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生产技术

2024-07-13

标准化生产技术(精选12篇)

标准化生产技术 第1篇

本规程适用于佳木斯地区圆葱生产。

1 品种选择

选用长日型黄皮圆葱或桩红皮圆葱、苹果圆葱。

2 培育壮苗

要求苗龄60d左右, 具有3~4片真叶, 假茎粗0.6~0.9cm, 株高30cm左右, 单株重量3.8~5.6g。

2.1 浸种

用55℃温水浸种30min, 待水温降至室温时再继续浸泡24h。

2.2 催芽

将浸泡的种子捞出沥干表水, 置于20℃条件下催芽48~72h, 当80%的种子露出胚根时即可播种。

2.3 营养土配制

用充分腐熟的鸡粪或猪粪3份, 园田土7份 (忌在前茬为葱、蒜的地块取土) 混合均匀过筛, 床土酸碱度pH值6.8~8.0。

2.4 播种

按本田面积的1/45确定育苗面积。前先浇足底水, 手工均匀播种, 12.5g/m2, 覆土2~3cm, 覆地膜。

2.5 苗床管理

出苗前白天温度控制在28℃, 夜间20℃。幼苗出土后揭去地膜, 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 夜间控制在12~15℃, 需浇水时, 应在晴天的上午进行。苗高5~6cm时进行间苗、除草, 苗距1.5~3.0cm见方。

3 本田准备

圆葱生产要求土壤精耕细作, 要实行秋翻、细耙,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75t/hm2作基肥, 做畦, 畦宽1.0~1.2m为宜。畦上覆地膜, 要求拉紧、两侧用土压实, 用量75kg/hm2左右。

4 定植

a.定植时间 5月初, 一般选择下午为好。

b.定植密度 行距17cm、株距13cm。

c.定植方法 圆葱定植时宜浅栽, 最适深度为2~3cm, 并埯施3g园葱专用生物复合肥, 并及时浇灌定植水。

5 田间管理

5.1 查田补苗

如果发现缺苗要及时补苗, 确保全苗。

5.2 灌水

定植初期控制灌水, 加强中耕保墒, 保持畦面见干见湿的土壤。进入叶部膨大期, 适当加强灌水, 鳞茎膨大期, 勤浇水, 保持田间湿润, 灌水时间应以早晚为宜。

5.3 追肥

追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2t/hm2。

5.4 病虫害防治

a.软腐病 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防治。

b.疫病 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c.灰霉病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d.葱蓟马 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 或80%敌杀死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e.葱斑潜蝇 用2.5%溴氰菊酯2000倍液喷雾防治。

6 收获

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讲义 第2篇

西峡县食用菌办公室

2018年4月

一、食用菌国内外发展综述

食用菌在国际上被誉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植物性营养食品的顶峰”,一直被国际营养学界所推崇。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常食用还具有抵抗疾强身健体的作用,因而作为健康食品,食用菌产品市场前景持续看好,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由于食用菌市场前景广阔,食用菌生产已成为我国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菌物业三大产业之一,在农业总产值中,已成为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大宗农产品,许多地方甚至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全国食用菌产值超过千万元的具达98个,超亿元的县有12个。

据国家农业部的最新统计,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突破了千万吨,在国内种植业产值排名中,仅次于粮、棉、油油、菜、果,食用菌产业已跃居第6位,成为种植业中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另据来自国家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有关专家的预测,今后中国食用菌消费量将保持每年10%的增长,既意味着我国食用菌产量每年至少要增加100万吨以上,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正如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顾二熊所说,食用菌在全球流行是“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外食用菌的生产,一方面是在现有品种的生产上不断提高品质,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食用菌发掘利用新的品种进行人工生产,充分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进入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不是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是由于经济之富有,食物之富裕,体力活动之减少而带来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等,而具有真核的菌类食品,以其能产生抗细菌、抗病毒作用,并对人体有保健功能而广受重视,受到越来越多人青睐,国际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不断上升,食用菌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食用菌栽培生产是一项本小利大,无污染、低能耗,市场前景广阔,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其生产原材料主要利用当地的农作物副产品资源,变废为宝,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能把大量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成为可供人类食用的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并可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符合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

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的思路,以基地建设和规模发展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通过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十农户”的开发经营模式,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和品种,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化经营,采取“统一商标,统一标准,统一果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经营管理方法,不断开发和延伸产业链。

当前我国菌类产品的供求关系已由数量制约,转变成品种、质量、市场制约为主,必须改变长期以来菌类产品的增长方式和租放的生产经营模式,适时地对菌类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开发新产品的基础上必须突出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竟争力。栽培生产珍稀食用菌,不仅及时占据了了市场,而且会给菇农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因此既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准确地把握市场走势,又深入分析了当地的特点和优势把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结合了起来,才会形成米坪特色,创出米坪食用菌品牌。

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

(一)、食用菌标准化的定义 在该规则的约束和指导下,我们在生产之初就要对生产场所及其环境,包括土壤、用水、原辅材料进行监测和选择,在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过程中,还要对加入促其生长的营养、病虫害防治所使用的药物等进行严格控制,改种控制至少包括四个含义:及浓度问题、用量问题、肥料及药物的转化及其残留问题,使用的时效与实效问题等;在产品收获后,整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一系列的环节中,任需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总之,标准化是一个系列,是一项系统工程,如同一辆车的运行,需要合格的机械零部件的合理组合、适宜的燃料、、相相应技术水平的驾驶员以及较好的路况,才能使车子平稳运行,高速前进,这是密不可分的,应当环环相扣,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无法达到理想状态。食用菌标准化是为了适应市场对食用菌食品的安全性,顺应国际食品消费潮流,促进国内食用菌产业化的正常发展而提出的,应是今后各级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工作重点。

(二)、食用菌标准化的作用

1、有效实施科学管理,为现代化生产创造条件: 无标准的生产结果,其后果必然是盲目发展,无序竟争。没有标准的产品必然是规格不一,质量不同,价格差异很大,甚至同一样产品因名称不同而使客商和消费者大受迷感。现代的产业要求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离不开标准化的贯彻执行,只有在标准化生产基础上,才有可能组织现代化生产。

2、确保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只有为市场提供安全的食用菌产品,才能维护消海费着利益,反过来才能促进消费。

3、合理发展生产,有效调整产品结构:

根据当地物质、地理、技术等情况,确定发展的适宜品种必须在标准化的前提下,才能使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4、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劳动效率: 在标准化生产条件下,资源才能得到合理利用,避免产品规格不质量不同造成的再加工间题,节约了劳力和时间。

5、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应变能力:

只要我们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保证了产品质量,就可使产品堂堂正正地进入市场,及时甲市场偶有不测,也完全可以去乙市场获丙市场,甚至在市场相对饱和时可以居货待售,而不必担心质量标准问题。

6、消除贸易障碍,提高竟争能力:

目前,尽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没有了过去那种明显的歧视性壁垒,但随之而来的是,各国为保护其本国农业,大都提高了贸易的门槛,亦即“绿色壁垒”(又称“技术壁全”),例如前几年我国出口口到日本的鲜香菇、出口到欧美的双胞菇罐头等遭受了较大损失。如果我们实行了标准化生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竟争能力自然提高,将不再成为出口口的障碍。

(三)、如何实施标准化:

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标准化的相关内容,并严格实施。目前,我国现有食用菌标准主要包括平菇、香菇、双胞菇、黑木耳、金针菇等品种,其它品种可参照这些标准进行制定和组织实施。其次,提高生产技术,改变传统操作,树立全局观念。在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无论作为生产者还是加工者,起初均会有“不习惯”的感觉,这是一个标准化贯彻的“适应期”,要想使食用菌产品长久占领市场,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必须有全局发展、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坚持标准化生产,才能使效益逐步提高。

