元、中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J]、会计研究,,(8):8―16、

[5]孙铮,等、会计信息失真的会计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D]、中国会计学会“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研讨会” 提交论文,、

创建有效的人力资本战略 第3篇

北美、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的企业在年度报告中都提到了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是企业最最重要的资产。很多企业内部,对员工的花费成为了企业管理成本的最大支出部分。一些服务性行业的企业其员工花费比重甚至达到整个企业管理成本的70%~80%。而企业的管理效率也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企业人才管理的能力,例如知识管理,变更管理和能力建设。这种人才管理的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的关键问题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是否能够意识到这个趋势,并有效地处理其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让人力资源管理变成企业工作效率和商业战略制定和变更的强大驱动力量。

为了找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和策略变化的关键因素,我们(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对200多家美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高管以及其他非人力资源高管进行了调查研究。从1995年到2010年,我们一共进行了6次调查,被调查者需要回答他们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如何开展的,以及这些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效果如何。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为企业运营的以下方面提供价值:

◆ 提供行政支持服务

◆ 充当商务合作伙伴的角色,帮助企业实施和

调整运营系统

◆ 成为能够帮助企业领导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

发展商业战略

很多非常权威的论断认为人才管理是企业中最重要的战略,但是通过这次的研究发现,那些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导者们的角色往往并不是商务战略合作伙伴,而更多的充当着行政管理者的角色,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是商务合作伙伴。

经过6次的调查发现,被访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表示他们的管理方式和时间并没有出现太大变化,他们几乎没有在充当商务合作伙伴方面花费任何时间。虽然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认为他们的工作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其实对自己工作内容的期望与选择性记忆和真实的日常工作之间的差距感觉遗憾。

很多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控制人力成本的行政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中很多关键的工作都没有体现,比如说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帮助经理们改变和发展商业策略,提高整个组织执行策略的能力,等等。

商业领导者们很多时候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更多地停留在一些指标上,比如说离职率、员工态度、行业领导实力或者是业绩实力的分布等。但是,这些都不等同于拥有一个切实有效的人力资本战略。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如何使用人力资源管理指标在企业内部制定最切实有效的业务发展战略。在有效组织研究中心,我们已经发现了战略制定系统中四个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它们是逻辑、分析、措施和过程。可以看到,措施只代表了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分析实际操作者的工作不断改进他们的评估系统。这其中有三个最基本的因素,包括效率、有效性和影响力。这些因素可以连接起关于资源的决策因素,例如资本和客户如何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类似的,这些因素也可以被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果评估中。

从效率的角度上讲,什么样的资源能用来创造出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和实际操作?最典型的指标就是员工雇佣成本和填补空缺职位所需要的时间。

从有效性的角度上讲,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实际操作如何影响人才库和组织结构?有效性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和实际操作对人力资本的管理和目标人才库产生了哪些连锁效应。有效性包括如何增加接受培训者的知识,如何增强优选出的应聘者的资质,如何提高业绩表现的得分和激励机制。

影响力是指“不同的人才库如何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成功。这个问题也是人才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HR要深刻理解各种员工群体和潜在的应聘者之间的战略性区别。

大多数人力资源的评估系统都主要聚焦于效率,而有效性却一般较少受到关注,这是因为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评估离职率、员工态度和企业在行业中的领导力。

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很少会考虑到影响力因素,也就是不同的人才库对企业工作有效性产生的相关作用。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很少和企业中最关键的人才管理联系起来。

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加,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其实可以对这种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根据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识别企业关键的人力资源执行管理活动需要企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资源。很多情况下,主要取决于和商业战略有关的人力资本管理是如何运作的。以下有我们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方法。

◆在遵从人才和人力资源管理规则的前提下,高效的人力资源部门会用他们所使用和发展的战略把他们自己和其他部门区别开来。这些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常常都是采用数据库人才战略管理方式,并和企业的商业战略相结合。而相比之下,效率较低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都不是这么做的。

◆在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管理者们通常都不会仅仅依赖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或者是行政标准化管理程序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制定的关键依据。相反,他们往往都是以数据作为企业商业战略制定和修改的基础。这种做法让他们能够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科学严谨的决定,为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和基于商业战略与数据分析的高管对话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毫不惊奇的说,这些对话能够让其他高管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产生积极的印象,并愿意以一种尊重人才管理和人力资源策略和实践的的态度去倾听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建议。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经理们同意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观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招聘和帮助人才的发展的同时帮助企业更好地执行战略决策。这就意味着他们会在行政管理上花费较少的时间,而把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略人才管理上。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绝不会忽略基础的行政管理,并保证企业的行为符合现有的规章制度和法律等,因为高质量、专业化的人力资源规范和服务是必须的。但是,最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会让这些工作来主导他们的活动。他们可以把注意力同时放在基础的行政管理和提供重要的战略决策建议上,而这些工作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都有非常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很明显,掌握这种工作平衡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有很多提升自己地位和权责的机会,因为大多数业务经理已经不断意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帮助企业培养人才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人力资源数据的不断积累为企业的理智决策也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经常会在企业内部发现相当数量的经理们仍然无法认识到人才管理、激励、文化和学习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这些问题其实在人力资源的调查中也都有所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报告说,当谈到合适的人力资本决策原则的时候,“我们很多业务经理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对于人才管理的无意识”。经理们对于自己的业绩评估通常比较简单,但人力资源的管理者们则能看到经理们其实还需要在人才管理上做更多的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出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发展的重大意义,但是只有少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真正把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企业战略结合起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这个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他们也意识到必须通过大规模的战略调整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商业战略实务之间的关系。为了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人力资源的管理者们必须调整定位,悉心研究如何善用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有效金融资本市场理论及其启示 第4篇

1 有效性金融资本市场理论及其模型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相关的经济学家也提出了一套有效率的资本市场理论, 在金融资本市场中, 效率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之所以这样说, 主要是因为价格的相对性能够使得市场中的商品价格都可以有效的凸显出来, 而价格也可以看做是商品在市场中所具有的价值, 价格的发现与制定, 与相关的信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 主要取决于这种商品是否具有预期的价值, 也就是说, 预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而消费者对于信息的占有程度也是决定预期的主要因素。金融市场中总伴随有一些新的信息, 而这些新的信息存在不确定性, 投资行为不会将其反映到价格中, 从这一点上来说, 有效理论中, 价格能够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明确的反映, 价格也是一种金融资本市场中的内在机制, 而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则可以很快的将资本进行转换, 资本就会注入到收益相对最高的企业中。

在金融资本市场中, 理智的投资者会想尽办法开发相关的信息, 在做出理想判断后, 才会进行适当的证券投资, 证券的价格就会反映出金融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价格是证券内在价值评估所能够应用的重要手段。而金融资本市场中所反映出来的相对价格, 使得商品之间的转换率以及替代率都可以有效的凸显出来, 金融市场中的同种商品价格也会在将来出现相对价格, 这样的金融资本市场, 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降低市场的风险性, 以保障消费者和生产者双方的利益。

2 金融资本市场效率的间接评判标准

对金融资本市场的效率进行直接性的判断, 还具有一定的难度, 这是因为价格所能够吸收的信息有着明显的不确定性, 价格对信息的吸收是一个难以预估的概念, 然而, 具有较高效率的金融资本市场, 其行为的特征也能够作为一种间接的评价标准, 从而对金融资本市场的效率进行有效的判断。

