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2024-07-08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精选12篇)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第1篇

一、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教学是应用型机电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训练和检查, 它对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式和实验室开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设备配置和管理等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陈旧。

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条块分割, 实验课绝大多数依附和从属于理论课, 并为理论教学服务。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上按各门理论课程的要求而设置, 以单一的、理论验证性实验项目为特征, 实验学时明显低于理论学时。实验教学没有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还没有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先进性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较少。

(二) 没有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

目前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较多地重视了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实验开出率的评价, 对实验教学的效果, 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效果, 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许多学生的理论考分很高, 但动手能力很差;还有实验报告的雷同和抄书现象也比较明显, 有的同学不动手操作直接拷贝别人的结果而获得高分。这种单一的只看实验书面结果而忽视实验过程的考核方法极不合理, 不能客观公正地评判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 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以及严谨治学态度的培养。

(三) 实验室开放的力度不够。

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对实验室开发重视程度不够, 无论是开放实验室的数量还是开放时间都远远满足不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需求。

(四) 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的力度不大。

目前的实验师资队伍只能满足验证性实验的要求, 无法完成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 在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提高的前提下, 还需进一步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以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

二、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实验教学体系是以学习实验理论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一体的实验课程综合系统, 它和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将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 从而使学生获得整合知识的能力。因此, 在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时, 应从学科发展和培养学生能力等各个方面统筹考虑, 以学生为本, 构建符合以下指导思想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一是树立“大工程”意识, 改造原有的实验管理体制和实验室建制, 建设一个涵盖完整的具有现代工业体系的实验教学训练基地, 既适合工科学生的实训, 也接纳其它学科学生的培训。二是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逐步形成“系统化、层次化、模块化、综合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三是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实验项目的比例,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应用型机电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非常必要。创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 实验教学层次的创新。

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着手, 构建创新型的实验教学层次, 主要包括基础型实验教学、提高型实验教学和创新型实验教学三个层次。

1.基础型实验教学。

这一层次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验证课程理论, 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工程背景, 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对专业的兴趣。实验内容包括硬度实验、范成实验、直径的测量等常规实验项目。这个层次主要针对低年级知识背景, 课程安在一年级。

2.提高型实验教学。

这个层次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在学科或专业内的综合实验技能, 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思维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实验、机电一体化系统实验、液压与气动实验等内容。这一层次的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时间安排在二、三年级之间。

(二) 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创新。

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 必须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三) 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创新。

为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需要完整的质量保证制度。

1.构建面向创新型实验教学质量的制度保证体系。

严格规范实验教学活动,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构建面向创新型实验教学质量的过程保证体系。

在实验教学内容和选题方面, 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 增强实验教学计划的先进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 要精心安排, 周密布置;在实验教学的指导上要加强力度, 发现问题, 及时改进。

3.构建面向创新型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

制定完整的适合本专业教学特点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使其既能反映实验教学现状与教学质量情况, 又要繁简得当、可操作性强。实验教学评分机制的改革是整个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 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不同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归纳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 多媒体教学等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提高课堂内容的信息量和实验教学效果。通过运用综合性、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寻找适合实验教学内容的最佳教学手段,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 改革后的实验教学体系完整, 实验教学内容丰富, 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 不仅加强了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而且增强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摘要: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地方工科专业建设现状, 改革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实验教学体系, 构建了创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 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邹吉高, 李克华.对构建高校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 第2篇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

文章阐述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思路,论述了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分析和指出了高校经济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研究和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措施,最后阐明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作 者:袁田利 作者单位:淮南联合大学,安徽淮南,232052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2009“”(3)分类号:G642关键词:实践教学 体系改革 创新能力 培养措施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第3篇

创新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崭新的命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就一般意义来说,可以这样理解:从人才培养目标看,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员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学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从教育的过程看,创新教育是弘扬学员主体性、鼓励个性发展的教育;从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实验课中推进创新教育,实验教学体系必须首先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创新是推进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就不可能在实验课中开展创新教育。要实现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就要解决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具有创新观念。要以是否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破除陈旧的观念,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来指导实验教学改革。

2.具有创新管理模式。要根据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探索以弘扬学员为主体的基本特征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3.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学内容要满足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总体要求,突出“高、新、精”特色。实验教学内容的起点和层次要高,实验手段要新,内容要精,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员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网络、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开发制作,并推广应用多媒体实验仿真软件等,逐步实现实验教学多媒体化、网络化,为实验教学活动提供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4.创新保障体系。教学保障要优化实验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提高教学保障的效益。通过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确保建购有用、管理有方、用尽其效,充分发挥各种实验教学资源的效能,为实验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对实验教学体系的要求

1.先进的实验室管理机制。要对实验室实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走基地化、中心化的道路,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以提高实验室建设的水平和效率。

要完善实验课程管理。比如,制定实验教学日历,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对所开的每一实验都有实验项目管理卡和实验课记录卡。对学员要求必须遵守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实验课必须按严格的程序进行,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交实验报告。

要加强实验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实验课质量评估是整个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子系统,也是实验室工作评估的一个子系统。把一般性教学检查、调查研究上升为质量评估,可以更科学地评价所开出的实验课。

要建立实验室工作考核制度。把教学实验作为决定实验技术人员能否评优的重要条件,通过评优、奖励,调动实验室人员搞好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2.实验室布局合理。一般应建立基础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专业基础实习中心和专业综合实验中心。

3.实验与理论相结合。不管实验课是否独立设课,都要有自己的培训体系,培养能力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实验与理论要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实验内容也可适当超前。

三、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体系

巩固性实验可巩固所学理论课知识,为后续实验打好基础。设计性实验可培养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单元设计的能力,全面检验学员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水平。创新性实验即对学有余力的学员,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给以发挥其创新能力的空间。综合性实验可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难度性实验主要培养学员解决有一定难度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课程设置及内容优化

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改革是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实施实验创新教育必须从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寻求突破。

一是要调整实验课设置,尽可能独立设课。二是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课程是教学的“心脏”,是把教育思想、观念、目的等转变为教学实践的中介。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内容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员掌握较多的知识,掌握比较多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对军事人才素质的要求,对现有实验课程进行认真梳理。要精减教学内容中的所谓验证性实验内容,体现“少而精”。通过整合,摒弃重复、重叠的内容,建立连接通道,按能力板块重组一些综合能力较强的实验课程,是当前高等教育实验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趋势,重组的课程应为学员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场地、设备。同时要增设自选实验课程,加大创新实验比例,为学员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创新教育对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