最后,要主动接受相关检测和评价。不要怕检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标准化生产。

4、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一)菌种质量

(二)生产设施

(三)栽培材料

(四)管理措施

(五)病虫防治

(六)采收加工

(七)包装储藏

(八)运输销售

所谓种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菌种的“种性”,及菌种日身的生物学特性,这是菌种的基础。比如,一个在南方表现好的菌种,在北方不一定有好的表现,关键就是菌种的“种性”不应,当然,其中也包含着栽培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二是菌种的制作质量问题,一个原本非非常优良的菌种,在设施设备不配,操作技术不规范等条件下,在埏级转接扩大生产过程中,或者感染病清、病菌,或老化、退化,在生产上就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轻则表现产量低低、品质差,重则表现抗性差、发病率高、甚至不出菇的严重后果。

(1)菌种种源的获取与标记

所谓菌种种源,顺名思思义就是指菌种源头,也可称之为原始种。产生原始种利用的于于实体或孢子、基质或菇木、以及子实体着生的土层土壤等,均统称为种原材料或原始材料。原始菌种般用F0为标记,由F0原始菌种再转接后培育出的试管种用F1标记,以此类推,由下F1原始菌种再转接后培育出的试管种用F2标记。F2~F3}{F3~F4}。从理论上来讲,原始种是可以直繁殖下去的,但是,在实实际生产中随着原始种的转代培育,其菌种活力会逐渐降低,即出现菌种的退化。一般生产上引进的原始种都在F2以后,这还要看从什么单位引进,有的菌种可能是F的无限代了。一般情情况下,F2到F3的菌种都是可用的,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品种F3代后便很难出菇,如北虫草等。

(2)生产用菌种级别划分

菌种级别的划分有三个级别:及一级种(母种)、二级种(原种)、三级种(栽培种或生产种),一般生产上习惯称为母种、原种、我培种。各级菌种的划分及其意义如下:

母种:作为种源形式出现,多以试管为菌种容器,作为种源,在生产上既可以进行多次继代(转管)培养,以几何级数扩大数量,又便于保存、携带、邮寄和运输等。一支母种试管,一般可继代培养转接试管50支左右,在保持其种性的条件下,可继续相同操作的继代培养,以几何级数迅速扩大数量,而且,母种制作较为简单,一般为7天左右,个别品种在20天左右。原种介于母种和栽培种之间的一个级别,多以玻璃瓶或特制的聚丙烯型料瓶为容器,其种源为母种,生产上一般一支母种可转接原种5到6瓶,种源为大型试管时可转接6到8瓶或更多,栽培种:多为袋装,系由原种转扩而来,一般毎瓶原种可转接栽培种1020袋。载培种只可用于栽培播种,不可继续转扩。

母种必须经过原种扩大后才能用于生产,母种不可以直接用于载培种,但原种可以不经过栽培种直接用于生产。

(3)菌种质理要求

甜叶菊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第3篇

一、生产条件

甜叶菊生产基地的土壤、水分、空气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标准(DB37/1-2000)。

二、培育壮苗

1. 苗床选择。①前茬作物:忌重茬地或葱蒜地,应选种植小麦、玉米或其他蔬菜等前茬作物的熟地来进行育苗。②地势方位:选在交通方便、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平坦地块。③苗床土壤:床土要求耕作层深厚、富含有機质、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强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或砂壤土。

2. 苗床规格。苗床宽1~1.2米,苗床面积与大田面积比为1∶15~20。

3. 整地施肥。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耕地。育苗前10~15天进行耙地,耙前施足底肥,亩施优质土杂肥5000千克以上、尿素10~15千克、磷酸二铵10~15千克、钾肥15千克,或亩施撒可富(15-15-15)三元复合肥40~50千克,撒于畦面后耙平耙匀。

4. 种子处理。①精选种子:挑去茎秆等杂质,用簸萁轻轻簸出种子,晒种1~2天,然后用手搓去冠毛或将种子装入沙袋中,来回串动除去冠毛。②浸种:用50%多菌灵250倍液或高锰酸钾5000倍液浸泡种子10~15分钟,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温水浸种2~4小时,晾干后播种。

5. 播种时间。我区甜叶菊适宜的播种时间是:春栽于3月上中旬育苗,夏栽(麦茬种植)于4月下旬育苗。

6. 苗期细管。甜叶菊播种出苗期间,保持地表温度20~28℃为宜。幼苗生长期,白天18~25℃,夜间12~16℃,高于30℃或低于10℃都阻碍幼苗生长发育,严重的会造成大片死亡。种子出苗后至3叶期需适时用喷雾器喷水保湿,不能浇大水。4对真叶后,每隔5~7天,用0.2%尿素、0.1%磷酸二氢钾、1%甲基托布津的混合液叶面喷施3次,可促进幼苗生长,防治叶斑病。4月下旬或移栽前3~5天揭膜炼苗。

三、精细移栽

1. 移栽幼苗的标准。幼苗有5~7对真叶,苗高8~12厘米,根系发育良好。

2. 移栽前施足底肥。底肥一般亩施腐熟鸡粪450~500千克,尿素20~30千克,磷酸二铵15~20千克,氯化钾15~20千克,或撒可富(15-15-15)三元复合肥30~40千克。同时补足微量元素。

3. 移栽时间。甜叶菊是喜温植物,日平均气温必须稳定在12~15℃,地温达到10℃以上不再有晚霜为害时,才可以进行移栽。我区春栽甜叶菊一般于4月中下旬移栽;夏栽,麦收后越早越好。

4. 移栽密度。春栽,每亩1.4万~1.6万株;夏栽1.6万~1.8万株。实行大小行种植,大行距40厘米左右,小行距25~30厘米,株距10~15厘米。

5. 移栽技术。栽苗时间应在早晚或阴天进行,避免栽后太阳暴晒。起苗时尽量少伤根系。栽苗时应使苗与地面垂直,做到不压心,不伤底叶,不窝根。移栽后浇定根水,2~3天再浇缓苗水,以促进根系生长。

四、大田精管

1. 查苗补苗。甜叶菊移栽后及时查苗补苗,否则缺苗断垄,影响产量。

2. 适时摘心。摘心能促进侧芽生长,增加分枝和叶片的数量,使植株变矮,防止后期倒伏,提高产量。摘心在甜叶菊7~9对真叶、株高15~20厘米时进行。

3. 中耕除草。第一次中耕是在定植后10天左右进行,以后每隔10~15天进行1次,在封垄前进行最后一次中耕。中耕深度以不伤根为原则。

4. 追肥浇水。一般进行两次追肥。第一次在缓苗后,亩施尿素20~30千克或撒可富(15-15-15)三元复合肥20千克、尿素10千克。第二次在封垄前,亩施尿素30~40千克、磷酸二铵10~15千克、氯化钾10~15千克,或撒可富(15-15-15)三元复合肥30~40千克、尿素20~30千克,施肥后应进行浇水,保持田间土壤相对湿度在70%左右,雨季应注意排除田间积水。

5. 病虫害防治。①苗期立枯病:将病株及时拔掉,并对病株周围土壤用生石灰消毒,或喷施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以防病害蔓延。②中期白绢病: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挖去病株周围土壤,并在病株周围用生石灰消毒,同时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40%杜邦福星7500倍液喷雾。③叶斑病和黑斑病:及时摘除病叶,并用40%杜邦福星7500倍液或20.67%万兴2000倍液喷雾防治,一般连喷2~3遍,间隔5天左右,这几种药剂最好交替使用。④蚜虫:用10%吡虫啉3000~4000倍液,或40%乐果1000倍液,或50%抗蚜威1500倍液喷雾。⑤棉铃虫、玉米螟、甜菜夜蛾:在幼虫1~2龄盛期用50%辛硫磷1000倍液或15%杜邦安3000~4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五、收获储藏