2.1 看价格是否具有随机性, 是否还具有未开发的价值和可利用的机会。

一些信息并没有在价格中反映出来, 一些小部分的投资人士就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的挖掘, 在价格还没有将其吸收之前, 对市场中的价格进行操控, 从而获取到高额的利润。在金融资本市场中, 小部分人所拥有的信息要比大部分所拥有的信息更加的全面和具体, 这些小部分群体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获利, 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市场效率低所导致的。

2.2 金融资本市场上如果存在一些潜在的规则, 一些投资者充分的利用这些规则来牟取暴利, 这样就会使得金融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低效率的状态。一般来说, 在信息披露的状态, 其就会被价格所吸收在, 并不会衍生出一些所谓的市场规则, 就不会有暴利可牟取。而一些信息在没有被披露的状况下, 投资者利用这些规则中的信息来进行超额利润的追求, 面对这种状况, 市场就要发挥出自身调节的机制, 将价格抬到一定的水平上, 难么这些规则就会失去其价值。

2.3 市场中随时都会出现新的信息, 当新的信息出现的时候, 如果不能够对市场中对价格进行调整, 或者是调整的过渡, 就会使得市场呈现出低效率的状态。价格能够对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反映, 在新信息刚一出现的时候, 就会使得价格的出现一定的波动, 在一段时间后, 价格才会恢复到平稳的状态。再下一个更新的信息出现之前, 价格都会保持在平稳的状态上。新信息在刚一出现的时候, 就会被价格所吸收, 价格难免会在短期内形成动荡。而在一段时间过后, 信息就会被完全的吸收, 也会出现抵消的情况, 这样就会使得总体经济中所存在的一些影响因素更加的突出和明显。

3 我国金融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构建途径

3.1 根据适度金融结构扩大市场交易量。

许多实证研究表明, 发行额越小, 可以预期的价格的波动就越大, 为减少价格波动而设置限价指令虽然可以缩减波动率, 但它对于非稳定市场来说是供给不足的。扩大市场交易量需要从供需双方即买卖双方共同进行。一方面, 鼓励更多的企业, 特别是新企业、合资企业和改组后的国营企业发放证券, 规定其最低发行量, 尽快增加市场供给容量, 使得这些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广泛, 易于实现规模效益, 并降低破产风险;另一方面, 社会要鼓励公民投资证券, 使其切身利益与国家经济兴衰紧密相连, 使其意识到证券投资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组合, 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

3.2 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渠道和市场交易体系。

市场体系的组织越有效, 交易过程中的摩擦将愈少, 买卖指令向市场的流动就愈快, 指令转化为交易的速度就愈快。但是信息发布渠道和市场交易体系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首先, 国家要有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经济健康状况的完备的经济指数, 这些经济指数必须是定期的, 不受干扰的, 这样才能为决策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依据。其次, 所有参与证券交易的企业应定期公布有关信息, 除了财务报表外, 还应公布生产管理、投资状况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信息。

3.3 尽量减少各种形式的垄断。

垄断是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所以应该建立全国性的、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交易所, 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等。市场划分越细, 竞争就越激烈, 有效程度就更高, 因为竞争会提高交易质量, 降低交易成本, 减少在市场交易中的舞弊等违法行为。

结束语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资本市场中, 市场竞争的有效程度, 几乎与政治透明度正相关。实际上, 与市场相关的政治权力的垄断和幕后交易, 是对市场的最大破坏。因此, 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加速我国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建设。正在兴起的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也将对此有重要影响。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增强, 必将对我国经济持久稳定的发展起到深入的结构性和环境性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冯玉梅.现代资本市场理论:发展、演变及最新发展趋势[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

[2]李国运.对资本市场有效假说的评论[J].财会月刊, 2011 (3) .

有效资本 第5篇

关键词:股票指数;有效性;协整;资产定价

我国资本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开通,进一步开放了我国的资本市场,增强资本市场的综合实力,市场的有效性也值得关注。关于有效性的检验,国外学者Lai.k.s和M.lai 在1991利用协整理论,研究了汇率期货市场的有效性;国内学者刘伟,王汝芳(2006)和胡顺义(2009)对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从价格发现功能和CAPM的资本定价理论以检验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一、随机游走过程检验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本文选择的随机游走模型验为:Pt=Pt-1+εt,εt为白噪声。若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意味着市场有效性假说成立。如果股票价格变动能够符合历史信息的随机游走性质,则认为股票市场达到弱式有效。

本文选取了上证综合指数(SZ)和深证成分指数(SC)1991-2013年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分指数年末数据。

(一)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通过时序图发现,SZ和SC并没有明显的随时间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对原始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SZ和SC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SZ和SC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即服从随机游走,说明随机游走假设在股票市场成立,即股票市场达到弱式有效。

然后,对SZ和SC一阶差分后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t检验统计值为-2.218566,大于1%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而小于置信水平5%和10%下的临界值,表明,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et为平稳序列。因此,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上证综指SZ和深证成指SC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关系模型如下:

SCt=-1091.039+3.828807SZt+et

协整关系模型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上,深圳成指与上海综合指数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上海综合指数每变动一个单位,深圳成指将变动3.828807个单位。

二、从资本市场CAPM模型的定价理论出发检验市场的有效性

1、CAPM资产定价模型的概述

CAPM 理论认为,市场风险溢价等于证券组合的期望收益率与无风险收益率之差,再乘以系统风险 (β系数) ,其标准的数学表达式为:E(Ri)=Ri+βi[E(Rm-Ri)]。

其中,β=cov(Ri,Rm)/σ2m,E(Ri)是股票的期望收益率,Ri是无风险利率,βi是股票的系统风险测度,E(Rm-Ri)是股票市场组合的期望收益率。

笔者首先从沪A股市场随机选取25支股票。并最终以2008-1~2013-6的月收益率为研究对象。本文研究的市场收益率选取的是上证综合指数,因为上证综合指数比较符合CAPM理论中所描述的市场组合。

本文用双层回归的分析方法对CAPM进行检验,主要包括时间序列检验和横截面数据检验。将时间分为三段,第一段:2008.1-2009.12,第二段2010.1-2011.12,第三段为2012.1-2013.6。

第一步:利用第一段时期计算各个股票的β值:

Rit=α+βiRmt+eit

其中25只股票的回归结果数据过多,在此不做列举。

Rit代表股票的月收益率,βi是估计参数,Rmt是月份的市场收益率,eit为回归估计残差。根据第一个数据序列得到n个β值,按其大小进行排列组合,将这25只股票分为五个股票组合,其中每个组合里面有五只股票。其中股票组合的比例按照均差收益率准则计算,在五个股票中找到最优组合点。再将比例运用到第二期的数据中去。

第二步:结合第二期数据,计算出每个组合的月收益率,并对组合的收益率和市场组合收益率进行序列回归,组合的β值可以由下一公式得到:

Rpt=α+βpRmt+ept

其中,Rpt代表组合在月份的收益率,βp是估计参数,Rmt为在月份市场的平均收益率,ept是估计残差。运行结果如下:

4.3163770.02480.0003

在横截面检验中,利用实践序列中得到的组合β值,结合第三期的数据对组合的β与组合平均收益率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Rpt=0.001547+0.019783βpt

Sd.=(0.009130)(0.027476)

t= (0.169417) (0.719982)

为了证明超额收益率是由唯一的系统风险决定,在回归方程中需要加入非系统风险因素,由σpt表示,则回方程为:

Rpt=(0.023008)(0.209605)(0.334634)(0.140633)

Sd.=(0.023008)(0.209605)(0.334634)(0.140633)

t=(0.799909)(-0.562968)(0.721684)(-0.157267)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CAMP 模型并不适合我国上海的股票市场,股票的收益率与股市系统风险之间相关性很差,系统性风险不能很好地解释收益变动情况,非系统风险因素在股票收益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股票收益率与系统风险之间也不存在 CAPM 理论所预示的线性关系。(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