五、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程,实验局限于验证原理和掌握操作技术,缺乏对学员进行创新思维、设计方法、實验技术应用的全面训练,教学组织多延用“班级同步,学期大循环”的办法。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就是要使学员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应要求学员实验前预习,查阅有关教学资料,获取相关知识,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有条件实验室可对学员全面开放,使学员有重做、选做、多做实验的自由。在教学组织上可打破学员队界线,统一安排课表,不统一安排实验内容,由学员自己选择实验的时间和内容,这样可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员在不同的实验阶段,实现由被动实验到主动实验的转变。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第4篇

实验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理论教学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其重要性已经逐渐为多数高校所认知。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各高校在实验教学的体系与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管理类专业亦如此。但是由于传统的“只有理工类专业才有实验教学”的观念根深蒂固, 管理类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步伐远远落后于其他理工类专业的实验教学, 培养出来的管理类毕业生往往缺乏创新精神, 难以将所学知识在工作中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因此无法适应风云多变的工作和社会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显得比较吃力。为此, 本文拟通过对管理类实验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建立一套由浅入深、具有前瞻性的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和模式进行探究, 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面广、转换能力强的复合型管理类人才。

二、当前高校管理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建制和管理体制不合理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在教学中占有同等重要地位, 但是相比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不仅管理体制缺乏独立性, 组织结构也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这很大程度上由于观念和认识不足所导致, 另外, 由于管理学科涉及的专业面比较广, 现有的管理类实验室一般按照专业学科或者课程的分类来进行设置的, 而实验教学的开展一般也由某一教研室或者课程组分别进行规划和实施, 内容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 仅起到服务于理论教学的作用。

建制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为创新型实验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方面, 专业学科随着研究发展的深入所导致的分支的增加使得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单一实验室数量也逐步增加, 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使得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在所难免, 无法实现人力、财力、物力的资源共享, 同时对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的引入以及综合性、创新型实验的开设也制造了诸多困难。另一方面, 由于各单一实验室没有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 实验人员往往分别听从各研究室领导的安排, 各实验室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和互动, 造成实验教师知识面狭窄、技术不精, 既阻碍了学生整体实验技能的提高, 也严重制约了各学科技术队伍的建设。

2.实验内容缺乏系统相关性和种类多样性

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方法和技术等诸多要素, 一般院校很难达到要求。而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缺乏系统相关性, 一般仅仅服务于各门独立的课程, 再加上教师在调整相应课程内容方面无法与时俱进, 致使不同专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学生通过某一门实验课学到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应用面较窄, 通用性和实际应用能力不高, 同时也造成了课程存在的重复内容不能被有效剔除和加以利用, 浪费了资源。

除此之外, 实验教学内容的类型也比较单一。首先, 相对于理工科而言管理类实验教学本身存在一定的劣势, 起步较晚, 实验教学体系不成熟, 都使得管理类实验内容至今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此外, 由于观念认识的不足以及实验设备和应用软件的陈旧落后, 致使实验教师无法获取前沿实验方法和工具, 严重打击了其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 致使其更多的开展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而忽略了综合性、研究型实验。

3.实验教学方法呆板

虽然当前许多高校已经加强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建设力度, 但是教学方法十分呆板。首先, 由于管理类实验课程的教师大部分由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兼任, 采取的方法主要以灌输法、演示法和参观法等常规方法为主, 并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 实验过程中, 实验内容、操作过程、方法、结论往往被事先告知, 教师首次进行操作演示, 然后要求学生模仿所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操作, 并按照操作结果与正确结果的吻合程度来给定成绩, 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灵活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 当前高校普遍秉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 认为实验教学应当处于实验室环境中进行, 而忽略了科学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和实验工具在实验教学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使得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4.实验教学资源紧张

实验教学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硬件指的是实验场所、实验设备等硬件环境, 软件指的是从事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和管理类各专业相关软件系统。

由于经费不足以及受重视程度不够等多种原因, 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往往存在短缺、陈旧、落后、保养和维修不能及时到位等现象。虽然随着各高校对实验教学建设投入的加大, 实验教学硬件资源能够逐渐满足现有的需求程度, 但仍旧是建设的薄弱环节。

与此同时, 软件资源存在更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 管理类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各种专业软件系统普遍价格昂贵、更新速度很快, 要进行持续的投入必须要求学校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 而一般高校都无法满足这一条件。

另一方面, 从事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十分有限, 专业素质能力普遍偏低。管理类专业的特殊性使得传统的管理类专业知识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 而实验教学仅仅被当作是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 相应的, 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的地位、薪酬待遇、深造机会、晋升空间也远不及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据统计, 目前国内高校文科类实验教学工作量的考评与理论教学的工作量相比, 多数仍用2∶1或3∶1的模式, 显然不符合同工同酬、薪酬与绩效挂钩的原则。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管理类实验教师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理论教学教师。例如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 需要教师不单熟谙理论还要精通实验:在对众多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 总结出精髓部分设计成实验内容, 并且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以解决书本上很难找到的难题。工作的复杂性、高难度、高工作量和低报酬严重影响了从事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致使其不愿花费更多的精力学习实验教学方法、实验内容设计等专业知识, 而许多具备高水平实验教学能力的教师则因为薪酬等人事问题而不愿意从事实验教学, 从而拉低了实验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三、培养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的构建

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和研究中我们发现, 当代社会需要毕业生掌握的基本能力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 足以见得创新的重要性。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合以上对管理类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本校管理类实验教学改革建设的经验, 建议通过如下措施构建合理的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

1.更新观念, 完善实验室建制和管理体制

目前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实验教学之所以会远远落后于理论教学, 很大原因是领导和师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里, 无法认识到实验教学已经越来越具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因此, 当务之急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平等对待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只有确立了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依托教学和科研优势, 推进实验室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

近年来, 本校管理学院已经逐步认识到原有培养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意识到单纯依靠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已经无法应对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金融危机的压力。因此, 在教学改革中通过改革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 增加创新精神和创新手段的内容, 丰富管理的各个实验环节, 开设新的创新管理的实验课程, 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其创新意识, 培养其创新技能, 以期提高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创新型人才。

自2009年开始建设的管理学院创新实验室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场所,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理念的基础实验平台。实验室设置了由主任负责领导副主任和实验员的明确组织架构, 岗位划分明确、职责十分明晰。其中实验室主任主要负责组织制定和实施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 同时实施与修订实验大纲;实验室副主任主要负责实验室网络、设备的维修、维护以及管理学院办公楼宇多媒体教室、会议室、讨论室的管理;实验员负责实验室机时的安排、账目及备品管理、日常设备维护、实验教学系统的升级及维护、设备、电话线路的维修。