1. 分期摘老叶。甜叶菊种植密度大,中后期生长旺盛,下部叶片因通风透光差,容易变黄变质,因此,在植株长到40~50厘米高时就可将分支下部的老叶分期摘下晒干,但一次不能采摘太多。

2. 收割晾晒。当全田有10%~20%的植株现蕾时收获,此时产量和含糖量最高。收割应在晴天上午进行,适量收割,并及时进行晾晒,力争当天晒干,除掉杂质,马上装入塑料袋中封好。

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第4篇

本标准化技术适用于中、高筋粉类小麦生产。对于生产绿色小麦应另遵循绿色小麦生产标准。在气候正常年份, 按本技术标准实施, 在小麦主产区, 产量可达3 370~3 375kg/hm2, 同时小麦品质优良。

2 种子选择及处理

2.1 品种选择

按当地生态类型和市场需求, 因地制宜选择熟期适宜、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审定推广品种。硬质型小麦, 蛋白质含量大于15%, 湿面筋含量大于35%, 沉降值大于45mL, 稳定时间7s以上。

2.2 种子精选

播种前将全部种子用小麦选种机精选, 剔除瘪粒、病粒及杂质。净度达到99%, 纯度达到98%, 发芽率达到90%以上, 质量达到种子分级标准二级以上, 无检疫对象 (无毒素、野熟麦腥黑穗病等) 、无病虫、无霉烂。

2.3 种子处理

2.3.1 种衣剂包衣。

在小麦病害严重的地区, 进行种子包衣。超微粉体种衣剂包衣, 可有效地预防小麦腥、散黑穗病和根腐病等, 促进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 提高植株抗逆力。超微粉体种衣剂使用量与种子的质量比为1∶600, 使用量小, 可减少污染。

2.3.2 药剂拌种。

(1) 用福美双拌种:播前用种子量3%的50%福美双均匀拌种; (2) 增产菌拌种:增产菌150mL/hm2, 在避光条件下均匀拌种, 也可与福美双混用, 拌种后应在72h内播种。

3 轮作与整地

3.1 合理轮作

选择大豆或玉米茬种植小麦最为适宜, 也可实行麦—豆或麦—玉米2年以上轮作制。

3.2 整地

平播小麦, 进行伏、秋翻或耙茬深松的地块, 翻深为22cm以上为宜, 要翻耙结合, 力争达到无大土块和暗坷垃, 1m2耕层直径大于5cm的土块应少于3个;无深松条件的地块, 耙茬深度为12~15cm, 深松深度大于25cm。伏秋翻地或耙茬深松的地块, 入冬前应达到待播种状态。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 可进行秋耙茬, 拣净茬子, 耙深12~15cm, 一定要捞平耙细。

4 施肥

施农家肥22.5t/hm2 (有机质含量大于8%) 或等效生物有机肥作基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 南部和北部地区施N75kg/hm2、P2O590kg/hm2、K2O 37.5kg/hm2;东部地区施N90kg/hm2、P2O590kg/hm2、K2O 67.5kg/hm2;西部地区施N75kg/hm2、P2O590kg/hm2、K2O 37.5kg/hm2。缺硼地区和地块, 施用硼肥30~45 kg/hm2作种肥。提倡底肥、种肥分施。未施底肥的地块, 应种、肥分施, 以防烧苗。

5 播种

5.1 播期

土壤化冻达到5~6cm深时, 进行播种。北方最佳播期一般为3月28至4月5日, 最晚不得晚于4月10日。

5.2 播法

机械窄行平播, 一般行距7.5~15.0cm, 采用15cm单条或30cm双条播, 边播种边镇压, 镇压后的播深为3~4cm, 误差不大于±1cm。要做到不重播、不漏播、不断条, 播种力争做到均匀, 深浅一致, 覆土严密。

5.3 栽植密度

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等确定播种密度, 早熟品种一般为700~750万株/hm2;中熟品种为650~700万株/hm2。

5.4 播量及播量计算

按保苗株数、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净度和田间保苗率 (一般为90%) 计算播量。其公式如下:播量 (kg/hm2) =保苗数 (株/hm2) ×千粒重 (g) ×发芽率 (%) ×净度 (%) ×106×田间出苗率 (%) 。播量确定后应进行播量试验和播种机单口流量调整。正式播种前还应进行田间播量矫正。

6 田间管理

6.1 压青苗

小麦出土三叶期, 根据土壤墒情和苗情用镇压器镇压1~2次。采用顺垄压法, 禁止高速作业。

6.2 灭草

防除阔叶杂草, 在三叶期用72%2, 4-D丁酯乳油900mL/hm2, 或75%巨星干悬浮剂13.3~26.6g/hm2, 选晴天、无风、无露水时均匀喷施。防除单子叶杂草野燕麦、稗草, 可用6.9%骠马浓乳剂75mL/hm2、10%骠噙乳油525mL/hm2或65%野燕枯1.5kg/hm2, 对水喷施。

6.3 肥水管理

为了提高粒重和改善品质, 抽穗期和扬花前, 用磷酸二氢钾2.25kg/hm2、尿素5kg/hm2、50%多福合剂2 kg/hm2, 对水喷施。若生产富硒面粉, 可用硒肥1.5kg/hm2, 对水100kg/hm2喷施。有灌水条件的地方, 如遇春旱, 于小麦三叶期至分蘖期灌水1次。从总肥量中匀出尿素7.5kg/hm2随水灌施。

7 病虫害防治

5月中旬在小麦地中置放害虫测报器, 根据虫卵数量确定防治指数。6月中旬, 根据温度、降雨等气候特点确定防治指标。当小麦粘虫1~3龄虫达到10头/m2以上时, 用5%的功夫乳油400mL/hm2或其他新农药 (倍数按说明) , 采用超低容喷雾器进行喷药灭虫。小麦抽穗期叶片赤霉病情指数大于10%时, 采用超低容喷雾器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75~1.00kg/hm2, 对水喷雾。

8 收获

人工收获和机械分段收获在蜡熟后期进行, 联合收割机收获在完整初期进行, 避免过晚收获。 (1) 机械收割。机械分段收获, 割茬高度为15~18cm。麦铺放成鱼鳞状, 角度为45~75°, 厚度为8~12cm。放铺整齐, 连续均匀, 麦穗不接触地面。割晒损失率不得超过1%。籽粒含水量下降到18%以下时, 应及时拾禾脱粒。拾禾脱粒损失率不得超过2%, 联合收割机收割损失率不得超过3%, 破碎粒率不超过1%, 清洁率大于95%。 (2) 人工收割。人工收割损失不超过2穗/m2, 并要捆好、码好, 及时拉运、脱粒。各种收获方法均应防止出现芽麦, 保证籽粒外观颜色正常, 确保产品质量。脱粒后及时晾晒、精选。分类、分等存放在清洁、干燥、无污染的仓库中。

参考文献

生产标准化,安全生产管理 第5篇

一,如何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

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

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安全工作管理既强调管到底,又强调理到位。理到位就是要理出头序。

理顺关系;就是要不断完善安全工作行为准则,检查制度和标准,考核奖惩办法。管到底,就是要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人心,要严抓细管,刚性考核,绝不姑息任何违章行为。

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以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

以完善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责任制为基础,以落实反事故措施、反违章、推行标准化工作为原则,做到组织落实、措施落实、检查落实、考核落实,使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措施规范化,作业行为标准化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

在“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措施规范化,作业行为标准化”方面做了扎实工作。一方面,积极认真开展“三无”活动,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细化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三、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可靠保证:

安全管理工作应以人为本,围绕人的行为,规范各项管理措施,采取“多层次、低重心”的管理手段,将工作的中心下移,放在生产一线的班组,开展从管理层到执行层多层次管理,才能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中的每一项工作,人都是第一要素,而且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人员素质。