参考文献:

[1]孙敬水,马淑琴.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刘伟,王汝芳. 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实证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效率比较[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有效资本 第6篇

一、区域银行业与民间资本

(一) 区域银行业

银行业在我国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机构、自律组织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1]银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机构。区域性银行是金融机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在一定范围内是指行政范围, 包括分列中国的特别行政区, 省, 直辖市, 如北京, 上海, 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等。

(二) 民间资本

1992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我国的经济增长迅速。经济增长为我们带来了大量资金的流入, 大量民间资本应运而生。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做出定义, 认为民间资本是指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2]并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的资本形式, 是相对于国营资本而言的。民间资本是中国经济体制中自创的定义, 通俗点来说, 就是扣除公有制经济的国有资产和外商、港澳台同胞的投资所剩余的部分, 其中民营企业的流动资产和家庭自有资产占主要部分。

二、区域性银行利用民间资本的问题分析

(一)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产业门槛过高

由于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在一些重点行业仍实行国家垄断。很多的项目对民间资本存在排斥现象, 民间资本不被公众接受。只有在国营企业经营不善的时候, 民营企业才有机会融入资金。很多企业准入门槛高, 审批手续复杂导致民间资本难以介入。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狭窄, 很多产业没有明确说明民间资本是否可以进入。民间资本参与中小银行也只属于注入少量的资本, 并不能真正的参与到银行的经营决策。我国的信用风险机制不完善更是让民间资本功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发展程度上有差异, 发展策略上存在着不同, 但对进入银行业的准入条件是有严格限制的。此限制属于政府的行政壁垒, 民间资本达不到条件就不能进入银行业。

(二) 民间资本投资平台较少

民间资本主要投资于炒股、炒房、炒黄金等平台, 即使进入银行业也主要投资于中小城镇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 而对于大中型商业银行投资机会较小, 大部分银行多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控股或地方政府控股。[3]民间资本的吸纳非常困难, 由于民间资本主要来自民营企业和家庭, 调查起来非常的艰难, 导致民间资本不能顺利进入银行业。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民间资本更多地选择流向海外, 导致国有银行与民间资本的矛盾重重激化。商业银行在面临危机的时候也选择向其他国有银行或“最后贷款人”—中国人民银行贷款, 民间资本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由于民间资本的不稳定性, 民间资本入股商业银行还有可能带来信用风险, 所以造成许多商业银行对民间资本敬而远之。

(三)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个国家民间资本使用程度取决于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 近年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 世界各国的经济也基本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的发行, 稀释通货膨胀。这就给民间资本的发展带来很大挑战。进入2011年以来, 央行5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民间资本迎来全新的挑战。2011年5月13日, 国务院发布了“新36条”。在金融服务行业方面, “新36条”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 为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4]

三、区域银行业有效利用民间资本的对策

(一) 消除壁垒, 完善民间资本进入区域银行业的市场机制

维持货币稳定, 防止通货膨胀, 创造稳定市场的环境, 为民间资本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保证民间资本投资国有企业的安全性。为了简化民间资本和国有企业的程序, 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建立民间资本服务机构, 培养一些专门从事民间资本业务的从业人员, 提供投资前咨询, 投资中告知, 投资后总结的有效机制, 增加民间资本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技术的进步, 开发一些民间资本专门软件;由政府出面为企业担保, 聚集民间资本, 为企业和资本搭建友谊桥梁, 反对歧视民间资本, 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建立行业自治机制, 完善的服务体系, 确保资本市场的合理竞争, 支持民间资本在扩股的商业银行入股形式;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 完善共享的风险补偿机制和信用担保公司的风险机制;[5]建立民间资本自律机制, 强调行业内控的重要性;为民间资本创立专业机构和部门。

(二) 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民间资本投资平台

黑龙江省根据自己黑土地盛产粮食和石油等行业的发展迅速, 制订了地方银行小额贷款机制。由于粮食的生产, 石油煤矿的开采需要大量的资金, 民间资本恰好可以投资。将民间资本存入银行, 由银行当中介机构给予担保将资金投向企业, 使企业得到充足的发展资金。虽然黑龙江省地方银行较少, 但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发展专项业务, 将业务做大。

(三) 加强民间资本投资银行业的法律建设和政府扶持力度

国家为了鼓励民间资本健康发展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 国家金融法规的完善对民间资本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制定时应当注意法律法规的制定既应以适应民间资本发展的现状, 又可以对现行的民间资本发展进行法律保障。现有民间借贷法律规定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二章借款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和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6]但上述法律终究不能起到规范民间资本发展的作用, 要想提高民间资本参与股份制银行参与度, 使民间资本真正进入银行业, 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性规划, 帮助民间资本找寻出路。

摘要:随着国家近期制定一系列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市重大项目建设改造政策的落实, 民间资本逐渐进入了城市发展的各个行业。其对策是:消除壁垒, 完善民间资本进入区域银行业的市场机制;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民间资本投资平台;加强民间资本投资银行业的法律建设和政府扶持力度。

关键词:区域银行业,民间资本,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何德旭, 王朝阳.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效应、问题与对策[J].上海金融, 2006 (6) :4-7.

[2]任嘉嵩, 陈守东.民间资本供给与区域银行业融资:对黑龙江省的实证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 2011 (9) :27-31.

[3]张璐妍, 郭启蒙.民间资本投资黑龙江省银行业问题研究[J].北方经贸, 2013 (3) :172-174.

[4]樊巍.对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问题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3 (1) :84-87.

[5]纪崴.温州民间资本:流向与引导[J].中国金融, 2011 (3) :86-89.

有效资本 第7篇

随着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和村民自治的推行, 中国农村社会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这两次的重点变迁, 乡村治理问题又再次提上了热点研究议程。中国乡村治理问题是一个很广阔和复杂的研究领域,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它们都涉及了乡村治理的制度和非制度这两个基本层面。

而目前对乡村治理的制度层面研究大多部分集中在村民自治研究上。何雪峰认为, 当前学术界对村民自治的研究, 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视角, 一种视角是从民主的方面来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的现状及其后果, 这种关注视角焦点是村民自治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制度, 在当前乡村社会中的实施现状及其对村民民主观念、民主意识的促进程度, 这种视角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村民自治研究的主流;另一种是从治理的方面来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现状及后果, 尤其是村民自治实践的可能性研究, 其关注的焦点是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的具体过程、运作基础及其主要特征, 这种视角的研究近年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成为村民自治研究由政策性解释研究向政策基础性研究过渡的重要标志。

对乡村治理的非制度性方面的研究也有涉及, 比如有人研究农村治理深层的文化影响和传统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 关注农村治理的乡村社会背景的研究等。相对来说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微乎其微。但非制度性因素又对我国乡村治理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人们通常所说的宗族、家庭、朋友、同乡、邻居等各种关系对乡村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资本与乡村治理的契合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对于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和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为促进共同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和网络, 对于个人、组织之间的生产和合作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 乡村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社会网络构成了乡村治理的基础。所谓正式组织, 是指马克斯·韦伯所讲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功能分殊的纵向科层组织。在乡村这类组织包括乡镇的政府部门、村民委员会等, 这些正式机构能够为乡村提供专业的有保障的服务.以满足乡村居民的基本需求。同时, 人们会基于共同的规范、习惯、兴趣、利益等形成一些自然交往网络 (包括非正式组织) 来满足自己的更进一步的需求和愿望。实现乡村治理的关键是政府与乡村居民的良性互动, 是塑造乡村正式组织与广大村民的良好合作关系。