2.探求学科交叉点, 建立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实验教学的指挥棒, 为了整合现有资源, 提高使用效率, 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实验教学必须探求现有学科之间的交叉点, 充分利用专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知识的通用性, 统筹规划, 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和考核制度, 改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以强化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编制的实验教学指导性文件, 它主要对教学目的、学时分配和考核办法等做出规定。实验教学大纲必须与时俱进, 按照理论研究的前沿知识做出适时的修正和调整, 与先进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考核制度应围绕应用于创新能力测量, 从实验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敦促学生提高对实验操作的重视程度, 及时修正实验过程中的误操作, 并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考量, 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反馈至理论教学当中, 以便作进一步的改进。考核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实验层次, 对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经过调整, 管理学院在此次教改过程中针对零起点、双学位、辅修等不同培养模式设置了有差别的实验课程体系, 并重新编写了实验教学大纲, 在学分设置和学时设置上均有所调整, 并且在原有基础上修正了实验考核制度。此外, 建设中的管理创新实验室下设了物流管理仿真实验室、心理与行为科学实验室、金融工程与管理实验室、人才测评实验室、网络原理与设计实验室、综合模拟实验室, 这些都为加强实验教学的开展和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管理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完善实验内容和类型, 建立起有机联系

在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指导下, 应该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逐步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课程的种类, 将目标层层分解、分步实现。具体而言, 即需要在加强基础性实验课程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综合设计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课程, 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传授知识到综合能力培养逐级提高的实验课程新体系。

基础性实验课程需要整合梳理, 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实验模块, 以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培养其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更高级的实验奠定基础。综合设计型实验课程需要加强, 应鼓励学生利用多门课程或多个原理及概念, 以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起点, 通过一种或多种实验方法实现教师给定的实验目的, 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 为创新做准备。创新型实验应大力开展, 利用实验内容的自主性、实验结果的未知性、实验方法、手段的创新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研究创新能力, 促进其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新设立的管理创新实验室就新增开了物流自动化系统仿真、认知与心理反映等20个实验课程, 包含14个实验项目, 涵盖目前管理学院的三个零起点专业、2个辅修专业以及拟开设的项目管理辅修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和类型有了科学合理的扩充, 大大提高了综合型、创新型实验的比例, 进一步规范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经营模拟对抗大赛

采用金蝶ERP软件进行企业经营模拟对抗大赛, 对传统实践教学进行了开拓性创新, 将学生置身于分组对抗的环境中, 启发学生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人力资源调配和企业经营管理, 最大限度挖掘其创新能力。

(2) 证券仿真系统

自主研发了证券仿真系统, 从系统开发、证券交易、金融资产定价等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教学教具

计划开发的“实验教学教具”是根据自身教学环境做出的实践创新, 围绕战略管理、物流管理、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 开发教具, 将国际上主流的管理思想融入教具中, 以教学游戏的方式体现, 寓教于乐, 增加学生对管理类核心课程的兴趣。

(4) 建立科研小组

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为背景, 根据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设定训练目标, 组织建立科研小组并定期举办创新竞赛, 分析科研小组成果、创新大赛成绩与卷面考试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上述科研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就业情况的影响路径, 评价教学改革的阶段成效, 为教学方法的持续改革提供实证依据。

4.完善软硬件资源, 培养高素质实验队伍

硬件资源方面, 教改项目中实验室已经构建了一个高效的网络系统, 重新购置了一批高配置的计算机, 其他教学辅助及演示设备等也做了适当的更新, 实验硬件整体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软件资源方面, 各专业和实验课程基本上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软件, 其中财务管理还利用互联网实现了视频系统的远程化和虚拟化, 通过与全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的联结, 达到了实验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和更加坚实的基础。

师资力量方面, 现管理学院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队伍培养和激励机制。一方面, 学院通过不断开展培训、观摩、专题讲座等方式提高现有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并通过积极招聘基础扎实、技术精干的实验教师, 逐步充实实验师资队伍。另一方面, 学院制订了严格的行为规范、管理细则、安全规定、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及赔偿制度等, 以保证实验室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同时通过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将现有的实验教学人员纳入教学队伍, 与理论课程教师一同参加全面的教学考核, 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秀的师资力量。

四、结语

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具有较高复杂性的工作, 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与研究。各高校应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要求, 构建更加科学、规范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摘要:实验教学是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当前经济环境的大背景更加需要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出更多的管理类创新型人才。但是现有的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在管理体制、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结合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在2009年教学改革中积累的经验, 探究有利于培养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

关键词:管理类实验教学,创新型人才,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江彦, 王金圣.基于能力培养的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创新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3) :138-143.

[2]董德民, 冯根尧.经管类创新应用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5) :244-246.

[3]林云华, 袁正明, 曾先茂, 万文君.论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 , 2008 (12) :143-145.

[4]张延斌.试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J].实验室科学, 2006, (3) :30-32.

[5]周红刚, 曾五一.研究型大学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初探[J].现代财经, 2008, 7 (28) :13-15.

[6]董德民.创新应用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8) :113-115.

[7]丁鸣.改革物理实验教学[J].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盐城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 :73-75.

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第5篇

摘 要:在当下我国的教育环境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经越来越重要。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十分的严峻,但是一直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为了能够缓解我国就业困难的问题,应当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下是本人对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体系构建的一点建议和看法,希望能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出一份力。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就业形式

引言

就目前来说实践教学中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对于在校的大学生们能够树立一个远大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很大的帮助。整体上能够起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培养大学生们的自主创新的精神。在实践教学中对于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进行构建,能够有效防止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对于寻找工作无望,从而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的情况发生。各个高校只有将每个创新创业中的环节具体化付诸于实践中,再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个合理的教学教育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培训,才能够成功完善的构建出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解决当下大学生的社会工作就业问题。

一、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其主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个部分即为创新教育体系,第二个部分是创业教育体系。这两者关系密切,虽说相似但却并不相同,他们而这合二为一是一个严密的整体,两体系分开又是不同的侧重发展。创新教育体系对于创业教育体系来说,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基础。创业教育体系对于创新教育体系来说,后者是前者的载体,创业教育体系的成功与否能够直接影响到创新教育体系好坏。在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创新教育体系侧重于在校大学生将来的长远规划,创业教育体系偏重于在校大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自我肯定。所以总体来说,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其主体目标是为了能够锻炼在校大学生,指导他们朝着拥有创新个性和创业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更多的是培养在校大学生拥有创新能力,学会自主创业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1]。