结合生产实际需要,通过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形式,增强安全意识,激励职工钻研专业技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结合各阶段安全生产特点,加强了对职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四、安全生产工作重在管理监督到位:

安全工作重在管理监督到位,这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是要根据生产不断发展的需求,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及时纠正和查处违章,实现安全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过程监督的转变,实现单位、班组、个人三级安全目标。

安全监督管理,应突出强调敢抓、敢管、敢考核。我们要十分注重“以人为本,重在教育和预防”的原则,注意发现、表彰安全工作中的好人好事。

总结和推广安全管理中的好做法,积极探索安全管理的新路子,激发和保护了班组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违章作业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形成了有效的生产流程安全监督机制。

五,安全管理目标与任务

安全管理目标:“四无一杜”和“一创建”。“四无”即无工伤死亡事故,负伤率3‰以下,无工地交通死亡事故,无重大机械设备事故,无火灾、洪灾事故,“一杜绝”即杜绝重伤事故;“一创建”即创建安全文明工地。

实施安全管理目标:建立严格的经济责任制是实施安全管理目标的中心环节,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管理从严,做好事故的超前防范工作,为实现安全管理目标打下更好的基础。

安全管理制度与办法:

1.严格遵守国家现行的有关安全方面的技术规范、文件,认真执行制定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主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定专项安全防护管理措施。

2.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维护工地正常的生产秩序,强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反习惯性违章力度。

3.脚手架严格按架子工程搭设安全管理有关规程,规定搭设,随时检查其牢固性、稳定性,堆物荷载不得超过设计值,脚手架拆除时严禁抛掷。

4.施工现场必须设置明显的标,标明工程项目名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和施工现场总负责人的姓名、开、竣工日期。施工单位负责施工现场标牌的保护工作。技术工人应在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不具备相应技术水平的人员不得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

标准化生产技术 第6篇

【关键词】生产技术改造工程;标准成本;效益

一、生产技术改造工程纳入成本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

电力市场面临改革的新形势、新格局下,要求电网企业具备坚强的电网资产,电网资产的建设和改造成本相对较高,在此形势下国家电网公司已经顺利将基建工程纳入标准成本体系,保证工程质量,形成优良资产的同时节约了建设成本,充分发挥财力集约化的优势,为公司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电网资产的运行、使用受自然环境、气象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又较难规避该种影响,电网企业为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每年要进行大量的生产技术改造工程,所耗成本不可小觑,并且呈几何级的速度逐年递增。因此,将生产技术改造工程纳入成本标准化管理势在必行。同时随着电力形势的不断发展,对于电网技改工程造价必须要有更专业的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模型。电网企业已积累了大量电网技改工程造价数据和资料,如何对现有数据进行整合与利用,形成有价值的造价控制和评估手段,成为电网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

二、生产技术改造工程的特殊性

与现有标准成本体系中的主网工程相比,电网技改工程的类型较多,包括交(直)流变电、交(直)流二次系统、交(直)流输电等,其中二次系统技改工程还可分为继电保护、全站综合改造、通信设备、调度自动化系统等多种类型,每种下还包含如更换变压器、更换组合电器等等多种单项工程类型,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很多。此外,技改标准确定、工艺评选、设备选用等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因此,技改工程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复杂性特点,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的技改工程差异十分显著,如果照搬主网工程的标准成本体系建设思路,不符合国网总部对各省公司推进工程成本标准化管理“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的总体要求]。

三、生产技术改造工程纳入成本标准化管理的可行性

1.电网基建工程纳入成本标准化管理的示范性效果

电网基建工程纳入成本标准化管理已经整整四年,在预算编制、成本控制模型方面的应用已趋于成熟化和稳定化,能够对工程实施的各项费用起到良好的管控作用。同时配合基建工程实施标准成本的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流程已进行合理细化和固化,为生产技术改造工程纳入成本标准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2.生产技术改造工程历经多年发展

首先,生产技术改造工程在电网企业工程建设领域并不是一个新事物、新领域,电网技术改造工程建设开始,历经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技改工程数据,并且部分工程数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造价区间是相同类型技改工程建设的重要参照,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利用这些历史技改工程的参考性和指导性作用,可考虑以历史技改工程数据为基础,建立技改工程造价标准化体系,有利于合理控制技改工程造价,有利于实现造价标准统一、内容深度统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技改工程造价精益化管理水平。其次,在生产技术改造工程不断发展中,电网企业已经形成一套完整并发布实施的生产技术改造工程预规(即:《电网技术改造工程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为生产技术改造工程纳入成本标准化管理的模型建立提供规范和参考;最后,随着电网企业对成本和效益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电网企业已建立了工程项目储备库,工程项目储备需经业务、财务、实物资产使用保管部门多部门共同确认,为生产技术改造工程实现标准成本管控提供可靠保证。

四、生产技术改造工程纳入成本标准化管理的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分析

电网企业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不但要注重自身经济效益,还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政府也逐渐提高了对电网企业成本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性。电网企业实施技改工程标准成本体系建设,构建更加规范和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也是主动适应行业和政府监管的信号器,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性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对地区经济产生示范作用,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2.管理效益分析

实施生产技术改造工程成本标准化管理体系后,电网企业进一步拓展了工程标准成本应用,贯彻落实工程标准成本体系实践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工程标准成本体系;同时通过技改工程成本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增强了财务对工程成本支出的全过程管控能力;通过将模型在信息系统中进行固化,运用管理与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技改标准成本的自动测算,提升技改工程造价控制业务水平;通过标准化成本管理,加强财务对技改工程资金流的引领控制,優化资金使用效率,带来了巨大的企业管理效益。

3.经济效益分析

规范工程标准成本,扩大工程标准成本体系的涵盖范围,实行标准成本控管,有助于深入贯彻电网企业成本领先战略,引导其科学编制工程成本预算,促进工程成本的精细化核算,加强工程成本的分析、修正,进而推动成本管理的科学性、精益性,节约电网工程建设成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孟艳涛,吴锦芳,王凡. 电网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改革研究[J].电力技术经济,2006,02:62-65.

[2]王学亮,郝震宇,张琳琳. 电网企业深化成本管理的举措研究[J].能源技术经济,2010,01:44-50.

[3]褚燕,范斌,姚瑜,吴洁倩. 电力企业人工成本分析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 华东电力,2010,10:1481-1484.

[4]李东祥. 战略成本管理在电网企业的相关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大棚菜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第7篇

本规程适用于佳木斯地区大棚菜豆生产。

1 品种选择

选择早熟、优质、高产的紫花油豆、八月绿等品种。

2 育苗

2.1 育苗方式

采用温室营养钵育苗。营养钵要求直径8~10cm、高12cm。

2.2 营养土配制

用60%无药害残留的优质田土, 40%腐熟的有机肥, 过筛后混拌均匀装入营养钵备用。

2.3 播种

早春大棚菜豆栽培, 在3月20日左右播种育苗, 要求温室内土温12℃以上。

播种前要进行选种, 选择粒大饱满无病斑的种子, 用1%福尔马林溶液浸泡20min, 然后捞出再用清水洗, 用40℃的温水浸种3~4h, 捞出放在25~30℃温度下的催芽24h, 当胚根顶破种皮即可播种。先将营养钵浇透水, 每个营养钵内点种2~3粒种undefined子, 覆土1.5cm, 然后扣小棚保温保湿。