其次, 社会资本使集体行动成为可能。信任推动集体行动的达成。福山认为“信任的作用像一种润滑剂, 它使群体或组织的运作更有效。”在一个继承了大量的社会资本的共同体内, 自愿的合作更容易出现, 增强社会信任的规范之所以能够发展, 是因为他们降低了交易成本, 促进了合作。人们之所以选择合作而不是对抗, 原因在于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 稳定的信任关系使自发的合作成为可能。

最后, 乡村社会资本有利于培育公共责任意识。由于村民广泛参与乡村治理过程, 广大村民认识到自己既是公共服务的享有者, 也是维持公共服务秩序和乡村治理的主体。通过社会资本达成的主体意识和广泛参与, 使村民逐步明确了个人在乡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中所承担的责任, 进而在村民中间形成普遍的公共责任意识, 从而也增强了村民们对政府制定政策和提供服务的满意度。只有在广大村民和乡镇公务人员中树立起强烈的公共责任意识, 政府与村民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互动, 来共同面对和处理乡村的公共事务, 从而全面提高乡村治理绩效。

三、培育社会资本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 推进民主法治社会建构, 彰显乡村治理的“法治性”

在村民自治制度的运行过程, 从村治权利的获得与分配、村治权的运作到村民日常生活次序的维持都受到了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本的影响。但是, 这一非制度性的参与网络在某些时候可能会产生某种不公平。所以, 我们关键要做的就是加强治理建设, 改进制度缺陷, 使村治的运作建立在法治和制度化基础之上。比如“组合竞选制”, 它不同于传统的平行选举方法, 它是先“组阁”后“竞选”, 即首先由村民分别提名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人员, 然后由村委会主任候选人在村民提名的副主任和委员人选中, 挑选各自的村委会组成人选, 组成自己的竞选班子, 共同参加竞选。

(二) 重建基层政府与民众的信任关系, 消除“信任危机”

基层政府“公信度”的提高有助于基层政府与民众信任关系的巩固和社会资本的积累。在洛克看来, “政府有别于社会, 既可以因立法权的易手而解体, 也可因背离人民寄予的信任而撤销。”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核心和关键, 它引导、影响着公众的诚信精神, 决定着社会的诚信程度。“一个言而有信、恪守诺言的诚信政府, 是对其他一切社会主体的良好的示范和引导, 可以带动诚信行为规范在整个社会的处处遵守,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诚信建设。”因此, 构建社会资本的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基层政府诚信建设, 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官员素质、推行政务公开等措施, 提高基层政府的公信度。

(三) 培育农村民间功能性组织, 发展农民参与网络

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基本上仍处于分散、无组织的状态, 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人们很难找到表达利益要求的合法组织, 只得转向寻求家族宗族的保护, 甚至不信卷入“黑金政治”。农民作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阶层, 也应当有自己的组织, 并能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决策过程中反映自己的利益和诉求。我国的乡村治理实践表明, 组织创新一企业化组织的产生, 是乡村治理模式中的一个特色。农工商一体化公司把农民有机地组织起来, 改变了农民分散、势单力薄的处境, 从而有助于改善其市场地位, 降低交易费用, 减少利益损失。同时, 也要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为突破口, 带动并培育大量的乡村社会、政治、文化组织, 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使广大农民参与到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 从而提高我国乡村治理的层次和绩效。

(四) 培育信任、互惠、合作等公共精神, 促进乡村民主治理

公共参与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 是社会信任成长、个体需求满足和责任感增强的重要心理基础。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培育社团组织, 鼓励农民参与公共事务, 行使参政权利。以实际行动, 如捐资、投劳等, 投身公共活动, 以合作方式解决集体行动中的困境。因此可以考虑组织多样化和持续性的村庄文化活动 (如举行庙会、游花灯等) 以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增强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 促进村庄社会信任水平的提高和相互支持网络的建立。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2]李惠斌、杨雪冬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4]吴光芸.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 2007 (5) .

有效资本 第8篇

目前, 会计透明度被普遍接受为衡量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发现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角度, 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源配置、公司治理、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等基础性问题。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经济体系越来越依靠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 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是维护证券市场有效运转的前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较低, 披露水平不高, 会计违规造假行为屡禁不止, 已是公认的事实。因此, 进一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增强投资者信息已是刻不容缓。

二、会计信息透明度概念的界定

魏明海、刘峰等 (2001) [1]认为, 会计信息透明度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综合性的概念, 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会计信息披露与管制。葛家澍 (2001) [2]认为, 透明度的涵义相当广泛, 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质量特征:中立性、清晰性、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重于形式以及可比性, 并且会计信息透明度必须建立在决策有用性基础上。唐予华、李明辉 (2003) [3]认为, 会计信息透明是指透过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明确、容易地知道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以及这些经营活动的后果, 从而得到清晰、完整、可比、不失真的影像。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 对会计信息透明度概念的界定, 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以上定义可以归结为广义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两种。狭义的概念主要是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谈的, 而广义的概念则上升到了会计信息的全面质量体系的高度。但是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谈, 上述会计信息透明度概念都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发展, 透明度是继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两个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之后的又一重要概念。

三、资本市场概念的界定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长期资金融通的场所。资本市场包括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和融资租赁市场等, 其中, “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最活跃、最具创新性与影响力的组成部分”[4], 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资本市场优劣的衡量标准包括:“安全性、流动性、透明性、有效性和公平性五个方面”[4]。其中, 安全性指金融交易能正常地进行;流动性指资本市场参与者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入市或脱手的可能程度;透明性指市场组织的透明性和市场信息的透明性;公平性指竞争条件的公平和游戏规则的公平;而有效性指金融产品的市价对各种信息的反映程度。资本市场越有效, 则金融产品的市价越能快速地、全面地和无偏差地反映各种有关的信息, 从而其价格越趋向于其真正的价值。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一般会同时具有安全性、流动性、透明性和公平性, 而无效资本市场则反之。可见, 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是衡量资本市场质量的重要的和核心的标准。

四、会计信息与有效资本市场的关系

(一) 信息不对称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交易一方拥有更多、更新、更确切的相关信息, 处于信息优势地位, 而另一方由于不知情或对他方的信息由于验证成本昂贵而在经济上不现实, 处于信息劣势地位[5]。资本市场中广泛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如公司经理较外部投资者更加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某些知情投资者较其他投资者更加了解公司的风险和前景等等。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会使得部分投资者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财力去获取和运用相关信息以指导其投资决策, 因而信息的获取并非无偿, 信息成本并非为零, 而且如果信息不对称程度严重的话, 信息成本会更加凸显。

信息不对称使投资者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而因此导致的柠檬问题和代理问题等阻碍了资本市场资源的最优配置, 降低了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 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致使市场失灵和崩溃。人们先后发明了多种方法来解决“两权分离”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 进而提高资本市场有效程度的方法, 其中, 通过充分有效地信息披露, 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 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二)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1、决策有用性特征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根据“利益相关性”原则确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现有的和潜在的债权人、政府部门、职工、其他利益关联者。在明确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后, 就应确保不同使用者获得其各自所需的信息。各种投资者只有通过对有用的会计信息的分析, 才能依据当前资本市场的“风险—回报”偏好, 权衡价格找到一种合理的投资组合;上市公司也只有向市场披露了真实有用的信息, 才可能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筹集到必要的资本。