二、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学校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已经越来越重视。但是大学里对于学生们未来的自主创业等没有良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系的发展构建,所以在大学里面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对于创新创业体系构建能?蚱鸬街匾?帮助。

1.对于课内自主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来说,大学生的课程教学是我们在实行实践教育的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当下课堂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旧存在着差距,需要相应的进行调整。将原先的纸质传统的书本授课模式改变,创立一个以分析身边案例为主,讲解实践过程会碰到的问题为辅的新模式教育体系。当这样的教育体系构成后,就业指导的老师将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扮演者,更多的是能够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拥有新的方式方法来看待将来的生活。

2.建立一个严格的课程体系标准,对于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构成一定的联系,加强创新创业思想的渗透性,令课程与思想相结合,加强相互间的联系。逐步将被动的就业观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2]。

3.对于课内教学来说,大学生实行创新创业业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课外教学就是创新创业教学的实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首先,课内教学仅仅只是教师告诉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一些案例。而课外的创新创业教学是真正能够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自主创业能力的实践过程。可以采用兴趣调动大学生来参与课外实践,在以往的高校教育体系中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而实践教学主要的要求是需要学生以传授知识为真正核心来进行的,把学生对于创业的兴趣付诸到实践当中,令学生能够自己主动自发的去探寻问题,进行实验。这便是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中的应用。

4.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先建立一个仅对大学生开放的创业基地。这对于一个大学来说,创建一个大学生创业的基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为这个平台首先可以锻炼大学生们自己的创业能力,其次能够为本校的大学生老师们提供一个研究课程案例的平台。总的来说我们国家还是非常鼓励各大学这样的做法的。设立一部分启动资金,来给在校大学生或者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进行创业,这是学校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举措。学校在提供资金的过程中同时也给予学生一定的力量帮助,例如将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主管等等,社会各界创业发展迅速的年轻有为者请到学校开办演讲活动。或将一些比较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计划分享给学生实行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能够对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构建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一个人才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十分系统的环节是我国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于如何从实践教学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了详细的解答,主要是为了能够给予当下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构建创新创业体系一点帮助。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是需要挖掘的,是需要去引导的。即使拥有再优秀的自主创业能力的毕业生,都是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支撑。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已经渐渐成为时代教育发展的关键,应当引起所有人的关注。

参考文献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第6篇

关键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研究生;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10-02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之一是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海南大学自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进行211工程建设以来,在国家211工程建设资金的支持下,积极开展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建立研究生创新型实验教学平台即为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在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之前,笔者认为我们必须首先弄明白什么是创新与创新人才。根据美国布法罗州立大学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杰拉·德普希欧博土的解释,每个人都可以创造性地思维,都可以通过培训而具备创新的能力,美国《创新杂志》给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创新的特点包括:1.创新必须经过人的努力才能产生;2.创新需要战胜社会成见的挑战;3.创新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并承担一定风险;4.创新来自原创力、责任感和坚强的毅力;5.人们可对创新加以识别、学习和应用。所谓创新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创新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而且也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其核心则为基因操作技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首先以碱性磷酸酶为目标构建了从基因组DNA模板的制备、基因序列的数据库检索与分析、基因克隆用PCR引物的设计、分析与合成、PCR扩增目的基因与基因验证(测序)、表达系统的选择与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转化一直到重组菌的诱导表达及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与蛋白鉴定及活性分析这样一个实验教学体系。我们的研究生从这样的实验教学体系中能得到什么呢?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准备好实验,学生进行简单的操作以验证实验结果,从这样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学生所得非常有限,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离开了老师就一筹莫展。这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也与本人一贯坚持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相去甚远。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确定的目标,自主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挫折,在查找失败原因、解决实验难题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仅仅知道基因的基本操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能够对目标蛋白及其基因进行改造,以获得比天然蛋白性能更为优异的、更加符合我们需要的生物技术产品或生物技术药物。这就是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内容。蛋白质工程是全球生物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具有广阔的前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又构建了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载体的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们自主进行探索与研究,以获得将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结合起来,对目标蛋白及其基因进行有目的的、合理的结构改造的知识与能力,从而为将来进一步开发创新技术与创新产品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以上是在实验室里进行基因操作必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那么仅有这些是否就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没有生物信息学,很难设想如今还能在生命科学领域做出具有真正前沿水平的工作成果”(杨焕明)。学生只有在学习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的同时,不断强化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和生物信息学计算机操作技能,才能为全面提高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又设计了与基因操作和蛋白改构密切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系列实验,内容包括:核酸序列分析、蛋白质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显示与分析、分子对接、虚拟筛选、进化分析、计算机辅助免疫原性预测等在计算机上进行的实验。这样就把实验室里进行的基因操作实验与计算机上进行的生物信息学实验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于训练学生全面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第三,是关于配套的实验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与实验课程配套的创新型特色教材采用案例式、探索型的编写思路,建设一体化设计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其中实验部分由文字、图解及实例图片组成,计算机操作部分由理論讲解与实例操作组成。对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详细点评,对背景知识与拓展技能予以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查阅并研读经典文献。如何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全国以至全球的教育界都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展开了不懈的探索。笔者通过这样一个教改项目的建设,初步得出了这样一个认识,即培养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必须做到如下两点:①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必须模拟正常的科研活动过程,以完成特定的目标、解决特定的问题为导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型、研究式学习,唯此方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②生命科学发展到当前阶段,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必须既要熟练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也要熟练掌握生物信息学应用技能,唯此方有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做出创新性成果。以上做法与观点是否恰当?请同道们不吝指正。愿我们共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加一块砖、添一份力。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1/12/content_4043

283.htm.

[2]李俊龙,徐翔,胡锋,王恬,林江辉.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4-26.

[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14/10/872587_92872704.shtml

[4]田德新,张喜荣.美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3):85-87.