2.4 苗期管理

a.温度管理 播种后至出苗, 白天湿度20~25℃, 夜间15~18℃;出苗后子叶展平时, 要撤膜降温, 白天控制在15~20℃, 夜间控制在8~10℃;出苗后10d真叶出现, 真叶展开至定苗前10d, 要求提高温度, 白天20~25℃, 夜间15℃左右;定植前10d进行幼苗锻炼, 白天15~20℃, 夜间12~15℃。

b.水分管理 菜豆出苗后根据幼苗的长势和土壤水分情况, 适当补水2~3次。

3 定植前的准备

3.1 整地与施肥

选择地势平坦, 向阳肥沃的地块, 秋翻耙、秋起垄、秋施肥, 垄距60cm, 菜豆要重视基肥的施用, 一般每公顷施腐熟优质农家肥40~45t, 结合整地施入。

3.2 扣棚

定植前20~25d扣棚, 一般扣棚时间在3月中旬, 棚膜选用无滴防化聚乙烯塑料棚膜。

4 定植

4.1 温度要求

菜豆定植到大棚时, 棚内土温稳定在10℃以上, 夜间不低于8℃, 一般在4月上旬定植。

4.2 保温措施

定植时采用的保温措施有内保温和外保温两种, 内保温即采用大棚内扣小棚, 挂双层幕, 必要时棚内点暖风炉等保温措施;外保温主要采用四周加盖草苫子保温。

4.3 定植方式与密度

矮生菜豆行穴距一般为60cm×30cm, 每公顷保苗12~15万株。蔓生菜豆行穴距一般为60cm×25cm, 每公顷保苗13~18万株。定植时要浇定植水, 以湿透营养块为宜, 然后覆土。

5 田间管理

5.1 温湿度管理

定植后一周内不要进行通风换气, 当棚内温度超过30℃时, 要进行短时间的放风。从缓苗到花期要保持温度25℃左右。开花结荚期保持20℃左右, 要相应加大通风次数和时间, 湿度保持75%, 终霜期后昼夜放底风。

5.2 水肥管理

从定植到开花前不要进行灌水施肥, 矮生菜豆呈现花蕾时, 蔓生菜豆抽蔓后要进行追肥灌水。结合灌水追施磷酸二铵1次, 追肥量为每公顷300kg左右。追肥后每7~10d浇灌一次, 每次灌水量不要太大。并配合用0.01%~0.03%的钼酸铵叶面喷肥2~3次 (每次间隔7d) 。

5.3 中耕培土

定植缓苗后, 随即进行中耕培土。从定植后到开花前每7~10d要进行一次中耕培土, 中耕要深, 并要向根基部培土。

5.4 搭架

蔓生品种在蔓茎抽出30cm长时, 应进行搭架, 应搭成立架或人字架。

5.5 病害防治

a.锈病 用15%三唑酮 (粉锈宁) 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 施药距采收间隔7~10d。

b.灰霉病、红斑病、炭疽病 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施药距采收间隔7d以上。

5.6 虫害防治

a.蚜虫 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 施药距采收间隔15d以上。

b.菜青虫、甘蓝夜盗 用2.5%溴氰菊酯2500倍液喷雾防治, 每公顷用量150~300mL, 施药后间隔10d以上采收。

6 采收

宁洱县标准化生猪生产技术 第8篇

1 统一猪种选育标准, 促进优质生猪快速发展

实行母猪换种, 提代升级, 采取引种、选育相结合, 生产三元杂交猪, 母猪换种后的杂交模式由长♂×本♀、约♂×本♀、杜♂×本♀或长♂×太♀、约♂×太♀、杜♂×太♀二元杂交过渡为杜♂× (长×本) ♀、杜♂× (约×本) ♀或杜♂× (长×太) ♀、杜♂× (约×太) ♀即洋洋土三元杂交猪和杜♂× (长×约) ♀即DLY洋三元杂交猪及PIC五元配套系猪, DLY生猪生产由宁洱良种猪场繁育提供LY母猪和DLY猪种, PIC猪生产以云南神龙普洱牧业有限公司提供PIC母猪和商品代PIC猪, 洋土二杂母猪当地选育进行改良为洋洋土三元杂交猪, 严格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引种和育种优良猪种, 生产出质优量多的良种母猪和优质生猪。母猪选择头颈清秀, 背腰平直无凹陷, 臀部肌肉丰满, 四肢结实, 无内外八字型, 前后肢开张良好;同一窝中体格较大, 有效乳头6对以上, 排列整齐均匀, 无瞎乳头、翻乳头或无效乳头, 外生殖器官发育正常;并且猪种系谱血缘来源清楚, 均来自于有《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 实行登记建卡, 建立系谱档案, 确保良种母猪良好的遗传性能。项目建设, 饲养良种PIC母猪1052头、LY母猪2642头、洋土二元杂交母猪32518头、优良杂交母猪达36212头, 占全县能繁母猪的70.7%, 土种母猪15014头, 占29.3%。促进了猪种换代升级, 加快了优质肉猪的生产发展。

2 统一良种母猪配种标准, 提高良种母猪配种受胎率

(1) 改进良种母猪饲养方式, 即后备良种母猪或空坏母猪3~5头为一圈群养, 能使母猪相互爬跨, 有利于良种母猪性成熟和发情鉴定, 便于发情配种。 (2) 掌握良种母猪发情鉴定, 对饲养的后备母猪达8~10月龄, 体重达80~100kg为初配年龄, 因瘦肉型杂交母猪发情征状不明显, 极易错过配种时机, 掌握母猪发情鉴定是提高母猪繁殖率的关键环节, 母猪发情周期通常为20~21d, 每次持续3~5d, 主要采取“一看、二摸、三按、四试”的方式鉴定母猪发情, 一看即母猪外阴部肿胀, 充血红肿, 阴道粘液外溢, 食欲减退、尿频、行动不安或发呆及发生鸣叫, 相互爬跨等特征;二摸即摸母猪阴门、阴道, 有滑腻感, 且温度高于常温有发烫的感觉;三按即按压腰部, 母猪呆立不动, 出现静立反射, 神情呆滞, 举尾、两耳直立;四试即将母猪赶入猪群, 表现接受爬跨或爬跨其它猪, 有交媾求偶反应。通过此法检测, 符合以上况的证明母猪发情。 (3) 适时配种, 母猪发情开始, 鉴定后15~24h即为配种期, 当发情母猪外阴肿胀并开始出现萎缩、颜色由红逐渐变淡, 粘液由稀变稠, 能拉成2~3cm长的细丝时为最佳配种时间, 一般采用“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小中间配”的方法配种, 即老龄母猪在发情的当天及次日配, 初配母猪在发情的第3天及第4天配, 青年母猪在发情的第2天及第3天配, 发情母猪1个情期配2次, 每次间隔10~12h, 以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 (4) 配种方式, 以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为主, 有条件的可实行直配本交, 对发情母猪1个情期输精2次, 每次输精20ml。通过推广配种技术, 明显地提高了瘦肉型杂交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 良种母猪年头均产仔2.1胎, 胎均产仔8.88头, 比一般猪种的1.77胎和7.24头, 分别增0.33胎、1.64头。

3 统一饲料营养及饲养标准, 提高优质生猪生产水平

(1)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对良种母猪实行控制性饲养, 即不能过肥, 也不能过瘦, 良好的母猪体况是饲养好生猪的关键, 饲喂母猪全价配合饲料要求CP达到14%以上, 其饲料配方为浓缩料18%、玉米57%、麦麸25%, 喂量2~3.5kg/d, 每日补足青绿饲料, 供给清洁饮水;母猪妊娠中期40~80d, 喂配合料2.5kg/d, 并给予充足的青绿饲料和饮水;母猪妊娠后期80~110d, 日喂配合料3kg, 并多喂青绿饲料, 小心饲养、防止流产。 (2) 全面推广仔猪“三早三保”的新技术, 即推广仔猪产后25~30d一次性早期断奶技术, 提高母猪的年繁殖力;推广产后5~7d早期补饲技术, 提高仔猪的断奶量;推广仔猪早期补铁补硒技术, 防止仔猪贫血和提高仔猪的抗病力;仔猪出生后加强仔猪保温工作, 仔猪出生1~7日龄保持温度32~28℃, 8~30日龄保持温度28~25℃, 31~35日龄保持温度23~25℃。 (3) 加强优质肉猪饲养管理, 采用直线育肥法饲养:第1阶段做好育肥前期工作即驱虫—洗胃—健胃—饲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添加营养催肥;第2阶段合理搭配饲料、科学饲喂, 其饲料配方及饲喂方法为: (1) 饲喂体重21~40kg的肉猪时, 用CP17%的精料, 浓缩料23%、玉米67%、麦麸10%, 日喂量1.5~2kg/头; (2) 饲喂体重41~60kg的肉猪时, 用CP16%的精料, 浓缩料20%、玉米65%、麦麸15%, 日喂量2~2.5kg/头; (3) 饲喂体重61~110kg的肉猪时, 用CP15%的精料, 浓缩料17%、玉米63%、麦麸20%, 日喂量2.5~3kg/头;饲喂时, 以湿拌料投料, 先喂精料, 后喂青料, 最后自动饮水。直线育肥3~4月肉猪体重达100~110kg即时出栏。