2、充分性特征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从数量上看, 会计信息应是充分的。不充分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投资者对于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的需求, 他们就会转向其他途径寻求信息, 这无疑加大了交易成本并使会计信息的作用降低。充分的会计信息, 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以便正确估计所发行的证券等金融产品的价格;而信息的充分披露还有助于减少内幕信息和内幕交易。当存在内幕信息时, 价格不能反映未予公开的信息, 因而会削弱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3、可靠性特征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反映的真实性、可复核性和中立性。虚假的、错误的和有所偏袒的财务信息也能反映在市价中, 但信息虚假必然导致金融产品的定价偏离其真正价值, 如果虚假财务信息不能被“看穿”则会出现“功能锁定”现象, 资本市场不可能是强有效的。处于信息优势的参与者必然会利用其所掌握的真实信息谋取私利, 从而会使大部分处于信息劣势的参与者损失惨重。而虚假信息一旦暴露, 便会引起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 进而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其在资本市场的地位, 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贡献自然会降低[6]。

4、相关性特征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与决策相关, 有助于满足各方面使用者的需要, 包括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不仅要看信息是否真实客观, 还要看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能够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为了使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市场有用, 有助于形成有效市场, 其前提是这些信息必须能使投资者产生一个合理的期望值, 从而对其决策行为产生影响。

5、及时性特征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并能及时提供。信息提供得越及时, 则越能较快地影响大多数投资者的预测和决策, 进而迅速地对证券等金融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信息提供的滞后, 则会导致内幕信息的产生, 损害了市场的有效性。

6、可理解性特征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会计信息能为大多数投资者或投资代理人所理解, 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会计信息晦涩难懂, 或过分注重细节而使得会计报告冗长无比, 则不利于为“足够多”的人所理解和吸收。有效资本市场并不排斥对会计信息“无知”的投资者的存在, 但如果大多数投资者均是“无知”者, 那么, 会计信息的作用便很难发挥[7]。

(三) 信息披露的影响

Diamond、Verrecchia1991年通过建立经济模型, 认为公开信息披露能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而通过提高流动性吸引大型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以降低资本成本。Botosan1997年做了初步的信息披露行为与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实证尝试, 他以122家制造类企业在1990年的年报为样本, 通过自行设计的披露水平计量指标计量各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 结果显示, 对于分析师数量较少的公司, 信息披露水平的越高, 权益资本成本越低[9]。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 汪炜、蒋高峰[10]2004年首次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数量作为信息披露透明度的代理指标研究了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的关系, 结果发现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能够显著地降低融资的资本成本。曾颖、陆正飞2006年使用2002和2003两年的深交所的评级结果分析了信息披露行为与资本成本的关系。结果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会对其股权融资成本产生积极影响。

总之, 现有理论表明, 信息披露对资本成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信息披露的数量。通常信息披露的数量和企业资本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二是信息披露的质量。通常信息披露的质量越高, 企业资本成本会越低。三是信息披露的特征。

综上所述, 会计信息越透明, 资本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越低, 资本市场也就越有效, 会计透明度是资本市场有效与否和资源配置合理与否的关键变量。在有效资本市场中, 上市公司管理层会及时、充分地披露会计信息, 证券价格也会正确地反映所有可获取的信息, 从而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不透明的市场, 对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的吸引力低, 市场活跃程度也会越来越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低下, 披露水平不高, 会计违规造假行为屡禁不止。进一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透明度, 应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方向。

参考文献

[1]魏明海, 刘峰, 施鲲翔.论会计透明度[J].会计研究, 2001, (09) .

[2]葛家澍, 陈守德.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会计研究[J], 2001, (11) .

[3]唐予华, 李明辉.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4]王益, 等, 资本市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5]李建国.中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研究[M].财贸经济, 2001;12.

[6]谢清喜.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18.

[7]李宁, 转引金融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分析[J].金融经济, 2004.

[8]陆德明, 王鹏.会计披露与金融危机[J].会计研究.

[9]董锋, 韩立岩.2006.中国股市透明度提高对市场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6, (05) .

有效资本 第9篇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

(一) 政府管理行为存在不足

对于地方性关键产业, 地方政府出于提高知名度等原因, 对企业的财务造假行为存在“弱视”, 甚至一些带有“国”字号的公司, 其成立时间不足6个月即可上市, 由此可见政府的监管存在不足, 这对我国资本市场秩序的维护、功能的发挥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 现行的新股发行价格不合理

我国股票首次发行采用“市场询价”模式, 这是造成高股招标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新股发行价值普遍虚高, 违背了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 使股票后期的升值空间变窄, 再加之发行单位只将资本市场当作筹资的场所, 而后期“铁公鸡”行为 (股利发放较少, 连续几年都不发股利) , 严重挫伤了投资者在资本市场投资的积极性, 长此下去会使资本市场缺少活力, 并打击了资本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

(三) 我国仍存在“股市强, 债市弱”的特征

“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 尽管在证券市场上的融资总量有所增加, 但是“股市强, 债市弱”的市场特征没有根本改观, 并且市场上多为金融债和国债, 公司债的数量相对较少, 这不利于公司的资本结构优化, 对投资者的资产组合管理也不利。造成我国债务融资比例相对较低的原因, 也与我国的《证券法》规定有关:公司发行的债券累计总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

(四) 上市公司的业绩变脸行为严重影响投资者投资主动性

上市公司的业绩变脸行为, 是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的表现, 上市公司为了获取上市的资格, 上市前粉饰公司业绩, 制造业绩良好的假象, 加之中介机构的不作为, 在骗取审批机构同意上市的审批意见后, 公司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业绩与上市前明显出现大的转变, 给投资者带来诸多的投资陷阱, 使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失去信心, 造成市场上大量为了投机短期持股的投资者, 而缺少长期持股的倾向, 这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不利。

(五) 资本市场的退市制度缺失

资本市场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使资源流向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和系统, 这是市场生存的自然法则, 对于任何成熟的市场, 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对于面临退市的公司,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健全, 投资者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使公司退市的后果完全转嫁给了持股的中小股东,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退市公司的中小股东将会面临血本无归的境地。退市制度的缺失将会导致ST公司借机非正常炒作, 扭曲了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

(六)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缺陷

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 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已经形成了以《股票上市规则》为核心, 临时报告和定期报告组成的信息披露体系, 但是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是投资者面临的又一难题, 上市公司呈现给投资者大量的与决策有用性无关的信息, 重形式轻事实, 对公司的亮点大加渲染, 但对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行业情况以及与未来经营情况休戚相关的信息少报或不报, 并且对公司面临的风险很少揭示, 信息披露带有很强的导向性特点。

二、资本市场有效性影响因素剖析

基于资本市场的缺陷, 可以从制度法规及会计信息透明度方面分析影响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因素。

(一) 制度方面

1. 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制度缺失。

监管制度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保障, 特别是对于我国资本市场上的股权结构现状尤为如此。在上市公司中, 由于国有股或国有控股占主导地位, 因此国家行政机关与上市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国家行政机关直接委派到上市公司的高管为了晋升等目的, 有可能暗中操纵利润, 同时监管部门对公司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造成违规成本大大小于违规收益, 为了达到上市公司的特定目的, 管理层铤而走险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获取私利的行为屡见不鲜。监管制度的缺失不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 我国关于公司上市的制度过于苛刻。

我国公司的上市资格审查及条件非常严格, 虽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公司, 国家也适当放宽了市场准入的条件, 据最新统计我国在沪深两市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仅2 000多家, 比起我国企业的总数, 这个数目是少之又少, 还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被限制在资本市场之外, 这不利于资源的配置, 更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3. 我国的退市制度缺失。