[5]李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药物分析教学的启示[J].药学教育,2008,24(3):28-29.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211工程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李军,男,博士,副教授。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第7篇

1 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实践

1.1 改 革课 程设置 优化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我校大一学生开设普通化学理论及实验课、分析化学理论及实验课。这种理论课和实验课同属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 体现不出实验课的重要地位, 也不利于教学管理。例如在评定学生重修课学习成绩时会带来很大的不便。多年来虽然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但范围总是局限在把这两门课程分割开来, 改革力度不够。从2013年开始我们打破现有的课程设置, 将两门化学实验课合并, 建立与化学理论课相适应、与专业课密切结合、以基本操作技术训练为主、突出能力培养和适当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化学实验课程新体系。实行单独考核、独立计分。

1.2 完善教材建设 更新实验课内容

随着课程设置的完善, 更新实验课教学内容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 我们重新编写了实验教材, 更新和重组了实验内容,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 加大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性质验证实验由16%降低为8%, 增加了化学合成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学生拿着自己合成的翠绿色化学产品[Fe (C2O4) 3]·3H2O爱不释手 , 拍照留念。设计实验要求学生独立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经过教师修改和学生课堂讨论, 完善实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 撰写报告。每次的实验内容也分别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加深。如, 通过配制所用的部分试剂, 掌握配制准确浓度和近似浓度溶液的方法和区别。

实践证明, 教学内容的改革, 极大地提高了上学生实验课的热情, 主动动手实验的意识增强。

1.3 改革教学方法 , 提高实验素质

针对大一学生实验仪器认知率低、基本操作功底差、独立实验能力缺乏及实验整体意识模糊等特点, 并总结多年来的教改经验。从学生实验的“前、中、后”3个阶段,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

(1) 实验前强调“看和记”。改变过去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从进入实验室开始”的一惯做法。实验前两周给学生布置考题, 包括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规则、电子仪器使用规程、常见仪器的认知和使用方法等内容。开课前组织学生先看自制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电教片, 再针对布置的考题进行笔试。保证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掌握实验室常识和基本的实验知识。

(2) 实验中强调“说和做”。严格规范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首先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 一定要讲化学语言, 不说外行话。如, 水加热至沸腾, 不要说把水烧开;不要随便把玻璃仪器叫成××小盒或××小瓶;其次从细微处开始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如用橡皮筋固定瓶塞、玻璃棒的使用、仪器洗涤和摆放等。通过给学生正确的实验理念、规范的实验操作, 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 掌握正确的实验技能。

(3) 实验后强调“思和写”。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 学生做实验缺乏全局观念, 对每个实验没有整体认识, 往往“照方抓药”式实验。针对这种情况每次实验结束组织学生讨论。内容包括实验结果自我评价, 做的好和不好各找几点原因;发表实验感想;实验内容提出改进意见等等。或教师提问, 提问时尽量让学生回答完整的问题, 如, 本次实验共几个步骤? 用几句话概括本次实验如何操作的等等。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的完整思维和表达能力。有时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写到板书上让大家评判, 以此规范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书写实验报告。事实证明, 学生愿意参与讨论, 普遍反映通过讨论很受益, 比老师讲效果好, 动手能力提高很快。

1.4 优化考 核方法 , 提高教学效果

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 建立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法。主要包括:平时考核40% ( (预习5%, 出勤、纪律和卫生5%, 实验操作15%, 实验报告15%) 、笔试5% (实验常识等) 、设计实验占20% (撰写设计方案10%, 实验实施及结果10%) 、定量分析实验考试占20% (指定某实验 , 全面考查准确度及精密度) 、期末过关考试15% (分口试5%和操作考试10%两部分, 每个学生单独抽签进行, 逐个过关。口试主要考查做过的实验原理、现象解释、注意事项等。操作考试是把全部实验分解出若干个的单项操作项目进行动手能力考核) 。

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结果都表明, 这样的考核方式, 能够切实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 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良好, 同时也受到专业课教师的好评。

1.5 完善实验室建设 , 优化实验教学环境

近年来在完善实验教学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作了《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技术》电教片, 把学生难以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编程序, 用计算机评定学生实验结果, 使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现代化。学生实验结果能够当堂处理, 实验报告随堂交, 提高实验结果真实性;建立了教学资料库;购置了大量的仪器设备;在完善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同时, 注重抓实验教学的规范管理, 有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的档案管理、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化学实验室被评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2.1 创造资 源条件 , 开设化学实验选修课

目前国内重点高校化学专业已进行了开设化学实验选修课的尝试。化学课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 可以尝试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选修课, 以提高学生实验素质。笔者了解到近年来全国很多高校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 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开设化学实验选修课对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考研复试能力和学生的就业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曾经有学生说过, 大一、大二时没有认真上实验课, 以后特别希望能有机会再认真学习实践, 但可惜再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2.2 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的转化

争取做到实验内容每年有更新, 并在研究式学习、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

以上是我们对化学实验课改革的一点作法和设想,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将不断探索 , 最终建立完善、适用、系统 、科学的实验课教学和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丽, 公维民, 刘丽波, 曹宾霞, 张晓星.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4) :44.

[2]陆靖, 马林, 赵滨, 沈建中, 姜美芳, 姚子鹏.基本技术训练中的创新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19) :91-93.

高校多层次创新型实验体系研究 第8篇

关键词:多层次实验,创新实验体系,高校实验

一、背景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校教育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需要科学和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体系作为保障, 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环节, 包括不同层次 (如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 , 通过课程实验来消化和理解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 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更能构建学生的实践理念。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的培养, 构建自己的实践理念, 掌握实践的方法, 以达到“授之于渔”的目的。基于此, 近20年来, 高校的实验教学有很大发展, 尤其是2007年以来, 高校的实验教学进入了飞速发展的状态, 各高校都很重视实验教学, 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同时也存在着特色趋同、实验内容单一、能力培养定位模糊等问题。

本研究在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分别选取了语言专业及非语言类专业两个专业进行了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语言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就是以理论为主, 辅助于语音室, 强调大量的背诵单词、语法和文章, 课堂也主要以教师讲解, 学生对话为主, 没有突出训练学生的语言综合机能和语言、语境的运用。而非语言专业的教学也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 在实验课上主要是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和实验步骤, 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 没有学生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情况, 必须突出实验教学的地位, 运用多种实验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学生校内的实验环境, 校外的实践活动, 构建适合各个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有效促进各学科的协同发展,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二、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原则与思路

1.实验教学研究的原则。实验教学改革的三点原则:一是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 又密不可分;二是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其主体地位,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三是实验教学与时俱进, 与现代实验技术结合, 内容进行了更新, 手段和方法先进。实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安排以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根本出发点。

2.实验教学研究的思路。今年来,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企业对毕业生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就业的需要, 这就需要高校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 围绕“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实验教学理念,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教学目标, 以教学实验资源的整合、共享、开放为基础, 以教学实验内容、方法、手段和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核心, 以稳定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及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两者统筹协调发展的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 建成语言类专业与非语言类专业资源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 满足学科及相关专业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高校实验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 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要, 成为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实验教学研究内容

实验教学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突出语言类高校特色, 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建设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 建立现代化、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重组传统实验体系, 构建语言类学科与非语言类学科共享实验平台。通过实验教学平台优化资源配置, 避免了不同专业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 实现实验资源共享。