4 统一猪舍改造标准, 改善生猪养殖环境

选择无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污染源, 且地势高燥、平坦、排水、排污良好、背风向阳、交通便利、电力充足、水质良好、水量充足的地方为圈舍建设地址。严格按标准化圈舍修建, 统一要求改造“猪舍、人厕、沼气池”三结合和“运动场、排粪 (尿) 沟、饲料槽、自动饮水器”四有卫生标准圈舍, 圈舍房屋高度大于2.8m, 边墙高2.5m, 地面为混泥土地板或用砖砌成, 圈面坡度3%~5%, 运动场面积2m2, 粪尿沟, 沟宽20cm、深10cm, 饲料槽, 长2~3m、上宽15~20cm、底宽10~15cm、高10~15cm, 饮水器安装在料槽对面墙上, 离地面30cm或60cm处安装1个鸭嘴式饮水器, 在每格猪圈地面最低处修建长20cm、宽10cm的排粪孔1个, 并在圈舍最低处, 修一个长2.5m、宽2m、深1.5m积粪坑, 便于贮粪。母猪舍以6m2/头的规格建设, 增设护仔栏和保温灯, 增大采光面积, 不少于墙面的1/3, 便以观察母猪发情和产仔;仔猪保育舍以5m2/20头和肉猪舍以12m2/10头的规格建设。通过统一设计改造修建圈舍, 保证了猪舍宽敞、采光、通风、干燥、清洁、干净、卫生, 有利于良种母猪和优质生猪健康养殖和无公害生产。

5 统一兽医防疫卫生标准, 保障优质生猪健康养殖

盆栽红掌的标准化生产技术 第9篇

1 温室准备

种植前先清理温室内部及温室周边的杂物、杂草。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洒地面、苗床、排水沟等, 喷至表面布满水滴, 以减少病虫害传染源。种植前1~2 d用广谱性杀菌烟剂, 一般使用45%百菌清烟剂, 密闭熏蒸消毒12~24 h, 消毒期间禁止人员进入, 消毒24 h后打开风扇、门窗透气, 排毒, 强制通风6~12 h。对所用的工具进行消毒, 如穴盘、花盆等, 用高锰酸钾对水泡盆, 然后再用水清洗干净, 对生产工具、运输工具要定期进行消毒。对大棚内所有设施进行测试, 确保温度、湿度、光照适宜, 风扇、水帘等设备完好。并对每一位进棚的工作人员提前进行培训。

2 基质选择与使用

2.1 基质的选择

红掌基质宜选用结构稳定、疏松透气、排水良好且具有保水保肥能力的进口基质。为保证上盆后基质的浸水性, 移植到7 cm以上盆径时, 最好选用颗粒直径15~20 cm的基质。

2.2 基质的使用方法

到苗的前1 d, 把基质准备好。将基质用塑膜垫起, 不要接触地面;将基质袋剪开1个小口, 加水, 浸湿。注意避免用手揉搓基质。上盆时, 基质不易过紧、挤压, 适宜填上基质后再浇水, 基质应填在生长点以下, 还应尽量避免对根系的损伤。生长过程中, 若盆内基质疏松应立即浇水, 让基质处于湿润的状态。在上盆时, 若运输过程中有损伤的植株, 应避免叶片、根系接触到生水, 以免引起感染。基质p H值保持在5.5~6.5, EC值保持在1.2~1.5 ms/cm。

3 水质要求

红掌对盐很敏感, 因此它对灌溉水的水质要求较高, 栽培水质p H值为5.2~6.2, EC值最好小于0.5 ms/cm。不达标水质在使用前需要进行脱盐、酸化处理。

4 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 选择优良品种的优质进口组培苗。优质组培苗的要求: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种植、耐寒、耐热、抗病性好、易于管理、株形紧凑、苞片色彩鲜艳的品种。幼苗的根系发育良好、颜色白净、根量适中、高度适中、叶片完整、舒展。

5 上盆与换盆方法

5.1 上盆

5.1.1 花盆的选择。

一般来说, 选择透光率低的花盆, 如外侧为红色里侧为黑色的双色花盆透光率极低, 是栽植红掌的理想花盆。花盆的大小规格应根据种植计划来选择。

5.1.2 上盆时间。

当穴盘苗株高达到8 cm左右时, 需要移栽入80 mm×80 mm塑料盆中, 上盆移栽时应根据大小对苗进行再次分级。经过上盆进入小苗阶段, 该阶段生长期通常为2~3个月。

5.1.3 上盆方法。

在经过消毒的花盆底部装入少许基质, 将大小同级的种苗2株扶立在花盆中央, 四周填充基质, 用手轻轻镇压基质, 确保种苗生长点露出基质, 填充的基质高度与花盆下环线持平。

5.2 换盆

5.2.1 第1次换盆。

当小苗种植2~3个月后, 肉质根系已很饱满、粗壮, 它会沿花盆内壁绕住介质表面, 此时需换盆, 要移栽入120 mm×100 mm塑料盆中, 换盆方法与上盆方法相同。经过第1次换盆进入中苗阶段, 该阶段生长期通常为2~3个月。

5.2.2 第2次换盆。

当中苗株高达到20 cm左右时, 需要移栽入160 mm×140 mm塑料盆或大花品种移栽入170 mm×150 mm塑料盆中, 换盆方法与上盆方法相同。经过第2次换盆进入大苗阶段, 该阶段生长期通常为3~4个月。之后进入成品花阶段, 开始留花, 该阶段生长期通常为4~5个月。

6 栽培管理

6.1 温湿度与光照控制

温室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85%, 可通过地面洒水、开启水帘、微喷等方法增加湿度。适宜生长温度为18~28℃, 最适温度为20~25℃。最低温度为15℃, 最高温度为35℃。光照强度以10 000~15 000 lx为宜, 喜散射光, 忌阳光直射。

6.2 水肥管理

红掌喜肥, 但忌浓肥, 施肥原则以“薄肥勤施”为准。肥料配比因生长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化。随水施肥, 即每次浇水都伴随施肥。在施肥时建议用氮磷钾复合速溶液肥 (15-15-15) 。小苗14 d施肥1次, 中苗、大苗7 d施1次, 成品花4~5 d施1次。用于小苗的肥液EC值为0.5~0.8 ms/cm, 中苗与大苗的肥液EC值为0.8~1.0 ms/cm, 成品花的肥液EC值为1.2~1.4 ms/cm。养护过程中应保持基质湿润。光照长时间较弱的情况下, 应适当降低基质水分[3,4]。

6.3 摆放密度

小苗、中苗、大苗、成品花的摆放密度分别为90~100、45~50、12~16盆/m2。养护过程中应根据植株生长状况及时调整合理的株行距。

7 环境卫生控制

确保卫生, 工人进入大棚前换消毒衣, 双手要用85%的酒精或免洗手消毒液进行消毒;在生产区门口设置消毒池、消毒盒, 放置消毒垫, 每天进行清洗和更换消毒液;不允许非本棚工作人员进入, 万不得已时应换消毒过的衣服、洗手、消毒;所有的盆花、工作器具避免与地面接触;清除苗床下的杂草, 保证打扫棚内及棚外的卫生;掉下床的盆花要经过换盆、消毒处理。定期给棚内进行消毒处理。

参考文献

[1]武爱龙.凤梨和红掌的市场前景分析[J].现代园艺, 2009 (7) :44-45.