退市制度的缺失会造成大量的ST公司在以后的财务报告中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优胜劣汰是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的自然法则, 资本市场若是成为上市公司只进不出的保护伞, 资本市场的效率将无法实现, 更会伤害股东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4.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虽然有关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应当披露经营状况、财务业绩、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 但是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 上市公司大多报喜不报忧, 虽然披露了大量的信息, 但是不注重实质, 避重就轻, 使投资者面对大量的信息垃圾, 影响了投资者的判断,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受到质疑, 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二) 会计信息透明度方面

葛家澍 (2001) 认为, 透明度的涵义相当广泛, 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质量特征:中立性、清晰性、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重于形式以及可比性, 并且会计信息透明度必须建立在决策有用性基础上。下面分别从决策有用性、可靠性、相关性几方面分析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1. 决策有用性。

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目的是获利, 并且规避资本市场风险, 企业的目的是筹集其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如何使投资者和企业达到利益的均衡是资本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投资者要对其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 权衡利弊找到一种合理的投资组合, 进而规避风险;而有用的信息正是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的真实会计信息, 所以只有上市公司真实披露其财务状况, 使之真正对投资有用, 才能帮助投资者树立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同时也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使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达到双赢。

2. 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主要指会计信息能够如实反映发生的经济事实, 经济业务可核实并且中立, 上市公司有可能编造、伪造虚假的经济业务, 并且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这些虚假的经济业务也会反映在股票或证券的价格中, 使其现实的市场价格与真实价值相背离, 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不可能是有效的, 那些掌握更多的真实信息的投资者借机会谋取私利, 而相对处于劣势的投资者将会面临损失, 一旦这些虚假信息被暴露, 投资者会产生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 进而会降低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的地位, 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的贡献也就随之降低。

3. 相关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 不但要满足外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的需求, 还要满足宏观管理部门据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及税收征管的需要, 内部管理者考核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绩效的需要。为了使公司披露的信息对相关利益主体有用 (即具有相关性) , 那么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对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产生影响, 并在资本市场被证明是正确的信息, 才会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资本市场改进的意见

(一) 加强信用度建设

企业的信用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 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首先必须从自身建设做起, 严格遵守募集款项的资金投向问题;杜绝财务造假、通过暗箱操作或误导的方式获利;对上市公司的审批增加信用度评价的环节。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暴露许多问题是因为中介机构的信用缺失, 所以一方面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注重培养信用能力和水平, 加大对中介机构的违法操作、暗箱操作及不作为的惩处力度;另一方面, 中介机构应将服务对象的信用水平作为开展业务的重要出发点, 重视服务对象的信用评级。

(二) 加强投资者的保护力度

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参与者, 是资本市场充满活力和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Laporte等4位学者将法律因素纳入到资本市场的研究中, 其一系列研究证明一国投资者的保护程度越强, 资本市场的发展就越好, 而且欧美一些成熟的资本市场, 其国家都有完善的投资者权益保护法, 所以我国的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 对投资者的损失补偿方式及被投资单位应承担的责任等通过立法加以明确, 使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充满信心, 进而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

(三) 完善公司上市、退市及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应适当放宽市场准入的条件,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使更多的公司进入资本市场, 满足其融资的需要;同时还需建立上市公司退市的相关法律法规, 增强对ST公司的监管力度, 杜绝炒作、借机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

(四) 调整市场结构, 培养长期持股者

据统计, 截至2011年底, 我国持流通A股的自然人占比达26.5%, 企业法人占57.9%, 证券基金、社保基金、保险机构、信托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占比达15.6%, 其中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在市值中占比例不到5%, 而在欧美等成熟资本市场, 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所占市值达70%, 由此可见我国的资本市场, 投资者结构不平衡现象严重, 造成资本市场中的追涨杀跌现象, 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稳定。所以我国应推出更多安全、高回报的金融资产, 大量吸引机构投资者的投资, 证监会同时制定相应的符合机构投资者市场准入条件、收费体系、评价机制等更灵活的制度安排。

(五) 加强培养具有实力的中介机构

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 中介机构对于聚拢社会闲散资金、发掘上市资源、促进资本市场运作、加强投资者的教育、提高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中介机构呈现散、小、弱的现象, 这不利于中介机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所以我国鼓励行业通过兼并重组等途径提高综合实力。充分发挥会计师、律师“守夜人”、“看门人”的作用, 同时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管, 并发挥行业内部相互监督的作用, 支持质量高的中介机构做大做强, 另外中介机构要积极汲取欧美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 实行走出去的方针, 有效提升境内资本市场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董锋, 韩立岩.中国股市透明度提高对市场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6, (5) .

[2] .陈醒.资本市场要保护好投资人利益[J].国际金融, 2012, (4) .

有效资本 第10篇

关键词:CAPM模型:时间序列检验:横截面检验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CAPM的有效性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这些检验可分为三类:风险与收益关系检验、时间序列检验及横截面检验。其中比较经典的有:Black、Jensen和Scholes(1972)证明若市场投资组合是高效的,则?茁值与期望收益率之间存在线性的正相关关系[1]。Fama和MacBeth(1973)研究发现平均股票收益率与?茁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成立[2]。之后,很多学者对CAPM提出了挑战,Banz(1981)在对CAPM的检验中加入了公司规模因子,发现公司规模对于市场?茁系数所提供的横截面平均收益具有解释能力[3]。Fama和French(1992)研究表明公司收益的账面值与市值之比能解释平均收益率的大部分变动[4]。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学者对CAPM理论模型在我国证券市场是否适用进行了定量研究。陈小悦(1995)通过对沪市检验发现经典的CAPM不能准确描述股票收益率[5]。杨朝军和刑靖(1997)认为股票收益率与?茁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股票交易量等非系统风险也会影响股票收益[6]。马树才和宋丽敏(2000)利用APT模型对沪市检验发现存在影响股票收益的市场风险以外的因素[7]。胡凯(2007)的检验结果显示我国股市支持CAPM的有效性[8]。艾佳(2010)以我国沪市房地产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应用时间序列与横截面的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同归方法对CAPM模型在我国沪市房地产股票市场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CAPM模型并不十分适合于对我国沪市房地产行业股票的分析及研究,说明近年来沪市房地产业虽有较大发展,但仍不完全成熟[9]。范泰奇(2011)采用CAPM模型利用金融危机后的A股市场数据对上市银行股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A股银行股适用采取防御性的投资策略,目前还不适合利用CAPM模型进行投资策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危机后A股市场仍然不成熟。总之,大部分研究都表明,在2005年之前CAPM在我国证券市场并不适用。然而多数文献选取的样本量较少,并且大多数文献都没有对拟合的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上的检验,这样可能会导致估计的结果出现偏差,结论不可靠。另外,证券市场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因素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同的,之前的研究己不能反映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最新发展态势,因此有必要选取新近的数据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新的检验。

三、研究数据及方法

(一)样本数据的选择及处理

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于证券之星(http://www.stockstar.com/)及搜狐财经(http://business.sohu.com/),因为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的股价波动幅度较大,不利于得出正确的结论,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市场定价机制上也应出现某些改善,为了客观反映市场发展的最新特征,选定时间段为2005年5月13至2012年6月8日。考虑到研究时段较短,要得到更多的样本数据,只能缩短时间间隔,而采用日作为分析周期会产生非同步交易问题,所得结论会出现偏误,因此采用周作为分析周期。选定发展较成熟的沪市为研究对象,并从中选取35只样本股,选取原则为在2012年已全部流通上市、所属行业尽可能分散的A股股票,以增加其代表性,并剔除ST股及连续缺失数据较多的股票。鉴于上证综合指数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股票市场的发展趋势及行情变化,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比较符合CAPM所描述的市场组合,因此选择上证综合指数作为市场组合的市场指数。无风险利率选择能反映短期利率情况的三个月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从2005年5月13至2009年6月8日,该利率从1.71%调整仍调整为2.85%。