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根据社会需求, 更新相对陈旧的实验内容, 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及时引入反映新技术、新成果的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 因材施教, 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2.改革学生能力培养体系。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 由一般验证性实验向综合设计性转变, 由传统实验向社会实践转变, 突出实验的开放性, 学生的自主性, 项目的应用性;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科竞赛相结合, 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软件硬件结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强化实验效果。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 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体系涵盖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教学内容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与科研、商业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 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安排适宜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讲义不断改革创新, 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实验课程设计中, 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 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实验体系结合本校办学特色, 结合各学科教学的要求, 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完善的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和自身实践, 为体现实验系统性的原则, 按照实验的最终目的将整个学科的实验类型按教学层次分为: (1) 演示型实验:指为便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以直观演示的形式, 使学生了解其事物的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教学过程。这是目前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模式, 这种演示型实验类型比较适合低年级的教学, 在课堂上, 当教师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后, 可以通过实验直接演示该知识点, 加深学生的理解。 (2) 验证型实验: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掌握实验方法与技能为目的, 验证课堂所讲某一原理、理论或结论, 以学生为具体实验操作主体, 通过现象衍变观察、数据记录、计算、分析直至得出被验证的原理、理论或结论的实验过程。验证型实验按照实验教材 (或实验指导书) 的要求, 由学生操作验证课堂所学的理论, 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 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这一阶段在演示性实验阶段之后, 为演示性实验的延伸, 在这阶段, 学生仍是以学习为主, 目的就是为学习某个知识点, 理解并消化这个知识点。 (3) 综合型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或涉及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或多项实验内容的综合, 它是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可以是学科内一门或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 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多种实验方法, 按照要求 (或自拟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综合型实验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知识点的关联、衔接, 组合和实践应用能力, 完成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对接。强调不同特长学生之间的共同协作。综合型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适合中年级学生。 (4) 设计研究型实验:设计型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设计型实验可以是实验方案的设计, 也可以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学生独立完成从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和步骤 (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选择仪器设备 (或自行设计、制作) 并实际操作运行, 以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同时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 主要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自主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研究型实验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学科内容,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 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学会撰写科研报告和有关论证报告,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型实验教学多采取人为设置障碍、改变实验情景, 调整实验路径等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在实验中细致观察实验现象, 对现成的实验质疑问难, 对那些反常现象, 深入思考本质, 激发灵感, 开展创新思维, 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和解题途径, 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 (5) 创新型实验:创新型实验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拟选题并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的一些实验,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创新型实验应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学科内容,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 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学会撰写科研报告和有关论证报告,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分析具体学科的教学要求, 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选择不同实验类型, 设计具体实验框架, 实验环节, 包括:实验知识准备、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技能设计、实验过程设计与监控、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等。最终构建出一套适应不同教学阶段的实验教学体系, 加深学生知识点的关联、衔接, 组合和实践应用能力, 完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对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高校实验教学的研究最终从创新导向和能力层次需求两个维度, 根据不同年级, 分析学科特点, 选择不同的实验类型, 构建“演示型实验—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研究型实验—创新型实验”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创新实验环节设计过程, 实现实验教学体系模块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温建科.专业外语实验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 (8) .

[2]任光超, 杨德利.实践理念培养与高校实验实践教学[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2, (12) .

机械基础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初探 第9篇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验教学理念陈旧传统的实验课的开设, 实验仪器的购置, 实验室的管理等往往以教师为主体, 很少兼顾学生的要求。实验时, 学生按照老师定好的模式去做, 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直接制约学生在个性方面的发展。在接受知识方面, 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长期如此, 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二) 教学体系不系统, 实验形式单一实验内容的设置要是从学科性角度来看以单科、单项为主, 缺乏多知识性, 多科学性的实验, 学生对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获取能力以及对各种设备的综合认知能力比较低。传统的实验多以封闭式的演示型和验证型为主, 可见其实验内容模式化, 缺少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的教学内容,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对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充分发挥有了很大的影响。 (三) 实验组织方式不灵活, 实验资源相对短缺, 学生缺乏协作能力传统的实验, 多是在固定的时间, 固定的地点组织统一地教学, 缺乏它的灵活性。实验室在组织完教学后就对学生关闭, 实验设备先知, 利用率低。封闭的实验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制约实验教学成果提高的桎梏。加上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很多老师把实验通过课件对其进行模拟, 给学生演示。让学生以“看实验”代替“做实验”, 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实验教学思想观念

实践表明, 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 适应学生发展的科学的教学思想观念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陈旧的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观念, 不仅没有推动作用, 反而会制约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进行实验教学思想创新, 是实现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前提与保证[1]。

(一) 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观念

学生才是主体,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作用, 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他们想通过自己所为合理的方式去完成实验, 教师就不可在这方面对学生有太多的干涉, 让他们自己发挥。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都把老师的教学放在第一位,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新实验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主, 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

(二) 实验重要性的思想观念

授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是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 不仅可以提高基本的操作技能, 增强工程意识,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创新意识, 从而树立科学、严谨和规范的工作作风, 提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中发现很多学校对实验教学观念还缺乏一定的研究, 还没真正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大多教师都是按照实验教材设定好的模式给学生授课, 并没有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实验的设立是可有可无的。

(三) 创新的思想观念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 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创新。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般是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实验步骤, 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并调整好实验仪器, 进而让学生按老师说的方案去做。这样, 所有结果是预知的, 实验所取得的效果很小很小。实验教学活动不仅要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个很重要。另外, 引导学生创新, 可以增强学生创新自信心。允许并启发、鼓励学生对实验提出的新方法和新设计, 经过讨论分析以及评价, 找出可行的方法, 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验教学效果不一定很好, 但学生能从实验当中受益匪浅。

(四) 实验教学系统优化的思维。

实验教学系统的优化主要有:实验系统优化、系统自身优化和相关配套系统优化。实验也是一个有机整体, 教学方法、实验设备、老师和学生等要素系相互关联, 互相制约, 缺一不可。唯有充分协调系统要素, 方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整体优化系统。

三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实现实验教学的最优化的重要条件之一[2]。“教师一手包办”是实验教学传统方法的主要特点。并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 使得学生的依赖性强, 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我发展。创新实验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 教师作指导, 这样能从最大程度让学生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实验流程可以如此设计:指导教师先提出实验内容与目的, 学生再自己查阅资料, 拟定实验方案, 选择实验仪器等相关设备, 经教师审核后方开始实验, 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实验结果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 可能有些同学的实验会失败, 但可以从失败当中吸取经验, 从而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案。对于那些优秀的设计方案, 组织教师、学生讨论、补充, 使实验结果不断完善。其实, 开放式的实验教学, 不单单只是实验室开放。教师在布置实验任务时, 可以鼓励学生去工厂或者研究所等进行实地考察, 增加感性认识[3]。对指导教师的素质和学校教学环境来说, 创新实验教学无疑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加强创新实验室软件和硬件的建设, 建立机械设计典型实例库, 分析它们的设计思想, 寻找其替代方案, 分析其优缺点。为了能给学生提供评论和借鉴的平台, 还要创建学生优秀实验设计论文集和资料库。

摘要: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在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有它很大的弊端, 这就需要我们拥有创新的实验教学观念, 以满足当代市场对那些具有认知、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

关键词:传统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马春阳, 邢子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01) :35—36.