[2]江姗, 张莹, 贾琪, 等.我国红掌育种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6) :59-60, 128.

[3]杜宝贵, 黄丽娟, 张志胜, 等.红掌花药培养[J].生物技术通报, 2009 (S1) :195-201.

神马切花菊标准化生产技术 第10篇

1 神马菊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神马菊是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秋菊的一个品种。株高30~100 cm。茎直立, 不分枝, 侧芽萌发力强。头状花序, 3~4朵生于茎顶端, 花纯白色, 花径15~20 cm。短日植物, 8月20日前后开始花芽分化, 9月15日前后花芽分化完成现蕾, 10月20日前后开花。喜温暖湿润气候, 亦能耐寒冬, 但温度过低时, 花卉质量差。喜肥厚、通透、p H值为6.5~7.0的砂质土壤。喜湿, 但不耐涝。喜光, 在阳光充足时, 生长健壮, 否则茎干细, 花脖长, 易染病[1]。

2 标准化生产技术

2.1 定植

2.1.1 定植时间。

营养生长需达到足够的天数, 才能保证株高在花芽分化前达到标准。另外有研究显示, 植株营养生长要在28 d以上才能进行成花诱导。因此, 要获得符合出口标准的高品质切花, 定植日期不能晚。综合考虑神马菊的生长习性、栽培地的气候特征以及采收时间, 确定徐淮地区的定植时间是7月15日前后。实践研究表明, 设施栽培神马白菊从定植到采收持续110~120 d, 能够有效保证切花的质量。

2.1.2 定植步骤。

一是整地做畦。在定植前10 d开始整地, 深翻土壤30 cm, 配合深翻施入甲基托布津7 500 g/hm2对土壤进行消毒, 并施腐熟的猪粪或鸡粪肥15 t/hm2以及复合肥适量作为基肥, 将药物、肥料与土壤充分拌匀。整地之后方可做畦, 一般采用南北向, 畦面宽1 m, 高15 cm, 长度视温室而定, 一般6~10 m, 畦间距40~50 cm。二是安装滴灌管。每畦纵向上安装2根滴灌管, 间隔30 cm。滴灌安装后, 应检查滴水效果, 如有堵塞或者泄露应及时更换滴灌管, 确保畦面上滴水均匀。三是拉网在畦上3~5 cm处拉1层用尼龙绳编织而成的支撑网, 宽1 m, 孔径10 cm×10 cm, 在畦四角楔入木桩来固定, 高1 m。此网一方面用于定植时保证均匀的株行距, 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使神马菊在生长中保持直立, 防止倒伏或歪曲。以后随着植株长高, 应及时将网向上提。四是定植在网孔中挖穴栽苗, 栽植深度3~4 cm。每行栽8棵, 留中央2格不栽。栽后要压紧, 防止倒伏。全部栽植完成后, 应浇1遍透水, 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 由于栽植时期为夏季, 应当拉遮阳网遮荫2~3 d。

2.2 肥水管理

菊花虽耐干旱、瘠薄, 但是其生长速度快, 需水肥量较多。灌溉和施肥要及时, 否则会造成营养不良、株高矮小、参差不齐、花较小。定植后采用滴灌法浇透水, 并保持土壤湿润, 但不可积水。以后根据实际情况每7 d浇水1~2次。当植株长到30 cm以上时, 随浇水追施复合肥1次, 以促进其营养生长。花芽分化前应适当控水, 并追肥1次, 提高钾肥的比例, 使植株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进入生殖生长后也要减少浇水, 施肥可采用叶面喷施, 可使用0.2%~0.5%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进行喷雾。现蕾后营养需求比较多, 应随灌溉施入钾肥。

2.3 温度管理

神马白菊喜凉爽, 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5~25℃。定植后至8月下旬, 温室大棚不需要覆盖, 以防止温度过高。定植后, 要在10:00—15:00进行遮荫, 最高温度不超过30℃, 以保证植株正常生长。温室盖膜后, 主要通过通风和遮阳来控制温度。9月20日至10月20日, 是花芽分化时期, 温室内夜间最低温度要在18℃以上, 白天温度在22~28℃, 并随着季节逐渐降低。10月底现蕾以后至11月底开花前, 温度控制在10~22℃。

2.4 光照管理

设施栽培神马菊的采收期一般在11月20日至12月初, 采收期过早或者过晚切花的品质都很难保障。因此, 综合考虑株高和采收期, 应当从8月15日前后至9月20日进行补光, 补光时间随日长的缩短而逐渐加长, 从开始的3 h到后期的5 h。在温室大棚中每隔2 m×2 m设置1盏100 W的白炽灯, 安装在距地面约1.6 m的位置, 用电子定时器自动控制在21:00或22:00至翌日2:00时进行光照。

2.5 抹芽与抹蕾

由于神马菊切花只需要主茎和顶芽上的1朵花, 因此侧芽和侧蕾必须抹去, 既可满足外观要求, 又可节省营养, 提高品质。在整个栽培过程中需抹侧芽4~5遍, 第1遍抹芽宜在植株高20 cm左右时进行, 以后每伸长约20 cm抹芽1次。抹芽最好坐在小板凳上, 按照植株栽植的顺序, 从下到上抹除, 防止漏抹。

当侧蕾与主蕾已经分开且侧蕾长到绿豆大小时, 及时抹掉侧蕾, 防止其造成花梗过长而影响主蕾生长, 抹蕾应细心, 防止碰掉顶蕾。

2.6 提网

当植株高度达到约20 cm, 抹完第1遍芽后, 要及时提网, 以后配合抹芽, 每抹完1次提网1次。提网要在晴天的下午进行, 此时叶子较柔软, 提网时不易受损伤。提网应缓慢, 不可高于株高, 不可提过了之后再回放, 防止植株弯曲, 或2株在1孔中, 或不在网内。

2.7 花期调控

设施栽培神马菊的技术关键是花期调控, 而最核心的是控制花芽分化的时期和质量。研究显示, 其花芽分化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 只有在一定的日照和温度配合下, 才能正常开花[2]。

2.7.1 光照。

神马菊是典型的短日植物, 其花芽分化的临界日长为14.25 h, 花蕾发育的临界日长为13.5 h[3]。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 设施生产神马菊一般是抑制栽培, 通过人工补光的方式, 抑制花芽分化, 从而延迟花期[4]。每日自然光照加人工补光总时间达到15 h以上, 且光照强度在50 lx以上, 就可延续茎的增高, 推迟花芽分化。补光日期应在其自然花芽分化临界日前进行, 一般在8月20日之前。从停止补光到花芽分化需10~15 d, 从花芽分化到开花需50~55 d, 所以, 应在预定采收期前60~70 d停止补光[5]。此外, 如果光照时间不足而提前开花, 神马菊株高通常达不到出口标准, 因此停止补光日期还应当考虑到株高的因素。

2.7.2 温度。

温度, 尤其是最低夜温对神马菊的花芽分化影响很大。神马菊花芽分化的最低夜温必须保持在18℃以上, 低于该值花芽分化不正常, 高于该值虽可以正常开花, 但造成能源浪费。当夏天气温超过35℃时会出现畸形花蕾, 降低花卉质量[6]。