(二)实证研究

1.划分时间段

将选定的时间段2005年5月13日至2012年6月8日划分为三个时间段,分别为:排序期(2005年5月13日—2007年6月15日),预估期(2007年9月21日—2009年9月18日),检验期(2009年9月19日—2012年6月8日〉。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无风险收益率的估计值为负,与CAPM中常数项的假设相悖;二是沪市的系统性风险与收益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只有当?茁值位于一定的范围,股票组合的收益与系统风险之间才存在正相关关系;三是非系统风险的加入提高了模型的解释程度,非系统风险对股票的收益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

总的来说,沪市股票收益与系统风险并不符合CAPM的预期,CAPM对现阶段的沪市仍不适用,虽然沪市正走向成熟,但其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不仅规模较小,而且存在着过多的限制,如对卖空的限制等,投资者非理性投资导致股票风险与收益不存在明确的关系,并且还存在很多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得股票价格不能有效反映市场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出的?茁值并不能使组合消除非系统风险,这影响了CAPM在我国股票市场中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F.Black,M.C.Jensen,M.Scholes.TheCapitalAsset

PricingModel:SomeEmpiricalTests[M].NewYork:FrederickA.Preager,Inc,1972.

[2]EugeneF.Fama,JamesD.MacBeth.Risk,Return,

Equilibrium:EmpiricalTests[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3,81(3).

[3]Banz,R.TheRelationshipBetweenReturnandMarketValueofCommonStock[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1,9(1).

[4]EugeneF.Fama,KennethR.TheCross-SectionofExpectedStockReturns[J].French.JournalofFinance,1992,47(2).

[5]陈小悦,姚怡涛.上海股市风险与收益定量分析[J].经济科学,1995(1).

[6]杨朝军,邢靖.上海证券市场CAPM实证检验[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3).

[7]马树才,宋丽敏.沪市股票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0(8).

[8]胡凯.CAPM在中国市场的有效性检验[J].时代经贸,2007(7).

有效资本 第11篇

资本市场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30年的发展壮大和完善, 逐渐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对应。1990年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和ST A Q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开通典礼是我国股市诞生的标志。我国股市这一路走来, 经历了不少曲折, 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局部探索阶段 (1990~1993) 。这短短三年, 股市疯狂开市;1991年内地股市正式启动, 市场的不成熟与投资者的非理性使股票市场在这几年间几番起落。1992年5月沪市取消涨停板限制后股市“一飞冲天”;同年8月深市疯狂购买认购证事件后深市元气大伤;10月国务院为了救市成立证监会;股市变冷由牛转熊, 次年7月三大利好救市政策重新引发大涨。

全面开展阶段 (1994~1998) 。公司法的颁布, 证监机构的调整, 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都展现了我国股市发展的快速。但由于当时我国原生金融市场的市场机制不健全, 导致衍生金融市场重挫。例如中国证券史上“327事件”使得国债期货夭折;1995年5.18国债期货试点暂停的紧急通知引发股市暴涨股指攀升;1996年12月国家政策扼制股市的涨势, 在弱市中炒作重组板块。

立法规范阶段 (1999~2004) 。《证券法》的实施造成国有股减持以及之后的股权分置改革, 并且同时证监会开展了一系列上市公司的治理运动。也在此阶段, 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W T O, 2002年Q FII在大陆试水。

固本清源阶段 (2005~2008) 。2005年开始的股市股权分置改革于2006年底基本完成, 之后启动券商的综合治理更是使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紧接着2007年又推出了Q D II。但是2007年2月27日沪深股市遭遇十年未见的重挫;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开拓创新的阶段 (2009~) 。2009年创业板的推出, 2010年融资融券的开闸, 2011年R Q FII的试点, 2012前海金融政策创新, 2013年全国股转系统的建立, 2013年新三版扩容以及近期的沪港通试点, 这些事件都展示了我国股市的一系列创新行为。

但在2014年之前, 境外机构投资者只有通过Q FII或Q D II这类实现资本市场有序开放的特殊通道才能进入到内地市场进行投资, 同时也受到很多限制。直到2014年11月“沪港通”的公告实施, 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境外机构投资者才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内地市场中来。

沪港通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 (或经纪商) 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也即是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沪股通, 是指投资者委托香港经纪商, 经由香港联合交易所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 向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申报。股票范围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180指数、上证380指数的成分股, 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11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联合发出公告, “沪港通”的股票交易将于2014年11月17日开始。

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市场有效性也相应地得到较大的提高。对此, 不少学者做了检验, 包括邓子来和胡键 (2001) [12]、陈立新 (2002) [11]、史金凤 (2007) [10]、谢晓霞 (2007) [6]等等, 实证结果均表明我国的市场已达到弱式的有效但仍未达到半强式的有效。半强式有效市场中, 证券价格包含了所有的公开信息, 任何投资者利用公开信息制定投资策略进行证券交易均无法获得超常收益。本文将以2014年11月“沪港通”的正式实施为事件, 来考察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是否有效以及有效性的程度。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市场开放的相关问题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尤其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方面。资本市场的开放对市场有效性来说非常有利 (冉飞, 2004[1];戴学来, 2003[2]) , 如Q FII制度, Q D II制度对市场效率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龚纪纲, 2010[3];H enry, 2008) 。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内在发展和逐步开放, 市场有效性也相应地大大提高, 对此很多学者做了不少研究。翟肖东 (2014) [9]通过A D F检验总结得到我国A股市场基本上处于弱式有效阶段, 并且相对而言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有效性水平略低于A股市场整体水平。刘晓林 (2013) [8]运用单位根检验及序列相关性检验对中国资本市场进行有效性检验, 得出我国的资本市场已达到弱式有效。谢静 (2012) [7]运用我国创业板的日收益率、周收益率和综合指数日收益率进行相关检验, 发现创业板市场具有弱式有效市场特征, 但仍未完全达到标准意义上的弱势有效。张涛 (2008) [5]对于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上证综指日收益率做实证分析, 发现在改革前市场的日收益率并非服从随机游动, 因此市场未达到弱式有效, 改革后, 收益率处于随机游动状态, 从而得出市场达到弱式有效的结论。谢晓霞 (2007) [6]在对上海证券市场进行有效性探讨时选取上证综指收益率的数据, 通过自相关检验和游程检验发现市场未达到普遍意义上的弱势有效。高洁 (2007) [4]认为Q FII制度是为了引进外资来改善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但通过实证检验发现Q FII并没有显著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由此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问题,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证券市场仍处于弱式有效阶段, 但对于是否达到半强式有效阶段, 并没有统一定论。因此本文将采用事件研究法, 以“沪港通”中“沪股通”相关的A股股票为研究对象, 对“沪港通”公告发出前后是否存在超常收益进行实证检验, 以判断中国A股市场是否达到半强式有效。

三、实证分析

(一) 事件研究法

事件研究法作为一种统计方法, 主要是为了反映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研究对象的股票价格变动, 以此探究股票价格对信息的反映程度。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沪股通对中国A股市场有效性检验, 因此将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发出联合公告的日期即2014年11月10日定为T=0, 取T前后5天为事件窗口, 再向推前一个月为事前窗口, 取事件窗口之后接下来的4天为事后窗口, 此次研究为短期事件研究, 因此将事件窗口与事后窗口合并为一个事件窗口, 具体如下:

(二) 样本选取

股票将选取56支上证180指数、上证380指数的成分股中为A+H股的部分 (以下简称为综合上证180指数、上证380指数的样本股) 作为分析样本, 包括34支既是上证180指数成分股又是A+H股的股票 (以下简称为上证180指数样本股) 和22支既是上证380指数成分股又是A+H股的股票 (以下简称为上证380指数样本股) 。采用上证指数来代表市场收益率、上海同业拆借利率SH IB O R0/N代表无风险收益率, 均使用日收益率, 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所选取的56支股票如下:

(三) 实证过程

1. 利用事前窗口 (2014年10月2日~2014年11月2日) 的数据回归各股的α与β:

注:括号内为t值, 带*的表示在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注:括号内为t值, 带*的表示在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2. 计算股票的正常收益率。

3. 计算事件窗口 (2014年11月3日~2014年11月21日) 各股的超常收益率。

4. 计算平均超常收益率和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

根据上述公式分别得到上证180指数的样本股、上证380指数的样本股和综合上证180指数、380指数的样本股的平均超常收益率A A Rt和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C A A R。

5. 对CAAR进行t检验。

对事件期内每天的累积平均超常收益率C A A R进行t检验, 以验证C A A R是否显著不同于零。

建立假设:

原假设H0:C A A R=0

备择假设H1:C A A R≠0

得出每天平均超常收益率的均值与方差:

根据公式分别得到事件窗口内上证180指数的样本股、上证380指数的样本股和综合上证180指数、380指数的样本股每天对应的t值。再将得出的t值与5%的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进行比较检验, 若不能拒绝原假设C A A R=0, 则说明股价波动是一随机事件, “沪港通”事件对股价没有显著影响, 否则拒绝原假设则表明此次事件对股价是有显著性影响的。

(四)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的研究方法和采集自国泰安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分别得到上证180指数样本股、上证380指数样本股和综合上证180指数、380指数的样本股的平均超常收益率 (A A Rt) 和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 (C A A R) 在检验期的变化曲线和t检验结果, 如下图表:

注:带*的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证180指数的样本股的A A Rt在事前窗口总体来说有较大的波动, 无论是就正负上还是就数值上;C A A R与A A Rt的变动趋势大致相同, 且C A A R在事件窗口期间除了公告前第四天接近于零后就一直处于负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状态, 从公告后第一天到公告后第四天C A A R一直相对稳定于一个较小负值的C A A R, 约为-0.0060, 公告后第五天开始跳水稳定于一较大的负累计平均超常收益:-0.0190。而对C A A R的t检验基本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除了公告前第四天C A A R由负转正, 显著性检验无法通过。因此可得出, 中国A股市场仍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市场。

注:带*的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证380指数样本股的A A Rt在公告后第二天之前波动较大, 之后则一直保持在零值附近波动, 且大部分数值都在零以下;C A A R从公告前第四天开始下滑, 直到公告后第一天, 从0.0302下滑至-0.0226, 且自此开始C A A R略有上涨但仍稳定于一负的C A A R:-0.0300。从t检验结果来看, 数据基本上是显著的, 因此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由此得出中国A股市场并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市场。

注:带*的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从图表上可以看出综合上证180指数、380指数的样本股的A A Rt、C A A R与上证380指数样本股的A A Rt、C A A R的走势大致相同, 其原因是在所选择的56只样本股中, 上证380指数样本股的总市值占全部样本总市值的92.97%。

在综合上证180指数、380指数的样本股的A A Rt、C A A R的走势图中可以看出A A Rt在公告前第四天及第三天波动较大, 之后则在零值周围波动, 且大部分的数值都在零以下;C A A R在公告前第四天达到峰值0.0118, 之后开始递减, 直至公告后第五天, 其数值由0.0118一路下跌至-0.0227, 且第六天开始趋于平缓, 说明在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发出联合公告之前该消息很可能已经被泄露, 并且大家并不怎么看好“沪港通”, 而消息公布后市场又因为对消息的反应不够充分, 导致累计超常收益C A A R继续降低, 并未立即恢复水平波动。从t检验的结果来看, 公告前的C A A R大多数不能通过检验, 数据的可信度降低, 而在公告后的C A A R都是显著的, 因而可得知, 中国A股市场仍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市场。

四、结论

就事件“沪港通”而言, 在其发出正式公告前就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热议, 沪市的投资者可以投资看好的港市股票, 港市的投资者可以投资看好的沪市股票, 理论上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但关注最近的新闻, 我们会发现事件并非如此, 被热炒的“沪港通”启动仅一天之后就失去了吸引力, 沪股通每日额度为130亿元;港股通每日额度为105亿元, 该额度对于市场整体规模而言是微乎其微的, 然而数据显示截止到11月21日A股收盘, 两个交易所之间流动的资金量已经很少, 沪股通每日额度使用占比18%, 港股通每日额度使用占比1.6%。这种启动前后的冷热对比, 可以归结于投资者的理性回归。一方面, 沪港两市的制度设计、投资者理念的不同, 尤其是法律法规、交易制度、信息咨询等方面, 使得投资者不愿盲目出手, 同时, 香港股市已经是发展地相当完善的国际市场, 而沪股作为相对封闭的市场, 监管制度的不够完善, 对投资者的保护不足, 都使港市投资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 对沪市来说, 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制约了A股的反弹高度, 对港市来说, 恒生指数也仍处于下行阶段, 使得多数投资者仍处于观望态度。

我国A股市场达不到半强式有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我国证券市场上不够完善的信息制度披露制度, 这表现在信息披露的失真、不够充分、不够及时等等, 其次, 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结构中中小散户的比例过大, 通常来说, 中小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严重, 导致效率低下。除了以上原因, 还包括信息传导机制的不成熟、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卖空机制的缺失等问题。这都提醒着我们要健全监管制度, 完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进一步推行信息的强制披露制度, 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 还要提高投资者整体素质, 注重发展机构投资者, 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 使其健康稳步发展, 尽快发展以达到半强式有效市场。

摘要:通过事件研究法, 以2014年11月“沪港通”的正式实施为事件, 以其中沪股通交易范围内上证180指数、上证380指数的成分股中A+H股为研究对象, 对“沪港通”正式实施公告发出前后是否存在超常收益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 中国A股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虽然“沪港通”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但当前投资者并不看好;最后, 根据实证结果进一步分析投资者不看好“沪港通”的原因, 并对如何提高中国A股市场的效率提出建议。

关键词:半强式有效市场,事件研究法,沪港通

参考文献

[1]冉飞.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系, 2006.

[2]戴学来.证券市场开放、发展与经济增长——新兴市场国家证券市场开放效果的初步考察[J].当代财经, 2003, 219 (2) :56~64.

[3]龚纪纲.QDII制度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探析[J].经济特区, 2010, 5:68~69.

[4]高洁.QFII制度对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5]张涛.股权分置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J].江海学刊, 2008, 3:75-80.

[6]谢晓霞.有效市场假设理论在上海股市的实证检验[J].经济体制改革, 2007, 2:132-135.

[7]谢静.我国创业板市场有效性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 2012.

[8]刘晓林.中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的论证检验[J].商业时代, 2013, 31:51-52.

[9]翟肖东.我国A股市场有效性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 2014 (6) :88-90.

[10]史金凤.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检验的理论方法和实证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 2007.

[11]陈立新.上海股票市场有效性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2 (5) :36-39.

上一篇:乡村道路景观下一篇:信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