[2]江帆, 孙骅, 胡一丹, 庾在海.基于TRIZ理论的机械基础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装备制造技术, 2010, (2) :38—40.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第10篇

1.构建了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模块化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体系

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中,我们突出了实践教学改革这个重点,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电工电子课程全方位改革的重点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以“重基础、突能力、重创新、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省级电子电工实验示范中心为改革平台,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并实施了实践教学体系。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先后承担了“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实验课改革研究”、“电子专业实验教材改革的研究”、“基于十六位单片机开发系统下学生实践教学与课外电子竞赛的研究”、“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仿真实验的探讨与研究”、“电视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和研究”等教改课题,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改革研究,逐步形成了适应我校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发展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1.1课内实训模块

第一层即基础实验平台;第二层专业应用设计平台;第三层学科研究、综合设计平台,三平台有机结合。基础实验平台是一些与基础理论相配套的实训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建立起对电子仪器、电路元件的基本认识,熟悉了仪器仪表使用方法,学会了简单电路的设计及组装、制版、焊接等。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应用设计平台则是通过实验实训的课程设计来开展,使学生对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原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该层次以掌握电子技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打下扎实基础;第三层次的学科研究、综合设计平台,则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将教师的科研课题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可吸纳部分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学生进入课题组,通过接触到课题研究性的综合实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科学思维能力。

1.2课外实训模块

课外实训也分出三个平台,第一层即兴趣制作平台,借助实训课程和电子协会,以提升兴趣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设计并开发出一系列的实训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科研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各种创新实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第二层即竞赛训练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智能机器人大赛等赛事,强化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具备挑战性、开拓性;第三层即创新创业训练平台,通过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发现一批动手能力强、科研创新意识高的学生,在建立的创新创业实训中心进行培训,使专业学科竞赛与实践教改有效地结合起来。

1.3形成了“四结合”教育教学模式

课题组实施了理论与实验实训、通识与个性化培养、实验内容与工程及科研项目、课内与课外活动相融合的“四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开发与更新。通过实施建成了一批个性化实验实训室。目前新建的6个创新实训室,14个校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第二课堂提供了坚实的软硬件支撑基础。

2.以优质资源为载体,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

课题组通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形成了一批有鲜明特色的优质软、硬件资源,建设了3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了一批满足我校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的系列教材4部、拍摄了6门实践课程视频录像,自己研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实验教学装置等,为构筑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平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电子工艺训练》课程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该课程利用学校建有的校园网,建立了电子工艺实验教学平台,开通了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不但可应用于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又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电工电子教学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包括电路设计专题、模块化的素材库、视频网络教程等系统,可让学生实现在线学习、交流、考试等。增强了师生互动交流,提高电工电子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效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课题组编写出版了系列教材6部。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载体,课题组对新器件、新技术、新分析设计方法给予极大的关注与研究,有选择性地将新的科研成果融合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所编教材能体现相关学科的发展要求,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系统完整,案例丰富、可满足非电类与电类不同专业、不同学时的需求。同时根据实验教学实际操作的特点,拍摄了6门实践课程视频录像,丰富了教学资源。

在实验硬件方面,实验中心根据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自行设计研制了电子技术实验板,为模块化教学、实验开放创造了条件。

摘要:本文以电工电子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为平台,建成了满足理工科各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多层次、多模块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不同内容、不同层次创新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了课内外结合、以赛代练的第二课堂课外实践模块,形成了从兴趣制作—应用训练—设计创新三个层次的课外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电工电子,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赵明、李云,电工电子开放式实践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子商务,2012(15)

[2]张学毅,开放式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以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

[3]马玉芳,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示范基地的建设与研究[J],管理观察,2012(2)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第11篇

【摘要】从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的角度出发,对生物工程特色专业的实践及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探讨。从目前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及问题入手,针对性地提出了利于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措施,更新和完善了生物工程专业现有的实践及实验教学体系,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关键词】生物工程 创新型教学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编号:2015JGA230);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编号:2014JGB14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49-01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验技能、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如何结合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实践性教学,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鉴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薄弱的特点,以及我院现有的办学条件约束和办学特色定位。我们在原有实验教学工作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学生教育的特点,探讨适应社会形式和企业需求的具有创新实践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目前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

1.实验内容多是传统的 “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较少

“验证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其他技能,通常采用“告诉——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用实验验证已学过的生物学原理,概念或性质,这种“照方抓药”模式是高度固定化的,但已不能适应现代生物工程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学习新方法的要求。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蛋白质两性性质及等电点的测定”、“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技术”等皆是根据实验要求所获得的结果来验证实验原理。

2.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固定,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和能力水平的培养

传统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编印了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教师详细地讲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甚至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只需按指导书的要求按部就班完成实验,然后提交实验报告。整个实验过程如同一个机械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独立思维受到压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和方式较为单一,仍以板书授课为主

生物工程专业一些专业实验课的实验原理并不复杂,但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板书式实验教学仅用理论或文字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实验操作的细节和过程。而且缺乏动态的讲解和操作演示,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对实验教学的操作兴趣。

4.实验考核方法不严谨,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验态度和能力

由于学校的不断扩招,实验室容量的限制,致使学生都是4-5个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有些同学根本不动手操作,回去又将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抄袭一遍。这种实验考核方式对学生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导致学生不能认真态度对待实验过程。从而实验成绩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掌握水平和操作能力。

另外,传统实践和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其他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基地缺乏良好建设,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较好地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缺乏具有较强工科背景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师资等。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和体系的改革或重新整合,以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体系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行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现代生物工程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段德君等, 2011)。