2.8 病虫害防治

神马菊主要的病害是白锈病, 虫害主要有蚜虫、青虫、食心虫、螨虫等, 其中最多发的是蚜虫。病虫害控制以预防为主, 一旦得病应及时采取措施。

2.8.1 白锈病。

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发病初期叶背出现小白斑, 叶面对应处有细小褪绿斑, 随病害发展, 叶背白斑上长出淡黄色黏块, 叶面对应处褪绿斑稍凹陷[7,8]。锈病传播性强, 一旦暴发, 很快蔓延, 难以控制, 可造成毁灭性的的灾害。当温度在15~24℃, 空气湿度大于80%时, 锈病容易发生。锈病以预防为主, 温室内要及时通风散气, 减少浇水, 防止湿度过大。定植成活后, 可通过交替喷施80%代森锰锌500倍液、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和20%三唑酮1 000倍液来预防, 每隔7~10 d喷雾1次, 持续到现蕾以后。若锈病发生, 立即喷施50%嘧菌酯1 500倍液、25%阿米西达1 500倍液或10%保丽安500倍液。用药的同时还应摘除病叶、拔除病株, 带出田间焚烧。

2.8.2 蚜虫。

蚜虫常聚集于植株侧部嫩茎部位, 吸取汁液, 导致植株顶部叶片变黑, 使开花受阻, 严重影响切花品质。一般通过在大棚上覆盖防虫网来防止蚜虫及其他害虫, 生产过程中还应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可选择的有:70%艾美乐15 000倍液、40%乐果乳剂2 000倍液、40%久效磷1 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进行喷施。

2.9 采收及包装

2.9.1 采收。

采收应在花蕾期进行, 但是不同的市场要求花蕾的开放度不同, 采收期就不同。神马菊从花苞打开到满开分为10个度, 出口日本的切花, 要求开放2度, 即花蕾的直径2.2 cm左右, 约1元硬币大小。而出口韩国的切花要求开放度为5度, 花径5 cm, 约3个手指宽。国内一般超过5度。采收应在清晨或傍晚, 避免高温时间。采收时一手抱着已经采收的花, 用另一手握茎, 用脚从基部踩下, 采收后, 花头要摆放整齐, 防止压断, 放在专门包裹花的无纺布中, 防止弄脏花头, 及时运至加工间。

2.9.2 分级包扎。

将采收的菊花运到加工间后, 按株高、茎粗和花的大小分成A级和B级。取10支分过级的切花, 摘除侧枝、枯叶、病叶及受损或脏的花瓣, 将花头对齐, 按照顺序摆好, 将植株切到规定长度, 日本A级要求长90 cm, B级85 cm;韩国要求A级65 cm, B级60 cm;国内要求60 cm。然后, 用工具去掉茎杆下部20 cm左右的叶片, 再用皮筋扎成一束, 花头和茎底均要对齐。最后用干净的报纸或专用包装纸包裹花头, 不能将花瓣弄褶。完成后放到无水大桶内, 之后运至10℃左右的预冷室去除田间温度和热呼吸。最后装箱, 每20束装一箱, 来不及装箱的切花放入冷库保鲜。装箱后, 将箱放入4~5℃的冷库保存, 码放整齐, 防止倒塌。

参考文献

[1]苏君伟, 杨迎东.切花菊神马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特性[J].辽宁农业科学, 2005 (6) :50.

[2]穆鼎.鲜切花周年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7.

[3]吴世新, 毕晓颖, 闫玉华.切花菊“神马”花期调控的研究[J].北方园艺, 2007 (6) :152-153.

[4]陈仁利, 余雪标, 陈磊夫.电照光强对神马菊花生长的影响[J].热带林业, 2006 (9) :40-42.

[5]黄熊娟, 方锋学.闪光对神马菊花花期的影响试验[J].南方农业学报, 2011, 42 (6) :645-647.

[6]杨迎东, 苏君伟, 屈连伟, 等.神马花芽分化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关系初步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 2006 (1) :45-46.

[7]姜贝贝, 房伟民, 陈发棣, 等.植株营养生长天数对切花菊花芽分化与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 (6) :1755-1760.

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第11篇

李毅中说,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化专家队伍初步建立,安全标准工作开始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他表示,今年要全面启动行业安全生产标准的修订工作。在行业分布上,由总局承担行业安全监管的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为重点;在工作方向上,以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避免人员伤亡的有关安全标准为重点;在工作安排上,以修订现有安全标准中不适用、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条款为重点;在标准的类型上,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相结合,以安全技术标准为重点。力争到2010年在重点行业领域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安全标准体系。

据初步统计,我国现行安全生产国家标准,涉及设计、管理、方法、技术、检测检验、职业健康和个体防护用品等多个方面,有近1500项。其中:涉及煤矿安全的标准有100多项,涉及各类危险化学品的标准有439项,涉及烟花爆竹安全的标准有17项。这表明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工作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不过整体来看,差距仍然很大。

对此,李毅中提出,加强安全标准是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当前要适应形势任务的迫切需要,加快安全生产标准工作步伐。安监总局和煤监局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标准工作职责;要分清轻重缓急,加快安全生产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要加强安全生产标准的宣传和培训;要加大安全生产标准的执法检查,运用安全生产标准促进整顿关闭工作;要充分发挥安标委的作用,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 第12篇

1 基地选择

应选择远离工、矿企业和交通要道, 空气清新、水质纯净, 土壤未受污染或污染程度较轻, 肥力较高, 农业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

2 栽培措施

2.1 选用优良品种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品种。

2.2 合理整地采用高畦栽培, 地膜覆盖, 便于排灌, 减少病虫害。

2.3 适时播种根据气象条件和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播期。

2.4 田间管理

一是出苗后及时间苗, 适时定苗。二是间苗后及时中耕除草, 封垄前最后一次中耕。中耕时前浅后深, 避免伤根。三是播种后及时浇水, 保证齐苗壮苗;定苗、定植或补栽后浇水, 促进返苗, 及时排灌, 保证整个生育期合理用好水。

3 施肥

3.1 施肥原则

根据各类蔬菜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效应, 确定相应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 按照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平衡施肥。

3.2 施足基肥

667m2施充分腐熟有机肥不低于3000kg, 氮肥总用量的30%~50%、大部分的磷、钾肥可基施, 结合耕翻整地与耕层充分混匀。

3.3 合理追肥

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为保证蔬菜优质, 在蔬菜生产初期重点追施氮肥, 并注意追施速效磷钾肥。收获前20天内不应使用速效氮肥。

3.4 施肥注意事项

不使用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不使用未经发酵腐熟、未达到无害化指标的人畜粪尿等有机肥料。

4 病虫害防治

4.1 病虫害防治原则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 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 达到生产安全、优质的无公害蔬菜的目的。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高生物富集性、高三致 (致畸、致癌、致突变) 农药及其混配农药。

4.2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耐病虫品种。二是合理布局, 实行轮作倒茬, 加强中耕除草, 清洁田园, 降低病虫源的数量。三是培育无病虫害壮苗。播种前种子应进行消毒处理, 可采用温水浸种消毒, 或药剂拌种。苗床可在高温季节利用太阳曝晒或药剂进行土壤消毒。

4.3 物理防治

一是利用害虫对颜色的趋性进行诱杀。田间悬挂黄色粘虫胶纸 (板) 防治蚜虫、白粉虱、美洲斑潜蝇等害虫;蓝色胶板可防治棕榈蓟马。二是利用地膜、黑膜、防虫网等各种功能膜防病、抑虫、除草。三是利用害虫对某些物质的趋性诱杀, 用糖醋液、性信息素等诱杀害虫。四是利用害虫趋光性诱杀。用黑光灯、频振式诱虫灯诱杀害虫。

4.4 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 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 选择对天敌杀伤力低的农药;释放天敌, 如捕食螨、寄生蜂等。

4.5 化学防治

上一篇:培养良好的概括能力下一篇:良繁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