二、今后实践教学模式的调整优化

1.优化整合实验内容,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通过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将之前属于多门课程中的实验进行系统整合优化,围绕从生物工程的传统到现代,上游到下游等内容重组实验教学。如《生物工艺学》的实验课程仅安排一项实验内容——腐乳发酵产蛋白酶菌株,但是实验内容却包含了“腐乳产蛋白酶菌株的分离”、“蛋白酶菌株的纯化”、“蛋白酶菌株的初筛”、“蛋白酶菌株的复筛”、“蛋白酶菌株的摇瓶发酵”和“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活力测定”等一个完整实验体系,使学生对生物工程的上、下游技术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引入先进教学手段,实现多元化教学

传统实验教学多采用板书式授课方式,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实验操作过程不够具体形象,学生会感到枯燥,并且影响教学效果。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实验软件、多媒体课件等多元化教学,节省示范教学时间,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扩大知识领域,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方式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就是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动手实验,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改变考核方法,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

实验考核既要重结果又要重过程,因此需要加强实验过程的考核,加强实验过程的考察记载,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自主实验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考核,考核涉及实验的基本技术原理,操作流程方法,结果分析、注意事项和问题思考。平时成绩考核中除了考勤之外,还重点考核实验预习和资料的收集情况、实验过程的安排合理与否、实验习惯、实验数据记录等。采用多尺度考核方式,提供学生对实验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今后的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在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和尝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多管齐下,根据自身特色,以培养工科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创新,为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海锋,饶志明,堵国成.本科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四阶段递进式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J],中国轻工教育,2010,4:56-59.

[2]陈剑锋,陈菁,谢航,许明塔,潘孝平.构建生物工程学科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22-24.

[3]倪晔,陶宁萍,丁卓平.食品化学实验改革实践[J],中国科学教育,2006,12:39-40.

[4]段德君,梁运祥, 陈守文, 葛向阳, 阮丽芳.生物工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11-114.

作者简介: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第12篇

一、文科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目的

长期以来, 文科实验室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有人仍保守地认为文科教育只需要黑板、粉笔、几本教材等, 对文科学生科研实践等素质培养不够重视;实验课开设完全在理论课指导下进行, 有些教师还是用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目的, 一味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究其原因既有学生主观认识上的偏差, 也有多年以来僵化的实验模式、陈旧的实验设备等方面因素的负面影响。实验课成了理论课的附属品, 依附于课堂教学, 实验内容多局限于单科课程, 验证性实验多, 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少, 尤其缺乏针对文科学生特点的实验教学项目, 学生被束缚在固定的框架中, 对所做的实验认识肤浅, 很难全面深入地掌握实验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另外实验室在功能整合上还不够, 各个实验室都具备开设同一课程的实验条件, 设备有重复投资现象。因此, 必须打破以往旧的实验教学模式, 加大文科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和改革的力度,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满足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同时加大对实验室的教学资源整合力度, 改革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内容。

文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目的旨在通过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改革以往实验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文科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制定出可以及时调整和更新的开放式实验模块教学体系, 实现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开放性和超前性。

二、文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

文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基本思路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 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的基地。

1. 实验室管理机构改革

把现有学科、功能相近的实验室进一步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使之成为学术水平高、管理水平一流的文科实验教学和学术研究基地。实验室改革要顾及各方面教育和教学, 使实验室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在管理机构改革的同时, 要注意到由于科技的发展, 教学设备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时代发展, 实验室应加大设备投入力度, 使学生能掌握比较现代的基本知识而且又减少教学仪器投入, 在教学和设备利用之间找到一个集合点。

2. 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改变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存在着依附关系。把教学计划中的实验课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 集中重新设计, 独立设课、自成体系、独立考核。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要求, 设置不同的实验模块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不同要求开出相对应实验课程, 并可根据社会对各专业的新需求, 及时调整和补充, 以适应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 从而实现实验教学系统性、开放性与超前性。建构具有验证、综合和创新三大功能的实验课体系。把实验分为必做实验项目、选作实验项目、研究性实验项目,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验需求。根据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要求, 按模块教学内容调整优化实验室组织结构, 按照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类型设置相应的实验室等, 从而实现体制创新与内容创新同步。

3. 以人为本, 建设全方位开放实验室

做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 实验内容、方法的开放, 鼓励文科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自选研究课题型进入开放实验室, 创造条件,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实验室开放的关键。实验室应制订鼓励政策, 将开放实验纳入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参与开放实验考核合格取得相应学分, 对参加开放实验中表现突出或完成具有创新性成果的学生, 可申请获得创新学分, 并在申请学生科研项目时优先考虑等。注重学术环境建设, 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学科前沿的结合, 使学生能够接受较为完整的现代实验技能训练。鼓励理工专业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参加人文社科研究课题。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制定政策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吸引高水平人才进入实验室,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在吸引外来人才的同时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技能培训, 使现有人员的人文素质得到不同程度提高, 使他们不但掌握现代仪器设备, 而且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而不是一味黑板和粉笔式的传统主义教学模式。

(2) 注重实验室人员的培训。采取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办法, 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分期分批组织实验指导教师参加实验课程培训。鼓励和支持实验室工作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在职进修提高学历。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 通过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 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开发新型开放实验项目, 尽快提高业务水平。科学管理的高水平实验师资队伍, 是确保实验室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首要因素, 是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3) 对文科教师进行现代技术与技能培训, 为他们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提供平台。文科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与理工科专业的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科研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有必要对文科教师进行现代技术与技能培训, 以提高计算机知识水平, 适应新时期实验室教学与改革的发展。

三、在新教学体系下, 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辨证统一关系。

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并不意味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完全无关。应科学设置教学课程体系, 使实验内容与理论课既独立又相辅相成。

2. 实验教学体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本安排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是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自主学习。

3. 实验内容的设置、安排要遵循认识规律。

即要保证基础, 又要强化综合和创新。实验内容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 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 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建立多种层次实验模块, 丰富实验内容。

各个实验可尽量设置扩展内容, 实施因材施教, 编写适合本院专业特点的补充教材, 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发挥潜能。

5.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

要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实验教学手段, 开发基于Internet的具有互动性的E-learning多媒体网络课件, 加强新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 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

另外, 要注重与科研结合, 让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开展实验, 通过参与实际课题的研究工作,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加强文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建立全方位开放式实验室, 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促进和谐实验室构建。

关键词:文科专业,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路江.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形式与任务[J].教学与研究, 2004, 5

[2]简小庆.关于文科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和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9

[3]马战生.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 2002, 2

上一篇:云南农民增收问题下一篇:如何上好初中英语课